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成本

2024-06-23

区域发展成本(精选三篇)

区域发展成本 篇1

当前, 我国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水资源短缺造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缺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而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 水价与水资源供求关系严重背离, 水价杠杆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正常发挥等, 是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重要原因。

大量的调研表明, 我国水价的确定和执行中明显存在五大问题: (1) 供水成本核算不实。一方面, 它使水管单位缺乏对成本约束的激励;另一方面, 导致物价部门对水管单位核算的供水成本不信任, 在确定水价时对水管单位的供水成本大打折扣, 造成水价严重扭曲。 (2) 经济承受能力制约了水价作为经济杠杆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 使现行的水价既不能节约水资源, 又不能保证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 (3) 缺乏一套严格规范和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使价格杠杆对水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 (4) 水价构成不合理、不完整。水价构成中不考虑资源赋存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5) 供水管理体制缺少激励, 中间环节多, 造成终端水价高, 水管单位渠首水价低, 水费实收率低, 而中间环节多, 层层加价等。

因此, 改革水的管理体制,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何谓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我认为, 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必须具备五个特征: (1) 合理的供水成本; (2) 经济压力适宜的价格水平; (3) 科学的定额指标体系; (4) 可持续发展的价格构成; (5) 体现激励的供水管理体制。下面, 就合理的供水成本谈一下自身认识。

1 供水成本核算规则缺失是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的制度障碍

1.1 水成本核算的基础规则有缺陷

目前普遍采用的《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成本核算办法”) 是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为基础制定的, 但目前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属于事业单位, 执行财政部1996年颁发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并没有执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基本上是以企业财会制度为基础的, 它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核算方法、收入的确认和成本、费用的归集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执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水管单位, 由于缺乏科学、完整的成本核算资料, 很难规范地按照《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进行供水生产成本核算。

1.2 成本核算的办法和内容不准确、不完整

采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水管单位只能实行内部成本核算, 而这种内部成本核算, 从核算内容上讲, 是不完全的成本核算, 从核算方法上讲, 它又是不严格的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办法”实行的是制造成本法, 即把水管单位供水生产中的全部成本费用划分为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成本核算的内容是完整的, 而作为事业单位的内部成本核算, 有些成本费用项目可能没有发生, 有些费用项目发生了但又无法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

1.3 供水成本费率取值不严密、不明确

由于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的核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现行的《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特别是在固定资产价值、修理费率标准、人员定额和管理费用的分摊等方面缺乏较为明确的规定, 尚需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2 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替代单个工程供水成本的必要性

由于现行的供水成本核算规则存在明显的缺失和水利工程实行的是按单个工程核算成本、确定水价的方式, 因此, 在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核算工作中, 一方面存在着成本项目不全、成本核算不实的现象;另一方面, 也存在着水管单位管理水平低下, 人员膨胀, 工作效率不高造成的成本扩张现象, 由此而形成在同一区域类型供水成本差距很大, 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物价部门、用水户和社会舆论对水管单位核算的供水成本不信任。

从理论上讲, 消除现行“成本核算办法”的制度障碍有两种方法, (1) 重新制定“成本核算办法”; (2) 以区域平均供水成本代替单个工程供水成本。从基本属性分析, 水管单位虽说都定性为事业单位, 但却有不同的财政支付形式, 如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从运行机制上看, 有事业单位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从水利工程的社会属性上看, 有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经营性水管单位。现实中水管单位的复杂性使得重新制定适用于各种水管单位的成本核算办法在技术上难度很大。而采用区域平均供水成本代替单个工程供水成本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 用区域平均供水成本代替单个工程供水成本是消除现行“成本核算办法”制度障碍的有效途径。这种替代至少有三个优点:

首先, 体现了消费公平。即同一区域内, 用水户同样的支付能获得相等的水服务, 体现了公平原则。

其次, 约束了水管单位成本扩张的倾向, 为水管单位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控制人员、降低消耗等提供了有效激励。

第三, 有效地解决了由于成本核算规则中存在的制度欠缺而造成的同一区域不同的水价, 或同一类型的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核算结果不同的现象, 提高了供水成本的社会可信度。

