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典型案例

2024-06-11

资助典型案例(精选8篇)

篇1:资助典型案例

铭记党恩 回报社会

×××大学优秀贫困生×××成长案例

帮扶,让这些家庭看到了希望,在“脱贫”的路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特别是农村贫困学生在各项资助政策的帮扶下,免除了升上高一级学校求学的后顾之忧,实现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崇高理想。这些受助贫困学生在感恩党和国家政策的同时,也更加努力地学习,心系国家,感恩社会,怀着创造美好未来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着。

成功资助案例:

×××镇地处川南边陲,是典型的边远农村贫困地区。×××镇×××村5组的×××,就是这样一位“家贫志坚”,在国家扶贫政策资助下努力学习,不忘回报社会的优秀大学生。

×××来自一个农村单亲家庭,父亲务农,家徒四壁,还要以为微薄的收入供她读书。至孝明义,心怀感恩的×××没有辜负年迈多病的父亲的希望,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即使身在大学校园里,她也心怀忐忑,父亲年过六旬,体弱多病,也无力供她上学。×××局已申请办理助学贷款每年5000元,仅够学费和书本费。

2016年,×××镇人民政府在实地了解她家里的情况后,当即把她家被列为建档立卡户。根据国家和政府相关政策,×××当年就享受了四川省大学生本专科学校建档立卡户每学年的4000元贫困资助。2017年12月,×××再次享受到了×××教育局资助本地贫困学生生活费3000元的资助金。在就读学校评比国家助学金时,她以建档立卡户家庭和品学兼优的表现得到了学校优先考

虑。

这些资助对她的帮助非常大,让她看到了完成学业,学成归来回报社会的希望。在基本的求学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后,她努力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在求学路上更加积极上进,她时刻告诫自己不能因家庭条件不好而自卑气馁,相反,要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当作一种动力和挑战。在校园里,每一个勤奋上进的学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多数是因为贫穷,因为感恩,因为要回报社会,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如饥似渴,永远坚持着不忘初心,坚持始终的人生信念。

正如她所说,有党和国家给予的呵护与关爱,更加坚定了她与贫穷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使她更加有力量去跨过每一道坎,越过每一次沟,不断战胜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在爱的路上让她深感风雨无阻,永不服输,贫穷终将成为过去,沐浴在党的恩泽里,她再也不畏惧贫困所带来的生活压力,她认为自己只有继续努力学习,将来才能用所学得的知识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案例分析:

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发展壮大,经济逐渐转型的历史时期,农村贫困家庭致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更多的还是因为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贫困。“×××”类的贫困学生,亲历农村生活的艰辛,深知农村贫困的根源,从小怀着改变命运的理想,更能激发出他们去努力改变农村现状的潜能。党和国家把他们作为扶贫重点对象,通过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假以时日,在他们学成后,更具有扎根贫困地区的能力,适应边远贫困地区的工作和生活,必将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个人信息:

×××,身份证××××××、女,团员,×××年1月22日出生于×××市×××区×××镇×××村5组,电话×××。

篇2:资助典型案例

扶贫先扶智

治贫先治穷

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

一、摘要

贫困学生及其家庭的脱贫,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帮扶。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穷。教师对贫困生的帮扶,特别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差等生”,更应倾注不懈的努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贫困生的个人素质和生存能力,才能让他们有能力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最终才能达到我们追求的“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二、资助方式及内容

1、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现实情况

从学生进校的那一天开始,老师就开始全面调查了解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贫困学生更要深入进行了解。对其各方面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基础。要充满信心地去亲近他们,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和“知心人”。

2、要关心、爱护贫困学生

任何学生、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对于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我们面对的都是所谓的差等生,他们学习成绩很烂,语数外简直一塌糊涂。如果单单从学习成绩这样一个指标来衡量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全部是差生,根本看不到其优点。再加上他们家庭贫困的原因,更是不利于学生的进步的。作为职校老师,应尊重他们,进可能地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爱他们,爱是具体的,渗透在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慢慢地去感动、感化学生。

奉献我们的精力和时间,利用我们的关怀去爱戴他们,让他们知道除了学习成绩不好,还可以动手学习技能,拥有一技之长。

3、树立目标和信念,转变思想观念

在学习之余,多数学生都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生活没有目标,思想观念没有得到转变,“穷根”已深深地扎入灵魂深处。作为职校的老师,不是要教会他们学习多少文化知识,而更迫切需要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目标和信念,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自己家庭贫困现状。

4、技术支持

在学校,让学生积极学习技能技术,同时积极和贫困学生家长联系,进行家访,了解贫困生家庭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根据需要,利用学校的条件提供技术支持和力所能及的帮扶。

