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2024-06-23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遵循的原则(通用11篇)

篇1: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现代案例教学法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特别是在西方的中学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理论及实际操作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可以很好地借鉴到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良好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实际精选案例,为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好坚实有力的铺垫。下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选用需要遵循的原则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坚持以服务课堂知识为主,启发性和导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选用必须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情班情,来进行科学选用。这就要求我们要选择那些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关联度高和符合学生社会认知、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案例,来为学生预留出知识构建和思考的空间,体现出课堂教法的启发性与导学性特点。

在课堂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的抛出都要求能快速地构建案例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构建、情境认知、情境反馈最后达到情境共鸣,让学生在课堂中因思想触动而启发,因认知升华而导学。所以,案例选取的视角和问题导入越能诱人深思,就越能给学生留下宽阔的思维空间,就越能让学生产生情境共鸣,教学效果就越好。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教学中选用的案例由于不够科学谨慎,案例要么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要么仅限于解释和补充说明所讲授的理论内容,甚至有的连解释和补充说明的功能都不曾具备,只是对所宣讲理论的简单的、毫无意义的生活化复述,那么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无益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它的内涵在于启发和导学,所以我们要在立足于课程知识,通过具体、翔实、典型、生动的案例材料的呈现,使学生快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境之中,与情境共鸣。通过有层次、有梯度、有张力、重认知感知的问题设置,启发学生,导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课堂案例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升华学科知识。

二、坚持实事求是为主,客观性和趣味性结合的原则

案例选用可以在电视新闻、报纸期刊、网络媒体、学生生活中遴选能够反映当前社会主流思想,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客观、真实、趣味的案例。因为这样的案例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有话说,说出的话有深度,才能更真切地结合理论知识深化理解。教师切忌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而捏造一些事件或呈现网络中一些没有依据的事件作为案例素材,或者选用庸俗、反面、血腥、极端、腐朽的案例素材,因为这样的素材虽然能在一定意义上吸引学生的眼球,但会误导学生对当前社会发展状况的真实看法,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所以选用的案例要具有理论指导性、实际操作性、客观真实性和趣味性,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课堂案例的选用也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尽管新课标思想政治教材在编写上力求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融合,但政治课的许多观点、概念还是显得抽象,特别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讲解更需要用一些具体、思辨、趣味的案例来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因此,在案例的选取上在坚持客观性的前提下,突出趣味性就显得更为必要。在这里笔者需要强调的是,在教学实践中选用的案例呈现方式也要灵活多样,如文字的、数据的、图表的、影像的等等,特别是影像资料兼具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可以选用电影电视片段、纪录片、采访、动画等多种呈现形式,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和参与,其趣味性更加突出。

三、坚持以传递正能量为主,时代性和方向性结合的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的选用要紧跟时政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彰显时代精神,紧跟科学发展观的理念,释放、传递社会正能量。案例应彰显时代的主题,体现时代的新鲜内容,贴近当代高中生的思想和认识重塑实际。比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反腐、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生态文明、政治体制改革、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光盘行动、美丽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等富有时代气息、彰显时代发展主题的素材,不光能加深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还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使其更加关注社会,培养他们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还能传递社会正能量,让学生鲜活地理解课本知识。对政治课而言,这些鲜活的、时效性突出的案例更加真实,且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实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的选用是一项讲原则、讲技巧、讲艺术的系统工作,它需要教师在案例选用时,将启发性与导学性、客观性与趣味性、时代性和方向性这几个原则联系起来,系统运用,科学遴选,巧妙呈现在课堂环节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才能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情趣。“感人心者,近乎于情”,案例教学通过创设一个开放交互的教学平台,让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彰显思想政治课的育人魅力,传递、释放思想政治课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李祥得。案例教学法在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中的应用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05)。

[2]蒋彩虹。高中思想政治课上的案例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2(11)。

[3]胡若曦。探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原则[J]。新课程:下,2012(08)。

作者简介:邓正立,1982年出生,男,一级教师,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教育硕士,研究方向:高中政治课微课教学开发应用研究。

篇2: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邓正立

(陕西师范大学)

摘 要: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地采用,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素材把课本内容阐述的知识呈现出来,对学生构建理论知识,提升社会认知,升华价值取向有重要重塑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案例的选取却是一门大学问,如何才能选出典型的、切合学生实际的、符合学生认知的案例,需要遵循一些原则。结合教学实践中的认识,认为在案例教学时要把启发性和导学性、客观性和趣味性、时代性和方向性这几个原则有机联系起来。

