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实践记录

2024-06-18

德育活动实践记录(通用14篇)

篇1:德育活动实践记录

寒假德育实践活动记录

我是255班朱瑞廷,我参与了学校布置的道德实践活动,我利用寒假假期,跟随社区工作人员走进商贸新街社区一位空巢老人家里,为他们带去快乐,我扮演的是王婆骂鸡里的王婆,为88岁高龄的吕庙灯老奶奶表演了一段二人台《王婆骂鸡》,老奶奶非常高兴,留我们在家里吃了午饭。

下面是社区工作人员给我拍的两张照片。

2016年2月2日留

篇2:德育活动实践记录

——寒假德育实践活动记录心得感悟

时光匆匆逝去,我又度过了小学一年级的寒假。想想父母亲每天不辞辛劳地上下班,忙家务活,我的内心充满感恩。在这过去的一个假期,我还记得父母将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更记得父母把无私的爱奉给我们,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是父母的结晶,是爱的延续。

我不是诗人,也不是歌唱家,既不会用精湛的词藻来赞扬父母,也不会用唯美动听的音乐来歌赞父母,我只能用点滴行动来感恩父母。生活中,为父母做的每一件小事,其实都是在感恩父母。因此,从现在起,当父母为我呕心沥血时,我会对父母道上一句“谢谢”。当父母疲劳时,我会为他们倒上一杯浓茶,帮他们捶捶背,当父母病时,我一定会在病床前陪陪他们,陪他们多说会话。

篇3:德育活动实践记录

在以面向对象为思想的软件开发过程中,为了解决对象和关系数据之间的复杂映射问题,人们开创并积淀了很多方法,但是在解释性语言编程环境中,由于效率问题和缺乏持久化支持,传统的对象关系映射技术(Object-Relational Mapping)一直都未得到良好应用。近年来,“活动记录”(Active Record,以下简称AR)模式的兴起,为解释性语言编程环境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就“活动记录”这一新兴的模式的实现为基础,以一个简化的文章管理为例,结合解释性编程语言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的开发框架YiiFramework的AR实现,探讨在解释性语言编程环境下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和开发实践过程。

1“活动记录”(Active Record)的定义及特点

在《企业应用架构模式》一书中,AR定义为:“一个对象,它包装数据库表或视图中的某一行,封装数据库访问,并在这些数据上增加了领域逻辑”,举例来说,在一个文章数据表中,每一条记录就是一篇文章的信息,那么采用AR模式时,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AR对象实例,这个AR实例就封装了这篇文章数据访问的领域逻辑。和传统的Object-Relational Mapping(对象-关系映射)技术相比,AR处理的是数据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对象之间的关系,这就减少了解决对象和关系型数据库天生不匹配所带来的复杂性,尤其是在缺少中间件支持的在解释性语言的编程环境中,近年来AR模式以其简单、快捷、高效、灵活的特点逐渐兴起。

2 基本实践过程

2.1 系统分析

基于Active Record模式的软件开发的核心就是把系统分析确定的领域模型及其属性、行为和关系真实的反映到程序语言中并存入数据库,最大程度保证领域模型的可追溯性和度量性。即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将领域模型作为程序中的模型对象,业务逻辑作为职责封装分配给相应的领域对象,由对象来引导业务,让业务在程序中直观地体现出来。

经过分析,本例中应用程序中包含的对象为“作者”和“文章”,其属性和行为如图一所示。

2.2 为模型创建存储

目前,关系型数据库是长期保存数据的通用选择,本例中,文章和作者的两个数据表设计图二所示。

按照“契约式编程”理念,数据表的字段设计应和模型的属性一一对应;同时,对于绝大多数数据表,都需要添加一个单独的主键,让应用程序能够更容易查找和保存数据;另外,反映“作者”和“文章”间的关联关系,需为articles数据表添加一个author_id字段,用于保存“作者”模型的数据表主键值。

2.3 建立模型类文件

AR不仅解决了面向对象思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面向对象使用数据的问题。模型类文件的建立,实质上就是根据数据和数据的关系,定义继承于已实现的AR基类的子类。通过继承,让每一个AR子类获取通用的、基本的数据访问逻辑。定义article模型的AR类的最小代码如代码片段(1):

同样的,其他的数据模型也应逐一定义相应的AR子类,在成熟的应用开发框架中,一般都提供了自动化工具来帮助完成这个过程。

2.4 定义AR类之间的关系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间关系存在四种关系:一对一(HAS_ONE)、一对多(HAS_MANY)、多对多(MANY_TO_MANY)和从属(BENLONGS_TO),显然,这些关系需要在AR类体现出来才能使用关系数据。在本例中,一个“作者”会发布多篇“文章”,“作者”对“文章”的关系就是“一对多”,而一篇“文章”属于某个“作者”,“文章”对作者的关系就是“从属”,在AR类中如下定义如代码片段(2):

在定义AR类间数据关系的同时,也指定了AR类的虚拟属性,如本例中的Author类的articles属性和Article类的author属性则是类的虚拟属性,为数据的灵活使用提供更进一步的基础。

2.5 扩展AR类

根据需求分析,每一条数据都有其特点的领域逻辑,这些逻辑由扩展AR类方法来实现,如对Article类中封装如代码片段(3)所示:

2.6 自由的使用数据

通过AR类对数据领域逻辑进行封装后,就能够较快的访问和操作数据,以AR类Article为例,最基本的数据使用方式如下代码片段(4)所示:

上述代码中,从author对象的articles属性可以访问到聚合的article对象。而从article对象的author属性又可以访问到author对象,再通过$article->author->realname访问作者的真实姓名。

由此可以得出,通过AR类的继承和扩展,封装了数据的领域逻辑,大大降低了操作数据的难度,提高了程序可用性、复用性和程序质量。

3 结束语

基于Active Record的软件开发不仅能表达现实世界的实际数据需求,能有效组织领域逻辑,顺应软件工程的发展需求,而且在解释性语言环境中应用非常灵活和敏捷,但Active Record是一套复杂的软件哲学,包含的知识非常多,本文重在介绍其基本实践过程,未对其理论基础做深入阐述,建议有机会阅读《企业应用架构模式》一书,加强对Active Record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YiiFramwork[EB/OL].http://www.yiiframework.com.

[2]PHP[EB/OL].http://www.php.net.

