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出台意见稳定生猪生产

2024-06-21

农业部出台意见稳定生猪生产(通用10篇)

篇1:农业部出台意见稳定生猪生产

中新网5月20日电据农业部网站消息,农业部办公厅近日出台关于稳定生猪生产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强化技术指导与服务,大力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信息监测预警,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切实抓好生猪疫病防控。

农业部指出,今年以来,全国生猪价格持续走低,下降快、跌幅大,养殖场户普遍亏损。为稳定生猪生产,维护生猪养殖户切身利益,保障市场稳定有效供给,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强化技术指导与服务。各地要指导养殖场户优化种猪群体结构,提高种猪生产水平,督促加快淘汰高龄、低产母猪,根据当地和自身条件适当压缩母猪群规模。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和畜牧兽医技术支撑机构的优势,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养殖场户采用节本增效饲养管理技术,努力减少养殖亏损。

大力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养猪业的发展方向。各地要以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为抓手,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继续创建一批高起点的标准化示范场,辐射带动养殖场户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要继续总结推广适合本地发展的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坚持科技引领、农牧结合,逐步实现生猪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和粪污综合处理资源化利用。

强化信息监测预警。进一步加强信息监测预警,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手段、全覆盖”的畜牧业监测预警体系。积极探索能繁母猪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从源头上缓解生猪产业波动。加强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继续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移动监测平台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多部门、多渠道联合会商机制,在关键时点发布权威预警信息,指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促进生产平稳发展。

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近期,中央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将陆续下达实施。省级畜牧兽医部门要提前谋划,主动商发改、财政等部门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方案。项目下达后,要抓紧组织实施,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地方尽快将政策措施落实到场户,尽早发挥政策效应。

切实抓好生猪疫病防控。各地要切实加强生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切实落实免疫、监测、检疫监管等各项关键措施。统筹做好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生猪常见病的防控。加强养猪场综合防疫管理,健全防疫制度,强化环境消毒,制定并落实死亡猪只无害化处理制度,不断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意见要求,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把抓好生猪生产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一把手要亲自抓,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千方百计稳定生猪生产,确保市场供给。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上下联动,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实现生猪生产的平稳发展。

篇2:农业部出台意见稳定生猪生产

【发布文号】农牧发[2007]11号 【发布日期】2007-08-03 【生效日期】2007-08-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农业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的通知

(农牧发[2007]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畜牧(农业、农牧、农林)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

近日,针对当前我国生猪生产出现下滑,猪肉供应偏紧,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的问题,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以下简称《意见》),对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大部署。为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抓紧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

落实《意见》的各项政策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按照《意见》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把政策尽快落到实处。目前中央财政已将能繁母猪补贴资金拨付各地,要按照我部印发的《关于做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尽快将补贴资金发放到母猪养殖户手中。要按照我部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做好生猪保险和防疫工作的通知》要求,主动配合各地保监局和保险公司做好生猪保险工作,增强生猪养殖户抵御重大疫病和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按照将要下发的生猪良种工程建设项目和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申报要求,抓紧做好申报工作。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抓紧做好生猪大县奖励和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的有关准备工作。

进一步加大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组织人员力量,深入基层,进村到户到场,通过宣讲政策、发放明白纸等多种方式,让农民充分了解各项政策的实施范围、扶持对象和补贴方式,做到家喻户晓,尽快发挥政策效应。要强化疫病可防可控的科学引导,消除农民增养补栏的顾虑,促进生猪生产尽快恢复。

二、加大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力度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全力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重大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切实加强免疫,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发现重大生猪疫病要通过动物疫病报告网络立即报告。加快推进动物疫病标识追溯体系建设,未佩戴耳标生猪不许调运。强化检疫监管,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大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力度,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对病死猪坚决做到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旦发生重大生猪疫病,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处置。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切实加强兽医队伍建设。突出抓好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努力做到农村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全覆盖,无空白。要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必要的设备投入。各地要积极争取解决好注射疫苗、佩戴畜禽标识、建立养殖档案、报告动物疫情等防疫费用,保障基层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

三、鼓励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制定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推进生猪规模场和养殖小区的标准化改造,改善饲养和防疫条件,实行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统一操作规范,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产能力。要搞好生猪养殖的治污减排工作,支持规模场、养殖小区的粪污处理和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对散养户的引导和扶持

