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运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建立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演化博弈模型,分析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应审时度势调整政府职能,不断推进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应在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具有显著产业优势的领域进行;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产学研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产学研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论文 篇1:

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施途径研究

摘 要:产学研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职能的有效手段,是立足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现代高职教育的特征,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分析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意义和现状,总结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经验,从产学研合作的内容及途径,建立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动力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管理机构等方面提出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基本经验;实施途径

作者简介:吴笑伟,男,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及高职教育。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办高层次的大学教育和低层次的技能教育,而高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的教育是个断层。高职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如果仍旧承袭过去的闭门自封、墨守成规的办学理念,那最终肯定要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而使高职教育彻底丧失生命力与活力。[1]我们必须找准办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社会经济形式的发展来满足社会和行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就是说必须走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道路。这种认识和观念,对于底子比较弱的高职院校来说尤为重要,也是学校短时期能够有较大发展的前提。[2-3]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相互紧密合作,利用企业和科研院所两种平台做大做强,实现共赢。“产”是产业部门和行业企业;“学”是高职院校;“研”是联系企业和学校的研究项目,而不是研究机构。产学研合作就是社会经济结构中的行业企业、高职学院,以共同的发展目标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机制或规则,形成某种联盟,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实现知识的传递、消化、转移、创新、生产,创造新的需求和价值,最终形成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4-6]

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意义

产学研合作是整合行业资源,即把多种各具优势、能互补但分离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科研和生产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特色,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道路,可以使教师有更多机会参加实际研发项目,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实际生产,达到现代职业岗位的要求和标准,师生都能够及时接触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最终培养出满足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产学研合作既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谋求高职教育资源与行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符合行业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产学研合作突出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岗位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观。实行产学研结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的真实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使理论知识不再空洞,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实践。而且,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产过程中,不但能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早期的技术创新。

(二)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教育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和较高职业素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要做到这些,只能将产学研合作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

(三)是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条件的需要

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有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可利用企业的有形资产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也可以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支持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联合、产学合作解决学校教学中实习、实训条件方面的困难,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极其重要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大多数行业企业都存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不足、研发能力薄弱、无自主品牌等问题。而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创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与高职院校搞联合开发,可解决技术难题,缩短技术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投资,能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之中。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施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1)学工交替模式。是一种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与在学校学习理论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2)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3)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以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为媒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4)“2+1”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2年,在企业实习1年的职业教育模式。

就目前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力度还不够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存在明显不相称现象

产学研合作中的不相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高职院校积极性高,行业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却不够。主要是因为企业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影响了其积极性。(2)高职院校合作的企业数量与合作质量不相称。

(二)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较弱

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主要有以下表现:(1)不能为企业员工提供较多的高端培训;(2)较少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3)向企业转让的发明专利较少。因此,高职院校在企业中的影响力不强,不能从企业获得更多的横向课题经费,制约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可以说,提升服务企业的技术能力是高职院校构建双赢合作机制的关键。

(三)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政策支持不到位

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坦白地说,各级政府部门发布了一系列促进校企合作的条例和政策,对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作用。但由于条例中缺乏具体实施细则,使很多政策还难以落实到位,如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的耗材如何补贴,企业支付给学生顶岗实习的费用及捐赠给高职院校的设备和资金等如何享受税收优惠,都还缺乏明确的规定。校企合作发展基金的筹措、管理、发放等环节也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也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形成了一定的政策盲区。

三、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本经验

产学研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对国家、企业、高职院校和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高职院校的视角来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主动树立服务意识,从实际出发推进产学研合作

高职院校和企业存在着产学研合作的学术基础,关键是找到市场结合点。行业企业反哺高职教育的观念有待培植。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克服脱离实际的发展模式,解决企业的现实和发展问题,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要相互取得信任,这样,产学研合作才能有相对稳定的基础。当然,高职院校也要考虑自身的特长和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寻求适合自己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二)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在履行高职院校三大职能中寻求产学研合作点

