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新理念

2024-06-27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新理念(精选10篇)

篇1: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新理念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新理念

摘 要:与时俱近不仅是体现在国家科技经济的发展当中,在教学中也是如此。随着新课改,采用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理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中所追求的新教育理念,本文就根据高中政治的教学新理念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新理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政治这一学科可能是不会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的一个学科,但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在教学中所提倡的新理念,因而在政治这一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改变以往对政治教学的态度进行教学与学习,从老师自身开始改变对政治教学的重视程度,以此来影响学生对政治这一学科的学习。

一、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1.变专治为民主。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改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尽量创设一个民主的课堂氛围,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教学课堂当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在新课改以前,政治教学的传统模式可能更多的是“灌输式”教学,老师在课堂中讲解教学内容的重点,让学生圈点勾画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背诵,但是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并不会有很大的收获,相反会认为政治学科的内容枯燥,以致产生枯燥心理,从而失去对政治的学习兴趣。所以随着新课改,老师应该改变教学的方式,真正的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充分的表现自己,面对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大胆的提出来。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慢慢领会更为准确的见解,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探索求知力,个性的健康发展。

2.大胆尝试探究性教学。

根据政治这一学科的教学特点,可以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而政治教学本身的内容大都是关于时事政治的,在课堂当中,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或者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一些时事政治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然后让学生自己或者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探究各自的看法,思想观点,最后在课堂上由老师和学生通过互动的模式让学生来表述出学生自己探究思考后的答案,然后老??再把正确答案与学生分享。在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中,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教学氛围当中,并且因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来源于实际生活,所以,学生不会有太强的距离感,并且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很容易的引起学生共鸣与思考。这样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老师可以引领学生思考,并且可以很容易把学生思考的相关内容与教学的专业术语进行完美的契合,从而让学生对政治学科教学产生兴趣并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视角,能大胆的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探究。

3.转换教学方式,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是现在社会中非常常见一个词语,并且人们现在对人具有合作能力也会有一定的要求,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是对学生在学习与实际生活中的一种衔接。教学不只是老师单方面的,也需要学生的合作,而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单方面的,同样需要老师的合作。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得出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顾忌的交谈能够让他们大胆的说出他们各自的想法,首先可以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然后通过合作、协商得出他们共同的答案,而答案的正确与否不是教学的关键,关键点在于老师可以让学生逐渐培养合作的能力,并且可以让他们在政治这一学科当中充分感受到政治的乐趣所在。

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更加提倡“以人为本”,在现代的社会中,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的要求都需要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并且尽可能的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去了解学生的特点所在,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尽量的在书本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发展。并且政治这一学科对学生思想品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的政治教学不应该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应该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年龄阶段以及心理特点等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接受。并且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思想上得到感悟与升华,尽可能的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形成有独立意识、主见的人。

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主要行动者,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因此,老师应该尽量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是不相同的,面对老师所布置的相同问题,不同学生的完成度可能会不一样,在此时,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一味的批评、责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的个性在叛逆期能够有一个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关心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虽然政治这一学科不像语数外科目老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是老师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成长情况,有时老师可以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困境,并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此来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主观意识较强,所以教师要理解学生行动的意义和情绪变化的原因,冷静、客观的了解学生,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去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动。高中政治的教学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正确的道德意识,而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前提是学生能够有一个全面健康的成长,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要讲究方法和艺术,政治教学需要老师理解学生,学生理解老师才能让政治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关心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等内容都是高中政治教学新课改所提倡的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要作用是逐渐把学生引入到教学中,然后逐渐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再伴随着这个过程,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发展,以上所述内容是个人在教学中受到的启发,希望对于其他老师能够有所帮助。

篇2: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改革

新课程理念给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和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以下所要探讨的.

作 者:蔡仙炜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第二中学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年,卷(期):“”(7)分类号:G42关键词:

篇3:用新课程理念引领高中政治教学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实施, 是高中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新课标、新教材, 既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 又对教学本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更高的要求。

一、坚持“一个观点”———育人为本, 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1.实行“微笑教育”, 理解生命的生成性。人的生命总在不断生成新的生命, 生命本身不是一个结论, 而是一个历程, 生命一直在产生新的意义。要育人为本, 就要热爱生命, 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景, 以微笑传递爱心。课堂上把对学生的期望以微笑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蔼, 为此受到鼓舞, 进而协调好学习、生活中的生命状态, 把生命力量引出来, 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生命成长的历程。

