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课件

2024-06-11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课件(精选9篇)

篇1: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课件

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调整,新课伊始,以中和反应的原理来引入课题,并据此扩展到四种碱与两种酸之间发生的反应,通过这一系列的反应来归纳总结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在学生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以后,再探究NaOH和盐酸的反应,以此来巩固学生对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和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变化的理解,同时也降低学生对实验方案理解的难度。实验反思的目的一是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对于没有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其他方面设计出间接的现象来证明反应的发生,为后面学习NaOH和CO2的反应打下一定的方法基础。对教材实验方案中的步骤③进行的改进可以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同时也希望借此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实验探究中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盐酸的目的是为了清楚地看出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感受反应过程从碱过量到恰好完全反应到酸过量的过程。巩固练习的目的也是提醒学生注意这一问题。但是中和滴定的概念和要求是高二化学的内容,因此此处着眼于对过程的定性理解,注意不要随意拓展到定量要求。与Mg(OH)

2、Al(OH)3反应的盐酸和硫酸的浓度要稍微大些,这样学生触摸试管壁时才能感受到明显的热量变化。

篇2: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课件

一、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请坐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上节课的知识吧,大家看大屏幕,谁能回答上面的问题。生:说出答案

师:下面大家再看一道美食,知道它的名字吗?(松花蛋)想吃吗?(想)那怎么吃才能更美味呢?(蘸点醋)为什么? 学生思考

师:松花蛋腌制过程中产生了碱,吃起来有涩味,蘸点醋,涩味就消失了,为什么呢?(看大屏幕)

生:可能是食醋中的醋酸和腌制过程中的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师:那么酸和碱之间到底能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大屏幕展示:

实验一:向盛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的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充分振荡,观察实验现象。下面同学们开始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视,并提醒同学们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师问:为什么边滴边振荡?

(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充分反应)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蓝色沉淀消失,溶液变为蓝色。师: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硫酸和氢氧化铜发生了化学反应。

师:酸还有其它的酸,碱还有其它的碱,这个实验是一种酸和一种碱的反应,那么它是一个特例吗?其它的酸和碱会不会也能发生反应呢?我们再进行第二个实验。看大屏幕:

实验二:将试管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同时倒入小烧杯,观察现象。生:没有现象,师:它们之间反应了吗?

生:可能没有吧。没有像像硫酸和氢氧化铜那样有明显的现象。师:化学反应中常常伴随这反应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帮助我们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那是不是没有看到这些现象就意味着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师:不是,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有没有新物质产生,而不能只从外观上作出简单的判断。那怎么判断呢?

师:如果能分析一下反应后的物质,是原来的物质呢,还是生成了新物质呢,这样就能判断了。那怎样得到反应后的物质呢?加热蒸发 继续实验:取两滴混合后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用酒精灯加热,使液体蒸发,观察实验现象(提醒学生要均匀加热)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看到了白色固体。师:那固体的成分是什么呢?可能是盐酸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不是固体。师:可能为氢氧化钠吗? 生:不可能,检验一下吧

师:怎么检验呢?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与遇酚酞试液变红。生:加入酚酞溶液 师:好,开始实验吧

继续实验:像白色固体上滴两滴蒸馏水,再滴无色酚酞试液。师:有什么现象? 生:无现象。

师:那么白色固体是氢氧化钠吗? 生:不是,如果是,应该变红。

师:白色固体既不是氯化氢,也不是氢氧化钠,那它是什么呢? 应该是NaOH和反应产生的新物质。说明它们发生了化学反应。师:上述两个实验说明酸和碱一般都能发生化学反应,那么它们之间是怎样发生化学反应的呢?(模拟动画)

观看大屏幕:教师解释:HCl中的H离子与NaOH中的OH离子结合生成了水,钠和氯仍以离子形式存在,加热蒸发时,就得到了氯化钠固体。请同学们写出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生:爬黑板

师:回想刚才我们做的氢氧化铜与稀硫酸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其他同学写在学案上。师:分析以上两个化学方程式,看看生成物中CuSO4与NaCl有什么共同点,都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这就是化学中的盐。大屏幕展示: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师:这里的盐是指生活中的食盐吗? 生:不是

师:解释原因。并解释学案上的铵盐。

师:再仔细观察上面两个化学方程式,有哪些共同点? 生:反应物都是酸和碱,生成物都是盐和水

师: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

大屏幕展示:中和反应的概念 并让学生思考: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生:不一定。师:举例解释

再次强调中和反应的实质:大屏幕展示

师:再回顾前面两个反应,思考你怎么知道它们发生了化学反应,什么时候恰好完成呢?

生:第一个反应,蓝色沉淀消失证明发生了反应,慢慢消失证明反应正在进行,沉淀刚好消失证明反应恰好结束。但第二个反应看不出来。师:那你们能自己想一个办法,把这个隐形的看不见的反应变成直观的便于我们观察的呢?

