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阅读理解

2024-06-10

窦桂梅阅读理解(共10篇)

篇1:窦桂梅阅读理解

结识名人,找到自己

今天,有幸通过网络结识了一位教育家。她叫窦桂梅,比我小一岁,但她的成长很是让我敬佩。从中师毕业到教育学博士,从山村女娃到清华附小校长,一路踏实走来,她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韧劲、什么是闯劲、什么是突破、什么是升华„„

我跟她是同龄人,有很多地方很相似,比如初始学历都是中师、都教过小学、都喜欢写一些东西。但人家现在已经成为知名校长、著名教育家。而我„„哎,实实的惭愧啊。

一是学习的韧劲不足。参加工作后,只是学了一些拓展知识面的东西,比如三教九流上下五千年;学习了一些个人兴趣爱好的东西,比如唐诗宋词三国红楼;学习了一些带给自己快乐的东西,比如戏曲、器乐等„„唯独没有好好学习能够助力自己成长的学位教育,至今我的学历才只是相当于本科的双专科。跟窦桂梅相比,我是正才不足,追求不明。

二是工作的闯劲不足。人家是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找专家听自己的课,争着上公开课、示范课。我是有机会而不把握,甚至把机会让给别人。这样做,自己还感觉挺大公无私的,而事实上只能说明自己没有闯劲,不愿意展示自己,说白了就是没有上进心。窦桂梅在教学上大胆创新,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新模式,走出传统。而我却常常墨守成规,尽管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窦桂梅面前,简直不值得一提。

三是创新突破不够。窦桂梅积极创新,大胆实践,确立了“主题教学”的思想内涵,明确了课程体系、课堂操作模式等,形成了主题教学理论,推动了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建设。而我也在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诗化地理”的模式尽管自己能熟练的使用,但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更不具备推广条件,但我就停滞不前了。

四是升华的意识不浓。在窦桂梅的努力推动下,她的教育成果从个人升华到学校,从清华附小推广的全国。这是“1+X课程”体系理论的升华,更是窦桂梅思想的升华。而我从教三十余年,只是默默耕耘,低调做人,很少想到把自己总结的东西升华一下,推广一下。在窦桂梅面前,我显得太过平庸与懦弱。

窦桂梅的一路风光,让我羡慕。我应当认真反思自己,逐步提高自己。当下,宁晋中学在精心打造高效课堂,实施“五为”教学模式。我要努力找到“诗化地理”与“五为”教学模式的契合点,让我的教学风格和亮点有所升华。我还要整理出自己写过的随笔、散文、诗歌、反思、教学论文等几十万字的东西,让自己成一个有韧劲、有闯劲、有突破、有升华的人。

(高三明德区

杨振锁)

篇2:窦桂梅阅读理解

(一)激情不老,伸展个性

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窦老师认为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的确,真正的激情不会因年龄的增长,化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窦老师的这种不老的激情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她每天坚持一小时以上的阅读,几年来,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读书卡片。联想自己,我的阅读量实在是太少了。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所以我必须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弥补和充实,要像干燥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教师不能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浪,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1]“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是窦桂梅老师的座右铭,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

(二)爱在细节,海纳百川

篇3:窦桂梅:为生命奠基

窦桂梅, 女, 语文特级教师, 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从1994年开始从事“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 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 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 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 遵循汉语学习规律”。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生长》《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等专著。先后获得吉林省“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等荣誉, 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报告。

在窦桂梅的日记本上, 一直摘录着这样一句话:“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其乐无穷;得大道恩师而学之, 乐在其中。”作为教师, 窦桂梅感到这些年来收获最大的就是这些可亲可敬的孩子、朋友所给予她的这种快乐和幸福。她说, 她就是在这种快乐中幸福地成长着。窦桂梅是小学语文教学当之无愧的前沿领军人物, 她是“深度语文”的代表, 强调对文本多角度、多元化、创新化的深度解读与挖掘, 强调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 (思想力量) 和思维含量 (思维深度) , 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 力求“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她的课堂大气磅礴、自由挥洒、内涵异常丰富, 具有巨大感染力与震撼力, 她代表的“深度语文”把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 给学生一种终极关怀, 以及唤起人的一种想象、一种探索的热情、一种浪漫主义精神作为教师的主要追求。语文教育就是要把人变得更美好, 更纯洁, 更善良, 窦桂梅所追求的“深度语文”就是不懈地、极富诗意地体现这一点。

她说:“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 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 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 是提升还是压抑, 是创造还是束缚, 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 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21世纪的今天, 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 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 又要超越教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 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是我, 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共同承担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篇4:窦桂梅阅读理解

教育理论学者和小学一线教师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证,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研究尚不深入,没有形成系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为我们形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1.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一线教师经过实践探究,形成了诵读、品读、积累三步教学模式,即合理的诵读、细致的品读、有效的情感体验。而教育理论学者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借助计算机工具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但其教学模式局限于只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一方面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

