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情境下阅读教学

2024-06-02

阅读情境下阅读教学(精选十篇)

阅读情境下阅读教学 篇1

为了解目前中职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笔者在所任教的学校对05、06级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2份。经过统计,得知我校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最爱的是报纸杂志(42%),其次是漫画(14%)。如果想了解《平凡的世界》(获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内容,学生更愿意通过看改编成的电视剧(52%)、漫画(10%),选择用阅读名著的方式的学生只占4%。

这个结果,与中国文明网所做的一个调查的结果大致相同,即目前中学生(含中职生)的阅读带有明显的浅阅读特征,这也与当前中国乃至世界上浅阅读成为阅读新趋势是相吻合的。

二、浅阅读的特征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以阅读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在对语言意义的把握上,首先对语言文字表层意义进行理解,然后从中领会它所蕴涵的深层意义和情味;二是在阅读方法上,以精读为主,略读为辅。这个意义上的阅读,是全面把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并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的一种过程,需要大量的思考,因此人们又称之为深阅读。

浅阅读其实是相对深阅读而言的。它只是按需了解阅读材料表层意义,获得某种信息,以略读、跳读为主,不需要深度思考。

浅阅读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 阅读速度快

追求用最快的速度把握最多的信息。在2007年北京出版论坛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曾说,互联网将改变新一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有人形象地把它比作“15分钟主义”,就是说,人们读书的耐性只有15分钟,再好看的书,15分钟以后就不大愿意看下去了,前几页翻得很认真,到后面就哗啦、哗啦地过了。

2. 阅读方法以浏览为主

阅读时,以略读、跳读等浏览式阅读为主,只是纵观大意,对某些难点和不感兴趣的地方,跳跃而过,或者不通读读物,只是择其需而读。

3. 阅读内容碎片化

通过对少量或部分信息的把握,掌握海量的信息。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关键词式阅读、摘要式阅读等成为阅读的主要方法。

由于浅阅读这三个特征,它与深阅读的最大区别是缺乏思考的过程,这是它为人们所诟病的主要原因。

三、浅阅读成为阅读新趋势的原因

由于电子媒介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膨胀等原因,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了浅阅读。

1. 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发生了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当前,阅读已从纸质时代进入了纸质与电子并存的时代。人们不再仅仅是读书本上的文章,还可以读图、手机短信、网络文字、光盘等,“网络和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新的阅读习惯”。由于电子屏幕的光辐射容易使人的眼睛产生疲劳,而且使人与阅读对象产生距离感,从而不愿意反复品味文本蕴涵的深层意义,这是人们选择浅阅读的原因之一。

2. 信息膨胀下的选择

现在的信息量呈几何倍数爆炸式增长,人们的精力与时间有限,只好选用浅阅读的方式,以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信息量。

四、浅阅读的利弊

浅阅读不是新鲜事物。东晋的文学家陶渊明,就曾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苏联作家霍林斯基曾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告诉你,很多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所有东西都关乎时间,你要学会最大限度地使用它。”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和霍林斯基的“浏览一下”都说明了浅阅读存在的合理性。

但是,一个社会仅有浅阅读是不够的,它更需要有思维活动的深阅读。当前浅阅读成为阅读主流,反映了社会的浮躁心理;反过来,浅阅读的“快速、快感、快扔”的消费特征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浮躁心理。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定型,浅阅读的情境对其人格成长、精神发育、知识训练乃至整个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等都可能产生深刻的不良影响。

五、浅阅读情境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与普高相比,中职语文教师有更多的发挥空间,通过课堂的引导和建立课外阅读保障机制、评价体系,积极倡导深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尽可能地减少当前浅阅读的情境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为此,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1. 培养学生深阅读的兴趣

在课堂上,通过对一篇篇范文中的字、词、句的咀嚼,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享受到细品文章的快乐。成立读书小组,双周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为读书交流课,组长主持,活动地点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图书馆;活动内容既可以是一起读书,也可以是学生互相交流阅读的感受。

2. 培养学生深阅读的品位

开学初列出本学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并在讲到名家名篇时,介绍作家的其他作品,以此来培养学生阅读的品位。

3. 培养学生深阅读的习惯

将读书量列入语文课程评价内容,规定每个月须读书一本。要求每个学生必备一本读书笔记本,每看一本书,必须做到两个“一”,即“摘抄一段、写一段读书笔记”,笔记本每月检查一次。

充分利用学生上晚自习的时间,征得教务科同意,将每星期四晚上的第二节自修课定为课外阅读时间,强化阅读意识。

4. 教给学生深阅读的方法

如吟诵、摘抄、批注等。

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笔者任教的班级有45%的学生表示愿意选择阅读作品的方式来了解《平凡的世界》的内容。

六、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 如何确定推荐书目

笔者确定书目时,基于两个考虑:①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不会增加学生负担;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因此,必读书目有《傅雷家书》、《堂·吉诃德》、《雷雨》等,选读书目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人间》等。由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有的学生反映阅读这些书有难度,而且与他们的生活有太大的距离,看不进去。因此,要进一步对学生阅读兴趣进行调查,找到三者之间的平衡点。

2. 如何保证深阅读不流于形式

仅通过检查读书笔记,无法判断学生是否在深阅读,如何建立真实有效的保证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快餐式”阅读真的好“吃”吗.中国文明网,2007年8月30日特稿.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郝振省.从国民阅读调查看阅读新趋势.2007年国际出版论坛.