三、实施过程 1.加强思想教育

许多贫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所以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如果认为从语数外这些科目的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比较困难,可以从专业课入手。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平均每周谈话一次,每月总结性谈话一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能进步的信心。2.加强关注程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这名学生,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对他进行正面引导和必要的辅导,鼓励该生的进步。经常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并加以详实的记录。3.培养学习习惯

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或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上课之前要求该生把教材读一遍,把问题找出来,把教师预留知识点、重点、难点找出来,并通过自己的归纳把它总结出来。课堂练习要认真对待,如果不会可以请小组成员帮助解决,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但绝不能不会就算了,当然难一点的题可以放过。课后练习也就是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按时完成,时间观念强,不拖拉、最好要独立完成,绝不能抄作业。通过鼓励组内优秀生的方法,来帮助学困生。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总是比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短。

四、亮点做法 1.做到“真诚”二字

教师不应该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因为他们缺少辨别能力,他们会说:“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2.做到“接受”二字

即能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学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3.做到“理解”二字

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正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者对学生的厚爱定会使他们实现向“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转变。

五、显著成效

根据省厅精准扶贫精神和学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安排。本着“治贫先治懒,扶贫先扶智”的精神,针对我校15级春季汽车运用与维修班杨兴发、16级春季电子电工班李俊松两名同学的优秀表现,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并经过老师耐心、细致的帮教工作,精心关怀下,两人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杨兴发同学被评为2015“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李俊松同学在校表现突出,品学兼优,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尊师爱幼,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篇3:资助典型案例

一、案例背景

李航 (化名) , 2011级学生, 来自甘肃省偏远农村, 家庭兄弟姐妹5人, 排行老三, 家庭困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 家里有三个在校学生, 父亲身体也不好, 家庭仅靠几亩田和政府补贴维持, 生活条件非常差。通过助学贷款到我院读书, 学院考虑到他家庭情况, 为其申请了助学金, 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的经济困难问题, 感受到学院大家庭的温暖, 顺利完成学业, 走上工作岗位, 实现自己的理想。接受国家和学校资助的他, 却没有像其他学生一样在学校开学地学习, 快乐地生活。开始时, 他总是低着头闷闷不乐, 在与外界的交往过程中, 对别人给予自己的评价十分敏感, 很少参与学校的文艺、体育活动, 刚到学校做自我介绍时, 支支吾吾, 缺少自信, 经常独来独往, 很难融入集体。

二、解决方案

针对这种问题, 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也咨询了心理咨询室的相关教师, 最后确定是贫困生的自卑心理。这是因为他们学习、生活中比普通学生有更多的精神压力与生活压力, 而且这种压力常常比经济困难更难解决, 更容易产生负面效应。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对症下药, 做好心理疏导很重要。作为他的班主任, 我有义务让他走出阴影, 走向阳光, 懂得回报和感恩。

开学第二周, 我第一次找他谈心, 想更深入了解一下情况。他却支支吾吾, 对我不是很信任。第二次是在开学后第三周的周五, 他一个人待在宿舍, 静静地看着窗外发呆, 当时他看到我问的第一句话是:“老师, 我不想读了, 不想再让父母操劳……”随后把家里的情况对我托盘而出。我劝他说:“你现在回去, 并不能从根本改善你的家庭状况, 反而让父母更操心。”随后给他讲述了一些身边的例子, 还讲了“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洪战辉的故事, 鼓励他学习洪战辉那种战胜困难、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和自强自立的坚韧品格。学校和政府的资助是一种善意行为, 我们应心存感激, 将这种善意延续下去, 等自己有能力了也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次谈话之后, 他下定了留在学校读书的决心, 但还是不乐观自信。之后还约他谈过几次心, 也和他的家长联系与交流过, 希望他能像其他学生一样, 乐观开朗, 充满自信, 这一情况有些改观, 但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他产生较大变化是在元旦放假。放假了, 很多学生会回家, 我就约了几个没有回家的学生一起到我家吃饭, 其中就有李航, 只是几个普通的家常菜, 他却说这是他出来吃的最好、最饱的一顿饭了。我更加体会到贫困生的艰辛, 我告诉他自己之前也来自农村, 家庭困难, 上学时靠学校和教师的帮助, 生活费靠做家教来赚。这次之后, 他变得开朗了很多, 平时积极上课, 课下做些兼职, 也常和同学一起参加文体活动, 不仅每学期会拿到奖学金, 还拿到过国家励志奖学金, 最后专接本考上扬州大学。