2.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研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偏重知识、缺乏过程、三维目标分开、语文缺失等问题的出现,导致设计目标与课标目标不一致。针对这一现象有学者提出了紧扣课题、抓住中心、研透文本、突出重点有效策略。

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一线教师运用引趣激疑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理论学者认为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教学目标设定有关,离开了教学目标就很难比较教学方法的优劣。小学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优化组织语文资源、创设丰富的语境、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学等方法。

二、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研究

1.关于窦桂梅教育教学理念的研究

2011年窦桂梅提出了她的第一个教育教学理念——“三个超越”,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二度创造;教学要走出课堂,创造“无围栏”的课堂;教学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让语文教学充分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003年窦桂梅提出了她的第二个教育教学理念——“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是对“三个超越”的提升和完善。窦桂梅的两大教育教学理念为教育工作者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启示。但由于主题教学时是多篇文章进行整合、课内与课外文章相衔接,容量大,预设多,大大增加了教师备课的容量和难度,不利于现实教学的长久操作。

之后窦桂梅提出她的另一个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回归生活。她指出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每一个环节都努力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体验和感悟,唤起每一个生命内在的、心灵深处的涌动和震撼。

2.关于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

对于窦桂梅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期刊的文献和书籍。从期刊的文章来看,主要是针对窦桂梅的语文公开课对窦桂梅课堂艺术方面的探究,如《觉醒抵达新境界——从窦桂梅的<珍珠鸟>说开去》、《教出古诗词的文化意蕴来——窦桂梅教<清平乐·村居>片断赏析》等等。就教学内容本身来看,《清平乐·村居》、《秋天的怀念》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对家人的爱,感悟人间亲情。窦桂梅多采用“情感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正是基于教学内容本身、基于窦桂梅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基于窦桂梅本身是一个富有激情的性情中人,在做公开课时,特挖掘具有情感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有生命的,字字句句都是有着丰厚的情感。

3.关于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

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主要有调情、阅读教学与学生人生相结合两种教学方法,如《谈有创意的阅读教学“多角度”》、《让学生在感悟中体验情感》等。窦桂梅为让课堂能够传达她对学生人生的关照,把课堂和学生人生的裂缝弥补起来,导课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新授课中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课堂小节中拓宽学生生命成长的时空,从而让课堂承担“传道”的职能。

4.关于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的研究

(1)导入语

第一,实物演示法,窦桂梅在教学时多利用课文中提到的实物进行导课,例如明代学者魏学伊《核舟记》窦桂梅将核桃带进课堂,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在这枚小小的核桃上刻了五个人,一艘船,八扇窗,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这样的导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主动到书中寻找答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二,情境渲染法,有的课文或是悲愤,或是欣喜,情感色彩浓郁,例如古代诗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窦桂梅运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声情并茂的导课,营造一种情调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2)提问得法

窦桂梅对课堂的态度决定了她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问的态度,精心准备,温情催化;窦桂梅提倡教师的提问要着眼于学生“开窍”,提问的角度,要巧妙切入,激趣生疑;窦桂梅话语朴素,它的妙处在于开课之始使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有言可发,轻松自在地进行文本阅读,体现了面向学生的广度,开阔思维;窦桂梅设计课堂教学时总是深浅适宜,她一直把握一个原则,提问的深度,难易适当,促进发展;窦桂梅的课堂疏密有致,节奏相宜,循循善诱。

综上所述,经过对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关文献的梳理,有关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窦桂梅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在实践教学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对窦桂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导课和语言艺术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为教育专家提供大胆推陈出新的研究案例,而且为一线教师展示出本色语文课堂听、说、读、写训练的范例。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有关“窦桂梅”研究缺少教育思想深层次的挖掘,缺少对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特质的研究。在观看窦桂梅的教学实录后,发现窦桂梅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孩子感悟“两种境界”, 给孩子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让孩子们敢于向教材发难,同时课堂是“无围栏”的,她在课堂上一直追求与学生心灵的碰撞,让同学们感受三种情感,即激情、温情、真情。

作者简介:

篇5:窦桂梅的阅读课堂读后感

窦桂梅的“课堂捉虫”手记分为三篇:第一篇,课堂细节的追问与反思;第二篇,探究课堂的真相;第三篇,寻找生活中的智慧课堂。

因为自己内心杆秤侧重教学方面,所以觉得让自己感触最深的是“精彩的课堂不要忽略了细节”。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东京一家贸易公司有一位小姐专门负责为客户购买车票。她经常给德国一家大公司的商务经理购买来往东京、大阪之间的火车票。不久,这位经理发现一件趣事:每一次去大阪时,座位总在右窗口,返回东京时又总在左窗口。经理询问小姐其中的缘由。小姐笑着回答:“车去大阪时,富士山在您右边,返回东京时在您左边。我想外地人都喜欢富士山的壮丽景色,所以为了让您每次坐车都能看到富士山,我就买了不同座位的车票。”就是这不起眼的小事让经理十分感动,促使他把对这家公司的贸易额由400万马克提高到1200万马克。在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这家公司的职员都能想得这么周到,那么,跟他们做生意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教师的课堂。在文章中,窦桂梅指出了一些老师平时上课根本就没有想到,在课堂上的有意无意的几句话“看哪个同学跟老师配合的好”、“我建议你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告诉我”等等,就把教师自己摆在了特殊的位置。

都说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教学细节往往能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习惯。教育无小事——这应该成为每位教师对教育的认识,成为我们自觉思考、反思的着眼点,更应该成为我们平常教学的自觉行为。

教师每天上课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来不及修改,是一次性的“快照”,永远定格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将永远定格在学生的成长历史图景中。教师在四十分钟内把课上得成功,还真不容易。但是,在很多老师不断强调“我”的时候,这不经意的细节,一次大多数学生可能没注意到,两次大多数学生就会被你“暗示”强化了——以教师为中心,我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我不是学习的主人。

窦老师说她也有忽视细节的时候,于是她阅读新的教育理论,自觉开始思考、实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经受理念细化到课堂的“检验”。

其实,语言的表达还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关键在于——老师是否在内心深处,把学生置于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座位学习的合作者、心灵的对话者,作为成长过程中的朋友,而不仅仅是听你讲课的学生。

篇6:窦桂梅的主题阅读课堂特点分析

所以,实施主题语文不仅内容丰富、密度很大,而且事半功倍、效率很高。比如:从“主题”的来源来说,窦桂梅提炼出了“主题开发”的“三维度结构”,即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开发“主题”,而且这些“主题”不是单纯的思想、知识主题,而是带有综合性、渗透性的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诚信、家乡、邮票、朋友,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等,所以显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会津津有味、收益多多。从“主题”的挖掘来说,教师可以借助“主题”给学生指出一个个路径,可遵循“生活切入→探索文本→比较拓展→升华自我”的操作顺序,实现“文字→图像→符号”的精神活动的明显递升。

如在《朋友》系列文章的学习中,以“朋友”为主题探讨“真正的友情”;在《珠珠鸟》的学习中,以“信赖”为主题探讨“人与动物的真正信赖”;在《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中,以“毁灭”为主题探讨“毁灭与不灭、该灭与不该灭”;由《秋天的怀念》思考“好好儿活”,由《晏子使楚》认识“尊重与自尊”,由《游园不值》引发对“遇与不遇”的思辨„„这一系列的课例,由一篇主打诗文带几篇诗文,或拓展印证,或比较参照,或引申点化,互相参释,学生在情感的升华、理性思考的拓展深化交互活动中,产生一次次思想灵魂的激荡,使得课堂里传出学生的精神拔节的清脆声响。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其效率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 小学课堂管理读书笔记

★ 窦桂梅开学典礼讲话稿

★ 阅读《红与黑》读书笔记

★ 《名师课堂经典细节》教师读书笔记

★ 赵州桥教学设计窦桂梅

★ 窦桂梅观潮教学设计

★ 简爱读书笔记阅读感悟

★ 关于物种起源阅读读书笔记

★ 阅读史记读书笔记600字

篇7:窦桂梅阅读理解

最让我难忘的一个主题:家的味道,在我的心中对家的都是割舍不了的牵挂、是走到天涯海角都抹不掉的情怀。《愿你慢慢长大》中看到一位母亲希望孩子在成长中拥有快乐、梦想和实现梦想的能力;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尊严、有求知欲、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有勇气的人;希望与孩子成为好朋友一起成长;希望孩子能够独立、坚强……我想妈妈对我也有这样的希望和深深的爱吧!在《后半生的魔法师》中爸爸也已经老了,但在我心中他永远是一位年轻的、伟大的无所不能的爸爸。这就像我的爸爸,我在他的“魔法”中生活幸福、让我毫无畏惧、让我在他的“魔法城堡”内快乐长大。

我用手轻轻触摸历史的天空。它值得我们阅读,当你阅读它时才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当你阅读时总能从中得到启迪。让我铭记在心的《特洛伊之战》中女神们参加婚礼想得到“最美之女神”称号的金苹果,每个女神都希望得到金苹果而讨好裁判――帕里斯,帕里斯最终把“最美之女神”称号的金苹果给了帮他带回海伦的阿弗罗狄。从而引发了十年的特洛伊之战,希腊人用木马取得了胜利。希腊人的木马计为人们留下了一句谚语――当心希腊人送给你的礼物。意思是说,如果敌人给你送礼物,你一定不能被礼物所迷惑,而要加倍小心。

