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践活动启示

2024-06-28

德育实践活动启示(通用6篇)

篇1:德育实践活动启示

德育实践活动启示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处理、调节与他人,集体工作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准则,以及在这个基础之上表现出来的职业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它是教师专业队伍中特有的一种团队精神,是社会道德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我的做法是: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2、循循善诱。教师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如我班张X同学有一次因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我没有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我真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而影响了班级荣誉,拖了后腿,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不过,我从你的眼神中发现,你是憋足了劲,要为班级争回荣誉。”我接着问他:“你敢不敢向全班同学保证?”回答是肯定的,效果也是理想的,教师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二、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1、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渗透德育。

教师还应当是一位优秀品德的播种者。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学生的品德层次才会在我们的教育下得到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2、更新教育观念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重视德育,克服形式主义倾向,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三、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教育

1、用心关怀,渗透德育。

现在学生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所得的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因此作为教师,我重点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形成,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以深入人心的情感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加强规范学习,渗透德育。

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要落到实处,要狠抓主渠道。我带领学生对于《小学生守则》进行认真的学习。教育他们,学生只有言行一致才算得上好的道德品质。平时经常对学生执行《小学生守则》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表扬、批评。在班会上对他们进行解释,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使他们在听故事中受到品德教育。在德育实践中努力提高他们将道德认识能力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能力。

3、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巧抓机遇,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活动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我们在本学期中开展的“学伟人 寻足迹”活动中,学生们都积极的搜集革命先烈事迹,讲故事、出板报等活动。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立足学科教学学科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数学的有趣、有用,从而增强孩子对数学的情感;对于那些学困生,总是从帮助者、欣赏者的角度不断地给予鼓励,让他们在不断的努力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很重视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的综合能力。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的。

(1)、是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乐知者不如好之者”。首先,学语文的兴趣来自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文学成就璀灿夺目。教师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学成就开展五彩缤纷的语文活动,如课本剧的表演,朗诵比赛,成语接龙,妙对欣赏让学生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领会语言学科的博大精深,学生自然就会有深入学习的愿望。

(2)、是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新课程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结合语文就是课前预习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后复习与置疑的习惯,独立思考创新求异的习惯。

(3)、是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清楚的说明了读与理解文章的关系。朗读是分析的基础,古私塾先生教书,就靠学生反复读后硬背下来,但其中不乏大文豪,足见古人重“读”是有道理的。读有默读、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背诵。课堂教学中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语文教育专家巢宗祺就特别重视诵读,他说:“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这也是中华民族学语文的优秀传统。”现行的初中教材,美文比比皆是,朗朗上口。所以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就成了第一步。课堂上读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课后,读读背背精彩的语段,潜移默化,积腋成裘,这些东西就成为学生自己的了。

(4)、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勤练笔的习惯。做好这一点,能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奥妙,也是发展智力的途径之一。

五、精心策划主题班队会

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我注意主题班会内容的系列化,内容丰富,又符合学生实际,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地球》,通过本次活动,了解我们可爱的家园——地球的生态环境正遭受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总之,我们来个两手抓:一是抓规范——培养行为习惯。二是抓活动——创设德育情景。我们的德育工作一定会与时俱进,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篇2:德育实践活动启示

【摘 要】“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对高校德育有重要启示意义。新时期高校德育需寓学于行,注重道德实践教育,应立足于当地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丰富德育内涵,也要探索创新机制,真正将德育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善行河北”;道德实践;德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3-0202-02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在全省大兴“互助、诚信、敬业、孝敬”之风,不仅是推动建设沿海经济强省与和谐河北的强大精神动力,也为改进和完善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启示。

一、寓学于行,注重道德实践教育

“善行河北”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宗旨,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向实践转化,倡导“意在善,贵在行”,号召民众要有向善、从善之心,更要有乐善、行善行动,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善行河北”活动始于宣传,更着眼于落实,在实践中涌现出一系列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取得令人瞩目效果。不过当前高校道德教育仍存在“重知识、轻实践”倾向,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宣教味道浓烈,道德评价和考核机制不健全。“善行河北”活动中涌现出的道德模范人物事迹,不仅是高校德育重要资源,而且“善行河北”活动本身注重实践的德育新风尚,给高校德育启示是必须改变“知识本位”主义倾向,在加强正面宣传和教育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实践教育。

首先,包括所有教职员工在内的高等教育参与者须谨言慎行、躬身示范,自觉引领和树立廉洁清正、敬业奉献道德风尚。石家庄铁道大学坚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三育人”考核评优活动,营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氛围。“三育人”已成为石家庄铁道大学最具特色的师德建设制度。

其次,采取多种形式寓学于行,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走进基层,关爱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将德育课堂搬到革命圣地西柏坡,让学生耳濡目染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近些年还开辟了新的道德实践基地――石家庄市鹿泉区大河乡曲寨村,组织大学生到曲寨村实地参观考察,感受新农村建设巨大成就。

再次,注重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石家庄铁道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艰苦创业人”办学特色,继承和发扬铁道兵“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和铁路“半军事化管理”严谨作风,重视从心理到行动全方位落实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磨砺意志、锤炼人格。学校历届毕业生以实际行动赢得“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发展快”的良好口碑。

