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检验临床医学论文

2022-04-26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提高因素及相应对策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医学检验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采用常规质量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在质量控制,比较两组检验产生差错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质量控制检验临床医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质量控制检验临床医学论文 篇1: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摘要】 目的 调查研究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以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集的100例血常规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显微镜复检后得出75%为未见异常与仪器分析结果相一致,14%红细胞形态异常,2%白血病细胞,7%血小板假性减少,与检测仪器结果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在血常规检测实验的前中后进行质量控制,尤其是血涂片显微镜检查非常重要,可有效的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与可靠性,为患者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 血常规检测;质量控制;注意事项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22

血常规检验也称为血细胞检测,主要是对患者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以及血红蛋白(HGB)等数据进行有效检测[1]。血常规检测不仅仅是各种血液疾病的诊断依据,也为其他系统疾病就诊提供了重要信息,因此血常规检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注意事項影响到患者疾病诊断的准确度与可靠性。我院对100例血常规标本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质量控制方法,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100例新鲜血细胞标本的集中性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检测方法 100例患者的血常规标本均在检测仪器(sysmex l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处于正常状态下检测。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则需要复检,血细胞计数异常WBC(30-200)×109/L,Hb<30g/L,PLT<50×109/L;白细胞不能自动的分类;异常细胞报警提示。在使用Olympus CX2l显微镜复检实验之前应检查标本是否存在凝块,在采集静脉血时避免人为因素而造成的血液稀释或者浓缩;检查仪器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将标本混淆或者制作错误;在重新检测标本时实施涂片镜检观察白细胞数量与分类,血小板的数量与形态,红细胞形态,并对检测结果做好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严格按照全国临床实验操作规程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检测仪器与显微镜检测结果 见表1。

3 讨 论

血常规检测属于临床医学检测中最重要工作之一,合格的血常规标本是获得准确检测结果的前提条件,对检测结果进行正确性分析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血常规检测是各种血液疾病以及各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因此检测可靠度将影响到患者就诊的准确性。临床调查得出血液分析仪器对血液细胞质量或者形态不能提供有效信息,关于血细胞形态学改变需要借助于血涂片显微镜进行检测,可以提高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得出显微镜复检结果75%未见异常与仪器相一致,但红细胞的形态异常率14%,白血病细胞率2%和仪器检测结果的5%、0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在进行血常规临床检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血常规标本的使用与维护应安排综合能力较强的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必要时进行染色镜检,严格按照检测标准进行操作,减少血常规检测误差;检验人员应当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包括各类细胞生理与病理的临床意义,精通并熟练掌握血常规检验的整个过程,可以灵活处理临床现象和血常规检测之间的关系;检测人员应准确认真填写检测报告,当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判断出引起误差的因素,必要时进行复检,并且及时主动联系医生,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对于疑问做出合理解释,降低检测误差,提高检测准确率[3]。

综上所述,由于血常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在检测试验的前中后规范其操作过程与质量控制,尤其是血涂片镜检,将实验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与可靠性,为临床疾病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邹洪智100例血常规质量控制检验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07):56-97

[2] 贾惠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血常规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药指南,2012,09(24):36-72

[3] 李晓丽,赵艳辉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2(31):52-76

作者:孙友华

质量控制检验临床医学论文 篇2:

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探析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提高因素及相应对策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医学检验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采用常规质量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在质量控制,比较两组检验产生差错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检验结果的差错率和患者满意度分别为4.3%、93.6%,对照组分别为19.1%、78.7%,观察组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医学检验质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检验设备、沟通缺乏、素质不足等,针对存在的影响因素,加强质量控制,有利于减少检验差错事件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醫学检验 影响因素 质量控制 对策

医学检验是医疗卫生机构预防、诊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临床疾病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是提升医学检验准确率,控制检验差错的必要途径。为了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医学检验质量提高的因素,探讨医学检验质量提高的措施,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94例医学检验患者纳入样本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医学检验患者94例进行研究,通过数字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平均年龄(41.9±2.6)岁;平均发病时间(5.2±0.7)d。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2±2.4)岁;平均发病时间(5.6±0.5)d。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各项基本资料的对比上,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质量管理,观察组除了常规质量管理之外,针对性地加强质量检验过程中各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1)加强对检验仪器和设备的管理:定期对医学检验仪器和设备进行故障排查,对于老旧设备应当及时更换,并加强对检验人员的培训,提升设备操作的规范性,减少因仪器设备造成的检验差错。(2)提升检验人员的素质:从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职业素养等层面出发,进行全方位地素质培训,使得检验人员能够从容面对检验工作,确保工作保质保量完成。(3)建立医疗平台:医学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非常关键,通过医疗平台的构建,能够为检验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的相互交流的机会。(4)定期进行相应的考核:完善考核制度的同时,将检验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奖金、绩效等挂钩,促使检验人员转变工作态度,提高医学检验的质量。

