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2024-06-13

27斑羚飞渡课堂实录(共5篇)

篇1:27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第27课《斑羚飞渡》课堂作业

一、填空

1、(作者)写的《斑羚飞渡》叙述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用方式成功飞渡的故事,让我们见证了动物王国中最为感人的一幕,其中成功组织这一次飞渡的(人物)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个故事并非一定是真实的,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篇(体裁)来读。

2、人类在这篇文章中扮演的是自然资源的这样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学完本文后,我们应该这样来反思自己,人类

二、字词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肌腱()逞能()甜腻()娴熟()斑斓().....

对峙()湛蓝()苍穹()悲怆()磐石().....

三、阅读

4、读下面文言故事,回答问题:

有人入山射鹿,忽堕一坎内,见熊子数头。须臾(yú),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己。良久,大熊出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一份与此人。此人馁(něi)久,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后熊子大,其母一一负而出。子既出尽,此人自分(fèn)必死坎中,而熊母复还,入坐人边。人解其意,便抱熊足,熊即跃出,遂不得死。呜呼,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须臾,有大熊入()②良久()....

③此人馁久()④冒死啖之()..

⑤熊母觅食还()⑥辄分果与之()..

(2)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人解其意”“ 人言禽兽无义”两句中的“人”都是指这个上山打猎的人。

B、“熊似甚怜之”“ 冒死啖之”中的“之”意思相同。

C、“辄分果与之” “此人自分必死坎中”两句中的“分”意思相同。

D、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呜呼,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

(3)翻译:呜呼,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沈石溪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镰刀头羊动物小说

2、破坏者掠杀者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应该和其他动物平等相处、应该尊重其他生命、积极保护自然资源……

3、jiànchěngnìxiánlánzhìzhànqióngchuàngpán4、(1)①不久,一会儿②很久③饥饿④吃⑤回来⑥就

(2)D

(3)唉,人们都说动物没有情义,然而就这只熊来看,怎么能说动物没有情义呢!

【译文】有一个人到山里射鹿,忽然掉进一个坑里,看到有几头小熊。过了一会儿,有只大熊进入坑里,那人以为它要伤害自己。过了很久,大熊把食物分给几个孩子,最后给了那人一份。那人饿了很久,冒着生命危险吃了。大熊似乎很同情他。每次母熊觅食回来,总是分给他一份,这个人依赖这个活命。后来,小熊长大了,母熊把它们一一背出坑。小熊已经全部搬出去了,那人估计自己一定会死在坑中,但母熊又回来了,坐在人身边。这人明白了它的意思,便抱着熊的腿,熊立即跳出,于是这人没有死。唉,人们都说动物没有情义,然而就这只熊来看,怎么能说动物没有情义呢!

篇2:27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7课

◇授课教师:浙江宁波万里国际中学

干国祥

◇授课班级:浙江省慈溪市实验中学初一(3)班

◇授课时间:2004年5月24日上午第四节

【教材分析】《斑羚飞渡》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被误读着。作为一篇人类寓言的动物小说,我们或是把它上成了真实的散文,引导学生学习并不存在于现实的老年斑羚的牺牲精神,更有甚者,引导学生狠斗私念一闪间,通过与斑羚对比,进而批判人类面临灾难时的胆怯与保存自己的私念。或是把课堂的精力放在对文本不真实的批评,最后得出此文虚假的结论——就像看了一台戏后恍然大悟地评论:这戏是假的!所以我在教学中绕开了这两个死结,一开始就说明作者是动物小说作家,且不准备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发现课文种种“虚构”的地方,而旨在还原它的寓意:面临灾难时人类作何种选择?以及提升此文未能很好把握的一个要点:灾难中的个体生命的尊严与意义。

【教学目的】感受“敬畏生命”的这一人类学主题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尝试解读寓言(故事)背后的人类的意图——这是我在内容与形式这两个维度上预设的教学方向。在实际实践上这二者是一物两面,即只有一个实践,从教学内容上看,我们是在感受“敬畏生命”的这一人类学主题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从教学的语言形式上看,我们是在尝试解读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至于达到何种高度与深度,则取决于现场的种种变量,不准备作预设。

【学情分析】作为市新课程的研讨展示课,教研室安排我在一所重点中心的重点班进行教学(上课之前师生未能见面)。学生素质较高,通过电话联系,学生已经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已经独力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在他的心中已经拥有他自己的尚未斥诸文字的读后感受),所以课堂可以直接进入到“文本解读” 的对话层面,——这个对话将是在多个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历史之间多个维度展开的。因为我力主进行一种生成性的,通过对话展开教学,形成对主题的“临时性共识”,所以上此课前没有进行过试教,课堂的对话带有相当的偶然性。

【课堂实录】

师:上课之前先讲个故事。假日到了,有个男人带着一家人――他的母亲,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去划船游玩。不料船翻了,全家落入水中。这家人中只有这个男人会游泳,而他的能力只能救一个人。请问:他该救谁?为什么?

