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文心作文

2024-06-17

诗意文心作文(共11篇)

篇1:诗意文心作文

昨天,我和妈妈去文心家里,在文心家里玩了机器人小汽车,玩了一下子,还看了游泳碟,然后我们就下去游泳,玩打水仗。突然,有个小朋友来攻击我和文心,我用水上奔雷剑主法打他,文心就说你会水上武功,

小学生作文大全

周记

后来,文心告诉我和妈妈,今天是她生日,可是我们没带生日礼物,只好对她说:“祝文心生日快乐”!我们回到她家里吃饭,我说:“文心,这么好吃的鸡腿,你怎么不吃呢?”我就吃了很多。后来还唱了生日歌,吃了蛋糕,玩了一下就回家了。昨天,玩得很高兴。我也叫文心来我们家玩,我就买哈蜜瓜给她吃,还送一个很小的小白兔给她。周记大全100字

篇2:诗意文心作文

文心苑新二年级柯思亦

我是一个特别讨厌作文的孩子,每次写作文都要绞尽脑汁,还要被老师嫌弃“字数太少,不算数。”

7月10日,我跟着妈妈来到文心苑。一走进文心苑,我就被那里的环境吸引了。天蓝色的墙壁和地板,像蓝蓝的大海,让人心情愉快。礼物墙最热闹了,每位小朋友都会用自己努力得到的乐学币去换取上面珍贵的礼物。我最喜欢听林老师说话了,感觉特别舒服。“宝贝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上课了。”这声音细细的,柔柔的,就像百灵鸟唱歌那么动听。热闹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一起享受这美妙的课堂。

林老师的作文课可有趣了,做游戏、画图画、讲故事……感觉像是在玩耍,特别开心,特别轻松。现在,我喜欢上写作文啦。

走进文心苑,让我爱上了写作文,我特别喜欢到文心苑学习。

我喜欢文心苑

文心苑新二年级沈欣程

7月11日,妈妈带着我来到文心苑。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文心苑。

我喜欢文心苑的作文课。有游戏作文“画方圆”、“抢橡皮”、“吹鸡毛”,一个比一个好玩。作文课上,我们观察了奇怪的含羞草、有趣的小金鱼,品尝了甜甜的西瓜。

我喜欢文心苑的诵读课堂。因为老师常常让我们男生和女生比赛对读,结果都是我们男生赢。在诵读中,我们认识了女诗人李清照和赵国的蔺相如。我们一边诵读,一边听了许多古代的小故事呢!

我喜欢文心苑的燕子老师。她和蔼可亲,戴着一副方方的眼镜,显得那么文气。她的声音甜甜的,很温柔。

真可惜,今天就要离开文心苑了,就要离开文心苑的老师和同学了,真让人有点伤心!

篇3: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心”

关键词:作文教学,培养,文心

现在的作文教学, 教师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写作的文字技巧, 包括如何选材、如何结构篇章、如何使用修辞手法等。有的教师唯恐学生写不好, 总喜欢包办代替为学生划定作文模式。所谓的写作指导, 就成了一种外在于儿童精神世界的作文行为的规划和约束, 以知识技能为儿童搭建起写作的框架, 教学过程就是本次习作的建模过程。全班几十个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很相似。对于儿童内心和精神深处的写作意识的培养, 一直被忽视, 这才是儿童写作的真正源泉, 也是一个写作者言语、精神的品质和源泉, 更是一个写作人保持旺盛的写作欲望的动力性支撑。如果说教给学生的文字技巧是治表, 那么培养学生的“文心技巧”就是治本, 它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写作人。

一、要有发表的意识———精品心

现在好多学生把作文看成每周要完成的一项作业, 它和语文教师要求他们写生字词没有什么两样, 只不过这项作业是有中心的, 是有一个主题的, 要讲究谋篇布局的, 然后要把文字串起来就行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发表意识, 也没有读者意识, 认为作文就是交给教师一个人看的, 对于作文好与不好也只是教师在作文下面写上几句简单的评语。绝大部分教师也没有把学生的作文看成可以发表的作品, 教师也是按教学计划的安排, 每学期要完成7篇大作文、7篇小作文以备学校教务处检查。因此, 学生在进行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情的完成作业中。作家尚爱兰说:“只要公开发表一次, 就会改变他对写作的态度和价值的认识。”渴望自己的文章被别人赞赏的强烈愿望是人所共有的。没有发表, 作文就没有读者, 没有读者的作文是“死”的, 它也就没有社会功用。有了发表学生才会享受到写作的快感和成就感。有了发表, 学生才会知道, 作文是有人读的, 是有读者的。有了读者意识, 学生才能对他的作文精益求精, 不断修改, 尽善尽美。老舍先生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 一个东西写完了, 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 念给别人听, 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反复念呢?就是因为写作时, 你是作者, 写完了, 你就要当读者来听一听自己作文中有没有问题, 用一个读者的眼光来给自己挑毛病。古代的读书人对于写作就相当严肃。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被反复改了许多次。如果是给自己看的, 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知道春风的到来就行了, 至于用“到”“过”还是用“绿”又有什么区别呢?我想他就是想通过一个“绿”字, 让广大读者感受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他知道自己的作品是要给别人看的, 这中间就有一个读者意识、发表意识。有了作品意识学生就会一丝不苟, 全力以赴对待写作。当然, 发表也并不只局限于刊登在报纸或知名的刊物上。它可以有多种形式: (1) 可以由学生在全班读。 (2) 可以选出张贴在教室里。 (3) 可以由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在全校读。 (4) 可以办班级手抄报。 (5) 当然对于上了一些水准的作文, 可以择优向刊物推荐。这样就不会有雷同作文出现了, 也不会有生拼硬凑的作文了, 因为有了读者监督你了。