1.3观察指标

记录下标本检验的差错情况,计算标本检验的差错率,并进行对比分析。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对医学检验工作的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和满意度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检验结构差错率的对比

观察组检验结果差错率为4.3%(2/47),对照组检验结果差错率为19.1%(9/47),观察组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方面的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9%(44/47),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8.7%(37/47),观察组要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医学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更多科学且可靠的数据支撑,帮助医疗结构更好地对疾病作出相应的应对准备。从当前医学检验的发展来看,在检验的过程中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检验的质量受到严峻的挑战,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不够理想。常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检验设备的不足,尤其是在患者较多的情况下,陈旧设备无法满足检验工作正常开展的需求。(2)检验人员沟通的缺乏,相互之间缺少及时沟通的平台。(3)检验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有待提升。第四名,技术考核的缺乏,相关检验人员对检验误差存在忽视现象。因此,要想提高医学检验的质量,就必须要从问题出发,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标本检验结果的差错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方面,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常规质量管理的基础上,从检验设备、检验人员、考核机制等方面重复啊,实施全面的质量管控,能够更好地保证医学检验的质量。综上所述,医学检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因素威胁着检验的质量。重视对质量控制因素的处理,加强对检验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医学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参考,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锋.临床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0(b12):172-173.

[2]孙院红.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探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4,12(s1):118.

[3]王有法.有关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9):1189-1190.

[4]钟杰,张国坤,陈增会.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6):757-758.

[5]杨正萼,王雪.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学装备,2013,24(11):89-91.

作者:刘倩

质量控制检验临床医学论文 篇3:

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结合我院实际研究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现状,并针对影响检验指标质量的各种因素采取对应综合措施。结果 临床检验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样本因素、人体因素 、操作差异、分析标准多種因素的影响,通过针对影响检验指标因素的有效控制,极大的提高了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结论 医学临床检查的结果将成为临床医师诊断的客观依据,在一些疾病的诊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减少误诊,必须提高检验质量,对分析的标本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防止在标本采集、化验过程中造成污染,而影响检查结果,不能真实客观地反应患者的病情。

【关键词】临床检验 质量控制 因素

引言:检验医学作为-门独立的学科,综合了各基础医学学科的经典实验和最新技术成就,渗透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渗透,现代临床检验医学已经从原始的手工操作和简单的生化测试方法,逐步向着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临床医学检验面对广大患者、亚健康者和健康体检者,结果的正确与否直接与广大群众的利益相关,由于检验结果差错引起不必要的治疗和得不到及时诊断而延误病情,将会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损失。因此,加强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吸取经验教训,逐步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管理已经成为必然。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和处理

实践证明,为保证临床检验质量,必须做到全过程质量控制,即对实验检查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这里包括:实验前(分析前)﹑实验中(分析中)和实验后(分析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其中实验前质量控制尤其重要。国内外均有报道,实验误差中60~70%来自实验前(分析前),而且实验前(分析前)误差是仪器﹑试剂﹑质控品和标准品等再好无法解决的。因此,必须注意做好实验前质量管理。实验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①病人准备;②标本收集;③标本运送;④标本处理等。

1.病人准备

标本采集前病人的状态对检测结果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各种不同检测项目对标本采集前病人的状态有不同的要求。如:血脂测定须病人禁食12-14h后采血(否则出现脂血);情绪紧张会使血糖升高;吗啡、可待因可使淀粉酶(AMS)升高;吃香蕉能使尿液5-羟吲哚乙酸升高等。所以,在病人要做某些化验检查之前,必须嘱咐病人做好相应的准备。

2.样品采集控制

以血液标本采集作为例子,采集时间通常为清晨,要空腹进行,但是空腹时间要低于16小时,血液采样时,使患者保持坐位或者平躺位,采样前要求患者休息5-10分钟,另外,采样时,压脉带要低于60秒,一般来说,患者的前臂肘窝正中静脉是最适宜的采样部位,但是,实际采样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采样部位。

3.标本运送

(1)标本由临床运送至实验室要尽可能快,必要时可分离出血清(浆)后运送;

(2)标本运送要注意防止标本外溢、蒸发和污染(标本管要盖盖子);

(3)有特殊要求的标本要按特殊要求运送(如血气分析标本应严格密封,与外界空气隔绝;测定VA、VB6、β-胡萝卜素、胆红素等标本,应应注意避免暴露于光线下,用黑纸或铝箔保护标本);

(4)关于自动化运送(物流)系统(真空采血管;运送车;气运;人工运送等物流系统),应注意保证对实验结果无影响(保证红细胞膜完整性)。红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项目主要有:LDH、K、Hb、ACP;有值得注意的影响的项目主要有:Fe、ALT、T4;有轻微影响或不太受影响的项目主要有:TP、ALB﹑ALP、AST﹑TBiL﹑WBC、APTT、TT﹑Cr、Urea、UA、P、Mg、Ca。

