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教案

2024-05-24

27.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教案(精选8篇)

篇1:27.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的读音和词义。2.合作探究,理清课文思路,复述故事情节。

3.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

2.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堂。】

有一群斑羚在猎人的追捕下跑到了悬崖边的绝境上,后面是猎人的枪口,前面是万丈深渊,大家猜它们会怎样做?请同学讲述自己的猜测。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作家沈石溪笔下的斑羚在绝境中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和行动?(板书课题)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课堂实录

一、掌握生字词。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帮助学生梳理文中的字词,掌握字形。】 斑羚 对峙 蹿跳 斑斓 骚动 逞能 湛蓝 甜腻 娴熟 悲怆 对峙 飘渺 参差不齐 略胜一筹 秩序井然 心甘情愿 进退维谷 眼花缭乱

二、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1)斑羚们陷入了一个怎样的困境? 明确:

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象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两座山峰相距六米左右:有七八十只斑羚被猎人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虽然斑羚是食草类动物中的跳远冠军,但他们最多只能跳四米左右。就这样,斑羚们陷入了前有悬崖,后有追兵的困境。

(2)面对困境,斑羚是怎样做的? 明确:

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高些,老斑羚角度稍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再度升高,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而老斑羚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笔直坠落山崖。

(3)故事的结局怎么样? 明确:

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帮助飞渡,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象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2.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2)交待了一群斑羚被逼到伤心崖的绝境上。(飞渡前)

第二部分:(3—16)写镰刀头羊带领种群用牺牲老的一半,换取小的一半生存的方法。(飞渡时)第三部分:(17)写镰刀头羊悲壮的走向死亡。(飞渡后)

三、合作探究,问题研讨。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引导,理解文章的内容。】

1.从文段中找出描写斑羚已陷入绝境的词语,并赏析表达效果? 明确:

文章开头设置了悬念,“逼”“伤心”等字可看出。第二段中形象的比喻(对山的),斑羚的跳跃能力等可看出斑羚群已无路可逃。

2.文中有许多只斑羚,作者是怎样说清楚每一只的? 明确:

作者注意分类起了名目,又给个体起了名目,有了这些名目,就便于叙述了。分类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小斑羚”等,个体的名目有“镰刀头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这些名目,故事才叙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看似小事,其实在写作上很重要。

3.哪只斑羚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具体说说作者抓住这只斑羚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明确:

镰刀头羊,因为它成功地指挥了这次飞渡。(三次叫声: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勇于自我牺牲,视死如归。)

文章从外形、神态、动作、叫声等方面,重点刻画了镰刀头羊的形象。4.揣摩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时候的心理活动? 明确:

在危难时刻,所有的斑羚都注视着这只头羊,而头羊沿着悬崖巡视一圈之后,知道前面是绝路,而后面又有狩猎队的追击。头羊一时想不出拯救这群斑羚的办法,只好仰望苍穹,悲鸣数声,表现了内心的绝望。

5.镰刀头羊为何“悲怆地轻咩了一声”从年轻斑羚的行列走到老年斑羚的队伍里了? 明确:斑羚群分为两拨之后,头羊发现老年斑羚那拔少十来只,为了使自救方案取得成功,必须使两拨斑羚数量一致,于是头羊从年轻的行列走出,归入年老的队伍中,其他中年斑羚也随着归入年老的队伍中,然而,选择老年斑羚那拨,即是选择了死亡,因此头羊“悲怆地轻咩了一声”,忧伤的叹息,表达了它沉重而悲壮的心情,也是召唤补充死亡队伍。

6.理解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的深刻含义。明确: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为老斑羚在危急关头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选择死亡的献身精神所震撼。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让我们人力动容,也让我们深思!

课后习题

1.掌握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查阅资料,搜集这样一些动人的生命故事,作为一次语文学习的成果展示。

板书

篇2:27.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教案

1、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描写了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扣人心弦。文章通过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热情赞扬了它们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不必深敲细推,逐句讲解。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如何细致描绘飞渡场面。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教学课型及课时] 1.自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解说: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找一名学生生动地复述《斑羚飞渡》这个故事。复述指导:复述是口头表达的基本功,进行此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课文时,把难记的内容和其他一些难记的词语画出来,强化记忆,就可以少花时间,又能复述清楚。复述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之处。教师注意引导。

篇3:《斑羚飞渡》质疑及教学思考

关键词:斑羚飞渡,质疑,教学

《斑羚飞渡》是人教社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故事离奇, 颇能煽情, 貌似文质兼美、合情合理, 实则人性沦丧、错谬百出, 引发了很多质疑。

一、违背科学常识

1、斑羚智商之高不可想象。

看到山涧间天桥似的美丽彩虹, 镰刀头羊居然受到启发, 想出了连人也难以想出的结对飞渡办法, 让人望尘莫及。整个斑羚群似乎都有良好的奇偶数概念, 发现飞渡前分的两拨数量不均衡, 比例失调, 斑羚群竟能难以置信地做到老少分队, 调整比例。这种高级思维活动在低级动物斑羚那里怎会有可能?

如果斑羚真有这么高的智商, 有一种可以让大部分斑羚存活的更为明智的办法, 它们怎么没有想到呢?课文第二段描绘了飞渡地势, 伤心崖一分为二, 上面是对峙的两座山峰, 是笔直的绝壁, 下面是流沙河。第三段写一只老斑羚坠落悬崖“传来扑通的落水声”, 可见下面的流沙河水很深。打开网页搜索引擎, 输入关键词“羊会游泳吗”, 你会发现, 羊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不会游泳。据北京市通州区养殖业服务中心畜牧科的专家介绍, 虽然羊游泳比较少见, 但其实羊天生有涉水的能力, 只要领头羊下水后, 羊群里的其他羊也会跟着跳下水的。而且, 斑羚善于跳跃和攀登, 在悬崖绝壁和深山幽谷之间奔走如履平川, 纵身跳下10余米高的深涧而安然无恙。跳水游走, 应该是当时危急情势下大部分斑羚存活的唯一办法。可是, “聪明”的镰刀头羊居然没有想到。可能第一只捐躯的老斑羚想到了这个办法, 因为在“一片惊慌”中, 它竞然有“退后十几步一阵快速助跑奋力起跳”的高级智能活动, 也许在物竟天择优胜劣汰的生命历程中, 它有过这种逃生经验。但就是这只聪明绝顶的老斑羚, 恰恰被“我”认为是“老眼昏花”“故意逞能”, 被贬得一文不值。写到这里, 我们似乎明白, 神奇地飞渡过去的和落水的斑羚, 多数都活了下来, “我们”空悲壮了一番。

