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社会发展特色浅论

2024-06-15

区域社会发展特色浅论(共8篇)

篇1:区域社会发展特色浅论

区域社会发展特色浅论

发展地方特色是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捷径.特色能够体现和发展地方优势,发展特色能够充分开发潜在优势.在市场经济中,特色既增强竞争力,又提高知名度,既保护又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开发地方特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作 者:刘文超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正阳县委办公室,河南,正阳,463600 刊 名: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EDUCATION INSTITUT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1(4) 分类号:B022.2 关键词:特色   区域社会   优势   创新  

篇2:区域社会发展特色浅论

港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优势,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港口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乘数效应

港口发展的乘数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港口业本身的乘数效应。“据初步测算,我国沿海港口每百万吨吞吐量可创造1亿元以上的GDP和2000多人的就业机会。”港口产业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创造一定的国民收入,而且带动了为港口建设提供原材料和港口机械的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又会带动为其提供原材料、机械、服务等其它行业的发展等等。港口运输业需要金融、邮电、通讯、餐饮等行业提供服务,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港口区域经济的乘数效应。沿海港口城市是先进产业最先登陆的地区,无论是依靠雄厚的资金发展起来的资金密集型还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都会逐渐在港口城市形成支柱产业。这些支柱产业的发展会带动一系列为它们服务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行业的发展,使沿海港口城市的社会规模越来越大。

二、港口发展将直接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一个区域的总产出受道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影响显著,区域经济发展与公共基础设施之间存在着一个正相关关系。港口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对道路、港口等公共设施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大量外来投资、技术和人才,推动与基础设施有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提升区域对外开放的形象。

三、港口发展拉动了区域的产业集聚

就现代港口的临港产业看,大都呈现产业集聚态势。在国外,法国的福斯港,在进口原油、铁矿石、煤炭的基础上,形成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金属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其产量占到全国的1/4;日本的阪神工业带,在港口沿海附近1~3公里的狭长区域内,分布着6000多家工厂,神户制钢、川崎重工、三菱电子等都在这里设有大厂。在国内,凡是临港工业发展较快较好的地方,都呈现或采取产业集聚态势。以青岛港为例,物流、临港服务、修造船等关联行业发展迅速,港口经济集聚效应明显,世界500强和众多国际著名企业相继到青岛投资发展,大量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一些重大项目向青岛及周边区域集中,形成了大量外部投入,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成为青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

四、港口发展带动了区域的技术升级

一是沿海港口城市是科学技术传播的主要通道。西方工业革命出现的三次技术革命,均发生在沿海国家,欧洲沿海国家首先成为新技术革命的受益者,继而向亚洲、拉丁美洲渗透。在亚洲,日本及“四小龙”是该地区最大的受益者,亚洲的新加坡、香港、泰国等沿海国家和地区成为亚洲地区新技术革命植入与成长最快的地区。二是港口发展可为区域引进先进技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很快在沿海港口城市登陆,首先在我国东南沿海与香港交汇点的深圳,80年代以后,新技术开发区逐渐扩展到沿海开放的各个城市。沿海港口城市,往往成为跨国公司聚集的区域,跨国公司的聚集不仅带来了资金和大量的物流,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了区域的技术升级,促进了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港口的繁荣。

五、港口发展促进了区域的产业优化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港口作为海陆货物运输的结合点,拥有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独特优势,已成为配置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港口经济在发展中可通过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开发新产品,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现代化港口也为本地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既可降低各种资源运输成本,又可降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本区域的竞争优势。

六、港口发展带动了腹地经济发展

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一方面,港口本身是所在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可为地区经济创造直接的产值、国民收入、就业机会和税收,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的发展将直接推动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提升区域对外开放的形象,吸引国内外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从而推动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七、港口为开辟自由贸易区创造条件

篇3:浅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市场管理水平

1、“良禽择嘉木而栖”, “凤凰不落无宝之地”。

农村没有便利的交通通讯和完善的基础设施, 要想在短期内实现跨越是非常艰难的。农村区域经济中心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积累过程, 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先决条件,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投入以加强交通、通讯、电力、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功能完备、设施配套、有机结合的基础环境框架, 才能为农村区域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准备。