要采取措施引导和扶持散养户发展生猪生产。针对当前生猪生产中成本上升、仔猪成活率较低等突出问题,我部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生猪生产水平的技术指导意见》。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组织技术推广人员,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等形式,帮助养殖户解决良种和防疫中的实际问题。推行科学饲养方法,提高母猪繁殖率、仔猪成活率、饲料转化率和生猪出栏率,增加养猪收益。要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支持散养户发展生猪生产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广“四位一体”和“猪沼果”等生态养殖模式。

五、进一步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良种是养猪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利用引进品种和地方猪种资源,提高种猪质量,生产优质商品猪。要增加投入,加快原良种猪场、扩繁场和资源场建设,增强自主育种和供种能力。要加大良种猪的推广,选择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基础较好的重点县,按照政策公开、农民受益的原则,对使用良种猪精液给予补贴。各地要加强对生猪人工授精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加速生猪品种改良,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和生猪养殖效益。

六、提高生猪饲料质量安全水平

各级畜牧兽医饲料主管部门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安全饲料,推广应用配合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生猪的抗病能力。各地要结合当前扶持生猪生产发展和将要开展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格饲料市场准入,加强对饲料质量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豆粕、鱼粉等饲料原料和生猪饲料中掺杂使假、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养猪的饲料质量安全。要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使用,要以打击“瘦肉精”为重点,严肃查处在猪饲料中违法添加违禁药品和化学物质的行为,保障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

七、加强生猪生产信息的分析和预警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建立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采集系统,以养猪大县和生猪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加强定点跟踪调查,强化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定期进行信息发布和预警,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要按照我部要求,及时准确上报生猪生产情况及相关数据。要加强生猪产区和销区供需信息通报,促进生猪产销衔接,引导合理出栏,促进均衡上市。

八、强化领导,加强协作,共同推进生猪生产的健康平稳发展

当前正处于生猪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把抓好生猪生产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一把手要亲自抓。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千方百计稳定生猪生产,确保市场供给。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落实好《意见》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属于畜牧兽医部门职责范围的,要尽早把政策落实到场到户;属于与有关部门配合的,要主动沟通,共同做好政策的落实工作。上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下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工作的督促与指导,充分发挥各级的职能作用,加强沟通,上下联动,努力实现生猪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各地要将贯彻落实《意见》的情况于2007年8月24日前报我部畜牧业司和兽医局。

联系人:邓兴照 翁崇鹏

电话:010-64192823 010-64193307

传真:010-64192869 邮箱:xmc@caaa.cn

篇3:农业部出台意见稳定生猪生产

1、强化技术指导与服务。

各地要指导养殖场 (户) 优化种猪群体结构, 提高种猪生产水平, 督促加快淘汰高龄、低产母猪, 根据当地和自身条件适当压缩母猪群规模。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和畜牧兽医技术支撑机构的优势, 深入生产一线, 指导养殖场 (户) 采用节本增效饲养管理技术, 努力减少养殖亏损。

2、大力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养猪业的发展方向。各地要以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为抓手, 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 继续创建一批高起点的标准化示范场, 辐射带动养殖场 (户) 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要继续总结推广适合本地发展的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模式, 坚持科技引领、农牧结合, 逐步实现生猪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和粪污综合处理资源化利用。

3、强化信息监测预警。

进一步加强信息监测预警, 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手段、全覆盖”的畜牧业监测预警体系。积极探索能繁母猪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从源头上缓解生猪产业波动。加强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 继续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移动监测平台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多部门、多渠道联合会商机制, 在关键时点发布权威预警信息, 指导养殖场 (户) 合理安排生产, 促进生产平稳发展。

4、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

近期, 中央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将陆续下达实施。省级畜牧兽医部门要提前谋划, 主动商发改、财政等部门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方案。项目下达后, 要抓紧组织实施, 健全工作机制, 加强督导检查, 督促地方尽快将政策措施落实到场户, 尽早发挥政策效应。

