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流程分析及质量控制

2024-06-13

医学检验流程分析及质量控制(共11篇)

篇1:医学检验流程分析及质量控制

21世纪是科技进步的时代,随着医疗检验设备及技术的升级、优化,近年来我国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向更高效、更快捷的方向发展,为医学检验创作了新的篇章。

医学检验工作作为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判断的重要环节,其检验水平已成为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衡量标准。

医学检验中一切从准确,精细出发,保证检验流程的流畅及其质量的控制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和运转效率的重要途径。

本文对医学检验流程的标准化、质量控制的方法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检验流程设计分析

根据150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规定,对医学检验进行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之前,一定要对其流程进行设计。

在根据医学检验作用特点的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发展趋势提出标准化的检验流程(包含7个主要过程及3个辅助过程)。

[1]主要过程:㈠由医生开检验申请单;㈡通过申请,检验准备;㈢患者准备,采集样本;㈣检验;㈤诊断分析;㈥向患者说明检验结果;㈦检验后处理;辅助过程:㈠检验样本的准备;㈡检验仪器的准备;㈢检验试剂的准备;

篇2:医学检验流程分析及质量控制

【摘要】医学检验是一门将基础医学学科的经典实验及最新技术成就进行综合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针对于医学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提出设计标准化检验流程的同时,也对具体流程中的主要操作过程进行精细设计。

并对检验流程中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提出解决,设计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医学检验流程的顺利进行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有效性。

篇3: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分析

1 对受血患者展开血液性传染病检测, 避免后期出现医疗纠纷

虽然输血属于临床治疗和抢救工作的重要手段, 但血液制品存在特殊性, 很容易有一些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隐藏其中, 如HIV病毒等。若将含有感染性病毒的血液输入到患者体内, 不仅无法实现治疗效果, 反而还会给患者造成难以治愈的损害。因此, 在用血前应对患者进行HIV、HCV、HBV等病毒检测, 避免在后期出现医疗纠纷[1]。同时, 目前所用血液很多来自血站, 供血单位会对献血者予以严格筛查。除此之外, 在输血时, 医生应对受血者展开相关检测, 保证输血安全性, 同时促使一些无临床症状表现的病毒携带患者得到有效诊断与及时治疗。同时, 潜在传染源的发现可为医务人员开展诊断与护理工作时提供操作隔离保护依据, 避免出现自身感染问题, 同时应对医疗器械展开严格消毒, 防治交叉感染等问题发生。

2 对输血适应证予以严格把握, 尽量控制输血率

输血即刻在临床治疗与急救中发挥重大作用, 然而同时也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及患者不良反应。因为检测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 有时血液检测结果为阴性, 但因为部分疾病还属于“窗口期”, 很难准确检测出来, 因此有时血液检查也不能将疾病感染完全排除。因此, 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对可以不输血患者坚决不输, 当患者必须输血时, 则应遵循最小限度输血原则, 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尽量使用自身输血方法, 同时对成分输血加以有效利用, 以便将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最大限度降低。

3 对血标本进行严格检验

在采集血标本与运输过程中, 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相关要求进行[2]。采集血标本前, 应严格核对输血申请单、患者姓名和患者实际情况, 保证输血申请及患者情况相符, 保证输血申请单资料齐全, 血标本可对患者当前免疫情况准确代表。在对配血试验所用血标本进行采集时, 应保证采集时间在3 d以内, 抽血完成后对试管进行准确标记, 避免血标本出现溶血或稀释现象。同时, 接收血标本人员同样要认真核对, 做好接收登记工作, 在2~6℃冰箱中保存血标本, 并对贮血并向温度加以记录, 做好相应消毒工作。在展开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时, 应对输血申请单予以认真查看, 保证无误。取血人应在认真核对血标本情况后签字取血, 在2~6℃下保温并展开及时输注。

4 在血型鉴定过程中实施质量控制

4.1 ABO血型鉴定

在输血前常规检验中, 对ABO血型展开准确鉴定是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也是展开交叉配血工作的前提。在ABO血型检验工作中所用标准血清需要具备国家批准的生产文号与购回后自我检定记录, 同时需保证在血清有效期内[3]。在试验中应严格根据相应操作规程展开检验, 特别应对血球和血清比例加以注意。对于具有特殊疾病患者如蛋白异常或肝病患者, 在血型鉴定时以洗涤红细胞最佳。同时, 在进行血型鉴定时应展开正反定型, 发挥质控与相互验证作用。在ABO血型正反定型中, 正反定型不合包括4种类型:正定型不合、反定型不合、血浆或蛋白质异常、其他原因所致不合等。若有正反定型不符现象, 则需对全部血液展开重复试验, 保证标本准确、所用试管无污染。同时应对血型抗体抗原减弱或缺失、ABO亚型存在与否加以注意。

4.2 Rh血型鉴定

Rh血型是人类血型中较为复杂的血型系统, 具有多态性特征, 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和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正常人体血液中无Rh天然抗体, 有再次输血、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有可能出现免疫性抗Rh体, 因此应加强Rh血型的常规检测, 同时在定型时应严格根据试剂说明书展开操作, 确保血型鉴定工作安全可靠。

5 严格进行交叉配血

在实验室中进行交叉配血时, 需严格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展开操作。“严格交叉配血”指的是所用方法可成功检出具有临床意义、与ABO不相容、ABO系统之外的抗体。在实验室展开交叉配血实验, 是患者输血安全性加以保证的必要试验措施, 可将血型降低中可能存在的所有错误及时发现, 可以确定不规则抗体的有无。现阶段, 凝聚胺技术[3]在诸多医院血库中获得常规应用。

凝聚胺技术属于多价阳离子溴化己二甲胺多聚物, 可对肝索予以中和, 溶解后可形成诸多正电荷, 对红细胞表层的唾液酸中所带负电荷予以有效中和, 促使红细胞Zeta电位有效降低, 促使红细胞易于彼此接近, 同时在离心力作用下诱导红细胞出现可逆非特异性凝聚。在反应体系内, 地理子介质可对抗原与抗体间反应发挥促进作用, 如果反应时有Ig G分子和红细胞形成直接大桥, 待非特异性红细胞凝聚消除后, 抗原与抗体反应下所致特异性凝聚单独存在。因此, 在展开交叉配血过程中, 应在对献血者与患者血型准确鉴定基础上, 将凝聚胺和盐水法有机联合, 如有必要补充应用其他方法, 将交叉配血结果相互印证, 保证交叉配血工作的高度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朱纯刚.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 :373-374.

