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设及管理

2024-06-12

课程开设及管理(精选8篇)

篇1:课程开设及管理

沧县2013年暑假校长培训材料之---课程开设及管理

关键词一:教育 教育方针 培养目标

一、什么是教育: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人使人成其为人的活动。

二、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培养目标:公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四、三个小面向: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主动发展。

五、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关键词二:课程 课程表 教学常规

一、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源自一个科研成果)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三、新课程的特点: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四、几组两维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普通课程――职业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学术课程――实践课程。

五、学科课程三维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是分层地体现的,目标的构成及其关系可按三个层次分列:1

篇2:课程开设及管理

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小学美术绘画课程已经被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列入到小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我们美术学科也提出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也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只针对美术专业人才而设定的,而是面向全体公民,尽管美术专业人士可能在五个核心素养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课程,绝不是画出一张画,做出一个泥塑、剪出一张剪纸,美术课程需要解决的是孩子们的独特的思维方法,这一思维方法要从人类历史上无数创造(造物及艺术作品)中,获取一种思维的趋异性、独特性、变通性、转化性、多元性等等。

当每个学生能够在美术课程里,将自己积淀的美术思维方法用于他的其他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处理问题的方法时,当他们能够基本做到艺术化生存的时候,其核心素养才是真正地达成了。

美术核心素养(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课堂上情境的创设,令学生们能够在问题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美术思维、表达能力去解决某个问题。传统的美术课,让学生画一幅画,看画的像不像? 难道就是参照、摹仿式的造型了,这样就是美术课?小学生学习美术就是为了学习造型吗?假如仅仅是造型的体验,对学生们日后的生活有何用?即便是不在学校学习,当下各地城市里、旅游点里也有也能照葫芦画飘呀?美术课程的意义在何处?学生如何形成美术核心素养与能力呢?

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教育追求“智慧”,强调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这极大改变了传统教学的面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地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发展与个人兴趣。

以上是我对核心素养下美术课堂的理解,由此,基于本校的美术课堂及美术社团活动,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望领导批评指正:

一、美术常规课堂建议

(一)美术连堂制教学(80分钟)

美术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自实行课程改革、使用美术新教材以后,美术课的动手实践内容有所增加,或画或剪或粘或贴或揉或捏等。一堂课内教师在完成知识的传授、经典作品的欣赏、现场示范等必要步骤后,留给学生的时间已经不是很充足了,大致的时间分配为教师引导分析面授15分钟,学生操作练习25分钟。根据课程内容及学情,教师讲的时间有可能还要长一点。留给学生操作的时间会更短,而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通过理解、探索、合作交流,最终完成一幅作品是不太现实的。如遇大型手工活动,未完成的作品很难保存,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创作激情。

建议:80分钟连堂制,学生能够尽情的书画和创作,在体验乐趣的同时完成优秀作品,布置校园文化。

(二)美术组教研活动

首先,美术教师的任课问题。我校美术教师平均每周16-18节课 加上善美课程活动,有时会达到20节课。美术组都是年轻教师,都有一腔为教育奉献终身的热情,更愿意扎身于美术教学改革活动中。但在校的时间有限,平均每天4-5节课,经常一个班一个班的穿梭,进行学习、备课的时间和精力就会相对减少,从而不能把每节课都打磨成适合学生的精品课程。

建议:美术组增添数名新成员,合理分工,增加备课与教学设计时间,把每堂课都打磨成适合学生的精品课程。

其次,美术组备课问题。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上除了讲,更多的是画,有时也需要教师现场做范画。同时,教师要讲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东西,还要涉猎传统文化、节日庆典等各方面的知识,以及善美课程、社团活动都需要教师提前备好课,做好教学设计,画好范画,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这就需要美术组教师有更多的绘画空间。

建议:成立美术教研组,办公室一侧放办公桌,一侧放绘画书凳(条件允许的话),让教师巩固绘画功底,学校在大型美术作品展时,也可展示教师作品。也可与综合活动实践教师一个办公室,综合活动实践的开放性、生活性与自主性与美术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我校的综合活动实践课程除种植外都与美术课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美术社团活动建议