我们在校园里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有太多难忘的故事,我们一同为班集体荣誉努力,一同为取得好成绩欢笑,也一同为失败流泪,也为考试而苦恼、紧张。《谈考试》把我们的心情描写得绘生绘色、很多情节就是我们的现实翻版。读了冰心的《我的教师》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我心目中最美丽――程老师,她总是从点点滴滴中让我们懂道理,她对我们总是和蔼又严格,讲课时总用许多事例给我们启发。她将爱和鼓励给了我们、用爱心和智慧教导了我们。

篇8:浅谈窦桂梅主题教学的走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教学,发展方向

一、前言

窦桂梅反复强调自己的教育主题是——为生命奠基。她用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诠释了自己的主题。现在, 小学语文流派很多, 简单语文、诗意语文、深度语文等, 其实不管什么流派, 都应该是以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目标, 目标是我们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的教育就应该要回归生命。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 是人对人的主体性的灵肉交流活动, 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意志行为的规范, 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 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 使他们自由地生成, 并启动其自由天性。”

二、走向学生成长之路

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了, 但实际上, 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恶习仍旧没有改变。我们的教育, 更多的是功利性的目的, 眼光狭窄, 经常只关注孩子会写了什么字, 会解了几道题, 考试能考多少分, 而恰恰忽略了对学生本体生命的关注。教师在上课时, 也只会关注到孩子这一节课会学到什么知识或者说能培养什么能力, 而忽视了学生的长远的生命发展。

教育应关注生命的完整:人是一个双重生命的存在, 既具有自然生命, 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 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 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 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 舍弃二者中的任何一个, 生命都是不完整的。

教育应凸显生命的灵动:生命不仅是全面的、和谐的, 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

教育, 要回归到真实的学生生命中去。窦桂梅的教育主题就是“为生命奠基”, 她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 全身心地、全方位的为学生服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众所周知, 它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考察我们的语文教学, 不难发现, 对于学生的尊重与爱的需要, 特别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还远远不够。语文教育回归生命, 就是尽力不掺杂一点虚假的成分, 用教师的生命、学生的生命以及作者的生命互相碰撞, 以“为生命奠基”为宗旨, 紧密联系实际的生活实践, 让语文成为灵魂深处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实体, 用爱才能传递爱, 用激情才能点燃激情, 用真诚才能唤醒真诚。真正的语文来自于作者的生命, 也必将回到读者的生命中去。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走进读者的内心世界, 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由衷地热爱语文,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热爱文学, 热爱文化。

教育应张扬生命的个性:对生命的尊重, 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独特性, 也称为个性, 是个体动机、需要、兴趣、特长、倾向性以及认知思维方式的综合反映, 它使人对事物的反映带有个人的选择和特征, 形成个人化的精神世界。生命的教育, 关注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生命, 而是具体的真实的生命。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有所期待, 给学生鼓励, 走进学生的心灵, 做一个“迷恋学生成长”的教师。要想学生尊重、信任教师, 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自己的学生, 让学生有安全感, 这样子他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 焕发更高的学习热情。

曾在书上看到一位后来当了中学校长的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 写给每位老师的这封信, 发人深思。

亲爱的老师, 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死;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 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 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我们要学会去尊重生命, 这应该是作为人的一个最基本的觉悟。学习是学生生命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童年是人一生很重要的部分, 童年的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幸福。我们要把对儿童的爱表现出来, 付诸于行动, 而不是光想想或嘴里说说, 它必须在具体的生活中能有所体现。其实, 孩子是最敏感的, 他能敏锐地感受到谁是真正地爱他, 从心里疼他;谁又只是对他敷衍了事。在生活中, 永远不要小瞧孩子。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 同时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鼓励, 给他源源不断的动力, 愿意做他强大的后盾, 陪着他成长, 一起感受生命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

三、走向教师优秀之途

研究窦桂梅的主题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 它不只是简单的教和学, 而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共同探索的生活体验。当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 学生也成就了教师, 教和学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健全的发展的同时, 教师也取得了进步, 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不想当名师的老师也不会是好老师, 我们在教学生涯中就该去努力做到更好。

窦桂梅的优秀来自于她多年的实践经验, 来自于她的读书思考, 来自于她的创造革新。她从“自立”走向“自觉”, 又由“自觉”走向“自省”, 不断地超越着从前的自我。她从吉林蛟河小山村的那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走出来, 一直到成长为一位优秀教师, 其中的艰辛坎坷自不是外人所能完全体会的, 这让笔者想起了冰心的那句名言:“成功之花, 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 它的芽儿却尽头了奋斗的泪泉, 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是的,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要想有所得, 必先有所失。当别人嬉笑玩耍的时候, 必须静下心来读书思考;当别人只是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的时候, 必须要深入钻研;当别人在公开课前退缩的时候, 必须要勇往直前。“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关键是要拿出行动来, 在实践中不断思考, 在思考后继续行动。

只要了解人生的整体构图, 知道自己为何有此一生, 以及最终将要完成的目标, 那么眼前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其实, 有的时候, 在别人眼里是痛苦的事情, 在自己看来却并不如此, 只要自己乐意去做、想去做, 这就是一种快乐, 这就是追求。

我们要追求过有价值的生活:人生的价值, 可用两个词来代表, 一是幸福, 二是优秀。优秀, 就是人为之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 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 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 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 二者兼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9.