大屏幕:请设计实验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生:学生讨论,设计 哪个小组有结果了? 生:提出四种方案,见大屏幕

师:方案三视觉上仍无明显变化,不符合实验设计的要求。那同学们就按照其它三个方案分别进行实验吧。可按照桌上的实验用品自选方案。(注意边滴边振荡,而且注意什么时候停止加酸或碱)师问:进行完实验的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用石蕊的,颜色变化不易观察。

师评价:你说得对,方案一:变化现象非常明显。方案二和方案四理论上可行,但是通过实验发现,最终的紫色不易观察,因此方案一为最佳方案

师:在方案一中,大家看到,红色逐渐变浅,证明反应正在进行,红色恰好消失时,证明反应恰好结束,此时就应该停止加盐酸,再加就多了,溶液就呈酸性了。根据这个实验,我们看大屏幕上的题目。师:那我们知道了酸和碱之间能够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现在我利用我们学的知识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我借用刘谦大师的一句话: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向一朵紫色花和一朵白色花上喷洒A溶液,紫花变红,白花不变,再喷洒B溶液,红花变蓝,白花变红。

师:谁能解释其中的原理,并告诉我A、B分别是什么溶液。生:讨论。A可能是盐酸,硫酸,B可能是NaOH,Ca(OH)2等碱性溶液。

师:写出可能发生的化学方程式。填写学案。

过渡:这些反应应用的都是中和反应原理,在实际的生活中,工农业生产中中和反应都有广泛的用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中和反应的用途

二、师:谁能解释吃松花蛋蘸醋的原因?

生:食醋中的醋酸和腌制过程中的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师:看大屏幕上的图片一:正向酸性土壤中撒入熟石灰 图片二::正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厂的废水。

图片三:用含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根据上面的用途写一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写在学案上。找学生爬黑板。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呢?学生回答 教师用大屏幕演示:

师:还有疑问吗?没有的话,就做学案后面的当堂达标吧。处理习题

篇3:谈酸碱中和滴定与化学教学

一、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常见考查内容

酸碱中和滴定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问题, 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基本实验操作。在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的形势下,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把鉴定物质组成成分的实验叫定性分析;把已知物质的组成成分, 测定物质中各成分的含量的实验叫定量分析。酸碱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中最重要的定量实验方法, 也是多年来的高考重点, 酸碱中和滴定往往伴随着pH的计算出现, 酸碱中和滴定和pH计算在1991—2000年10年的高考中年年出现, 这几年的高考试题也是年年有。我们可以看出, 这一知识点是高考热点, 但它也是高考的一个失分点, 因为区分度好, 所以年年考。这类的试题可以有效评定学生的实验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 常见的考点有以下方面:1.将已知pH的酸、碱按一定比例混合, 分析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或者计算溶液的pH值;2.已知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的酸、碱混合, 推断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或者计算溶液的pH值;3.已知混合溶液的pH值, 推断混合前各种或可能已知强酸强碱的pH值, 或混合时的体积比;4.中和滴定接近终点时, 求混合溶液的pH值;5. 滴定管的精确度及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6.酸碱指示剂在溶液中的颜色变化等运用出现错误, 以及由酸碱中和滴定引发的其他滴定操作信息题的错误。

二、酸碱中和滴定命题中常见的错误

从这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 中和滴定往往与pH的计算同时出现, 其题设条件千变万化, 我们在解析中可以采用正、逆向思维, 数字字母交替出现, 与生物酸碱相结合, 与数学工具的运用相结合。故在当前提高国民素质、发展学生能力的新形势下, 其在高考题中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大, 推理性也随之增强, 很多学生容易掉进陷阱, 造成失分。综合教学中学生的常见失分情况, 做了总结发现, 学生容易出错的常见知识点:1. 中和滴定遵循的规律c (酸) V (酸) =c (碱) V (碱) 的运用容易出错。这个公式的运用针对于同元数的酸碱中和, 否则c (酸) 、c (碱) 代表的是c (可能提供的H + ) 、c (可能提供的OH - ) , 所以不可乱用;2. 酸碱中和后溶液显碱性有关pH的计算容易出现错误, 显碱性的溶液必须先求出c (OH - ) , 然后求出c (H + ) , 再求pH, 否则会出现错误 ;3.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记忆不准确 , 导致出现错误;4. 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及各种仪器的精确度掌握不牢固。所以我们在解题中一定要注意试题中所设置的陷阱, 认真解题, 杜绝常识性错误的出现。

