浅谈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2024-06-18

浅谈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衔接问题(共8篇)

篇1:浅谈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隆昌县 4.中高考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中考和高考是两种性质不尽相同的考试,前者是为了完成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考试形式是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即达标考试。因此,初中政治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都会大打折扣。而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在文科综合的考试形式下,随着命题由知识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对学科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前者要高得多。因此,许多初中政治教师便千方百计的给学生圈范围、划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根本不理解知识内容,到考前突击背老师划定的内容也能够考不错的成绩,所以这些学生到了高中遇到考试及平时教学、复习的方法大不一样,便感到明显不适应,造成学习上的滑坡。

此外,由于年龄和心理上的差异,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科素养等还有很多不适应高中政治学习之处,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高中政治教学起步阶段注重解决教学的衔接问题。

二、对解决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的思考 1.注重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观念

教育学家鲍比·迪波特在《定量学习》中提到:“在学习方面你的最有价值的财富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当前政治课给学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介绍全书的知识结构、学习目标、要求、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要做好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衔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而且要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4.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原则,也是政治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主要停留在道德行为规范上,对问题的分析、做答只需做到言之有理即可。而高中则不同,在学习中不仅要重视平时的时政学习和热点分析,深刻剖析社会问题,而且要重视对自身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认识,对问题的分析、做答,须做到有理有据。特别是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学生的各种能力都集中体现在审题和答题能力上,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很好的融入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完成初中到高中的转变。5.加强学法指导

加强学法指导是做好初高中思想政治衔接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其次,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做笔记、把教材知识系统化以及学会记忆教材基础知识,;再次,对政治题的解题方法予以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解题;最后,培养学生提取、筛选及归纳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衔接问题,不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减与温故知新的过程,而且是我们如何深刻认识传统教育理论中的合理内核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构建理论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初高中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求索,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问题。

篇2:浅谈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思想者园地 文综资源网 政治学科网 历史学科网 地理学科网 教育德育网 第一课堂网 思想者工作室 作者:不详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8日 点击数: 1300 站长新浪博客 网易博客

思想者园地★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思想者园地

【内容提要】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应提上我们教育教学的议事日程。本文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分两大部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是分析造成“衔接不力”的原因;二是从历史教师的角度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与对策,即:加强“学前”教育,正确认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方面的衔接;夯实基础,促进思维,做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初中重感性,高中重理性,给初高中历史教学准确定位,做好评价标准的衔接;互相沟通,共同研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计划,做好初、高中教师的衔接。基础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改革之势可谓轰轰烈烈,改革方案可谓琳琅满目。然而在新课标、新教材下,历史课堂教学依然是“举步维艰”,尤其是本人在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之后又开始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困惑和迷茫,使我经常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是高中课程教学容量大,教学内容深,理论性较强;另一方面是高一的新生普遍“底子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较差、历史基础知识贫乏、知识储备量极少、历史思维能力不强,而教学时间又非常有限(我校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这种学生没有任何“基础”或基础很差的情况下,教师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这应该是目前高一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一对矛盾。

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会陷入这样的窘境呢?笔者认为关键点之一是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往往是“各自为政”,学生进入高中几乎等于是重新学习历史。那么,造成这种“衔接不力”的症结又在哪里呢?

一、初中历史教学长期以“副科”的身份存在,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这是造成“衔接不力”的历史根源

长期以来,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各学校非常自然地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在分值上占绝对优势的中考必考科目视为“宠儿”,物理、化学则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内的其它学科则沦为“庶族”,因此,历史是“副科”的观念在学生乃至某些家长、老师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虽然近两年历史学科加入中考科目的行列,但观念一时很难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因此指望学生在初中阶段打下坚实的历史学习基础又谈何容易?尤为令人担忧的是他们这种学习态度也被带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加之在高中阶段他们将面临激烈的高考竞争,有些理科学生甚至在高一刚入学就已做好高二分科后放弃历史学习的思想准备。因此高中学生对自身历史学习的要求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抱定只求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的“信念”,所以把历史课当作放松课(上历史课仅仅是为了听一两个故事放松一下心情)或自习课(上历史课做其它作业)也就不足为怪了。鉴于此,哪来的学习效果?到了高一“一问三不知”也就自然顺理成章了。

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滞后,这是造成“衔接不力”的深层原因

为什么学习历史?有多少学生能够说清楚?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又有多少学生能够将其落实到自己历史学习的行动中?对高一学生调查的结果显示,一部分学生会程式化地说出“学习历史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服务于现实”等,但具体到历史学习怎样实现这些目标?学生说不清,道不明。这说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接受历史、理解历史,没有深切体验到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世界发展之大势,历史学科对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塑造良好品格和完美人格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功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滞后,仍然原始地认为历史学习不过是对一些明摆着的历史事实,包括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的简单识记,只要翻开书,一切“尽在其中”,可信手拈来,不需要理解,因此不愿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愿做平时的积累和循序渐进的学习,只求“临时抱佛脚”,寄希望于考前突击,而高一会考开卷考试的形式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使历史学习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和应有的学科价值。