因此, 按区域 (类别) 确定科学合理的平均供水成本定额或费率, 替代现行单个工程核算供水成本, 是推进形成合理水价机制, 加快水价改革的重要措施。

3 区域平均供水成本主要核算原则

3.1 区域 (类别) 公平的原则

区域平均供水成本体现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实中由于水管单位千差万别, 不仅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水管单位供水成本不同, 就是相同类型、规模相近的水管单位也会因为水利工程投资来源、公益性任务分摊的比例不一样而造成供水成本不同, 要在很广泛地范围内强求供水成本相同, 在现实中是做不到, 也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因此, 区域平均供水成本只能体现区域 (类别) 公平的原则, 即同一区域 (类别) , 不同用户获得同一数量水所支付的成本是相同的。

3.2 可持续运行的原则

区域平均供水成本的核定必须有利于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当前, 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源, 许多水利工程运行维护举步维艰, 工程设施老化失修, 灌溉面积不断萎缩。据对百家大中型水管单位进行调查表明, 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设计灌溉面积的72%, 这些大型和重点中型水管单位都是情况较好的单位, 而大量的中型和小型灌区灌溉面积萎缩的情况更加严重。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既有水管单位自身管理的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运行维护经费来源没有可靠的保证。因此, 在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核算中体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的原则, 并替代单个工程供水成本, 可以保证大多数水利工程进入良性运行状态。

3.3 有效激励的原则

有效的制度安排必须能提供有效激励。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核算必须能体现足够的激励。其核算原则是以类别、规模相同的或相近的、内部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水管单位的生产成本为基础, 考虑多种影响因素而核定的一个区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制度安排, 对于管理水平较低、供水成本虚高的水管单位, 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励水管单位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减员增效, 以保证按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核算的水价可以支持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行。而对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水管单位, 则可以产生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激励。

3.4 区别对待 (分类核算) 的原则

受水利工程所在地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各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是不可能强求一致的。因此, 区域平均供水成本必须以省为单位, 划分单元区域, 在体现区域性的同时, 兼顾类别和规模因素, 做到同一区域同类同规模的水管单位供水成本相同, 同一区域相同类别不同规模的水管单位供水成本核算取值相同, 同一区域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水管单位供水成本核算原则相同, 以体现、包容水管单位的特殊性。

4 推进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替代单个水利工程供水成本的建议

推进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替代单个水利工程供水成本的工作难度大, 涉及面广, 技术问题多, 涉及到会计课目的调整、费率取值范围的确定、实行不同会计核算制度的水管单位之间的协调、区域类别、规模等级划分与界定、物价部门的认同与支持、核算软件的开发与推广运用等, 因此, 必须稳健推动, 分步实施。

选择试点, 稳健推动, 我国幅员广阔, 水资源赋存和开发条件差别很大, 因此, 应选择东、西、南、北、中各一个省进行试点, 主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 按照共性和个性兼顾的原则, 充分考虑工程的历史和现状, 以及工程所在地水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和行政管辖的因素, 将一省划分成若干区域 (类别) 。

(2) 在区域内选择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实行不同会计制度的典型水管单位进行深入调研。从成本科目设置、取值标准等制度性问题入手, 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把合理的、一致或相对一致的成本科目、取值标准确定下来。对合理的、有一定差距的内容, 采用确定取值范围或比率的方法予以明确;对不合理的科目或核算办法予以纠正, 做出取舍的明细表, 并进行充分的说明。

(3) 按照“成本核算办法”的核算原则, 在调查、分析、整合的基础上, 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核算模型。在此过程中, 一要把握好区域平均供水成本的构成要素的全面性, 二要注意各种资产、费用分摊的公平合理性, 三要保证各种合理定额和费率区域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区域平均供水核算模型并编制软件。

