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安全研究

2024-06-10

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安全研究(精选8篇)

篇1: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安全研究

1、引言

将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到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上,对其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整体性、科学性,能够不断地提高环境保护在管理工作中的效果和水平。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需要建设一套环境保护安全管理网络系统。

2、城市化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

2.1 不断支持和加强我国信息化的建设

在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其中一项就是需要实现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对于该项目的进行,不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更主要的是需要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以提高整个项目信息化的管理水平。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城市环境保护的信息化建设。在城市环境保护的项目中,对于污染的防控和治理非常重要,这需要将信息化运用到城市污染的防控工作中。对于环境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环境保护管理上,使我国的城市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并向和谐方向发展。

2.2 具有推动我国环境发展作用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提高安全性管理,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环境的保护。我们可以通过环境信息化策略的逐步实施,以打破环境管理工作中所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等,以保障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使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系统,使城市的环境保护管理具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3、提高信息化建设和加强信息安全性的措施

3.1 强化环境保护的信息安全管理,对重点污染源进行监控

强化环境保护的信息安全管理非常重要,可以对重点污染源进行有效的监控和预警。有效的监控和预警工作是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一旦发现了问题,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就可以很快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处理,这样对污染源的源头可以进行更好的追踪,实现对于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信息安全性的提高,首先应把数据库当作技术支持的基础,以准确地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科学化地判断出城市的环境变化,并进行客观性的评价、分析环境质量和掌控污染情况。在具有危险性污染源的管理上,通过建设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可以对危险污染源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信息化做技术支持,还可以利用监测系统进行全程监测,从而观察到环境治理上的工作状态,不断地统计各项环境监测的数据,为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信息化的依据。 3.2 完善和建立城市环境保护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储存、传输工作将会更加增强,这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的信息安全建立,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依据。建立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综合系统,可以强化各种环境管理的数据化和审批内容的实施,并进行有效地整合。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不断建立和先进的信息化理念,对于有些环境企业的违规行为,可以进行征费管理、处罚管理和信息数据的统计。只有对企业的`申报数据和应急指挥内容进行全面的实施和整合,才能不断地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和提高信息管理的安全性。

3.3 全程监控严惩和严罚违规事件

全程监控工作能够有效地保障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顺畅进行,以防范违规企业出现违规行为。对于重点污染源进行全程监控,环境治理的设施都是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可以对排污企业进行全程监督,这样违规行为就会减少和消失;纠正环保部门通过节省环境治理设施的运行费来为企业节省成本的错误想法,环保部门对违规企业的违规行为进行公开,可以防止个别违规企业在排污数据上进行造假。

3.4 形成环境保护管理综合系统

环境保护管理综合系统对各种管理数据和审批内容进行全面的整合,要不断地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环境保护管理综合系统可以将排污企业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对环保部门的人工监督数据和环境质量数据,进行全面的整合和管理;可以进行信息化建档管理,对排污企业进行许可证管理、征费管理、违规处罚管理以及信息数据的统计。不断推进的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变以往只重视业务建设而忽视信息化建设的片面局面,形成高效的监测能力和执法能力,以提高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支持。对于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一定要与环境信息化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提高信息化的安全性,使得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地进行下去。

4、结束语

强化环境保护的信息安全管理,需要不断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和继续深化环境信息化的建设,重点要对污染源进行监控;不断完善和建立城市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有效地实施全程监控等措施,以提高信息化的信息安全,提高城市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宣琳琳,钟京涛,张志辉.现阶段城市环境治理模式若干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05:28-30.

[2] 胡昊,朱琦,尚屹,郝莹,李茜.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

[3] 魏俊辉.浅谈生态城市规划及城市环境保护[J].科技创业家,2013,03:204.

