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2024-06-19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共6篇)

篇1: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地理水平测试复习教学案2011-

2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回顾】区域环境与发展

具体测试内容: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1.在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时,最经济、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

A.营造薪炭林B.兴建沼气池C.推广省柴灶D.开发风能、太阳能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最重要的方面是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农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

3.读中国区域环境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形成该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自然

原因是,为防治该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2)B处主要环境问题是

试分析其原因: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4.读下图,回答相应问题

(1)该地区植被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的规律,主要原因是。

(2)B处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

【巩固练习】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据此回答1~5题。

1.下列自然特征中,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潜在威胁的是()

A.干旱的气候条件B.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C.人口激增D.过渡放牧

2.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 B.人类活动

C.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D.气候变异

3.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导致荒漠化的第一大人为因素是()

A.过度放牧 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 D.水资源利用不当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如次生盐渍化)。读图,回答7~8题。

4.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相关

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5.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⑤地表水缺乏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6.图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A.冬季B.秋季

C.春季D.夏季

7.现在发现图中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

现象的原因推测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

C.水源污染严重,且难治理D.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发展粮食生产

8.与华北平原相比,图中绿洲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A.太阳辐射强B.热量充足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B.全球气温升高,地面植被死亡所致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合理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沙柳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枝条丛生,不怕沙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但沙柳必须每隔3~5年平茬才能长得好,否则就会死亡。读下图,回答8、9题。

8.种植沙柳,改善环境,主要是因为沙柳能()

A.防风固沙B.吸烟滞尘C.保持水土D.净化空气

9.造纸产业链条()

A.植被遭到了更大规模的破坏

B.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C.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D.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9.图13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恶性循环示意图”,图14 是“黄土高原某地区各工业部门的投资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3 单位(﹪)

图1

4(1)请按因果关系推理,把下列A、B、C、D、E字母填入图13中相应的空格内。

A.粮食需求量增加B.粮食产量下降

C.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过度放牧

(2)从可持续发展着眼,解决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恶性循环的首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人类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___原则。

(3)图 14显示出该地区的主导工业是工业。由此判断形成黄土高原新的水土流失的成因是()。

A.轮荒耕作B.兴修厂房C.地下开挖矿井D.露天开矿

10.读塔里木河流域图,回答:(10分)

(1)塔里木河主要依靠______补给,其

流量随______的变化而变化。流域内主要的新能源有_______(写一个即可)。

(2)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引发的变化可能有

A.不再存在生态系统

B.地下水位上升

C.沙漠化面积扩大D.该水库防洪能力丧失

11.阅读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黄土高原某地影像(右图)

材料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对黄土高原

多年的研究成果

植被的减水减沙

效益

(1)黄土高原最大的生态问题是导致这一生态问题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2)从材料二表中可以得知:植被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的关系是:

(3)材料二反映了植被可以()

A.使地表水下渗减少B.使侵蚀增加

C.使含沙量减少D.使径流量大幅度减少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9.共9分

控制人口数量(1分)持续性(1分)

能源(1分)D(1分)

10、每空2分 共10分

(1)天山、昆仑山等高山冰雪融水气温太阳能,风能(2)非地带性

(3)C

11.每空2分,共10分

(1)水土流失植被遭到破坏

(2)呈正相关

(3)C

(4)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实行合理放牧;大力开展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综合采用工程、生物、技术措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只要措施合理,一条即可)

篇2: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课时

一、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因素发生变异与人类过度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注意:①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后,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 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这就是石质荒漠化。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a.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壤层贫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b.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刷强烈。c.人类不舍理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地面植被破坏.使地表裸露。失去保护。

②沙漠化与荒漠化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 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般景观的过程。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a.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b.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地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2.类型:

(1)按形成原因:

(2)按荒漠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把我国荒漠分为温带荒漠和高寒荒漠。

二、西北荒漠化地区

1.自然特征:

①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宁夏、甘肃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东部为广阔平坦的高原,西部有许多高大的山脉和内陆盆地;

②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③本区水分条件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逐渐演变,东部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呈草原景观,受水分条件制约向西逐步变为荒漠草原。西部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荒漠景观。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2.干旱自然特征的原因:

位于西风带但远离大西洋;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虽有夏季风,但距海太远;南侧受青藏高原的阻挡,印度洋水汽无法到达。干旱特征是由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将两个因素综合分析如下:

3.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决定性的作用。

(1)自然因素

①深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②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③气候异常干旱。

(2)人为因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这两方面可以看作荒漠化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并由此产生了导致荒漠 化的直接原因,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可总结如图

三、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的土地荒漠化尤为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起因于近三百年大规模的移民开垦。人口大增粮食紧缺,土地压力增大,开垦草原,带来荒漠化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本区荒漠化趋于严重。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重点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荒漠化的发展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进而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防治的原则: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荒漠化防治的重点:虽然在防治荒漠化的原则中有治理山、治水、治碱、治沙的要求,但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治沙还有一定难度,应该以“防”为主。因此,防治荒漠化应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整治。

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其中,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1. 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成功治理经验措施:

①生物固沙;②沙地飞播造林种草;③小流域综合治理

第二课时

一、森林的生态效益与全球分布

1.森林的生态效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①重要作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②环保功效:净化空气、关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2.森林现状分布

①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分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0%。

②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3.森林的破坏

①破坏森林引起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②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大片热带原始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生态的优越性

①雨林地区属于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

②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具有很高的生产力。

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受强烈淋洗作用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被很难恢复,这样雨林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图解

2.亚马孙开发计划

(1)实施亚马孙开发计划原因:

巴西政府在1970年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该计划主要是在以下几方面的推动下产生的:

a.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

b.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巴西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土地需求膨胀.

c.实行人口均衡发展政策,向亚马孙地区移民,加快对西部广大疆土的开发;

d.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往内陆高原上新建的巴西利亚,促进了对西部广大地区的开发。

(2)亚马孙开发计划内容:

①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②移民亚马孙平原

A.移民亚马孙平原的客观条件: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

B.促使移民的因素:一是自然因素:人口稠密的东北部是全国最干旱的地方;二是经济因素:东北部贫困人口多,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三是政策因素: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

③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世界雨林的现状

①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②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的前景不容乐观

2.对亚马孙雨林的保护

从所采取的措施看,始终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力求取得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两者的协调。

①对雨林实行保护的前提:a.全世界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呼声。b.当地政府和人民认识到这种低经济效益与高环境代价的开发是不可取的。

②对雨林实行保护的契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篇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例1 (2015年山东文综卷, 5~6题)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 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 形成“生态裂谷”。图1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 (1) ~ (2) 题。

(1)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 附近的交错带 (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 “生态裂谷”出现后, 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 (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题思路】本题组考查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 (1) 题, 结合材料, 首先要明确“生态裂谷”的含义, 了解其形成过程, 根据选项进行判断。“生态裂谷”是指在绿洲区, 由于人类过量开采地下水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的一种现象, 也就是说绿洲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会减少, 地下水水位下降, 自然植被恶化。由于该地位于干旱区, 生态环境退化, 风力侵蚀增强, 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在“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 其附近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第 (2) 题, “生态裂谷”实际上就是荒漠化加剧的体现, 是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因此绿洲区要可持续发展, 应加强对水资源在流域内进行合理分配。在荒漠区植树造林会消耗大量的水, 所以不适宜植树造林。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 水资源不足, 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 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 应该合理开采, 不得超过地下水的恢复能力。

【核心突破】根据图文材料, 要明确试题考查的主要方向,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也就是荒漠化问题, 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目的是可持续发展。要善于抓住图中的信息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本组题中对“生态裂谷”概念的理解, 结合示意图分布, 可以判断其形成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 可以判断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根据图例判断绿洲分布位置, 判断河流流向, 地势特点, 并得出地下水流向。对于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解决水源问题是核心。

【参考答案】 (1) C (2) D

例2 (2015年上海地理卷, 32~33题) 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 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 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 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 为减少这种影响, 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 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 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 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题思路】本题组主要考查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及治理措施。第 (1) 题, 可以从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黄土地貌的演变过程, 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过程, 也就是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从而使耕地面积、耕种条件、土壤肥力等发生变化, 水土流失加剧。第 (2) 题, 平整土地的有利方面可以从有效减少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这一角度入手。还要从耕地面积、机械化耕作、农田灌溉等角度分析有利方面。不利方面是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 加剧水土流失, 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核心突破】该题以黄土地貌这种独特的地貌形态景观为材料, 考查黄土地貌的影响和治理措施。从试题的创新来看, 注重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看图说话。