篇3: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即案例的选择要符合教学目标, 与所教内容一致, 要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教学活动的依据, 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灵魂, 因此, 教师在编选案例时, 一致性原则就成了首要考虑的因素。案例的选取和使用必须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 必须围绕和服从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要选择那些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关联度高的案例, 通过具体、翔实、典型、生动的案例材料的提供, 使学生快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境之中, 通过有层次、有梯度、有张力的问题设置, 使学生根据案例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若编选的案例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 那只能是缘木求鱼, 所选案例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二、时代性原则, 即案例的选择要紧跟时政形势, 把握时代脉搏, 富于思想性

时代性是新课程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之一, 也是政治课的重要特征之一, 同时也是进行案例选择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案例的时代性, 主要是指选择的案例应紧扣时代的主题, 体现时代的新鲜内容, 涉及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贴近当代高中生的思想实际。富有时代气息的案例, 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使其更加关注社会, 培养他们奉献社会的责任感, 同时对政治课而言, 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富有时代感的案例, 往往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从而有助于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实现。如在讲述维护祖国的统一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可以选取2009年发生的“新疆7·5暴乱事件”, 进行分析说明分裂是不得人心的, 任何分裂祖国的图谋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和人民的唾弃, 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位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通过这样的最新案例教学, 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有着深刻现实背景和最新感受的知识, 是在具体的分析与练习中获得的得心应手的知识。

三、启发性原则, 即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启发性, 为学生预留出想象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搜索、积极思维。在教学全过程中, 教师不是以教为主, 而是以指导为主, 不是重在传授知识, 而是重在对学生激发思、指导思、发展思、训练思、培养思, 使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有机统一。因此, 选拔启发性案例对于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

四、趣味性原则, 即案例的选择要具有趣味性, 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尽管新教材在编写上力求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但政治课的观点、概念毕竟是枯燥而抽象的, 因此, 在案例的选择上突出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指出的是, 不仅案例内容要尽可能地突出趣味性, 而且在案例的呈现方式上也要注意灵活多样, 例如文字的、数据的、图表的、影像的等。以下两种案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第一, 与常理和公认的逻辑相悖的事件。这样的案例故事有一定的奇特性, 有引人入胜之处, 人们不仅要看个究竟, 而且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 以山东济南的女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反而遭毒打的案例, 能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金钱, 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第二, 充满内部矛盾、存在相互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 讲求诚信与追求利益, 这样的事件复杂曲折、跌宕起伏, 选择这种事件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 就会使所描述的故事生动具体, 活灵活现。

五、典型性原则, 即选择的案例必须主题鲜明, 含义明确, 必须具有最能印证观点、包含原理、说明问题的教学价值

典型性是案例的基本特征,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在选取案例时, 要精心筛选, 从大量的事例中挑选出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和说明问题的实例来服务于教学。案例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在于精, 在于其代表性。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认真听课, 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很多案例, 而每个案例都讲不透彻。最后下课后, 学生只记得老师讲了什么有趣的案例, 而没有记住授课的内容, 以致本末倒置。教师把使用案例变成“故事”会冲击教学内容, 一方面, 占用教学课时, 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另一方面, 没有给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影响知识的积累。这样使用案例,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空空如也, 达不到教学目的。

六、贴近性原则, 即案例的选择要坚持贴近性原则, 拉近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

辩证法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主要靠的是自己的主动性。他们对各种知识, 特别是思想道德观念的接受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因此, 政治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必须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从学生身边的实实在在的小事入手, 通过文字材料、故事、笑话、音乐、漫画、表演小品、电影故事、现代电教多媒体等手段, 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 在心理上营造一种由此而发的主观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由静态到动态、变平面为立体, 从而唤醒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

总之, 案例的选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其中包含许多的技巧, 它需要我们教师有心、用心、持之以恒地去积累。需要注意的是, 以上所阐述的几个方面, 并不是孤立的, 在选择案例时, 要将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 综合运用, 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功名.案例法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 .

篇4: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尊重原则 理解原则 关心原则 心理学

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各种措施、方法,创设各种情境,与工作对象之间进行的一种思想、政治、情感的双向沟通。在这种双向沟通中,遵循着一条重要原则,即尊重、理解与关心。它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所遵循的一项教育原则。长期的实践证明,这条原则是科学的,这种科学性不仅在于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在于它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下面,笔者仅从心理学角度谈谈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的心理学依据。

一、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符合人类需要的基本规律

需要,是指人们对客观外界某种东西的渴望或欲求。即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内心状态。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具有需要并且为满足这些需要而奋斗不懈。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人们的需要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结构。按照需要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主要指有机体为了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需要,如为了生存需要食物、水分、空气,需要休息和睡眠等。人的自然性需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这种需要产生于人的生理机制,是与生具有的;

(2)这种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从外部获得一定的物质为满足;

(3)这种需要多见于外表,容易被人察觉;

(4)这种需要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限度反而有害。

社会性需要主要指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通过各种经验的积累所获得的一种特有的需

要,如对一定文化、艺术、社会生产、社交活动、道德观念、政治信仰、文体生活等的欲求与渴望。社会性需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这种需要不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是由社会发展条件决定的;