三、案例思考

1.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由于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和周围人群的不同态度, 会在思想、情感和心理产生不同变化, 如悲观消沉、情感脆弱、自卑感强、焦虑敏感、孤僻多疑。 (1) 自卑、脆弱。自卑感是对个体荣辱得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 是一种自我封闭、脆弱多疑和消极退缩的行为倾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大学后, 会面对物质条件、精神生活优越的其他同学, 相比之下, 他们在各个方面都不能与之媲美, 在心理上显现出极度不适应, 精神压力大, 难以融入群体。 (2) 敏感、焦虑。由于经济压力大, 多数家庭困难大学生通常思想负担较重, 一想到家庭经济状况和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位置, 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烦躁的状态。由于长期精神压抑, 过分关注个人的感受, 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疑心别人嘲笑自己, 长期处于敏感、紧张的情绪状态。 (3) 自我封闭。集体活动有时难免需要额外开销, 部分学生出于经济考虑, 对这类活动只能望而却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少参加集体社交活动, 缺少社交, 阻碍这些学生的交际能力。另外, 与其他大学生相比, 在文体、艺术等素质教育方面, 缺少锻炼, 缺乏交往能力和交往技巧的培养, 有意无意地逃避人际交往, 久而久之就会脱离集体, 疏远同学, 形成人际交往障碍。

2.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社会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社会贫富差距较大, 加上社会文化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这都加剧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在社会上, 由于没有经济地位, 经常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 给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2) 教育因素。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已经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但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首先, 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只注重经济上的帮扶, 心理健康关注程度远远不够。其次, 助困与育人相脱节, 教育与管理相脱节, 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 要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 使教育与管理相衔接。最后, 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建设。 (3)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大多数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自边远或经济落后家庭, 父母文化程度低, 思想和观念比较落后。家庭教育环境的缺乏与教育理念的偏颇, 会在不同程度阻碍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4) 个人因素。不少经济困难大学生, 自我认识较差, 自我评价偏低, 存在自卑心理, 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 认为自己和别人的起点不同, 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心理, 导致在思考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 难以正确认知自我, 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目前, 各学校家庭困难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针对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个别案例, 更应贯穿于全部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校生活的整个阶段。 (1) 完善助学帮扶体系。目前, 我国高校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帮扶体系已相对完整, 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以及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助学资助体系, 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经济困难。但只靠政府和高校的力量, 毕竟有限, 应当积极呼吁社会力量参与助学, 建立扶贫助学基金, 使社会和企业关注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 有效和及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高危人群的危机进行干预。 (2)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支撑系统。高校应该成立专业的家庭困难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撑系统。通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 培育家庭困难学生对贫困的理性认识, 引导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认识观,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试, 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同时, 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氛围。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关注家庭困难学生, 深入他们内心, 了解心理压力的具体原因, 用情感力量感化学生, 引导他们树立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信念,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评估, 健全以教育发展为主、咨询干预为辅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支撑系统。 (3) 健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机制。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环节, 这些学生的最大心理压力来自父母, 父母的无望使他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望, 让家庭困难学生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家长的思想工作是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工作的难点, 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沟通联系, 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使学生父母了解自身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及时沟通学生的心理动态, 构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长效机制, 帮助心理危机中的困难大学生渡过难关, 保障人格健康发展。 (4)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互助机制。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建立大学生自助机制,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不应只单纯地消除心理问题, 还应提升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 坦然处理眼前经济困难与未来人生发展的关系。同时, 倡导毕业生回校资助困难在校大学生, 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和指导,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学业上提升自我, 成长为人格健全、素质全面、敢于担当的人才。

想要从根本上干预和解决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需要协调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等多方力量, 整合优质资源,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家庭困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系统, 促进困难大学生自立自强, 提升就业能力, 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摘要:为了更好地提高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本文结合一则典型案例, 提出帮助困难大学生不能只从经济上进行帮扶, 更应从心理上帮扶, 通过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积极乐观的信念, 提升就业能力,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扶助

参考文献

[1]黄洁.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危机干预[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6) :123-124.

[2]刘相明, 谢清勇.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3, (11) :88-89.