二、丰富内涵,挖掘地方德育资源

“善行河北”活动之所以结出累累硕果,在很大程度上在于这次活动不仅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而且还扎根于河北古朴的地域文化,通过编写《河北善行规范》,举办研讨会,组织文艺汇演和媒体专栏等形式,将推动普及宣传和开展地域文化研究相结合,充分挖掘地方优秀德育资源。

积极挖掘当地优秀文化资源,吸收地域文化精髓,是“善行河北”活动对高校道德教育重要启示。河北省文化资源非常丰厚,既是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典故发祥地,也是荆轲刺秦、桃园结义之地。这里不仅孕育出赵奢、廉颇、张飞、赵云等名将,董仲舒、蔺相如、魏征等政治家,而且还涌现出科学家扁鹊、祖冲之、郭守敬,以及文学家关汉卿、纪晓岚、曹雪芹等,西柏坡作为中国红色文化圣地和新中国摇篮更是闻名遐迩。河北高校德育可以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让历史光辉和人文精神重新焕发生机,照亮当代大学生现实生活。

在新的历史时期,燕赵大地也涌现出许多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典型。比如驰援全国救灾的唐山十三义士、义务赡养孤寡老人的林秀贞、石家庄街头传播正能量的“豆饼哥”姚彦军、宣传不用明矾不用复炸油的“油条哥”刘洪安、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父母十五年的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等等。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感人事迹,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具有感染力。要提高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人物典型和感人事迹,让受教育者在引起情感共鸣同时,自觉锤炼自身道德修养。

为深入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石家庄铁道大学成立了封龙山文化研究中心,为学生开设“文化河北”系列专题讲座,以传承燕赵文化精髓为契机,教育和激励学生养成崇信、重义、尚和的优良品质。学校浓浓的文化氛围和德育效果使人耳目一新,也收到良好的效果。近些年来石家庄铁道大学相继涌现出杨之亚、谷学志、王红丽、孟凡平、吴泽等品学兼优的“全国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和“河北省五四奖章”典型。90后大学生尚金锁、刘洪安创办的“诚信驿站”,被誉为河北发展的软实力和“金名片”。

三、与时俱进,创新载体浸润心灵

“善行河北”活动是由河北省委发起,在新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燕赵大地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这次活动着力于解决新时期道德建设所面临最紧迫的问题,坚持把平台和载体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运用新技术手段宣传善行理念,充分利用“善行河北”官方微博、爱心联盟QQ群以及各类各级文明网站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最大限度将善的理念传播开来,形成浸润心灵的德育氛围。这种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创新教育手段的德育理念,对高校道德教育也具有很大启发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日益受到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高校德育工作也处于思想激荡的开放环境当中。高校道德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创新载体,才能使道德情感真正浸润到学生心灵深处。石家庄铁道大学学生处、校团委以及各学院团委和学生社团组织,相继开通了腾讯微博和QQ群,不仅极大方便了学生工作开展,而且也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对学生开展心理和思想德育,收到良好效果。学校“微公益”志愿团和自强社等社团组织都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在学生中招募志愿者开展献爱心活动,传播浸润心灵的正能量。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也积极拓展新媒体技术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在线普查和咨询服务,使学生获益良多。

作为专职德育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老师也在新媒体突飞猛进背景下,重点针对学生所面临最紧迫的道德困惑,丰富授课内容,探索授课和考核新形式,收到不错的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大胆探索“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以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道德困惑为切入点,以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法为辅助,深入细致地开展德育工作,深受学生喜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也尝试以研究为中心专题教学法,将教材内容划分为若干专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取得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内容,而且也为高校新时期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高校道德教育不仅要寓学于行,注重道德实践,更要挖掘地域文化和道德资源,丰富德育内涵,还必须与时俱进,融入时代特色,创新德育载体,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落实新时期的德育目标。

作者简介:

段晓亮(1980-),男,河北邢台人,南开大学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代史学;

杨 博(1980-),男,汉族,河北博野人,讲师,现为石家庄铁道大学学生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安雅丽(1977-),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现为唐山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篇3:德育实践活动启示

一、民办中小学德育的不足

民办学校是市场产物,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教育的责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德育工作存在着亟待提升的空间。

1. 德育的地位有待提升

民办学校,因其特殊性,举办者几乎一致认为:学校安全保证了,教学质量出名了,学校生存就有了保障,发展就有了希望。因而,视人员安全和教学质量为关乎学校存亡与兴衰的头等大事,德育工作往往服务、服从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抬得很高,喊得很响,结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保证。

2. 德育工作体系有待完善

袁贵仁部长曾说:“我们将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开发德育资源,突出实践环节,营造文化氛围,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作的教育网络。”可见,要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需要完善德育工作的体系。民办中小学关切点囿于自身发展原因,导致德育的视野、领域、体系均受到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单打鼓,独划船,难能较好地融入社会、融入教育总体体系当中,构建既切合校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工作体系。

3. 德育的内容有待贴近生活

正由于民办学校的重点在教学质量上,导致德育处于从属地位,服从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服从于学校正常秩序的运转,服从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中心工作。德育的内容多为校园安全、卫生、秩序诸多方面的日常事务,而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开展的内容相对缺乏,更难谈得上丰富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实际的内容。