三、各校生源复杂,课改步调不一致,这是造成“衔接不力”的客观原因

由于很多完全高级中学没有初中,造成升入高中的学生生源比较复杂的客观现实。学生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学校,各校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历史学科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无疑增加了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加之初中课程改革相对超前,而高中新课程标准一度滞后,这种教材和标准的不统一很难使课改步调一致。这些客观因素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严峻挑战。

预计2008年新疆将实行新一轮课改,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三个学习模块,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领域来叙述古今中外的人类发展史。由于目前存在严重的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教学任务落实和课程推进必然严重受阻,较目前历史教学现状,形势将更为严峻:一方面是课标及教材的三个学习模块的编排与呈现模式,无论是与初中教学还是与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及课程体系相比,可以说陡然提高了学科专业要求和学习难度,所以这将给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增加新的困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理解政治、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历程所必需的相关知识相当匮乏,而教学时间又比较有限,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会感到学生的学习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思维认知能力都将“力不从心”。[1] 所以有些问题很可能只是停留在落实教材讲授内容的水平上,无法体现新课改在掌握基础知识之上实现提高学生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因此新课改的要求使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更是提上了议事日程。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并非易事,因为它涉及到教育体制和教材编写等很多方面,但笔者认为作为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历史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上责无旁贷,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学前”教育,正确认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方面的衔接

“历史是副科”应该不是学生与生俱来就形成的概念,那这种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诚然这与教育体制有关,但作为历史老师是否也应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是否在教授这门课之前对学生进行了必要而深入的学科意义的教育?有无在学生学习之前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历史学又是研究什么的?历史学科有何社会价值?换言之,我们老师是否都很重视“导言课”的设计和教学?显然不是,我们有的老师或在第一节课随便与学生聊聊,甚至根本不经这一道“工序”而直入主题。疏不知,这已经是历史教学的第一败笔了,学生在对“历史”没有概念或概念不准确的情况下进入学习状态,他们是茫然的、无趣的。因此我认为初中上好第一节历史课非常重要,这节课是需要教师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的,通过这节课力求让学生对“历史”形成如下初步认识:

第一,有趣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之一,激发学习兴趣是进行卓有成效学习的前提,对以感性认知为主的初中生来说更是这样。教师可通过搜集各种精当的历史资料,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展示直观的历史图片,播放有声有色的视频,编演历史剧等,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千姿百魅”、“博大精深”,从而愿意走进历史。第二,鲜活性: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实本身以及人们对过去事情所做的客观的记录,但历史不是死的,是有血有肉的回忆和启迪。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在第一节课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历史是有趣的,但它离我们很遥远吗?请你谈谈自己生活中和身边的历史”,引导学生从“穿在身上的历史”、“吃在口中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文字的演化史”、“社会的变迁史”等方面,发表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感受“活”着的历史,从而理解什么是真历史。

第三,有用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偏见是“历史无用论”。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有用是“考试”,其次是现实中用得着的技术和知识。历史学科在这两点上都不占优势。那么,历史学科的优势是什么?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学科,它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具有急功近利式的“经济实用性”学科价值,历史教育蕴藏的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它给予我们的是看不见的智慧和作为个人与国家立身、立国、立于世界和天地间的根本的“道”与“理”,历史学科所给予我们的借鉴意义更是其它学科望尘莫及的。法国年鉴史学派雅克勒高夫曾这样说:“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丧失往昔的人是不幸的。世人应当认识和尊重过去,以便建设符合情理的未来。”[2] 人类是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成长的,所以任何漠视历史学科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肤浅和偏见的。历史教师要通过典型的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学是一门启迪人的心智、沐浴人的灵魂、塑造我们人格的一门聪明学、智慧学和人文学。

第四,基础性:在“大文科”观念和“大文科”考试要求日益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历史学科是人文科学的基础之一。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其它学科,尤其是在学习语文、政治等文科类知识时,涉及到哪些历史知识?这些学科与历史有何关系?在学生的回答中,他们会认识到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与兼容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科的基础性地位。

通过师生第一节课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新教师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更从新的层面上认识了历史,感到作为一名中学生应承担起传承人类文化和宝贵精神财富的重任,从而为初中三年的学习、也为高中的历史学习开了一个好头。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更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渗透这种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历史学科是一门有趣、有用、有生命力的重要学科”的思维定式。

二、夯实基础,促进思维,做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在课程改革新理念下,强调“研究性学习”与“教学创新”,强调过程与方法,一时之间,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粉墨登场,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虽把历史教学的舞台装扮得绚丽多彩,表面上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似乎提高了,但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能力又提高了多少?一份“关于学生对公开课看法的调查”似乎说明了问题:80%以上学生认为这种课打破了平时上课沉闷的学习气氛,但学到的知识并不比平时扎实。甚至有的学生说一节课下来不知所云。悲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固然很重要,但我们强调的是“兴趣”的激发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当花哨的“过程与方法”掩盖了真实的历史学习,换言之,以牺牲“知识”和“能力”来换取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何意义呢?这似乎有讨好学生的意思,那历史教学岂不成了空架子?就像一栋装修很漂亮的房子不适合人居住,这房子又有何存在的价值呢?难怪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到多年得心应手的教学工作变得无所适从,并产生这样的疑问:这种“公开课”的教学方法在我国目前的学情(大班额的现状)下能否在常规教学中贯彻?

