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2024-06-24

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11篇)

篇1: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门坎初中 周淑枝

酸碱盐是初三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好了酸碱盐,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内涵,理顺了物质之间的关系,对于整个初三化学知识的掌握相当重要,因为酸碱盐涉及到的知识点、重难点很多,怎样才能在一节课中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有系统地串联起来?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复习:一.酸碱盐的定义。二.常见的酸碱盐的物理性质。三.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同时在每个环节中加入典型的习题来巩固,考虑到同学们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应用”这部分知识较难,我决定补进“物质的推断”。

1.注重双基知识,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首先让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教师再进行总结,然后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讲练结合达到教学目的。

2.精选习题,我所选的试题都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题,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信心。

3.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的答案都由学生说出,并说出自己答案的理由。

4.运用先复印质料发给同学们的方法,增大课堂容量,设计的练习比较多,充分调动同学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5.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讲授式、小组合作探究式、讲练结合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欠佳,有少部分学生始终动不起来,太懒惰。

2.课堂时间有点紧,给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时间有点少,这样就只能照顾到中上等学生,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就关注不够了。

3.没有运用多媒体教学,这是一大遗憾,以后多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使“教者爱教,学者爱学”。

篇2: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一、利用多媒体展示知识网络,既注重了归纳总结与实际应用,又增大了课堂容量。

上复习课时,应少讲“点上”的知识,多讲“线上”和“面上”的知识,这“线”和“面”需要我们课前做好备课准备,我每次上复习课之前都要花很长时间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把该线、面上的部分或全部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让充满凌乱感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理顺它们的关系。课本在新课教学阶段并没有系统的对酸碱盐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学生对酸碱盐的一些化学反应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及时让学生对酸碱盐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我还精选了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加以巩固。这些练习题切合中考实际,难易程度上恰如其分。在课堂上适时的利用多媒体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这样把理论与实例结合起来,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二、教会学生复习方法。

古人云“授鱼”不如“授渔”,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将会受益匪浅。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对原有知识的再认识上,尽可能使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识。还要通过对各种题型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做进一步深化处理,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而这项工作不要由老师一手代办,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只需教给学生总结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

三、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

任何一节复习课都应是由师生互动来完成的。这种互动要比上新课时还要多。教师讲是为了引出内容的主线和设计教学思路,这条线可时常让其断开,把连接的任务交给学生,但要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一方面要让其感到自己在知识的连接上的掌握点和欠缺点;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读”和“练”可让教师及时了解他们在哪方面存在问题,如何采取对策。但提出问题要选题得当,采用讲、读、练结合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设计的知识点大部分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所以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愉快学习的过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味、有意思,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于较容易的题目能够独立思考,认真做题,对于较难的题目,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流进每位学生的心田。

篇3: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2) 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与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难点: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教学流程】

●游戏激趣, 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游戏课引课。 (学生比赛:在多种未贴标签的试剂中找到Fe Cl3溶液。)

师:请问你是怎么找到Fe Cl3溶液的?

生:溶液颜色为黄色。

师:很好!抓住物质的特征是我们对物质进行鉴别的关键, 本节课我们就根据物质的特征重点学习有关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设计说明:用游戏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板书: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温故知新, 理清思路

师:通常我们依据物质的哪些性质完成对物质的鉴别?

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师:上面的环节, 应用到了Fe Cl3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颜色为黄色。在我们学习过的酸、碱、盐类物质的水溶液中, 还有哪些溶液是有颜色的, 溶液有颜色的原因?

生:硫酸铜溶液为蓝色, 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溶液显色的原因是其中包含的金属离子导致的。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1:溶液的颜色。蓝色:含Cu2+的溶液黄色:含Fe3+的溶液浅绿色:含Fe2+的溶液。)

师:根据溶液的颜色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鉴别物质, 这是根据物理性质鉴别的优点———简单、快捷。

(课件展示:鉴别下列各种物质, 并说明理由。)

1.CuSO4溶液和水;2.水和酒精;3.锌和汞;4.Na2CO3粉末和Ca CO3粉末;5.浓盐酸和浓硫酸。

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进行说明。

师:在鉴别物质时, 优先考虑的是物理性质。但如果物理性质相似, 不易鉴别时, 怎么办?

