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编制阶段

2022-08-05

第一篇:城市规划的编制阶段

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编制

一、 编制要求:

1、 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是项目管理工作过程的纲领性指导工作文件,应对项目管理的目标、依据、内容、组织、资源、方法、程序和控制措施进行确定;

2、 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应当按照“项目管理委托合同”委托的内容及施工图设计文件设计的范围由现场项目管理部总管理工程师(亦称项目经理)组织编制,由公司总工程师审批;

3、 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编制目录应包含以下条目内容:

目录

 项目概况

 编制依据

 项目管理的总体指导思想

 项目实施的合同管理

 项目管理过程的采购管理

 项目管理过程的质量管理

 项目管理过程的进度管理

 项目管理过程的投资管理

 项目实施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 项目实施的现场环境管理

 项目实施的信息管理

 项目管理过程对监理机构的工作的管理

 项目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

二、 编制内容提要

1 项目概况

1.1 叙述项目建设的审批过程各项文件情况(含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设计及审批、方案设计及审批、环境评价报告、施工图设计文件、工程建设预算书等);

1.2 项目的功能、投资构成(含投资来源及资金组织);

1.3 项目包含的各单项工程名称、面积、层数、结构形式及各功能

系统内容(含给排水、采暖通风、消防、强弱电、设备安装等系统);

1.4 项目所在地的周边地理、经济、人文、交通、市政、资源条件、

环境分析;

1.5 项目建设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及地方法规文件对项目建设的

要求。

2 编制依据

2.1 项目建设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文件目录,地

方省市管理文件目录;

2.2 项目建设的审批过程各项文件目录(含施工图设计文件目录);

2.3 项目管理委托合同及业主和相关各方的要求与相关隐含要求;

2.4 同类建设项目的相关参考资料(含经济技术指标)。

3 项目管理的总体指导思想:

建立以总管理工程师(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核心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层次组织架构;建立能适应项目管理活动开展的各项制度;实施项目团队建设,形成统一思想、步调一致、沟通高效、凝聚力强的项目运作团队。

在项目管理中全面推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质量管理体系标准》(GB/T 19001-200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GB/T 28001-2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GB/T 24001-2004);项目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按照“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的工作程序循环原理”,采用风险管理、价值工程、痕迹管理等先进的国际项目管理理念,执行项目实施过程的现代化科学管理。

4 项目实施的合同管理:

4.1 建立的合同实施保证体系(管理组织架构、岗位责任制及合同

管理程序);

4.2 根据项目实施内容拟定具体的招标项目名录、招标内容及招标

总策划书(或计划书)、规定的招标工作程序;

4.3 制定的合同评审及合同签订制度;

4.4 合同执行过程的监督检查制度;

4.5 合同变更、合同纠纷、合同索赔的管理程序。

5 项目管理过程的采购管理:

5.1 建立的采购保证体系(管理组织架构、岗位责任制及采购管理

工作程序);

5.2 根据项目实施内容拟定具体的采购材料、设备名称、数量、产

品标准要求、进货时间要求及采购控制价格;

5.3 采购产品的检验(含中间质量巡检、产品规定的出厂检验、产

品进入现场的验收环节)、运输、移交、保管工作程序、职责。 6 项目管理过程的质量管理:

6.1 建立项目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岗位责任

制、质量控制目标、质量控制程序等);

6.2 提出对材料、设备进场、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施工过程

的质量控制点抽检频次的质量管理工作程序(或制度);

6.3 质量管理的预控措施(含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核查及图纸会审、

节能施工工序及材料的质量监督);

6.4 提出对各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或规范名录);

6.5 制定对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的处理工作程序。

7 项目管理过程的进度管理:

7.1 建立工程进度管理保证体系(进度管理组织架构、总进度控制

目标、进度控制工作程序);

7.2 编制总体进度控制网络计划图(可规定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调整

周期);

7.3 提出对工程进度控制的各项措施策划。

8 项目管理过程的投资管理:

8.1 建立投资管理的保证体系(投资管理组织架构、明确投资控制

目标、提出投资控制管理工作程序);

8.2 提出实施过程工程变更引起造价增加的投资控制工作程序。 9 项目管理过程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及环境管理:

9.1 建立安全及环境管理的保证体系(安全及环境管理组织架构、

明确安全及环境管理控制目标、提出安全及环境管理的工作程序);

9.2 编制安全及环境管理实施方案(含项目管理部机构人员活动及

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及环境的监督管理内容);

9.3 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名录,提出

安全监督管理措施;

9.4 制定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安全及环境突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0 项目管理过程的信息管理:

10.1 确定信息管理的目标,制定信息管理的工作程序;

