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

2024-06-16

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共6篇)

篇1: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

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 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方案、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方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农业科技提升行动方案、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方案、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方案、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方案、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方案

附件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方案

附件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方案

附件3: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

附件4:农业科技提升行动方案

附件5: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方案

附件6: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

附件7: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方案

附件8: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方案

附件9: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方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机、畜牧、兽医、农垦、乡镇企业、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决定2006年启动实施“九大行动”。现就“九大行动”的组织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握总体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行动等“九大行动”,是适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实际,提出的“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战略抓手。实施好“九大行动”,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施“九大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根本任务,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注重实效,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明确主要任务

(一)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科学规划,集成资源,省部共建,以点带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饮水、能源、道路、居住、通讯等条件。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益。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二)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以实施重大粮食项目工程为手段,以主攻单产为核心,着力提高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和抗御风险能力,切实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十一五”期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实施良种补贴和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10项增产增效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推动科学施肥。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新一轮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和运销。

(三)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准确把握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所处阶段及其特征,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重点加强黄淮海专用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等8个产业带建设。加大优良品种培育推广力度,切实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标准化生产(养殖)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业标准化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加强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增强产业带建设的保障能力。

(四)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重要目标,促进科研攻关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建设电脑、电话、电视“三电合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业信息化。

(五)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大力推广健康养殖,重点发展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资源合理利用,加快畜牧水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使养殖业尽快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加快推广畜禽水产良种,重点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场、原种场、资源保护场,培育一批水产良种示范户。加强畜禽养殖小区的规范化建设,建成一批标准化畜牧业养殖小区、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对养殖生产实施全过程监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大力推进畜牧水产业产业化经营。

(六)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龙头企业集群有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有大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大突破,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有大提升。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扶持力度。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政策,加强示范,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的理念,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例行监测,强化市场监管,建设安全流通渠道,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市场营销的现代化和经营品牌化,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制修订一批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改造升级,促进农产品安全高效流通。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

(八)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发展,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开发农村清洁能源。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以村为单元,建立乡村物业。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九)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落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按照标准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加强动物卫生执法监督和动物防疫法制建设。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强化科技创新功能,提高我国动物医学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三、强化工作责任和实施措施

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实施“九大行动”的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和落实措施,确保“九大行动”稳步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级农业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根据各项行动方案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和实施步骤,对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每个时期抓什么,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有力的保障,要确保各项重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二)落实工作责任制。按照整体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农业部门要具体分解任务,把责任落实到单位和负责人,确保“九大行动”的每项任务、每个环节、每项措施都有人负责抓落实。强化领导责任制,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感,加大抓工作落实的力度,认真组织完成好本单位承担的各项行动的具体任务,并切实抓出成效。

(三)精心组织实施。各项行动的牵头单位要精心组织,积极动员技术推广部门、科研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参与行动实施。创新工作机制,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合理,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整合现有项目、资金、技术和人力等各种要素和资源,以中央投资为引导,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各项行动的实施。建立与行动实施相适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工作督导制度、领导联系点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行动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四)大胆探索创新。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九大行动”的实施,深入分析新情况,科学把握新特点,创造性提出新思路,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加强调查研究,把握行动要求,明确工作着力点。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的意见,了解农民的真实意愿和要求,坚持为农民办实事,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充分尊重基层和农民的首创精神,解放思想,大胆试验,敢于攻坚,善于创新,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

(五)认真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在行动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发现典型,树立样板,充分发挥典型和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放大行动实施的效应。对行动实施取得的成效要广泛宣传,扩大影响,为全面推进各项行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农业部

二00六年一月十九日

附件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方案

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决定会同有关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

一、指导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以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农民最关切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坚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多方支持,集成资源,形成合力;创新机制,省部共建,以点带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村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示范村经济增长率高于其所在县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农民持续增收,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户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示范村农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其所在县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村容村貌整洁,适宜农户全部使用洁净新能源,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以上。民居适用,饮水安全,道路硬化,街巷干净,环境优美。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0%以上。培养一批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农村公共事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更加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农村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结合现有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和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工程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进科技进村入户,推广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控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实施沃土工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发展保护性耕作,改善耕地质量,提高投入产出水平。通过良种繁育基地、标准粮田、农业综合开发、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推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促进品牌农业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积极开展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改善农民饮水、能源、道路、居住、通讯等条件。围绕村容整治和环境美化,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依托现有基础,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加强村庄规划。具备适宜条件的农户全面普及户用沼气,在农户院内开展家居环境清洁工作,净化、美化庭院。发展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实现村内或养殖小区集中供气,减少面源污染。发展秸秆成型颗粒燃料、秸秆气化等新型能源技术。在适宜地区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等农村小型可再生能源设施。建立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硬化村内道路、普及安全用水、开展环境整治等项工作。

(三)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普及科技知识,全面开展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活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提高增收致富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种养加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多层面、多渠道结合,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产转岗就业培训工作。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审试点工作,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

(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积极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切实维护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权益。鼓励、引导和支持发展各种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实行村务公开,加强村集体资产的监督。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自律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五)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四、行动步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的工作重点,在于把各方面建设内容在示范村上集成和综合,与农业部实施的其它八大行动相辅相成,协调配合,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示范。

(一)起步阶段

2006年确定示范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编制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此阶段以农民最关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农业部制定下发申报办法,确定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申报。考虑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主导产业类型等因素,先选择具备一定基础、经过建设试点能够较快取得明显成效的10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经主管部门确认后组织实施。

(二)全面推进阶段

2007年到2008年。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加强对试点村指导和服务,创新建设机制,进行建设项目跟踪检查监督等。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资源基础条件等,将示范村分成城乡一体化、城市辐射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带动、农业(畜牧业、渔业)主导等多种不同模式,根据不同的建设方案,因地制宜,分类建设,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示范行动绩效评价办法。实行工作报告制度。

(三)完善提高阶段

2009年到2010年。进行中期评估,补充完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全面完成建设目标任务。进行全面总结,交流推广经验。此阶段应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以构建农民自觉参加、政府参与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为重点。

五、行动原则

(一)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发挥省部共建的优势和作用,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强政府引导。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行民办公助,不搞包办代替,不搞强迫命令。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坚持规划先行,稳步推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三)突出产业,全面发展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进一步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培植壮大主导产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四)循序渐进,整村推进

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示范村的自然、社会基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整村推进,不搞盲目攀比,不增加农民负担。

(五)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和创新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机制、投入机制、评价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农业部成立由部领导牵头的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决策新农村建设行动的重大事宜,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各部门协作,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具体协调、指导、监督和考核,制定阶段性目标、落实政策措施。

(二)保障投入

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实行政府引导、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将现有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集中力量加强示范村建设。积极争取计划、财政部门的支持,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都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

(三)强化管理

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新农村建设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证建设项目扎实有效运行。通过建立项目公示制度,设立监督电话,确保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实施公开、公正、公平。对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及时解决。

(四)创新机制

加强政府引导,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建设机制。形成领导挂帅、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形成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决策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结合起来,把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与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有序的运行机制。

(五)扩大宣传

创建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等网络和媒体开辟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宣传专栏专版。定期组织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工作交流和学习。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重视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典型事例、好的做法和经验,扩大影响,为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营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七、责任分工

农业部协助有关省政府共同指导做好示范行动推进工作。

农业部主要负责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开展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清洁能源,培育新型农民,协助地方党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省级政府主要负责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与农业部共同做好建设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培养新型农民工作,重点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等具体实施工作。

农业部与有关省(市)政府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各自职责。各责任单位针对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等五方面的内容,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照行动责任单位包县包村的原则,部省相关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开展对口指导与服务,实行责任单位和联络员负责制。同时,在农业系统的事业单位中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人员,作为示范行动的具体指导单位和指导员,协助责任单位开展具体工作。

部领导及部内各司局职责分工。

(一)负责人

尹成杰副部长、贾幼陵首席兽医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发展计划司总牵头,负责牵头制定方案,组织各项工作开展,协调部门分工,组织开展绩效评价等。农垦局协助发展计划司做好牵头工作,牵头开展现代农业建设工作。

(三)具体责任分工

农业部相关司局在各自的职责内负责相关工作,明确责任处室、责任人。相关责任司局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协助配合单位。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由农垦局负责,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参加。

2.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发展计划司负责,农垦局、办公厅、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渔业局参加。

3.着力培养新型农民。由人事劳动司、科技教育司分工负责,发展计划司、农垦局、办公厅、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直属机关党委参加。

4.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人事劳动司、直属机关党委分工负责,发展计划司、农垦局、办公厅、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参加。

5.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省政府为主负责,部内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联系,办公厅、人事劳动司、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发展计划司、农垦局、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直属机关党委参加。

附件2: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方案

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

一、指导思想

粮食安全不仅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要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宏观调控;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施重大粮食项目工程,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单产,转变增长方式,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工作部署上,立足2006年,着眼今后五年。

二、行动目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全面加强,粮食种植面积总体稳定,优质专用粮食比重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要。行动的具体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亿斤,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力争到“十一五”期末粮食平均亩产达到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充分发挥主产区和大型垦区作用,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2006年要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力求做到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粮食单产稳步提高,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节本增效有新的进展,为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好步。

三、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加快484个县(场)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新一轮沃土工程等五大项目建设,切实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加快主要粮食作物优势区域规划实施,构建优势粮食产业带;大力开展主推品种、主导技术和主体培训,加快重大增产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落实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粮食增产和优化结构的带动效应;加强种子等农资市场监管,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一)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200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6亿亩左右水平。全面开展耕地地力建设,力争到2010年使2亿亩中低产田的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亩产出量增加200斤;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二)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粮食单产要在2005年较高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使科技进步对单产的贡献率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54%以上。

(三)加强物质装备能力

提高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利用率,农机装备水平要明显提高。2006年化肥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0年利用率达到35%;2006年农药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35%;农机作业水平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43%.(四)增强抗御风险能力

粮食生产生物灾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同时,把自然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强化政策支持能力

逐步充实完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政策支持保护体系,建立落实政策的有效工作机制和方法。

四、重点工作

(一)主攻优质高产

以实施良种补贴和科技入户工程为手段,促进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杂粮优质高产,重点推广南方水稻免耕抛秧、超高产栽培以及机插秧、小麦氮肥后移和精量半精量播种、玉米覆膜及增密、大豆窄行密植等10项增产增效技术。每个作物跟踪1~2个省份,比如小麦重点跟踪安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重点跟踪湖南超级稻和黑龙江垦区叶龄诊断模式栽培技术,玉米重点跟踪吉林节水高产栽培和内蒙古青贮玉米种植,大豆重点跟踪黑龙江垄三栽培和窄行密植等技术。同时,重点联系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今年受我部表彰的50个粮食生产先进县的优质高产创建工作。选育高产优质品种,建立和完善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体系,2006年在全国建设400个展示示范区。

(二)扩大测土配方施肥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推进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优化肥料结构。2006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计划覆盖面积6.8亿亩,免费为1亿农户提供培训服务,赠送500万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图,力争2006年项目区亩节本增效25元以上。

(三)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通过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和启动新一轮沃土工程建设,实施“增、提、改、防”技术措施,开展保护性耕作,加强土地平整和田间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粮田,全面提高耕地质量。

(四)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以植保工程和优粮工程病虫害防控项目为带动,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新型药械,加强蝗虫、条锈病、稻飞虱、玉米螟等重大病虫鼠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力度,完善灾害应急预案,抓好防控措施落实。

(五)促进粮食生产经营产业化

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抓好郑州小麦交易会、长春玉米产销衔接会和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等产销活动,强化信息引导和服务,推进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产销衔接,发展订单生产,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五、行动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注重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向粮食生产领域流动。根据市场需求,组织优质粮食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粮食价格,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突出优势产区,兼顾非主产区