二、要有感悟的能力———感悟心

许多学生作文内容枯燥无味, 干巴巴的, 并不是他们生活本身就枯燥无味, 也不是他们缺少观察, 而是缺少感悟。如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感悟生活则是写作的生命。文章不仅仅是像镜子一样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更重要的是进入大脑的事物, 在作者心灵的湖上激起的浪花。我们要写好作文, 不但要用心去观察生活, 更要深入地感悟生活。要善于从平凡的人和普通的事中去发现真善美, 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 发现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这样文章就有了灵魂, 就会血肉丰满, 经得起推敲和品味来。但我们并不是说有事必有感, 凡文必有悟, 而是要恰到好处。观是悟的前提, 悟是观的升华。如果要感悟得好, 必须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广博的知识才行。比如, 当你到故宫去看一件文物, 如果不对以前历史有所了解, 对文物背景有所了解, 你就是眼睛贴在文物上去观察, 也看不出什么东西来。

三、要有敏锐的眼光———敏感心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我们的生活从吃、穿、住、用、行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与人交往也更密切, 我们不缺少素材。同时现在是一个信息的时代,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许多, 比如, 书本、报刊、电视、网络、收音机等, 我们不缺少词汇。但许多学生就是缺少一颗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发现的敏感的心灵。比如, 暑假学生跟着家人去旅游, 玩了过山车, 逛了动物园。当我们问学生的感受时, 学生只说了高兴, 似乎就不能说得详细一些了。一个人不长期关照自己的内心, 心灵就会逐渐萎缩, 心灵的世界会粗糙起来, 对事物的反应也会迟钝起来。一个不敏感的人, 永远不会进入真正的写作境界。刘勰说:“人禀七情, 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作文是学生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是一个人的主观情感活动, 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要想写好作文, 必须有一颗敏感而感恩的心, 成为一个“多情善感”的人。这样你才会有一叶而知秋的寒意、叶落归根的乡情、春雨贵如油的喜悦。当生活中一个表情、一件小事拨动了我们神经中敏感的部分, 我们就要及时地将自己内在的、模糊的、一闪而过的感受、思绪, 以清晰的文字表达出来。

四、表达出真情实感———真情心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有着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 那就是习作应该立意高远。久而久之, 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口味, 习作中常见到公交车上让座、扶盲人过马路、拾到钱包归还失主等胡编乱造的故事。更有甚者在高考作文中, 写到父母在高考前重病卧床, 甚至离世, 从而表现自己的坚强。学生的作文无病呻吟、虚情假意, 让人一看就会产生假、大、空的感觉。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 说实话, 说自己的话……”这就强调了作文内容一定要真实。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眼观察世界, 用心体验生活, 写真实的事, 表真实的情。这样文章自然就会有话可说, 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新意, 才会感染人、打动人。同时要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不同的人由于所处的环境、成长的经历、心情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 同样面对菊花, 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悠然, 李清照有“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的忧伤。教师应该把真实作为习作评价的基本标准, 对有真情实感的、不装腔作势的, 要大力表扬。对写作基础不好的作文要发现其感情表达的闪光点。

五、有自觉的观察意识———观察心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流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句话说明了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好多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能进行观察, 对习以为常的景物、现象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就丧失了写作的宝贵材料。作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嗅、去摸, 亲身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 他们就会捕捉到许多习作的信息。同时, 观察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和技巧, 否则就会眼中有物而没有内容。首先要在心理上形成观察的“序”是很必要的。比如, 观察一株花, 可以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表及里、由整体到部分等来进行。而在具体写部分的时候可按茎—叶—花的顺序, 只有进行有序地观察, 我们作文才会做到层次清晰。其次, 观察要抓住特点。只有抓住了事物的特点, 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事物。同样观察一株花, 就要抓住花的形状、颜色、香味等特点。观察更重要的是要用心, 要从肤浅的外在, 引向深刻的内心感觉。当观察成为学生一种习惯时, 又何愁无内容可写。

习作教学, 无需教师大刀阔斧地去建构, 给予学生太多条条框框的约束, 太多所谓的写作技巧传授, 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创作的空间、自由表达的平台, 倾听学生的心声。

参考文献

[1]管建刚.作文改革.江苏教育, 2011 (01) :21.

[2]姚志宏.习作教学的“失真”与“归真”.教师论坛, 2010 (09) :29.

篇4:诗意春雨,诗意春雨作文

春雨,你绵绵地飘,拂在脸上是那么的轻柔,使人感到丝丝凉意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抚摸着孩子,勾起别人深深地回忆,不由得令人惆怅。

早晨起来,拉开窗帘。你来了,我惊喜地发现你悄然走来,无声无息,降临在这世界。

我听不见你的脚步声,但整座城市,被你揽入怀抱。到处都是一团云雾。近处,车辆、楼房,远处,青山,流水都在这之中,你像一层薄薄的轻纱,世界万物在其中若隐若现,我静静坐在窗边,看着你飘着,飘着。你怀里的一切是那么使人产生幻想。

春雨,你是生命的开始,也是青春的象征。叶子绿了,桃花开了,是你的点点滴滴,你没有秋所拥有的赞叹,你没有冬所拥有的喜悦,你更没有夏的那种奔放,你拥有其它季节所没有的清新,这就足够了。

你功不可没,山林里响起你奏的交响乐。你虽没有声音,但用你那习惯的性格表达出了你的诗意。在你的洗礼后,竹叶碧绿碧绿,像画家在天地间融洽出一幅山林竹叶。经过你洗礼,叶子洗去了冬日里的灰尘,那种韵味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当你焕然一新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差点认不出了。河水荡漾起你的影子。湖里的小鱼,是接待你的小姐,争先跃出。山里的笋芽儿在你的.滋润下,以一天六十厘米的速度向上生长,田野上的老农因为你乐开了怀,你将冬日里干裂的土地变得富有生机。春雨,你是生命使者,这些难道不是你无形的化身?