2、在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农村也要相应提高市场管理的水平。

市场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如何, 与当地干部群众的素质、观念、组织、政策、服务环境密切相关。市场经济观念强、思想解放程度深、组织具有效率、宽松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强烈的服务意识, 都有利于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实力的提高。农村政府应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允许下, 真正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 强化作为其管理经济的组织能力, 不断建立、健全、规范其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服务机制和体系。

二、确立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

纵观农村发展史, 之所以陷入“难发展, 发展难”的恶性循环, 固然少不了传统农村农户“小, 散, 弱”的制约, 但政府体制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另一原因。某种程度来说, 体制的落后更容易让本就弱小的农民提不起开创农村事业的雄心壮志, 更不用说政府组织进行农业、产业知识的学习和在天灾人祸后给农民事业进行补贴了。然而, 在全国范围来看, 民营经济已成了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它的壮大不仅增长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还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吸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地方政府急需确立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 凡是民营能办的事情一律交给民营去办, 凡是能够进入市场运作的一律推向市场, 辅以制度上的保障, 提高民营主体创业的信心, 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为他们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客观地讲, 目前农村内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是规模偏小, 档次不高。

大多数个体工商户, 小摊小贩多, 流通大户少;本地经营多, 走出农村少;低价作坊多, 高附加值少。市场覆盖率较低, 市场辐射力不强。

2、是资金紧缺, 投入有限。

一些有发展前景、有抵押物资、有高回报的好项目由于贷款为难, 且自筹资金的能力有限, 无法立即上马, 被束之高阁。有些支柱产业因投入有限, 产品创新力度不大, 市场竞争力逐步弱化。

3、人才短缺, 管理不善。

大部分私营企业主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 缺乏现代管理知识, 缺乏有力的竞争手段, 内部管理松散。比如某些经营者只图眼前利益, 不顾品牌效应, 低质劣货倾销, 导致整个销售渠道不畅, 呈萎缩之势。

因此, 把民营经济作为经济中心发展的主体, 就必须坚持以民营化为基本价值取向, 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 彻底破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的束缚, 彻底改变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做法和规定, 彻底消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制约, 着力扶持一批科技型、外向型、吸纳农民就业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 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力争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 使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

三、发挥比较优势,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生产结构是指农村地区农业内部的组合形式及其比例关系, 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复合体。车明诚认为, 农业生产结构从部门来说, 一般可分为农、林、牧、副、渔各业, 通常称之为一级生产结构。在一级生产结构的内部, 根据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不同, 又可划分为若干个小的生产部门。如种植业内部, 可分为粮食和经济作物两个生产部门;畜牧业内部, 可分为养猪业、养牛业、养羊业, 养禽业等等, 统称为二级生产结构.在二级生产结构内部, 根据产品种类和经济用途的不同, 还可分为若干种类。如粮食作物可分为粗粮、细粮、薯类等, 统称为三级结构。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是以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任何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的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 都是根据其具体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特点而言的。此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还必须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来判断。农村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带, 有着独具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和技术条件, 因此, 应该结合自身优势, 找出各个区域适应的不同经济生产类型。

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先决条件,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投入以加强交通、通讯、电力、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功能完备、设施配套、有机结合的基础环境框架。在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农村也要相应提高市场管理的水平。还要大力解决农村内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发挥比较优势,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参考文献

[1]易开刚:《我国农村现代流通网的路径选择与战略举措》,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5年第6期。

篇4:地方高校发展应体现区域特色

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条块关系”得到了基本调整,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断增强。截至2005年,在全国2089所普通高校中,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主管的普通高校(本文称为国家高校)只有111所,其余的均为地方高校,所占比例达到了95%。

毋庸置疑,在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之时,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他们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保障。

然而,近年来,由于大学排名、高校评估所采用标准的同一性,以及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急于快速发展的愿望,致使愈来愈多的地方高校发展步入误区,盲目追求“大型化、综合性、研究型”,出现了改名风、升格风、申博申硕风盛行等不健康的发展趋势。

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学飞教授调查,我国大约有80所高校明确提出要办研究型大学,其中不少地方高校也在争创教学研究型大学,这已成为我国高校运转的状态,“明明条件不具备,基础很差,也要提很高的目标,往往造成学术上的大跃进,大量资源被浪费。”

