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2024-07-03

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精选6篇)

篇1: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目前,京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创新与发展已成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年初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和北京市农村科技工作会议,主题都是要“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根本转变,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和北京市农村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确定“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重点,切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特提出职下意见:

一、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与任务

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强调“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速农业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这是摆 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北京市农村科技工作会议指出:”北京农业进入新世纪后,面临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发展高新技术型现货农业是新时期北京农业的主要任务”。《北京市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纲要》和北京市”十五“发展规划对加快实现北京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行了战略部署。

根据这些精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局确定今后五年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是:加忆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技术中专越,促进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促进农产品生产由增加数量向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根本转变,发展高新技术型现货农业,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照这一方针,对今后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进行战备性调整:调整科技服务方向,由产中服务为主转向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调整技术攻关方面,由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为主转向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市场开拓技术并重;调整科技发展方向,由生产技术为主转向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技术;调整市场服务方向,从面向本市市场提供技术保障转为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供技术服务。

(一)农业科技工作遵循的原则

科技创新与致富农民相结合:提高科研学术水平与面向市场、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相结合;发展高新农业技术与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相结合;稳定和完善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与运行机制创新相结合;发挥自身科技优势与充分发挥首都农业科技优势相结合,吸引在京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参与北京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建立与首都地位相适应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使我市农业科技总体水平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三)具体目标与任务

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使猪、奶牛、蛋鸡、肉羊、水产、专用玉米及特种瓜菜等良种要全国处领先地位。跟踪世界前沿技术,使农业生产水平在全国处领先地位。

显著提高农产品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全面开展安全食用农产品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科技会计师含量,使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中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加速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应用现代生物、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生物农业药、肥料、兽药、饲料及信息化技术,实现技术跨越,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全面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化学物质投入科学、合理、农业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和保护,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立创新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使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服务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为增强北京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

二、农业科技工作发展重点

为实现上述基本目标和任务,今后五年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将紧密围绕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及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线,在5个领域加强技术储备与创新;重点针对10项工程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在10个重点方面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示范与推广,促进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在4个高新技术与产业化领域积极探索,发展高新技术型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一)加强技术储备,促进科技创新

重点针对农业结构调整中急需解决或有应用前景的基础性农业科技问题问题,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利用在京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开展合作研究,进行科研积累,解决农业生产中带有战略性、长远性的基础理论、科学方法、发生规律等应用基础性的科技问题,为重大技术的突破提供技术储备。重点领域:

1、品种结构调整中所需的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改造利用研究,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动植物品种结构调整发展战略研究;

2、农业结构调整中有应用前景的动植物新品种营养需求、生长发育规律、影响品质与产量因素和人工调控技术的研究;

3、动植物重大危险性疫病、病虫害发生规律、危害特点、诊断及检疫方法、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主要畜禽免疫机理与新型疫苗的研究;

4、不同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体变异规律、水肥运行规律、土壤盐渍化规律、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无害化调控方法和措施研究;

5、保护性耕作制度研究、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机理研究,利用生物保护、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方法研究,农业生产、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二)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

紧密围绕现代农业结构调整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包括单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通过技术攻关使专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使行业科技发展率先进行现代化。重点研究与攻关10项工程。

1、良种工程动植物新品种引进、选育、繁育及配套技术攻关,突出优质、专用、抗病抗逆性好,能突破性解决结构调整中品种结构及其配套技术。使主要动植物良种覆

盖率达到85%以上,猪、奶牛、蛋鸡、肉羊、水产、专用玉米、特种瓜菜等良种在全国处领先地位。重点攻关:优质肉羊、奶牛、蛋鸡、禽类及水产新品种引进、选育、繁育有配套技术;优质专用粮、饲草、瓜菜等种植新品种引进选育、扩繁及配套技术;籽种(畜禽、水产、种植新品种)遗传评估及质量检验技术体系建设。

2、绿色高效养殖工程重点针对肉羊、奶牛、禽类及名优水产新品种绿色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进行攻关,针对畜禽病情诊断、检疫、防疫及鱼病防治难题开展研究,有突破性解决优质、高产、低成本、无公害高效养殖技术,使生产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重点攻关:肉羊、奶牛及名优水产新品种高产、高效绿色养殖综合配套技术;肉羊、奶牛优质、高产及名优水平新品种绿色饲料、饵料营养配方技术;畜禽、鱼类重大流行病诊断、免疫、监控、预警技术;饲料(饵料)、兽药(鱼药)违禁添加剂、药物残留检测技术。