(2)这种需要比较内向,往往蕴藏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容易被人察觉;

(3)这种需要大多是从人的内在精神方面获得满足;

(4)这种需要的弹性很大,并且带有连续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归纳为5类,这5类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层次到高层。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与关心是人们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性需要。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成为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自然的实体,具有自然性。更重要的是,人是一个社会的实体,具有社会性。个体通过交往,接受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施影响于社会。由于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对名誉、地位、人格、成就等有一种欲望感,并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关心。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的实施与贯彻,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普遍的社会性需要。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沟通主体如果能设身处地,以心换心去理解每一个客体,以身作则,平等待人去尊重他们,细致入微、满腔热情的去关心他们,则沟通双发会产生接近、友好、信任的心理关系。这种心理相融可以充分调动个体内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彼此理解,心心相通;彼此尊重,心心相连;彼此关心,心心相融的美好境界,推动双向交流的良好实现。如果不尊重、理解与关心人,则交流双方会产生疏远、回避以致敌视的对峙心理,会阻碍彼此的交流。在这方面,曲啸同志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有一次,他去监狱做报告,开口第一句话用的是“触犯刑律的青年朋友们”,话虽短,却赢得了全场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这10个字表示了他对犯人人格的尊重,对他们处境的理解与关心,缩短了他与犯人的心理距离。消除了犯人们的戒备心理和反感意识,从而产生心灵上的谐振,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才是有效的。

尊重、理解与关心的原则不管在哪个领域的人际沟通中,都是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记得国外管理心理学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你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首先必须让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这里讲的喜欢,绝对不能脱离尊重、理解和关心这个前提条件。

二、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符合人类情感活动的基本规律

1.情感及其产生的条件

有些同志阅读一篇好小说,看一部优秀电影,常常感奋不己,甚至留下眼泪,而听一堂思想政治课却无动于衷。为什么同一个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行为反应呢?这是由于两种不同的外界刺激引起了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反应,可见在这种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中,情感因素起着中介、桥梁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客观现实中的对象、现象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情感的源泉。因为人同各种事物的关系不完全一样,人对这些事物所抱的态度也不一样,所以人对这些事物的情感体验,也就不同。这里有必要区分情感与认识两个概念。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现实本身的反应过程;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认识过程是通过具体形象或抽象概念来反映现实的,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然而,认识与情感又不是孤立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与自己的态度、愿望相结合的。人们对事物的情感过程,也正是对该事物进行判断与评估的过程。情感必须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认识越丰富,越深刻,情感也就越丰富;情感越丰富就更能推动着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情感与人的需要有密切联系。心理学研究都不否认人们情感的产生是以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为转移的。需要得到满足程度不同,情感也会不同。人之所以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需要的态度能有所体验,是因为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关系。例如,明媚的春光、清新的空气、悦耳的歌声、健壮的体魄、高尚的品德等,一般都符合、满足于人的需要,就使人产生趋向于这些事物的态度,从而产生满意、愉快、喜爱、赞叹等情感体验。又如,肮脏龌龊、卑鄙自私、饥饿寒冷、庸俗虚伪、凶恶狠毒等,不符合、不能满足于人的需要,就使人产生背向于这些事物的态度,从而产生不满意、烦恼、忧虑、愤怒、厌恶等情感体验。

2.尊重、理解与关心能使交流双方形成情感共鸣

任何正常人都存在着理性和情感的双重心理表现。一般来说,思想政治工作中,受教育者也即交流的客体主要是依靠理性来实现对教育内容的领会和掌握。由情感与认识的关系决定着情感在其间起着将信息转化为个人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桥梁作用,这种桥梁作用过滤和筛选着外界信息及教育内容,对符合自己需要,能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信息刺激予以反应,反之则不予反应。从这里也可看出,人类行为的主观能动性。

遵循尊重、理解与关心的原则,满足了人们获得尊重、理解与关心的需要,它有利于沟通双方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得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立场、观点,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现象,也即彼此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情感。相互之间尊重、理解和关心,就会“无话不说”;反之,相互之间有隔阂,就难以相互交往,连起码的交流都形成不了,也就无所谓“共鸣”。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情感冲突的很好说明。情感冲突通常以一种逆反心理的形式表现出来。逆反心理,是指一种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支持自己行为的心理现象。它指交流客体产生与主体意志与愿望背道而驰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有两种情况:你越是宣传正确的东西,他越是表示厌烦、反感;你越是批评错误的思想言论,他越是同情、支持。逆反心理是人们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或是一种“反控制”心理,这种心理成为一种抗体,阻碍着交流的实现。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遵循尊重、理解与关心的教育原则正是自觉的引发人们的积极情感,达到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