5、切实抓好生猪疫病防控。

各地要切实加强生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切实落实免疫、监测、检疫监管等各项关键措施。统筹做好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生猪常见病的防控。加强养猪场综合防疫管理, 健全防疫制度, 强化环境消毒, 制定并落实死亡猪只无害化处理制度, 不断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篇4:农业部采取措施稳定生猪生产等

今年以来,全国生猪价格整体保持上涨态势。

农业部相关负责同志近日指出,当前生猪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养殖成本快速上升推动。今年1-5月份,全国玉米平均价格2.16元/公斤,同比上涨11.2%,比近5年同期平均水平上涨20.7%。二是生产规模压缩调整。2009年9月开始,生猪价格连续9个月下滑,累计降幅20.2%,猪粮比价连续23周低于盈亏平衡点,养殖户亏损面一度达到58.2%,部分养殖场户缩减养殖规模。三是去年异常气候导致仔猪死亡增加。受去年入冬较早、气温偏低等影响,一些地区出现仔猪成活率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

由于当前各地养殖场(户)补栏信心回升,后期生猪生产有基础,猪肉市场供给有保障;但受去年上半年行情低迷、一些养殖场户调整母猪存栏结构等因素影响,生猪市场价格仍将维持较高价位,下行空间有限。

针对当前形势,将采取以下六项措施,进一步稳定生猪生产发展,保障市场有效供给。

一是落实中央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督促各地尽快落实已经下达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和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确保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尽快落实到场户,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生猪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二是深入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继续加强生猪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改造,改善设施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养殖比重。继续开展生猪生产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强化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遴选生猪典型示范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三是强化技术指导与服务。下发《关于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养殖场户改进饲养管理技术,提高生猪生产水平。结合农村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充分发挥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技术优势,强化生猪养殖关键技术培训,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四是进一步规范种猪市场秩序。组织开展以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为重点的畜牧法执法检查,强化对种猪场种猪质量检测,提升种猪质量水平。督促各地规范种猪场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与发放,加强县市种猪扩繁场生产经营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劣质种猪行为。

五是切实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工作。抓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重大疫病基础免疫,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强化流通环节检疫监管。强化应急准备,坚决果断处置突发疫情。積极推进种猪场垂直传播疾病监测净化工作。

六是继续加强生产监测与信息引导。进一步强化生猪等主要畜禽生产和市场监测,密切跟踪生产和市场变化,加强形势研判;继续强化信息发布和预警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养殖场(户)优化调整生产结构,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力争2015年全国粮食

主产区专业化统防统治全覆盖

近日,农业部召开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农业植保部门以专业化统防统治为抓手,切实加强重大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控,做好重点区域植物疫情监管阻截,加大农药安全使用指导力度,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国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提高到30%,棉花、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提高到15%,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水稻、小麦等粮食主产区,蔬菜、水果优势区和重大病虫源头区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各地通过行政推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和宣传引导,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初步形成了以植保专业合作社、基层农技部门、植保服务公司为主体,种植大户、村级防治组织等为补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目前,全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病虫专业化防治组织达1万个以上,拥有大中型植保机械120万台套,从业人员近100万人,日作业能力达到3000万亩以上。同时,服务形式由单一的代防代治逐步向阶段承包和全程承包发展,防治对象由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病虫向棉花、果树、蔬菜、甘蔗等经济作物病虫延伸,服务范围由本村、本乡向跨县、跨省服务发展。

农业部有关领导强调,专业化统防统治并不是统一组织打农药,更不是只打化学农药,评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成效,不仅要看防治效果,而且要以提高重大病虫防控能力、减少农药使用量、最大限度降低病虫灾害损失为目标,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因此,在工作推进中要突出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突出发展全程承包服务,突出重点作物、关键区域和重大病虫,突出整建制示范带动,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国规模以上专业化防治组织数量达到1万个,总作业能力达到10亿亩次以上。

篇5:农业部出台意见稳定生猪生产

意见分为8个部分, 22条, 约4 000字。包括:抓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做好大宗农产品收储、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搞好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意见指出, 当前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与要求, 加强田间管理, 做好病虫害防控、气象灾害防范和农业科技服务, 做好春耕各项工作。各地区要按规定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 对中央已经提前拨付的各项补贴资金, 要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兑现到户。启动实施马铃薯原种补贴, 中央财政对马铃薯原种生产每亩补贴100元。