高职院校同样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但培养人才是其区别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根本特征。要正确处理产学研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教学秩序,以培养人才为首要任务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产学研合作既能提高教师的素质,又能有效地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还能锻炼学生务实的精神,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此外,不同专业的高职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产学研应有不同的合作点。

(三)政府支持十分必要,规范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作用明显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因此,作为最大的受益者,政府需要做好统筹工作。政府对产学研合作倡导和支持的作用显而易见,政府支持的手段包括政策、法规、行政、财税等,但平台建设的效果更为突出。政府应当根据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等方式,构建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分解行业企业的风险和压力,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多方受益。

(四)围绕专业建设,选择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进行产学研合作

实践证明,围绕专业建设,选择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进行产学研合作能使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取得最佳效益。因此,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既要鼓励广泛探索,更应鼓励围绕专业建设,选择为当地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重要课题进行产学研合作。

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施

(一)产学研合作的内容及途径

从内容上说,产学研合作包括专业的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的制定、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的培养与聘任、教学设施的建设、教育资源的互相利用、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学生的培养与分配等。重点要做好以下三点:(1)制定培养计划,按照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需要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尤其是产业的有形资产和人才资源;(3)产业参与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产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是产学研合作十分重要的环节。产学合作方式可以通过组建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进行论证,也可专门组织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进行该专业的课程开发,确定能力标准,制定课程开发表,学校的专业教研室根据开发表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制订培养计划,再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论证会讨论通过。企业的参与还应体现在教材建设上。在教学内容上,要反映实际工作中的新技术、新规范,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在编写教材时,要吸收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或者请他们审阅教材,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实际需要。

行业企业的有形资产和人才资源是高职教育可利用的宝贵资源。通过产学合作,行业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条件,解决学校实践教学中的困难。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是办出特色的又一重要条件。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或承担一定的理论教学任务,他们是学校“双师队伍”最好的补充和支援。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中,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或实习、实训期间,利用企业的环境和企业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社会,教他们怎样做好工作,怎样从一个自然人到成为一个社会人。还可以将企业的老总或专家请进来做专题报告,讲如何成才、如何创业、如何成为企业和社会所欢迎的人。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实现与企业需要的“零距离”。

从层次上说,学校到企业去参观访问,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做报告,是建立双方合作关系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这只是浅层次的合作;企业给予学校一定的奖金支持,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给予技术指导,优先选用毕业生,是较深层次的合作;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如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参与教学、毕业设计等,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实习,学校利用自己的所长,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攻关,学校与企业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是深层次的合作。

产学研合作必须在内容和层次上下功夫,在产学研合作形态的凝固上下功夫,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上下功夫,使产学研合作收到更好的成效。

(二)建立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动力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企业和学校自我发展需要,制约企业发展的是没有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而这种人才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才能培养出来的,有了这种需求关系,便有了合作的前提,也就产生了产学研合作的源泉。在产学研合作系统中,企业、高职院校、学生是三大主体,构成了三对互为资源要素供求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学生需要知识的获取和合适的就业岗位;学校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三者在实现自身价值目标过程中为其他主体提供服务。互相之间利益不同,却可以互惠、互补,充分尊重三者利益,在此基础上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是成功合作的关键所在。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只有学校一方因有就业压力而有足够的动力,而其他两方,特别是企业,因处于就业的需求方,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动力。因此,现有的产学研合作并没有进入良性循环。作为被动的一方,高职院校必须学会主动出击,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系统中,赢得主动权。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管理机构

产学研结合模式要想能够正常运转,一定要让行业企业始终参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即从培养目标的制定到毕业生答辩的全过程,让行业企业认识到他们也是人才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高职教育的定位决定了依托行业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必要性。构建依托行业产学研结合机制,就要:(1)明确产学研结合工作目标;(2)进行组织系统设计;(3)制定相关制度;(4)确定工作的主要内容;(5)建运行管理机制。为此,校企双方要成立一个“三级双轨”模式的管理机构(如图1),负责处理产学研合作中的有关问题。