笔者认为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载体,历史教育的大厦要在扎实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建构起来,知识都虚着未落实处,却要追求“过程与方法”,这能办得到吗?“结果是,要了‘过程’丢了事实,要了‘方法’忽略了知识,要了‘综合’ 排斥了具体,要了‘活动’枪毙了讲授。事实、知识、具体、讲授的丢失,在表面上是使历史缺少了细节、味道、系统和理性,实质上恰恰是扼杀了生成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视野的条件。所以,了解和把握客观史实理应看作是主观解读的前提,而主观解读的质量又是了解和把握客观史实的基础,这对关系不能颠倒。否则,历史课堂便会充斥太多的肤浅、偏见和错误。”[3]因此在初中打牢基础对高一学生的历史学习非常重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多媒体的应用只是教学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和各种途径把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历史场景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要回归到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这样高中的教学才能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回忆相关知识,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矛盾,才能使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在初中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与升华。

三、初中重感性,高中重理性,给初高中历史教学准确定位,做好评价标准的衔接

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对历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如果没有评价体系的“保驾护航”,教育教学改革将寸步难行。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在评价方面都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但笔者认为又应各有侧重:初中学生认知水平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应具备初步的历史时空概念、史实意识、问题意识,评价应着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的考查,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考查;高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以理性认知为主,应着重培养他们具备较强的线索意识、比较意识、归纳意识、论从史出的意识,评价上要突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对史料分析、概括、联系、比较等能力的考查。比如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掌握情况,初中应考查学生对事件的起因、过程、标志性意义的把握,可以设计这样的试题:“假如你是当时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的一名外地学生,请你给父母写封信,讲讲你们当时斗争的情况、取得的胜利及自己的感受。”这道题以文史结合的形式,以“五四运动”经过、结果为基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及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既贴近初中生学习的实际,又避免了直接的、死板的提问,给学生留有较大思考和发挥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若以此题考查高中生就显得有些浅显了,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你认为依据是什么?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比较,有哪些不同之处?这一问题需要学生更深入地对史实进行理解和分析才能做答,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和比较、辨析史实的能力,相对于初中而言,难度拔高了。依据初高中不同的学情,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必然会促进初高中历史学习的紧密衔接。

四、互相沟通,共同研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计划,做好初、高中教师的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但现实是长期以来,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处于一种完全隔绝的状态,初高中教师往往“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一体化”教育和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但要注重学生今天的学习,更要注重其今后的发展。初中教师要为高中的教学打好基础,高中教学则有为学生的高考和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的责任。因此初高中教师应经常沟通、教研,互相听课,了解初、高中学生不同需求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学情,调整各自的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从长计议。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广大历史教师能够重视并切实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不仅可以省去我们自己许多“重复劳动”,提高课堂效率,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参考文献:

[1]李付堂.学习模块下教材整合的探索与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8 [2]姜义华,赵吉惠等.史学导论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3:浅谈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一、衔接问题

1. 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

初、高中的数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教学内涵, 需要不同的辩证思维去把握。初中数学教材侧重于对概念和定义的浅层次认知, 只要熟记、熟背便能顺利过关;高中教材的知识内容丰富、复杂, 单元梯级难度较大, 而且对概念的阐释并不是简单地使用描述性定义的方法, 而是用论证的方法解释概念, 再加上高中教材知识的呈现注重逻辑性、抽象性, 使得学生学起来束手无策, 不知所云。

2. 课程教学设置的衔接问题

初中数学的教学主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反复强调, 进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上, 教师的教学课时较为充裕, 教学进度可以适当地放缓, 有足够的时间对教材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反复的讲解, 同时对学生普遍难以接受的知识点, 包括概念等, 进行详实的解答。但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比较紧张, 不论在课程的设计上, 还是对教学难度把握上都是如此。因此, 在时间安排上, 高中的数学教师必须做到分秒必争, 对一些概念或者比较简单的问题, 往往不会做过多的讲解, 通常都是一带而过, 把时间都集中在重要的章节和重要的知识点, 特别会针对高考的重点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这使得许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 一时间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在消化知识的时间上, 无法与教师同步, 不能及时地跟上高中老师的教学节奏。高中的数学教学侧重点是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非空间想象能力和各种技巧的应用能力等, 并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教师在新课程知识的设置上要有“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步骤, 才能成功地实现教学目标。

