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2024-04-27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篇1: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反思

本课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并要求学生掌握中和反应的书写规律,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现对本节课分析如下

一、新颖的引导过程,突出了化学教学的特点: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本課内容来说更是如此。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学生可以归纳出盐酸和氢氧化钠会发生反应,并且生成物的溶液是呈中性的。层层深入,引出中和反应就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变化。

溶液颜色的变化,特别是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是非常快的,学生会觉得很惊奇,很想知个究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视微观教学

通过离子在溶液中变化来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为以后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作好铺垫。

三、顺利并成功演示实验应注意事项

控制好溶液的浓度是该实验的关键,酚酞溶液和盐酸的浓度要求比较浓一点,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稀一点,这样,颜色的变化很明显,而且溶液所时间可以缩短。

四、不足之处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引导不足。另外,课堂时间控制不够准确。

篇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指导设计

教学反思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写出用熟石灰处理含硫酸的工厂污水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于医药

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常含有Al(OH)3和 NaHCO3等物质,请写出胃酸(HCl)与这两种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展示反馈:

有人说: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请问对不对?

四、拓展延伸:

(1)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原理是什么。

(2)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主要药物应该是酸性还是碱性?治疗胃病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五、目标检测:

1.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不断滴入稀盐酸。此过程烧杯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A.由红色变为蓝色 B.由蓝色变为红色 C.由红色变为无色 D.由无色变成红色

2.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3.一定温度下,向含有适量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加稀盐酸,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点时溶液呈无色 B.N点时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C.N点时溶液中含两种溶质 D.P点时,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

学习目标:1.知道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认识反应的实质;

2.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对生产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一、+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盐=== 金属离子(或NH4)+ 酸根离子

举例:

二、合作探究:

1.中和反应:问题: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

猜想:1、会反应 2、不会反应

实验方案:NaOH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逐滴加入HCl溶液并不断搅拌→红色变为无色。为什么随着HCl溶液的加入,溶液的红色会逐渐消失?

答:红色消失是因为NaOH溶液没有了,与滴加的HCl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1).酚酞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在操作中必须逐滴滴入稀盐酸? 防止稀盐酸滴加过量。

NaOH + HCl = NaCl +H2O

【归纳】 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中和反应不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前面我们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

2.微观实质:

NaOH = Na+ + OH-HCl = Cl-+ H+

NaOH + HCl = NaCl +H2O

H+ + OH-= H2O

3.中和反应的应用

①、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酸性土壤中含有H2SO3,应该用哪种物质来改良该酸性土壤?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篇3: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关键词:亲历,实验,探究,乐趣

[案例背景]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义务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九年级下册中的内容。酸碱盐在无机化学中占有重要作用,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更是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本节课被作为独立的一节,是在前节酸和碱性质学习的基础上的继续和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盐的知识作铺垫,使学生对所学的酸碱盐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让他们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充分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把实验教学过于形式化,而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案例描述]

我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的教学经历: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

第一次教学(片段):(教师演示实验)

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请同学们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生:没有观察到现象。

师:看不到现象是不是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就不反应呢?

生:不一定,可能反应了没有明显的现象。

师:对,那么现在要使实验有明显现象就要借助一种酸碱指示剂酚酞溶液。

演示P60【实验10-8】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前要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生:观察实验、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结论

……

第二次教学(片段):(分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

师:请同学们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生: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少数学生说感觉有点热)

师:看不到现象是不是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就不反应呢?

生:不一定,可能反应了没有明显的现象。

师:哦,那你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会反应呢?引导学生)

师:同学的设计听上去都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方案。

生:分组实施实验方案。

师:巡视,指导。

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观察到的想象及对应的结论,各小组相互质疑。

师:分析解惑。

通过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同学们认为方案1可行性比较强,现象明显。

师:我们还学了哪些酸、碱?如何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了?

