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点酸碱盐

2024-05-02

初中化学知识点酸碱盐(通用8篇)

篇1:初中化学知识点酸碱盐

一、化学用语

1、电离: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石灰水的主要成分】 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CaCO3

食盐——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学名:一水合氨)

二、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盐)。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七个常见的沉淀物:

中考范围:(由主至次的顺序)碳酸钙、碳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于酸的沉淀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不溶于酸的沉淀

3、四个微溶物:

中考范围: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 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 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三、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1、复分解反应口诀:复分解要进行,溶液中才可行;交换成分价不变;生成水、气或沉淀;不溶物溶于酸除了氯化银和硫酸钡。

2、复分解的tips: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四、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

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pH=7溶液为中性; 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

3、中考中常考:溶液为中性的盐——氯化钙和氯化钠;溶液为碱性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五、离子的检验

1、原理

H+(溶液中):1、石蕊、pH值试纸; 2、加入铁粉,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

3、加入金属氧化物(氧化铜),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4、难溶性碱(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性碱不行),蓝色固体溶液,溶液变为蓝色;

5、加入碳酸钠或碳酸钙,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OH-(溶液中):1、酚酞、pH值试纸;2、可溶性Cu2+、Fe3+的盐溶液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Cu2+、Fe3+(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可溶性强碱(如氢氧化钠),有蓝色或红褐色沉淀产生。

【以下两种离子的检验,中考不要求,高中必知】

Cl - (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NH4+(在溶液中): 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微热溶液,若产生一种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原溶液中含有铵根离子。

(固体):铵态氮肥的检验;取样品与熟石灰充分混合,研磨,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2、正确的操作:取样-溶解(样品为固体)-滴加-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六、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MnO2 、Fe3O4、Fe粉、C粉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

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溶液、Fe2(SO4)3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七、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可做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

3、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4、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与熟石灰混合制成碱石灰干燥剂,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酸性气体。

5、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用于检验水蒸气。

6、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

7、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八、酸与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记中考常考反应方程式及实验现象】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Fe+2HCl==FeCl2+H2↑;Zn+2HCl==ZnCl2+H2↑

(3)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Fe2O3+6HCl==2FeCl3+3H2O;CuO+2HCl==CuCl2+H2O; Ca(OH)2+2HCl==CaCl2+2H2O; Fe(OH)3+3HCl==FeCl3+3H2O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CaCO3+2HCl==CaCl2+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

(6)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Ca(OH)2+CO2===CaCO3↓+H2O;2NaOH+CO2===Na2CO3+H2O

(7)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史上最牛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NaOH(KOH)+FeCl3(Fe(NO3)3、Fe2(SO4)3)==Fe(OH)3↓+NaCl

2NaOH(KOH)+CuCl2(Cu(NO3)2、CuSO4)==Cu(OH)2↓+2NaCl

MgCl2(Mg(NO3)2、MgSO4)+NaOH(KOH)==Mg(OH)2↓+NaCl

(8)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CaCl2+Na2CO3==CaCO3↓+2NaCl;BaCl2+Na2CO3==BaCO3↓+2NaCl

(9) 有关盐的其他反应

CaCO3高温====CaO+CO2↑;2NaHCO3△==== Na2CO3+ H2O+CO2↑; NH4Cl(NH4NO3、(NH4)2SO4)+NaOH(KOH)==NH3↑+H2O+NaCl

九、有关酸碱盐的反应伴随的实验现象的总结。

1、溶液变色;(如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

2、固体(沉淀)溶解;(碳酸钙、难溶性碱、金属、金属氧化物溶于酸)

3、有气泡产生;(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4、产生沉淀;(溶液中,钙离子遇到碳酸根离子)

5、固体析出;(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6、溶液升温(金属镁与酸反应放热、生石灰遇水放热、中和反应放热)