阅读情境下阅读教学 篇2

【内容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就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彩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本文主要通过实例探究语文情境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性 情境阅读教学模式 实证探究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的研究,因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有效的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树立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学有效益,即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符合新课程标准设置目标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

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学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无掌握特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是否得到相应的过程体验。如果学生不想学,学得很辛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辛勤投入,也依然不能构成有效教学。因此,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大小,取代教师投入的多少,成为评价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最主要标准。同时,有效教学又指教学有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是否实现了尽可能多的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实施有效教学?首先要根据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大胆灵活处理教材,使之有效。活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一环,灵活使用教材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体现。结合教学实际,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照本宣科,而是适当取舍调整,重新排序,补充丰富教学内容,使教材更贴近学生。其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过程的体验。深化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实施有效教学是教师素质教育基本观念和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的体现,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体验。

二、创设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样学、会不会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校语文科针对学校地处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地方,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证研究”的课题,并成功的成为广州市教育局中学语文教研会“广州市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及实证研究”课题的子课题。通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 2

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国内外情境阅读教学研究的现状(1)国外现状

情境教学的概念,首先由BROWN,COLLIN,DUGID在1989年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的论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决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BROWN等人认为知识和活动是不可分离的,是学习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BARAB和DUFFY认为人们在某种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形成某一共同体成员身份“实践共同体”。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包括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与学习共同体。目前应用研究较多的是抛锚式教学。主要注重教师是示范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或学习伙伴,主要是真实情境为主。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关于情境教学有各种不同的表述:“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根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起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情境教学就是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2)国内现状

随着时代变迁,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我国基础教育迫切需要变革。我国教育工作者围绕认识对象、基础理论、基本研究范式等问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李吉林老师的 3

情境阅读教学是我国教改最有影响力的实验之一。他主张的情境教学以“情”为中介,具有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的特点。他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推开后,由于情境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主要有启动思维式教学、主题式情境教学、助兴式情境教学等,主要是虚拟情境的教学。因此,有学者提出情境教学要“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的范围,深化研究的内容”、“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和现状研究相结合;在研究内容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相结合。”

(二)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提出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为了充分利用本校周边地区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水平,寻找有效的途径和策略,探讨适合本校学生的阅读教学方式,形成本校阅读教学的特色;为了有效的改变我校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养成主动学习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树立创新意识;为了促进我校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校语文科提出了运用“文本初感——情境创设——合作探究——评价反思——能力迁移”五步阅读情境教学模式,把虚拟情境与现实情境相结合,把学校课堂阅读教学向课外社会大课堂学习延伸,形成“大阅读”、“大语文”的阅读模式。

(三)情境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

(1)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和热爱阅读的情感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涌现了屈原、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还有鲁迅、郭沫若、巴金等现代著名文豪。中国文坛上的璀璨星星真是举不胜举。他们写下的不巧篇章流芳百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许多名著载入史册,也编写进我们语文新课程教科书中。有家喻户晓的《木兰诗》、孔子的《论语》、鲁迅的《朝花夕拾》、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周敦颐的《爱莲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东波的《水调歌头〈明 4

月几时有〉》、刘禹锡的《陋室铭》、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都是千古名篇;还有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还有无数优秀的成语、寓言、神话、童话故事,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的语文教师,有责任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华传授给学生,肩负起营造学好母语的良好的语文环境,形成重视语文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热爱语文,主动阅读的精神,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适当介绍著名的作家作品。通过创设情境,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国化的文学教育,让学生爱看自己祖国的文学作品,爱读自己祖国的优秀诗文,爱写自己祖国的汉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读书求学阶段能潜移默化的受到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发展的精神

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出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为此,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积极引导学生乐于自读、主动阅读、积极质疑、学会感受、享受审美、大胆评价等,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在课堂上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精神。

(3)重视学生感悟积累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性’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 5

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利于学生发展语言的能力。

(四)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证探究

“文本初感——情境创设——合作探究——评价反思——能力迁移“五步情境阅读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实施?笔者试从教学实践中的课例初中语文自读课《海滨仲夏夜》的课堂阅读教学探讨实施的过程。(1)文本初感——有效的阅读“备课”

