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选修课程

2024-07-02

开设选修课程(精选十篇)

开设选修课程 篇1

一、对高中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设置的基本认识

(一)高中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的定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选修课分成五大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一系列可以开设各种内容的选修课。高中传统文化经典校本选修教材从属于选修“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学生选修,经考核合格后,给予规定的学分。

(二)高中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的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很多成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读之可以开启智慧、洗涤心灵、端正思想、规范行为、教化人心、培养善良风气。它的价值不受时空因素的影响。开设传统文化经典系列选修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其高尚的人格;培养其优雅的气质,激发其积极的人生追求;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

二、高中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开设的探索

(一)课程设置序列化

在课程设置序列化策略的指导下,我们将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贯穿于高中三年的学习中,以期通过三年有层次、有系列的学习,实现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经典,走进传统文化经典,提升素养的目标。下表是高中三年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开设的整体架构。

在课程设置时,从三个方面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选课的可操作性;课程的层级性。

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分为三个层级: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

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每门课程授课教师要多一点,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在该学年有机会选修。《〈论语〉选读》是2014年浙江省新高考方案中规定的限定选修,纳入高考考试范围,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选修;《国学概要》主要介绍经、史、子、集的传统文化经典体系和传统文化经典要籍,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经典学科涵盖的学术领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世说新语〉人物谱》则通过了解魏晋风度,培养个性意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

注:有“(A)”标记的课程,教材是引进的。其他均为自主开发。

拓展课程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每门课程由一位教师开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比如高二年级我们提供戏曲类、诗词类、文字类、文化类拓展课程各一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

探究课程带有研究的性质,主要提供给确有特长的学生研习。一学期开设一门,由一位教师开设,选课人数达到开课人数的要求即可开设,课程开设目的是努力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为“跑得快”的学生开辟绿色通道,比如《〈人间词话〉选读》涉及文艺理论,就是为有志于文学的学生开设的,以培养他们的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

这样的课程设置,既能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广泛的接触传统文化经典的机会,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知识,又能为部分有志于古代文学、文化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通过三年的选修,打下传统文化经典的底子,发展自己的特长。

高中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框定为经、史、子、集范围。但并未按经、史、子、集的顺序展开。比如,传记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经常考查的内容,所以把史部的内容放在高三。

(二)教材开发规范化

根据《高中三年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设置表》的要求,三年可以为学生提供14门可供开设的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14门课程的教材哪里来?我们尝试用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教材问题。引进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山东人民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已出版的传统文化经典教材,采用调整教材顺序、增加教材内容、删减不必要内容、创生新的认知等手段进行校本的二次开发。我们在分析现有传统文化选修教材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编写原则及编写思路,并编写出了《〈世说新语〉人物谱》《含英咀华品红楼》《中国古代戏曲文学欣赏》等多门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教材。下面介绍自主开发教材的规范化要求。

1.高中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教材编写的原则

选文经典、视野开阔。自编教材的选文来源于经、史、子、集四部中为历代认可的经典篇目,并且要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篇章,难度不宜过深。

有效的助读系统。详细的注释是必不可少的。只有18个学时的选修时间,要求教材提供选文的翻译,以帮助学生理解。

专题形式的教材结构。教材编写时,要把相关内容整合在一个专题框架内,以专题为单元组织结构,比如《〈世说新语〉人物谱》就是以主要人物为专题组织单元的。

突显活动性特点。在每个单元的“学习活动”板块中,设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自主活动”“推荐阅读”等栏目,详细列出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任务,学生可以根据学分认定方案的要求选择活动。活动以诵读活动、研究性学习、读书笔记为主,辅以诵读比赛、表演、知识竞赛等。

注重诵读指导和文言知识的积累。每个单元加入适当诵读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诵读涵咏中走进传统文化经典;通过文言知识的积累,在提升文言阅读素养的同时兼顾高考。

2.高中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教材的编写结构

每门课程教材分若干个选文单元和一个活动性专题,每个单元以专题组织结构。单元结构具体分为专题—文本—学习活动—学习资源。下表是具体结构安排:

学习活动贯穿了专题学习的始终,“经典诵读”强调了诵读学习方式在文本学习中的重要性,“研究性学习任务”和“自主活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文言积累”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构筑文言知识系统。“推荐阅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发展空间。

“经典诵读”是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教材的一大特色,它继承了传统的“吟咏讽诵”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写作风格的作品时,采用不同的诵读方法诵读,在诵读涵咏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打下精神底子。

“文言积累”强化了知识系统构建的必要性,有利于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教材的学习与高考文言知识的考查相结合,在目前高考体制下能够提高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教材的生命力。

(三)课程学习活动化

选修课程的教学要凸显活动性的特点。教材编写要体现这一特点,教学实施更要体现这一特点。

1.多样活动

每门课程都要设置一些学生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展示学生的才情。比如《〈世说新语〉人物谱》课程,除了单元练习外,安排一次思维碰撞活动,一次舞台剧编演实践活动,一次读书笔记评选活动,并提供了七项研究性学习参考。

2.多重保障

(1)学业评价保障活动实施。在课程学分认定表中明确学分认定要求,将活动与学分认定结合,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活动的任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以《〈世说新语〉人物谱》为例,该课程学业综合成绩分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达到“合格”的等级,获得1个学分,需要达到以下要求:按时完成作业、本课程学习结束后的学业检测成绩达到60分、修满18课时、参加舞台剧编演。达到“合格”等级,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获得“良好”等级:阅读1本以上推荐书籍,并有1篇1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有1个以上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达到“良好”等级,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中一共获得10个以上的A等,就可以获得“优秀”等级。(2)早读保障诵读时间。在早读时,专门划出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时间,向全体学生提供诵读内容,进行诵读,以达到诵读涵咏提升的目的。(3)学业评价手册保障活动记录。编写并使用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学业评价手册,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业评价,提高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也让学生有了活动记载册。

3.多种课型

教学时,仅仅采用教师串讲课型是不够的,还要采用其他课型,以适应选修课的教学。主题讲座、读书报告、评点交流、成果展示、观点辩论、视频欣赏等课型都可以采用。

高中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开设的探索实践,已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经典、读懂内容、积累知识、提升思想、传承文化、学会阅读等能力素养上的优化与发展。当然,我们深知: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困难不可避免;但我们坚信:

开设选修课程 篇2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如果直接设置为必修课,学生只要进行正常学习即可;但是如果开设为选修课,则要求学生和教师充分了解学科内涵和学科理念,这样学生在选修时才能不盲目。因为运动人体科学并不像健美操、羽毛球这些从名称就能听出教学内容和重点的课程。运动人体科学要能够解决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根据一些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该学科的理解。因此,学生和教师充分了解课程内容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的基础条件。