图1 产学研管理机构

确定学校人才培养方向,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这个委员会要有专门的章程,明确的规范、职责范围与义务,定期与不定期的开展活动。参与研讨学校的重要教学改革方案,协助确定专业的开发与调整,审定专业教学计划。通过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的成员单位的配合,为学校提供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所,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岗位适应性,反馈对实习生(毕业生)的评价,录用合格的毕业生等,较早实现“学生—职员”的转化,从而对学生的就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另外,要想使产学研合作具有长远的生命力,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分析高职院校现状,选择最优资源重组的捷径。建立适合高职院校长足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关键是如何进行有限资源的优化组合。应该立足校办工厂,以校办企业为内核,发挥学校教师的知识优势,筹建既适合学校教学实践,又适合高科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校办实体。校办工厂应该是学校的能源发动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场所,应该重视他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筹建的过程中,积极的采用多种经营合作方式,为资金的回笼、知识的融合,发挥其积极作用。

2.审时度势,顾全大局,砍掉薄弱专业,申报新专业。高职院校应该立足于经济建设对行业的需求,为紧缺人才的培养开设新专业。经过大量的用工市场调研,针对用工市场,要保持冷静的分析,对紧缺的人才不要盲从跟随,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应早做准备,早日申报,以高职院校独特的新视角,为学校的招生、分配形成一条龙的良性循环机制。

3.培养“双师型,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建立企业—学校—企业的良性循环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强制让教师到实践中去(下厂实习、参与科技活动等)。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新毕业的研究生,实习期应该在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将自己的本专业同实践相结合,在企业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经过企业与学校间的考核,合格后,才能转正,成为正式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新教师培训,在几年后才能将全院教师的整体实践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7][8]

4.善于总结,不断进步。产学研合作是一种动态的运行机制,需要在经过时间的磨合后,不断完善,调整。只要将产学研合作的立足点把握在是服务于高职教育,服务于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点上,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

5.在“研”字上做文章,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高职教育的科研着重于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着重于现有工艺设备、生产流程的改进上,同时,要让学生具有把设计、方案、图纸转化为产品、商品乃至物质财富的能力。(1)要把科研的重点定位在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上,要求教师到企业中去找课题,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通过“研”这根纽带把产、学双方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增强学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动权。(2)经费支持。学校对科研项目给予大力支持,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技术应用型课题的研究。(3)重视学科建设,培养技术学科带头人。通过努力,培养出在有影响的技术学科带头人和工艺大师。(4)强化课程建设,实施课程建设项目化。通过项目化课程给技术学科建设以支持。通过与外部企业联合办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培育并生成校内的产业,最终形成校内的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与校外的产学研相合作,取长补短,从与外部产学研合作中吸收最新技术、理论和理念,注入校内的产学研机制,又把校内产学研合作中成功的运作经验注入到外部产学研机制中,形成体外循环与体内循环并重的产学研合作实际的全新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职能的有效手段,也是有法律依据的重要制度,是立足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现代高职教育的特征,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只有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色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重点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市场进行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使毕业生通过学校的课程设置,提早与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进入企业后能够很快地进行角色转变,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六部委联合调研组.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发展[J].新华文摘,2008(15):142.

[2]黄志良,金友鹏,姚延芹.高职产学研结合中的“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J].教育与职业,2011(27):5-7.

[3]杜明侠,吴笑伟.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构建职业教育新理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4):149-150.

[4]齐艳苓.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5):47.

[5]邓志辉,王兆奇,赵明威.高等职业教育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2010(4):85.

[6]谢慧明,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约因素及保障机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486.

[7]吴笑伟.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危机及其干预[J].职教论坛,2011(19):64.

[8]吴笑伟.高职院校教师改革动力模型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2(4):61.