三、由酸碱中和滴定想到的问题

高中生和小学生的最大不同在于, 老师教给我们1+1=2, 我们不仅要会2+2=4, 还得会4-2=2、2×2=4等知识。这就告诉我们, 学习了酸碱中和滴定, 不要思维定势, 只会酸碱中和滴定, 还要能将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原理运用到类似的实验习题的解析中, 掌握与之类似的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例如: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滴定实验, 与酸碱滴定法和配位滴定法相比较, 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非常广泛, 不仅可用于无机分析, 而且可以广泛用于有机分析, 许多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用氧化还原滴定法加以测定。它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为滴定剂, 直接滴定一些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 或者间接滴定一些本身并没有氧化还原性, 但能与某些氧化剂或还原剂起反应的物质。氧化滴定剂有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碘、碘酸钾、溴酸钾、铁氰化钾等;还原滴定剂有亚砷酸钠、亚铁盐、氯化亚锡、碘盐等。进行这一类氧化还原反应滴定实验, 一般存在比较明显的现象, 很多实验不需要另选指示剂, 碘量法中常选用淀粉作指示剂, 但我们在操作中依旧要注意滴定管的精确度、误差分析, 以及氧化剂不能放入碱式滴定管等问题。

无论什么知识, 我们都一定要把握住基础, 因为所有考题都是基础知识的延伸和衍变。我们要抓住“万变不离其宗”这一主线, 夯实基础, 指导学生从基础知识进行知识和思维的延展, 做一道题, 会一类题,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 实现知识的系统性和思维的开发, 能力的提高。

摘要:酸碱中和滴定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因为考查角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深受命题人青睐。从各级命题来看, 关于酸碱中和滴定的考查往往与pH的计算结合在一起, 以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进行考查。

关键词: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化学教学,pH的计算

参考文献

[1]张秀锋.如何上好高三化学实验课.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1.12.

[2]瞿海红.谈化学开放思维的培养方法.新课程, 2013.04.

篇4: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课件

一、问题的提出

酸碱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定量实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经常会碰到各种棘手的问题,其中指示剂的选择就是问题之一。

在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高中化学教科书有关“测定Na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实验”中提供了酚酞和甲基橙两种试剂供选择,最后教科书选择的是酚酞,而没有选择甲基橙。那么,在这个实验中是否可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呢?如果可以,在这个实验中酚酞和甲基橙哪一种作指示剂更好?在日常的教师交流研讨中,有教师认为,强酸和强碱互滴时,使用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剂的效果是一样的,不存在哪一种更好的问题。理由是滴定终点存在突变,多滴一滴和少滴一滴即可使溶液的pH存在很大范围的变化,酚酞和甲基橙的变色点在突变范围内或部分在突变范围内,都能观察到颜色变化而确定终点,故两者不存在谁更好的问题。基于此,我们试图从学科专业知识维度探究指示剂的选择问题,并从中学教学处理维度探讨指示剂选择的教学尺度把握问题。

二、从学科专业知识维度分析

选择合适的指示剂能有效减少误差,而酸碱中和滴定中不同浓度的待测溶液、选择不同的指示剂、指示剂的用量等都会影响滴定终点。

(一)不同浓度的溶液对终点突变的影响

下面以两道例题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例1  以0.1mol/L的NaOH溶液滴定0.1mol/L的盐酸(已知lg2=0.3  lg5=0.7)

(1)取20.00mL的盐酸于锥形瓶中,用NaOH溶液滴定,当滴入20.00mL的NaOH溶液时,停止滴定,求此时混合溶液的pH。

(2)若滴加NaOH溶液时,往锥形瓶中多加半滴NaOH溶液(设体积为0.02mL),求此时混合溶液的pH。

(3)若滴加NaOH溶液时,往锥形瓶中少加半滴NaOH溶液,求此时混合溶液的pH。

根据反应情况分析及公式应用,可算出(1)pH=7;(2)pH=9.7;(3)pH=4.3。多滴半滴NaOH溶液和少滴半滴NaOH溶液,终点突变的pH变化范围将近6个pH单位,若是多滴一滴或少滴一滴,终点突变的pH变化范围将更大。

例2  将上述的滴定溶液改为0.001mol/L的NaOH溶液和0.001mol/L的盐酸,(1)(2)(3)的条件、问题与例1相同。

根据反应情况分析及公式应用,可算出(1)pH=7;(2)pH=7.7;(3)pH=6.3。多滴半滴NaOH溶液和少滴半滴NaOH溶液,终点突变的pH变化范围只有不到2个pH单位。若溶液更稀,pH的变化范围会更小。

对比例1和例2的计算结果,同时选择其他数据进一步计算,可以发现,滴定中涉及的溶液浓度越大,滴定终点的pH突变范围越大。中学阶段所涉及的酸碱中和滴定大多为类似例1浓度范围的常量滴定。

(二)指示剂的选择

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发现,[1]指示剂的选择首先以终点突变为依据。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处于滴定突变范围内或变色范围有一部分处于滴定突变范围内,就属于可选之列;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越小,终点误差越小。基于中学化学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对指示剂的选择只需掌握到这一层面。