[3]MYSQL[EB/OL].http://www.msyql.com.

[4](美)Eric Evans.领域驱动设计-软件核心复杂性应对之道[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美)MARTIN FOWLER.企业应用架构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4:德育活动实践记录

关键词:科学区域活动;幼儿记录方式;幼儿教育

幼儿科学区域活动具有启蒙教育性质,着重强调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兴趣的培养。通过自主接触活动范围内的人和物,直观的教育活动被有效展开,既是集体活动的延伸,也是培养幼儿探索性、创造性的良好契机。教师可以对幼儿表现进行观察与记录,并作为指导教育规划的有效依据。由此,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记录方式的选择便显得十分关键。

一、科学区域活动的含义

科学区域活动为教师依据幼儿个体性发展情况,并结合具体的教育规划而科学设定的幼儿活动环境。这一过程有目的性的放置设施与材料,并给予幼儿充足的自主选择性。一方面,科学区域是按照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来划分的,活动材料的选择服务于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幼儿在无任何干涉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完全依照个人兴趣与意愿;另外,科学区域与集体教育活动具有显著的差别,一改固定模式为多样化的、合作性的多人学习过程。

二、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记录方式的探讨

首先,所选的记录方式要有利于对区域设置合理化的分析。在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记录时,要写明幼儿自主探索、创作结果及实现方式(即玩法)等方面。借助于记录,教师便能够对区域中幼儿实际参与的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对区域设置合理性有所掌握。当幼儿对某个区域接连不断地进行参与时,则设置合理化程度高、难易适中、玩法贴合幼儿个性;当某区域几乎没有幼儿进行参与时,则表明其玩法、材料及布置形式有待于改进。例如,在进行《小问号》区域游戏记录过程中,采用简单的圆圈、线条等形式设计了为期2周的幼儿活动记录表,分别做出了区域名称、参与班级、参与幼儿名字所属框,幼儿若参加此区域游戏,便在归属班级、名字后打上对勾,以此便能够直观统计出哪个种类幼儿参与最多,哪个区域几乎没有人参与。当所设计的区域参与人数很少时,安置材料甚至游戏内容便要适当调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幼儿层次较为多样化时,要对区域材料和游戏难度适当增加,尽可能兼顾所有幼儿。

其次,记录表的设计应直观、形象。一方面,要使幼儿在阅读时,容易理解。如,在《这些车如何启动?》区域中,为幼儿设置了电池驱动、回力汽车、手推汽车及拉绳汽车,旨在让幼儿进行启动,将感受记录下来。我们依据这一模块的特点,给出了不同启动方式汽车的粘贴画,让幼儿自主选择、粘贴并记录感受。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记录表有助于幼儿概括能力、整合能力的提高。

再次,所选的记录方式要有利于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展开指导。在同一份幼儿活动记录情况表中,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幼儿活动情况都包含,这就表明幼儿能力差异十分大。因此,教师在进行记录表制作时,应本着便于观看、方便比较的原则,以简明、清晰的绘制风格来完成,尽量能够对幼儿学习能力、实践结果进行充分反映。另外,完成记录表后,合理的总结与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在制订《谁跑得快?》记录表时,幼儿1制订的记录表线条粗糙、十分不争气,这从侧面反映了其观察能力差、缺乏耐心的缺点,教师应该给予充分指导,而幼儿2字迹工整、线条规范,说明他能够耐心、细致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对其自主学习成果进行鼓励,使其继续投入其中。

最后,引导幼儿采用不同的方式完成记录。幼儿完成科学区域自主活动是培养其自主能力的良好机会。然而,很多教师对此活动意义没有形成充分认识,他们为了简化记录过程、保证活动进展,便为幼儿提供记录模板让其模仿。这样一来,幼儿真实的学习成果便不能够得到体现,尤其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来讲,其差异更是无从体现。如,在《我是小记者》区域中,幼儿需要对身边人进行采访,对其工作名称、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查。在调查表上,有的幼儿以绘图的形式记录每个被调查者的工作信息,描绘详细、生动,有的幼儿用符号结合文字的形式来表达。

总而言之,科学区域活动作为幼儿重要的学习活动之一,与培养幼儿创新性、主动性要求相适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作用十分关键,其对于记录方式的选择及记录表的制订关系到幼儿表现主观思想的完善程度。本文从科学区域活动的含义出发,主要对记录方式进行探讨,提出了记录方式要有利于对区域设置合理化的分析,要直观、形象,要有利于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展开指导,并尽可能采取不同的记录形式等。

参考文献:

[1]陈燕.变封闭式为开放式的合作体验教学:浅谈游戏中材料的适时投放和合作探究[J].成功:教育,2011(20).

[2]徐慧.幼儿园教育案例研究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袁爱玲.对幼儿特征、需要、角色的再认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篇5:小学德育活动记录

新农村建设社区

活动日期

.3.5

记录人

卢春茹

带队教师

赵桂娟

参加人数

40

活动目的

利用雷锋学习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学生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个雷锋似的好少年。

活动形式

打扫社区卫生

活动过程

1、提前由相关班主任通知有关学生准备必要的东西,如:抹布、塑料袋、扫帚等。

2、由赵桂娟、张丽双老师带队前往社区。

3、分组进行卫生打扫。

活动效果

篇6:德育活动记录

1、爱家,爱学校;

2、语言礼貌,有礼貌,思想健康;

3仪表端庄;

4、上学不迟到、早退;

5、搞好校园、教室和个人卫生;

篇7:德育活动记录

利用国庆节长假期,对学生进行家庭礼仪教育。

1、每日起床后,向父母问“平安”,上学前梳头、整装,离开家时向父母告别,放学回家向父母打招呼。

2、在家孝敬父母,帮忙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家庭成员有病时,要探望问候。

篇8:德育活动实践记录

中职德育课是指中职生在德育教师指引下, 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 通过某种形式集中、持续的学习体验道德知识、提高道德水平的活动。德育实践活动是指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学校根据学生道德水平实际开展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德育实践工作的活动。可见, 中职德育课和德育实践活动都是道德教育的途径。但不少德育工作者在处理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的关系时出现了偏差。

