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发展

2024-06-18

区域物流发展(精选十篇)

区域物流发展 篇1

1. 区域冷链物流释义

1.1 区域物流

区域物流是为全面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而建立的适应区域环境特征、提供区域物流功能、满足区域经济、政治、自然、军事等发展需要, 具有合理空间结构和服务规模, 实现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物流活动体系。

1.2 区域的划分

根据应用目的的差异性, 以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不同特性或类似性为标准, 进行区域性划分是目前比较通用的做法。区域划分可广可窄, 广义性划分可有世界地理区域、宗教区域等类别;在国内, 针对冷链物流研究, 最有意义的是按经济一体化发展相关度并结合地理领域邻近度的划分,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等。

1.3 冷链物流

指温度敏感性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 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 以保证产品质量, 减少物流损失的一项系统工程。

1.4 区域冷链物流

以区域为宏观着眼点, 整体性考虑温度敏感产品在区域间的生产、存储、移动、消费等各个环节, 以保障产品品质, 实现整体经济最佳的系统性工程。

1.5 区域冷链物流的特点

区域冷链物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供需互补性。物流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异地性。冷链产品生产地与消费需求地存在空间距离, 并因最终消费物者对以温度保证品质的特殊要求, 产生区域冷链物流, 这是其基本特点。二是地理划分比较清晰。对区域冷链的研究, 与国家经济区域发展的规划具有一致性, 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组成。三是冷链物流产品、路线及品种的相对稳定性。由于区域固定, 区域内经济发展结构、人群的消费习惯等相对稳定, 因此冷链物流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四是具有整体性。区域冷链物流的研究须站在整体区域发展的角度进行, 具有整体宏观性。

2. 影响区域冷链物流发展的因素

2.1 区域壁垒

按照经济学观点, 物资流通产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理想状态是“零”壁垒, 即物资能够在供需体之间自由流通, 畅通无阻。但是, 在实际中, 因局部利益既得者有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 而往往会因自身或受外部因素影响, 处于利益维护, 对物资的顺畅流动设置障碍。例如, 在国与国之间, 对自身薄弱产业, 会有保护性关税等保护措施。同样, 在区域冷链物流的流通中, 一些在本地区经济体内具有话语权或实际控制权、垄断权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会对外部产品的进入进行抵制或进行策略反击, 从而形成壁垒。

2.2 经济成本

区域冷链物流具有跨地域流动的特点, 运输成本是其组成内容。相对一般产品, 冷链产品对时间、温度具有极大的敏感性, 为保证冷链产品的品质, 还需要各种专业化设施的投入, 特别是一些利用季节差牟利、需长期冷冻保存的产品, 在仓储、低温保管等方面产生储存成本。另外, 对冷链物流专业化人才的聘用、司机的雇佣等构成人力成本。在成本总值大于或接近产品销售所得利润值时, 正常的区域冷链物流将停止或中断。

2.3 消费习惯

区域间因气候条件、生活习性、文化传统等差异, 从而产生对消费的不同偏好。例如, 一些高纬度地区, 却有喜欢对热带水果的购买偏好。在春节等重要节日, 人们喜欢购买反季节蔬菜和冰冻海鲜等。不同的消费喜好及不同的消费时间集中度, 构成区域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4 经济发展成熟度

因冷链产品相对一般产品具有较高储运成本, 特别是一些食品类冷链产品, 属于较高档次消费, 因此, 区域冷链物流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成熟度存在正向相关, 经济发达地区对冷链产品的需求度大于欠发达地区, 也是冷链产品的重要流向。

3. 促进区域冷链物流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区域冷链物流发展的规划指导

区域冷链物流的发展涉及区域经济、冷链物流两大领域, 一个是条块结构, 一个是纵线结构, 要推进两者的结

中国储运网Http://www.chinachuyun.com119合, 必须在发展的顶层设计方面进行宏观的规划指导。2010年, 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对2010~2015年期间,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 一些省份对应进行了行政区域冷链的规划研究, 如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但因规划以行政区域划分, 与更为实际、现实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不相对应, 难免会对规划的效果与实际应用产生影响。区域经济冷链物流发展, 应以行业管理部门为主, 把冷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打破行政区域界线, 以更大的视角, 融入区域体系研究。

3.2 消除壁垒开展跨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间的互补性与发展不平衡性是推动流通的动力。要积极消除区域壁垒, 需要区域经济的决策者能够以更高的眼界, 打破地区间的狭隘思维, 通过合作, 专业化生产、专业化流通与专业销售, 实现整个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3.3 合理选择运输方式, 倡导综合运输

区域冷链物流必须注重运输形式的选择与衔接, 这是提高运输效率, 保障

China storage&transport magazine 2012.07

商品品质的前提。目前, 随着国内运输体系的高度发展, 航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运输形式成为提高效率的最佳选择。在运输形式的选择方面, 可以考虑对以上几种形式的综合联运, 如发展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 通过冷集箱与铁路冷藏车的配套使用, 既能克服铁路运输不能进行“门到门”服务的缺点, 又能极大提高铁路冷藏运输的质量。

3.4 加强信息技术的管理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区域冷链的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手段。加强区域冷链物流的发展, 要积极引入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信息的整合, 可以充分降低流通成本。从品质管理上讲, 可以保证冷链食品和流通方向的准确可靠, 提供可溯源性信息支持。另外, 行业内要加强全国性信息平台的建设, 通过将区域平台信息的集中汇总, 对区域间冷链物流发展的趋势变化、资源调配、应急等给出信息指导, 使行业发展更具协调性、方向性。

3.5 注重区域冷链管理人才的培养

区域冷链物流的发展, 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仅就冷链物流而言, 国内专业化人才不足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做好区域冷链的发展, 更需要懂得区域经济、市场管理、冷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我国目前的物流发展水平, 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用前沿的物流理论指导冷链实践, 在掌握微观的层面上, 也要注重宏观形势的把握。另一方面要积极建设与区域经济管理、物流管理和市场管理相结合的学科, 通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为物流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支撑国内区域冷链物流的更好更快发展。