……

[案例反思]

第一次教学虽然做了实验,也让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但都比较表面化、形式化,没有巧妙预设问题,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了,但学生的探究、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观察现象的时候还是很有兴趣的、逐渐的学生就觉得学习很被动、枯燥、课堂气氛很沉闷,教学效率也不高。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篇4:专题复习:酸和碱的通性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各自的通性。

(2)能设计简单的探究方案。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复习巩固酸和碱的通性,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讨论、练习与交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验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并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二、教学重点

理解酸和碱的通性,能设计简单的探究方案。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四、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讨论、交流、练习。

五、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化学版(青花瓷),边欣赏、边思考歌曲中涉及了哪些酸和碱。

教师点评并在黑板上书写。

学生活动:倾听、发言。

〔过渡〕在新课中通过对盐酸和硫酸的学习归纳出了酸的通性,同样通过对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学习归纳出了碱的通性,那么我们本节课重点复习酸和碱的通性,请看第一大板块“活动与探究”。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现有两杯无色溶液,分别是酸和碱溶液,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分它们?(并在烧杯的标签上注明)〔提示〕: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描述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展示成果〔点评〕对实验方案达成共识。

学生活动:代表发言,相互补充,完善方案:

方案一:石蕊 方案二:酚酞 方案三:镁条 方案四:石灰石 方案五:生锈的铁钉 方案六:碳酸钠溶液 方案七:硫酸铜溶液 方案八:氯化铁溶液

〔过渡〕为了区别这两种无色溶液,你们设计了这么多种实验方案,那么每种方案应用了酸和碱的什么通性?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发言。

教师活动:PPT展示酸的五个通性和碱的四个通性。

学生活动:学生小结得出酸和碱的通性

〔过渡〕那么同学们除了学习在放松的时候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没有?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大板块请看

情景一:喜羊羊是HCl

情景二:喜羊羊是NaOH

〔提问〕喜羊羊选择那条路才不会遇到灰太狼安全到家呢?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回答并完成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或想法?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畅谈收获。

教师活动:〔小结〕

一、酸的通性

二、碱的通性

三、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

四、能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学生活动:观看聆听。

篇5: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阜康市第四中学 张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

2、从组成角度认识盐

3、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亲自设计方案并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实验中的证据意识及实际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间共享方案,培养学生合作、表达与评价的能力。

3、通过学生总结盐和中和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化学活动探究性,培养勇于提出问题,大胆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2、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体会化学的价值和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实验设计;

2.从微观角度认识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实质

四、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蚊子叮咬人时,会向人体注入一种叫蚁酸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痛痒。根据你的生活常识,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碱性的物质,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酸和碱之间会不会发生反应呢? 【教师操作】取约2Ml的氢氧化钠溶液在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振荡试管,请学生观察现象,并提问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是否发生了反应呢? 【设疑】我们如何判断二者反应呢?

活动2【活动】设计实验,动手验证 活动与探究:

1、利用桌面上提供的实验仪器及以下药品: 稀盐酸、氢氧化钠、酚酞试液进行探究活动

2、提示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实验时注意安全,取用药品要适量。不要把酸和碱弄到手上和身上。(2)最后一种试剂时速度不要太快。

(3)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巡视】观看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点评】组织小组内交流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活动3【讲授】类比归纳,总结提升。【设疑】二者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组织学生观看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 【板书】将两个反应方程式书写完整 【组织学生分析】

NaOH+HCl==NaCl+H2O,它们二者反应有几种情况?每种情况的溶质成分是什么?该如何验证呢?

反应后,若氢氧化钠有剩余,则溶液呈碱性;恰好反应完全,溶液呈中性;盐酸有剩余,溶液呈酸性。

【板书】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活动4【活动】应用生活,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读书】中和反应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组织学生阅读教材61页,认识中和反应的应用。①农业上: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②工业上:用熟石灰处理工厂废水,用稀硫酸处理印染厂的废水。③医药上:用碱性药物治疗胃酸过多。④生活上:被蚊虫叮咬的及时处理;

活动5【作业】完成课后与本节内容相关的习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思维导图、知识树、纲要信号等形式)整理本节课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1.定义:酸和碱作用盐和水的反应。2.形式:酸+碱=盐+水

3.盐的定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4.能量变化:放出热量。5.本质:H+ + OH-= H2O

篇6: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浓度同种酸和同种碱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到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2、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pH的测定,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在坐标系中表示酸碱度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酚酞试液、不同浓度的两瓶硫酸溶液、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橙汁、白醋、洁厕灵、洗洁精、洗发水、护发素、石灰水、自来水、pH试纸。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洗发时,用过洗发剂后再用护发剂,这样对头发有保护作用。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pH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聆听老师讲解。