篇5:文心读后感

《文心》的作者是一对亲家合作写的书,这本书写了三分之二的时候两家的孩子喜结连理,两个作者成了亲家。这本书的作者是夏丐尊和叶圣陶两位前辈著。在这里再补充一句选书的方法,尽量选择那些xxx著的书,而不是xxx编的。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和写作的著作,但又不止这些知识,推荐大家读一读。虽然是之前的大家编写的书籍,但是这本书到现在也不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的。

现在我读到了,第六篇《知与情与意》。与大家分享下前五篇的读后感。

第一篇是《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中的说法是文章是作者关于外界事物和自己理解或者经验的表达。要理解文章就得能够经历或者想象到当时的环境,然后理解的深刻与否在于自己的经验是不是和作者的一样或者比作者的经验更高。看来现在看文章就需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了,学习了知道了做到了才算成长了进步了,这样读书的目的和意义就达到了指导生活和工作,开启心智的目的了。

第二篇是《方块字》讲的是字词分为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介词、助词、和感叹词。要形成在生活处处识别字词的属性和意义的习惯,这样才能在写文章说话中表达清晰准确。

第三篇是《题目与内容》,是先有题目还是现有内容呢?现在人们受到教育考试的影响,认为应该先有题目才能作文。这其实是错误的,应该是现有内容之后,才有题目的。作文就是生活,生活中我们有了想法感受后,想要表达出来、写出来,这样就是内容,然后我们再想个题目即可。但是练习是现有题目然后再写内容,练习作文又分为命令作文和话题作文。命题作文题目是固定的,根据题目来写内容,内容一般也是固定的;话题作文就是你根据话题从自己一个或几个熟悉的角度来写内容。其实写文章也是需要刻意练习的才能进步。另外,平时注意积累身边的素材,字句斟酌,做一个有心作文的人。

第四篇是《一封信》主要是讲大文和乐华给自己的李老师写信中,转折和承接关系的错误使用,造成理解上的混乱。所以,平时在说话和写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转折、承接关系的词语。另外,一点就是表达感情的时候一定要感情充分真挚。

第五篇是《小小的书柜》中主要说的是读书要有章法,读书要有主线和先后次序,书柜里一定要一本词典,随时可翻阅查询字词,然后就是经典书籍,也提到了四大名著、《论语》等。

目前就看了这么多,日后再给大家更新,敬请期待!

篇6:《文心》读后感

另外,关于这部作品,朱自清先生还写了篇序。从这篇序文中,我明白了自己的当前状态。

这种状态叫苟且。

朱自清先生说:总想创作,最容易浮夸、失望;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且的心理。

篇7:诗意文心作文

《文心》以小说的笔法讲述了一群中学生从1931年初秋到1934年夏天的生活。在描述人物生活与社会的大小时事的同时, 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尤其在写作教学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文心》一半以上的章节涉及写作教学这个问题, 它从写作理论到写作实践训练, 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对当代语文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命题是写作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如果这一环节把握不好, 就会抑制学生写作的愿望, 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苟题意所含非学生所克胜, 勉强成篇, 此于其兴味及推理摧残殊甚。”[1]《文心》中王先生将作文命题分为两派。一派“是不管练习的人的, 要你说什么你就得说什么……要你怎么说就得怎么说”, “刚看了几页历史, 就教他作《秦始皇论》、《汉高祖论》;还没有明白一乡一村的社会组织, 却教他作《救国的方针》、《富强的根源》”[2]17。很显然, 这一派人仅仅根据主观意愿随意出题, 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学情和生活实际。他们出的题目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 兴趣大减。学生为了应付交差, 只能胡编乱造, 无病呻吟。其实这种现象在当下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仍较普遍。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 许多学校的作文教学只是为了教学生会做“考场作文”, 习作题目常常套用历年中考、高考作文题, 很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时地有计划地出题。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和畏惧心理, 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会受到打击, 写作水平自然难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文心》中作文命题的另一派是王仰之先生所称许的。他们“先揣度练习的人对于什么是有话可说的、说得来的, 才把什么作为题目出给你作”[2]17。其实, 王先生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在学生进入中学以来的第一节作文课上, 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可供选择的题目:《新秋景色》和《写给母校教师的信》。学生看到这两个题目“好像遇见了和蔼的客人, 一齐露出笑脸端相这十几个完全了解得字”[2]18。当时, 正值初秋, 同学们对秋天都有各自独特的感觉, 所以第一个题目都有真切的内容可写。同学们在小学里有长达六年的学习生涯, 与老师们感情很深, 第二个题目很自然地就勾起了他们对母校的怀恋, 同时也使他们深切地感觉到了写作的实际需要。王先生所出的两个题目都符合实际需要, 而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 学生们都“有话可说”且“说得来”。由此看来, 作文命题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向王先生学习, 时刻关注自己的学生, 把握他们思想的脉搏, 确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 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写, 畅所欲言, 表达出真情实感。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广泛积累写作素材