篇4:资助典型案例

【关键词】学生资助;贫困生心理情况;心理资助;高职院校

一位优秀大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高校通过高等知识教学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而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投资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常的心理精神状况,不自恋也不自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做好这两种投资才可以将贫困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年。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讨论如何开展精神资助,以及精神资助的最终效果等。

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生活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学生经济方面的帮助和奖励主要是助学金和奖学金两大类,而在这两大类中又会出现国家帮助和社会帮助等不同经济来源的资助和奖励,这就决定了基本每个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可以拿到一笔助学金来完成学习或者减轻生活压力;另外一些学生成绩较好的贫困生还可以得到数额不菲的奖学金,如果贫困生对于这两种金额都可以得到,那么他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就得到了保障。除此以外,学校还设有勤工俭学岗位更可以帮助贫困生获得经济来源,缓解生活学习压力。因此,总体来看只要在高职院校中,确定某位同学是贫困生,那么这位同学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是有足够的保障的。

1.2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精神状态

大多数贫困生会因为不好的家境状况、落伍的衣着打扮、不太好的外貌等各种不确定因素,产生各种各样的低落自卑情绪。具体有以下几种:

1.2.1 较强的“低人一等”的自卑心

大多数贫困生会因为长期“被资助”的生活状态,产生强烈的自尊心,认为自己接受资助的做法是“被侮辱”、会过分在意被资助的方式和周围人对自己被资助情况的看法,这种心理存在的时间越长,就会越关注周围人的想法,时常觉得周围人的经济状况都比自己好,认为自己不论哪方面都比别人差等,长期下来,贫困生就会生出强烈的自备情绪。

1.2.2 “等、靠、要”消极思想根深蒂固

大部分贫困生的资助是通过申请或者大众传媒的传播等方式得到的,这种方式会助长学生“等、靠、要”的消极情绪,让贫困生以为只要自己学习好,经济水平不够,就可以请求帮助,等待资助,从而失去自食其力,奋发拼搏的积极情绪。

1.2.3 与人交往能力较差

贫困生在交往过程中会过分留意同类学生的经济状况、衣着打扮等财富方面的情况,相比之下又会感觉自己的衣着等经济方面不适合与同学一起玩耍、学习等,并且会时常担心人际交往中的经济花销,不能“放松”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真诚的、完全地沉浸在友谊之中。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中因担心得不到朋友的喜爱,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对等的行为,让自己处于友谊的被动方,但是这样的友谊是畸形的、不对等的,很难让贫困生感受到友谊的美好感觉,并且这样的友谊一旦破碎对贫困生造成的精神伤害是相当严重的,甚至会妨碍贫困生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1.2.4 抑郁、焦虑、敏感、冷漠等负面情绪较多

大多数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嗜睡、对社交行为不感兴趣等消极感情。社会生活压力逐渐增加,贫困生会更加担忧自己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情绪变得焦躁易怒。贫困生会因为担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自己的衣着打扮和言行不恰当,担心自己得不到他人的喜爱或者同情,从而在精神上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脆弱,不利于长久的社交发展。部分贫困生还会因为交往困难,导致对外界事物热情和关心程度不高,只愿意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只关注自己的生活状况,对他人的一切行为漠不关心,变得自私自利、冷漠无情。

2 贫困生精神现状的产生原因

2.1 错误的价值观

贫困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对发生的事情产生不同的观察角度,形成不一样的想法。或者贫困生由于自身被资助的特殊经历,产生了任何事情靠帮助的错误心理,甚至部分贫困生精神不正常,認为世界都欠自己东西,觉得自己就应该被同情、被帮助,贫困生逐渐形成了错误消极的价值观,影响着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2 家庭教育

部分贫困家庭中,家长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给贫困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错误的导向作用。甚至部分家长直接给孩子错误的精神教育,使贫困生逐渐变得贪婪、自私、痛恨社会和国家等,这些错误的情绪会给贫困生的未来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2.3 社会教育

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是有爱的,社会群众之间会利用互帮互助的方式,促进共同进步。难免就会给贫困生带来错误的精神暗示,让他们以为依靠社会的帮助,就可以衣食无忧,从而对生活失去斗志。除此之外,其他社会成员从小便会被要求,做人应当礼让他人,对于一些家庭状况不好的学生更要给予他人润物细无声的帮助,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的社会氛围会让部分贫困生变得自大,失去原有的正确定位,或者会变得过于自卑,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和存在意义。

2.4 学校教育

学校为了解决贫困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往往会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和社会的捐献资金,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帮助。但是在帮助的过程中,往往会要求学生提供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学校根据材料内容做出评比,选出最需要帮助和其余需要帮助的贫困生种类。这样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会被其他同学知晓,贫困生不得不接受其他同学的同情和注视,给他们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甚至部分品德较差的学生会乱拿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和衣着打扮开玩笑,让贫困生更加自卑,以及产生对学校、社会、和其他同学的仇视心理。