根据实验测得的洗发水和护发素的pH,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教材、实验中获取信息,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化学于生活。

2、提出问题:分别往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盐酸,试着画出pH随着盐酸加入量的关系图。

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画出之后,标出A、B、C三点,引导学生分析A、B、C三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3、追问:稀释酸溶液或者碱溶液,pH与加水量的关系图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画出图像,然后分析A、B、C中溶质成分。

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点溶质只有氯化钠,C点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钠。

学生画出稀释酸碱溶液的图像。

将化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pH<7为“酸性”ph=“/”>7为“碱性”。

2、测定pH的方法。

3、改变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加水或加酸、碱溶液。

篇7: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

富裕县第一中学

张念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农作物和生命活动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形成中和反应的概念

(2)掌握中和反应的操作技能和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树立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2)通过学习中和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掌握寻根究底的思考方法

(3)通过学习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九年级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及酸和碱的部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要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内容,学生此时对化学实验的现象比较新奇,产生了学习兴趣,但不能从教学内容的本质上了解反应的内涵,对知识体系也仅仅知道一些浅层的内容,所以从教学内容本身来讲,并不复杂,但具体到中和反应的实质等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可以增加视频实验加强理解。教学重难点:

1.证明酸碱中和反应发生的现象及实验操作; 2.中和反应的实质;

3.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法: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现象及反应的实质

合作交流法: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学中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及小组合作实验的能力,同时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来掌握。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展示图片,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2)设置疑问,导入课题

那么让我们共同步入实验探究之旅,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酸和碱之间是否会发生反应。

(一)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1)实验操作:①取10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加酚酞试液。②向①中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至颜色刚好为无色.③蒸发反应后的溶液。2)实验结论: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产物是盐和水。

(二)、微观呈现,认识本质

大屏幕展示微观模型,指出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 溶液中的Na+和Cl-以游离状态呈现,但在蒸发时可析出晶体,得到NaCl(三)拓展延伸,反馈生活

1、出示图片:工业废水的排放、酸雨导致土壤酸化、实验室废液的倾倒

2、实例运用:通过中和反应使废水、酸性土壤、碱性物质等变为中性,防治蚊虫叮咬等。教学过程四:知识小结、巩固练习

1、知识回顾:①中和反应的概念、实质、应用 ②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2、随堂练习:①治疗胃酸过多,常用氢氧化铝,为什么? ②热水瓶胆内壁的水垢主要是氢氧化镁,应该怎样除去?

达标检测:

1.一些国家正在试用碳酸水浇灌某些植物,这样做不能起到的作用是()

A.改良碱性土壤 B.改良酸性土壤 C.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提高农作物产量 2.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滴加2滴紫色的石蕊试液,振荡后溶液的颜色呈()A、红色 B、蓝色 C、紫色 D、无色 3.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Ca(OH)2+ CO2=CaCO3+H2O

B.CuO + 2HCl = CuCl2 + H2O C.Cu(OH)2 + H2SO4 =CuSO4+2H2O

D.AgNO3 + HCl =AgCl↓+ HNO3

4.人被蚊子、昆虫叮咬之后,皮肤红肿疼痛,这是因为被注入了一种叫做蚁酸的物质。此时可以涂抹下列物质中的()A.食盐水 B.肥皂水 C.橘子汁 D.米醋

5.某工厂排放的废水中有大量NaOH,若直接排入河流会造成水体污染,应怎样处理此工厂中的废水?写出你的想法,并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6.有些胃药中含有氢氧化铝Al(OH)3,它在人的胃内起什么作用?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小结与作业】独立完成:课本65页第1题的(1).(2).(3)板书设计:

一.中和反应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特点:A.反应物是酸和碱 B.生成物是盐和水 3.表达式:酸+碱→盐+水 4.实质:H+ + OH-= H20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良土壤酸碱性(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H2SO4+ Ca(OH)2===CaSO4+2H2O 3.用于医药 3HCl+Al(OH)3==AlCl3+3H2O(中和胃酸)教学反思:

篇8: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意

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 内容贴近生活, 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该实验探究性强, 为使学生对酸和碱的反应及应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这节课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目标, 精心设计了情境。片段一:请观看一段张丰毅所做《斯达舒》的广告视频后, 阅读《斯达舒》的说明书。思考《斯达舒》能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是什么?独立思考后自由回答。【成分】本品每粒含氢氧化铝140毫克、维生素U (碘甲基蛋氨酸) 50毫克, 颠茄提取物10毫克。辅料为淀粉。【适应症】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烧灼感、胃痛及慢性胃炎。情境创设在“诱思探究”课堂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创设生活当中学生熟悉的情境, 能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从中发现问题, 进一步解决问题。学生在认真阅读了《斯达舒》的说明书后, 积极动脑思索, 一些学生思维活跃, 脱口而出:是其主要成分Al (OH) 3与胃酸即盐酸发生了反应, 消耗了胃中过多的酸, 从而消除病痛。

二、探索感知, 理解实质

为使学生形成再一次认知冲突, 从而为进一步寻找混合无明显现象的酸和碱之间产生反应的依据作铺垫。我设计了“回顾旧知、设计实验”“分组实验、探究规律”两个环节, 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片段二: (1) 回顾旧知, 设计实验———化学反应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学生观察教师用试管演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实验后,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 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1) 请同学们回顾学过的酸和碱的内容, 思考交硫酸和碱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2) 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 能否判断二者发生了反应?怎样才能使二者有反应明显现象?说说你的设计思路。【简要实录】对已知的内容学生表现积极, 纷纷举手回答并相互启发, 教师适时点拨, 给予鼓励。李倩同学:酸和碱都能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使其变色, 也都能与某些盐反应。张彦锋同学:我知道了, 我们可以借助酸碱指示剂颜色的改变来判断二者反应的发生, 也可借助溶液酸碱度的改变来判断。孙培英同学:Na OH溶液是碱性的, 滴加几滴酚酞试液会变红色, 再滴加盐酸, 如果红色会变为无色, 就说明Na OH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刘少华同学:Na OH溶液是碱性的, 用p H试纸测定其p H>7, 加入一定量的盐酸溶液后, p H值变小, 小于7, 就可证明两种溶液发生了反应。许美娟同学:也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 将其滴入Na OH溶液中会变蓝, 再滴加盐酸时又变红。刘旗旗同学:我不赞同许美娟的方案, 因为紫色石蕊试液由蓝变紫再变红, 现象不太明显。 (2) 分组实验、探究规律———认真阅读课本193页活动与探究【实验1】【实验2】的内容, 根据课本给出的实验步骤, 选择所给实验器材, 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边做边思考【实验1】【实验2】中的问题, 并选出代表回答。实验步骤:【实验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 滴加2~3滴酚酞试液, 插入一支温度计, 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 当烧杯中的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 停止加入盐酸。在实验过程中, 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的温度有什么变化?【实验2】取实验1所得的少量溶液于一支试管中, 另取一根胶头滴管, 向试管中加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 溶液的颜色又发生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以体验为基础, 认知为红线。学生通过借助酸碱指示剂颜色的改变判断反应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 使学生知道了Na OH溶液和HCl溶液能发生反应, 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 获得了科学的方法, 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愉悦感和自信心。结论也由学生来得出, 充分体现了诱思探究的精神。组内同学配合较为默契, 能按要求完成实验操作, 记录实验现象、数据, 学生充分参与, 而且能认真分析, 积极发言, 相互启发, 促进理解, 得出结论。教师在小组间穿行, 给予指导。

三、深入探索, 揭示实质

引导学生从溶液的导电性的微观粒子上思考, 并通过课件模拟反应的过程, 帮助同学理解酸和碱反应的实质, 培养学生用微观的理论解释、理解化学问题的能力, 并指导学生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既能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而且也形象、直观地使学生感悟中和反应中的微观变化, 对中和反应的认识也得到了提升。片段三:【课件投影】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93页活动与探究【实验3】的内容, 根据课本给出的实验步骤, 选择所给实验器材, 以6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并根据实验现象先针对下列问题独立思考, 再交流讨论后选出代表回答。实验器材: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火柴、三脚架;实验步骤:取实验1所得的少量溶液于蒸发皿中, 加热至蒸干。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猜想: (1) Na OH溶液与稀HCl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呢? (2) 为什么Na OH和HCl恰好完全反应后, 溶液的p H=7, 溶液显中性呢?H+和OH-哪儿去了?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 更是思维的动力。通过问题设计,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兴奋状态, 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切实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使学生在其亲身经历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对中和反应的初步认知, 激发学生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和意识。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从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 实验过程描述、分析, 到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 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这样, 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再是知识的容器, 而是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 而且还发展了思维, 提高了实验探究能力。