意见要求各地抓紧落实已出台的生猪和奶牛良种冻精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扶持政策, 2009年继续安排30亿元中央建设投资支持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 促进饲养方式转变, 提高畜牧养殖水平。认真执行国务院批准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 (暂行) 》, 适时启动相应的调控措施。增加物流设施建设, 扩大社会冰鲜冷冻储藏能力。继续实施奶粉临时收储政策, 进一步扩大国产奶粉收储规模。将原料奶收购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09年12月底。

篇6:农业部出台意见稳定生猪生产

意见指出,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改革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农业法治建设在“三农”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与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和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相比,农业依法行政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加强农业法治建设,把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引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各级农业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决策部署,以推进农业部门职能转变为核心,以形成完备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健全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和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为重点,全面提高农业部门依法行政水平,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意见要求,紧密结合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进程,积极推动重点领域立法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立法质量。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推动执法力量重心下移,重点强化县(市)一级,加快推进县一级综合执法和执法力量整合。规范执法机构与人员管理,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学法用法制度,农业部门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与本岗位有关的法律法规;创新普法方式、拓展普法渠道,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农村干部群众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农业行政复议工作,依法调处农资和农村土地承包等涉农民事纠纷,做好信访工作。

篇7:人保部等就稳定就业出台意见

意见要求, 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劳动关系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 认真研究困难条件下企业劳动关系的新特点, 将促进企业发展和保障职工权益有机结合起来, 支持、鼓励和引导劳动关系双方相互合作, 共渡难关。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和有关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政策措施, 加强就业服务工作, 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 帮助和鼓励困难企业尽量稳定用工岗位。各级企业联合会要会同有关企业组织, 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创新主动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并根据实际采取在岗培训、轮岗轮休、协商薪酬等措施, 尽最大努力不裁员或少裁员, 特别是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带头不裁员,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努力。各级工会组织要积极引导和鼓励职工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坚持依法推进、互利共赢、共同协商、因地制宜的原则, 大力开展工会、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约定行动”, 引导职工理解并支持企业采取弹性工时、在岗培训、协商薪酬等措施, 动员广大职工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 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与企业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共谋发展。各级三方要推动落实职业培训计划, 搞好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培训, 提升职工的技能素质, 为企业走出困境和实现新发展储备技能人才。

就推动企业加快建立集体协商机制, 意见明确提出, 要指导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 让职工共享发展成果。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可通过与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进行集体协商, 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弹性工资、组织培训等措施, 共同应对当前经济困难, 稳定就业岗位和劳动关系。

篇8:农业部出台意见稳定生猪生产

文 / 杨 佳

10月11日,农业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目标: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益进一步提高,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国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及农机服务组织的数量、全国农机化经营总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意见》布置了培育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和培养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人才等四方面基本任务。

《意见》要求,各地要积极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实际需求、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坚持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提高机具使用效率,坚持强化政策扶持、培育壮大服务主体,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坚持典型示范带动、鼓励多种服务方式发展,坚持依法规范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意见》还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持政策、强化发展合力、做好示范引导和改善市场环境等五方面保障措施。

(作者单位:中国农机化信息网信息中心)

我国化肥业面临转型阵痛

氮、磷、钾,我国化肥行业的三大主要肥料品种,在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产能过剩、原材料价格、运输成本和出口政策等问题正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阶段,但也孕育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未来两年,中国化肥行业发展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农业历史性的变革为化肥工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化肥行业要依靠科技力量,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长期快速发展中积累的发展方式粗放、产能过剩、结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矛盾,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优惠取消制约氮肥发展

氮肥行業的资深专家刘淑兰表示,近十年来,中国的氮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产能产量发生的变化;原料结构调整有突破;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氮肥新品种有所发展。

但伴随产业发展,氮肥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能问题。伴随产业发展,产能过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尿素的产能是714.8万千克,到2015年将达到900万千克。氮肥行业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国家相继出台了高耗能产品的能源消耗限额,加强对企业能源消耗的监管,包括合成氨、尿素、碳铵、硝酸等。此外,天然气、煤、电、水资源价格在不断上升,资源的约束对氮肥产业来讲是越来越大。