生:我认为应该先救儿子,因为儿子是未来,是希望。生:我认为应该先救母亲,因为母亲养育了他。

生:我也认为应该先救母亲。因为妻子没有了可以再娶,儿子没有了可以再生,但是母亲没有了就再也不会有了……

师:呵呵,女同学注意听,以后要小心这个人了。

生:先救儿子。因为儿子小,容易救。然后再来救另外的人。

师:怎么没有人想到救妻子的呢?(笑)

(学生在下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上课铃响。)

[教学过程A:从紧贴文本的地面起飞]

师:其实这个我们当作笑语来听的故事,里面还真包容了一个人类的难题呢。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也许我们学了课文《斑羚飞渡》,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想要的答案。

【出示幻灯片一】《斑羚飞渡》:作者沈石溪,上海人,生于1952年10月,原籍浙江慈溪,动物小说作家。

师:前些天老师要我到这里来上一堂课,我说到慈溪来,就上一篇慈溪人写的文章吧。相信我们上这篇课文,也会格外地亲切一些。

听你们江老师说,大家已经作了充分的预习。大家读了几遍?(大多数学生说读了5遍)能够讲这个故事吗?(学生说能)

好,这样,也就是说我不用再为熟悉课文而费更多的时间,我们可以直接进行到对课文的深入的探究中去了。

不过我还是得检验一下。现在,我们来一个故事接力,我们请五位同学来这我们讲一讲这个精彩的故事。讲故事的同学不能看课本,按幻灯上的提纲讲故事,一人讲一部分;其余的同学可以再对照课文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二】

五个学生举手进行讲故事接力。对其中斑羚如何跳过悬崖的细节教师点拔学生进行了补充复述。

课文故事提纲:

◇身陷绝境--

◇准备飞渡--

◇试跳成功--

◇成功飞渡--

◇走向彩虹--

师:五位同学顺利地完成了高难度的“空中接力”,很精彩。现在请大家来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随便说,说真话。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师:为什么说它是个悲惨的故事?

生:因为斑羚们被逼到悬崖上,老斑羚不得不牺牲自己去救小斑羚。

生:我的感觉是“悲壮”,因为老斑羚的牺牲很感人,很壮烈。

师:好啊。刚才一个同学用了“悲惨”已经很不错了,这个同学改一个字“悲壮”,更贴切了。语文就是咬文嚼字,不错。

生: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斑羚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师:他们为什么自我牺牲?

生:为了斑羚集体的生存。

师:对。这是一种团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过程B:从课文走向互文,从中心走向话题]

生:我的感觉是这群斑羚很有智慧,你看他们至少能够懂得奇数与偶数,而且飞渡的时候也组织得井井有条。

师:你估计一下,这群斑羚数学能够考几分?(众笑)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感觉?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不真实。这些动物的智慧也太厉害了,我觉得虚假。

生:我觉得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有一些想象与夸张,这是艺术加工。主要不在于它的真实性,而是在于给人的启示,给人以震撼。(听众掌声)

师:哦。是虚构的,这是一篇动物小说,故事是虚构的。我这里给“艺术上的合理虚构”作作一个描述吧:这就是它是一个本应该发生也可能发生的虚构故事。但是“斑羚飞渡”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可能发生吗?

生:不可能。

师:对啊。斑羚本身并没有牺牲老斑羚拯救小斑羚的生活习性,它也不可能具备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空中接力的本事。那么,既然故事中的斑羚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斑羚,文章讲的又是谁的故事呢?

生:斑羚的故事。

生:镰刀头羊的故事。

生:通过斑羚来写人,是人的故事。

【随上述问题点击幻灯片三】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他想说什么?

文章写的是“谁”的故事?

文章写的是什么故事?

师:对呀,既然不是斑羚,那可能真是反映“人”的故事了。什么故事呢?

【点击幻灯片四】

人类面临灾难时的选择:

弱者?强者?

遗弃谁? 老者?幼者?

他人?自己?

师: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视之为一个面临灾难时放弃谁的难题。面临灾难,人类中的哪一部分首先应该被遗弃?为什么这样做?谁规定必须这样做?(学生小声地议论纷纷,各有不同的选择,大多数的声音倾向于选择保护弱者、幼者和他人。)

师:这是一个亘古的难题,我这里提供一些材料,我们来看看人们是怎样选择的。

【出示幻灯片五】

材料一:人类的“弃老”传统――

日本有抛弃老人的传统。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饿死,这就是日本所谓的“姥捨て”。

最近,在我国武当山周边发现了大量掩藏于灌木草丛之中可容一人大小的窑洞。它们是古时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的,称为“寄死窑”,一些关于寄死窑的传说,这里家喻户晓。据说,进窑的老人,家里只送三天饭就不管了。

教师读材料,明确:人类在物质匮乏时代的选择之一是“弃老保幼”。

【出示幻灯片六、七、八】

材料二:一个海难场景――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我们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

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

一女生朗读这个故事。

教师:这是法国大文豪雨果写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片段。大家刚才在读到结尾部分的时候,有同学在小声地说,这与课文的结尾是一样的。对,这两段文字简直就是同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从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开始确立“护弱”的文明原则。但是是不是一切就那么简单呢?

【出示幻灯片九】

材料三:克拉玛依大火――

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的舞台大火,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孩子们及他们的老师在一个大礼堂里开会,不幸发生火灾,结果烧死的是孩子和深爱孩子的老师。各级领导捷足先登全部脱险。……在紧要关头,有人大叫一声“让领导同志先走”,而这些领导同志衮衮诸公还真的先走了,不知这些苟活到今天的人如果看了《泰坦尼克号》会作何想法。……

这场震惊中外的克拉玛依大火,带走了288名中小学生和37名老师。

教师(朗读此则材料,补充):有一篇文章叫《克拉玛依将铭记》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生死关头无私的老师们为孩子牺牲的故事,她们就站在门口,却终于放弃了生命――因为她们一直在组织着孩子们逃命啊。大家可以课外去读一读,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让领导同志先走”的声音和身强力壮的“领导同志”先生的事情呢?