2.实行“赏识教育”, 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样子”, 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教师要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 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 细心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对学生要学会欣赏和赞美, 让成功和自信伴随学生一生。每一个表扬和鼓励都是发自老师的内心, 是真诚的。而这种真诚、欣赏和赞美, 犹如温暖的阳光洒遍每个学生的心田, 使他们打消了顾虑, 发现自我的价值,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强调“综合评价”———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篇4: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新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政治教学;评价;发展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3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33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运用教育评价,对提高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功能。新课程体系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社会发展需要,建构了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传统观念和做法。

一、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和评价指标的科学化

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指高等教育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反映在对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上的多元化。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性,在评价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既要有统一标准,又要有以学生的纵向发展为参考的个人标准,两者相辅相成。

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便使他们更正确地认识自己。这种主观能动性的激活更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其次,是评价形式多元化 ,例如考勤、回答问题、课堂作业、成长记录袋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

教师要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不能狭隘地以某一次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政治素养,而且要将这种评价机制引向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轨道上来。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多元评价没有固定模式,是一种既复杂又简约的评价方式。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还学生学习评价的主动权,鼓励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能够注重进行互相测评,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地予以自我反思,提高他们的自我升华能力。

二、注重发展过程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相结合,使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形成性评价,就是过程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期末才可以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过去很多教师,对终结性评价非常熟悉,但是对形成性的评价不太会操作,也不太重视。教师们可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和研修,加强诊断性评价,同时也要加强和注意形成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是这次课程标准修改的一个亮点。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修改当中要突出实践,要用实践的手法来进行评价,实践才能给出最后的一个呈现的过程。这一次的课程标准的修订调整比较多的就是关于评价,就是针对原来满堂占的情况。

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可能把握得不太准确。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发现并指出问题的根源,通过教师的评价,帮助学生去调整和处理,然后帮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态度价值观。关于怎样注重评价的实践,不是空谈,而是落在实实在在的操作。不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过程当中手段方法要丰富一些,不能很单一地就采取某一种方法,可能有的适合于这种却不适合于另外一种。

三、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认为教育评价就是考试和选拔的观念是极其狭隘的,传统课程评价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式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而缺少新思想、新理念。为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提出,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从侧重选拔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评价的目的在于把优秀者选拔出来,课程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方法。

篇5: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新理念

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摘要】为贯彻新课改精神,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束缚,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突破“严师出高徒”、“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经验,简单的分析了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关键词】新课改;新理念;突破

2007年9月,新一轮高中课改已在湖南地区全面铺开,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对各任课教师来说,将是严峻的考验。高中思想政治课旧教材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形式单一,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实际,也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学生听不懂,也不愿学,给老师教学也带来很大的困难。新的课程改革给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使思想政治课焕发了勃勃生机。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如何应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呢?今年10月份我被安排在邵阳市隆回县第九中学进行高一349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习,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打破“严师出高徒”教学模式,向良好的师生关系转变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所谓师道尊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缺乏必要的沟通。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是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的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而发挥作用,而不只见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便接受为探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还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

二、打破“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向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中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素质的提高。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首先,做好课前预习,使学生认识到看书、阅读的好处及重要性。预习工作要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一步一步地进行。其次,做好课堂提问。在上课一开始布置篇目后,要让同学们积极独立思考并能提出问题。所以每次上课前我都去了解情况,收集整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充分做好课堂提问,并启发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使学生在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充分激发其兴趣,树立其信心。再次,要做好课后归纳。教师在对看书认真、提问大胆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要善于做好归纳和总结工作,以便学生对照检查,明晰概念,学有所得。虽然这一做法只是个尝试,但它的确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三、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学习目的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一旦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因此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实用型问题情境。借助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学生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认识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运用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在教学中引用这类事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日常生活世界引进课堂,创设一些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例如:高一《经济常识》第六课的“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其目的不仅是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主要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在行使自己合法权利时不损害别人的合法权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体现知识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在学习这一课题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消费者、经营者、法官、旁听的观众。首先由“当事人”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真实故事,然后,每个角色的扮演者分别就这一事实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此次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当事人”的权益有没有受到侵害?如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最佳的解决办法是什么?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课,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又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性原则———既教了书,又育了人。这样教师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以此来启迪学生,从而使学生理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相关知识。可见,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知识门类激增,大量的边缘学科涌现,信息化特征明显。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更加注重开发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21世纪对中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是教育产业的“产品”,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肩负着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高中毕业生的重任。思想政治课也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符合这一要求。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教学方法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老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科研究性课题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标准也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去发现、感悟,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才能把学生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得到精神满足及能力的发展。