4. 德育手段、方式有待丰富

德育内容的单薄,势必导致德育手段、方式的单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除了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让学生可感、可悟外,还得有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当前社会形势总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中小学生是最容易受其影响的群体,没有丰富的手段、适当的方式难以达到德育的目标。

二、“闪光德育”创新尝试

湖南金海教育集团创办于2000年,系当前湖南最大的民办中小学教育机构,集团以“让每个生命闪光”为办学理念,把德育工作实实在在摆在首位,以德育促学校工作,构建了“闪光德育”新常态,赢得了口碑,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发展。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教授曾题字“闪光教育,育人育心”。

“闪光德育”,是用引导生成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求得品德闪光,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设立特定节日,培养意识,闪情商之光

为了培养学生感恩、分享的情怀,集团把周六定为“感恩日”、周一定为“赏识日”。围绕感恩自己、感恩父母、感恩同学老师、感恩社会祖国的主线开展活动,每学期评选十大感恩标兵,全校师生、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加评选,由初选、公示到终审评定的方式确定名单,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刊发颁奖辞,并组织标兵到各班巡回演讲,浓化感恩氛围,形成强大的感恩气场,浸润学生心灵。在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上,要求学生赏识自己、赏识他人,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节日的设立,使感恩教育、赏识教育时间上一以贯之,内容上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受到熏陶,情商得到提高。

2. 推行“四爱教育”,筑牢根基,闪生命之光

“爱”是生命的本源,是教育的本源,也是德育的本源,我们推行“四爱”教育,即爱自己,爱班级,爱学校,爱祖国。引导学生从关爱自己开始,到关爱集体,关爱祖国。为了避免停留在口号上,我们将每一项内容都进行了细化,如“爱自己”,就有三项指标:1爱护生命 ,按时吃饭、睡觉,坚持体育锻炼,有病及时治疗,相信科学;2爱护声誉,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不危害他人,遵纪守规,有错就改;3爱护前途,有理想,有追求,热爱学习,全面发展。同样,爱班级,爱学校,爱祖国也都有具体的要求。用这样的指标将每项内容具体化,而且都与学生日常行为紧密联系,做实了平常的相应工作,就是在践行“爱”的承诺。这样,使“四爱”教育寓于学生生活,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3. 采访成功人物,见贤思齐,闪进取之光

所谓“成功人物”,是指在做人、做事方面受人称道,有一定影响或一定成果的人。每学期,我们都布置学生至少采访一个成功人物的任务,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要求学生形成书面材料,或拍摄成视频,每学期的第二个月第一个星期开始,在班内相互交流,到学校相关媒体上展示,学期末进行评优奖励。学生津津乐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形式多样,文字、图片、视频材料丰富、新颖、鲜活。学生在感言中说,一次采访就是一次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许多,身边的人看似平常,实际上都有过人之点,都有我们学习之处。这样的采访,有明确的指向性;形式活泼,主动性大,容易为学生接受;交流展示,形成了氛围,强化了意识。四年多的实践,活动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4. 设立标准,规范行为,闪习惯之光

德育的落脚点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上,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成才要先成人,为此,我们制订九条成人标准:仪表端庄大方,谈吐文雅得体,交往彬彬有礼,秩序井井有条,服务主动热心,生活自主自理,为人诚实守信,实践增长才干,身心和谐发展。结合日常生活,再拟定考核内容和ABC三个等级标准,每月公示每个学生的考核等级,学期作出结论,其结果与学期奖励挂钩,并作为学生思想品德综合评价的结论。评价方式,由学生本人申请,小组根据日常考核记录集体审定;考核主体,合作小组;考核程序,个人申请,小组审核,公示复议,确认记录。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方式,把德育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强调学生对照标准规范自身行为,加强自我约束,人人是评价者,人人都是被评价者,评价结果被综合利用,吸引学生不断争取优秀。从而,做到了化大德育为小德育,化无形德育为有形德育。

5. 培育寝室文化,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闪和谐之光

寄宿制学校,寝室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场所;引发矛盾纠纷的场所;滋养习惯的场所;构建人脉关系的场所;促进教学的场所。近年来,社会上马加爵事件、林森浩事件也警醒着我们,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把解决独生子女身上的相关问题与寝室建设联系起来,着力构建寝室文化,将寝室文化的内涵界定为四个方面,即布置温馨整洁,关系兄弟姐妹,氛围互助成长,平台家校互动。以“关系”与“氛围”为核心内容,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构建寝室文化考核标准与机制。让学生在与寝室成员的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学会协调关系,学会处理矛盾。实践告诉我们,明确标准,积极引导,寝室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尤其是学会与人相处方面的好阵地,学生能从中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缔结友谊之花。

6. 走出校园,挖掘德育资源,闪能力之光

学校德育离不开社会,走出校园,利用校内、校外两种德育资源,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德育的发展,我们曾做过许多有益的尝试,收获了一些感悟。