试题侧重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主要从黄土特征, 降水特点, 地质构造, 植被特点等角度分析;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垦坡度大、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源头地区 (山区) ———侵蚀和淤积;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淤积江河库区, 加剧洪涝灾害;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根本措施:改善植被条件———植树种草;应急措施———新建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全面规划、标本兼治———小流域综合治理。

【参考答案】 (1) 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 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的过程, 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 耕种条件越来越差, 土壤逐渐贫瘠化, 水土流失加剧。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

(2) 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 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 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 加剧了水土流失, 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任答一点即可)

二、解题准备

(一) 熟悉区域生态环境思路分析

1.从整体性上把握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从背景、问题、原因和措施四个角度进行整体性联系分析

2.掌握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 抓住关键信息判断区域生态问题。根据图文材料中的“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 可以初步判断是荒漠化;如果是“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开矿”等词语, 则可能是水土流失;关键信息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 则可能是湿地破坏等。

(2) 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问题。由于每一个区域出现的生态问题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因此解题时以区域图为切入点, 先要进行区域定位, 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以我国为例。具体如下:

(3) 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 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 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 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的关系, 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3.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地形, 主要分析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 主要分析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 主要分析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主要从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角度入手;河流主要分析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 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4.针对原因, 提出应对措施

要做好这一步, 关键在于注重针对性, 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总结出应对措施, 即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同时要熟悉一些常见的治理措施或防治办法。

(二) 抓住核心知识

1.土地荒漠化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缺乏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足够水分, 导致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和流水侵蚀, 使得土地中的养分进一步流失, 植被覆盖率很低, 形成了荒漠景观。其中,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过度开垦耕地, 进一步破坏植被, 加剧了荒漠化进程。

2.水土流失过程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过度开垦耕地、开矿等) 破坏了某地区的植被, 植被截留水分的功能遭到大大削弱, 若遇降水, 地表抗侵蚀能力变弱, 水分截留少, 流失多, 形成的地表径流流量变大, 所以携带的地表营养物质增多 (泥沙) , 这就是水土流失现象。其中, 较陡的山坡、疏松的土质、降水量过度集中于夏季等因素极易诱发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长期发展, 地表营养物质越来越少, 也越来越不适宜植被生存, 植被种类和数量会逐渐减少, 甚至寸草不生。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 雨林的生态优势

(2) 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 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 使土壤非常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4.森林资源的作用

(1) 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 不同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差异

5.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 (水位季节变化) 、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 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 排水不畅;气温低, 蒸发弱;冻土发育, 不易下渗。

6.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

首先, 分析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 (如一万年以来) 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 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 蒸发加强造成的;如果是近几十年来的变化, 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 一般与季节降水量、冰雪融水量有关。

其次, 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流湖萎缩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 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 湖泊淤沙减少, 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 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的增减, 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原因。

三、命题预测

本单元考查仍然以选择题为主, 综合题为辅。试题往往以区域为载体, 与其他知识点相结合, 不会单独命题。其中以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为切入点。如我国的水土流失、荒漠化,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为主要内容。

由于现在的高考地理试题, 特别是全国新课标卷试题, 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对该单元的地理主干知识要熟悉, 也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 结合区域地理特征解答试题。如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仅仅是黄土高原有分布, 在我国南方地区和东北地区也有分布。南方东南丘陵地区由于水土流失还形成了红漠化和石漠化现象。再有不同地区的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不同。三江平原的湿地形成原因是纬度高, 气温低, 蒸发弱;气候湿润, 降水丰富;地势低平, 排水不畅;冻土发育, 不易下渗。而青藏高原的湿地形成原因是海拔高, 气温低, 蒸发弱;冰川积雪融水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发育, 不易下渗。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湿地形成原因是气候湿润, 降水丰富;地势低平, 洪水泛滥, 排水不畅;河湖较多, 地表水丰富。

四、能力测试

图6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

2.仅考虑降水量, 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 )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

D.①②种树、③④种草

图7为“热带雨林迁移农业造成的土壤肥力变化图”, 读图, 回答3~4题。

3.图中B点土壤肥力较高的原因是 ( )