狗的思维能力也不可小觑, 当看到飞渡一幕, 它“惊讶地张大嘴, 长长的舌头拖出嘴外, 停止了吠叫。从“惊讶”一词可以看出狗的思维和情感变化。

2、斑羚的跳跃技能神乎其神。

课文描写斑羚像宇宙飞船空中对接似的飞渡简直是一种绝技。这种绝技需要快速助跑起跑, 起跳时间要选择得高度精确, 起跳角度和跳跃幅度要控制得恰到好处, 对接时机要衔接得高度吻合。故事里, 除了一只老斑羚空中衔接时“力不从心”失败外, 其余三十多对斑羚都完美地实现了。这样娴熟的“空中接力”, 这样高超的“凌空飞渡”, 简直是高难度的特技甚或神功, 就算斑羚善跳跃、善攀登, 也要高强度的训练才可能会驾轻就熟。难道他们此前有先见之明能预见到将来会有这种种群灭绝的危险而有备无患?甚或它们曾遇到过这种情况而将训练代代相传?如果是这样, 为什么最先跳下的那只老斑羚不知道呢?

3、斑羚比人还“人性”。

虽然动物研究者们得出结论认为, 动物有时也有一定的利他行为, 但是, 从课文描写中可以看到, 危难时刻的斑羚群纪律严明, 沉着冷静, 秩序井然, 简直就是训练有素的一支优秀军队。镰刀头羊付出最多, 失去了生命, 失去了王位, 失去了领地, 失去了“妻妾”。可是我们知道, 在残酷的大自然, 雄性动物在争夺王位、占领地盘或者霸占配偶时, 无一例外地都会和同类拼个你死我活, 丝毫不会发扬什么“风格”, 有时其惨烈程度和血淋林场面令人毛发上指。这里, 镰刀头羊突然完全地改变了它的动物性而人性无比, 其出色表现和光辉形象, 令人高山仰止!

4、不符合斑羚的生活习性。

斑羚性情孤独, 喜欢单独或结成两三只的小群生活。而文中则是七八十只的一大群, 看来狩猎队员们真的是丧心病狂, 地毯式搜索, 非要斑羚亡群灭种不可。再者, 既是小群, 有没有头羊还是一个问题。

5、彩虹无中生有。

彩虹, 是含有小水滴的空气被阳光照射所产生的折射和反射现象。文中写彩虹升起时, “有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举步向彩虹走去……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 结尾写镰刀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彩虹似乎就在斑羚的面前、脚下。但是, 自然界的彩虹都发生在有相当距离的高空, 有相当的高度与广度, 不可能如作者所写一头连着伤心崖, 另一头飞越只有6米距离的山涧, 连着对面那座山峰。作者这样写, 与自然、科学相背。

二、观察角度和叙事视角混乱

依照开篇的叙述, 狩猎队追赶斑羚群, “我”应该在斑羚群的身后。但到了第二段, 叙事者“我”的视角却变成了从空中俯瞰, 因为只有在空中, 才会发现这只老斑羚“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一会儿, “我”又站在了斑羚群的旁边。镰刀头羊带头逃命, 应在团队的最前面, 与“我”的距离最远, 可第四段却特写了这只镰刀头羊, 可以看出“我”与镰刀头羊近在咫尺, 第五段里甚至可以看到斑羚的面部表情, 第六段可以看到灰黑色母斑羚一步之遥就要“一步”踩进深渊去。

从课文“人物”来看, 斑羚是主角, “我们”是看客, “我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应该不会忽东忽西, 走来走去。观察点和观察角度是一定的, 叙事角度也应该是一定的才对。

三、人性虚假、价值观错误

这篇课文是“动物小说之王”沈石溪的一篇动物小说, 有些地方姑且可以当成小说来读, 问题似乎不怎么样。严重的的问题是语言的轻佻带来人性的虚假。“我们”与斑羚之间是捕杀与被捕杀的关系, “我们”一面将斑羚逼入绝境, 逼向死亡, 一面却惺惺作态地为之感到“悲哀”“悲怆”““悲惨”和“震惊”。一面猫捉耗子, 一面猫哭耗子。残忍的看客配上“绚丽的彩虹”, “美丽的天桥”, “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等纯美的背景, 越读越让人忍不住作呕。曾有学生说, 最恶心的是那句说什么在“咩咩”的音乐伴奏中, 跳着一种叫做“回家”的舞蹈。读者在惊叹斑羚的英勇、智慧、悲壮的同时, 也会惊讶叙述者竟能够如此冷酷、从容地展示其笔墨的灵动和美丽。

这篇课文最致命的地方是作者错误的价值观。斑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作者描述的实际上是一个疯狂追杀珍稀野生动物的残酷事实, 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犯罪, 而作者笔触中又偏偏丝毫没有谴责这种犯罪的意味。作为一篇面对青少年儿童的文学作品, 会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多大的毒害作用?人为活动, 特别是商业贸易导致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 是造成物种濒危乃至灭绝的重要因素, “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已不再是至理名言。课文没有引导我们去反思人类的所作所为、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而是诱使我们欣赏斑羚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惨不忍睹的“凄美”画面, 无形中扭曲了师生的价值观念。

《斑羚飞渡》该不该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争议很大。其实没有必要争论, 关键是如何处理教材。这篇反面教材正好给师生们提供一个认识文道关系的绝妙机会, 也许比一百篇正面教材更能给师生们以启迪。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在学习课文的同时, 要求异, 争取获得更多的超文本的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树立一种人人平等的思想, 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念和作法,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自由,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创造轻松活跃的思维空间, 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 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自主的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

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处理课文:

(1) 探讨故事情节上的虚假性和语言表达上的不足。这很符合新课标让学生主动探究、大胆质疑的精神。

(2) 探讨猎人充当了怎样的不光彩角色, 将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三”改为模拟审判庭对犯罪猎人进行审判。

(3) 探讨“和谐社会”是否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即儒家倡导的“天人合一”观。

(4) 改写课文, 使之成为“艺术的真实”。

(5) 课外阅读《藏羚羊跪拜》等文章, 进一步理解“艺术的真实”。

篇4:斑羚需要飞渡,教学岂能飞渡?