3. 教与学的衔接问题

初中学生因为思维还不够成熟, 在逻辑推理上能力不足, 因此在面对需要逻辑思维极强的数学时, 往往无法独立地完成对数学知识的逻辑推演, 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依赖老师的讲解, 需要老师一步步地作思维引导。所以初中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上联系密切, 而且是比较同步的;但是由于我们刚刚谈到的高中课时及压力的问题, 高中老师的教学方法与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且高中的学生在心智及思维上都比较成熟, 教师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需要学生独立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

二、应对方法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 还需要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就要把教学放在一个比较大的平台, 让学生自己摸索, 而教师只是这个平台的管理者, 具体的运作问题要学生自己去解决。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注重逻辑推理思维的培养, 不是带着学生走, 而是把学生引到门口, 剩下的问题要学生进行独立的解答, 让学生受到举一反三的逻辑训练。比如一道题可以有三种解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一种方法解答, 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 用另外的两种方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自然会增强。

2.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大部分数学成绩好的学生都是因为对数学感兴趣, 才会自觉运用数学、探究数学, 让学生由学数学到喜欢数学一直都是我们数学教师所追求的最理想的教育方式。

(1) 创设轻松情景。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课时, 先出示一个时钟, 让学生回答时种是怎样转动的。然后拿出一张课程表再问:“你们的课表为什么每星期都可用?”教师边提问边演示, 使学生看到, 时钟始终按照一个方向从1~12不断重复运用, 课程表也是照表上的课程重复使用的,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体会“循环”的内涵。这种直观情景有利于很快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 诱发学生好奇心。我们可以开展各种课外教学活动, 让学生亲历活动的感性过程。譬如从高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起, 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作好天气温度数据的记录, 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来反映气候的变化。一个月后, 再让学生将数据记录制成表格或者按气温变化描绘成曲线图。经过这一实践活动, 函数及其图像性等一些抽象的概念, 就会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不仅影响到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 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之, 高一数学是高中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 教师要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 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朝东.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篇4:浅谈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关键词:高一思想政治;课程衔接;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

本人多年从事初中及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初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存在很大差异:(1)课堂教学方面,初中思想品德内容较浅,具有课时相对充裕、节奏慢、采用开卷考试、知识重复性强等特点;而高中思想品德则具有知识容量大、闭卷考试、课时相对紧、节奏快等特点。(2)教材安排方面,初中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具体,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稍加指点便可理解;高中思想品德教材內容抽象、含义深奥、高理论性,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学生自学难度较大。(3)重视程度上,初中思想品德虽然作为中考项目,但是分值只有50分;高中阶段目前江苏省采用的等级分模式,学生选择性强,但也容易造成主观的不重视,甚至出现理科生不重视文科科目、文科生也不重视文科科目的现象。目前江苏高考采用的小高考是在高中二年级时进行等级科目考试,所以高一思想品德基础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作为任课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重视思想品德科目,同时也应当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思想品德学习向高中思想品德学习的良性转变,避免学生进入高中后对政治科目学习的不适应。经过本人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总结,做好初中与高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衔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吃透教材内容,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

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发现要想做好衔接工作,作为高一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的知识内容,首先自我实现知识的无缝连接,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普及知识对接方法,做好过渡工作,主要是吃透初高中教材的区别,明确知识点的重复部分,教学过程中大胆取舍,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使学生保持新鲜感,避免总是重复初中知识点。教师也需要做到由浅入深,善意引导,培养学生对高中政治科目的兴趣,使学生觉得高中的思想品德课比起初中思想品德课更加有趣,这也需要任课教师多关注课本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

二、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明确高中思想品德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依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及与同事们的教学总结,认为教师在高一学生刚入学时第一节课就要对高中政治科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宣传、教育,使新生知道:无论读理科还是读文科,无论要计入高考总分还是只作为等级考试科目,学习思想品德都是有用的,在作为大学入学的参考等级以外,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应当告知学生,思想政治科目实际上是一门哲学入门知识,其中的知识包含了社会学、经济学、科学史等入门知识,学好思想品德课可以增强个人的哲学素养,让学生彻底明白学习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

高中学习的关键是必须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做到不完全依赖教师学习!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授学生以渔”:预习时做到学会看书、学会阅读教材。教师事先准备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预习来完成,课堂教学中将这些思考题进行解答;听课时在教材上圈划、批注、补充,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开设师生研讨活动;学生课后复习,反复强化,做到随教随清,知识点不落下;引导学生解题时从题干入手,注意关键字,提取有效信息。其次,组织答案时做到:答题注意要点、段落、层次、逻辑四要素。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引进新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吸引力

高中学生学业负担重,学生很难抽出时间专门对政治进行预习、复习。再加上政治课堂教学平均一周只有2课时。因此,课堂上效率的提高十分重要,建议高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考虑适当引入新媒体教学,利用学生熟悉并关心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笔者所在地区新媒体平台在学生中已普及),建议学生在课后(长假和寒暑假)利用这些平台关注国内的相关部门的公共号,对热点问题进行关注,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公共讨论,或者采用分组式进行研究学习,具体可表现为针对课本某一知识点,分组搜集相关信息,然后向任课教师反馈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发现其中与课本知识点的联系,进而提高课堂知识的课后吸收消化率。