(一)建议开设社团活动课程

黏土社团(超轻黏土、软陶)(社会实践课可选)

纸艺社团(剪纸、衍纸、瓦楞纸、皱纹纸、三角插、折纸

(社会实践课可选)

图左瓦楞纸 图右衍纸

水彩

水墨画

水墨画、水彩画社团

重彩油画棒、色粉画社团

致敬大师、致敬经典(传统文化)社团

版画社团(纸板、吹塑纸版、胶板)

纸浆画(社会实践课可选)

布语社团

(牛仔布和生活用布,融入刺绣,十字绣)

沙画社团 绳编社团

(社会实践课可选)

素描社团

动漫社团(黑白装饰画)石头画社团(社会实践课可选)书法社团

(二)取消部分原有社团

1.水粉画社团

应试性太强,原为高考培训班重点科目,不适合小学阶段。2.工笔花鸟社团

步骤繁杂,美术功底要求高,多为高年级学生练习。3.简笔画社团

简笔画近年来被多名美术名家所摈斥,它单纯的要求形体的相似而禁锢学生的思维,不符合核心素养的理念。

(三)社团要求

1、双向选择权

学生可以根据社团教师的介绍或作品来选择社团,教师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选择学生。不适合或者消极厌学的学生,教师有权利让其退团。

2、社团考核制

所有参加社团的学生必须参加期中与期末考核,各完成一幅大型作品,为校园文化做准备。

3、社团上课时间

社团上课时间为一下午或3小时,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完成作品。

4、社团教案

每位任课教师要准备一份详细教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晰。从接触新课程的普及常识至课程的由简到难要设置合理。教案经过美术组集体备课讨论后方可使用,不恰当之处随时改正,课程必须严格按照教案实施。学期末教案上交美术组,建档保存,重复使用。

5、优秀社团成立善美精品课程

经过学校领导观察考核后,优秀社团成立善美精品课程,例如牛仔布语社团,可以作为学校的特色,成立善美精品课程,自制或购买教材,广泛教学。

三、校园文化建议

广泛应用学生作品

1、挑选平时课堂与社团优秀作品布置校园文化,增加文化底蕴。

2、每层楼道一个主题,由一位教师负责。

3、楼道里陈列学生水彩作品【24节气】

4、大厅陈列剪纸与书法作品。

5、与学校特色戏曲进校园融合,让学生创作戏曲水墨画,京剧脸谱等,体现传统文化底蕴。

篇3:课程开设及管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5S管理,生产现场优化管理,职业素养

引言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通过什么途径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兼具一定的企业精神与品质,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文章通过国家示范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开设“5S生产现场优化管理”课程为例,针对现代企业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要求,探索如何引入“5S生产现场优化管理”课程提高本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介绍了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开设“5S生产现场优化管理”课程的意义和课程建设方法,从而全面提升本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协助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为“职业人”角色,以满足企业需求。

1 课程简介

1.1“5S”含义

“5S”起源于日本,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针对企业中每位员工的日常行为提出要求,倡导从小事做起,力求使每位员工都养成事事“讲究”的习惯,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工作质量的目的。“5S”是指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 ketu(清洁)、Sh itsuke(素养)这五个单词的统称。“5S”管理活动是一种品性提高、道德提升的“人性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修身,在于提高人的素质。日本企业家们普遍认为5S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是培养优秀员工,提升员工个人品德的根本途径。

1.2 生产现场优化管理

所谓生产现场优化管理就是对工作现场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做到“环境整洁、设备完好、物流有序、爱岗敬业、文明生产、产品优质”。现场的工作秩序、环境的文明程度、员工的精神面貌、工作的质量优劣是广大用户判断能否与这个单位合作共事、同筑未来的根本条件。努力搞好现场管理也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优化现场管理是单位提倡的共同价值观念和全体员工活动行为的准则,将增强形象竞争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3“5S生产现场优化管理”课程