2.5 对比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

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不自觉得将自己的物品、家庭环境、衣物等和其他人做比较,比较之后,认为自己各方面能力不如其他人,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部分贫困生为了摆脱他人对自己的同情等异常情绪,会选择撒谎、盗窃等错误行为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当尝试过撒谎、盗窃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好处之后,就会迷恋上这种感觉,最终形成有缺陷的性格。

3 对贫困生给予精神资助的方法

3.1 勤工俭学

学校可以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贫困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得到经济帮助,而勤工助学岗位又可以帮助贫困生提高工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除此之外,勤工俭学岗位的带队老师可以对学生给予精神帮助和引导,纠正其不好的心理活动,帮助贫困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3.2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健康课堂、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辅导员关心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利用这些方式,鼓励贫困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高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贫困生出现妄自菲薄的错误思想。除了提供这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以外,学校和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现在的家庭状况,教育他们通过努力学习等方式得到更好的未来生活途径,摆脱落后的生活状态。教育贫困生利用学生充实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成长经历对其他贫困生带来激励作用,从而提高众多贫困生的自信心。

3.3 发挥学校组织和社团作用

学校组织和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平台。学校可以组织社团活动,拉近贫困生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使他们融入集体活动中,消除心理的焦虑和敏感情绪,给他们带来良好的精神体验,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并且学校社团和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一些贴近贫困生生活的活动,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例如,可以提倡节俭生活,反对铺张浪费。除此之外,社团可以提供免费的交往活动,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3.4 改变贫困学生资助评选方式

传统的贫困生评选是通过学生老师评比方式,来确定贫困生人数和等级,传统方式会让贫困生的自尊心受损,并产生不正确的消极思想。学校可以将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和受资助资金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贫困生提高学习能力,在努力学习之后得到的资助后让贫困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緒,并且相信努力才会有回报,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4 结语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重视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其成长最终不辜负全社会的物质资助和道德资助,让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让贫困生可以为家乡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经济资助氛围,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强自立等方式,成为社会的杰出榜样。

参考文献

[1]黄宦霖.节约型社会视阈下高职院校受资助贫困生“以资促俭”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4(09).

[2]万洪莲.高职院校贫困生精神资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作者单位

篇5:十年学生资助典型成效案例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

我是XXX中学高二十班的XXX。在此,我要向市政府、教体局和学校的领导、老师及关注并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关心贫困学生的父老乡亲真诚地道一声:谢谢你们!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在政策上、财力上、物质上、精神上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你们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能够在风雨中拨开云雾阔步前行,能够在荆棘中挺直腰板昂首向前,从而直达成功彼岸。国家助学金的政策减轻了我们农村和城市低保学生经济上的负担,没有了压力,使我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身在市北中学,让我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给予的温暖。虽然今后还会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不会害怕,因为有党和政府,有我们的学校,有关心我们的老师。社会在关注我们,政府在帮助我们,学校在支持鼓励着我们,你们不但为我们,还为我们的父母减轻了身上的重担,我们深深体会到你们对我们的关怀与期望。在此,向你们表达我们被资助学生的深深感激之情!

作为一名贫困生,我深深地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使我们在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同时,倍感温暖、深受鼓舞.这种温暖和鼓舞,时刻在我澎湃的胸腔滢滢交汇,声声作响。我有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弟弟和我。本该享受三代同堂天伦之乐,但没有一寸耕地,要供养两名学生,父亲身患重病,常年四处求医还需服用大量昂贵药物,无法工作,使我的家庭承受沉重的经济压力。爷爷奶奶年老体弱多病,不能做重活累活,弟弟仅上小学二年级,仅靠母亲打零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多年的求学生涯使本来就拮据的家庭日益贫困。更不幸的是母亲由于常年的重体力劳动而积劳成疾,每学期的学习、生活的费用像千斤重担压在我的心上。我考入高中后,弟弟也开始上小学,每年逾万元的费用使我们家难堪重负,为了我们的学习费用,母亲日夜奔波,在闲暇之余还做许多手工活,每天起早贪黑,累的两鬓多出了许多白发。然而,这样的劳动换来的却是极其微薄的收入。此情此景,我都深深地刻在心中,有好几次我都想劝说母亲不要在这么拼命了,然而看到家庭的现状,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贫困,是在我心头的一个深深的烙印,是它激励着我咬紧牙关坚持不懈地学习,是它在鞭策着我要像鲤鱼一样一跃而跳过龙门。在高中开学后不久,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在得知情况后立刻给予了我们极大的物质帮助,不但减免了学杂费,还定期发放贫困补助,这大大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困难,让疲劳不堪的母亲轻松了许多。而在我们的校园中,像我这样的贫困生还有不少,贫困成为我们巨大的负担,我们甚至面临着辍学的压力。就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刻,是你们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是你们犹如雪中送炭,你们送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资助,也是精神上的动力,更是那人间最美的真情,这份真情又岂是“感谢”两个字所能够表达。当老师把爱心资助交到我的手上时,我感到万分的激动,这些资助在别人看来也许不是很多,但是对我来说却是雪中送炭。因为我真的需要这笔资助,这笔资助可以让我走的更远一些,让我感到世界充满着爱。我会把这份爱深深地珍藏在我的内心深处,让岁月慢慢地沉淀,那珍藏在我心灵深处的感动,终会化作一朵最美丽的花,绽放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小草的成长离不开阳光的呵护,花儿的开放离不开雨露的滋润。今天,在这融融的春日里,你们的关爱就像四月的阳光扫去我们心中的阴霾,像及时的细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在我们对生活倍感无奈、彷徨之时。是你们用爱心又一次点燃了我们心中的火炬,是你们用爱心又一次鼓起了我们前进的风帆,是你们用爱心又一次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用爱心告诉我们社会的美好,用爱心撑起了我们另一片天堂„„我们知道了其中包含了你们多少的希冀与期望。