在《文心》这本小说中, 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的作文教学非常成功。在他的指引下, 班上的每一位同学经过三年的学习, 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并且养成了写作的好习惯。其实, 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王先生对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有较为科学的认识。夏丏尊、叶圣陶先生通过王先生的口阐释了作文与实际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在小说的第三章《题目与内容》中, 王先生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 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作文是生活, 而不是生活的点缀。”[2]15王先生的这个观点可以说是两位语文教育家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对生活有直接的依赖关系, 它来源于生活。因此,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架起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 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处处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 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文心》中, 教室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 大自然、家庭、图书馆、工厂等, 都成为他们的“教室”;语文教师和语文课本也已经不再是他们获取写作知识和技能的唯一来源, 演讲比赛、修辞讲座、鉴赏座谈会、社会大事、报纸杂志、其他学科的老师、家长、同学等, 也都是他们作文的来源。学生在积极参与生活、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之后, 才有话可说, 才会努力将五彩斑斓的生活之花酿成优质的作文之蜜。

三、注重培养学生触发的功夫

作文来源于生活, 但是丰富的生活素材不一定就是现成的写作题材。《文心》告诉我们, 要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题材, 必须学会触发。正如周枚叔写给乐华的信中所说:“读书贵有新得, 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2]82所谓触发, 就是由一件事情联想感悟到其他事情, 进而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例如“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 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 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 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功用, 从盆栽的剪裁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 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 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2]83。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好的触发。

优秀的语文教师平时应当点拨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培养触发的功夫。课堂之外, 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 增强对生活的敏感性和好奇心, 养成研究、探索的习惯;启发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思考和联想, 找寻事物之间的联系, 使各种知识、经验和体会触类旁通、互相触发;积极鼓励学生将各自触发所得的体会和感悟及时总结、记载下来, 形成自己独特的新鲜的写作题材库。《文心》中乐华在枚叔的教导下开始对身边的人、事、物留心观察、用心体会。他勤于思考和记录, 收获很大, 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把衣服穿在身上, 最污浊的是领和袖。因为污浊的缘故, 洗濯时特别吃亏, 每件衣服先破损的大概是领袖部分。领袖是容易染污浊的, 容易遭破损的。衣服的领袖如此, 社会上的领袖何尝不是如此”。“鸡是光明的报道者, 它第一次喔喔开声却在半夜, 正是时间最黑暗的时候。我听了这夜半的鸡声, 不禁想到革命者的呼号”[2]85。衣服的领和袖, 半夜的鸡声都是生活中常见的, 但是乐华运用触发的功夫, 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了深刻的道理, 而且这些道理是新鲜的, 前人没有说过的, 实在难能可贵。

四、将写作和阅读联结起来, 以读促写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教学安排上是分开进行的, 但实际上, 阅读和写作“各自的过程并非孤立地发生发展, 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转移的”。“要有效地学会读, 就必然牵扯到写;要有效地学会写, 也就必然牵扯到读”[3]。因此, 为了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就应该将读和写紧密相连, 在阅读中不断借鉴文章知识和写作方法。那么, 如何才能使阅读和写作更好地结合, 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写作呢?《文心》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一) 在阅读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进行写作指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写作教学的时间很有限, 远远少于阅读教学的时间。因此, 如果教师能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写作指导,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文章知识、写作技巧, 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 那么学生在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就会自觉地借鉴, 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作文能力。

朱自清在《文心》的序言中说:“书中将读法与作法打成一片, 而又能就近取譬, 切实易行。”[2]1的确, 《文心》中的王先生就时常在阅读课上巧妙地进行文法知识的指导, 使学生受益匪浅。在教《秋夜》和《登泰山记》两篇课文时, 他不仅结合文本讲述了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 还通过具体实例, 提醒学生注意词的种类和性质, 让他们在写作时不要乱用词语。在讲授《闻警》一文时,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抗日文字的写作, 他详细又生动地阐释了知和情意的关系。班上的校刊编辑者们及时领悟了老师的教导, 以较快的速度成功完成了一篇饱含爱国热情和抗日激情的宣传文章。

(二)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

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仅仅靠课内学到的文章知识和写作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不断借鉴, 在写作实践中不断体悟和摸索。对于课外阅读, 为了避免学生选择书目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教师应当给予适当指导, 使学生做到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在《小小的书柜》一章中, 周枚叔就对乐华和大文的课外阅读进行了正确的引导。枚叔认为学生“课外的余暇很是有限, 所以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2]27。所以, 一方面, 他教导乐华和大文读书范围要广, 应当涉及字典词典、中外小说故事、诗词集、经书、诸子散文集、史书, 等等。另一方面, 枚叔在每一类中选择出了最经典最优秀的书, 让他们精读、细读, 如《唐诗三百首》、《论语》、《史记》等。此外, 考虑到好书中古旧的较多, 枚叔还特意给乐华和大文订阅了《中学生》杂志, 让他们紧跟时代步伐, 获得最新鲜的知识和信息。

然而, “只是读得多, 还不足以提高写作能力, 还必须掌握文章规律, 还必须多练多写”[4]。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所获得的写作知识和技能, 只有经过反复的、大量的练习和实践, 才能渐渐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所以, 除了写课堂习作之外, 教师还应当在课后不限体裁和题材,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鼓励他们勤奋练笔, 让他们在语言规范、思想健康、技法熟练的基础上真正地做到“我手写我心”。在《文心》中, 周乐华等在王先生的引导下, 每天坚持写日记和读书笔记。此外, 他们还勇于尝试不同的文体, 例如:山水游记、话剧剧本、研究报告、新体诗、演讲稿、抗日宣传文章等等。通过多写多练, 他们摸到了越来越多的门径, 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规律, 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五、重视修改指导, 增强学生修改的意识和本领

当下的语文作文教学基本都是采用学生作文、教师批改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 但忽略了学生自己对文章的修改, 导致学生在面对自己文章的时候, 既没有修改的意识和习惯, 又没有修改的本领。修改是写作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只有反复地斟酌和推敲, 我们的认识才会逐渐深化、细密, 我们的表达才能规范、精炼。指导作和指导改应当是不可分的,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 作文教学才会更健全更有效。