理论上, 有些观点一味肯定德育实践活动的价值, 否定德育课的价值。不少观点认为, 德育实践活动更能体现“德育的实践本质”, 更能培养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 是一种比传统德育课更有效的德育手段。在空间上, 它将“德育”搬出了教室, 改变了传统德育课的教育环境;在形式上, 它改变了传统德育课“语言灌输”的德育形式, 以生动鲜活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 激发了学习兴趣, 发挥了主体性;在评价标准上, 它改变了传统德育课以“书面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价标准, 注重挖掘学生在“活动”中展现的“行为闪光点”。因此, 出现了“以德育实践活动取代德育课”的倾向。

在实践中, 不少中职学校的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脱节。一方面, 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脱离。尽管不少德育教师认识到了传统德育课存在“教学手段过于灌输化”、“教学目标过于智育化”的缺陷, 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完善, 但大部分德育教师没有从实践活动的角度考虑提高德育课实效性, 仍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将抽象的道德理论知识“演绎”成“具体的、易懂的知识”。中职德育课仍是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的“智育”活动。另一方面, 德育实践活动课也缺乏与德育课保持必要的衔接。在中职学校, 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种类繁多,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个性、锻炼能力、认识自我的平台。然而, 中职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往往由各德育部门独立组织开展, 缺乏德育教师的支持与配合。这使得实践活动与德育课分离, 德育课程中的道德价值取向往往难以为实践活动所承载, 德育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二、“优势互补”中职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

与中职德育实践活动相比, 中职德育课有其缺陷, 也有德育实践活动缺乏的优势。

中职德育课的缺陷体现在: (1) 时空统一固定, 不能给学生创造新鲜的德育环境。德育课是由学校预先安排的, 课室固定。而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时空都比较灵活, 给学生创造了新鲜的德育环境。 (2) 教学内容抽象。中职德育课的内容一般是教材的内容, 而教材的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而德育实践活动则往往是针对学生的喜好安排的, 内容呈现情节化, 形象生动。 (3) 表现形式单一, 教学呈现“智育化”倾向。德育课上, 德育教师主要采用语言、文字及多媒体等手段来将抽象的德育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以便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学生在德育课主要投入了智力, 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德育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形式众多。学生在活动中全身心参与, 不仅投入智力, 更投入情感与行为。可见, 与德育实践活动相比, 德育课的缺陷确实比较明显。尤其德育课的“智育化”特征, 使得其德育功能备受怀疑。“知善不等于行善。知善或认识善都是理智的问题, 而行善、爱善、向善、求善则属于情感或行为的问题”。[1]学生通过德育课虽然懂得了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 但未必会信奉和践行这些道德规范。

既然如此, 那德育实践活动是否可以取代德育课成为中职德育的“主渠道”呢?诚然, 德育课因局限于传授道德理论知识, 不能直接将道德知识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而逊色于德育实践活动。但德育课也有德育实践活动所缺乏的优势: (1) 德育实践活动开展受许多客观因素限制, 而德育课则一般能“风雨无阻”。校园外大规模的德育实践活动, 由于受资金、学生安全等因素的影响, 无法开展得过于频繁。校园内的德育实践活动, 也因场地、设备等资源的稀缺, 各班级往往产生冲突。而各个班级有专门的教学资源, 德育课能预期开展。 (2) 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需要调动。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只有感兴趣的学生参加, 但德育课学生参与程度就比较高。 (3) 德育实践活动给每个学生传递的信息往往不确定。德育实践活动并没有明确地将“活动的价值取向”告知学生, 而由于家庭背景、知识结构、性格喜好等存在差异, 学生在同一德育实践活动中获得信息往往不同, 甚至相反。而德育教师在德育课堂中则明确地传授给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可见, 德育课和德育实践活动各有优缺点。对待两者关系的态度不应是以哪个取代哪个, 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三、中职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结合途径

中职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结合, 可创新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形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提高中职德育课的实效性。而德育实践活动与中职德育课相结合, 则可为德育实践活动提供确定的价值指引, 提高德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那两者以何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呢?

1.将“活动”搬进德育课堂, 以“活动”的形式来开展中职德育课, 即德育实践活动课。在德育课堂中, 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 采用“活动”的形式, 将德育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与“活动”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道德情境”中体验道德知识, 在“活动”中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德育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要把握以下三点: (1) 德育教师要认清自己在德育活动中的地位, 恰当发挥作用。在传统德育课程中, 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中“唱主角”。在德育实践活动课中, 教师成为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导演”。教师事先确定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活动方案等。当德育实践活动课开展时, 除了必要的指导外, 德育教师还要将德育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主角。 (2) 德育实践活动课“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关键。德育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德育实践活动课效果的优劣。因此, 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方案需要把握四条原则: (1) “新颖性”原则。活动形式必须新鲜活跃, 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2) “德蕴性”原则。实践活动应当承载“道德价值观”, 发挥德育功能。 (3) “广泛性”原则。实践活动应当尽可能吸收全体学生参与。 (4) “程序性”原则。实践活动课应配置活动主持人, 分清活动的步骤, 并把握好各步骤的衔接。 (3) 创新德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机制。传统德育课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这是德育课程“智育化”的产物。而德育实践活动课不再单纯关注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更关注学生在具体道德情境中的情感反映与行为表现。因此新的评价机制应该聚焦于学生在具体道德情境中的情感反映和行为表现。评价不应是单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还应包括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等。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道德水平。