成本调查黄河区域会议材料 篇2

如何借助成本调查区域中心这个平台,更好地发挥成本调查调查监审职能,我们认为,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具体来讲,一是应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并确保信息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此项工作最好由国家统一进行,可建议国家在现有成本调查网上增加“工作动态”栏目,随时反映各地工作动态,主要是介绍项目开展情况,可以标题的形式发布,如甘肃省开展了某某品种调查或某某项目成本监审,其他省看到这条信息后如有需要,可索要详细数据或资料,这样信息交流可能更有针对性。三是要指定专人负责信息的发布和搜集。

二、加强工作协作。一是对区域内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等,在调查工作结束后及时将调查分析资料抄送区域内各单位,以便大家对照分析。二是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对共同品种或项目进行实地的调查或监审,如开展粮食专题调研,可由区域内各单位抽调专人组成课题组,可采取进行实地调研大办法,也可由牵头单位拟定调研提纲,各协作单位提供基础资料来共同完成课题。对一些成本监审项目,区域内其他单位如有兴趣也可提出参与要求,达到学习借鉴目的。三是不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可就某一个农作物品种进行分析、汇总、研讨,也可对某一个监审项目或监审办法进行专题研讨。四是开展学习考察,如某个单位举办业务培训班应主动邀请区域内其他省市派员参加,也可组织区域内各单位开展学习考察活动。

区域经济中的商务成本内涵分析 篇3

一、商务成本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

从目前的研究程度来看, 对于商务成本这一概念, 可谓百家争鸣。因为研究者所处的角度不同, 分析问题的侧重点不同, 相应得出的观点或结论也就不同。通常在对某一概念进行界定时, 应分清主次, 把握内涵和实质, 应囊括该概念所涉及的根本性、有价值的因素, 剔除次要的、关联性不强和意义不大的因素。针对商务成本这一概念, 由于它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本质上具有可计量性, 因此还应考虑到研究成果的可应用性, 必须建立可量化的指标体系, 在量化指标下监控和比较本地区或城市的商务成本。那么, 从这个前提出发, 综合各家之言, 我们分析认为, 所谓商务成本是指排除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引起的成本开支之外, 企业在创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支出的总和。主要表现为显性支出和隐性支出, 显性支出体现了商务成本的内涵, 隐性支出则更多体现了商务成本的外延。显性支出包括房地产价格或租金、物管费用、人工费用 (含劳动力工资和培训支出) 、利息支出、通讯费用、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费用和应缴纳的税费等, 隐性支出则主要取决于法律政策的公正透明度、市场秩序、交通地理位置优劣以及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等因素。

由上分析可得, 商务成本包括三大构成要素:

其一是要素成本, 主要由劳动力价格、土地及房产价格、原材料价格、水电煤气价格以及当地生活费用等组成。

其二是交易成本, 包含政府部门运作效率 (出口通关速度、项目审批时间等) 、市场运行规范程度 (合同履约率) 、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区域经济信息可获得程度、企业承担收费项目等方面。

第三是其他因素成本, 即指包含在商务成本之中, 但又无法在前两个方面所涵盖的成本, 如社会治安状况等。

传统经济学的成本理论对企业成本的认知是较为纯粹的技术论。他们认为企业运作的成本只与要素价格和生产技术有关, 因为企业生产要素的获得与生产过程的协调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完成, 不存在交易成本费用。显然, 这种认识是过于理想化的。按照交易成本理论, 获得生产经营要素的需要信息, 协调生产经营的过程, 都客观存在交易费用。因此, 必须全面分析交易费用、要素成本以及其他因素成本, 才能对商务成本做出客观全面的说明。并且我们发现, 要素成本在企业投资区域的选择中, 地区要素成本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但这种差异随着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趋于均衡而逐渐缩小, 而交易成本则更多地体现了区域的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导致不同地区吸引FDI绩效差异的原因所在。

在明确了商务成本的内涵和外延之后, 进一步分解其各成本构成要素, 搭建商务成本的量化指标体系, 并在要素成本、交易成本等三大成本构成要素之下, 再细化其下级指标, 形成衡量区域商务成本多指标评价指数体系, 以对不同区域间的商务成本进行比较。