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求,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品质结构,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粮食产业带,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加大对13个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充分发挥大型垦区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的优势,稳定全国粮食生产大局。同时,兼顾粮食非主产区,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三)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增产、增效技术

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目标,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广增产增效技术,增强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不断增加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以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积极发展“订单”生产,推进粮食加工转化和过腹转化,构建新型的粮食生产、加工、消费和经营体系,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效益。

(五)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强化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藏粮于库”转向“藏粮于地”,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粮食发展新路子。

六、保障措施

(一)整合系统力量

继续坚持部粮食生产联席会议和部领导粮食生产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我部有关方面的作用,整体、协调推进工作。同时,部种植业系统根据职责和任务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二)做到上下结合

按照开展行动的具体方案,对各省区市,要明确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农业厅局主管负责人和有关处室站,确保行动开展扎实有效。

(三)发挥专家作用

建立专家组,发挥专家咨询、指导、培训的作用,使行动开展更加科学和规范。

(四)细化实化工作措施

要制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工作月历”,每项工作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行动实施进行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五)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组织专家研究制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价体系。结合每年的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粮食生产大户的表彰,将开展行动的绩效作为表彰的重要考核内容,充分肯定并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六)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

协调落实项目资金。继续争取新的投资渠道,加大投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科学合理利用进出口和储备吞吐,调节粮食市场,保持粮食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

七、责任分工

根据工作措施和要求,落实任务到司、责任到处、工作到人。

(一)负责人

范小建副部长、薛亮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陈萌山,曾衍德协助。负责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协调并督促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绩效评价。

(三)具体责任分工

相关司局根据任务分解,明确一位司局级领导为责任人,并落实责任处室及责任人。

1.主攻优质高产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曾衍德、农垦局丁力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李立秋,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粮油处万富世、种子处李恩普、行业发展处杨志维、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科技教育司综合处杨礼胜、农垦局农业处杭阿龙、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处谢建华、经济作物处张毅等负责。

2.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李昌健、财务司王正谱、农机化司刘恒新和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栗铁申,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许发辉、行业发展处杨志维、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农机化司监管处张汉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技术处高祥照等负责。

3.促进耕地质量建设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李昌健、发展计划司邓庆海、农机化司刘恒新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栗铁申,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许发辉、行业发展处杨志维、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发展计划司行业发展一处曹华、农机化司科技处范学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质量监测处辛景树等负责。

4.加强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王守聪、财务司王正谱、发展计划司邓庆海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钟天润,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陈友权、行业发展处杨志维、发展计划司行业发展一处曹华、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农机化司监管处王国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处张跃进、病虫防治处朱恩林、农药与药械处邵振润、植物检疫处王福祥等负责。

5.促进粮食生产经营产业化工作。责任人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中心刘新录、种植业管理司曾衍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李立秋,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粮油处万富世、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中心产销促进与信息服务处陈永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处谢建华、经管司产业化指导处王维友等负责。

附件3: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

一、指导思想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准确把握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形成和发展所处阶段及其特征,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产业链条对接和延伸,培育知名品牌,积极推进产业整体开发,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二、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全面提升产业带的规模化建设,提高产业整体开发水平,实现“四个促进”:

——促进产业聚集。产业链条进一步有效对接和延伸,产业带内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进一步协调发展,订单农业面积年均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农产品加工率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

——促进生产上规模。产业带的生产集中度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促进产品上档次。优质化率年均提高3~6个百分点,90%以上的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促进服务上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检测能力能够满足现有国家标准的要求,检测参数在现有基础上年均提高10%,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8%以内,农产品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6年,选择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推进,即:黄淮海中强筋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等产业带。

三、主要任务

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产业整体开发,在促进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知名品牌带动上下功夫。

(一)提高良种覆盖率

围绕提高良种覆盖率和集约化供种水平,在专用小麦、水稻、棉花、“双高”甘蔗的产业带,建设完善一批新品种研发、良繁、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在柑橘、苹果产业带建设一批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使新发展和改造的果园实现无病毒化;在奶牛产业带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场,加快品种改良;在出口水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及原良种繁育场,提高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能力。

(二)提升标准化水平

在产业带内选择100个重点县市,建设一批生产(养殖)基地,主要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在此基础上,按照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要求,加强标准培训,推动标准入户,进一步推进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把生产(养殖)基地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延伸产业链条

立足产业整体开发,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加工企业,加大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优势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增强保障能力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方式,推广一批节约资源,降本增效的实用技术;加强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完善一批基层检验检测机构;健全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体系,重点建设县乡两级基层防疫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五)培育知名品牌

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名牌开发策略,帮助企业搭建国内外市场营销平台,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商标和品牌。

四、重点工作

(一)推介一批优良品种

小麦重点推广藁9415、豫麦

34、郑麦9023、济麦20等中强筋专用品种;水稻主推空育131、垦稻11号、垦稻6号、01562等优良品种;棉花主推新路早19号、21号、24号及中棉所35号、41号、43号等优良品种;苹果主推美国8号、藤木1号、嘎拉、元帅系、新红星、红富士、秦冠、粉红女士、国光、澳洲青苹等优良品种;柑橘主推早熟温州蜜柑、椪柑、蕉柑、脐橙、柚类、杂柑类等优新适宜品种;甘蔗主推新台糖16号、22号、台优、新台糖25、26和27号、桂糖21号、桂引9号、粤糖93/159和赣蔗18号等优良品种;奶牛重点推广荷斯坦奶牛;出口水产品重点推广对虾、贝类和藻类等优良品种。

(二)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

选建、改造、升级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完善新品种研发、良繁、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其中:新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个、小麦改良分中心2个、区域技术创新中心4个、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11个、续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8个;新建水稻改良分中心1个、水稻良种繁育基地1个、区域技术创新中心2个,续建水稻良种繁育基地1个;新建棉花改良分中心1个、棉花良种繁育基地2个、棉花原原种基地1个、天然彩色棉花良种产业化基地1个;新建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建设3个;新建柑橘良种繁育基地4个;新建甘蔗良种繁育基地1个2新建奶牛良种场3个,建设一批对虾、扇贝、蛤、梭子蟹、牡蛎、皱纹盘鲍、裙带菜和海带良种场。

(三)制修订50项标准,建设100个生产基地

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规划》,重点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通过实施优粮工程、粮棉油糖基地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专项等,重点建设100个农产品原料生产(养殖)基地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养殖)基地。其中:在黄淮海中强筋小麦优势产业带建设26个生产基地,在三江平原水稻产业带建设41个生产基地,在新疆棉花产业带建设3个生产基地,在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建设1个生产基地,在桂中南“双高”甘蔗产业带建设1个生产基地,在东北奶牛产业带建设3个生产基地,在8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内建设2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四)推选产业带建设50个典型县,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8个产业带核心区内,推选产业带建设50个典型县;选择一批较为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以重点扶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组织一次现场观摩会,参观洛川苹果产业带建设成果,学习陕西促进苹果产业集聚经验。

(五)推广一批关键技术

在专用小麦、水稻和棉花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双高”甘蔗、柑橘、苹果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和产后处理技术;在奶牛产业带,加快推广人工受精、胚胎移植、配方饲料、规范化饲养和鲜奶收集与运输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出口水产品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健康水产养殖技术;在产业带内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联户和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在8个产业带优先开展以“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

(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监督检测机构。其中,在黄淮海小麦产业带建设3-5个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检测分中心,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

(七)加强疫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

全面完成东北奶牛和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产业带基层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在黄淮海小麦产业带建设一批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加快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带非疫区建设,新建8个监测站。

(八)开展品牌认定和推介工作

继续开展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工作,制定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起草《中国名牌产品评选认证办法》,通过组织参展、媒体宣传、开设专柜等办法,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举办第二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奥运经济论坛”,开展产品展示、引资交流、交易洽谈、产品推介、技术讲座等活动,向奥运会组委会市场部推荐一批名优产品。

五、行动原则

(一)遵循发展规律,分类指导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在正确把握产业带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产品的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克服产业结构雷同,选择最佳产品开发技术路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产业带持续健康发展。

(二)把握阶段特点,重点突破

针对规模扩张阶段的特点,重点解决品质不优、服务水平不高、产品销路不畅、加工深度不够、产业链衔接不紧等问题,明确主攻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产业带建设质量。

(三)加强政策引导,扶优扶强

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科技、服务等政策,对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大户,以及产业带发育较成熟的县市予以重点倾斜,促进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

(四)坚持市场导向,多方参与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发挥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创新建设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措施

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进展、有关扶持政策落实情况、推进产业带建设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等,针对不同产品的典型区域,组织部内有关司局及专家分片进行专题调研,提出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对策措施。

(二)整合现有资源

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工、管理有序”的要求,适当整合我部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8个优势产业带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提高整体效益。

(三)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

依托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校和专家的作用,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生产与科研相互配合、协调互动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总结交流和扩大宣传

及时总结交流各地的好做法和典型经验。同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开辟专栏,在农民日报上开辟专版,组织系列宣传报道,推广各地产业带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不断引向深入。

七、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到处、工作到人的要求,明确工作分工和责任。

(一)负责人

张宝文副部长、朱保成组长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发展计划司总牵头,负责牵头制定行动方案,协调落实建设措施。牵头责任人杨坚,邓庆海协助,具体工作由计划司发展处胡元坤、王晋臣负责,投资处、行业一处、行业二处、资源区划与开发处、监管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工作。

(三)参与单位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等司局在各自的职责内负责相关工作,明确责任处室、责任人。相关责任司局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协助配合单位。

(四)具体责任分工

1.提高良种覆盖率。该项活动中推介一批优良品种由科技教育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2.提升标准化水平。该项活动中制修订一批生产标准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建设100个生产基地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3.延伸产业链条。该项活动中召开现场观摩会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具体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推选50个产业带建设典型县由发展计划司负责,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4.增强保障能力。该项活动中推广一批关键技术由科技教育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提升检验检测能力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负责,发展计划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加强疫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由发展计划司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5.培育知名品牌。该项活动中品牌认定和原产地保护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负责,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推介一批知名品牌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企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附件4:

农业科技提升行动方案

为加快建立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

一、指导思想

农业科技进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创新强源、转化增效、培训增智、服务增力”的总体思路,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促进科研攻关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行动目标

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形成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基本能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快速通道,突破农业技术成果扩散的“瓶颈”;构建农民科技培训的骨干网络,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构建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拓展现代手段改造传统农业的发展途径。行动的具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重点区域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培训1亿农民;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7.5个百分点,达到45%左右;全国80%以上的县级区域建立起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每年拉动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0.5个百分点。

三、主要任务

(一)农业科技创新

着眼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攻克农业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和制约“三农”发展瓶颈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有效支撑未来十年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2006年,建设完善10个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5个农作物区域技术创新中心,1~2个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

(二)农业科技推广

以示范户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建设,完善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牵动,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机制,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推广的新模式。积极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应用重大农业技术,到2010年,培植100万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万农户,重点示范区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引导农民发展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1万个,使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三)开展农民培训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民转岗转业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10年,农民科技培训5000万人,受训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明显提高,适应市场能力明显增强;农民转岗转业培训5000万人,农民遵守法纪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明显提高,转岗转业的职业技能明显增强。

(四)农业机械化

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提升农机跨区作业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左右;保护性耕作示范应用面积达到1800万亩以上;水稻主产区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45%.(五)农业信息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全面满足推进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和建设新农村对农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专项行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基本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充分信息与完善市场的客观要求,整体运行功能接近同期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四、重点工作