篇9:品读窦桂梅

读课:窦老师的悄然改变

作为窦老师的一位粉丝,近几年听过她的不少课,《晏子使楚》《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等,窦老师的学养、才情,她的教学智慧、课堂魅力,一直深深震撼着我。她那用激情演绎的一堂堂语文课,让我始终有高山仰止之感。只是略有遗憾的是,在课堂上,教师的光芒常常把学生的精彩给掩盖了。记得在厦门听她的《游园不值》时,我发现,窦老师对诗歌的解读是孩子们无法企及的;去年在福州和杭州,两次聆听她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在惊叹于窦老师根据文本的特点,以评书的风格彰显朗读指导的无限魅力之时,也深感窦老师站得太“高”了,她已忘却了课堂的主人应是学生,教师该引导学生主动地朗读、主动地理解、主动地发现。

然而,这次聆听窦老师的《牛郎织女》,却让我感到眼前一亮,这是我们熟悉的窦老师吗?这堂课,她以“预学、共学、延学”的结构来组织教学,80分钟的课以问一问、聊一聊、说一说的轻松状态行进着。透过课堂,我惊喜地看见她的学生观改变了,看到她对学生的尊重,看到她真正把学生放到自己的心里,看到她蹲下身子,不再一味展示教师的风采,而是把课堂让位给学生。这一“让”,“让”出了学生的无限精彩。无论是交流“预学”中的困惑,还是“共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后的汇报,既解决了同伴的不少问题,又生成了新的、更有思考深度的问题。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精彩的对话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在窦老师以“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为话题的“共学”中,她先帮助学生理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用梳理人物关系的方法来概括故事梗概。接着,师生继续研究这一民间故事是“怎么写”的。在看似轻松的聊一聊中,学生发现民间故事写法的一些特点:情节的一波三折;巧设悬念;想象合理又离奇;一般以时间为线索;表达美好的情感。悟得民间故事的这些写作特点对孩子今后的阅读和写作都是很有帮助的,这一环节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最后,窦老师领着孩子们聚焦“为什么写”,她秉承“主题阅读”的一贯主张,引领学生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这几个民间故事加以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发现民间故事的密码,感受民间故事带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到了课堂的“延学”环节,窦老师还让学生将阅读与自己的思考、当下的生活对接,交流自己的思考与感言。孩子们的发言虽然稚嫩,但率真,不乏真知灼见,博得满堂喝彩。

窦老师的《牛郎织女》是一次教学理念转变的尝试,是一次对自我的超越。她的课堂更加开放了,学习的方式也得以改变。学生主动地质疑,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基于问题组织课堂对话,课堂中不时闪现学生精彩的话语,这样的课堂,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孩子们不仅学习实践、运用语言文字,更是在主动积极的发现中学习语文,积淀情感!

读人:不知疲倦的窦老师

每次见到窦老师,她总是那么步履匆匆。这次能有机会近距离地见到窦老师,心中充满期待。然而,第一天的活动,一直没能见到她的身影,接待我们的是学校的一位年轻主任,据她介绍,窦老师正随北京教委的领导同赴天津。第二天上午的观摩课过半,终于看到她悄悄进入会场,原来,她刚参加完一个会议。上午活动结束后,她用沙哑的嗓音热情地与我们各位学员打招呼,合影留念,并安排我们中午参观清华园。下午本是安排她的点评,却只看到学校里的两位年轻教师坐在台上。就在评课即将结束时,窦老师匆匆赶来了,与教师们说了几句话。原来,她刚到医院挂完点滴。接下来,本是她与我们这些学员的对话交流,但我们内心都充满矛盾,既期待这样的交流分享,又不忍让她带病继续工作,况且,明早还有她的观摩课。但她毫不犹豫地把我们带到学校的教工图书馆,与我们开始了面对面的交流。

交流虽时不时因为窦老师剧烈的咳嗽而中断,但丝毫没影响她言语中流露出的自豪感。她特别引以为豪的是学校有一支强大的学术团队,有4个特级教师。她的管理团队有个特点——去功利化。她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老师。

