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国家资助

2024-05-29

感恩国家资助(共9篇)

篇1:感恩国家资助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中考失利,来到了职业高中。曾经是因为迫不得已,但来到职高后,发现职高有万般优点是不被世人所发现的。

那是,是最炎热的夏天,心情也如那天气般,心浮气躁,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选择来到职业高中。我对自己说: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现在想来,真的不为当初的选择后悔。打个比方吧:职高就像是一位充满着智慧的老人,等着你来发现他的美,不会去和你炫耀。 职高不仅有最优秀的教师资源,还有全旗最超前的塑胶跑道,并且还有公家免费发放的750元补助费。这些都是我不曾感受到的。身为一个人,应该有感恩之心,应当涌泉相报,既然国家给了我们这样的帮助,我们就要努力学习专业技能,成为人才,回报国家与我们的这份恩情。

想要报恩,就要从现在做起。首先要努力学习,认真练好专业技能,有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的在自己的领域取得傲人的成绩,也才能更好的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我觉得我这一生有许多值得感谢的人。我们的国家,让我们拥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并给予了全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富足的生活。让各行业的人都有事做,有钱挣。

还有,我们的老师。俗话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是红烛,照亮别人,燃尽自己。老师的一声都站在那三尺讲台上,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看着他们懂事长大。但,老师又是最富有的,桃李满天下。

遍天下都是老师教出的学生,是老师用他们整夜的辛劳,只为给学生上一次精彩的课。老师的孩子病了不去管,坚持来学校,为什么?这是因为学校里有她的学生.老师啊!这世上最可爱的人,你用你炙热的心融化了所有人的心。

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人是我们的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睁开双眼去看一看这世界。从我们的咿呀学语,从我们的蹒跚学步,都是父母陪在我们的身边,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长大了的我们,羽翼丰满了的我们,想要脱离他们的怀抱。他们怕我们受伤。于是,我们便伤了他们的心,待我们从我们要闯荡的世界鲜血淋漓的回来时,他们却还是无条件接受了我们,给我们以为暖,父母亲啊,谢谢你们!

身为一个人,定要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篇2:感恩国家资助

有一首歌唱的好“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这首“感恩的心”一直伴随着我们教会一代又一代如何去感恩,去回报,虽然现在的我们还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我们要一直存在着感恩,不要去自私。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所以我们得到了很多的帮助,这些我们都要去感谢,我们要感谢国家,感谢学校能让我们在校学习,学自己热爱的专业,在学校的资助下,让我们得到了很大的帮助,我们用这笔钱买了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家里条件不算太好,有一个学期,正好家里没钱之际,家里的钱都用在了投资方面,没有钱的情况下,很着急,我一直都很郁闷,担心自己上不了学了,父母也很是着急,后来国家就发来了资助,我用这笔钱交了伙食费,剩下的买了学习用品,这让我充满了感激,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国家和学校给与了我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会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回报自己的母校。 现在的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回报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发誓,不管我们自己将来如何,我们都要有一颗热爱国家社会的心,虽然我们的能

力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也要拼尽全力,为国家做出有用的事儿,国家不一定会因为自己的能力而改变,但我们也要献出感恩之心。 只要有爱,就有关心,国家的强大,是我们所敬仰的,伟大的祖国养育着中华儿女,但作为中华儿女也要去懂得回报,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来,最重视的就美德教育这里包含修养,礼节,态度,感恩等等,感恩是多么一种伟大的精神,我们要懂得感恩。

篇3:感恩国家资助

高校感恩文化的时代内涵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古之先贤所推崇的一种重要道德, 在现代社会, 感恩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并未改变, 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责任意识, 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和生活态度, 也是一种认同和博爱,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国家软实力的体现。[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感恩文化的培育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报恩意识, 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 保证高校完成教书育人的时代使命, 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校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普及为大众教育, 大学生数量激增, 而这其中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不断扩大, 许多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困难面临着辍学的风险。为了“决不让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 党中央紧密联合各级地方政府、高校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逐渐形成了“奖、贷、勤、助、补、免”相结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帮助更多大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2]然而, 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自私自利、冷漠、不知感恩和报恩等不良现象滋生、壮大, 并且慢慢向高校渗透。例如, 有个别的学生认为国家资助不用白不用, 导致资源浪费甚至挥霍无度的情况出现;有些学生明知不符合补助申请条件, 却肆意捏造贫困事实, 伪造证明, 挤占补助名额, 扰乱整个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运行;还有些贫困生通过国家的助学贷款而顺利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后, 就将应还的贷款抛之脑后, 不主动按时足额归还贷款和利息, 甚至找借口推脱、拒绝还贷义务。这些自私、冷漠的行为既刺痛了资助者的心, 还影响了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和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 大力营造高校感恩文化, 改变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 感恩意识弱化的现状, 完善学生的人格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受助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分析