10.2 确定信息传递与沟通的方式(含授权、会议制度、项目管理

月报、现场巡视检查制度、书面工作联系单及回复传递、网络信息传递等);

10.3 建立信息管理的安全保密措施及档案保存管理制度。 11 项目管理过程对现场监理机构工作的管理

11.1 参加监理例会并提出指导意见;

11.2 审批监理机构提交的“项目监理规划”、“监理月报”、“各分

部工程的质量评估报告”、“监理工作总结”、“监理费用支付申报”等资料;

11.3 建立对现场监理机构工作情况、监理资料的抽检、巡视工作

制度。

12 项目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

12.1 制定风险管理制度;

12.2 编制项目实施过程的风险管理计划(含风险管理工作程序、

确定风险管理目标)。

编者:陈长平

2012年5月

第二篇:海绵城市规划编制的暂行规定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全文)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做好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条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根据城市降雨、土壤、地形地貌等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第五条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可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也可单独编制。

第六条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规划范围原则上应与城市规划区一致,同时兼顾雨水汇水区和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完整性。 第七条承担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及以上的城乡规划编制资质,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规划编制工作。

第二章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的组织

第八条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建设、市政、园林、水务等部门负责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具体工作。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经批准后,应当由城市人民政府予以公布;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九条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收集相关规划资料,以及气象、水文、地质、土壤等基础资料和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

第十条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中,应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有关意见的采纳情况,应作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报批材料的附件。

第十一条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经批准后,编制或修改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提出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开发管制要素之一。

编制或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参考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确定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落实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

编制或修改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统、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应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充分衔接。

第三章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内容 第十二条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并进行分解;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

第十三条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状和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征,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主要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明确近、远期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面积和比例,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三)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针对现状问题,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四)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识别山、水、林、田、湖等生态本底条件,提出海绵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保护与修复要求;针对现状问题,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提出建设指引。

(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根据雨水径流量和径流污染控制的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进行分解。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分解到排水分区;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要分解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并提出管控要求。

(六)提出规划措施和相关专项规划衔接的建议。针对内涝积水、水体黑臭、河湖水系生态功能受损等问题,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制定积水点治理、截污纳管、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和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措施,并提出与城市道路、排水防涝、绿地、水系统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的建议。

(七)明确近期建设重点。明确近期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域,提出分期建设要求。

(八)提出规划保障措施和实施建议。

第十四条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成果应包括文本、图纸和相关说明。成果的表达应当清晰、准确、规范,成果文件应当以书面和电子文件两种方式表达。

第十五条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图纸一般包括:

(一)现状图(包括高程、坡度、下垫面、地质、土壤、地下水、绿地、水系、排水系统等要素)。

(二)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图。 (三)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图。

(四)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图(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管控指标的分解)。

(五)海绵城市相关涉水基础设施布局图(城市排水防涝、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雨水调蓄等设施)。 (六)海绵城市分期建设规划图。 第四章附则

第十六条设市城市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适用本规定。其他地区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可参照执行本规定。

第十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结合实际,依据本规定制订技术细则,指导本地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第十八条各城市应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编制近期建设重点区域的建设方案、滚动规划和建设计划。建设方案应在评估各类场地建设和改造可行性基础上,对居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以及内涝积水和水体黑臭治理、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基础设施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任务。

第十九条本规定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应教材中已经过时的部分)

第四章 城市规划编制内容

第一节 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十八条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同时可以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

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具体期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

第二十九条 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二)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三)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四)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五)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七)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八)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九)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第三十条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二)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三)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四)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五)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六)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七)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第三十一条 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二)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三)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四)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五)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七)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八)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九)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十)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十一)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十二)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十三)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

(十四)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十五)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十六)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十七)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十八)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第三十二条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二)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三)城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容积率、人口容量等);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

(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五)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七)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第三十三条 总体规划纲要成果包括纲要文本、说明、相应的图纸和研究报告。

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在规划文本中应当明确表述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三十四条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明确综合交通、环境保护、商业网点、医疗卫生、绿地系统、河湖水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综合防灾等专项规划的原则。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节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第三十五条 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并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近期建设规划到期时,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新的近期建设规划。第三十六条 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二)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三)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

(四)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五)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

(六)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第三十七条 近期建设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以及包括相应说明的附件。在规划文本中应当明确表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三节 城市分区规划

第三十八条 编制分区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布局、片区特征、河流道路等自然和人工界限,结合城市行政区划,划定分区的范围界限。

第三十九条 分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确定分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土地使用性质和居住人口分布。

(二)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和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三)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用地范围和控制原则;

(四)确定主要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控制范围和工程干管的线路位置、管径,进行管线综合。

(五)确定城市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座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确定主要交叉口、广场、公交站场、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确定轨道交通线路走向及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停车场规模与布局。