在笔者看来,伴随这一风气而来的将是三大恶果:一是争创研究型大学会给地方高校带来负面效应;二是本科生教育被边缘化;三是地方高校失去办学特色。

当前,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进入大众化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尤其是原属国家现已经划转到地方的高校)要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坚持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这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多数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和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服务。

具体地说,地方高校要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要成为地方学术研究中心;要成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要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力量源泉等。

也就是说,地方高校要甘于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任务,要明确以建设教学型、职技型学校为主的办学目标,要以培养生产和社会活动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同时,地方高校有限的科学研究实力要立足于地方的特色资源与社会需求而展开,不能盲目追求“大型化、综合性、高水平”。

与此同时,地方高校的办学规模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和需求,以及学校在地方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学科建设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确定骨干学科、建设和发展特色学科和专业,培养“实用型”的高层次人才;办学层次应首先集中精力抓好本科教育,一些实力较强的学校可以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服务区域主要应立足于地方,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科技等各方面对人才的需求为第一要务;科技创新要依据地方科技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条件实施科技创新等。

此外,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应该主要体现地方特色,即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質的综合要求。

篇5: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对策

论文题目:

姓 名:学 号:年 级:专 业:教师评分:

2014

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经营 姜占东 1209010294 2012级 农学

年 12 14 月日 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经营

摘要:新疆作为我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国,农产品地域特色明显,结合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实施品牌营销策略。发展品牌农业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疆; 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划; 品牌经营

前 言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走品牌化发展的氛围已近形成,促进农产品品牌快速成长起来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和举措。

正文

一、新疆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新疆棉花已连续7年总产、单产均位居全国第一。在不久前农业部颁发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新疆棉花也位居其中。今后,新疆将重点建设

油葵重点建设伊宁等16个县(市)以及伊宁等5个油葵生产基地县。在南疆

库尔勒香梨将重点建设塔里木盆地北缘香梨原产区域。葡萄中,鲜食葡萄重点建设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阿图什市;吐鲁番盆地的鄯善县、吐鲁番市、托克逊县;伊犁盆地伊犁州的霍城县、伊宁县、昌吉市。制干葡萄重点建设吐哈盆地。酿酒葡萄重点建设北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区和南疆焉耆盆地。哈密瓜重点发展早、中、晚熟三个优势产区,早熟哈密瓜优势产区包括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中熟哈密瓜产区包括哈密市、昌吉市、呼图壁县;晚熟哈密瓜产区包括伊吾县、巴里坤县、阿勒泰市。杏重点发展三个杏优势产区。加工番茄重点发展北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准噶尔盆地南缘东部、南疆焉耆盆地三大优势区域。

石榴重点发展南疆沿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由三个石榴主产区,包括阿克苏市、阿瓦提县、库车县、疏附县、叶城县、莎车县、策勒县、皮山县、于田县。红花重点建设北疆塔额盆地、伊犁河谷、昌吉东部及南疆部分地区。啤酒大麦重点建设北疆优势啤酒大麦产区。

二、新疆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势分析

1.特色农产品优势

新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很多。新疆以地、州、县为单位的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农产品近百余种,如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和哈密瓜、哈密大枣、库车小白杏、精河枸杞、阿克苏红富士(苹果)、伽师甜瓜、焉耆茴香、吉木萨尔大蒜、下野地西瓜和南疆喀什、和田的石榴、巴旦杏、薄皮核桃、无花果等。仅瓜果而言新疆就拥有500多种,堪称“瓜果之乡”。近几年,新疆的红枣、香梨、葡萄、哈密瓜、苹果为主的绿色、有机特色林果产品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事业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以外销量达到30%~40%,效益平均提高23%以上。截至2009年底,新疆共认定无公害产地40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43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88家,产品为204个,总产量164万吨,国内年销售49亿元,出口0.28亿美元;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16家,产品为74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种类已扩大小麦、玉米、油葵、油菜、水稻、核桃、红枣、香梨、牛羊肉以及薰衣草、罗布麻等初级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约60余类。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正在积极创建中,全区有16个县市创建的27个生产基地已完成验收。