(一)加强超级稻研究与示范

全面实施《中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规划(2006-2010年)》,加快超级稻育种方法和材料创新;加强广适性超级稻品种培育;深化亩产900公斤超级稻新品种探索研究;切实抓好超级稻示范推广,在全国16个省(区、市)推广超级稻品种和配套技术,推广面积达到6500万亩。

(二)组织实施十大农业科研项目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情况,组织开展矮败小麦育种、高产栽培、动物重大疫病、三系杂交棉、动植物基因资源挖掘、飞蝗草地螟、现代奶业、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生物质能源开发、新农村发展模式等十大科研项目。

(三)集成九大农业核心技术

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以优质高产水稻、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抗虫杂交棉、饲料添加剂、名优水产养殖、粮食收获机具、重大畜禽疫病防控和农作物秸秆转化技术为核心,组装和集成相关配套技术、设备、工艺,加快关键技术成果的中试和熟化,完善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四)引进40项农产品加工与产业升级技术

以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关键技术问题为重点,以为企业服务为切入点,主要进行40种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引进、合作、创新和应用。同时,通过联合执行项目,推动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解决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才缺乏、科研与企业脱节的问题。

(五)提升20个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

重点对20个不同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探查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适合我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争取实施一批产品新、规模大、对行业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出60名左右的农业高技术企业家。

(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扩大实施规模,在200个县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养2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00万农户。完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发布制度,拓展实施内容,由单一作物的种植示范模式向多种作物种植示范模式转变,由单一种养技术推广应用向生产、生态、生活综合技术推广应用转变。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生猪、奶牛、农机、渔业的基础上,新增肉牛、肉羊、果树、茶叶等示范产业。颁布《“十一五”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规划》、《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农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

(七)推广10项重大农业技术

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栽培、小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玉米青贮、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种子包衣、水产养殖水质调控、奶牛及生猪人工授精等10大农业技术。确定实施区域、规模和内容,探索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补贴的有效方式。

(八)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全国选择500个县1万个村,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发展要求,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开展示范性培训。中央财政扶持培训50万人,带动地方培训200万人。以绿色证书工程为载体,通过集中授课、发放技术手册和远程培训手段,采取多元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按照农业生产的岗位规范要求,对农村的生产骨干开展农业科技知识的系统培训,培养250万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

(九)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以阳光工程为载体,对农村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民开展转岗转业培训。对1000万农民开展权益保护、法律常识、城市生活常识、安全生产、卫生健康等知识的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遵守法纪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央财政扶持,对300万农民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带动地方培训300万人。

(十)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积极争取扩大资金投入和补贴规模,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推进水稻、大豆、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重点,充分尊重农民购买农机自主权,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拉动效应,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十一)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在北方旱作地区,继续示范推广以秸秆覆盖、少免耕播种、病虫草害控制、深松4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建设91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实施保护性技术示范县达167个,新增实施面积133万亩,使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通过示范区建设、宣传指导和技术培训等措施,强化关键技术要领到位,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十二)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培训

在水稻主产区的50个县,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示范培训,培训农民10000人以上,新增机械化插秧面积10万亩。到2010年,在水稻主产区250个县(场)建设机械化育秧培训示范区,带动水稻主产区种植机械化水平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

(十三)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试点

以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为依托,在河北、山东玉米种植大省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培育玉米机收市场,促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

(十四)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

每年组织百万台大中型农业机械进行跨区作业。作业季节由“三夏”扩大到春、夏、秋三季,作业领域由机收扩大到机耕、机播、机械化秸秆还田等作业环节,作物由小麦扩大到水稻、玉米、马铃薯等重点作物;扩大帮扶作业队数量,加强帮扶作业服务;加强场县共建,促进农场与乡镇合作,开展跨区作业。

(十五)搞好主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信息发布工作

在密切跟踪监测农村经济形势和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走势的同时,重点就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品种,开展生产、进出口、供求、价格及国际市场动态等方面的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制度,提高预警分析报告的质量。编制印发《2006年农业部经济信息发布日历》,1月底前发送到各省(区、市)及地、县农业部门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

(十六)加快推进网络延伸并整合开发涉农信息资源

采取典型示范、扶持引导的办法,狠抓信息服务网络延伸。2006年继续扩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和行政村的信息服务覆盖面。力争发展5万名农村信息员。会同22个有关部委对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摸清各部门信息资源状况及信息需求意向,研究提出信息交换共享工作方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实现涉农信息共享。

(十七)新建设一批“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利用电话网、电视网、电脑网三种载体的优势,建设公共数据库平台,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依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开展多样、交互、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2006年要在总结推广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通过建设,使“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达到100个,覆盖200个县以上。

(十八)推进“金农”工程建设

抓紧编制“金农”工程可研报告,完成初步设计并着手实施。建立“金农”工程建设工作机制,明确相关单位职责与任务。成立专家顾问组,为项目可研编制和项目实施提供咨询服务,同时着手组织制定项目建设标准规范,开展项目建设培训与项目启动工作。通过“金农”工程建设,建立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三大信息应用系统,整合国际国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五、行动原则

(一)坚持长期谋划与近期安排相结合

近期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加大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支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中长期以夯实基础、强化源头创新为主,加强原始创新,增强科技储备,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二)坚持整合资源与创新机制相结合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安排,协同行动。创新科研、推广、培训、服务机制,构建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

(三)坚持植根产业与服务全局相结合

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以实施重大科技提升项目为切入点,突出产品产业导向,强化辐射带动,全面促进各产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由部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成员由科技教育司等相关司局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整个行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各省区市也要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工作责任。根据五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集中优势,形成合力

整合农业科研、推广、培训、农机和信息服务的项目和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推广、培训单位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资源的作用,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集中优势,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形成突破。

(三)规范管理,加强督查

根据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办法,形成有效的管理、评价、激励和监督机制。组织力量定期对行动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保证整个行动的目标任务能够按时足额完成。

(四)及时总结,扩大宣传

对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建立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的成效,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农业科技的良好氛围。通过典型事例宣传,调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七、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到处、工作到人的原则,明确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张宝文副部长、朱保成组长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

(三)具体责任分工

1.农业科技创新

责任人科技教育司张凤桐、分管责任人科技教育司石燕泉。参与单位有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种植业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人事劳动司、财务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乡镇企业局、科技发展中心、农广校、农学会。

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科研计划处程金根、引进开发处刘艳、综合处杨礼胜,发展计划司郭永田、行业一处李睿,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周圃国,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质量处李安宁,畜牧业司畜牧处王俊勋、渔业局科技处董金和,农垦局热作处董宝凤,乡镇企业局科教处杨泽钊负责。

2.农业科技推广

责任人科技教育司张凤桐,分管责任人科技教育司陈凤秀。参与单位有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人事劳动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财务司、畜牧业司、农垦局和渔业局。

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科技推广处朱岩、种植业管理司综合处何才文、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质量处李安宁、畜牧业司行业发展处刘继业、渔业局科技处董金和、农垦局农业处孙克俭负责。

3.农民培训

责任人科技教育司张凤桐,分管责任人科技教育司陈凤秀。参加单位财务司、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业部农民培训中心。

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寇建平、财务司李洪涛、产业政策与法规司黄延信、农业部农民培训中心陈肖安负责。

4.农机化促进工作

责任人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王智才,分管责任人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刘恒新。

具体工作由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产业发展处王家忠、科教质量处范学民、监督管理处张汉夫负责。

5.推进农业信息化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玉香、分管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兴旺。参加单位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农业部信息中心。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信息统计处陈丽水、财务司专项处李洪涛、发展计划司投资处郭永田、农业部信息中心韩福军、科技教育司朱岩负责。

附件5:

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方案

为加快我国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

一、指导思想

转变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优质安全动物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倡导、推广健康养殖,重点发展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资源合理利用,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使养殖业尽快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和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做出新的贡献。

二、行动目标

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的总体目标是,推进畜牧水产业养殖品种良种化、养殖生产标准化、质量监管全程化、生态环境友好化、市场经营产业化,加快畜牧水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组织化建设步伐。畜牧水产业继续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养殖水域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现代畜牧水产业生产体系初具规模。具体行动目标是,到“十一五”末,畜牧水产业生产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左右。初步实现畜牧养殖方式人畜分离,适度规模饲养比重进一步提高;完成主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推广普及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水产养殖方式,部分实现水产工厂化和池塘养殖循环用水和废水达标排放,健康养殖方式在养殖业中的采用率达到6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广良种,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

一是全面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建设一批畜禽、水产原良种和优良草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和基因库。二是培育自主育种能力。建立国家育种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我国独立和相对完整的畜禽、水产和草种育种体系,减少对引进国外良种的依赖。三是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加快良种工程二期规划的实施,继续进行草种基地建设。加大奶牛良种和草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探讨水产良种补贴途径和方法,提高良种覆盖率。

到2010年对10个主要畜禽水产养殖品种开展选育工作,重点培育3~5个优良新品种。肉牛良种覆盖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40%,奶牛由70%提高到80%,羊由60%提高到65%,蛋鸡、白羽肉鸡和猪基本实现良种化。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由50%提高到70%.(二)推行健康养殖,改变落后的养殖方式

一是加强畜禽养殖小区的规范化建设。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饲养方式,实行统一的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饲养管理、市场销售服务。突出做好畜禽排泄物、废弃物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重点对养殖小区污染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进行补贴。二是全面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开展重点养殖水域滩涂资源及养殖容量调查,加快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颁布实施,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利用水域滩涂资源。三是加强标准化示范。加大畜牧水产业标准的宣传推广应用力度,加强标准化技术培训和知识宣传。选择一批畜禽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示范,按照标准化管理要求,实施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环境监管,为标准的广泛采用提供良好的模式。四是建立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场。改造传统老化池塘,清淤扩容,配备、完善循环水和废水处理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五是抓好实用技术推广。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机械化挤奶、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实施良种良法配套,重点推广全混合日粮(TMR)养殖技术。水产养殖鼓励使用全价配合饲料,逐步改变依赖冰冻小杂鱼投喂的养殖方式。六是提高工业饲料利用水平。制定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饲料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较强的加工能力,提高配合饲料普及率。

到2010年,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生猪业达到50%,蛋鸡业70%,肉鸡业85%,奶牛业60%,肉牛业45%,肉羊业50%.水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全面启动,大水面养殖环境质量符合功能用水标准;工厂化、池塘养殖循环用水、废水达标排放的技术和方法取得突破;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推广面不断扩大。工业饲料总产量达到1.3亿吨,饲料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5%以上,工业饲料普及率平均水平达到50%,饲料资源有效利用,全价配合饲料使用率提高。

(三)实施生产全过程监管,提升养殖业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制定和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产品质量标准,重点完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运和保鲜标准,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二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展科学用药培训、指导,逐步实施处方药制度。建立养殖场生产档案、养殖用药记录和产品标识制度,重点对跨地域流通的主要养殖动物活体及产品进行可溯源标识。三是建立完善动物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开展配合饲料质量抽检,引导工业饲料市场良性发展。加强动物产品药残、污染物检测。对主要养殖品种进行瘦肉精、孔雀石绿、氯霉素等禁用药残检测,公布检测结果。四是强化公共危机应急反应能力。建立渔业水域污染、生态灾害应急反应机制,跟踪监测重大污染事故、赤潮灾害等发生和变化情况,及时发布公告,加强水产品安全质量检测,防止受污染水产品上市,积极采取工程、生物、技术措施降低污染和灾害造成的损失。五是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健全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和疫情报告制度,提高应对突发性重大疫病的能力。开展生态、免疫预防技术试点,提高水产养殖病害生物防控技术水平。

到2010年,基本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动物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验检测和监管体系健全。基本完成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信息处理及疫情通报机制初步建立,重大水生动物疫病蔓延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100%的动物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动物产品达到60%以上,有机动物产品比重不断提高,重大动物食品生产安全应急机制基本建立。

