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学 题库之选择

2024-06-11

比较政治学 题库之选择(精选6篇)

篇1:比较政治学 题库之选择

比较政治学界部分学者认为,比较研究就其定性分析的大前提出发可分为两大类,即___________。()

A、主观比较和客观比较B、同质比较和异质比较

C、定向比较和非定向比较D、一般比较和特殊比较

我们通常把从经验研究出发,对不同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政治过程的某一侧面或某一部分所进行的比较研究称为___________。()

A、集成比较B、综合比较

C、经验比较D、建立模式

韦伯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是他不是用社会结构的概念建构自己的理论而是将分析的中心置于_____________之上。()

A、人类个体行动者B、社会主体人群

C、社会特殊群体D、人类整体

相对于多元主义范式而论,____________对现存社会及其政治秩序乃至国际体系持尖锐的批判姿态,对比较政治学既有理论的西方种族中心主义和西方发展经验的内涵持坚决的拒斥态度。()

A、自由主义范式B、激进主义范式

C、保守主义范式D、现实主义范式

下列不属于阿普特对于政治学研究所使用方法归纳的三大类别的是____________。()

A、规范方法B、结构方法

C、行为方法D、比较方法

比较政治研究中最具传统意义且至今仍最为常见的研究单位主要有三类,即国家、社会问题和__________。()

A、社会B、政府

C、民族D、公共政策

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诉诸个别事实进而得到有关个案的更加深刻的知识的认知过程,称之为_______,它是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

A、归纳推论B、比较推论

C、演绎推论D、综合推论

在各种变量中,依赖于其他变量,又不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被称作_________。()

A、自变量B、因变量

C、干预变量D、中间变量

关于“强权国家”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__________的《君主论》。()

A、亚里士多德B、马基雅维利

C、柏拉图D、阿尔蒙德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一命题是由__________最早提出的。()

A、亚里士多德B、马基雅维利

C、柏拉图D、阿尔蒙德

比较政治研究的功能不包括___________。()

A、提供背景知识B、改善知识分类

C、提供研究捷径D、检测理论假说

“自然状态”这一概念是由________首创的。()

A、洛克B、马基雅维利

C、柏拉图D、伊斯顿

以下各个理论中,_____________是由理性选择理论大师布坎南最先提出的。()

A、交易成本理论B、产权理论

C、立宪理论D、公司理论

立宪理论最早是由__________提出的。()

A、洛克B、奥尔森

C、威廉姆森D、唐斯

以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合作问题,特别是国际合作的组织形式、规模和规范以及国际合作的结构功能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是___________。()

A、国际贸易理论B、国际合作机制理论

C、经济增长理论D、“古典主义”的国家理论

亨廷顿认为,可以从态度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检验民主的巩固程度。()

A、行为B、思维方式

C、意识形态D、群体心理

一个健全的_________既是民主转型的有利因素,也是民主巩固的有利条件。()

A、公民社会B、臣民社会

C、市民社会D、居民社会

在中国早在__________,其分类体系本身就表现了比较研究的特色。

A、《春秋》B、《左传》

C、《资治通鉴》D、《史记》、BCABD ACBBA CACBA CD

篇2:比较政治学 题库之选择

(更新至2019年7月试题)。

(AD)是多党制的典型国家。A.法国D.意大利

(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B.利益

(B)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B.孟德斯鸠

(B)是天生的民主派。B.中产阶级

(B)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B.公民监督

(B)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B.规范方式

(B)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B.潘恩

(C)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现实主义

(C)方案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理想主义

(C)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C.契约

(C)是政府的灵魂C.阶级性

(C)在18世纪大革命时开始承认秘密投票。C.法国

(C)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C.道德

(D)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D.政治制度化

(D)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D.压力方式

(D)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D.理论与策略

(D)提供了全球化的物质基础。D.技术革命

(D)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D.人民主权原则

(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D.亨廷顿

(全选)是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A.组织B.能力素质C.身份资格D.理论与策略

16~17世纪以后,“第三等级”要求废除等级制和限制君权的想法,反映在政治思考和研究中,就形成了反对专制主义的(ABC)理论的诞生。A.社会契约B.君主立宪C.人民主权

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以掌握立法权人数的多少为标准,把政体分为(ACD)。A.君主政体C.民主政体D.寡头政体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D)。D.共产主义者同盟

1880年美国(D)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D.哥伦比亚大学

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D)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D.民众主义

1970年代以后,(C)的产生,使英美保守主义思想受到冲击C.新右派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C.精英主义

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B)。A.福利改革B.经济干预

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全选)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毕活。A.肝胆相照B.荣辱与共C.互相监督D.长期共存

保守思想和观念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对以(D)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D.法国革命

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全选)。A.复决权B.罢免权C.创制权D.选举权

抽象地看,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包括(AD)。A.政治制度化D.减少政治参与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BCD)。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

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C),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C.政治秩序

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AC)。A.自由权C.公民权

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推动着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有(ABD)。A.技术革命B.各国的制度变革D.跨国公司

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ACD)。A.苏维埃政权形式C.巴黎公社政权形式D.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D)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D.社会伦理

从政府政治体系的角度来说,政治民主化主要表现为(B)的民主化改造B.政府体制

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ABD)。关系A.义务B.责任D.权利

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C)。A.效率精神C.契约观念

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D)的形式来实现的。D.重叠共识

当今世界,(ABD)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A.法国B.中国D.日本

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A.多党制

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佣子是中国古代的(D)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D.儒家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为思想核心。B.法自然

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ABCD)。A.经济市场化B.文化世俗化C.政治文明化D.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D)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A.新社会民主主义D.后社会主义

多元民主理论认同(A)主义的民主观,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A.精英

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B.组织政府的手段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上。D.参政权

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D.亚里士多德

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D.亚里士多德

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A)。A.政治权利

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ABCD)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A.撤销决定B.制止行为C.否决议案D.选举权利

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政党的典型C.单位化

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关于(ABC)。A.城市国家的观念B.城邦的理论C.世界国家论

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A)。A.君权神授论

行为主义政治学要求用研究(D)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由此出发,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D.自然科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全选)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A.政府B.政党C.利益集团D.选民

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D),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D.实用主义

基督教神学后期最有影响的人物是(A)。A.托马斯?阿奎那

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CD)这样的观念。C.社会平等D.收入平等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C),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C.村民自治