3.2以优秀的师资力量为后盾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不是简单地体育教学,也不是几个体育教师经过专业学习就可以实施教学的课程。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教学中就会出现知识不成体系,只是进行简单的体育技巧教学。不仅不能形成系统的运动科学知识教学,也降低了体育技能水平。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的授课必须是医学、体育、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保健学等专业教师按比例进行,同时不同课程间要相互配合,不能将知识独立起来。否则学生的理论知识都是零散的,更谈不上解决运动实践中的问题。

3.3以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为前提

运动人体科学是科学性极强、理论性极高的学科,其课程设置是教学的前提,专业性和科学性的知识体系构建是学生培养的重点。虽然选修课程设置也要与专业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设置相同,其教学安排和课程评价体系都要与专业课程相同,才能使教学目标实现更具科学性,才能发挥运动人体科学的作用,实现学生运动习惯的终身培养。

4开设运动人体科学开设的益处

4.1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将运动人体学应用到医学院校体育选修课中去,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为课程开设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性,并对学生的运动情况进行指导。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条件进行分析,制定出不同的运动方案实施教学工作。在这种针对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有计划地进行体育运动,还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且,还需要促进健康与运动的结合教学。因为将运动人体科学选修课设置于医学院校,不仅有便于运动人体科学学习的基础条件,还能促进运动人体科学的有效运用。

4.2形成运动生理学

合理运用运动生理学是运动人体科学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它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并且,也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同时,在对运动生理学进行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利用数字化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测定。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能缓解运动疲劳程度,还能提升我国的竞技水平。

4.3培养终身体育理念

将运动人体科学运用到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中,能够使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不断形成。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主要对动作进行指导,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运动要领,也无法形成一定的深刻印象,从而无法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也无法科学地进行其他运动项目。所以说,运动人体科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运动的具体含义,并让他们充分掌握运动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

4.4提高体育训练水平

开设选修课程 篇3

[关键词]历史学科 选修课程 开发开设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085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指出: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方案出台后,台州市高中历史教师结合各自学校的特色,开发开设了一些历史选修课程,促进了学校特色化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些选修课仍存在着碎片化、实效性不够等很多问题。本文以台州市部分学校开发开设的选修课程为例,谈谈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

一、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应与学校特色相吻合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整体的办学思路或者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积极之处,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实际上就是彰显学校特色的最好途径,学校领导层首先应充分挖掘本校特色,做好顶层设计,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顶层设计,开发开设符合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比如台州市某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普职融通,突出学生领导力培养,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基”的办学特色,这是时代的呼唤与社会的需要,又是彰显该校特色办学的一张重要名片。为进一步提升该校办学品位,挖掘该校的领导力课程特色,该校历史教研组教师开发开设选修课“中外历史上的杰出领袖”,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领袖人物非凡的领导才能,理解领袖人物伟大的一生,感悟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综合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逻辑对客观历史进行解说的能力,提升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进一步使学生走近历史上的杰出领袖,学习他们为人类奋斗的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应用到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与修养。在上课过程中,该校教师采用了研讨会、演讲会、辩论赛等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得到充分尊重,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历史变得“鲜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这些能力将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因此,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同样要求教师遵循思想性、科学性的要求。但从目前台州市教师开发的部分选修课程来看,其思想性较为缺乏,这就制约了选修课程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

比如某校一位历史教师在执教《天台山佛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当时佛教盛行的原因,作了如下即兴发挥:每逢特定节日,很多长辈总会抽空去庙里拜佛,但是佛也不是乱拜的,你有什么心愿,就应该拜特定的菩萨,这样拜才会灵验。此话一出,学生兴趣来了,一个个问题抛向教师: “求考试包过,该拜哪个菩萨呢?”“考上一本理想的大学呢?”“希望全家身体健康呢?”“我希望爸妈今年赚大钱,生意兴隆呢?”对此该教师一脸茫然,不知如何引导。教师教学的随意性造成本课教学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违背了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思想性原则。教师在开发开设历史选修课的过程中,要与社会发展方向、国家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与中共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思想一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在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过程中必修遵循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只有坚持正确的导向,我们的选修课的开发开设才能具有科学性、思想性。

三、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应具有拓展性

目前台州市开设的一些选修课,从资源内容上看,由于对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简单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盲目追求课程开发开设的外形,背离历史学科的内涵。因忘记了知识拓展选修课应该充满“求知”味的特点而造成热衷于对课外活动内容的开发,忽略了对课程框架的构建,忽略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教育功能和实践功能。

这是一种舍本逐末、好大喜功的行为,不符合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基本精神。同时我们更欣喜地看到,台州市教师开发开设的选修课程大多具有学科拓展性,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比如“经济与社会生活史话”“中国当代外交”“二战后的局部战争”“掸去历史封尘、拨开历史迷雾——中国古代历史之谜”“钓鱼岛问题纵览”“中国古钱币”“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行”“探寻中国民俗文化”“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等。这些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进一步丰富了选修课程的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可以采用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组织学生搜集历史素材、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观看历史纪录片、编写名人卡片等。这些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历史,触摸历史。

历史选修课作为彰显学校特色的课程,也是作为历史必修课程的拓展课程。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角度看,也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课程。比如时空观念关联地理学科,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联语文、思想政治、地理、数学(统计数据)、信息技术等学科,历史理解关联语文、地理、思想政治等学科,历史价值观关联思想政治、语文等学科。又比如台州市教师开发的历史选修课程“台州历史与文化”“乡土台州”等,涉及台州的地理地貌、历史沿革、风土人情、行政区划等,鲜明体现选修课程的拓展性、综合性要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促进发展的功能,二是鉴定水平的功能,三是选拔淘汰的功能。传统的笔试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后两个方面。但这种评价方式导致过分倚重分数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学生的表现最终与枯燥的分数划等号;把评价的焦点放在评价的结果上,基本放弃了评价过程对学生的影响。闭卷考试几乎成了评价的唯一形式,教师和学生把全部的精力放到如何应付闭卷考试上,这种评价实际上关注的是结果,也就是结果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则具体提出学业评价的原则与方法:“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这两个指导性文件所提出的有关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是我们建立新的高中历史学科学业评价体系的基本政策依据。