生:利用化学性质鉴别。

师:酸、碱、盐类物质因涉及内容较多, 相互间反应错综复杂, 在根据化学性质鉴别时, 关键要抓住明显的实验现象, 通常酸、碱、盐类物质的反应中有哪些明显的现象?

生: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2:酸碱盐中常见产生气体的反应。)

1.活泼金属和酸反应产生氢气;

2.碳酸盐 (碳酸氢盐) 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铵盐和碱反应产生氨气。

师:明确酸、碱、盐类物质反应生成物中一些典型的沉淀是我们鉴别物质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沉淀有以下几种。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3:酸、碱、盐反应中常见沉淀。)

白色沉淀:Ag Cl、Ba SO4、Ca CO3、Ba CO3、Mg (OH) 2、Al (OH) 3;

蓝色沉淀:Cu (OH) 2红褐色沉淀:Fe (OH) 3。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疏理, 巩固基础知识, 为下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设计实验, 活动探究

师:桌面上有两瓶没贴标签的无色液体, 它们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课件展示:活动探究一: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可供选择试剂———无色酚酞、Na2CO3、铜丝、Fe Cl3溶液、锌粒、KOH溶液、Ba Cl2溶液、CuO、CuSO4溶液、镁带。

师:请同学们就亲自动手完成鉴别, 每小组汇报时请说明所选择试剂并描述实验现象。

生:第一小组:锌粒, 产生气泡;第二小组:Ba 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第三小组:铜丝、失败;第四小组:CuSO4溶液、生成蓝色沉淀;第五小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第六小组:KOH溶液、失败;第七小组:镁带、产生气泡;第八小组:Fe 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第九小组:Na2CO3、产生气泡:第十小组:CuO、黑色粉末消失, 溶液变蓝。

师:请第三小组和第六小组分析失败的原因。

生:所用药品为铜丝, 为何无现象解释不清。

生:所用试剂为KOH溶液, 估计KOH溶液加多了, 所以无现象。

师:请其他小组帮助这两个小组分析原因, 总结一下鉴别物质时的注意事项。

生: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 KOH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无现象。

师:鉴别物质要根据物质的性质, 根据性质选择物质时还要看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请各小组将鉴别过程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 依据记录总结鉴别的一般步骤。

生: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设计说明:学生亲自动手, 体验物质鉴别的一般过程, 体验成功, 反思失败。通过设计与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师:如果待鉴别物质增加为3种, 你们能完成鉴别吗?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一:选用一种试剂鉴别:Ba Cl2、Na2CO3、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设计方案———可选用紫色石蕊试液、稀硫酸加以鉴别。

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生:还可以选择可溶性的碳酸盐。

师: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注重启发式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分析思考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师:通过以上练习, 我们掌握了选用合适的试剂鉴别物质的方法, 如果不选用任何试剂, 能否完成鉴别呢?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二: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能否鉴别Ba Cl2、Na2CO3、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论。

师:根据学生描述总结解题方法, 取样编号、两两混合、记录现象、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三:不用其他试剂鉴别稀盐酸、Na2CO3、KCl和Ca (NO3) 2四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后, 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合作与交流, 分析、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成就感, 使其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小结

师:抓住易于观察的现象及一些典型离子间的反应, 我们能确定物质鉴别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 勇于探索, 善于总结, 坚持不懈, 成功就会属于你。

【教学反思】

本节专题复习课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 渗透化学方法的复习课, 它不再局限于对旧知识的简单回忆和概括, 注重启发式教学,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 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在选用试剂完成物质鉴别的过程中, 设置实验探究和设计实验方案等环节,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 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出酸、碱、盐类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体会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汇报展示和书写鉴别过程的实验报告,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提高学生使用化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汇报结论中的两个失败小组, 我并没有及时加以讲解, 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不仅激励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而且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在学生掌握选择试剂完成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后, 拓展思维———不用任何试剂来完成鉴别, 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篇4: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2) 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2.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难点: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

【教学流程】

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游戏课引课。(学生比赛:在多种未贴标签的试剂中找到FeCl3溶液。)

师:请问你是怎么找到FeCl3溶液的?

生:溶液颜色为黄色。

师:很好!抓住物质的特征是我们对物质进行鉴别的关键,本节课我们就根据物质的特征重点学习有关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设计说明:用游戏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板书: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温故知新,理清思路

师:通常我们依据物质的哪些性质完成对物质的鉴别?