渐进一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C)为典型。C.英国

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B),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B.中产阶级

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C.政治D.道德

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CD)。A.民主权C.平等权D.自由权

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B)。B.伦理政治学

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主要的研究方法是(ABC)。A.经验主义B.实证主义C.科学主义

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BD)。A.权威B.平等D.自治

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D)。D.自治

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B)。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B.君主立宪政体

两党制以(CD)最为典型C.英国D.美国

两党制以(D)最为典型。D.美国

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ABD)。A.欧洲共同体B.独联体D.东南亚国家联盟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CD)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C.历史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于(D)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D.政治参与

马克思主义分析(AC),为我们确定政治发展的含义提供了指南。A.国家类型历史演变的方法论C.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专制君主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D)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D.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AD)的产物A.私有制D.分工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A)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A.经济秩序

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ABCD)。A.经济分析方法B.历史研究方法C.利益分析方法D.阶级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A)指出,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的,但是,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A.哈耶克

美国政治学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B.戴维·伊斯顿

美国政治学家(D)认为,没有自治组织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上的民主。D.达尔

美国政治学家科恩提出民主政治需要具备的物质条件是(全选)。A.地理条件B.经济条件C平等和福利D.设施条件

民主的限度包括(A)。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民主的限度包括(ACD)。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B)。B.20世纪

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ACD)民主制A.代议制C.直接参与D.精英

欧美的保守党、自由党、民主党、共和党等都属于(A)。政党。A.核心会议型

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B.自愿

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BCD)。A.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C.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D.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把古希腊(A)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A.柏拉图

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BC)。B.德治C.礼治

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C)。C.礼治

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对(CD)。认同之上的合作C.公共利益D.市场原则

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BCD)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A.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B.合作C.伙伴关系D.协商

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具体而言包括(BCD)。B.制度效率C.回应性D.管理效率

社会主义将(D)确定为其宪政规则。D.议行合一

生态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兴起的(ABC)。的意识形态。A.倡导保护生态平衡B.相信自然界为有机整体C.倡导保护环境

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ABCD),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A.宽容B.不要期望过高C.自立D.多元化

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AD)为特点。A.制度化D.独立性

守夜人”的小政府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全选)。A.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安全B.提供一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C.保卫国家不受侵犯D.保护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

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B.选举

孙中山先生是(A)政治观的代表人物。A.管理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ABCD)。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为了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害公民自由权利,代议制民主理论家提出(ACD)等原则,限制公共权力,还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实现公共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A.有限政府C.高效政府D.法治政府

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BD)。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A.限任B.监督D.选举

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ABCD)。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申诉和控告权C.监督权D.批评和建议权

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B)。B.英国

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ABCD)。A.大众传媒B.立法机关C.超国家机构D.政党和议会党团

下列关于改良社会主义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C)。A.按照道德原则分配财富C.反对暴力革命

下列权利属于第二代“权利”的是(ABCD)。A.受教育权利B.健康C.选择职业D.保持最低生活标准

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的是(B)。B.韩非

下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ABC)。A.东南亚国家联盟B.独联体C.欧洲共同体

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A.平等选举原则B.直接选举原则C.间接选举原则D.普遍选举原则

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原则中(D)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D.人民主权原则

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ABCD)。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B.政府的执行危机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D.利益冲突加剧

现代政治文明并不要求宗教、思想和的统一,而要求(D)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能够在公民中取得统一。D.政治秩序

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D)。A.平等原则B.宽容和理性精神C.自由原则D.秩序原则

现代自由主义以认同和支持(C)。为特点。C.国家干预

宪政的核心是(D)。D.民主政治

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D)正义。D.程序

宪政制度于17世纪在(D)确立以来,到今天已经发展形成了稳定和完备的制度体系。D.英国

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D)。A.自由经济D.强国家

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D.国家

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社会监督

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要求(CD)。C.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D.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

一般说来,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全选)。A.行政机构B国家元首C.司法机构D.立法机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他所撰写的(ABCD)等著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作。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B.《新民主主义论》C.《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联合政府》

议行合一原则是(A)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A.社会主义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英国政府一直在(AD)的轮流执掌之下。A.保守党D.工党

影响中央与地方权力的配置的因素有(全选)。A.两者之间的利益分割B.民族关系C.文化传统D.历史状况

舆论监督以其(ABCD)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A.评价性B.广泛性C.及时性D.公开性

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B.儒家

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A)过程。A.现代化

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AC)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A.冲突C.竞争

在目前的政治研究中,人们一般把政治社团组织分为(ABD)。A.制度性团体B.协会性团体D.社会性团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AC)是最为基本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A.政府C.市场

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BCD)。A.合法示威抗议B.政变C.恐怖活动D.司法诉讼

在现代法治社会,(D)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D.新闻舆论

在现代社会中,(B)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B.选举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自由主义和(B)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B.社会主义

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AD)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A.公共权力D.人性

早在古希腊的时候,(D)就指出法律与秩序的联系:“法律(和礼俗)就是某种秩序,普遍良好的秩序基于普遍遵守的法律(和礼俗)的习惯”。D.亚里士多德

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D.政治改革

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D.政治改革

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D.议会民主

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AB)。A.代议制B.民主制

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BCD)。B.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C.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D.有助于经济发展

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D.普选权

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D.普选权

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D.普选权

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C)的理解。C.政治合作

政治权力具有(全选)的特性。A.权威性与强制性B.扩张性C.排他性D.支配性

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C)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C.奖酬方式

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C)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C.奖酬方式

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D)。D.秩序

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ABD)。A.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B.权力结构的稳定D.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

政治学家划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力图界定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社会自治以及个人自由的领域。在此方面,德国学者(D)的观点最具代表性。D.哈贝马斯

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A.柏拉图

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A.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B.权力研究途径

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B.权力研究途径

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B.权力研究途径

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BD)。A.隐性价值问题B.价值中立问题D.数据问题

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BD)。A.隐性价值问题B.价值中立问题D.数据问题

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D)精神的结果D.平等协商

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B)认为,治理与统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B.罗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D.参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D.参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D.参政党

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ABC),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A.法B.势C.术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D)而展开。D.治国之道