“5S生产现场优化管理”课程充分体现“5S”管理精神,以提高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提高生产现场相关人员的改善意识、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如何提高生产流动性为主线,阐述了改善生产现场管理方面的理念及具体操作手法。课程讲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包括生产过程设计与现场布局、5S及可视化管理,JIT生产、品质管理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企业员工的工作理念、工作技能等知识技能通过课程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具有高度敬业精神与职业操守的优秀人才。

2 课程需求分析

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必然引发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随着技术起点较高的三资、民营、私营等企业的迅速崛起,使得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毕业生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力军。企业对机械类高职学生主要定位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实施,产品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制造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更新改造和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要求学生综合能力强,能处理生产现场技术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生产管理能力,并具备较高综合素质。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应把握其内涵和外延,着眼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活、公共生活,全面发展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学生高水平职业素质是企业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3 课程建设

3.1 目的及意义

“5S生产现场优化管理”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现代工厂管理的“5S”管理模式和理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以适应现代社会、现代企业的需要。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脚踏实地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创造令人心旷神怡的学习、生活环境的过程中培养对学习的耐心和对团队的爱心,并从环境的变化上获得成就感,增强归属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升学生们的职业素养,缩短他们对企业的适应期,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能力。

3.2 教学情境设计与内容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对秦川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宝鸡机床集团公司、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进行调研和就业岗位群分析,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5S生产现场优化管理”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核心课程。通过岗位职业标准分析,在专业学习领域中总结归纳出七个学习情境,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最终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基本条件、课程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教材和参考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获得提高。教学情境及内容如图1所示。

通过“5S生产现场优化管理”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5S现场管理基本原理,树立管理意识,潜移默化的转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做事马虎、行为涣散、责任意识不强、卫生意识差的不良习惯。养成凡事认真、行为规范、遵章守法、文明礼貌、认真负责的习惯,养成依照规则,认真对待每件小事的工作作风,养成执著、持之以恒的品质,进而达到提升学生行为素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每位学生的亲身体会,持续推进,从内心认同,循序渐进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习与生活环境的改造,进而塑造团队精神。而当学生就业后,这种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素质将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实用型和技术型的人才,这是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开设“5S生产现场优化管理”课程,从最基本的现场工作环境着眼,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素质,准确理解5S管理的理念,牢牢把握5S管理的精髓,使现代企业成熟管理理念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协助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为“职业人”角色,以满足企业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教高[2006]16号.

[3]魏卫.职业规划与素质培养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王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引入5S管理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王玉鹏.高职院校引入5S管理理念初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

篇4:课程开设及管理

关键词:中职科学课程;科学素养;STS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128-02

一、新常态下我国旅游业对人才需求的背景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开辟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天地—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5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与发展,同时旅游者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对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旅游人才要掌握更广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要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中心,不但要注重学生业务素质及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人文素质、科学素养、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科普法第十四条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加以重视和普及,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科学类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职学校开设科学课程是增长学生科学素养、发扬科学创新精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的重要举措。

二、当前中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个“弱项”

虽然旅游类专业属于文科类专业,但是新制定的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也明确提到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中职生在文化结构及科学素养方面需要大补特补,在中小学阶段,进入职校的大部分学生在这些学科领域兴趣不高、基础薄弱。根据2015年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从城乡分类来看,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4.86%提升到9.72%,尤其要注意的是农村居民仅从2010年的1.83%提高到2.43%,而且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04%,明显高于女性公民的3.38%,女性的科学素质水平与同期男性公民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特别是在以女生居多的中职旅游类学校,对中职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对科学常识的普及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以我校为例,农村户口的学生要多于城市户口的学生,女生总人数大约是男生总人数的3倍。根据中职旅游类学校的整体状况,从性别比例来看,女生总人数远比男生总人数多;从生源角度来看,农村户口的学生远多于城市户口的学生。因此,中职旅游类学校的科普工作其任务相当繁重而艰巨。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目前存在弱化基础素质课程的实用主义倾向,旅游类专业由于学科性质虽然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重视,但却忽略了科学素养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时数较少,而且处在从属地位,有些专业甚至完全没有开设科学类课程,这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及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较为不利。