“备课”就是设计教学计划,也就是教师对知识结构、学生个性和需要、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统筹兼顾的“教学设计”,也就是对文本的最初的感悟。“备课”有三种计划“长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长期计划”是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是把各个单个课时统一起来指向一个共同主题和目标的计划;“课时计划”规定了每一堂课要完成的具体目标。我们经常要做的是“课时计划”,考虑教学目标通过什么样的内容和活动方式,要使用哪种资源和材料,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如何使学习延伸到课外得以巩固和扩展。为了使教与学的活动高效,需要计划采取何种方式和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以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备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学科内容结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如:初中语文第一册《海滨仲夏夜》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在完成学习本单元教读课《春》、《济南的冬天》之后进行自读的课文。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要和第三单元教读课的要求一致。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语文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

另外,还要考虑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这些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热情?”(2)

情境创设——有效的阅读“指导”

有效的阅读指导指有效“讲授”并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学习,包括有效“提问”和“倾听”学生。

在指导学生学习《海滨仲夏夜》时采用“导学——自读——思辨——点拔— 6

—互动——实践”的指导方式。上课开始,教师运用巧妙的语言情境导入,创设一种优美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兴趣。运用多媒体以情感创设情境来激趣:“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的四季是许多名家歌咏的对象……”教师通过抒情的语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投入到自读中去。

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之后对阅读材料生疑、质疑,提出自己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的责任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创设一种宁静的聆听情境,让学生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是一种情境。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

另外,在点拔启发学生过程中,要传授一些自读的方法,如学会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去设问,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是怎样写的等。教会学生学习是新课程的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如学生阅读《海滨仲夏夜》时,教师告诉学生按照“精读——略读——仿写”的程式学习,而精读的方法及思路是:“写了什么(感知)——如何写(理解)——写得怎样(鉴赏)——为什么写(感悟)——怎样学写(运用)。这样,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就会举一反三,有效地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水平。(3)合作探究——有效的阅读“激励”

有效阅读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激励上,有效教师的所有行为体现在教师是否具有激励性人格,如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兴趣和求知欲传达给学生,激励学生努力投入学习;有效阅读还体现在师生、生生合作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阅读中创设出来的互动也是一种情境,促使学生与教师的阅读成长。

如教学《海滨仲夏夜》时,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中自己读书,互相议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从旁扮演引导、启发、点拔、激励、解惑的角色。

(4)评价反思——有效的阅读“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的阅读评价要体现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倡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如读书笔记、阅读随笔、阅读档案卡、阅读反思、名著阅读、读后感、故事会等形式,鼓励广泛阅读,教师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如学习《海滨仲夏夜》之后,学生掌握了写景的方法然后学习仿写《白云山的冬天》、《美丽的广州》等。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收获和喜悦。(5)

能力迁移——有效的阅读“提升”

情境教学不但用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而且辐射、贯穿于整个教学教育过程,不但指外部环境,而且指主体的内部环境,整合成为心理场;不但在教室中创设,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社会大课堂中去,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去感受、体验、思考,把课堂学习到的知识有效的迁移到课外去,把本学科的知识推广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不但在于激发学生求知、求真,而且更可以用来激发美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引导学生求善求美,实施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品德行为养成教育。总之,情境教学能把学生的课堂阅读教学能力有效的提升,达到课外的能力延伸和迁移,因此,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多元、多构和多功能的。

综上所述,有效的语文情境阅读模式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效的情境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新世纪出版社,2002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阅读情境下阅读教学 篇3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情景教学存在的价值

在新课程背景下,由于情境教学融合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所体现出的灵活与生动性,以及丰富性,不断激起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提高,而且还使学生的总和思维品质获得了提高。在以学生情感为基础条件下,通过创建一个真实或虚拟的语文阅读情境教学,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发展,同时在情境环境下获取新的知识,并经历了精神的成长。

高中语文阅读情境教学,随着教学方式和传授知识两面的不同,前者是以教学目标为主。由于情和境引导着学生利用情感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因此有助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而后者是以知识的传授教学为主,通过教学的目标,将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场景展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生动的领会和接受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思维被激发,在达到最佳教学的同时,也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难度有所下降。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情景教学的方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情境教学的方式有多种,任何一个语文阅读教学的环节都能够进行情境教学的创建。一般有语言情境教学和音乐情境教学的创建、图示情境教学和与生活联系的情境教学创建,以及角色对换和多媒体情境教学的创建。

首先,语言情境教学和音乐情境教学的创建。语言是表达情感的媒介,而音乐是发挥想象与联想使人心理产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假如教师利用优美的声音和丰富的情感,将语言中的情形和景象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激发起学生情境的情感体验。同时选取合适的背景音乐与语文课文联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月是故乡明”和“十八岁其他”这两篇课文时,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播放与课文意境相似的抒情音乐,倾注了约在不同的文化知识中表达的意义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一样,以及引发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开始感受月,感受父母那无私奉献的爱。以激发学生在情境中阅读月和阅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情感抒发同时,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的理解和鉴赏阅读课文。