你们的爱心行动不仅帮助了我们这些家庭贫困、生活困难的学生,圆了我们的读书梦。同时,也在冥冥中塑造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这些学生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回报资助自己的有心人;更重要的是这一行动也带动了社会上所有的有识之士,让更多的人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得到资助以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我总是因为自己家庭的原因感到自卑,平常里不愿意跟同学们或家人交流,对学习也畏首畏脚的,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也不敢问老师问题,导致我的成绩一直提升不上去。这一切都因为我的自卑心里,觉得我比别人低一等。自从有了这些资助后,我的生活和整个态度得到了改变。因为有了老师和学校领导的鼓励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我的关心,我有了自信,不再像从前一样不愿与人交流,而是试着去融入大家,使我整个人的性格也开朗了很多,可以和同学们无距离的相处。课堂上,我开始积极踊跃的发言,举手回答问题,思维活跃,课下经常与老师交流,向他们虚心请教学习上遇到的不会的问题,我的成绩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前在家里我都不愿多说话,放假在家休息时也是整天闷在屋子里,得到资助以后,和同学的交流也慢慢的多了起来,我慢慢的也会和妈妈说一些我在学校里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或者不开心的事情,我和妈妈的关系也越来越好。这一切的种种都得益于学校和社会上的资助,让我可以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投入全部精力去学习。

千言万语都表达不了我的感激之情!我一定会脚踏实地刻苦学习,排除一切干扰,克服一切困难,拼搏每一天,奋斗每一天,让老师满意,让家长放心,为学校争光,为青春喝彩!

篇6:学生资助案例-爱心感动天地

案例背景

资助工作是一个感染人的工作。在资助过程中不仅感染着受助者,让他们在资助政策的帮助下成才的同时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更感染着广大社会群体,让他们在结余的同时帮助更多的人。在我接触资助工作的短短四个月里,我接触了数个想要资助学生的爱心人事,他们有的是因为朋友资助后介绍他来的,有的是想要找一个长期资助,更有的是已经长期资助一个或几个学生了,他们的爱心感动天地、他们的热心融化天地、他们的善心永存天地。

2012年11我连续接待两位爱心人士的捐款,他们均不是第一次捐款了,虽然捐款不多,但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家庭困难学生.解决方法

篇7:资助典型案例

自从开展各类国家助学金以来,帮扶救助行动也相继展开,我系近几年开展了一些感人的帮扶事迹,使个别特困学生家庭感受到了国家政府这项惠民政策,使他们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学习的渴望。