篇2: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安全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几年之内,不少城市面貌已焕然一新。然而在城市建设的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环境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将对城市建设施工阶段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强环境问题的管理。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管理;污染对策

在城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环境问题经常被人们所忽视,各种建筑建成的同时伴随着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对环境问题重视起来,提出对策来加强城市建设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效把握好城市建设工程和环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强环境管理。

一、城市建设施工阶段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

1.气体的污染

在城建过程中,最常见的环境污染就是空气的污染。我们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很多灰尘。这些灰尘主要是来自于一些原材料,如沙子,水泥等。此外,一些运输原材料的大型车辆来往也会扬起地面的灰尘。这些扬尘都会对周围环境的空气带来一定的污染。在这些空气污染中,车辆行驶所带来的污染占有很大的比重。其次便是原材料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包括回填土方,水泥装卸,沙子跟石子的搅拌等过程。另外,我们还应要注意的地方是由于风力的腐蚀造成的灰尘。一般在进行城市建设时都需要对地表进行一定程度的挖掘,暴露在空气中的地面再加上风力作用,空气中便会夹杂着沙土,进而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2.水源的污染

除了空气污染,其次便是水源污染。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水,比如一些浆料,这些浆体中通常含有许多化学物质,它们通常是有害物质,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会通过地表流水流入水源中,当污染物的含量较多,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时,便会对水源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水体中动植物的生长,经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最终对我们人体造成危害。此外,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污水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甚至会影响周围居民的饮水。

3.固?w废弃物的污染

在施工过程中,除了气体污染和水源污染,便是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城市建设施工阶段完成后,建筑使用的原材料经过特定形状的切割等操作,这些材料一般都会有剩余。这些固体废弃物必须要进行及时的清理,否则不仅会产生气味,还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并且遇到雨天,会顺着雨水流入水体,进而对水资源造成污染。若施工场地周围居民较多,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时,还会产生污染纷争,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4.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通常在施工过程中持续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机械设备的使用,通常会产生噪声。这种噪声特点是强度较大。因此,会打扰到周围居民的休息,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极易引起纠纷。

二、城市建设施工阶段环境管理的对策

通过上文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的分析,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加强对施工环境管理的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极大限度的降低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改善我们的建筑施工环境。

1.要明确防治空气污染的对策

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施工之前,需要对所要施工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要针对不同施工环境的气候,天气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对策。如果当地的气候较为干燥或伴有大风,那么我们在施工之前,可以先对施工环境周围的地面进行处理,通过洒水来让其保持湿润的状态,这样将会减少尘土的产生。与此同时,来往运输原材料的货车要注意装载的不要过满,以免在运行过程中,发生颠簸导致材料外泄,再加上来往车辆的不断碾压,产生粉尘,进而对空气造成污染。还有要注意的是,要加强对原材料的管理,原材料的摆放最好指定相应的位置,避免来回拿放,产生粉尘。还要注意运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来进行施工,减少尘土产生。

2.对于水体污染,严格对污水、废水进行处理

对于废水的排放,要通过下水道,排放进指定的污水排放地点,避免造成水源污染。在废水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对进行施工处理过程中的各种原材料进行清洁排查和处理,并且对混凝土进行各种必要的清洁操作和污水处理,对施工设备的清洁也要做好废水处理工作。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有自己专门进行清洗的地方,并将废水及时排入下水道。对于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污水也要进行合适的处理。要在满足施工人员日常生活用水的基础上,同时对排水道进行检查和疏通管理,以免出现堵塞的情况。

3.要定时将固体废弃物清理出去

在进行清理时,也要注意资源是否具有可用性。如果材料可以再次利用,就要及时回收起来合理利用,避免浪费。与此同时,施工现场的环境也要保护好,产生的生活垃圾要定时定量处理。此外,设置相应的负责人来进行管理也是必要的。制定人员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每月定期进行考核排名,提高施工人员的道德素养,树立他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4.要高度重视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最能直接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我们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进行噪音管理。一方面,我们要合理制定建筑施工计划,选择合适的时间来进行施工。施工时间要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定的客观规律。比如,最好施工之前对周围的居民进行调查,要照顾到特殊人群,不要过早或过晚进行施工,要考虑到某些居民有午休的习惯,所以正午的时候也要尽可能的避免施工。此外,对施工人员也要进行教育指导,制定奖惩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避免大声喊叫,产生不必要的噪音污染。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施工车辆进行一定的管理,控制他们鸣笛的次数,不要长时间的鸣笛。与此同时,若有居民对产生的噪音提出意见,要合理采纳,虚心接受,改正自己做的不合适的地方。不能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

三、结语

当前城市建设正处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有发展也必然会伴随着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不可忽视,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对于产生的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噪音污染,废弃物的污染我们都要兼顾到,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取相应的对策,保护我们的施工环境。

参考文献:

篇3: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安全研究

1.1 风险管理的定义

本文参考了国内外部分关于城市轨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避免的文献, 应用风险管理理论, 结合安全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事故致因理论等基本理论对城市轨道建设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定性分析, 综合分析评价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安全中存在的风险。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时间长, 施工人员众多, 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突然性和偶然不确定性, 为了降低这类风险出现的概率, 国家建设部下发了《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 在该指南中规定了风险的具体意义:所有在正常施工情况下因为一些客观问题所出现的一些对工程建设造成损失的情况均称为工程风险[1]。城市轨道建设工程投资大、时间长、工艺复杂, 而且施工都位于一些非常复杂的地方, 施工时需要的资料繁多, 设计时需要的专业人员众多, 因此在其建设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风险事故。

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及其流程

相对于其他的项目,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作业难度太大, 其对于作业的精细度要求也非常严格。施工周边的环境非常严峻, 不确定的因素也很多。另外, 因为城市轨道建设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建设跟其他的施工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具有流动性, 其流动性造成了施工环境的现场安全变化大, 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规划, 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风险问题出现的几率。能够及时针对一些即将出现的问题做出提前规划, 并及时调整计划中的不合理内容;城市轨道交通的施工环境往往是非常恶劣的, 显然恶劣的环境中不安全的因素更多。施工安全管理部门应该在不同的环境下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和不同的安全保护措施, 并在发现错误的时候及时更改已经制定好的任务并做好及时的调整, 以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出现;城市轨道交通施工需要的技术性非常高, 技术也非常复杂, 复杂的技术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导致危险因素的增多。而危险的增多就导致安全管理的困难, 所以安全管理部门应该灵活的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且应该使措施具有有效性。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避免不了高空作业, 容易发生一些高空坠落的伤亡事故。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部门要控制住人为危险因素的产生, 减少这类事件出现的几率。

1.3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技术的发展, 施工的规模、技术都在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所要面临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施工单位安全管理部门应该要降低施工中风险出现的概率。施工中风险的减少有利于促进工程施工决策科学化、合理化。所以要减少城市交通轨道风险出现的几率、减少人员的伤亡, 让工程可以如期的进行[2]。

2 城市轨道交通施工中风险的识别

2.1 施工中安全风险识别因素

施工中安全风险的识别应该遵循国务院规定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部规定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参照《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有关原理, 从工程类型、供需、施工设施等可以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进行观察, 对一些容易出现风险的地方进行辨识分析。

2.2 施工中危险识别方法

一般建筑工地所采用的识别方法都是通过直观的观察, 通过自身的经验进行安全分析。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 应该采用直观经验方法和系统安全方法进行分析。直观经验分析方法是对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标准、法规、检查表等一些规定, 通过观察分析人员自身浓厚的经验进行的观察分析。施工现场的危险一般都是采用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 询问与交流。施工现场的环境日益变化, 观察员不能够准确的发现一些问题, 而一些工作在一线的员工往往能感觉出来工作中的不一样, 通过询问一些一线员工的感受, 进行交流, 可以初步的分析出这项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类的风险的产生[3]。 (2) 现场观察。纸上谈兵永远都是目光短浅的, 只有深入现场才能时时刻刻的把握施工现场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通过对施工现场的观察可以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3) 查阅资料。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本记录着国内外的城市轨道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通过查询资料可以避免一些事故的出现。 (4) 听取外部的信息。可以从一些经过城市轨道交通施工中出现事故幸存下来的员工身上获取一些资料, 如事故发生有什么前奏, 怎么样可以避免这类事故的产生。 (5) 编制施工安全检查表。编制施工安全检查表, 对施工现场有一个系统的安全检查, 可以通过对比安全检查记录表发现一些存在的危险。

2.3 安全风险因素分布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复杂性导致施工过程中存在客观的不安全因素, 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浅薄则是一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最大风险产生因素之所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一般都是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方进行施工, 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导致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失去保障, 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的利益伤害。根据国务院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和参照《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有关原理, 在进行施工时必须做好对危险的辨识工作,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最大限度地进行重大事故发生的预防。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务必要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危险源一般分布在以下几个位置:一些外在的自然因素影响;工程施工的地理位置, 工程的分布区;施工所使用的临时设备的原因;施工时所采用的易燃易爆和有毒材料;施工所采用的设备的稳定性;一些急救工作的准备情况;施工的安全标识设置等。

