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复习公开课

2024-05-28

酸碱盐复习公开课(精选9篇)

篇1:酸碱盐复习公开课

酸碱盐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对酸、碱盐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

2、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教学重点教学】

1、物质的分类。

2、常见酸碱盐的通性及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会归纳

1、物质的简单分类。

2、本章常见的化合物

二、学会比较

1、物质的颜色

2、物质名称

3、学以致用:写化学式,归类。

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能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铁和稀硫酸

银和稀盐酸

铁和硫酸铜溶液

铜和氯化银 镁和硝酸锌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 碳酸钙和稀盐酸 硫酸锌溶液和硝酸钠溶液

三、酸碱盐的性质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五、练一练

六、学会归纳、归纳提高

1.金属跟酸、金属跟盐是否能发生反应,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加以判断。2.铁跟盐酸、稀硫酸等起置换反应,生成亚

铁盐。

3.金属跟硝酸起反应时,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一般不生成氢气。且即使活动性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也能和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钠、钾等化学性质极为活泼的金属,跟盐溶液反应的情况比较复杂,例如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Na2SO4+Cu(OH)2↓

5.复分解反应能不能发生,要考虑生成物中是否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6.盐跟碱、盐跟盐反应时,反应物必须是可溶的。

七、初中化学制盐的八种方法

(1)金属+酸→盐+氢气

(2)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4)酸+碱→盐十水

(5)酸+盐→新盐+新酸

(6)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7)碱+盐→新碱+新盐

(8)盐+盐→两种新盐

八、练习提高

1.写出制取ZnCl2的可能方法的化学方程式。

篇2:酸碱盐复习公开课

门坎初中 周淑枝

酸碱盐是初三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好了酸碱盐,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内涵,理顺了物质之间的关系,对于整个初三化学知识的掌握相当重要,因为酸碱盐涉及到的知识点、重难点很多,怎样才能在一节课中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有系统地串联起来?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复习:一.酸碱盐的定义。二.常见的酸碱盐的物理性质。三.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同时在每个环节中加入典型的习题来巩固,考虑到同学们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应用”这部分知识较难,我决定补进“物质的推断”。

1.注重双基知识,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首先让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教师再进行总结,然后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讲练结合达到教学目的。

2.精选习题,我所选的试题都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题,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信心。

3.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的答案都由学生说出,并说出自己答案的理由。

4.运用先复印质料发给同学们的方法,增大课堂容量,设计的练习比较多,充分调动同学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5.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讲授式、小组合作探究式、讲练结合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欠佳,有少部分学生始终动不起来,太懒惰。

2.课堂时间有点紧,给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时间有点少,这样就只能照顾到中上等学生,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就关注不够了。

篇3:酸碱盐复习公开课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且易于操作和评价。鉴于此, 笔者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和教科书的要求,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6]:

(1) 复习基础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和动手操作, 能说出和写出常见酸、碱、盐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正确书写重要的化学方程式。

(2) 在实验过程中, 巩固试管、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以及液体取用等基本操作, 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3) 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有关的实验操作, 初步学会利用物理特征、特征反应, 检验和区分常见的酸、碱、盐。

(4) 在检验和区分常见酸、碱、盐的实验过程中, 了解区分物质常用的不限定试剂、限定试剂、无试剂等方法。

二、新课的导入设计

新课的导入如果与众不同、充满悬念, 就能使学生“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心求通而不得其意”,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打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鉴于此, 笔者这样创设导入情境:通过大屏幕投影, 展示生产生活中几个特征反应 (如实验室使用无色酚酞试液检测溶液是否显碱性、煤气厂的工程师使用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检测煤气是否泄漏、交通警察使用橙色的重铬酸钾试剂检测酒后驾车等) , 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特征反应就在身边, 特征反应应用广泛。

三、基础知识的整理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引领学生整理“酸、碱、盐的检验和区分”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是顺利开展实验活动的必要铺垫, 否则化学实验就会半途而废或流于形式。在这一环节, 精心设计带有空白的表格式学案 (见表1至表3, 空白处由学生完成) , 注意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力争该板块的知识整合薄有纲、厚有目, 言简意赅、详略得当。这样就使学习有了规律, 同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酸、碱、盐的检验和区分”实验