篇2:初中化学知识点酸碱盐

2、使用氢氧化钠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皮肤、衣服被它腐蚀,实验时最好戴防护镜,防止溶液溅到眼睛里。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3、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溶质HCl氯化氢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吸收空气中的水,溶剂质量增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4、根据化学式判断酸和碱

酸——化学式通式 HnR,R表示酸根离子,化学式特点为氢元素开头,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H+和酸根离子,但注意H2O不是酸(属于氧化物),而CH3COOH醋酸,属于酸。

篇3:初中化学知识点酸碱盐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2) 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与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难点: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教学流程】

●游戏激趣, 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游戏课引课。 (学生比赛:在多种未贴标签的试剂中找到Fe Cl3溶液。)

师:请问你是怎么找到Fe Cl3溶液的?

生:溶液颜色为黄色。

师:很好!抓住物质的特征是我们对物质进行鉴别的关键, 本节课我们就根据物质的特征重点学习有关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设计说明:用游戏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板书: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温故知新, 理清思路

师:通常我们依据物质的哪些性质完成对物质的鉴别?

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师:上面的环节, 应用到了Fe Cl3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颜色为黄色。在我们学习过的酸、碱、盐类物质的水溶液中, 还有哪些溶液是有颜色的, 溶液有颜色的原因?

生:硫酸铜溶液为蓝色, 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溶液显色的原因是其中包含的金属离子导致的。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1:溶液的颜色。蓝色:含Cu2+的溶液黄色:含Fe3+的溶液浅绿色:含Fe2+的溶液。)

师:根据溶液的颜色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鉴别物质, 这是根据物理性质鉴别的优点———简单、快捷。

(课件展示:鉴别下列各种物质, 并说明理由。)

1.CuSO4溶液和水;2.水和酒精;3.锌和汞;4.Na2CO3粉末和Ca CO3粉末;5.浓盐酸和浓硫酸。

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进行说明。

师:在鉴别物质时, 优先考虑的是物理性质。但如果物理性质相似, 不易鉴别时, 怎么办?

生:利用化学性质鉴别。

师:酸、碱、盐类物质因涉及内容较多, 相互间反应错综复杂, 在根据化学性质鉴别时, 关键要抓住明显的实验现象, 通常酸、碱、盐类物质的反应中有哪些明显的现象?

生: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2:酸碱盐中常见产生气体的反应。)

1.活泼金属和酸反应产生氢气;

2.碳酸盐 (碳酸氢盐) 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铵盐和碱反应产生氨气。

师:明确酸、碱、盐类物质反应生成物中一些典型的沉淀是我们鉴别物质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沉淀有以下几种。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3:酸、碱、盐反应中常见沉淀。)

白色沉淀:Ag Cl、Ba SO4、Ca CO3、Ba CO3、Mg (OH) 2、Al (OH) 3;

蓝色沉淀:Cu (OH) 2红褐色沉淀:Fe (OH) 3。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疏理, 巩固基础知识, 为下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设计实验, 活动探究

师:桌面上有两瓶没贴标签的无色液体, 它们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课件展示:活动探究一: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可供选择试剂———无色酚酞、Na2CO3、铜丝、Fe Cl3溶液、锌粒、KOH溶液、Ba Cl2溶液、CuO、CuSO4溶液、镁带。

师:请同学们就亲自动手完成鉴别, 每小组汇报时请说明所选择试剂并描述实验现象。

生:第一小组:锌粒, 产生气泡;第二小组:Ba 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第三小组:铜丝、失败;第四小组:CuSO4溶液、生成蓝色沉淀;第五小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第六小组:KOH溶液、失败;第七小组:镁带、产生气泡;第八小组:Fe 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第九小组:Na2CO3、产生气泡:第十小组:CuO、黑色粉末消失, 溶液变蓝。

师:请第三小组和第六小组分析失败的原因。

生:所用药品为铜丝, 为何无现象解释不清。

生:所用试剂为KOH溶液, 估计KOH溶液加多了, 所以无现象。

师:请其他小组帮助这两个小组分析原因, 总结一下鉴别物质时的注意事项。

生: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 KOH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无现象。