(四)强化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殖业

一是依法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贯彻实施《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行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灾害防治应急机制。二是以项目实施促进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大力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进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向舍饲、半舍饲圈养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季节休牧相结合的科学饲养方式转变。三是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推广鱼、贝、藻生态互补的立体养殖方式,合理利用资源,改善、修复养殖环境。四是推动三元种植结构的调整。做好专用玉米良种补贴工作,抓紧建立优质饲料粮基地,在粮食主产区积极推行三元种植业结构。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草粮轮作,利用冬闲田种植牧草。

到2010年,草原保护建设禁牧休牧草原面积达10亿亩,全国累计围栏面积达15亿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3亿亩,改良草原面积6亿亩,天然草原家畜超载由目前的36%下降到25%以下。草原植被逐步恢复,草原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大水面养殖环境质量符合功能用水标准。

(五)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强养殖业加工增殖能力

一是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各方面给与重点扶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监督,完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的责任,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二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进行财政扶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提升农户的市场地位,保护其合法利益,降低经营风险。

到2010年,畜牧水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质量监管有力。产业化经营逐步完善,利益分配和运行机制成熟,造就一批大型龙头企业。

四、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广畜禽水产良种

建设和完善良种繁育场50个以上;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奶牛良种冻精补贴95万头以上并对配种员进行培训;建设一批原种场、种质资源保护场和两个畜禽遗传基因库。

(二)推行健康养殖方式

出台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在全国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试点30个,建成养殖小区粪污污染治理示范点30个。制定畜牧业生产技术标准20项,建设标准化示范县10个。开展水产养殖规划布局示范县建设,由省申报、部审批,评选20个农业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示范县。开展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活动,建立100个农业部生态水产养殖示范场。结合科技入户工程,继续推广畜牧业生产十大主推技术,新增17个科技入户试点县,使试点县总数达到34个;发放资料25万册,培训5万人。水产养殖重点推广中国对虾、罗非鱼、海带3个主导品种和水质调控、无公害养殖2项主推技术,培育5000个渔业科技示范户。

(三)实施养殖生产全过程监管

建立完善饲料、种畜禽、草种和畜产品检测中心10个。开展饲料瘦肉精、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监管行动,检测2万批次。加强水产饲料质量抽检力度,抽检2000批次。开展孔雀石绿、氯霉素等抗生素药物残留及污染物残留监测工作,抽检1万批次。建设150个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结合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选择50家养殖池塘开展微生态制剂等先进技术应用试点。选择20家草鱼养殖池塘开展草鱼免疫预防试点。举办安全用药技术和方法培训班,培训渔民1000户,辐射带动1万户;组织对水产养殖基地的用药记录、生产记录等的养殖执法检查。

(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工程,围栏草原建设1亿亩,禁牧草原4480万亩,休牧草原5520万亩,重度退化草原补播改良3000万亩。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建设项目,完成种草建设任务100万亩,草原围栏800万亩。建设秸秆养畜示范县40个以上,做好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开展5家工厂化循环用水养殖试点。推广专用玉米1000万亩。补贴建设一批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

(五)推进产业化经营

继续开展养殖龙头企业的认证,有计划地扶助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30个养殖业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养殖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行动原则

(一)推行健康养殖,强化科学发展

转变增长方式,重点推行健康养殖方式,规范养殖行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殖业,实现产业、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政府引导,坚持农民自愿

整合现有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服务上营造一个适于生产方式转变的大好环境。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其生产经营自主的权利,要因地、因规模、因品种、因生产力水平而异地加以推进。

(三)突出技术更新,推进产业升级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从动物良种、健康饲养、质量控制、环境保护和产业化等方面着手,加快畜牧水产业的设施和技术更新,大力提高养殖的现代化水平。

(四)典型示范引路,以点带面推进

在充分了解各地情况的基础上,认真选择建立示范点、示范区。做好推广和宣传,逐步扩大典型示范对象的范围,借助示范工作推进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各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良好领导工作机制。

(二)整合资源。将行政、科教、推广力量进行整合,将资金、项目向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倾斜,发挥系统整体效应。

(三)争取支持。积极协调计划、财政、环保等相关部门,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为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条件。

(四)广泛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类媒体,大力宣传转变畜牧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和典型经验,为增长方式转变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五)统一行动。将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作为2006年行业工作重点,统一协调行动。

七、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牛盾副部长、朱秀岩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畜牧业司,责任人沈镇昭;渔业局,责任人李健华。

(三)司局和直属单位责任分工

发展计划司:按照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的总体安排,负责组织编制重点建设项目规划、组织项目审批、争取投资,参与项目监督检查及验收总结。责任人李伟方,具体工作由行业发展二处郭红宇负责。

财务司: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监督检查资金使用单位专款专用。责任人王正谱,具体工作由专项处安静负责。

科技教育司:提高畜牧水产养殖业科技创新能力,做好科技入户、规模养殖场沼气池建设和配种员培训工作。责任人石燕泉,具体工作由科研计划处程金根和推广处朱岩负责。

兽医局:做好动物防疫、兽药使用及残留控制以及质量追溯管理等工作。责任人李金祥。

农垦局:做好农垦系统畜牧水产增长方式转变工作。责任人丁力,具体工作由农业处王林昌负责。

国际合作司:做好畜牧水产技术引进、畜禽水产品种资源及外资引进,以及畜牧水产业走出去和有关的国际合作工作。责任人李正东,具体工作由综合处吴昌学负责。

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做好畜牧水产业标准化制定、标准化示范和相关认证工作,做好相关检测中心建设工作,组织农资打假活动。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助工作。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参与畜牧业相关标准制定、畜禽良种和技术推广、宣传示范等工作。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负责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具体负责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养殖用药指导工作,参与国家原良种体系建设、良种推广等工作;参与行动检查、总结和验收活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负责有关研究成果的筛选,探讨现有科技成果与生产实践结合的方式;具体负责养殖方式筛选、循环用水和水处理设施和技术的研究,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改方案和养殖模式;参与行动检查、总结和验收活动。

(四)畜牧业司各处室分工

综合处:负责各个处室工作的协调。

行业处:负责整个行动方案业务综合和项目申报、评审、实施和总结,十大技术推广的培训工作,标准的制定,调研产业化经营模式。

饲料处:负责开展饲料瘦肉精、动物源性饲料和水产饲料产品检测的专项行动,秸秆养畜项目工作的具体实施。

草原处:负责草原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工作。

畜牧处:负责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的制定,以及种畜禽场、良种补贴和小区建设粪污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的具体实施。

(五)渔业局各处室分工

综合处:负责协调有关宣传工作。

计划处:负责协调发展计划司、财务司落实相关工作。

科技处:负责相关技术与标准的制定、修改和实施;组织实施渔业科技入户行动。

市场处:负责水产养殖产品药残检测,协调水产养殖产品贸易纠纷,落实渔业保护政策。

资环处:负责松花江水域水生生物污染物监测、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和水产养殖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等相关工作。

养殖处:负责整个行动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总结,协调行动实施过程中具体事宜。附件6: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

为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重要作用,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

一、指导思想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统筹协调发展;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提高原料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二、行动目标

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要始终围绕提高对农户的带动力这个核心,带动能力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增值这个关键,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每年提高0.1个点。到2010年末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龙头企业集群有大发展,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和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

——农产品加工水平有大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50%~60%,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

——基地建设布局更优化,根据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以及农产品出口需要,建设一大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带动农户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

——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大突破,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培育驰名商标100个以上;

——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有大提升,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力争使更多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三、主要任务

(一)以提升竞争力为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围绕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到2010年,在种养业、特产业等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带动行业发展的大企业集团,发展100个左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培育农产品驰名商标100个以上。

(二)以提高带动力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通过加快立法、项目带动、示范推广,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发展。到2010年,使更多的农户通过合作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三)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建立完善四个机制

经过不断探索,总结不同产业和产品的利益联结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行业协调机制的经验与模式。到2010年,四个机制建设逐步完善。

(四)以发展精深加工为突破口,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

一是推进技术创新。拟争取国家立项建立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拟在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基础上,建设全国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在优势农产品产区,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一批重点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分中心。健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接,组建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或企业技术创新机构,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引进、研发、推广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对经专家筛选论证的140多项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行业的重大关键加工技术,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引进、研发和推广。

二是优化加工布局。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农产品加工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推动示范基地建设。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和大城市郊区,选择一批与资源和市场需求配置合理、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和经济优势的农产品加工区域,建设一批全国示范基地。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建设一批与加工业配套、标准化程度高的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以及特色示范基地。

三是主攻加工增值。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产业。

(五)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强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作用。到2010年,基本建成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推行良好生产操作(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和ISO9000等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框架。

(六)以强化服务功能为支撑,构建四个平台

到2010年,基本完善对信息服务、市场开拓服务、技术培训服务、创业发展服务平台的构建工作,形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宏观调控和指导服务的工作体系。

四、重点工作

(一)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开展龙头企业集群试点,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推开。开展龙头企业创名牌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启动龙头企业创名牌活动,以品牌拓市场,靠品牌提高竞争力。指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推动优势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打造行业“航母”。

(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配合全国人大积极推进合作社立法进程,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范围,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

(三)建立完善四个机制

1.利益联结机制。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试点,探索适合不同产业、不同产品内在发展要求的利益联结方式。总结推广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的做法和经验,强化龙头企业为农户服务的功能。发展规范订单农业,完善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

2.风险保障机制。探索依托龙头企业设立风险基金,帮助农民规避生产经营和市场风险的有效办法,引导龙头企业按照风险共担原则带动农户投保,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

3.监督约束机制。重点加强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动态监测,开展第三次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监测,完善两年一次的监测制度。

4.行业协调机制。组织开展对农业行业协会方面的调研,在此基础上,选择部分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引导组建行业协会,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价格形成、权益保护、争端解决等为内容的行业协调机制。

(四)重点发展精深加工

完成建立国家及重点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的可行性研究;示范推广20~30项农产品加工适用和重大关键技术。结合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组织粮食加工企业进行技术设备工艺的改造与创新,提高其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能力。选择具有出口优势的加工产业和产品,进行培育试点。重点从标准化生产及全程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培育。

(五)推进标准化建设

制定并发布实施《“十一五”农产品加工标准制修订指南》。选择10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试点。

(六)加强指导与服务

1.在信息服务方面。完善农业产业化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统计和分析,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和完善农业产业化信息网建设,组织编写《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举办“中国农业产业化高峰论坛”。健全完善农产品加工信息网络,利用这个平台推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科研、企业与企业间的互动,发挥其行业引导与指导的作用。构建农产品加工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2.在市场开拓方面。继续举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西部行动,督促落实龙头企业支持四川仪陇县、通江县发展的有关活动。继续举办玉米产销衔接活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奥运经济精品展示活动。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大力促进农产品出口,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相关国际农产品展销展示活动,建立国内外政府、企业间农产品加工业的交流机制。

3.在技术培训方面:继续开展蓝色证书培训,依托现有培训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重点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依托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及其在华北、华东等地的分院,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基层辅导员进行培训。继续开展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厂长经理培训和农业产业化指导部门人员培训。

4.在创业发展方面。制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创业的实施意见,对新办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

五、行动原则

(一)服务“三农”

紧紧围绕“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以农民为本,通过不断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使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真正得到实惠。

(二)政策扶持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扶持,把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各项内容落到实处。

(三)市场导向

充分尊重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农产品加工、建设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要充分考虑市场前景、当地资源条件和技术可行性,立足提高现有生产能力,不盲目铺摊子、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要尊重各方意愿,鼓励多样性。

(四)分类指导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实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子,不搞形式主义。