总之,初高中思想品德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思想品德教师更应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并在教学上做适当调整,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高中思想品德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篇5:浅谈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摘要: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高中一年级师生普遍遇到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导致学生学习上有不适应感,甚至会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出现成绩滑坡。笔者在多年高一化学教学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并在教学组织、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总结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化学教学衔接

一、造成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是复杂多样。但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差异较大

初三是学生学习化学科学的起始年段,化学对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启蒙学科,化学教学处于启蒙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怀着对化学的喜爱步入新的科学殿堂。因此,初三化学的课堂教学容量小,教学内容大多形象、生动。学生从模仿、记忆开始渐渐入门,较易完成学习任务。

高中年段的化学进入了系统学习,学习内容涉足化学学科的核心领域,凸显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学科特征,理论性增强,综合性提高。从高一开始,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容量就大为增加,导致学生听课方式的不适应。学生不仅需要有对化学科学持续的兴趣,而且需要提高学习能力,逐步把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习要求也提高了。大多数学生还是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就必然会引起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知识靠逐步积累,学习能力需循序渐进提升。如果高、初中年段化学教学没有依据其不同的特点做合理的调整,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学与教的矛盾就会十分突出。

2.初中阶段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对教师依赖过大的现象

在现行的化学教材中,初三阶段的化学学习内容,记忆型的知识占一定比重。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反应现象、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实验仪器的名称、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成分等。有不少理解型知识点,也是在记忆的基础上来理解掌握的。如:燃料、材料、食盐、金属的活动顺序等知识点。初三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对教师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因此在初三化学的学习中,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地进行学习。由此造成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足,应有的学习能力不强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进步、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化学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形形色色的实验现象里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奥秘,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本应对化学学习充满好奇。可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我们看到,现在有太多的学生把化学仅仅看做是一门“必须学”的课程,把学习化学作为是应付升中考试。这除了与我国当前整个教育现状有关,也与当前化学教学中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初三学生虽然初学化学,但是学习不满10个月就要参加中考,师生双方心理压力大,无形的弦绷得很紧,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情绪,以致教学中急功近利倾向比较严重。于是新授课时间被大大压缩,本就不多的学生实验更为减少,不少演示实验被课件所替代,复习课时数大大增加,仔细讲、反复练成了实际存在的主要教学模式。上课听讲、下课完成作业成了忙碌的初三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久而久之,十分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习惯不佳,学习能力不强。

4、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

尽管中学化学教学全程贯穿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体现了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实践性,但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尤为注重化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定性分析和形象思维,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高中化学则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既与义务教育阶段衔接,又为学生今后的分流和高考打好较高层次的基础。高中化学知识在科学化的基础上,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要求“知其所以然”,即要求学生能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并能在一些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高中阶段虽仍为基础化学,但其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远远高于初中阶段。

5、教学内容存在明显的断层和错层

作为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虽然初三时已将化学的整体面貌呈现给学生,但学生到高中才真正系统、全面地接触化学。因此,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知识点重复、交错、衔接不到的问题。举例如下:

(1)有些内容初中已有,但高中须进一步加深、完善。这些内容由于在初高中时所涉理论不一致,或者解决思路不一,容易导致学生的困惑。如氧化还原的概念,初中是建立在得氧失氧基础上的,是狭义的概念,而高中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阐述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的概念形象易学但不全面科学,适合初中生接受特点,而在高中阶段要让学生接受新的理论观点,需要将不同的观点进行优缺点比较,以理服人。再如,初中学过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来,而高中学了金属钠的性质后要求学生明确钾、钙、钠等金属由于性质非常活泼,不满足此规律,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铜单质,而是析出氢氧化铜沉淀。

(2)新课标的初中教材内容没有出现,在高中教学却又要用到。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物质的溶解过程、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电离的概念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等等。

(3)初中新教材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与高中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差距越来越大,也给高中阶段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在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实践与对策

针对上述造成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一些有效的处理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1.要注重初高中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研究。高一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读高一教材,明确高一学段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研读初中化学课程

