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制度及标准量

2024-06-18

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制度及标准量(通用7篇)

篇1: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制度及标准量

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制度及标准量

影像科诊断组及技术组每月底进行一次医学影像质量评价,总结经验改正不足,并由专人负责详细记录结果。

一、常规X线影像质量标准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目的,是以最低辐射剂量、最高影像质量,为临床提供可信赖的医学影像信息,他由医学影像检查的正当化和成像过程最优化来体现。医学影像质量综合评价应以成像过程最优话的三条主线,给出影像综合评价标准:

1.以诊断学要求为依据

2.以能满足诊断学要求的技术条件为保证

3.同时充分考虑减少影像检查的辐射计量

二、常规X线影像质量控制

1.诊断学要求

2.影像显示标准

影像显示标准系指在照片影像上能显示特别重要的解剖结构和细节,并用可见程度来表示其性质。可见程度的表征可分为三级:隐约可见:解剖学结构可探知,但细节未显示,只特征可见;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可见,但不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显示;清晰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清晰。以上规定的解剖学结构和细节能在照片上看

到。从而有助于作出准确的诊断。这取决于正确的体位设计、病人的配合以及成像系统的技术技能。

3.重要的影像细节:

这些标准为在照片影像上应显示的重要解剖学细节提供了最小尺寸的定量信息。这些细节也许是病理性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

4.体位显示标准:体位显示标准以相应摄影位置的体位显示标准为依据。

5.成像技术标准:为满足诊断学要求所必需的成像技术的合理组合。成像技术条件的参数是:摄影设备、标称焦点、管电压、总滤过、滤线栅比、屏/片体系感度、摄影距离、自动暴光控制探测野、暴光时间、防护屏蔽,共10项。

6受检查者计量标准:影像综合评价标准同时给出各种摄影类型的标准体型下,病人体表入射剂量的参考值。

7.照片影像特定解剖点的密度标准范围:密度是构成影像的基础,对比度是影像形成的本质。文本件设定的不同部位特定解剖点的密度范围,作为定量评价照片影像质量标准的参考值。

篇2: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制度及标准量

一、申请单

(一)普通照片:①按“基本要求”填写并加填原X线号码;②扼要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体征、相关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③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④需用碘剂的检查,需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

(二)CT检查:①按“基本要求”填写,包括CT号;②扼要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体征、术后复查病人注明手术后时间、相关的X线、超声、化验检查等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意见,需增强者应作碘过敏试验并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③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

(三)MRI检查:①一般资料:按“基本要求”填写并注明病人的体重、职业及原MRI号码,门诊患者应填写患者详细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等;②MRI禁忌症应填写清楚,主要包括:心脏内有无起搏器及身体内有无其他电磁装置;有无血管夹和金属内支架;有无大的金属假体,如内固定钢板等;③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尽量详细填写;④术后复查的病人注明手术时间;⑤与此次MRI检查部位相关的其他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CT、X线、核医学等)和化验结果,应简要填写;⑥写清楚临床初步 诊断,以便MRI医生检查前心中有数,确定检查方法及扫描序列;⑦检查部位要清楚具体,如脊椎MRI检查,应标明以第几椎体为中心扫描。

二、诊断报告书写质量要求

(一)诊断报告书写按报告单上的项目逐项填写,“一般资料”要齐全,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床号、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摄片序号、摄片日期、报告日期、核片日期和临床诊断。

(二)“检查名称和检查方法或扫描技术”要具体说明,扫描及投照的确切起止范围、层厚、层间距、扫描方式、所用的扫描序列、增强情况应描写。

(三)“影像学表现”要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阅片要全面观察,重点描述,按器官分级,分别描述,有病变时,详细确切描述,说明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与毗邻的关系、有无特征性的改变,描述与结论应保持原则性一致,追踪复查,病例要作详细前后对比,有影像及临床特征的病例,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书写影像报告结论。字迹端正清楚,文字通顺。

(四)“影像学诊断”一般为一个或几个疾病的名称,结论要求定位基本准确,定性不强求,但要有层次。诊断学意见包括:①肯定性诊断意见;②参考诊断性意见:如考虑有几种诊断的可能,应依可能性大小按顺序排列,一般不超过3个;③建设性意 见: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观察的建议。

(五)报告必需签名,包括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签名,二级和三级医师报告单应由主治(包括主治)以上医师签名后发出。

(六)诊断报告发出的时间:

1.急诊:X线摄片完后30分钟内发出诊断报告书,CT急诊检查完后30分钟内发出报告单,MRI检查完后二小时内发出报告单;

2.普通病人:普通X线摄片后90分钟取报告单;CT检查上午12点前检查病人,下午4点后取报告单;下午及夜班检查病人,第二天上午9点后取诊断报告书;MRI检查后24小时内取诊断报告书;③特殊、疑难病例24小时内通知患者取报告的时间。

三、诊断质量要求

(一)手术病例放射诊断定位正确率三级医院>95%,二级医院>85%;定性正确率三级医院>80%,二级医院>70%。

(二)大型X线机检查阳性率>50%,CT检查阳性率>60%,MRI检查阳性率>70%。

(三)三级医院甲片率≥40%,废片率≤2%;二级医院甲片率≥ 35%,废片率≤3%;一级医院甲片率≥30%,废片率≤5%。

四、随访质量要求

(一)随访要有书面记录,资料要齐全。

(二)随访项目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病理号、手术日期、影像检查名称和诊断、手术记录、病理表现与诊断、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和随访者。

五、评价办法

篇3: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制度及标准量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通过系统地收集课堂教学活动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对教师教学工作质量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高学历人才人数的激增,目前硕士研究生去高级中学任教已不再新鲜,这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考验。但是硕士生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究竟如何,已有文献中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为了解这一情况及提供一份量化的工具,特编制了这份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某几所高级中学的硕士研究生的代课班级的学生。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根据课堂教学质量的概念架构,分析已有相关问卷的项目和维度结构,初步确定了量表的结构和能够反映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题目,编制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该量表共有3个因子21道题目。分析时采用5点计分法,很好记为5,很差记为1。

以班为单位统一发放和回收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共发放206份,回收206份,其中有效问卷192份。将有效问卷的数据导入SPSS11.5软件中进行分析。

首先进行项目分析(itern analysis)的主要目的是针对预试的题目加以分析,以作为正式选题的参考。以t检验进行项目分析,以该量表总得分的高分组(前27%的受试)和低分组(后27%的受试)在每一题上得分的平均数进行差异比较。所得的值称为决断值(critical ratio,简称CR),必须高于查表的I临界值(P<0.05或P<0.01),才具有鉴别力,有的学者建议CR值至少应该3以上为佳。项目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决断值得知,每一题的决断值CR都超过3,亦即所有的题耳在决断值方面都能符合鉴别力的要求。其次,由R值得知,全部题目的相关值都能达到显著水平。