为了减少误差,使测量结果更准确,指示剂的选择还要注意颜色的变化情况。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人眼感受不同波段的颜色的灵敏度不同,对颜色变化的分辨率也不同。在相同亮度背景下,人眼对颜色由浅到深变化的分辨率更强。在选择指示剂时,在可选之列中选择颜色变化分辨率高、易于观察的指示剂,可以使误差更小。

基于颜色分辨率规则,酸碱中和滴定不选用石蕊为指示剂,变色范围较大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主要原因是颜色变化不易观察分辨。

在常量滴定中,若强碱滴定强酸,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终点的颜色由橙色变为黄色(pH=4. 4),不易分辨,实验终点的判定容易出现偏差,使误差变大;若强酸滴定强碱,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由较浅的黄色变为较深的橙色,颜色变化明显。因此,一般情况下,强酸滴定强碱时,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强碱滴定强酸时,选用酚酞作指示剂,效果更好。

(三)指示剂的用量

酸碱指示剂通常为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如酚酞为有机弱酸,甲基橙为有机弱碱。在滴定反应过程中,添加的指示剂必然会消耗一定量的待测溶液或标准溶液。若用酚酞为指示剂,会消耗一定量的碱,若用甲基橙为指示剂,会消耗一定量的酸。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用量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滴定误差偏大;指示剂的用量若太少,颜色变化不明显,也会影响滴定结果。因此,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用量一般为2~3滴。

综上所述,从学科专业知识维度分析,不同浓度的待测液和标准溶液会影响滴定终点pH的突变范围,终点的突变范围是选择合适的指示剂的主要依据,为了减少误差,滴定终点颜色变化的分辨率也是选择指示剂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选择最佳的指示剂,归根到底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三、存在问题争议的原因分析

中学化学教师对酸碱中和滴定的指示剂选择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一)教师化学知识的储备不到位,对教材的研究深度不够

中学化学教材中出现的酸碱中和滴定,只是滴定分析法的一种,主要是让学生常识性掌握酸碱中和滴定原理、仪器操作、实验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知识,所选择的是常量浓度溶液进行滴定分析。而在科研、检测、化验等领域,滴定对象可能是微量浓度的溶液,指示剂的可选择对象也不只有酚酞和甲基橙,还有甲基红、混合指示剂甲基红—溴甲酚绿等。在不同的背景下,结论可能有出入。中学教师的思维视角被局限在中学化学教材知识体系的框架中,将认知停留在教材中浅显的层面上。endprint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中学部分化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定位不准确

鉴于高中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教科书的编写有时候只能对一些知识进行“模糊处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知识都表述得非常明确。[2]因此,在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背景下,在学生的实际学情的制约下,在传授知识时应留有余地,把握好深度和广度。一味地挖掘、拓展,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

四、从中学教学处理维度分析

(一)指示剂选择教学尺度的把握

无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酸碱中和滴定的新课教学中,对于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要达到的目标是:

①了解指示剂的选择依据是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滴定终点的突变范围,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越小越适合用作指示剂,石蕊一般不用作滴定指示剂。

②知道强酸强碱互滴时,选择酚酞、甲基橙作指示剂皆可,不必分优劣,并明确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

③滴定时,指示剂的用量一般为2~3滴,不必掌握原因。

(二)分层次教学

上述三点为每位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属于集体教学时把握的尺度。若有少部分学生提出疑问,如酚酞和甲基橙作指示剂哪个更好,指示剂的用量如何控制,等等。教师可采取个别辅导、交流、探究等教学的方法进行释疑。

(三)分阶段教学

阶段一:新课阶段。完成上述①②③的教学目标。

阶段二:章节复习阶段。根据指示剂的选择依据,由强酸强碱互滴拓展到其他类型的酸碱互滴时指示剂的选择。强酸和弱碱互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弱酸性,应选择在酸性条件下变色的甲基橙为指示剂;弱酸和强碱互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弱碱性,应选择在碱性条件下变色的酚酞为指示剂。

阶段三:高三总复习阶段。主要目标为复习巩固阶段一、阶段二的学习内容;知识的融会拓展应用。

如返滴定法中的指示剂选择,这类题目的指示剂选择,一般与强酸强碱互滴的结论是一致的。再如双指示剂滴定法的应用。

例3  某白色固体由烧碱、纯碱、食盐组成,请设计实验方案,测定样品中烧碱、纯碱的含量。

分析:本题为综合应用题,涉及知识涵盖溶液配制、离子反应、水解平衡、酸碱滴定等方面。

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仪器的准备工作略)取样称量→溶解配成一定体积的待测溶液→取一定体积待测溶液,加入2~3滴酚酞→用标准盐酸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记录标准液体积→再加入2~3滴甲基橙→继续用标准盐酸滴定到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记录标准液体积→做三次平行实验→数据处理。

五、结语

教师在教学之余,必须随时丰富专业知识及其他学科素养,结合教材进行深度研究,对于化学知识体系中的“一般”规律、“一般”条件不能成为“绝对”规律、“绝对”条件的前因后果要了如指掌。在准确、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把握教学尺度,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伟群.酸碱滴定终点误差分析[J].化学与黏合,2007(1):68-71.