2.中职德育课保持原有的教学形式, 在给学生传授完道德知识后, 加以德育实践活动的辅助, 以升华德育内容, 增强德育效果。传统德育课只让学生获得“关于道德的观念”, 而不是“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品质的一部分, 是行为的动机, 能支配行为有更好的效果;而‘关于道德的观念’则是有关的道德知识, 例如什么是诚实, 纯洁、仁慈等知识内容。这些道德知识内容被一个人掌握了并不必然对该人的行为产生影响”。[2]如何让学生的“关于道德的观念”转变成“道德的观念”呢?这需要实践活动与德育课衔接, 让实践活动成为德育课的实践平台。 (1) 加强中职德育实践活动组织者的德育理论培训。不少德育实践活动组织者缺乏道德理论知识, 不能意识到具体实践活动蕴含的“道德价值取向”, 不能将德育实践活动与德育课衔接, 削弱实践活动应有的德育功能。 (2) 加强德育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和配合。中职德育教师参与和配合组织其他德育实践活动, 可以帮助德育实践活动组织者更好地发掘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 增强德育实践活动的德育效果。 (3) 拓展中职实践活动与德育课的衔接形式。中职实践活动与德育课结合方式有三种: (1) 德育主题活动。德育主题活动将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 升华为一定的德育主题, 然后围绕着这个德育主题设定方案、开展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道德知识。活动的主题包括青春期生理、爱情婚恋、毒品防范、人际交往和青少年犯罪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德育主题活动通过座谈会、讲座、播放教育片、参观访问等各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德育课中的道德知识。 (2) 德育实践基地。德育实践基地是在校外专门的场所, 集中一段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 以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一种德育形式。德育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针对不同的德育目标而精心设计的。每个实践活动都蕴含着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基地中, 通过一系列形式鲜活、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 形成自身的道德体验, 提高道德水平。 (3) 综合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体育活动、校园社团活动、校园重大节假日活动、校园劳动实践活动、校园公益活动和学生毕业实习活动等, 在中职学校广泛开展。这些活动为学生展现个性、认识自我和锻炼能力提供了平台。如何让这些校园活动成为德育理论知识的实践平台呢?一方面, 德育教师要挖掘这些实践活动蕴含的“道德价值”, 并做广泛的宣传, 让学生能自觉地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另一方面, 学校也要从制度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比如将参与实践活动的行为作为衡量学生道德表现的一个尺度, 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篇9: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我校地处盐城市闹市区,共有43个教学班级,近3000名师生员工。学校门前是一条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巷道,长约120米,宽不足5米。然而就在这狭窄的巷道两侧,却有二十多家小商店占道经营,使得门前的巷道拥挤不堪,学生行走举步维艰。特别是到了雨天,交通情况更为糟糕,学生进不得、退不出,险象环生,这严重影响了我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了我校师生的交通安全。由此,老师和同学们产生了解决该问题的想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向有关部门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建议。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何不让他们试试!于是,我们决定让学生以“关注周边环境 探寻改善对策”为主题,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时间及活动目标

1.活动时间。本活动约需4周时间,先由教师提出本次活动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再成立调查小组,活动过程中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

2.活动目标。开展“学校周边环境调查及改善对策”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观察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价值感。通过活动,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社会,初步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不断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三、活动准备

教师设计活动方案并与有关部门协商沟通,以方便学生完成本次实践活动;学生组成调查小组,了解学校周边环境,召开小组讨论会等。

四、活动过程

1.教师简述学校周边环境概况,激发学生开展该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学生自由组合,组成不同的调查小组。

3.各小组开展调查,教师参与其中的一些小组当参谋。调查内容大致如下:①了解学校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如卫生、绿化、交通、居民、商业区、无证摊点……)②采访当地的居委会干部,了解育红巷的历史。③采访城建部门,了解市政府关于我校周边建设的远景规划。④采访学校领导,了解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⑤走访交通警察,了解有关交通管理法规。(如:商贩是否可以在此经营,摩托车、三轮车是否可以在此通行)⑥对小商贩所售食品进行采样,请市防疫站化验分析。

4.各个活动小组内部交流搜集到的各种信息,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整理成调查报告。

5.各个活动小组内部审议调查报告,并讨论、研究改善学校周边环境的对策。

6.教师深入各调查小组,了解各小组的调查研究情况并对各小组的调查研究情况加以指导。

7.班级召开交流会,邀请当地居民、社区领导、学校领导参加。各活动小组宣读调查报告及改善对策。学校领导、社区领导讲话肯定同学们的成绩,并对同学们的调查报告及改善对策进行具体的指导。

8.集体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提交给学校、社区及有关政府部门。

9.各活动小组在老师、校领导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分头落实各自提出的改善对策。

五、活动成果的交流与总结

1.指导学生写一篇有关育红巷交通状况的报道,投到当地报社,以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重视。(该报道已发表在《盐阜大众报》上)

2.为缓解学生行路难的问题,建议学校增开东大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东大门已开设并由学生自己管理)

3. 给市长写一封信,从而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已落实)

4.建议工商、城管等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活动,取缔无照经营的摊点。(工商、城管部门已经两次联合开展执法活动)

5.建议市质检、卫生部门对学校两侧所售的食品进行质量卫生检查。(已经两次建议)

6.建议学校向学生供应物美价廉的午餐。学生提出多种营养餐方案。(由于多种原因未能落实)

7.组成红领巾绿化护林小组。与当地居委会协商社区的绿化工作。(已落实)

8.向当地居民印发一份倡议书,建议广大居民重新使用菜篮子,尽量减少白色污染。(已落实,有一定效果)

9.设计校园发展的远景规划图。(学校部分采纳了建议)

10.因学校地处闹市区,交通拥挤,部分学生提出迁校的主张,并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了可行性論证。

11.社区内开展一次以宣传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摄影展览。(已举办)

12.社区内开展一次宣传遵守交通法规的活动。(已开展)

13.建议学校设立红领巾“金点子”信箱,广泛征求广大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建设学校及改善学校周边环境的建议。(已落实,已收到一些好的建议)

14.班级召开总结会议,表彰奖励活动积极的学生。

六、活动评析

篇10:小学德育活动记录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为

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舞台,轰轰烈烈的 “ 祖国在我心中 ” 主题队日活动结束了。这次活动我校领导亲自过问,少先队委精心拟定计划、安排工作、开会动员。从 9 月 15 日起,全校师生围绕 “ 祖国在我心中 ” 这一主题,全面铺开此项活动,并取得了较强烈的反响。活动包括两大块内容:一是宣传,一是演讲比赛。宣传包括了校园广播站的系列广播,校宣传栏的专栏宣传;演讲比赛于 10 月 29 日成功结束。各班的学生积极热情、认真努力 : 有的班级为了能拿到好成绩,一份稿件大家集体来润色修订,力求达到最好;有的同学在练习时,由于真正的体会到了祖国的伟大和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而眼含热泪;有的同学为了把 “ 祖国在我心中 ” 这一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另外请老师给自己辅导、开小灶 „„。由于同学们的认真准备,次此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激动人心的主题队日活动已过去了,但这并不表示爱党、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完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还会继续深入下去,继续大力推广爱党、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此项内容的活动成为经常性的工作。

东门里小学诚信故事、演讲比赛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温暖的冬阳下欢聚一堂。19位小选手的精彩故事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里,无不体现出对诚信的赞美。

“诚信”一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打造诚信中国”,“诚信是通行证”,“诚信是第二张身份证”,“诚信是资本”„„等等,这些振聋发聩的语言无不体现了人们对诚信的热望与追求。

同学们,还记得吗?黄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告诫我们要“规范做事,诚信做人”。这几个醒目的大字,伴我们学习、伴我们成长!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社会无信不稳。讲诚信我们应从小不做起。当你上课做到了认真听讲,这是诚信;当你讲起地上的一个小纸片,这是诚信;当你一丝不苟地写好每一次作业,这也是诚信。诚信是我们的做人之本。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事事讲诚信,时时讲诚信,让诚信伴我们同行,让诚信伴我们一生。

同学们,相信我们一定会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诚信,把诚信的种子播撒到我们的心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校园将开满诚信之花,结满诚信之果!