自上而下的监督我们称之为政治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包括(全选)。A.司法监督B.行政监督C.立法监督D.政党监督

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A.权力制约原则B.法治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A.权力制约原则B.法治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A.权力制约原则B.法治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A.司法独立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A.司法独立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A.司法独立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A.司法独立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C.马克斯·韦伯

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C.马克斯·韦伯

作为

1787

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A)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A.汉密尔顿

作为萌芽形态的选举制度产生于(A)社会。A.奴隶制

作为萌芽形态的选举制度产生于(A)社会。A.奴隶制

篇3:比较政治学 题库之选择

一、系科专业设置:重视多元人才的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下简称人大新闻学院) 目前主要分为四个本科专业: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专业、广告学专业、传播学专业。除此, 为了培养更多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 2011年人大新闻学院与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联合, 首次开设了新闻学—法学实验班和新闻学—国际政治实验班。该实验班从新闻学院、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本科新生中选拔人才, 大学期间需同时修习两个学院的课程。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分为新闻系、广播电视学系及广告系。在2007年, 其传播学院开始设置“传播学士学位学程”, 选择此学程的学生在选课方面更加自由,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在入学时写出自己的课程规划, 不受传统依系别分类课程的限制。关于创立传播学程, 其实在2005年, 曾任新闻系系主任、传播学院院长、当时的政治大学校长郑瑞城就已经提出。传播学程开办之初的设计是大一学生修读完学院必修课程后, 根据成绩择优选择商管、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科系双辅修, 但经过一年讨论后, 考虑到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可能会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因此取消了双主修的要求。创立此学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学习能力, 使其更能积极应对媒介融合的变化, 网络时代的冲击。值得注意的是, 政治大学根据实行了七年独立学程的经验, 将于2014年加强培养学生多元学习的能力, 开始实施大一大二不分系的新决策, 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三系的课程, 从而对这三个领域会有更加完整的了解。

从两个学校系科专业设置的变化可以看出, 新闻本科教育越来越重视多元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新闻学教育已经受到了新时代的挑战。人大新闻学院开设的实验班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是两个或多个学院之间跨领域的合作, 而政治大学从早期的“传播学士学位学程”到即将实行的大一大二不分系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因应了媒介融合的变化, 使得学生能够具备不同传播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新闻系的学生除了会采访写作, 也能够制作新闻视频, 而广电系的学生除了会制作视频, 也懂得如何营销。

二、课程结构设置

根据人大新闻学院2013年本科生教学方案, 新闻学院课程的设置分为基础技能、通识教育、素质拓展、实践教育及专业教育五个部分 (如图1) 。其中基础技能主要是英语、数学、计算机三个方面的课程, 通识教育主要为思想政治理论、原著原典选读等相关课程。素质拓展主要为体育、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课程。而专业教育则又分为三个部分: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值得注意的是在占最多学分的专业选修课上, 要求跨专业、跨学院选修分别不少于6学分和8学分。

相比人大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的课程设置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学程制度。新闻系、广电系、广告系除了主修其对应的学程外, 还需选择或设计与主修学程相关的小学程 (如图2) 。关于小学程, 学院提供了参考组合, 比如对新媒体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新媒体企划与沟通学程”, 该学程则可以包括《新媒介编辑企划》、《网络多媒体报导》、《媒介科技专题:中介传播、媒介创新与创业》等课程, 对艺术方面感兴趣的学生则可以选择“艺术传播学程”, 该学程则可以包括《色彩理论与应用》、《平面复合媒材》、《数字艺术中心专题实验》、《文化政策与管理策略》等课程。学生除了可以参考学院提供的规划外, 也可以自己设计组合, 从三个主学程的选修课中自行组合出一个有主题的学程, 或者从全校的课程中挑选相关的课程组成一个小学程。比如对时尚方面感兴趣的学生, 可以从学校的全部课程中挑选与时尚相关的课程进行组合, 在大学期间将其修完。

学程制度是一种更具有主题化的课程设计, 学程中的课程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 不管是必修的学程还是学生自行设计的小学程, 都在于挖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除此之外, 独立于其他三系的“传播学士学位学程”在选课上则有更多的自主性, 选择此学程的学生不用按系别主修新闻系的“新闻与资讯学程”、广告系的“策略与沟通管理学程”或广电系的“传播产制与管理学程”, 而是可以在这些学程包含的课程中作自由的组合, 甚至可以在全校的课程中做出自由的组合, 学生只需在大一时通过导师一对一的指导规划出自主学程, 总学分达30~34即可。比如目前正在修读该学程的二年级学生张某对音乐和哲学很感兴趣, 因此设计了“音乐哲思学程”, 从广电系选择了《音乐概论》、《声音制作》、《声音艺术与录音工程》等课程, 从哲学系选择了《伦理学》和《逻辑》这两门课程, 按她的话说,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其实很可能碰撞出火花, 修读自主学程更是一种自我探索和自我挑战的过程, 因为在和导师商讨时, 要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对课程规划的想法。

学程制度并非是将已修过得课程和将来要修的课程做一个无主题的拼盘, 而是对一个核心的问题有想法后将传播学院的课程和外院的课程结合起来, 从而使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得到具体化的体现。可以看出, 这种学程制度的安排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很高的要求。

通过对比两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更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专业选修课, 课程之间要有一定的主题设计。尤其是独立的“传播学士学位学程”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地规划出自己的学习方向。当然, 在课程设置上也可以看出两校都极为重视培养跨领域人才, 人大新闻学院的专业选修课中要求跨专业、跨学院选修, 而政治大学的小学程和自由选修也给学生提供了跨学院学习的机会。从学分设置上来看, 人大新闻学院专业教育这一部分占了最大的比重, 其中学科基础课, 即相当于政大传播学院的院共同必修课, 前者是后者的两倍还要多, 而政大传播学院这一部分的学分则分布在了小学程和自由选修上, 由此可以看出人大新闻学院在本科教育上对新闻史学、新闻实务、传播理论、公共关系学以及广告学等基础知识尤为重视。

三、具体课程

(一) 学院必修课:人大重新闻, 政大重传播

人大新闻学院的学科基础课为四个专业必修的课程, 其中主要包括其他学院的基础理论课程如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以及本学院的基本理论与实务课程, 共18门, 35学分。其中理论课程占绝大部分, 如《传播理论》、《新闻理论》、《公共关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等, 同时新闻史的课程也是四个专业必修的课程, 分别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课程。