3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以为人民群众生活提供巨大的便捷服务, 是一个国家兴盛的表现, 所以国家业在日益重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事业。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建设不可避免会存在着风险, 这就要求施工人员一定要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施工, 减少安全风险的出现, 施工单位安全管理部门也要做好安全风险的检查整改工作, 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

摘要:本文针对现在城市轨道施工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通过分析施工现场风险发生的机理, 对风险产生、识别以及风险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 以实现对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安全风险问题加以控制和管理。

关键词:城市轨道,施工阶段,风险安全

参考文献

[1]赵世龙.基于综合评价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施工阶段安全管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 (6) :01.

[2]王洪林.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 (6) :01.

篇4: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安全研究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现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5-0000-02

1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

由于我国目前的公共安全工作的基础相对薄弱,经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又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各种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再加上大众传媒、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对灾难和事故信息的获取时间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给人一种事故就在身边的感觉。中国由于人口众多,事故和灾难发生时往往也是受灾最严重、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如2003年波及全球的风险事件SARS,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各地的煤矿塌陷或爆炸以及离我们最近的H7N9鸡流感等都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威胁着整个城市的安定和安全。国家安全科学领域有一条著名的法则——“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一定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而这些征兆的背后又有1000个事故隐患。这些数据充分的说明了我国的公共安全形势严重,不能放松对公共安全工作的关注度,建立针对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势在必行的。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可以将突发性公共事件分成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此类灾害一般不可避免,只能防御将危害降到最低。(2)事故灾害,此类灾害大部分可以预防。(3)公共卫生,此类灾害主要是生产条件不合格,生产质量不达标造成的。(4)社会安全,此类灾害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根据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

2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一般具有一定程度的突发性和偶然性,而且这些事件的危害性比较大,波及面也比较广。事故发生前对该地区的相关信息的统计可以为之后的工作的展开提供可靠的依据,事故发生后对灾难信息的统计、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数据统计等可以为制定有效的应急和解决方案提供数据,减少灾害持续的时间,尽可能的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保证城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和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掌握重大危险源的信息变化情况,加强宏观调控,充分的实现政府在综合管理安全工作方面的职能的有效系统,它是保证整个城市安全工作的基础,是整个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应急管理系统以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目标,系统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信息体统、气候信息系统等多个系统,构成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应急管理”平台,使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工作实现准确、快捷和高效的结合。

3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则和措施

3.1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则

3.1.1发挥各种资源的有效性

单单靠政府一个部门是不足以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要把各个部门,例如地质监控部门、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等他们所有的资源和信息综合起来,以政府的电子政务统一网平台为依托,建立与各应急联动部门的网络连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减少主要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便于其快速的作出决策。可以把某些部门的远程监控功能与现有的报警系统充分的结合起来,实现事件的快速定位,构建多网的整合,避免相关项目的重复建设。

3.1.2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最新性

應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以信息为支撑,信息的有效性是应急管理工作展开和进行的主要的依据。但是世界每天都是在变化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要保证在用的时候的实效性是最佳的,不能用陈旧的数据来推测最新的情况。而且信息的及时更新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对城市的安全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测,一旦发现数据的异常,可以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关的措施,把灾害的发生扼杀在摇篮里或者降低其杀伤力。

3.1.3要注重内容、讲求实效

一个系统的有效构建不仅仅包括硬件方面的构建,还包括软件方面的建设。硬软件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系统的功效。在建立的过程中要尽量的避免只重视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内容建设的现象的出现。应急信息系统所创建的应急平台是信息系统的载体,需要信息源的建设和信息本身的完备性、实施性和规范性。除此之外,软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注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

3.1.4要实现预防与应急的有机结合

应急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仅是突发事件发生时才启动的,而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效的启动。在平时的生活中其充当的是监测和维护的角色,在事件发生后其才充当真正的应急和决策的角色,要充分的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角色之间的顺利转换,实现常态与非常态状态的有机结合,把应急管理系统真正的落到实处。