其次进行效度分析。为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首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0=0.936,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 2值为2458.64,二者都表明适合作因素分析。本量表以主成分法抽取因子,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3个。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每个因素包含的题目,对三个因子作出解释和命名。因子1:教学方法,共10个项目,主要反映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因子2:教学内容,共7个项目,主要反映教师对学生各种能力及课外知识的重视程度;因子3:教学态度,共4个项目,主要反映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

再次为信度分析。首先用Cronbachcα系数来考察该量表的信度。结果总量表的α=0.94,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92、0.88、0.78,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项目间有良好的一致性,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

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0,经斯皮尔曼一布朗公式校正后为0.89。

分析结果显示,自编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的Cronbaeheα系数(0.94)较高,说明量表具有相当的可靠性,评价结果可靠性好。在效度指标上,各指标经探索性因子分析,按特征根大于1共提取出了3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6.42%,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高。进一步分析得出21个指标可分为三个维度,其中指标8,14,15,18,19,20和21为一个维度,从指标内容看该维度反映了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要求;指标4,5,6,7,9,10,11,12,13,17为一个维度,指标内容看该维度反映了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指标1,2,3和16为一个维度,从指标内容看该维度反映了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要求。

本量表的Cronbachcα系数为0.94,分量表的Cronbacha系数在0.78~0.92之间,均达到了良好水平。因子分析的累计贡献率达62.84%,具有较高的效度。说明该量表调查的数据质量可靠,可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使用。

参考文献

[1]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4:遥感影像融合及质量评价研究总结

总结分两大部分:融合部分和评价部分。图像融合阶段包括图像的预处理,最佳波段的选择,以及融合方法的选择。

图像的预处理主要有对接收图像质量的控制,几何校正,正射校正。论文中列出的算法均为常用算法。而后是对重采样后图像像素亮度的处理,有直方图均衡化,直方图匹配。最后对多源影像进行影像匹配。

最佳波段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多波段图像间各波段图像中信息含量多、相关性小、地物光谱差异大、可分性好的波段,进行波段组合,进行后续的图像融合。

融合方法的选择方面除了常规方法以外,作者提出了2种改进型融合算法: 在像素级的融合方面(1)将HIS变换与小波变换结合算法;(2)小波变换的改进算法。在突出边缘的融合方面采用将突出边缘的特征级融合图像与像素级融合图像再融合的改进算法。

图像质量的评价这几篇论文进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最终以评分的形式确定图像的质量。主要有

1、基于人眼视觉系统HVS的评分系统;

(1)基于HVS感兴趣特性和对比度的遥感图像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人类视觉系统感兴趣性的原理,在对比度计算时考虑视觉感兴趣区域与背景区域权重系数,实现了一种基于HVS的感兴趣特性和对比度的遥感图像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并利用遥感图像专家库的图像和数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章方法更加符合主观评价的结果。

(2)基于HVS掩盖效应和图像模糊的遥感图像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

该方法以盲测量图像模糊算法作为理论基础,将HVS的空间复杂度掩盖模型、亮度掩盖模型引入到图像质量评价过程中,并对人眼灰度敏感度进行建模,建模过程依据人类视觉系统对灰度具有差异的敏感性这一特性。实现了基于HVS和模糊的改进的遥感图像无参考质量评价体系。

2、基于模糊集的评分系统;

该方法基于模糊度理论,选取若干个图像质量参数,确定图像模糊度,由模糊度级隶属函数划分图像一级等级,然后再按二级隶属函数划分二级等级。次方法过程较复杂,工作量较大,结果相对精确。

3、针对土地利用项目的各个阶段质量对应控制的质量评价方式。

这种质量控制方法从阶段到整体对图像处理的每一步均进行质量检验,确保每一阶段图像质量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最后再对结果进行整体检验,确定图像质量。其针对的是土地利用变更遥感监测项目,针对性较强。

遥感图像融合及质量评价总结.......................................................................................................1

一、融合阶段总结:.......................................................................................................................3

1、遥感影像预处理.................................................................................................................3

1.1几何校正.....................................................................................................................3 1.2基于影像直方图的预处理.........................................................................................3 1.3 影像配准....................................................................................................................4

2、多波段遥感影像最佳波段选择.........................................................................................5

2.1遥感影像最佳波段选择指标.....................................................................................5 2.2分析试验数据.............................................................................................................6 2.3 试验数据最佳波段选取............................................................................................7

3、图像融合方法.....................................................................................................................8

3.1像素级融合处理方法.................................................................................................8 3.2 突出边缘信息的影像融合方法................................................................................9

二 质量评价阶段总结...................................................................................................................10 1基于HVS的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10 1.1建立主观评分数据库...............................................................................................10 1.2基于HVS和SSIM的遥感图像全参考质量评价方法............................................11 1.3基于HVS感兴趣特性和对比度的遥感图像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11 1.4基于HVS掩盖效应和图像模糊的遥感图像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12 2基于模糊集理论的主客观相结合评价方法......................................................................13 2.1评价参数选取...........................................................................................................13 2.2建立基于模糊集的评分系统...................................................................................14 2.3评分并评级...............................................................................................................16 3阶段性与整体性图像质量控制方法..................................................................................16 3.1图像接收阶段...........................................................................................................17 3.2 图像预处理阶段......................................................................................................18 3.3 图像融合阶段..........................................................................................................18 3.4 整体性图像质量检验..............................................................................................18 小结................................................................................................................................................19

一、融合阶段总结:

1、遥感影像预处理 1.1几何校正

1.1.1位置校正 1.1.2重采样

论文列举方法有最邻近内插法,双线性内插法及三次卷积内插法。最邻近内插法的优点是不破坏原来的像元值,处理速度快,但会使原影像中的某些线状特征变粗成块。双线性与三次卷积内插法则可以减少线状特征的块状化现象,但两种方法均具有低通滤波性质,校正后滤掉信号中的部分高频分量。在实际工作中,应依据具体的影像和应用目标选择不同的内插算法。

1.2基于影像直方图的预处理

1.2.1 直方图均衡化

直方图均衡化又称直方图平坦化,是将一已知灰度概率密度分布的影像,经过某种变换,变成一幅具有均匀灰度概率密度分布的新影像,其结果是扩展了像元取值的动态范围。其实质是对影像进行非线性拉伸,重新分配影像像元值,使一定灰度范围内的像元的数量大致相等。