师:鉴别物质要根据物质的性质, 根据性质选择物质时还要看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请各小组将鉴别过程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 依据记录总结鉴别的一般步骤。

生: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设计说明:学生亲自动手, 体验物质鉴别的一般过程, 体验成功, 反思失败。通过设计与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师:如果待鉴别物质增加为3种, 你们能完成鉴别吗?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一:选用一种试剂鉴别:Ba Cl2、Na2CO3、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设计方案———可选用紫色石蕊试液、稀硫酸加以鉴别。

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生:还可以选择可溶性的碳酸盐。

师: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注重启发式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分析思考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师:通过以上练习, 我们掌握了选用合适的试剂鉴别物质的方法, 如果不选用任何试剂, 能否完成鉴别呢?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二: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能否鉴别Ba Cl2、Na2CO3、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论。

师:根据学生描述总结解题方法, 取样编号、两两混合、记录现象、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三:不用其他试剂鉴别稀盐酸、Na2CO3、KCl和Ca (NO3) 2四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后, 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合作与交流, 分析、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成就感, 使其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小结

师:抓住易于观察的现象及一些典型离子间的反应, 我们能确定物质鉴别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 勇于探索, 善于总结, 坚持不懈, 成功就会属于你。

【教学反思】

本节专题复习课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 渗透化学方法的复习课, 它不再局限于对旧知识的简单回忆和概括, 注重启发式教学,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 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在选用试剂完成物质鉴别的过程中, 设置实验探究和设计实验方案等环节,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 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出酸、碱、盐类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体会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汇报展示和书写鉴别过程的实验报告,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提高学生使用化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汇报结论中的两个失败小组, 我并没有及时加以讲解, 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不仅激励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而且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在学生掌握选择试剂完成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后, 拓展思维———不用任何试剂来完成鉴别, 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篇4:浅谈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 酸碱盐 问题 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85-01

1 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据填表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酸碱盐之前化学成绩都还是不错的,并且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都是满满的。另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成绩没有明显差距。然而,在开始学习酸碱盐教学后,由于难度的增加致使很多学生失去学习耐心,再加上一些同学自身条件有限使之对这一课的学习束手无措,渐渐地使学生对酸碱盐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下面指出在化学酸碱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1 化学教师未能全面理解课程标准

由于有些教师尚未完全适应新教材,总会觉得新教材的编写不够完善,没能明确标出酸碱盐的性质。于是教师在补充讲述酸碱盐电离和定义的时候,会将酸碱盐的通性,酸碱盐的溶解性以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等生硬的总结到一起。这样一来不仅所讲述内容超纲,还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将学习难度无形中扩大了。

因此,教师在讲述酸碱盐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特别是在新课标下更是要注意对教材的把握,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灵活掌握知识扩展度。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稳固且对化学有强烈兴趣的同学可以向之适当补充更为广泛的内容,杜绝一刀切的现象。

1.2 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酸碱盐与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是息息相关的,其中蕴涵了各种丰富有趣的实验以及悬念,教师若是能够将酸碱盐教学的这一特点发挥到点上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在酸碱盐的学习中充分认识到酸碱盐在生活中使用的广泛性,了解到“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3 巩固练习以及课后测试难度偏大

从历年各省的化学考试试题看来,酸碱盐的都是不可忽略的考点。于是在平常的知识巩固练习中都编入了大量的相关习题,但是量变却未能引起质变,所编的习题没能达到实际巩固知识的效果,只是一味的增加难度增加数量。学生在繁多的习题练习下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或是畏惧心理。因此在平常巩固练习时要注意对症下药,充分结合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对之提高要求,对于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的练习设置则要注重增加其学习的信心。另外,有些教师为了强调酸碱盐学习的重要性,在还没开始学习之前活在学习过程中就告知学生酸碱盐的学习难度,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信心的树立是很不利的。