五、优化小结,激发热情

课堂小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的境界,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1、优化教师“结束语”。好的结束语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得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能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例如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中我用“棒子”、“鞭子”、“筛子”这六个字生动地概括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精粹而便于记亿,使学生终身难忘。

2、让学生作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取得良好效果。如讲完“国家的宏观调控”后,老师让学生作总结复述。一个同学总结为:市场对资源起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不是万能的,而且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因而,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概括为“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

3、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例如在学完了“国家宏观调控”后,结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卖粮难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滞后性的结论,并且让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法。由于事例大多数从学生身边、电视和报纸上获得,学生非常感兴趣。

其实,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去改造、完善自身学习方式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使学生在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学会求知,使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思想觉悟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政治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优化教学环节,合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参考文献

篇6: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新理念

论文题目: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思考与做法

学段:高中

学科:政治

市区学校:江门市新会

程”,那么,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样的话,当前推行的课改实验也就失去了原来的初衷。

因此,新课改并不是要寻求一种先进的标准教学范式,而是要求每一个老师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与时俱进地反思过往的教学模式:是否抹杀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是否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是否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培养的对象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否实现了过程与结果的优化结合?一句话,就是要反思我们如何教学才能够回应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教学实践本身发展提出的要求。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让教育在探索中前进,是新课改真正的内涵。

同样,新课程是一种新理念,但并不是一项“新发明”,而是对过去原有课程的批判继承。换句话说,新课改不是要对过去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模式进行进行全盘否定,而是既弘扬过去的优秀实践,也改进过去的偏差和不足,同时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升华。因而,新课改的推行需要每一位老师揉合自身对教学已有的科学认识和有效经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探索,逐渐把外在的新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论素养,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素养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到每日的课堂上,落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新课改才能有真正的意义。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尝试

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不能停留在一句口号上,要把其落到实处,就要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应结合思想政治课本身的知识性、政策性、时效性、综合性、针对性等特点,建立一套适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念。这套理念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根据这种理念,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和总结出以下几种具体的做法,以供同行参考和指正。

1、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这一做法主要针对新课标与新教材的特点而提出来的。现有的课程体系是以模块为载体而建立的立体网络,思想政治新教材由必修课与选修课组成,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而编成。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来说课时减少了,但内容却增多了,并尤其注重掌握理论知识与开展探究活动相结合,这就决定了新教材不可能作

为全部教学内容的蓝本,而要求高中政治老师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把握好有关内容教学的侧重、难易和详略的要求,恰当地处理教材与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性也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因此,政治课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是每一个政治老师面临的一项挑战。

根据这种特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不可能是课时设计,而是对大单元、整个模块甚至跨模块进行整体设计,有条件的还可以跨学科进行(如政治、历史与地理有许多联系密切相关的知识)。首先应确立教学目标,然后全盘规划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教师所需做的各项准备,学生的活动类型、活动方式、活动持续时间、活动的空间、对学生的活动及其成果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方式等。例如笔者在进行《政治生活》模块中

去完成的任务,并且不强调结果的预定性。弹性作业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主要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发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4、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按照新课程理念,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并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与学生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自评、小组评、家长评与教师评相结合。自评让学生学会发现、反思和欣赏自我,合理的他评使学生培养了豁达的胸怀、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评价指标。如除了采用考试方式考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以外,还结合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评价阶段的多元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尤其注重对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只有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点滴收获给予肯定,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和全面,最终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篇7: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新理念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新理念 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要把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继承与改革发展创新的关系;新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当前高中新课程教学工作中,人们还有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和困惑,由此带来的新课程教学的不到位,甚至偏离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要求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真正走进新课程,主宰新课程,即把新课程新理念变成教学现实,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最要紧的是冷静地面对和思考关乎新课程实施的若干重要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实践。

1.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课程改革中继承与改革、发展、创新的关系这次新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前七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改革。