[责任编辑 金莲顺]

作者:吴笑伟

产学研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论文 篇2:

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演化博弈分析

摘 要:

运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建立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演化博弈模型,分析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应审时度势调整政府职能,不断推进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应在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具有显著产业优势的领域进行;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

关键词:

高职;产学研; 合作教育;演化博弈

G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201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不仅强调了政产学研合作,而且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走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之路。至此,教育部对高职教育办学要求不再停留在校企“产学”合作层面,而是向“研”迈进了一大步。近年来,高职院校响应教育部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与企业和地方政府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表现出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企业缺乏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动力;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配套机制不健全等。这些表现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有效的动力机制,高职院校和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不强。因此,如何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动力机制,有效促成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演化博弈模型

2.1 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主体

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参与主体是指参与高职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组织或个人,包括政府、地方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以及中介机构。其中,政府、学校和企业是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直接利益方。在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政府以提高所管辖区域的绩效为目标;企业要降低用人成本且及时补充适需优秀的专业人才需要与高职院校合作;高职院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需要与广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2.2 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型的建立和假设

本文将高职院校和学生作为高职方,而将企业作为产业方,探讨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动力机制。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满足以下假设:

假设1:产业方和高职方在高职产学研合作中采取的策略为合作,或者不合作。高职产学研合作博弈的策略组合均为{合作,不合作}。

假设2:政府在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制定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扶持政策f,可以是财政上的补贴也可以是政策上的优惠,f>0。政府给予产业扶持系数为θ;而给与高职院校扶持系数为1-θ,0<θ<1。

假设3:产业方和高职方在不合作时,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可获得一定收益。Δπ1和Δπ2分别表示产业方和高职方不合作时所获得的收益。

假设4:产业方和高职采取合作是建立在双方经博弈发现双方分别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单独获得收益总量明显低于合作所获得总收益的基础之上。Δπ为产业方和高职方合作所获得的超额收益;m为产业方获得超额收益的占比,1-m为高职方获得超额收益的占比,0<m<1;且mΔπ>Δπ1,(1-m)Δπ>Δπ2。

假设5:c为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总成本;r为产业方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总成本中占比,1-r为高职方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总成本中占比,0<r<1。

按照上述假设,高职产学研合作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3 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演化博弈分析

3. 1 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按照弗里德曼(Friedmam,1991)提出的方法,对于一个由微分方程系统描述的群体动态,其均衡点的稳定性可有该系统的雅可比(Jacobian)行列式的局部稳定性分析得到。

令p=rc-Δπ1-θfmΔπ-Δπ1,q=(1-r)c-Δπ2-(1-θ)f(1-m)Δπ-Δπ2,根据Jacobian矩阵局部稳定性

分析可知,博弈有4个均衡点E1(0,0)、E2(1,0)、E3(0,1)、E4(1,1)和1个鞍点O(q,p)。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博弈的演化相图如图1所示,SE2E1E3O面积可由式(3)表示。从式(3)可知,SE2E1E3O的面积由Δπ、r、c、k1等参数构成。随着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系统不断演化,这些参数都会发生变化,SE2E1E3O的面积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SE2E1E3O面积变化可反映出系统收敛方向的变化。当SE2E1E3O面积越小,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系统收敛于E1点概率增大,博弈双方选消极合作的可能随之增加;当SE2E1E3O面积越大,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系统收敛于E4的概率也越大,博弈双方选择积极合作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SE2E1E3O=12(p+q)=12[rc-Δπ1-θfmΔπ-Δπ1+(1-r)c-Δπ2-(1-θ)f(1-m)Δπ-Δπ2](3)

图1 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博弈的演化相图

3.2 演化稳定因素分析

结论1:政府对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但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应扮演什么角色是相对的,它将随着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证明:由于SE2E1E3Of<0,由图1可知,随着f的增大,O点往E1点移动,产业方和高职方趋向于选择合作。由此可见,在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政府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根据Jaconbian矩阵4个均衡点的行列式和轨迹可知,系统经过长期演化都将收敛于E4(1,1),即博弈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态演化最终将选择合作。由此可见,无论政府是否作为,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产业方和高职方的最终和必然选择。所以,政府在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一层不变的,而应随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而不断转变其角色。