相对来说, 政大传播学院的学院必修课要求门数较少, 三个系以及独立的传播学程学生的共同必修课程为《传播叙事》、《传播与社会》、《研究方法》, 共15个学分。《传播叙事》是政大传播学院一年级学生必修的6学分学年课程, 其内容与人大新闻学院为一年级学生开设的《新闻与传播导引》《新闻实务基础》有相似之处, 这几门课程都起着入门引导的作用, 让学生了解这个领域并进行实际操练, 但政大所开的《传播叙事 (Cross Media Narrative) 》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采编的文字基础技能, 它还包含文字、图像、色彩、影像基础、想象力这五个单元, 每个单元进行三周, 由不同的老师教授, 每个单元完成后都有相应形式的作业, 如其中的文字单元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家族照片写一篇500字的人物故事。其实从该课程的英文名称Cross Media Narrative即可以看出, 相较于传统的采访写作技能, 它更是一门跨媒体叙事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两校的学院必修课可以看出, 人大新闻学院比较重视学生对跨领域知识的涉猎, 以及理论知识和史学知识的沉淀。而政大传播学院则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美学思维, 希望学生能够对文字、图像符号的表象和概念有充分理解, 从而能够加以熟练地运用。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人大的基础课程与新闻领域有更多的相关性, 而政大的基础课程则更贴近传播领域, 而这正是两个学院名字差异的体现。

(二) 专业选修课:人大重系统化学习, 政大重社会连结

人民大学和政治大学都属于两岸新闻教育中比较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学校, 其专业选修课的设立也常常是首开先河, 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比较上主要挑选两校相似但各有特色的课程, 从而更加了解两岸新闻教育的异同和发展趋势。

在掌握了采访写作的基本技能后, 人大新闻学院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了《深度报道》和《人物报道》的选修课程, 培养学生阐明事件关系和深入挖掘内容的能力, 与此相对应的是, 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则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了名为《进阶采访写作———性别、阶级、族群》、《进阶采访写作———社区/社群创意书写》的课程, 其中《进阶采访写作——性别、阶级、族群》主要希望学生跳出对性别、阶级、族群的刻板印象,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新闻报道中对这三个领域的描述, 这门课程其中一个作业是阅读改写:阅读一本与性别、阶级、族群相关的书籍, 找出相关的新闻报道, 对其进行评析和改写。而另一门课程《进阶采访写作———社区/社群创意书写》则要求学生以社区/社群为对象进行田野调查, 写出一篇兼具深度和可读性的报道。

两校都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了进一步的采访报道课程,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但人大新闻学院更加重视系统化的知识整合, 而政大则是以主题方式进行, 并结合社会学的知识来连结当下议题。

四、结语

从系科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设置以及具体课程内容这三方面的比较来看, 不论是人大新闻学院还是政大传播学院都很重视跨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 两校都对媒介融合的趋势做出了积极地应对, 人大新闻学院鼓励学生跨专业修读, 掌握新闻传播领域的多项技能, 而政大传播学院的“传播学士学位学程”以及今年即将要实行的大一大二不分系的制度也有利于培养新闻领域的整合型人才。除此之外, 两校在新闻本科教育上也各有特色, 但同时也都面临着一些相同的挑战, 对此做出以下总结:

(一) 人大新闻本科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字符号的能力, 政大新闻本科教育则着眼于文字、视觉、听觉等多样符号的运用

从政大传播学院的发展脉络来看, 其在迁台前的新闻教育便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有较多的联系, 而迁台后也对美国新闻教育的理念进行了延续, 即以传统的报业教育为基础, 加入大众传播学、公共关系等科目, 最后发展为以传播相关学系组成的独立学院。[1]而这种教育理念则使得政大新闻本科教育能够在应对科技时代变化时做出更多的外延, 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朝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这一点除了表现在两校院系名称上, 也可以从学科基础课程的内容看出, 人大新闻学院开设的采访写作类课程占更大比重, 而政大所开设的类似基础课程则并非限定于文字符号的运用和表达上。除此以外, 政大还为学生开设了表演、绘画、色彩等选修课程, 传播学院教学楼二楼专为学生开设了可容纳296人的剧场, 每年毕业生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的作品, 最后进行公演。

(二) 共同的难题:博雅还是专精

人大新闻学院让学生在大二自主选择专业, 而政大传播学院在2014年之前则实施前段分系教育, 即在大一阶段就确定专业。在培养新闻人才时, 两校都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应该培养能够跨越媒体界限的多元人才还是积极挖掘学生的兴趣来培养专精人才?

人大新闻学院的新闻、传播、广告、广播电视专业有着不同的必修课程, 政大传播学院也为不同系的同学设计了相关的学程包, 同时“小学程”制度也要求学生针对某一个主题进行关联设计。但另一方面, 人大新闻学院要求学生在选修课程上能够跨专业学习, 同时联合了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开设了实验班, 旨在培养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而政治大学从实验性的“传播学士学位学程”到即将实行的大一大二不分系制度也旨在应对多媒体整合发展的趋势。可以说两校都共同面对着专业细化与整合人才需求的冲突, 但从目前来看两校在应对此种冲突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人大新闻学院的本科教育希望学生能在专精的基础上做到博雅, 在博雅的层次上达到专精, 比如在必修课程中纳入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通过跨院合作培养复合型但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 而政大传播学院则希望学生在博雅上做到专精, 在专精上达到博雅, 通过不分系教育挖掘个人潜力, 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其他学院的课程, 从而打破专业界限, 培养出不局限于新闻传播领域的人才。

注释

篇4:中西权力学说及其政治影响之比较

关键词:权力学说; 君权神授; 天赋人权; 国家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志码:A

一、中西方权力学说的文化背景

关于人类的起源,中西方神话传说中完全一致的观点是:上帝创造了人类。但作为中西方现代文明起源的神话传说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却完全不同。