教师:现在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人类的不同的选择的源由是什么。【出示幻灯片十,作简单讨论】

思考一:规则·文明与野蛮

兽的规则――弃弱=“野蛮”

人的规则――护弱=“文明”

早期的规则――弃老=“野蛮”

后期的规则――敬老=“文明”

文明中仍然残余的“野蛮”

教师:那么请问,现在你知道了,你该如何选择吗?请你来说说。

一女生:我想我是文明社会的人,我会选择保护弱者和他人的。

师:你有没有把自己当成要被保护的弱者才这么说的呢?

学生(赧然):没想过。

[教学过程C:话题推进,从集体生命到个体生命]

一男生:我想我还是会和大家一样选择吧――保护比我弱小的人。

一男生:我想我还是会选择自己的逃命的。(众笑)

师:这个同学敢于说不中听的真话,这是一种勇气。但他说自己还是要逃命的,这是卑鄙的吗?

生:他也没错,因为求生是人的一种本能。(观众掌声)

师:这就引发了我们的第二个思考。刚才我们在思考面临灾难时作为群体的人类的选择,但是在灾难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它该如何抉择呢?

【出示幻灯片十一、十二】学生读这两段文字。

思考二:个体生命的尊严

材料一:

《斑羚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材料二:

《“诺曼底”遇难记》: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

师:请问:这两个材料中对作为个体的“人”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一个是毫不犹豫的,后面一个中的人们本来是想逃命的――因为他们要用枪威胁才能安静下来。(观众掌声)

师:这难道是说,人性本来是卑鄙的吗?我们再来看一段电影,大家一定会说,这不就是《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片段吗?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泰坦尼克号渐渐下沉,船员们忙着组织妇孺登上小艇逃命,甲板上上演着一出出丈夫与妻子,儿女与父亲永别的惨剧。恋爱中的杰克和露丝也在甲板上,露丝不愿抛下杰克一个人逃命,她的未婚夫卡尔找到他们,劝说露丝逃命,他撒谎说已经定好了逃命的小船,杰克也可以上船。露丝信以为真,登上小艇徐徐下降。

而在小艇下降前的片刻,泰坦尼克号的主人艾斯梅偷偷地溜上了船逃命。组织逃命的船员迈达特看到了这一幕,十分震惊,但仍然不动声色地指挥小艇下降……

悲怆的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响起,人声消失,徐徐下降的露丝和其他获得生命的人们望着镇静地指挥着这一切的迈达特和混乱的人群……

(全场肃然,为电影中的镜头深深感动。)

师:为什么指挥登船的迈达特没有揪出那个下船逃命的男人?

生:我想是因为当时很乱,如果揪出他只会增添混乱。

生:因为他也一个生命嘛,多救出一个生命不是更好的事吗? 师:为什么杰克要向他的情敌卡尔说“没有说好吧”?

略沉默,一个学生:他也想逃命,他不想死。

师:同样身为健壮男人的贵族青年卡尔为什么能够逃命?

(全场沉默,肃静。)

师:我知道,现在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真实的选择:我会顾自逃命吗?我这样做是不是卑鄙?对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思考(点击幻灯片,读):面对死亡时任何犹豫、慈悲、怜悯、胆怯都是生命无比珍贵的体现,也是舍己救人者之所以伟大的体现。你可以迫于情势和规则反对一个人顾自抢先逃命,但是你不可以认为他的死是应该的,而且没有犹豫的权利。

师:只有万分珍惜、不舍的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珍贵的;轻易可以抛弃的东西,怎么可以说是珍贵的呢?而生命,恰恰就是我们最珍贵的、最不想抛弃的东西。也唯有这样,那些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才显得如此高尚、高贵,而值得我们敬仰。

【随以上讨论点击幻灯片十三,出示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D:归结,“敬畏生命”]

师:回到最初,船翻了,我们落水了,该救谁?《斑羚飞渡》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答案?

生:该救幼小的人――儿子。

师:可是,我们的学习却又推翻了这个答案。我并没有能够带给大家任何答案,而给了大家更多的问题与思考。但至少我们知道了,《斑羚飞渡》讲的,是关于人的寓言。其实作者沈石溪自己是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的。

【出示幻灯片十四,生读】沈石溪:“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师:从人的生命到一切生物的生命,“敬畏一切生命”这一人类的“生命命题”是由法国的音乐家、哲学家、神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泽先生所提出来的。我们来读一段他的文字,也许能够帮我们解决一些疑虑。

【出示幻灯片十五,生读】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史怀泽。

师:一堂课下来,我没有任何的答案可以给大家,因为我也同样困惑、犹豫,——在生命与崇高之间,在生存与文明之间。这里我仅仅提供一点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的看法。请记住,这不是答案,这只是一个生命个体面临艰难选择时的一些想法:【出示幻灯片十六,师读】

我个人的观点:面临灾难时的任何一种选择都应该被理解,至少应该被谅解。如果说自我牺牲是“伟大”、不负“责任”的逃避是“无耻”的话,那么出乎个体生命的恐惧而犹豫、而躲藏、而逃亡应该被人类理解。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有保全他自身生命的权利。