三、中职旅游类专业科学课程的建设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有整体的思路和规划,特别是要用当前科学教育的新理念来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而不仅仅是走传统课程建设的“老路”。笔者根据多年在旅游类学校从事科学教育的经验,提出以下建设原则:

1.坚持STS教育融合模式的原则

现代科学教育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教育,而是融科学与技术为一体的科技教育。中职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往往更注重实践知识,传统的学科“拼凑”模式仍然是学科知识教育的“变种”,因此,是不能适应当前中职生发展需要的。而STS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是当代国际科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以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并且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探讨和揭示科学、 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STS教育突出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对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理解。因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这非常符合当前旅游类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背景。

2.坚持综合性与系统性有机结合的原则

学生所面对的是完整的、真实的“现实世界”,以前的学科教育不利于学生对完整的、真实的“现实世界”的理解,割裂了其间的联系。当前科技的发展趋势是各学科相互交融,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科学教育综合化是大势所趋。在教材的内容上,必须是综合化的,但不是各种学科知识的“大杂烩”,也不是知识的“碎片化”,而是要以社会问题或生活问题为中心来编排内容,这样可以在社会背景中来引入教学的焦点,同时也符合当代国际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出的科学教育情境化的方向、符合建构主义的原理。问题的选择要具有职业性与系统性,与日常生活相关联,这样可以对接学生的职业场景。

3.坚持课程建设与课程群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主要是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呈分离的形式,同时也缺少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在传统的课程建设中,仅仅是抱着利用某一门课程的讲授来达到某种教学目的,各课程建设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课程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打造一门“核心”课程,而是要进行课程群的建设。建设有梯度、有层次的有机课程体系,提供多种类型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这就要求在STS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的理解中职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及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来设定中职旅游类专业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根据中职旅游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校课时的状况,仔细研讨,反复推敲,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及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从而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指明方向。

4.坚持课内、课外相协调的原则

当前中职课程改革的一个很大的趋势是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而且也是教师的知识、技能、教学能力的一体化、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在STS教育思想原则的指导下,在教学方式上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体验,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这十分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中职旅游类专业的课程有许多也是在室外或实操室展开,科学课的目的也不是关起门来“闭门造车”,而是让学生在鲜活的真实世界里获得认知与体验,这就要求课程群里面要设置适量的课外活动课程,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协调。特别是要坚持开展一些常规的科普活动,例如每一年的科技活动周及全国科普日等全国性的科普活动。同时还要根据中职旅游类学校的专业特点,开展有专业特色的科普活动,形成一个系列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的自我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对专业课教学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编写一本适合中职旅游类专业的科学教材难度不小,市面上也没有相应的参考范本,笔者根据自身在旅游类学校多年的科学课任教经验,编写了一本相应的教材,为中职科普的科学教学提供一点素材,其中有一些问题还要进一步研讨解决,下面仅举例三个:

1.课程体系的确立问题。一门课程不能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认知与技能的载体。而本教材也是属于“综合理科”的范畴,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公共安全等学科。如何在众多学科内容之中确定教材的编写体系,而不是学科知识的“大杂烩”,其间各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如何把握,是一个见仁见智、很难把握的问题。

2.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如何以问题意识,穿针引线,把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是仍需探究的问题。同时针对当前不少学校弱化基础素质课程的趋势,课时有限,课程的内容的量,应如何把握,值得探讨。

3.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当前知识的碎片化趋势明显,图文并茂是教材采取的基本方式,同样对教师在教学能力上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是对教师的知识面的要求要广博,其次是面对理科基础更为薄弱的文科类中职生,如何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具体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好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考验。

参考文献:

[1]王燕丽.关于在中职学校开设科学课程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20).