篇9: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重点讲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实质,从酸碱性的角度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理,为高中化学学习酸、酸性氧化物、酸式盐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良好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对本节课通过实验来认识中和反应理解较为方便,然而对于如何能够用明显现象观察到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因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通过自己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和满足感。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能够从酸碱角度说明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验证酸碱之间的反应,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实验,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难点】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一个良好的导入可以很好的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提升教师的讲课效果,保证整堂课教学的成功。为了更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我采用了如下的导入方法:

在课程开始前我会演示一个“红酒变白酒,白酒变红酒”的魔术实验。并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进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中和反应

先提出酸碱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反应这个问题,然后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混合,由于反应没有明显实验现象,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思考,如何用明显的实验现象来证明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通过桌上现有的镁条、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来设计实验分析。

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接下来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来完成实验,观察现象总结结论,完成实验后请小组代表来回答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出现的现象,最终得到了什么结论。

在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证明了酸和碱之间可以发生反应后,我会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从微观的角度如何来解释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由于这部分属于本堂课的难点,并且对于微观的理论学生不易给出解释,在这里我会选择播放视频的形式让同学们更为直观地理解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在学生书写完化学方程式后,对比三个化学方程式观察共同点,学生不难发现三个式子都是酸和碱生成一个化合物和水的反应,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给出盐与中和反应的定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学生明确酸和碱能够发生中和反应后,我会让学生举出几个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案例。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以及课本的内容给出一些中和反应的实例,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来解释课堂开始前的“红酒变白酒,白酒变红酒”的魔术实验原理,来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预习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了解pH试纸的用途。

七、板书设计

篇10: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中和反应

【学习目标】

1.认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

3.知道酸和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了解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盐的定义。

【学习难点】掌握中和反应及其实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中和反应

(1)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实质是酸溶液中的H+和碱溶液中的OH-结合成水的过程。

(2)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农业生产中常用熟石灰改良土壤的酸性。

(2)工业上常用Ca(OH)2来中和硫酸厂的污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H2SO4===CaSO4+2H2O。

(3)医疗上用胃舒平[Al(OH)3]等药物来中和过多的胃酸。

二、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

中和反应

【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60“实验10-8”,探究酸和碱的反应。

1.实验探究酸和碱的反应

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约5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溶液变为红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结论: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2.中和反应

(1)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实质:酸溶液中的H+与碱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H2O的过程。如HCl+NaOH===NaCl+H2O中实际参加反应的是H++OH-,即

H++OH-===H2O。

特别提醒

1.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大多数中和反应发生时无明显现象,需要添加指示剂来帮助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3.中和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3.盐的概念: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盐。如NaCl、K2CO3、Mg(NO3)2都属于盐类;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如NH4Cl。

【归纳总结】酸、碱、盐

名称

定义

H+和酸根离子

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OH-

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

特点

阳离子全部是H+

阴离子全部是OH-

除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之外还可能含有其他离子

举例

HCl、H2SO4、HNO3

NaOH、KOH、NH3·H2O

KCl、Na2CO3、NH4Cl

知识点二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引导自学】阅读教材P61,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如在土壤中加入氢氧化钙可改良酸性土壤。

2.处理工厂废水:如可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厂的废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H2SO4===CaSO4+H2O。

3.用于医药:

(1)胃酸过多的病人,可遵医嘱服用含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的药物。化学方程式为3HCl+Al(OH)3===AlCl3+3H2O或2HCl+Mg(OH)2===MgCl2+2H2O。

(2)人被有些蚊虫叮咬后可涂抹稀氨水、牙膏等碱性物质,以中和蚊虫分泌的蚁酸,减轻痛痒。

三、我的收获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若不使用酚酞,HCl就无法和NaOH反应

B.酚酞由红色变无色,说明发生了中和反应

C.滴加酚酞前溶液为无色,加入稀盐酸后溶液仍无色,说明没有发生反应

D.若将酚酞换成石蕊,则不能达到实验目的2.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D)