[2]高乐俊, 王树诚.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研究.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2) :48-49.

篇4: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输血 标本 检验流程 质量控制

输血是救治患者大出血、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血液制品不同于其他的药物,有其特殊性,及时安全的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这就要求输血前要做好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操作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在输血前检验的前、中、后各个环节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才能为临床提供安全用血,为探讨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措施,本文就此进行阐述。

输血前患者进行各种血液性传染病的检测,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是血液制品,一些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可能因输血而被感染,特别是HIV等。因此,患者在用血前必须进行HBV、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抗体检测。目前所用的血液均有血站提供,供血单位也是严格筛查献血者,医生也要对受血者进行筛查,减少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这样一些临床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得到诊断并能及时治疗,在输血后患者就不能因感染上述血液性传染病而要求医疗卫生部门进行赔偿了,医生也能保护自己,对患者对医生对单位均有好处。

严格输血适应证,能不输血者则不输血

众所周知,输血既可用于治疗,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由于检验方法的局限性,有些检验结果为阴性,但不能排除一些疾病的感染,因为,有些疾病在“窗口期”,一般检验方法不能检出,认为是安全的,还有,不同检验试剂和检验方法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受血者感染,因此,临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与适当输血,并要成分输血,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最好采用自身输血,这样可以减少因输血造成的感染,自身输血越来越多,是输血发展的重要方向。

输血检验血標本的正确性、完整性

血标本的采集、运送应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认真核对血液标本,送标本人员要认真核对标本和患者是否一致,接收标本的血库人员要认真核对,并做好交接登记和签名,放置2℃~6℃冰箱保存,在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的时候,认真查看输血申请单,三查七对,各种检验结果要由2人重复检验,确保无误后实行双签名发出报告。血液制品发放时,取血者和发血者两人核对,要认真观察血液外观有无变化,查看冰箱温度登记,有无停电、冰箱故障等因素造成温度升高,影响血液的保存温度,确保无误后方可发血,并严格签字程序,取血人要核对后签字拿血,并保温2~6℃,及时进行输注。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各种标本要认真保管,保存于2~6℃冰箱1周,患者输血完毕后,血袋要保存1天,以防止输血反应而进行核对,这样才能做到安全用血,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ABO血型鉴定: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尤其要注意血清和血球比例,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病患者或蛋白异常的患者,做血型时,最好用洗涤红细胞。正反定型互相验证可起到质控作用。

Rh血型鉴定:人类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当属Rh血型系统,它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正常人血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有输血史、妊娠史、再次输血的患者有可能产生免疫性的抗Rh抗体,故应常规检查Rh(D)血型,定型时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并建立对照系统。

严格交叉配血

实验室做交叉配血实验应严格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所谓“严格交叉配血”是指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有临床意义的抗体。做交叉配血时,应在正确鉴定患者和献血者血型的前提下联合应用盐水法和MPT,必要时再补充其他方法相互印证。

交叉配血后的注意要点

交叉配血后的查对及报告:交叉配血操作完毕后,应对试验进行核查,其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员标本的正确与否、操作程序、反应条件、试验结果是否正确,完全确定后填写交叉配血报告,报告中应将受血者和献血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以及献血员的采集日期、血袋编号、血量等写上,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查对无误后,发血者与取血者共同签名。

交叉配血后血标本的保存:在发出报告和血液之前,再次核对受血者和献血员的血液标本并封闭或将容器盖拧紧后,放在2℃~6℃冰箱至少保存7天,以便输血不良反应时复查,所有原始资料要保存10年。

综上所述,输血是救治患者大出血、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血液制品不同于其他的药物,由其特殊性,及时安全的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在输血前、中、后,要严格按照输血管理标准进行操作,各种标本要严格保存,以防止出现输血反应进行核对,同时也降低了因输血而出血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李应光,武秀利.庚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6,23(5):218.

2 张文兰,胡同平,王树平,等.2686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与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6,19(4):320.

3 李汝广.输血前感染标志物检验情况分析.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5):181-183.

篇5: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流程

为加强产品在采购、生产制造、调试试验、包装出厂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质量、降低质量损失,特对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的控制和检验流程进行统一化与程序化。

所有检验必须依据《产品检验调试规范》、《工艺文件》、标准、图纸、设备明细表、合同要求等。

一、外购、外协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

1、外购、外协产品进司后堆放在待检区或指定区域,由经办人员对其数量、规格型号、外观质量、附件资料等进行自行检查、核对;

2、外购、外协产品经办人检查核对无误后填写送检单,要求准确、详细,涉及到专用物资应备注,连同图纸、设备明细表等相应文件一并递交检验员报检;

3、检验员按送检单内容,对外购、外协产品进行资料收集、质量检验并填写检验报告,对质量检验状态进行标识,将检验结果在送检单上明确标注;

4、外购、外协产品经办人员根据检验结果,合格的办理进库手续。不合格的进行隔离并采取退货、更换、返工、维修等方法处理,自检合格后重新履行送检程序;

5、试用件的质量由质管部负责跟踪,并适时提供给供应部;

6、检验员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追溯;

7、仓库和其他任何使用方不得接受不合格的外购、外协产品。

二、钣金油漆车间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

1、钣金油漆车间在施工前应认真阅读图纸、技术说明等,全面、真实了解产品技术要求、外观颜色、防腐级别、装配构造等;

2、机架组的制作的底座、机架在拼装前对已氧化、锈蚀的材料进行磷化、除油、除锈处理,对于外形尺寸较小、无保温材料的可以制作成型后进行磷化、除油、除锈处理。做好后进行自检、互检,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

3、钣金组制作的框架、壳体、门板等下料、折边后需油漆的,进行自检、互检,检验员抽检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

4、承水盘、电控箱、安装板、壳体、门板等需外协镀锌、喷塑、发泡的,必须提前将应存在的马脚、接地柱、导线板、螺丝孔等全部制作好,做好后进行自检、互检,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外协加工。风冷分体空调如因导线板、马脚等不能预先焊接好,应采用二次装配,试装后再外协;

5、钣金组制作的框架、壳体、门板等拼装时,隐蔽部位或以后防腐有困难的部位,必须预先做好防腐处理;