我们举行过“七彩湘江,青春飞扬”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欣赏两岸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沿岸厚重的历史文化”为目的,140多人历时十多天,行程800多公里,从湘江源头走到江尾洞庭湖,大家在宁远文庙席地而坐,在孔子像前聆听讲座,在舜陵举行庄严肃穆的祭拜仪式。在毛泽东诞生120周年之际,我们组织180多名学生,兵分三路,模仿1927年毛泽东、朱德、陈毅井冈山会师的情境,举行了“井冈会师,点燃梦想”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在龙江书院举行了盛大而内容丰富的会师典礼。之后,前往井冈山,重走红军路,吃南瓜饭,听讲座,一系列的活动让大家感受到红军当年的生活,领悟了红军精神。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深刻含义,我们组织学生到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苗、侗、土家、瑶四个民族的民俗,和当地少数民族同龄人开展联谊活动,听专家关于各民族的讲座,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含义。每次活动结束后,学生在总结当中无不感叹:自己受益匪浅。

7. 开阔国际视野,培养本土意识,闪民族之光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留学年龄层次逐渐转向低龄化,民办中小学该如何培养这批学生?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一方面,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域文化;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学生的本土意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如在让学生了解西方节日等文化的同时,把中国传统的六大节日有关知识编印成册,纳入校本课程,开展制作灯笼,写年夜饭祝酒辞等特色活动,强化学生传统节日的意识,滋养民族之魂,让他们即使走出国门,民族传统的东西也能跟着出去。

三“、闪光德育”创新的启示

1. 民办中小学德育要踏实而为

踏实而为,一是指要贴近学生生活,二是指要落实目标。“中小学德育存在着主动性、实效性差的问题,学生不愿意学德育课程,德育实践中知行脱节甚至背离,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提高往往止于一种口号或一种要求,这是德育真正的困境,最大的困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民办中小学更是如此,德育是一种浸润的过程,学生内心的触动,情感的涌动,思想的波动,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所引发的。

“生活是德育的基石,而不仅仅是德育的一种手段,‘生活’与‘德育’是一种本体性关系,在这种关系上,德育即意味着一种生活德育,或者简单地说,德育是生活德育的简称。德育是个体在完整的生活内容中,以道德的方式,自觉地建构一种道德生活。德育不能离开生活,离开了生活,德育就会异化为一种教条式的知识灌输。”德育应该让生活的气息不断吹拂德育的领地。

但生活不等于德育,生活中时时有德育的契机,处处有德育的素材,准确地把握契机,细心地收集素材,是德育有效性的保障,是德育创新的着力点,是做实德育的生长力。

2. 民办中小学德育要顺势而为

民办中小学德育要顺势而为,这“势”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的需要、兴趣;其二是符合学生的趣味的活动。

要了解学生行为的动力需要从了解学生的需要入手,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把德育的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联系起来,要把学生的个体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样,德育的目的既是社会的,也是学生自己的。

符合中小学生的兴趣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领悟人生的道理,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有学者认为,当学生意识到你在对他进行教育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失败了。

江苏省南京市中小学生德育需求调查报告显示:“没有学生认为德育对自己成长‘几乎没有作用’,学生对德育活动‘情有独钟’,学生关注德育活动的目的是否切合自己的要求,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形式是否喜闻乐见。”这告诉我们,德育要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出发。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能把德育目标落实下来。

3. 民办中小学德育要登高而为

面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民办中小学责无旁贷,并且要登高而为。

(1)要正确处理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德育为先”和“教学为中心”并不相悖,学校的稳定靠德育,没有它,教学就无法正常有序开展;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靠德育,没有它,教学工作无法持续开展;良好的班级氛围靠德育,没有它,教学效果无法彰显。德育为先与教学为中心相互促进。

(2)创新德育的手段、方式、方法。德育的任务可以是长期的,但德育的手段、方式方法却不可能是长期的,或者一成不变的。时局在发展,学生在变化,要求在提高,德育工作必须随之而舞,根据学生生活实际,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瓶”,装上德育核心内容这瓶“旧酒”,不断推陈出新,德育工作才会迈上新的台阶,开创新局面。

篇4:德育实践活动启示

摘 要:美国中学普遍推行全员德育导师制,在学生走班上课的背景下,每位教师均要担任一组学生的导师,并对学生进行常规性辅导和教育。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美国教育工作者对于导师职责、辅导活动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我国学校有必要立足本国国情,借鉴美国经验,开展务实实验,通过德育导师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美国中学;中国中学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改进管理育人,探索推行德育导师制,体现了其有力、有序推进中小学德育创新的坚定决心和科学态度。在中国,班主任向来是中小学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然而,班主任工作制度往往成为某些任课教师忽视德育、拒绝承担德育责任的借口。促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人生导师,是德育创新工作应该重视的现实问题。欧美中学一般推行的是学生走班上课、班级不设班主任前提下的德育导师制,我国某些中学试行的是班主任和导师相互配合的德育导师制。在全面推行德育导师制前,我国还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探索,找到可行的方案。

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跟踪了解了当地两所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践情况,根据一手材料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学校开展德育导师制实验的情况,对我国中学如何推行德育导师制进行了探索。