篇5: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课件

彭阳县第四中学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

一、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小明的妈妈不小心把面团发酸了,你能帮帮她吗?通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对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问。

如:在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你的猜想。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本课题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突破该难点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直观形象的电脑动画展示,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该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相互交换成分,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感悟探究:氢氧化钙与浓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这样既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让学生搞清楚分析问题要全面--中和反应不仅要看生成物,还要看反应物。

三、注意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学以致用的思想。

如:中和反应的应用之一是用于医药。此时,教师出示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陈香胃片,并说明其成分中含有氢氧化铝和碳酸镁。让学生说出它能够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些是中和反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建构,从旧知识的回忆到新知识的学习,从参与并能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篇6:酸碱中和反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3)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4)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三、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探究中和反应

七、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酸和碱的定义?

[学生]回答 [引入提问] 同学们都被蚊虫叮咬过,为了减轻痒痛,你都采取了哪些方法?

[学生] 可以涂抹肥皂水、花露水等碱性物质。

[教师] 肥皂水、花露水等中的碱与蚊子分泌出得酸性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

把酸与碱混合在一起,会怎样呢?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两个方案:

实验一:取少量氢氧化钡溶液,加入少量稀硫酸,观察现象。实验二:向5%的稀盐酸中滴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学生]学生实验并总结实验现象:

氢氧化钡溶液,加入少量稀硫酸,产生白色沉淀

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

[教师]同学们:盐酸和氢氧化钠之间能否发生反应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1、提出问题:盐酸和氢氧化钠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1)取少量5%的NaOH溶液(10ml)于烧杯中(2)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3)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4、进行实验探究

5、获得结论:

[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

借助图像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

NaOH+HCl====NaCl+H2O [教师拓展] 试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HCl + KOH = HCl + Ba(OH)2 = H2SO4 + NaOH = H2SO4 + Ba(OH)2 = 学生练习

[教师]从物质类别的角度看看物质的种类

[教师总结]三个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类化合物叫做盐。我们把这类化学反应叫做中和反应。[教师]看图片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

[学生总结]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

课堂小结:

中和反应

1、概念: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特点: A.反应物是酸和碱

B.生成物是盐和水

3、表达式: 酸+碱→盐+水、实质: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碱→盐+水

篇7:酸碱中和滴定教学设计

苯酚

教学设计

鹿泉市第一中学

薛志山

设计说明:我校实施学案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包括八个环节,即确定目标,制定学案,完成预案,设计检测;学生自学,展示交流,检测反馈,拓展延伸。本教学设计是学生通过自学并完成学案后的一节运用分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展示的新授课。

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太难,学生完全可以自学解决。

2.学生在上课前已经对课本知识进行了预习,并认真填写了“学案”,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3.通过对《烃的衍生物》第一节《溴乙烷》及第二节《乙醇》的学习,学生对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如反应机理、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4.本节课授课班级是我校的理科实验班,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对苯酚性质的实验设计及验证上,充分利用化学的学科特点,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以理论为准绳,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并通过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

知识目标:1.掌握苯酚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理解苯酚的化学性质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3.理解有机物中基团之间的影响造成物质性质的变化。

能力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

2.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探究、类比推测,实验验证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类比推测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态度,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3.小组合作,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类比推测、实验探究、实验验证 教学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苯酚的酸性---弱酸性的实验设计、实验探究。

3.如何证明苯酚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产物,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本步实验设计的意图是基于----由2中苯酚纳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溶液变浑浊,说明碳酸可以把苯酚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苯酚的酸性比碳酸还弱,而另一种反应产物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呢?)这里需要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需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思考,结合已有知识得出答案。

4.向苯酚溶液和苯中分别滴入浓溴水,振荡,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苯酚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而苯和甲苯都不能,为什么?(由感性到理性,由实验事实引起学生思考,进而理解羟基对苯环的影响)。5.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分别滴入苯和苯酚,振荡,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由感性到理性,由苯酚在空气中放置显粉红色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推出它一定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通过实验得到验证,让学生体会成就感,激起学生深入思考,得出这是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产生的结果。)

6.向苯酚溶液滴入FeCl3溶液,观察现象。7.你们组还希望做哪些实验?

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论证、分组实验。

8.苯酚的哪些性质体现了苯环对羟基的影响?哪些性质体现了羟基对苯环的影响?

9.总结苯酚的性质,展示交流。

四、作业:1.根据本节课所做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2.如何分离苯与苯酚的混合液? 3.如何鉴别己烯、己烷、苯酚。

3、苯酚有毒,如果沾在皮肤上,应怎么处理?