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持续推进, 在丰富人们的物质的同时, 也导致了大量社会失衡情况的发生, 如德育滞后、社会乱象滋生。感恩教育的缺失是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家庭感恩教育缺失

独生子女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 家长的溺爱使很多学生从小就只知索取, 不知回报, 此外, 也有很多家长自身就不懂感恩, 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学会感恩?这些在缺少感恩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 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尚不能心怀感激, 进入大学后即使受到资助也很难会对学校和社会产生感恩之心。

2.高校感恩教育重视不足

(1) 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脱节。高校在资助工作中, 为了保证资助的公平、公正, 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贫困生资格的认定、审查以及具体资助工作的开展, 并且资助工作以完成资助任务为目标, 忽略了感恩文化的培育以及对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 这两者的脱节, 减少了受资助学生表达感谢的机会, 使他们的感恩意识慢慢淡化, 感恩行动也就无从谈起。

(2) 高校资助方式失当。大多数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还主要集中于物质生活方面, 对于学生感恩情怀、责任意识、自尊自立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则缺少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举措。某些高校在资助工作中缺少针对性, 资助方式呆板, 如有些贫困生可能在生活环境中由于不断受到挫折, 逐渐形成了敏感、自卑的性格, 这可能使他们对资助行为的理解产生偏差, 将资助误认为是同情甚至怜悯, 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资助, 甚至拒绝资助, 即使接受了, 内心深处的不认可很难使他们产生感恩之心, 更不要说付诸行动的报恩了。

3.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生了急剧的改变,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争当“贫困县”、“贫困村”之风。[3]这种歪风邪气必然会冲击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争当“贫困生”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奇。此外, 一些个人或社会资助者注重经济和物质资助, 疏于心理疏导和感恩教育, 使受助者产生不用白不用的心态, 感恩意识逐渐淡化、消失。

培育高校感恩文化的措施

1.丰富高校感恩文化的内涵

实际上高校感恩教育可理解为对中小学所缺失的感恩教育的弥补、深化和提高。丰富高校感恩文化的内涵,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感恩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表现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不是单个人所表现出的固有抽象”。[4]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个人需要的满足离不开社会关系网中的其他成员的劳动, 一个人的价值也体现在通过自身的劳动来满足自身和社会的物质、精神需求。在这一基础上, 高校感恩教育应首先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方面, 要通过劳动完善和实现自我;另一方面, 也要避免以自我价值为中心而忽视了社会价值, 处理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才能更好的理解受恩与施恩、责任与风险的关系, 树立感恩的观念。

(2) 树立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感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强烈的责任感是推动感恩的心态转变为报恩行动的催化剂。因此在资助工作中要着重树立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不仅要对自己负责, 更要对家人负责, 对社会负责。

(3)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导大学生以辩证的、智慧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 既感谢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 也感谢使自己更加坚强的逆境和挫折。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不论带给自己成功或失败、荣耀或耻辱, 都应报以感恩的心态, 心存感激也能帮助自己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促使自己成长。

2.拓展培育高校感恩文化

感恩教育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地灌输理论知识上, 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 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求出发,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自我认知的完善和升华, 充实或改造旧的价值观, 发挥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

(1) 将高校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及时纠正不正之风。高校在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 要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通过感恩教育唤起受助学生的感恩之心, 让他们认识到他们能够解除后顾之忧, 顺利完成学业离不开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各方面的帮助, 他们理应怀有感恩之心;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教育机会, 教导学生认真学习, 提高综合素质, 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 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对资助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学校不能置之不理, 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纠正, 从而使资助和感恩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对生活奢侈、消费行为超过经济能力的学生可酌情减少或取消资助, 对其中骗取资助名额的学生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对有能力归还助学贷款而拖欠、拒绝还款的学生, 及时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