其次,图示情境教学和与生活联系的情境教学创建。主要是通过图和绘制图表,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高中语文阅读中的很多文章容易造成学生无法有条理的进行课文理解,以及那些时代久远描述生活经历和思想的文章,使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采用图和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展示,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阅读,消除学生和课文间的陌生距离产生共鸣,更近一步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药”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板书药的整个发展,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中重要的片段,从图示和生活中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药的情节,在学生进行阅读解读的时候,更容易把掌握整篇课文情节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高潮和结束,培养学生实际生活联系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

最后,角色对换和多媒体情境教学的创建。通过创建特定情境,采用角色对换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创建情境,通过实践体会所获得的情感理解与课文中的情感寓意结合,以理解课文的真实含义。

三、创建高中语文阅读情景教学

其一,结合高中语文课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情境的导入,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新课程背景下,在引导学生进行高中语文学习的时候,创建合适的情境,帮助教师通过较好的情境氛围,缩短教师和学生,以及课文知识间的距离。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来创建,也可以采用语言和图示等形式进行创建。引导学生进行所创建的情境,从而关注课文中的人物或事物等,寻找课文中的答案。

其二,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创建阅读情境,以带动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感知。在阅读全篇课文以前,教师首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图示、音乐、语言创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对即将要阅读的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使学生更加专注的全篇感知课文,在学习中思考和讨论,以及对课文情节的概括。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并为高中学生提供一些好的语文阅读课文,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阅读的思考和感受。

其三,创建情境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总体意蕴,不断深入课文,并利用认知和情感对情境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在对“假如我有三天光明”这篇课文进行阅读的时候,通过情境教师对学生提问:在海伦·凯特得到假想后的三天光明后,会怎样安排?为什们会这样安排?这样一来,既引导学生对整篇问章的把握,也引导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受。因此,情境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中拥有较强的操作定义。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预读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师首先要从实际的教学出发,创建合适的情境教学与情境氛围,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课文中的情感,以更快速的理解课文内容。不仅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热情,而且还使学生思维、情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情境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王晓岚.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王凤.新课标下语文课的情境教学[J].考试周刊;2008年02期

阅读情境下阅读教学 篇4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一个中心 (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个基本要素 (教师、学生、网络) 构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他们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 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交互工具获取学习资源, 协作共享交流, 完成学习任务, 发布学习成果。这种阅读教学的基本点还是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问题, 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考, 追求阅读的“质”, 要求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能够快速浏览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 形成较强的网络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

网络作为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 具有视听结合、声形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教学一篇课文时, 根据当前的学习主题,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需要出发,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 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主要凭借的是文字, 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 所以通过网络媒体将文字与具体事物进行转换, 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那如何运用网络媒体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强化对文本的诵读、理解呢?

一、利用网络媒体的音像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雷雨》一课时, 可以播放《雷雨》电影中一个风雨交加的片段, 在最高潮时戛然而止, 让学生忍不住想探知在雷雨之夜周鲁两家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为什么会有这样巧合的故事发生, 雷雨有什么象征意义等等。教《荷塘月色》一课时, 可以通过网络, 一边播放淡雅的《莫斯科效外的晚上》, 一边让学生浏览清华园的美景。当清华园的月色展现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完全被清华园的月色、荷花的美艳、周围的景物折服, 被朗诵者磁性的语言吸引, 能真正感悟到散文情与景融合在一起的文体特点和通感的修辞方法, 理解文中“淡淡的忧愁”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等都是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的, 学生无法体会文本, 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视频的播放直接进行立体地展现, 从而让学生对情节和人物有更直观的感受。如林黛玉进贾府, 贾府的气派、豪华、奢侈在黛玉吃第一顿饭的时候就让人眼花缭乱了, 黛玉的小心谨慎也在宴席后用眼睛瞟众姐妹喝茶的小动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 激发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增添了教学效果。