三、苯酚的化学性质

1、苯酚的酸性(1)、苯酚和水混合以后有什么现象?体现了苯酚的什么性质?加入氢氧化钠后有什么变化,体现了苯酚的什么性质?写出相关的方程式。

(2)写出苯酚的电离方程式。

(3)比较苯酚、醋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4)苯酚钠的水溶液是中性的吗?为什么?

(5)向苯酚钠的水溶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醋酸溶液、通入CO2气体,有何现象?由此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6)苯酚与碳酸钠反应吗?若反应,得到的产物是什么?

(7)苯酚是一种弱酸,你能写出苯酚和金属钠的反应方程式吗?

(8)分别写出钠与水、乙醇反应的方程式。比较钠与水、乙醇和苯酚反应的反应速率。

2、苯酚的取代反应

(1)写出苯酚和溴的取代反应方程式

(2)苯酚还可以与哪些物质发生取代反应?

3、苯酚的显色反应

苯酚可以和什么物质发生显色反应?有什么现象?

红色药皂、舒肤佳之类药皂抗菌性虽强、但对皮肤、眼结膜刺激性也大,不宜使用。其实一般的香皂也有抗菌的作用。

实验问题设计:

1.设计实验验证苯酚的溶解性。2.设计实验验证苯酚的酸性。问题讨论与归纳、反思与提高: 1.醇羟基与酚羟基的异同。

2.哪些性质体现出苯环与羟基的相互影响。3.如何分离苯与苯酚的混合液? 4.如何检验苯酚、己烯、己烷?

5.设计实验证明酸性:乙酸>碳酸>苯酚,并画出实验装置图。

6.比较在相同条件(同温度、同物质的量浓度)下醋酸钠、苯酚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的pH大小 实验用品。

苯酚、药匙、滤纸(4片)、酒精灯、火柴、NaOH溶液、稀盐酸、Na2CO3溶液、NaHCO3溶液、FeCl3溶液、火柴、大烧杯、小烧杯(盛有一定量的冷水)、浓溴水、苯、CCl4、乙醇、酸性KMnO4溶液、酚酞、石蕊、蒸馏水、试管架(一个大试管、10个小试管)。【启普发生器(两个)内装药品】

自学未解决的问题:

篇8:形象化解释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

在学习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二节时, 笔者发现课本上面是将其放在实践活动这一栏目中, 考纲上面只要求能进行溶液p H的简单计算, 但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了滴定曲线及部分误差分析的题型. 实际教学中, 学生在学习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的时候感到非常棘手, 本文将对最基本的误差进行形象化的解释和分析, 以通俗的举例求得大家的共鸣.

一、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依据原理c ( 标准) ·V ( 标准) = c ( 待测) ·V ( 待测) , 所以c ( 待测) = c ( 标准) ·V ( 标准) ÷V ( 待测) , 因c ( 标准) 与V ( 待测) 已确定, 因此只要分析出不正确操作引起V ( 标准) 的变化, 即分析出结果.

二、常见误差

以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 OH溶液 ( 酚酞作指示剂) 为例, 常见因操作不正确引起的误差有:

1. 因洗涤引起的误差

( 1) 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

若准确的c ( HCl) = 0. 10mol/L, 现在被稀 释了, 假设c ( HCl) 变为0. 08 mol/L, 而n ( Na OH) 的量并没有变化, 那么要到达滴定终点, 消耗的v ( HCl) 就变多了, 但是计算的时候还是按c ( HCl) = 0. 10mol/L计算带入 公式; 根据的计算公式,

可以得知c ( Na OH) 偏大.

( 2) 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溶液润洗

若准确的c ( Na OH) = 0. 10 mol/L, 现在被稀释了, 假设c ( Na OH) 变为0. 08 mol/L, 现在取20 m L, 那么n ( Na OH) 的量已经减少, 消耗的v ( HCl ) 就变少了, 根据的计算公式, 可以得知c ( Na OH) 偏小.

( 3) 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

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 事实上是将n ( Na OH) 的量人为增大, 直接导致 消耗的v ( HCl ) 变多, 根据的计算公式, 可以得知c ( Na OH) 偏大.

( 4) 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馏水

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馏水, 确实相当于稀释了Na OH, 但是n ( Na OH) 的量并没有变化, 所以消耗的v ( HCl) 不变, 计算得到的c ( Na OH) 也没有影响.

2. 滴定管尖嘴部分留有气泡引起的误差

( 1) 酸式滴定管 ( 标准液) 滴定前有气泡, 滴定终点时气泡消失

滴定终点时候准确消耗v ( HCl) = 20 m L, 现在可以将这个气泡移到20 m L溶液中, 形象化将气泡想成很大, 占据1 m L体积. 实际并没有消耗20 m L, 只消耗了19 m L, 但是我们计算的时候还是按20 m L计算的, 所以最后c ( Na OH) 偏大.