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思想和做法有哪些需要保留和继承?又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进行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教学要求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改革什么?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把学生教育成人培养成才。本次高中新课程方案的课程结构对教学实施的影响是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一个,新课程教学要特别关注课程结构的新变化,即由学科课程架构而成的平面结构变为由学习领域、领域下的科目及科目下的模块来构成一个立体的课程结构,从而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教学实施提出要求。学校应根据新的课程结构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开好新设置的选修课程。学科教学从总体上要兼顾好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使必修内容的教学与选修内容的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因为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选修学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一种反映,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选择性特征。

思想政治课的建设过程就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50年代以来曾数次制定、修订德育课程教学大纲,90年代中期就先于其它学科首次制订了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这次为了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新时期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要求,也是适应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的要求,又重新制订了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可以说思想政治课的建设是改革和继承的辩证统一过程,既非以改革否定继承,更不能以继承阻止改革。政治老师要对新旧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以明确本课程教学需要继承哪些行之有效的好的做法,如何按照新课程新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发展,并为了学生的发展,创新哪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呈现方式,开发和利用哪些教学资源,克服成人化教学的倾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人认为,开与不开思想政治课的选修课无所谓,这种想法对思想政治学科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负责任。着眼于学生的需要,政治教师要积极准备、创造条件上好思想政治选修课程,鼓励和提倡更多学生选修更多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2.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高中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坚持用前瞻性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结合教育的现实性、可能性进行适当的超前性的规划,脚踏实地地开展教学。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走进新课程,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如果观念没转变,新课程、新教材都只能是空谈,一旦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便会回到老路上去。而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则认为,早在中,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近几年该听的课改讲座听了,该接受的上岗培训也参加了,关于高中课改和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性的东西,也能说上几条,以后不需要再继续学习课程新理论领会新理念,只要上好课就行了。事实上,走进了新课程的不少老师的教学是“穿新鞋走老路”;也有不少人艰苦努力,但是,举步维艰,问题多多,困惑多多。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和困惑的产生,固然有新教材本身的因素,但更多的问题恰恰是因为不少老师对新课程新理念没有真正理解所致,缺乏从实质上对高中新课程特点和要求的把握所致,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当成了两张“皮”。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根源首先在于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新理念,观念更新没到位。传统观念和做法的惯性使部分教师不能自觉坚持按照新课程要求进行教学。事实上,靠听几场讲座和短短几天的集中培训,知道了几条新说法新主张,就以为解决了理念问题,也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这一环节,才能把外在的新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论素养,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素养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到每日的课堂上,落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新课程才能有新局面。可见,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并始终如一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规范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中教师一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一边继续学习并坚持研读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有关文件,以学习高中《课程标准》为重点,以明确高中新课程的性质,领会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育教学目标,认同高中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以确定本课程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从而为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定准位、起好调,这是进行本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这种边学习边反思边实践的方式,才能使新课程的新理念真正融人教学中,发挥其引领教学作用。

对高中思想政治老师来说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学习,一要深刻认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核心价值和最终教育教学目标。二要在学科系统中和德育系统中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三要认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理念,实践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并以此为指导、规范和衡量高中思想政治每一模块每一单元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

3.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本用好教材

规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但出于习惯,不少教师以高中课程标准表达的“粗线条”为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对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触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认识肤浅。不少教师的新课程教学与《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基本上被忽略。导致不少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准,教学中把新教材上已经删除的或已经降低难度要求的旧教材上的内容又重新放人新教材的教学中,以致走进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的“怪圈”。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只要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标准、为根本要求,就比较恰当地控制教学总量,准确定位教学难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是在3月公布的,几个月后新教材又据此编写出来。与别的学科相比,很显然,其生成的时间不够长。起步晚,用时少,匆匆上马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明显存在着不足。虽然经过培训学习,政治课教师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面对全新的教材,解决课时减少与内容较多形成的教学矛盾、处理好掌握理论知识与开展探究活动的关系问题,对政治老师的教学仍是极大的挑战。加大学习和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力度,并以课程标准为根本标准,提高驾驭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能力极为迫切。政治教师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表达的内容目标,是如何从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意义上表达、呈现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并借助课程标准中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的提示与建议,把握有关内容教学的侧重、难易、详略的要求,恰当处理好教材上看似比较多的教学内容。

篇8: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政治教学

我们说课堂教学, 包含密切相关的两部分, 那就是教与学。而作为教学的主体的教师, 与学习的主体学生, 在新课程理念下, 又需要做怎样的改变呢?我就从以下两方面谈一些想法。

