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区域生态安全

2024-07-03

沿海区域生态安全(精选六篇)

沿海区域生态安全 篇1

1研究区概况

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的核心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 涵盖了大连、 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六个沿海城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1/4,人口占1/3,地区生产总值占近1/2,资源禀赋较为优良,工业实力较为雄厚,交通体系较为发达。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已经被

2生态安全分形理论

2.1生态安全自组织特征

生态安全的研究对象———人与环境复合系统是一个具有一定空间地域的动态的开放系统, 它必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断地与参与系统内外能量、 物质与信息的交换, 因此生态安全状态与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非线性关系。城市生态系统在外界影响下会产生无数个 “小涨落”,当涨落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 系统就会产生 “巨涨落”,从当前的状态跃到更有序的状态,从而不断地向前发展,或者向着极端不稳定的安全状态,造成系统的混乱状态,从而使系统受到损害。根据组织理论,生态安全既可能是自组织的,也可能是被组织的, 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生态安全自组织可能有两种发展形式:一种是非组织的向组织的有序发展过程,其本质是组织程度从相对较低到相对较高演化———人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另一种则是维持相同组织层次,但复杂性相对增长。前一种过程反映了复合系统组织层次跃升过程;后一种过程则标志着复合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组织水平的提高———系统建设与响应控制能力相对增强[9]。按照协同学的观点, 上述两种发展形式都是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 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的过程。因此,把握好城市生态安全演变趋势, 正确判断影响因素之间的驱动关系,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城市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分形维数计算方法

在非线性理论中,由于分形理论中的分维、 Lyapunov常数等指标是刻画非线性系统本质的特征变量,因此用分形理论来研究生态安全,才能考虑事物的叠加可能导致的耦合作用或突变。分形理论(B.B.Mandelbrot.Fractal Geornetry of Nature .W.H.Freedom,1982)是由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得尔布罗特(B.B.Manderlbrot)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用以解决非线性环境中一些随机分布的现象问题。所谓分形(fractal)[10],原意为破碎和不规则,用以指代那些与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部分组成的一类形体。分形的基本特征是自相似性(self-similarity)。分形理论已在地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11]。

分形维数(fractal dimension简称分维)是描述分形特征的参数,分维又叫分维数(frac- tional dimension),它是整数维的一种[12]。从分形机理描述的不同层次、方面,人们给出了多种分维的定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Hausdorff维数[13]。

设UEn是一个非空集合,称是集合U的直径。如果对每个j,有存在0

设X E是一个非空集合,{Uj}是X的δ-覆盖,D>0是一个实数(一般为有理数),定义:

如果δ小于两个完全可分离的集合E和F的距离,则有:

为了减小误差,只有将覆盖加细,即让δ→ 0,由式(1)得:

与式(2)类似,有:

称KD(X)为集合X的HausdorffD维测度, 称使KD(X)< ∞ 的D为Hausdorff维数。 Hausdorff用N(δ)表示δ-覆盖{Uj}的个数, 于是1909年引进如下维数[14]:

式(5)中,D为Hausdorff维数,表明D是图lgN(δ)-lgδ中拟合直线的斜率。

3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的特点与该区域的实际情况, 并参考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研究结果, 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该研究区域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图1)。 指标体系由目标层、 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构成。目标层即城市生态安全系数; 准则层包括3个, 即社会指标、 经济指标和资源环境指标;指标层包含21个指标, 即评价因素的表达。

4生态安全分形维数计算

4.1评价指标标准化

计算区域生态安全指数,首先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本研究运用线性插值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将生态安全指标划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正向指标值越大越好,逆向指标值越小越好。Pij为指标标准化值,Xij为某一参评因子的原始值,Xmin为该参评因子的最小值,Xmax为该参评因子的最大值。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生态安全指标Pij依式(6)和式(7)标准化为1~100之间。

4.2生态安全指数计算

把21个标准化之后的指标Pij作为N维空间中各坐标上的点,由此得到的所有点构成的N维欧式空间中的一个子集,并且定义这些点到原点的距离为dij,任意给定一个半径r,以原点为球心,r为半径作球,这样dij

其中H (x)是Heaviside函数。N (r)随着r的增大而增大。当r趋近于R时,N (r) 趋近于21;当r过小时,N (r)趋近于0;当r位于适当空间,N (r)随着r的变化呈现幂函数时,子集具有分形的特性,其分形位数D= lnN (r)/lnr。计算求得生态安全系数的lnN (r)和lnr对应表(表1)。