三、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符合人际沟通的心理活动规律

1.人际沟通及其特点

人际沟通是一个古老的课题,早在古希腊就有哲学家研究了沟通的形式,由于现代信息论的出现和信息的概念被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它又成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人际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及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交换情报的过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人际沟通,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

人际沟通不同于两套设备间的简单的“信息传输”,每一个个体都是积极的主体,这就意味着要求人际沟通过程的每一参加者都具有积极性,不能把它看成是某种客体。人际沟通是一种信息积极交流的过程。期间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沟通的实现,如人的地位、组织结构、语言、人的心理,等等。

2.人际沟通中人的心理活动结构

人际沟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心理因素强烈地影响着沟通的实现与绩效。人际沟通中,人的心理活动结构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因素:

(1)心理背景因素

指沟通前个体原有的心理基础,它包括知识、技能、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心理背景因素直接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好坏。

(2)心理动力因素

指沟通双方各自的需要、动机、兴趣等水平与特点。强烈的需要,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都会给沟通带来强大的驱动力。

(3)心理状态因素

指沟通双方相对稳定的机能状态,如心境、健康水平等。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心理背景因素和心理动力因素发挥出最好效能的可靠保证。

(4)心理后效因素

指沟通在各自心理上存留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综合的,其中包括对背景因素、动力因素和状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将积极或消极地影响下一个沟通环节的顺利进行。

尊重、理解与关系正是注意了人际沟通中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正确利用这些规律来为沟通服务。我党长期的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了它的重要性与有效性。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也很清楚地体会到其合理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杰.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篇5: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刘远熙

(商丘师范学院政法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但是传统学院式法学课堂教学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主动学习等问题。在法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只有把握案例前置性、创新性、互动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等教学基本原则,才能避免法学课堂教学中错误地应用案例教学法。

关键词:法学;案例教学法;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043-02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应当把培养学生法律职业的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法律职业技能放在法学课堂教学的第一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法学课程的教学一般都采用学院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其实就是一种“填鸭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法,它特别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个性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在法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上述问题。这就需要在法学课堂运用案例法教学过程中,认真遵循如下五项基本教育教学原则。

一、案例前置性原则

所谓案例前置性原则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就要接触和了解案例以及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课前对案例的事实、证据和法律的初步接触,在学生心目中已形成了对所授知识的大致轮廓。案例前置性原则,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真实案例,对案件的事实、证据和法律等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后,教师再运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先提出一系列有关案例的问题,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和辩论、然后再改变问题的假设条件,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再思考,再讨论。因此,遵循案例前置性原则实际上是坚持从实践到理论的思维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传统的判例或理论教学法虽然也运用案例,但是由于采用的是“后置式”即先讲理论、然后以案例来证实理论,不仅无法克服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矛盾,而且也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案例教学法并不是理论的实践化,而是强调在实践中获取理论。案例教学法注重对思维过程的研究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个典型案例,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设问,并从中寻找法律理论和理念。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法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必须坚持求异思维。也就是要从既定的答案中找出质疑点,然后引导学生在这个基点上,去分析案例,从而克服学生心理上的思维定式,打破学生自身知识经验的局限,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想象能力。创新性原则要求教师必须有独创性,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上,都需要不断创新。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注重发展学生自身的创造力,通过案例学习,培养学生驾驭材料、运用材料进行再创造的能力,在学习中发展智力,拓宽视野,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遵守创新性原则必须克服法学教学过程中案例的简约化。传统法学教育更多地强调智育因素,这种背景下的智育的主要特征是“守成”。“守成”强调的是对传统的继承,对过去内容的记忆、学习和掌握。这种传统法学案例教学方法将教学目的和价值定位在“守成”上,必然忽视创新性原则的要求,其结果是把案例教学法降低为传统学院式教学法的“婢女”,成为向学生灌输所谓的逻辑化、体系化、系统化和书本化的法律知识的工具。其典型表现就是案例的选取和应用的简约化。所谓案件选取和应用的简约化,是指教师在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运用时将案例事实特征和法律关系之间的关联简要地描述为案件事实,导致案件结论过于浅露和直白,学生无需通过自主思考就能直观地了解案件性质、所涉法律规范及其案件争议的关键点,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案件选取和运用的简约化会产生如下不良教学后果,其一,案例的预设性很强,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其二,既定案例的明显结论以及教师的有意识的暗示,导致结论一元化,不利于学生多元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其三,案例的设计仅仅是为了印证或“应用”,其结果是误导学生,使学生以为只要掌握了“普适性”的知识,就可以胜任法律职业,从而脱离“判案不是做数学题,每一个案子不是都有一个正确解”的实际。