A.焚烧开荒B.连续耕作

C.森林再生D.耕地废弃

4.图中土壤肥力由B点到C点的变化这说明了 ( )

A.雨林生态系统生物循环旺盛

B.雨林群落生产力高

C.雨林生态的淋溶作用强

D.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5.俄罗斯湿地面积居世界第三, 我国东北地区也分布着较广的湿地, 关于两地湿地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 )

1纬度较高, 气温低, 蒸发弱

2有永久冻土层为隔水层, 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渗

3夏秋季节发生凌汛使河水泛滥, 河水溢出河道成淤水

4濒临北冰洋, 极地东北风带来较丰富的水汽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①②

图8为我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省区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四个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类型最有可能相同的是 ( )

A.B地区和C地区B.C地区和D地区

C.A地区和D地区D.B地区和D地区

7.四个地区中对于生态问题的防治或治理最核心要解决的是 ()

A.A地区的牲畜超载

B.B地区的燃料不足

C.C地区的水源问题

D.D地区的农业灌溉

经国务院批准, 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图9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读图回答8~9题。

8.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势高, 气候寒冷

B.冰川众多, 湿地广布

C.地形崎岖, 交通不便

D.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9.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 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

1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2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3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6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B.①②③

C.②④⑥D.④⑤⑥

10.阅读图文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图10是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 (单位:m) 地形图, 图11是图10中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 图10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 柳竹成荫, 河深水清, 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 一片“红色荒漠”景观。

(1) 根据材料, 分析图10中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2) 图10中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 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 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 而5地降水量在100mm以下, 则该地可能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

2.C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半湿润1地可以种树, 而半干旱的23地由于降水少而适宜种草。

3.A热带雨林迁移农业采用刀耕火种, 使肥力开始较高, A正确。而连续耕作, 使土壤肥力逐渐下降, 然后耕地废弃, 森林再生。

4.C读图可知, 土壤肥力由最高的B点持续下降到C点, 说明雨林降水量大, 淋溶作用强, 把土壤中有机质快速淋失掉。

5.D俄罗斯和东北地区纬度较高, 气温低, 蒸发弱, 有冻土层分布, 不易下渗。

6.D A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 石漠化严重;B地区为黄土高原, 其主要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C地区处于我国西北, 气候干旱, 其主要生态问题为荒漠化;D地区为长江流域, 其主要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

7.C C地区是我国西北, 缺水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8.A三江源地区海拔高, 气候寒冷, 生物生长缓慢, 生态环境脆弱;湿地广布是三江源生态特征的一种表现;地形崎岖, 交通不便,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与离海洋远近没有必然联系。

9.C三江源湿地广布, 其价值结合当地高原生态环境特点分析, 地势高峻, 农业生产条件恶劣;调蓄洪水功能主要在中下游地区;冰川广布, 是重要的淡水资源补给地;独特的环境, 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10. (1) “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其形成原因如下:

自然原因:1以山地丘陵为主, 起伏大;2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丰富, 且降水集中多暴雨;3河流众多, 流水侵蚀切割强烈。

人为原因:1开发历史悠久, 人多地少, 毁林开荒;2能源短缺, 乱砍滥伐。

(2) 低山丘陵地区, 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 土壤肥力降低, 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 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 旱涝严重;平原地区, 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 河湖调洪能力降低, 旱涝灾害加剧;同时还影响航运。

篇4: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关 键 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企业改革;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3-0037-02

区域金融业的发展依赖于该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形成资金聚集地,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河北省保定市自2009年开始已连续3年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经过持续努力,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有力推动了当地金融业发展。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该市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有些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对探索我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保定市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力度不足, 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近年来保定市把金融业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政策扶持、强化服务等方面改善了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成为金融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在各种政策实施过程中,更多集中在政府和金融企业的管理层面, 而其他企业管理者、居民,甚至金融业的普通员工了解的并不多。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80%多的被调查者不知晓金融生态环境的内容, 这势必使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一是宣传教育不到位,缺少有效的传导和沟通渠道;二是宣传教育缺乏针对性,条款内容比较繁琐,使受众难以接受;三是社会公众及投资者的金融风险意识不强,没有树立“风险自担”的意识,对各种金融产品的收益和风险了解不多。四是社会公众缺乏法律意识,对于金融法规和各项制度不了解, 对于一些金融违法活动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