(五)创新促发展

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更新发展观念;以试点示范为先导,创新发展模式;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又快又好的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各级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部署,整体协调推进。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乡镇企业局按照分工牵头组织实施各项具体任务,落实相关责任。各有关司局按照分工参与实施,做好协调配合。

(二)协调配合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涉及多部门、多行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形成多方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局面。要积极争取计划、财政、商务、银行、证监会、税务、土地、工商、科技等部门的支持,形成推进行动的合力。在不改变现有计划、资金、项目运行方式及隶属关系的条件下,引导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与促销等部内实施的相关工程与项目资金,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倾斜,统筹协调行动的各项工作,形成实施行动的资金保障。

(三)跟踪指导

任务具体承担单位要及时交流工作进展情况,遇有重大情况要加强沟通,确保行动实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目标管理,建立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在行动实施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加强动态管理,总结阶段性成果,及时掌握行动实施的进展,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确保推进行动有效实施。

(四)扩大宣传

根据行动实施的不同阶段和具体要求,制定宣传方案,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组织新闻媒体宣传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宣传实施行动的重大意义、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促进“三农”发展的典型经验。通过典型宣传,示范带动,推进行动深入开展。

七、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范小建副部长,薛亮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责任人郑文凯,分管责任人黄连贵;乡镇企业局,责任人甘士明,分管责任人卢永军、张步江。

(三)具体责任分工

1.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

农业产业化处:责任人王维友;具体任务:开展龙头企业集群试点,组织龙头企业创名牌活动;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试点,进行第三次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监测;加强和完善农业产业化信息网建设,组织编写《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举办“中国农业产业化高峰论坛”;督促落实龙头企业支持四川仪陇县、通江县发展的有关活动,举办玉米产销衔接活动;开展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厂长经理培训和农业产业化指导部门人员培训。

专业合作处:责任人赵铁桥;具体任务: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配合全国人大做好合作社立法调研和起草工作,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基层辅导员进行培训。

2.乡镇企业局

农产品加工处:责任人张纪新;具体任务:示范基地建设,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西部行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奥运经济精品展示会;对新办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创业服务。

科教质量处:责任人杨泽钊;具体任务:建立国家及重点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健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推广农产品加工技术;制定并发布《“十一五”农产品加工标准制修订指南》,构建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继续开展蓝色证书培训。

信息统计处:责任人傅金凯;具体任务:健全完善农产品加工信息网络。

3.参与司局

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参与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审查和政策性文件的制定。

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共同组织玉米产销衔接活动、龙头企业创名牌活动;加强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建设。

发展计划司:协调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政策,争取对产业化、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支持。

财务司:协调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安排具体财政资金投资项目。

科技教育司:建设国家及重点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展蓝色证书培训。

种植管理业司:示范基地建设,玉米产销衔接活动。

畜牧业司:示范基地建设,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农垦局:示范基地建设,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渔业局:示范基地建设,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参与编写《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参与举办“中国农业产业化高峰论坛”,共同修改定稿《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

乡镇企业发展中心:参与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参与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参与创业发展平台的构建。

附件7:

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方案

为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

一、指导思想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于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保障广大城乡居民的绿色消费,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意义重大。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质量安全的理念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以绿色生态的理念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农民增收与资源利用的协调统一,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行动目标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总体目标是,通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业标准化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升级拓展、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农产品品牌创建等6项工作,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的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农产品市场运行的现代化和农产品营销的品牌化。行动的具体目标是,经过“十一五”的努力,90%以上的初级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高,力争主要初级农产品出口100%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从净化源头上抓质量安全

全面贯彻落实《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坚持农资打假属地管理原则,积极落实农资打假工作责任制。在粮食主产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组织实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程。到2010年启动部级试点县(市)100个,带动省级试点县(市)200个。五年创建部级定点农资市场100个。

(二)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从农业全过程管理上抓质量安全

切实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坚持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相结合、产前产中产后相呼应、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全程控制。到2010年,农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完成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00项,地方标准12000项,农业技术标准的国际采标率每年提高5%。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500个,带动各地建成标准化农产品原料基地(含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场,无规定疫病区等)1000个,出口基地30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2000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增强。

(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从健全机制上抓质量安全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加强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例行监测范围,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能力。到2010年,重点支持完善90个部级质检机构和1200个县级质检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部级例行监测范围扩大到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主要农产品,省级例行监测扩大到所有地市。部省实现检测资源共享、检测信息互补的工作格局,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四)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工作,从规范流通环节上抓质量安全

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经营领域。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推进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向现代化迈进。到2010年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500个;部级定点的生鲜类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场地挂钩进货的交易量达到市场总交易量的60%以上;批发市场上果蔬类产品经包装上市的比例达到70%以上。

(五)开展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工作,从促进优质农产品国内外对接上抓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搞活农产品流通,扩大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全力推进国内、国外一体的农产品营销促销体系建设,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从培育优质放心产品上抓质量安全

以农业品牌化建设为中心,积极开展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工作。鼓励地方特色农产品申请原产地保护,形成一批地方品牌,提高区域认同度。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管理,提升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整合农业品牌资源,加强对农业品牌的监管和保护。

四、重点工作

(一)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启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部级试点县(市)20个,出台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指导意见,规范农资连锁经营管理制度,推进农资直销和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在春耕和秋播前等农资购销高峰季节结合南北两地农时,统一组织对重点地区的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进行质量监督抽检,提高抽查密度,扩大抽查范围,依法公布抽检结果。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治,严格市场准入。重点选择20个辐射带动作用强、交易规模大、辅助配套设施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的农资市场,创建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推动农资市场规范管理和自我约束,为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创造良好环境。

(二)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和认证工作

组织编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规划(2006-2010)》,启动首批100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建设,带动各地建成标准化农产品原料基地200个,出口基地60个。继续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计划”,重点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50项左右。按照“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统一部署,形成以深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为主体,以有机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5000个。

(三)加强与WTO相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如SPS/TBT等)研究工作

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启动风险评估等各项基础性工作,加大对国外法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等方面官方评议工作力度,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推动和扩大我国农产品贸易服务。

(四)抓紧启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

重点建设部级农产品质检机构15个,扶持已整合的部级综合性质检中心建设,加快建成一批技术水平高、检验检测能力强的部级质检机构;推动大宗农产品生产县和农产品出口大县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重点建设县级质检机构100个,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和水平。

(五)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控

继续开展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和水产品“氯霉素”等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扩大监测范围。开展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检测。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专项监测、检查工作。继续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饲料中药物残留及违禁药物污染、兽药及兽药残留和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推广使用高效低残农药。启动液态奶中复原乳“4100”专项检测活动,连续开展跟踪检验检测工作,每次抽检四家液态奶主要企业100个样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液态奶生产和市场的监管,指导消费者明白消费。在目前公布例行监测质量安全水平较好和较差城市的基础上,适时公布所有例行监测城市的排序和超标率,提高监测信息透明度。各行业产品质量监测结果,随同全年五次例行监测结果,一并公布。

(六)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

集中改造100个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要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对市场地面、水电道路系统、交易厅棚、储藏保鲜设施、加工分选及包装设施、客户生活服务设施、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市场管理信息化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和卫生保洁设施等10项设施改造升级。通过标准化市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和引导其他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通过实行场地挂钩,市场质量安全检测,维护安全交易,发展现代流通,壮大市场主体,开展加工配送,推进规范包装,强化信息服务,开拓对外贸易,完善公共服务等10项业务功能,全面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七)扩大农业部定点市场规模

重点选择100家规模大、集散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吸纳为农业部定点市场。使农业部定点市场总数达到600家,充分发挥定点市场在农产品市场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发展中介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与企业和市场对接的能力。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等多种形式的市场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八)推进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

组织国内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参加欧洲、日本、美国等10个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支持部属有关单位和地方举办玉米产销衔接会、全国优质油料油脂产销对接会、海南冬季瓜菜交易会等14个优势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办好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九)启动农产品品牌化工作

通过中国农产品博览会、各省农博会、国际博览会等形式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产品展示展销,利用广告、电视、网站、报刊等媒体宣传名牌农产品,开设名牌农产品专销区(柜)等提升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制定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研究起草《中国农业名牌产品评选认定办法》,引导品牌农业发展,规范名牌产品认定。培育、扶持或引进一批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及市场拓展能力的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在农业品牌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业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系,共同打造农业名牌。

五、行动原则

(一)堵疏结合,强化监管

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工作,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从生产到市场的全程监管,做到堵疏结合,强化监管与工作指导并举。

(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和瓶颈问题,实施重点突破。工作中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三)政府推动,市场引导

坚持上下联动,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同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立足国内,着眼国际

在保障国内市场安全消费的同时,通过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开展营销促销,创建品牌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破除技术性贸易壁垒。

(五)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创造必要的工作合力点,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内各专业部门的管理职能,能够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管理的要求有效衔接,做到既各司其职,依法行政,又统一步调,协同作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工作指导协调小组,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负责指导和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部门相应成立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各相关方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二)加强法制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涉及诸多法律法规,配合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完善各项配套法规和政策,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和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开展监管工作。指导各省(区、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促进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依法进行。

(三)加强教育培训

“十一五”期间,依托现有农技推广队伍、检测力量和质量认证机构的人力资源,培养数百名能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并熟练掌握高精尖检测技术和监督管理的外向型高级人才;培养数千名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培训数万名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人员;培养大批按标准化生产的新农民。

(四)整合各方资源

积极争取财政、基建资金投入,力争把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项目计划。在争取外部资源的同时,积极整合内部资源,规范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管理,实行统筹安排。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渠道投资的格局。

(五)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强化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支撑。按照统一规划、面向应用、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等原则,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纵横向相连、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信息化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管能力。

七、责任分工

为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到处、工作到人的原则,确定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牛盾副部长、朱秀岩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责任人张玉香。

(三)参与单位

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责任人李生;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责任人黄连贵;发展计划司,责任人隋斌;财务司,责任人王正谱;国际合作司,责任人李正东;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王守聪;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责任人刘恒新;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兽医局,责任人李金祥;农垦局,责任人吴恩熙;乡镇企业局,责任人卢永军;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监察局,责任人王杰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责任人马爱国;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责任人魏启文;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责任人邢文英;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责任人马爱国。

(四)具体责任分工

农业部各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工作,明确责任处室和责任人。相关责任司局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协助配合单位。

1.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延秋,分管责任人分别由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监察局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市场秩序处曾庆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2.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徐肖君,分管责任人分别由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部科技发展中心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质量标准处董洪岩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延秋、徐肖君,分管责任人分别由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监察局司局、部科技发展中心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质量监督处宋丹阳、质量标准处周云龙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4.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兴旺,分管责任人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市场发展处刘玉国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5.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兴旺,分管责任人分别由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市场发展处刘玉国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6.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徐肖君,分管责任人分别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相关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质量标准处薛志红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附件8:

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方案

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

一、指导思想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循环利用资源,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清洁生产为切入点,以秸秆转化、农村沼气、有机肥利用、生态种植养殖等技术集成为手段,构建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探索污染“零”排放的生态新村模式,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消除脏、乱、差;采取项目带动、政策激励、市场运作、物业管理的方式,培育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不同类型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保育草原、水域和良田,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十一五”期间,在500个县(场)建设10000个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0%以上,推动沼气普及和功能拓展;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改善环境卫生质量;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保育良田;基本实现草原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主要任务

2006年,以“百县千村”为重点,启动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按照每年滚动增加100个县2000个村的规模,逐年扩展,到2010年,建成10000个生态新村。以点带面,典型引路,辐射带动,全面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能源生态建设工作。生态新村建设优先安排在大别山、井冈山、沂蒙山、太行山、武陵山、大巴山、延安等主要革命老区和血吸虫、地氟病等疾病、疫病多发地区,占总数70%以上;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其他相关行动结合。拓展内容和功能,放大示范效应。生态新村要具有代表性,在一个县(场)内集中连片,形成规模。