记得曾经看过窦老师在接受搜狐网记者访谈时说:一个好的校长首先得是一个有思想的校长,一个校长的思想有多远,就能带领教师走多远;一个好的校长应该是懂教育的校长,应该是长期坚持在“一线”,从“一线”里面走出来的出色的教育者;好的校长一定要充满教育情怀,能够把在一线里面的思想和经历化作一种情感和情怀,他(她)会将这个职业转化成他(她)的事业,更能够带领教师们走向明亮的一方。窦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好校长。她立足学校的文化特色,为学校描绘美好的愿景,带领自己的团队共同学习。她要求清华附小的语文老师对于教材中出现过的作家,一定要读过他(她)的几本书,每人至少要阅读50位作家的作品,要有这样的文化垫底,才能去上课。“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窦老师看来,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地阅读。每学期初,她和团队的教师们就共同研究,把教材分成几类,培养教师审视教材的眼光,对教材中值得讲的定篇、样本,领着教师们认认真真研究几篇。

交流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在学校的办公室主任提醒她还有一个会议要参加时,我们匆匆结束了这次的交流。在窦老师的生活中,有多少个这样繁忙而劳累的一天啊。在这样的日子里,她把疲惫和辛劳留给了自己,把灿烂的笑容和殷殷的叮嘱送给了他人。

读书:浸润书香的校园

在清华附小听了两天的课,学生的文雅和多识令我们感叹。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言常常引来我们的啧啧赞叹,课堂也因为学生的精彩更添魅力。孩子们为何这样出色?漫步校园,我找到了答案。这是一个浸润着书香的校园,每一间教室的门前都有一个开放式的书架,架子上的书并不整齐,看得出是孩子们看过后随手放上去的。专用教室除了门前的书架摆着与专用室相关的书籍外,窗台也成了一个开放的书架,书脊一律朝外,需要的书顺手可取。图书馆前的“读小说”“赏漫画”“查工具书”“看绘本”等书架上,一本本书或立、或躺,图书馆前的走廊上是一组组放大的绘本,窗台前放着一个大箱子,贴着“还书放箱内”。就连楼梯下的小空间也不浪费,墙上写着“杂志与你交朋友”,摆着八张半圆形的书桌,一本本的杂志静静地躺在桌上。

以经典照耀童年,这是窦老师对语文教育的质朴理解。清华附小有个书单,必读多少本,选读多少本,都有明确的规定。清华附小的学生在6年里能读近200本书,并把读书纳入考试系统,纳入课程。窦老师曾无比自豪地介绍到:“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培养孩子读书这一块,清华附小做得还是挺不错的。据了解,4月份是清华附小的读书月,每周都有一次大的活动。第一周每天下午全体停课,学生各自在校园里选地方看书,教师也看;第二周是跳蚤市场卖书;第三周请作家来讲书;第四周把书编成剧本演。学校把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教学化。窦老师希望学校里的每一位语文老师不仅会讲课,还能一篇带几篇,一本带几本,让学生多读书。可以想见,在这浸润书香的校园里成长的孩子们是多么的幸福!

窦老师的座右铭是:“读书,让读书成为习惯。”她说:“生命是一条河,要流动,就要蓄积水的容量和力量。读书,就是给自己生命的河流蓄积知识的容量和精神的力量。”是读书,让她的教育、生活走得更开阔、更深远;是读书,让她的团队教师们成长得更迅速、更稳健;是读书,让她的学生们浸润在书香的校园中,更幸福、更快乐!

篇10:窦桂梅随笔

读李烈的《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

封面浅灰和浅粉各占一半。粉色中,朦胧显出李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情景。封底全是粉色,书名是《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莫非,“爱的底色”就是这淡淡、柔柔、暖暖的粉色?

“我常常注意:话不能太多……”

初见在十几年前。

吉林市教研室邀请姚尚志和李烈讲学。作为年轻教师代表,我有幸陪专家吃饭——就坐在李烈老师身边。我们的过于热烈,与她的冷静相遇——就好像强大的热流一下子被制冷了,顿时感觉言谈拘谨,心情紧张。我们不知怎么做才是合适。那一刻的“不自然”至今记忆犹新。今年5月底,包头市教委邀请李烈和我前往讲学。十多年过去,感觉她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依然自然、平静。和她在一起晚餐,夜寝,午宴……一切那么和谐,那么舒服。常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上读到她的文字。“我常常注意:话不能太多„„”就是这句给我留下印象的话,如今在我眼中,“冷淡”、“无语”,变成了一种“淡然”。她不像大多小学教师过于外向和活泼。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课如人。记得在吉林市,她讲数学“通分”,犹如刀削斧砍一样的干净利落——没有几句话,动作幅度几乎没有,就连表情也是平和,没有半点夸张,没有半点渲染和造作,只有看不见的数学的思维和运算在行走……我呆了。数学原来可以这么简约!如果老师的话太多,惟恐学生听不明白,说了一遍又一遍,不但抢占了学生的时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懈怠,甚至产生厌烦之感。和学生的交流还有好多方式,一个眼神就是一种提醒,一个动作就是一种命令,一个笑容就是一种肯定……原来如此!