二是化肥优惠政策对氮肥的影响。长期以来,政府为了有效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实施了包括合成氨的气价、化肥产品运价和电价优惠,并免收一些增值税,这些政策的实行对中国化肥行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虽然没有明文取消这些优惠政策,但是几经调整,气价、电价优惠幅度明显降低,不久的将来,化肥优惠政策的取消是必然的趋势。以化肥的气价为例,目前按照存量气到厂气价是1.6元,增量气价要提到2元以上,而且化肥气价的取消已经有了时间表。到2016年,化肥的存量气、增量气将实行并轨。化肥的运价,在2003年之前化肥的铁路运输执行的是特殊运价,就是每吨千公里的运费是23.4元,运价几经调整,目前执行二号运价,每吨千公里提高73块钱,应该说增长了200%。这些都会让化肥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三是尿素的出口政策。为了保证国内的用肥,从2004年以来国家多次调整化肥的出口政策,目前执行的政策是按淡旺季执行不同的关税,以及执行同价的关税。从2013年看,尿素的基准价是2.26元,淡季窗口期是7月1日到10月31日,这时候执行的税率是2%,其余8个月将征收75%的特别关税。应该说这种出口政策,对于绝对保证国内用肥的需求确实起到了作用。但是目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很多企业提出建议,希望政策调整。

四是淡季储备政策。中国农业用肥有淡旺季,从2004年开始国家实行了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运作原则是企业储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市场运作,自负盈亏。去年共160万千克,今年又增加了20万千克,对于氮储来说保证了春季用肥。但是由于产能增加,储量过大,往往导致了旺季的价格低于淡季的价格,使流通企业亏损严重,使市场信心缺失,农资企业亏损,且生产企业的开工率明显降低。

五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化肥产业的影响。一是农业经营主体改变,随着土地流转,传统个体农户让位于种植大户。二是农业的高效,农产品的安全,生态环保的发展方向,要求化肥必须高效化、功能化、便捷化和友好化发展。三是农业的生产模式,要求化肥企业要积极创新经营模式,要由传统的化肥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四是科学施肥理念的普及,测土配方的推广,对氮肥品种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新品种化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氮肥产品创新,服务要创新。

加强磷肥资源综合利用

中国硫酸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武希彦表示,中国磷肥行业自2000年以来高速发展,2005年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实现磷肥自给,结束了长期大量进口磷肥的历史。2007年以后,实现自给有余,并成为出口大国。2012年中国磷肥产量169万千克。2000到2012年,中国磷肥产量年均递增8.1%。2012年中国高浓度磷肥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35%,提高到86%,因此中国磷肥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高浓度磷肥产量146万千克,占磷肥总产量的86.4%。

但中国磷肥行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硫钾资源缺乏,中国每年进口100万千克左右的硫黄,硫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为满足中国农业需要,稳定国内磷肥价格,中国政府对氮肥磷肥出口实行高关税和缩短出口时间的严格限制政策。随着北非、西亚等地磷肥产能迅速扩展,国际磷肥进出口格局将发生变化,中国磷肥国际市场竞争力将逐步减弱。

要实现中国磷肥行业可持续发展,武希彦建议,一是进一步增强原料保证能力,提高磷矿石采选技术,石油天然气等脱硫产量提高,增强磷资源保证能力。二是化解产能过剩,限制新建项目。引导现有企业进一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高产业集中。三是加快市朝进程,现行的电价优化政策,有鼓励落后的嫌疑,随着市朝进程加快,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将逐步被取消。磷复肥出口政策将逐步放开,逐步实现公平竞争。

此外,要延伸产业链,发展湿法净化磷酸。磷肥企业应综合发展磷酸盐产品,对磷酸及其肥料级、食品级、医药级的利用。加强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为发展现代农业,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缓控施肥,全水溶性专用肥等新型肥料。

有序挺进国外钾资源市场

钾肥资源对外依存度较大,如何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有序挺进国外钾资源市场,值得钾肥业内深入思考。

据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秘书长王孝峰介绍,我国把钾盐的发展战略归结为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国内的钾肥基地建设。二是抓紧国内的钾矿的开采。三是做好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多系列的钾肥品种。为此,我国还建立起了三大供应体系,一是国内生产,二是国外直接进口,三是国外生产基地供应。