摘要:区域冷链物流研究是将冷链物流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研究。通过对区域经济的特性分析, 对物流推动力的市场研究以及与冷链物流特性的结合, 将冷链物流的发展推向了更加宏观的思考空间。

关键词:区域,冷链物流,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宇, 2008:《冷链物流的困惑与制约》, 《中国储运》第03期;

[2].张敏、谈向东、张杰, 2007:《现代食品冷链物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商场现代化》第20期;

[3].《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0

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 篇2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一个区域只要具备某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这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就会形成一种优势,产生一种引力,有可能把相关企业和生产力要素吸纳过来,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形成产业布局上的相对集中和聚集,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调理论,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产业结构的基本演进方向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以城市为中心的物流中心正是适应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的要求的。

第三,企业追求利润和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了现代物流发展。

随着企业对战略管理的重视,企业通过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已为管理者所认同。由于企业更多的是注重发挥其核心业务,即他们擅长的、具有差别化优势的业务,其他业务通过从企业外部采购,即“资源外购”获得,作为生产型企业非核心竞争能力的物流部门开始与企业本身相脱离,成为独立发展的现代物流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经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在本土进行研制和生产,然后再到全球范围销售这样一种运作模式,这一“购—销”模式都离不开现代物流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据统计,到1999年8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5万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现代物流的观念和先进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也迫切希望中国能有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其跨国生产和营销的服务保障。过去主要依靠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做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境外投资者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外资企业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及其产品也会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面对这一必然趋势,同样需要发展我国的现代物流业。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对生产领域内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代理、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加上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等传统观念,在“采购黑洞”、“物流陷阱”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难以计算,使得我国企业物流费用平均占商品价格的40%,物流过程占用的时间几乎占整个生产过程的90%,而美国的物流费用平均只占货价的10%——20%,最高为32%。巨大的反差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要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必须加强物流管理,发展现代物流业。

第四,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大国,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在这样广阔的国土上资源的分布又很不均衡,多数自然资源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以及北方地区,而人口多集中在中部和沿海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历史上就形成了原材料采掘、粗加工等基础工业远离加工工业的产业布局,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极大,“北煤南运”,“南粮北调”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导致我国物流费用较高。据统计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20%左右,而美国和日本只有10%和14%。因此,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

加入WTO,开放分销服务业,对我国服务贸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的同时创造了相应的机遇,促使国内不同部门、不同区域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一步消除存在于他们之间的壁垒,加快分销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步伐。适应这一改革与调整的现代物流业必然成为现代分销网络建设中的重点之一。同时,为生产领域的开放所带动,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现代物流业也必然迅速发展。因此,扩大开放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二、现代物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是人流、商流、资本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化生产,以生产的批量化和连续性为特征。但是,聚集不是目的,要素的聚集是为了商品的扩散,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贸易做保障,生产的大量产品就会堆积在狭小的空间里,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难以实现

,区域经济的基本运转就会中断。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合理的物流系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一,降低运行成本,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世界银行在其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中说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讯。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比重最大。从市场运行成本的角度分析,物流业的突出作为是其对普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所作的贡献。

物流业之所以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主要是因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是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以点状松散存在的要素组成物流网络后,原来点和点、要素和要素之间偶然的、随机的关系随之变成网络成员之间的稳定的、紧密的联系。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流网络,不仅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

现代物流业对普遍降低交易成本所作的贡献可以从对交易过程和交易主体行为的考察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一方面,从交易的全过程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助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由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经常沟通与合作,可使搜寻交易对象信息方面的费用大为降低;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和承诺,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即便在服务过程中产生冲突,也会因为合同时效的长期性而可通过协商加以解决,从而避免仲裁、法律诉讼等行为所产生的费用。另一方面,从交易主体行为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促使伙伴之间的“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双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物流联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交易双方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使得交易双方机会主义交易费用有望控制在最低限度。

第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

现代物流的实现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使区域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还表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税收,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此外,现代物流业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物流还有利于对分散的物流进行集中处理,量的集约必然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协调和管理。相对于分散经营、功能单一、技术原始的储运业务,现代物流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高度化等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现代物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

第三,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形成和发展。

基于物流区域的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区域物流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11-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各行各业以及人们所熟知,所献服文论述了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物流已被人们誉为继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之后可供挖掘的“第三利润源”。不少专家学者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物流挂帅的世纪”。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已被不少国家从宏观或微观上所认可,他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力量,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降低成本,并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快速转移的全过程。因此发展物流区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域物流规划中的:非均衡发展理论是由德裔学者艾伯特?赫希曼提出的。赫希曼指出: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主张资本和资源的发展通过“关联效应”的产业部门来实现经济的增长。由于区域和国家的相似性,使得区域开发与规划做为理论常常被引用和借鉴,并因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及区域对经济内容与结构进行了调整。稳定一产、优化二产、繁荣三产,无异是今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会明显降低制造业成本、优化服务环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为扩大内需,推动建立完整的物流产业供应链,促进工商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国务院把物流业列为调整和振兴的十大产业之一,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是十大产业中唯一的非实体经济规划。

二、促进现代物流的各项措施

区域经济是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例如:人流、商业流、资本流等聚集的经济,以生产的批量化和连续性为特征。现代物流业涉及领域广、关联产业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必须多措施并举,才能收有较好的效果。

(一)加快企业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调整和优化物流业结构,使快递企业的服务有所延伸,来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物流业平稳快速发展。同时,促进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建立物流产业安全保障机制。特别是加强对重点产业的物流服务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对重点产业的支撑作用。引导制造企业转变经营管理理念,顺应产业分工细化、深化的趋势,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运营模式,积极做好物流业与制造、商贸流通、农业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降低成本,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竞争力。

(二)强化物流业基础工作,提升支撑保障能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整合物流链各环节的信息资源,稳步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物流业服务体系。规范发展物流师职业资格岗位培训认证工作,加快培养各层次物流人才。高度重视引进高端和复合型现代物流人才。