东门里小学“班班有歌声”活动

为积极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艺,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校园思想文化阵地,抵制社会上不健康文化对校园的冲击,优化教学环境,振奋师生精神,形成健康活泼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和美的情感,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因此,我校在5月24日星期三下午4:00于我校多媒体教室举办了“班班有歌声”活动。比赛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进行,同学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表达每一首歌曲的感情。优美的旋律,激情飞扬的歌声在校园的上空久久回荡。歌声唱出了同学们的热情和豪迈,展现属于自己的青春风采。

东门里小学“迎新年”作文大赛

为了提高学会僧的写作水平,语言运用能力,丰富学的课外水平,增加他们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我校举办了“迎新年”作文比赛,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与奖励。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各显其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观察周边的事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由不会说变为了有的说,有的写。想尽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

篇11:德育活动记录

一、活动时间:2011年11月17号

二、活动主题:常规教育: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安全活动教育;

三、活动目的:“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行为习惯就像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的行动。”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礼貌行为、早睡早起行为、整齐清洁行为、喜欢读书的行为等,从而会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同时很重要的还要有始终坚持习惯。

学校德育活动记录一

一、活动时间:2012年3月15号

二、活动主题:尊重、感恩、安全

三、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感恩、树立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四、系列活动:

1、开展“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2、开展学雷锋“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活动。

“三好”学生、优秀班集体的表彰。

3、开展感恩教育,要求学生向老师或家长做到“八个一”即: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送一句感言、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赠一首诗歌。文明礼仪教育

学习《中学生礼仪常规》、课间休息规范。

5、开展“三八”节庆祝活动。

6、第五周:绿化校园,美化校园活动,爱护校园花草树木。

7、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学校德育活动记录二

一、活动时间:2012年5月24号

二、活动主题:礼仪、礼节、尊重

三、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会礼仪、学会礼节、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四、系列活动:

规范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每日起床后,向父母问“平安”,上学前梳头、整装,离开家时向父母告别,放学回家向父母打招呼。

2、在家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家庭成员有病时,要探望问候。

3、在家接待客人,做到一起立,二请坐,三倒茶,四交谈,五送客,来客与父母交谈,主动回避,老师家访时,如果老师要自己听情况,自己要坐在老师身旁,静听老师与家长的谈话内容。

4、向外打电话时做到:一不拨错电话号码(如果拨错了要说:“对不起,拨错了号码”)二说“你好,”三自报姓名,四请帮助叫XXX接电话,五通话时语调柔和,吐字清楚切忌罗嗦。六通话结束后应该说:“再见”。

5、自己接电话时做到:一说您好,二说请问您找谁,三对方是找别人时,应说:“请稍等,我去找他”,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应说:“他不在我能帮你什么忙吗?”。

第八周:爱国卫生活动;校园卫生大扫除活动;安全隐患排查活动; 狠抓校园清洁卫生,以“爱我校园从卫生做起”为主题,把校园清洁卫生

工作作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突破口来抓,教育学生从小讲卫生,做文明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为美好人生奠基。第九周:创建节约型校园活动;

学校德育活动记录三

一、活动时间:2012年9月13号

二、活动主题:师生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三、活动目的:

(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每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为平台,做到了月月有德育主题,周周有德育安排。使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演讲内容中感悟到民族精神。

(二)、以体验教育为途径,不断创新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消防演习、专题讲座。、(三)、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开展爱心助残活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家乡新变化,使学生在体验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获取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参与和体验这些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使得该校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活动记录四

一、活动时间:2012年11月22号

二、活动主题: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活动目的:

1、要求各班以“行为习惯”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行为习惯就像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的行动。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礼貌行为、早睡早起行为、整齐清洁行为、喜欢读书的行为等,从而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2、通过宣传,了解美德少年的优秀事迹,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做好期末动员工作,制定好计划,搞好期末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学校德育活动记录一

一、活动时间:2013年3月26日

二、活动主题:学校礼仪教育

三、活动目的:

进行《小学生守则》教育,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师生

1、爱家,爱学校;

2、语言文明,有礼貌,思想健康;

3、自行车排放有序;

4、仪表端庄;

5、要整整齐;

6、师长有礼貌;

7、上学不迟到、退;

8、搞好校园、教室和个人卫生;

9、讲文明礼貌,有教养。

四、活动记录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1、力学习文件精神,提高对本次活动的认识;

2、加强师生的集中教育,狠抓活动的落实工作。集中在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的学生中组织开展了一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着重上好一次“听英雄故事,学烈士诗抄”等理想教育班会,高年级学生,还组织了一次以“弘扬先烈精神,遵守道德规范”征文、演讲等活动,并对优秀征文、演讲稿件进行广播、和橱窗内宣传.德 育 活 动 记 录

2011年

德 育 活 动 记 录

2012年

德 育 活 动 记 录

篇12:学校德育活动记录

1一、活动时间:2008年9月8日——2008年9月12日

二、活动主题:礼仪、礼节、尊重

三、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会礼仪、学会礼节、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四、系列活动:

第三周(9月8日—12日)教育活动记录:

利用教师节,对学生进行家庭礼仪教育。

1、每日起床后,向父母问“平安”,上学前梳头、整装,离开家时向父母告别,放学回家向父母打招呼。

2、在家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家庭成员有病时,要探望问候。

3、在家接待客人,做到一起立,二请坐,三倒茶,四交谈,五送客,来客与父母交谈,主动回避,老师家访时,如果老师要自己听情况,自己要坐在老师身旁,静听老师与家长的谈话内容。