二、商务成本的测量与评价

测量和评价商务成本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建立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计算区域商务成本的水平。通过基于商务成本测定的取向和具体的方法内容建立区域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

在经济学界, 没有形成统一的衡量商务成本的指标体系, 基于对商务成本内涵不同认识及不同的研究评价目的, 形成了不同的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安礼伟、赵曙东等人在对商务成本定性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总量指标体系和层次指标体系, 即在将商务成本定性为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两类型的基础上, 利用德尔菲评分法, 对要素成本、交易成本和其他成本等商务成本构成三大项, 经过指标细化, 得出区域的商务成本总得分, 然后再比较分析。又如施放、郑才林等人采用实证研究法, 将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从商务基础条件、商务环境、商务支撑体系三个方面, 采用层次分析法比较区域城市的商务成本。再如张卫、依娜等人认为商务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 其中直接成本指劳动力工资、房屋水电价格等生产要素;间接成本指由当地政府服务效率、市场发育程度、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为企业组织生产带来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包括6个层次、32个指标在内的较为合理完整、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商务成本统计监测评价系统。

综合中外各家学者理论, 我们认为商务成本通常可以分为刚性商务成本和软性商务成本两个方面。其中刚性成本也称要素成本或直接成本, 主要包括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水电煤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企业承担的税费等;软性成本也称间接成本, 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所需公共环境支付的交易费用, 主要涉及政府部门运作效率、服务水准、人力资源素质、市场运行规范程度、基础设施状况、产业配套能力等。

(一) 商务成本的测量

商务成本的测量需要通过建立商务成本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而才能分析和计算商务成本水平。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社会调查方法, 即通过向企业或专家进行函询或问卷调查的方式, 获得地区商务成本的综合评价。

2、统计分析法, 即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库, 得出区域商务成本的综合评判和横向比较。

综合上述两种方法, 通常建立的区域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二) 商务成本的评价

实际工作中, 通常对商务成本进行评价的相关利益者是投资者和政府双方。投资者通过观测一个地区商务成本的高低, 从而决定其投资项目所在地。政府则通过分析商务成本指标的合理与否来确定如何吸引投资, 改善投资环境, 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从一般意义上来看, 商务成本的上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各地区商务成本上升的程度不尽相同, 而投资者总会选择区域投资环境较好、商务成本较合理的地区进行投资。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会在对区域商务成本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对其有利的选择, 使某些附加值低的企业主动外迁, 附加值高的企业积极涌入, 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获得较大经济效用。但是, 如果该地区商务成本上升过快, 则可能提高外来投资者投资成本, 甚至造成潜在投资者犹豫、现有投资者流出, 对当地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作为政府管理者, 应当密切关注区域中商务成本的变化趋势, 并积极研究并干预商务成本的变化趋势, 如降低政府效率成本、土地价格, 调整地方税费, 减免由政府管理的基础设施收费和公用事业费用等, 从而降低商务成本或者减缓商务成本上升趋势, 留住和吸引投资者, 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当然政府在具体调控商务成本时, 应注意把握好度和着力点。首先, 政府管理者在对商务成本水平进行干预时, 一定要符合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使本地区商务水平的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有目的地引进和迁出投资资金。其次, 政府管理者不能在地价和优惠政策上进行无序竞争, 必须致力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大力降低制度成本。

参考文献

[1]倪鹏飞, 《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5月

[2]高云虹, 任建辉, 周岩, 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重点行业选择——基于商务成本的视角[J].财经科学, 2013

[3]陈珂, 李华、孙皎, 西安高新区的商务成本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

[4]张帼, 西部企业发展中的商务成本障碍及政策建议[J].西部财会, 2014, 2

[5]朱俊宇, 长三角区域商务成本比较研究——以沪、苏、杭三城市为例[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0, 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区域发展成本】相关文章:

区域发展05-21

区域发展06-17

区域发展政策04-09

区域物流发展06-18

农业区域发展论文05-11

农村区域发展论文05-12

安仁区域发展范文05-2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06-24

城乡区域统筹发展06-25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07-12

上一篇:波特率自适应算法下一篇:数字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