(三)强化政策扶持,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鼓励城市物流配送实行品牌化、集约化、网络化经营,培育“城市快运”品牌,引导城市物流配送企业统一标志、统一车型,并实行公司化管理,采用封闭两厢式货车运输。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剥离低效的运输仓储功能和业务,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在工业转型升级中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四)加强对物流业的指导管理,推动物流业快速发展。应加大对现代物流业的宣传力度,普及现代物流知识,宣传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工商企业优化企业物流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物流企业,提高全社会对加快发展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为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的原则

区域物流规划的过程是及其复杂和烦琐的,建立的过程是需要一定时期,对物流的长、中、短期的发展目标,所掌握的资源,方案及战略的设计都需要进行统筹管理。在建设的过程中只有遵循以下原则,才能使区域物流更加合理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战略性原则。在进行区域物流的发展规划时,对各要素进行长期,战略性的设计。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对规划要素、取舍、建设标准要有战略的眼光。对规划要素的布局要有整体意识,在充分考虑到弹性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缩减成本的支出。

(二)系统性原则。物流本身系统性的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区域物流规划的同时,必须对各要求进行系统的思考及设计。区域物流进行发展规划的同时,必须把其放在大环境中即社会发展规划中,整体与局部都要兼顾,保证突出重点,照顾一般,把物流区域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充分的调动起来,结合社会力量,尽可能挖掘其潜力。

(三)科学性的原则。区域物流规划时,对各种规划要素进行科学的定位、分析、研究,并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同时应与其他区域的社会中的文化、政治、教育等建设和发展相互协调。对各要素现状的问题进行调查,调查后的分析,制订规划与方案。同时强调组织各部门、各环节相互协调,必须信息交流,相互衔接。总之,只有做到科学调查、科学分析,并采用科学的方法与程序,才能保证区域物流规划的科学。

(四)可行性原则。在进行区域物流规划时,对规划的要素的定位、完成的目标、各项措施实施情况,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不是纸上谈兵的空想。区域规则可立足于中长期的目标,此目标也需符合国情区域,使之具有可实现性。

(五)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则。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实力的有效形式。物流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产业的支撑就没有经济的发展。物流产业集群规划代表着区域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徐文静.物流战略规划与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冯之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浅析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篇4

1. 区域产业结构对区域物流的影响

区域产业结构组成部分可划分为三大产业:(1)地区专门化产业相当于比较优势产业;(2)与地区专门化产业直接协作配合的产业;(3)具有区内意义的产业。一个区域首先要选准比较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建设,形成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围绕核心根据各产业间的内在联系,依次安排其他产业的发展顺序。上述第二类产业构成核心外的第一圈层,其发展规模、速度尽可能与核心产业协调。上述第三产业中的基础结构部门构成第二个圈层,其发展规模、速度尽可能同上述第一、二类产业的发展相协调。现代物流业是区域有重大意义的产业,属于上述第三类产业,其发展与第一、二类产业相协调,为其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证,又可带动第一、二类产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属于服务业性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后发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是区域经济中的支撑系统,它连接区域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在区域经济中,各部门、产业、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和互相依赖程度错综复杂,现代物流业是维系这个关系的纽带。因此,物流是区域经济运行中不可缺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区域经济高度发展,才能实现区域资源合理配置,人才合理流动,产业结构合理组合,区域贸易发展,区域物流现代化。

2. 区域经济竞争力与区域物流的关系

区域物流的能力与水平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密切相关。首先,区域内的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在开展经济活动时,必然会产生大量物流需求,当一个区域能比其他区域更好地满足这些物流需求时,该区域的经济活动就会比其他区域更富有效率和效益,其经济竞争力就较强。其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区域经济系统都是一个与外部环境密切联系的开放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原材料、产成品、信息、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由此也会产生大量区际物流需求。当一个区域的物流比其他区域物流更富有效率时,该区域就能够比其他区域获得更多资源优化配置和商品交换的机会,可以抢占先机、加快流通速度、减少成本,获得更快发展。

3. 区域经济联系的加强对区域物流的要求

区域经济联系的加强,要求物流产业尽快形成区域性的物流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地区的区域经济联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所谓泛珠三角9+2的体系和环渤海的区域合作体系,都预示着区域经济强大的生命力。在目前的区域经济格局下,要完善全国性的物流产业体系。第一点应该在一个大区的范围内,与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产业的发展规模;第二点就是把传统的运输方式下相互独立的海陆空的各个运输手段,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进行组织,形成一种有效利用区内资源的服务体系;第三点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物流体系。

二、区域物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水平是评价一个城市或经济区域综合实力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城市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物流、人流、商流和信息流作为纽带,并且通过这些“流体”的相互作用强弱显示出城市之间或经济区域之间的影响力的高低。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掌握物流即掌握市场。

1. 区域物流可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物流可通过显著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来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从交易过程看,区域物流的发展有助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这是由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经常沟通与合作,可使搜寻交易对象信息方面的费用大为降低;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和承诺,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即便在服务过程中产生冲突,也会因为合同的长期性而尽量协商解决,从而避免了经济仲裁、法律诉讼等行为所产生的费用。从交易主体行为看,区域物流的发展将促进合作伙伴间的“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双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识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

2. 发展区域物流可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二、三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而区域物流发展正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使区域物流业的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物流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所以物流业的发展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还表明,区域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税收,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此外它还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各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它们的发展,会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区域物流的发展还有利于对分散的物流进行集中处理,量的集约必然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协调和管理。相对于分散经营、功能单一、技术原始的储运业务,区域物流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高度化等特征。从这个角度看,建立区域物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区域现代物流赋予区域物流运行全新的、为物流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概念。发展区域现代物流既涉及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又涉及运输、仓储、包装、进出口、信息管理、通讯等许多服务性行业,同时,还将向保险、金融、餐饮、商务、旅游、商检等行业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也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从而开拓了区域的“第三利润源”,大大增强了区域对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资源的吸纳能力。