3.2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措施

3.2.1充分利用GIS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GIS技术是地理科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共同产物,它是集地理、图形、数据、分析技术为一体、以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和分析地球及空间地理分布的数据的信息系统。GIS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方法,它以独有的技术特色可以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中扮演“神经中枢”的角色,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基础数据和专业数据的动态的管理,可以采用计算机程序模拟出各种分析方法适用于空间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从而产生高层次的信息,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复杂空间现象的过程的动态的变化的快速、准确、综合有效的分析,同时可以将各种信息及分析结果,以多种形式输出并反映出来。此外,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管理的需求致力于实现应急综合平台、应急决策系统、应急救援系统、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多个系统的有效综合,GIS技术正好可以满足应急信息系统的要求,实现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3.2.2努力构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大量的城市数据之上的,数据的合理组织和数据库结构的合理设计事关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的成功与否。信息的缺失或者是不完全都可能导致系统指导的方向性错误或者决策性失误。信息系统可以建立四大基本数据库,即基础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应急救援信息数据库和应急专家数据库,在对城市日常公共安全管理和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城市公共安全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及其与数据关系进行有效的设计,为应急决策的制定提供有效地依据,减少应急工作的难度。

3.2.3建立层次化的体系结构

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对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得各种资源之间要形成一定的体系结构,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保证系统功能的全面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层次化的体系结构也方便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也不至于给后期的查漏补缺工作带来太多的工作量,无形中提升力管理的效率,保证了系统有效、快速、科学性的运行,保证了整个城市的安全性。

4小结

城市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在以信息资源为依托,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基础之上,有效的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解决提供了决策的依据,保证了事件的顺利解决,维护了整个城市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洪辉.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20):8-10.

[2]吴宗之,周永红.论城市重大危险源监控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J].中国公共安全,2005,6(4):99-100.

[3]金磊.城市公共安全文化教育的方法与思路[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9(4):130-132.

篇5: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安全研究

宝应县泰山小学实验课题组

阶段性研究计划

一、实验研究时间:

2006年2月——2009年4月

二、具体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6月)制订、论证课题研究方案和具体实验计划,申报课题,组建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搜集资料。

组织研究教师认真学习相关资料,论证课题的可行性,讨论和撰写课题的研究方案。

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管理制度。确定研究班及重点观察样本,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2.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6年6月——2008年12月)查找资料,分析总结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劣势,探索二者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展开调查,了解教师对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做法和看法,分析现状,总结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没有实现优势互补的原因,形成前期调查报告。

组织实验课题实验,开展实验研究课教学设计和课堂交流评比,拍摄实验课教学录像,开展信息制作展评活动,总结调整实验方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分析,调查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选定课例,共同设计课案,骨干教师上课,大家听课,观察、记录,课后及时反思、评议,总结研究课中是否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势来弥补彼此的不足,形成初期研究成果。

在前一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总结的经验再选相同或相似的课例来设计课案,然后,再上课,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形成文本和音像资料;反思总结研究得失,形成研究随笔和研究成果;开发教学资源,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开发CAI课件,充实教育教学资源。

课题组完成阶段研究报告,学校组织召开阶段成果交流总结会,总结交流研究经验,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4月)对照方案进行全面总结,进行论文汇编,资料汇编,做好实验报告撰写工作,做好评估验收准备工作。

进一步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形成成果,作好结题准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审定有关研究资料,结题。

宝应县泰山小学

篇6: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安全研究

——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通用技术课堂实效途径、方法的研究

上半年阶段小结

信息组

罗来仿

2015年我校申报了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申报的课题《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有效课堂方法的研究》,于2015年11月15日确立为教育部管理中心专项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研究》子课题。本课题为学校课题《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有效课堂方法的研究》下的子课题,自课题立项至今已历时半年,按照课题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扎扎实实地开展具体的探究和实践,现就此课题上半年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理论学习方面

首先通过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对信息技术环节进行重新认识,对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点题对应和什么是策略和方法进行进一步学习;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掌握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认识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二、加强培训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以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关键。为了保证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首先积极参与了学校开展的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如微课培训,既拓宽了的视野,也提高了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全面实施,深刻总结

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分析实践、总结反思,调整研究步伐,全面实施课题研究。自课题立项后,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活动中,结合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在每一节常规课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课程准备和组织常规课,上好课题示范课、研讨课。围绕研究课题,突显研究的主题,总结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鉴别,分析影响因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的质量。