二、借助网络媒体的声音和图像, 美化文本诵读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 如《阿房宫赋》《项脊轩志》《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以及许多唐诗、宋词。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 要进行咀嚼鉴赏, 高质量的诵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网上下载的合适的声音和图像, 会令意境全出, 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 在这种境界之中, 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品味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声声慢》是人们争相传诵的名篇, 李清照的这首词在语言上非常有特色, 特别是叠字的运用非常出彩, 即有优美语言韵律化的特点。李清照精通音律, 所以读其词, 会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韵律美, 或疏缓、或紧促, 皆声情并茂。《声声慢》中那一系列叠字, 轻重相间, 抑扬起伏, 由平和低缓到益发促迫、深沉, 如泣如诉, 读来只觉意婉、情切!而词中“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等字, 词人皆有意选用入声韵, 构成一种激越凄厉的情调, 再加上基本为两字一顿的二节拍, 这么急促的节拍, 更加切合表达凄苦激切的感情, 读来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时又有典雅语言家常化的特点, 与当时社会流行秾词艳句显然不同的是, 李清照大胆地选用民间口语入词, 从而达到推陈出新、化俗为雅的目的。《声声慢》中, 李清照用家常之语, 摄入淡酒、寒风、哀雁、黄花、梧桐等形象, 构成一幅阴沉凄惨的画面, 描摹出词人一天生活的实感和心境, 又大胆地把“将息”、“得黑”、“次第”、“了得”等在当时看来又粗又俗的字眼写进词里, 以浅俗之言, 发清新之意。故此, 教学内容应当围绕熟读成诵进行, 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总体设想是以理解促诵读, 以诵读促理解, 读而有感, 感而能发。首先欣赏Flash制作的课文朗诵, 老师在网上搜集李清照的图片资料, 结合古乐和动态文字, 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 激发了学习动机, 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接着学生在教师的诵读方法和多媒体的指导下, 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有感情地诵读;继而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 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 这样一番诵读之后, 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悟, 接下来深层次的阅读就水到渠成了。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 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让我们更好地利用网络环境诱发学生更为强烈的、自主的表达欲望和阅读欲望, 引领他们走向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摘要: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点是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问题, 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考, 追求阅读的“质”,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音像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的声音和图像, 美化文本诵读, 从而诱发学生更为强烈的、自主的表达欲望和阅读欲望, 引领他们走向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让他们形成较强的网络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

阅读情境下阅读教学 篇5

摘 要:读和写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占据重要地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效率,如何帮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实践和理论中探讨地问题。其中情景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阅读中应用较多的教学模式,情景教学的灵活性和兴趣性,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被广泛应用。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穿插活泼生动的情景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综合能力。

情景教学模式是根据语文阅读文本进行模拟,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情景教学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并不是新鲜词汇,已经被应用了近三十年研究史的情景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杰出的贡献。本文将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模式入手,简要分析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意义和具体应用。帮助高中语文老师充分了解在阅读教学适时适当的应用情景教学的意义,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间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能体会阅读的乐趣和文学的魅力之美。

一、高中语文课堂阅读的现状

阅读教学的定义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实践活动,因此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大部分教师在高等教育的压力下,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了语文阅读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单

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形式落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学习指标的压力和教师思想的落后,常常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和“教师强硬地讲、学生被动地学”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和互动,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不利于长久教育。尤其对于积累型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教学质量。

二、情景教学的必要性

情景教学是在课堂上引用阅读文本进行情感模拟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文本提供的背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还能丰富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帮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情景教学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响应新课改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情景教学的参与性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重要地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丰富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情景教学的灵活性,适应于阅读教学过程中多变的突发问题,教师只要正确的把握课堂的进度和收放程度,却把课堂教学气氛能学习能讨论能参与,就对应对课堂的突发状况;第三情景教学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充分应用有效的课堂时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因此完善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应用,是与现代化教学模式接轨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应用

1.情景课堂教学的原则

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育应用中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其一,在情景教学的应用时,要针对阅读内容调整情景假设的应用,不能在讲解《荷塘月色》的美景时插入《陋室铭》的补充扩展,两者虽然都有着借景抒情的微妙相识之初,但《荷塘月色》是对生活淡淡的感伤,而《陋室铭》则是托物言志。如果阅读课堂中没有针对性的教学,会导致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不佳;其二是和谐性,即将阅读文本和情景设计有意识的糅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展示情景阅读的体验式阅读和情感交流的学习模式;最后是把握教师课堂引导的度,保证课堂的收放程度,可放可收,才能确保情景阅读教学的质量。

2.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应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成果不明显,如果教师只注重分数的积累,忽视了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就会形成学无可用的尴尬情景,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的使用性,才能从教学思想上转变教学模式。情景教学在阅读课堂上的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学方式,随着情景教学的发展和现代化课堂的进步,情景教学中看可以充分应用媒体教学设备,如在《荷塘月色》的朗诵中,播放背景音乐和相关画面,加深学生的理解。情景教学的另一个优势是在课堂知识框架的学习中,因为课堂情景的假设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来。

四、结束语

创新语文阅读情境教学 篇6

一.学前激情渲染——引“舌”初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创设情境,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说”的重要地位,从“听说读写”的几个训练内容看,只有学生会“说”,教师才能更准确掌握“听”的情况,也只有学生会“说”,才能实现“写”的目的。设法引导学生想“说”、会“说”是语文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精心设计课前激情导语,巧妙引“舌”初动,常是教师们上好一堂语文阅读课的最适用、最见效的方法之一。