(2) 丰富学校文化活动, 营造感恩氛围。良好的感恩氛围有助于受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消除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和培养自尊、自知、自爱、自强的品格。校园文化活动是营造感恩氛围的有力武器, 然而目前高校举办的感恩教育活动通常数量少、规模小、缺乏系统性、形式不够新颖等, 对于大学生而言缺少吸引力, 参与程度不高。有鉴于此, 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和其他学生组织在学生中的组织带头作用, 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3) 专业课程学习中渗透感恩文化。高校的专业课堂是开展感恩教育的理想场所, 并且与目的性明确的主题活动相比, 具有更强的渗透性, 在不知不觉中加强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理解。如在财务管理课程中, 可以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智力投资分析, 分析父母对自己的财务及智力投资、学生因上学而损失的劳动收入、学校和政府对每个学生所支付的教育费用等, 从最直观的数据分析中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培养一个高层次人才所付出的代价, 让学生认识到他们除了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同样也要感谢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培养。由此可见, 高校专业课堂在开展感恩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高校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 提高教师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 增强高校学生对感恩的主观认知和感悟。

(4)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感恩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行为和情感活动, 同时也需要实践活动的支持。传统的实践活动主要有班会活动、团日活动、志愿者服务或公益劳动等, 再辅以演讲、辩论等方式强化学生对感恩的认知。而这些活动绝大多数需要学生主观上的参与, 对于能动性较差的贫困学生的效果则很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 高校有必要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将感恩实践活动进行量化, 如规定受资助者需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并且需要达到一定的时间标准。通过这些措施帮助贫困生走出自卑的心理障碍, 正视自己的困境和他人的资助行为, 学会知恩、感恩、报恩,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他律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 他律应当作为自律的辅助而存在, 因为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惩罚, 而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感恩, 并且心怀感恩。

结论

古人有训:“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乌鸦有返哺之恩, 羊羔有跪乳之德”。感恩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 它不仅是人性道德的重要基石, 也是维持整个社会秩序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潮流中, 这两者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感恩教育, 尤其是对于即将进入社会参与建设的大学生群体, 高校和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高校通过一系列资助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 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影响, 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自私、冷漠、不知感恩的性格缺陷。

反思当下高校感恩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培育高校感恩文化, 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一是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 如教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责任意识,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是拓展感恩教育的具体方法, 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 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求出发,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自我认知的完善和升华, 如将高校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及时纠正资助工作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感恩教育、丰富高校文化活动和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等, 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德.论孝文化与感恩文化的传承创新[J].船山学刊, 201 5 (1) :1 01-1 07.

[2]刘静.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 4.

[3]小康县争当贫困县折射出“懒汉思维”[J].时代金融, 201 3 (7) :1 4.

篇4:资助工作与感恩励志教育探究

【关键词】中职学生 资助工作 感恩教育 励志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26-02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奖、助、免等的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吸引了不少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适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在中职资助政策出台十多年来,中职学校的资助仍主要停留在物质上的资助,在精神上的影响非常小,思想教育不足。虽经济资助多样,但教育力度不够,全员育人格局有待提高。

一、中职学生感恩励志缺失的现象

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全面实施了“奖、助、补、免”等多元化的资助模式,几乎所有的中职学校内的学生都能获得至少一项以上的资助。这些资助在物质上极大地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上学的困难,大部分学生对良好的国家资助政策都怀感恩之情,立志学好技能将来回报社会。

不过,也有不少学生出现感恩缺失的现象——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懂得一味索取,不愿意付出,更不愿意吃一点小亏。国家的资助被他们认为是理所应当,他们一拿到资助就立即挥霍,月初是土豪,月中就花光,不懂得感恩,更谈不上励志。这些学生贪图安逸、不愿劳动、不愿奋斗,以至厌学逃学,没有追求,没有目标,精神空虚,缺乏责任感,等等。现实中,更有不少学生甚至因贪玩丧失学习兴趣,出现厌学、辍学,沉迷网络游戏等现象。

因此,这就成了中等职业学校资助工作中亟待完善的一环——感恩励志教育。

二、中职学生感恩励志缺失的现状

中职教学感恩励志教育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也是有原因的,仔细分析,有如下原因:

(一)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群体的个人原因

由于社会的观念、家长的心理等因素,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应该选择读高中,有的家长甚至会尽其所能一定要孩子上高中,认为读中职没有出息。现在的社会观念认为,上高中考大学才是“正道”,才有前途。这些“前途”都是为成绩好的学生准备的,而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中职学校。

这样一来中职学校的生源整体来说就是来自各校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成绩偏差,充满失败感,自认为没有前途,未来灰暗,他们心里问题也较多。比如考试成绩较低,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具有失败心理,对前途感到悲观迷茫,对教育的敏感度较低,教育管理难度较大。

一般中职学生可以分为四类:

1.留守儿童或是来自单亲家庭。

2.家庭富有,父母溺宠,任其挥霍。这类学生在初中时调皮捣蛋,且年龄尚小,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不能马上就业而且也不需要他们赚钱养家的,这些学生的父母将其送到中职学校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在学校多混几年,而且是跟父母协商好每月得多少钱后才来学校的(等于是用钱请学生来上学的)。这类学生只懂索取,不爱学习,不在乎学校的资助,用钱经常挥霍无度。稍有不顺,就和老师、家长对立,完全没有感恩之心。

3.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家庭一般的学生。他们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目的就是靠着国家的各项资助来完成几年的学业,混个毕业证,个人生活规划较差,同样无目的性,无进取心,对学习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毫无兴趣。然而他们对国家资助有着极强的期盼心理,对资助只懂得一味地索取。

4.家里贫困,交不起学费杂费的学生。因为有了国家资助政策,得以继续求学。这类学生往往进取心较强,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较为珍惜,有个人的人生规划以及较强的学习目的性。这类是怀有感恩之情的学生群体,他们积极乐观,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全校师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播感恩意识和爱的力量,这类学生也成为各大中等职业学校独特的风景线。

(二)受助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不合理使用和对学校资助工作的不理解

国家助学金是对贫困生的资助,希望贫困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业。但一些获得资助的学生把这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不懂得感恩国家和社会、学校。没有把助学金用于学习和生活,而是用来请吃请喝,任意挥霍。这些学生甚至还抱怨学校老师把钱发得慢,等等,这种感恩缺失的现象是目前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

在进行资助工作中,这种无偿的资助方式虽然解决了学生的“燃眉之急”,但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使得一部分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并把学校给予他们资助的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毫无感激之情,甚至感恩的意识都没有,甚至出现把获得助学金的多少当作攀比的对比物的现象。

(三)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忽视感恩励志教育

长期以来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出路等问题,对技术教学,不少学校成立专门的比赛特训团队,高度重视本校有多少学生能在某某级别比赛中获多大级别以及多少奖项。相对来说,对资助工作则以完成任务为标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其中的育人功能。

虽然在中职的德育课中也把“感恩励志”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许多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态度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有些学校随便找一个其他专业的老师来上。德育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是次要。段考随堂,期考更是用一篇作业来完成,也就是说,忙起来就可以不用上德育课。很多关于感恩的教育活动都是走过场,走形式,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四)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富裕起来的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的社会现象不断地影响着中职学生,社会上的那种急功近利、追求享乐、重利忘义等严重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90后”“00后”,他们感恩意识薄弱,只知索取,不懂感恩,更不懂奉献。不少学生不会体谅父母,不懂得教师的辛劳,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更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教师的教导之恩,更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的培育之恩。

三、加强中职学生感恩励志教育的措施及途径

感恩励志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的社会工程,想要较好地完成这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形成好的合力。

(一)从家庭教育着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感恩励志教育中的启蒙老师,并将家庭教育看作孩子获得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教会学生明事理,立志成才。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开始,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孩子与父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密切接触。因此,父母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

人类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父母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当发现孩子有要帮助父母的意识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和行为,让孩子体会到实施感恩的快乐。并言传身教,树立“仁爱之心”,常存“感恩之念”,尊老爱幼,善对亲友,关心别人,对待工作、家庭、社会负有责任感,构建团结和睦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榜样,做示范,这样能够促进孩子更加自觉地知恩、报恩和施恩,为感恩励志教育创建良好的氛围。

(二)以学校教育作为主导手段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把感恩励志教育作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学校要加强感恩励志教育,并把它作为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行为”,想要将思想道德教育推进,需要通过各方面进行“具体化”的工作。而感恩励志教育则是其中比较有实效的方法。感恩励志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要人懂得感恩,让人明志,有奋斗的方向,并在不知不觉当中引导学生知恩感恩,知荣明耻,进而知礼明德,促进思想道德发展。

在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中,要从细微处着手,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作为感恩教育的基础,在道德教育中渗透感恩励志教育。教育学生,无论是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要用感恩的心来对待。只有有了感恩的心,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社会才会更和谐、更阳光。

2.把感恩励志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要把感恩励志教育融入其中,并把感恩励志作为重要的校园文化因素之一。让校园处处都体现出感恩励志的力量和感恩励志的意识,把感恩励志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学校在不断优化物质环境的同时,建立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师生都能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把校园建设成为富有激励的阳光的文化环境,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通过这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熏陶学生,使之受到感染与鼓舞,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和励志。