一、教师方面

《师说》中写道:“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各种素养, 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 教师从头讲到尾, 可能有的教师一节课都不离开讲台, 无形中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多, 但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必须转变理念, 由“以我为中心”向“以生为中心”转变, 必须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 教师要从教案、学案的设计, 课件的选择与制作, 事例的选择等等多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这样才可能成就高效的课堂。

例如, 《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是《传统文化的继承》, 我在处理这课内容时, 就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在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四个方面, 在自主课时就针对内容让学生作了小组分工, 让各组提前准备, 注意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相联系。展示课时, 各小组就自己组的内容进行展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组同学, 他们展示的内容是传统建筑, 包括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传统建筑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等知识, 最后还举了一些例子, 如被称为中国第一砖塔的汾阳文峰塔, 保存完整的平遥古城, 北京的四合院等等, 他们展示简单明了, 举例恰当, 贴近生活实际, 也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对要进行探究的内容, 教师必须精心安排, 合理取舍。简单易行, 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望而生畏, 无从下手的不安排。把探究的内容切实地放在学习的重点、难点处, 放在学生易混淆处。同时难度要适宜, 使学生经过探究后能有所创造, 有所发展。探究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之一,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过程和内容都必须是探究性的, 否则就会“矫枉过正”。

例如, 文化生活第六课的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共有三个表现: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前两个特点都比较简单, 不需要探究, 但第三个民族性在理解时是一个难点。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我在讲授这个问题时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的总称, 她具有勤劳勇敢、忍辱负重、孝行天下、自强不息、助人为乐等等文化道德品质, 具有春节、中秋节等共同的文化节日。傣族是一个少数民族, 她具有中华民族的所有文化特点, 同时她又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节日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在我举例的同时, 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自己动脑, 参与讨论发言, 共同解决了教学难点。

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作为旁观者。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 自主学习就会变得杂乱无序, 甚至盲目。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自主展示的课堂上, 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 往往会阻碍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学生探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对学生出现的疑难杂症和迷惘困惑及时进行指点;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 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 在课堂上, 教师要精讲少讲, 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 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另外, 在实际操作中, 一定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由“教师讲”一下转变为“学生说”, 自主展示的课堂同样需要教师的主导。而且教师必须要引导好, 才不会让课堂混乱或低效。我记得在听同学科的一位教师的展示课时, 这位教师很放心地让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新内容。某同学在讲“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 却说成“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但这位教师还是继续让那名学生说完, 没有及时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发挥作用, 不能让错误的知识出现在课堂上, 以免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

最后, 教师应明白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宗旨是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 掌握科学方法, 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 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状况, 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在新课程理念下, 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等环节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以前的模式,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 而现在学生必须主动去学。我们学校的学案教学模式, 就要求学生必须课前做学案, 预习新内容, 如果不做, 那么在课堂展示环节上就会出问题。课后的巩固和提高对于知识的落实也同样重要。新课程的理念, 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性是探究自主展示活动的核心, 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情况, 应该鼓励和引导全体学生参与,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要理解和尊重学生, 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 就不可能有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这个活动中, 教师尤其注意不要把学生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生搬硬套到教材中来, 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 要牢记过程重于结果。

另外, 探究活动还应强调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 合作探究要以自主探究为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合作学习的合力, 以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提高群体之间的凝聚力, 和谐小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认识到每一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协作, 形成互相依存的关系, 不断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小辉是我班上一个性格内向的男生。他平时很好学, 但不爱与人交流, 在这种课堂模式下, 我鼓励他要多和组内成员交流沟通, 学会和别人合作, 积极发言,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他不仅成绩有所提高, 性格也变得活泼了。

总之, 我认为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比如让学生通过学案自主学习课程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最后课堂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这些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师发挥的是主导的作用。

在新的课堂模式下, 体现出的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位置不是固定在讲台上, 而是教室的任何一个角落。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创造一个很好的课堂气氛, 而同学或小组的展示比教师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 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展示过程中, 遇到了问题, 或者是“卡壳”的情况, 教师的精讲或点拨会很深入人心, 给学生带来启示或帮助。

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和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因此, 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 教师个人的责任首先是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新的理念, 而不是封闭在自己的理念里。教师应善于学习, 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 丰富思考的维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来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个人观念的突破。

篇9: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新理念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模式并不少见,已有不少地区开始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第二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

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重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往往在课堂上是完不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有效整合高中政治课堂学习与第二课堂研究性学习。我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多次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丰富教学手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总的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时事,创新课堂教学。

