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2022-09-1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的通知即教发[2014]6号文件中指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推动学校面向社会需求办学, 增强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 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1]。

高职院校是实现一线工学衔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基础人才输出源,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 引导高等职业学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更加吻合。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 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 专业目录 (2015年) 》 (以下简称《目录》) 中对全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大类维持原来的19个不变, 排序和划分有所调整;专业类由原来的78个调整增加到99个;专业由原来的1170个调减到747个;列举专业方向749个、主要对应职业类别291个、衔接中职专业306个、接续本科专业344个[2]。

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的必要性

(一) 是适应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需求

人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保障,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稳定向上发展阶段, 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正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的最好时机。而这些都需要以充足的人才储备为基底,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恰是当前一二三产业所需的一线操作技能型人才。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脱节必然导致滞缓区域经济发展速度、高职院校下行发展的不利局面[3]。

(二) 是职业教育长期、迅猛发展的必然需要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最主要阵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也随之进入了深化改革阶段, 通过借鉴美国“合作教育”、德国“双元制”等西方国家精准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带来的长期教育成果, 我国开启了结合自身偏重理论、传统教学的现实情况而进行的一场深刻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改革明确了经济发展需求、企业用人标准、市场用人尺度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导向作用[4]。

(三) 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以生源质量、生源规模为进口, 以就业率尤其是专业对口就业率为出口。进口决定学校的生存问题, 出口决定学校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设置是联结进出双向的纽带, 是使学生学有所向、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指南针, 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2016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6年高职 (专科) 院校1359所, 比2015年增加18所。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2016年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统计》显示黑龙江省2016年高职 (专科) 院校42所 (民办5所)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诸多高职院校专业高同设率的激烈竞争环境下, 长期生存与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四) 是新型教学模式产生发展的必然需求

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及成功经验, 近年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做学教一体化”、“理实结合”、“学徒制”等词汇在职业教育中屡见不鲜。这些新型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办学模式是在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满足地方用人需求的宏观环境下以强调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 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在区域经济极度需求的强大外围动力下产生和发展的。

二、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

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 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 专业目录 (2015年) 》 (以下简称《目录》) 中对全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大类维持原来的19个不变, 排序和划分有所调整;专业类由原来的78个调整增加到99个;专业由原来的1170个调减到747个;列举专业方向749个、主要对应职业类别291个、衔接中职专业306个、接续本科专业344个。这一调整显示国家已充分认识到相似专业设置所带来的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类似、雷同等弊病。虽然至此, 但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仍以一时的用人荒为基准, 不考虑国家白皮书的发展方向, 未对行业动态、企业需求、自身办学软硬件条件进行充分的横向纵向的市场调研与综合评估, 一味的追求生源数量, 教育教学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严重不符, 重入口轻出口, 导致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与不可持续性。

(二) 专业特色不鲜明

职业教育中, 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需求为导向, 人才需求是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体现。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及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应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当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实际为依托通过充分的调研分析论证而得。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为了满足生存需要, 在忽略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办学软硬件条件均不成熟的条件下设置专业或开设专业方向, 一味的注重专业之多, 无特色而言, 培养的人才专业就业对口率极低, 颠覆了职业教育的本质。

(三) 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经济需求脱节

专业设置既缺乏前瞻性又欠缺可持续性。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不断下滑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高标准形成了强烈发差, 这给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部分高职院校未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育教学目标做出及时调整, 其结果是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需求的严重脱节, 毕业生就业质量低, 学校办学出口缩紧, 连带企业认可度低、学校声誉下降、入口生源数量下滑以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恶性闭合循环。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一) 以区域经济需求为基础, 合理控制专业数量

鉴于不同区域原有经济发展速度、资源能源数量、生产要素、劳动力分配、地域文化等多元影响因素制约, 导致区域三产结构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秉持做少做精做强的基本原则, 积极为地方重大项目的谋划、开展和实施献计献策, 将本地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特点融合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来, 合理控制专业数量, 以企业用人需求标准作为衡量人才培养尺度, 承担起技能型应用人才输出源和区域经济发展智囊团的双重责任。

(二) 以地方经济特色为依托, 打造高品质特色专业

在地方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的宏观环境下, 深入分析地方经济特色, 开发办学思想理念, 避免闭门办学, 创造特色专业的无可替代性。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义乌国际小商品批发城的地缘及市场优势, 采用市场办学模式, 把握双创发展契机设立电子商务等品牌特色专业, 目前学校共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5个、特色专业5个, 走出了以“创”立校的特色办学之路, 形成了创业教育、创意教育、国际教育三大教育特色, 打造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第一品牌专业。

(三) 以地方新兴产业为支点, 设立长效新专业

根据国家政策法规指向, 深度挖掘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对应的隐形人才需求, 前瞻性的进行专业设置论证, 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可能带来的新需求,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人才供给。在设置新专业之时要充分考虑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可持续性及产业发展的外在性。

(四) 以“双师型”师资力量为保障, 增强专业设置软实力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 主要为“双素质型”教师, 指教师既具有理论教学的基本功底, 又能够进行实践教学操作。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一线教师不具备企业工作经历、不具备定性定量的企业挂职经历, 不具备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操作能力, 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必然是一纸空谈。目前电商、光伏等诸多新兴专业出现用人荒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具备充足的开设专业的软实力, 即师资水平不过关。

(五) 启用日常教学与社会培训联动机制,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各类教育服务

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及一支操作能极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技能型人才输出的质量和数量提供了双重保证。与此同时, 职业教育还应为社会提供综合且专业性的社会培训服务。在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体商贩以及农村最基层的各类社会培训中, 除了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也能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宏观环境下的微观发展薄弱点及实际发展需求, 这也为科学合理的设置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职业教育的专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

摘要: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 阐述区域经济发展与专业设置紧密相连的必要性, 分析当前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以区域经济需求为依托合理控制专业数量、打造高品质特色专业、设立长效新专业、增强专业建设软实力、建立日常教学与社会培训联动机制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专业设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樊登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M].北京:教育部, 2014.5.

[2] 张桥平.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J].成功 (教育) , 2007, (07) :1.

[3] 左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成功 (教育) , 2012, (05) :33.

[4] 陈旭东, 樊登柱.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J].成功 (教育) , 2012, (11) :5.

上一篇:共享经济背景下社交化电商发展探讨下一篇:论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