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师:上面的环节,应用到了FeCl3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颜色为黄色。在我们学习过的酸、碱、盐类物质的水溶液中,还有哪些溶液是有颜色的,溶液有颜色的原因?

生: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溶液显色的原因是其中包含的金属离子导致的。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1:溶液的颜色。蓝色:含Cu2+的溶液 黄色:含Fe3+的溶液 浅绿色:含Fe2+的溶液。)

师:根据溶液的颜色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鉴别物质,这是根据物理性质鉴别的优点——简单、快捷。

(课件展示:鉴别下列各种物质,并说明理由。)

1.CuSO4溶液和水;2.水和酒精;3.锌和汞;4.Na2CO3粉末和CaCO3粉末;5.浓盐酸和浓硫酸。

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进行说明。

师:在鉴别物质时,优先考虑的是物理性质。但如果物理性质相似,不易鉴别时,怎么办?

生:利用化学性质鉴别。

师:酸、碱、盐类物质因涉及内容较多,相互间反应错综复杂,在根据化学性质鉴别时,关键要抓住明显的实验现象,通常酸、碱、盐类物质的反应中有哪些明显的现象?

生: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2:酸碱盐中常见产生气体的反应。)

1.活泼金属和酸反应产生氢气;

2.碳酸盐(碳酸氢盐)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铵盐和碱反应产生氨气。

师:明确酸、碱、盐类物质反应生成物中一些典型的沉淀是我们鉴别物质的重要依据,常见的沉淀有以下几种。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3:酸、碱、盐反应中常见沉淀。)

白色沉淀:AgCl、BaSO4、CaCO3、BaCO3、Mg(OH)2、Al(OH)3 ;

蓝色沉淀:Cu(OH)2 红褐色沉淀:Fe(OH)3。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疏理,巩固基础知识,为下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设计实验,活动探究

师:桌面上有两瓶没贴标签的无色液体,它们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课件展示:活动探究一: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可供选择试剂——无色酚酞、 Na2CO3、铜丝、 FeCl3溶液、锌粒、KOH溶液、 BaCl2溶液、CuO、CuSO4溶液、镁带。

师:请同学们就亲自动手完成鉴别,每小组汇报时请说明所选择试剂并描述实验现象。

生:第一小组:锌粒,产生气泡;第二小组: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第三小组:铜丝、失败;第四小组:CuSO4溶液、生成蓝色沉淀;第五小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第六小组:KOH溶液、失败;第七小组:镁带、产生气泡;第八小组:Fe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第九小组:Na2CO3、产生气泡:第十小组:CuO、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蓝。

师:请第三小组和第六小组分析失败的原因。

生:所用药品为铜丝,为何无现象解释不清。

生:所用试剂为KOH溶液,估计KOH溶液加多了,所以无现象。

师:请其他小组帮助这两个小组分析原因,总结一下鉴别物质时的注意事项。

生: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KOH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无现象。

师:鉴别物质要根据物质的性质,根据性质选择物质时还要看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请各小组将鉴别过程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依据记录总结鉴别的一般步骤。

生: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设计说明: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物质鉴别的一般过程,体验成功,反思失败。通过设计与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师:如果待鉴别物质增加为3种,你们能完成鉴别吗?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一:选用一种试剂鉴别:BaCl2 、Na2CO3 、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设计方案——可选用紫色石蕊试液、稀硫酸加以鉴别。

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生:还可以选择可溶性的碳酸盐。

师: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分析思考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师:通过以上练习,我们掌握了选用合适的试剂鉴别物质的方法,如果不选用任何试剂,能否完成鉴别呢?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二: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能否鉴别BaCl2、Na2CO3 、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师:根据学生描述总结解题方法,取样编号、两两混合、记录现象、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三:不用其他试剂鉴别稀盐酸、Na2CO3、KCl和Ca(NO3)2四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后,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合作与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会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成就感,使其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小结

师:抓住易于观察的现象及一些典型离子间的反应,我们能确定物质鉴别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坚持不懈,成功就会属于你。