阅读教学进行前,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师风格、学生自身特点和整体素质情况,精心设计课前激情背景,选择能引起大多数(甚至全部)师生共鸣的体裁来提炼、加工、完善、甚至改造才能“录用”。要精选背景方案:或热情洋溢的气氛;或欢快流畅的情感;或毛骨悚然的恐怖;或触目惊心的灾祸;或情意绵绵的话别;或含情脉脉的恋曲——只要能达到所设想的师生情感全部投入的效果,无一不可采用。例如,在讲授《理想的风筝》一文时,先运用实物风筝创设一种高而远、追求目标的情境,教师提出问题“理想和风筝会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一下从实物进行到了想象思考阶段,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意识,这时,学生就会有很多想说、想问的话,在师生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合理引导,就达到了激情的效果,引起学生急切要了解课文的目的,因此引“舌”初动。

二.学中情感调动——送“惑”上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学思想往往是由教师单方面确定哪些知识为“惑”,这样可能与学生的“惑”形成偏差,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从新课标的视角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生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更主要的是点燃潜藏于学生心灵深处的火花,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发现者和探索者。

教育专家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情感的兴奋点、灵感的激发点、教学的创新点,是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会心一笑或跃跃欲试的教学精彩画面。”每一篇文章都会有很多亮点,就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有“惑”不解产生意识冲动。

例如:教师在研讨《死海不死》一文的亮点时产生两个观点:(1)亮点确定为死海的现状;(2)亮点确定为死海的未来。多数人的观点认为应确定为(2),这是因为学生要探求死海的未来,必然会研究它的现状,自然需要主动地自学课文,从而引发学生探索,从中发现所惑,并预示死海的未来,这是符合学生好奇心和喜欢幻想的心理特点的。

让学生学时有所“惑”,学中能解“惑”,学后有余“惑”,做到既挖掘到教材的内涵,又激荡学生的内部动力,就能使学生有新悟、有提高。

三.学后情境延续——“授”后服务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是最基本的方式,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应是结果。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续,做好“授”后服务非常必要。

要做好“授”后服务,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正确引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三要及时掌握课外阅读情况,适时组织好课外阅读的评价活动。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失时机地鼓励、引导、发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能成为课内阅读的延续,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座谈学习体会、开展阅读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大比武活动,使学生课内情感在课外延续。切实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很多课内的余“惑”在课外补偿中解决了,使学生在知识海洋的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实现大语文、大阅读的课堂教学思想的价值取向。

总之,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在于寻找到作品本身情感潜在的含义,寻找到师生情感交流交融的立体交汇点;寻找到新情感、新体验及新的“惑”与“悟”。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语文阅读情感教学的结果,也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思想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阅读情境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阅读情境下阅读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感悟,丰富语言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 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而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一、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让学生学会阅读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 如“动情诵读、圈点勾画、品词品句”……阅读教学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 只是老师串讲, 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例如, 教学三年级上册《掌声》时, 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具体描写人物变化的句段, 那学生就难以发现主人公英子的变化, 难以从细节上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变化的原因。但如果教师能以读为主, 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或角色互换的方式引领学生具体抓住相关句子来朗读和分角色表演, 尤其来对比读课文的第一、四两个自然段, 不仅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主人公英子发生变化的原因, 有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英子遭遇的同情, 还使学生懂得了在生活中要学会关爱他人, 多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尤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如果在课堂上, 教师能重视读的训练, 以读代讲, 引导学生以读悟情, 那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充分地读, 既让学生走上了阅读的高处, 还使学生走向思想的高处, 读出了课文中的文学之美, 积淀了语感, 学会了表达, 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语言与情境之美。

二、抓好课内阅读教学, 把自主的空间还给学生

语文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表达的学科。语文教学, 不是教人学会相信, 而是教人学会思考。聆听了特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名师的示范课《剪枝的学问》后, 文中“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深深触动着我的心弦。这不仅是看到薛老师带着一颗热爱儿童、热爱教育的心引领学生走进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教学, 用自己灵动而智慧的语言及亲和力深深感染着每个学生, 带学生学会与文本和教师对话, 学会主动思考和探究, 也是被他自然而质朴、简约而生动的教学语言和思维方式深深吸引。细细品味薛老师的课, 他不仅在课中力求把文本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读中感悟, 在阅读中积累和提升, 明白课文中王大伯种桃的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也是在教给学生一种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更是借“剪枝”的学问向我们展示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 让其明白:这其中的“剪”是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减去不必要的提问, “剪”去不必要的手段, “剪”去不必要的环节, “剪”去无意义的评价和机械重复的作业……教师只有在阅读中教学生学会思维的方式, 在思考中学习和探究, 在备课中做好“剪枝”的学问, 大胆筛选、取舍教学内容, 从多角度引领学生学习和思考, 把更多的自主时间留给学生, 才能形成智慧的课堂。