3. 发展区域物流可以促进区域市场形成更好介入国际分工

区域内较多集中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它们紧密结合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控制,从原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过程中,涉及的供应商、生产商和零售商、用户组成的网链结构模型。显然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优势互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作为一个新兴的区域市场主体,具有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的有机整体,这些都促进了区域市场的成熟与发展。

4. 发展区域物流有利于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并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

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供应链概念,把一个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物流与信息流延伸到一系列相关企业,由核心企业掌握关键的物流与信息流的制造过程,其他企业提供必要的协作。这种模式不仅使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从传统的竞争关系变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共赢”关系,在协作、整合的基础上获得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加强和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高,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供应链物流模式也带来了以核心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在地理上的集中,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可见,发展区域现代物流有利于利用供应链联盟和产业集群的协同优势,在区域内缔结起既合作又竞争的企业网络,进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经济系统。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高级化,现代物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论述了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等区域经济因素和物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重点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重点探讨了现代物流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说明了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具体机制。

关键词:物流,区域经济,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马立宏,张文杰.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贸经济,2002,9:45-47.

[2]孟宪玲.物流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J].中国城市经济,2002,4:56-58.

[3]张文杰.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2,1:23-25.

区域物流发展 篇5

论文关键词:港口物流;区域经济;多式联运;经济腹地

在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互动中,国外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尤其是欧洲的内河港。欧洲的港口物流大致经历了传统物流、配送物流和综合物流三个阶段,而今,正进入到港口供应链物流阶段。通过港口物流的发展带动港区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和地区参考和借鉴。

一、鹿特丹港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鹿特丹港分为7个港区,共有100平方公里,港口水域277.1平方公里,水深6.7~21米,航道无闸,最大可泊54.4万吨超级油轮,是世界第一大港。港口及相关辅助产业总产值占全国GDP的12%,占当地城市GDP的40%,是该市的主体。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进的ECT集装箱码头,年运输量达64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四位。

通过完善物流设施强化当地区位优势。现在鹿特丹港同时可供600多艘千吨船和30多万艘内河船舶,年吞吐货物3亿吨左右。鹿特丹港高标准的深水航道和现代化的港口等基础设施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平台,改善了港口与其他经济区域的集疏运条件,拓展了港口经济腹地。

进行园区建设,优化专业服务,提升港口城市经济。鹿特丹港拥有以提供大宗产品储存和配送服务的Eemhsven物流中心、以提供石油、化工产品专业配送服务的Botlek物流中心以及现代化园区Msasvlakte,这些物流中心均有与码头间的专用运输通道,提供物流运作的必要设备,采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并提供增值服务以及海关的现场办公服务。这些专业化的园区建设为港口物流的专业化分工服务提供了条件。

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篇6

关键词:现代物流 ;区域经济;运作模式

Modern logistics servic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bstract: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modern logistic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cording to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regional economic operation mode are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rn logistics. Meanwhile, to the status quo of China in modern logistics environment, our country develops modern logistic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necessity.

Keywords: modern logistics; regional economic; operation mode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物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全国兴起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热潮。如何认识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首要问题,它将直接影响人们对现代物流业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也将关系到现代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

1.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概念及联系

1.1现代物流的定义

现代物流(modern times Logistics)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则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物流业发展呈现出五大趋势:一是系统化趋势。为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商品流动过朗读程,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专业化的供应链,物流系统也就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二是信息化趋势。借助于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整个物流系统实现管理电子化,物流业正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新阶段;三是专业化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企业为精干主业,提高效率,逐渐把物流配送业务交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去做。第三方物流能够发挥集约化、专业化的优势,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物流合理化,从而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趋势。仓储现代化表现为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组织起高效的人、机、物系统;运输的现代化则要求建立铁路、公路、水路、空运与管道的综合运输体系;五是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趋势。传统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但现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将商品的交易、产品的位移和信息的传递集成在一起,实现了三流合一。

1.2区域经济的定义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 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 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1现代物流业运用到区域经济中的发展趋势

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地区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东部、中部、西部产业相近系数高达0.95左右。规模形不成,厂商生产和销售成本高,消费者购买价格高,可谓两者俱损。因此,各地区应依托资源优势从事生产和经营,形成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协作,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贸易发展奠定交易基础。而地区分工造成的生产区域化与消费全球化矛盾则通过现代物流业得以解决。这样,不仅使各地区和企业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以及由此造成的盲目竞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能使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现代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好属于需要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地位。既增加了第三产业的绝对数量,还提高了第三产业中高附加值行业的比重,从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繁荣区域经济。现代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潜在需求巨大,相对传统的物流业,它属于产业的优化升级。现代经济发展对高质量、高效率物流服务的需求,将使传统物流业获得新的业务拓展领域,变单纯的仓储货运为现代物流,提高附加值,走出新路。

2.2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等国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区域时,把综合物流发展状况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考察条件,来判断项目投资的效益。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物流业的发展又将推动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现代物流业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物流运作方式下,企业各自搞物流,形不成经济规模,造成采购成本高,人员和运力利用率低。现代物流业通过集中采购、集中运输、集中储存、集中管理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极大地提高人员和车辆、仓库等物流设备和设施的,利用率,从而减少企业物流支出,提高经济效益。现代物流业是现阶段实施港区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在港口(包括海港、内河港、空港)与保税区合作中,依托港口的运输功能和保税区的保税仓储、加工贸易、国际中转贸易功能,发展现代物流业,使港口的优势和保税区优势得以互补,为实现港区一体化创造有效的途径,因此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直接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

3.結束语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将引起经济的重大飞跃,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区内物流资源的整合及优化配置,提高物流企业经营效率,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短与周边地区和先进区县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外,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最终也会对房地产的开发形成新的需求,以商业房地产开发带动住宅房地产的建设。然而,上述这一切都必须立足于对现代物流业的大力发展。可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的确对区域经济有着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道立,龚国华,罗奇.物流和供应链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之泰. 现代物流管理[M].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2.3

[3] 丁俊发. 物流技术[M].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6

[4] 郝雪生.现代物流管理案例 [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9

[5] 高雷.企业物流[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洛阳区域物流现状与发展 篇7

一、洛阳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 洛阳物流量大幅度增加, 物流服务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软、硬件环境日益改善, 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普及, 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目前洛阳物流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众多。