四、重点工作

(一)开发清洁能源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推广应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推进省柴节煤炉灶(炕)的升级换代。农村沼气建设以“一池三改”为主要内容,引导农民开展改路、改水、改院。在北方适宜地区建设 “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在南方适宜地区建设 “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在牧区与草库伦建设结合,推广“两池(沼气池、青贮池)两灶(太阳灶、省柴节煤灶)两棚(暖圈棚、蔬菜大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小型风力发电。

(二)防治农业污染

实施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示范引导发展秸秆生物气化集中供气;通过建设暗排沟、厌氧净化池等设施,集中净化处理生活污水;建设农田有毒有害废弃物收集设施,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和机械化还田技术。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从源头防治农业污染。

(三)保育草原、水域和良田

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开展增施有机肥的生态补偿试点,鼓励农民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转变;在重要草原地区,实施草原围栏、人工草地、草地改良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开展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牲畜舍饲养,促进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主要海区、江河流域等重要渔业水域,建设人工鱼礁和放流站,实施休渔、禁渔制度,开展珍稀濒危鱼类的增殖放流,增殖和恢复渔业资源。

(四)建设乡村物业

按照国家投入引导、资产集体所有、方式灵活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以村为单元,建立物业管理站或物业管理服务公司,招聘专人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秸秆等废弃物,并负责沼气、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服务。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鼓励企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广泛参与,形成以村为基本单位、农户为基本服务对象的乡村管理服务体系,带动村级服务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五)推动产业发展

依靠技术集成创新,构建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产业链,推进相关产业在区域内聚集和循环式组合。通过沼气建设,带动沼气池施工、管理维护和配件生产等服务产业发展;通过秸秆燃料、肥料、饲料和基料转化,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有机肥产业、秸秆养畜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稻田养殖等生态农业技术,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

五、行动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布局,突出革命老区,兼顾典型生态经济类型区,推广应用适用技术和模式,解决秸秆、粪便、垃圾等资源化利用问题,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新村。

(二)科技支撑,创新机制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着力提升秸秆固化和生物气化、粪便和污水净化、生态种养等关键技术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坚持民办公助、集体所有、市场运营、民主管理,探索建设乡村物业,发展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培育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政府要发挥投入的引导和保障作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服务机制。同时,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参与建设。

(四)典型引路,整体推进

以村为单元,先行建立一批生态新村,辐射带动,整体推进,形成规模,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行动的统一部署,明确工作职责,整合项目资源,合力推进,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分解任务目标,工作措施到村,建立运转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

(二)建立技术支撑机制

建立专家指导组,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作用,把农村沼气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种植、养殖等适用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基层农村能源和环境保护体系的作用,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保证建设质量。引入科技入户的工作机制,组织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

(三)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积极争取财政、基本建设资金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的支持。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探索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形成长效投入机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和个人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进行投入。

(四)建立监督评估机制

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强化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的各项工程建设的全程监督和检查。开展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组织管理的绩效评价,建立奖惩机制。对绩效突出的省、市、县(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建立社会参与机制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激发自觉参与的热情,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人人动手的良好氛围。

七、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张宝文副部长、朱保成组长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

(三)参与单位

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农垦局、渔业局。

(四)具体责任分工

1.开发清洁能源。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具体工作由能源生态处王久臣负责。

责任单位:发展计划司,责任人杨坚,具体工作由投资计划处郭永田负责;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具体工作由行业发展处谢双红负责;兽医局,责任人李金祥,具体工作由防疫处陈国胜负责;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具体工作由资源环保处吴晓春负责;农垦局,责任人吴恩熙,具体工作由科技与社会发展处黎光华负责。

2.防治农业污染。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具体工作由资源环境处王青立负责。责任单位:财务司,责任人王鹰,具体工作由专项资金处李洪涛负责;种植业司,责任人李昌健,具体工作由耕地与肥料处许发辉负责;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具体工作由行业发展处谢双红负责;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具体工作由资源环保处吴晓春负责;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责任人刘恒新,具体工作由科教质量处李安宁负责;农垦局,责任人吴恩熙,具体工作由科技与社会发展处黎光华负责。

3.保育草原、水域和良田。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具体工作由资源环境处王青立负责;责任单位: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责任人黄连贵,具体工作由产业化指导处王维友负责;发展计划司,责任人杨坚,具体工作由投资计划处郭永田负责;财务司,责任人王鹰,具体工作由专项资金处李洪涛负责;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李昌健,具体工作由耕地与肥料处许发辉负责;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具体工作由草原处张智山负责;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具体工作由资源环保处吴晓春负责。

4.构建乡村物业服务机制。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具体工作由能源生态处王久臣负责。责任单位:财务司,责任人王鹰,具体工作由专项资金处李洪涛负责;发展计划司,责任人杨坚,具体工作由投资计划处郭永田负责;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李昌健,具体工作由耕地与肥料处许发辉负责;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具体工作由行业发展处谢双红负责;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具体工作由资源环保处吴晓春负责;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责任人刘恒新,具体工作由科教质量处李安宁负责。

5.推动产业发展。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具体工作由资源环境处王青立负责。责任单位:财务司,责任人王鹰,具体工作由专项资金处李洪涛负责;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李昌健,具体工作由耕地与肥料处许发辉负责;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具体工作由行业发展处谢双红负责;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具体工作由资源环保处吴晓春负责;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责任人刘恒新,具体工作由科教质量处李安宁负责;农垦局,责任人吴恩熙,具体工作由科技与社会发展处黎光华负责。

附件9:

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方案

为有效防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

一、指导思想

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对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影响,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坚决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坚决阻断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对人的感染。

篇2: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

2020年关于深入推进农业

“三减”

行动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在稳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提质、增效、可持续为目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基础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转变施肥用药方式,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化服务组织,坚持农畜结合,发展循环农业,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增加有机肥资源还田,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除草剂减量除残,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打造营养、安全、健康的现代生态农业高标准基地,实现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是节本增效。转变施肥用药方式,坚持作业标准,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率,保障土壤肥力水平和病虫害防控效果不降低,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绿色发展。更加注重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增加有机肥和生物肥投入,采用植保绿色防控技术,促进农产品产量、品质和效益同步增长,叫响x优质生态绿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三是分类推进。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生产实际,加强分类指导,制定分阶段、分区域、分作物控肥、减药目标任务,稳步推动各项措施落实。

四是综合施策。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严格农药使用监管,推进科学施肥用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五是多方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创新实施方式,充分调动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群体积极性,构建合力推进的长效机制。

(三)工作目标

到xxxx年,全市化肥亩均施用量达到xx.x公斤(折纯)以下,比xxxx年减少xx%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xx%,比xxxx年提高xx个百分点;乡村病虫监测网点网格化全覆盖,施药机械标准化率达到xx%以上,除草剂用量减幅达到xx%以上,减少除草剂使用量

x.xx万吨以上;化学农药用量与同等病虫害发生年份相比下降xx%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xx%以上,比xxxx年提高xx个百分点;秸秆还田面积达到xxx万亩以上,有机肥施用量达到xxx万吨;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x%以上,土壤容重降低x.xx个单位,土壤生物群落明显恢复。

二、推进农业“三减”技术路径

(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实现精准施肥。通过“财政扶持、企业建站、免费测土、按户供肥”的模式开展区域配肥站建设,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配肥站建设。到xxxx年,全市农村新建和更新改造区域配肥站xx个,其中新建xx个,更新改造xx个;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面积xxxx万亩,基本全覆盖;氮、磷、钾施用比例力争达到x∶x.x∶x.x的合理水平。

(五)增加有机肥施用。推行畜禽粪便无害化发酵技术,扶持大型养殖企业、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粪便处理设施,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有机肥处理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帮助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在全市扶持建立xx个有机肥试验示范点,大力推行绿色有机种植模式。到xxxx年,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利用设施的比例达到xx%;连续施用有机肥的耕地面积达到xxx万亩。

(六)转变施肥方式。推广水稻机械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减肥增效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示范推广高效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对大豆根瘤菌、黄腐酸、植物酵素、细胞酶等肥料推广应用给予政策补贴。到xxxx年,全市施肥新技术覆盖率达到xx%以上,其中水稻侧深施肥覆盖面积呈逐年上升态势;全市减量施用化肥的新产品覆盖率达到xx%以上。

(七)改进农药施用方式。示范推广生物药剂和环保型药剂,倡导使用高活性农药、高活性助剂、苗后茎叶除草、苗带施药等低农药用量施用方式。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对实施生物防治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适当补助。扩大飞机防控作业面积,大力推广使用标准植保机械。加快农户对自制非标准施药机械的更新换代。到xxxx年,全市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覆盖面积达到xx%以上,绿色防控覆盖面积达到xx%以上;飞防作业覆盖面积达到xx%以上;农村每年更换四轮中型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和水田喷杆喷雾机xxx台以上,每年更换xxx台落后喷杆喷雾机的喷头和喷头体。

(八)建设集中配药服务站。通过国家公益性投入,建设集中配药服务站,开展农药精准配制、包装物和残液回收处理、药械清理等工作,解决农药残液随意倾倒及农药包装物(药瓶、药袋)随意丢弃等问题,有效减少农药面源污染,净化乡村环境。到xxxx年,在全市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范围内,集中配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xx%以上。

(九)提高重大病虫监测预警能力。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开发完善病虫害在线监测信息管理和预测预报系统,建立县(市)以上区域预警及网络管理平台系统,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按照水田每x万亩、旱田每xx万亩建立一个乡村病虫监测点,并聘用x名兼职调查员,配备必要的调查监测设备,实现重大病虫监测网格化全覆盖,做到及时预警预报。到xxxx年,全市新建乡村病虫监测点xxx个。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为基础,建设重大病虫抗性监测中心,开展抗性监测治理技术研究。

(十)建立科学耕作制度。继续实行深松整地补贴政策,按照“三三”轮耕制的要求,每x年实现所有适宜耕地深松一遍,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整合市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深松整地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资金,对实施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补助。推广玉米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碎混还田、秸秆翻埋还田耕种技术和水稻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探索开展耕地轮作制度试点,积极推进米、豆、薯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合理轮作。到xxxx年,全市深松整地面积达到xxx万亩。

三、强化对农业“三减”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一)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发改、财政、国土、环保、畜牧、统计、气象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三减”协调工作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农业“三减”工作任务。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由市农委牵头成立农业“三减”行动专家指导组,制定具体技术方案。各区、县(市)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和专家指导组。

(十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植保机械更新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扶持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各区、县(市)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农业“三减”新技术推广、新机械更新、新产品应用。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三减”专项技术推广和病虫监测网络及抗病性监测的资金支持力度。

(十三)创新农业“三减”服务模式。采取市场化手段,推进“农企合作一体化服务”示范,由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农资企业承担物资供应与一体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作业。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组建植保专业防治队伍,配备大型施药机械,提高统防统治水平。推行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控,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植保专业防治队伍为依托,开展代防代治、阶段承包防治、全程承包防治等服务,提高病虫害统防统治水平。到xxxx年,全市“农企合作一体化服务”示范面积达到xxx万亩,组建具备x万亩应急防控能力的应急防治队xx个,全市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xx%以上。

(十四)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三减”行动的技术指导服务,落实各项关键技术措施。结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重点培养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配方施肥、植保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技术骨干,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水平。总结推广一批“三减”工作开展以来,农产品提质增产增效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调动广大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主动参与农业“三减”的积极性。