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关注的是词语的运用,句子中某种修辞手法的学习;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关注的是整篇文章的文本阅读。两堂课都很精彩,博得听课教师的一致喝彩。据活动的组织者介绍,这两堂课应该都是当下各学段的语文教学的高水平呈现,不管教学方式如何,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具有普遍意义。

笔者也觉得这两堂课各有各的精彩。不过,再结合笔者所教初一学生的实际写作状况,细细想来,觉得其中似乎隐藏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这是从某位初一学生的随笔中摘抄的一段:“大家都应该认识冰心吧。她出生在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家庭中。在我的书柜中,就放着几本冰心奶奶写的书……”这几个句子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却出现在同一语段中。类似这种前言不搭后语、写了上句不知道下句写什么的情况在学生的作文中比比皆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结合那两节语文课,笔者认为:初一的语文教学直接上升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高度,这与小学六年级的词句教学隔着很远的距离,小初的衔接是跳跃性的。虽然《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应达标准有着比较细致的分解,但是,现实教学过程中,初中伊始阶段很少有人真正去关心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真正达到了所处学段应有的标准。因而,也就造成了这样的现实状况:初一语文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着相当大的不切实际的“飞渡”。造成这种“飞渡”的原因是《课程标准》是不同学段学生应达能力的标准呈现,而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这种能力,很多教师并不是很清楚。小学六年级教师和初一教师可能只关心自己教了些什么,而教的这些是否具有衔接性,则不在考虑范围内。那么,初一的语文教学和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如何衔接?衔接点在哪里?只要仔细分析两堂课教授的重点,就不难看出,从词句的教学直接“飞渡”到文本的解读,中间少了语段的教学。而这种“飞渡”,造成刚步入初中的孩子缺少对语言的系统训练,直接导致文章看不懂,作文不会写;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之后的学习。

因此,在小学的第三阶段(5、6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关注语段的教学。进入初中,尤其是初一,语文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强化这种教学。

一、什么是“语段”

语段也叫句群,是几个在意义和结构上有密切联系的各自独立的句子组成的言语交际单位。说得更具体一点,语段是在语义上有逻辑关系,在语法上有结构关系,在语气上衔接连贯的一群句子组合而成的大于句子、小于段落的语言单位。

二、为什么要重视语段教学

刘勰曾用“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来形容句子和句子的联系。[1]老舍也曾经说过:“一句与一句之间的联系,应该是逻辑的、有机的联系,就跟咱们全身的血脉一样,是一贯相通的。”[2]一篇好的文章或好的段落总是由那些独立而又有逻辑联系的若干句子巧妙地连缀而成。所以,阅读并理解一篇好文章,必须从语段分析入手。语段一头联系着句法,一头联系着章法,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只有了解了语段的结构和中心意思,才能准确清晰地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才能快速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调整好语序,组织好句子,有条理地表达思想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如何在初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段教学

(一)重视语段教学的主体位置

每堂语文课都要穿插语段教学的内容,哪怕一节课只引进一个语段也好。要做到一贯坚持,从不间断。

(二)把握语段教学的方式方法

语段学习,首先要认识语段的表达方式。初一阶段,主要引导学生掌握记叙与描写两种表达方式。学生在辨别记叙与描写上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问题,在此,不多讨论。

其次,要能分析语段中各句子之间的关系,把握语段的中心句,概括语段的中心意思。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看不懂文章的原因在于对文章的结构层次看不分明。笔者也尝试着选择重点文章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可是效果并不明显。仔细分析,发现学生不会分析语段,无法说出某个语段的中心意思,也看不出语段与语段之间的关系,当然就更理不清全篇的结构层次了。其实,分析语段是有章可循的。考察语段的组合,可概括为两个大的类型:其一,关联词组合;其二,语意组合。

1.关联词组合

首先,要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语段的8种类型,分别是:并列语段、承接语段、转折语段、选择语段、递进语段、因果语段、条件语段、解说语段。

其次,教会学生寻找关联词。关联词对单层的或较少层次的语段分析起着“标志”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关联词语只出现在语段后续句的句首,用以引出下文。

如:

(1)“放在哪儿了?拿出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哪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七上《羚羊木雕》)

(2)我从悬崖边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还应告诉学生,有些具有关联作用的词语只能用于组合语段。常见的有“这样”、“只有这样”、“除非如此”、“为的是”、“总而言之”、“比方说”、“不料”、“由此可见”、“其实不然”、“上面……下面”、“首先……其次……最后”、“先说……再说”、“这就是说……而不是说”、“不在于……是在于”、“为什么……原来”、“为什么……是因为”。

如: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endprint

2.语意组合

这主要通过语段内部的语意结合来分析,因此演绎、判断和推理起着关键作用。

如: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七上《再塑生命的人》)

这个语段中的三个句子从语意上说是相关联的。前两个句子是假想在雾海中独自驾船的恐慌心理,第三句将未受教育的自己比作大雾中的航船,从而形象地表达出在沙莉文老师来之前的孤独恐慌的心情,突显了莎莉文老师在她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阐述的观点,语段分析是应该有“法”可循,有“法”可依的。

而语段意思的概括也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1.巧用三规律,迅速抓主句

(1)总分关系的,一般总的一句是主句。先概括后具体写的,一般用概括的一句做段意。

如:《看云识天气》的第一段的第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就可以作为整段的段意。

(2)重视过渡句。一般过渡句的承上句是前面段落意思的总结,而启下句是后面段意的总结。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7、8两段:“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3)问答形式的语段可抓住问题的答案归纳句群大意。偏正关系的一般根据正文内容归纳句群意思。转折关系的抓住转折部分的内容,递进关系的抓递进部分的内容。如:

“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七上《观舞记》)

这个语段,首句以“怎样形容”发问,再接连用四个“假如”作答,最后语意一转,表明只能用“文字”描写,实际上是对第一句发问的最终回答。整个语段表达的意思就是“我要用文字来描写她们变化多姿的旋舞。”

2.采用梳理法,句意辨分明

如:

“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①有时,我们会感到想达到外星球还力不从心。②但我们必须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③我们的国家的确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和刚毅不屈的品质,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雄。④”(七下《真正的英雄》)