王仰之先生就特别强调文章的修改, 他教导学生文章“作成了最好自己仔细看过, 有一句话一个字觉得不妥当就得改, 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这个习惯必须养成。做不论什么事情能够这样认真, 成功是很有把握的”[1]20。在王先生的指引下, 学生都很重视修改, 并积极主动地探讨文章修改的方法和技巧。在小说的第九章中, 朱志青、张大文、周锦华等学生对《中学生》杂志上的《文章病院》这篇文章进行了研究, 从几篇存在较大问题的文章里总结出了写作中存在的最普遍的三种毛病: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的欠缺和累赘;意义不连贯, 欠照应。他们把研究成果在班里进行了汇报, 并反思自己文章的写作和修改, 收获很大。第二十四章《推敲》叙述了已离开课堂参加工作的乐华帮助同事宋有方修改《机械的工作》一文的过程, 他不仅帮宋有方认真进行修改, 还从用词的准确、句子的衔接、说明的顺序等方面逐一说明了修改的理由。

《文心》虽然写于20世纪30年代, 但并不过时, 仍然富有现实意义。它是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在实践上的体现, 很直观、很形象地给了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以启迪, 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文章学家张寿康曾说:“《文心》是一部现代《文心雕龙》。”[5]这句话是非常中肯的。《文心雕龙》是古代文章学的专著, 它用骈文来讲理论, 可谓“体大思精”。《文心》则用小说故事讲理论, 可以说是一部通俗的现代文章学著作。因此, 我们要对它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挖掘出更多的宝藏, 以此改善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合著《文心》, 以故事的形式展示了他们的语文教学思想, 影响深远。《文心》尤其重视写作教学, 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对当下语文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广大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命题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触发的功夫;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以读促写;重视修改指导, 增强学生修改的意识和本领。

关键词:《文心》,语文学习,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347.

[2]夏丏尊, 叶圣陶.文心[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3.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162.

[4]张寿康.文章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3:173.

篇8:文心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心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觉得可能是经历了一些事情,让我们有触动,想通过文字来表达出来。也有可能是看到了一些事情,让我们有冲动把它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我们情感与思想的真实体现。我想,很多作家,他构思小故事也好,长篇小说也罢,也是一样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

今天看了叶圣陶与夏丐尊先生一起写的一本书《文心》,建议大家看看,对写作很有帮助。第三章说的是〈题目与内容〉。里面有一段写到:“我们把所要写的东西叫作”内容’,把标举全篇的名称叫作"题目’,依自然的顺序,一定先有内容,后有题目。例如,看见了新开的蔷薇,心里有好多欢喜的情意要写出来,才想起《新开的蔷薇》这个题目;看见了姊姊害病,心里有好多愁苦要想发泄,才想起《姊姊病了》这个题目。但是,在练习作文的当儿,却先有题目。诸君看到了题目,然后去搜集内容。这岂非又是颠倒的事情吗?颠倒诚然颠倒,只要练习的人能够明白,也就没有害处。()练习的人应该知道作文不是遇见了题目,随便花言巧语写成几句,就算对付过去了的事情。更应该知道在实际应用上,一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题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于称说,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关系。这些见解很关重要。懂得这些,作文才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不懂得这些,作文终于是玩意儿、文字把戏罢了。本来,出题目可以分作两派。刚才提起的是一派。这是不管练习的人的`,要你说什么你就得说什么,例如要你论秦始皇你就得论秦始皇;要你怎么说就得怎么说,例如要你说‘我国之所以贫弱全在鸦片’,你就得说‘我国之所以贫弱全在鸦片′。另外一派就不然,先揣度练习的人对于什么是有话说的、说得来的,才把什么作为题目出给你作。而且这所谓什么只是一个范围,宽广得很,你划出无论哪一个角来说都可以。这样,虽然先有题后作文,实则同应付实际需要作了文,末了加上一个题目的差不多;出题目不过引起你的意趣罢了,所写的内容还是你自己原来就有的。

篇9:初一作文心

十三幅向日葵,从盛放到凋零。明黄色如阳光般温暖的色调,正如他一如既往的风格。光与影的交错,冷与暖的对比,都化作了阳光直倾而下。他一生正如这般,不管外界晦雨阴风,始终坚守内心的阳光,坚信总有一天,它会普照大地。

《星月夜》,有人叫它《星夜》、《星空》,但《星月夜》无疑是对月与星的神话最好的诠释。它一反往常温暖的色调,大量运用冷色:深蓝的夜空下,月折射出阳光金黄的光,星零落在空中。细小的星构成了旋涡状的银河。

地面的树木扭曲变形,远处的村庄依傍着山峦。如果某一天,你来到了为被人类文明污染过的土地,在静谧的夜中,你会发现,星不是静止的,而是构成一个个缓缓流动的漩涡。《星月夜》不是想象力的杰作,而是画家精神净土的真实描摹。

《麦田上的乌鸦》是他最后的.杰作。金黄的、一望无际的、被收割过的麦田上空,飞舞着沉默的乌鸦。田野里没有稻草人,因为没人需要他了。上一年的麦子已被收割,第二年的麦子还未长出。或许不是因为没人需要稻草人才消失,而是因为乌鸦再也不会啄食艺术的麦粒,麦田上永远不需要捍卫者了。也许,在许多个大雨滂沱的晚上;也许,在无数个烈日当空的正午;