这次在包头的课,如此润物无声地将数学思想没有痕迹地渗透于课堂。然而看似平静的课堂里面却是如波涛汹涌的思维大海。“实而不死,活而不乱,易中求深,情理交融”——《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中,专家评价真是恰当不过。一遍听课,一边链接着书中的教学故事——“对学生的40岁负责”,“来自课堂的愉悦”,“言行都是教育”,“亲师才能信道”,“老师被夸是好事”,“巧用学生的话”,“让学生们总结”,“ 让优等生„吃得饱‟,又让„学困生‟消化得好”,“„摔倒‟的地方恰恰是教学的重点”……一个个信手拈来,既真实又有可读性的案例,就是这位“话不多”的老师用实际行动做出来的。

“上课总要努力做到实实在在,又不呆板;力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角度思考,同时每个教学环节又十分有序;注意从认知的结构、思维训练、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四个方面引导从易到难的探索……”

我把这句话打印下来,不仅仅是给数学老师看,也要和语文教师探讨,怎样更好地把“话”腾出来,多给学生留“地儿”。

“ 女人就是女人,永远不要太男性化。”

这是李老师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作嘉宾时被邀而写的一句话,着实令记者吃了一惊。的确,这决不是镜头前的作秀。她给自己生活中的定位就是如此——做一个女人,一个好女人,并期望所爱的男人能够多给一点呵护,给爱的小舟构筑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

爱美,爱生活是女人的天性。她告诉我,自己很喜欢森林的深沉,草地的宁静。书中的插图还真有几幅李老师置身大自然的照片。的确,“自然”最美。尤其是,封底中掩映在粉色中的李烈也成了粉色。粉色的她恬静、文雅、安逸,一看就知道是一位有品头儿的女人。这次亲密接触,更感觉是一个真实的、可爱的女人。从衣着到发型到化妆品……就连睡衣也是那么有女人味儿。爱打扮的她庄重而不媚俗,时尚而不浮夸。

我见过好多成功的女士,那是用自己作为女人应该享有的时间和条件换来的——疲惫不堪,甚至蓬头垢面。家庭顾不了,丈夫和孩子感受不到妻子的体贴和母亲的爱抚。我也是一个爱美的女人。也许这点和我相同吧。所以,我特别喜欢她的这种生命状态。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女人真正的生活。因此,女人就是女人,可以具有男人的气魄和胸怀,但绝对不是男人化。

爱美,也爱丈夫和爱孩子——“在生活中,我不仅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而且要做一个能用„爱的眼光‟选择伴侣的人,并且要在相互激励中享受爱情的温暖和快乐。”

丈夫大她八岁。在许多场合只要条件允许,她绝对不掩饰对丈夫的感情和深深的依恋。《在情感上做出爱的选择》中毫不掩饰自己对丈夫的爱。我相信,一个值得女人爱的一定是优秀的男人。曾经两人在一个单位工作,这就自然而然理解支持李老师的事业。正如李老师所说,他看似不求上进,外表冷漠却有善良美好的心。曾救过落水的孩子,操场的跑道硬是他用小推车一点一点垫起来的。走在学校楼道突然停下脚步,走进厕所拧紧水龙头的也是他。那辆“风雨无阻的„永久‟自行车”,在学校和家宅的距离中丈量了三年。李老师白天听老师的课,做课堂笔记,给孩子讲课,批改作业,还要家访、备课。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晚上忙到很晚,托着疲惫的身躯离开校园时,都能看到校园那棵最粗的大树下停靠的一辆自行车。这就是丈夫三年坚持不断接她回家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

当李老师以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夺得全国数学教学大赛的桂冠的时候,当她回到北京,一眼便发现站台上的他,那位手里捧着大捧玫瑰花的他,一只大手把她拥入怀中的他„„面对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人和事,有痛苦,有烦恼,有承受不了的时候,可以静静听她的苦恼,让她伏在肩上流泪的,还是他„„真情永远不变的他!因《海的沉默》而相识。对于他们,而《海的沉默》已经不仅仅是书。“爱,就要同时爱她(他)的缺点。这样,双方才能在充满宽松气氛的温馨家庭中轻松、愉悦、幸福地生活。”不是吗,我们这些当小学老师的,如果稍微敬业一些的话,丈夫自然就会承担更多的家庭重担。婚姻家庭的爱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方面。读了李老师的话,我明白了,要让自己的丈夫有所成,也要让自己的工作因为有了丈夫的爱更有所成——要爱自己的丈夫,也要爱他的缺点。