篇3: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

一年之计在于春,各级农业、农机推广部门应立即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积极开展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同时,应当结合各自实际,分别轻重缓急,协助行政部门针对机构名称、队伍建设和保障措施中存在的问题,依法落实,尽早解决,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下简称《农业技术推广法》),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贯彻实施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健全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1. 依法完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

根据农业生态条件、产业特色、生产规模、区域布局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依法设立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县级以上机构要突出动植物良种繁育、作物栽培、土壤改良与肥料施用、植物保护、畜牧(草原)、水产、动物防疫、农业机械化等重点专业的技术推广工作,科学设置。乡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按乡镇设置,也可按区域设置;可按行业(专业)设置,也可综合设置。要处理好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其他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关系,确保技术、人才和设施设备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对于县以上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或技术支持性业务,同时承担本区域内部分行业或专业农业技术推广职能的机构,其技术推广工作要依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管理。

2. 明确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责

根据职能分工,将农业技术推广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公益性职责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个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履行好公益性职责的同时,要参与制订本级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按照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以及上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部署,实施农业技术推广规划和项目,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协调指导好其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推广服务活动,切实发挥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做好本区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与指导,组织开展跨区域重大农业技术的引进、集成、试验、示范;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按照上级有关部署,宣传贯彻农业法律法规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指导并支持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切实把基层农业技术机构的经营性职能分离出去,按市场化方式运作。

3. 规范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名称和标识

按照突出职能、易于识别的原则,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名称和标识。按照“行政区划名称+行(专)业名称+通用名称”的形式,对乡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名称予以统一。按乡镇设立的机构以“站”或“中心”为通用名称;跨乡镇设立并承担两个以上乡镇相关行业全部技术推广工作的机构可称“区域站”;设置在某一乡镇并辐射带动周边其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开展业务工作的机构称“中心站”。按行业设置的机构以“农业技术推广(或畜牧兽医、草原工作、水产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等)”为行(专)业名称;综合设置的机构以“农业技术推广”或相关专业组合为行(专)业名称。行政区划名称统一为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在乡镇名称,其中,区域站、中心站使用驻在地的乡镇专名。规范后的乡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名称,应逐步达到在同一省份、同一行业范围内的统一。农业部将统一设计发布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标识,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将标识置于明显位置。

4. 理顺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各省级农业部门要根据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点,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的意见,加强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县级农业部门管理为主的地区,要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稳定管理体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地区,要明确县级农业部门在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工作考核以及人员调配、岗位聘用和晋升等方面的指导职责,落实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责任,确保乡镇推广机构及农技人员有效履行职责。继续深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人与管事的有机统一,发挥县乡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

5. 科学核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

协调配合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科学确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确保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履行。编制确定要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和规模、工作职责任务、服务对象数量与分布、服务半径与服务手段、交通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其中种植业、畜牧兽医(草原)、渔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分别以所服务区域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主要作物种植比例、畜禽养殖量与规模养殖比例(或草原管护面积)、水产养殖面积与水面结构比例等为依据。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以种养方式、种类构成及农机保有量为依据。承担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的人员编制要以服务区域的农产品种类、规模与质量要求为依据。

6. 合理设置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岗位

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需要和人员编制情况,按照因事设岗、以岗管人、优化组合的原则,设置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岗位,明确岗位名称、职责任务、任职条件,实现农技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控制岗位比例,乡级推广机构的岗位应当全部为专业技术岗位。乡级推广机构岗位设置要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和共性服务需求,突出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养殖技术、草原管护、动物防疫、农机化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农情信息、生态监测保护等重点岗位,同时兼顾各行业发展需要和个性化服务需求,做到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履责。人员编制不足的机构,要加强岗位整合和人员协作,实行一岗多职或双重系列交叉设岗。加快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

二、加强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1. 强化农技推广人员聘用管理

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人员聘用制度,按核定编制配齐技术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责任义务。根据规定权限和程序,以定编、定岗、不定人的方式,探索实行人员动态管理,逐步建立总体稳定、留优汰劣、人尽其才的人员进、管、出新机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严格农技人员上岗条件,新进人员应当具备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符合岗位职责要求。省级农业部门要会同人事部门抓紧制定完善新进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考核办法,以及特定地区聘用中专学历或其他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人员的办法。现有人员未达到法律规定专业技术水平的,要通过继续教育,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要求。

2. 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培训长效机制

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农技人员培训工作,实现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化。坚持按需培训,突出农业先进技术、政策法规、推广方法以及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农技推广人才。遵循成人继续教育规律,创新培训方式,运用现代培训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培训实效。依托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建立一批农技人员培训基地。加强培训督导,明确工作责任,保证培训质量。鼓励支持在职农技人员攻读推广硕士,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深造,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

3. 完善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

加快推进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分层分类、科学合理制定农技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对在县、乡镇、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合理把握其学历资历、成果奖项、论文论著等条件,重点考评业务工作水平和推广服务实效,注重业内与群众认可。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评审中,将推荐比例向县乡基层倾斜;对符合条件的乡镇农技人员要优先推荐;对县级以下农技人员职称外语不做硬性要求。逐步达到县级都有农技推广研究员、重点乡镇有具有高级职称的农技人员。

三、创新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运行机制

1. 全面推行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度

推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目标管理,将各项推广职能分解成具体任务,细化量化并落到每个机构、每个岗位、每名农技人员。实行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首席专家负责制,按照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及重点专业设置首席专家,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开展关键农业技术的引进、集成、示范和推广,研究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指导农业灾害应急处置。分类组建县级技术指导员队伍,按首席专家的部署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计划,联系和指导乡镇农技人员、核心示范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开展关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明确乡镇农技人员工作责任,通过包村联户等方式,联系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农民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和试验示范基地,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全覆盖。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每名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和服务内容向社会公开,向服务对象作出服务时限、服务质量等承诺。督促农技人员制定工作计划,填写工作台账,撰写工作总结,强化工作考勤和督查,确保职责有效履行。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其他有效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的方式和办法。

2.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考评机制

建立工作考评制度,科学制定考评方案,细化实化考核指标,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考评,要注重公益性职责履行、工作目标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质量和效果等。对农技人员的考评,要以推广服务工作实绩为基础,以岗位职责、聘任合同、年度工作目标、服务对象满意程度为依据,结合日志记录、制度执行等情况,做到专业能力与工作表现并重、工作数量与质量并重、标准统一与岗位差异兼顾。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县级农业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考评。对乡镇农技人员全面推行所在单位、县级农业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综合考评,根据不同管理体制状况,科学确定考核权重,突出把农民的满意程度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

3.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激励机制

将农技推广人员的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兑现、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调整、合同续聘解聘、技术指导补贴发放、学习培训和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绩效考评结果与全体人员尤其是机构负责人的个人绩效挂钩,做到按绩取酬、奖勤罚懒。坚持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奖励制度,完善推荐、评审程序和标准,鼓励各地依法设立农业技术推广奖,对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评奖指标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倾斜。建立责任追究制,对不依法履行推广服务职责的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要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四、促进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发展

1. 引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

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将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成效以及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评估等内容作为相关研究工作的重要评价指标,吸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和基层农技人员作为验收评价的重要主体。鼓励各地根据农业生产需要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科研院所、涉农学校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要切实把科研、教学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实绩作为工作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解决农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大力推行专家大院、科普大集、院(校)地共建、科技特派员等模式,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和试验示范基地,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

2.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

加快推进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完善资金扶持、业务指导、订购服务、定向委托、公开招标制度,落实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多渠道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为农民提供农资统供、统耕统种统收、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产品统购统销等各种形式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提高农民应用先进技术的组织化程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参与国家或地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群众性科技组织发展,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支持农垦系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适合自身实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农场、牧场、渔场面向社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

3. 加强村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和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人员等为依托,采取民办公助、技物结合、动态管理的方式,积极稳妥推进村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建设。强化站点布局、建设标准、人员选配等方面的规划与指导,拓展服务内容,规范服务行为,推行标准化管理。积极推进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技员、植保员队伍建设,落实工作责任,符合条件的按规定授予技术职称。加大投入力度,对协助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活动的村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可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对选配的农民技术人员按规定落实工作补助。切实发挥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基层农技人员与村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和农民技术人员对接机制,加强技术培训、指导与考核,协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协调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提供办公场所和试验示范基地、资助活动经费、加强信息宣传等方式,帮助和推动村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

1. 注重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统筹协调

立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将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作为重点内容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与计划,会同地方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运用行政工作协调、重大项目集聚、市场机制引导等手段,努力打破部门、地域、行业、单位界限,统筹配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资源,推进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的联合协作,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优势互补、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良性互动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新机制。在有关规划部署、任务落实、政策支持、监督考核、总结宣传中,将各类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一同考虑,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

坚持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介制度,每年遴选发布一批适于当地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推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民田间学校等服务模式,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在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实现对农业大县、重点乡村全覆盖,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依托重大项目工程,大力示范推广防灾增产、节本增效、生态环保、安全优质等重大关键技术。加快各种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的有机衔接,主动承接其各类项目、计划的研发成果。充分利用传统媒介,积极运用信息网络和现代通讯传播手段,提高推广服务效率。

3. 规范农业技术推广行为

认真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前的试验示范,确保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安全性。坚持农业技术应用的自愿原则,不得强迫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坚持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分类管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切实依法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推广农业技术一律实行无偿服务;其他各类单位和个人以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实施项目等形式承担公益性服务的,不得额外向农民收费;支持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企业及其科技人员依法开展有偿技术服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事故的责任鉴定和损失评估,为惩处违法行为、保护农民权益提供依据。

4. 提高农民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

加大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依托重大工程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培养农村技能服务型和生产经营型人才。按照农时季节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试点进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探索解决农民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鼓励农民以半农半读形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

六、落实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措施

1.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发挥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预算内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按规定幅度逐年增长。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基本运转经费等各项支出依法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给予保证。深入实施中央财政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推动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贴。鼓励各地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对地区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给予补助。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推动全社会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持续稳定增长。

2.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待遇

认真贯彻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推动地方有关部门保障县乡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社会保险缴费、住房公积金等。落实乡镇农技人员工资上浮和固定政策,按规定发放有毒有害保健、畜牧兽医医疗卫生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等津补贴,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按规定将农技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支出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提供保障。

3. 落实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经费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考核,完善中央财政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费的补助机制。各地农业部门要抓紧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状况,以所服务区域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畜禽养殖量、草原管护面积、水产养殖面积、农机保有量等为依据,结合产业结构、地域范围等因素,研究提出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法定公益性职责所需工作经费测算参考标准和额度,明确省以下各级财政承担比例并依法纳入预算,用于试验示范、咨询服务、检验检测、农民培训、下乡交通等日常业务工作支出,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持续有效开展。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绩作为分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测算安排地方财政工作经费的重要参照指标,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

4. 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件

加快实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抓紧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建设用地及其他相关配套政策,为推广机构建设业务用房,配置检验检测、技术推广、农民培训设备及交通工具等。加强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规范工程招投标和设备采购程序,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建设质量和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扩大投资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对县以上财政投资形成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固定资产,要抓紧办理产权手续,建立固定资产台账,未经建设审批机关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同意,任何单位不得随意变更用途或擅自处置。推动地方财政设立专门资金,用于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设施设备的更新完善。

七、营造贯彻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良好氛围

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部门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把贯彻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要加强与编制、人事、发改、财政、科技、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落实有关政策,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扶持。要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相关学校的联系,强化联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各级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要积极配合,面向“三农”需要,立足自身实际,创新服务模式,主动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部门和农业部直属垦区,要组织所属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实施的各项工作。

2. 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各级农业部门、有关单位要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学习法律条文尤其是各项新规定,把握立法目的和精神实质,做到准确理解法律、自觉遵守法律、严格执行法律,夯实贯彻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主体基础。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农业技术推广法的重要意义和规定要求,宣传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效,宣传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农技人员典型,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关心、理解和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营造贯彻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社会氛围。