凡是过于关注学生考试成绩或以笔试作为单纯的考试形式,必将使学生陷入接受灌输、死记硬背、被动应付的局面。所以,历史选修课程的评价应该不依赖于笔试单一方式,而应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价最终形成他们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领导的能力。比如台州市某校历史教师在选修课考核,采取多样、灵活、全方位的评价方式,其中有模拟表演、才艺展示、作品展示、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知识竞赛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获得学生好评。学生在完成教师的考核任务过程中,学会搜集、筛选资料,发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自浙江省深化新课改以来,台州市历史教师积极响应,开发开设了较多选修课程,其中部分课程获省、市级精品课程。但他们在开发开设选修课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是资料不足。教师在编写选修课程中,由于受自身专业素养的限制,所用第一手资料明显不足,往往以网上资料为多,反映教师本人思想的东西不多,原创性较少,从而导致选修课质量不高。二是精力有限。高中历史教师由于日常教学任务较重,其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中,开发开设选修课程只能疲于应付,深入研究不够,造成选修课的编写严谨性不足。三是教师教学方式落后。多数教师仍是重教轻学、满堂灌输,把观点强加于学生,不够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背离了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初衷。四是学校领导、学生重视不够。在高考的重压下,学校仍然把升学当成第一要务,对选修课的开发开设实质支持不够,从而使选修课程课时数减少,资金支持不到位。有些学生还是以应付学分为目的,学习态度马虎敷衍。五是碎片化现象。不少学校的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组内教师各自为战,仅凭自己的爱好开发,各门课程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对各年龄段学生的课程需求、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和特点没有足够的研究;选修课程开发开设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联度不够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加强教学反思,遵循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基本要义,想办法克服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过程中的难题,才能使选修课程开发开设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周应章,黄敏.浙江省高中选修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12).

[2]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开设选修课程 篇4

一、《团体心理辅导》选修课程开设意义

1.为学生成长提供朋辈群体的支持氛围

高职院校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通常为选修课。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年级、班级——在一种突破常规的班级式群体中, 新的氛围、新的人际交往圈子, 往往更容易让学生抱着好奇心、带着兴趣进入团队。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朋辈群体,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恰恰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群体氛围, 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把抽象的知识演变成生动活泼的操作, 使学生在实际活动情境中来体验、领悟活动中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在课堂上, 学生必须与人合作, 充分感受来团体合作的氛围, 一方面以人为镜反观自己;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获得反馈、得到鼓励、受到启示, 从而走出改变自己、拓展自己的第一步, 这无疑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完成。

2.提供师生更多了解的机会

高职院校的专职心理教师有限, 能处理的个案是有限的;而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有限或者存在偏差, 所以能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并不多, 这两方面的情况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普及造成了困难。在某种程度上,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弥补这一缺陷。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其实也是让学生了解心理、了解心理老师的过程, 学生只有了解了才可能接受, 也只有接受了才可能在需要的时候愿意寻求心理援助。另一方面, 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 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并与之沟通, 传达一种关心、关爱的理念, 采取相对主动的方式, 让更多同学感受心理咨询的关爱。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团体心理辅导也是个体心理咨询的一种宣传渠道。

二、《团体心理辅导》选修课程内容建构

1.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以实际操作、练习为主, 一方面, 根据学校选修课课时设置、教室条件等情况制定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来访情况以及每年心理普查的结果, 从学生最普遍、最集中的问题设计活动方案, 通常可将课程内容设置为八个篇章:环境适应篇、团队建设篇、意志责任篇、创新实践篇、价值观澄清篇、爱情魔方篇、自我意识篇和结业篇。教学内容根据团体心理辅导的阶段逐次展开。 在这门课程中, 学生不一定需要教材, 没有教材, 学生每一次课都可以在一种未知、好奇、充满兴趣的期待状态下进入章节学习。但没有教材不代表没有理论知识的传授, 在每一个训练活动结束后, 教师都会针对活动, 提炼与之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点, 一方面是总结经验, 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获得心理学常识、知识的补充和拓展。

2.教学目标

(1) 初期。

需要提供机会让成员互相认识, 了解团体的整体概况, 创建一种轻松、安全、信任的氛围, 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学习兴趣, 确保成员顺利进行以后的活动。

(2) 过渡期。

需要协助成员间的相互交流, 调节矛盾, 促进成员的接纳和建立融洽关系。

(3) 工作期。

对成员的自我反映与领悟加以引导, 促进交流与探讨、学习与模仿。

(4) 结束期。

要肯定成员积极改变的结果, 给予总结, 鼓励学生将课堂的体会运用到现实生活, 并为之制定相应的成长计划。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门课程的重点不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知识、多么了解心理学, 而在于如何通过活动, 让学生了解合作的重要性, 在各项练习活动中, 不断提高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掌握合作技巧。教学的难点则在于怎样设计活动、活动情境, 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 促进学生探索、拓展自我;如何通过互动游戏, 让学生真正做到悦纳自我;如何教会学生以人为镜, 不断地反思、改变自我。

4.教学流程

每一章节的学习, 都将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内容导入, 主题探讨。 在每次课的开始阶段, 都会由一个有关的小故事或趣味知识开始, 如谈爱情时, 我们会由苏格拉底的爱情观小故事引入, 然后抛出一个相关问题, 在学生的思考中, 通过新颖、客观信息简洁明了的阐释, 引出当次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进入正式学习。 第二环节:游戏导入, 深化体验。 在此环节, 需要根据课程主题, 从多方面 (包括身体、心理和精神等) 综合介入,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设计好的活动内容之中。如在团队建设篇章, 可以让小组成员通过取队名、喊口号、名字组成诗歌的形式充分调动组员积极性, 既给团队个人自我探索的机会, 也提供了小组成员合作交流的机会。 第三环节:思考、澄清与分享。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真正意义, 在于每个活动、每次练习后学生的体验、感受和心得, 从此意义来说, 活动、训练后学生的讨论、交流、分享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做到这一点, 课堂效果才可能达到不是单纯的游戏和互动, 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探索。 第四环节:活动总结与相关知识点讲解。 学生的分享固然很重要, 但是教师的引导与总结却具有更深层的意义。一方面, 学生的分享与体会可能会偏离课堂主题的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另一方面, 作为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 团体心理辅导也许不应该仅仅是活动总结, 还应该渗透课堂外相关心理学知识点的讲解。比如玩滚雪球, 可以穿插关于记忆的知识点;谈人际沟通, 可以加入ABC理论的介绍等。让学生除了活动, 还能获得相关有用的心理知识。