罪恶的是制造“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事件的人与事。如文中的猎手,劣质住房的建造者,有毒大米的生产者,有毒奶粉的销售者,战争的发起者--无论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无论他们有没有打着真理或者爱国的旗号……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章的作者与课堂开头那个故事的编造者,都有意无意地参与“制造”了罪恶。

师:但是,我们至少知道了,正因为生命如此可贵,让人不舍。所以那些义无反顾地献出生命的人,泰坦尼克号上的小提琴手,哈尔威船长,“镰刀头羊”……他们才能够如此深地打动我们,成为人类不朽的记忆。让我们怀着这一份感激,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学生朗读: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在朗读声中下课铃声响起。全场掌声。]

【课后反思】应该说《斑羚飞渡》一课的教学效果比我预料的要好。课后老师们的反应,让我感觉到大家对新课程及其带来的一些新思想、新实践也多了理解与宽容,多了跃跃欲试的期待。

近年来我从“对话生成”和“文本解读”这两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前者的涵义包括“有方向但不预设„目的地‟的对话”、“临时性共识”、“理解对方,理解生活”等方面,主要是从后现代思潮下的诸领域,尤其是社会学方面汲取了一些资源。如《斑》此课,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我设定“利用《斑羚飞渡》一文和相关文本探究„敬畏生命‟这一人类哲学命题”作为此课的对话内容与方向,在教学中也有明确的价值引导,但在大多数具体问题上却不仅老师没有给出答复,而且还引导学生尊重各种不同的声音――包括历史的错误声音,和在今天的道德标准看来是非道德的声音。但是,作为课堂和对话的意义,恰恰在于通过一定的价值引导来帮助学生者生成、建构他个体的言语-精神(他个人的阅读意义),所以我又提出了一个“临时性共识”的概念,使得不同的观点有一个对话的基础,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如在此课上,这个“临时性共识”可以理解为:对“延续群体生命是一种社会性必须”的理解,对“生命个体”的珍惜与对“牺牲精神”的感激(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赞美)。

“文本解读”这一维度的涵义包括“从只读性文本到可写性文本”、“互文性文本”、“通过文本解构实现个体言语的建构”等方面,主要是从文学批评等领域汲取的资源。所谓“只读性”或者“可写性”文本,其实并非指教材是否具备多重意义,而是指两种不同的阅读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生成、建构自己的意义。前者的阅读观认为文章就如电脑上的“只读文件”,阅读教学就是读出它既定的意义;后者的阅读观则认为文章如电脑上的“可写(存档)文件”,阅读教学的意义正是通过文本解读生成当下的、自己的意义。而要生成当下的、自己的意义,它往往需要探究文本后面的一些心理、社会的因素,这时候,引进相关的“同题”、“异质”的文本材料,往往能够使得课文中模糊的意义显得清晰起来。如在《斑》文的教学中,我引入了“人类历史上的弃老传统”、“海滩事件”、“克拉玛依火灾”等文学与现实的文本,与寓言性质的文章进行“互文性”解读,从而使得“敬畏生命”这一主题有了一个深广的背景,结合学生之间的对话,来完成课堂上“临时性共识”的形成和学生“个体言语-精神的建构”。

在设计与推进中,我力图避免陷入一种“旁观者”的人文教育误区。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只有在同阅读者的精神意识产生碰撞、对话时才是真实的。文章向读者提问,读者向文章提问,并共同寻求解答,文章的意义只在阅读者向文本提问的过程中呈现。阅读者如果把自己排除在场景之外,穿着一副客观性的盔甲,通过分析语句、段落、中心进行人文精神的学习,这显然只是在自欺欺人地操练一些人文精神的术语,离真正的人文精神是十分遥远的。因此在课堂上,一方面,我小心小心翼翼地避免进行道德的拷问(让学生无条件献身,为一切杂念――保存自己的生命――而羞愧,等);另一方面,我又拒绝客观化地“冷读”课文,避免上成冷冰冰地将道德与意义标签贴在相关的文本上的伪人文教育。在左右为难间,难免有失当之处,这从实录中也不难看出。

“对话生成”与“文本解读”二者是相互渗透的相互支撑的,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上,这二者有时不免发生抵牾。这就是:强调了文本解读所能达到的深度,就往往影响了课堂的对话生成性,容易导致课堂上的霸权;强调了对话生成,就往往容易流于肤浅,未能达到这个文本或者话题可能达到的理想深度。这堂课虽然在这两方面调和得还可以,但还是感觉“引导”过甚,“对话”略欠。而在我执教的《丑小鸭》(见《教师之友》2005第4期)中,则表现为“对话”较成功,文本解读的深度却成为缺憾。因此,也可以视课堂的魅力来自于这两个方面相互排拒所形成的张力,且总是印证“课堂是遗憾的艺术”这一断语。

【点评】

道智交融,妙手天成

《斑羚飞渡》这篇课文中体现的“道”----人类面临困境时所做的选择----对初一的学生而言具有相当的难度。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个“道”,无非有二种选择:一是教师“布道”,二是教师引导学生“求道”、“悟道”,其间反映了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