(三)把社会教育作为辅助

充分利用实习见习活动,开展切实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学生到企业实习时虽然脱离了学校的管理范围,但仍受学校管理。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学校要把感恩励志教育带动实习活动中,并把它贯穿始终。教育学生在与社会人员的交往中学习为人处事,在工作中学会吃苦耐劳,得到别人的帮助要懂得感恩。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师傅和工友,当师傅传授技术时,要虚心听讲,要以感恩的心来对待师傅。同时,学校也要争取得到企业的支持,让师傅在传授技术的同时,把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礼仪知识等教给学生,把它当作一种有益的社会教育形式,融入学校的感恩励志教育体系中,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有益的补充。与学校教育联动,共同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成长。

总之,中职资助工作中的感恩励志教育是建立在物质的资助的基础之上,把精神的关怀和心理上的疏导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感恩励志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自信、自强、自立,进而以感激的心对待国家和社会,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励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社会、国家。

【参考文献】

[1]魏宇.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今日湖北,2013(10)

[2]廖远志.高校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J].考试周刊,2013(95)

[3]黄晓钰,宋齐明.浅议如何有效实施中学生感恩励志教育[J].学园(教育科研),2012(11)

【基金项目】南宁市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南宁市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职业学校感恩励志教育途径探析”(2014XSZZ08)

篇5:感恩国家的资助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润--题记

花儿因有了雨水的滋润而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大树有了深情的土地而生长的郁郁葱葱,小鸟因有了蓝天而自由的飞翔,我们因有了国家的资助而茁壮成长。他们的呵护和关爱,仿佛一缕春风,吹散了笼罩在心头的雾霾,又恰似一场雨露,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

古人因“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因此作为一名受国家资助的学生,我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社会和学校,我们应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落红的誓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对大地的感恩;“羊有跪乳之情,乌有反扑之意”,这是动物对父母的感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这是人类对知音的感恩。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懂得感恩,他们才创造了世间许多得传奇;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充满温情美丽。

一个人的出生不是自己决定的,我们只能面对。正如史铁生所说:“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死,但是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对于我的出生,我从来没有抱怨过。我们的要求是家人平平安安。而且抱怨也没有用,谁也不能可怜我们,同情我们。“母亲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姿势,苦苦的寻求着生活的出路。天天早出晚归,而少年的我从小就很懂事,时常帮家里劳作,除了种地收割外,还经常干一些家务琐事。家里有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老人的身体犹如破旧的工具,总是出现“毛病”,家里还有两位勤学苦干的孩子。父母还要供应他们上学的学费、生活费,母亲也体弱多病,所以我们面临生活危机。这些政府的资助来了--减免1000元学费还有1500贫困生补助,这些政策是如此振奋人心,我说:父母不会太着急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对故乡的思念是骚客们不变的话题,对家乡,祖国的热爱是我们心中百唱不厌的主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用他一生的精力关注民生,他力挽楚王,斥骂奸臣,以致于投身汨罗。“一去紫台连塑漠”的王昭君,正是由于她对祖国的关爱,留的“青冢向黄昏”,但她却绽放出绚烂的光彩,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都是将“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寓于感恩之中,表现了大无畏的情怀。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做好自己,关爱别人。

“感恩”不一定要感恩社会给予的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并欣赏的道德情操。我感恩社会资助贫困的政策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细心的栽培及爱心的滋润,并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学会回报。作为中职生,我们将感恩的心付诸行动有工作学习我严于律己,主题班会我热情洋溢,志愿活动我以身作则,劳动值日我挥汗如雨„„也许我现在做的事情还微不足道,但我会更加努力。等我足够大,等我梦想开花,我要用那怡人的花香,去点缀更多人的梦,去芬芳更多人的心!感谢有你,资助政策,让心灵安静,让梦想开花!

篇6:感恩国家资助

鱼儿在水中徜徉,流梭出一道道动人的涟漪,那是鱼儿对呵护它的大海的感恩;落叶在半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曲轻扬的乐章,那是树木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而我和每个人一样终究要在这社会中生活着成长着,喜怒哀乐每一个表情都离不开生活,酸甜苦辣每一种滋味都伴随着成长,每一份情,都是我对养育我的社会的感恩。