2 加强酸碱盐探究性实验教学法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结合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探索新的知识,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再加以操作,最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是:问题—— 实验—— 结论—— 应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好处:第一,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第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第三,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发挥,创新能力得以拓展。运用探索性教学使化学酸碱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给予学生充足的思维同想象空间,并突出教学的层次性。

2.1 接触性的渐入学习过程

教师在还未开始酸碱盐的教学之前首先要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在学习化合物的时候向学生适当介绍较为常见酸和碱,并了解他们的性质,相关反应和化学式。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此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化学药品的熟悉程度,为下一阶段的探究性实验提供铺垫。

2.2 加强理论感知和知识理解

帮助学生清楚了解到单一酸碱盐的性质后,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归纳酸碱盐的通性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总结的过程中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充分理解酸碱盐的性质以及反应规律,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并且掌握探索化学知识的具体方法,为以后的学习进一步奠定基础。

2.3 分化难点,逐步突破

从微观粒子入手对酸碱盐内容进行教学,可以让更容易理解酸碱盐反应的本质。

教师在讲授微观粒子这部分知识时,应注重离子形成与书写的讲解,从本质上讲解分析离子形成的原因,切勿死记硬背。

在溶液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让学生很直观的看出有一部分物质的溶液是可以导电的,并讲述其导电的本质是因为这些物质在水中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接着列出几个比较常见的酸、碱、盐,并写出他们的电离方程式,最后让学生观察电离方程式,总结得出一般酸碱盐的基本定义,使学生对酸碱盐的微观本质,即共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2.4 宏观反应与微观本质相联系,突破难点

学习并掌握了以上的这些知识后,接下来就可以从微观离子角度分析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本质。

例如:最常见的HCl和NaOH的反应。在HCl溶液中,其主要的微粒是H+、Cl+、H2O,NaOH溶液中的微粒是Na+、OH+、H2O。当两者混合发生化学反应,HCl溶液中的H+和NaOH溶液中的OH+会结合成生成难电离的H2O,而Na+和Cl-虽然应该结合形成NaCl,但NaCl极易电离的物质,所以NaCl是以Na+和Cl-的形式存在溶液中。如果两者刚好完全反应,那么溶液中只有Na+和Cl-和H2O,所以HCl和NaOH的反应实的本质就是H++OH-=H2O。当各自学习了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了解它们与各种物质反应的本质后,再让学生总结他们的共性,学生轻而易举的就能发现它们两者的共同离子是H+,它们与大部分物质的反应,其实就是H+在起作用,一下子就把通性总结出来了。只有当稀盐酸和硝酸银溶液的反应是Cl-起作用,当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是SO42-和Ba2+的反应,与H+无关,这样,学生还了解了不同酸具有各自的特性;对于碱的性质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改革下要加强教学的目的性,提高教学效率就是主要目标之一。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教师就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关。酸碱盐教学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部分,因此,首先要发现教学的问题并加以分析,然后找到突破口。在针对一系列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法,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永乐.细究因促教学—— 探析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的困扰[J].新课程(教研),2010(9):43.

[2]黎和平.浅谈“酸碱盐”探究性实验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213.

篇5: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一、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二、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

三、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五、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后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六、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七、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八、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九、酸与碱的通性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十、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篇6: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酸碱盐

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1. 可溶性盐 + 某些金属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Fe + CuSO4 === FeSO4 + Cu

Cu + Hg(NO3)2 === Cu(NO3)2 + Hg

条件:在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酸 + 某些盐 → 新酸 + 新盐(同上)

3. 可溶性碱 + 可溶性盐 → 新盐 + 新碱(同上)

4.可溶性盐 + 可溶性盐 → 两种新盐

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篇7: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与记忆方法

一、化学用语

1、电离: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石灰水的主要成分】

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CaCO3

食盐——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学名:一水合氨)

二、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盐)。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七个常见的沉淀物:

中考范围:(由主至次的顺序)碳酸钙、碳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于酸的沉淀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不溶于酸的沉淀