①用稀盐酸除铁锈

②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泄漏的浓硫酸

③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④用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D)

A.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种类不变

B.恰好反应后溶液为中性

C.反应前后的溶液均导电

D.中和反应的实质是Na+和Cl-反应生成NaCl

4.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C)

A.Ca(OH)2+CO2===CaCO3↓+H2O

B.CuO+2HCl===CuCl2+H2O

C.H2SO4+2KOH===K2SO4+2H2O

D.2HCl+CaCO3===CaCl2+H2O+CO2↑

5.下列物质按照酸、碱、盐顺序排列的是(C)

A.K2SO4

Ba(OH)2

KCl

B.HNO3

NaOH

HCl

C.HCl

Ca(OH)2

AgCl

D.H2SO4

KNO3

NH4Cl

6.归纳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归纳推理正确的是(B)

A.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镁、锌、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它们与稀硫酸反应也能生成氢气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铝比铁抗腐蚀性强,铁比铝化学性质活泼

7.中和反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制作松花皮蛋时用到碱性物质,因此食用皮蛋时常有涩味.为了减轻涩味,食用时,可将皮蛋蘸上适量的食醋(填一种厨房常备物品)。

(2)小红同学近日常吐酸水,心里非常紧张,医生给她做了检查后说:“没事,是胃酸过多,吃些药就会好的.”医生给小红开的药方中有一种含氢氧化铝的药品,其作用是中和胃酸,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l(OH)3+3HCl═AlCl3+3H2O;医生同时又提醒小红要注意饮食,少吃含酸(选填“酸”或“碱”)的食品。

(3)用熟石灰中和一定量的稀盐酸时,熟石灰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OH)2===CaCl2+2H2O,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为CaCl2。

五、布置作业

篇11: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永兴镇初中

郭 斌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九年级人教版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中和反应”的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教师演示【实验10-8】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中和滴定实验,认识酸和碱共有的化学性质,并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以及通过交流与讨论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微观角度认识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原理,并能写出相关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认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会从老师演示实验的现象中,对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酸碱的确发生了反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2)、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3、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证明酸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知道中和反应后酸和碱的性质消失,中和反应的产物是盐和水。

(2)【难点】:从离子角度初步了解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初步具备对酸和碱这两类不同物质的认知,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不同的酸溶液中含有相同的H+;碱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不同的碱溶液中含有相同的OH-;那么酸和碱在一起,能否发生反应呢?这些学生不得而知。

2、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获得中和反应的知识,由此来完成教学目标。(1)【教法】:

介绍演示实验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溶液颜色变化的观察,来分析酸和碱的确发生了反应,教师写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写出其它指定的化学方程式,从几个化学方程式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盐的概念,并归纳出中和反应的通式,从图10-14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2)【学法】:

回顾不同的酸和不同的碱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作为学习本节课的预备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酸和碱遇到一起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归纳出中和反应的特点;联系实际,总结出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回顾知识:指明学生回答。为什么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为新课讲解做知识铺垫。

(2)情境激趣:①展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提问:可以用它们洗手吗?②胃酸过多,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为什么服用碱性药物如胃舒平,病人能得到治疗呢?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1)教师演示实验10-8: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思考①为什么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让学生明白两种物质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时,可以采用间接观察法。②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了什么?

(2)现场倾倒中和反应后的溶液洗手,并写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说明书写规律。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二者确实发生了反应。根据教师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律,指明学生到讲台板演Ca(OH)2+HCl,NaOH+H2SO4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黑板3个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找出生成物的特点,从而归纳出盐的概念,并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然后反问学生: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让学生懂得金属氧化物+酸,非金属氧化物+碱都能生成盐和水,但却不是中和反应。

(4)再通过黑板3个化学方程式,归纳出酸碱中和反应的通式,方便学生记忆。然后提问:为什么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呢?让学生看课本图10-14,总结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水很稳定。

3、联系实际,体验应用(1)改变土壤酸碱性(2)处理工厂废水(3)用于医药(4)用于厨房

在中和反应4个应用的讲解中,对于(2)、(3)两个应用,鼓励学生上讲台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提问:胃酸过多,能否服用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