有这样一个贫困户孩子。才仁尼玛是一个勤学上进的藏族孩子,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确是面临着辍学的边缘。才仁尼玛的父母是离异的,母亲带着姐妹5人艰辛的生活着,懂事的才仁尼玛从小就学习很努力,看着妈妈辛劳的背影,立志长大一定要考上好大学,有了好工作,随着孩子们的长大,面临着上学和吃饭问题,妈妈常年做羊皮袄作为家庭补贴,由于常年的弯腰和劳作下了严重的关节炎各类高原病,给本身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作为老大的她上学面临辍学的边界,看到孩子优异的学习成绩,她妈妈只要拖着生病的身体又去打工,供她们几个孩子上学,2008年经同学的介绍来的青海建院信息技术系报了3+2计算机应用专业,我们在班主任处了解了才仁尼玛的家庭状况后,作为资助的我特意关注了她的生活和学习,中职免学费、助学金的享受是第一个就考虑到她,也联系学校食堂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来解决她生活费。大专阶段由于优秀表现和优异的成绩申请了国家励志奖学金,保证了她的学费,减轻了她妈妈的负担,在5年的学习期间才仁尼玛非常刻苦,助人为乐,加入学生会,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作为藏族的她能歌善舞,主动承担系里个文艺活动。毕业时老师纷纷推荐,由于自身还想到弟弟妹妹的照顾与学习,她考虑去家乡玉树就业,如今的她在玉树移动公司工作,5000多的工资足以减轻她妈妈的负担,供几个姊妹上学,有一个假期她来我们学校参加移动公司培训的时候就来我系看望给予关心和帮助他的老师和同学们。感谢老师的关心,感谢国家资助与党的关爱,使她成为通信行业的一员,现在的她也有能力供自己的姊妹们,讲一些自己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让他们从小要自立自强,长大了报效好心人。还主动帮助玉树贫困户家庭的孩子辅导功课,邻居、同事都夸奖她是一个漂亮热情的藏家女孩。

我系通过这几年开展帮扶救助行动,大力的宣传和落实国家的资助民生政策,为一个个困难学生重返校园,也给帮扶搭建了了一个爱心桥梁。使贫困家庭重新燃起生活的帆,让他们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鼓起勇气好好生活,好好学习。

王继春。大通人,回族,2012年高考进去我系通信专业,新生报名的最后一天他还没有如期的来报到,班主任联系该生,得知妈妈残疾,爸爸由于3年前打工是摔断大腿,卧病在床,没钱去医院做康复治疗,家里的农田无人耕种,姐姐在重庆上大学,家里的生活单子一下子压在了向往大学生会的他的身上,我们系领导得知该生的家庭情况,我们立即让班主任通知王继春来学校报到,给村委会反应了这一情况,给家庭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利用我们系的绿色通道先让学生申请了缓交学费手续,由负责资助的寇元菊老师帮忙申请生源地贷款,和国家助学金,在校的三年他很朴实也很节俭,做让我记忆忧心的是他那脚上很旧的布鞋,上体育课他永远没有运动鞋,不管夏天下雨还是冬天下雪脚上还是那双布鞋,平时吃饭最后一个去食堂,菜汤加馒头,关注了王继春的生活后,我在我们班普大通信132班学生了解了这一情况,主动的开展了一个捐款爱心活动,大家你5元,我10元的最后捐赠了400多元,给王继春同学买了一双旅游鞋,剩余的就作为学习用品的购置,我有时一个月资助50元,还有衣服等,为了不让性格内向的他心里有什么自卑感,我们鼓励他去参加各种活动和学生会的一些职务,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我都会优先考虑各类资助,一方面为了能让他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也能给家人将轻一些负担,现如今的他也大柴旦青藏铁路公司通信基站维护上班。姐姐也上班了,毕竟让一个面临困境的家庭有了美好生活的希望,让一个渴望大学堂的农家孩子占到了国家公务员的行列。看到他们家的变化,我们也很高兴,每年春节他都打电话给我拜年,心里都是暖暖的,毕竟他是一个感恩的孩子,懂的曾经帮助和资助他的人,国家的各类资助政策既保障了困难学生的学业又减轻了家庭的负担,极大地增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党和政府对当代学生的人文主义关怀,是一项众人称赞的好政策。

篇8:资助典型案例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高校贫困生是高校不容忽视的群体。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所得到的反响直接影响了高校甚至社会的稳定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项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理论工作者为解决大学生资助问题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为实施资助工作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基础,使得资助工作有章可循,稳步推进。2007年,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资助政策体系,为解决大学生的经济困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由于助学贷款存在申请流程繁琐、申请资格要求苛刻、资助金额较少,国家级奖助学金分配名额稀少且各地方高校分配政策不一样,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不能紧密结合专业知识,且报酬偏低等问题,还需要各高校结合国家政策,立足自身学校现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开阔思路、创新形式,补充完善资助保障体系,使高校学生资助文化建设得到良好的全方面发展。

二、高校学生资助文化建设方法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在高校资助文化建设方面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学生资助为手段,加强文化育人,以培养学生价值取向为目的,不断创新资助形式,探索资助新方法,实现资助工作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资助育人”模式的转变,即让大学生知道“干什么”“怎么干”,特别是“为什么干”。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规范资助工作程序,加大资助工作力度,先后制定《环境与资源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选办法》《环境与资源学院优秀研究生毕业生评选办法》《环境与资源学院全日制研究生综合测评实施细则》《环境与资源学院本科生英语等级考试奖励办法》《环境与资源学院本科考研奖励办法》《环境与资源学院本科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管理办法》等奖励资助办法。