一、实践图景

笔者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主要跟踪研究了当地两所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情况。第一所学校是位于华尔街的千禧高中(Millennium High School),第二所学校是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哥伦比亚中学(Columbia Secondary School)。两所学校的每位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要担任一组学生(每个教学班分为两个小组,每组约15位学生)的导师。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将一直在同一小组接受同一位导师的指导,即使在某些学年该导师并不承担这部分学生的教学任务。

高中学生每天有30分钟接受辅导的时间,九年级和十一年级学生在午餐之前接受辅导,十年级和十二年级的学生在午餐之后接受辅导,学生轮流使用教室和餐厅。周一和周五,导师会就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问题进行主题辅导;周二至周四,学生则会在导师的陪伴下进行自主阅读,有需要的学生可以与导师单独交流。初中学生每周有两次接受辅导的机会,每次40分钟,占用正常教学时间。例如,七年级的辅导时间是周二上午第二节课和周四下午第一节课。

为了与导师制相配合,学校设有家庭教室(home room)。每组师生的辅导课会在一间固定的教室进行,这间教室就是这一组师生的家庭教室。从数量上看,辅导小组是教学班的两倍,学校无法提供足够的教室让全校学生同时上辅导课。为了避免教室数量不足的问题,各年级的辅导课被安排在不同的时间,这样,同一间教室在不同的时间段就会被不同年级的小组使用,高中的错峰辅导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此外,不同年级的学生因为共用一间家庭教室面向国旗宣誓而有可能相遇,甚至成为朋友。

辅导小组的活动形式多样。导师与学生每周都会以研讨会的形式开展一些类似于我国中小学举办的主题班会活动,活动涉及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辅导小组建设、公民指导、职业指导等。学校会为各周活动的主题提供参考建议,但主题活动的最终选择权属于导师。在笔者访学期间,两所学校的学生在导师的组织下开展过团队拓展、毕业典礼节目编排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像参加正规学科教学一样,学生们会真诚地投入到这些活动中,即使在高中的自主阅读时间里,学生也都会挑选一些人文性的书籍来阅读,而不会利用这个时间赶写作业。

辅导小组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社会。家庭教室的某个区域可以供小组张贴规章、生日表、特色装饰品等。导师会和学生一起讨论、制订小组章程,常见的章程包括相互尊重、自我表达、相互信任等。导师把得到学生一致认可的章程写在一张纸上,每名学生在纸上签名,之后张贴在墙上。导师还会带领学生讨论学校章程和纪律、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等,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并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小组还会统计每名学生的生日,在聚会时进行简单的生日庆祝活动。

二、理论脉胳

担任导师是每位美国中学教师习以为常的工作之一。笔者就中学德育导师制的相关问题求教于美国德育研究专家戴维·汉森(David Hansen)教授。汉森教授推荐笔者阅读一本名为《家庭教室指南》(Home Room Guidance)的书,该书出版于1946年,是作者在500多所学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内容厚实、注重实际操作性,详细分析了德育导师制(或家庭教室)的工作内容、实施原则等,对于全面把握美国多数中学的德育导师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1]

(一)目标与职则

《家庭教室指南》对家庭教室进行了界定,认为家庭教室为学生与教师的良好接触提供了传统教学之外的一种方式——固定的在校时间里,教师与一批学生见面、相互了解,并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形成特定的观念和习惯。仅通过传统教学往往达不到这样的目标。这种界定下的家庭教室的含义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德育导师制,下文将书中的家庭教室与德育导师制看作相近的概念。为了符合国人的认知,更多地把家庭教室看作一个地理概念。

德育导师制在美国中学教育中的全面推行,缘于社会对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接受精神教育、健康教育、社会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作者指出,个体生活在物理的、社会的、民族的、公民的、情感的、精神的、职业的关系中,如果没有以上几方面的适当培养,则很难全面扮演其人生角色。

德育导师制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的兴趣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协调,有助于培育重视责任与权利、具有宽广视野的理智公民。德育导师制涉及较多领域,能够达到较多目标,这方面仅靠其他的科目教学是难以达到的。作者在整理了研究者关于德育导师制的100多种目标的表述之后,将德育导师制的目标和职责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发展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家庭教室中,教师有机会全面地了解每一名学生。家庭教室的师生关系与普通课堂的师生关系不同。在普通课堂上,师生交流以知识学习为纽带;在家庭教室中,师生交流是全面的、充满人文关怀的。

2.指导学生

教育和指导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还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协助,尤其在解决问题和生涯规划方面。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可以细分为教育指导、个人指导、生理指导、社会性指导、道德指导、职业指导和闲暇指导。

3.发展社会所期望的公民理念和习惯

社会所期望的公民理念和习惯包括与民主社会有关的知识、理念和态度,以及对本地社区和全国事务的兴趣。家庭教室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此类习惯的机会。

4.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常规管理

家庭教室设有各种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如担任主席或某方面的负责人。

(二)实施原则

作者从组织管理、活动策划等方面提出了德育导师制的若干实施原则,本文试概括如下。

1.制定全校德育导师制的工作计划

一个核心办公室或者委员会要制定全校德育导师制的工作计划,且工作计划要适应当地和学校的环境与具体条件。

2.在常规在校时间进行辅导活动

辅导活动不应在课外进行,以免学生和教师对辅导活动不够重视,而应在恰当的学校时间进行,时长为30~45分钟较为合适。

3.辅导活动要有适当的频率

在辅导过程中,师生不得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师生不应因为其他缘故而缺席辅导活动。没有特殊原因,辅导活动不能被取消或暂停。