6、钣金组最终转序前进行自检、互检,所有产品的机组标识卡、部件标识卡要求填写完整、准确,经检验员检验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并将流转卡传递到下道工序,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

7、所有工件、部件、机组油漆前,表面的油污、氧化层、锈蚀、焊渣、飞溅、锐边等必须清除干净,并得到质检员的确认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油漆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必须及时得到处理;

8、油漆涂装结束并确认干燥后进行自检、互检,并进行标识,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出,并将流转卡传递到下道工序,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检验员必须定期检查、测量油漆涂层厚度;

9、检验员对检验(含巡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的产品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追溯;

10、车间负责不合格品的隔离与标识;

11、下道工序不得接受不合格的产品。

三、传热车间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

1、传热车间在施工前应认真阅读图纸、技术说明等,全面、真实了解产品技术要求、装配构造等;

2、壳管式换热器的筒体喷砂前、铜管翻齿进行自检、互检,并进行标识,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外协;

3、壳管式换热器的换热管在折流侧的成型长度不得超过管板端面2mm,所有自制件应经自检、互检合格后方可继续装配,其中筒体、换热管、管板、端盖必须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继续装配;

4、壳管式换热器组装、试验进行自检、互检,并进行标识,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并将流转卡、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

5、套片换热器的管板、盖板镀锌前进行自检、互检,并进行标识,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外协;

6、串片管必须按胀接要求和收缩量的大小确定下料长度,机胀伸杆对面的扩口内径不得大于弯头外径0.5 mm,所有扩口不得开裂;

7、所有部件喷砂、喷砂焊接后8小时内一定要油漆,防止生锈。冷凝器下转后不得再次焊接;

8、所有自制件应经自检、互检合格后方可继续装配,其中串片管、汇集管、分布头内部清洁度等必须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继续装配;

9、套片式换热器组装、试验进行自检、互检,并进行标识,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并将流转卡、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

10、压力试验要求:水冷冷凝器、蒸发器、冷风机试验压力2.40MPa以上,风冷冷凝器试验压力2.80MPa以上,蒸汽加热器、水冷却器、冷凝器水腔、干式蒸发器水腔试验压力1.0MPa以上,保压24h无泄漏。所有密性试验都必须得到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消除压力。

11、检验员对检验(含巡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的产品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追溯;

12、车间负责不合格品的隔离与标识;

13、下道工序不得接受不合格的产品。

四、电器车间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

1、电器车间在施工前应认真阅读图纸、技术说明等,全面、真实了解产品技术要求、控制功能、进出线位置,检查底板是否合格等;

2、控制箱的动作试验进行自检、互检后进行标识,报检验员确认合格方可转序或包装,并将流转卡、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

3、机组布线进行自检、互检后报检验员确认合格方可转序,总装车间在机组转序前需确认布线工序是否合格;

4、电控箱转序或包装前应检查壳体内外部是否存在碰伤、损坏、涂层脱落等,所有接线端子螺丝全部拧紧一次;

5、检验员对检验(含巡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的产品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追溯;

6、车间负责不合格品的隔离与标识;

7、下道工序不得接受不合格的产品。

五、总装车间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

1、总装车间在施工前应认真阅读图纸、技术说明等,全面、真实了解产品技术要求、产品结构、机组配置等;

2、冷凝器筒体上不得焊接;电控箱内外部存在碰伤、损坏、涂层脱落等应拒绝接受,否则上道工序视为合格品,若再发现受损现象则由总装车间承担;

3、机配件装配结束前进行自检、互检,并进行标识,报检验员检查、确认;

4、检验员对机组配置、操作人员等信息按要求详细、准确地记载,以便于查阅、追溯;

5、压力试验要求:水冷机组、冷风机、直接式空调器试验压力2.0MPa以上,风冷机组试验压力2.60MPa以上,保压24h无泄漏。蒸汽制热、风机盘管、间接式空调器试验压力1.0MPa以上,冷凝器进出水管路及水系统试验压力民品0.6MPa以上,军品1.0MPa以上,保压无泄漏。所有密性试验都必须得到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消除压力。

6、机组装配完工转序前进行自检、互检,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并将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转序前检验员应确认机组布线工序已经报检合格;

7、检验员对检验(含巡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的产品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追溯;

8、车间负责不合格品的隔离与标识;

9、下道工序不得接受不合格的产品。

六、调试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

1、测试中心在调试前认真阅读图纸、技术说明等,全面、真实了解产品技术要求、产品结构、制冷剂使用、电源控制等;

2、对待调试机组进行全面核对、检查,所有接线端子螺丝全部拧紧一次;

3、按照试验大纲、调试规范要求对机组进行检测、动作保护整定、运行试验及系统验证;

4、详细记录测试过程技术参数;

5、调试结束放尽系统余水,上齐所有阀帽、螺丝、闷头等,确保转出与转进一致;

6、机组调试完工转序前进行自检、互检,报检验员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序,并将流转卡传递到下道工序,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如有不进行调试或仅进行动作试验的的产品应在机组标识卡上注明并进行信息传递,以便总装直接转序油漆;

7、检验员对调试不合格的产品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追溯;

8、测试中心负责不合格品的隔离与标识;

9、下道工序不得接受不合格的产品。

七、整理包装与发货质量控制与检验

1、电器、钣金油漆、总装等车间分别对已调试、油漆的产品进行修整、整理,各自进行自检、互检,报检验员确认各工序均合格后方可发放机组铭牌;

2、成品标识卡、警示标识等粘贴时不得影响产品的整体外观质量;

3、最终需报检验员确认全部合格后方可包装,并将流转卡、质量记录交检验员保存;

4、有包装箱的需在包装箱上再次标识,并得到检验员确认;

5、检验员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追溯;

6、总装车间负责不合格品的隔离与标识;

7、不合格的成品不得包装、发货;

8、产品完工后质管部出具完工通知单至销售部,并说明是否调试、制冷剂加注等情况,一并传递至服务部、成本办;

9、销售部发货前应核查出厂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符合性,按合同、技术规格书、技术图纸等的要求、内容进行产品全面性汇总,将需发货的机组、材料、配件等列出清单,与质管部一并确认;