在西方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母体——希腊神话中,地母盖亚是众神中的第一位大神,也可以称为“原神”,奥林匹斯山是宇宙的中枢,是众神居住之地;先后执掌天界的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和宙斯都是盖亚的儿子;天神宙斯虽贵为万神之父,却不是至尊的,他与掌管冥界的哈得斯神和掌管大海的波赛冬神是兄弟,都是原神地母的儿子,天、海、冥三界的关系是平等的。由于宙斯最终是经过地母盖亚的同意、在人的帮助下才战胜堤丰而成为天神的,因此,所谓的“天”则完全由居于地(奥林匹斯山)的大神们控制,它是被主宰,被规定的,彼此构成“地主天仆”[1]11的关系。而且,希腊神话中的神也不是神圣至上的,他们如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有善有恶,神的人格化特征非常明显。从本质上看,奥林匹斯诸神在精神上和形态上都和人一样,只是大得无可比拟罢了。于是,人不再是屈居于神力之下的可怜生灵,而是几乎与神处于平等的地位。每一个凡人只要能满足诸神的意志,都可以成为天界的神祇。这种居于人间的神对天的绝对控制,“实质上是人从本质上追求控制自然、突显个性的民族潜意识的显现”[1]12。

在中国则完全不同:“天”是以居于天之中央的北极帝星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结构严谨的体系,它高高凌驾于宇宙万物之上,是万物的本体,具有绝对主宰的地位和权威。而且,神被高度神秘化和神奇化。“离地三尺有神灵”,神的法力无边,神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凡人”虽然看不见神,神却在时刻监督着人的一举一动。在神的面前,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完全居于神的保护和监督之下。而要想得到天神的保佑,人就必须尊敬天神、祭拜天神,而不可冒犯天神,否则就会得到报应。“天”不仅掌管天界的事务,而且人间以及冥界的事务都在天(神)的掌握之中。不过,天(神)对人间事务的管理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间至上的帝王,即天之子,仿照天的秩序和结构进行管理的。在这里,一般的民众,则完全臣服于天子、听命于天子,并严格按照“君臣”、“父子”等宗法等级体制,自觉地接受天子的统治和管理。从此,帝王不再是人,而是神的化身,它拥有人间至高无上的权威,享有一切生杀予夺的权力,替天行道。这是一种典型的“天主地仆”[1]11的结构关系,人治的权威被正式确定了下来。这种结构体系,“呈现出明显的伦理性特点和政治上的一体化倾向”,从而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注重人事,习惯人治并通过人治来实现一体化政治的民族特征”。[1]13

中西方这种文化起源的差异性,在权力学说方面具体表现为“天赋人权”与“君权神授”的对立。

二、中西权力来源学说的内涵

西方人从“地天结构”和“人神平等”的宇宙关系、以及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文化中,认为生存权、自由权、平等权和财产权是基于自然法规定的、每一个人生来就拥有而且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人类天生就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没有本人的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人的这些权利”[2]100。国家和政府的权力,即政治权力,包括“制定法律”、“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罚”、“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等权力[2]57,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把原本属于个人自然权利的一部分,交由被指定的人来专门行使。即国家权力最终来源于个人权利的让渡,而且其目的是为了公共福利。

既然国家和政府是受人民的委托、对人民合乎自然法的权利进行保护,那么,国家和政府行使权力最终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如果政府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没有起到保护公民财产不受侵害的作用,人民就有权收回自己的权力,甚至推翻其统治。在这里“公权”从属于“私权”,“主权在民”是西方“天赋人权”学说的基本精神。

归纳起来,天赋人权学说的权力来源路径可以概括为:天(自然)——人(人民)——政府(国家)。在这里,人民可以直接与天(自然、天神)打交道,国家(政府)则置于人民权力之下,服从且服务于人民和公共利益的需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和制约。

相反,在中国“天主地仆”的宇宙结构关系中,人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人神是不平等的;上帝被称为至上神,是天上人间的最高主宰;人生来是没有任何权力的,上天只把管理人间一切事务的权力赋予给了他的代理人(殷商之前称为帝王,周以后则称天子),一般民众的权力则由帝王或天子授予或恩赐;人们要想获取某些权力,就必须臣服于天子的统治,服从天子的差遣,接受天子的管理和监督。这就是“君权神授”学说的基本精神。

“君权神授”强调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在中国,“君权神授”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殷商奴隶主贵族为了实现自己的强权统治,创造了一种“至上神”的观念,称为“帝”或“上帝”,认为它是上天和人间的最高主宰,又是商王朝的宗祖神,因此,老百姓应该服从商王的统治。西周时用“天”代替了“帝”或“上帝”,周王并被赋予了“天子”的称呼。在汉代,董仲舒对君权神授理论作了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天意”、“天志”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天人相与”的理论,认为天和人间是相通的,天是有意志的,是最高的人格神,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天创造了人,人就应按天的意志来行动。他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是奉天之命来统治人世的,人民应该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并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如是,按照“效法于天”的精神,建立起了以中央高度集权、封建宗法家长制和层层授权管理的专制统治制度。这就决定了不仅每一个人的权利是不平等的,而且每一级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也是不平等的,从中央到地方再到普通民众,权利越来越少,权利范围也就越来越小,在这种等级森严的层级结构关系,“私权力”完全从属于“公权力”。

君权神授学说的权力来源的路径可以概括为:天(天神)——君主(国家、政府)——人(民)。在这里,只有君权取得了与天神几乎平等的权力,基于自然法则规定的人民权力则被剥夺了。臣民的权利取决于君王的恩赐和授予,臣民不仅不能直接与天帝(天神)进行交流和沟通,甚至不能直接与皇帝进行交流和沟通,而必须通过各级政府官员层层上呈,才能将民意送达到天子手中。至此,君王(国家、政府)取得了凌驾于人民之上的无限权力,服从且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三、中西权力来源学说对政治影响之比较

(一)专制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分野。在中国,正因为天神只把权力授予给了皇帝一个人,其他人都没有得到授权,所以奉行皇权至上。但是,皇帝要想实现对天下的管理,光靠自己一个人不行,而必须依靠一群人来进行统治和管理。如是,效法于天,建立起了一个以皇权为中心的一元化的专制管理体系,通过皇帝对各级官员的任命和授权,实现对天下百姓的管理。由于只有天子可以直接与天神联系,接受神喻,众百姓只能通过听命于天子与天神进行间接的沟通和交流。因此,皇帝的旨意就是“圣旨”,必须遵循而不能违抗。顺从皇帝的旨意就是“顺天承命”,违背皇帝的旨意就是“抗命不遵”,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直至被剥夺生命。