4.家庭教室的装扮要有吸引力

家庭教室要装扮得像家一样。必要的设备及资料(如供学生扩展阅读的书籍、彩笔等)应配备齐全。

5.导师要拥有组织活动的自主和自由

尽管学校有统一的计划和必要的规范,但每一个家庭教室的活动应该有其特色。辅导活动的规划应该有持续关注的要点,从细节开始,慢慢发展成较大的项目。不同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较好的活动项目应该在校内得到表彰,每个小组要定期向委员会提交活动报告。

6.辅导活动要重视培养团队精神和独立个性

辅导小组要建立师生、同学之间的亲密关系,确认每个成员在团队活动中的责任,鼓励、期待学生履行责任。团队成员之间要学会相互欣赏,为他人提出建设性建议;同时,培养自身兴趣,自信、忠诚待人。家庭教室应该能促进每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地方。

7.辅导小组的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不宜经常变动

导师遴选要慎重。辅导小组人数不宜太多,应该限定在35人以内。小组的构成因素应该是自然的,就读年级、所修课程、兴趣爱好、性别等因素都要考虑在内,学校要依据最自然、最合适的方式进行分组。小组内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分工,对干部进行培训,明确各自职责。

8.不同年级的辅导活动不同

在该书调研写作时期,美国的学制是七至九年级为初中,十至十二年级为高中。七年级的辅导活动的重点是适应与调整、辅导小组建设与规章学习、中学学习适应、学校常规学习。八年级的重点是职业游戏、各学科学习方式指导、品格教育、个人行动。九年级的重点是生涯选择、毕业辅导、职业信息、高中课程了解、公民实践。十年级的重点是适应与调整、了解高中要求、学习方式调整。十一年级的重点是个别问题处理、社会责任认知、职业标准。十二年级的重点是职业或学业预备、未来教育选择、公民实践、自我分析、职业面试。不同类型的活动要适当安排,如有机安排生日庆祝、纪念日和节日、季节性活动。

9.辅导活动的设计要科学

每个活动要有清晰、值得期望、有针对性的目标;要有教育性和吸引力,重视学生的现实需要;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使所有成员参与活动;连续活动要回顾之前的活动,不宜简单照搬学校其他地方正在做的事情;要广泛利用来自学生、教师、导师、行政人员的资源,重视团队精神;活动要有时间限制,导师、干部或者成员的致辞要尽可能简短,以确保活动时间;要建立辅导活动评价标准,对各位成员的工作进行适当的评定;活动委员会要承担活动材料的设计责任,力求活动材料适当且充分,并对所有的活动过程和活动材料进行完整的档案保存;要及时了解活动效果和学生对辅导活动的评价意见,并适当调整。

10.导师要正确认识自身角色,积极履行职责

导师要做活动中的积极成员,在面对学生时不应有私心或者偏见,这一点,在导师同时担任这些学生的课程教师时尤其需要注意;导师要得到相应的训练,以更好地承担他们的责任。

三、启示

(一)重视中学教育的全面育人职责

在我国,在些学校的小学科(如音乐、美术等)课时被抢占,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仅是偶尔开展的点缀。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特长和风采,其归属感、自尊心无法得到满足。

新时期,我国中学教育应该进一步弘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2]。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教育的责任不只是传递各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有效成员。学校应该适度变革,减轻应试压力和书本知识学习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为教师公平分配育人责任

我国学校一向倡导“全员育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育人责任较多地落在班主任的身上,班主任工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很多困境。例如,班主任工作制度往往成为某些任课教师忽视德育、拒绝承担德育责任的借口,“全员育人”成为空洞的口号;由于班主任实际承担的工作量远远超过普通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成为教师眼中的苦差事。

相比之下,美国中学德育导师制有如下优点。第一,强调每位教师都是学生的成长导师。因为每位教师都要担任一组学生的导师,每位教师都清楚学校的德育安排,这样不仅能够促使教师对自己的小组进行指导,而且能够促使教师对自己所教的所有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第二,所有教师的工作量大致相同。在美国这种不设班主任的全员导师制度中,教师的工作量是大致相当的,即每位教师除了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外,都要担任一组学生的导师。

四、我国中学试行德育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中学开始试行德育导师制。这些中学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交往和职业选择的帮助与指导,引导全体学生主动、持续、和谐发展。部分中学的全体教师都要担任学生导师,体现了“全员育人”的原则。研究显示,导师制的推行可以帮助中学生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困惑与矛盾,从而有利于实施个别化教育。同时,导师的言传身教,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关信息显示,南京一中、深圳桂园中学、湖北夷陵中学先后实行过德育导师制,浙江省湖州市、山东省沂源县曾在辖区中小学推行德育导师制[3]。在深入了解我国各中学的德育导师制之后,笔者发现这些学校的德育导师制是在班主任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开展的。虽然报道显示导师对学生进行悉心教导,但事实上仍然是班主任承担着主要的德育责任。班主任工作制度和导师制的叠加,看似加强了德育力量,实则可能造成班主任与导师之间相互推诿的局面。