学院在学风建设方面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鼓励本科生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积极参加国家大学生等级考试,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制定《环境与资源学院本科生英语等级考试奖励办法》《环境与资源学院本科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激励制度,2015年学院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浙江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二、三等奖,浙江省物理创新竞赛省一、二等奖。本科生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15项(国家级荣誉5项),主持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达14篇,申请专利3项。四级通过率约达80%,六级通过率约达20%。

学院对考研学生及时提供最新信息,并开展动员会,对于考研成功的同学不仅报销考研费用(最高不超过500元),而且对考研录取率较高的班级,学院予以2 000~50 000元不等的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积极性,考研成功率逐年攀升,2015年考研成功率为18%,2016年为20%。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14设立发展性资助项目,按照“资助育人、择优立项”的原则,以完善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学生资助工作由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转型。具体措施如下。

1.专业技能提高项目。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科、专业、实验室的实践工作,提高与专业和今后从事工作有关的个人综合能力。当年主持校级、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团体赛立项分别资助1 000元、3 000元、5 000元,当年主持校级、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个人赛立项或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团体赛(排名前3)分别资助500元、1 500元、2 500元;未参加学校勤工助学者可申请学院学科或专业设置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专题调研等岗位,工作时限和计酬标准参照学校本科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2.科研创新提高项目。旨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增强学习研究氛围,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开展学术探索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当年申请主持院级科研创新预研项目立项者资助2 000元;在科研创新项目结题基础上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者另行资助(凭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书);申报外观设计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实用新型专利、国家发明专利(凭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申请文件)分别资助1 000元、3 000元、5 000元。

3.国际交流提高项目。旨在激励学生奋发成才,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择优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国(境)外游学、交换生等国际交流提高项目,资助额度2 000~5 000元不等,不能超过当年国际交流提高项目的实际费用。

4.创业实践提高项目。旨在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团队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创业探索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术创业能力。当年申请主持创业项目立项者资助1 000~2 000元。

5.就业竞争力提高项目。旨在鼓励学生参加考研,提高学生抱负水平,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高层次就业率。资助项目及额度参照《环境与资源学院本科生考研奖励资助办法》执行。

三、结语

学院设立发展性资助项目,按照“资助育人、择优立项”的原则,完善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进学生资助工作由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转型。发展性资助项目实施一年多以来,2015年学院确定经济困难生共180人,其中,24位同学获得“出国交流资助”,38位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50位同学获得了“国家助学金”、17位同学获得“学费减免”,126位毕业生获得“就业补助”,为39名新生和100余名考研同学“送温暖”,资助奖励金额近36万元。无论从资助范围,还是资助金额都有所提高。

发展性资助项目实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杨天垚为代表的一批同学,在入学之初即有创业创新的想法,苦于没有政策和资金支持,学院2014年开展发展性资助项目后,他们以学院为平台,积极申报项目,利用学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及资金支持,不断开拓创新,杨天垚等同学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通过发展性资助项目的实施,择优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国(境)外游学、交换生等国际交流提高项目,24位同学获得“出国交流资助”,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发展性资助项目的实施不仅切实提高了参与项目学生的自身素质,助力他们学业顺利完成及毕业后工作的落实,而且在后来的学生中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使我院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健康的竞争氛围。

我院一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及学校规定,开展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发放,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学院每年从教育事业收入中提取的学生资助工作专项经费及社会团体及个人捐助资金,增加资助金额来源,另一方面创新资助形式,走出了一条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经济资助+素质提升”新路子,提升我院学生素质,特别是对于我院贫困生学习环境的改善,自身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支撑性作用。仅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252人,就业241人,其中,4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4人出国留学,24人考取国家和省级公务员,4位同学选择扎根基层,服务三农,考取村官,7位同学自主创业,占毕业生总数的2.78%。学院考取研究生及高质量就业率居学校前列,其中,测绘专业就业率为100%。截至8月底,我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63%。

摘要:高校学生资助文化建设成效及工作开展情况是衡量学校教育功能实现状况的指标。基于此,以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为例进行分析,探究高校学生资助文化建设方法,为进一步提高高校资助工作,繁荣校园文化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文化建设方法,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刘淑云,唐承泽.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素质提升的高校资助文化建设探究[J].高教论坛,2016(1).

上一篇:进入会议室的注意事项下一篇:镇教管中心第三次师德师风督查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