2.特色农业产业化优势

新疆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优势,确立以棉花为代表的白色,以红花、加工番茄枸杞、胡萝卜、红辣椒等为代表的红色和以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库尔勒香梨、杏、石榴等为代表的优质瓜果园艺三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南疆的棉花、园艺作物,吐哈盆地的葡萄、哈密瓜,天山北坡的棉花、特色经济作物及高产玉米,北疆其他地区优质粮食、油料和甜菜等四大优质特色农业产业带。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的环境分析

新疆农业名牌数量还比较少,主导产业产品的优势不明显,大多是“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加强特色农业发展,实施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依然是重点。新疆具有市场开拓潜力和突出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资源达几十种之多,诸如棉花、哈密瓜、库尔勒香梨、葡萄、大枣、干果等在全国均有一定知名度近几年来,新疆推出“白”“绿”“红”特色工程的建设“白”则指特色棉花;“绿”是指以优质的香梨为主的绿色食品基地;“红”是指以番茄为主的食品加工业。

近年来,新疆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内地消费者追捧。这不仅仅是因为新疆特色农产品的独特品质,更是得益于自治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新疆各地都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通过努力,新疆棉花、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阿克苏苹果、“楼兰”红枣、“皮亚曼”石榴等品牌享誉中外,全疆已有涉农产品注册商标970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13个,地理标志32个,中国名牌产品75个,新疆著名商标138个,新疆名牌49个,新疆农业名牌116个。这些品牌农产品有力地带动了产业升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新疆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比较分析

新疆农产品具有很强的特色,以其绿色、有机、优质的特质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疆特色产品市场需求增幅较大,同时国家西部发展战略及对新疆特殊发展政策支持,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大有作为。发展品牌农业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选择。农业大国如何做强农业,成为农业强国,是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实施农业名牌营销战略,通过农产品创名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推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新疆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优势

1.1特色资源优势

新疆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与其他地域的差异使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产生巨大的差异,以资源为依托,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名优传统农产品,成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资源依托。目前一些新疆根据优异的自然条件,已经初步形成了当地的名牌产品,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1.2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特别是1999年《 农业部关于创名牌农产品的若干意见》 下发以来,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把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作为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从政策、组织、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为推动新疆农产品品牌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新疆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劣势

2.1经营者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目前许多农业生产者经营的核心不是品牌而是农产品,缺乏品牌形象实力的营造,将品牌仅仅视同为商标,大多是注重品牌的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将其打造成名牌的意识不强,不能有效地开展品牌经营,未打造新疆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2.2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中介组织缺失,产业化龙头企业力量薄弱

在农产品品牌营销过程中,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农业生产者大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总产量也小,没有规模效益,从而也不利于农产品品牌营销。2.3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在农产品品牌营销过程中,从种苗的培育到产品的生产,从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到销售,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持。这就使得新疆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农产品品牌营销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

2.4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如何打造农产品品牌,使之成为名牌,并经受住外来农产品的冲击而长久地生存下去呢?归根到底是想办法提高农产品质量,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标准化和系统化,符合国家和国际市场标准。

2.5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趋同,竞争优势不明显

新疆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 没有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从而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其次,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新疆很多农业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严重,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就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

五、新疆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的建议

目前新疆特色农产品在区域品牌建设方面虽已初见成效,但由于受特色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问题以及品牌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还需要政府的大力“输血”政策的支持和企业及行业协会积极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具体建议如下:

1、政府“输血”

1.1政府主导农业产业化

在各地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新疆特色农业生产资源和供应链进行有效地整合,实现高效的产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各地应积极构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在新疆各地应因地制宜,注重开发名优产品,优先培育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形成全疆具有一定规模的棉花、香梨、葡萄、哈密瓜、加工番茄、杏、油葵、红花、啤酒大麦和石榴等十大主导产业,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优势、特色产业区和产业带,巩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基地,继续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和具有区域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