4、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学生合作完成课本65页“练习与应用”第1(3)题,教师点评。学生独立完成课本66页第5题,教师批改。【板书设计】

一、中和反应

酸和碱反应的几个化学方程式 HCl+NaOH=NaCl+H2O 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

篇1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并领会中和反应的本质。

2.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生产、生活中中和反应的应用。

3.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验,以及酚酞变色的观察,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培养我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自主预习】

1.和

作用生成和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例如:

(化学方程式)。

2.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

和。

3.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改良土壤:在酸性的土壤中通常加入

以中和土壤酸性;

处理工厂废水

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人体的胃液中含有,可以帮助消化,但胃酸过多就会导致胃病发生。需服用药物来中和胃液中过量的胃酸,常用的中和胃酸过多的药物具有

性。

蚊虫叮咬,使皮肤肿痛,因为蚊虫分泌出一种叫的物质,显

性,因此涂一些具有

性溶液,可以减轻痛痒。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反应了吗?

合作探究一:不同的酸碱之间也能发生中和反应吗?

讨论:中和反应中加入酚酞试液的作用是什么?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1.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Na2CO3

+

2HCl=2NaCl

+

H2O

+

CO2↑

B.2NaOH

+

H2SO4=Na2SO4

+2H2O

C.CO2

+

2NaOH=Na2CO3

+

H2O

D.Fe

+

CuSO4=Cu

+

FeSO4

2.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一定无关的是()

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

B.用稀硫酸处理印染厂的碱性废水

C.在工业上,用熟石灰和碳酸钠制取烧碱

D.在蚊虫叮咬处涂抹稀氨水可以减轻蚊虫分泌出的蚁酸造成的痛痒

3.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

A.稀硫酸可以用来除铁锈,则稀盐酸也可以用来除铁锈

B.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4.下列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可以用

来洗涤。写出其与Mg(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室中含有盐酸的废水直接倒入下水道会造成铸铁管道腐性,所以,需将废液处理后再排放。你的处理方法是。

以上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的共同原理是:

发生

反应。

5.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40

g与一定质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请计算:

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是多少克?

篇13: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提问】你知道锌、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吗?请提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实验检验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猜想:

实验方案现象结论

【活动与探究】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归纳】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 Ag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学生讨论】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何用途。

【总结】在初中教材中,金属活动性顺序主要应用于在溶液中进行的两类置换反应:

一、金属+酸→盐和氢气.

反应条件: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排在氢前边;b.酸是指盐酸和稀硫酸等非氧化性酸,而浓硫酸、硝酸,不溶性酸、极弱的酸除外。

二、金属+盐→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反应条件:a.反应物中的金属必须排在盐中的金属元素前边;b.盐必须可溶.

对此两类置换反应在应用时还应注意:

①铁与非氧化性酸或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呈现+2价

②很活泼的金属如:钾、钙、钠、钡与某些盐溶液反应时,是先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然后碱继续和盐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没有金属生成,故应除去这四种金属。

【教师讲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化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正确理解和应用。现将其几种应用归纳如下:

㈠判断金属是否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

例1.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金属是( )

A.银 B.镁 C.锌 D.铁

分析:镁、锌、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所以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后边,故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答案为A。

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例2.为验证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将它们分别投入稀 盐酸中,只有c不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气体。再把a投入b的硝酸盐溶液中,在a的表面有b析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b>a>c B.a>b>c C.b>c>a D.c>a>b

分析:a、b、c三种金属与稀盐酸反应,只有c不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气体,说明a、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而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后边,故a、b比c活泼;把a投入b的硝酸盐溶液中,在a的表面有b析出,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a排在b前边,综上所述可知a>b>c,所以答案为B。

例3.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锌、银、(H)、铜的活动性顺序,至少需要选用下列物质中的`(填序号)