直方图均衡后每个灰度级的像元数理论上应相等,但实际上为近似相等,直接从影像上看,直方图均衡效果是:

1、各灰度级所占影像的面积近似相等,因为某些灰度级出现高的像素不可能被分割。

2、原影像上出现频率小的灰度级被合并,频率高的灰度级被保留,因此可以增强影像上大面积地物与周围地物的反差。

3、如果输出数据分段级较少,则会产生一些大类地物的近似轮廓。

1.2.2 直方图匹配

直方图匹配是通过非线性变换使得一个影像的直方图与另一个影像直方图类似。直方图匹配对在不同时间获取的同一地区或邻接地区的影像,或者由于太阳高度角或大气影响引起差异的影像处理很有用,特别是对影像镶嵌或变化检测。

为了使影像直方图匹配获得好的结果,两幅影像应有相似的特性:

1、影像直方图总体形状应类似。

2、影像中明暗特征应相同。

3、对某些应用,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应相同。

4、影像上地物分布应相同,尤其是不同地区的影像匹配。如果一幅影像里有云,而另一幅没有云,那么在直方图匹配前,应将其中一幅进行去云处理。

直方图匹配在HIS变换融合、主成分变换融合和小波变换融合中用得较多,且能起到辐射增强的效果。许多研究表明:直方图匹配能够在尽量保持光谱信息的情况下提高融合影像的细节信息,增大信息量。

1.3 影像配准

影像配准为对从不同传感器、不同时相、不同角度所获得的两幅或多幅影像进行最佳匹配的处理过程。其中的一幅影像是参考影像数据,其它影像则作为输入影像与参考影像进行相关匹配。

影像配准是影像融合处理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在影像融合的各项预处理过程中,多幅影像的几何配准精度对融合影像的质量影响最为显著。主要有两类像素层影像配准算法:基于区域的配准算法和基于控制点的配准算法。基于区域的影像配准算法已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影像配准领域,它运用的是整个区域的影像像素灰度值来进行配准。基于区域的像素层配准算法主要分为三类:灰度相关类算法、快速相关算法(如变灰度级相关算法、FFT相关法、序贯相似性检测算法(SSDA)、变分辨率相关算法等、以及相位相关算法)。这类配准技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在没有太大的畸变情况下具有较好的配准性能且对各种影像场景都有较好的适应性。由于基于区域的配准是以像素的灰度值为基础,当存在较大的灰度畸变时,这类算法就难免失效。此外,整个区域的影像灰度值难以正确描述影像的结构信息,当存在较为复杂的结构畸变时,基于区域的配准算法也很难得到正确的配准结果。针对以上两种情况,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基于控制点的影像配准算法。

基于控制点的影像配准方法通过选取影像间明显的控制点对,利用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获得配准结果,从而解决了无法掌握灰度畸变成因而失配的难题。控制点的选择分为人工选点和自动选点两种,两种选点方法的选点精度都受到影像质量影响,例如在低分辨率或噪声干扰大的影像中选取的控制点的精度都会有所降低。而影像配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控制点选取的好坏,因此,如何选取高精度的控制点是基于控制点的配准算法的关键所在。

2、多波段遥感影像最佳波段选择 2.1遥感影像最佳波段选择指标

通常,波段选择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1)波段或波段组合信息含量的多少;(2)各波段间相关性的强弱;

(3)研究区内欲识别地物的光谱响应特征如何。

那些信息含量多、相关性小、地物光谱差异大、可分性好的波段组合就是最佳组合。因此常选用下列指标判断最佳波段。

2.1.1均值、标准差、信息嫡和联合嫡 1)均值

均值就是像素的平均灰度值,对人眼反映为平均亮度;标准差反映了相对灰度均值的离散状况,标准差越大,灰度分布越分散。一般认为平均灰度接近128和更大方差的图像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2)标准差

标准差反映了图像灰度相对于灰度平均值的离散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标准差也可用来评价图像信息量的大小。若标准差大,则图像灰度级分布分散,图像的反差大,可以看出更多的信息。标准差小,图像反差小,对比度不大,色调单一均匀,看不出太多的信息。

3)信息嫡

图像的嫡值是衡量图像信息丰富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嫡值的大小表示图像所包含的平均信息量的多少。对于一幅单独的图像,可以认为其各像素的灰度值是相互独立的样本,则这幅图像的灰度分布为p={p0,p1,…,pi,…,pL-1 },pi为灰度值等于i的像素数与图像总像素数之比。根据shamrnon信息论的原理,一幅图像的信息嫡为

4)联合嫡

两幅图像的联合嫡为:

式中Pi1i2是图像X1像元亮度值为i1与图像X2中同名像元亮度值为i2时的联合概率。一般来说联合嫡值越大,图像信息量越大。

2.1.2 相关系数及最佳指数 1)相关系数

融合图像与源图像的相关系数能反映两幅图像光谱特征的相似程度,其定义如下:

式中,f和a分别为融合图像与源图像的均值。通过比较融合前后的图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图像的光谱信息的改变程度。融合的影像与相应多光谱影像的相关系数p能反映融合影像同原多光谱影像光谱特征相似程度,即保光谱特性能力。同样,通过比较融合增强前后的图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融合影像与高分辨率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改善程度。2)最佳指数

美国查维茨提出的最佳指数OIF的概念,即 __

其中,Si为第i个波段的标准差,Rij为i,j两波段的相关系数。对n波段图像数据,计算其相关系数矩阵,再分别求出所有可能三组合波段对应的OIF。OIF越大,则相应组合图像的信息量越大。对OIF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即可选出最优组合方案。

2.2分析试验数据

以议论文中选取IKONOS和QUICKBIRD影像试验为例

QUICKBIRD影像是2005年5月份合肥地区256平方公里的数据,IKONOS影像是2001年5月份北京地区100平方公里数据。

由表可以看出:QUICKBIRD标准差Ⅱ>Ⅱ>Ⅲ>Ⅰ,IKONOS标准差Ⅳ>Ⅲ>Ⅱ>Ⅰ,标准差越大越好,则图像灰度级分布分散,图像的反差大,说明信息量丰富;QUICKBIRD信息嫡Ⅳ>Ⅲ>Ⅱ>Ⅰ,IKONOS信息嫡Ⅳ>Ⅲ>Ⅱ>Ⅰ,墒值的大小表示图像所包含的平均信息量的多少,信息嫡越大说明信息量越丰富。

2.3 试验数据最佳波段选取

一般来说,波段选择有两点原则:①所选择的波段和波段组合的信息量最大;②所选的波段和波段组合使得某些地物类别之间最容易区分。对于论文中试验数据做各个波段组合分析:

由上表可知波段Ⅰ、Ⅲ、Ⅳ联合嫡和最佳指数最大。由联合嫡、最佳指数以及以上各波段的分析可知,最佳波段组合是Ⅰ、Ⅲ、Ⅳ。

3、图像融合方法 3.1像素级融合处理方法

论文中对于此类列举了几种常规算法并一种改进算法,包括: 3.1.1影像代数运算融合方法 1)加权平均融合方法 2)乘积性融合方法 3)比值融合方法 4)高通滤波融合方法 3.1.2彩色空间变换融合方法 1)HIS变换融合法

2)YIQ与YUV变换融合法

3.1.3 PCA变换融合方法

3.1.4基于塔式分解和重建融合方法

1)基于拉普拉斯塔形分解的影像融合方法。2)基于梯度塔形分解的影像融合方法。

3.1.5小波变换融合方法

3.1.6 改进算法

1)将HIS变换与小波变换结合算法

其基本思想是:多光谱影像经TROUS小波分解后生成不同尺度的近似影像和一组相关分辨率的小波面,不同尺度下的近似影像及每一小波面的尺寸都与原影像的尺寸相同。在不同尺度下的近似影像中,低频分量集中了绝大部分能量,它与多光谱影像中的光谱信息相对应。高分辨率全色影像经TROUS小波分解得到一组不同分辨率的小波面,在每一小波面中,绝对值较大的系数对应于原始影像中的显著特征(如边缘、线、区域边界等),它反映了原始影像中的丰富细节和空间结构。

因而在高分辨率全色影像与多光谱影像融合时,尽可能保留高分辨率全色影像的小波面系数;另一方面保持多光谱影像的近似数据,并抑制高分辨率全色影像的近似数据,以达到融合影像既保留原始影像中的丰富细节和空间结构,又不改变原多光谱影像的光谱信息。因此将高分辨率影像经小波分解得到的各小波面叠加到低分辨率多光谱影像中,从而既提高了多光谱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同时又保持了多光谱影像的光谱信息。

2)小波变换的改进算法

该算法根据待融合影像分辨率之比来确定采用几进制小波,将待融合的高分辨率影像进行多进制小波变换,然后把高分辨影像经小波变换后获得的低频成分和低分辨率影像依据一定的关系进行相互替换,以形成新的高分辨影像的低频成分,经过多进制小波逆变换获得融合后的影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待融合影像的信息,防止了影像信息的丢失。

3.2 突出边缘信息的影像融合方法

3.2.1经典边缘检测算子

常用的边缘检测算子有Sobel算子、Prewitt算子、Roberts算子、Laplacian算子和Canny算子。

3.2.2改进算法

首先对高分辨率全色影像与多光谱影像选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像素级融合,同时,对边缘信息丰富的全色影像进行不同算子的边缘检测分别得到边缘影像1和边缘影像2,然后将两幅边缘影像进行特征融合,融合后的边缘影像与前面生成的像素级融合影像用下列公式进行叠加,其中,N(x,y)、F(x,y)、L(x,y)分别为边缘增强影像、像素级融合影像及边缘影像;K为权系数。

其流程图如下:

二 质量评价阶段总结

1基于HVS的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HVS:人类视觉系统,论文提出的所有方法均以HVS为依据,按尽量符合人眼观察信息时的生理特点而设计。

1.1建立主观评分数据库

论文中选取10张原始遥感图像,经过4种失真方式处理,获得了 240张待评价图像。选择3个专家人员以及15个非专家人员参加图像主观质量评价。按照ITU-R BT.500-11中有所描述标准,评分系统采用双刺激连续质量测量法的设计,为评价人员展示图像对。评分人员对图像打分(百分制)。该过程工作量较大。

1.2基于HVS和SSIM的遥感图像全参考质量评价方法

该方法主要针对大部分图像无法较准确的评价包含严重失真的图像的问题而设计。具体实现的过程如下,首先生成相应的视觉感知图,生成过程使用到图像的空间域视觉特征(包括空间位置、纹理复杂度以及亮度对比度等)。其次生成失真感知图,该图可通过计算块结构相似度得到。接着通过视觉感知图计算获得相应的视觉特征显著区域,同时通过失真感知图计算获得相应的失真严重区域,再进而计算视觉注意焦点的转移,要分别从视觉特征显著因素与失真严重因素这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该转移影响了视觉感知的哪些方面,在考虑视觉注意焦点转移的基础之上,重新生成一幅视觉感知图(焦点转移后的)。最终图像的客观质量可以通过将块结构相似度与两幅视觉感知图加权求和获得。

1.3基于HVS感兴趣特性和对比度的遥感图像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

实际为在对比度计算时考虑视觉感兴趣区域与背景区域权重系数,实现了一种基于HVS的感兴趣特性和对比度的遥感图像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

通过①计算图像中感兴趣区域与非感兴趣区域的加权因子以及归一化后的加权系数;

②计算出图像的原始对比度值以及添加HVS特性之后的对比度值。所得结果作为评价标准。论文中实验结果为

此方法计算结果表明添加了 HVS特性之后的对比度值与图像的主观评价值相关性和单调性都高于传统方法。这就意味着,在添加了 HVS特性之后,图像的评价值与其主观评价值更为相似,即加入了 HVS特性之后的图像评价值的结果更为符合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图像所进行的评价。

1.4基于HVS掩盖效应和图像模糊的遥感图像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

该方法以盲测量图像模糊算法作为理论基础,将HVS的空间复杂度掩盖模型、亮度掩盖模型引入到图像质量评价过程中,并对人眼灰度敏感度进行建模,建模过程依据人类视觉系统对灰度具有差异的敏感性这一特性。实现了基于HVS和模糊的改进的遥感图像无参考质量评价体系。

该方法通过对图像进行掩盖后确定图像的边缘,则使用边缘检测算子计算出边缘结果,然后计算该边缘点的灰度敏感度s(g),由s(g)求出所有边缘点基于HVS的模糊度HB,取其最大结果作为该图像的模糊度。

论文中实验验证结果为:

如表5.5,在第一组实验中,引入了 HVS的掩盖特性的质量评价结果(HB)与主观评价结果的相关度:pearson相关系数为90.4%,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90.7%,说明本文的方法与主观评价结果更加具有一致性。

在第二组实验中,虽然三幅图像均使用同样的模糊半径进行模糊,但由于亮度不同,评价人员从视觉感知上对他们的打分显然有所不同,而评分也反映出它们的质量是依次下降的。对于原始的模糊度值(B)得出的评分确实完全相同的,根因也是其并未考虑人眼灰度敏感度特性的影响。根据评价分析可以看出,三幅图像的基于HVS的掩盖特性的质量评价结果(HB)与主观评价结果的相关度:pearson相关系数为94.1%,spearman秩相关系数高达95.1 %,表明本文方法所得到的模糊程度评价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更加具有一致性。