( 2) 放出碱液 ( 待测液) 的滴定管开始有气泡, 放出液体后气泡消失

假如v ( Na OH) = 20 m L, 刚开始有一个气泡在碱式滴定管中, 当放出20 m L时, 形象化将气泡想成很大, 占据1 m L体积, v ( Na OH) = 19 m L. 实际上n ( Na OH) 的量变少, 消耗的v ( HCl) 也减少, 而我们在计算的时候v ( Na OH) = 20 m L, 导致最终c ( Na OH) 偏小.

3. 滴定过程中引起的误差

( 1) 部分酸液滴出锥形瓶外

v ( Na OH) = 20 m L, 从酸式滴定管中滴下的HCl准确读数应该是20 m L, 但是有酸液在滴定过程中损失, 导致滴定管上的读数比20 m L要大, 那么计算的时候v ( HCl) 偏大, 可以得知c ( Na OH) 偏大.

( 2) 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

待测液Na OH从锥形瓶中溅出, n ( Na OH) 的量变少, 消耗的v ( HCl) 也减少, 而我们在计算的时候v ( Na OH) = 20 m L, 导致最终c ( Na OH) 偏小.

4. 读数不准引起的误差

( 1)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 滴定后俯视读数 ( 或前仰后俯)

前后读数都准确, 消耗v ( HCl) = 20 m L, 现在滴定后俯视读数 ( 俯视的是凸液面) , 假如读数为19 m L, 计算的时候按照v ( HCl) = 19 m L代入, 导致最终c ( Na OH) 偏小.

( 2)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 滴定后仰视读数 ( 或前俯后仰)

前后读数都准确, 消耗v ( HCl) = 20 m L, 现在滴定后仰视读数 ( 仰视的是凹液面) , 假如读数为21 m L, 计算的时候按照v ( HCl) = 21 m L代入, 导致最终c ( Na OH) 偏大.

( 3) 碱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 滴定后俯视读数

这种情况是要求我们去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 这个时候俯视是俯视的滴定管上面的刻度, 实际体积比20 m L要大, n ( Na OH) 的量增大, 直接导致消耗的v ( HCl) 变多, 导致最终c ( Na OH) 偏大.

( 4) 碱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 滴定后仰视读数

篇9: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课件

关键词: 数字化实验技术    离子反应的应用    pH传感器    酸碱中和滴定

利用滴定法对物质含量进行测定,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滴定法原理教学中,“中和滴定法测定强酸、强碱溶液的浓度”是入门的常用实例。但对酸碱中和滴定终点的判定方法,传统教学通常仅是介绍利用指示剂的变色指示终点,对于其原因,一般不做解释和强调。因而学生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多是利用机械记忆进行掌握。本研究应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探究借助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动态、直观的数据图像信息,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进行总结,促使学生自主建构该知识体系。

一、课堂教学设计及评析

“酸碱中和滴定”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数字化实验技术设计多个实验探究活动,不断激发学生认知矛盾。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逐级生成认知,建构相关知识体系。

1.“中和滴定法测定强酸、强碱溶液浓度”的原理。

教学设计思路:

提出问题:中和反应是酸碱溶液中的H■和OH■按照1∶1的计量比进行的反应。常温下,强酸强碱恰好中和时,溶液的pH=7。在滴定操作中,为了得知已达到滴定终点进而停止滴定,通常借助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进行判断。那么,指示剂变色时,溶液的pH就等于7吗?

图1    中和商定装置

演示实验一:

(1)于课前先如图1安装好仪器装置,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及pH传感器,打开数据采集器开关,进入朗威?襅DISLab6.0软件系统,点击“通用软件,系统自动识别接入的传感器,并显示pH值”。

(2)对pH传感器进行预处理。

(3)用移液管移取20ml未知浓度盐酸至100ml烧杯中,放入搅拌磁子,滴加2~3滴酚酞并将烧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用蒸馏水洗涤pH传感器,并用滤纸吸干。将pH传感器电极玻璃泡完全浸入烧杯中的盐酸液面下,调整磁力搅拌子位置防止碰撞电极。备用。

(4)课堂上,打开“计算表格”,添加代表NaOH滴定体积的变量“V”,点击“平铺窗口”。进行磁力搅拌,待显示的pH值稳定后选择“手动记录”,记下初始pH值,同时在相应位置录入滴定管内液体的初始体积。

(5)用0.0938mol/L的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滴定刚开始时,滴加可稍快一点(2~3滴/s),并注意pH值的变化。当pH值明显变化时,选择“手动记录”pH值,同时在表内记下NaOH的滴定体积读数。当pH值变化更快时,每滴一滴,充分搅拌,并注意pH值的变化,适时记录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

(6)当溶液变成浅红色时,记录此时的pH和滴定体积数据,再滴加一定量的NaOH溶液,注意滴加时pH值的变化。

实验数据:

图2    中和滴定反应终点

图3    中和滴定指示剂变色的滴定终点

问题探究:指示剂变色时,溶液的pH就等于7吗?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是否相同?