三、《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中的教师角色

本课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每一项练习, 都是学生充分参与、自我体会、自我领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第一, 他是领导者, 需要确立每次课程的目标, 完成每堂课练习的设计, 为成员提供交流的机会, 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自身问题进行探索;第二, 他是调解员, 因为在一个新组成的团队中, 不可避免会出现矛盾冲突, 需要教师以调解员的身份进行及时干预, 协调好学生间的关系;第三, 他是教师, 应该用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新的理念和新的知识;第四, 他是朋友, 需要在课堂上深入学生之中, 认真倾听每一位成员的表达, 及时洞察学生的情绪变化, 并且能够真诚、适当地表露自己, 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第五, 他更是一名咨询师, 能够运用移情、共情等心理治疗方法帮助学生了解问题发生背后的原因或深层含义, 在关注整个课堂氛围的情况下关注个别学生, 与之建立课堂外的咨访关系。

四、教学反思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主要通过讨论、合作、情境游戏的方式开展, 课堂上互动性较好, 特别是游戏的设置、情境的假设,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活动后的同学分享、教师的总结能够让学生在设身处地地的参与体验后, 对相关知识和技巧有更深刻的体会。但是总会出现少数因性格或情绪问题游离于活动和团体之外的同学, 对其一方面必须及时关注与引导,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融入团队, 这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 由于课程是以活动为主, 容易出现氛围热烈、内心空洞的现象。教师必须控制好课堂氛围, 对学生的行为及看法必须做到及时辅导、及时引导、及时反馈、及时总结, 让学生快乐并学习着。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7.

[3]白羽.改变心力——团体心理训练与潜能激发[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9.

开设古典音乐选修课的意义 篇5

每个学生都是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高中来到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所以每个学生的音乐层次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开设一些音乐选修课。通过音乐教育,学生的优秀品德、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综合能力都可以得到实现和发展。但很久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开展音乐选修课的状况让人担忧。学生音乐素养欠缺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音乐基础薄弱,所以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音乐选修课开设的意义

1、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音乐教育是美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但也与道德教育、智力教育紧密相连,而且它以自己特殊的教育形式全面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学生的思想现状就表现出了不同和差异,这种现状增加了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应当正视这种现状,调整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在音乐课上引导学生诵唱《黄河大合唱》等,让学生体会其中磅礴大气的英雄气概。

2、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给学生上音乐课,也是让学生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且智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音乐选修课开设的现状

(一)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

很多学生不认识乐谱,更读不懂五线谱,也就谈不上视听练耳了。另外,学生几乎没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和经历。很多学生认为音乐课是选修性质的,没有自己的专业课重要,也不会帮助专业课学习,反而浪费了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因此大部分学生都逃课,或者全学期只去上一两次课,或者去上课也不听老师讲。

(四)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只占1学期,且每周只上1次课,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真的只是杯水车薪。根本弥补不了高中阶段留下的音乐知识空缺量,音乐潜力也得不到施展发挥。

三、解决音乐选修课问题的主要策略

(一)多为学生提供文艺演出欣赏活动

通过现场音乐熏陶自身,可以增强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音乐选修课中

这样可以为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魅力。

(三)精选音乐教材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一般没有固定的教学,通常是音乐教师将专业教材拿过来给选修课学生讲。

(四)课堂应该有多点的乐器,让我们可以碰碰,更加提高了对音乐的兴趣。

开设选修课程 篇6

2012年始,随着浙江省深化新课程改革序幕的拉开,我校致力于打造特色示范高中,积极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发选修课程.第一年开始,我们在摸索中前行,合作或者独立开发了一些选修课程;第二年,我们在头一年开设的选修课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整合,并以浙江省教育厅第三届省精品选修课程评比和我校加入华师大C20慕课联盟学校为契机,开发开设了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椭圆》,于2014年11月被评为浙江省第三批省精品课程.下面回顾《椭圆》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过程,谈谈对微课程在促进选修课开发开设中的应用的几点体会与思考.1微课程与选修课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带来一种学教方式的全新变革.要想更好地利用它,就必须全面认识什么是微课程?

微课程属于课程序列,从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大范畴.我们平常的教学工作,属于课程实施与评价.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1].因此,使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具有了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性质,即把单位课时教学活动课程化了.而微课,只是微课程配套资源之一[2].除了微课视频之外,还有微教案、微练习、学习任务单等配套资源.

目前,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高中阶段对选修课没有进行具体的考查,在选修课堂中仅仅是形式上的存在,还是没有逃脱高考这个“指挥棒”,因此选修课程经常被必修化.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拓展、补充、延伸的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没有体现出来,不能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达到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另外,在国家课程资源的配套中,选修课程的资源开发不到位,不能及时地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开发的微课程《椭圆》主要是想把微课程和选修课相结合,运用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结合课程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特点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2微课程《椭圆》介绍

2.1课程的定位

镇海中学知识拓展类选修课课程《椭圆》由我校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名师沈虎跃老师和浙江省教坛新秀、宁波市名师、教研组长周海军老师策划顶层设计,莫芬利、杨威、朱寒杰、张义斌四位老师共同开发完成.

椭圆是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初步学习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解析法后,深化这一重要思想的又一重要载体.同时,椭圆作为三大圆锥曲线中第一类接触的曲线,它能够为后面双曲线、抛物线的学习提供性质类比的基础和解题方法的借鉴,因此学好椭圆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程以人教版21教材内容为基础,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导向,以突出方法和数学思想为主线,以满足和发展学生兴趣为依据,结合高考热点问题、典型解决方法和重要命题背景,针对镇海中学学生特点,本着提升学生认识水平和提高数学素养的原则,从椭圆的基础知识、热点问题解决方法、拓展知识背景介绍三个方面,选取与椭圆相关的知识内容编写而成.配套有教学视频、教学任务单、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课后练习(附答案),课件方便学生课上互相交流、课后巩固提高,教学视频可以方便学生多次观看、内化巩固.

2.2课程的内容

微课程《椭圆》分为三个部分共十八讲,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学习.其中,《基础篇》(第1-5讲)主要以椭圆的方程和几何性质为切入点,涵盖定义、方程、几何性质、离心率、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等五大内容,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是课本和高考考查的基本知识;《方法篇》(第6—12讲)主要以椭圆中的焦点三角形问题、中点弦问题、焦点弦问题、定点问题、定值问题、最值问题、轨迹问题等七大高考考查的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解题方法的引领,突出解析法这一重要方法和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思想;《拓展篇》(第13-18讲)主要以课本中的习题例题或阅读材料为出发点扩大学生视野,内容包括椭圆的再认识、椭圆与圆的变换、椭圆的第二定义、椭圆的参数方程、椭圆的光学性质、椭圆中的极点极线,希望从新的高度和角度加深对椭圆性质的理解.课程选题都源自高考考题或经典例题,通过剖析题目背景、探究解决方法、挖掘背后联系,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为学习后续圆锥曲线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2.3课程的特色

在前期开发及实施的基础上,我们不断积累和修改完善课程讲义、教学设计,又加入了教学微视频、学习任务单、课后微练习等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素材.突出课程目标和教学体系、完善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健全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形成了具有镇海中学特色、学生学有成效、促进教师专业迅速成长的精品选修课程.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注重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相结合;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注重课堂内容和课外内容相结合;注重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相结合;注重视频讲解和课堂讲授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注重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注重自我评价和练习评价相结合.