【教学反思】

本节专题复习课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渗透化学方法的复习课,它不再局限于对旧知识的简单回忆和概括, 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在选用试剂完成物质鉴别的过程中,设置实验探究和设计实验方案等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出酸、碱、盐类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体会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汇报展示和书写鉴别过程的实验报告,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提高学生使用化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汇报结论中的两个失败小组,我并没有及时加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不仅激励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在学生掌握选择试剂完成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后,拓展思维——不用任何试剂来完成鉴别,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尽管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但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课时紧,探究、讨论的环节较多,课堂节奏的调控还需要灵活地处理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教学任务的执行与完成,对学生探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做得还不够。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相信,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使“教者爱教,学生爱学”。

E-mail:hit790205@163.com

编辑/张烨

篇5:酸碱盐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对酸、碱盐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

2、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教学重点教学】

1、物质的分类。

2、常见酸碱盐的通性及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会归纳

1、物质的简单分类。

2、本章常见的化合物

二、学会比较

1、物质的颜色

2、物质名称

3、学以致用:写化学式,归类。

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能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铁和稀硫酸

银和稀盐酸

铁和硫酸铜溶液

铜和氯化银 镁和硝酸锌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 碳酸钙和稀盐酸 硫酸锌溶液和硝酸钠溶液

三、酸碱盐的性质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五、练一练

六、学会归纳、归纳提高

1.金属跟酸、金属跟盐是否能发生反应,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加以判断。2.铁跟盐酸、稀硫酸等起置换反应,生成亚

铁盐。

3.金属跟硝酸起反应时,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一般不生成氢气。且即使活动性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也能和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钠、钾等化学性质极为活泼的金属,跟盐溶液反应的情况比较复杂,例如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Na2SO4+Cu(OH)2↓

5.复分解反应能不能发生,要考虑生成物中是否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6.盐跟碱、盐跟盐反应时,反应物必须是可溶的。

七、初中化学制盐的八种方法

(1)金属+酸→盐+氢气

(2)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4)酸+碱→盐十水

(5)酸+盐→新盐+新酸

(6)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7)碱+盐→新碱+新盐

(8)盐+盐→两种新盐

八、练习提高

篇6:酸碱盐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巩固酸碱盐组成、命名、分类等知识;2.巩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加深对某些反应的认识;3.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复分解反应及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型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本章我们学习了三类重要的化合物——酸碱盐,这节课我们将对这一章的重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小结。先复习酸碱盐基本概念

一、酸、碱、盐的组成

【练习1】将下列物质(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填入相应的空格内:纯碱,盐酸,大理石,熟石灰,苛性钠,硫酸,碳酸氢钠,氢硫酸,碱式碳酸铜,生石灰,干冰,硝酸,硝酸铵 ① 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写出由H、O、Cl、C、Cu 中的元素组成的下列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式(各举一例): 酸_________碱________正盐_________碱式盐_____________酸性氧化物_________碱性氧化物_______

引入:什么是置换反应?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类置换反应,一类是前面学的氢气、碳与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的置换反应,【小结】

①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要考虑生成物中有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②除需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外,盐与碱、盐与盐反应,反应物必须可溶。③BaSO4、AgCl、KNO3、NaNO3等一般不发生复分解反应。

篇7:《酸碱盐复习》教学设计

一日三餐,我们离不开食盐;改良土壤酸性,少不了熟石灰;化学实验,常用到酸,碱,盐。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酸碱盐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一:【学习方式:先自主思考,再全班交流】

实验室桌面上放有:①铁钉、②铜丝、③稀盐酸、④氧化铜、⑤氢氧化钠溶液、⑥稀硫酸、⑦碳酸钠溶液、⑧石灰石、⑨酚酞溶液、⑩氧化铁、⑾石蕊溶液、⑿石灰水。实验老师让小华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指示剂进行分类整理。(溶液按溶质进行归类;混合物按主要成分进行归类)

请你也来试着进行一次整理。(填序号)

单质:;氧化物:;酸:;

碱:;盐:;指示剂:。

问题情境二:【学习方式:先组内讨论,再组间交流,后概括性质】

小华同学发现桌上有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回想起应该是稀硫酸和石灰水,她想给这两瓶溶液贴上标签,请你帮助她,取用什么试剂采取什么方法可以把两瓶溶液区分开呢?【学生讨论解决方法】

方法一:;

篇8: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且易于操作和评价。鉴于此, 笔者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和教科书的要求,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6]:

(1) 复习基础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和动手操作, 能说出和写出常见酸、碱、盐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正确书写重要的化学方程式。