10、质管部应参与装车发货安全性检查。

篇6:医学检验流程分析及质量控制

【摘要】 目的 总结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对标本的质量控制对策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378例不合格微生物标本资料,总结不合格微生物标本分布情况和原因。结果 378例不合格标本,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占38.1%,其次为尿液标本,占29.6%,再次为血液标本,占20.1%。痰液、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范,尿液、粪便标本的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378例不合格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4种:取样操作不规范174例(46.0%),标本污染160例(42.3%),送检不及时32例(8.5%)以及条码错误12例(3.2%)。结论 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主要原因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因此临床应加强医护人员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规范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微生物标本的送检质量。

【关键词】 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 ;质量控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2.087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unqualified causes in microbial specimens,and to investigate countermeasures in quality control.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378 unqualified microbial specimens to summarize their distribution and causes.Results Among 378 unqualified cases,unqualified sputum specimens ha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as 38.1%,followed by unqualified blood specimens accounting for 20.1%.Main unqualified cause of sputum and blood specimens was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and cause of unqualified urine and faeces specimens was specimen pollution.Main unqualified causes in 378 cases included 174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 cases(46.0%),160 specimen pollution cases(42.3%),32 delayed inspection cases(8.5%)and 12 barcode mistake cases(3.2%).Conclusion Main unqualified cause of microbial specimens is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therefore enhancement of training and examination of sampling and transporting operation in medical staff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quality of microbial specimens.【Key words】 Microbial specimens; Unqualified causes; Quality control

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目标是为临床医师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检验信息,使其能够对患者的疾病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1]。而标本采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病原菌的检出率,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所以,对临床上研究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理因素及其质控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本院2014年1月~

2016年3月发现的378例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并对标本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本院门诊送检的4800例微生物标本的资料,发现不合格378例,占7.88%。

1.2 标本采集不合格标准 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运送规范[3],将不合格标本的种类分为:①采集量不足。采集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通常采血量为培养基的1/10~1/5,40 kg成人每次每培养瓶应采血8~10 ml,新生儿及1岁以下体重2 h送检,4℃冷藏>24 h,导致标本因送检不及时、已干燥等。结果

2.1 不合格标本的类型 378例不合格标本,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占38.1%,其次为尿液标本,占29.6%,再次为血液标本,占20.1%。见表1。

2.2 不合格标本的原因 痰液、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尿液、粪便标本的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378例不合格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4种:取样操作不规范174例(46.0%),标本污染160例(42.3%),送检不及时32例(8.5%)以及条码错误12例(3.2%)。见表2。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及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临床标本微生物学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本研究对378例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显示,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占38.1%,其次为尿液标本,占29.6%,再次为血液标本,占20.1%。痰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中最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导致,其次是送检不及时。痰培养时要求相对较高,采集痰液标本时如果医师解释或者嘱咐不清楚,患者没有正确理解留取方法,比如患者自行留取标本时未用力咳出肺深部的脓痰,尤其是老年患者分不清唾液和痰液,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取样的不合格[4]。采集痰液标本的最佳时间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宜采集清晨第二口痰液。运送不及时的原因分析为标本采集后一般是由护工运送至实验室,但由于护工常常要兼顾多项工作,不能随叫随到,或医院对护工的培训不到位,往往导致标本送检至实验室时已经干燥,检测结果大打折扣。尿液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因为标本污染和取样操作不规范,分别占55.4%和44.6%。与杜鹃[5]报道(尿液标本因取样操作不规范导致不合格比率占60.0%和标本污染导致不合格比率占40.0%的)结果基本一致。临床仍有部分医护人员不认真执行无菌操作,从导尿患者的集尿袋收集尿液标本不规范,还有部分门诊或急诊患者留取中段尿时未仔细清洗尿道口和外阴部,导致尿液标本污染。早就有相关条例规定,在采集尿液培养标本前,应按规定要求患者清洗外阴部位,留取中段尿,并在1 h内将样品送检以保证2 h内实验室可完成接种[6]。对于不能及时送检或接种的尿液培养液置于4℃冰箱内冷藏保存,但保存时间也不应>8 h[7]。然而,由于临床上的各种原因,导致尿液标本接种、送检不流畅,以致导致尿液标本污染[8]。血液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主要也是因为操作不规范和标本污染,分别占比57.9%和42.1%。采集时间不正确、标本污染是导致血标本污染的主要原因。采集血液标本时,不在患者发热前30~60 min采集,不在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留取血液标本[9]。另外医护人员在采集血培养标本时,皮肤消毒未按照3步消毒法严格消毒,存在无菌操作不严格的问题,导致样本污染。粪便和分泌物主要都是因为采集后不及时送检致使标本干燥,病原菌的检出率大大降低。这些与临床上个别医护人员对微生物标本送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必要的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知识等有关,也往往造成实验室的微生物检验结果不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很好的支持[10]。另外,由于少数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医院的培训不及时等原因,临床上也会发生留取标本时不使用无菌容器、条形码任意手工涂改、条码错误的现象。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以及缩短报告时间都产生了负面影响[11]。

采集标本是临床微生物标本检验过程中的第一道工作程序,标本采集操作是否规范与最终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12,13],为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便于及时、有效、合理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针对以上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本院采取了以下微生物标本质控举措:①应加强检验科室检验人员的业务方面的培训,将无菌操作技术纳入到医护人员的岗前培训中,并定期组织相关医护人员进行采集样本操作技能、采集样本的流程等考核来检验培训成效[14,15]。②加强检验科和临床科室间的交流和指导工作,加强对护工等标本运送人员的培训,增强其标本运送及时的紧迫意识,并认真监督和检查[16,17]。训练时着重微生物检验标本要及时送达的重要性,确保微生物的采集时间、方式得到更有效的检验。③把协助患者收集标本作为日常护理的一项内容,从注意事项的交代到协助患者收集,要一一落实到位。建立分析前的质量把控系统,处理好每一个环节,保证检验标本的合格率[18]。④检验科室应建立严格的标本接收制度,对不合格标本进行详细及时的记录。如果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标本,必须及时记录不合格详细原因以及标本来源等,对其不合格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标本采集知识的培训,强化环节管理[19]。在完成所有检验后转移到有关部门依照程序进行处理,防止在以后的检验中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督促广大医护人员从思想上重视标本采集工作,从而降低标本的不合格率,促进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7: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论文

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论文【1】

【摘要】 随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使检验医学发展认识交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检验与临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重视分析前质量保证成了重要环节。