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既强调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又注重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实施启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客观,化静态为动态,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化解知识的难点,为学生营造了资源丰富、形象生动逼真、知识多元化的模式与仿真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合作地学习,使学习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化,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的整合,构建了整合课堂的一般教学结构。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展开和深入,学生也逐步掌握了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篇7: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安全研究

报告

2013年5月,庐江县城南小学组织申报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本课题经课题组成员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课题申请和评审书并制定了详实的研究方案报送县电教馆,再经合肥市及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专家组审核,同意上报中央电化教育馆参评,最后经中央电化教育馆专家评审组评审,于2013年9月1日在中央电化教育馆正式立项,此课题系“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立项号为:132921326。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青山、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国家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 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ljcnxx.vipsinaapp.com/),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五)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不用、不得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不能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只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学校领导重视,亲自参与研究的组织与实施,保障了研究工作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顾问专家组的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课题组负责人、全体课题组成员开拓进取,使课题研究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篇8: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安全研究

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规模较大,40多个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十三五”期间在建里程将超3 000公里。但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工程信息传送、分析与反馈滞后,建设管理方与参建各方沟通渠道不通畅、协同工作能力较弱,建设管理方对全线工程现场安全动态的整体掌控能力不足以及安全预警及应急报警数据支持较差等问题。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建质[2010]5号)》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建质[2014]34号)》,鼓励建设、施工等单位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施工现场监控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1,2,3]。广州、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汉、长春、徐州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相关建设管理单位针对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与水平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总结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成果[4,5,6,7,8,9]。

基于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规模大的实际情况,如高峰时同期在建9条线路,400余个工点同时施工,60余台盾构机同时掘进,同时,广州地质条件与周边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广州地铁集团,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建立了“广州地铁工程建设安全、质量与信访管理平台”、“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监控系统”等信息化平台。本文将结合广州地铁集团在新线建设中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的研究、实践与分析,探讨信息化技术对工程建设传统安全管理的作用与发展方向。

1 信息平台总体设计

1.1 设计构架

1.1.1 设计思路

广州地铁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是基于“一体化”的思想,使用安全、质量与信访平台、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作为安全管理的实施方法,通过三种研究方法实现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监测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咨询管理单位的协同安全管理。

1.1.2 预期效果

研究的目的为实现监测、视频监控、风险管控的预警联动。即当第三方监测或施工监测数据达到预警值时,系统自动发送指令,实现邻近视频监控的自动24小时不间断监控,并通知相关岗位人员进行预警提醒,调动岗位人员到现场复核,综合判断,并给出评估意见与建议。

1.2 系统需求分析

根据广州地铁集团安全管理特点,信息系统的用户可分为三个层级,包括决策管理层、中间管理层、现场实施层。不同层级的管理需求如表1所示。

1.3 系统结构

逻辑结构是软件系统研发的架构体系,逻辑结构的好坏关系到系统可维护性、功能可拓展性的好坏,因此,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也是软件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本文建设的安全管理信息平台采用五个结构层设计,如图1。自底层至顶层分别是数据层、技术组件层、共享组件层、核心业务组件层以及业务系统层。采用五层的系统结构设计有利于系统的功能拓展与可移植性,能够实现信息系统与其他工程建设系统的数据整合,实现系统功能的可移植性。

1.3.1 数据层

实现对信息系统所有信息与数据的集中、有序管理。包括基础文档数据、GIS地理信息系统、监测数据、视频录像以及管理过程产生的信息等。

1.3.2 技术组件层

主要为信息系统研发引用的第三方组件的集合,本项目系统根据功能需要,第三方组件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组件、报表打印组件,手机短信平台组件以及视频监控相关的流媒体组件等。

1.3.3 共享组件层

共享组件是基于技术组件,根据本项目系统专业业务需要,对技术组件进行扩展研发,从而形成能够为本项目系统各业务子系统研发的共享组件的集合,如GIS应用扩展组件,数据上报报表组件等。

1.3.4 核心业务组件层

核心业务组件是以广州轨道交通六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相关的业务为核心开发的功能模块,包括监测数据管理模块、盾构机数据管理模块、现场巡查、安全评估模块、办公与资源管理等模块,这些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有数据交换,因此,是本项目系统的核心层。

1.3.5 业务系统层

业务系统层主要是面向用户的界面层,包括安全风险监控子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子系统、办公与资源管理子系统以及数据上报与报表打印子系统等组成。