本节课设计了4个操作简单的实验, 每个实验所涉及的检验方法各不相同, 问题难度适中, 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其中的热身小实验穿插在整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面向全体学生, 以防止学生在课堂上因为连续的理论学习而产生思维疲劳、精力分散;另外3个实验则集中安排在基础知识整理结束以后, 而且可以任选其中一个进行分组实验。

实验前, 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强调使用特征反应) , 在教师确认实验方案可行后, 学生才能动手操作。实验中, 教师注意巡视、参与、指导、评价。

1.不限定试剂检验某溶液是不是酸溶液

本实验是热身小实验, 提供的检验试剂有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铁丝、铜丝、铁锈、石灰石、小苏打等, 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一种检验试剂进行实验。

上述检验试剂涵盖了初中阶段能与酸溶液反应的各类物质, 因此学生在选择试剂的过程中又复习了酸的化学性质。但要注意, 活泼金属不能提供锌、铝等两性金属, 虽然学生不知道这一知识点, 但教师必须有意回避。

2.只用一种试剂区分稀盐酸、Ca (OH) 2溶液、CuSO4溶液

本实验提供的区分试剂是稀硫酸、铁丝、Na2CO3溶液, 学生只能从中选用一种区分试剂完成实验。表4为实验表格。

3.不另选试剂区分稀盐酸、Ca (OH) 2溶液、CuSO4溶液

引导学生先找出物理特征明显的溶液 (蓝色CuSO4溶液) , 再用该溶液去区分剩下的溶液 (稀盐酸和石灰水) 。表5为实验表格。

4.限定试剂鉴别稀硫酸、NaOH溶液、Na2CO3溶液

本实验提供的鉴别试剂有酚酞试液、稀盐酸、细铁丝, 学生必须从中选用2种鉴别试剂完成实验。该实验可行方案有4种:

方案一: (1) 取样, 分别滴入酚酞试液, 不变色的是稀硫酸; (2) 剩下的2种溶液各取最少量, 分别滴入稀盐酸, 冒气泡的是Na2CO3溶液, 无明显变化的是NaOH溶液。

方案二: (1) 取样, 分别滴入稀盐酸, 冒气泡的是Na2CO3溶液; (2) 剩下的2种溶液各取最少量, 再分别滴入酚酞试液, 变红色的是NaOH溶液, 不变色的是稀硫酸。

方案三: (1) 取样, 分别滴入稀盐酸, 冒气泡的是Na2CO3溶液; (2) 剩下的2种溶液各取最少量, 再分别加入铁丝, 冒气泡的是稀硫酸, 无明显变化的是NaOH溶液。

方案四: (1) 取样, 分别加入铁丝, 冒气泡的是稀硫酸; (2) 剩下的2种溶液各取最少量, 再分别滴入稀盐酸, 冒气泡的是Na2CO3溶液, 无明显变化的是NaOH溶液。

表6为实验表格。

五、 随堂纸笔练习的安排

随堂纸笔练习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巧、发展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所以在实验结束后安排学生适当演练习题, 以补缺补差、学以致用, 并最终达成学习目标。纸笔练习采用抢答的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提高解题速度, 锻炼心理素质, 增强应试能力。选编的5道练习题, 注重基础, 关注方法, 难度适中, 适合抢答。

1.本环节的流程设计

先播放闽南民歌《爱拼才会赢》视频片段, 既实现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 又缓解学习疲劳, 调节课堂气氛;同时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 要不怕失败、敢于拼搏。

然后投影“爱拼才会赢”这5个字—每个字分别链接一道习题。第一个抢答的学生选择任意一个字, 点击打开就出现一道题目[7]。

在学生抢答过程中, 适时鼓励学生要勇于表现, 充满信心, 临阵不慌, 快速审题, 细心答题, 还要注意创设情境、控制好场面。

2.选编的5道纸笔练习题

(1) 区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 )

A.用CO2区分石灰水和烧碱溶液

B.用烧碱溶液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

C.用熟石灰区分NH4Cl和NaCl

D.用铁锈区分稀盐酸和烧碱溶液

(2) 有4种溶液:A.CuSO4溶液B.NaOH溶液C.稀硫酸D.NH4Cl溶液

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将它们鉴别出来, 则鉴别出来的顺序是________ (填序号)

(3) 不用其他试剂就能区分稀盐酸、石蕊试液、Ca (OH) 2, NaOH和Na2CO3这5种溶液, 第3个被区分出来的溶液是 ( )