---题记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自己慢慢学着长大的过程,在人生的道上一步一个脚印,或深或浅记录着芸芸众生成长的深度。成功过,失败过,乐过,伤过,面对这些我们更多的是要感恩。感谢那些让我们成功或者失败的事情,感谢那些让你乐过伤过的人们,因为感恩我们才会有温暖的亲情,因为感恩我们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我们才会有恒久的爱情,因为感恩我们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家为小,国为大,我们都是每个家庭里面的一员,但是我们也都是古老而文明的华夏民族的子孙,我们有着相同的血统,相同的肤色,而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试问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会置同胞的我们于不顾吗?有句老话说的好:“没有国,哪来家”,但是,没有家的每一个成员,国又从何谈起,我们的国家深知每一位华夏子孙对他的重要性,每一位华夏子孙都是我们国家的掌上明珠,当他的子孙有困难时,他会义无反顾的帮助甚至拯救他的子孙。今天恰好是512大地震发生一周年的日子,回想起地震当时,无情的灾难悄然降临,不容的任何人准备,高楼夷为平地,山河顿失颜色,无数生命猝然逝去,原本的光明瞬间被黑暗笼罩,交通、水电、通讯都已中断,这时,我们的党和人民冷静而又迅速的做出抗震救灾方案,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冒着地震随时发生的危险亲临现场指挥工作,我们的人民子弟兵,率先闯入了抗震救灾第一线,无数的社会爱心人士,自愿投入到抗灾工作中,伸出援手,为我们的灾区人民送去了爱心。是啊,房屋倒塌了,联系中断了,生命逝去了,但是深深的人间爱不会

倒塌,浓浓的骨肉情不会中断,生命的希望永远不会逝去。一年了,如今我们的灾区人民正在为他们的重建工作而努力,他们要把自己的家园建设的更好,用感恩来回报世界,回报国家,回报人民,他们说:“四川人民是坚强的,四川人民不会倒,四川人民感谢你们,我们会记住每一个帮助我们的人,记住我们的国家,以后的日子里用更多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努力为我们的人民带来福祉!”

一双双温暖的手,从祖国各地伸出,牵在一起,就是一座情的长城。一颗颗炽热的心,在神州大地涌动,连在一起,就是一座爱的坚堤。十三亿人共同承担,再大的困难也会变得渺小; 十三亿人爱心汇集,再小的河流也会成为江海。让我们挺起中国人的脊梁,擦干泪水,坚定前行!是啊,当人民有困难时,我们的国家会是第一个冲上去的,国家的力量值的我们相信,而我们唯有用一颗感恩去感谢养育我们的祖国,去感谢呵护我们的人民。

我是一名在校的大二学生,在我的学习生活当中,也接受过国家助学金和奖学金的资助,我深深的知道这些资助对我的生活起不到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它却可以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我,缓解燃眉之急。我知道,要彻底的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奋斗。但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我们的国家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滴水,而是海洋,是一个让我们生活幸福和平的环境,是一个让我们值的生存的场所。面对国家对我们的资助,我们无以为谢,唯有感恩,只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的去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力争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将来为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我们的人民争取幸福的生活,才是我们对国家的资助最好的回报。

篇7:感恩国家资助励志青春征文

爷爷年轻时力壮如牛,直到老年也风采依旧,然而命运总喜欢在人生如意时给人一些灾难,年过六旬的爷爷忽然得了疾病,需要动手术,可是工薪微薄的父亲在负担我和弟弟高额学费的同时,又怎么负担得起爷爷的手术费呢?没办法,念及爷爷年事已高,就放弃了手术。灾难总接连出现,在爷爷患病的同时,一向精明的奶奶也得了轻微的老年痴呆症,病重的爷爷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妈妈身体也很差,她一面在家务农,一面监督我学习。因此,家庭生计就全靠父亲一人,可是父亲长年劳累,身体也渐渐变差,我真的很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倒下去。所以我申请了国家助学金,来帮父亲减轻一此负担。

自获得国家助学金后,我能够把它用到实处,如买自己所需的书籍和伙食费等。这些帮助,减轻了我许多压力,也减轻了家里的压力。因此,我能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不习中去,为我的梦想打拼,好好利用高中的宝贵时光,学到扎实的知识,掌握真正的本领。

贫穷,决不是一个人的资本,受资助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但我也没感到一丝的自卑,相反,我觉得自己从助学金中获了很多,它给予我的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资助。是助学金给予我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学习之余做一些义务服务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服务行业的艰难,而这也时时为我敲响警钟——只有多加努力方能成为人上人,才能让我的生活充实且丰富多彩。当我被告诉是国家助学金的获得者时我非常高兴,但在高兴之余的就是感激,首先,我非常感谢国家和学校的各位领导、老师对我们这些贫困学生的关注,并给予我们实际的帮助,让我们有机会和其他同学一样在教室里学习,有机会听老师们传授知识,在学校专心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代表我们这些贫困生在这里向国家、学校和所有关心帮助我们的人表示深深的感谢!