3、四个微溶物:

中考范围: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 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 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三、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1、复分解反应口诀:复分解要进行,溶液中才可行;交换成分价不变;生成水、气或沉淀;不溶物溶于酸除了氯化银和硫酸钡。

2、复分解的tips: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四、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

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pH=7溶液为中性; 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

3、中考中常考:溶液为中性的盐——氯化钙和氯化钠;溶液为碱性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五、离子的检验

1、原理

H+(溶液中):1、石蕊、pH值试纸; 2、加入铁粉,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

3、加入金属氧化物(氧化铜),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4、难溶性碱(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性碱不行),蓝色固体溶液,溶液变为蓝色;

5、加入碳酸钠或碳酸钙,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OH-(溶液中):1、酚酞、pH值试纸;2、可溶性Cu2+、Fe3+的盐溶液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Cu2+、Fe3+(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可溶性强碱(如氢氧化钠),有蓝色或红褐色沉淀产生。

六、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MnO2 、Fe3O4、Fe粉、C粉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

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溶液、Fe2(SO4)3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七、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可做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

3、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4、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与熟石灰混合制成碱石灰干燥剂,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酸性气体。

5、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用于检验水蒸气。

6、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

7、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八、酸与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记中考常考反应方程式及实验现象】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Fe+2HCl==FeCl2+H2↑;Zn+2HCl==ZnCl2+H2↑

(3)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Fe2O3+6HCl==2FeCl3+3H2O;CuO+2HCl==CuCl2+H2O; Ca(OH)2+2HCl==CaCl2+2H2O; Fe(OH)3+3HCl==FeCl3+3H2O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CaCO3+2HCl==CaCl2+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

(6)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Ca(OH)2+CO2===CaCO3↓+H2O;2NaOH+CO2===Na2CO3+H2O

(7)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史上最牛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NaOH(KOH)+FeCl3(Fe(NO3)3、Fe2(SO4)3)==Fe(OH)3↓+NaCl

2NaOH(KOH)+CuCl2(Cu(NO3)2、CuSO4)==Cu(OH)2↓+2NaCl

MgCl2(Mg(NO3)2、MgSO4)+NaOH(KOH)==Mg(OH)2↓+NaCl

(8)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CaCl2+Na2CO3==CaCO3↓+2NaCl;BaCl2+Na2CO3==BaCO3↓+2NaCl

(9) 有关盐的其他反应

CaCO3高温====CaO+CO2↑;2NaHCO3△==== Na2CO3+ H2O+CO2↑; NH4Cl(NH4NO3、(NH4)2SO4)+NaOH(KOH)==NH3↑+H2O+NaCl

九、有关酸碱盐的反应伴随的实验现象的总结。

1、溶液变色;(如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

2、固体(沉淀)溶解;(碳酸钙、难溶性碱、金属、金属氧化物溶于酸)

3、有气泡产生;(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4、产生沉淀;(溶液中,钙离子遇到碳酸根离子)

5、固体析出;(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6、溶液升温(金属镁与酸反应放热、生石灰遇水放热、中和反应放热)

高中化学记忆方法

理解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记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如:在记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概念,必须在理解的意义前提下去记忆。

特别是有关化学原理,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如果没有理解记忆是很难掌握的。

口诀记忆

由于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在化学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很容易记住的口诀,老师要求我们去记忆它。

首先,要告诉自己这是一种学习的捷径,然后在深刻的理解它的内涵,最后记住了,就会成为你学习化学的利器。

如:“升失氧,降得还”、“见量化摩,求啥先求摩”、“有弱才水解,都强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越热越水解,越弱越水解”。

趣味记忆

为了分散难点,提高兴趣,要采用趣味记忆方法来记忆有关的化学知识。

比如,可以把生边的实际生活甚至自己的经历和观雪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化学知识富有趣味。

特别是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的现象。

重复记忆

要利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记忆事物的印象也是跟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记住某些知识时常常用默默重复、叙述再现方法来加深印象。