2. 征信体系建设进展缓慢。 近年来保定市一直在积极推动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 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也缺乏有效地制约措施。另外,企业主管部门、工商、税务、公安、金融等信息资源部门掌握的企业和个人信息尚不能合理共享,从而使社会征信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大打折扣。

3. 政府干预金融企业行为时有发生。 由于长期以来行政干预的惯性, 对于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项目, 金融企业往往迫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压力而提供资金支持,难以完全摆脱行政干预。

二、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路径

1.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社会气氛,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主体广泛参与,真正实现各项金融改革措施和政策能够上通下达,全民知晓。

2. 政府加强协调作用, 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搭建一个相互协作的平台,地方政府部门由于自身职能特色,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影响力和组织能力,可以利用行政、财政、市场等多方面的资源,发挥主导调控作用,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做好金融工作的领导协调。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密切政府、金融企业、客户的关系,市金融办应定期组织召开金融例会、金融论坛,形成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及时通报金融信息,推动金融创新活动的开展,为提升地方经济的金融支持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3. 逐渐完善社会征信系统建设, 为金融企业提供精准的信息基础。信用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主要标志,加快征信体系建设是促进金融生态优化的重要手段。2011年10月19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制订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当前,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融风险意识还比较淡薄,偷逃金融债务情况时有发生,社会公众以及机构投资者的信用信息还没有得到有效归集和准确的评估,部分企业信息造假严重,失信惩罚机制的约束力较低。各地应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为依据,加快推进全社会信用体制建设,培育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的规范化管理,形成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采集环节的规模效益,避免信息重复和信息分割,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交换系统,推进信用信息的传输、提取、考核的自动化,提高信用信息征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加强对企业会计、审计等信息的披露制度,提高会计、审计等信息的披露标准,增强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真实性,逐步与国际标准完全接轨,形成良好的生态金融环境。

4. 健全法制环境,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我国近几年来在金融法制建设上逐渐完善,但是仍难以适应当今金融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金融法制环境的治理主体是各地司法机关,由于各家银行和司法机关分属不同的行业,司法机关的物质保障完全取决于地方财政, 这些都使司法人员在执法中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 使司法机关不再是中央在地方的执法机构,而成为了体现地方利益的地方机构,造成金融机构在债务诉讼中经常陷入“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窘境。 保定市近年来金融机构上诉至法院追讨资金的金融案件锐减, 经向金融部门了解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担心与企业发生债务纠纷后, 容易导致银企关系破裂,贷款更加难以追回,往往采取一些缓救措施来解决债务问题, 金融业的法制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为此,作为地方政府应改变这一现状,改善法制环境, 提高企业法律意识, 加大司法维权力度,加强金融案件的审判工作,充分发挥司法审判的终极救济作用,提高审判、执行的效率和质量,切实保障金融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信用秩序;打消金融企业依法维权的顾虑, 积极建立和完善打击金融犯罪工作协调机制和监测机制, 对于违反金融法规的犯罪行为严厉打击, 及时阻断违法犯罪活动的资金往来,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金融秩序。

5. 建立金融安全网工程, 提高金融风险检测手段。 金融安全网工程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保持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系统安全稳健运行而建立的危机防范和管理的一系列评价体系。 通过金融安全网的建设可以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危机处理的成本,一些检测指标的设置对于金融企业起着“高压线”的警示作用,可促其稳健经营。 金融安全网的建设由政府监管体系、中央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投资者保护制度共同组成; 风险监测指标由金融机构经营情况指标、 社会信用指标、法制环境指标、政府支持金融发展情况指标构成。 通过制度建设和风险指标的监控, 形成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为积极处置金融风险,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维彦.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黑龙江金融,2008(11).

[2]马俊昀. 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角色定位:陵县案例[J]. 金融发展研究,2009(8).

[3]王瀛. 发展可持续经济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9(4).

[4]许冀艺,白云,牛建高. 助推区域产业升级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产业升级制约因素为例[J]. 开发研究,2011(2).