一个高中生,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确实有很多不方便。同样,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培养一个大学生是那么的不容易。而助学金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它大大减轻了我的家庭负担,同时也让我的生活得到了物质上的保证,更让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助学金让我找回了生活的自信,让我懂得了感恩,让我明确了自己的责任,让我坚定了报效祖国与人民的信念。为此,我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己的学业技能,尽量做到让家人、老师和自己都满意;同时,我也要省吃俭用,将钱用到实处,尽量减少家里的负担;我要严于律己,勤奋努力,为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我知道,社会中存在着很多比我更不幸的人,所以我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知识,扩展知识范围,珍惜时间,拼搏奋斗,立志成才,努力成为祖国未来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那些不幸的人渡过难关,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8:感恩国家资助

关键词:资助育人,诚信,感恩,教育

当前, 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出现在高校资助育人中的一些大学生诚信感恩缺失现象值得深思。

1 资助育人中大学生存在的诚信感恩缺失问题

如今,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资助力度的加大, 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在申请国家助学金时, 争先恐后, 有些学生认为这是沾光, 不申请就吃亏了, 一味追求私利, 同学之间互不相让, 即使是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在获得了资助后, 也认为本来就应该获得资助, 自己享受资助是理所当然, 想不到感恩, 还会埋怨资助力度太小。更有甚者拿着助学金挥霍浪费, 把资助的钱用来请客吃饭、买奢侈品等, 扭曲了助学金真正的用途。有些学生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 但是缺乏诚信感恩意识, 违约现象屡屡出现, 让我们深感痛心。

究其原因, 在资助育人中, 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有着极大影响, 如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2 诚信感恩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普遍追求个性发展, 在追求个性发展的同时, 愈发表现出个人的自私自利, 重视个人发展, 但实际上却在堵自己发展的道路。殊不知, 诚信感恩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有多大。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 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 信也。”“信, 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 信守诺言, 言行相符, 表里如一, 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子曰:“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人若不讲信用, 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 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可以说, 自古至今, 诚信对一个人的影响都很大, 做人不诚信, 则会孤立无援;做事不诚信, 则会事不成。有多少不诚信的所谓成功人士前途断送, 有多少不诚信的名牌企业破产收场。诚信与否与个人的发展关系密切, 诚信俨然是一个人人品的试金石。诚信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更是影响之大, 不认真履约, 个人诚信有问题的大学生, 纵使才能再高, 也不会受欢迎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 有了感恩之心, 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 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常怀感恩之心, 才会在与人交往中, 善待他人, 才会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拓展个人的发展空间。

在资助育人中, 要让学生明白, 一个诚信的人、懂得感恩的人势必会是一个负责人的人。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唯有诚信感恩的人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3 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

国家的资助政策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开劈了一条阳光大道, 使不可能上得起学的困难生顺利完成学业, 受助学生理当感恩。对于诚信缺失、不懂感恩的现象, 必须想办法加强教育, 使爱不被冷落。

3.1 加强道德品质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需要加强其道德教育。诚信感恩都属于道德范畴。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 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代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 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 诚信感恩意识的培养必须加强道德教育。

在资助育人中, 要教育学生明白道德的概念。个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社会群体, 良好的道德品质会赢得尊重, 能充实生命。可以通过在大学生中宣传典型的道德模范案例, 使学生悟出情操的境界。让受助学生试想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 如果没有得到帮助, 人情冷漠 (无道德的人心是冰冷的) , 自身的感受如何?用情景融入方式引导学生要做一个道德品质优秀的人。

3.2 加强责任感的培养

责任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是一个人对待人生和生命环境的态度。同时, 责任具有社会意义, 责任要求做好份内应做的事, 也要求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 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

享受国家资助的学生应该具有责任感, 享受了国家助学金, 就必须有责任和义务去珍惜机会, 努力学习, 报效祖国。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 签订了助学贷款合同, 就必须诚实守信, 履行约定, 这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如果不诚信, 产生违约行为, 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歌德有句名言:“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这种爱在资助育人方面应该体现在诚信感恩上。一个讲诚信、懂感恩的人必然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不诚信的、不能感恩的人认知不到别人赐予的恩惠, 记不住别人的好处, 更不可能去帮助他人。这种人自以为是, 固步自封, 执拗于自己的偏执理解, 心灵的灰暗使个人的私欲代替了自身应负的责任, 就不知诚信、感恩为何物了。因此, 在资助育人中, 必须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 才能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认识事物, 明礼诚信, 知恩、记恩、惜恩。

诚信感恩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高校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教育大学生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承担责任,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李玉凤.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感恩诚信教育的思考[J].学理论, 2010, (10) .