对lnN (r)-lnr进行直线拟合,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分维数。拟合直线的斜率就是分维数,它反映了指标点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生态安全指数。分布在距离原点较远的地方的点,代表生态安全指数比较大; 分布在距离原点比较近的地方的点,代表着生态安全指数比较小。不同地区的拟合直线逐步上升最终趋近于[lnr,lnN (r)] 点, 由此可知,斜率愈小, 生态安全状况越好。2002- 201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lnN (r) -lnr拟合求得生态安全指数如表2,拟合图如图2所示。

5评价结果与分析

5.1城市生态安全指数

由表2可知,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城市生态安全指数大范围在0~0.35之间,这说明研究区生态安全指数存在差异,并且各县市空间变幅不同。从研究时段来看,大连市生态安全指数从2002年起点就比其他城市高,其生态安全状况就比其他城市略微严重,2005年达最高, 之后有所下降,直到2011年,其生态安全状态得到很好的改善,生态安全指数为0.140 2,相对于十年平均值降低了43.34%;丹东市城市生态安全指数比较稳定,但是在2011年时,数值陡然上升,比均值升高了23.29%;盘锦市生态安全指数在六个城市中居于中间地位,大体上波动不大;营口市生态安全指数在0.05~0.15之间,属于生态安全指数偏低的城市,证明其生态安全状态良好;盘锦市生态安全指数在六个城市中是最低的,也就是说盘锦市的生态安全状况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最好;葫芦岛市是从锦州市分离出去的,因此在初期生态安全状况不好, 在0.18~0.23之间, 经过几年的努力,情况明显好转,到2011年葫芦岛市的生态安全指数处于0.15以下。

5.2城市生态安全度

根据生态安全指数,人们很难对生态安全程度进行直观判断,需要对安全指数进行分级。 根据分形理论的特点,生态安全指数越大越不安全,反之,越小越安全。在参考其他文献的基础之上[16],综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将生态安全指数划分四个等级,即安全(生态安全指数≤0.1); 较安全(0.1< 生态安全指数≤ 0.2);临界安全(0.2< 生态安全指数≤0.3); 不安全(生态安全指数>0.3)。2002年盘锦市、营口市处于安全区, 丹东市处临界安全状态, 其他4个城市比较安全;2007年锦州市上升为安全区,营口市下降为较安全区,大连市和葫芦岛市为不安全区;2011年安盘锦市仍为安全区,锦州市、营口市和丹东市为较安全区,葫芦岛区为临界安全区,大连市为不安全区。

6结论

城市生态安全演变过程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分形结构。文章主要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近十年来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合该区域实际情况和沿海城市的特点,建立适合该研究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分形理论对该区域进行综合性评价。通过考察辽宁省各个沿海城市的实际情况以及各城市发布的各种数据与材料,证明本研究结果可用,并能够推广应用到其他地区或城市,但如何能够使分形理论更好地与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理论相结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沿海区域生态安全 篇2

文章选择延安地区为实证案例,采用生态安全与生态足迹方法评价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延安地区在区域尺度上处于不可持续或不安全发展态势.其中,生态安全度综合评分值为0.404,属于较不安全;人均生态足迹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0.4746hm2的人均生态赤字.同时,就实证分析过程对2种研究方法的应用特点及适用范围予以评价,以期为探讨更真实、全面、客观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王丽霞 任志远 薛亮 WANG Lixia REN Zhiyuan XUE Liang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062 刊 名:地域研究与开发  PKU CSSCI英文刊名: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6 25(5) 分类号:X22 关键词:生态安全   生态足迹   对比研究   延安地区  

沿海区域生态安全 篇3

一、充分肯定“十二五”时期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工程取得的显著成绩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后,生态保护和修复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为恢复重建我国的生态屏障,加强重点区域综合治理,我们相继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这些工程的突出特点就是着眼于生态治理的系统性,将农林水措施综合配套,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协调推进。“十二五”期间,国家累计安排上述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256亿元,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252万公顷,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三减少”、“三增加”和“三改善”。