引入时事是激发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时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时事,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和整理时事新闻,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和整理的时事新闻进行分享,并加以评论。为了完成任务,学生每天都收看电视新闻节目,并认真整理。例如,在评论有关“中日钓鱼岛问题”的时事新闻时,有的学生用国际关系理论来阐述中日钓鱼岛问题,而不只是简单地说明情况或发泄情绪;有的学生试着从历史渊源、地理位置、海洋法律等方面对钓鱼岛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这场争端对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具有借鉴意义。学生的发言都不长,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他们事先都进行了精心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发言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感,是教师仅凭口头说教所培养不出来的。

2.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手段通常是“黑板加粉笔”,形式过于单调,而现代教学手段集声、光、电于一体,图文并茂,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因此,教师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时一定要注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必然要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进行。那么,教师应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对此,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去学习,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篇10: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新理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

作者:杨丽萍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政治课教师 教学语言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的个性的熏陶、感化,组织教学,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

脑积极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获得的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可见,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新课程理念下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它的要求是更严格、更严密。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审美价值。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课堂教学语言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语言精炼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详略得体。例如:在讲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时,教材列举了我国经济体制三个方面的弊端:一是单一的公有制和集体经营,影响多方面积极性的发挥;二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教师讲到这个问题时,可用”死”“懒”“穷”三个字概括弊端的后果,精炼的说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夸夸其谈,华而不实,都影响课时的充分利用。有的政治教师主观上也想抓住重点,释疑解惑,启发诱导,但往往由于驾驭语言的水平较低,讲课时旁征博引,毫无目的的肆意发挥,结果教师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却不解其意。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则非常重视提炼教学语言,他们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言简意赅,有的放矢。这样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物流管理论文范文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满堂三七疙瘩话,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

含糊不清。

语言清晰主要指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悦耳,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拔古筝,清新明亮,讲话如幽泉淌水,叮叮咚咚,使学生悦耳倾心。条理清晰是指教师讲课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语言条理清晰的关键是语言要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语言要有逻辑性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的逻辑结构,规则和规律。

教学时,教师忽略了所将内容间的有机联系,那么每节课不是概念的罗列,就是观点的组合,当然显得单调枯燥,呆板无趣,倘若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就能层层深入,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讲《经济常识》的过程中,为

了证明社会主义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的观点,可以运用如下:”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企业间也必然存在着竞争”的直言三段式逻辑推理的方法,使同学看到社会主义企业存在竞争的必然性。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展示情感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的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语言的速度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里吐字的快慢多少,疏密间隔,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像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

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语言速度的变化,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如果是一堂课的开始,因为学生课间休息,精神松弛,有的没有很好的预习、复习,害怕老师提问而精神紧张。此时,教师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导入新课,课堂语言都宜慢,就像汽车轮船刚刚启动,有一个逐渐导入轨道航向的过程。当学生情绪已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语言和教学进度可逐渐加快。当教师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过程,这时的语言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时,此时的教学语言又宜快不宜慢。当教师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和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或强记能力时,又可以适当加快语言节奏。总之,不能只顾自己讲,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说话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说话过慢,又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无论快慢都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都必须快而不乱,有序有度;慢而不断,要有节奏。例如:在讲”质量互变规律”时,当讲到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时,由于这是重点和难点,所以就要放慢速度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理解。

语言要有抑扬顿挫是指教师上课的语调处理的高低起伏的统一,抑扬是语调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调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为了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像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了表达另一种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

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或是慢慢吞吞的声调,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影响学生思考、品位,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

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觉醒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问题时,表达要豁然开朗,声调要陡然高升,雄壮而昂扬,坚定而豪迈,充满信心和希望。通过这样的声调节奏的变换,使学生感受到: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了。

顿挫,也叫停顿。这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课中,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所讲的事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停顿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停顿;二是为了加强逻辑性、层次性而停顿;三是为突出重点、难点而略加停顿;四是为强化高潮,使高潮进一步”升

华”而停顿。

总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变换语调,或高昂,或低沉,适当运用停顿,使语言节奏抑扬顿挫,从而大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位教师在讲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情况”时,引用群众中流行的过去是”干活一窝蜂,实际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大包干后是”又种田、又挣钱、住新房、穿新装、看电视、用冰箱”.这些语言生动形象,为学生喜闻乐见。

语言的趣味性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

加盐的菜一样破坏着食欲,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淡而无味,食如嚼蜡,不会脍炙人口。