三、抓好课外阅读导读教学,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 老师只重视课内阅读教学的指导, 忽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影响了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可反思我们的教学, 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到底给予过多少指导呢?尤其是对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可以说是极其欠缺。观摩了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张学青名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不老泉》后, 让人顿时有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张老师不仅能根据儿童的特点, 采用循循善诱、步步深入的方法, 引领学生走进《不老泉》的故事情节, 既让学生有了联想、思考和阅读, 对整个故事充满了浓浓的兴趣, 又使学生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变化”的道理, 体验了读书的快乐。使每一位听课老师都忍不住想买这本《不老泉》来读读, 这不仅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了阅读能力, 还带领大家享受到了高雅的语文阅读熏陶。这不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吗?它为老师点亮了心中的明灯, 让大家找到了一条解决农村儿童“阅读洼地”的有效途径, 也为教师融入大量的阅读, 发动一场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改革, 做好学生作文的把脉人、处方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贵在教师的点拨, 而教材只是范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要通过阅读, 指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思路运用到课外, 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才能形成学习能力;只有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 通过自主学习, 自求理解, 来达到“自会读书, 自能作文”的境界。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强调的就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如, 教学生品读感悟了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教育后, 带学生去阅读季羡林先生的《重回哥廷根》, 进一步了解哥廷根, 不断开阔视野, 增加阅读量。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或许, 带学生走进阅读, 开辟一片阅读新天地, 就是这样一种方法。让我们都拥有一颗热爱儿童、热爱书籍的心, 指导学生与好书搭建一座桥梁, 点亮学生的阅读之灯吧!

参考文献

创新语文阅读情境教学 篇8

一.学前激情渲染———引“舌”初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于漪语) 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创设情境, 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说”的重要地位, 从“听说读写”的几个训练内容看, 只有学生会“说”, 教师才能更准确掌握“听”的情况, 也只有学生会“说”, 才能实现“写”的目的。设法引导学生想“说”、会“说”是语文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 精心设计课前激情导语, 巧妙引“舌”初动, 常是教师们上好一堂语文阅读课的最适用、最见效的方法之一。

阅读教学进行前,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师风格、学生自身特点和整体素质情况, 精心设计课前激情背景, 选择能引起大多数 (甚至全部) 师生共鸣的体裁来提炼、加工、完善、甚至改造才能“录用”。要精选背景方案:或热情洋溢的气氛;或欢快流畅的情感;或毛骨悚然的恐怖;或触目惊心的灾祸;或情意绵绵的话别;或含情脉脉的恋曲———只要能达到所设想的师生情感全部投入的效果, 无一不可采用。例如, 在讲授《理想的风筝》一文时, 先运用实物风筝创设一种高而远、追求目标的情境, 教师提出问题“理想和风筝会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一下从实物进行到了想象思考阶段, 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意识, 这时, 学生就会有很多想说、想问的话, 在师生讨论中,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合理引导, 就达到了激情的效果, 引起学生急切要了解课文的目的, 因此引“舌”初动。

二.学中情感调动——送“惑”上门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学思想往往是由教师单方面确定哪些知识为“惑”, 这样可能与学生的“惑”形成偏差, 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从新课标的视角看,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学生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 教师更主要的是点燃潜藏于学生心灵深处的火花,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 成为问题发现者和探索者。

教育专家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情感的兴奋点、灵感的激发点、教学的创新点, 是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会心一笑或跃跃欲试的教学精彩画面。”每一篇文章都会有很多亮点, 就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感受到有“惑”不解产生意识冲动。

例如:教师在研讨《死海不死》一文的亮点时产生两个观点: (1) 亮点确定为死海的现状; (2) 亮点确定为死海的未来。多数人的观点认为应确定为 (2) , 这是因为学生要探求死海的未来, 必然会研究它的现状, 自然需要主动地自学课文, 从而引发学生探索, 从中发现所惑, 并预示死海的未来, 这是符合学生好奇心和喜欢幻想的心理特点的。

让学生学时有所“惑”, 学中能解“惑”, 学后有余“惑”, 做到既挖掘到教材的内涵, 又激荡学生的内部动力, 就能使学生有新悟、有提高。

三.学后情境延续——“授”后服务

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训练是最基本的方式, 课内阅读是准备, 课外阅读才应是结果。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 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 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续, 做好“授”后服务非常必要。

要做好“授”后服务, 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正确引导阅读方法,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三要及时掌握课外阅读情况, 适时组织好课外阅读的评价活动。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不失时机地鼓励、引导、发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才能成为课内阅读的延续, 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座谈学习体会、开展阅读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大比武活动, 使学生课内情感在课外延续。切实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很多课内的余“惑”在课外补偿中解决了, 使学生在知识海洋的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 实现大语文、大阅读的课堂教学思想的价值取向。