这种方法往往被我们忽视了,很多同学学的快忘得快也就是这个原因。

短时记忆对于我们的学习远远不够,只有通过不断反复记忆,才能够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为我们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归类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抓住特征,在以此类推。

如:电解质判断的时候,把所学的化合物归类,再把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包含的类别记住,对于我们掌握本质就很有帮助;

再如:在掌握了各个主族、周期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后,对于具体的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就容易多了。

对比记忆

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比如:中学化学中常见的黄色粉末并不多见,主要就是硫磺和过氧化钠,但是它们的性质却很不相同。

再如:我们在学习硫酸和硝酸的时候,他们作为氧化性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的方面的相似性。

联想记忆

把性质相同、相近、相反的事物特征进行比较,记住他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再回忆时,只要想到一个,便可联想到其他。

如: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孤立地记忆很难,如果扩大联想,对比类推,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关键字词记忆

这是记忆概念有效方法之一,在理解基础上找出概念中几个关键字或词来记忆整个概念,如:化学平衡的特征“逆、等、定、动、变”。

知识网络记忆

用表格或图示进行归纳、整理,使看似零散的知识结成网络。

如以一主族代表元素的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为线索的学习思路,以及以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备、保存之间相互关联的元素化合物类知识,在有机中还要特别注意官能团的性质。

以上的9种方法大家在化学学习中可能也在有意识无意识的用到。需要注意的是,化学中常常有些个别物质性质特殊,这些特殊性最好同类似的对比起来记忆,这一点有时候在解题过程中很重要。

篇8:初中化学知识点酸碱盐

一一、熟练记忆酸碱盐化学性质

通过学习可知:酸的通性有5条, 碱和盐的通性各4条, 可以浓缩为:“酸5碱盐4”, 另外用图表记记法能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衔接在一起:

金属氧化物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盐盐

在此基础上, 做变式习题, 增加对化学性质的记忆与应用。

例1:小政同学在复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时, 归纳出了Ca (OH) 2与其它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如图 (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

(1) 若X是与其他三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 则X可以是 () (2) 根据图所示的物质间关系, 写出其中两个化学方程式

解析:此题考查可溶性碱的化学性质, 根据碱溶液的通性可知X应为非金属氧化物, 所以 (1) 的答案可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而第二问考查的是化学用语——碱化学性质的方程式, Ca (OH) 2+2HCl=CaCl2+2H2O;Ca (OH) 2+Na2CO3=2 Na

例2: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小红在复习盐酸的性质时归纳出盐酸的五条化学性质。 (如图所示, 连线表示相互反应)

(1) 为了验证性质 (1) , 小红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到盐酸溶液中, 溶液变色;

(2) 图中A所代表物质类别是 () ;

(3) 盐酸的性质 (3) 决定了它可用于清除铁锈 (主要成份是Fe2O3)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4) 为了验证性质 (5) 可选用的物质是 () (填一种即可) ; (5) 镁和锌可以用来验证盐酸的性质 (2) , 小红要探究镁和锌与盐酸反应的快慢, 需要控制不变 (相同) 的量是 () (填序号) 。

(A) 两种金属的形状 (B) 盐酸的质量分数 (C) 反应容器的大小 (D) 温度

解析:此题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酸的5条通性及应用的认识程度及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应用。 (1) 要记住石蕊试液的特点“酸红碱蓝”所以填:红; (2) 碱; (3) Fe2O3+6HCl=2FeCl3+3H2O; (4) 任选一种碳酸盐或硝酸银溶液。 (5) 化学反应速率应与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质量分数的大小、温度的高低有关, 因此选ABD。