(责任编辑:李丹;校对:卢艳茹)

篇5: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浙江省临海市涌泉镇创建中国绿色名镇交流材料

涌泉镇位于浙江省临海市东南部,是中国优质柑桔基地乡镇、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浙江省省级生态镇和“浙江省十大电视助推特色乡镇”之一。全镇面积99.5平方公里,5.2万人口。自然环境优美,区位优势明显,是中国无核蜜柑之乡临海主产地。

历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环保等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镇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按照“绿色名镇”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以生态为品牌,以创建为抓手,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将涌泉建成“青山绿水环抱,园村浑然一体”的绿色生态新农村。我镇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组织,明确目标,加大创建工作力度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名镇”创建工作,将它作为提升涌泉整体形象和竞争力的关键工作来抓。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创建工作进行周密安排与部署,力求做到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效果突出。

首先,成立领导小组。为了便于统一指挥,我镇采取“绿色名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两项创建工作一套班子领导的组织方式,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分管工业、城建、环保、农业、宣传的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并抽调相关职能部门、办公室人员设立创建办公室,统一协调,确保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

第二,科学制定规划。我镇于2004年制定《涌泉镇生态镇建设总体

规划》,预计通过10余年努力,通过绿色经济建设、生态人居建设、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培育等四方面工作,逐步建成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和谐、小康社会。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进行了具体的细化和分工,制定了《涌泉镇83省道沿线村庄整治方案》、《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方案》、《加强山林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方案》等,将生态文化理念体现在各项工作中,逐步推进全镇生态建设。

第三,强化责任意识。坚持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每年都与各村、各部门、各企业签订《责任状》。我镇还将有关生态建设的有关工作作为重点工作、重点工程来抓,每个项目都有班子成员作为责任联系人,坚持项目上墙公示,定期汇报进度,限期办理完结,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有效推进生态建设项目的落实。

二、加强宣传,广泛发动,营造创建工作氛围

一是努力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围绕“生态文明”这一主线,通过各种大小会议、宣传车、标语、横幅、公告栏、广告牌等方式,加强对镇内群众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加深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做到保护生态资源,维护环境卫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建设工作中来,形成全民齐创建的良好氛围。

二是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活动。利用“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保护日”等纪念日期间,组织开展各类生态教育主题宣传活动。今年6月份,我镇组织了“环保大签名”活动,镇妇联组织开展了“和谐家庭”评选活动,使农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三是结合产业特色展开宣传。做好柑桔文化的宣传文章,成功举办了三届“临海(涌泉)中国无核蜜桔节”、摄影展、百名儿童画桔乡等活动。同时,邀请中央、省、地、市等各级媒体到涌泉实地考察,通过媒体提高

涌泉知名度。今年,我镇被评为“浙江十大电视助推特色乡镇”,争取到浙江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小强为我镇的代言人,通过浙江电台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我镇还组织了两次“全省晚报看涌泉”采风活动,各地晚报都对涌泉进行了整版的系列报道。

三、集中精力,因地制宜,形成创建工作合力

1、抓源头。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发展思路,合理进行产业选择和企业调整,在全镇形成三大发展区块,既:管岙区片发展船舶修造产业,玉岘区块发展机械电子产业,镇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对新引进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环评”审查,做到引资不引污,从“入口”中防止不合格企业在我镇落户。今年以来,我镇新引进的工业项目中没有1个存在环保问题。二是严格控制山林开垦,保护自然植被。制定《开垦山林工作制度》,严禁在风景区内、公路沿线、山林坡度超过25度的地区开垦,并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巡查报告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绿化面积。对已开垦的山地,通过采取播种草籽、改进种植方式等手段防止水土流失。三是切实抓好污染源普查工作,为有效治理污染源头提供准确资料。对污染型企业实行停产、停业、撤并、迁移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重整治。以“村容整洁”为目标,开展了系列环境卫生整治活动,镇财政累计投入2500余万元。一是出台补助政策。包括保洁员工资、污水处理池、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赤膊墙整治等,极大地调动了各村开展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如对各村的卫生保洁员工资按总人口每人4元补助,公共厕所每座1万元,污水处理池补助5万元等。至目前,已对各村发放各类奖补160多万元。二是做好卫生保洁。各村都配有3到5名清扫员,负责村内卫生的日常保洁工作。此外,我镇还聘请了6名保洁员