针对以上钾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王孝峰认为,一是要抓紧国内钾矿的勘探。我国地质学家认为找到大型的钾矿还有可能,这样将大大降低对外依存度。二是防止国内钾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资金的浪费,综合利用还跟不上。三是有序挺进国外的钾资源。从目前规划的产能看,中国企业在国外建厂规模可能超过100万千克,但大多数企业是以目前价格测算的,目前价格而且是去年的价格,实际上从历史上看,世界钾肥价格的波动比较大,因而企业在国外建厂面临的风险也比较大,必须做好充分地调研和评估,不要盲目的进入。四是中国、老挝等国家规划的产能较多,但是完全依赖于国内市场消耗比较高,因为运输成本比较高,做好当地和周边市场开发非常必要,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

篇9:农业部出台意见稳定生猪生产

意见指出,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农村改革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 农业法治建设在"三农"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与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和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相比, 农业依法行政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迫切需要加强农业法治建设, 把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引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各级农业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认真落实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决策部署, 以推进农业部门职能转变为核心, 以形成完备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健全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和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为重点, 全面提高农业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意见要求, 紧密结合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进程, 积极推动重点领域立法工作, 着力提高农业立法质量。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综合执法, 推动执法力量重心下移, 重点强化县 (市) 一级, 加快推进县一级综合执法和执法力量整合。规范执法机构与人员管理, 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 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学法用法制度, 农业部门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与本岗位有关的法律法规;创新普法方式、拓展普法渠道, 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 不断增强农村干部群众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农业行政复议工作, 依法调处农资和农村土地承包等涉农民事纠纷, 做好信访工作。

篇10:农业部出台意见稳定生猪生产

首次以农业部名义发布相关《意见》

提起农机社会化服务,人们大多会直观地想到合作社或者农业公司为农民提供代耕、代播、代收等服务,还有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其实,这只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一部分内容,其内涵远比人们通常认为的宽泛。为明确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概念和范畴,在《意见》中,农业部首次做出了明确定义,认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指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户为其他农业生产者提供的机耕、机播、机收、排灌、植保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以及相关的农机维修、供应、中介、租赁等有偿服务的总称。“这个定义是我们经过反复推敲,在总结各地多次调研的基础上产生的。”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生产管理处处长李斯华说。

为什么选择在近期首次推出该《意见》,掀起新一轮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高潮呢?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是解决农业生产‘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重大问题的现实途径,也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的必然要求。”李斯华表示,“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整合了劳动力、装备、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现代物质装备支撑,推动了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经营向专业化经营、由分散经营向组织化经营的转变。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既可让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享受到机械化的便利,也可让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解决劳动生产率的瓶颈难题。”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张华光认为,《意见》是在我国农机化发展进入转型深水区发布的,即在农业的发展模式上,将由依靠化肥、农药提升粮食产量向依靠良种、机械化方向转移;在农机化横向发展上,将由粮食作物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方向拓展;在纵向上,将由耕种收环节向收获后处理包括烘干、贮藏、加工等方向推进;在区域上,由平原地带向农机化水平薄弱的山区、丘陵地区进军;在农机化增长质量上,由过去依靠中小型农机为主逐步向高端、大型、复式作业等方向发展。“要完成这些转型,单靠分散的农机个体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依靠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专业化的跨区作业有效推进农机化发展,依靠农机服务组织的先进机械和服务能力,推进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提升。”张华光说。

“从中国特色的农机化道路来看,我国农民户均耕地只有7.8亩,不及欧盟国家的l/40、美国的1/400,解决好农户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和机械化大规模作业之间的矛盾,必须依靠社会化服务。”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科技管理处处长曹光乔表示。

截至2012年底,全国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及农机户达16.7万个,作业收入4180亿元,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逐步成为农机化的突出亮点。此外,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带动下,农村新添置了大量大型复式作业装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农机存量资源,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成为农机化管理部门的新课题。”曹光乔说。

鼓励农机合作社流转承包土地

《意见》中提出,鼓励一部分具有实力的农机合作社流转承包土地,开展包括粮食烘干、农产品加工等在内的“一条龙”农机作业服务项目,成为既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又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双主体”。