当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儿子来到身边的时候。作为母亲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我想,就没有强调的必要了。正如她所说的:“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人,未必是一个对社会富有爱心的人;但一个连自己孩子都不爱的人,就一定是缺少爱心的人。”

从父母之恩到夫妻之爱,到亲子之情,爱是一个人生命情愫的自然流淌。如果把生命比成一棵树,那么,来自家庭的浓浓的爱便是滋养李老师生命之树的水。由此,李老师事业的阳光因有了雨露的滋润变得更加柔和温暖。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师常态,这才是生命的平衡。试想一个脱离了家庭、脱离了性别的人,追求的事业之树一定是干枯的、坚硬的,缺乏那种如粉色柔软与细腻,一定是脆弱的、空洞的,甚至是可怕的。

“有话公开说、有话好好讲、没事不乱说。”

我是一名教学干部。要当好战斗员和教练员。但评判员、指挥员的“管”与“理”必然要面对。说心里话,在我眼里,宁可天天和教材、课堂打交道也不愿意和人群打交道。有的时候,脑子里光想着把事情做好,没有考虑过多个体的心理复杂性。这就会造成你许多的“麻烦”,有时候心里还觉得委屈。每天,我也算废寝忘食地工作、学习。虽工作头绪杂乱但也很投入。不过,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有时候不能很平和地、又相对超脱地对待那些困惑,同时又超脱不了自己的脾气和心态导致的“计较”或“较真儿”。有时候热情、积极向上的心态经常被“乌云”笼罩。

读罢此书——心头豁然开朗。“疙瘩”解开了许多。“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能让人读出一种心态。看来,很多问题来自自己的思维方式。首先自己要心中装满爱。教师不是神。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意,有优点有缺点。尽管有些教师是很“气人”。当然,理解而后的方法必须像李烈校长一样,要想取得“当面锣对面鼓”的积极沟通效果,必须以“真诚”为基础,以正气为旗帜。这份“真诚”就意味着要卸掉防身的“盔甲”,要以柔软真实的血肉之躯去面对,包括可能的伤害。正气呢,就意味敢于说“是”,定“非”;敢于“认可”,更敢于“否定”;敢于“接纳”,更敢于“拒绝”。一句话,还是一个“度”。

喜欢她的“不卑不亢”——“有话公开说”、“有话好好讲”、“没事不乱说”。你看,“说”与“不说”还是一个度;“说什么”与“为什么说”更是一种适度。你想啊,“好好先生”与“好好干部”必然缺乏责任。这就绝对没有真诚,绝对谈不上“正气”,有的只是虚与委蛇地“迁就”。而管理者的“真诚”和“正气”需要勇气,需要开放的勇气,需要面对的勇气,需要坚持的勇气。书中那个喊着“我要辞职,我不干了”的故事,以及老教师、同龄人的“挖苦”甚至“冷观”的态度,让我更深体会了两个成语的别样含义——“玉树临风”与“临危不惧”。

敬佩她的“适合学说”——“强调优势、避免不足、以优促短; 没有„弱势‟的概念,只有„流动‟的概念;总结老年、重用中年、培养青年。”那位颇有才气,成绩突出的漂亮教师,在李校长的期待、引导和教育中,个体价值实现,已经很好地把“特性”转变成了建立在“适合”学校整体氛围的“个性”上。正是这种职业或位置的基础上的“适合”,让这位教师不再身上长满扎人的“刺儿”。

欣赏她的“快乐生命学说”——容言,容人,容事。成功属于那些比他人更快乐、更有效的学习,思考,付诸行动的人,而不是“幸福地愚昧着”的人抑或“满腹牢骚”的人。想必,音乐组已经退休的那位男老师的生活一定很快乐。是李校长的“撮合”,让他和同在一个屋檐下的那位音乐老师人为地“拧”在一个学年。从“和好”到“合作”,不是管理上的简单“躲避”和“回避”。他们终于做到了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

称赞她的“管理”理念——不应该是单纯的管理者的角色,而应该向领导者的角色转变。不是只关心正确做事,更要关注做正确的事。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并且具有促使这一目标转化为全体教职员工共识的能力:

扬人之长,念人之功,谅人之难,帮人之过; 坚持倡导正气,并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主流; 面对成绩,一定要做到“分享”,而非“独享”; 多一些人文含量高,非规范,无边界的活动; 不优不特不是二小人,不爱不乐不是二小人!……

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想想和她生活中真实接触给我的感性认识,想想在书中间接走进她的理性升华。文与人,人与文,分不清谁是人,谁是文。文就是人,人就是文。宠辱不惊,闲庭信步。

上一篇:电子维修员培训资料下一篇:商铺租赁解除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