根据以上两组实验,可以推断,引入了 HVS的掩盖特性的质量评价方法更加符合人眼的视觉特性。

2基于模糊集理论的主客观相结合评价方法

模糊集合是将普通集合论中元素 x 对于集合 A 隶属关系体征函数的取值范围从{0,1}拓展到了[0,1]。从而导出了模糊集合(也称模糊子集)的概念。检测图像质量时选取若干个相应参数,用这些参数确定图像的模糊度,再将模糊度代入隶属函数,确定图像的质量等级。

2.1评价参数选取

客观质量的评价的元素,应该具备

①靠元素的一个数值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质量的优劣; ②数值的大小应与质量和分数都应呈线性关系(无论正反比),便于建立函数为宜。因此经过分析,在客观评价方面采用影像几何精度、调制传递曲线、分辨率、信噪比、元数据和说明文件正确性以及完整性、为评价标准。评价是采用10分制模式。

其中影(1)像几何精度采用Kappa 度量模型,K临 经Kappa分析所得的图像合格临界值

(2)调制传递曲线采用MTF 度量建模,(3)分辨率采用

(4)信噪比

(5)元数据和说明文件正确性以及完整性

另外再加一项(6)主观因素

这里采用传统的描述方式,由专业人员先按五分制打分,再转化成十分制,其标项有:影像的清晰度、影像的色彩、影像的亮度、对比度以及色差、色斑等分别列表如下:

具体得分细则如下:

2.2建立基于模糊集的评分系统

此论文运用模糊集原理将遥感图像质量划分为五大级,每一大级再细分为五级,共25级,并从整体,局部,特征三方面评分:

1、整体 信噪度 分辨率 清晰度 图像精度

2、局部 局部信噪度 局部分辨率 局部清晰度 局部精度

3、特征

说明文件完整性

元数据完整性

元数据正确性

主观因素性

评分项目列表如下:

2.3评分并评级

多位评分人员计算上述评分参数,建立评分矩阵,与对应权重矩阵相乘,将结果代入对应一级模糊度隶属函数出区间值模糊综合评判矩阵,计算最终模糊度。根据模糊度划分一级,然后再代入二级模糊度评分函数,确定二级区间,划分二级等级。

基于模糊集的评价方法步骤多,而且每个参数的计算量较大,由参数代入隶属函数计算模糊度时也比较多,但结果精确。针对不同融合目的的图像,应选择不同的模糊度评价参数,保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阶段性与整体性图像质量控制方法

这种质量控制方法是对图像处理的每一步均进行质量检验,确保每一阶段图像质量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最后再对结果进行整体检验,确定图像质量。其针对的是土地利用变更遥感监测项目,针对性较强。操作流程如下图:

3.1图像接收阶段

数据接收阶段是数据质量问题最早出现的阶段,在对接收到的各种数据进行生产 和加工之前就需要对所接收到的各种数据进行数据质量的检查。针对该项目在该阶段 所接收到的数据大致包括:基础底图、原始影像、DOM 数据、2010 年度的土地调查 数据库及年度疑似新增的建设用地数据库等。

接收数据检查及处理表:

3.2 图像预处理阶段

该阶段检测针对的是预处理中的几何校正和正射校正。

3.3 图像融合阶段

该阶段论文针对的是土地变化进行的检测。

3.4 整体性图像质量检验

该阶段针对提交前成果按监理组相关标准,对提交成果进行全面检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成果是否完整,格式,命名,组织是否正确。

2、数学基础(坐标是否统一、投影是否正确)

3、DOM 检查

4、镶嵌块信息文件

5、检测图斑

6、逻辑一致性

7、XXB检查

8、DMM检查

最后按这8个大方面对提交前的结果进行整体性检查,保证最终提交结果的质量。总体上看此方法目的性、针对性较强,某些评价指标不具代表性,而且论文各阶段进行质量控制方面属其对操作过程的规范化,后续图像质量的检测又属图像处理中的必须工作。其整体检测思想可以借鉴。

小结

本次总结主要真对图像融合处理各阶段,其中融合阶段包括图像预处理,最佳融合波段选择,融合方法选择。其中预处理和波段选择阶段的算法属于常规方法。图像融合阶段论文根据融和信息抽象层次包括数据层(即像素层)、特征层和决策层,按这三个层次将融合分为三级,即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提出了在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的改进型算法。

篇5: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制度及标准量

【摘要】目的:评价孕前、孕期医学量表测定综合分析在降低自然流产率和出生缺陷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怀孕的200对夫妇,将其随机分成两组,A组(100对)参加“孕前、孕期医学量表测定综合分析”,B组(100对)未参加,随访1年,若怀孕继续随访至胎儿出生,观察2组的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结果:A组妊娠率890%,自然流产率90%,B组妊娠率800%,自然流产率213%,组间妊娠率比较(P>005),组间自然流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生缺陷发生率12%,B组出生缺陷发生率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孕期医学量表测定综合分析可降低自然流产率,值得进步应用。

【关键词】孕前、孕期医学量表测定综合分析;自然流产率;出生缺陷

【中图分类号】R715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5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edical scal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re pregnancy, pregnancy period to reduce natural abortion rate and birth defect. Methods Selected 200 couples who prepare pregna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group A (100 couples) participated i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edical scale determination at pre pregnancy, pregnancy ”, group B (100 couples) did not attend, followedup for 1 year, followedup till fetal birth if pregnancy, observed pregnancy rate, spontaneous abortion rate and the incidence of birth defects of two groups. Results In group A, the pregnancy rate was 89%, spontaneous abortion rate was 9%, in group B pregnancy rate was 80%, spontaneous abortion rate was 213%, difference of pregnancy rate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difference of spontaneous abortion rate was statistically sig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birth defects in 12% of A group, B group, the incidence of birth defects in 32%,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groups (P>00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edical scale determination at pre pregnancy, pregnancy can reduce the spontaneous abortion rate, is worthy of progress of application.