一是土地沙化、石漠化、水土流失面积“三减少”。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沙化土地面积减少82.5万公顷,工程区已由沙尘天气发生发展过程中强的加强区变为弱的加强区;岩溶石漠化治理区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96万公顷,石漠化扩展态势得到初步遏制;治理水土流失335万公顷,水土流失状况明显减轻。

二是森林覆盖率、草原产草量、水源涵养量“三增加”。4个综合治理区森林覆盖率增加1.71个百分点,天然草原综合治理盖度增加2.2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产量从6.67亿吨增加到6.86亿吨;三江源地区十年间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水源涵养量增加24亿立方米,增幅达6.25%,上世纪末陆续干涸的近千个黄河源头的高原湖泊再现湖光景色。

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农民收入水平、地方生态文明意识“三改善”。工程建设累计完成了坡改梯24万亩、棚圈建设1477万平方米、蓄水池和小水窖3万多口、农村能源建设1万多户等。工程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和畜牧业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缓解了过樵、滥砍、乱伐、滥牧等现象。在工程建设的引领下,地方爱绿护绿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对“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认识进一步提升。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这些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综合治理,探索有效模式。各地在工程实施中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将营林造林、草地治理、坡耕地改造、小流域治理等多项措施有效结合,统筹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合理布设各项措施,使之形成立体的、相互联系协调的治理防护体系,探索总结了众多有效治理模式。据统计,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总结了100多种治理模式,岩溶石漠化治理区也总结了91种治理模式。这些模式都是根据当地土地、气候、物种等条件,研究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技术路线,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指南。

二是注重远近结合,转变发展方式。各个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一定就是十年,稳定了各地对于工程建设的预期,坚定了地方推进工程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工程建设在着力解决眼前突出生态问题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三江源地区约有10万牧民放下牧鞭转产创业,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4%。工程区过度利用自然、消耗自然的状况有所缓解,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子。这些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为工程建设成果持续发挥效益奠定了基础。

三是注重科技支撑,加强工程管理。工程建设中不断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容器苗造林的比例大幅度提升,机械化造林应用也大幅度增长,坐水栽植、截干造林、鼠虫害防治等技术手段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有力保证了工程实施效果。同时,工程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综合部门与行业部门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制、项目监理制、资金报账制和管护责任制。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持续推进工程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二、准确把握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工程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五位一体”的新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确立了生态建设领域的重点改革任务和政策举措,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强调要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理念来实施工程建设,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是我国生态建设领域治理思路的一次重大转变,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生态治理水平和成效的关键和支撑。“十三五”时期,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遵循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二)要密切服务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任务

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屏障区是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这些区域既是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又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已明确提出生态保护脱贫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支持贫困地区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也部署了“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保护青山绿水”的任务。各地要认真落实决定和意见的要求,切实将脱贫攻坚作为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密切工程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关系,实现生态改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步推进、同步见效,努力做到既让生态好起来,又让群众富起来。

(三)要紧紧围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总目标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总目标,强调要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十三五”时期做好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工作,必须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作为总目标,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力度,提高我国生态承载能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范围覆盖了我国淡水资源最重要的补给地“三江源”,以及生态极度敏感和脆弱的石漠化、风沙源区域,涵盖了全球重要生物物种基因库、有“亚洲水塔”之称的青藏高原,是“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全国18片集中连片特困区中,有11片在工程区范围内,经济发展滞后。开展工程建设,既是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迫切需要,又是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要支撑,这不仅关系到工程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社会和谐。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更加坚定的决心,扎实有效地推进工程建设,以更大的成绩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三、全力做好“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工作

根据国家批复的相关规划,“十三五”时期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的目标是:到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内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扩展趋势,沙尘天气明显减少;治理石漠化面积不少于2万平方公里,林草植被覆盖度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基本遏制石漠化土地扩展态势;青海三江源草地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25—30个百分点,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50%,水土保持能力、水源涵养能力和江河径流量稳定性增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区治理鼠害草地110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0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万公顷,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围绕上述目标,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林草植被保护和恢复,治理沙化土地、退化草地和水土流失,探索发展草食畜牧业,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以及保障体系建设等5个方面。要完成“十三五”时期工程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以国家规划确定的目标为前提,细化分解各项任务,做好实施方案,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一)加强工程建设的统筹协调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治理理念,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沟通、加强配合,共同推进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工作。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要进一步整合相关渠道资金,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和生态补偿力度。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要充分发挥部门的优势,加强对各项工程建设任务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科技部、国土部、环保部、建设部、统计局、气象局等也要对工程建设予以积极支持,要将工程区作为生态领域改革的重点,努力实现体制机制改革与工程建设同步推进。各地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对工程建设做好再部署和再动员,进一步树立持之以恒推进工程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组织体系,进一步明确思路和重点,保障工程建设持续增效。