第四十条 分区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件,以及包括相应说明的附件。

第四节 详细规划

第四十一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二)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四)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五)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六)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第四十二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第四十三条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二)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三)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四)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五)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六)竖向规划设计。

(七)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第四十四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和附件。图件由图纸和图则两部分组成,规划说明、基础资料和研究报告收入附件。

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图纸。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编制,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六条 对城市规划文本、图纸、说明、基础资料等的具体内容、深度要求和规格等,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1991年9月3日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步骤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战略规划,着眼于为未来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先准备人力,持续和系统地分析企业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开发制定出与企业组织长期效益相适应的人事政策的过程。它是企业整体规划和财政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和预测与企业长期规划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人力资源规划一般包括人员总规划、职务编制规划、人员配置规划、人员需求规划、人员供给规划、人员补充规划、人员考核规划、薪酬规划、人才分配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规划、投资预算规划等等。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 第一,必须充分考虑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源规划只有充分地考虑了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适应需要,真正做到为企业发展的目标服务。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应该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测包括风险和变化,最好能有面对风险的应对策略。第二,明确人力资源规划的根本目的,确保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问题是人力资源规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有效地保证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才可能去进行更深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第三,人力资源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和员工都得到发展,取得预期目标。人力资源规划不仅要面向企业规划,而且要面向员工规划。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如果只考虑企业的发展需要,而忽视了员工的发展,则会有损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优秀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能够使企业的员工实现长期利益的规划,一定是能够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规划。第四,优质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共同完成的,而绝非人力资源部单独所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人力资源部在进行人才资源规划时,一定要注意充分吸收各个部门以及高层管理者的参与,只有这样,人力资源规划才能够符合企业实际并落到实处。

在或季度结束时编制相应人力资源规划体系,步骤如下:

首先是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结合企业各部门的人力资源需求报告进行盘点,确定人力资源需求的大致情况。结合企业现有人员及职务人员,职务可能出现的变动情况,职务的空缺数量等,掌握企业整体的人员配置情况,编制相应的配置计划。

其次是编制职务计划。企业发展过程中,除原有的职务外,还会逐渐有新的职务诞生,因此,在编制人力资源计划时,不能忽视职务计划。编制职务计划要充分做好职务分析,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综合职务分析报告的内容,详细陈述企业的组织结构、职务设置、职位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等内容,为企业描述未来的组织职能规模和模式。

第三是合理预测各部门人员需求。在人员配置和职务计划的基础上,合理预测各部门的人员需求状况。在做人员需求预测是,应注意将预测中需求的职务名称、人员数量、希望到岗时间等详细列出,形成一个标明有员工数量、招聘成本、技能要求、工作类别,及为完成组织目标所需的管理人员数量和层次的分列表,依据该表有目的地实施日后的人员补充计划。

第四是确定员工供给状况。人员供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公司内部提升,二是从外部招聘。如果采取第一种方式,人力资源部经理要求充分了解公司各部门优秀员工,了解符合提升的条件的员工数量、整体质量等,也可与各部门经理联系,希望他们推荐。内部提升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因为被提升的员工基本上已经接受了公司的文化,省去了文化培养的程序。其次是通过提升使员工得到某种满足,更易激发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外部招聘相对来说比内部提升效果要差一些,但也不是全部,如果能够从外部招聘优秀人才并留住人才,得以发挥其作用,也是很好的。在确认供给状况时要陈述清楚人员供给的方式、人员内外部的流动政策、人员获取途径和获取实施计划等。

第五是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该计划中要明确阐述人力资源政策调整的原因、调整步骤和调整范围等。人力资源调整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的内容,包括招聘政策调整、绩效考核制

度调整、薪酬和福利调整、激励制度调整、员工管理制度调整等等。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是编制人力资源计划的先决条件,只有制定好相应的管理政策调整计划,才能更好地实施人力资源调整,实现调整的目的。

第六是编制人力资源费用预算。费用预算包括招聘费用,员工培训培训费用,工资费用,劳保福利费用等等。有详细的费用预算,让公司决策层知道本部门的每一笔钱花在什么地方,才更容易得到相应的费用,实现人力资源调整计划。

第七是编制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已成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培训的目的一方面是提升企业现有员工的素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培养员工认同公司的经营理念,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培训计划中要包括培训政策、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效果评估以及培训考核等内容,每一项都要有详细的文档,有时间进度和可操作性。