Keywords: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measured medical quantity at pre pregnancy, pregnancy; Spontaneous abortion rate; Birth defect

自然流产是指孕28周前胚胎或胎儿自动脱离母体而排出者(排除人为因素),其中4/5发生在妊娠12周内,常见原因包括染色体异常、母体内分泌失调、生殖道感染和不良生活方式等,其对家庭的伤害不言而喻。相关报道[1-2]提示随着环境的恶化,生活环境对女性的影响逐渐增多,自然流产和出生缺陷儿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探讨简便、有效降低自然流产的临床方法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院自2012年4月引进“孕前、孕期医学量表测定综合系统”(广东医卫数字医学研究中心研发[3]),将其应用于100对准备怀孕的夫妇,取得了较为满意度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门诊就诊准备怀孕的200对夫妇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化法随机分成两组,A组100对,年龄21~32岁,平均(258±24)岁,初中48名,高中64名,大学88名,B组100对,年龄22~33岁,平均(256±23)岁,初中50名,高中60名,大学90名,排除家族遗传病、不良孕产史夫妇,所有男性精液检查正常,女性无生殖道炎症、肿瘤、传染病、黄体功能不全、糖尿病、免疫不适应等影响生育的疾病,接受量表分析过程中未服用任何避孕药物,2组染色体均正常,均可能在1年内受孕,两组的年龄、文化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上述夫妇均自愿接受本研究,该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A组100对夫妇参加“孕前、孕期医学量表测定综合分析”备孕,通过全面采集育龄夫妇所有和优孕相关的数据,“孕前、孕期医学量表测定综合分析”实施目的期降低流产的几率,改善妊娠结局。主要包括智能测评和个性化指导两个方面,智能测评:通过采集同育龄夫妇生殖健康相关指标,如排卵期、情绪、智力、体力时间生物学变化规律,一周内饮食状况,工作及生活环境,目前心理状况等数据经计算机数据库的整合,对其遗传、心理、疾病、环境、营养等方面综合评估,为育龄夫妇孕前或孕期生殖环境、孕育状况和身心健康等方面提供专业分析,对准备孕育的夫妇进行全面孕前教育,嘱咐女性孕育前服用叶酸等保健药物,合理搭配营养,指导女性合理科学运动,同时给予心理指导等。个性化指导:在测评基础上,针对被测评者存在问题,在医生帮助下,为育龄夫妇孕前或孕期提供个性化专业指导,同时优孕过程管理,出具专业指导报告,通过测评报告,夫妇初步了解到人类生育过程中存在着来自各方面的不利于优孕优生的因素及其对生育的危害,通过医生正确指导,有效地帮助育龄夫妇尽快提高优孕意识和掌握基本生育保健技能,实现优境优身及优生优育。B组100对夫妇未参加“孕前、孕期医学量表测定综合分析”直接备孕。endprint

13观察指标对两组入选的孕妇进行随访,随访1年,若怀孕继续随访至胎儿出生,观察记录两组的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用计数资料例数和%表示,χ2检验分析,P< 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访1年,A组妊娠率890%,自然流产率90%,B组妊娠率800%,自然流产率213%,组间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自然流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生缺陷发生率12%,B组出生缺陷发生率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我国自然流产率在15%~40%[4],先天残疾儿占出生儿的3%,由此可见我国优生优育工作仍有待加强。随着电脑、微波炉、手机等科技的普及,以及环境逐渐恶化、自然流产和出生缺陷儿发生率不断增加[5],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相关研究[6-7]提示引发自然流产的因素多种多样,除了电磁辐射外,还包括装修污染、社会压力和遗传因素,如何降低自然流产率,优化生育质量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相关报道[8]指出核型异常是早期妊娠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而针对遗传物质引起的自然流产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产前遗传学咨询诊断是预防的关键。时间生物学研究证实机体同样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人体脉搏、呼吸、氧耗量、激素分泌等活动均存在周期性变化,上述功能性变化均以细胞为基础,生物周期不同时间受孕可能会影响精子和卵子的集合,进而影响妊娠结局。生物体在精力旺盛、体力充沛阶段,生命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核糖核酸等的数量和质量均处于相对高的水平[9-10],此时卵子和精子结合孕育出高质量胚胎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反之,孕育出的胚胎从母体得到的营养不足,容易自然流产。根据上述理论,笔者认为在机体精力、体力充沛阶段采取干预就可以提高生育质量。“孕前、孕期医学量表测定综合分析系统”综合了遗传学、时间生物学、妇产医学、预防医学、营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通过测评问卷科学采集育龄夫妇生理、病理、饮食营养、心理、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数据,辅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对育龄夫妇孕前及孕期状况进行综合测评,从而给予个性化的优生优育指导,为养育更加优秀的下一代提供重要指引。该量表通过搜集育龄夫妇优孕相关数据,寻找孕前、孕期对胎儿生长发育不良的生活习惯,参考孕妇营养、心理等影响因素,指导夫妇受孕时、孕期如何保持良好心理、营养状态,以此来减少自然流产率。本研究发现A组的妊娠率略高于B组,差异不显著,A组的自然流产率明显低于B组,该结果说明孕前、孕期医学量表测定综合分析对降低自然流产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全世界每年约500万出生缺陷婴儿,发展中国家占85%[11],出生缺陷严重影响家庭和谐,本研究通过进步随访观察2组新生儿情况,A组出生缺陷发生率12%,B组出生缺陷发生率32%,A组略低于B组,2组出生缺陷发生率同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3%左右)结果基本相符[12]。孕前、孕期医学量表测定综合分析遵循了生物体的生殖规律,该系统统计了生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如环境、辐射、饮食、卫生等,根据夫妇的身体情况指导其合理搭配营养,科学性生活,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以获得最佳妊娠结局。

“孕前、孕期医学量表测定综合分析系统”综合遗传学、时间生物学、妇产医学、预防医学、营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通过测评问卷科学采集育龄夫妇生理、病理、饮食营养、心理、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数据,辅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对育龄夫妇孕前及孕期状况进行综合测评,从而给予个性化的优生优育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欣燕,边旭明,韩京秀,等.早期自然流产孕妇生活环境中的危险因素[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5):661-664.

[2] Lakovschek IC, Streubel B, Ulm B. Natural outcome of trisomy 13, trisomy 18 and triploidy after prenatal diagnosis[J].Am J Med Genet A,2011,155A(11):2626-2633.

[3] 王莉,邓志敏,黄雪勤. 孕前、孕期医学量表测定综合分析对降低自然流产率的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3,(3z):106.

[4] 冯学威,李澎,康健,等.生物节律与睡眠呼吸暂停[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0):1435-1436.

[5] 武明辉,闷明,苏穗青,等.北京市婚前保健服务现状和需求的定性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1):1536-38.

[6] 刘敏娟,段程颖,王玮,等. 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技术在自然流产样本检测中的应用[J].复旦大学医学院学报,2013,40(1):83-86.

[7] 王灏晨,郭超,李宁,等.强制婚检政策取消前后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变动的meta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21(2):82-86.