1.2突出重点,整合品牌

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主要突出一个“特”字,围绕特色首先要重点抓好质量和品牌。新疆的特色农产品“白”“绿”“红”三大产业具有明显的数量优势,当前的重点就是要将其转化为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新疆的棉花产业、红色产业、林果园艺产业等种植历史悠久,区域特色明显,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然而,新疆现有同类农产品品牌散乱,难以形成合力。如新疆的棉花目前就有“锦牌”“银力牌”“北疆牌”等多个品牌,不仅品牌经营分散,而且容易使消费者产生误解;既不利于开拓更大的市场,又容易引起内部恶性竞争。因此,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整合区域现有同类农产品品牌,形成统一经营的合力,打造区域品牌,创造区域竞争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

1.3建立体系,完善管理

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分散性,给农产品品牌的开发、培育、管理和使用,以及在运作机制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分散的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在直接面对市场时,很容易受自身眼前利益驱驶而出现不规范的市场竞争行为。农产品品种繁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农业品牌没有必要每种产品都要注册一个商标,品牌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别是要培出著名品牌,往往需要很好的文化底蕴,因此,一个好的地方品牌资源是有限的。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整合各种优势,保证品牌资源利益最大化。建设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优势、有效益的品牌,为确保农产品名牌的长盛不衰,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业品牌管理体系,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管理。

1.4政府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

政府要大力推动企业与农户联合运作机制的建立,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作为载体,一头牵着千家万户的生产,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同时要着力培育以产业服务为主体的专业协会,让协会去组织农业名牌战略实施。可先由市政府牵头,成立新疆主导农业的各类产业协会组织,由协会制定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质量等标准,对品牌实行有序管理。政府要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科技、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创造条件,从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尽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格局,共同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2、企业“造血”

区域经济企业是区域品牌创建、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区域品牌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企业自身的产品、品牌形象是区域品牌发展的基础,因而应鼓励企业发挥自身“造血”功能,打造区域品牌。

2.1顺应绿色消费潮流,树立绿色品牌意识

新疆区域性的名、特、优农产品不少,但长期以来,没有注重对这些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其产品缺乏品牌效应,不能被市场广泛认同,地域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有好的收益。拥有政府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应该认识到实施品牌战略在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创新农业发展观念,由传统的农产品运销观转变为营销观,增强品牌意识,充分认识到创立品牌是提升农产品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市场最大化、效益最优化的有力途径。新疆各区域有各自浓厚的民族文化,这是我们创建品牌的宝贵资源。企业可以结合地域特有的历史文化塑造区域特色绿色品牌形象。应把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占领市场、赢得消费者好感、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关键。在政府的宣传带动下,龙头企业要让农户在品牌化经营中切实受益,让农户体会到农产品品牌效应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使农户树立品牌意识,克服小农经营思想,在农产品生产中配合企业实施品牌建设战略。

2.2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规模经营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为目的,需要不断投人建设开发成本。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要求注重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聚集效应,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进农业产业化,批量购买生产资料,集中进行品牌的广告宣传,获取国内外先进技术,统一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或现有农产品的质量改进,充分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取得市场长期竞争优势。

2.3利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 地域所包含的文化历经长久积淀,甚至是历经社会变革的层层洗礼后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可以在产品的包装上强调原产地,在宣传方面将地域文化与产品品牌结合,使地域文化精神财富转移到品牌上,深化品牌内涵,强化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地域文化因素包括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故事传奇、民俗风情等。品牌的文化内涵不一定都要涉及所有因素,可以根据产品的类别,选择地域中文化底蕴较为厚重的因素进行品牌塑造。如新疆的楼兰古城、达坂城的姑娘、丝绸之路等,这些就是品牌文化底蕴塑造可利用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刘志林等.品牌运营理论与实战.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8 [2]古丽米热.阿不都秀库尔,努尔斯曼.新疆优秀农产品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J].新疆农业科技,2009,(4)

[3]张雅浚,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的SWOT分析 [J].河南科技,2009(6).[4]王庆.福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5]樊元,秦燕.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区域 品牌战略[J].开发研究,2011,(1).

[6]郦祝慧.加快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J]. 新疆农业科技,2008,(6). [7]方敏.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促进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8,(3). [8]瞿艳平等.区域品牌建设与农产品竞争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4).

[9]冯鑫明,夏曾玉.区域品牌建设的实证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9,(1).