[2]沈志萍.诚信、感恩与做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6) .

篇9: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资助工作中

关键词:感恩;意识淡薄;资助;引导;教育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

当前,经济资助确实为困难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对国家和社会提供的资助怀有感恩之心,但在资助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受助不感恩的不良现象,令人堪忧,具体表现为:

(一)对感恩认识不足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圣贤自古就教导后人要懂得知恩、感恩、酬报恩德。然而在当前学生资助工作中,部分学生在获得了资助后,常常认为是理所当然,有的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获得资助非我莫属,觉得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在获得资助后,请吃请喝,大肆挥霍;还有的认为自己受到资助是在帮助资助方获取好名誉,双方互利,不存在恩惠;他们缺乏最基本的对“恩”的认识。

(二)不心存感恩

现在的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己经缺少了对父母、老师、同学感恩的情意,对待老师缺乏起码的尊重。虽然有的学生知道获得资助是社会或者个人给予的恩惠,但是心中却很淡漠,缺乏感激之情。

(三)缺乏回馈社会的感恩意识

在各种资助金颁发仪式上,学校领导都勉励获得资助的学生要好好学习,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学校、回报父母。然而现实却不尽人意,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但其中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还有些大学生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学成后却毁约不回等等。

(四)攀比、虚荣心理严重

很多高校在给予困难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没有给予其相应的精神资助,没有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关注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造成了受助者虚荣心强、攀比心重,对身边同学的关爱显得麻木不仁,缺乏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受助者以弱势群体自居,但又担心身边的人瞧不起,随之会产生挫折感,导致自卑、失落、困惑、抑郁、仇富以及自我封闭的心理,久而久之会积淀成为以一种知恩不报、恩将仇报的极度自私心理。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

当前社会功利主义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片面追求利益的同时,使人们的道德出现滑坡。贫富差距的现实存在,一些社会资助和个人资助因为过于注重经济的资助,忽略了受助者的心理需求,使受助者产生一种理所当然、受之无恩的心理。

(二)学校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足

目前,我国学校主要将重心放在学业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学生关心最多是成绩和就业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虽然在日常教育中也在提倡感恩,但采取的方式大多是灌输式、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形成长效机制,从而使学生的感恩能动性缺失。

(三)家庭教育问题使学生自私心理严重

在家庭中,现在高校的学生大多是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更多的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往往忽略了对子女的感恩教育,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父母的无私奉献成为了单边行动,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育。另外由于有些家长自身素质的欠缺,没有以身作则,不孝敬长辈、不文明行为,孩子耳濡目染,直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作用。

三、加强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并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或美德,更是一种需要自觉性的现象,感恩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它需要教育的点拨和引导,高校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要不断渗透感恩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感恩教育需要遵循由知到情再到行的一个过程,利用对学生的经济资助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言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所以,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应倡导各院系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通过讲道理、明事理,把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融合,让受助学生的心灵在温馨平等、受到尊重的氛围中接受洗礼。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学校橱窗、班级板报、网络等活动,使感恩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排解受助学生的孤独情绪,养成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此外還可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如成立自强社、爱心社、志愿者团队等。通过对学生一系列的感恩教育使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认知层面发展到情感层面进而达到实践层面。

(二)引导学生感恩父母

要引导学生不能简单地把贫困归结为父母或社会自身的问题,甚至产生不满等情绪。要引导学生算经济账,让学生了解家庭和父母的真实的生活情况,让他们懂得父母付出的艰辛。要利用父亲节、母亲节、父母的生日等开展感恩教育及专题团日活动等,让他们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学会感恩,要懂得生命的不易、亲情的珍贵。学会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教育学生感恩老师

辅导员可以利用大量的实例告诉学生,老师们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办理贷款和各项资助的手续,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理疏导,可以说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与老师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辅导员要教育学生感谢老师的教诲和辛勤的培养,尊敬师长,树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要弘扬尊师、爱师、谢师的风气。

(四)进一步规范学生资助体系

应从制度上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和宿舍同学等多层面对学生的生活情况、消费情况等进行了解,建立跟踪档案,实施动态管理,查堵非贫困学生进入受助通道。

(五)加强法制观念教育

高校要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让受资助学生意识到诚信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诚信。同时,这种教育应提前在受资助前,这样可以杜绝部分学生对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作假的现象。再者,要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诚信行为,轻则诫勉,重者则取消其受资助资格并扣除相应学分。这是诚信制度执行的关键和强有力的措施,它将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上一篇:保险公司早会激励话语下一篇:学校安全警示教育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