三、系统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案例教学法尽管具有很多功能和特点,但是,由于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知识,因而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个案例本身很难涵盖教材中一章或一节之内容,即使一章选一个案例或一节选一个案例,也很难系统地包罗一门课的所有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加之教学过程是个一环扣一环的运行过程,教学内容是一节连一节的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教学方法也应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与整体性。通过案例教学法完成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是实施案例教学法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坚持在案例教学法各个环节上运用系统性原则。所谓系统性原则,即要求在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注重案例与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和整体化的联系。具体地,不仅要坚持在课堂教学中精选案例、引入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归纳总结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与教学反馈等必要的、完整的教学步骤,而且还要求教师对课堂所授法律知识的系统化以及所授学科法律知识和其他法学知识的体系化。同时,还需要教师在选取案例时注意案例之间的系统关联。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案例教学法本身固有的缺陷,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双元互动性原则

双元,是指把学生和教师都看作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是在角色定位上教师侧重于“主导”而学生侧重于“参与”,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案例教学法的目的之一在于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有多种观点。案例教学法中,学生之间甚至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讨论、辩论,在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意见,最终形成一致的观点,这既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又能让学生得到同学、教师的尊重、合作和信任,能在其中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从而更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必须坚持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主体的“双元互动原则”。互动性原则实际上是要改变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当“听众”的不科学的做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元互动教学。这种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式学习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实际授课技能及驾驭课堂的能力。

但是,由于传统法学教育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要紧紧国绕实际问题而讨论法学知识,其结果必然会强调教师的“表演”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教师在运用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时,把所要传授的法律规则、案件事实等都事先做出“适当处理”,其结果是导致课堂变成了教师牧师似的“导”,学生在木偶似的“演”。坚持双元互动原则就是要克服这种倾向,使案例教学法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和转化,都必须通过师生的双元互动才能得以实现。

五、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法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处理法律实务为学习法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性原则强调分析与训练,特别是强调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评判。即由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案件来学习法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法学是以解决社会和人的矛盾为目标的,法学教育的真谛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使用法律,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某种既定的、凝固的知识。

从现有的关于法学案例法课堂教学的有关文献中,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是成文法国家,由于成文法产生的历史悠久,理论基础深厚,法律体系严谨,这在客观上要求法学教育应以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学基本理论为目的,形成一个全面的观念和知识结构,而不能仅仅掌握案例‘3]。还有学者认为,法律理论特别是基础理论是整个法学学科的基石,是众多法律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法的最一般的原则,它对部门法的学习和法律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要具体分析法学案例,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重要的法律概念、法学原理必须从理论上阐述清晰、透彻。……这就需要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先以理论为中心,后以案例为中心。

篇6: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以即时通讯、博网博客、手机媒体为主要内容的自媒体贯穿着学生和教师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网络的交互性为高中政治教学提供了更广泛的教学渠道。在自媒体时代来临之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多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在教室中进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今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渠道大大地拓宽,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除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课堂教育以外,还可以借助手机,电脑,连上互联网,随时随地地通过腾讯聊天、飞信、微信等即时通讯传达信息,进行师生学习生活交流,或者进入网络课程教学网站点击教学视频,进入论坛、贴吧发表言论,登陆微博、博客进行点击、分享、链接、互播等进行教学,再或者通过手机短信传达教学信息等。学生可以在课外进行学习,将政治教学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同时,网络各学习资源的内部整合,也节省了教师的人力和物流。

2.2 自媒体时代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带来的挑战

自媒体传播的技术复合性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高中政治教师的媒介素养和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处于信息的优势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顺利展开。而在自媒体时代,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生事物的超强认同感和接受能力,这让他们成为了自媒体最先的接受者、使用者。而网络技术水平差、新技术意识淡薄、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敏锐性和观念更新不够的教师往往处于了信息劣势的地位。因此,对高中政治教师进行更新知识、提高媒介素养和教学素质成为迎接自媒体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3 自媒体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实证调查...........................15

3.1 调查方案及过程 .....................15

3.2 调查现状及运用效果分析 ......................... 15

4 提升自媒体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21

4.1 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师生媒介素养 .................................. 21

篇7: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李影

(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长春130062)

摘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实施案例式教学的五环节包括确立教学目标、精选典型案例、设计教学场景、分析讨论案例和总结点评案例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优势;组织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122-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该课程所阐述的有关毛泽东思想的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这门课程的重要特点,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恰好符合这一要求。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一般是指由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样式。案例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重视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由于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因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知识,学生获得的都是机械记忆的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按标准答案答题。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解决问题的备选答案,通过揭示关键词,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由于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是学生经过思考后从多种路径中选择出来的,甚至可以说是通过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而提炼出来的。因而,不仅记得牢,而且经过反复多次的积淀后,还有利于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会学习成为现实,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它具有动态、开放的特征。案例教学法中寨例所描述的往往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没有分析,只有事实。对于讨论结果来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从教育心理学“需要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在心理上一旦形成了“自我实现需要”,就会为获得实现自己需要的满足而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必欲求之而后快。因此,学生会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做出自己的决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案例式教学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为了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要求学生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善待同伴。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二、案例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案例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一般可按下述五个环节操作:

1.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案例教学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它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活动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的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动能、控制功能和激励功能。确立教学目标,就是要明确通过案例教学要解决课程中什么层次上的什么问题,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学习该门课后必须达到的要求,也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2.精选典型案例

能够应川于教学的案例有很多,但应根据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及教学}{标精选典型案例,并让学生感到案例新颖、有说服力精选典型案例的基本要求包括:案例的情节应精练,篇幅过长,应选择与教学内容和目的相关的成功与失败i的案例;案例既要与书中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关联性,义要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案例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案例要尽可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尽可能体现新知识、新观点、新材料,使学生感到既可信,又看得见、摸得着。例如,在讲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三个原则时,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要“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教师可采用以下事件进行说明,即个体经济在“文革”后出现这一事件。1978年底上海出现了大量知青陆续返城的现象,如何安置如此之多的返城知青就业,成为上海市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也引发了广大知青的不满。在知青的要求下政府允许找不到工作的人干起了个体,这就是起步阶段的个体经济。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政府在特殊的情况下答应了知青干个体的要求.这是一项改革措施,这一改革措施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又使社会达到了新的稳定。这里涉及到了三个问题:改革、发展和稳定。可见,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个案例能够以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现象为例,并从中抽取出理论所需要的三个关键词:改革、发展和稳定,紧扣教材,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案例的思想政治性。

3.设计教学场景

案例教学所用教室的教学场景的布局需要根据场地大小、形状及学生人数灵活进行安排。案例教学场景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满足所有学生的视听要求,应使任何位置上的学生都可以听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发言,并能看到教师的演示。2)教师可以随时走到每一个学生的座位前进行对话和指导。3)每个学生都可以很便利地离开座位走到讲台前或其他同学面前与之交流。4)可根据学生人数情况设计课堂沟通的半径。

4.分析讨论案例

分析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应从多个视角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又要防止学生起哄;既要防止学生离题,观点一边倒,也要防止争论不休。另外,还要尽量避免冷场。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要能控制气氛,掌握方向,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进行发言,从而把讨论引向正确认识的轨道上来,达到拓展学生的思路、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理论准备是案例讨论前必须要做的工作,是案例讨论前的课堂讲授。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向学生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策略以及有关专题的研究情况讲授给学生,使其成为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探讨解决策略的理论依据,该环节也是体现教师能力的关键步骤。例如,在讲第八章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问题时,由于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就来自于农村,教师可以让他们结合家乡的变化情况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什么样、应该怎么建设的问题。由于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因此很容易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促进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教师要对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核。考核内容详见表1。

5.总结点评案例

篇8: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高中政治原则以学促教以生为本与时俱进内外一体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62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尽管教师兢兢业业,学生也勤勤恳恳,却还是存在“高消耗、低收益”的事倍功半现象,整个课程活动依然呈现出一种低层次化的发展态势。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良现状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简单阐述。

一、以学促教的主导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鲜明地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这不是对教师现有功能的变相减弱,而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且更高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应本着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的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积极开展“以生为本、以学促教”的主导型教学活动,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贡献出应有的智慧和力量。以《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为例,教师不是按部就班地直接“授之以鱼”,而是通过提炼教材内容并设计一些体现中心内容的题目,如“意识的本质是什么?能否在离开客观对象下产生人的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和思考,从中寻找相应的答案。通过引领学生思维和学习过程来主导教学,既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摸清整个动态教学情况,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和查漏补缺,以便能够进一步地调整教法和纠偏改错,充分体现以学促教的原则。

二、以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高中生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自主意识和比较成熟的学习思维,这是开展“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教学活动的客观条件。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除了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还应充分体现在课堂外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之中。比如,在教学“国家宏观调控”的内容时,针对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征,有教师提出“市场调节的许多缺陷能不能克服?有哪些可以克服的方法呢?”等问题。经过热烈讨论,有学生说“需要用政府这只‘无影手去发挥有效干预作用”,有学生说“通过成立行业协会来加强行业自律”……再如教学关于“乡镇企业”的内容时,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提出“乡镇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主要有哪些不足?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该如何应对?”等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搜集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开展社会专项调研活动,以促使他们在自学能力和实践创新等方面均能取得相应的收获。

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原则

高中政治课程丰富多元、包罗万象,我们应努力把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进行开放性教学,以有效丰富课程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教学矛盾观点时,笔者结合当前中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引导学生解析“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美国要实现守成大国“继续领导世界”的梦想,必须要全力阻止中国这一发展中大国的综合实力提升,所以总是挑动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这就是对立性。而中美要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离不开对方的配合与协调,2011年《中美联合声明》提出“建立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就是明证。总体说来,中美之間“合作多于冲突、利益大于分歧”。这就是统一性。经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剖与分析,学生既深化了对矛盾观点的认识,又明晰了中美“对立统一”的关系。