在镇海中学邀请的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的教授对我们开发的选修课的点评中说道:“该课程设置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科学有效,符合学生实际.内容编排由易到难,有层次,有内在逻辑.内容充实,呈现多样,有文本,有图片、有表格、有课件,有视频.有利于学生自学.内容选取既立足教材优势又弥补教材不足.知识总结归纳细致,富有探究性.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3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因为是初次尝试,所以无论是前期的课程规划设置,还是后期的视频录制、课程实施等均遇到了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

3.1微课程规划设计时“度”的把握

大家都知道选修课程是必修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或旨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或旨在培育学生专业兴趣、拓宽学科视野、提高探究能力,或旨在让学生感受学科的发展方向.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目的,其前提都是通过教师提前对选修课课程的设计即课程纲要的规划来总领,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来体现.因此,课题选择的“度”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由于选修课的教材需要教师自己开发,既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围绕着课程纲要,确定什么课题来体现所要表达的数学思想或方法是每一个开发教师在课程设计之初都必须考虑的问题,而这个选择的“度”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好好斟酌的[3].

3.2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

微课程的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而高中数学常规课的课堂容量都较大,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创新,需要不受平时课堂教学内容的限制,同时微课堂上必须有清晰的知识脉络,呈现过程设计的新颖巧妙;必须有到位的教与学方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必须有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用较小的时间产生最好的效果.因此在录制关键的微视频时,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是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ppt视频还是用e板会微课大师完整呈现教学思维过程等等,都需要全面的考量.

3.3微课程视频的录制方式

在开发的过程中,微视频是微课程的主要载体,视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微课录制有多种类型,我们采用的“录屏式微课”是比较方便快捷、成本低、使用普遍的一种制作方法,它表现力和可操作性非常强.常用的软件除了电脑中常备的一些软件外,还有“屏幕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简称CS)和e板会微课大师软件.有的课我们采用的是录屏加动画演示的呈现方式,有的课采用边讲边写的录屏方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课堂教学的真实场景.由于制作微课视频对教师的语言要求较高,因此在录制过程中需要反复斟酌,尽量避免出现废话、重复的话,追求一气呵成.据老师反应,一般情况下一个短短的十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在备好课的前提下,录制和编辑的时间前前后后超过4个小时!

3.4课程二次评价体系的完善

通过实施后反馈,该课程教学视频制作精良、讲解易懂、课件教案齐全、课后补充作业难度适中、答案详细,不仅适合学生选修课学习,更加适合学生课后自学巩固.老师普遍认为,对于成绩优异的同学,该课程不受课时限制,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教学课件、完成课后练习的方式即掌握该十八讲内容;但是相对于成绩较为薄弱的学生,由于该课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适合学生课后多次观看教学视频,内化主要教学思想、巩固解题思想方法,也可以减少教师课后辅导的时间、减轻辅导的压力.但实际上,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部分同学没有条件二次观看,即使多次观看了,但是课后的练习没有改变,或者说没有更多的可用的检测学习成果的练习来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学习效果难免打折扣.4对于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思考和收获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事物很多教师对其概念界定还不完善,在课堂教学中,其应用方式也还处于探索与实践之中.但是,这种不完善又给我们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提供了实践和探索的舞台.

4.1微课程开发的过程是重新认识自我提高的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教师成长的需要.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教师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学习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老师们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4].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认识.认识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我的认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自我的优点,在开发尤其是视频录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制作的视频更加精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4.2微课程和学科教学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传统的学科教学充分发挥了其教育属性,在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的同时,更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在教学方式上,微课程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它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互动交流、提问研讨的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熟读课本、观看视频讲解、独立完成课后练习检测,也有老师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让学生上讲台讲解、再大家看视频对照、最后练习评价的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微课程与学科教学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携手教改的一对“好朋友”.

4.3微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方式是多样的

选择适当的课型适当的内容进行微视频教学是有必要的,由于微课程本身时间长度的限制,当面对具有较复杂逻辑体系的知识时,其学习效果会逊于具有较大容量的学科教学这一方式.因此,结构简单、简明易了的知识可以大胆地使用微课程,而内部结构复杂不易阐述明白的知识,就不宜采用微课程的形式.这就需要一线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微课顺应时代发展而生,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潮流,相信高品质的数学微课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从而更加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需要,促进高效的学习模式,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达到培养学生合作研究、探索实践的能力,可以说,“微课”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马九克.微课程及微课程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9):14-15

[3]杨威.小议知识拓展类选修课课程开发开设的“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7):17-18

开设选修课程 篇7

1 开设公共演讲选修课的重要性

演讲是社会性实践活动, 是语言传播人在交流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受众持续性发言的行为, 是一种高级的语言交际活动, 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共演讲选修课的开设着重以培养学生在现实语境中能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进行有效的交际, 并在大众交流中获得成功。公共演讲选修课的开设以语言表达为学习手段, 以交际为学习课堂,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分析组织能力、快速应急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一个成功的演讲者必须具备八种基本素质: (1) 自我认知; (2) 准确的思想交流; (3) 很好的组织语言; (4) 丰富的知识; (5) 思维逻辑的整合; (6) 能够吸引受众; (7) 激励信念; (8) 具有幽默感。这些素质正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也是建设地方特色院校的要求。

2 大学英语演讲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体制对课程安排的影响

目前国内的各大高校从形式上都非常重视英语教学, 无论是课程占用时间, 还是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都超过其他课程,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都忽略了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没有科学的时间分配和练习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英语教学不仅仅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 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意愿。在现在许多非英语专业都安排了英语演讲选修课, 但基本上都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 这就使得学生的口语水平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所提高, 而一旦脱离课堂平台, 学生的口语水平就大大缩水, 加之没有相应的语言学习环境, 学生应付基本的口语交流都存在困难, 要在公共英语选修课中进行演讲更是空中楼阁。

另外, 学校在师资培养和引进时多注重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综合英语教学, 缺乏在演讲方面有特长或者有经验的教师, 学生很难以科学和有效的方法去掌握并理解口语表现和英语演讲的精髓, 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2 考核体制对学生心态的影响