3. 抓紧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

各省农业部门要按照法律规定和中央的统一部署,会同林业、水利等部门,积极争取地方党委、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抓紧启动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的制修订工作,并纳入省级立法计划。要立足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抓紧研究相应政策措施,在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基本框架下,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管理体制、上岗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规定进行细化实化,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制保障。

4. 加强法律实施的监督检查

篇4: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

近年来,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各级政府涉农资金投入持续大幅增加,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涉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违规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区、有些单位、有些领域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加大查处惩戒力度,健全完善涉农资金管理模式。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以下简称专项整治行动)。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以依法治国、依法理财为遵循,以财经法纪为准绳,以问题多发易发地区和领域为重点,深入查处、纠正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以儆效尤,堵塞漏洞,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制度,提高涉农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促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地生根,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一部署,分省实施。专项整治行动由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会同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省)人民政府负责本省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是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全面检查近两年所有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做到资金、项目、地区、单位全覆盖。同时,突出重点,着重检查问题多发地区,资金规模较大、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

三是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既要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对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又要着眼长远,从根源上研究解决深层次问题,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完善涉农资金管理体系,形成保障政策落实的长效机制。

四是统筹分工,协调配合。加强专项整治行动组织保障,成立工作机构,明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专项整治行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分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二、主要任务和内容

(一)整治检查范围和对象。

整治检查范围:2013、2014年度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各项资金(含基建投资);2010年以来,财政和审计部门对涉农资金的各种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和处理情况;专项整治期间群众举报的事项。

整治检查对象:省级以下负责分配、拨付、管理和使用涉农资金的各级财政和发展改革部门、涉农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受益主体。省级以下财政、发展改革和涉农项目主管部门既是接受上级专项整治检查的对象,又是督促指导下级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和领导部门,主要包括:财政、发展改革、农业、民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林业、扶贫等,各省可以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增加有关部门。

(二)整治检查的内容。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清理、检查和纠正涉农资金申请、分配、拨付、管理、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1.利用资金、项目管理权,贪污、受贿,谋取私利。

2.基层干部冒领、私分农民补贴资金和补偿款。

3.项目申报弄虚作假,套取和骗取财政资金。

4.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

5.违反政府采购及招投标管理规定。

6.资金拨付不足额、不及时,滞留、延压项目资金。

7.未按规定时间启动项目、未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8.项目实施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实施内容、地点。

9.其他违规违纪违法问题。

三、时间安排

专项整治行动自本实施意见印发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分6个步骤。

(一)部署启动阶段(3月31日前)。

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成立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部级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部级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国专项整治行动,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名单及职责见附件)。部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财政部农业司),具体负责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协调、信息报送、新闻宣传等工作。

各省要按照统一部署,成立本省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级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专项整治行动。各省级领导小组组长由省人民政府分管农业或财政工作的领导担任。各省要在3月底前将省级领导小组成立情况、具体实施方案(包括组织保障、动员部署、工作机制和措施等)、联系人上报部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全面自查自纠阶段(4月30日前)。

各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对本辖区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自查,范围覆盖到安排分配涉农资金的省、市、县政府有关涉农部门和乡(镇)政府,以及使用涉农资金的有关单位、乡、村等情况。自查过程中,各地要在摸清本地区涉农资金性质、规模,有效梳理资金流向的基础上,深入查找涉农资金及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进一步厘清资金项目管理部门及牵头部门责任。要突出边查边整改,按照规定和程序,及时处理案件和相关责任人。对于2010年以来在各类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未整改的,结合这次专项整治行动,做到限期整改和追责处理并重。各省要在4月30日前将自查自纠工作总结报部级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省级重点检查阶段(5月31日前)。

在开展全面自查自纠的同时,各省可部署开展省级重点检查。各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业队伍,对涉农资金投入规模较大、近年来问题反映较多的县开展重点检查。省级重点检查的县个数应不少于全省农业县的50%。重点检查要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贪污、受贿、挪用等违纪违法问题。各省要在5月31日前将重点检查工作总结报部级领导小组办公室。

nlc202309051759

(四)部级重点抽查及反馈阶段(6月1日—7月15日)。

部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省级重点检查的基础上,组织专业队伍,在全国选择40个县进行重点抽查,其中省级已开展重点检查的县和非检查县各20个。抽查对象要延伸至资金具体使用单位(农户等)和工程项目。抽查结果于7月15日前反馈有关省人民政府。

(五)整改完善阶段(8月15日前)。

对以前各类检查发现的问题,在此次整治行动中,未整改处理的,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予以督促或问责。对此次检查中新发现的问题,按照问题性质,分类制定方案,限期进行整改。同时,要把好政策尺度,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限期追回财政资金,调整有关账目,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于违规违纪的要给予党政纪处理,对于涉嫌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既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根源,又要总结提炼各地在涉农资金管理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入调查研究政策制定和决策层面的解决方案,为创新涉农资金使用和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科学管理制度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各省要在8月15日前将整改工作报告,其中包括发现问题分类、整改举措、完善政策措施的建议等,报部级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全面总结阶段(8月15日—9月15日)。

各省要在9月1日前对全省整治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报本省级人民政府,并报部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部级领导小组综合各省自查自纠情况、省级重点检查情况、部级重点抽查情况、整改工作报告等,对专项整治行动进行总结,并报国务院。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分工负责。各省要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理财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级领导小组要履行好组织、部署、督促、协调等职能,并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明确省、市、县、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任务和分工,切实落实好责任,积极推进专项整治各项工作。部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组成工作组,对地方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情况进行分片督导。

(二)夯实基础工作,建立必要保障。各省要强化人员和经费保障,健全各项工作机制,确保专项整治行动有序有效开展。要安排专门人员负责专项整治工作,选择专业队伍实施检查工作,加强有关人员的培训,确保工作质量。要对检查、培训等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要建立督查和激励机制,加强对市、县和乡镇的督促检查,表扬先进,鞭策落后。

(三)严肃财经纪律,务求工作实效。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好实际问题作为专项整治行动的唯一标准,将边查边改贯穿始终。加强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用事实和数据反映问题,体现专项整治工作成效。要依法依规做好举报受理工作,做到举报件件有交待、事事有着落,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部级领导小组在督导和部级重点抽查等过程中,发现各省存在对专项整治行动组织不力、工作不实、敷衍应付等现象的,采取通报批评等方式,限期要求整改。

(四)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信息交流。各省要及时收集整理专项整治工作动态、重要情况等,编发工作简报,报告部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省每周至少报送两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集中曝光一批性质恶劣、影响重大的典型案例,起到威慑和警示教育作用。

部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010-68551891

电子邮箱:zxzz2015@163.com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业部

2015年3月19日

篇5: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

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细化

推进行动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机局(厅、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

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以下简称“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现就开展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在购机补贴等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在广大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旺盛需求拉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开创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黄金十年”。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亟待解决。从作物上看,虽然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耕种收机械化,但其它

2到2020年,力争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其中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以上,机械化植保防治、机械化秸秆处理和机械化烘干处理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在主要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内,建设500个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在有条件的省份整省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全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主要内容

定位九大作物种类:以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

聚焦六个生产环节: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

明确两个主攻方向:一是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重点是巩固提高深松整地、精量播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玉米机收、马铃薯机收、大豆机收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解决高效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应用难题;二是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重点是示范推广棉花机采、油菜机播和机收、花生机播和机收、甘蔗机种和机收等关键环节的农机化技术。

探索一系列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根据我国主要农作物的优势产区、种植模式和全程机械化特点,确立推进各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内容(详见附表),分作物、分区域建成一批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区(县)。

四、重点工作

根据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内容,要突出抓好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一)强化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导向作用,全面提升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装备水平。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要重点向产粮大县、新型经营主体、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具倾斜。积极推进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支持鼓励老旧农机报废更新,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探索北斗卫星精准定位、自动导航、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农机装备升级换代。积极推进农机工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鼓励和引导农机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大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重点围绕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搭建农业、农机制造、科研等多部门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合力攻关,突破全程机械化所需关键环节机具的瓶颈制约。加强在用农机具质量监督检查,推进农机产品质量性能提升。

(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主体。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者等市场化生产主体,大力推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工商社会资本投向农机作业服务,推进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深入开展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重点培育一批农机合作社

(四)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完善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评价体系,以县(区、场)为单位进行绩效考核。重点实施区域要落实责任,整合力量,创建一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对符合创建工作要求的单位和地区,由农业部分批予以公布。

(五)强化宣传引导。各地要及时总结推进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通过组织召开现场观摩活动、开设网络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集中发布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成果、工作进展等,加强交流和学习借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为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农业部

篇6: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

为进一步推进“平安东阳”建设,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平安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引导和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市平安办、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平安志愿者服务行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社会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精神的要求,以志愿者服务队、服务站为依托,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平安志愿者服务行动,建立组织严密、管理规范、辐射全市、覆盖全局的平安志愿者服务网络,为推动“平安东阳”、促进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二、平安志愿者服务行动的组织构成

平安志愿者服务行动由团市委统筹领导,下设办公室在市志愿者协会秘书处,负责具体指导、协调、管理文明宣传、社区矫正、矛盾调处、助学、法律服务、治安巡逻、消防安全、禁毒、防艾、大型节庆赛会服务等10支志愿服务总队活动的开展。各地各单位要根据市里框架,大胆创新工作机制,建立相应志愿者服务队,确定专人负责,按照行动内容切实开展相应志愿服务活动。

三、平安志愿者服务行动的主要内容

平安志愿者服务行动通过深入镇乡(街道)、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开展系列为民便民利民、平安宣传等公益活动,促进全民遵纪守法,改善社会治安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文明宣传。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和东阳人文精神,反对邪教迷信,提倡文明出行,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和社会风尚。

2、社区矫正。协助有关部门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日常监督管理和教 育矫正,通过结对帮教等形式,掌握矫正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动态,督促社区矫正对象遵守相关规定,履行社区矫正义务,对矫正对象进行行为上纠正、思想上解惑、心理上矫正、生活上帮困。

3、矛盾调处。协助社区和村人民调解组织对一般性民间纠纷进行排查和调解,促使当事人互让互谅、化解纠纷,教育引导当事人依法按程序解决纠纷。

4、扶困助学。开展爱心结对、送医送药、送文化、送关心等帮扶行动,为困难群体解决生活、求学、就医等方面难题。

5、法律服务。在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下,以困难家庭为服务重点提供义务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非诉讼调解、诉讼代理等法律援助服务。

6、治安巡逻。在公安民警或其他专职巡防人员的带领下,积极参加重大庆典、节假日以及治安复杂时段和区域治安巡逻等群防群治活动,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7、消防安全。做好日常消防安全知识、消防科技知识和重大消防法规、政策的宣传普及,为群众提供消防咨询和服务。

8、禁毒。协助、配合相关主管部门广泛开展对禁毒知识的宣传、教育和预防工作;参与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关心帮助戒毒人员彻底戒掉毒瘾,重归社会。

9、防艾。协助、配合相关主管部门广泛开展对防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预防工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救助活动,真情关爱艾滋病人,消除各种歧视和隔阂。

10、重大节庆、赛会服务。配合全市重大节庆、赛会做好节目编排、接待、礼仪、医疗、安保、后勤等工作。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平安志愿者服务行动的重要意义,把平安志愿者服务行动作为“平安东阳”建设的抓手,纳入到日常工作日程,努力为平安建设搭建平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确保行动取得实效。

2、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各地各部门,特别是机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本方案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建 立相应平安志愿者服务组织,要求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职责任务,加强业务指导,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上一篇:把握双语教学活动中的“以幼儿为本”下一篇: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