首先,给该段的每一句标上序号;其次,分析每一句之间的关系:前两句共同表达的意思是人类对掌控太空领域还力不从心;第三句的“但是”表示语意转折,人类必须面对困难重新振作;第四句是对第三句的解释。因此,这个语段的四句话的层次是①②一层,③④一层;再根据转折关系的句群要抓住转折部分的内容进行语段概括的原则,这个语段的段意就可以第③句来概括。

3、使用累加法,合并“同类项”

如: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四个小时。因此,每分每秒都得抓紧。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七上《月亮上的足迹》)

这段很长,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不知道它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将每句标序号,发现前面七句都是在介绍两位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进行紧张的工作,那么,这七句就可以像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那样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完整意思的语段。从第8句开始,语意变化,介绍工作完成后与总统通话。这样,分析之后,学生很清楚地知道了这段讲了两个意思,再将两个意思累加在一起,整段的意思就可以概括为:两位宇航员在月球上紧张工作,之后与总统进行了通话。

当然,语段教学中,教会学生概括语段大意还有很多其它的方法,这里仅列举了几条常用的,其它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结合语段教学的各种方法

关于语段的教学,教师除了要重视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分析语段、概括语段的意思,还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实现:

1.排序法

将文章中的某一语段取出,句序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序,并说出排序的理由,看谁的排序与原文最接近。

2.展开法

教师出示一个中心句,让学生为绕这个中心句,写一组句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一句接一句玩接龙游戏。

3.浓缩法

教师出示一组具有若干逻辑关系的句子,让学生分析之后,概括大意。

相信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段知识方面受到充分的训练,并且以此逐步完成从小学阶段的词句学习到初中阶段的文本阅读的衔接,减少小初衔接过程中的语文学习的跨度。

结语

“学生已经理解并已接受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人总是在先前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的。”[3]如果,在小初衔接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缺乏衔接的意识,使得语文教学出现脱节的情况,会使学生常常不易辨明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易完成不同学段之间的自然过渡。因此,处于小初衔接阶段的语文教师,都应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段的教学,为之后的文本阅读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斑羚在绝境中只有“飞渡”才可完成种族的延续,而语文教学,必须一步一个脚印,遵循教学的规律,不可缺失其中的任何一节。

注释:

[1]韩泉欣.文心雕龙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老舍.出口成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希腊)丝黛拉·沃斯尼亚杜,张铁道.关于儿童学习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2,(5).

参考文献:

[1]冯志纯.现代汉语[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篇5:27.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教案

27.斑羚飞渡

一、所在单元(第六单元)

二、授课学时

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本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获取更大的信息量,理解生活与自然的关系。

4、学习斑羚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自主、协作、探究

五、教前准备

1、布置学生进图书馆或上网查找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比照阅读。

2、布置学生提前阅读文本,理解并记忆文本中出现的生字和词语。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获取更大的信息量,理解生活与自然的关系。

3、通过片段赏析,学习斑羚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4、对“爱”的再理解、再认识。

准备阶段:(课前两分钟)

(大屏幕投出下面一段话,创设氛围)

有这样一种感情,她至清至纯,无私无畏;她只讲付出,不求回报;她经得起磨练,耐得住寂寞;她可以撼天动地,亦可以悄无声息,这种感情就叫做“爱”。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们曾听过一个发生在西藏地区的故事,一天清晨,一位老猎人从帐篷里出来,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看见不远处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转身回到帐篷拿来杈子枪,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一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也从它的眼里流出来。老猎人虽然吃了一惊,但他并没有被藏羚羊的行为所打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应声倒地,倒地后它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的留着。老猎人的手颤抖了,当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藏羚羊的腹腔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小羚羊,它已经成型。显然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子向猎人下跪,是在乞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性命啊!同学们,动物亦是生命,动物亦有情感,这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斑羚飞渡》将又一次震撼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灵魂低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去感受那悲壮而感人的场面吧。

二、出示课题及目标

1.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更大的信息量,理解生活与自然的关系。

3.片段赏析,学习斑羚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4.对“爱”的再理解、再认识。

三、整体感悟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你的耳朵,更用你的心来聆听老师的朗读。教师配乐朗读。朗读完毕停顿30秒,然后讲述:同学们,这个故事太沉重了,沉重的让我们难以承受,沉重的令我们窒息。一群老斑羚,在生命的悬崖上,在生死的抉择中,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就这样以生命做桥墩,心甘情愿的选择了死亡,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讲述过程中屏幕按顺序投出下列内容)

身陷绝境——峰回路转——斑羚飞渡——走向彩虹

教师继续讲述

这一幅幅画面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心灵的震颤,更有深刻的反思,那么在这一幅幅画面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幕呢?(估计同学们会比较集中的选择“斑羚飞渡”这一画面)好吧,那么就让我们将目光定格在这幅画面上,再一次感受这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惨烈一幕吧!

四、研读赏析

学生各自大声朗读课文第9——14自然段,同时思考下列问题:(大屏幕投出思考题目)

1、老斑羚是怎样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生存道路的?

2、斑羚飞渡中最令作者震撼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3、找出你认为写的最好,给你印象最深或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四人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学生自由发言5分钟)

教师小结:

那是一幅多么壮美的图画啊!“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则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老斑羚用悲壮慷慨的死亡升华了生命,诠释了崇高。他们的壮举,是伤心崖上的彩虹,是生命之虹,是精神之虹,是灵魂之虹,美丽、绚烂、久远„„他们的爱是世间最伟大最纯洁的爱,那么面对着这么博大的爱„„

五、体验反思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飞渡过去的小斑羚,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又会对老斑羚说些什么呢?(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或许有些学生会谈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应如何报答。)引导点拨:同学们谈得很好,在动物世界中有真情、有奉献,我们人类汗颜之余,不免反思,当父母为我们付出爱的时候,我们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在这里我想再为同学们讲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教师总结:是啊,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深刻的故事,故事里时时刻刻都在演绎着生活的哲理,让我们从故事中学会感悟,从生活中学会经验吧。今天的作业是:

六、作业

1、摘抄课文的生动词语、优美句子,整理到笔记本上。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3、完成课后练习二。

4、就本课中听到的故事写点体会,下节课课前两分钟交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味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本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从文章结构脉络上分析,再次体会作者塑造斑羚形象的意义。