干国祥老师无疑是教学新理念的积极实践者。而且,他基于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准确把握,深知要使学生真正“悟道”,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缺。综观整个课堂教学,干老师创设了一个“智慧之炉”,一步步引导学生炼“道”之丹。一开始,干老师提了一个与课文同质的、但是学生又非常熟悉的“救人难题”,不仅初步点燃了学生的思维之火,也指明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另外,可以看出,干老师认识到了要烧旺学生的思维之火,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必须要在“智慧之炉”中逐渐增添干柴,而且要不断扇风。干老师的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他精心选择了一组引导学生得以“悟道”的材料,这些“干柴”有序列的“燃烧”,使学生的思维逐渐结晶出“道”之丹。此外,为了使学生能经历“思维的风暴”,使学生所悟之“道”成为“智慧之丹”,干老师还不断地在“扇风”,即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对话式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兴奋状态。在当代心理学家看来,师生、生生之间围绕着开放性的“问题”展开对话、辩诘,具有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功效。

应该说,干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也是可圈可点。“救人难题”的引入、对学生课文文本解读的检查、引导学生课文的朗读与讨论,材料的精心选择、排序与引导学生讨论、自己观点的呈现等等,所有这一切,经过干老师的组织和“导演”,给人以一种妙手天成的感觉。

总之,我以为,这堂课的特色在于“道智交融,妙手天成”。

与干老师另一堂课《丑小鸭》相比,似乎学生的生成性少了些,可能与本课的“道”之难度有关吧!

浙江师范大学

张振新

干国祥老师这堂《斑羚飞渡》上得很有气势和魄力,也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走向何方,这一直是老师们深感困惑和苦恼之处。干老师在这个方面做了自己的努力,并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新路――从“对话生成”和“文本解读”这两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前者已有他的《丑小鸭》为例,后者可以这则《斑羚飞渡》为范。

干老师从一小故事切入,并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把它作为引子,造成悬念,启人思考。由于学生对文本已有了整体感知,所以老师可以很快将教学思路从文本中心引向话题――对生命的认识。由于学生阅历的局限性,老师精心设置了三个材料,由兽而人,由古及今,由野蛮到文明,得出当代文明社会还可能存有残剩的漠视社会弱势群体的野蛮的结论。这是思考面临灾难时作为群体的人类的选择,而在灾难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的抉择对话则由电影《泰坦尼克号》片断展开。

篇3:27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斑羚飞渡》一文描写了一群斑羚身处绝境、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 既体现了本单元“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 又启示人们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根据课程标准对初中段语文教学的要求, 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各种学习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 本文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在合作、讨论等活动中, 体验成功的喜悦。本文故事情节不难理解, 所以我采用“巧妙切入, 激活全盘”的理念,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利用诵读、画面共创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 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综上所述, 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有:

1.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 欣赏斑羚飞渡的壮美画面。

2. 能力目标: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感受斑羚精神。

3. 情感目标:培养“珍爱生命, 关爱动物”的观念

二、说学情

本文故事性强, 情节扣人心弦, 且在部分小学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接触过沈石溪的这篇文章, 所以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本文蕴含的哲理较深奥, 初一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授课老师应该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 情境设置法 : 在本节课上, 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 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思想产生共鸣。

2. 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 只有反复朗读, 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教学中我知道学生反复读、读反复, 让学生感悟老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即在学生的学习中,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

1.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 积极读书。

2.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合作探究。

本课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一) 破题导入

我的导语设计是这样的:

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学习27课《斑羚飞渡》 (板书课题) , 请大家看黑板, 告诉我你对题目中哪个字或词语感兴趣?为什么? (学生回答) 这是沈石溪的一篇动物小说, 主人公是一群斑羚, 所以在这里指“斑羚像飞一样渡过。”说到这里,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斑羚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出示有关斑羚介绍的PPT) 那么, 斑羚要飞渡哪里?它们为什么飞渡, 又是怎样飞渡的?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去一探究竟。

(二)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1.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圈点勾画出生字词, 并结合课文解词。

2. 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 解决在分析题目时提出的问题。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 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抓住重点, 通过这样的训练, 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根据学生口述斑羚飞渡的方法, 指定学生上台画出飞渡的示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定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合作交流, 品析语言

师生分析斑羚飞渡的示意图, 再展示一张斑羚飞渡的多媒体图片, 教师朗读课文相关语段, 图文并茂, 让学生谈最令人感动的文字。这一环节旨在精读第九段, 让学生感知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学习斑羚的种族精神。

(四) 总结形象, 深化主题

学生总结老斑羚的形象, 并着重分析镰刀头羊形象, 并思考镰刀头羊最后跳崖自杀这一结局的设计用意。这一个环节我是通过更换头羊最终结局, 让学生对比分析来完成的, 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也是有尊严的, 同样神圣不可侵犯, 人类应该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和谐相处。

(五) 结束语

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 地球只有一个, 生命只有一次, 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也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应该珍惜一切生命, 和自然和谐共处, 希望斑羚们的悲剧不再重演, 最后把《动物世界》拍摄者金 ? 沃尔哈特的话送给大家, 来结束今天的课。

“所有动物都有它们的尊严, 如果我们能得到动物的理解和喜爱, 那将是我们人类的荣誉。”

六、布置作业

板书:

斑羚飞渡

篇4:《斑羚飞渡》课堂实录2

(环节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给你们讲一个动物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人森林里,有一次森林里发大火,这场大火把一个蚂蚁家族围困在中央,于是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可是面对这熊熊燃烧的大火,蚂蚁家族是怎么逃出这个火海的呢?同学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想知道它们是怎样逃出火海的吗?