结论2:研发风险是制约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因素,产业方更趋向于在其稳步发展的领域中进行合作,而高职院校在其具备明显技术优势的产业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证明:SE2E1E3Oc=12[rmΔπ-Δπ1+1-r(1-m)Δπ-Δπ2]>0,随着双方投入成本不断增加,双方合作教育风险越来越大,SE2E1E3O的面积将增大,合作双方为了规避风险趋向于选择消极合作。

SE2E1E3OΔπ1=-rc-mΔπ-θf2(mΔπ-Δπ1)2,一般地,合作成功所产生的收益大于合作投入成本,有rc-mΔπ<0,故 SE2E1E3OΔπ1<0,SE2E1E3O是Δπ1的单调减函数,产业方已具有获得较高的Δπ1时,即当该产业发展已较成熟时, SE2E1E3O的面积越小,系统向E4(1,1)方向演化的概率增大,产业方和高职方更趋向于合作。同理,对于高职方有SE2E1E3OΔπ2=-(1-r)c-(1-m)Δπ-(1-θ)f2[(1-m)Δπ-Δπ2]2<0,故当高职方在该领域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优势时,其发挥的优势更大。

结论3: 随着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深入,高职和产业间的合作持续加强。同时,产业方和高职方要保持长期良好合作必须以最优的超额收益分配为前提。

证明:SE2E1E3OΔπ=-12{m(rc-Δπ1-θf)(mΔπ-Δπ1)2+(1-m)[(1-r)c-Δπ2-(1-θ)f][(1-m)Δπ-Δπ2]2}<0,随着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产生的超额收益的增加,SE2E1E3O的面积将减小,高职和产业更趋向于合作。

由于SE2E1E3Om=12{-Δπ(rc-Δπ1-θf)(mΔπ-Δπ1)2+Δπ[(1-r)c-Δπ2-(1-θ)f][(1-m)Δπ-Δπ2]2},m对SE2E1E3O非单调,2SE2E1E3Om2=12{Δπ2(rc-Δπ1-θf)(mΔπ-Δπ1)3+Δπ2[(1-r)c-Δπ2-(1-θ)f][(1-m)Δπ-Δπ2]3}>0,当SE2E1E3Om=0,即Δπ(rc-Δπ1-θf)(mΔπ-Δπ1)2=Δπ[(1-r)c-Δπ2-(1-θ)f][(1-m)Δπ-Δπ2]2时,SE2E1E3O有极小值,此时,系统向E4(1,1)方向演化的概率最大,高职和产业双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最高。

4 结语

根据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演化博弈分析结果,要保证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功,激发合作主体参与合作的内在动力,应遵循以下原则:

(1)政府应审时度势调整政府职能,不断推进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高职产学研合作初期,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提倡和引导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在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逐步步入正轨后,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作用,制定和出台相关的税制、法律、法规等政策,以保障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正常有序进行。

(2)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应在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具有显著产业优势的领域进行。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紧贴产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企业要选择技术优势显著的领域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把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开发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既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优势降低成本,又能在科技开发中有所突破。

(3)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一是构建合理产学研合作教育联合体的产权制度;二是高职和企业双方通过协商形成利益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三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具有长效激励作用的薪酬分配制度;四是高职和企业双方应定期沟通,最大限度地调和双方在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段明革,向士旭.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8):5153.

[2]Ligus J, Ligusova J, Gazda T.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C]. EAEEIE Annual Conference (EAEEIE), 2013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2013: 227231.

[3]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 http://info.jyb.cn/jyzck/201008/t20100802_379370.html.

[4]教育部. 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edu.cn/zong_he_801/20111020/t20111020_696513_2.shtml.

[5]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http://www.edu.cn/zhi_jiao_news_295/20140623/t20140623_1138044.shtml

[6]许统德.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探析[J].成人教育,2011,(12):8889.

[7]Zhiping Z, Guanyu Y. Mechanism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C]. EBusiness and EGovernment (ICEE),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11:15.

[8]常小勇,朱懿心. 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J]. 成人教育,2009,(3):2223.

[9]Friedrnan D. Evolutionary games in economics [J]. Econometrica,1991,59(3):637666.