本文就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检验分析;质量控制;检验项目

1 前言

在检验的质量控制中,随着自动化仪器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检验方法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高度重视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分析的精密度与准确度明显改善,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等分析中的误差,不再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的最重要因素,而重视分析前质量保证成了重要环节。

本文就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2 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

检验项目选择是否科学合理,是检验信息是否有用的前提。

检验项目的选择应遵循安全性、针对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的原则。

随着科技进步和各种先进仪器的引进和使用,各种疾病的检测有不同的检验项目和方法。

对于临床医师来说,要主动及时了解医院开展的新的检测方法和项目;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具体情况,正确选择检查的项目,它是保证检验结果有效性的关键。

所以,检验科人员要经常与临床科室的医师进行沟通,向临床医师提供开展检验项目的清单,对于临床需求但技术尚不成熟,以及已淘汰项目要及时告知临床医师;要及时向临床医师推荐新项目,介绍临床意义,注明不同仪器不同方法参考值以及收费不同,以便合理利用资源。

3 重视临床医护人员作用

临床医生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定人,从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

因此临床医生必须熟悉检验科的各项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并根据患者病情、诊断和疗效监控需要正确选择检查项目,这是保证检验结果有效性的关键。

例如“三P”试验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为阳性,而晚期为阴性,如果临床医生在不了解实验窗口期的情况下选择该检查,就会做出错误判断。

4 加强与患者沟通

标本采集前患者准备是分析前重要组成部分,在采集检验标本之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有详细的了解,熟悉各种干扰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为患者做好各种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首先是一些固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民族和地域等。

其次是可变因素的影响,由于进食的成分、饮食习惯对标本的化学成分和含量都有影响,同时血液许多项目正常参考值是以空腹血样为统计标本。

因此一定要与患者沟通,严格控制饮食,并空腹12 h后采血。

比如进食后可使血糖和甘油三酯增高、无机磷降低。

血糖饭后1~2 h明显增高,3 h后才可恢复正常。

高脂肪饮食后甘油三酯的水平是空腹的10倍多,因此甘油三酯检查最好素食3天,防止高脂肪饮食引起乳糜微粒增加,导致血清浑浊、结果增高。

做糖耐量试验的前3天嘱患者按平时饮食习惯进食。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也不可忽视,一般通过直接参与检测反应、激活或抑制检测反应、颜色干扰等影响检测结果[3]。

血液化学分析要特别注意,如胰岛素用量过大可致低血糖症;抗生素、抗结核药可引起肝损害,使ALT升高;维生素C可以引起肌酐、尿酸、胆红素、AST/ALT、葡萄糖的升高,消炎痛可以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增加等。

因此在采集标本前,应暂停使用对所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药物,减少药物对监测的影响。

另外采集标本的患者应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或安静一段时间后进行。

5 标本的正确采集

5.1 标本采集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应避免干扰因素,应注意采样的最佳时间,即最具代表性的时间、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对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来采集标本,注意采血体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静脉采血,应取座位,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得超过1min,穿刺成功立即松开止血带,血液抽出后要沿管壁慢慢注入抗凝管或干燥管中,抗凝管颠倒5~6次,防止出现小凝块,抗凝剂比例要适当;

5.2 掌握真空采血的正确方法和顺序,以BD公司的真空管为例,原则上按红头管、蓝头管、金黄色管、橘红色管、绿头管、紫头管、灰头管顺序采血。

有报道因采血时的一些不良习惯造成的标本溶血占溶血标本的62%;

5.3 采集血培养标本应严格无菌操作,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不要超过2h,采集标本时要检查医嘱用药情况。

6 标本的正确传送

标本离体后的保存有特殊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

要保证有专人运送,标本在运送过程中要安全,防止震荡、防止标本被污染,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到检测实验室。

特别是对怀疑又高危险性的标本应按相关条例要求运送,严格包装防止传染他人。

7 标本的验收及处理储存

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专人核对,如标本合格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分析,如不能马上分析测定的标本,应按要求将其置于合适温度和环境下保存。

对不合格标本应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说明原因,并有记录。

参考文献

[1]李晓洲, 王永杰, 陈复兴, 骆晓梅, 高惠. 浅析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J]. 东南国防医药, ,(01).

[2]张国平, 郭超群. 无偿献血者血液检验分析前后的质量管理[J]. 中国实用医药, ,(25).

[3]黄幼香. 对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的几点体会[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11).

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研究【2】

【摘要】 医学检验是一项严格而重要的临床工作,检验结果往往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性质判断、疾病程度判断,然而在检验分析钱的质量控制往往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操作医师方面的影响、病人自身方面的影响,也有标本采集和储运方面的影响,笔者通过简单总结一些影响检验质量的问题,希望能给同仁以启发。

【关键词】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篇8:医学检验流程分析及质量控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4年1月开始实施输血检验流程环节质量控制, 随机选取2014年2月———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输血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随机选择去年同期 (未实施质量控制) 收治的80例输血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临床收治的失血过多患者, 均在临床接受输血治疗。对照组中, 男59例, 女21例, 年龄19~69岁, 平均年龄 (43.36±16.27) 岁, 病因:交通伤45例, 暴力损伤15例, 坠落伤9例, 妇科出血8例, 其他3例;观察组中, 男58例, 女22例, 年龄19~63岁, 平均年龄 (45.74±15.18) 岁。病因:交通伤44例, 暴力损伤16例, 坠落伤10例, 妇科出血7例, 其他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抽取患者输血检验均按照常规输血检验流程进行, 参照标准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相关部门按输血检验流程要求完成检验工作[1]。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式进行输血。观察组患者在输血检验过程中实施了环节治疗控制, 具体质量控制方法如下:

1.2.1 输血前资料调查

输血前, 责任护士仔细调查、询问患者的适应证情况, 选择合理的输血方法。慢性疾病择期手术者, 应尽量使用自体血液, 急诊手术者, 优先考虑使用各类成分血。确认患者满足输血指征后, 应对患者进行严格检查, 并抽取输血前的血样留存, 防止出现医患纠纷[2]。

存在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做好记录, 并按要求进行隔离。

1.2.2 样本采集

患者输血申请单完成后, 采集样本时, 要仔细核查患者个人信息, 避免出现样本错误。血样采集后, 立即注入试管, 并贴好标签封存, 妥善保存, 减少污染、稀释等干扰因素。