我国中学有没有可能在不设班主任的情况下实施德育导师制呢?笔者认为,这是可以实验、试行的。

我国中学实行导师制需要重视如下国情:第一,我国中学班额较大,学生和导师的生师比要比欧美学校大;第二,我国中学主要推行固定教室上课制度,涉及学生座位编排问题;第三,我国中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在固定教室上自习,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如班会课)。

笔者认为,可以选择条件适合的学校进行实验,实验方案如下所述。第一,实验学校实行导师制,不设班主任,每位教师担任20名左右学生的导师,组成一个小组,两组构成一个教学班。第二,实验学校德育主任与实验指导专家共同编制德育规划,将每周或每阶段的德育方案提供给各位导师,帮助导师更好地承担德育责任。第三,一个教学班的两位导师协商决定教学班座位编排,每位导师轮值一周,处理自习秩序等事务。如果实验班能同时推行学生走班上课,则座位编排问题就不存在。第四,在辅导时间公用各班教室,以初一、初二为例,初二学生提前就餐半小时,初一每组学生各占用一间教室,导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半小时后,对初二师生进行辅导,初一学生去食堂就餐。学校应在教学楼或者教室为学生配备储物柜,以方便学生使用教室及课桌椅。第五,就辅导内容安排来看,可采用周一和周五进行主题辅导、周二至周四进行自主阅读的方式。第六,以教学班为单位继续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班级评比等,两位导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

德育导师制实验应该科学谨慎、有序推进,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德育研究人员在基础较好、改革意愿强烈的学校进行试点,并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在不设班主任的情况下做好德育和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对德育导师制的不同运作方式及其德育效果进行细致地比较分析。在试验学校经验成熟并且得到充分论证后,再向其他学校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Harry C McKown.Home Room Guidance[M].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inc.1946:1-98.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4,6(15):8.

[3]杨碧君.夷陵中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3-8.

篇5:德育实践活动感言

首先让我对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它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

是把学生德育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

德育实践活动课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

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本班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根据来确定主题。

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的教育内容,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行为教育等;二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如:学习问题、交往问题等;

三是根据当前本班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如,班级同学缺少自信,运动会失利、要及时进行挫折教育等等。

一般来说一个班会的主题主要是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宣传一个观点,歌颂一种精神,也就是说所有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为突出主题而服务,一个好的主题往往会在班会的名称上就能体现出来,而且在题目上就能看出心意和创造性来,

因此,班会的主题一定要鲜明、具体、新颖、有趣,切忌出现大而空,老而旧,高而难的现象,所以主题要小一点,新一点,近一点,实一点。

从展示出来的这三节优秀的德育实践课来看,班主任老师在主题的确立上是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了,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从课的设计上看,各位老师也堪称是用心良苦。

能让学生有所感悟,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能为学生的前途照出一丝光亮,这就是我们要做的,这就是德育实践活动课该有的最终目标。

从三位老师的反思中也看得出来,在课后,德育课的主题得到了延伸,孩子们的所作所为在悄然发生变化,同时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其实一直都是在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课,也就是说,集中与分散的区别而已。

篇6:德育实践活动

为了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切实把常规德育管理与系列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德育工作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我校结合以学生行为习惯为办学特色的实际,学校在2013——2014学下学期开展系列德育活动,现将具体活动内容及要求安排如下:

一、工作目标

1、实现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完善德育工作考评机制,开展系列德育教育活动,掀起“学规范守则,讲文明礼仪”高潮。

2、大力评选表彰“五好学生”。通过学校德育组和班级管理,评选出一批真正符合条件的“五好学生”。

3、通过加强德育常规管理,评选出一批班风好、学风正、行为习惯好的校级“行为规范示范班”。

4、通过加强德育常规管理,使我校的校风在期末能有一个比校大的提高。

二、上好每节德育实践课——班队会课(每周一)

队会活动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同时安排好每学期的班队会公开课。

三、安排好每年一次的毕业生思想教育会(5月)

小学毕业,意味同学们学习生活第一阶段的结束,即将步入初中继续更高的学习,这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了让学生了解升学前应做好哪些心理上的准备,每学年在毕业生就要毕业的时候,学校继续定期召开毕业生思想教育会。

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1、在3月7日开展“勿忘国耻,爱我中华”读书演讲活动。

2、办好每年一次的爱国主义影片展映活动。(5月)

3、爱国情感教育:坚持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由少先队安排各班任讲话。(每周一升旗)

4、班主任配合美术教师开展好学生书画美术作品展(6月)

五、养成教育活动

1、行为习惯训练活动:开展礼仪教育讲座,教育内容应该是对学生行为习惯有具体实用的;设立“文明监督岗”,由少先队大队部成员担任监督员,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及时监督和纠正。(日常工作中)、行为规范竞赛活动,每学期举办好一次学生文明行为规范竞赛活动。(组长自行安排)

六、环保教育活动

1、环保小卫士: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生活的环境出一份力,弯一下腰,举手之劳就可以创造优美的生活、学习环境,通过班会或集会讲话的机会将要求讲给学生,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争做环保卫士。(日常工作中)