篇6:济源市特色农业优势区域发展研究

济源市特色农业优势区域发展研究

通过分析济源的自然环境、资源、地理、产业和交通等基础条件的优劣,结合济源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的实际,明确提出了特色农业优势区域的发展对策.

作 者:李静一 LI Jing-yi 作者单位:济源市农业局,农业科,河南,济源,454650刊 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4(1)分类号:F327关键词:济源市 特色农业 优势区域 发展对策

篇7:区域社会发展特色浅论

——马山县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经验介绍材料

(2011年8月)

马山法院行政区划属马山县,在编人员68人,法官35人,其他工作人员33人;党员干部66人,占总数的67.6%。马山县位于广西中部,全县总面积2363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人口52万,聚居有壮、汉、瑶等9个民族。是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农业县,经济基础较薄弱,财政收入刚过亿,是全国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但马山人民很有志气,民间有句谚语道“穷是穷,脸上有笑容;苦是苦,乐呵呵来补”,民风纯朴、风情独特,是“广西民间艺术之乡”,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蜚声中外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发源于此。马山法院就在这样一个淳朴乐观、崇德尚艺、自强不息的土地上,开展各项工作,形成并构建了“厚德尚法、自强创新、务实励业”的独具一格的法院文化。独具一格的法院文化,促进了马山法院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使马山法院从一个落后的“三类”法院,挤进了全市乃至全区先进基层法院的行列。2008年以来,共有50个集体和28人次受到县级以上的表彰和奖励。其中,2008—2010年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年度绩效考评综合奖一等奖,被南宁市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2009、2010年连续两年获南宁市基层法院绩效考评一等奖;2009年获自治区文明单位;2010年 被自治区高院评为先进集体,并记集体三等功一次。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加强以司法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内容丰富

“公正、廉洁、为民”是司法核心价值观,是人民法院精神文化的本质内涵。三年来,马山法院通过采取确立法院目标、开展特色活动等措施,建立了鲜明的精神文化。

(一)科学统筹,因地制宜,确立目标。2007年初,对于全院的工作目标,马山法院根据受大石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制约而各项工作落后的状况,精心调研,统筹规划,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成效,三年上台阶(赶上全市法院先进行列)的法院整体工作发展目标,有序推进,扎实实施,至2009年获南宁市基层法院绩效考评一等奖、获自治区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0年初,又提出“保持先进,再创佳绩”的年度工作目标,取得成效:获南宁市基层法院绩效考评一等奖、被自治区高院评为先进集体,并记集体三等功一次。2011年初,我们提出的年度工作目标是:……目前,全院干警在为这个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锐意拼搏,全院各项工作发展态势良好,被上级部门推荐参加全区基层先进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的评选。2010年,对法院文化建设目标,马山法院下发马法【2010】21号文《关于印发〈马山县人民发院文化建设计划(2010—2012年)〉的通知》,把法院文化建设推上了建立长效机制的快车道。

(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活动特色。马山法院将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与关注民生、体察民情等活动结合起来,开展特色的实践活动,激发广大干警的亲民爱民情结,牢固树立起为“大 局服务,人民司法”的司法理念。例如,2008年以来,我院坚持持续开展“先锋联万家,三情促和谐(情系外出民工,情注留守妇女儿童,情暖空巢老人)”活动,在车站、乡镇等地为外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20场次,发放法官帮助维权联系卡2000多张,为返乡民工送法上门50人次,发放维权指南小册子5000多份,巡回开庭审结涉及农民工案件63件;送化肥到留守妇女家庭,每年为留守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共捐资助学5名学生3万多元;将病重的3名留守老人送到医院救治,慰问困难留守老党员9名;活动密切了干群关系,真正的为人民群众送去温暖,送去实惠,被马山县委评为“先锋联万家,三情促和谐”活动示范单位,向全县推广。