1.4 系统网络架构

由于广州地铁工程线路各工点分布分散,主要参建各方,包括设计、施工、监理、监测、咨询等各方分布相对分散,同时广州地铁集团公司的内网无法涵盖各方,因此将信息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图2表示,广州地铁集团内设立监控中心,将服务器统一至指挥部信息中心管理,同时,指挥部领导与各部门与监控中心连通,以此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与数据同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以及咨询等,其他单位则通过公网连接到集团公司、监控中心内网,为保证安全,监控中心内网与连接到监控分中心的相关参建方之间应设立硬件防火墙与软件防火墙,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与数据安全。

2 项目应用

自2007年至今,广州地铁集团建立了广州地铁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平台,并进行了多次版本升级,分别在2/8号线延长线、3号线北延线、6号线、9号线、4号线南延、8号线北延线等线路共计200余个工点进行了全面应用。图3为广州地铁在建线路的工点分布及其风险动态变化情况;图4为参与广州地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施工、监理、设计、咨询等单位联合开展现场安全巡视的简报;图5反映了工程实体施工安全现状的监控量测数据,通过预警阀值实现及时预警;图6为平台集成施工现场的视频、门禁设备,能够远程调阅与控制现场的视频图像,并准确统计人员进出信息,从而辅助安全管理的决策。

以广州地铁某区间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安全管理为例,施工单位需每日将施工工程进度、施工工况、施工安全监测以及现场巡视等基础信息通过信息平台进行上报;监理单位需要查阅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工部、监测信息与巡视信息,并开展现场核查,并将发现的隐患通过信息平台上报,要求施工单位限期整改;监测单位需要把第三方监测信息通过平台上报并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信息平台通过各方报送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对产生预警的信息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或APP推送给相应岗位人员,相关人员及时通过平台或到现场进行处置,并将处置结果上报信息平台,实现过程留痕;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可以借助信息平台与远程监控工具辅助对现场的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针对性,保障现场施工的顺利进展。

通过安全管理标准化、信息化与精细化的管理建设,近90%的工程项目顺利完成建设,期间未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故,近年来参建各方基于一个平台协调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先后实现处置监测预警上千项,重大安全事件近百件,多次规避了安全事故发生,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3 结论

1)搭建的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了以广州地铁集团为中心、参建单位联网至中心以实现监控和调度的网络模式,数据的快速同步,实现了建设单位与各参建单位协同开展安全管理。

2)平台采用五层的系统结构设计有利于系统的功能拓展与可移植性,能够实现信息系统与其它工程建设系统的数据整合,实现系统功能的可移植性。

3)平台建立了以广州地铁集团为中心、其余参与单位联网至中心以实现监控和调度的网络模式,实现数据的快速同步通过视频监控、门禁管控以及语音对讲系统的应用,实现了现场安全管理能够达到可视、可听并通过预警与防控机制,实现工程风险的总体可完全可控。通过监测信息、监控信息以及预警信息的积累,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安全管理的大数据,形成了安全管理资源库。

参考文献

[1]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S].建质[2010]5号.

[2]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S].建质[2014]34号

[3]建设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监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铁道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S].[2003]177号.

[4]汪良旗.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研究与实践[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8-12.

[5]刘光武.广州地铁安全预警与应急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1):18-23.LIU Guangwu.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Guangzhou metro in the safety early warning and emergency response platform[J].Modern Urban Transit,2011,(1):18-23.

[6]罗富荣.北京地铁建设安全管理创新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9,22(2):9-12.LUO Furong.Study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safety management in Beijing subway construction[J].Urban Rail Transit,2009,22(2):9-12.

[7]黄宏伟,曾明,陈亮,胡群芳.基于风险数据库的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管理软件(TRM1.0)开发[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2(1):36-41.HUANG Hongwei,ZENG Ming,CHEN Liang,HU Qunfang.Risk management software(TRM1.0)based on risk database for shield tunneling[J].Chinese Journal of Underground Space and Engineering,2006,2(1):36-41.

[8]李继栋.城市轨道交通门禁系统的应用及方案优化探讨[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9(4):38-42.LI Jidong.Application and scheme optimization of the access control system for Urban Rail Transit[J].Modern Urban Transit,2009(4):38-42.

上一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下一篇:心电图差错事故防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