A.稀盐酸B.Ca (OH) 2溶液C.NaOH溶液D.Na2CO3溶液

(4) 检验NaOH是否变质, 下列试剂不可以使用的是 ( )

A.Ca (OH) 2溶液B.CaCl2溶液C.酚酞试液D.稀盐酸

(5) 只用一种试剂, 一次就能将稀盐酸、Ca (OH) 2溶液、NaOH溶液区别开, 这种试剂是 ( )

A.酚酞试液B.CO2气体C.铁丝D.Na2CO3溶液

六、 结课板书的设计

不管教育装备多么现代化, 传统的板书不能抛弃[8]。独具匠心的板书, 既方便学生的学习, 启迪学生的智慧, 也折射出教师的专业素养。鉴于此,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 在小结的过程中适时板书 (如图1所示) 。

这种示意图式的板书, 抽象合理、形象直观, 体现了操作方法, 反映了实验原理。

参考文献

[1]杨迎春.如何区分酸碱盐溶液[J].中学课程辅导·九年级, 2007 (12) :51-52.

[2]孙学东.如何提高酸碱盐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 2010 (44) :175.

[3]付晨.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三化学酸碱盐的教学设计[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4]金敏华.初中化学酸碱盐“生活化教学”初探[J].教师, 2011 (1) :62-63.

[5]李尚榜.浅谈结构化学习:以酸碱盐的方法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 (7) :29-31.

[6]王永臻, 李德前.初中化学“物质的鉴别”教学设计和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 (12) :49-51.

[7]李德前.复习“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 2009 (5) :3-4.

篇4:一道题串联酸碱盐复习课

2013年以来,我县积极推进以自主学习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校提出了“问题牵引”教学模式的尝试。“问题牵引”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导向,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设计学习活动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形式,以解决问题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整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

【设计思想】

初中化学第八章酸碱盐是前七章知识的综合和提高。这章教材知识系统性强、概念多、涉及的化合物种类、反应类型多,反应规律较复杂,是初中化学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教好这一教学内容,我认为应突出重点,讲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酸碱盐性质的基本规律,再通过一到两个较好的题目把知识点串联起来。面对如此繁多与复杂的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如果还是把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显然教学效果会很差,也不便于学生识记。在复习时,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讲解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然后进行酸碱盐规律性内容的总结,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设计了酸碱盐复习的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请同学们回忆并写出最近学习的复分解反应,观察并总结其中有何规律?(由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完成)

教師引导学生总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三者有一

即可)

1.有沉淀生成

如CuSO4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生成Cu(OH)2沉淀,同时得到Na2SO4溶液。

CuSO4+2NaOH=Cu(OH)2+Na2SO4

2.有气体放出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放出CO2气体。利用这一反应可以检验碳酸盐。

NaCO3+2HCl=2NaCl+H2O+CO2↑

3.有水生成

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有水生成。

NaOH+HCl=NaCl+H2O

请学生讨论分别总结出常见的酸与碱的化学性质。完成下列问题:

某化学活动小组以“酸碱盐的性质”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如下图化学反应的溶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化学”,请你作为该小组成员一起来解决下列问题:

(1)A为一种常用的试剂 ,滴入到溶液Y中显

。(填颜色)

(2)若X是稀盐酸、B是氧化物,则它们之间的反应方程式是

,该反应常被用作 (填用途)。

(3)若X是稀硫酸,C是单质,则绿色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为 。

(4)若X是稀盐酸、与D反应制取一种化学上的常见气体,则该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 (填“是”或“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用(1)反应检验,方程式是 ,现象是 。

(5)小红同学从某一歉收农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样品,如果检测结果呈酸性,从经济和可行方面考虑,那么要改良此土壤,应向农田里施加 。(填化学式)

(6)若Y是NaOH,依据反应(1)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7)若Y是Ca(OH)2,E是一种常见的氮肥NH4NO3,则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该反应说明施肥时,要避免氨态氮肥与

物质混用,否则会降低肥效。反应(2)在农业生成上的重要用途是 。

(8)已知NaOH+NaHCO3=F+H2O,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F的化学式为 ,写出Y与F的反应方程式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如下特点:

1.通过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规律的掌握

从日常生活中的“酸”的体验出发,学习溶液的酸碱性的定性、定量检测及生命活动的关系,以几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酸、碱、盐的性质与反应为主线,并根据性质引出酸、碱、盐的广泛应用,其间穿插复分解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肥料及化学史等知识。这样需要老师在平时学生已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再归纳,并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一道题能够很好地涵盖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并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篇5:酸碱盐复习公开课

宜兴市画溪中学 万旭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会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解决一些常见问题:鉴别、除杂等。(3)能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2.过程和方法:

通过一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所学知识来进行归纳,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和难点:利用酸碱盐的性质,解决物质共存、转化、除杂、鉴别等一系列问题。

三、教学方法

引导--归纳——运用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展示图片,让学生写出物质或俗名的化学式

写出化学式

复习物质的俗名以及物质的分类

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酸碱盐之间互相交换成分,会发生复分HCl+AgNO

解反应,需要什么条件? 3判断下列反应是否能发生? HCl+NaNO3(展示反应的离子结合过程)

HCl+NaOH HCl+Na2CO3

H2SO4+BaCl2

<练习> 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 能发生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的打Na2CO3+Ca(OH2 “×”。

MgCl2+KNO3

总结:不溶性的物质有:

NaOH+CuSO4 练习:A、NaCl AgNO3 B、Na2CO3 HCl 下列物质能否共存的问题:

C、CaCl2 Na2CO3 D、KCl MgSO4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写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练习

总结:从离子的角度进行分析

除杂:除去杂质,但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练习

从离子角度分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鉴别:根据现象的不同,进行鉴别。

总结:H2SO4和Ca(OH2的鉴别方法。

总结:酸碱盐之间除了相互之间发生反应以外,各自还有哪些化学性讨论并总结 构建完整的酸碱盐化学质呢?

问题:鉴别三种无色液体:

H2SO4, NaOH,Na2CO3

利用现有用品和试剂,完成鉴别试验

学生讨论,得出各种方法

学生演示完成

性质的知识脉络

激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勇于地探索和研究

篇6:酸碱盐专题复习题

一、常见的酸碱盐及其物理性质:

1、氢氧化钠、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时要注意;且它们有很强的吸水性,可用作气体干燥剂,例如氢氧化钠可以干燥,浓硫酸可以干燥等气体。

2、浓硫酸在稀释时会放热,且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正确的稀释方法是

例题

1、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质量增加的是()

A.浓硫酸B.饱和氯化钠溶液C.氢氧化钙固体D.浓盐酸

例题2某同学在实验中由于违反了实验规则,皮肤上溅了一些浓硫酸,以下处理方法:①用较多的水冲洗②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③用布拭去皮肤上的浓硫酸④涂上3%-5%的NaHCO3溶液,你认为正确的顺序为()A、③②④B、③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例题3下列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有①NaOH②Na2CO3③NaHCO3④肥皂水⑤Al(OH)

3A.①③B.②④C.①⑤

二、酸的化学性质:

1、酸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除K、Ca、Na)反应生成氢气:

3、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4、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和

例如:用稀盐酸出去铁锈:

例题1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A、组成中都含氢元素 B、组成中都含有酸C、水溶液中都有氢离子 D、水溶液都有酸味

例题2洗涤内壁附有难溶性碱的下列仪器的正确方法是()

A、用蒸馏水洗B、用稀HCl洗C、先用稀HCl洗,再用水洗D、用NaOH溶液洗

例题3检验某溶液是不是酸时,不能选用的试剂是()

A、无色酚酞试液B、紫色石蕊试液 C、碳酸钠溶液 D、锌粒

三、碱的化学性质:

碱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1、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2、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和;

例如:氢氧化钠溶液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质:;

例题1某一无色溶液具有如下性质: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产生蓝色沉淀②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③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据以上推断,此溶液是()

A.氢氧化钠溶液B.澄清石灰水C.氯化钙溶液D.盐酸

四、盐的化学性质:

1、盐能与酸反应:例如:HCl+Na2CO3;

2、盐能与碱反应:例如: NaOH+CuCl23、盐能与盐反应:例如: BaCl2+MgSO4;

例题1热水瓶中有较多水垢时,某学生欲用家中现有物质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你认为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用热碱水浸泡后洗净B、用洗涤剂浸泡后洗净C、用食醋浸泡后洗净D、用食盐水浸泡后洗净

五、复分解反应:

1、定义:两两互换,价不变。

2、注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

4、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常见的沉淀物有(9种):、、、、、、,其中 例题1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能与其它三种物质发生反应,该物质是()A、石灰石B、稀盐酸C、硝酸银D、烧碱

例题2氯化钙溶液中含有少量盐酸,欲将盐酸除去,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钙溶液,则应向溶液中加入()A、纯碱B、氢氧化钠溶液C、硝酸钾溶液D、石灰石 例题3已知某无色溶液里含有硫酸,则该溶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物质是()A、硫酸铜B、氯化钡C、硫酸锌D、氢氧化钠 例题4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A氢氧化钠和氯化铁B硝酸银和盐酸 C碳酸钡和氯化钙D 碳酸银和稀硝酸

六、溶液的酸碱度—pH1、酸碱度示意图:

2、当7时,溶液显酸性,且pH越当7时,溶液显中性;

当7时,溶液显碱性,且pH越

3、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

思考: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其酸碱度怎么变化,用曲线表示?

例题1:某种消化药片的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镁,能减缓胃酸过多引起的疼痛。在氢氧化镁与胃酸作用的过程中,胃液pH变化的情况是()

例题2 使用pH试纸测试醋酸溶液的pH时,若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再将待测溶液滴在试纸上,则测得的pH 与实际值的关系为()

A、变大B、不变C、变小D、不能确定

例题3不同物质的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根据下表PH的情况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H<7一定是酸的溶液B.pH>7 一定是酸的溶液C.pH=7一定是酸的溶液D.盐的溶液可能显酸性、碱性或中性

例题1一无色溶液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此无色溶液为()A、一定是硝酸银溶液B、一定是稀硫酸 C、一定是可溶性的含SO42-的物质D、无法确定

例题2查阅资料知道,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同学为了验证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设计了右图的实

验。

(1)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

(2)小明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完整,还需验证鸡蛋壳的主要成分属于钙盐,方法是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加入(填字母)。

A.Na2CO3溶液B.AgNO3溶液C.NaCl溶液D.Ca(OH)2溶液

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

盐酸

中考题型训练

碎鸡蛋壳

1.下列物质属于碱的是

A.CO2B.HClC.NH3·H2OD.K2SO4 2.下列物质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且无色透明的是

A.NaOH、NaNO3、K2SO4B.CuSO4、MgSO4、KClC.Ba(OH)

2、H2SO4、NaClD.NaCl、AgNO3、HNO

33.“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之一。以下对该反应的部分见解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NaHCO3不属于盐C.反应物中只有一种氧化物D.该反应可获得氮肥

4.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见右下图。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C.酸与碱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该微观图还可说明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5.6.以下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①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色,证明该溶液呈碱性②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该溶液是硫酸溶液

③ 某白色固体与熟石灰混合后加热,产生可使湿润的pH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证明该固体是铵盐④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的集气瓶中,火焰熄灭,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A.①③B.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7.化学反应要符合一定的原理和条件,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参加或生成B.置换反应只能发生在金属与金属的化合物之间C.复分解反应要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D.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8.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共存,而且加入酚酞显红色的是()

A.NaOH、CuSO4、H2SO4B.NaCl、Na2SO4、NaHSO4C.NaCl、Ba(NO3)

2、HClD.NH4NO3、NaOH、NaSO

49.按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下列各组物质属于同一类别的是()A.氯化钠和碳酸钙B.氢氧化钠和硝酸钾C.氧化镁和氯化氢D.氧化钙和氢氧化钙

10.只用一种试剂就能把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鉴别开来,这种试剂是()A.氯化钡溶液B.碳酸钠溶液C.酚酞溶液D.石蕊溶液

11.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农民有时会向农出撒些熟石灰,以调节土壤的pH。这些地区土壤的pH可能是()A.=7B.>7C.<7D.无法确定

12.向结有水垢的热水瓶中加入稀盐酸,水垢溶解脱落;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Na2CO3溶液,又有白色沉淀出现,这种水垢可能含有

A.BaSO4B.CaCO3C.K2CO3D.AgNO3 13.下列各组溶液,相互能发生反应的是()A.碳酸钾和硝酸钡B.硝酸钡和盐酸 C.氢氧化钠和碳酸钾D.硫酸钠和碳酸钾

14.下列方法能够将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区别开的是()A.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B.分别通入CO2C.分别滴加氯化钠溶液D.分别滴加稀盐酸