在当前的学习环境下, 不少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已经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语法纯熟, 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 经常阅读有难度的文章, 但一旦碰到生僻字眼就失去了判断能力, 同时会产生紧张的情绪, 使得许多英语学习者感到非常的困惑和痛苦。这种状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习侧重点选择不当造成的, 在一定的时间段里英语考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曾大大推进了英语在高校的普及, 但发展至今也暴露出不科学的一面。一些高校对英语水平的鉴定惟考级是从, 课堂上的大多数时间用来进行听力练习和阅读理解, 缺乏对语言能力的培养, 这对英语学习本身是不利的。英语能力是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而英语考级主要是针对听和译, 缺乏对说其它方面的练习, 若是长时间用于考级准备, 会觉得学无所用, 从而对学习的必要产生怀疑, 更谈不上在兴趣培养。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并没有在英语学习中真正受用, 仅仅为了应付考试, 正是当今的考核体制左右了他们的学习心态。

3 选拔机制的影响

历年举办的各项赛事中, 都有优秀选手脱颖而出, 尤其是英语演讲比赛更是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如此大的关注程度, 一方面是英语演讲比赛竞争性的增强, 一方面是在英语演讲行当人才辈出。前者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参赛的盲目性增强, 大范围的投入, 无论赛事水平如何, 过多的赛事对学生的自我分析和自我提高, 演讲是涉及方面广泛的项目, 没有细节的改进不可能提升水平。另一方面, 赛事的频繁会增加精神压力, 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 过于重视结果的年轻大学生容易出现过度自信或者自卑的情况, 这会对将来的学习, 尤其是英语学习造成较大的压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者很容易将过多注意力放在赛事上而忽略其他水平的提高, 结果会导致综合能力的停滞甚至下降。

4 公共英语演讲选修课程培养策划

4.1 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等教育最忌讳老师讲述过多, 学生练习太少, 尤其是英语教学, 以教带学的结果只会使学生一无所学。这就心理素质提高而言是不利的,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多尝试进行各式各样的公共演讲, 大胆尝试。只有在校园里多积累表现的经验, 到了工作后的正是场合才不容易怯场。此外, 老师应当组织和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表现, 并为其提供时间和场地, 并在练习时不断进行分析和点评, 给予必要的辅导。

4.2 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目前高校对很多课程的开设尚在探索阶段, 很少有高校专门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语演讲课程, 即使是英语专业, 也只是专业选修课。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在他们的主观意识中, 学英语只是为了对付频繁的考试, 而不是去参加社会活动, 进行交流。若再将上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根本没有类似的课程, 多数学生就会以为英语演讲只是个人爱好, 没有充分学习的必要。所以教育部门应切实进行课程设置改革, 提高英语演讲在课程的比例, 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3 积极组织课外英语活动

采用语言场景模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能提供相应的锻炼机会, 如在校内开设“外语角”, 开展各项英语文化知识竞赛, 举办英语辩论、演讲, 也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西方剧目, 使每个学生处于现实的语言环境中,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促使学生主动的全面的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除此以外, 为了将英语口语提高在实处,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 建立一个全面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教学体系, 而不单一的将学习场地束缚在课堂上, 不将练习局限在纸面上, 这个教学体系的建立应是课内、外和校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是长时间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改善, 如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自身素质、学校硬件增设、社会考核人性化。

5 结语

由公共英语演讲选修课程的开设目的和培养结果可以看出, 公共英语演讲选修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 尤其是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对学校而言, 随着对公共英语演讲的重视, 更能够激发学校的活力, 便于开展学风建设, 还能够增强在高校间的竞争力, 从而提升学校知名度, 打造学校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苏训武.开设英语演讲课纵横谈[J].外语学刊, 1997, (3) .

[2]王彤.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新课型[J].外语界, 2001, (3) .

[3]张英奇.校园演讲[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0.

开设选修课程 篇8

现阶段金融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借鉴先进国家的课程设置,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通过开设前沿创新科学的金融学课程, 重视学科交叉, 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在高等院校开设《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程, 系统地、有侧重地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分析案例模式, 比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理论和实践异同, 介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让学生在互联网金融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整合金融市场信息, 与金融市场发展步伐保持一致, 养成不断更新知识系统的习惯。

一、开设《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的目的和意义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网络社交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风起云涌, 余额宝、P2P、网络金融社区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型机构正在迅速崛起, 互联网和金融业强强联合对传统运营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 对传统金融的挑战, 必然推动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开设《互联网金融》公开课课程具有如下目的与意义:一是为了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学生普及知识, 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外延, 讨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 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让学生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走势。三是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理解互联网金融贷款模式、第三方支付、众筹等模式的创新与挑战。四是全面认识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 介绍金融大数据分析与互联网金融, 发挥学科交叉教学的作用。五是培养学生用思辨的思考方式分析新时期下金融市场风险, 完善市场监管, 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平台。

二、《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体系设置

(一) 教材的筛选

互联网金融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 目前尚未有系统的教材可以直接采用, 本课程的教学材料由相关的专著和市场信息整理而得。本课程使用三本相关专著:一是罗明雄、唐颖、刘勇合著的《互联网金融》, 二是盛佳编写的《互联网金融第三浪:众筹崛起》, 三是芮晓武和刘烈宏合著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 (2013版) 。这三本专著较为系统全面地诠释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所取得的成就与出现的问题, 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二) 教材内容的安排

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教学内容: 第一章互联网金融的概况、内涵和外延, 第二章互联网金融浪潮回顾, 第三章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 第四章P2P网贷, 第五章众筹兴起与发展, 第六章大数据金融, 第七章互联网金融机构模式分析, 第八章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与监管。课程内容介绍上以中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兴起与发展为主线, 重视与美国互联网金融业模式做比较。

(三) 教学手段的利用

在教育思想上, 本课程强调创新性、实用性、研究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以期对传统金融教学系统做有益的补充和拓展。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下:一是课堂讲授, 以生动精辟的语言讲述互联网金融知识, 启发学生多做前瞻性思考和研究性探讨。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纪录片等, 通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调动声、光、色, 更强烈地刺激学生,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地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观点, 并通过项目讨论互动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 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考核最后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等组成。各部分成绩均以百分制单独记分, 加权平均记为最后成绩总分, 各部分权重分别为总成绩的35%、65%。平时考核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 在学习本课程期间要求学生写课程学习心得、课堂作业、课堂考勤。期末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 以论文的形式考核。为确保论文质量, 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 确定课程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