(2) 在实验过程中, 巩固试管、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以及液体取用等基本操作, 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3) 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有关的实验操作, 初步学会利用物理特征、特征反应, 检验和区分常见的酸、碱、盐。

(4) 在检验和区分常见酸、碱、盐的实验过程中, 了解区分物质常用的不限定试剂、限定试剂、无试剂等方法。

二、新课的导入设计

新课的导入如果与众不同、充满悬念, 就能使学生“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心求通而不得其意”,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打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鉴于此, 笔者这样创设导入情境:通过大屏幕投影, 展示生产生活中几个特征反应 (如实验室使用无色酚酞试液检测溶液是否显碱性、煤气厂的工程师使用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检测煤气是否泄漏、交通警察使用橙色的重铬酸钾试剂检测酒后驾车等) , 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特征反应就在身边, 特征反应应用广泛。

三、基础知识的整理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引领学生整理“酸、碱、盐的检验和区分”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是顺利开展实验活动的必要铺垫, 否则化学实验就会半途而废或流于形式。在这一环节, 精心设计带有空白的表格式学案 (见表1至表3, 空白处由学生完成) , 注意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力争该板块的知识整合薄有纲、厚有目, 言简意赅、详略得当。这样就使学习有了规律, 同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酸、碱、盐的检验和区分”实验

本节课设计了4个操作简单的实验, 每个实验所涉及的检验方法各不相同, 问题难度适中, 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其中的热身小实验穿插在整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面向全体学生, 以防止学生在课堂上因为连续的理论学习而产生思维疲劳、精力分散;另外3个实验则集中安排在基础知识整理结束以后, 而且可以任选其中一个进行分组实验。

实验前, 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强调使用特征反应) , 在教师确认实验方案可行后, 学生才能动手操作。实验中, 教师注意巡视、参与、指导、评价。

1.不限定试剂检验某溶液是不是酸溶液

本实验是热身小实验, 提供的检验试剂有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铁丝、铜丝、铁锈、石灰石、小苏打等, 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一种检验试剂进行实验。

上述检验试剂涵盖了初中阶段能与酸溶液反应的各类物质, 因此学生在选择试剂的过程中又复习了酸的化学性质。但要注意, 活泼金属不能提供锌、铝等两性金属, 虽然学生不知道这一知识点, 但教师必须有意回避。

2.只用一种试剂区分稀盐酸、Ca (OH) 2溶液、CuSO4溶液

本实验提供的区分试剂是稀硫酸、铁丝、Na2CO3溶液, 学生只能从中选用一种区分试剂完成实验。表4为实验表格。

3.不另选试剂区分稀盐酸、Ca (OH) 2溶液、CuSO4溶液

引导学生先找出物理特征明显的溶液 (蓝色CuSO4溶液) , 再用该溶液去区分剩下的溶液 (稀盐酸和石灰水) 。表5为实验表格。

4.限定试剂鉴别稀硫酸、NaOH溶液、Na2CO3溶液

本实验提供的鉴别试剂有酚酞试液、稀盐酸、细铁丝, 学生必须从中选用2种鉴别试剂完成实验。该实验可行方案有4种:

方案一: (1) 取样, 分别滴入酚酞试液, 不变色的是稀硫酸; (2) 剩下的2种溶液各取最少量, 分别滴入稀盐酸, 冒气泡的是Na2CO3溶液, 无明显变化的是NaOH溶液。

方案二: (1) 取样, 分别滴入稀盐酸, 冒气泡的是Na2CO3溶液; (2) 剩下的2种溶液各取最少量, 再分别滴入酚酞试液, 变红色的是NaOH溶液, 不变色的是稀硫酸。

方案三: (1) 取样, 分别滴入稀盐酸, 冒气泡的是Na2CO3溶液; (2) 剩下的2种溶液各取最少量, 再分别加入铁丝, 冒气泡的是稀硫酸, 无明显变化的是NaOH溶液。

方案四: (1) 取样, 分别加入铁丝, 冒气泡的是稀硫酸; (2) 剩下的2种溶液各取最少量, 再分别滴入稀盐酸, 冒气泡的是Na2CO3溶液, 无明显变化的是NaOH溶液。

表6为实验表格。

五、 随堂纸笔练习的安排

随堂纸笔练习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巧、发展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所以在实验结束后安排学生适当演练习题, 以补缺补差、学以致用, 并最终达成学习目标。纸笔练习采用抢答的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提高解题速度, 锻炼心理素质, 增强应试能力。选编的5道练习题, 注重基础, 关注方法, 难度适中, 适合抢答。