15.按要求完成以下化学方程式:

(1)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2)Ag、Al、Na2SO4溶液、稀H2SO4两两混合后能发生的某个反应:。(3)FeS2与空气中的O2在高温条件下生成Fe2O3和一种刺激性气体的反应:

16.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以下是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各步操作流程如下:

BaCl2NaOH①

过量

过量

Na2CO3过量

粗盐

②③④

HCl

蒸发、结晶、烘干

精盐

(1)在第①步粗盐溶解操作中要用玻璃棒搅拌,作用是。

(2)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填化学式,下同),第⑥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

(3)第⑤步“过滤”操作中得到沉淀的成分有:泥沙、BaSO4、Mg(OH)

2、(填化学式)。

(4)在第③步操作中,选择的除杂的试剂不能用KOH代替NaOH,理由是

篇7:《酸碱盐复习》教学设计

酸碱盐部分的知识因其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而和酸碱盐有关的考题又在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考题中有不少题型都需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学生在做酸碱盐的题目时,不懂得利用酸碱盐的性质规律分析题目,做题时与物质的性质又联系不上,即使做出来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没有清晰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全凭做题经验套解习题。所以这节酸碱盐的复习课首先要让学生识别物质类别,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体会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应用。旨在帮助学生梳理酸碱盐部分的知识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学案的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在解题时能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应用在解题中。在解题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2.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总

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会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

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和乐趣。

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难点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判断反应的发生,对物质进行鉴别、讨论离子共存问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发给学生复习课的学案,

展示教学情境一的内容:

将提供的物质按类别进

行分类整理。回忆所学的

酸碱盐知识,将

各物质类别进

行分类整理。复习物质分类,辨认物质所属类别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教学

情境二内容,然后完成学案的内容:填写鉴别稀硫酸和石灰水的方法。完成填充,复习酸、

碱的性质复习酸碱盐

的化学性质、

培养从一般

到个别的演

绎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教学情境三,然后完成教学案的内容:填写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内容。

完成填充,复习

复分解反应发生

的条件。复习利用复

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培养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反馈练习引

导学生总结出解题时的思路。思考并完成反馈练习然后讨论总结出解题过程中的思路,小结解题方法陪养学生自觉利用酸碱盐的性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篇8:酸碱盐复习公开课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2) 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与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难点: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教学流程】

●游戏激趣, 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游戏课引课。 (学生比赛:在多种未贴标签的试剂中找到Fe Cl3溶液。)

师:请问你是怎么找到Fe Cl3溶液的?

生:溶液颜色为黄色。

师:很好!抓住物质的特征是我们对物质进行鉴别的关键, 本节课我们就根据物质的特征重点学习有关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设计说明:用游戏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板书: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温故知新, 理清思路

师:通常我们依据物质的哪些性质完成对物质的鉴别?

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师:上面的环节, 应用到了Fe Cl3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颜色为黄色。在我们学习过的酸、碱、盐类物质的水溶液中, 还有哪些溶液是有颜色的, 溶液有颜色的原因?

生:硫酸铜溶液为蓝色, 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溶液显色的原因是其中包含的金属离子导致的。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1:溶液的颜色。蓝色:含Cu2+的溶液黄色:含Fe3+的溶液浅绿色:含Fe2+的溶液。)

师:根据溶液的颜色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鉴别物质, 这是根据物理性质鉴别的优点———简单、快捷。

(课件展示:鉴别下列各种物质, 并说明理由。)

1.CuSO4溶液和水;2.水和酒精;3.锌和汞;4.Na2CO3粉末和Ca CO3粉末;5.浓盐酸和浓硫酸。

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进行说明。

师:在鉴别物质时, 优先考虑的是物理性质。但如果物理性质相似, 不易鉴别时, 怎么办?

生:利用化学性质鉴别。

师:酸、碱、盐类物质因涉及内容较多, 相互间反应错综复杂, 在根据化学性质鉴别时, 关键要抓住明显的实验现象, 通常酸、碱、盐类物质的反应中有哪些明显的现象?