篇10:古代文心联

上联:旧书细谈犹多味,

下联:佳客能来不费招。

此联为【清】黄钺所作。

上联:沽酒欲来风已醉。

下联:卖花人去路还香。

此联为一学士答对乾隆。

上联:但得夕阳无限好。

下联:何必惆怅近黄昏。

此联为朱自清所作。

上联:松间明月长如此。

下联:耳外浮云何足论。

此联为【清】吉鸿昌所作。

上联:两三竿竹皆秋色。

下联:千万叠山有雨容。

此联为【近代】林纾所作。

上联:弹指声中千偈了。

下联:拈花笑处一言无。

上联:穹达尽为身外事。

下联:升沉不改故人情。

此联为【近代】萨镇冰老先生赠冰心父联。

上联:遗世慕庄周,睡去能为蝴蝶梦。

原对:学诗类高适,老来犹作凤凰声。

吾联:俗客羡陈抟,醒来可作帝王师。

此联为【清】吴步韩自寿。我的比工有余,比意不足。

上联:白马西风塞上。

下联:杏花烟雨江南。

此联为徐悲鸿所作。

上联:风云三尺剑。

下联:花鸟一床书。

此联为【明】左光斗所作。

上联:老拳博古道。

下联:儿口嚼新书。

此联为【清】金圣叹所作,

上联:门前莫约频来客。

下联:座上同观未见书。

此联为【宋】楼钥所作。

上联: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下联:前巷深,后巷浅,不闻车马之音。

此联为【宋】朱熹赠友人。

上联:荷风送香气。

下联:松月生夜凉。

此联为【近代】于右任所作。

上联:金石长不朽。

下联:丹青本无双。

此联为【清】李瑞清所作。

上联:斗酒纵观廿四史。

下联:炉香静对十三经。

此联为【明】史可法所作。

上联:隐影相去,独一人。

下联:故人重聚,说几句。

上联:一竹一兰一石。

下联:有节有香有骨。

此联为【清】郑夔题书斋联。

上联:室雅何须大。

下联:花香不在多。

此联为【清】郑夔题书斋联。

上联:汲来江水烹新茗。

下联:买尽青山当画屏。

此联为【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

上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下联: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此联为【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上联:春风阆苑三千客。

下联:明月扬州第一楼。

此联为【元】赵孟题扬州迎月楼。而得主人千金之赠。

上联:家藏千卷书,不忘虞廷十六字。

篇11:怎样读《文心雕龙》

和研读其他古代论著一样,学习《文心雕龙》也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身世、思想、写此书的动机、意图等,特别是魏晋以来世族制的盛行与出身寒门的刘勰之间的矛盾;汉末儒学衰微之后佛道思想流行,刘勰既是佛教信徒而又高举“征圣”“宗经”的旗帜的原因和实质;以及建安以后文学艺术由经学附庸转而独立发展,出现了文学史上空前繁荣的盛况,又很快走上追逐浮华的道路,产生在这个时期的《文心雕龙》是怎样对待这种发展趋势的。这些都是研究《文心雕龙》的人不可心中无数的。因有的须作专题论述,有的可从一般历史和文学史著作中知其详情,有的则可从《文心雕龙》本身得到认识,这里只提请读者注意,不作详述。本文打算介绍的,一是《文心雕龙》的基本内容,二是怎样阅读原文,三是掌握全书理论体系的必要。现在先谈第一个问题。

《文心雕龙》评论了晋宋以前二百多位重要作家,总结了三十五种文体的源流演变和特点,全面论述了文学创作和评论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全书共五十篇,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一)总论:由《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构成。《原道》中所论“自然之道”,主要说明万事万物有其形就必有其自然的文采:“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刘勰以此说明:文学作品必须有文采,但应该是由相应的内容所决定的自然文采。全书既重文采,又反对雕琢繁饰,就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征圣》《宗经》两篇主要是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写作原则,这种思想集中体现为《宗经》篇的“六义”,即认为学习儒家经典对文学创作有六大好处:“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教)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邪),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显然,要求从儒家经书学得“情深”“风清”“事信”“义直”等,是侧重于内容方面的要求。刘勰认为圣人著作是“衔华而佩实”的,所以《征圣》篇强调:“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这正是《原道》和《征圣》《宗经》三篇总论提出的核心观点。第四篇《正纬》,主要论纬书之伪,没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文体论:从第五篇《辨骚》到《书记》共二十一篇,通常称为文体论。这部分对各种文体大都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一是文体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二是解释文体的名称、意义,三是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评论,四是总结不同文体的特点及写作要领。所以,这部分不仅论文体,还具有分体文学史的意义,也是批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创作论正是以这部分所总结各种文体的创作经验为基础提炼出来的。

(三)创作论:从《神思》到《总术》共十九篇是创作论;《时序》《物色》两篇介于创作论和批评论之间,也有一些论创作的重要意见。这是本书的精华部分。其中分别对艺术构思、艺术风格、继承与革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关系等重要问题,分别进行了专题论述;也对声律、对偶、比兴、夸张以至用字谋篇等,逐一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其中不少论述是相当精辟的,且大多是文学理论史上第一次所作专题论述;它既总结了先秦以来点点滴滴的有关论述,也对后世文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这部分丰富的内容,我们既要逐篇进行深入细致地研讨,又不能割断和全书的联系而孤立看待。首先,每一个论题都是在总论的基本观点指导之下所作论述;其次,各篇之间也有一定联系,合之则成一整体。如《风骨》篇提出“风清骨峻”的要求,怎样才能把作品写得“风清骨峻”?本篇提到必须“洞晓情变,曲昭文体”,这就是紧接在《风骨》之后的《通变》《定势》两篇继续论述的内容。有人读到《声律》以下有关艺术技巧的几篇论述,就怀疑刘勰是形式主义论者。如结合《情采》篇强调的“述志为本”,再从“联辞结采,将欲明经(理)”中了解到刘勰论辞采的目的,这个疑问自可冰释了。所以,应掌握它一篇一论的特殊结构而从全面着眼,这是阅读《文心雕龙》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四)批评论:本书集中阐述文学批评理论的,只有《知音》一篇,这也是需要从全书着眼的一个问题。把全书作为一个总体看,三篇总论也就是批评论的总论了;文体论对各种文体的作品所作评论,也就是刘勰的作品论了;《才略》篇论历代作家的才华,《程器》篇论历代作家的品德:这就是刘勰的作家论了。创作论中所论创作原理,也正是刘勰评论作家作品的原理。所以,从整体看,不仅可见其批评论相当全面丰富;也能准确地认清刘勰的文学评论。