(三)陶冶情操,甘于寂寞,康乐生活。马山法院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甘于寂寞,康乐生活”为干警业外活动准则,既约束干警的业外活动,又丰富干警健康的娱乐生活。既规定干警不得参加的各种社交、娱乐活动,不得发表的个人观点,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活跃干警的文化生活,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全院干警不定期开展各球类比赛、文艺联欢晚会、摄影书画展等活动,培养干警的业余兴趣,陶冶干警的情操,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法院的文化生活;积极参加马山县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通过参加这类活动,拉进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进了与兄弟单位的了解和感情;加强法院宣传工作,让社会了解法院工作,树立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3年来,马山法院干警参加上级法院和其他行业举办的各种书画比赛获奖作品210多幅;马山法院的男子篮球队和气排球队,多次代表县参加市一级比赛;在市级以上各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2000多篇,有15人次 获得《南宁日报》、南宁市人民广播电台等市级媒体优秀通讯员奖,有6人次获得《广西日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等区级媒体优秀通讯员奖。

二、加强以司法永恒主题为精髓的行为文化建设,抓住主旨,形式独特

法院行为文化,是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执法办案、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和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活动文化,而执法办案是法院工作的生命线,“公正与效率”是司法永恒的工作主题。三年来,马山法院一手抓审判执行,一手抓队伍建设,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廉洁司法意识,建立了独特的法院行为文化。

(一)以建立独特的地域艺术文化促进案件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2008年,马山法院案件发改率为0.61%; 2009、2010年,案件发改率均为0,排在了全区基层法院前列。2008年以来,民商事案件调撤率年均74.54%,调解自动履行率2010年达90%,判决案件服判息诉率年均91%,案件简易程序适用率及普通程序简易审率年均70%,送市中院参加评查的所有案件优秀率均为100%。上述考评指标都排在了全市法院的前列。案件执行周期平均为68天,比法定期限提前112天,收结案基本平衡,2010年,被区高院评为创建“无执行积案法院”活动先进集体。一是积极参加区高院开展的“百万案件评查”活动和市中院举办的办案标兵、精品案件、优秀裁判文书等业务竞赛活动,提高审判人员司法能力。二是成 立审判管理办公室,强化案件质量管理,细化案件审判执行管理指标。三是建立了科学严密的审判执行流程管理机制,制订了案件内部审判执行期限,统一了规范案件质量标准,以审判管理办公室把关案件质量为抓手,以信息化审判管理软件设臵硬性审限为手段,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在调解工作方面,一是整合社会力量多元调解。我院先后成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和驻县公安交警调解工作室,加强了司法调解和人民、行政调解的对接工作,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把调解工作贯穿办案始终。充分调动各种力量参与调解,提高案件调解成功率。

此外,我院尝试将司法审判工作与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艺术相结合,创造性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让艺术为司法审判服务。2007年以来,我院根据不同时期的司法审判工作重点,组织本院干警作词、聘请院外艺术家作曲,创作了《亮嗓唱起天平歌》、《司法为民保公正》、《下乡调解万家和》、《化解信访老表欢》等4首三声部民歌,通过干警传唱和下乡表演,总结、宣传了法院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激发了广大干警的工作热情,有的放矢。也让群众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深刻地了解法院的司法审判工作,支持法院的执法办案行为,给不少的大、要、难案的纠纷解决,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其中《亮嗓唱起天平歌》歌曲演唱,还作为在南宁市中院 召开的第五届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交流会招待晚会的重点节目;《下乡调解万家和》歌曲演唱,作为代表南宁市中院参加首届南宁市政法文化节、区高院建院60周年活动庆典开幕式晚会表演节目,还作为全国政法文化建设工作理论研讨会招待晚会的表演节目。每次表演完毕,与会不少领导纷纷与演员合影留念,并索要演唱歌曲乐谱。一时间,我院以法院司法审判工作为题材创作的歌曲,引起了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我院乃至全区法院文化建设的亮点之一。

(二)司法文明,行为规范,树立形象。马山法院以“言语必谨,行为必慎,诚信做人,公道办事”为业内行为准则,培养干警良好的司法职业修养和职业形象。多年来,经常性的对审判作风进行检查监督,形成制度化。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审判执行工作中干警精神状态、接触当事人及代理人的言行态度、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干警审判作风的投诉等方面检查,并作为评价干警工作作风的重要依据。督促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与当事人和其他社会公众接触中,采用文明用语,请字当头,谢字结尾,态度温和,礼貌待人,做到热情而不失威严,听诉而坚持中立,沟通而保持距离,彻底杜绝个别干警中存在的特权思想、衙门作风。此外,还不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员进行庭审观摩和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在增强廉洁司法意识方面,通过开展系列主题警示教育活动,狠抓“五个严禁”规定的落实,着力解决我院 干警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以活动警示人。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活动,通过采取上廉政课、看警示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召开家属廉政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廉政文化建设与警示教育,使干警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二是营造廉政文化环境。设立廉政文化室一个,并在办公场所通过悬挂精选廉政格言、警句、廉政图片等方式进一步渲染法院廉政文化氛围。五年来,我院干部队伍实现了“三零”的良好纪录,即“零被当事人举报或投诉”、“零被通报批评”、“零违法违纪”,树立了人民法官良好形象。