(二)加大科技支撑,因地制宜推进工程建设

各地要对立地造林条件差、生态脆弱地区的植被恢复、雨水集蓄利用等关键技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要遴选成熟实用、简便易学的技术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提升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科学选择保护和修复方式,坚持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荒则荒的治理思路,防止过度采取人工措施。要坚持封山育林、封山禁牧与人工造林、草地治理并举,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科学高效地恢复林草植被。要因地制宜,以水定量,根据水资源条件合理确定生态修复的规模和强度,全面提高生态恢复的质量。

(三)大力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制度建设

各地要结合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工程建设成果的产权登记制度,将治理后的土地、完工的建设项目尽快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做到“不造无主林、不种无主草、不建无主工程”。要完善工程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将工程建设进度、工程建设成果管护、生态改善等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要积极配合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试点工作,在工程区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对失职渎职、滥用职权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予以严肃追责。要依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创新产权模式,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社会资本、金融资金参与和支持生态治理的积极性。

(四)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当前,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央投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可以预见,受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十三五”期间大幅增加中央投资的难度比较大。刚才,有的省在发言中提出了要求中央扩大工程实施范围、提高中央补助标准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困难不小。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要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撬动和引导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模式。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打通投融资渠道,拓宽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充分挖掘社会资金进入生态领域的潜力,支持通过特许经营等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与资源开发、旅游景观开发、生态种养殖、林下经济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五)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强化建后管护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50多亿元用于工程建设,3月份已下达了投资计划。但截至目前,仍有个别省份尚未完成投资计划的分解落实工作,从调度情况看,工程建设进度也不理想,大部分工程建设任务进展较慢。各地对此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查找工作的薄弱环节,尽快把工程建设进度赶上来。明年的投资建议计划要抓紧编制、早做准备,要按照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新要求,抓紧完成工程作业设计的编制和批复工作,做好工程施工的各项物资、人力准备工作,争取中央投资计划下达之后,立即开展工程建设,不误施工的季节。要进一步强化建后管护工作,按照“谁治理、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原则,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结合自然资源产权确权登记工作,将成果管护责任落实到乡镇、到村、到个人。继续推行禁垦、禁牧、禁樵制度,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发生。

海河流域湿地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篇4

海河流域湿地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 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经调查, 全流域湿地面积为87.97万hm2, 占流域面积的2.77%[1、2]。

生态安全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3、4], 而关于湿地生态安全的研究相对较少[5、6]。因此, 迫切需对海河流域辖区内的北京、天津、河北, 山西, 河南、山东以及内蒙古进行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为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生态安全概念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区域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少受或不受破坏的状态, 即自然生态环境既能够满足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的潜力。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深入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 结合P-S-R模型评价方法, 通过指标筛选和权重赋值, 将湿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定为总目标层, 由“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子系统构成系统层, 结合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安全评价的各种方法[3-4], 选取由可直接度量的18个指标构成指标层, 海河流域湿地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见表1。

3 评价方法与步骤

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确定的指标体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别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计算各个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一致性检验结果等, 经计算通过一致性检验, 由此可得出指标层所有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 (表1) 。

3.2 指标阈值的选择

由于我国目前环境标准体系不健全, 笔者所采用的标准基本都是从其他生态功能区借鉴而来, 主要来源于行业、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强制标准, 背景验值等。

3.3 湿地生态安全度的计算

按照计算得出海河流域湿地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权重, 采用下列公式计算出海河流域湿地区域生态安全度的等级。

海河流域湿地区域生态安全状况依据得分划分为极度预警 (0≤I≤2) 、中度预警 (2

4 海河流域湿地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运用上述的评价方法, 首先对海河流域湿地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进行两两互判, 通过一致性检验后作为各指标权重, 计算湿地区域生态安全指数, 确定湿地区域生态安全状况, 结果见表2。