二二、灵活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题目难易不同, 题型各异, 因此对金属活动性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十分重要。它主要应用在:1.金属和酸的置换反应上, 可巧记为:划“氢”界限;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上, 可巧记为:“溶液中, 前置后;隔越远, 置越先”3.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主要为验证 (或探究) 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例3:对A、B、C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实验研究过程如下: (1) 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 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 一段时间后, A、C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B表面没有现象。 (2) 取大小相等的A、C两种金属片, 分别放入相同的稀盐酸中, A、C表面都产生气泡, 但A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比C的快。则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此题考查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综合运用能力。 (1) 中A、C均能置换出红色的铜, 而B不能, 说明B最不活泼; (2) 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速率就越快, 说明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则A>C因此选择 (A) 。

三三、归纳记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酸碱盐的种类数目多, 因此, 要学会观察此表, 熟练记忆其溶解性。因为利用此表, 不仅能很好攻克化学用语和揭示酸碱盐的组成、分类, 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判断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也就是能否攻克中考的重难点。可浓缩记忆为:

碱:“钾钙钠钡四碱溶”。

盐:钾钠铵硝四盐溶;盐酸盐不溶AgCl;硫酸盐不溶BaSO4;碳酸盐、磷酸盐只溶K、Na、NH4;CaSO4、Ag2SO4、MgCO3为微溶。

把这一口诀运用于酸碱盐间的反应中, 会变化成各种题型呈现在中考试题中。

这里列举几项必考的热点题型:

题型一:考查化学用语 (基础题)

例4:下列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不相符合的是: ()

(A) 干冰CO2 (B) 生石灰Ca (OH) 2 (C) 烧碱NaOH (D) 食盐

解析:物质的化学式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化学语言, 是必考的知识点之一, (A) 项干冰即为二氧化碳, 因此符合; (B) 项中生石灰为氧化钙, 化学式为CaO, 而Ca (OH) 2的名称为氢氧化钙, 俗称为熟石灰、消石灰, 故不相符合。 (C) 项的烧碱即为NaOH也是符合。 (D) 也是相符的, 所以此题选 (B) 。

例5:下列几组物质按酸、碱、盐顺序排列的是 ()

解析:解答本题只要按酸、碱、盐的组成特点即可判别:H2SO4、HCl、HNO3属于酸;NaOH、Ba (OH) 2、Ca (OH) 2、KOH属于碱;Na2CO3、NaCl、KNO3、CuSO4属于盐, 故此题选 (D) 。

题型二:考查复分解反应 (中等题)

例6:能在pH为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 且溶液为五色透明的一组物质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成物中要有气体、沉淀或水。pH为1即溶液呈酸性、共存即不反应、无色排除溶液中含Fe3+、Fe2+、Cu2+, 因此此题选 (D) 。

题型三:考查物质的推断 (难题)

例7:有一包白色粉末, 可能是由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现做如下实验:

(1) 将少量粉末放在烧杯中加足量水, 搅拌、静置、过滤, 得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

(2) 向 (1) 过滤得到的白色沉淀中加足量的稀硝酸, 沉淀全部溶解并有气体产生;

(3) 向 (1) 过滤得到的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立即有较多的白色沉淀生成, 再加稀硝酸, 沉淀不溶解。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推断:白色粉末中一定存在 (1) () , (2) 一定不存在 () , (3) 可能存在 ()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酸碱盐知识的能力。在初中阶段不溶于水的沉淀主要有:不溶性的碱 (但溶于酸没有气体产生) 、不溶性的碳酸盐 (但溶于酸且产生气体) 、AgCl和BaSO4 (不溶于酸) 此题沉淀加足量的稀硝酸, 沉淀全部溶解并有气体产生说明沉淀是BaCO4不是BaSO4, 则原物质一定含碳酸钠, 则不含硫酸钠;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立即有较多的白色沉淀生成, 再加稀硝酸, 沉淀不溶解, 说明产生沉淀为AgCl则原物质含氯化钡, 有无氢氧化钡都存在上述的实验现象, 因此不法确定。所以答案为: (1) 碳酸钠和氯化钡 (2) 硫酸钠 (3) 氢氧化钡。

上一篇:经营管理部的2012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家书表孝心作文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