[2]林德宏.《综合理科》的编写思想、特色和使用说明[J].职教通讯,2001(8).

[3]丁邦平.论国际理科教育范式的转换—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1).

[4]胡燕玲.职业学校的综合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13).

[5]李斯伦.科学素养读本[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篇5:课程开设及管理

一、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

1.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善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初中级岗位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能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训,相应的,学校必须提供相关实验设备和材料。例如,“网线制作与测试”实验需要购买双绞线、RJ-45水晶头、压线钳、测线仪等;“组建小型计算机网络”实验则需用到多台客户机、服务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部分实验材料属于一次性耗材。

要完成信息技术课程全部的实验教学,学校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实验场所,购置实验设备,并且每年投入一定经费进行设备维护,这对多数学校来说是笔不小的费用。为节省开支,部分学校削减实验场次,部分学校仅提供机房供学生上机,条件较差的学校直接改实验课为理论课,将信息技术课完全搬到教室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只是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这不符合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也将大大降低。

2.教材内容滞后及偏理论化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既要理解和掌握各种概念与原理,又要联系实际,进行大量实操练习。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也应遵循此原则,然而,现今的信息技术教材在理论和实操比重等方面,总是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达不到实际教学要求。

(1)教材更新速度滞后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而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因此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刚出版一本介绍某种技术或设备的书籍,我们即发现该技术已经过时,()或设备已遭淘汰。课程内容落后,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有效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

(2)教材偏理论化

信息技术教材种类繁多,但真正系统性强、结构清晰的少之又少。少数结构安排合理,内容讲解翔实,涵盖整个学科体系的教材,又因理论性太强,不适合中职学生学习。

3.师资力量薄弱

信息技术是专业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更要有能让中职学生轻松掌握信息技术的优秀的教学能力。中职学校往往缺少优秀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于是,部分学校安排其他计算机学科教师兼任,或是直接让文化课教师改教信息技术,造成教师边学边教、教师水平不如学生的现象频发,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4.落后的教学方式

中职学生的.特点是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厌恶理论知识,喜欢动手操作,从参与教学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强调对基本原理的掌握,侧重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并处理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师本教育和填鸭式教学不适合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尤其影响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教学效果。

二、针对课程现状的对策探究

1.增加资金投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学校要打造优势专业,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可以每年从学校预算中划出一定资金用于实验场所建设、实验材料购置以及设备维护等,并逐年增加投入。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例如,在机房电脑安装特殊软件虚拟实验环境,利用虚拟出的实验环境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该方法需要相应软件的支持,同时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精选合适教材,加强校本研究

教材选用要慎重,要选择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尽量以实践教学为主,能够通过简单的实操案例讲解使学生掌握

知识和技术,这对保障中职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实际教学中,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授课内容,以实用性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知识、技能做重点讲解。例如,如何获取网络资源、如何组建小型计算机网络等。同时,加强校本研究,针对本校学情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对教材的调整、补充,以及校本教材开发,达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3.引进优秀专业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缺少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学校,应积极向外招聘优秀教师,也可内部选派合适教师外出学习,通过专业培训达到胜任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

信息技术更新迅速,学校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与学习培训,使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够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并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

4.改革传统教学方式,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1)运用多媒体教学

中职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还普遍采用着“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照本宣科、死教书、教死书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学运用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进行演示,不仅能将抽象的网络原理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还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兴趣。“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必将被“演示+操作+讲解”的新型授课方式所取代,信息技术教师不会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尴尬将会彻底扭转。

(2)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精讲多练法”正适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

法”是教师提出任务并引导学生积极搜寻相关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个完整的项目来掌握教学内容。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根据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努力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校要打造信息技术精品课程和优势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必须加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各个方面入手改变现状,并将自身优势和职教特色融入进来,真正形成具有本校职教特色的优势专业。

参考文献:

[1]郑建圣。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中旬,(01)。

[2]傅颖。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J].职业教育研究,(06)。

作者简介:郭磊(1984.8―),男,湖南永州人,硕士,西华师范大学实验中心助教,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