2、弯弯腰共建洁净校园活动(开学初)

七、开办好红领巾广播站(每周一至周五)

红领巾广播站是少先队大队部主办的一个宣传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宣传作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建立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成立“红领巾广播站”。设立了以下几个固定栏目:“规范篇”、“"、”爱国篇“、”感恩篇"、“才艺篇”“心理驿站”。

八、家庭美德教育活动

1、家庭行为规范教育:学校结合家庭美德教育,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日常学习中)、我爱我家亲情教育:了解家庭成员,关爱亲人,使学生养成爱家、爱所有亲人的行为,从小树立家庭观念,以关爱小家至关爱大家,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日常学习中)

3、教师、学生、家长“一家亲”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会,家长会的内容应突破传统的方式,要求在活动中进行交流,在活动中促进学校和家庭的和谐,在活动中进行对孩子的情况交流。(学期中)

九、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1、民族情感教育:开学第一周的周一,进行升旗仪式,并举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启动仪式;打造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张贴革命领袖和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利用中秋合家团圆的节庆特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2、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师节、母亲节期间开展“为妈妈洗一次脚”活动、“为老师献一首歌”活动

3、创新教育:结合每年一届的音乐节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科技活动,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激励学生参与小发明、小制作。

十、爱心助学活动,献爱心活动(6月)

十一、配合学校开展各年级竞赛活动

请各班主任在2014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以上活动和时间的安排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并将活动材料上交学校教导处。

好石小学德育实践活动总结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本学年,我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争当五好少年”为学年少先队活动的主线,从家庭、学校、社会这几个方面入手,全面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现将本学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逐步形成以“争当四好少年”主题活动为核心的德育工作模式

“争当四好少年”是本学年少先队活动的主线,结合这一主线,少先队大队部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作为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自开展活动以来,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成立以德育副校长为组长的专门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计划、活动目标、活动措施,落实了责任,完善了工作机制,同时重视培育教师道德教育的思想,把道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逐步形成以“争当四好少年”主题活动为核心的德育工作模式。

二、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广泛宣传,为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创造浓厚的氛围

1.周密部署。

学校制针对本次活动制订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提出指导思想,规定活动内容、活动项目和活动步骤,明确活动要求。

2.形式多样,广泛宣传。

主要措施首先是“三进”:道德教育进课堂,道德建设进班级,道德活动进团队。注重课堂的正面教育,注重校园道德文化的潜移默化,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其次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板报等媒介,通过国旗下讲话、班会、队会、重大节日活动、表彰奖励等形式进行动员、宣传,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工作格局,为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创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三、深挖道德教育内涵,构筑活动载体,围绕主题形成富有特色的“三大”系列活动

我校结合实际,赋予道德教育的新内涵与新形式,围绕主题形成“讲文明礼仪、做文明学生”、“快乐校园我做主”、“校园文化---我参与我快乐”等系列活动载体。

1.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教育与实践活动。

(1)大力开展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教育:召开师生座谈会探索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的途径和办法;在各学科中渗透礼仪教育思想,把礼仪教育纳入日常教育过程;发挥好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板报、队会课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宣传文明用语、礼仪知识;注重形成评价,学期末要结合学生的文明礼仪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操行评定,并把学生的优缺点写进《学生手册》、《素质报告册》。

(2)大力开展文明礼仪实践活动:总结目前本校学生中存在的不文明习惯和现象,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值周组、政教处加强日常管理,注重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规范学生集队(会)、解散、上下楼道的秩序;结合十月份国庆节由各中部、班委会开展主题活动;平时在各个年级组织开展以“日常行为讲文明”为主题的班级板报比赛。

在系列活动中,学生接受了教育并自觉提高文明礼仪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开展假期德育实践“五个一”活动

读一本好书、写一篇主题征文、学会一件家务、每天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及与父母进行一次交心谈话。这就是快乐假期我做主---假期德育实践的“五个一”。教师推荐中外名家名著,让学生选择其中一本阅读,读后写出名著的内容梗概和自己的感言、体会;另外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所见所闻和亲身体验来写作,力求主题突出,新颖生动,以小见大,言之有物,语言流畅;以“小鬼当家”、“今天我为爸妈做饭、洗衣”等为内容,学会做一件以前没有做过的家务活,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父母的辛劳,也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同时要求并记录经过和感受;帮妈妈倒杯水,打扫一次公共楼道的卫生,看望一次孤寡老人,可以从点滴做起,从家庭延伸到社区,每天为他人做一件体现孝心和爱心的事;向父母汇报一学期来自己的思想和学习,讲述自己内心的一个愿望,谈谈自己对父母的看法。心与心交流,让学生与家长缩短距离,让家庭氛围融洽、和谐。

“五个一”活动以突出学生个体体验活动为特点,给学生创造道德实践的机会,努力实现道德的内化。

四、与时俱进,增强道德教育的时代感,拓宽道德教育的渠道,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推进活动深入开展。

1.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开展主题教育。每年三月,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组织募捐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上一篇:公职人员借贷情况排查下一篇:综治办年度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