生: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2:酸碱盐中常见产生气体的反应。)

1.活泼金属和酸反应产生氢气;

2.碳酸盐 (碳酸氢盐) 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铵盐和碱反应产生氨气。

师:明确酸、碱、盐类物质反应生成物中一些典型的沉淀是我们鉴别物质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沉淀有以下几种。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3:酸、碱、盐反应中常见沉淀。)

白色沉淀:Ag Cl、Ba SO4、Ca CO3、Ba CO3、Mg (OH) 2、Al (OH) 3;

蓝色沉淀:Cu (OH) 2红褐色沉淀:Fe (OH) 3。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疏理, 巩固基础知识, 为下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设计实验, 活动探究

师:桌面上有两瓶没贴标签的无色液体, 它们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课件展示:活动探究一: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可供选择试剂———无色酚酞、Na2CO3、铜丝、Fe Cl3溶液、锌粒、KOH溶液、Ba Cl2溶液、CuO、CuSO4溶液、镁带。

师:请同学们就亲自动手完成鉴别, 每小组汇报时请说明所选择试剂并描述实验现象。

生:第一小组:锌粒, 产生气泡;第二小组:Ba 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第三小组:铜丝、失败;第四小组:CuSO4溶液、生成蓝色沉淀;第五小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第六小组:KOH溶液、失败;第七小组:镁带、产生气泡;第八小组:Fe 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第九小组:Na2CO3、产生气泡:第十小组:CuO、黑色粉末消失, 溶液变蓝。

师:请第三小组和第六小组分析失败的原因。

生:所用药品为铜丝, 为何无现象解释不清。

生:所用试剂为KOH溶液, 估计KOH溶液加多了, 所以无现象。

师:请其他小组帮助这两个小组分析原因, 总结一下鉴别物质时的注意事项。

生: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 KOH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无现象。

师:鉴别物质要根据物质的性质, 根据性质选择物质时还要看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请各小组将鉴别过程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 依据记录总结鉴别的一般步骤。

生: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设计说明:学生亲自动手, 体验物质鉴别的一般过程, 体验成功, 反思失败。通过设计与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师:如果待鉴别物质增加为3种, 你们能完成鉴别吗?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一:选用一种试剂鉴别:Ba Cl2、Na2CO3、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设计方案———可选用紫色石蕊试液、稀硫酸加以鉴别。

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生:还可以选择可溶性的碳酸盐。

师: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注重启发式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分析思考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师:通过以上练习, 我们掌握了选用合适的试剂鉴别物质的方法, 如果不选用任何试剂, 能否完成鉴别呢?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二: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能否鉴别Ba Cl2、Na2CO3、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论。

师:根据学生描述总结解题方法, 取样编号、两两混合、记录现象、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三:不用其他试剂鉴别稀盐酸、Na2CO3、KCl和Ca (NO3) 2四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后, 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合作与交流, 分析、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成就感, 使其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小结

师:抓住易于观察的现象及一些典型离子间的反应, 我们能确定物质鉴别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 勇于探索, 善于总结, 坚持不懈, 成功就会属于你。

【教学反思】

本节专题复习课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 渗透化学方法的复习课, 它不再局限于对旧知识的简单回忆和概括, 注重启发式教学,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 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在选用试剂完成物质鉴别的过程中, 设置实验探究和设计实验方案等环节,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 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出酸、碱、盐类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体会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汇报展示和书写鉴别过程的实验报告,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提高学生使用化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汇报结论中的两个失败小组, 我并没有及时加以讲解, 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不仅激励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而且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在学生掌握选择试剂完成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后, 拓展思维———不用任何试剂来完成鉴别, 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篇9:酸碱盐复习公开课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2) 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2.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难点: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

【教学流程】

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游戏课引课。(学生比赛:在多种未贴标签的试剂中找到FeCl3溶液。)

师:请问你是怎么找到FeCl3溶液的?

生:溶液颜色为黄色。

师:很好!抓住物质的特征是我们对物质进行鉴别的关键,本节课我们就根据物质的特征重点学习有关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设计说明:用游戏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板书: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温故知新,理清思路

师:通常我们依据物质的哪些性质完成对物质的鉴别?

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师:上面的环节,应用到了FeCl3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颜色为黄色。在我们学习过的酸、碱、盐类物质的水溶液中,还有哪些溶液是有颜色的,溶液有颜色的原因?