篇6:课程开设及管理

一、红沙河学校课程开设情况

(一)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情况。

1.张掖市、高台县两级人民政府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政策、文件,采取了有效措施、办法,使本校的教育教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

2.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和发展、规范学校课程行为的政策、措施、制度。为加强音乐、美术、体育、书法、通用技术等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所采取了相关有效措施。

(二)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情况。

3.红沙河红沙河学校已经严格执行了国家课程方案,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要求,开足开齐了国家课程,不存在随意增加或减少课程课时的现象。音乐、体育、美术、书法、通用技术等学科课程能全部开足开齐,没有被挤占或挪用课时现象。

4.红沙河学校重视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设备设施的配置,师资力量和设备配置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5.红沙河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集体体育活动;红沙河学校制定的课程计划能充分保证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确保了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集体体育活动。

6.义务教育阶段红沙河学校已构建了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严格落实《甘肃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预留了充足课时。

7.红沙河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能立足本校实际,纳入红沙河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体系。

(三)教材及教辅材料征订、管理及使用情况。

8.红沙河学校能严格按照《甘肃省义务教育教学用书目录》,为学生征订配备教材。不存在未经审定的教材进入红沙河学校的行为。

9.义务教育阶段红沙河学校能够严格执行免费教科书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学生免费提供教材,对纳入免费提供范畴的地方课程教材品种能够配足配齐。不存在违规收取教材费用的行为。

10.红沙河学校能够按照《甘肃省义务教育教辅材料目录》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教辅材料目录》,严格执行“一科一辅”政策;不存在目录外统一代购教辅材料、代购盗版教辅材料、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私自统一代购或通过指定品种变相代购等行为。11.红沙河学校能够配足配齐了循环教科书,能够制定了循环教科书管理制度。红沙河学校使用的国家课程教材版本能够与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选定公布的版本一致,不存在私自变更教材版本的行为。

二、督学责任区建设专项督导情况

(四)督学责任区建设情况

12.市、县两级能够按照《关于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的通知》(甘教厅〔2012〕66号)要求建立健全督学责任区制度,督学责任区保障机制能够健全。

13.督学责任区设置能够合理,督学责任区工作能够规范,能够建立责任区督导问责机制。

14.我校责任督学为新坝镇中心小学校长赵文凯。

(五)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开展情况 15.高台县能够按照《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为区域内每一所中小学校设置责任督学。市(州)直属中小学能够设置了责任督学。责任督学公示牌制作、悬挂能够符合要求,公示信息能够真实准确。每个责任区督学人数配备能够符合要求,能够建立责任督学选聘、培训、考评等管理制度。

16.责任督学能够按照《教育督导条例》《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规程》和《中小学校责任督学工作守则》相关要求开展工作,责任督学能够制定督导工作计划和方案,督导工作流程能够规范,督导工作台账和档案资料能够完整。

17.红沙河学校对责任督学提出的督导意见能够及时进行整改,整改结果能够及时上报督导部门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结果运用能够合理有效,责任督学对红沙河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的考核奖惩、评优评先等能够具有监督权和建议权。

18.责任督学开展挂牌督导的工作经费、条件能得到切实保障。兼职人员能得到一定的工作补助。

新坝镇中心小学红沙河校区

篇7:课程开设及管理

【摘要】古生物学是一门跨生物学和地质学的交叉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开设“古生物学”课程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积极意义。针对生物科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动、植物形态解剖及系统分类知识的特点,作者认为生物科学专业“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应侧重于介绍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和最新进展以及地质时期生命演化的主要历程。同时,还要注重理论教学与野外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 古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a)-0130-01

引言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时期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起源及进化的科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长期以来,“古生物学”课程一般都在地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地质系设置,而生命科学学院或生物系很少设置本门课程。但古生物学同时也是一门跨生物学和地质学的交叉学科,生物学中的一些系统学问题,如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等问题都有赖于古生物学的研究。本文将介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开设“古生物学”课程的意义、教学特点以及通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尝试所取得的初步成果。生物科学专业开设“古生物学”课程的意义