三、《互联网金融》课程开设所面临的难点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两个原本不相干行业之间的合作、融合, 互取其长。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提供了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的特点:金融服务高效化、便捷化、低成本化、长尾化和大数据化。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出现了第三方支付、人人贷、电商+信贷、众筹、传统金融信息化、直销银行、互联网金融门户和虚拟信用等多种模式。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案例可谓目不暇接, 日新月异, 如何精挑细选, 如何精辟生动地讲解, 紧密联系实际, 需要授课者做大量细致的学习和准备工作, 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这样一个新兴边缘课程, 必要时请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士客座讲授, 有利于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最新动态, 增强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 使任课教师获益匪浅。互联网金融课程本身主要体现了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金融学与金融创新、财务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技术的交叉互补应通有机结合。 多学科的内容要求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考虑现代金融实证和实用性,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加强实践环节, 推广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方式, 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正确处理好知识的持续性与变革性的关系, 教学内容既保持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又不断吸纳新知识、新信息, 对该领域发展的前沿信息不断更新升级。

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学科交叉的特点对选课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课程对多个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的特点, 在选修本课程前, 对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监管等课程要有必要的了解和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开设课程时可以考虑此公选课程主要面向大三和大四具有一定金融学和经济学基础的学生授课, 保证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达到教学质量要求。

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对公选课的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 尤其是对于课程涉及的教学资料和工具的购置应予以支持, 对于优秀的公选课要给予适当的褒奖和奖励, 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打造精品课程。高校应重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积极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做兼职教授或讲座讲授, 加强学校师资力量, 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现代金融形式, 其并不仅局限于为传统金融所忽视的市场, 而且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核心服务领域。其作为一门与金融相关的公共选修课, 学生按照兴趣选择一个跨学科课程, 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 培养综合素质, 加强对金融市场信息的反映。本课程的开设有必要顺应现代经济金融发展的趋势,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甚至是超前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学习新知,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尽力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龚映清.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与对策[J].证券市场导报, 2013, 11.

[2]刘丽萍.关于公司金融课程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3]姚军.试论交往式教学在金融课程中的运用[J].当代经济, 2011, 9.

开设选修课程 篇9

物理药剂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涉及化学动力学、界面化学、胶体化学、流变学、结晶化学、粉体学、材料学等众多学科[1]。物理药剂学研究内容广泛, 它是以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为主导, 揭示药物及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规律与机理, 研究药物制剂形成的理论与作用特点, 为制剂的剂型设计、制备、质量控制等提供科学化和理论化依据。

近年来,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为提高学生素质进行大胆尝试。在我校药学类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物理药剂学选修课程的最初想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在后续专业课和药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主讲物理化学7年有余, 深知这门课是药学相关专业学生公认最难学的基础课, 抽象的理论、深奥的概念、烦琐的数学推导、众多的公式常常使学生深感困惑, 再加上新课改下学时大幅缩减, 想通过生动鲜活的实例对各章内容进行全面、深入、透彻的教授实属困难, 因此学生常常感受不到物理化学与药学专业的紧密联系, 感觉学无所用, 导致学习的热情普遍不高, 教学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若在开设物理化学课程时同步开设物理药剂学选修课程, 有效地把物理化学的理论引入到具体的药学问题研究中, 用物理化学的知识来解决药学研究的难题, 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物理化学在药学研究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热情,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课程国内外现状分析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 物理药剂学课程在国外就已有开设。目前, 国外大部分医药类院校均开设了物理药剂学的相关课程, 如密歇根大学药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院、华盛顿大学药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均把物理药剂学课程作为本科阶段的必修课开设。

目前, 我国多所高校开设了物理药剂学, 如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根据调研, 多数院校把此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课程开设, 针对药学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开设此类课程的报道相对较少。

物理药剂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近半个世纪了, 近20年来发展尤为迅速, 国内外相关专著和教材较多, 如A.N.martin等编写的《Physical Pharmacy》、罗杰英等编写的《现代物理药剂学理论与实践》、殷恭宽等编写的《物理药学》、王玉蓉等编写的《物理药剂学》、平其能等编写的《高等物理药剂学》, 这些教材从不同角度及不同层次对物理药剂学的理论、实验技术等进行论述, 但各教材的侧重点不同, 目前国内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教材。

鉴于以上原因, 我校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原则上以罗英杰等编写的《现代物理药剂学理论与实践》为主要参考教材, 对药学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更多地侧重讲授物理药剂学的经典内容, 授课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3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经过充分调研, 我们首先确定了物理药剂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时数。通过选修本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研究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热力学理论、结构理论、动力学理论、表面化学与胶体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 渗透药学研究前沿, 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本课程是药学本科相关专业的选修课, 总学时为30学时, 2学分。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文献查阅和集体讨论相结合, 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有效手段辅助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课程教学内容在设计上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剂型的物态分类、药物的溶解与分配、制剂成型操作的基础理论与技术、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等。具体内容与学时分配详见表1。

4 课程建设特色

本课程力求通过药学领域的鲜活实例, 渗透物理化学原理和实验方法在具体药学问题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的热情, 提高其科研兴趣, 培养其科学素养。本课程特色如下:

4.1 针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原理的能力。

课程内容的设计、编排完全从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内容。

4.2 多教师授课, 扬长避短。

我校从事物理化学教学的老师均为青年教师, 且都毕业于化学院系物理化学专业, 虽然在授课过程中对知识的系统性, 连贯性和完整性把握较好, 但因没有相关药学知识背景, 对重要知识点的讲解缺乏选择性、针对性, 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不足。物理药剂学选修课采用集体备课、多教师授课的模式, 即物理化学教师和药剂学教师穿插授课, 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穿插授课。每个人讲授自己最擅长的部分, 这样能发挥各人专长, 精选教学内容, 让学生更及时地了解相关学科的科研前沿, 也使自己对今后长期的发展方向和短期本科生论文选题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4.3 课程受益面广, 相关教学材料网上资源共享。

物理药剂学课程主要作为我校药学、药剂、制药工程、中药等相关本科专业的选修课开设, 同时也可为学有余力的药物化学、中药英语等专业的学生提供便利和机会。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等对校内师生免费开放, 实现资源共享。

摘要:文章探讨了物理药剂学选修课程在药学类专业中的开设。文中主要介绍了课程的建设背景、国内外现状、教学内容设计和课程建设特色, 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的热情。