①Zn ②Ag ③Cu ④CuSO4溶液 ⑤稀硫酸 ⑥AgNO3溶液 ⑦FeSO4溶液

写出证明过程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利用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氢前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氢后的金属则不能,所以取用锌、铜和稀硫酸,将锌、铜分别放入与稀硫酸中,将见到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由此得出结论锌比铜活泼且锌排在氢前铜排在氢后;然后再取用铜与AgNO3溶液看两者能否反应,可见铜的表面附有银白色物质,说明铜可置换出银,所以铜比银活泼。从这两组实验则可证明锌、银、(H)、铜的活动性顺序,所以至少需要选用所给物质中的①Zn ③Cu ⑤稀硫酸 ⑥AgNO3溶液。答案为:①③⑤⑥ Zn + H2SO4 == ZnSO4 + H2↑ Cu+2AgNO3 == Cu(NO3)2 + 2Ag

㈢判断金属能否与其它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例4.将过量的铁粉放入含Zn(SO4)2和AgN03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留下的金属是( )。

A.Ag B.Fe、Ag C.Zn、Fe D.Fe、Zn、Ag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Fe排在Zn的后边、Ag的前边,所以Fe不能与Zn(SO4)2反应,故滤纸上不可能有Zn;但Fe能与AgN03反应换出Ag,所以滤纸上有Ag;又因为Fe是过量的,所以滤纸上有没反应完的Fe。所以答案为B。

㈣判断置换反应进行的程度

例5.向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过滤。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是( )。

A.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Zn2+,Mg2+

B.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Ag+,Zn2+,Mg2+

C.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有Zn2+,Mg2+

D.滤纸上有Ag,Cu,Zn,Mg滤液中有Zn2+,Mg2+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为Mg﹥Zn﹥Cu﹥Ag,即Zn能置换出Cu(NO3)2中的Cu,能置换出AgNO3

中的Ag,但不能置换出Mg(NO3)2中的Mg。若加的Zn不足,置换反应只能部分进行,锌粉加入溶液后,首先置换Ag+,当Ag+被置换完后,再置换Cu2+。也就是说,当滤纸上有Ag和Cu时,滤液中肯定没有Ag+;当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肯定没有Ag+,Cu2+。所以答案为B和D。[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实质上就是金属单质与金属阳离子的置换反应。如果滤纸上的金属单质与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能够反应,则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发生(即不能共存),因此答案为B(Cu和Ag+反应)、D(锌不可能置换出镁)。]

【板书】一、金属+酸→盐和氢气.

反应条件: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排在氢前边;b.酸是指盐酸和稀硫酸等非氧化性酸,而浓硫酸、硝酸,不溶性酸、极弱的酸除外。

二、金属+盐→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反应条件:a.反应物中的金属必须排在盐中的金属元素前边;b.盐必须可溶.

注意:①铁与非氧化性酸或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呈现+2价

②很活泼的金属如:钾、钙、钠、钡与某些盐溶液反应时,是先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然后碱继续和盐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没有金属生成,故应除去这四种金属。

篇14:酸和碱的性质教学反思

眉底中学

高宏军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化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和探索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各方面的价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如:在讲解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时,我不再以讲授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标签自己观察总结,这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初步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浓硫酸的腐蚀性和浓硫酸的稀释时,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这些情景小实验,他们的思维就不会如此积极,对其性质和方法的理解也不会非常深刻,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超过了我预先的设想,效果很好;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则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他们手脑并用、乐在其中,这种亲身经历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多数时候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作为“引路人”,我及时恰当地对他们的成功与问题进行评价,这样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距离,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全体学生都没有过重的思想包袱,他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群情激昂,积极主动地在老师设计的活动中探究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参与、协作、创新等能力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我没有刻意地加以修饰,华而不实、多而无用的课件不会对教学有任何的帮助。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探究,所以我只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反应的微观本质,看似简单的flash动画,却能让学生不再凭空想象,很容易看出反应的本质,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归纳和提升。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时,有很多实验可以在井穴板中进行,这样可能节约更多的药品。

篇15: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本课题主要研究酸和碱之间的反应。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题围绕中和反应展开。

本课题的第一部分从学生的观察实验进行分析和思考来介绍中和反应。并掌握中和反应的书写规律,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教材通过阅读课本,分析说明了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处理工厂的废水、用于医药等。现对本节课分析如下:

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用广告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

二、新颖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观察后对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中和反应的表达式都大胆放给学生,然后通过电脑动画的摸拟,是学生得出了中和反应的实质,然后通过事例让学生分析其原因,从而概括出中和反应的应用。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上一篇:麻虎中心小学2014春季少先队工作计划下一篇:雅思口语题库Part2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