准备阶段:(课前两分钟)(学生交流体会)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着一群斑羚飞渡了伤心崖,体会了动物间那种令人震撼的悲壮与

浓情,这节课我们仍将追随着斑羚们的足迹,进一步去感受、去体会,使我们心中的动物形象更加凄美、更加灿烂。

二、出示课时目标

1、体味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本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从文章结构脉络上分析,再次体会作者塑造斑羚形象的意义。

三、研读赏析

前面我们主要分析了文中的一段场面描写,其实文章给我们的震撼绝不止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围绕着这些问题再来品味内容吧。(大屏幕投出下面内容)

1、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2、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3、文中出现了几次彩虹?每次出现有什么意义?(四人小组讨论5分钟,然后自由发言5分钟)

教师小结:

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伤心崖的情况,这一段内容的介绍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如果太宽,即使老斑羚作出牺牲,年轻的斑羚也不能获救;如果太窄,那么每只斑羚都可以飞渡,也就没有下文悲壮感人的情节发生了。

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第一次,发现斑羚们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这是无能为力的表示;第二次,在一头母斑羚恍惚走进彩虹的斑斓光带时,镰刀头羊发出“咩”的吼叫,招回母斑羚,同时告诉斑羚群,它已想出自救办法,并指挥迅速实施;第三次,在老年斑羚与年轻斑羚两队数量悬殊时,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一声,这表示为了让更年轻的生命获救,只能牺牲正当盛年的包括自己在内的同类了。这叫声既是一声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唤补充注定死亡队伍的命令。

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三、体验反思

本文歌颂了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献身的精神。为了使种群得以生存延续,在面临绝境时,老斑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无怨无悔,感人至深。文章也赞扬了头羊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沉着、冷静,指挥若定,在顺利完成自救的过程之后,又从容赴死。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到底是怎样一种角色呢?(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在班级交流讨论情况)教师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的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我们不必回避这个问题。因为这篇文章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反思人类所作所为、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的机会。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呢?可见,我们应该敬畏一切生命,因为世界就是由生命构成的。

五、拓展延伸

文章学完了,同学们的感触一定很深,想说的话一定很多,那就让我们把这些感触写出来吧。请以《生命——读〈斑羚飞渡〉有感》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附:板书设计

身陷绝境(极度危险)

峰回路转(一线生机)方式:踏板跳跃

斑羚飞渡(从容一跃)场面:凄美悲壮

走向彩虹(英勇献身)结果:无悔新生

教学反思:

篇6:27.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中蕴含的情感。3.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观看斑羚图片及资料导入新课。

斑羚,也称青羊、山羊。体长1—1.2米,形似家养的山羊,但颌(hé)下无须,雌雄都有角。四肢细长,跑得快,善于跳跃。耐干渴,角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等作用,所以常被人捕杀。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原名沈一鸣,祖籍浙江慈溪,1952年生于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赴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1980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现为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二级创作员、中国作协会员、云南省作协理事、云南省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被称为“动物小说之王”。

三、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课文讲述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族生存的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

2、请用最精练的语言把文章概括成四幅画面。

3、在这四幅画面中,你觉得哪一幅画面最生动、最精彩?请找出相关段落。

四、赏析研讨

1、第九段详细描述了第一对斑羚试跳的全过程,精读此段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试跳的过程。(提示:勾划主要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准确传神。)

明确:半大斑羚朝前(),同时,老年斑羚也快速(),到悬崖边缘,半大斑羚纵身一(),朝山涧对面()去,老年斑羚()在后面,头一(),也从悬崖上(),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半大斑羚在老斑羚背上()一下,在空中再度(),下坠的身体也再度(),轻巧地()在对面山峰上,而老斑羚则笔直()山崖。飞奔 起跑 跃 跳 紧跟 钩 蹿跃出去 猛蹬起跳 升高 落 坠落 准确传神的动词,细致生动描绘了斑羚试跳的整个过程。

2.文中的老斑羚用死换来了年轻斑羚的生,作者把它坠落悬崖时的样子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来,体会妙处。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将坠落深谷的老斑羚的命运描绘得悲壮而感人。3.伤心崖上悲壮飞渡使斑羚赢得了种族生存,这种可歌可泣的悲壮行为作者借助比喻使文章更具撼人心魄的力量,我们根据文意,完成仿写练习

老斑羚像跳板,助同伴跨越了死亡之崖;老斑羚像火箭,将同伴送入了生的轨迹;老斑羚像(),()。例句:老斑羚像航船,将同伴渡向生的彼岸。

五、写法总结

1.本文具体写了哪几只斑羚?其中哪只斑羚是印象最深的?(1)老眼昏花的坠崖老斑羚。(2)帅气、睿智的镰刀头羊。(3)神情恍惚的母斑羚。

(4)身先士卒的老公斑羚、半大斑羚。2.课文中几次写彩虹,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彩虹的描写给飞渡渲染了一种神秘色彩。

第二处描写烘托斑羚飞渡的壮烈凄美的气势,渲染一种悲壮美。第三处彩虹描写渲染了头羊自我牺牲的精神崇高美。3.课文中斑羚的叫声,尤其是镰刀头羊的叫声,有什么含义?(1)我也没办法!(2)回来——危险!

(3)表示为了让更多年轻的斑羚获救,只能牺牲包括自己在内的正当盛年的斑羚,这既是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唤补充死亡队伍的命令

镰刀头羊三次叫声:临危不乱,处事果断,身先士卒,临死不屈 4.思考:从这群斑羚身上,我们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勇于牺牲,视死如归,临危不惧,关爱后辈。

5.反思:在人类与动物相处中,人类充当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我们人类应当怎么做?

六、拓展延伸 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拟写一则关于保护动物的标语。1.人与动物应和谐共处,共建美好家园。

2.所有的动物都有它们的尊严,如果我们能得到动物的理解和喜爱,那将是我们人类的荣誉。——《动物世界》拍摄者金· 沃尔哈特 3.敬畏生命,善待生命。

七、达标检测

八、作业

篇7:27《斑羚飞渡》导学案

课型:新授时间:审核:七年级语文组授课: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朗读课文,用心感受伤心崖上那惨烈的一幕。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激发学生珍视生命,爱护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用心感受伤心崖上那惨烈的一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研讨法。

课前预习:

1、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语,并识记其音、形、义。

2、了解作者。朗读课文。

课堂过程: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今天,我们一起再来聆听一个同样令人悲壮感人的关于斑羚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沈石溪的《斑羚飞渡》,用心感受伤心崖上那惨烈的一幕,读出斑羚的可贵品质,反思人类的种种行为。

二、预习检测:检查预习字词,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资料。

三、自主学习:

问题预设:

(1)、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怎样飞渡的?