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06年底, 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从事与物流业务有关的企业超过1000户。物流企业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原交通运输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延伸服务, 发展成为社会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如一运集团的货运公司, 现在都转为物流企业。二是仓储物流企业在原有设施基础上通过扩建改造, 改变经营方式, 转化为物流企业。如商业、物资系统的仓储库, 计划经济时其功能就是保障系统内物资储存需要, 现在绝大多数都已转为面向社会吸储。三是企业内部成立相对独立的机构, 为自身的采购、生产、销售提供物流服务。如大张等内部都设有专门物流机构, 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 正逐步向社会提供服务, 有的配送业务已扩展到周边地市。四是面向全社会服务的专业物流公司。如洛阳市邮政局的物流配送中心, 就是在原大客户部基础上组建起来的物流企业。这些企业已构建了我市第三方物流的雏形。

2. 有比较完备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

全市基本形成了城郊成环, 县乡成网, 开放式大交通框架。全市仓储资源丰富, 仅商务、粮食、供销系统的仓库面积就达30万平米以上, 占地面积高达200万平方米, 拥有多条铁路专用线和各类装运机械。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的信息通信方面, 我市在国内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 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电话普及率、全市光纤长度、环路总带宽、出口通道带宽、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 都处于全省前列。

3. 具有一定的物流服务功能, 综合运输能力强。

传统的专业运输企业、大中型企业的运输车队以及近几年不断增加的社会个体货运车辆使我市的货物运输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2006年, 全市拥有各类载货汽车1.8万多辆, 吨位达9万多吨, 基本能够满足我市物流业发展对运输能力的需要。本世纪初以来,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世界500强连锁商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纷纷抢滩河南, 给洛阳零售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田国际货运、宅急送、广州南方物流等大举挺进洛阳, 投资发展现代物流业。总体上看, 洛阳大多数物流企业仍带有传统物流色彩, 其发展属于市场机制调节下的自发行为, 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 但他们无疑已成为洛阳现代物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二、洛阳市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洛阳物流业近年来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但是还属于起步阶段, 同发达地区比, 存在不小的差距。洛阳物流业无论是组织结构, 运作规范, 还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离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和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物流观念还比较滞后。

物流观念意识不强是目前制约洛阳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观念上存在“重生产, 轻物流, 重自给, 轻外协”的思想。研究讨论的多, 推动落实的少。当前洛阳企业物流外包的程度还不够, 工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认识不深, 工商企业缺乏物流外包意识。

2. 物流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

一是没有实力较强, 能够提供较为完备的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 物流企业服务功能单一, 徒有虚名。大多数物流企业挂着“物流”名称从事传统运输业, 无法提供完整的诸如流程网络设计以及货物购、运、调、存、管、加工和配送全过程服务, 市场竞争停留在低层次的基本运输服务上。而使物流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洛阳一拖、矿山厂等老企业受传统经济体制影响, 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为主的运作模式, 物流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低。

3. 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

目前, 洛阳物流信息化尚未完善, 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企业对物流信息的认识滞后, 企业物流服务需求单一, 严重制约了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物流信息技术落后, 条形码技术、RFID、GPS/GIS等信息技术应用十分有限, MRP和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普及率不高。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 特别是与物流相关的电子政务平台缺少工商、税务、报关、商检等互联互通。同时, 缺乏物流信息平台投资运作机制也造成了洛阳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滞后。

4. 缺乏一个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宽松环境。

至今洛阳还没有出台统筹协调和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政策措施, 税收政策、管理体制、土地政策、工商注册、信息平台建设、金融服务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对这个朝阳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5. 物流人才短缺。

目前物流业从业人员大多数素质较低, 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物流人才短缺。尽管这几年国内不少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以及社会上物流培训教育有一定的发展, 物流人才短缺形势有所缓解, 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与市场需求差距甚远。发展物流产业, 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目前我市的物流教育还是空白, 物流培训才刚刚起步, 企业普遍反映缺少物流专业人才, 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瓶颈”。

三、加快发展洛阳区域物流的对策建议

为实现使现代流通业成为洛阳市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目标, 必须做到观念到位, 政府推动, 行业协调, 企业跟进, 形成全社会上下联动, 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1. 强化现代物流意识, 确立物流产业地位。

政府要做好物流产业的宣传工作, 制订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提供物流产业相关政策支持, 完善物流市场法律法规, 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举办讲座、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 积极推介现代物流知识, 树立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社会、有利企业的观念, 树立和增强办好物流企业, 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工商企业要树立物流意识, 应认识到物流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新的利润源泉的重要手段。物流企业应该树立物流服务的理念, 强化品牌战略的意识, 提供多功能的物流服务。

2. 制定和实施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洛阳市物流业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推动和支持。一是制定和推行吸引民间资本及招商引资投入物流业的优惠政策。首先是必须实行灵活的税费政策, 在一定时期内, 实行税费优惠鼓励措施。其次是在融资活动中, 实行灵活的金融政策, 拓宽融资渠道。对积极致力于物流业发展的投资者, 无论其所有制性质如何, 一律放宽贷款准限。其三是要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于那些以合资或合作形式向现代物流业投资的企业和个人, 在项目正式运营后的一定时期内给予税费扶持。二是制定和实施支持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允许物流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统一缴纳所得税。实施优惠的土地政策。对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求的重点项目建设, 其用于立体仓库, 恒温仓库, 自动化仓库和流通加工业建设多层标准厂房, 其用地可使用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在农用地转用指标的分配上给予支持, 供地方式按工业项目以协议方式出让, 对企业原使用的划拨土地建设符合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要求的项目经依法批准, 按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对涉外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的, 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对企业开发采用现代物流业发展, 推动企业开发采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和设备的, 可列入政府科技三项经费和技术改造项目计划, 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3. 加快培养现代物流人才, 建立物流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 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方式, 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业务, 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引导和帮助本市有条件的企业, 民间团体和行业协会与高等院校进行资本与技术的合作, 形成优势互补, 实现物流产、学、研紧密结合, 相互促进。从政策上鼓励有关部门和企业积极从国内外引进高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4. 培育各类物流核心企业。