4、向外打电话时做到:一不拨错电话号码(如果拨错了要说:“对不起,拨错了号码”)二说“你好,”三自报姓名,四请帮助叫XXX接电话,五通话时语调柔和,吐字清楚切忌罗嗦。六通话结束后应该说:“再见”。

5、自己接电话时做到:一说您好,二说请问您找谁,三对方是找别人时,应说:“请稍等,我去找他”,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应说:“他不在我能帮你什么忙吗?”。

小学德育工作活动记录表

时间:2010-07-02 22:32来源:未知 作者:风 点击:55次

受导学生 受导时间 2010 德育导师 受导地点 学校 引导活动类型(谈话、家访联络、监督等)家访联络 受导活动过程 背景:由于身体原因,他请了近半个月的时间住院看病,后在家休息了一个

受导学生

德育导师受导时间 受导地点 2010 学校

引导活动类型(谈话、家访联络、监督等)家访联络

背景:由于身体原因,他请了近半个月的时间住院看病,后在家

休息了一个星期,于是落下了一些功课。

1、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

2、了解病假期间的学习情况:据他母亲说,督促着看了一点,作业偶尔做了一些,考虑到身体原因,我还是鼓励了一下,至少

完成了一点。

3、告知回校后的情况:一段时间的休息后,本来懒散的性格越加显露无疑,补作业的速度较慢,对于不懂得问题也不高兴主动请教、询问,课堂回答积极性大减,希望家长多多督促,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对于不懂得问题,家长主动引导他大胆请教老师,我呢也尽量鼓励他当面问我,双方面努力,朝着一个方向引导。程 思考:要从小培养孩子不怕吃苦、坚强的个性,不要因为身体的原因就找借口疏于学习。

学校德育活动记录

2一、活动时间:2008年9月20日——2008年10月7日

二、活动主题:尊重、感恩、安全

三、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感恩、树立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

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四、系列活动:

1、开展“八荣、八耻”为主题的观摩活动。

2、开展感恩教育,要求学生向老师或家长做到“八个一”即: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送一句感言、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赠一首诗歌。

3、开展学规范,争五好系列活动。

a、“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班”评选。

b、“五好”学生的评选。

c、学习《小学生礼仪常规》。

d、课间休息规范。

4、举行“当代小学生文明形象”辩论赛及征文活动。

5、开展“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活动。

6、开展“国庆”节庆祝活动。

7、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评比

学校德育活动记录

3一、活动时间:2008年10月8日——2008年10月20日

二、活动主题:学校礼仪教育

三、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会学校礼仪、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四、活动记录

A、校园内礼仪

1、上学时,学生到执勤点自觉下车。

2、课间休息不喧哗,不追跑打骂,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3、随时保持校园内整洁,不在教室、操场乱扔纸屑、糖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学校墙壁、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不坐花坛,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

4、不围观来宾,不触摸来宾车辆。

B、教室内礼仪:

老师宣布上课后,全体学生起立,齐声道“老师好”;学生迟到后,立正站在门口,经老师同意后入座上课;上课时,衣着整洁,姿态端正,不随便走动,不喝水,不嚼口香糖;老师宣布下课时,全体学生起立,等老师离开后再自由活动。老师在教室时,学生干部需要检查卫生或纪律时,应先向老师说明情况,征询意见。

C、路遇时的礼节:

学生要主动靠道路右侧行走。与老师或来宾相向行走相遇时,要主动问好或点头示意,同向行走时不争

道,不抢道,礼让老师或来宾先行。当老师或来宾问话时,要主动停下,徒手时应立正,热情认真地回答问题。

D、集会时的礼节:

学生集合,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做到井然有序,队列整齐,不交头接耳、随意乱说,要端坐听讲。

1、升旗。奏国歌时,全体同学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上台发言、领奖、表演时,走路稳重,从指定的台口上台,立在台上时双手自然下垂,站姿端正。接受奖状、奖品时,先行鞠躬礼(少先队员行队礼)、用双手接,然后转过身来,面向台下,将奖状高举过头,向大家示意后,双手拿好后贴放胸前。下台时脚步稳重。

3、领导到场或是退场,由主持人统一指挥全体学生起立,鼓掌欢迎或欢送。

E、进见时的礼节:

学生到老师办公室(或宿舍),先喊报告(或敲门),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进入,然后立正,说明来意;与老师讲话时,面对老师;离开时礼貌地根据当时的情况向老师告别。

F、接受师长批评时,态度诚恳,不得顶撞,如有不同见解,可等师长讲完话后,再做解释。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

篇13:德育活动实践记录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我们总是在思考德育的有效性, 总是在探讨规范、高效的教育方式。在一次偶然的与同事交谈中, 生出一个念头:能否根据学校与武警部队毗邻的特点, 借用部队的力量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能否开展“军训”这样有特色的德育活动?能否构建起以“学军”为思路的德育模式?

由此, 我们思考:解放军是一个伟大的团队。走进历史, 我们就知道解放军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从中我们就会感到有着学之不尽的经验、精神、品质。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组织和个人, 似乎都可以从解放军的宝库中吸取力量。而在我们的心里, 尤其是学生的心里, 一直也都怀有一股对解放军的崇敬感, 雷锋精神还永远照耀着每一个学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内外条件, 我们认为:在我校开展军训是可行的, 开展“学军活动”也是可行的, 于是就提出“学军育人”的德育工作思路, 想以“学习解放军”作为德育工作平台, 想用解放军精神去滋养一批又一批少儿的心灵。

对于“学军育人”, 我们定位为:它并非单纯的军训, 也并非准军事化管理, 而是以学习解放军为平台开展的综合性的德育活动。它有着特定的学习内容, 那就是要开展国防知识教育、军人精神教育、行为规范训练和军事动作操练等, 它与学校要求的德育内容相一致, 是学校德育内容的深化和有效分解。

对于“学军育人”活动的启动与推进, 我们将它确定为一项长期性、常规性的德育工作, 是学校一项鲜明的德育特色。我们希望把“学习解放军”作为学校管理、教育的一种风格和特色。