(2)、文中所描绘的斑羚是一群怎样的斑羚?你能用哪些词语、短语来形容它们。(学生听完教师说后,做2分钟准备,然后举手起来说。)

“后教”环节 :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身陷绝境——准备飞渡——试跳成功——成功飞渡——走向彩虹

(组长组织组员每人复述一个情节,其他组员补充)

2、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

“提升”环节:

这个故事中一定有很多地方让你感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课文片段,并说说是什么让你如此感动?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无论他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我们重在去探究作者在文字中寄予的思想,希望同学们能够细细体会,并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人类应该怎样与动物和谐共处。

五、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苍穹()②悲怆()③娴熟()④残壳()

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进退维谷:②略胜一筹:

③眼花缭乱:④一尘不染:

3.给句子的横线部分选择出最恰当的一组词填进去。

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________颤音,没有________的媚态,也没有________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________,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A.柔和甜腻绝望平和B.激动烦人忧愁特点

C.柔和甜美失望平静D.温柔蚀骨婉转沉稳

六、板书设计:

被逼伤心崖

飞渡前崖险技有限凶多吉少

一羚现身探绝处逢生

斑众羚把镰盼陷入绝境

羚镰羊筹莫展

飞飞渡时一道彩虹现舍己为群

渡脱险生机闪生机出现

一群分两半团结一心

老羚做底垫小羚生还

一半羚生还无私奉献

飞渡后只剩领头镰不为瓦全

七、作业布置 任选其一:

1、请你给掉下悬崖的老斑羚写几句悼词。

2、请你给飞渡过去的小斑羚们写几句你最想说的话。

3、请你给猎人们写几句你最想说的话。

27.《斑羚飞渡》(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时间:审核:七年级语文组授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圈画、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精读课文,把握形象。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激发学生珍视生命,爱护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交流法。

课堂过程:

“先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1、勾画出文中用的生动的动词。

2、勾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勾画出文中写“我”的感受的句子和文段。

4、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几次叫声?你从每次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意味?画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内容。体会: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5.找出文章议论抒情的语段,作者的思想感情怎样?

二、导入新课: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它们的智慧、才能,特别是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情操,可贵的整体精神,值得人类学习,而人在这里充当的是一种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请用心感受这些画面,然后思考:从人类的身上我们又能想到些什么呢?

三、检查预习:小组长互换检查评价,老师抽各组3号赋分评价。

四、自主思考:

问题预设:

精读课文,品读斑羚形象:

1、品读群体形象

(1)、找出文中写斑羚们情绪波动的句子,段落。

(2)、在整个过程中老斑羚们有哪些表现?从这些表现分析它们的形象。

2、品读个体形象

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策划者,我给镰刀头羊写了一份感动人物颁奖辞。请每位同学把心中的这份感动也尝试着表达出来。

教师范例:

致镰刀头羊——

你是一位王者,富于智慧,以身作则;

你是一名勇士,先人后己,临难从容。

你是伤心崖上永远的彩虹,你是我们心中永恒的感动。

“后教”环节 :

一、品味语言,体会感情和写作技巧。

1、赏析第九段的比喻句。

2、分析三次描写彩虹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文中写我的感受的文段,说说它们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受触动的语句,并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来谈一谈受触动的原因。(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二、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三、概括本文的写作技巧。

A、叙述完整,条理清楚。

飞渡是重点,写得最细、最精彩。但作者并不是直奔主题,飞渡前、飞渡后,都有必要的叙述,故事完整。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条理非常清楚,叙述非常完整。

B、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文章在描写山峰、斑羚飞渡的过程中都运用了比喻,尤其是在斑羚飞渡的过程中,对老斑羚、小斑羚在空中的动作运用了许多比喻做了详细描写,写出了老斑羚牺牲时的惨烈和悲壮。这些比喻生动、形象、逼真,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C、恰到好处地运用衬托。

文章在写斑羚飞渡前、飞渡时、飞渡后都出现了对彩虹的描述,渲染了气氛,更加衬托了飞渡的悲壮。

四、当堂检测

1.将文中连续两次运用“目瞪口呆”换成“赞不绝口” 好不好?为什么?

2.文中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很是精彩,而14、15两段则运用了________描写,它通过作者的________,赞美了斑羚的_______精神。

3.你怎么理解本文的写法,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十对,作者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

4.写一则关于保护动物、珍爱动物的公益广告。

五、课堂总结:同学们,地球只有一个,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真心希望人与自然能和谐共处,希望斑羚们今天的悲局不再重演,最后把《动物世界》拍摄者金•沃尔哈特的话送给大家,来结束今天的课。

“所有动物都有它们的尊严,如果我们能得到动物的理解和喜爱,那将是我们人类的荣誉。”

六、作业:完成《课时练》

篇8:《斑羚飞渡》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读《斑羚飞渡》,危难中斑羚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团结协作及自我牺牲精神,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启迪着人们去重新认识生与死,感受生命的尊严和意义,重新体悟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和一个个英雄般的生命。文中,一群被逼入绝境的斑羚以年老斑羚的死亡为桥墩,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架起一座座生命之桥,“连通”起伤心崖和对岸的绝壁,为年轻斑羚赢得了生的机会,为种群赢得了生命的延续。文章中除了精彩的情节、感人至深的斑羚形象外,贯穿整个事件的“虹”更是引人注目。

就笔者接触的众多课例来看,老师们都能够关注“虹”这一意象,但又总是将“虹”的理解局限于环境描写对情节的推动和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上,少有能够深入挖掘意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虹”,在课文中所起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布局上的作用,它有着更为深刻的象征意义。

关于虹

自然界中,虹是大气中一种光的现象,是由大气中小水滴经日光照射发生光的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彩色圆弧,出现在和太阳相对的方向。虹的出现需要风雨,但不是和风细雨,而是急骤的暴雨;虹的出现还离不开阳光——无数水滴折射的璀璨之光源自太阳。这样鲜明的特征使得虹在文中一出现就具有了不一般地象征性,厘清“虹”及其象征意义,小说中角色的分析和主题的理解就能够一线串起,水到渠成。