[8] 郭立燕,张妍,李叶红,等. 济宁市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13,13(10):1211-1213.

[9] Angiolucci M, Murru R, Melis G, etal. Assoc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types and abnormal karyotypes inearly pregnancy loss[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 2011, 37(2): 219-225.

[10] 刘玉昆,刘颖琳,杜涛,等. 早期妊娠自然流产患者的超声表现与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2013,34(1):94-98.

[11] 郭勇勇,周裕林,霍霞,等.先天畸形和自然流产与环境危险因素关系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17(1):107-108.

[12] 曲开欣,郑桂芹.168例出生缺陷儿分析及干预措施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302-303.

[13] 敖特更其木格. 浅谈出生缺 陷预防与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4):29.

[14] 王嫒嫒,马旭.出生缺陷干预从产前优生服务到孕前保健的模式转变[J]. 中国计划生育杂志,2012,220(8):573-575.

[15] 邓红英. 探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对预防出生缺陷发生的重要性[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0):127.

篇6: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制度及标准量

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 演变 评价差异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巨大的能源消耗使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尤其是近年雾霾天气频发,能见度较低等严重的环境空气问题。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以下简称新标准)于2012年正式发布,进一步明确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污染物浓度限值、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及实施与监督等内容,表明我国环境空气保护从控制污染物总量排放向全面提升环境空气质量转变,从控制单独污染物向控制复合型污染物转变的趋势。

1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演变

1982年我国首次制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82),将大气环境质量分为三级,监测项目包括总悬浮微粒、飘尘、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和光化学氧化剂(O3)六项内容。当时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所以飘尘、SO2、NOX、CO为主要污染物。

1996年我国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以下简称旧标准),新增四项指标,分别是二氧化氮(NO2)、铅(Pb)、苯并[a]芘(B[a]P)、氟化物(F),并且将总悬浮微粒改成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改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

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对GB3095-1996进行部分修改,取消了NOX,并且放宽了NO2和O3二级浓度标准限值。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于2012年正式颁布。标准将雾霾天气的首要污染物PM2.5加入监测项目,再次将NOX列为监测项目。空气中镉(Cd)、汞(Hg)、砷(As)、六价铬[Cr(VI)]重金属项目和氟化物(F)设为参考项目。

2 新旧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差异比较

本文对新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差异比较主要是对GB3095-1996、2000年GB3095-1996(修订版)和GB3095-2012从功能区划分、污染物项目及浓度限值、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有效性等几方面进行比较。

2.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变动

2.1.1 调整环境空气功能区的划分

新标准参考二级浓度限制标准,合并了原有环境空气三类区中的特定工业区与二类区中的一般工业区,将其统称为工业区。

2.1.2 调整污染物项目及浓度限值

旧标准中的API称为“空气污染指数”参与评价的污染物为:SO2、NO2和PM10三项,新标准中的AQI称为“空气质量指数”,除原来三项指标外还增加了PM2.5、CO和O3三项。新标准取消各类污染物的三类标准。SO2浓度限制没有变化,NO2和PM10的二级浓度的年平均值有所收紧,增加了O3、PM2.5浓度限值,将2000年取消的NOX项目重新纳入监测内容,并且NOX的限值是按照NO2在NOX中80%的比例规定,同时给出Cd、Hg、As、Cr(VI)的参考浓度限值。(详见表1)

2.1.3 提高了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要求

新标准中对污染物数据统计有效性的最低要求有所提高,平均时段内的有效性数据由原来的16%-75%提升至75%-90%,新旧标准对比结果见表2。

表2 新旧标准中污染物浓度数据有效性的最低要求

2.1.4 调整评价时段

旧标准中的API指数只是每天12时至次日12时的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将评价时段调整为0时至24时,与自然天的计时方法相同,同时AQI指数可以衡量小时空气质量和日空气质量。

2.2 评价技术规范

新标准在达标判断依据和评价量化进一步明确。

2.2.1 达标判断依据将更加严格。旧标准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是否达标只是依据污染物年平均浓度作为判断依据,新标准下将采用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和特定日的日均值百分位数共同判断达标情况。

2.2.2 评价结果定量化。新标准将旧标准中部分定性表述改为定量判断,以污染物变化率的3%进行界定。对定性的表达明确化。

3 新旧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的差异

3.1 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达标情况的变化

由于NO2、PM10的二级浓度限值的年平均收紧,使一些城市的评价结果由达标转为不达标。2012年我国325个地级以上城市SO2、NO2、PM10三项污染物监测结果显示,用旧标准评价达标率为91.4%,用新标准评价达标率仅为40.9%,达标率下降50.5%,164个城市由达标转为不达标。

3.2 日均值百分位数对城市环境空气达标率的影响

日均值百分位数的使用会出现年平均浓度达标但评价结果不一定达标的现象。在旧标准的评价体系下,2012年我国325个地级以上城市按《技术规范》评价,将有161个城市由达标转为不达标,达标率由91.4%降为41.8%,在新标准体系下,达标城市率将降为32.6%。

3.3 日评价结果变化

评价时段的变化虽然不会引起污染物年平均浓度的变化但是能引起日平均浓度变化,进而影响日达标率。另外,评价项目由3项加为6项,评价项目的增加使评价更为全面也更为严格,会使整体达标情况下降。

3.4 日评价结果与年评价结果的差异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日平均浓度限制大于年平均浓度限制。在此标准下,一个城市虽然一年中的优良天数多,但年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超标现象可能依然存在,有的城市还可能出现日平均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但年均浓度仍超标的现象。同时新标准对NO2和PM10年均值收严,但日平均值浓度限值并未变动,这就会使达标率降低,使日评价结果与年评价结果差异拉大。

4 结论

随着经济发展,污染情况变化,监测技术的提高和公众参与环保的程度加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正在一步步完善。新标准下环境空气功能区重新划分,增加污染物项目,收严NO2和PM10二级浓度的年平均限值,提高污染物数据统计有效性的最低要求,引入日均值百分位数评价方法,分析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大幅调整,体现了新标准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保护人体健康和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全面监测的发展趋势,强调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规范》以及标准的权威性,新标准的颁布实施对于健全国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管理体系有积极意义,必将使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管理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1996.

[2]GB3095-1996(修改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2000.

[3]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2012.

[4]丁俊男,王帅,赵熠琳,等.关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一些思考[J].环境监测与预警,2014,4.

篇7:教育质量及人才评价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教育评价 人才评价 制度 完善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66-02

【Abstract】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alented person evaluation system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and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 is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training of many talents, prompting China to the early completion of the country rich in human resources.