一是鼓励传统的大型仓储企业和运输企业成为物流体系的运营主体。可引导洛阳传统的一运、二运在内的许多传统的许多老牌仓储和运输企业改革经营方式, 利用原有的设施组建物流基地, 形成仓储、运输、装卸、配送、信息服务等多项物流功能, 与相关工商企业建立起稳定的物流服务关系, 发展成为新兴物流企业。二是鼓励各类有条件的企业由兼营物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变。目前, 洛阳自给式的物流服务企业多, 如中信、一拖等企业, 可倡导他们自办物流企业, 不断扩大物流服务领域, 提高物流管理绩效, 除了承担本企业的物流活动, 还可承担其他企业委托的物流活动, 最后从生产企业中分离出来, 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

5. 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东北区域物流发展策略分析 篇8

一、东北区域物流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东北区域物流运行的体制限制

东北是受我国计划经济影响较重的地区,行政服务的意识较弱。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东北地区物流运行涉及交通运输、经贸、城市管理、公安、税务、海关、商品检疫等多个部门,形成了对物流运行的人为分割,违背物流流畅运行的统一管理要求。

(二)东北区域物流缺少系统性规划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也开始形成若干区域性经济体,如: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等。在各经济区内物流业形成统一发展的系统化格局,这其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最为突出。东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相似的经济社会结构,使东北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一体性。但目前对整个东北地区物流并没有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考虑,物流各个环节的衔接性差,运转效率不高。比如,东北地区的公路、堆场、仓库只考虑各个省内平衡,却远没有考虑几个省之间的系统平衡。随着国家对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视,东北物流系统化发展将是大势所趋。

(三)东北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不足

受计划经济影响较重的东北地区,由于投入不足,现有物流基础设施与长三角等地区相比配套性差、兼容性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自动化与信息化程度较低。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成本控制,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信息控制以及通关、检验、财务结算等高层次物流服务方面,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四)东北区域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现有物流从业人员大多数不具备现代物流知识和技能,没有物流教育背景。当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进行培训时,对生产流程、系统以及程序的改进只是依靠经验,而不能借鉴行业中最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职能部门,职员们接受的培训都是对其他部门的需要做被动的反应,而不是主动地向他们提出如何更好地进行物流运作的建议和意见。

(五)东北区域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

东北地区是我国国有大型企业集中地,受计划经济的“大而全”观念影响,很多企业不愿意将现有自营的物流业务委托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进行,而自身开展物流业务又难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自营物流分散了企业的资源,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二、东北区域物流的发展对策

东北区域物流与长三角等物流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建设一个系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先进物流体系是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加强区域物流的统一规划

由于现代物流业是涉及交通运输、代理服务、仓储管理、加工配送、信息网络、营销策划等多行业的综合性产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不合理将会造成市场混乱。东北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要求必须把区域物流产业发展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系统性规划。具体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 制定东北区域的物流整体规划,按照大流通的思路去进行物流的全局统筹、整体设计,合理布局东北区域的综合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按照规划来构建运输大通道。制定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因素、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应根据统一规划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关键领域,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

2. 成立东北地区的物流总体协调机构,负责物流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借助哈大客运专线建设的契机,理顺现有物流设施和管理体制,借鉴长三角物流发展与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推动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在以物流相关部门的体制改革方案设计中,把如何调整现有管理体制,避免重复管理、重复查验、部门分割、人为增加流通障碍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

(二)完善区域物流发展扶持政策和法规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创建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对物流业的发展加以扶持。东北区域物流的发展也要依靠适合区域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政策扶持。如:加大物流区域合作的政策扶持;对跨地区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在工商税务等政策上扶持;统一物流区域服务价格,放松对运输行业的管制,鼓励竞争的扶持等。

(三)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东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主要的原因是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不够。要从物流系统角度统筹、规划东北地区的物流设施建设,强调铁道、水运、公路、航空和运输的有效配置,尽快提高物流设施的水平,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

(四)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场

第三方物流的产生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结果。因此,通过税收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进行物流业务外包,鼓励企业将物流需求交给专业的物流企业实现,支持和促进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整个东北区域的资源利用率和竞争力。

(五)加强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

信息共享是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必然要求,重视区域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共享,具体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1. 发挥政府在物流信息化基础建设进程中的主导地位。

物流信息化具有投资大、涉及部门领域多和社会公益性等特点,政府应该加大对物流信息化的扶持力度,在规划、协调、资金、政策等方面发挥宏观管理优势。

2. 在一些关键性的区域物流信息化基础建设项目上要重点突破。

比如,GPS,GIS,GSM,、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现代物流中心等共享系统,以及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管理信息系统、射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共享数据等方面形成突破,带动区域物流发展。

(六)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物流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物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全方位培养物流专业人才,促进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体系的形成。引导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组织、咨询机构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推行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技术管理水平、工作经验等确定等级和可以从事的工作。扩大与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联合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摘要:区域经济要求形成系统化、专业化、高效统一的物流体系。东北区域经济具有一体化的显著特征,但由于体制、设施、人才等原因,现有物流无法适应区域经济的要求。采用统一规划、政策扶持、发展第三方物流等策略是解决东北区域物流一体化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物流,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夏春玉.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区域物流系统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篇9

区域物流系统, 是基于特定经济区域或行政区域, 以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 由域内及区域之间的物流活动构建形成的系统整体。区域物流系统承载了区域内以及区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换, 从而有效支撑起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区域物流系统又可对区域经济形成良性反馈, 并对周边区域形成辐射与带动。区域物流系统的健康运行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2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2.1 区域经济拉动区域物流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认为, 在经济发展初期一般首先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出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 形成一个“增长极”, 由“增长极”带动本地区进而引领其他地区发展。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以物流作为媒介, 简单的物流活动伴随需求的不断扩大, 以及经济与信息发展水平的提高, 逐渐演变成为区域物流系统。