标准,细读初中教材,对比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教学特点、教材特色的区别和联系,寻找高一与初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瓶颈所在。教师要在通览初中教材的过程中,研究新课标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在讲授新课以前应该复习并加深的知识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作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这是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确保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2.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旧知识,挖掘新知识,衔接教材内容。高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少坡度。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由于初中科学教材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分开教学的。在讲授氧化一还原反应时,有必要先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引起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回忆,再通过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存在于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其次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仅仅是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建立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已经不适用了。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与得氧、失氧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作为铺垫,进而再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等一系列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凡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在高中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然没有得氧、失氧关系,但只要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降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在学科知识层次上,要认真钻研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新老教材的体系和内容。如初中的复分解反应条件为:要有气体、沉淀和水生成,而到了高中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条件改为:要有气体、沉淀和弱电解质生成。但反应Na2CO3 + HCl → NaCl + NaHCO3无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生成,为什么能进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最终可以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来理解,那就是反应朝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初中教材中没有出现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而在化学必修1第三章学氧化铝、氢氧化铝时出现了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4.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关键。在初三阶段的化学学习内容,记忆型的知识占一定比重。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地进行学习,对教师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由此造成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高中化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高和拓展,这些学习方法已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和创新的要求,所以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①坚持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如: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温习基础,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②落实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复习是对知识的识记、掌握、巩固、深化、提高和迁移的过程。通过复习进行总结,将各专题内、各专题间的各个知识点横向比较、纵向联系、联线结网,久而久之,使知识网络化、立体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③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高一化学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习惯,从细节想起,从小事做起,改变其较为机械、死板的学习方法,逐步适应高中化学学习。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自觉预习、自主探究、主动提问、做读书笔记、学习小结及问题反思等。课堂上,要通过提问、演示、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最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让学生学会对比、归纳、迁延、演绎的方法,学会在新情境、新条件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时,可让学生将元素之间的相似性、递变性、差异性、特殊性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碱金属和卤族单质的熔沸点递变性是相反的、钾的密度反常得低可用于钠置换出钾等等。还可以采取一题多变的形式,让学生习惯于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如对于“在密闭容器中装有1mol Na2O2和1mol NaHCO3的混合物,加热到300℃充分反应后求残留物的成分及物质的量”一题,可以尝试改变混合物比例,或者改变混合物的部分或全部组成物质,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缜密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化学课堂运用较多的还是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在学生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主阵地。如: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一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或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下如何紧密联系初高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是中学化学教师就都或多或少地思考过,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出新教材的特点,也尽量研讨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快从初中学习方式融入高中学习模式。

篇6: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福州格致中学

陈敏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学科课程相衔接”。但长期以来,初高中物理的台阶太大,高一物理难学,一直是一个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中物理老师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本人在实际物理教学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认识。

一、充分认识造成高中物理难教难学的原因,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关键。1.初、高中物理教学互相不了解实际情况

初高中分离后的教学,使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不了解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广大高中物理教师不清楚初中物理课程的设置与特点,人为增加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困难。

2.学生不同时期的思维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形式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并且抽象逻辑思维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基础,他们往往就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

高中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较高的发展,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能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他们还能自觉要求自己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用理论去解释具体现象和认识新事物。但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划分为青年初期,其实在心理发展的程度上更接近于初中生。他们对于高中物理的难度高,较抽象的特点缺乏思想准备和心理接受能力,这样在心理方面形成了压力。

3.初、高中物理知识层次的变化特点

初中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观察实验入手,直观性较强,相对简单,如密度、同一直线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蒸发、沸腾、压强、浮力、杠杆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理解的。它建立的物理模型,对思维深度的要求比较低。初中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较直接形象,叙述简单,要求理解的程度低、思维能力要求也不高,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不是十分严密。如在运动学中不提位移只讲路程,为了避免矢量的方向性,又把速率的定义作为速度的定义教给学生。初中的物理规律少而简单,对规律的适用条件基本上不作重点强调,数学表达式也简单。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知道或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些自然社会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一般只要求对物理现象做定性说明,简单的计算,整个内容较少,且在升入高中前有大量时间进行联系,成绩可以短期内提高,造成了学生们认为物理很简单,学习很容易的感觉。

高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系统、抽象,前后联系紧密;经常需要对物理现象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电磁场。高中物理概念相对抽象、复杂,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高。例如:从“标量”到“矢量”的跨度,从“速度”到“加速度”,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再到“加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变化与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变化的关系”学生就更困难了。学生在理解这类问题时不但要克服以前形成的思维定势,而且要加深理解,困难可想而知了。而且高中讲的物理规律往往牵涉到多变量的过程,状态,数字表达式较复杂,还经常要用图象来描述,而且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运算中和图象中,强调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因而对数学运用,数学结合,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突然提高了很多。例如运动学四个基本公式,牵涉到s、t、a、v0、vt五个物理量,初中一个学期都学不到四个公式,而高中一节课就学完,他们的困难可想而知。还有S—T图象和V—T图象。虽然图象表述比较形象直观,但在初中却很少用到,学生对此一时很难适应。还有高中物理对实验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有瞬时量的记录、测定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等比初中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也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提高。