创设问题情境提升阅读教学 篇9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弱,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支撑他们阅读的动力主要还是来自于对阅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特点,设置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产生阅读的动力,提升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 《我的叔叔于勒》 一文时,教师问学生:“菲利普夫妇见到落魄的于勒后,赶紧逃离现场,回到家后,作为于勒亲兄弟的菲利普先生会是什么想法?菲利普夫人会是什么想法?菲利普先生与菲利普夫人在躲开于勒后, 会有什么内容的对话?”一石激起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在小组内创编菲利普夫妇在离开于勒时的对话。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进入人物的心理世界,对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了更全面与深刻的把握,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处于 “无问题意识”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教师没有精心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甚至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后,自己说出“标准答案”,唯恐学生答案说错,因提问时间过长,耽误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让学生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下, 增强探究的动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 《藤野先生》 一文,教师提出问题: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朴实的教师,他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业成长非常关心。但这是教师的本职,是应该做的。为什么藤野先生却给鲁迅先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受到鲁迅先生的无比尊敬?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力,他们反复阅读课文,并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彼此表明各自的观点,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学生结合当时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历史背景得出结论:藤野先生之所以受到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不仅因为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求实的教师,而且他还是一位抛弃民族偏见,具有世界大视野与大胸怀的教师,他的崇高品质永远值得鲁迅先生铭记与怀念。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可以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理解的更深层次,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深入阅读的能力。

三、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没有想象的阅读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活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走进文本营造的情感世界,与文本情感达成共鸣。例如,教学莫怀戚的 《散步》 一文,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如果文中的小孩勉强顺从了大人的建议,委屈地与大人一起走大路,老人会怎么想?让学生转换角度考虑问题,使学生更能更理解作为一个长辈,对小辈的那种关怀与怜爱之情。 《孔乙己》 一文的文末是这样的:“孔乙己大约已经死了。” 作者为读者的阅读理解留下了无尽的艺术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根据他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对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想象与推测。接着,教师又启发学生:“假若,这里说的只是假若, 范进中举后与落魄的孔乙己相遇,他们会进行什么内容的对话?”这些问题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充分与文本展开对话。

精心创设情境,提高阅读教学 篇10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情感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从阅读中领悟意境, 在阅读中感受生活, 在阅读中形成语感, 这些都说明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学生阅读期待心境的营造有赖于教师阅读情境的创设。好的阅读情境的创设是把阅读的主动权、阅读的思维空间全还给学生。那么如何创设阅读情境呢?

在解读优美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时, 教师要采用多样的形式如聆听音乐、观看视频、讲述故事等形式创设阅读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情感和文本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如教学《父母的心》时, 在《天亮了》的音乐背景下, 教师深情地讲述与这首歌有关的一对父母舍身救孩子的真实故事, 在学生都感动于那伟大无私的爱时, 然后导入《父母的心》的学习,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教师恰如其分地引导, 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为阅读课文提供了情感铺垫和心理准备。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挈全文

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趋动力,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启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关键。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中, 教师不是把教材呆板地显示给学生或作展示式解说, 而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情境、情趣、情理作诱发物, 创设曲折的、立体的和启发诱导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生疑, 让教材紧紧扣住学生心弦, 从而引发他们充分地探索和思考。

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 领导学生研读吴用等好汉“智取”的具体表现后, 提问:曾经杀牛二、战林冲、斗索超的杨志, 是个武艺高强的英雄。他肩负重要使命, 握有重权, 应该说是一个骁勇善战和押送生辰纲的最佳人选, 但他最终却落得个失败的下场。杨志的失败是否说明他无“智”可言呢?如果有“智”, 那么他的“智”具体体现在哪里?杨志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 以触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克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的弊端, 也有效地实践了“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的要求。

三、创设活动情境——突破重点

在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 可以创设活动情境, 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立体化, 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趣味化。如阅读诗歌, 创设诵读比赛情境;阅读戏剧作品, 创设表演情境等。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 使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参与研读活动, 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在这种活动情境中, 学生以空前高涨的热情, 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课文的研读之中, 不仅能流畅地复述故事, 而且能准确地分析故事的寓意。情境教学“理寓其中”, 从教学目标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 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 诱导学生亲历蕴涵“理”趣的情境并从中感悟, 突破教学的重点。

四、创设迁移情境——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说道:“知识是教不尽的, 工具拿在手里, 必须不断地使用, 才能练熟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段论述和新课标中“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概念是一致的, 都强调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教师要善于根据阅读材料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将从课文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等, 正确有效地迁移运用到课外,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十三岁的际遇》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 讲述一个十三岁就走进北大校园的少年——田晓菲的求学的经历, 表达了她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心声。讲课的尾声, 教师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 写出自己心中对未来的畅想, 让学生直抒胸臆, 深化体会。在教学季羡林大师的《成功》时, 季老谈了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 除此之外, 成功的重要因素还有哪些, 让学生发散思维, 展开自由论述。

上一篇:血清离子浓度下一篇:大尺寸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