作者:张颖 余莉

产学研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是指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要素、生产要素、科研要素的有机融合,强调高职院校内部资源的整合,这对于整个产学研结合系统以及高职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包括动力调控机制、保障沟通机制、规范约束机制、评价监督机制,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及其内涵

(一)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的提出

人们通常所说的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单位、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围绕教学、科研、服务三项功能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或活动,其最主要的内容是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应有之义,甚至是主要内涵。产学研合作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实施的产学研结合是一种由教学要素、生产要素、科研要素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岗位素质、应用开发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有机地融于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因此,产学研结合既指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横向联合与协作,就是高职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行业)这三个社会属性不同、社会活动各异的子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即高职院校的外部产学研结合;也可以指同一主体内部的各要素的融合与纵向一体化,即高职院校的内部产学研结合。

有相关研究将产学研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上的产学研结合是指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结合;而高职院校与产业部门和科研院所之间协作性的“产学研合作”则是中观层面的产业链条上的合作;再向下细分,科研院所内部、产业部门内部和高职院校内部的“产学研结合”便是各个实践主体从自身发展角度考虑各自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内部运作模式,属于微观层面上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产学研结合划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系统,不仅具有现实基础,而且具备理论依据。

(二)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的内涵

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是指高职院校校内的生产要素、科研要素与教学要素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相互融合与纵向一体化的过程与状态,促进教育产业化、产业教育化、科研成果现实化在高职院校内部的实现。这是产学研结合的内涵式或内向化发展,也是提升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自我实现能力的必然要求。

生产要素是指高职院校引进的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生产环境和资源,主要包括校办产业、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模拟车间、工厂等。这些校内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和行业的需要,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为高职院校营造一个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工程教育环境,也可为高职教育提供具有行业背景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教学要素具体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科研要素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意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科研条件和手段。在高职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相联系,让学生在与科研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基本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这就是产学研结合中“研”的部分。“研”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既是科研,也是教研,更是调研:对高新技术及其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对可持续发展、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对变化中的社会需求的调研。其目标就是为学生提供最具时代特征而且适合市场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

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通常是指高职毕业生不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准确判断产品的技术难点和改进方向,同时能够将“想法”转化为具体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良。这里的“高级”主要体现在高职毕业生具有结合岗位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有结合岗位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为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必须强化科研要素在产学研结合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院校内部三要素的结合就是要在教学中引进校办产业等生产要素,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企业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在教学中融入科研要素,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造就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整合高职院校内部资源的“产学研结合”是更好实施外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和前提。

强化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有利于巩固高职院校在外部产学研结合中的地位目前,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运作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在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上重外部结合、轻内部整合。无论是高职院校的管理决策者还是理论工作者,一说到产学研,马上就要讨论怎样与企业合作,与科研单位合作,恰恰忘记了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教育中的核心作用。这种外延式发展倾向,使高职院校内部的资源无法聚合,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资源优势,造成了产学研结合的粗放型发展。更为严重的是,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在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中的弱势和被动地位,最终影响外部产学研结合的长期良性发展,也无法提升整个产学研结合的质量和效益。强化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有效统筹外部产学研结合与内部产学研结合,注重自身内部教学、生产和科研三要素的结合,在注重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技术应用水平,在实现内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增强高职院校在外部产学研结合中的实力与资本,从而实现外部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

内部产学研结合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选择之一 在外部产学研结合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的现有条件下,内部产学研结合甚至是更为现实的选择。首先,我国企业、行业以及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结合意愿淡薄,远未达到自觉程度,参与的企业数量、类型以及合作领域非常有限。其次,企业需求与院校教学安排不同步,使外部产学研结合在诸多方面受制于企业的生产特点。学校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而企业生产则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可能不足而难以安排。再次,校企双方的资源付出不对等,企业为学校师生提供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的机会,学校受益较为明显。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技术开发研究方面积累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企业受益周期较长,也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本身所具有的资源及其在产学研结合中满足另外两方所需的能力和潜力是从根本上影响产学研结合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摆脱目前的被动地位,满足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需要,在互利共赢中实现产学研结合向纵深发展。事实上,高职院校内部的实训基地和在项目开发基础上衍生出的校办产业,在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方面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实习工厂,从与专业教学联系的紧密程度来说,甚至更为重要。