鼓励农机合作社承包土地的政策导向,是政府加快土地流转,迈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的重要举措。“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农机合作社承包土地,可以避免大量农机的重复购置,提高机械利用率,也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土地流转后实行统一连片种植,可降低农机作业成本,也更容易实现良种、良法、良田与农机融合,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曹光乔说。

而对于农机合作社未来的“双主体”身份,天津市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胡伟认为,以后的农业合作组织应该是综合性的。单一功能服务组织应对发展风险能力相对薄弱,同时,综合性生产服务组织有利于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有利于新技术的采用,更能够从生产模式上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

“‘双主体’政策导向符合农机合作社由单一服务型向‘服务+生产’综合型转变的市场要求。”曹光乔说,“近年来,各地农机保有量快速增加,单靠提供本地与跨区作业服务,难以保证合作社持续良性发展。加之近年来各级政府鼓励土地流转集中和适度规模经营,不少合作社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成为服务与生产的‘双主体’,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扶持。”

张华光也认同农机合作社作为重要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随着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农村的影响力会变得更加强大。赋予农机合作社“双主体”身份,一方面可以以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主体的身份,通过跨区作业等方式,带动落后区域农机化水平的提升,同时增加其服务收入;另一方面,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其农机具、资金、技术等优势。

“《意见》对农机合作社建设的多元化进行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农机合作社由专一的农机作业服务向种植、养殖领域的相互融合问题,今后的农机合作社将是更加综合的农业服务组织,对提高生产能力有重大意义。”胡伟说,“同时,《意见》提出的要建立相关行为规范和技术标准,有利于规范农机合作社的建设,用标准化的模式开展生产,使农业生产向工业化模式更进一步,值得期待。”

争取将相关投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一直以来,贷款融资难都是制约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重要瓶颈。《意见》中提到,要争取将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投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对此,曹光乔表示,农机合作社作为生产服务型合作社,资产购买资金需求较大,将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投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能够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也能带动工商资本对农机化的投入,促进解决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融资难问题。农机化财政、金融及保险等扶持政策综合应用,是日本、韩国等农业发达国家扶持农机化的普遍做法。

nlc202309030540

“这条政策抓住了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否最终顺利推进的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张华光强调说,“农机社会化服务是一项长期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中央财政的支持,必须调动地方政府、民间资本的共同投入,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投资机制。”

今年,我国大部分省份实行了农机购置补贴机具“全价购机”。与差额购机相比,“全价购机”大幅降低了套取购机补贴资金的可能性,但同时,也使得农户购机的资金垫付压力有所增加。针对这种情况,《意见》提出鼓励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争取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融资贷款支持。

实行“全价购机”后,各地金融部门已就如何支持农户购机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乃至保险机构,应该认真分析研究广大农村的金融市场供求规律,不断创新金融品种和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千方百计满足购机农民对资金的需求。在支持的方式方法上,金融部门要与农机生产与流通企业加强合作,通过提供贷款、金融保险、担保等方式,以解决实行‘全价购机’后消费者购买力不足、不愿垫付补贴资金等问题。”张华光说。

调查显示,当前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与许多银行愿意接受不动产作为贷款抵押,而不习惯或不愿用农机具作为抵押有直接关系。对此,李斯华分析建议:“不少银行不想接受以农机具作为抵押给合作社提供贷款,是因为担心农民的信用问题。其实绝大多数农民是非常讲信用的,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可以为农机合作社提供某种形式的担保,帮助合作社解决贷款难问题。江苏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该省财政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为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机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

其实除资金外,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还面临着几大瓶颈:缺地、缺人、缺维修等。“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加大发展新型服务主体力度,有些地区已经在进行探索。如山东将农机社会化服务收入纳入了考核体系,各类财政补贴向农机大户、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再如,浙江宁波出台政策吸引大学生进入农机合作社工作。下一步,农业部想利用移动互联、卫星定位等手段,探索建立全国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为农机作业服务的供需双方提供作业价格、机具位置、作业质量等信息,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可以随时接收相关信息。另外,我们还想建立一张农机作业‘地图’,在上面标明哪里有空车空机等信息,农户可就近预约开展作业,这样能培育作业市场,提高农机作业服务水平。”李斯华说。

上一篇:采购专员求职简历表格下一篇:麻疹培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