原本自在生活的斑羚群突然遭遇了有预谋的围剿和屠杀,被逼入绝境伤心崖,面对“咆哮的狗群和十几支会喷火闪电的猎枪”以及无法逾越的山涧高崖,斑羚群“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窜跳”。苦难的“雨”已经骤然袭来,斑羚群原先“晴朗”的生活霎时就被生之困厄与杀戮淹没了。这阵袭来的“暴雨”是浇灭了斑羚的生命之火,还是在“阳光”照耀下射出七彩光芒呢?慌乱中,“我”看见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举步向彩虹走去,神情缥缈,似乎已进入了某种幻觉状态”,不管是误以为彩虹是桥,还是“怀着梦想与幻觉走向毁灭……减轻死亡的恐惧”,“我”想生命注定要凋谢,苦难即将泯灭它生命的光华。突然,镰刀头羊发出一声吼叫,这叫声“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于是,“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头羊还带领几只中年羚羊归入老年斑羚那拨,使两拨数量大致均衡。然后,在黑洞洞的枪口下,在所有的猎人和猎狗“目瞪口呆”的注视中,苦难竟在瞬间折射出永恒的七彩光华,山涧上空,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以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在与那道雨后彩虹平行的地方架起了另一道彩虹———“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这是璀璨的生命之光,相比于雨后横跨山涧缥缈的七彩霓虹,这道闪耀着生命本色的“虹”不仅不逊色,相反更是璀璨!

关于阳光

那么,这些生命历程中的困厄与苦难折射的绚烂光华源自何处呢?

“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贝多芬解说《命运交响曲》前奏时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在伤心崖上,陷入绝境的斑羚谛听着命运的敲门声,被屠戮,或者生存?慌乱的背后是对生的渴望,无论是企图穿越封锁线被猎狗撕成碎片的母斑羚,或是像颗流星笔直坠落伤心崖的老斑羚,它们没有放弃扼住自己命运咽喉的努力,即便是死亡,也要在对生命的追求中牺牲———在追求生命的过程中失去生命,生命依然不屈。所以,当斑羚们凝望着彩虹,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竟“举步向彩虹走去,神情缥缈,似乎已进入了某种幻觉状态”,它宁愿选择向生而死,也不愿等着屠戮!这是生命的尊严,这是一群有尊严的生命!在镰刀头羊的组织下,一队队斑羚腾空跃起,可谁又能够保证它们都能够成功———不就有一对失败了吗?即使腾跳中对接成功,为什么注定死亡的老斑羚竟没有丝毫犹豫和退却,一个个慷慨赴死?为什么享有权威且年轻健壮的头羊竟放弃生的机会,最后一个独自跃入山涧?这里,给人启迪的是在灾难中个体生命的尊严与意义,斑羚们的选择是生命尊严的必然方向。当选择勇敢地死,放弃屈辱地被屠戮;当个体的生命俨然成为种群生命体的一颗螺丝钉、一支接力棒,生命的消逝以更强大生命的诞生或延续为目的,谁还能质疑这种牺牲的价值与尊严!而这,包含着对生命怎样的敬畏!山涧之上架起的道道“虹”,它折射的正是生命的尊严和意义,是对于生命的敬畏。

换而言之,有尊严的生命让这些“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如“虹”般绚烂,这样的生命及其价值追求就是照耀苦难的太阳———这是一种生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当生命中的风暴突然袭来,困厄以每一只斑羚为内核凝结成雨滴,而不屈的生的精神与意志照耀着这样的雨滴,生命之光于是灿烂成虹。

课文真正的价值正在于唤起生命的尊严,重拾对于生命的敬畏。《教师教学用书》在“问题研究”部分说到“虹”时说:“彩虹是虚幻、美丽的。虚幻而美丽的东西,可以给人带来幻想、希望,让人陶醉其中,产生精神上的迷恋、依赖。美丽的彩虹和残酷的现实成为鲜明的对比,镰刀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也是向往投身于美好的理想世界吧。”说“彩虹”让斑羚们产生“幻想、希望”,进而“陶醉”其中,“产生精神上的迷恋、依赖”,都切中斑羚真实的精神状态,但析者显然没有注意到“虹”的象征意义,还只是囿于环境方向上的理解,说:“美丽的彩虹和残酷的现实成为鲜明的对比。”其实,残酷的现实正是虹产生的原因,表象上的对比并不能掩盖其内在因果逻辑,现实越是残酷,“虹”反却会更加美丽,这是生命尊严的必然。

关于猎人

作为斑羚鲜明的对立面,解读文本时,我们无法无视猎人的存在来谈论斑羚。在简短的故事情节中,矛盾冲突高度集中,猎人与斑羚的冲突俨然具有了某种象征的指向: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人类本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却将自己高高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把自己当做“上帝”,实际充当的却“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教师教学用书·问题研究)。该怎样看待这场侵害与掠夺呢?

“人类拥有强劲的思维能力,拥有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改天换地,所以我们常提起的一句话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对于和自己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人类是蔑视的。人类肆意屠杀它们,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教师教学用书·问题研究)文本被选入课本时有所删节,在斑羚“飞渡”前有这样的语段:

我们将斑羚逼上伤心崖后,围而不打,迟迟没放狗上去扑咬,也没开枪射击,这当然不是出于怜悯,而是担心斑羚们被我们逼急了,会不顾三七二十一集体坠岩从悬崖上跳下去。它们跳下去假如摔在岸上,当然节省了我们的子弹,但不可能个个都按我们的心愿跳得那么准,肯定有许多落到流沙河,很快就会被湍急的河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不想让到手的钱财再流失,我们要一网打尽。

村长帕珐让波农丁带五个人到悬崖底下的流沙河边去守着,负责在岸上捡拾和从水里打捞那些由山顶跳下去的斑羚。

从伤心崖到流沙河,地势很陡,要绕半座山才下得去,最快也要走半小时。村长帕珐和波农丁约定,波农丁到了悬崖底下后,吹响牛角号,我们就立即开枪,同时放狗去咬。

这揭示了为什么猎人围而不攻不立即展开杀戮的原因,其中不是悲悯与同情,有的是贪婪和残忍,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越来越淡漠、飘渺,他们已经远离了生命的真谛!真正的猎人对生命也会怀有敬畏,他们不是,他们是刽子手。在斑羚群分成两拨准备“飞渡”时原文中这样写道:“波农丁这个老酒鬼,爬山比乌龟还爬得慢,怎么还没到悬崖底下?”村长帕珐小声咒骂道。他的两道剑眉拧成了疙瘩,显出内心的焦躁和不安。