(三)加强以具有司法权威浓厚底蕴物质文化建设,精心打造,夯实基础。

加强法院物质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物质投入,而在于是否能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体现一种浓厚的文化底蕴,向公众凸显法院文化底蕴和公正精神,能够增强公众对法院司法裁判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一是筹集资金2100多万元,投入法院的新址建设。新建审判综合楼6000平方米。审判法庭规模适当、庄重实用、布局规范、功能齐全,外观造型上体现沉稳大气,给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敬畏和尊崇之感,内设大法庭1个,小法庭4个,少年圆桌法庭1个,温馨调解室1个,建筑面积和使用功能全部达到全国三类基础法院的建设标准。二是率先在全区全面了完成图书室、荣誉室、廉政教育室、院史展览室、法律文化室、文体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建设,为我区兄弟法院“五室”建设提供了蓝本。三是坚持走科技强院之路。在新审判综合楼建设的同时,搞好智能化工程建设,建设了四级专网,建立了马山法院网站,建设额3个科技法庭,通过数字化法庭,可进行远程开庭和网上直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审判管理、政务管理和队伍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完善后勤保障设施,建有全区法院第一家独立的法警备勤楼,为我院法警实现半军事化管理提供物质保障,五是建立了公共食堂,解决了干警的吃饭问题,解除了他们上班后顾之忧。

至于法院的制度文化建设问题,因时间紧迫,在此不再赘述。

四、几点体会

(一)准确把握法院文化的内涵、构成及其关系,是建设好法院文化的前提。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意见》一文中给法院文化下了准确的定义,由定义可知,法院文化是以法官为主题的全体法院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司法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公平正义为特征的、以追求法治为目标的、以凸现法院特点的知识体系、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外在物质文化体现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主体的法官性和内容的法律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建设法院文化中,要牢牢的把握基本特征,才不会偏离本质方向而与其他社会文化混同。另外,在法院文化特征四个构成(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中,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的核心,是法院文化的源泉,是其他三个部分文化的导向,但其他三个部分文化反过来又起着反映和强化精神文化内容的作用。掌握了四个特征的构成及其关系,才不会在法院文化建设中主次不分,本末倒臵。

(二)立足本院特点,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是建设好法院文 化的关键。由于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尽相同,风俗、民俗、习惯等行为准则也存在差异,因此,赖以建设法院文化的载体也不会雷同,因此,法院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也就不应当要求千遍一律,贪大求全。各法院应带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本院各方面的的发展特点,在把握法院文化内涵、结构特征及其关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特色法院文化,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篇8:地方特色与区域发展

例如温州, 自改革开放以来, 其会展业发展渐成规模。虽然仍不免面临专门机构缺乏、会议“小、弱、散”等问题, 但是温州若能及时转变传统的经营思路, 整合资源, 将会展业的广义内涵与温州本土优势资源, 如产业集群、旅游业、瓯越文化相结合, 温州会展业也能走出自己的特色并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

再如河北沿海经济区域, 虽然京津地区长久以来的“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极化”效应仍未消失, 但其毗邻京津、东临渤海、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基础雄厚并且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也不容小觑。因而, 河北沿海区域应结合自身区位优势以整体的姿态进行资源的战略整合, 突出优势, 提高竞争力, 形成发展的合力, 缓解资源与人才外流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的冲击。

而北京坐拥独特的政治经济优势, 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则更要结合其地方特色, 明确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明显的城市圈层, 针对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围圈层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经济发展走向。

上一篇:2015邮件分拣员高级知识点下一篇:试验室废气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