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

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理舒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而情绪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语言和情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的刺激影响着情绪的变化,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所以,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抑郁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无创造

性可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因此,学生十分欢迎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例如:在讲”文明习惯”时,有位教师结合个别学生吸烟的现象,诙谐地道出了吸烟的危害,来个正话反说:”同学们,吸烟有两大好处:一是吸烟能引起咳嗽,夜间尤剧,咳声能吓跑盗贼;二是长期吸烟,可以形成驼背,做衣服能节省布料大家说是吗?”学生听后会心而笑,在笑声中自然明白了吸烟的害处,几个抽烟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这样,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了一箭双雕。有位老师在讲”人际关系”时讲到社会是由无数人际关系组成的网络,每个人都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结子”,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时,举例:清代有个秀

才,他上有父亲,下有儿子,他在家庭中既当儿子又当父亲,而秀才的父亲和秀才的儿子都是状元。秀才平时在家里经常吵架,他跟父亲吵架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儿子是状元,你儿子呢?”他跟儿子吵架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父亲是状元,你父亲呢?”学生听了哄堂大笑,从而对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是人际关系网络的结子这一道理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在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师恰如其分地使用幽默性语言的作用:

第一,幽默性语言具有吸引作用,可以引起学生注意。

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被一些无关的事情所吸引,注意力不集中。幽默性语言可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幽默性语言可以将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听讲、思索,学好思想政治课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第二,幽默性语言具有协调作用,可以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同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 流。学生如怀着课业负担、升学压力等因素造成的紧张心理进入课堂学习,决不会对学习产生浓烈兴趣。幽默性语言的含蓄深刻、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这对于缩短教师应用教材与学生心理之间、情感之间的 差异和距离是十分有益的。幽默性语言起到了调节气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的作用。

第三,幽默性语言具有激发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它学科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容易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幽默性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深刻,既令人发笑,又促人深思,可以起到保持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倦,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第四,幽默性语言具有诱导作用,可以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原理、观点往往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抽象思维能力、社会生活阅历等原因又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幽默性语言能给学生指明清晰思路,并诱导学生按照这一思路自然地深入到课文中去,产生顿悟,从而形成教师循循善诱于前,学生孜孜以求于后的局面。

第五,幽默性语言具有陶冶作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幽默性语言含蓄委婉,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是一种艺术。它是高雅的,不是嬉皮笑脸,轻薄逗乐,也不是哗众取宠,低级趣味。它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的外显,是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教师恰当地运用幽默艺 术,持之以恒,对学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质,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之一。

幽默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智慧和情感的体现,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语言的幽默风趣,不是海阔天空,一定要恰如其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笑声,而牵强附会胡乱联系,那就把幽默庸俗化了。只能是哗众取宠,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对学生充满真诚的爱,只有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把握,只有挖掘、积累幽默素材和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幽默,并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只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四、课堂教学语言的音量要适中

课堂的音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音量过大,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听起来刺耳,不舒服,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造成听课情绪低落。音量过

小,学生听起来吃力,得不到有效的感知,同样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一般来说,讲课的音量以使教室里任何一个座位上学生都能听清教师的声音为准。教育论文但在一堂课中不能始终保持一个音量,因为人的听觉系统对于来自外界的单调乏味的单项刺激有一种本能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功能 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人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不安、厌烦和抵触情绪,使刺激效应减弱、消失。要防止这种厌烦情绪的产生,音量就要有高低轻重之分。当需要强调某一概念或原理中的关键字词时,当学生思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适当的增大音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振奋精神。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全部调动起来时,可适当降低音量。总之,政治教师要科学地掌握音量,一切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操作问题,它是教师的世界观、政治倾向、道德观念、思想感情、理想情

操、知识积淀、及言语环境诸因素的综合体现。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如果没有爱憎分明,哪有义正辞严;没有渊博见闻,哪能谈古论今;没有真才实学,哪会出口成章;没有对社会实际的深刻洞察,哪来的风趣幽默!因此,掌握语言艺术,不是磨练嘴皮,而是增长学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靠教师自我修养得来的德、才、学、识四种素质的深厚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曾经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有的话语像患呆小病的人那样瘦弱难看,有的话语像枯草的影响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像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努力使你的话语成为指路的明星吧!为了发展学生智能,为了创

上一篇:我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通过县人大常委会审议下一篇:盆栽扶桑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