贪婪的刽子手眼里只有利益,他们看不到生命。所以,当悬崖下传来呜呜的牛角号声,村长帕珐连声高喊:“快开枪!快,快开枪!”尽管伤心崖上只剩下最后一只斑羚———成功地指挥了这场斑羚群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他们还是不会停下屠戮之手:

砰,砰砰,猎枪打响了。我看见,镰刀头羊宽阔的胸部冒出好几朵血花……

“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可是,这里的惊讶并非出于对生命的感悟与敬畏,而是一种意料不到———对于近乎到手的猎物竟然失去的意外,但就连这种短暂的意外之惊也迅速让位于对羚羊皮肉的追逐和猎杀中———不能让剩下的最后一只也失去了,其中没有一丝一毫对于生命的敬畏,有的只是凶残与贪婪。

这样一群人相比于“飞渡”的悲壮更加令人震撼,他们的冷漠与凶残怵目惊心!“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呢?”(教师教学用书·问题研究)有老师于是引导学生将文章最终的结点归结为“保护动物是我们的责任,保护动物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不能说错误,但显然这是不够的,因为在专注于动物与人类关系时,却忽视掉了最为重要的命题———生命,生命的尊严、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敬畏生命的精神。

他们正是这场“暴雨”的制造者,是狂妄贪婪的风、肆虐凶暴的云,他们制造的苦厄与苦难却擦拭了斑羚的生命,使之绽放出绚烂的生命之“虹”!文本给读者的不仅是启迪,更有警示,召唤人们对生命久违的敬畏,引启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观,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该怎么样与动物、与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梗概,理清文章脉络;

2.欣赏斑羚飞渡的壮美画面,感受动物身上折射的可贵品质;

3.培养“敬畏生命,关爱动物”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虹”这一意象在文中情节构思及主题表达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何为《音乐巨人贝多芬》)伟大的生命,不仅仅是宏伟的乐章,也是壮美的画卷,它绚烂得令人心颤,它澎湃着《命运》的旋律,又将展现怎样的色彩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斑羚飞渡》,感受生命之壮美。

二.感知:初识霓虹

1.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文中最能体现生命之壮美的意象是什么?

(虹。)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抓住关键点:时间、地点、人物、核心事件。

(雨后,斑羚群以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飞渡”伤心崖,赢得了种群的生存。)

(3)抓住叙事顺序———时间;核心意象———虹;核心情节———“飞渡”复述课文。

2.关于“虹”:课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1)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

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渲染神秘色彩,推动情节发展;

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烘托飞渡的气势,烘托了飞渡的悲壮美;

三是头羊飞渡时彩虹相融———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2)“虹”的象征意义:

“生命之虹”:雨水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形成虹;困厄在生命崇高的行动中也能折射出生命的美丽,形成生命之虹。

3.结合复述的内容厘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4)一群斑羚被逼伤心崖。(飞渡前———虹的“发现”)

第二部分(5—15)镰刀头羊带领种群牺牲年老斑羚换取年轻斑羚的生存。(飞渡———生命的色彩)

第三部分(16—17)镰刀头羊悲壮地跃下山涧。(飞渡后———永恒的绚烂)

三.品读,探究:虹之色彩

1.填词:这真是一场的飞渡!(照应阅读感受与文章内容。如:悲壮。)

虹的悲壮在于阳光的美丽是从雨滴中折射,“飞渡”的悲壮在于生命的美丽要从苦难中折射。苦难的雨滴不是别的,就是那一只只陷入绝境的斑羚。文中重点写了哪几只斑羚?为什么?

(找出相关段落,教师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思考体会: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详写;第一对详写,因开头难,最有代表性,突出重点。)

2.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镰刀头羊的?透过它折射了怎样的“彩虹”之光?

(重点:悲哀的咩叫……一筹莫展,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

铿锵的吼叫……招回母斑羚,宣告已想出自救办法,并指挥迅速实施

悲怆地轻咩……是一声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唤补充注定死亡队伍的命令

“彩虹”之光: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自我牺牲。)

3.文中是怎样描写斑羚群“飞渡”的?它们又折射出了怎样的“彩虹”之光?有感情朗读第9节并探究。

(1)详写第一对,略写其他,重点突出;并运用大量细节描写,精雕细刻。

复述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以体会。(扣住飞奔、起跑、一跃、跳去、蹿跃、猛蹬、起跳、升高、落、坠落等动词。)

(2)感受“彩虹之光”———斑羚群形象特点:

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有着可贵的集体精神、协作精神、献身精神。

4.再看“霓虹”:

“生命之虹”:文中,以“虹”象征斑羚飞渡的精神,虚与实在彩虹之中交相辉映,使得斑羚的集体精神、牺牲精神更加熠熠生辉,产生一种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四.主题把握

1.面对这样一群斑羚,面对这样一场悲壮的飞渡,“我”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对于表现斑羚有何作用?

(猎杀———意外———震惊;是对斑羚的侧面烘托。)

2.学完课文,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试为这群斑羚拟写对联作为颂词(填写):

伤心崖老斑羚自我牺牲甘为生命的桥墩

(彩虹桥小斑羚绝处逢生铸就生命的奇迹)

(一虹飞架绝壁)

生命铸就奇迹

3.沈石溪:“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你是怎样理解文章主旨的?

(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3.今天,仍有不法分子偷猎野生珍稀动物,如藏羚羊,如鲸鱼、鲨鱼,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五.作业

1.练笔: (1) 假如你是一只小斑羚,成功飞渡后,会怎样想、怎样做?

(2) 给狩猎队写封信。

(3) 拟写一条保护动物的标语。

2.搜集故事:搜集关于动物的感人故事。

板书设计:

斑羚飞渡

生命之虹

飞渡前———飞渡时———飞渡后

(被逼伤心崖——身处绝境)(老垫小飞渡———脱离险境)(小斑羚生还———头羊走向辉煌)

头羊: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上一篇:学校安全教育大会心得体会下一篇:大学学生会竞选个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