生: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溶液显色的原因是其中包含的金属离子导致的。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1:溶液的颜色。蓝色:含Cu2+的溶液 黄色:含Fe3+的溶液 浅绿色:含Fe2+的溶液。)

师:根据溶液的颜色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鉴别物质,这是根据物理性质鉴别的优点——简单、快捷。

(课件展示:鉴别下列各种物质,并说明理由。)

1.CuSO4溶液和水;2.水和酒精;3.锌和汞;4.Na2CO3粉末和CaCO3粉末;5.浓盐酸和浓硫酸。

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进行说明。

师:在鉴别物质时,优先考虑的是物理性质。但如果物理性质相似,不易鉴别时,怎么办?

生:利用化学性质鉴别。

师:酸、碱、盐类物质因涉及内容较多,相互间反应错综复杂,在根据化学性质鉴别时,关键要抓住明显的实验现象,通常酸、碱、盐类物质的反应中有哪些明显的现象?

生: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2:酸碱盐中常见产生气体的反应。)

1.活泼金属和酸反应产生氢气;

2.碳酸盐(碳酸氢盐)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铵盐和碱反应产生氨气。

师:明确酸、碱、盐类物质反应生成物中一些典型的沉淀是我们鉴别物质的重要依据,常见的沉淀有以下几种。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3:酸、碱、盐反应中常见沉淀。)

白色沉淀:AgCl、BaSO4、CaCO3、BaCO3、Mg(OH)2、Al(OH)3 ;

蓝色沉淀:Cu(OH)2 红褐色沉淀:Fe(OH)3。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疏理,巩固基础知识,为下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设计实验,活动探究

师:桌面上有两瓶没贴标签的无色液体,它们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课件展示:活动探究一: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可供选择试剂——无色酚酞、 Na2CO3、铜丝、 FeCl3溶液、锌粒、KOH溶液、 BaCl2溶液、CuO、CuSO4溶液、镁带。

师:请同学们就亲自动手完成鉴别,每小组汇报时请说明所选择试剂并描述实验现象。

生:第一小组:锌粒,产生气泡;第二小组: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第三小组:铜丝、失败;第四小组:CuSO4溶液、生成蓝色沉淀;第五小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第六小组:KOH溶液、失败;第七小组:镁带、产生气泡;第八小组:Fe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第九小组:Na2CO3、产生气泡:第十小组:CuO、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蓝。

师:请第三小组和第六小组分析失败的原因。

生:所用药品为铜丝,为何无现象解释不清。

生:所用试剂为KOH溶液,估计KOH溶液加多了,所以无现象。

师:请其他小组帮助这两个小组分析原因,总结一下鉴别物质时的注意事项。

生: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KOH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无现象。

师:鉴别物质要根据物质的性质,根据性质选择物质时还要看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请各小组将鉴别过程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依据记录总结鉴别的一般步骤。

生: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设计说明: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物质鉴别的一般过程,体验成功,反思失败。通过设计与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师:如果待鉴别物质增加为3种,你们能完成鉴别吗?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一:选用一种试剂鉴别:BaCl2 、Na2CO3 、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设计方案——可选用紫色石蕊试液、稀硫酸加以鉴别。

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生:还可以选择可溶性的碳酸盐。

师: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分析思考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师:通过以上练习,我们掌握了选用合适的试剂鉴别物质的方法,如果不选用任何试剂,能否完成鉴别呢?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二: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能否鉴别BaCl2、Na2CO3 、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师:根据学生描述总结解题方法,取样编号、两两混合、记录现象、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三:不用其他试剂鉴别稀盐酸、Na2CO3、KCl和Ca(NO3)2四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后,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合作与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会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成就感,使其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小结

师:抓住易于观察的现象及一些典型离子间的反应,我们能确定物质鉴别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坚持不懈,成功就会属于你。

【教学反思】

本节专题复习课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渗透化学方法的复习课,它不再局限于对旧知识的简单回忆和概括, 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在选用试剂完成物质鉴别的过程中,设置实验探究和设计实验方案等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出酸、碱、盐类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体会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汇报展示和书写鉴别过程的实验报告,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提高学生使用化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汇报结论中的两个失败小组,我并没有及时加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不仅激励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在学生掌握选择试剂完成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后,拓展思维——不用任何试剂来完成鉴别,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尽管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但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课时紧,探究、讨论的环节较多,课堂节奏的调控还需要灵活地处理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教学任务的执行与完成,对学生探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做得还不够。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相信,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使“教者爱教,学生爱学”。

E-mail:hit790205@163.com

编辑/张烨

上一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下一篇:规范基层党组织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