二、适当调整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1.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这不仅是学好物理课的手段,而且也是物理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有了兴趣才能不断学习,不断上进。对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要让学生有兴趣首先就要让学生学得会,学不会不可能有兴趣。首先,教学要求适度不可否认,在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中,许多人的理科基础不太好,因此,教学要求必须切实可行,不能随意拔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其次,循序渐进,为学生搭好“台阶”。许多学习中的困难是由于学习环节中的过分跳跃引起的。再次重视物理情景的建立。一些学生物理学习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不能明白定律、公式所代表的物理情景。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多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活动,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介绍弹力时,我们不要给弹力下定义,主要通过日常生活和体育项目中实例(如:撑杆跳高等)说明什么叫弹力,并说明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弹簧和弯曲竹竿的弹力学生好懂,也容易演示,演示效果也很好。但物体对一些物体表面的压力也是弹力学生就难相信,因为学生看不见不易形变的物体(如桌面)的形变,做好微小形变的演示显得很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如:用光学实验的激光演示仪放在水平桌面上,激光仪产生的光照在白墙上形成一个亮点。让一个学生压这个水平桌面,就发现光亮位置的改变,引导说明,让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将本节课创设的简易实验激活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通过教师设计物理情景,才能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如高中学习电学的电阻定律时,可以利用初中所学的电阻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知识来同化。但学习欧姆定律,尤其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就需要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3.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中衔过渡的难点,缩小台阶 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从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的形式介绍而已。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 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还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受力分析等等,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凸起的第一个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其次,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教学应使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如牛顿运动定律则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在处理问题中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提不高,就学不好高中物理。初中阶段以常识性介绍、说明为主要学习内容,对数学工具有应用只是简单的触及;进入高一,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就体现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计算合力、分力的大小及方向,这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无疑是第二大台阶。高中阶段的学习,要对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需要运用数学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综合运用数学进行推理和运算。我们知道,物理知识不是公式的堆积,不作物理分析,乱套公式,不是数学本身的过错,而是不会运用数学。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学会运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是在高中阶段应逐步培养和提高的能力之一。

4.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作为学生来说通过学习物理,更为重要的是学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这是受益终生的;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在于不会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实际的物理问题。因此,要想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物理研究方法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开始教学放慢进度,给一段时间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使学生从中体会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在对高一新课程第二章第二节《质点和位移》的教学,讲质点概念时,就要强调从形象中抽象出来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第四章《相互作用》的教学时,对于弹力,也不能因为初中已学过而轻描淡写。而应从弹力的产生、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认真分析,为以后不同性质的力做示范,通过比较学习能较好地掌握弹力、摩擦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次,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现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都是如此。另外,教学中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并逐步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设直法等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学习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有些学生认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教学中可引入三角形法则,使学生认识到矢量三角形中表示合力的也是三角形的一个边;根据三角形中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可知,合力大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和,其与三角形中三边边长之间的关系相似。成良好习惯。复习小结,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篇7:浅谈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摘要】高中政治新课改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以高一政治新课改实施过程为例,深入分析了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对策措施,以期对高中政治新课改教学实践起到参考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一政治课堂教学思考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突出表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变革。新课改对高中政治在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做了详尽规定和精确阐述,呈现出重素质教育、重学生发展、重时代特征、重行动实践四个方面的特点,为政治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应该说,新课改解决了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但是,在新旧教学模式交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倾向和有悖于新课改的不良现象。本文以高一政治新课改实施过程为例,深入分析了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对策措施。

一、高一政治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的实践证明,新课改科学合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都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存在盲目性。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需要讨论、辩论、模拟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例如,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讨论法,这是很常见的,但如果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视知识的难易程度,一概交给学生去交流、讨论。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因其知识面所限对很多问题无从下手,讨论结果往往漫无边际而不着主题,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效果不理想,学生收获也不多。在教学实践中提倡适当的自主、合作、探究是必要的,但要掌握好分寸和问题的难易程度,否则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2.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做,甚至有些学校规定一节课中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这些做法忽视了教学实际,人为地分割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造成的教学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计的。高中学生因其知识层次、思维状态、价值观念等尚未达到成熟、稳定的状态,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渴求很强烈,加之受接收信息渠道所限,因此,还是应该把教师的“教”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不能本末倒置。

3.忽视课堂教学实效,教学形式和手段模式化。出于新课改教学的需要,许多教师采用一些新型教学形式和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这是合理的。但有些老师认为,只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才叫课改,这样的结果就是,情境设置、视频音频、多媒体动画声色并茂,课件成了中心,教室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教师成了放映员。这种以满足学生感官刺激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倾向,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重问题预设而轻知识生成,重媒体表面功能而轻媒体深层功效,教学设计空洞无物,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4.评价标准单一,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在当前,有些地方的新课改是“换汤不换药”,尽管换了教材并增加了研究探讨性的学习方式,但很多教师依然采取了应试战术,单元考、月考、阶段考层出不穷,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标,过于强调了评价结果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的教育观。另外,评价往往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归纳起来,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全面、不系统、不透彻;二是对新课改的具体实施缺乏清晰认识。