随着学科之间的不断交叉和渗透,古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生物学中的一些系统学问题,如被子植物的起源等问题都有赖于古生物学的研究。中国是古生物化石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在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通过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的交叉研究,相继在生命起源、鸟类起源及被子植物起源等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令世人瞩目。如云南澄江动物群中最早脊索动物的发现、辽西带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的发现等等,这些成果相继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数十篇论文。

长期以来,“古生物学”课程一般在地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地质系开设,而生命科学学院或生物系很少设置本门课程。由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现代生物学知识,因此在生物科学专业开设本课程,将能使本专业的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以及生物界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进化的地质历程,并及时了解国际古生物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课程的开设对开阔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认识生物学和古生物学交叉领域一些重大科学问题,进而发现并探索一些新的问题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生物科学专业“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地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地质系开设的“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主要是介绍不同地质时期发现的各门类动、植物化石的形态特征,因此主要是形态分类方面的。编写的“古生物学”教材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论主要介绍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类型、生物的演化以及古生物学的任务;第二部分各论主要介绍各门类化石,包括:原生动物门、海绵动物门、古杯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苔藓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以及古植物等各个门类。

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动物学和植物学课程,对动、植物的形态解剖特征以及系统分类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如果还是象地质院系一样介绍系统分类,势必会造成很多重复,学生也会感觉枯燥而没有新意。基于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古生物学”程教学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系统介绍地质时期主要化石门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科学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地质时期生命演化的主要历程。同时,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亲自采集化石标本和室内鉴定研究,增加学生的兴趣。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古生物学”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地质时期主要的动物和植物化石门类;生命演化的五个主要阶段的特征,包括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时代、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时代;各主要时代生物界的特征以及主要门类动、植物的起源与演化;野外认识地层及化石的产出状况,采集并鉴定、描述和研究化石。教学效果及今后展望

为了进一步拓展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作为教学改革尝试,本文作者于2003年提出申请,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三年级)开设“古生物学”选修课,同年得到学校批准,并于2005年度第二学期在2003级生物科学专业正式开课,共有33人选修了本课程,成为该学期生物科学专业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其后2006和2007年度选修本门课程的人数均达到了50人,从中反映了本门课程在生命科学学院的影响在不断扩大。

根据上述教学特点,本门课程理论课主要介绍古生物学基本原理、常见化石类型、重要门类生物的起源与演化、地质时期生命演化的主要历程以及我国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贡献等;野外实习主要带领学生到广州近郊花都花东镇认识地层和岩性,了解化石在野外地层中的产出状况,亲自采集动、植物化石标本,初步掌握采集化石的技巧,并能初步判断哪些地层中可能含有化石;室内实习主要让学生认识各种常见化石标本,并亲自鉴定自己从野外采集回来的动、植物化石,然后进行形态描述和初步的研究。

具体教学方案如图1:

通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尝试,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总体评价优良,部分学生在本课程的调查评语中写道,本门课程生动活泼、趣味性强、有重点、条理清晰、能理论联系实际、实习机会多、实践内容丰富,建议多开设本课程并增加课外实习,同时认为任课老师认真、负责。根据同学们的需求和建议,今后本课程还将不断改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有所启发,在今后的学习以至科学研究中,在现代生物学和古生物学交叉领域能真正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篇8:课程开设及管理

高校学生定向运动课的目前情况不容乐观, 很多学生为了成绩的提高只是一味的学习而并不注重对身体素质的提升, 对课余时间的安排也不仅合理, 大多数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在打游戏或者学习, 基本不会进行体育锻炼, 严重忽视了体育课的意义, 这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很不利的影响。