在西方,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由的。合乎自然法则的生命权、自由权、平等权、安全权和财产权是上天赋予的,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剥夺。对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人人都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国家和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公民权利的让渡,成立国家和政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权利,通过民主选举选出来而担任一定官职的各级政府官员,与人民的关系是被雇用和雇用的关系,接受人民的监督,有关国家重大公共事务的最终决策权还是掌握在人民手中,人民可以随时罢免不称职或不满意的各级政府官员。

至此,以中央集权统治为特征的专制政治与以主权在民和法治为特征的民主政治,发生了历史性的分野,并各自在中西方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二)对国家主体意识认知影响之比较。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最早关于国家主体的一般认识基本上是相同的,即国家的主体是“人”或者“人民”。

这从对古汉语中的“國”字进行研究就可以看出:古代的“國”字与“或”字同。“或”字是由一个“一”字、一个人口的“口”字和一个代表武器的“戈”字构成的,意指一个人拿着武器(“戈”,象征暴力或强力)所能守护的地方。在这里“或”没有界线,突出的是基于人体的自然力量和人口,即“人”的主体地位。这与当时“人少地多”的情形是完全相符的:人们各自守护的地盘没有交集,因而也就不存在界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土地的有限性日益突出,迫使人们相互之间对各自的势力范围进行无休无止的争夺。最后,在联合或平衡中,确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和疆界,于是在“或”字的外围加上一个方框“口”,表示所守护的地域界线。“國”字就这样产生。

在西方,国家被定义为“居住在地球表面上某一限定部分并从属于某种权力的人的集合,整体意义上的人民”[3]。在构成国家的三个要素——领土、人民和权力(一个国家法律秩序的效力)中,领土是人们居住和改造的对象,法律秩序则是人们智力活动成果,人的国家主体地位十分明确。

随着“人”、“人民”的国家主体地位的确立,就形成了国家主体意识,即人是国家的主体,没有“人”,也就没有所谓的“国”。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强调的主体不是人民大众,而是帝王、天子。这从“国家”概念的起源就可以看出,国家本身就意味着暴力和专制,在中央集权统治下,天子的国家主体地位得了进一步的巩固。西方的理论则相反,强调的是“人的集合”,即“整体意义上的人民”。正是这种对国家主体认识上的差异,造成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体制。

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4]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不仅代表国家,而且代表政府,皇帝、国家、政府三位一体,是完全统一的。事实上,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国家的概念反而被弱化。人们只知道有“皇帝”,有“朝庭”,不知道有“国家”。“国家”的概念只是在同他国交战或互派使节时才被提及。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谁要是胆敢反对皇帝、反对朝庭,甚至反对皇帝任命的各级官吏,就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就要接受最严厉的惩罚,就要被杀头,甚至诛连九族,民众完全处于无权的从属地位,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则以中央集权制和分封制为基本特征。

在西方,国家是人们根据“契约”而成立的一个保护公民权利的机器,国家的权力是个人权力出于对个人权利或公共利益的保护而做出的牺牲,即让渡。因此,从法律上讲,公共权力从属于个人权力,且服务于个人。包括总统在内的各级政府官员都是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受人民的委托代为行使国家保护公民权利之职责。因此,国家与政府是分立的。即使是实行君主立宪的国家,国王与国家也是分立的。人民可以反对和限制政府或国王,而这与叛国不相干。反对国王或者弹骇总统、罢免各级政府官员的主权始终在人民手中。在政治体制方面,则是按照“分权与制衡”原则进行设计的,人民始终保留着最后的决定权,人们可以对总统、各级政府官员、各级议会的议员、各级法院的法官正确履行职权情况进行监督、评价,罢免不职称的各级官员,在权力结构上是以普选制基础上的分工与制衡为基本特征。

(三)对政府职能界定影响之比较。在中国,皇帝自誉是天子,“奉天承运”,因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皇帝是“金口玉言”,绝对正确,即使是错的也是对的,必须无条件地坚决执行。普通民众则是贱民,愚昧无知,生来就是被统治的。因此,民众只能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生产和劳役,没有自由、不能拥有财产。民众权利的大小取决于皇帝或政府的恩赐,绝大部分权利都掌握在以皇帝为代表的各级政府及其官吏手中,由他们“替民做主”。因此,政府职能范围无限扩大,政府成了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的万能政府。更有甚者,为了实现巩固皇权和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使之能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封建统治者往往实行极端的愚民政策,甚至剥夺了普通民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西方,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国家和政府则是根据公民契约而成立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正当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政府的职能受到严格的限定:对外防止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护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调解公民之间的纠纷,主持社会公平和正义。正如奥克肖特指出:有限政府的职责在于“解决多种多样的信仰和活动产生的某些冲突,维护和平。”[5]因此,西方国家的政府,是有限政府,是“守夜人”[6]的角色。政府在做出有关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之前,必须征得绝大多数公民的同意和认可,真正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民主立国理念。

(四)对税收制度影响之比较。税收是国家和政府得以正常运行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权力来源学说对中西政治影响的差别还体现在对税收原则和制度设计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皇帝是以天子即天下主宰者的身份进行统治和管理的,皇帝与国家是完全统一的,包括人民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要素实质上都等同于皇帝的私人财产,百姓被剥夺了财产权。因此,向人民课征税赋是天经地义的事,“以事其上”是臣民的本份,无需征求纳税人的意见,更不需要经过纳税人同意,对于税款如何使用纳税人也无权过问。人民习惯上称各种税赋为“皇粮”、“国税”或“官课”、“王役”等,更是直接说明了中国的赋税体制对皇权及其官僚制度利益的完全从属性。不仅如此,皇权既以天下为自己的私产、视“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7]为国民之本份,那么竭尽天下之财帛以满足一己之私欲,就是这种皇权专制制度与生俱来的本性。因此,课税没有一定的标准,税额没有限制,百姓承担的赋税徭役的名目和数量,随着官僚队伍的扩大而无限递增,税制体现出较明显的专断性和随意性特点。

在西方,受“天赋人权”思想和“为民服务”的立国宗旨的影响,税收理论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第五篇提出了税收四原则,其中有两条最基本的:一是每个公民应该按照他在国家保护之下获得的收入,缴纳其一部分给政府,以支持政府;二是每个人向国家缴纳的税额是一定的,但不是专断的。[8]在这种体制下,首先,决定税收的权力在于民众,或由民意代表组成的国会或议会,对税收的征收和使用需在符合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征得人民的同意,并接受人民的监督。二是个人所交税额只是个人收入的一部分,具有确定性和协商性,以不侵犯公民的财产权为前提。因此,在“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设计中,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在发展成为福利国家之前,其宏观税率一直都是比较低的。

参考文献:

[1] 陈江风.天文与人文[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

[2] (英)洛克.政府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 凯尔森著、沈宗灵译.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283.