二、实践的探索

“学军育人”是一项榜样教育活动, 它既借鉴部队的活动方式, 又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相关活动。它是以“军训”为基本方式, 以常规训练为基本思路, 再结合其他方式, 构建起“学军育人”的活动框架。具体策略有:

1. 军事训练与思想教育、日常规范有机结合

“学军育人”到底学什么, 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以往的军训中, 我们只是进行单纯的军事操练, 而开展“学军育人”活动, 其范围要宽得多, 其意义要深得多。学军就要学习解放军的精神, 以解放军的精神来指导、影响我们的思想与行为。这样, 我们把学军内容归纳为军事训练、思想教育、日常规范三个方面。

军事训练是一种基础的动作操练, 主要内容是队形队列训练、军事游戏及军歌学唱、拉歌比赛等。而队列训练是军事训练的中心内容, 包括立正、稍息、跨立、蹲下、四面转法、行进等, 这些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动作。开展军事操练, 一方面是搭建学军的平台, 烘托学军的气氛, 给人一种外显的规范行为形象;另一方面是在规范动作的到位中追求一种严肃、规范、纪律……使训练在有意或无意中影响人的行为与思想。

思想教育是一种道理、知识的教育, 包括军人精神、国防知识、军事知识等, 强调的是使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做, 为什么要这么做。思想教育是“学军育人”中学习的基本内容, 是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实际工作中, 需要说教, 从深度上说要给学生讲明白;从广度上说要经常对学生讲。知识的获悉、道理的理解, 从内心上具备高尚人品的基础, 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日常规范是军事规范动作在学习、生活中的延伸与创造。为了追求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规范, 我们以军事动作向常规教育延伸。如升旗活动, 组建国旗班, 统一着装, 规范动作, 雄赳赳走向旗台升旗;校门口值岗, 由值周班担任, 八名学生威武地站立校门两侧, 检查同学的上下课, 他们出岗、撤岗都要按规范动作进行;放学路队, 学生不论人多人少都要排路队出校门, 三个两个也要成队。这是军事动作与学校教学、生活的有机结合, 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学习的准军事化。

军事训练、思想教育、日常规范是学军育人的落脚点。而军事训练是基础, 思想教育是中心, 日常规范是重点。它们统一在学军育人的框架下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也只有这样, 才能获得学军育人的效果。

2. 集中训练、常规训练与即时训练有序开展

“学军育人”活动需要一个科学的训练计划。我们确定学军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于是要做一个两年或更长时间的规划, 全面拟订学军的目标、策略及其相关工作思路。这作为学军的指导方案, 便于开展年度或学期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 我们要有效开展集中训练与平时训练、即时训练三方面活动, 让集中训练强化动作, 让平时训练巩固动作, 让即时训练锦上添花。

集中训练, 是在规定的时间内, 高强度地训练动作。这是学习队列的基本动作, 也是提高训练效果的一种做法。我们确定每年十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为军训周, 请现役军人为教官, 进行集中军事训练。由于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既要保证训练有一定的强度, 又不能过强且训练过程要有趣味性。于是, 军训周训练时间落实到每天半天。全校在每天下午停课进行军事动作的操练, 且操场操练与课内学歌、知识教育轮番进行。这种军训周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动作的规范性。

常规训练, 是在军训之后让军事训练进入课程, 使军事训练成为常规性的内容。于是, 我们在综合实践行动课程中, 每班每周安排了一节课, 作为军训课, 训练内容为队列队形操练。设置军训课, 主要是巩固规范动作, 同时也突出了校本的学军课程特色。在军训课之外, 我们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每天的早操活动等项目, 改变旧有的形式, 让队形队列训练也在这里生根开花。如升旗仪式:每周一, 学校举行隆重、规范且有特色的升旗仪式。仪式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入场式, 一、二年级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踏着整齐的步子直接进场, 三至六年级各班按照一定程序在操场绕一圈踏步进场;第二阶段为升旗式, 全体学生听从主持命令, 转动身体, 国旗班雄赳赳正步走向旗台, 规范升旗。整个场面非常壮观!

即时训练是根据形势需要、教育需要而临时性地开展的军事活动。这些活动能丰富学生的学军生活, 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军兴趣。如: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武警中队军营, 参观部队的内务、宿舍、活动室、建队 (军) 史、展览厅、国防基地等, 多角度了解部队军人的军旅生活和工作、生活环境, 让学生亲身感受解放军的风采。

学校举办趣味军事运动会。趣味军事运动会包括跨越障碍、瞄准目标、跳过战壕、炸暗堡、抓敌人、运伤员、掷炸药包、急速行动等十多项竞赛活动。

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大小, 举行模拟解放军野营拉练活动。在豪迈的军营歌声中, 同学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征途, 徒步十几千米。同学们豪迈的歌声、高昂的斗志以及矫健整齐的队列步伐, 充分展示了我校开展“学军育人”活动所取得的良好的教育效果。

3. 成果展示、成绩竞赛与评比表彰巧妙设置

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导向的目标、激励的机制。在“学军育人”活动中, 我们开展阶段性活动成果展示、成绩竞赛、评比表彰等方式, 一方面对人们是一种正面刺激, 产生向上奋进的作用, 另一方面能烘托学军气氛, 增强育人效果。

阶段性成果展示, 就是学校根据活动的内容安排, 预先设定在什么时候要达到什么要求, 要举行什么项目的展示活动。那么, 学校就围绕这个展示要求, 在一个时间阶段强化训练。这就给每一个校园人一种使命感, 增强责任心, 提高人们的活动热情。如我们在开学初设定, 要在元旦前后举行面向全市的大型“学军育人”成果展示活动, 那么就在这近两三个月的时间, 进行强化训练, 并不断提醒人们的展示要求, 这样, 活动就有紧迫感, 训练的效果也就非常好。

成绩竞赛是个人或团队开展的成绩较量。我们既重视个人的比武, 又特别强调团队之间的竞争。我们有意识地设计良性竞争的平台。在“学军育人”的训练过程中, 我们基本上每月安排一次比赛, 如十月份的队列比赛, 十一月份的路队比赛, 十二月份的内务比赛。这样就形成经常性的竞争机制, 整个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