2.2 区域物流系统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物流产业自身的进步, 同时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

(1) 降低区域经济总体运行成本, 提高财政收入。

区域物流系统以实现域内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 通过整合区域内外物流资源, 降低了实际经济成本;同时, 实体的物流过程通过规模经济效益作用, 也降低了整个区域的交易成本, 提高了经济效率。

(2) 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区域物流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部门的迅猛发展 (如仓储、配送、包装以及咨询服务等) , 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产业结构。

(3) 辐射周边区域。

美国经济学者赫希曼认为, 经济进步并不会在所有地方同时出现, 而是在一个或几个经济实力中心首先发展, 通过辐射作用, 促使区际间经济成长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必然作用在这种不均衡的基础上, 间接带动共同进步。

3 区域物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立足于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 区域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4 区域物流系统综合评价模型

PP (Projection Pursuit, 投影寻踪) 方法是国际统计界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技术, 是统计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交叉领域。PP方法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子空间, 依据投影向量分析被评价系统的特性, 依靠投影目标值分析系统总体水平, 因此可以用来分析和处理高维观测数据, 尤其在非正态非线性高维数据的处理上, 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4.1 指标预处理

假设各指标值的样本集为{x* (i, j) |i=1, 2, 3, …, n;, j=1, 2, 3, …, p}, 其中x* (i, j) 为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值, n, p分别为样本的个数 (样本容量) 和指标的数目。

采用式 (1) 进行极值归一化处理:

undefined (1)

采用式 (2) 进行中值归一化处理:

x (i, j) =|x* (i, j) -xmid (j) |/xmid (j) (2)

xmin (j) , xmax (j) , xmid (j) 分别为样本集中第j个指标值的最小值、最大值、最优中值。

4.2 建模原理

PP模型的建模过程包括:构造投影指标函数、优化投影函数与结果分析。

构造投影指标函数。把p维数据{x (i, j) |j=1, 2, 3, …, p}综合成以a= (a (1) , a (2) , …, a (p) ) 为投影方向的一维投影值z (i) :

undefined (3)

a为单位长度向量, undefined。 (4)

指标函数:Q (a) =SZ

undefined (5)

式中:SZ——投影值z (i) 的标准差;

undefined—序列{z (i) |i=1, 2, 3, …, n}的均值。

优化投影指标函数。通过求解投影指标函数最大化问题估计最佳投影方向。

maxQ (a) =SZ (6)

非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与优化是比较复杂的, 选取遗传算法进行优化。

输出评价结果。式 (6) 求得的最佳投影方向a*代入式 (1) 后即得各样本点的投影值z* (i) 。按z* (i) 值从大到小排序, 据此可对样本集进行分类或评价。

5 实证分析——怀柔区域物流系统综合评价

5.1 怀柔地区发展概况

怀柔区位于北京市北部, 是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少、资源丰富的区域。其周边区县有顺义、昌平、密云、延庆, 是京北地区货物进出其他城区的重要通道。

相关资料显示的统计数据如表2、表3、表4所示:

[JZ]表3 怀柔区区域物流系统指标数据

5.2 区域物流系统评价

按照投影寻踪评价模型, 依据式 (1) 、式 (2) 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后, 以式 (6) 为待优化目标函数, 以向量式 (4) 为约束条件, 式 (3) 、式 (5) 为中间传递函数, 选定父代初始种群规模为n=200, 交叉概率P=0.80, 变异概率P=0.80, 运用遗传算法优化工具箱进行优化迭代。输出投影向量:

a*= (0.3060, 0.2455, 0.2758, 0.21601, 0.1852, 0.2181, 0.2140, 0.2282, 0.2748, 0.3025, 0.1967, 0.2307, 0.2819, 0.2621, 0.2516, 0.2550, 0.1710)

将投影向量代入式 (3) 即可得到各年份总体投影指标值:

z (i) = (1.2762, 1.6697, 1.5501, 1.8539, 2.0383, 2.1373, 2.6588)

综合投影指标值, 可知怀柔区域物流系统总体评价值呈稳步上升趋势, 且评价结果进步明显。物流系统当前的运作模式与发展战略是适宜本区域经济增长的, 二者正在形成一个愈加良好的作用机制。

拉动物流需求的各项指标:区域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收入, 在总体评价中作用要远远大于评定系统水平的区域物流供给系数、电信业务量和系统反馈区域经济的区域财政收入、产业产值系数等。说明怀柔区物流经济发展为物流业开拓了极大的空间, 然而当前物流水平尚不能充分满足需求。

6 结 语

本文从理论、模型和例证三方面深入研究区域物流系统评价问题, 研究方法对于怀柔区以及其他不同类型的区域物流系统具有借鉴意义。由于知识水平所限, 论文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比如指标体系的建立, 涵盖内容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并且对于PP模型自身, 其发展也尚不成熟, 日后应进一步加强上述两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之泰.新编现代物流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明菲, 李兰.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作用机理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3) :40-42.

[3]张建军.浅析我国区域物流的发展[J].决策探索, 2007 (4) :93.

[4]谢鹏, 王健.试论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J].物流科技, 2006 (10) :30-32.

[5]汪波, 杨天剑, 赵艳彬.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工业工程, 2005 (1) :84.

[6]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2006—2007) [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7.