4.实验室标本处理

实验室接受标本后应及时正确地予以处理,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血糖标本不及时处理,会因糖酵解作用引起测定结果降低(室温下每小时降低7%,即使在真空采血管中在较低温下也每小时降低1.9%);酸性磷酸酶测定血标本应尽快分离血清并立即测定,否则测定结果会很快降低(室温放置1-2h测定结果降低50%);电解质测定血标本应及时分离血清和血浆(尤其血钾测定时)否则血钾测定结果可能增高;血氨和血气分析不仅标本要按规范化要求采集,而且标本送检后一定要及时检测。

实验室接受标本后的处理应注意以下事项:(1)时间:实验室接受标本后应尽快予以分类和离心。①促凝标本采血后5-15min尽早处理;②抗凝标本可采血后立即离心;③非抗凝(无促凝)标本采血30-60min后离心;④抗凝全血标本(测Li、Zn、原卟啉、原孢菌素)可以不离心。(2)温度:一般标本为室温(最好是22-25oC)放置;冷藏标本(对温度依赖性分析物)应保持2-8oC直到温度控制离心。(3)采血管放置:应管口(盖管塞)向上,保持垂直立位放置。(4)采血管必须封口:管塞移去后会使血PH改变,影响结果,如可使PH、Ca2+增高,使ACP减低;封口可以减少污染、蒸发、喷溅和溢出等。

临床医学检验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1.维护检验仪器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检验仪器的运行状态如何,对于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会产生着重要影响;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要对其进行相关的保养及日常维护,同时,还要定期检查仪器的功能性运行,保证仪器能够正常使用。一旦检验仪器出现问题,就要及时更换,避免影响检验工作。

2 正确的标本传送在众多的检验项目中占很大比重,它对标本采集离开人体后的保存工作有相当高的要求,如:湿度、光照、温度、时间等一系列外界因素。所以采集以后要有专人负责传送,并保证传送的安全和及时。到达

实验室后,要安排专人认真核对,对采集的不合格的标本要给予退回并说明退回原因。尽快进行正确有效地处理,每个细小环节都会对最终的结果都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务必要求检验操作人员必须仔细操作,尽可能地减少误差。

3 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①检查检验仪器,确保仪器能够稳定工作;②保存检验结果数据,并且还要保证保存的检测数据具有法律效应;③要根据标准的操作规程进行项目检验,保证检验的时效性及规范性。

临床医学检验后的质量控制措施

1.认真审核测定结果 目前的医学检验越来系统,越来越自动化,所以,检验人员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多。无任是患者信息的录入、标本编号到分离、审核仪器操作检验结果、发送检验报告单以及检验结果的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都是一环套一环,上述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瑕疵或者错误,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必须要认真分析和核对检测结果,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错误,并及时改正。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检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一旦检验结果超出了医学水平,检验人员应当立刻与近期结果进行比较,有效分析各参数之间关系,并与临床资料作分析比较,必要时还要与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患者病情以及标本采集的具体状况,从而真正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准确和有效。

2.建立报告签收制度 检验完成后,应该由专人将检验报告单统一送达,避免送达过程中出现错误;另外,临床检验室要针对科室的具体情况,明确规定检验报告单的保存方法及时间,便于对于检验结果进行复查。

讨论

检验科室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在医疗实践中既为患者又为临床科室提供服务,验科承担保证诊疗质量的重要责任,同时,在完整的检验过程中,还与医院内其他部门发生着各种各样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可以说临床实验室在医院的医疗质量体系和服务体系中均占重要地位;同时临床实验室在和谐医院的构建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质量始终是检验工作的“生命线”,选择合格的性能稳定的仪器和试剂是得出准确检验结果的前提,严格按照招投标手续选择仪器、试剂和耗材应该成为实验室设备采购的主要手段,技术熟练的检验人员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说明及由此制定的操作手册进行实验校准,则是临床实验过程中质量保证的前提,定期的计量校准也应成为实验室的工作之一。

室内质量控制是临床实验质量保证的基本办法,严格按照室内质控要求进行实验中的质量控制应该成为检验科室的日常性工作。

科室积极地参加上级检验中心的室间质评,这样便可以通过横向比对知晓本实验室的检验质量水平,查找自身不足的同时提高实验室的自信心。此外,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也是标准化操作和得出准确可信结果的保证手段,如SOP 文件的书写和执行。

此外,通过循证医学等手段对检验项目进行优化组合,达到提高检验项目的合理利用率和控制检验费用增长的目标也可作为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辅助手段。总之,临床医学检验中,一定要对整个检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针对临床检验中的问题,不断提升检验水平,推动临床医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晋林,张小鹏.标本的保存条件与保存时间对常规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20(6):9

[2]楼慧萍.谈检验科的全面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9(3):276

[3]梁金明,陈忠,陈聪.检验医学的现状和展望[J].检验医学与l临床,2008,5(16):999

作者:谢世红

上一篇: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服装制造企业成本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