二、推进高一政治新课改实施的对策思考

1.转变教学方法,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例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与经济制度》第六课第一目的第一个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迅速增长,存款储蓄是我国居民目前最主要的投资方式的经济现象?以及人们为什么把钱存人银行?”这旨在让学生掌握存款储蓄的特点、目的和利国利民的作用,它侧重于知识。第二目的第四个探究性学习提出“股票和债券在功能、性质、偿还方式方面有何异同?”这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综合比较能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再通过第六课《投资的选择》知识的全面积累,了解存款储蓄、股票、债券、保险的共性与各自的特点,深化对投资选择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为某人50万元闲置资金设计一套最中意的投资方案,将投资的知识最终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互动式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2.准确定位“教与学”,构建和谐课堂。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者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教师讲得愈少、甚至不讲,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大错特错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既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例如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选用不同的方法,但必须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例如讨论某个问题,首先,要确定讨论的内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当成课题;其次,要确定讨论方向,不能漫无边际,过于笼统;讨论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点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驾驭者、调控者,不能失控、脱离主题,这样才能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重视“课内与课外”,增强教学实效。新课改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具体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实践、观察、分析、对比、思考、联想等思维活动和操作训练,使他们的知识技能、学习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生活与消费》主要讲述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为让学生理解市场供需对价格的影响,可以安排学生调查他们所熟悉的市、区、县的房地产市场,了解在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出台后,房价的变动和人们的需求及购买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再如,《生活与消费》第一课通过对大量的商品、价格、价值等现象的探究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商品、货币的本质的同时自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第二课对价格现象的分析又引导学生自觉培养效率意识、质量意识;第三课通过对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心理的分析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切都是从鲜活的经济现象中通过分析推断得出的,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为说教而说教,学生也非常容易接受。最后可以要求学生以“正确对待金钱”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这样的教学实践,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型课堂主体,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增强针对性,采用实效性强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和学生特点等明确本课程教学需要运用哪些教学方式,创新哪些教学形式,从而实现传授知识、提高觉悟和全面育人的功能,避免陷入只注重好看、多样而不讲实效的误区。当前,尤其要科学对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于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学习方式转变和提高教学实效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更要明确多媒体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的应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如此才不至于将手段变为目的。

5.注重动态过程,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评价应坚持“多维度”标准,从不同的视角、层面进行评价。学校应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科学设计教学评价标准,切实改变以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的做法,要全面、客观地记录描述高中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可以采取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个人成长记录等更为灵活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索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等”给予适当的合理的评价。

目前,新课改的实施仍处于探索过程中,还将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对政治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克服教学实践中的浮躁现象,发扬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精神,把新课改推向前进,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EB/OL].教基[2004]5号.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

[3]席中华.对政治新课改的认识[J].广东教育教研,2007,(4).

[4]史维东.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4).

[5]徐彩吸.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吉林教育.

[6]林月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若干策略[J].现代校长.

篇8:浅谈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一、为什么要讨论衔接问题

首先,课改以来的教材变化和课程标准的变化使初高中数学知识在具体内容上出现了较大的跨度.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有较大程度的压缩,而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上有所增加,而且有些内容没有衔接,使得学生从初中到高中要跨越很高的台阶,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其次,初高中数学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涉及的思想方法较少而且要求不高,甚至没有明确地提出思想方法的概念,而高中涉及较多的思想方法,而且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这些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许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

第三,初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明显差异.1.从教学内容上看,与初中相比,高中现行教材有如下特点:(1)内容广、难度大.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2)内容抽象.高中教材不仅有大量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如函数、集合、增(减)函数等等,而且要掌握大量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如y=f(x)等等,我们既要准确理解他们的意义,同时还要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推理、运算.(3)起点高.(4)知识脱节.2.从数学思维能力来看,初中生主要是以经验性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在这一阶段虽然抽象逻辑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具体形象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而高中生主要是以理论性为主的抽象性逻辑思维,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能力,不仅能理解大量的抽象概念,会根据数量、形体的本质属性给数学概念下定义,而且要能运用概念进行复杂的判断、推理,从而逐步形成辩证逻辑思维.

二、哪些具体内容需要衔接

1.初中删去的,高中经常要运用的内容

(1)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在初中课程中已删去,而在高中课程的运算中经常用到.

(2)因式分解在初中课程中一般仅限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初中课程对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做要求,但高中课程中的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这些因式分解.

(3)二次根式部分对分母有理化在初中课程中不做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课程中函数、不等式部分常用的运算技巧.

(4)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外心、内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初中课程中大都已经删去,而高中课程中要经常涉及这些内容.

2.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1)初中对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只是有一些渗透,而高中就要求学生理解并在解题中应用.

(2)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离常数法、十字相乘法等运算方法和变形技巧,初中不做要求或者要求不高,而高中数学中却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三、怎样做好衔接工作

1.教学内容的衔接

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从而顺利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初中生的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属于理论型抽象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成熟时期.初高中的数学衔接主要是做好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积极鼓励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努力克服初中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惰性,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新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深化和运用.

总之,在高中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适时补充拓宽初中数学知识,加强知识、方法、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更快地投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赵园园.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以高中数学1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上一篇:乡镇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活动总结下一篇:乡镇2012年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