某些高校的体育俱乐部的器材和场地不充足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往往会使定向运动课不能得到有效的展开, 学生安全和锻炼时间也得不到有效地保障, 所以学生在定向运动课的上课过程当中往往表现的十分松散, 无组织无纪律, 甚至有些学生会为了本就缺少运动器材而争吵, 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很低, 更多的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偷偷溜走, 回教室继续学习或者干脆不来!这样的话, 学生就得不到充足的体育锻炼, 身体素质也得不到提高, 而身体素质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 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学习也会有着不利的影响。

高校学生定向运动课建立的目的是通过集中学生对于某一项运动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会同时发展, 并且交际能力也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 很多高校对体育活动不够重视, 所以定向运动课特别少, 大多都是单一的活动,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许多学生对体育课渐渐失去了兴趣, 对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慢慢变的越来越小,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 对学生日后发展有着很不利的影响。

还有许多高校相对于其他学校有着较好的定向运动课, 但是却由于资金短缺等问题只有一些很大众的运动项目, 并不能很好的起到吸引学生的兴趣的作用。很多高校在对定向运动课都有着比较丰富的设计但是往往在设计之后就停止了, 最后也不得不放弃, 等等这些都是定向运动课目前存在的问题。

2 定向运动课对学生的好处

适当的体育锻炼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学生的人格, 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 而定向运动更是体育课的升华, 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更大幅度的提升各项能力, 让学生得到全面而均衡的提高。定向运动课可以吸引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行一定的锻炼。定向运动课可以加强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 让学生的自身能力在运动课上得到提高, 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热爱, 更是使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幅度增强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后的发展打下当坚实的基础。

3 定向运动课开展对策

3.1 保障硬件设施

定向运动课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 更离不开充足的场地和器材支持。因此, 学校对于定向运动课要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鼓励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学校有关人员可以讲定向运动课进行这样的改变:将学分制和定向运动课充分的结合起来, 激起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这种新制度可以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热情, 让高校定向运动课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定向运动课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完善。

3.2 合理发挥比赛的价值

要想使高校定向运动课良好发展, 就需要定期举办一些比赛。适当的多举办一些诸如篮球、足球和羽毛球等运动的比赛可以提高学生体育体育运动的兴趣。而由于这三种比赛对场地的要求不是很高, 又是激发学生热情的效果最好的比赛, 在吸引学生的目光这一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 比赛时参赛队员的运动的身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对该种运动的热情, 从而达到发展高校定向运动课的目的。

3.3 提高学生的理论能力

学生要想上好定向运动课, 就需要对体育运动有着丰富理论知识的了解。因此, 有关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有关体育知识方面的知识竞答活动, 并且对前三名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这种活动的方式既可以促进定向运动课的良好发展, 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激发其他同学对于定向运动课兴趣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帮助。只有这样, 高校定向运动课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3.4 提高管理措施的科学性

高校定向运动课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管理措施, 因此, 体育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努力为学生着想, 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方法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细微改变, 只有这样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定向运动课充满着兴趣, 使定向运动课可以发展的更加迅速。在这个过程中, 完善的设备和指导人员必不可少, 只有设施的完善, 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定向体育课能不能得到大多数学生认可,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有着完善的设备场地和充足的指导人员。而运动课上凝聚力才最重要, 只有较高的凝聚力才能使运动课更好地发展, 使定向运动课的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一节课内得到更多的锻炼, 一举多得。

完善的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让高校定向运动课发展地更快更好。在这个过程当中, 教师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和身体素质不断地加强。教师不仅要在课后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适当地进行评价。教师在学生运动之后进行一定的评价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率的,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 教师完善的评价体系在高校定向运动课中有着巨大的作用, 不仅能让学生更快很好的发展, 也能让课堂效率大幅度地提高, 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提升, 是目前高校定向运动课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

4 结语

高校学生在紧张地学习生活中离不开对身体的锻炼, 对身体得锻炼最好的方式就是定向运动课的进行。只有身体素质提高了, 学生才会有更充足的精力进行学习。因此, 建立起高效而精彩的定向运动课既符合现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又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使高校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而均衡地提升中, 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12) :19-23.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2 (4) :3-12.

上一篇:七年级这就是我作文600字下一篇:学校本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