四、内外一体的互动性原则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是说,要想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高效性和持续性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和促进者,政治教师必须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把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和品质,从中获得厚积薄发的互动互补效应。有鉴于这种思想认识,笔者总是以自愿和学情为原则,引导学生建立各种类型的课外兴趣学习小组,如政治思想类学习小组、社会经济类学习小组、时政学习报道小组等,并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与比赛活动,如专题讨论、主题辩论、中心问题演讲和系列知识大赛等。这既可有效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又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坚持“以生为本、战略发展”的原则,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就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篇9: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特点等因素,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学生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发展。其目的是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内容较为抽象,各种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的掌握运用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对落实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层次的学生制定力所能及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分层次的依据,也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教师在精心钻研教学大纲、教材,细致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力所能及的教学目标,量身定做,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达标的喜悦。例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就可以提出,知识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初步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概念、观点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完成一些基础性习题,而对知识面较广,能力较强的学生,就要明确要求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一些自主探究问题。这样的目标设计,既体现了教师运用分层教学的教育策略,又极具针从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教育过程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分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交流过程,也是教学活动完成的主要阶段。安排内容时要以中等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两头,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安排好难易比例,及时有效地掌控课堂。让不同层次都体会到成功,有所收获。

1.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提高学识水平的过程。教师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策略,来引导不同层次学生的不断进步。比如,在讲解“矛盾”这一概念时,先用生活中的常见实例,如利用“强弱、上下、高矮”等来说明二者之间有对立性——两个相对的方面;二者之间又有统一性——离开任何一方另一方便不存在,进而逐步扩展到世间万物具有的共性,再得出结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以分析,既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抽象知识的趣味性,达到深入浅出,分层推进的效果。2.分层设问,层层递进

设计好课堂提问的环节和内容,能有组织地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由低及高逐层发展。设问时必须明确问题的指向性,即每一个层次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既要有利于后进生、中等生的提高,又能帮助优秀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投资方式内容时,可先列出几种不同的投资方式,如股票、债券、储蓄、保险等,让后进生查阅课本及资料,弄清它们各自的含义及区别和联系。教师可设问:四种投资方式有何区别和联系?中等生则需要指出不同投资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可设问:风险最大、收益最高的投资方式是什么?优秀生则尽量去运用这部分知识。教师可设问:给你10万元现金,你将如何进行投资的选择?通过这些与教材内容和学生层次相配套的问题的设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确定的学习目标,驱动他们学习,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从学习方法上实施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心理特征都有差异,教师必须针对学习内容、学生差异及发展倾向性差异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一是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个别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针对学生个性、特长及差异倾向进行分组,分工合作交流,还可布置不同的探究方向和内容指导高层次学生的探究活动;二是要放大教育价值,在兴趣、情感、责任感中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展其长,相互沟通,相互鼓励,相互提高。

(四)在作业布置及考核上落实分层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作业和评价,必须结合教学要求,优等学生作业以分析题为主,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分析运用的能力。中等学生的作业着重于对知识的理解,能将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运用于实际解题过程中。基础较差学生作业主要以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点为主。在考试内容试题的设计上,也要充分体现层次性。同一试卷设置不同难度的试题,学生按规定要求自主选择完成,或在试卷上规定不同层次学生所要完成的部分。并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做跟踪记录。每个人的评价不是通过整体来衡量,而是与学生自己的成长相比较。因此,评价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能更有效地、科学地激励个人的发展。

篇10: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原则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在甘肃省已全面开展,新课标的理念逐步渗透到每位教师和学生的心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逐渐多样化开展。

一、与时俱进原则

所谓与时俱进,就是要转变观念,抛弃课改之前的旧的教学观念,转眼于新课标数学教学。从这几年的数学教育发展来看,人们对数学教育的数学观、教育观、认识观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要求数学老师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具有课程设计、整合开发学生学习能力和广泛利用合理资源开展学习研究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深入探究,积极汲取,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时俱进,摈弃陈旧观念,使我们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富有时代特色。并在学校具体教学改革和新课标实施中尽可能采用先进的科研成果,使数学教学现代化。

在教学方法上,秉承“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心学生如何获得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因此,要针对当地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学模式方法相结合,两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比如在空间立体图形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现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形象的演示中充分认识几何体。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二、思想同步原则

思想同步就是将数学思想和现代生活相结合,把数学思想的阐述和揭示放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驾驭理论,指导实践。

在新课标课堂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的途径是:

1.对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只有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才能达到对知识点本质的认识,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上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阐述,并加以总结概括。例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理科考试题:为了测量两山顶M、N间的距离,飞机沿水平方向在A、B两点进行测量,A、B、M、N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如示意图),飞机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A、B间的距离,请设计一个方案,包括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用文字和公式写出计算M、N间的距离的步骤。

解:

方案一:需要测量的数据有:α1,β1,A点到M、N点的俯角;B点到M、N的俯角α2,β2;A,B的距离d(如图所示)。

第一步:计算AM.由正弦定理AM=dsinα2sin(α1+α2);

第二步:计算AN.由正弦定理AN=dsinβ2sin(β2-β1);

第三步:计算MN.由余弦定理

MN=AM2+AN2-2AM×ANcos(α1-β1).