1.2.3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输血前, 严格执行常规检验项目, 鉴别A、B、O型血, 然后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确定输血者和受血者血型是否相符。注意Rh型较为多样性, 必须规范定型, 待受体和供体完全一致后, 才可进行输血。注意检查各检验项目试剂是否在保质期内, 储存条件是否合理, 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仪器要定期使用厂家提供的标准液进行质控和定标。

在血型鉴定中, 应记录血清血球比, 蛋白异常者和肝病患者使用洗涤红细胞法完成鉴定。输血史 (妊娠史) 患者, 多与免疫反应形成抗Rh抗体, 需进行R h血型检查[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后感染性疾病和输血反应发生率, 并作统计分析。临床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对患者满意情况进行调查, 满分为100分, 评分越高, 证明患者满意度越高。本次研究共发放160份调查问卷, 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填写, 收回有效问卷160份, 统计两组患者的问卷分数。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并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 P<0.05认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和输血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P<0.05, 有统计学意义。在患者满意度评分方面, 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 组间差异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输血治疗是一种风险较大的治疗方式, 需要在输血前规范检查、试验, 输血检验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 输血导致的医疗事故报道较多, 需加强对临床输血检验环节的质量控制[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感染性疾病和输血反应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0和2.5%, 而国内文献资料感染性疾病和输血反应发生率约在5.0%和10%以上。实施质量控制显著降低了输血的风险, 提高了治疗安全性。本次研究还发现, 实施质量控制后, 患者满意度评分方面也出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可知, 质量控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在实施治疗控制过程中, 我们在临床上积极总结了输血检验流程的控制要点。

3.1 实施明确管理责任

根据输血检验流程要求设计流程图, 分发至各相关科室, 张贴悬挂于醒目位置。成立管理小组, 由分管院长任组长, 检验科、输血科、感染科主任作为小组组员, 分管日常管理工作, 同时要求组员之间相互监督和约束, 分管院长定期抽查监督工作, 发现问题, 组织交流讨论, 并及时整改[5]。

3.2 强化人员培训

输血检验流程涉及的人员要统一参加质量控制培训, 学习规范操作, 异常情况辨别、应急处理等方法, 每周培训1次, 连续培训4周, 培训结束后统一考核,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 应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 实施岗位责任制, 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 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科室内部应定期抽查, 互相监督, 从而提高各个流程的工作质量[6]。

综上所述, 应严格遵守临床输血检验流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 保证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效果, 进而保证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保护患者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冰.浅谈如何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8 (10) :275-276.

[2]王静.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5 (7) :256-257.

[3]陈鹏.探讨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6 (5) :168-169.

[4]侯海波.临床分析输血检验流程的环节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7 (4) :2.

[5]刘新君.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8 (20) :254-255.

篇9: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關键词] 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9-02

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可能传播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HBV、HCV、HIV等感染引起的疾病。我国目前规定献血者所涉及的血液检验项目有:HBsAg、抗2HCV、抗2HIV、梅毒试验和ALT检查等。

1 输血前进行各种血液性传染病的检测,严格输血适应症,防止医患纠纷

对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检测能发现潜在传染源,也有助于医务人员诊疗时,加强防护,避免自身感染。同时加强医疗器械消毒,避免交叉感染[1]。要注意的是,由于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已存在病毒感染的可能。因此,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予适当输血,但应该以成分输血为主。对择期手术的患者最好采用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是输血发展的重要方向。

2 输血前检验血标本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意义

血标本采集、运送应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采集血标本前要反复核对输血申请单上填写的病人与实际病人是否一致,要准确无误。输血申请单须资料齐备,所用血标本要恰当地代表病人当前的免疫状况,必须用3d之内采集的血标本做配血试验[2]。抽血后在试管上贴好标签,防止血标本稀释、溶血。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逐项核对。按时做好冰箱的温度记录和消毒工作。对停电情况应做出记录并及时处理,以防标本失效。

3 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3.1 ABO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是输血前检验的常规项目,交叉配血的前提条件。做血型鉴定的标准血清应有批准生产文号、并且在有效期内。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尤其要注意血清和血球比例。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病患者或蛋白异常的患者,做血型时,最好用洗涤红细胞。正反定型可互相验证和起到质控作用。

3.2 Rh血型鉴定 人类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当属Rh血型系统,它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正常人血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有输血史、妊娠史、再次输血的病人有可能产生免疫性的抗Rh抗体,故应常规检查Rh(D)血型,定型时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并建立对照系统。

3.3 保证血型鉴定安全 血型鉴定错误难以完全避免,所以加强血库内外的质量管理,如何正确地发现和降低血库血型鉴定错误,是实验室质量和技术管理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只有正确地鉴定血型,才能确保指导输血安全。

4 严格交叉配血

实验室做交叉配血实验应严格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所谓“严格交叉配血”是指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有临床意义的抗体。交叉配血实验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必不可少的试验。可以发现血型鉴定中的任何错误,可以发现是否含不规则抗体。交叉配血时应注意主测、次测有无凝集及溶血,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必须开展筛选。除了盐水介质外,手工凝聚胺试验(MPT)作为输血前试验正在国内许多医院血库常规应用。

5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异常原因及分析

许多因素可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凝集,为了辨别真伪,建议用显微镜观察结果。避免责任性错误如抽错血标本、加错标准血清,看错或登记错结果、或书写不规范,造成临床输血的安全隐患。因此操作要认真,观察结果要仔细,填发报告单要正确无误;临床医生必须规范填写正确的信息,血库工作人员遇有疑问时,应加强与临床联系及时纠正。各种仪器、用具要清洁、干燥,防止溶血。

6 交叉配血后的注意要点

6.1 交叉配血后的查对及报告 交叉配血操作完毕后,应对试验进行核查,其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者标本的正确与否、操作程序、试验结果是否正确,完全确定后填写交叉配血报告,报告中应将受血者和献血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以及血液的采集日期、血袋编号、血量等写上,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查对无误后,发血者与取血者共同签名,以示负责。发出的血液不得收回,如发现血液质量确有问题,不得发出,应立即通知采供血单位妥善处理。及时收集输血反应卡并做好统计分析。

6.2 交叉配血后血标本的保存 在发出报告和血液之前,再次核对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并封闭后,一起放在1-6℃冰箱至少保存7天。以便输血不良反应时复查,所有原始资料要保存10年。

综上所述,输血是救治患者大出血、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在输血前、中、后,要严格按照输血管理规定进行操作。各种标本要严格保存,以便出现输血反应进行核对,同时也降低了因输血出现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张文兰,胡同平,王树平,等.2686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与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6,9(4):320.