[4] 袁济喜、洪祖斌注译.诗经·小雅·北山[z],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224.

[5] 奥克肖特著、张汝伦译.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45.

[6] 诺齐克著、何怀宏等译: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5-36.

[7] 张元济等编. 四部丛刊.昌黎先生集[A]//韩愈.原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08.

[8] 王毅.中国皇权社会赋税制度的专制性及其与宪政税制的根本区别——兼论中西税制的法理差异对各自社会发

展方向的重要影响[J].学术界,2004(5):67-80.

篇5:一站到底题库之政治中选

英国

2•诺曼底登陆时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哪国?

法国 3•“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湖南和哪个相邻省之间领导发动的红军武装起义? 江西省

4•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叫什么名字? 长城站

5•著名的董存瑞烈士陵园位于我国哪个省? 河北

6•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叫什么名字?

北斗系统

7•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事件? 波士顿倾茶事件 8•纳粹德国时期,“秘密国家警察”被称为什么? 盖世太保

9•位于湖南长沙湘江中央,并有毛泽东诗词碑等景点的江心小岛叫什么名字? 橘子洲头

10•旧上海赫赫有名的青帮头子,流氓“三大亨”之首的谁曾参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黄金荣

11•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的是谁? 马丁•路德•金

12•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缔结的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是什么? 日内瓦公约

13•火烧圆明园的主要元凶,也是英法联军中的英军首领是谁? 额尔金

14•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时任朝鲜的领导人是谁?

金日成

15•哪位隋末叛军首领,在禁卫军兵变时弑君隋炀帝?

宇文化及

16•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号巡洋舰撞向敌方军舰而壮烈牺牲的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叫?

邓世昌 17•“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湖南和哪个相邻省之间领导发动的红军武装起义? 江西省 18•“黄花岗起义”的领导者是哪位著名的革命家?

黄兴

19•由陈独秀创办,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致力于宣传“德先生 ”“赛先生”的刊物叫什么? 《新青年》

20•1945年2月,二战结束后,根据哪次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 雅尔塔

21•哪年是中朝建交60周年?

2009 22•在日本是谁开始的,购岛闹剧?

石原慎太

23·哪年美国撤离琉球时,将钓鱼岛“行政管辖权”混合琉球“交给”日本,而据中国古代史书记载中国一直对钓鱼岛拥有领土权?

1972 24·哪年,日本通过实地踏查,了解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富藏铁矿资源,为“贵重之岛”,便想窃取?

1885年

25·什么时间,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一艘中国拖网渔船。当日10时15分许,一艘有15名船员的中国拖网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时,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赶到现场,并冲撞渔船。

2010年9月7日上午

26·黄岩岛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对于每年4月至5月和10月至11月在南海进行渔业作业的中国渔民来讲,黄岩岛是什么产业的重要渔场和热带风暴降临时的天然避风良港。

深海渔业捕捞

27·哪年,菲律宾海军毁坏了中国主权标志

1997年 28·。在哪年雅尔达会议当中,美英承诺苏联在战后得以取得南库页岛以及千岛群岛全部领土,并签订《雅尔塔协定》。

1945年

29·1956年,苏联和日本两国签署什么宣言,由于当时两国对日本北方四岛的主权问题无法达成共识,日本国会在1956年2月取消了放弃库纳施尔岛和伊图鲁普岛的决议

《苏日共同宣言》

30·每年的什么时间,日本官方将这一天定为日本北方领土日,也就是国耻日

2月7日

31·由于领土争端迟迟未能解决,自二战结 束后60多年来,莫斯科和东京至今尚未签署和平条约,仍然处于法律上的什么状态。

战争

32·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哪国和以色列领土问题。

巴勒斯坦 33·“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哪的大片地区

波斯湾 34·“中东”概念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尚无定论,但一般泛指西亚地区,约多少个国家。

35·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什么战争?

苏伊士运河战争

36·约旦和哪国于1994年10月签署了《和平协议》,同年11月建立了外交关系,表明双方的领土争端已解决,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以色列

37·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南部,濒临什么海和亚速海,是前苏联走向欧洲和世界的海上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黑海 38·《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什么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共产主义运动 39·《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什么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无产阶级政党

40·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什么,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项基本原则

41·中共中央组织部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3年底,中国共有中国共产党党员多少万名,基层组织345.1万个。

6823.2

42·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是《人民日报》,党刊是什么杂志。

《求是》

43·党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什么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邓小平理论

44·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中的“天子”指的是汉朝的哪位皇帝?

汉献帝刘协

45·艾森豪威尔1944年6月至8月,组织“霸王”作战行动,指挥什么战役。

诺曼底

46·.劳动法规定,劳动者试用期不能超过几个月?

6个月

47·我国铁道部的CRH高速动车,统一命名为什么号?