从评价结果来看, 海河流域湿地区域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5.197, 属于预警状态。流域内以河北省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为最好, 为6.238, 属于较安全状态, 其它均属于预警状态, 依次为内蒙、北京、山西、天津、山东、河南。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通过对海河流域湿地进行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湿地区域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5.197, 属于预警状态。流域内以河北省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为最好, 为6.238, 属于较安全状态, 其它均属于预警状态。海河流域湿地整体生态安全状况近年来有向中度预警甚至极度预警状态恶化的趋势;必须重视海河流域湿地的生态安全建设。

5.2 建议

湿地在提供水资源、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促淤造陆、均化洪水、降解污染物,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为进一步促进海河流域湿地的健康、持续发展, 必须重视海河流域湿地生态安全建设, 改善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状况, 制止或控制建设性的破坏, 增强生态安全意识, 做好环境的生态监测和生态恢复, 建立健全生态安全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崔文彦, 罗阳, 王迎, 等.海河流域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及对策研究[J].海河水利, 20 (7) :13-16.

[2]张韶季, 王洪翠, 崔文彦.海河流域湿地状况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c]//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G].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10.

[3]谢花林, 李波.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40 (5) :7O5-710.

[4]董雪旺.以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J].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6) :100-105.

[5]杨时民, 李玉文, 吕玉哲.扎龙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林业科学, 42 (5) :127-132.

[6]苗承玉, 马晓男, 曹光兰, 等.图们江下游敬信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37 (2) :184-188.

沿海区域生态安全 篇5

在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理论、技术方法、模型和案例应用等方面对区域生态安全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建立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理论框架,在理论上具有探索意义,在实践中可为生态安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作为生态环境管理的方法论基础;(2)通过模型技术与遥感技术等的结合应用,实现多特征类型因子信息提取和实现区域生态安全从像元级微观评价数值到小流域级中观评价结果的转化;(3)通过GIS技术对评价结果的`等级表征进行制图实现,客观表达了评价结果的空间特性,确保了本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作 者:左伟 周慧珍 王桥 李硕 张桂兰  作者单位:左伟(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100054;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周慧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王桥,李硕(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中美沿海区域划分对比研究 篇6

关键词:中国,美国,沿海区域,对比研究

2009年6月, 美国首次公布了《美国国家海洋和海岸带经济报告2009》, 该报告对美国近10年的海岸带经济、海洋经济、自然资源、市场经济和联邦支出情况等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总结, 为更好地研究中美两国海洋经济, 本文从沿海区域划分原则、划分范围、划分方法、沿海区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为研究中美两国海洋经济基本情况和对比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1 中美沿海区域划分原则的对比分析

由于中美两国对海洋的认识以及海洋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差异, 两国对沿海区域的划分上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1 中国沿海区域的划分原则

我国对沿海区域的划分是基于海洋区域统计的实际工作需要, 为进一步规范海洋区域统计工作中长期存在的概念不清、方法不一、分类范围不一致等问题而提出的, 以行政划分为基础, 以海岸线为依据进行划分, 从适用范围上, 主要用于对海洋区域统计范围的界定以及在此之上进行的相关研究工作。

1.2 美国沿海区域的划分原则

美国对沿海区域的划分是基于海洋区域管理的实际工作需要, 为推行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区域管理政策, 运用生态系统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将海岸带及与之相联系的流域均纳入海岸带范畴而确定的边界范围, 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基础, 对沿海和五大湖地区进行划分, 目的是为实施更有效的管理, 为《海岸带管理法》提供区域管理范围依据。

从以上中美两国对沿海区域的划分原则上看, 其主要的相同点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两国都是基于实际工作需要和便于海岸带地区的管理与发展而对沿海区域进行划分;二是两国都是从地理位置因素出发, 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基础, 对沿海区域进行划分;主要的不同点是中国以海岸线为划分原则, 美国除了拥有海岸线各州以外, 还包括五大湖地区。

2 中美沿海区域划分范围的对比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 (HY/T 094-2006) , 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是沿海地区, 指有海岸线的沿海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及其所辖海域、海岛等;第二层是沿海城市, 指有海岸线的沿海城市, 包括直辖市和地级市及其所辖海域、海岛等;第三层是沿海地带, 指有海岸线的沿海县、县级市和市辖区 (包括直辖市和地级市的市辖区) 及其所辖海域、海岛等。按此分类方式, 我国拥有11个沿海地区, 53个沿海城市、245个沿海地带[1] (图1) 。