此外,最后一篇《序志》说明作者写此书的动机、意图、态度,以及全书内容的安排等,对了解刘勰其人其书都很重要,虽列书末,实应先读。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说:《原道》中讲的“文”,“其说汗漫,不可审理”。其实,《文心雕龙》全书所论,大都存在这个问题。但不读原文,是谈不到学习《文心雕龙》的。困难虽有,却非无法读懂的天书;事实上有不少青年读者已能较好地领会此书。《文心雕龙》可说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文学概论,封建社会的全部文论,无论是文字的难度和内容的广度,再没有全面超过《文心雕龙》的论著了。所以,有志于此者,下点功夫攻下这个难关,可为学习整个古文论从文字到理论打下很好的基础。下面就我的体会,谈点如何理解其文字的想法。

首先是要善于利用其论述的特点。《文心雕龙》讲的是理论问题,能抓住其理论的脉络,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如《神思》篇的“规矩虚位,刻镂无形”二句,好像是很难理解,但从所论艺术构思上来看,当作者运思之际,各种思路涌上心头,这些浮动无定的意象,既无固定的位置,也没有形成具体的形态,“虚位”与“无形”所指即此。而构思的任务,正是要使之逐步明确,进而凝成具体有定的艺术形象。这种构思活动,就是“规矩”“刻镂”之意了。

又如《熔裁》中颇多歧见的“三准”:

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

有人以为这是讲创作的三项准备工作,有人认为是讲全部创作过程的三个步骤等等。这从个别字句上是难以求得准确理解的,而必须从《熔裁》篇论述的主旨来考虑。刘勰自己讲得很明白,所谓熔裁,就是“櫽括情理,矫揉文采也。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本篇既是论述对作品已有内容的规范和文词的剪裁,自然与创作的准备或创作过程之类无关。本篇先论熔意,后论裁词,而上引这段话,明明是论熔意;作为熔意的“三准”,显然是用以“权衡”内容的处理是否得当的三项准则:首先是以内容能确立主干为准,其次是以取材与内容关系密切为准,最后以用辞能突出要点为准。这个例子说明,从理论的总体上来把握某些具体论点,是学习《文心雕龙》的重要方法之一。

《文心雕龙》文字上的突出特点是骈偶文,这也是可以利用来帮助理解部分文字的。如《夸饰》篇中所说:

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

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

根据这种上下对应的结构,就很容易认识到:和“形器”相对应的“神道”是指抽象的道理,和“精言”相对应的“壮辞”是指夸张的言辞。《文心雕龙》中这种写法很普遍,掌握了这种骈偶规律,有时比理解散文更为容易。

第二是以刘解刘。古代常用词语,大都有传统的用法和固定的含意,这类文词一般可查工具书获得解决。但刘书用语,不仅有他自己新造的,有的虽为古书常用,刘勰却自有其特定的用意,有时是从古代用例难得确解的。如“神理”一词,若按字面意义解作鬼神之理,则《原道》《正纬》《明诗》《情采》《丽辞》等篇多次用到此词,《文心雕龙》岂不成了一本讲鬼神之理的书?如果把全书各处用“神理”一词的含意综合考究一下,就可判断它指的是自然的或深微的道理,如《原道》篇论河图洛书说:“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意为并非有谁主使,而是自然之理所形成。

以刘解刘,是准确理解刘勰理论的可靠方法之一,不仅词语上可常用此法,不少难解的内容,也可由此得到确解。如《原道》中的“玄圣创典,素王述训”,“素王”指孔子是明显的,“玄圣”指谁,就有争议。有的论者认为:“玄圣创典”乃佛祖创立佛经,“素王述训”则是孔子以六经来阐述佛典。要辨证这个“玄圣”是佛非佛,虽然都可找到一些旁证,但最终必决定于刘勰的原文。所以,最有力的论据,就莫如《原道》本身了。其中曾说:“庖牺(即伏羲)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这是指传说中的伏羲画八卦,此为《易》卦之始,孔子最后作《十翼》加以解释而完成《周易》。这岂不正是刘勰自己对“玄圣创典,素王述训”二句的解释?

第三,《文心雕龙》中涉及典故史实较多,这只要勤于查检,一般是不难理解的。但由于历史现象很复杂,也有其值得注意的问题。如《程器》篇在指出西汉孔光和西晋王戎的品德之失以后,曾说:“然子夏无亏于名儒,浚冲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这里的“浚冲”,一般都认为即上述王戎的字;“子夏”则有二说:一以为即孔光的字,一以为是孔子弟子卜商的字。孔光和卜商都是“名儒”,卜商和孔光都字“子夏”,但二者必有一误。这是略读原文就不难辨别的。

又如《史传》篇的“宣后乱秦”:宣后指战国时期秦昭王母宣太后;“乱秦”指什么呢?从黄叔琳、范文澜到最近的新注本,都引《史记·匈奴列传》:“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则所谓“乱”,就指淫乱了?淫乱何以要称之为“乱秦”,不能不是一个疑问。刘勰的这段话,主要是反对史书为女后立“纪”,强调“妇无与国”,于是讲到:“宣后乱秦,吕氏危汉,岂唯政事难假(指难由妇女假代),亦名号宜慎矣。”显然,这都与淫乱毫不相干。事实却是:宣太后是古代第一个皇太后,也是母后临朝听政的创始者。《史记·穰侯列传》有明确记载:“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只有这件史实,才符合刘勰所说的“乱秦”,也才和下句的“危汉”,以及这段话总的论旨相称。