生:想……

师:它们迅速抱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向火海滚去,伴着一阵噼哩啪啦的声响,外层的蚂蚁烧焦了,但是它们还是继续向前滚去,噼哩啪啦的声音一直响着,直到它们滚出火海,最后只剩下生还的一小团……

听完这个故事,老师想问一个问题:蚂蚁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a:为了逃生

生b:为了能让种族延续下去。

师:讲的很好,为了种族的生还和延续,它们甘愿牺牲大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动物界另外一个感人的故事:“斑羚飞渡”的故事。首先我们了解一个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

(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1、认知能力目标:训练整体把握课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情感价值观: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环节二: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师:这篇课文我们已经作过预习,现在请同学们花3分钟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然后把老师的两道填空题做完。

完型填空:

文章写了 事情;我被 精神所感动。

生a:这篇文章写了一群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事情;我被老斑羚为了赢得种族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的团队精神和献身精神所感动。

生b:文章写了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面临种族灭绝的情况下,想到用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的故事;我被老斑羚面临死亡没有退缩的精神所感动。

生c:文章写了斑羚飞渡的事情。我被斑羚群面临种族灭绝的时候想到用牺牲来挽救生命的精神所感动。

师:虽然三位同学表达方式不同,但是都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主旨,很不错。同学们知不知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整体把握课文,而整体把握课文要抓住两点,是哪两点呢?

生:(齐)1、写了什么;2、为什么写。

(环节三:口语训练:复述故事,加深理解)

师:非常好。这样我们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就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进行课文复述比赛,把这个感人的故事生动地复述出来,看谁讲得好。(停顿一下)需不需要老师开一个头?

生:需要

生:不需要

师:到底要不要老师开个头?

生:(较大声)需要。

师:(饱含感情地)有一天,一支狩猎队把一大群斑羚赶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伤心崖的前面是六米多宽的山涧,这对于斑羚来说是根本没办法飞越过去的,此时斑羚们面前有无法飞越的悬崖,后有追杀它们的猎人,真是进退两难,它们显得非常惊惶、焦急、无助。它们把希望寄托在一头镰刀头羊身上,可是镰刀头羊看来也没有办法,这时候它们更加慌乱,胡乱蹿跳。突然山涧架起一道彩虹,镰刀头羊想到了一个办法,它指挥性地咩了一声,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拔,老年的为一拨,年轻的一拨。开始时镰刀头羊站在年轻这一拨,它看了看老年这一拨数量好像少了些,它主动地从年轻这一拨走到了老年这一拨,有几只也主动地跟了过来,这时候两拨数量大致均衡了,接着,一个我们做梦都想不到的镜头出现了……

这个镜头由同学们来讲,先在小组内互相讲,然后派一个代表来讲。

(学生分小组互相复述,然后小组代表参加复述比赛)

生a:随之,一只老斑羚与一只小斑羚相应地走了出来,向后退了几步,一阵快速助跑,飞奔起来,向新生的彼岸跳了过去,它们起跳的时间稍分先后,一条美丽的弧线出来了,当这条弧线即将断开时,老斑羚奇迹般地出来在小斑羚蹄下,这条美丽的弧线再度延长,飞到了新生的彼岸,老斑羚堕入了死亡的山谷。接着,一对一对地成功飞向新生的彼岸,只有一对,双双丧生了,大概是那头母斑羚力不从心吧!最后只剩下那头成功地指挥了这次行动的斑羚,它毫不后悔地走向了彩虹,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生b:从两拨斑羚里分别走出两只一老一少的斑羚。两只斑羚分别走到伤心崖边,两只斑羚跳出去了,但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高度也有不同。当小斑羚从最高点向下掉时,老斑羚恰好出现在小斑羚蹄下。小斑羚同时猛地一蹬,落在对岸。老斑羚掉下去死了。就这样,一对对斑羚快速飞渡,最后只剩下了镰刀头羊,镰刀头羊最后灿烂地走向彩虹。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两位同学的复述。

生c:我认为生b复述得比较好,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而生a同学表达得结结巴巴,因此我认为生b复述得比较好。

生d:我认为生a讲得较好,他讲的虽然不够流畅,但是全面、具体,比较详细。

师:确实,两人讲的都有亮点,也有不足,如果两个同学能取长补短,注意自己的缺点,不断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肯定会提高不少。

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悲壮的场面。(投影“斑羚飞渡”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

(环节四:交流体会,情感体验)

师:我们同学们在看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哪个情节打动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动的呢?

生:(大声地)有

师: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按照老师的说话句式进行说话。

(投影:最让我感动的是 页 段 情节,因为 )

生a:最让我感动的是206页11段最后一句。因为它写出了老斑羚是心甘情愿的,不是被迫的,而且从头至尾都没有调位。

生b:最让我感动的是203页第8自然段老斑羚走向小斑羚的情节,因为这个自然段表现出老斑羚甘愿地牺牲自己挽救小斑羚的生命,这种舍已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c:最让我感动的是203页第8段,因为镰刀头羊和几只中年斑羚主动的进入了注定要死的老斑羚队伍,他们的精神比我们有些人类的品格还要高尚。

师:也就是说不会贪生怕死,由年轻这一拨走到老年这一拨也意味着“由生走到死”。

生d:最让我感动的是206页的第1段,因为在飞渡过程中,始终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注定死亡的一拨里偷偷溜到年轻的那拨去,它们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竟然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挽救年轻一代的生命,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人类去学习。