问题解决: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用中和滴定法测定强酸、强碱溶液的浓度,反应终点(强酸强碱恰好中和时),溶液的pH等于7。而利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pH并不等于7。即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并不相同。

总结提升:在此情境下,教师引导学生由个体到一般,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和滴定指示剂的变色pH范围。

评析:通过数字化实验技术将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pH,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客观的事实数据中发现问题,出现认知矛盾,自然产生了“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并不相同。这对实验结果有没有影响?”的疑问,激发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欲望。

2.中和滴定时指示剂的选择。

教学设计思路:

提出问题: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并不相同。这对实验结果有没有影响?

演示实验二:

(1)接着实验一的操作,点击“绘图”,设定x轴为“V”、y轴为“pH”,得到一系列“V-pH”数据点。点击“设置”,取消“只画离散点”即可得到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的滴定曲线图。

(2)右键选择“鼠标显示坐标值”,沿滴定曲线得到pH=7时的NaOH滴定体积,可算得未知浓度HCl的浓度c■。再沿滴定曲线得到pH=9时的NaOH滴定体积,可算得未知浓度HCl的浓度c■。比较c■和c■。

实验数据:

图4    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溶液的V-pH图像

问题探究:

(1)通过计算比较c■和c■。

(2)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不相同对实验结果有没有影响?

(3)如何选择合适的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

问题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图像观察和数据分析,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反应终点附近的pH变化会发生突跃,即微量的滴定试剂引入就会引起明显的pH变化。只要滴定时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落在pH突跃范围内,则(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对应的标准液滴定体积与理论反应终点对应的标准液滴定体积差异就很小。并且是在溶液浓度较小的情况下进行的滴定,所以造成的误差可以忽略。在实际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中可以用指示剂的变色判断达到滴定终点。

总结提升:举一反三,练习巩固。判断强酸弱碱的滴定及强碱弱酸的滴定应选择的指示剂。同时提醒注意,滴定时使用的溶液浓度不宜太浓,应是稀溶液的滴定。

评析:改变以往学生通过机械记忆,浅层次掌握酸碱中和滴定时合适指示剂选择的情况。本研究通过数字化实验技术实时得出动态图像和客观数据,引导学生通过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盐酸溶液过程中pH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发现pH突跃的存在;通过对图像数据的计算分析,得出稀酸碱溶液滴定时,实际滴定终点和理论终点存在的误差可忽略。在学生理解强酸强碱中和滴定指示剂选择的原理之后,用强弱酸碱滴定时的指示剂选择进行拓展练习,促成学生自主逐步构建滴定法原理,不断突破该难点内容。

3.指示剂的选择和滴定终点判断的综合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以攻为守,再次引发认知矛盾,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入。

演示实验三:

(1)用移液管移取20ml未知浓度的碳酸钠溶液至100ml烧杯中,放入搅拌磁子。用蒸馏水洗涤pH传感器,并用滤纸吸干。将pH传感器电极玻璃泡完全浸入烧杯中的碳酸钠液面下,调整磁力搅拌子位置防止碰撞电极。

(2)开启磁力搅拌器,待系统显示的pH值稳定后点击“绘图”,设定x轴、y轴分别为“t”、“pH”,得出一组“t-pH”数据点。调节滴定管滴数,用标准盐酸溶液匀速进行滴定。点击“设置”,取消“只画离散点”,即得到已知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碳酸钠溶液的滴定曲线。

实验数据:

图5    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碳酸钠溶液的t-pH图像

问题探究:

(1)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碳酸钠溶液的t-pH图像有什么特点?如何解释?

(2)若有甲基橙和酚酞两种指示剂,如何选择使用?怎样判断滴定终点?滴定终点时反应物的计量比是多少?

问题解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该曲线存在两个突跃。因为将盐酸逐滴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反应是分步进行的。随盐酸用量的增多,首先生成的是碳酸氢钠,最后才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步反应分别对应两次突跃。第一次突跃pH在8附近,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可选择酚酞为指示剂,反应物计量比n(HCl)∶n(Na■CO■)=1∶1;第二次突跃pH在4附近,碳酸溶液呈酸性,可选择甲基橙为指示剂,反应物计量比n(HCl)∶n(Na■CO■)=2∶1。

总结提升:可以从理论终点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或由实际选择的指示剂判断理论终点发生时的反应物计量比。

评析:利用盐酸滴定碳酸钠溶液的分步反应,动态呈现出出乎学生意料的有趣的曲线图像,生动地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积极思考解决新问题,将学生对酸碱中和滴定的理解掌握引向深入。

二、教学小结

本课堂教学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化实验技术,通过三个探究实验,不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和数据分析,对酸碱中和滴定进行步步深入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分层次有效突破该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断被激发,图像、数据分析能力、自主思维、讨论合作、表达能力都得到有效训练。将数字化实验技术充分应用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值得不断尝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输液室护士年终总结下一篇:研究生法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