以上二例足以说明:如果把史实搞错了,势必影响对原意的正确理解;而查检史实的正误,主要是根据刘勰所论问题的主旨。初学者必须借助注本,这也是阅读前人注本所应注意的。

第四,必须反复研读,这恐怕是新老读者都不例外的。有的人只图“猎其艳辞”“拾其香草”,引几句“彦和云云”以点缀文章,那是很可能弄巧反拙的。所谓反复,还不仅仅是多读几遍,而应从个别问题的理解到整体的掌握,然后就初步掌握的整体,以求对具体问题的准确认识,再由个别到整体,逐步加深。就我自己的体会,每一个反复,总会发现过去理解的某些错误,从而有一些新认识。对具体问题的认识是掌握总体的基础;了解到全貌,又有助于加深个别问题的理解:这是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学习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就更应如此。

第五,《文心雕龙》的译注本现已不少,就我所知,近年内还有几种将继续问世,这对初学者是一个有利条件。但种种译注,也不过是译注者个人对此书的理解。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同一原文,往往会有多种不同译注。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必然的,且对初学者是件大好事。同一段原文,可能有几种译本就有几种不同的译文,读者将何去何从?对此,愿献愚见三点:其一,译注可供参考,但最根本的道路是攻读原文;其二,最好是先读原文,求得自己的理解,再参看译注;从检验对照中训练自己掌握原文的能力;其三,多种不同译本的出现之所以是大好事,就因为各种译本千篇一律,很容易使人无条件接受,似乎已无思考余地了。若善于利用其不同,使自己从比较分析中找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虽然费力,却是好事。

有的读者可能没有条件五十篇全读,选读部分重要篇章,以上意见同样可供参考。但至少读一篇应掌握一篇的全貌,且选读也应尽可能顾及全书。我以为可先读《序志》,再读三篇总论,文体论部分至少应读令《辨骚》《明诗》《诠赋》三篇;创作论部分则需读《神思》至《熔裁》的七篇,和《比兴》《夸饰》《总术》《时序》《物色》五篇;批评论部分读《知音》一篇。能认真读通这二十篇,全书的精华和总的理论体系,便可大致掌握了。若以这二十篇为第一步,然后扩及全书,也是一个办法。

上面一再讲到,阅读《文心雕龙》应了解其概貌,掌握其总体。但所谓概貌或总体,还只是泛指全书大要、基本观点、篇章结构、各个部分的重要论点等,这些,自然都是学习、研究《文心雕龙》的人不可不知的,但仅仅了解甚至熟谙这些,仍是未得其要领的。比如:小而言之,我们读到某一具体篇章或论点,即使从文字到内容都已基本理解,但能否准确判断这一篇、这一论点,在刘勰的文学理论中是一个什么组成部分?具有什么重要地位?大而言之,读完全书,能不能确切说明刘勰的理论是否全面?这虽是很普通、很浅近的问题,却是只泛泛了解其概貌的读者难以回答的。所以,对全书总的了解,最关键的是它的理论体系,只有从整个理论体系中,才能判断其理论是否全面,以及各个具体问题在全部理论中的成分、位置等,也才能据以进而作种种深入的探讨。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是什么?这还是一个有待广大读者和专家深入研究的问题。我曾做过一点试探,还仅仅是个人的初步见解。大致说来,这个体系是以“衔华佩实”为主线,以论述物与情、情与言、言与物的三种关系为纲组成的。

如前所述,《文心雕龙》的总论是由重文的《原道》和重质的《征圣》《宗经》构成的,也就是必须华实并茂的所谓金科玉律。文体论部分就是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品的。如肯定屈原的《橘颂》“情采芬芳”(《颂赞》),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志高而文伟”(《书记》)等,对华而不实或有实无华的作品,则多有批评。创作论部分刘勰既自称为“割情析采”,其为贯串华实并重的观点就更为明显。其中如《体性》《风骨》《情采》《熔裁》《附会》等,篇题就兼及内容形式两个方面,其论述则以强调二者的密切结合为主旨。批评论中如《才略》篇肯定“文质相称”而反对“理不胜辞”等,也与文体论部分一致。“衔华佩实”的主线,就是这样纵贯全书的。

对物、情、言三者相互关系的论述,集中在创作论部分。如《体性》篇从“情动而言行”,“因内而符外”的原理,来论述作者的情性和风格的关系;《情采》篇以“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等道理来论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这就是对情言关系的论述。《神思》篇的“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物色》篇的“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这就是对物情关系的论述。《比兴》篇的“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辞必敢”;《物色》篇的“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体物为妙,功在密附”等:这就是对物言关系的论述。刘勰的全部文学理论,主要就是对这三种关系的研究。这三种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他都已论及,所以可说他的文学理论是比较全面的。三者之中,情言关系最详而物言关系较略,这与古代文学以抒情言志为主有关,也反映了刘勰理论体系的特色及其不足之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诗意文心作文】相关文章:

《文心》06-30

文心雕龙05-04

文心雕龙名句06-20

文心雕龙论文题目05-02

文心雕龙注范文05-21

文心读后感范文05-21

文心雕龙意义范文06-02

文心雕龙译注范文06-02

刘勰文心雕龙名句07-09

读《文心雕龙》有感04-29

上一篇:游天门山日记下一篇:迎国庆科技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