1.本环节的流程设计

先播放闽南民歌《爱拼才会赢》视频片段, 既实现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 又缓解学习疲劳, 调节课堂气氛;同时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 要不怕失败、敢于拼搏。

然后投影“爱拼才会赢”这5个字—每个字分别链接一道习题。第一个抢答的学生选择任意一个字, 点击打开就出现一道题目[7]。

在学生抢答过程中, 适时鼓励学生要勇于表现, 充满信心, 临阵不慌, 快速审题, 细心答题, 还要注意创设情境、控制好场面。

2.选编的5道纸笔练习题

(1) 区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 )

A.用CO2区分石灰水和烧碱溶液

B.用烧碱溶液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

C.用熟石灰区分NH4Cl和NaCl

D.用铁锈区分稀盐酸和烧碱溶液

(2) 有4种溶液:A.CuSO4溶液B.NaOH溶液C.稀硫酸D.NH4Cl溶液

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将它们鉴别出来, 则鉴别出来的顺序是________ (填序号)

(3) 不用其他试剂就能区分稀盐酸、石蕊试液、Ca (OH) 2, NaOH和Na2CO3这5种溶液, 第3个被区分出来的溶液是 ( )

A.稀盐酸B.Ca (OH) 2溶液C.NaOH溶液D.Na2CO3溶液

(4) 检验NaOH是否变质, 下列试剂不可以使用的是 ( )

A.Ca (OH) 2溶液B.CaCl2溶液C.酚酞试液D.稀盐酸

(5) 只用一种试剂, 一次就能将稀盐酸、Ca (OH) 2溶液、NaOH溶液区别开, 这种试剂是 ( )

A.酚酞试液B.CO2气体C.铁丝D.Na2CO3溶液

六、 结课板书的设计

不管教育装备多么现代化, 传统的板书不能抛弃[8]。独具匠心的板书, 既方便学生的学习, 启迪学生的智慧, 也折射出教师的专业素养。鉴于此,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 在小结的过程中适时板书 (如图1所示) 。

这种示意图式的板书, 抽象合理、形象直观, 体现了操作方法, 反映了实验原理。

参考文献

[1]杨迎春.如何区分酸碱盐溶液[J].中学课程辅导·九年级, 2007 (12) :51-52.

[2]孙学东.如何提高酸碱盐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 2010 (44) :175.

[3]付晨.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三化学酸碱盐的教学设计[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4]金敏华.初中化学酸碱盐“生活化教学”初探[J].教师, 2011 (1) :62-63.

[5]李尚榜.浅谈结构化学习:以酸碱盐的方法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 (7) :29-31.

[6]王永臻, 李德前.初中化学“物质的鉴别”教学设计和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 (12) :49-51.

[7]李德前.复习“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 2009 (5) :3-4.

篇9:一道题串联酸碱盐复习课

2013年以来,我县积极推进以自主学习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校提出了“问题牵引”教学模式的尝试。“问题牵引”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导向,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设计学习活动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形式,以解决问题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整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

【设计思想】

初中化学第八章酸碱盐是前七章知识的综合和提高。这章教材知识系统性强、概念多、涉及的化合物种类、反应类型多,反应规律较复杂,是初中化学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教好这一教学内容,我认为应突出重点,讲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酸碱盐性质的基本规律,再通过一到两个较好的题目把知识点串联起来。面对如此繁多与复杂的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如果还是把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显然教学效果会很差,也不便于学生识记。在复习时,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讲解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然后进行酸碱盐规律性内容的总结,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设计了酸碱盐复习的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请同学们回忆并写出最近学习的复分解反应,观察并总结其中有何规律?(由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完成)

教師引导学生总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三者有一

即可)

1.有沉淀生成

如CuSO4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生成Cu(OH)2沉淀,同时得到Na2SO4溶液。

CuSO4+2NaOH=Cu(OH)2+Na2SO4

2.有气体放出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放出CO2气体。利用这一反应可以检验碳酸盐。

NaCO3+2HCl=2NaCl+H2O+CO2↑

3.有水生成

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有水生成。

NaOH+HCl=NaCl+H2O

请学生讨论分别总结出常见的酸与碱的化学性质。完成下列问题:

某化学活动小组以“酸碱盐的性质”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如下图化学反应的溶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化学”,请你作为该小组成员一起来解决下列问题:

(1)A为一种常用的试剂 ,滴入到溶液Y中显

。(填颜色)

(2)若X是稀盐酸、B是氧化物,则它们之间的反应方程式是

,该反应常被用作 (填用途)。

(3)若X是稀硫酸,C是单质,则绿色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为 。

(4)若X是稀盐酸、与D反应制取一种化学上的常见气体,则该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 (填“是”或“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用(1)反应检验,方程式是 ,现象是 。

(5)小红同学从某一歉收农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样品,如果检测结果呈酸性,从经济和可行方面考虑,那么要改良此土壤,应向农田里施加 。(填化学式)

(6)若Y是NaOH,依据反应(1)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7)若Y是Ca(OH)2,E是一种常见的氮肥NH4NO3,则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该反应说明施肥时,要避免氨态氮肥与

物质混用,否则会降低肥效。反应(2)在农业生成上的重要用途是 。

(8)已知NaOH+NaHCO3=F+H2O,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F的化学式为 ,写出Y与F的反应方程式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如下特点:

1.通过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规律的掌握

从日常生活中的“酸”的体验出发,学习溶液的酸碱性的定性、定量检测及生命活动的关系,以几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酸、碱、盐的性质与反应为主线,并根据性质引出酸、碱、盐的广泛应用,其间穿插复分解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肥料及化学史等知识。这样需要老师在平时学生已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再归纳,并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一道题能够很好地涵盖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并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篇10:酸碱盐教学反思

酸碱盐是化学的重中之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学好了酸碱盐,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内涵,里顺了物质之间的关系,对于知识的掌握相当重要。因为酸碱盐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重难点也很多,怎样才能在一节课中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有系统地串联起来?经与同组科学老师协商,决定这节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复习:

一、酸碱盐的定义;

二、常见的酸碱盐的物理性质;

三、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同时在每个环节中穿插一组典型习题来巩固。考虑同学们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应用”这一部分理解不好,我决定补进“物质的推断”。

1.注重双基知识,能引领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首先让学生归纳知识点,教师再进行总结,然后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边讲边练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

2.推敲精选习题,我所选的试题都是近几年的中考重点题,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自信心。

3.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审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的答案都有学生说出答案,并且要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

4.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设计的练习比较多,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既增大课堂容量,又充分调动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5.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讲授式、小组合作探究式、讲练结合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不足有: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显得过于正规,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效果欠佳,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互动太少,具体给学生发现细节问题的时间太少。

2.回答问题时,给学生留得时间太少,探究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开始让学生解决。这样只照顾中上等的学生,而对学困生关注的不够。

总之,我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使“教者爱教,学生爱学”。

化学与生活教学反思

篇11:第八章酸碱盐教学反思

棋盘井中学 武丽 二〇一七年三月十八日

《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棋盘井中学 武丽

初中化学《第八章 酸碱盐》是中考化学的重中之重,其涉及的物质种类和名称较多,物质的化学式、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类型较多,导致头绪多,难掌握,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匆匆学完一遍后,总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所以我在复习本章的时候,选择将酸碱盐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对比归纳的方式加深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理解。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归纳的方式整理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相关的方程式,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帮学生重新理清各离子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轻松完成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首先设计用知识树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随时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熟悉目标之后,首先利用“手掌记忆法”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记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大框架”,之后趁热打铁,开启小组合作模式,将学生分为“酸组”、“碱组”和 “盐组”三个小组进行“小组PK赛”,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出本组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每写对一个方程式加一分,展示环节,每发现其他组写错一个方程式,加2分,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踊跃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在活动后适时进行评价,评出“PK之王”。在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方程式之后,在已写的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我引入了复分解反应,总结出常见的沉淀,最后和学生合作交流,归纳出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对”,让学生能更快的判断复分解反应的进行与否,最后,配套练习,巩固练习。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比较流畅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在时间安排上还是有些不紧凑,拖沓,导致最后一道题只完成了推导过程,留下了“小尾巴”。

2、后进生在本节课照顾的不到位,尤其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应该进步不大。应该单独设计一些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让后进生单独书写,单独PK。这样在这一节课上,他们也会有一定的进步。

上一篇:2022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下一篇:关于等待话题高一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