最后,在编写人力资源规划时,还要注意防止人力资源管理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比如优秀员工被猎头公司相中、新的人力政策导致员工情绪不满、内部提升遇到阻力、外部招聘失败等等。这些潜在的风险有些甚至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作,甚至造成致命的打击。规避这些风险是人力资源部的一项重要职责,在编写人力资源计划时要结合公司实际,综合职务分析和员工情绪调查表,提出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及应对办法,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损失。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关注影响人力资源规划的各种因素。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往往缺乏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观念,它们把人力资源规划理解为静态地收集信息和相关的人事政策信息,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依赖以往规划,一劳永逸的思想。这是一种有害的错误观念。因为这种静态观念与动态的市场需求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是极不适应的,造成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甚至严重地影响了人力资源的稳定性,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极为不利。所以,企业在做人力资源规划时,必须坚持动态的规划,必须密切关注影响人力资源规划的一些重要因素。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才真正成为公司最宝贵的资源。

第五篇:规划设计方案深度及规划编制成果的要求

为确保报送我局的详细规划设计方案水平和质量,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淮南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等有关规定,规划设计方案均应符合国家有关制图标准规范,符合规划选址意见书、规划设计条件提出的要求,并满足以下相关要求: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

㈠内容

1 、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 、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3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4 、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 、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6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7 、规划文件和图纸。

㈡规划文本

1 、总则。制定规划的依据和原则,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

2 、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通则。

⑴各种使用性质用地的适建要求;

⑵建筑间距的规定;

⑶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规定;

⑷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⑸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的配置和管理要求;

⑹有关名词解释;

⑺其他有关通用的规定。

3 、地块划分及各地块的使用性质、规划控制原则、规划设计要点。4 、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规定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⑴用地性质;

⑵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⑶建筑控制高度;

⑷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⑸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⑹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

⑺需配置的公共设施。

指导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⑴人口容量(人/公顷);

⑵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

⑶建筑色彩要求;

⑷其他环境要求。

㈢规划图纸

是对规划地区整体规划说明、分析和规划控制的图纸,比例一般为1:2000,且附有准确的现状地形图。

1 、区位关系图(图纸比例不限);

2 、土地利用现状图;

3 、规划地区控制编码图;

4 、土地利用总体布局规划图;

5 、土地利用强制性控制图;

6 、建设高度分区图;

7 、建设开发强度分区图;

8 、道路交通规划图;

9 、配套设施规划图;

10、市政工程管线规划(根据需要可分系统出图)。

二 、修建性详细规划

㈠图纸内容

1 、规划地段位置图。标明规划地段在城市的位置以及和周围地区的关系,并能反映出现状地形、地貌;

2 、规划总平面图。比例尺为 1 / 500 ? 1 / 2000 ,图上应标明规划建筑、绿地、道路、广场、停车场、河湖水面的位置和范围;

3 、竖向规划图。比例尺同上,图上标明道路交叉点、变坡点控制高程,室外地坪规划标高;

4、道路交通结构分析及停车场库位置布局图;

5、绿地景观系统分析图;

6、综合工程管网规划图;

7、表达规划设计意图的节点透视图、鸟瞰图或模型;

8、根据需要增补有关城市景观分析图和环境设计图。

㈡规划说明书

l 、现状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 、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3 、用地布局;

4 、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5 、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

6 、竖向规划;

7 、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

8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应包括以下各项:

⑴总用地面积;

⑵总建筑面积;

⑶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

⑷容积率、建筑密度;

⑸住宅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

⑹绿地率;

9 、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三、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方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1 、设计说明书(规划构思及特色、户型比例及每种户型面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

2 、总平面图(标注不同的户型、层数并反映基本的环境景观处理);

3、规划地段位置图。标明规划地段在城市的位置以及和周围地区的关系,并能反映出现状地形、地貌;

4、用地平衡分区图;

5、公建配套设施布局图;

6、道路交通结构分析及停车场库位置布局图;

7、建设开发时序分区图;

8、小区入口低视点透视;

9、小区中心景观透视;

10、分析图(结构、交通流线、绿化、景观等);

11、不同户型组合平面(包括建筑面积)、立面、剖面及主要立面效果图;

12、竖向设计;

13、投资估算分析;

14、鸟瞰图或工作模型。

四、成果要求

1 、A3 文本,包括规划设计条件规定的指标的计算书、计算过程并附对应的电子光盘一套;

2 、主要图纸制作成图板;

3 、所提供图纸需设计单位法人代表、项目负责人、注册规划师、设计人员签字,盖出图专用章及规划设计资质证书复印件。

备注:

1、对未达到设计深度或突破规划设计条件规定的建筑面积、容积率、绿地率等指标的方案,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可不予受理。

2、重大项目或重要地段可先作出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成果(使用功能分区、交通分析、区域及周边环境情况、建筑单体模块透视图)上报项目所在区人民政府、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征求意见。

上一篇:插入艺术字教学设计下一篇:厂区清洁工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