《美国国家海洋和海岸带经济报告2009》对美国沿海区域的划分主要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是指沿海州, 根据美国《海岸带管理法》规定, 沿海州包括与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墨西哥湾和五大湖相毗邻的州[3];第二层是指流域县, 沿海流域县包括海岸带县和沿海河流上游区的县, 主要由海岸带县和非海岸带流域县构成;第三层是指海岸带县, 海岸带县指那些由州政府确定的《海岸带管理法》管理的县, 其中既包括滨海县又包括非滨海县。按此分类方式, 美国拥有30个沿海州, 683个流域县, 445个海岸带县 (图2) 。

3 中美沿海区域划分方法的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中美两国沿海区域的划分方法, 有很多相同点。首先, 在划分依据上, 都是以海岸线作为划分沿海地区的主要依据, 拥有海岸线的地区、州都在沿海区域划分的范围内, 中国拥有海岸线的11个沿海省市被称为沿海地区, 美国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墨西哥湾沿岸的州都属于沿海州;其次, 在划分的层次上, 都是由大到小, 包括三级, 逐层涵盖, 中国从省级的沿海地区—市级的沿海城市—县级的沿海地带, 美国在经济区域分析中, 州是最基本的行政单元, 美国沿海区域划分中是从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州开始, 沿海州—流域县—海岸带县。

同时, 由于观念意识和海岸带管理方式的不同, 在划分方法上, 两国又有明显的差异。美国推行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区域管理政策, 在生态系统为基础管理理念的指导下, 以海岸带及其流域作为划分沿海区域的基本依据, 将海岸带以及对海洋与海岸带产生影响的流域均纳入海岸带管理范畴;相比较而言, 中国对沿海区域的理解仅限于海岸带区域, 在沿海区域的划分上严格按照海岸线为标准进行划分, 而与海洋具有密切联系的长江、黄河等流域区域都未纳入沿海区域范畴。同时, 美国的沿海州、流域县、海岸带县3层沿海区域层次都包括未拥有海岸线的地区, 即在流域县还包括非海岸带流域县, 在海岸带县中也包括既不与海洋又不与五大湖地区相邻的非滨海县;而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城市、沿海地带3层沿海区域层面只包括拥有海岸线的区域。综合比较中美两国对沿海区域的划分, 美国对沿海区域的界定比中国更宽泛些。

4 中美沿海区域对国民经济贡献比较

人口的激增, 陆域资源的减少, 使得海洋受到人们越来越高的重视, 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渐向海洋转移。2007年, 中美两国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口分别占到全国总人口的41.6%和81.4%, 人口的趋海性表现得越发明显。人口的趋海性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7年我国沿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万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美国沿海州GDP达到11.4万亿美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3%。

由于美国划定的沿海区域范围比我国宽泛, 包括五大湖毗邻州, 上述几组数据比较结果, 美国各项指标均高于我国, 若将我国长江、黄河流经省份计入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和沿海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两项指标值将超过美国, 因此中美两国沿海地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具可比性, 但可以反映, 中美两国沿海地区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表1) [2,4]。

注:中国的数据指中国11个沿海地区的数据, 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 美国的数据指美国30个沿海和五大湖州的数据, 来源于《美国国家海洋和海岸带经济报告2009》.

5 启示和建议

中美两国都非常重视海洋, 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在海洋管理模式和理念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沿海区域划分方法, 反映了中美两国对海洋实行逐级管理模式的一致性;以海岸线为沿海区域划分基础, 反映了中美两国对海洋区域划分理念基本一致。同时, 由于两国沿海区域划分目的不同, 划分方法和结果还存在一些差别。美国对海洋的理解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之上, 将海洋定义为海洋、海岸带和五大湖水域, 体现着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区域管理理念, 对海洋的认识更为宏观;我国对海洋的管理侧重于对岸线的直接开发与利用, 对海洋的贡献和价值以及海洋问题的解决只限于沿海区域。

因此, 为更好地履行国务院新赋予国家海洋局的“三定”职责, 开创海洋工作新局面, 在今后海洋经济管理服务等工作中, 我们应多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 并结合海洋工作中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提高海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树立大海洋意识。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 (HY/T094-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1-10.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49-50, 110.

[3]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国外海洋管理法规选编[Z].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1:577-581.

上一篇:导引式作文教学例谈下一篇:思维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