篇10:医学检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例如:血液室血细胞分析结果,发现几乎所有患者的白细胞数值都偏低,当出现一致性的结果时,一定不能马上报告结果,检查仪器试剂是否足量,仪器运行是否正常,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再重新测定样本。

总之出现异常结果,先分析是否与临床症状相符合,再看机器是否正常运行,试剂和仪器正常的情况下,再看患者标本是否合格,采样管和血量是否符合要求,血细胞分析及凝血常规测定要求最好采血2mL,低于1.5mL为不合格标本;如果标本内有凝块,将影响血细胞分析及凝血常规的结果[4-6]。

因此对于异常结果的分析,对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2.2危急值的设立及复检规则的制定对于检验实验室来讲,许多项目的结果超过或低于某个值对患者来讲可能影响其生命,因此危急值的及时报告,对于临床医生的诊治有特殊意义。

对于不同的医院不同科室来讲危急值的项目和临界值会有所不同,例如:生化项目中的肾功组合对于肾内科透析室患者与其他科室患者危急值不同,透析患者的危急值相对高一些;血细胞分析中的危急值对于血液科的白血病患者来讲,危急值会偏低或者偏高[7-8]。

因此检验科在制定危急值时要考虑不同科室的具体问题来设定。

当患者的结果出现危急值时,要求必须进行复检,即用另外一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一致时方能报告。

复检规则对于每个项目有自己的复检率及复检要求,除了危急值必须复检外,复检规则的制定也是保证质量的前提。

2.3对检验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并提高责任心检验分析后质量控制,要求能对结果做出正确判断,是真的异常结果还是假性异常,这就要求审核者首先自身具有一定知识水平,

才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对检验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包括参加检验相关专业的学习,参加检验学术的交流会等。

另外可以通过科室每日的交班工作,将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将解决办法互相分享、互相学习经验,以后可以避免错误的发生;自身提高自我素养,以服务患者为最高目标,

为患者服务,以最快的速度发出最准确的报告单为我们的最高目标,严格的要求自己,提高工作质量[9]。

3分析后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3.1对于临床医生及患者的重要意义分析后质量控制是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得到及时准确报告单的关键,准确的化验结果关系到临床医生第一时间知道患者的病情,

给予及时的用药,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带来福音,及时而准确的结果还会缩小患者的治疗周期,为患者减少经济负担,这些准确结果的发出都离不开分析后质量控制。

3.2对于检验科的重要意义分析后质量控制,是检验科保证化验结果质量的关键,检验实验室能否达到高标准,能否得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信赖,都要靠每一张发出去的报告结果,而对报告结果的分析在于分析后质量控制[10]。

以前认为检验结果的可靠与否完全在于分析中检验这个环节,但是随着检验专业的不断发展,检验项目不断增加,方法学的不断改进,检验结果越来越准确,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对于分析后质量控制在检验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认可与重视。

在以后的发展中,分析后质量控制必将成为检验科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

4结语

面对不断更新的技术与仪器,科学不断进步,方法不断改进,虽然节约出来很多人力,但对于结果的质量控制是越来越严格,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在检验的实际工作中,对分析中质量控制非常重视,但往往忽略了分析前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一些实验室对其重视不足,也因此出现了不少医疗事故,这些应该引以为戒。

近年来大家对分析前质量控制越来越重视,包括对护理人员及标本运输人员加强培训,减少分析前的人为影响因素,保证标本的质量,以达到对检验标本结果的最低影响。

分析后质量控制现在也受到了检验专业人员的重视,也得到了专业人员的认可。

分析后质量控制至关重要,不容忽视,每个检验人员都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保证每个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及患者提供更为可靠的结果。

分析后质量控制在检验实验室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它成为一个影响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分析后质量控制将成为检验科日常工作的重点,为检验科的工作质量及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11]。

参考文献:

[1]陈冬珍.非技术因素对分析后质量控制的影响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9(8):2412-2413.

[2]徐爱芝.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8):740-741.

[3]彭海英.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2):237-239.

[4]陆胜,季雄娟.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控制浅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1):46-47.

[5]袁慧,曾小丽,蒋朝晖,等.2003年至2006年北京安贞医院检验科标本不合格的特点分析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6):692-693.

[6]白俊玺,舒仁明,王家泗,等.真空促凝采血管的选择在检验质量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23-24.

[7]董大光.浅谈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7):1143-1144.

[8]张凤兰.危急值报告制度执行过程中护理人员认知调查与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3):43-45.

[9]李莉.浅谈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的相互协助对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4):385-387.

[10]高明魏.加强全面质量控制与管理保证检验质量[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4):105-109.

篇11: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论文

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论文【1】

【摘要】 医学检验是一项严格而重要的临床工作,检验结果往往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性质判断、疾病程度判断,然而在检验分析钱的质量控制往往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操作医师方面的影响、病人自身方面的影响,也有标本采集和储运方面的影响,笔者通过简单总结一些影响检验质量的问题,希望能给同仁以启发。

【关键词】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医学检验分析质量控制,包括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根据相关资料文献报道,在常规的实验分析误差中,很大部分是分析前的误差。

本文初步探讨发生在医学检验之前的一些环节和问题,希望通过此探讨,能发现一些影响医学检验结果的问题,希望能给广大同仁带来启发。

1 医师操作部分

1.1 检验项目确定 检验医学的范围比较广泛,如血液检查、血清学检查、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等,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检验医学的涵盖范围也会变得越来越广泛。

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多和检验应用的复杂因素,要求我们的临床医师要有娴熟的诊断技能,准确判断病人应该做的检验项目。

每种医学检验项目都有不同的临床意义来确定检验项目的选择。

1.2 采集操作部分 标本采集是进行医学检验的首要前提,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标本采集操作的影响。

因为标本采集是与检验结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标本采集错误或者标本采集不当,即使后续操作医师采用最先进的医疗检验设备,可能也没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同时,在采集过程中,必须要进行三查三对,避免发生张冠李戴影响到两个人的检验结果。

这就要求检验标本采集者,一定要认证核对病人姓名,准确填写检验报告,准确粘贴标签,需多次采样者,应注明采集时间或临床治疗状态。

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采集操作不当问题,就是采血部位不当,此外标本采集后,必须在试管或容器上帖上检验申请单号码,且应当场核对无误。