对镇区的保洁和全镇的垃圾集中清运工作进行外包,仅此一项每年就投入40多万元。三是完善基础建设。积极开展“园林村”、“整治村”创建活动,目前,我镇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22.6平方米,90%的村实现道路硬化,50%的村已通过园林村、整治村验收,其中外岙村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示范村,梅岘村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近两年来,我镇还投入近2000万元开展了重点设施建设,实现了镇区、管岙、玉岘三处关键路段的路灯亮化;对一些重点河道、危险水库进行了疏浚、修建;新建了防洪坝、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池等,使集镇面貌得到彻底改善。

3、引科技。紧紧依靠科技,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重点加强了示范基地建设,我镇现建有浙江省农科院“院地合作项目柑桔科技示范基地”、忘不了科技示范园、国家“优质柑桔生产技术”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等近10个。通过基地试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棚栽培、农药减量控害、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已被当地农户普遍应用。我镇还积极联系商检部门,对农产品进行综合检测,自觉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机制检验。率先开展了“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得到了加强,以合作社为基地,以农业科技专家为主体,经常对农户进行柑桔种植、农药使用方面的技术指导培训。我镇还建有一支专业的农技服务队,常年为农户服务。

篇6: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12·湖南长沙模拟)下图示意世界各大洲不同程度退化土地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第1~3题。

1.关于下列各洲退化土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A.亚洲土地退化以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为主

B.非洲严重退化土地占全球的比重高于其他大洲

C.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超过北美洲

D.欧洲退化土地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小

2.澳大利亚几乎没有严重、极严重退化土地,其主要原因是()

A.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沙尘暴少发B.农业区降水较丰沛,灌溉量小

C.降水丰沛的地区,水土流失较轻D.地广人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适度

3.就全球来看,目前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对策是()

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B.珍惜每一寸土地,禁樵禁牧

C.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D.合理排灌,改良盐碱化土地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完成第4~6题。

4.下列不属于我国的典型荒漠草原景观分布地区的是()

A.内蒙古东部B.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C.柴达木盆地D.新疆

5.图中信息反映出荒漠草原荒漠化明显的表现是()

A.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

B.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C.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D.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

6.图中显示导致我国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D.过度放牧

7.读“‘三北’地区沙漠沙地与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和“河西走廊荒漠化土地平均斑块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三北”地区沙漠沙地与荒漠化土地分布图

河西走廊荒漠化土地平均斑块面积变化图

(1)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加上________特别是________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2)在我国的沙漠中较难治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拉尔附近的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荒漠容易治理和利用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防治荒漠化应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在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应将调整________结构和防风沙措施相结合;在干旱地带的沙漠边缘的绿洲,应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合理分配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发展________农业。

(5)分析河西走廊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和治理措施。

参考答案

一、2.气候变异

3.土地沙漠化

二、1.荒漠 草原 载畜量

2.流水 沙质 风沙

3.气候异常

三、激增 樵采 开垦

四、1.日渐丧失 经济和社会

2.(1)潜在荒漠化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荒漠化土地(2)生态平衡 经济效益

3.(1)水资源(2)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3)农、林、牧(4)能源问题(5)人口增长

核心归纳探究

【对应演练1】 答案:(1)D(2)A

解析:第(1)题,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主要是沙漠化,江南丘陵地区红壤广布,由于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表层熟化土层流失后,底层缺乏有机质,肥力低,不利于植物生长,形成荒漠化(也称“红漠化”)。第(2)题,“三北”防护林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防治“三北”地区的荒漠化,该地区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作用形成的。

【对应演练2】 答案:(1)A(2)B

解析:第(1)题,该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内蒙古等地,为土地荒漠化问题。第(2)题,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是治理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演练巩固提升

1~3.1.B 2.D 3.C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非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居各大洲之首。第2题,土地严重、极严重退化主要是人地矛盾尖锐造成的,而澳大利亚开发历史较晚,加上地广人稀,土地开发适度,故几乎没有严重、极严重退化土地。第3题,防治土地退化必须缓解人地矛盾,其中生物措施应用最为广泛,即通过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4~6.4.A 5.C 6.D 解析:第4题,内蒙古东部地区距海较近,受海洋的影响较大,降水较多,以草原景观为主。第5题,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草原的荒漠化程度越来越重,故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第6题,过度放牧是导致图示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英语口语:熟用这10个口语表达,让老外眼前一亮下一篇:“立足岗位做贡献,我为党旗添光彩”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