方案二:需要测量的数据有:A点到M,N点的俯角α1,β1;B点到M、N点的府角α2,β2;A、B的距离d(如图所示)。

第一步:计算BM.由正弦定理BM=dsinα1sin(α1+α2);

第二步:计算BN.由正弦定理BN=dsinβ1sin(β2-β1);

第三步:计算MN.由余弦定理

MN=BM2+BN2-2BM×BNcos(β2+α2).

2.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数学教学中思想的同步既要集中加以强化,又要耐心的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应用,经常练习,打开思路,加深印象,加深理解。这是因为某个结论的理解和应用,都在一定的数学思想的指引下完成的。如上述例题的解决方法,就能体现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向的调控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強化这种意识,综合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三、直观分析原则

直观是相对抽象而言的,所谓直观分析,就是数学思维活动不能完全建立在抽象的概念和抽象分析的基础上,它首先应建立在直接感知和具体事例、模型的基础上。因为数学理论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但数学源自生活,它们都是从客观的对象中抽象、演绎、归纳出来的,具有丰富的直观背景,因此,教师要使得学生很好地理解数学理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直观分析。正确地运用直观分析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具有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来说,这点是高中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

如高中立体几何教材,若一开始就学习平面的公理、平面的基本性质,不少学生会感到很吃力,因为学生此时对空间概念及空间意识尚未建立,跟不上教学需要。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根据“直观分析原则”,先让学生见实物,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观察图形的变化,然后根据实物画图(直观图),化抽象为直观,逐步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理论教学。

生动明了地直观分析对于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特殊意义。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构想直观模型或直观分析问题能帮助解决一些十分抽象、复杂的问题。这样的例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随处可见,如不等式的证明、求函数解析式、几何概型问题等。

四、探索发展原则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向原有的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发起了挑战,所谓探索发展就是要打破传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要教给学生去发现、敢猜测、会合情推理。在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改进学习方法。这种教法对深刻理解数学实质,激发青少年数学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创造才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数学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新课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知识是提高学生智力参与程度的一种方法。运用这样的方法提高学生智力参与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设计。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课题的难度应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小区间”,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教学设计上,富有情趣的问题和恰当的组织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师生配合应坚持学生是探索的主体。

篇11: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24-01

一、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在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如:在讲述“依法制裁违法犯罪”时,分别展示一般违法和犯罪两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比较,找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

二、培养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讲到保护环境知识时,首先展示沙尘暴肆虐的图片,再口述2005年前几个月,北方多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例子。然后向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方多次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而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后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大胆构想,有些观点还会出于教师的意料之外。这样会大大地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 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实 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如在讲“公 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可选用成克杰贪污受贿的案例。成克杰虽官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是国家级领导人,但他触犯了法律,仍受法律的严厉制裁,这样讲更具有实效性和说服力。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另外,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公民作为纳税人应依法自觉纳税”时,可选用冯小刚拍 摄的《甲方乙方》后纳税的正面案例和厦门特大走私案偷逃税款300亿元的反面案例。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会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当然,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事例运用得越多越好,这样会把政治课上成“故事会”。事实上,应围绕所授知识点精选用事例, 做到有的放矢,所引事例与知识点应有机结合,而不是事例的简单堆砌,我认为选用案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方 向性。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应、少用。如果教师上课时大谈特谈的都是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生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有欠缺,学生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党和政府已丧失人民的信任拥护,也缺 乏治理国家的能力,会使学生思想上产生迷惑和动摇,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运用事例时应把握正确方, 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

2、注重时效性。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而应紧跟形势,是发生不久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如在讲到对外开放时,可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成功举办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运用这种新鲜的时政新闻,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3、注重趣味性。所举案例应生动有趣,生活化、通俗化,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如在讲到“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时,可举“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故事。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使学生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 识,其实也亲切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注意精确性。引用的案例应尽量真实具体,不宜胡编乱造。如在讲初二的法律常识时,引用的案例应尽量讲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以及此案引自何处,做到真实可信,现实感强。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让他们真正接受,反之,则会使学生对教师所教所讲的知识产生怀疑,不能收到预期的效 果。

上一篇:科室医德医风考评工作下一篇:改革开放40年征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