生e:最让我感动的是第203页第8段,镰刀头羊从年轻那拨走到老年斑羚那拨去,因为年轻那拨有一线生机,老年斑羚那拨是注定要死亡的,镰刀头羊从容面对死亡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生f:最让我感动的是204页第9段斑羚飞渡的情节,因为这段详细地写了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面临种族灭绝陷入绝境时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求生的自救的过程,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很让我感动。

生g:最让我感动的是203页第8段镰刀头羊从年轻这一拨走向老年这一拨的情节。因为镰刀头羊原本是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可是他知道他们正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所以他尽自己责任,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所以镰刀头羊这无畏牺牲的举动让我感受最深。

师:203页第8段已经有4个同学提到了感人之处,我们不防一齐读一遍,共同感受。

(学生齐读第8段)

生h:最让我感动的是204页第11段描写斑羚飞渡的情节。因为在面临种族灭绝的时候,老斑羚们居然能够不畏艰险,宁可自己摔得粉身碎骨,也要使自己的种族能够生存下来,繁衍下去,这种牺牲自我,顾全大局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

生i:最让我感动的是206页第17自然段,因为镰刀头羊死得有价值、很光彩,镰刀头羊会从容地走向死亡,一定会让生存下来的斑羚铭刻在心,记住这头镰刀头羊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能这就是镰刀头羊的责任吧!

师:讲的好不好。

生(齐)好

师:那怎么没有表示呢?

生:(掌声如雷)

生j:最让我感动的是204页第十二段,因为在老年斑羚那一拨里,是注定要死亡的,可能会死无葬身之地,可是他们并不因死而逃到生存的那拨去,他们心甘情愿为下一代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人类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试问又有多少人愿意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

(环节五:拓展故事,联系现实)

师:老斑羚们从悬崖上坠下,特别是镰刀头羊的最后举动让我们想到人类哪个类似的场面?

生:(齐)狼牙山五壮

生:董存瑞

师:像这种自我牺牲的例子不仅以前很多,现在也有很多,前一段时间老师在网上看到一个报导:江苏的殷雪梅老师为了救出一群学生的生命,自己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车辆撞死了。

(展示两幅有关殷老师的图片)

还好,像这种这么悲惨的事情没有发生在我们同学们的身上,但是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就是这一群斑羚群中的一只,或者是一只老斑羚,或者是一只小斑羚,现在正面临着飞渡,那你会想到什么?会对对方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找一个人互相设计一段心理对话。(学生讨论,设计)

(环节六:设计对白,把握主旨)

第一组:生a、b

生a:孩子,做好准备了吗?

生b:好了。

生a:我真希望那些猎人不要再猎杀我们了。

生b:那些人类当他们把我们捕杀完后,他们才会醒,可那时已经晚了,毁坏大自然,等于是他们走向死亡。

生a:孩子,不过,在空中衔接时要仔细一点,来吧。

生:(大声鼓掌)。

师:还有吗?第二组:生c、d

生c:嗨,小子,你一定要记住,在你往下落的时候一定要猛踢我一下,这样你就能飞过去了。(生大笑)

生d:我一定会记住的,在下落的时候猛踢你一下,踏到对面的岸上去的,全体小斑羚都一定会记住你的大恩大德,以后我也会学习你这样,为保种族,牺牲自我。(生大笑)

生c:啊!我也许快要摔死了吧!但我总算完成了我的使命。

师:设计得非常精彩,再看看其它组设计得怎么样?

第三组:生e、f

生e:你怕吗?你会脚软吗?

生f:哼,我怎么会怕?为家族存亡,就算死一万次,一亿次,也不所不惜。

生e:如果可以,我真想像以前那样愉快地生活在草原。

生f:是啊,想当年,我们逍遥地在草原上飞奔,享受美食,可现在可恶的人类却要把我们赶尽杀绝。

生e:太可恶了。

生f:来吧,不要浪费时间了,当机立断吧。

第四组:生g、h

生g:来吧,小子,让我来帮你飞渡吧

生h:不,这样我会害死你的。

生g:我老了,不中用了,在临死之前能为斑羚群做一些事,至少死得其所,你还年轻,还有许多事等着你去做。

生g:可……可是

生h:别再犹豫了,难道你真得要让猎人过来你才决定吗?你真想看我们的群体灭绝吗?

生g:好,我答应你,叔叔,对不起了。

生h:快,晚一点就来不急了。

生g:对不起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我一定会努力生存下去的。

师:这些同学设计得好不好?(好)同学们的对话设计都注意利用语言表现斑羚们的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所以让我们觉得非常合理。

镰刀头羊最后是悲壮地“自杀”了,它为什么要“自杀”呢?是自己想的还是……?

生:被迫的。

师:从而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做?

生:爱护动物

生:保护动物

师:那么,我们同学们来设计一条以“保护动物”为主题的口号或标语。

(学生讨论后板书)

(环节七:设计口号,深化主题)

生a: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放下血腥的手。

生b:不要做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

生c:爱护动物等于爱护自己。

生d:珍爱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不轻易放弃或破坏生命。

生e:爱护动物,人人有责。

生f:珍惜动物物生命,等于珍惜自己的生命。

生g:当人们放弃动物时,人们也放弃了自己。

生h: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携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师:是的,让我们与自然,与动物和谐共处,共创一个美好的明天。

师:最后我们布置一首课外作业 :以“小斑羚的哀鸣”为题,试给人类写一封信。

5月13日

作者邮箱:

篇5:27《斑羚飞渡》导学案

课型:新授时间:审核:七年级语文组授课: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朗读课文,用心感受伤心崖上那惨烈的一幕。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激发学生珍视生命,爱护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用心感受伤心崖上那惨烈的一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研讨法。

课前预习:

1、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语,并识记其音、形、义。

2、了解作者。朗读课文。

课堂过程: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今天,我们一起再来聆听一个同样令人悲壮感人的关于斑羚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沈石溪的《斑羚飞渡》,用心感受伤心崖上那惨烈的一幕,读出斑羚的可贵品质,反思人类的种种行为。

二、预习检测:检查预习字词,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资料。

三、自主学习:

问题预设:

(1)、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怎样飞渡的?