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更易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发展 在内部产学研结合这个完整的系统内,高职院校对其自身的教学、生产、科研三要素拥有完整的管理权限,完全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这三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整合,较少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和羁绊,从而更具有主动权,更易实现深层次合作,即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格局。

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构建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常指其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机器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转的基本原理。简而言之,机制就是指某事物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现并维持该事物有效运行的条件和功能,这些条件和功能能主动适应变化,实现自我调节。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指促进其内部教学要素、生产要素与科研要素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并维持其内部产学研结合有效运行的条件和功能。具体包括如下方面:

(一)动力调控机制:即引导、激励和调节高职院校内部教学、生产、科研三要素在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相互融合的机制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拥有的产、学、研三要素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校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调节教学、生产、科研三要素参与产学研结合,实现三要素的合理流动、科学配置和有效运用。首先,建立学院发展成果由产、学、研三方按各自对产学研结合的贡献共享,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合理分配的制度。其次,通过设立“产学研结合专项基金”等方式及其他优惠政策,对参与产学研结合的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参与产学研结合的表现和成果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再次,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最后,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保障沟通机制:即保证、协调、沟通高职院校内部教学、生产、科研三要素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机制 第一,成立由教学、生产与科研三方代表组成的“产学研结合指导(顾问)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统一协调解决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提供咨询、指导与服务等,并建立定期的交流协作制度。第二,学院应聘任专管产学研结合的院长,生产、教学、科研系统也应由专人主管产学研结合,并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系统内部、本系统与其他系统、本系统与学院的协调,形成横向与纵向一体的组织沟通渠道。第三,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小组,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根据岗位职责和任务,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鉴定,并授予相应的资格证。第四,成立劳动力市场调查小组。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必须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需求变化随时调整的机制,其途径是建立起社会需求调查—决策—调整—适应的机制。企业的需求情况通过劳动力市场反映到社会大众和职业教育机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成立劳动力市场调查小组,了解企业的需求进而了解社会大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选择,以适时调整产学研结合的内容与方向。

规范约束机制:即规范、约束产、学、研三要素结合的机制 学院应在有关政策文件中明确教学、生产、科研三方在产学研结合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三方应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明确各自责任分工,校办产业等应为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和设备,为科研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条件,教学应为校办企业等培养合格的员工,组织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科研应为校办企业等提供技术支持,将最新的技术研发成果应用于教学等。与此同时,三方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教学单位,如教务处和系部应建立质量保证、质量监督、质量评估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学计划执行、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秩序维护等教学基本环节的督查与监控;校办企业等应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实习实训等操作规程与管理制度;科研单位应通过科研管理机制,强化对教师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评价监督机制:即检验、评估与监督产、学、研三方参与产学研结合的机制产学研结合评价机制,一是评价学生通过产学研结合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学院规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即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二是对高职学院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的评价,即人才的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产学研结合的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处理信息,对产学研结合的成就和价值作出判断,包括“软”指标,如培养人才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也有“硬”的指标,如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校办企业的合作成本、产值等;既有对学生个体参与产学研结合成绩的评定,也有对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考评,以及对产学研结合政策、方案的评估等。就高职院校内部而言,学院应建立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宏观评估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同时在对产、学、研三方的评价工作中加大产学研结合方面的评价权重,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各系部应制定各专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同时制定针对教师和学生参加产学研结合的评价指标,纳入教师考核和学生考核指标体系,提升教师和学生参与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问题及在我国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34).

[2]谭界忠.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8).

[3]戴勇,承剑芬.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05,(1).

[4]游文明.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内涵及特征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9(4).

[5]于长东,韩晓伟,孙舟.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作者简介:

王丽华(1979—),女,四川广安人,政治学硕士,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信息中心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和高职研究。

作者:王丽华

上一篇:新课标服务政治学科建设论文下一篇:音乐高考中钢琴教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