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教育产学研联动与区域发展的特色办学模式研究

2022-09-12

一、国际高职教育产学研联动研究现状

高职类院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为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世界各国关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相对来说发展较好的有德国,德国早期工业发展较快,对高职类学生的需求量也大,所以一直很重视对这类学生的培养,也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和完善的教育模式。德国的高职教学理论和实践并重,是“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学生拥有这学徒和学生的双重定位,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时候是作为学生,在企业实训基地接受实践培训时是学徒,而老师的定位也在学校里的老师和企业里的培训师之间转换。英国的教学体系走模块化道路,他们着重以国家部门来制定完善的执业资格体系来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学校与各企业部门之间的合作来巩固学生的在校所学。新加坡则是把学校办成工厂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学工厂里学习。日本强调合作,实践与创新结合,在学习中秋发展,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共同发展,让科学技术不断革新,以此来实行企业发展和进步[1]。

二、高职教育产学研联动与区域发展的基本内容

(1)高职教育产学研联动与区域发展的内涵。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也要分工明确,而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就要结合有地方特色。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地方特色,按需来合理分配地方的生产要素,再根据生产要素来拓展教育体系,使教育资源与市场资源形成有效对接。高职教育的产学研联动,要根据地方发展的需要,有方向、有目的的合作,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企业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及时补充,形成一个稳固有序的发展体系[2]。(2)高职教育产学研联动与区域发展的必要性。高职教育产学研联动与区域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科快速的发展,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经济体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承担着向企业输送人才的任务,它应该以产业作为导向,将学习与实践结合,在跟企业合作的模式下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协调一致,实现我国教育实践一体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任务。二者协调发展能优化地方经济结构,整合各方资源,不论是学校、企业还是区域经济都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与利用[3]。(3)高职教育产学研联动与区域发展教育的初步构想。高职教育产学研联动要建立起社会各方面之间的联系,彼此紧密沟通,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合理分工,不仅提升自身实力,也在相互合作中推动整体环境的优化,在市场经济调控下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在初步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时有几方面的需要关注,一个是要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以政府为主导的部门根据市场动态调控方向,以区域特色为主导联合校企合作。二是冲破障碍,以特色鲜明的主导体系实施项跨区域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建立可实现多方合作的平台,不止是平行合作,还可以实施立体型的合作机制,上下互动,内外整合,使教育资源与企业生产力进行有效流通[4]。

三、高职教育产学研联动与区域发展结合的意义

实际意义上来说,构建产学研教育与区域互动应着力于不断的研究、测试、实验是产学研联动机制这种模式具有特殊的价值。一方面产学研联动会提高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能力和水平,还会推动周边企业的发展,与对整个区域进行辐射作用,使得成功的经验可以影响一整片区域,另一方面还可以把成功的经验通过学术研讨会议、论文著作等多种途径介绍给其他院校借鉴,使得影响更广泛。产学研联动教育的发展对推动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002年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之一就是肯定了产学研教育模式对社会经济的增长功能的重要作用。发展产学研教育,一是针对社会,针对市场,达到市场发展需要的条件;二是人才输送层次上,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上人力资源需求人才相适应;三加强产学研教育与就业向关联,换而言之,区域的经济对产学研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性,由此看出,区域产学研教学的发展对区域间经济发展有着推动作用,所以,要积极开展研讨产学研模式的有效性从而抓住社会发展中的机遇。

四、高职教育产学研联动与区域发展的特色办学模式的构建过程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确定

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其中一种方式是用工作学习交替、半工作半学习、生产理论互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工作学习交替,显而易见就是把学生整个学业分为去学习和去与学校联合企业工作互相交替来完成学习。这样的人才学习出来会更加具有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从而使得企业更加乐意去招收这些人才,产学研结合是学校和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任务来给学生定制教学目标,通过对产品的研究来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达到企业加工的更新和双方共赢的局面[5]。

(二)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高职院校课程的总体需要具有强烈的实际应用性、实验实践性和创造创新性的几个原则来组成,课程构建的基本要求需要符合国家定义的教育培养纲领的定意,在此之上来加强技术和技能的针对性培养;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即理论知识、提升能力、人格培养、特长发展、终身学习;需要符合学生能力来培养人才达到提升实际的技能水平,合乎现今社会的人才需要;要以就业为目标;课程能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要求进行,在五年内形成一个国家三级课程建设体系,推动改革和建设。

(三)高职学生技能实习模式的建设

(1)根据不同的学生,来创建学生技能学习的不同模式。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尽快的掌握和学习到基本操作技能。这是学生参与实践的第一阶段,可以分为在一、二学年阶段,从基本的知识开始,一步一步的更加深入学习,用这一、二学年时间学习基本专业技能打好扎实基础。(2)第二阶段是指在综合能力学习阶段。在这段期间需要与企业相挂钩,结合实际的产品来学习来生产出部件,从实际的生产可以检测一、二学年的基础知识,更加巩固基础知识,使得在基础之上提升技术和能力,但是也需要在不破坏企业正常生产任务中给与学习生产。这阶段一般在二、三学年。(3)在校内学完系统的理论知识后,学生开始进入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时实践学习。后者以阶段的培训实习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不单单是局限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要在工作岗位上接触到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知道产品部件的精确度,还要参与到产品的生产和企业管理里边来,亲自进行产品加工生产,还有参与管理建设,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构建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管理主体是学校,企业是以参与者的姿态进行管理,若从隶属的层面来看,学校与企业有着上下级的管理关系,企业被学校管理。在大部分的中国高职院校中,理论学习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学生主要是听从校方的管理,而企业只是提供了实习的岗位,只是在实习阶段对学生进行产品加工、质量检测、生产管理等环节行使管理的只能,有的甚至于通过校方对其进行管理。有的时候,需要企业负责人来担任实习领导人,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了解好规划制定。

(五)校企合作学生参与生产实习的模式构建

(1)学生的实习要听从两个方面的安排,一个是学校,一个是实习单位。对于实习工程中产品加工、质量检测等的标准跟流程要符合企业生产加工的规定,还有对实习工作时间的管理也要服从单位的安排。但是实习的时间、班级活动的举行要按照学校的要求来。(2)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也要由两个方面来决定。根据学生对产品的加工流程、完成产品的质量和是否服从安排来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由老师和企业共同评定。

五、结束语

建设高职教育产学研的教育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方式、有效整合资源、完善企业与学校对接,提高就业,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还能加快产业升级,缓解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实现教育经济提升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我国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产学研联动教育也要走出有区域特色的道路来,围绕着区域特点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联合调动。企业根据区域战略调整自己的方向,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和产业变动改革教育,立足社会,面向时代,培养学生成为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高复合型人才。

摘要:高职类院校将学习与实践进行结合教学,与企业合作办学,注重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成为培养高职类院校培养学生的重点。同时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培养专业性强、地方需求量大的高质量人才,构建工学一体与区域战略发展高度一致的特色办学模式,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内涵。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学研联动,区域发展,特色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余秀兰.促进与区域经济的良好互动:长三角教育的应为与难为[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17):60-62.

[2] 夏建勇等.以改革为动力构建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14-16.

[3] 赖先进,许中正.试论职业教育在产业动态升级中的作用与机制[J].职业与教育,2010,(8):54-54.

[4] 杨栩.基于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06,(1):131-133.

[5] 阮红.校企合作长久运行机制的分析与探讨[J].成功(教育),2011,(6):199-199.

上一篇:中职市场营销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下一篇:质量管理体系在环境监测中的建立和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