评比表彰是激励先进、树立榜样的好方法。“学军育人”训练活动也要有奖惩机制。在奖励对象上, 既要面向学生, 也要面向组织者、管理者———教师。在奖励覆盖面上, 要让所有参加训练活动的教师与学生都受极大的刺激, 必须坚持80%的人员受到嘉奖的原则。在奖励形式上, 采取多形式策略, 如在少先队雏鹰竞赛夺章上增加设置了“军训章”, 阶段性学军先进班级, 先进教育工作者等。通过评比, 肯定了成绩, 表彰了先进, 增强了师生的荣誉感。由于评比表彰都是在阶段活动结束时举行的, 与总结是相关联的, 因而也可以说:它为“学军育人”活动画上了一个个圆满的句号。

三、成效的分析

“学军育人”活动, “学军”是途径, “育人”是目的, 是一种榜样性的教育活动。无论对这项活动的途径还是目的分析, 都给我们带来惊喜的收获, 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1. 从学生发展层面来说, “学军育人”活动养成了为人必需的行为规范, 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优秀的人文精神。

“学军育人”活动非常重视规则与规范, 这样就比较有力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而, 活动后最明显的效果是学生操练规范了、路队整齐了、站立有样了等, 这些规范的形象, 凸现了学军育人的外部成效, 树立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形象。

开展学军活动, 实现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开展学军活动, 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增强了国防观念, 加强了组织纪律性, 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健全了学生过硬的身心素质, 为学生将来的成人成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 从德育工作层面来说, “学军育人”活动铺开了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开拓了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学军育人”开创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体验性教育活动。开放性、实践性和体验性应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主题词。“学军育人”就是这样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性教育活动。它一方面持续而有力地开展军事操练, 另一方面对学校的管理、学习、生活全面进行改造, 强调规范训练、规范生活、规范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践———在操练中、在参观中、在学习中、在生活中, 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并转化为行为习惯。教育就在实践中开展, 在体验中有效地促进德育的内化。

篇14: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功能初探

一、广阔的社会背景使德育资源由单一型转为综合型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观察与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因此,这门课程为我们展示的社会背景是广阔的,为我们提供的德育资源是丰富的:大至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小至热爱家乡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等,都可成为德育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资源来源于五个方面:

1.社会资源。通过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在考察、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培养他们为社会尽职的使命感,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积累经验。如“养殖与环保的探讨”“农村娱乐活动的调查”“古桥调查”“家乡民俗有哪些”等活动主题。

2.自然资源。通过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拥抱自然,探索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珍惜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如“农谚的收集和利用”“节气的科学性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怎样节约水资源”“落叶的秘密”等活动主题。

3.科普资源。通过科技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可让学生广泛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信息,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的亮点,开展“小论文、小发明”活动,从而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如“方便镰刀的发明”“怎样储藏年糕”“蚕宝宝中毒抢救法”“蚕豆蛀虫原因的研究”“鳖冬眠观察记录”“土豆长芽能否食用的实验”等小发明、小论文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产生的。

4.自我资源。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学生只有主动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去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获得生活经验、生活智慧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如“今天我当家”“教室布置我设计”“我与邻居”“我为老人节准备的礼物”等活动就来自学生自我资源。

5.学科资源。学生在各科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就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敏锐地捕捉这些问题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可让学生在探索、研究、实践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如“走近课本中的英雄”“百年畅想”“学校的今天与昨天”“寻找家乡的民间文化”等活动就来自学科资源。

二、亲身的实践参与使道德感悟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工作在目标和内容上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通过开展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从单纯的校园、家庭步入广阔的社会,不仅丰富了德育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他们在亲身参与中生成了真切的道德感悟,从而使道德体验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德育效果更好。

例如,于城小学五年级的张唯旭等几位同学从报纸上和电视新闻中看到,海宁黄湾的一伙迷信信徒在搞迷信活动时引发火灾,导致在场烧香拜佛的39位老人葬身火海的新闻报导,引发了他们的思考,由此确立了“农村迷信活动的调查和研究”的小课题。在老师指导下,他们制定了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通过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写出了《农村迷信活动的调查和研究报告》。在报告中,孩子们陈述了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分析了参加迷信活动人员的年龄特点及原因,提出了要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合理化建议。

这样的活动,由于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样的活动中生成的道德体验与感悟,使抽象的德性规范与价值内化为学生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认知。

三、活动的开放性使德育渠道由单线型转为网络型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使德育渠道变得丰富起来,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范畴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关于活动的四大指定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都可以成为德育活动的领域或手段,而一些非指定性领域也可以成为学校开展德育的新天地。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来看,既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可以挖掘学科课程资源,组织各类拓展学科德育点的活动;既可挖掘和开发家乡好的人和事去教育学生,也可利用书本网络,用榜样去弘扬社会正气,用美德去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基本形式看,既可是探究、实验、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践、劳动实践、信息实践等,又可以是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可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德育的渠道呈现出网络型的特点。

例如,于城小学利用本地农业科技优势,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基地。活动中,学生来到“特种水产养殖场”,参观了锅炉房、露天养鳖池、全封闭温室育鳖池,听取了养殖大户王代妹的创业经历。孩子们的反响非常强烈。养殖大户脱贫致富的经历,勇于探索科学养鳖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生动的教材。听一听艰苦创业的过程,看一看科技与劳动的结晶,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个案例启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拓展了德育渠道,在由一次次考察、一份份调查、一段段采访、一个个展示等构成的多线型、互相交融的活动中,教育效果更为明显。

四、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德育方式由灌输型转为渗透型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发现式学习,即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调查、实验、制作、设计、观察等方式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得出结论,这为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学生不仅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而且真正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的教育中,教师常常引用“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类的话来劝导学生,但这样的说教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围绕“粮食的研究”这一主题,开展了多角度的小课题研究:学生通过向父辈调查和家庭劳动体验来了解粮食的来历,从内心真诚感到粮食来之不易;通过采访老一辈农民,了解中国三年困难时期人们经受的痛苦。这使学生出乎意料,万万想不到人竟然会没有粮食吃;通过实地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严重,心中自然形成了要爱惜粮食的意识;通过上网搜索,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不少贫困国家的人民吃不饱饭……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不仅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这种情感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在探究中自然形成的。的确,无数空洞的说教都比不上一次实际的探究与体验,事后写倡议书、做义务监督员等自然就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大量研究和实践显示,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点。我们应不断努力,使其德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海盐县于城镇中心小学

浙江海盐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上一篇:寒假周记600范文下一篇:爱国卫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