和谐号

48·下半旗是把旗子下降到: :

距离杆顶的1/3处

49·商业银行的同业拆借,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多长时间? :

4个月

50·美国的法律属于:

篇6:比较政治学 题库之选择

一、单项选择题

资本与剩余价值

1.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它们的不同形态

B.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不同的作用

c.不变资本是客观要素,可变资本是主观要素

D.以上均不对

2.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A.劳动的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C.劳动的报酬

D.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

3.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

c.是劳动力的价格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4.个别资本家追逐的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

B.提高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c.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D.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5.资本的本质是()。

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

B.购买劳动力的货币

c.购买商品的货币

D.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A.能够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 B.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c.能够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D.能保存资本的价值

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以上均不对

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B.生产资料自由买卖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 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A.由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多少决定的

B.由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c.由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决定的D.由劳动力的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的 10.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A.名义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

11.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A.从100%增加到150%

B.从100%增加到200% C.从100%增加到250%

D.从100%增加到300% 12.资本总公式是()A.G—W—G

B.G—W—G′

C.W—G—W

D.W—G—W′ 1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 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1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 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

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1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1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C、获取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1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工人劳动的报酬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8.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

A.必要劳动 B.剩余劳动 C.具体劳动 D.物化劳动 19.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A.在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无关 B.在流通领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在生产领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D.既在生产领域,又在流通领域 20.资本从本质上说是()A.生产中的机器设备 B.流通中的商品货币

C.银行中的货币存款 D.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21.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A.采用先进技术 B.贱买贵卖

C.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全部部价值 D.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2.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C.工人工资的高低

D.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23.资本的最初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A.厂房、设备

B.原材料 C.劳动力

D.货币

24.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A.c+c

B.c+v+m

C.v+v

D.c+m 25.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工资变化的趋势是()A.上升

B.下降

C.与名义工资宾东的趋势一致

D.与实际工工资变动的趋势一致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是()。

A.用来扩大生产规模的货币 B.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D.不断增值无休止地运动

E.一个历史范畴

2.剩余价值的产生()。

A.既不在流通中,又不能不在流通中

B.既不在流通中,也不在生产领域中

c.是在生产过程中,流通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D.是在资本家省吃俭用的消费过程中 E.是在流通中贱买贵卖的结果

3.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

A.工资被看作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B.工人只有在劳动了以后,资本家才支付给工资

c.工资依劳动时问长短而不同

D.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

E.工资依劳动熟练程度大小而不同

4.资本主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关系是()。

A.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

B.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

c.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D.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

E·计时工资、计件工资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5.剩余价值()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B.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收益 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D.是产生于售卖阶段的价值 E.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6.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

A、具体劳动时间 B、抽象劳动时间 C、必要劳动时间 D、剩余劳动时间 E、个人劳动时间 7.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要素包括()

A.劳动者用于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B.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者享受生活的费用

D.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E.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8.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的区别在于()

A.前者以货币为媒介,后者以商品为媒介 B.前者以商品为媒介,后者以货币为媒介

C.前者为买而卖,后者为卖而买 D.前者为卖而买,后者为买而卖

E.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

三、计算题

1.某资本主义企业工人的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4小时。试计算:(1)原来的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2)现在的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2.1936年天津某毛纺厂的工人平均工资每人每天为0.4元。一个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可生产毛线12磅,每磅售价2元。生产12磅毛线需要消耗劳动资料和原材料为21.6元。试计算:

(1)一个工人12小时创造新价值多少?

(2)创造的剩余价值多少?(3)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4)在一个工作日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是多少?

3.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

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8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试计算:

(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4.某企业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生产棉纱1万斤,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价值为6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为5年,价值逐渐转移到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6万元;雇佣工人50人,每人平均月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他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试计算:

(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

(2)资本家本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

(3)本月的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四、辨析题

1.资本是以商品、货币等形式存在的,所以,一切商品、货币都是资本。2.剩余价值是有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创造出来的。

3.如果雇佣工人的人数和劳动日长度不变,资本家就不可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4.剩余价值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5.工资是劳动的价格。

6.个别资本家只要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便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7.超额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相对剩余价值。

五、论述题

1.试论剩余价值的产生

2.试论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3.试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过程

第二章

参考答案  单项选择

5、BBACD

10、BBCBB

15、DBDCD 16-20、DDBCD

25、DADCB

二、多项选择

1.BCDE 2.AC 3.BCE 4.ACE 5.ACE 6.CD

7.BDE 8.BDE

三、计算

1.(1)由题意可知,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也是6小时,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6/6=100%;

(2)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8/4=200% 2.(1)W=12×2=24 12小时新创造的价值=24-21.6=2.4(2)创造的剩余价值=2.4-0.4=2(3)剩余价值率=2/0.4=500%(4)由于12小时共创造新价值2.4元,平均每小时创造新价值0.2元,由于劳动力价值为0.4元,即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则为10小时 3.(1)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即w=k+m,∴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 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元-14.90元)×1.88×30=7.75 × 1.88 × 30=437.10元。(2)m′=m/v=437.10元/32.24元=1351.77%

答:(1)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

(2)剩余价值率是1355.58%。

4、(1)、∵每月固定资产折旧费=60,000元/(12×5)=1,000元

每月工人工资=80 ×50=4000元

∴每月总产值=(1000+16000)c +4000v+(4000×100%)m=25000元

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元

(2)、∵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5000斤,原料耗费为16000元×(1+50%)=24000元

∴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100%)m=33,000元

当月社会价值=15000斤×2·5斤=37500斤 ∴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37500-33000=4500元

(3)本月的m`=(4500+4000)/4000=212·5% 答:(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2.50元;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4,500元;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212.5%。

四、辨析

1.观点错误。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的物质要素,它们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被用来充当剥削工人手段时,才成为资本。

2.观点错误。剩余价值是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而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不变资本只有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3.观点错误。雇佣工人的劳动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时间;在雇佣工人的人数和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4.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在流通,实行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即使不等价交换也不会产生价值增殖,所以流通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只能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但是有离不开流通,流通既为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条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又实现了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不能够离开流通而产生。

5.观点错误。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为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所以,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格;工资只是工人必要劳动的报酬,工人的剩余劳动并没有得到报酬。

6.观点错误。个别资本家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只能降低产品的个别价值,在商品按照社会价值出售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不能取得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日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只有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下降,资本家才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7.观点正确。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日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它是由于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形成的;对于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企业来说,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的结果,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本企业的工人用较段短的时间就可以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这就必然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因此,超额剩余价值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对剩余价值,是一种特殊的相对剩余价值。

五、论述 1.要点

(1)剩余价值的概念;

(2)生产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3)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4)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是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2.要点

(1)剩余价值的概念;

(2)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即使在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3)自动化的生产装置仍然是不变资本,在生产中只能转移其终身的价值,而不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4)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手资本家剥削的工人的范围扩大了(“总体工人”);(5)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复杂程度提高了;

(6)个别资本主义企业首先使用先进技术,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3.要点

(1)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2)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3)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4)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只有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下降,资本家才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上一篇:高处作业吊篮安全技术下一篇:青年教师导师制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