[7]王硕, 张礼兵, 金菊良.系统预测与综合评价方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区域物流发展 篇10

一、南通市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现状分析

(一) 南通市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分析

1、地理环境

良好的区位资源条件是形成物流中心的客观条件, 甚至是先决条件。而南通就具有这样良好的区位资源条件。南通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部和江苏的中部, 是长江出海口北岸的第一座城市。它东濒黄海, 南临长江, 三面环水, 与上海隔江相望, 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 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双重优势于一身, 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区域之一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16座城市之一, 兼有内陆和海外两大经济和物流辐射扇面。

2、基础设施

南通拥有226公里的长江岸线、210公里的海岸线和293条内河航道的水运网和过江通道, 拥有万吨级码头38座, 5万吨级码头19座, 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通航往来, 并开通南通至香港、日本、韩国三条国际集装箱航线。南通境内共有国道2条、省道8条, 联系市区与各县 (市) 的高等级公路全面建成, “五横六纵一环”的公路网已经形成。南通组织实施的“一横两纵, 五条港口铁路”铁路发展规划, 以及配备先进的导航配套系统的南通机场, 进一步完善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另外, 南通的仓储业发展基础较好, 已建有粮食、棉花、食糖等多个专用仓库, 共有各类国家、省、市重点仓储企业78家, 重点企业仓库57万平方米, 堆场66万平方米, 石化液体储罐102万平方米。已建成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为辅的传输网, 宽带城域网、IP骨干网建成并不断扩容, 金融系统同城清算与POS联网已成功延伸到6县 (市) , 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网络。

3、经济环境

物流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几年来, 南通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物流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 南通充分发挥濒江临海的区位优势, 物流总量突破1.97亿吨, 增长15.2%。其中港口吞吐量完成1.039亿吨, 跻身全国亿吨大港行列, 集装箱完成36.4万标箱, 增长4.8%。公路和内河水路完成货运量9179万吨, 增长6.4%。铁路完成148万吨, 增长45.6%;空运完成2080吨, 增长26.8%。全市各类物流企业达到128家, 增长30.5%。化轻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第一, 汽运物流列全国物流百强42位, 大地物流等5家企业获江苏省重点物流企业称号, 全市物流发展呈现突破态势。2007年, 南通物流总量要达到2.3亿元, 增长15%。可见, 南通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逐年不断增强。

(二) 南通区域物流分析与预测

我国对物流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缺乏物流业的相关经济统计资料, 还未建立起统一的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因此, 在研究南通市物流业的发展情况时, 只选取对南通市物流具有代表性的南通港全年货物吞吐量作为南通物流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来进行分析, 通过对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时间序列分析, 预测南通物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用散点图对南通市2002-2006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进行统计描述, 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 港口货物吞吐量随时间的增加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港口预测特点本文选用了适合时间序列的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假设港口货物吞吐量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i=a+b t;其中, Yi:南通市i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 a、b:趋势系数, t:时间序列, 为自变量。

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如下:

其中, R-squared为拟合系数, Std.Error为标准差, t-Statistic为t统计量, Prob.为伴随概率, F-statistic为f统计量。由此可得到趋势系数:a=3617.92;b=1659.74

则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i=3617.92+1659.74t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来看, 拟合系数R-square为0.990771, 说明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点的拟合优度很好。做显著性为95%的假设检验, 从F分布表查得F的临界值F0.05 (1, 3) =10.13, 而检验值F-statistic为322.0790, 远远大于F临界值, 而Prob (F-statistic) =0.000377也远小于临界值, 说明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是显著的, 回归方程的关系是成立的。从回归系数的伴随概率看, 要远远小于1, 几乎为0, 说明回归系数是显著的。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斜率为1659.74, 其意义表明南通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平均每年将增长1659.74万吨。随着南通经济的增长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南通港货物吞吐量还会持续不断地增长。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南通未来几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进行预测:

二、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对南通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动脉, 是连接区域经济各个部分的纽带, 它对提高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提高区域市场竞争能力, 改变生产企业的布局和生产方式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 南通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设将对南通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提高物流集约化程度, 创造规模效益

区域物流中心是实现物流业和整个流通领域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重要措施。建设区域物流中心是适应南通社会的大流通的需要, 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技术、战略性的管理思想, 对南通市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序、有效、系统化的组织管理, 利用其专业化的设施设备、专业的物流管理和专业的核算体系, 来提高物流组织活动的专业水平, 从而形成规模效益, 提高南通经济的整体效益。

2、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城市功能的完善

区域物流中心通过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和良好的集散条件, 吸引货物到该区域, 成为区域货物集散地, 形成某种货物的交易中心, 促进以南通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形成和发展, 通过降低运行成本来改变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物流产业的发展能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获取不同区域的产业比较优势, 并优化区域的产业结构, 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此外, 对区域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 可以为南通的物流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合理调整南通市的用地结构, 从而为南通市城市功能布局的完善创造有利的条件。

3、有效改善城市的环境, 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南通经济发展的需求下, 南通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物流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 但这也使物流给南通的发展带来交通拥堵、噪声、光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而合理的区域物流中心可以减少物流线路, 减少货站、货场等相关设施在城市内的占地, 通过对物流中心的集约作用, 将分散的物流企业及物流设施整合到一起, 从而减少车辆出行次数;集中进行车辆出行前的清洁处理, 从而起到减少噪音、尾气、货物对南通市环境的污染和影响, 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据有关专家估计, 如果在城市的合理地点建设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 可使城市内的交通量减15%-20%, 并减少物流对中心城区的噪声污染, 实现废物集中处理和用地结构的调整。

三、结语

目前, 南通市的现代物流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具有综合物流管理、高水平综合运输管理能力的现代物流企业类型还相对较少。缺乏核心企业的物流产业很难有效地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致使南通的物流市场发育不够完善、规范, 最终影响到南通市的物流和经济的发展。

而区域物流中心的形成可以整合该区域的资源, 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 带动周边地区、中小城市以及农村的流通和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已是南通市域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南通物流产业, 加快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步伐, 可以改进和提高南通市经济运行质量, 完善其现代化功能, 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从而促进区域贸易、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 在南通的经济中心, 或者是靠近经济中心形成区域物流中心, 对南通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摘要: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于一体的物流中心有利于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物流集约化程度、创造规模效益, 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南通市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基础条件, 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对南通物流业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并阐述了区域物流中心对南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区域物流,物流中心,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海峰.区域物流论——理论、实证与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2]陈瞡, 杨开忠.空间组织与城市物流[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188-195、203-232.

[3]汉斯.克利斯蒂安.波弗尔 (Hans.Christian Pfohl) .物流前沿——实践、创新、前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下一篇:卵巢透明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