1.3 其他操作影响 除了上述的一些操作影响之外,还有一些在日常采集中需要注意的操作要点。

比如,采血不能在输液的同侧进行,更应杜绝在输液管内采血;采静脉血时止血带结扎过久,可引起误差等。

如果往容器内注血时用力过猛或者盛标本的容器不合格,会发生溶血。

此外,所加抗凝剂的种类和量不对时会发生凝血。

在临床中还有一种十分常见的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的原因,那就是检验量不准确。

比如,所采集标本的量不准确、检验时加入的试剂量不准确等。

最常见的是血细胞计数时采取末梢血的量不准,直接导致了试验结果的不准确。

2 病人影响部分

2.1 饮食影响 一般来说,饮食问题是最常见的影响检验质量的问题,通常在一些医学检验项目中都有明确的饮食要求。

除了急诊或其他特殊原因外,一般要求在采血前禁食12h,因为饮食中的不同成分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例如,进食高蛋白或高核酸食物,可以引起血中的尿素氮(BUN)和尿酸(UA)的增高。

进食高脂肪食物后2-4h采集的血液样本,其血清会出现浑浊,可影响许多检验测定的正确性,多数人ALP含量增高。

高蛋白质饮食可使血浆尿素、血氨增加,但不影响肌酐含量。

2.2 体位活动影响 由于体位不同,血液和组织间液的平衡改变,因此当体位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体内的细胞成分和一些物质也会发生改变,比如由卧位改为站位,血浆ALB、TP、酶、Ca、胆红素、Tch及TG等浓度增高;Hb、HCT、RBC等亦可增加。

此外,运动也会引起人体血液成分的改变,活动带来的影响,可以分为暂时性影响和持续性影响。

暂时性影响可以使血浆脂肪酸含量减少;丙氨酸、乳酸含量增高。

持续性影响可以使CK、LDH、ALT、AST和GLU等的测定值升高。

2.3 手术药物影响 一般来说,药物对人体的影响十分明显,很多药物在药物说明上都有明确表示,当服用药物之后可能会引起体内血液成分的改变。

比如,庆大霉素、氨青霉素可使谷丙转氨酶活性增高、咖啡因可使胆红素增加、维生素C可使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尿酸严重降低。

此外,药物在医学检验过程中,可能引起分析试剂的药物变化,也会影响样本检验效果。

一些手术中的病人,或者一些正采用其他治疗手段治疗的病人,手术和之类手段都有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

比如,一些在手术中出血后需要止血,一般会采用止血器械,止血器械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一些静脉长期闭塞,影响也很严重。

临床医师在选择与解释结果时,必须考虑药物的影响。

3 储运过程部分

3.1 运送过程影响 标本采集后尽量立即送检,如在室温放置时间过长会造成血液成分的变化(如血糖及酶活性降低),也可造成溶血现象。

在标本的运送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常见的标本保存问题,运送过程中,标本保存不当,同样会影响检验质量。

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对样本送检的时间有一定的要求,有的是要求样本采集后马上送检的,比如血氨、血沉、血气分析以及各种细菌培养;有的项目是要求样本采集后半小时之内就要送检的,比如血糖、电解质、凝血试验等。

3.2 标本保存问题 由于采集的标本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使检验结果受或大或小的误差,因此必须正确掌握标本保存方式。

一般来说,当样本采集之后,最好是及时送检,让检验医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检验完毕,若由于某种原因实验室工作人员不能检验的话,就一定要根据要求保存好。

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不同的采集标本需要保存的方式也不同,有的需要常温保存,有的需要密封冷冻保存,有的甚至需要从温度、湿度、营养、pH和抑制杂菌等方面综合考虑。

4 结 论

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多和检验应用的复杂因素,使得医学实验室迫切需要一批既精通检验技术、熟悉临床诊疗过程,又能与临床医师定期交流、沟通和对话的高素质检验医师。

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取样错误,造成了很多的偶然误差,影响了试验结果的精密度,使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难以保证。

总之,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医学检验的质量,就要求我们的检验医师要从开具检验项目开始,从样本的采集质量入手,到样本的保存和储运,全方位地提高检验质量。

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2】

【摘要】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分析前阶段质量控制是临床试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对常规标本采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可分析出原因的不准确检验报告中约80%可溯源至实验室分析前程序的不规范,说明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有效的先决条件。

因此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减少实验室误差,提高检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1]。

【关键词】医学检验 质量控制 因素分析 标本采集

医学检验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学实验室检验全过程分为三部分,即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

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已被检验工作者所重视,通过规范操作、室内控制、时间质控来监控监测的整个过程,使结果分析的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分析前质量控制因具有相对不可控性,对检测的结果影响很大。

在整个检验过程中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从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检验项目的申请、样本采集和准备、标本的运送、标本到实验室后分析前的处理,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到结果,在整个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占约70%,因此分析前质量控制、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更为重要[2]。

1 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先进仪器的引进,对于各种疾病的检测有不同的检测项目和方法,对于医生来说,检验项目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和疗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选择要遵循安全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

2 患者的准备

2.1 固定的因素,年龄、性别、民族和地域等。

2.2 可变的因素,如患者情绪、运动、生理节律为内在因素,饮食、药物影响为外在的因素,还有采血时患者的体位。

2.2.1 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顿标准餐后,可使血脂增高50%,血糖增高15%,所以一般除急诊或特殊患者外,一般主张禁食12h空腹采血[3]。

粪便潜血检查需要患者素食3d后采集标本。

2.2.2 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运动会引起血液成分析改变,必须嘱咐患者在安静状态或正常活动下采集标本。

2.2.3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药物一般通过直接参与检测反应或抑制检测反应,颜色干扰等影响检测结果。

为了提高结果的准确性,最好事先停服一些药物,临床医生在解释结果时,必须考虑药物影响。

3 标本的正确采集

标本的采集必须以保0证质量为前提,应避免干扰因素,选择采样的最佳时间。

注意采血时体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得超过1min,掌握真空采血的正确方法和顺序以免标本溶血,有报导因采血时的一些不良好习惯造成标本容量占容血标本的62%[4]。

采集样本后要严格做好查对制度,尿液标本留取时、容器应清洁干净、标本应新鲜,不能混入分泌物精液等。

上一篇:工程施工企业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规定下一篇:中国红色旅游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