【Key Words】Education evaluation Personnel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ement

教育質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的完善关系到教育的发展及人才的成长。近些年的教育实践可见,教育质量及人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影响到教育的大发展,对人才成长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它的完善已成为人们的强烈诉求。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制度的完善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为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开辟道路,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规划是教育质量及人才评价制度完善的基础,教育实践也凸显了加速完善我国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的必要性。完善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制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教育质量的评价

建立人力资源强国需要优质的教育和大量的人才,这两个要素的提升与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紧密相关。

1.优质教育的创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国的发展战略是明确的,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为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科教兴国,将教育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我国强化科教兴国战略,创建优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迅速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公平,形成教育完善的系统和工程,并把它作为长期的任务和目标。我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曾提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和精深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继续引导和保证了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2.对教师队伍的评价

教师在优质教育中担当着重要的任务,他们是优质教育的直接实施和实践者,优质教育首先要加强教育者即教师本身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素质,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需要有对教师素质和教师队伍的评价。我们要充分认识教师的重要作用和科学的评价教师队伍,促进重视并提高教师的素质,保证优质教育的实施。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风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建立起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能充分发挥教师在优质教育中的作用。

3.促使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完善

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并促使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制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和方面,它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践中它对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优质教育标准的确定则是建立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的前提,是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优质教育应是一个综合的评价标准,是对教育质量全面的、综合的评价。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一旦形成,必然会产生一种积极力量,推动教育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所以,教育质量的评价必须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要尽快完善。现实中存在着以某一或某些非全面的标准评判教育质量的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股风气,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带来了困惑。比如,仅以简单统计和评定出的教育某方面的数字和等级去衡量教育全面的水准,以名目繁多的竞赛名次、排名判定教育优劣。教育实践已充分证明仅仅以这样的评判作为判定教育质量优劣的标准失之偏颇,进入了教育质量评价的误区。显然,优质教育标准的确定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优质教育应是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的需要应从教育宗旨、教育目标、教育模式等去综合衡量,而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则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要素去评判。优质教育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培养模式和机制,以创新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优质的教育首先应名符其实,有鲜明的特色,达到教育类别级别规定的目标。显然各级各类的教育,甚至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教育,培养模式等都应有自身的特色,侧重有所不同。显而易见,教育质量评价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教育所有的办学模式和类型,教育质量评价应有科学的思路和正确的评判标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教育培养模式同样需要创新,我们给予新的培养模式尝试和产生的契机,保护有益的培养模式的生长。教育只有在一贯的培养模式或原有的模式上与时俱进,不囿于现状,创建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和机制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模式应与人才的成长规律相一致,教育实施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将“以人为本”融入教育实践中。将社会的需求转化为人才成长的需求。培养出社会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教育质量评价要跟上教育发展和变化,要剔除社会上对某些教育类别歧视的观念,比如,对职业教育的一些偏见。职业教育是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满足各级各类人才的组合。我国要形成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既有科学技术的尖端人才,又有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还有众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目标,优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受教育者完成规定的受教育内容,达到专业的技术技能水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以专业知识替代对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要求。教育注重受教育者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开启每个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优良道德品质、富有爱心等人类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并有健康的体魄,教育促使受教育者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和集体,奋进向上,善于独立思考及集思广益,勇于实践及敢于创新,并踊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者服务,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的劳动者,教育评价要对此做出科学的评价。

二、人才的评价

完善人才评价制度。人才评价制度与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是并行的,两者紧密相关,人才评价制度的建立是社会问题,也是教育问题。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与人才评价制度的建立都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结果会直接影响到现实教育的实施,也会在社会中出现,反过来对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1.科学界定人才的含义,是完善人才评价制度的基本的、重要的内容。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创新时代的人才必须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人才评价也需与时俱进,才能阐释精准。人才概念和人才评价的时代特征是鲜明的。

第一,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精神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重要位置,社会对人才创新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型社会中,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同时,也要具有创新精神,将专业技能技术发挥到较高水准。

第二,我国社会人才众多,人才结构和层次丰富,形成人才的概念及对人才评价的多元化。人才的概念在演变与更新。新兴的产业不断产生,而落后的产业被淘汰,新兴行业中必定是人才脱颖而出,对人才的评价则要与之相随。

第三,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人才结构均衡的动态过程较为明显。人才类别多样性、多层次是社会人才结构均衡的需求。根据社会变化发展需求,我国不断调整和建立新的人才结构的均衡。我国已建立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人们因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不同,工作领域大相径庭,不同行业中产生出大量国家建设所需的人才。因此,我们对人才的评价应不因领域、行业的不同而受到影响。比如现阶段我国对于高素质职业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与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相类似,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他们从事的职业在科学转为技术中必不可少,他们从事的行业也有技术技能的尖端领域,他们是高技能人才,也是社会所需要的重要人才,在目前来说还是国家急需的人才。同理,社会发展需要众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他们在社会建设中不可缺少,高素质劳动者是社会人才结构中的重要层次,劳动者的高素质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和实践的造就,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

第四,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征对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代社会的人才应是勇于实践的,才能够将先进的理念付诸实际,将理想的设计转变为现实,极大地发挥出专业潜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人才道德品质、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有极大地提升。对人才的“德”的标准的提到了较高位置。

总之,对人才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将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与道德品质结合起来,综合评价。重视对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纠正由一些简单数字判定是否是人才的偏差,使得人才评价制度与时俱进。

人才评价制度与教育评价制度应合理衔接,才会对人才成长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将判定教育质量的优劣及教育成功还是失败,促使教育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将社会需求转化为教育的目标,从而科学实施人才的培养。优质的教育必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教育成果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培养出的人才能得到相应的人才评价制度的肯定。教育评价及人才评价制度互相印证,则能培养出大量人才,加速建成我国人力资源强国,成功实施人才战略,促使人才的成长,实现教育强国及人才强国的目标。

2.教育及人才评价制度需要正确的舆论和引领

完善教育评价及人才评价制度,应避免其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些盛行一时的风气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偏差,对教育和人才成长都会产生一些误导。以各种简单的数量来衡量教育质量和人才的风气应制止。教育质量评价及人才的评价不能因一时的盛行而跟風,不能因一时成风就随其行事。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占了主导作用并逐步加大投入,政府对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产生着引领作用。教育质量评价应从教育方针、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全方面进行衡量,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评价的舆论导向。建立起由政府组织的,有教育监督机构、学校、家长及社会多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和监督系统,同时建成人才评价制度,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引导实践,提出科学的评价综合意见和建议,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的风气,加速完善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制度和机制。

参考文献

上一篇:描写三峡大瀑布的小学作文下一篇:小学5年级数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