关键词:药学类专业,物理药剂学,选修课程,物理化学

参考文献

开设选修课程 篇10

从2006年秋季开始, 浙江省开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新课程实施后, 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历经六年的课改实践, 高中新课改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推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 增强了学校的课程意识, 催生了一些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为了进一步增加普通高中教育的选择性, 建立共同基础上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育人模式, 增加学校和教师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责任和意识, 从2012年秋季开始, 全省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提出“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十五字总体思路。这将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 加快选修课程建设, 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 实现学生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必修课程校本化和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两大亮点, 也是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选择性的高中课程结构的重要举措。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四大类。从理想状态而言, 增加选修课程应该能够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也为建设富有活力的学校课程文化、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因此, 如何有效地实施必修课程校本化和科学地开发开设选修课程, 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序、有效, 变得十分重要。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我市12所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师和各年段的部分学生。

调查对象既有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学校, 也有二级、三级普通高中特色学校;既有市属公办学校, 也有私立民办学校;既有城区学校, 也有农村中学。样本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和科学性。

(二) 调查方法

我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和分层访谈的方法进行调研。访谈对象以英语教师为主, 分年级随机选择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内容紧紧围绕调研的主题, 涉及英语必修课程校本化、英语选修课程开发与开设、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等多方面。

三、调查情况分析

(一) 关于高中英语必修课程校本化

什么是必修课程校本化?准确地说:“课程校本化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社会为背景, 透过中央、地方与学校三者权利责任的再分配, 赋予学校人员权责。由学校教育人员结合校内外资源与人力, 主动进行学校课程的计划、实施与评价”。必修课程校本化, 其实质就是将国家通用课程转化为具有自己学校教学特色的实施过程, 以国家课程为蓝本, 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创新, 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更注重的是过程。

根据深化课改的要求, 结合我市实际, 我院教研部高中组按学科特点下发了“必修课程校本化”的教学指导意见, 对英语学科提出了以下建议:

依据《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12版) 》的规定, 目前, 浙江省普通高中英语学科教学内容共有八个模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1 (必修) 》《英语2 (必修) 》《英语3 (必修) 》《英语4 (必修) 》《英语5 (必修) 》《英语6 (必修) 》《英语7 (必修) 》和《英语8 (必修) 》。其中《英语6 (必修) 》和《英语7 (必修) 》两个模块列入高考自选模块考试范围。为此, 我市的高中英语教学进度和考试范围确定如下表所示:

两点说明:

第一, 高一起始阶段, 必须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学工作。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教学, 更关键的是学法的指导,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尽早适应高中的学习。

第二, 对于《英语7 (选修) 》的教学, 要求各普通高中按前面的六个模块正常进行教学, 但可以采用泛读的方式处理。对于《英语8 (选修) 》的教学, 建议义乌中学、义乌二中、大成中学和义乌三中也能够按照《英语7 (选修) 》的教学处理方式进行, 力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般而言, “必修课程校本化”课程设置分为三类:A类课程, 即Advanced Course进阶课程, 面向学科特长突出学生, 参照高考难度和竞赛难度进行学科的深化学习, 以提高学生学科拔尖能力为课程设置目标;B类课程, 即Basic Course基础课程, 面向需稳固学科基础、提高学科竞争力的学生, 参照学业水平考试难度进行学科的细化学习, 以加深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思维、基本技能为课程目标;S类课程, 即Special Course专题课程, 针对学科中的某个专题开设的课程, 以提高学生学科某方面特定能力为课程目标。

必修课程校本化选课并不局限于各学科的分层, 还兼顾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了针对学科中某一专题而开设的S类专题课程, 只要学生感兴趣, 不论成绩水平如何均可自愿报名。

在实施“必修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 每位学生采取的“战略战术”各不相同, 有的选择“培一优、补一弱”, 有的选择“培一优、增一趣”, 也有的选择“补一弱、增一趣”, 还有的选择了“补两弱”……例如, 义乌二中一位女生在数学学科中, 选择了文科A类课程;在英语学科中, 她放弃了A、B类课程的选择, 而是选择了外教老师Mackey的“口语听力S类课程”。“词汇、阅读、写作, 我可以课后自己努力, 但提升口语和听力, 上外教老师的课有效果, 而且我感觉上外教课就像看美剧一样有趣。”她这样说。

总之, 必修课程校本化的教学研究和实施, 将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 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 它将作为一种新的学校课程文化, 使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二) 关于高中英语选修课程开发与开设

《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 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意见》还明确了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1. 以学生发展为本, 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

2. 科学性、时代性———选修课程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反映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

3. 多样化、特色化———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发挥自身教育教学优势, 培育学校课程特色;

4. 层次性、梯度性———选修课程要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个性的学生的选课要求。

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兴趣特长, 可以自主开发、可以与有关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也可以引进国内国际精品课程进行二次开发。

目前, 我市英语教师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和二次开发, 共有《英语口语》《志愿者》《零距离感受英国文化》《英语悦读》《英语美文欣赏》《英美文化习俗》《商务英语基础写作》《英语日常交际用语》《毛纺编织》《英语戏剧》《阶梯阅读》《英语金舌头》《英语经典影视赏析》《听力快车》《经典英文广告歌曲赏析》《商城旅游英语》《英语演讲》等100多门选修课程。

我市12所普通高中都能充分挖掘开设选修课程的潜力, 将教师们开发的选修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开设为选修课程, 让学生自行选择参加学习。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种类的选修课程, 含“必修课程校本化”的选课, 以“自主菜单式课程”来化解学生学业难度提高带来的挑战。

“让学生优势得到更大发展, 弱势得到及时照顾, 同时, 保护学生不同的兴趣, 这是我们推行新举措的初衷。”义亭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副校长傅丽芳表示, “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是学校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 在现行教育制度下, 通过规划开设必修课程校本化选课, 不仅有效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 同时, 还扩大了教师的课程开发权, 促使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 以及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与推行, 就目前调查情况来看, 在中学英语必修课程校本化的执行及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方面, 虽然各普通高中学校都尽量调动一切力量, 想尽一切办法挖掘学校内部的潜力, 取得了一定的课改成效, 但也不可避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行为上的偏差,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必修课方面的“两化”现象, 即必修课程强行化、部分课程边缘化;二是选修课方面的“两重两轻”现象, 即重知识拓展、轻职业技能, 重兴趣特长、轻社会实践。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也只不过刚刚起步, 我们只要不断坚持、努力实践, 必将会开发出科学有效的中学英语校本课程, 并能有效地开设相关课程。

参考文献

傅建明.2001.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 (7) .

胡庆芳等.2007.校本教研实践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6) .

靳玉乐.2001.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 (9) .

谢红仔.2001.教师本是最现实的课程研制者[J].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 (10) .

袁昌寰.2001.英语教学与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 (8) 郭元祥.2001.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 (6) .

约翰·埃里奥特.1993.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一个英国课程改革尚未解决的问题[J].外国中小学教育, (4) .

上一篇:信息安全关键环节下一篇:转目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