(2)、文中所描绘的斑羚是一群怎样的斑羚?你能用哪些词语、短语来形容它们。(学生听完教师说后,做2分钟准备,然后举手起来说。)

“后教”环节 :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身陷绝境——准备飞渡——试跳成功——成功飞渡——走向彩虹

(组长组织组员每人复述一个情节,其他组员补充)

2、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

“提升”环节:

这个故事中一定有很多地方让你感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课文片段,并说说是什么让你如此感动?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无论他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我们重在去探究作者在文字中寄予的思想,希望同学们能够细细体会,并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人类应该怎样与动物和谐共处。

五、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苍穹()②悲怆()③娴熟()④残壳()

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进退维谷:②略胜一筹:

③眼花缭乱:④一尘不染:

3.给句子的横线部分选择出最恰当的一组词填进去。

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________颤音,没有________的媚态,也没有________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________,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A.柔和甜腻绝望平和B.激动烦人忧愁特点

C.柔和甜美失望平静D.温柔蚀骨婉转沉稳

六、板书设计:

被逼伤心崖

飞渡前崖险技有限凶多吉少

一羚现身探绝处逢生

斑众羚把镰盼陷入绝境

羚镰羊筹莫展

飞飞渡时一道彩虹现舍己为群

渡脱险生机闪生机出现

一群分两半团结一心

老羚做底垫小羚生还

一半羚生还无私奉献

飞渡后只剩领头镰不为瓦全

七、作业布置 任选其一:

1、请你给掉下悬崖的老斑羚写几句悼词。

2、请你给飞渡过去的小斑羚们写几句你最想说的话。

3、请你给猎人们写几句你最想说的话。

27.《斑羚飞渡》(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时间:审核:七年级语文组授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圈画、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精读课文,把握形象。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激发学生珍视生命,爱护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交流法。

课堂过程:

“先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1、勾画出文中用的生动的动词。

2、勾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勾画出文中写“我”的感受的句子和文段。

4、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几次叫声?你从每次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意味?画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内容。体会: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5.找出文章议论抒情的语段,作者的思想感情怎样?

二、导入新课: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它们的智慧、才能,特别是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情操,可贵的整体精神,值得人类学习,而人在这里充当的是一种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请用心感受这些画面,然后思考:从人类的身上我们又能想到些什么呢?

三、检查预习:小组长互换检查评价,老师抽各组3号赋分评价。

四、自主思考:

问题预设:

精读课文,品读斑羚形象:

1、品读群体形象

(1)、找出文中写斑羚们情绪波动的句子,段落。

(2)、在整个过程中老斑羚们有哪些表现?从这些表现分析它们的形象。

2、品读个体形象

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策划者,我给镰刀头羊写了一份感动人物颁奖辞。请每位同学把心中的这份感动也尝试着表达出来。

教师范例:

致镰刀头羊——

你是一位王者,富于智慧,以身作则;

你是一名勇士,先人后己,临难从容。

你是伤心崖上永远的彩虹,你是我们心中永恒的感动。

“后教”环节 :

一、品味语言,体会感情和写作技巧。

1、赏析第九段的比喻句。

2、分析三次描写彩虹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文中写我的感受的文段,说说它们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受触动的语句,并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来谈一谈受触动的原因。(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二、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三、概括本文的写作技巧。

A、叙述完整,条理清楚。

飞渡是重点,写得最细、最精彩。但作者并不是直奔主题,飞渡前、飞渡后,都有必要的叙述,故事完整。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条理非常清楚,叙述非常完整。

B、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文章在描写山峰、斑羚飞渡的过程中都运用了比喻,尤其是在斑羚飞渡的过程中,对老斑羚、小斑羚在空中的动作运用了许多比喻做了详细描写,写出了老斑羚牺牲时的惨烈和悲壮。这些比喻生动、形象、逼真,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C、恰到好处地运用衬托。

文章在写斑羚飞渡前、飞渡时、飞渡后都出现了对彩虹的描述,渲染了气氛,更加衬托了飞渡的悲壮。

四、当堂检测

1.将文中连续两次运用“目瞪口呆”换成“赞不绝口” 好不好?为什么?

2.文中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很是精彩,而14、15两段则运用了________描写,它通过作者的________,赞美了斑羚的_______精神。

3.你怎么理解本文的写法,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十对,作者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

4.写一则关于保护动物、珍爱动物的公益广告。

五、课堂总结:同学们,地球只有一个,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真心希望人与自然能和谐共处,希望斑羚们今天的悲局不再重演,最后把《动物世界》拍摄者金•沃尔哈特的话送给大家,来结束今天的课。

“所有动物都有它们的尊严,如果我们能得到动物的理解和喜爱,那将是我们人类的荣誉。”

六、作业:完成《课时练》

上一篇:平安创建工作制度下一篇:学校支部年度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