3、绿色高效种植工程重点研究新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不同耕作制度下最佳栽培技术模式;病虫草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及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新品种营养需求规律、营养诊断与平衡调控施肥技术;高效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安全施药、施肥技术;研究开发与栽培品种配套的系列化作业农机具;建立种养结合试验示范基地;能突破性解决优质、高产、低成本、无公害高效综合配套技术。

4、无公害安全食用农产品体系建设工程重点研究攻关无公害安全食用农产品质量监控技术;药物(农药、兽药)、重金属、硝酸盐等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产品质量规范化检测程序,生产基地环境检测技术、批发市场产品质量监控技术,建立信息网络,向社会公告。研究不同环境背景,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5、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工程重点研究开发保护性耕作、轮作技术;免耕覆盖,减少对土壤物理性状破坏的新技术;农业节约水、肥料、农药、饲料、能源等技术;生态养殖、种植高效利用资源技术;建立农业生产区环境(农药、土壤、有机废弃物、养殖水域、规模养殖场、违禁兽药及饮料添加剂)背景值数据库,建立长期稳定的监测点,开发保护恢复农业生态技术;突破性解决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技术体系。

6、农业标准化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制定安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环节、产品质量和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系列标准,建立安全农产品准入、出口、销售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农业环境、畜禽及水产养殖场环境、土壤肥力质量及其评估标准、安全限量标准及安全使用技术规范。

7、设施园艺自动化控制工程研究开发多种类型温室设计、环境自动调控,建筑材料和节能节水技术;研究开发适于现代化连栋温室和单体日光温室栽培管理技术体系,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建立自动调控温、湿、光、气、肥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8、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工程引进开发适宜加工、出口的蔬菜、畜禽、水产等优良品种;研究开发产前、产中、产后标准化生产、加工及贮藏系列配套技术;研究开发无害化生产基地、出口创汇基地环境与产品质量认证技术体系;研究建立农产品保鲜质量检测、监控技术体系,发展有机食品,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9、旱作节水农业工程结合水利工程节水措施,研究农艺节水技术体系。研究不

同灌溉方式、不同土壤质地、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作物等全生育期耗水量参数,建立科学的肥水调控及管理制度;研究旱作综合节水技术体系,引进、筛选抗旱保水剂;研究保护性耕作及生物覆盖保水技术、肥水调控促根技术、优质有机肥、专用肥应用技术,提高水利用率。

10、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在山区五小水利工程网络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山区资源特点,从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考虑,研究提出适宜发展的特养、草饲家畜及种植品种结构、规模、比例,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区域的优质高效、经济实用、无公害种养结合技术,建立示范基地,总结提出系列高效模式,为山区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三)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示范与推广,促进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

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为重点,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为目标,整合一批具有辐射面广、带动力大,并能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熟技术进行示范推广。

1、绿色养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绿色安全饲料、饵料;疫病诊断规范化标准;安全用药技术;绿色养殖、生产、加工技术;畜禽粪污综合治理技术;养殖场、水环境质量监控技术。

2、肉羊、肉牛、奶牛良种及配套养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草食家畜优良品种及繁育技术;优质、高产、低成本饲喂技术;无规定疫病防治技术。

3、水产名优品种及配套技术重点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及繁育技术,改造常规品种;不同水域条件下优质、高产、低成本养殖技术;投喂颗粒饲料集约化养殖技术;鱼病防治及水质监控技术。

4、无公害蔬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重点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改造常规品种;无公害标准技术规范及速测技术;设施高效栽培技术;无化害诊断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施肥设备及应用技术;常温烟雾施药技术;小型配套作业机械。

5、出口蔬菜标准化技术重点是出口基地环境和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优良品种及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采收、加工、包装、贮藏技术标准体系等示范推广。

6、规模高效种养结合模式以肉羊和奶牛为主,分别在山区和平原规模养殖小区结合养殖品种和规模,确定种植品种和面积,示范推广高效种养模式,形成生态良性循环。

7、畜禽粪污综合治理模式在不同区域、不同养殖方式、不同养殖规模的畜禽养殖小区,以生物、化学、物理、工程等冷处理工艺为重点,示范推广综合治理畜禽粪污模式,使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商品化。

8、绿色农药、肥料、兽药(鱼药)、饲料(饵料)筛选及应用技术重点试验筛选绿色农药、肥料、兽药(鱼药)、饲料(饵料),形成规范应用技术,在绿色养殖基地、无公害粮菜生产基地、出口粮菜生产某地示范推广。

9、优质专用粮经菜新品种及栽培技术重点示范推广优质、专用粮食品种及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名特优新瓜、菜、药村品种及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0、新型实用农业机械推广重点示范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揉碎、青贮、袋贮、包

裹贮等)机械;饲草、饲料收获、粉碎、青贮、烘干等系列机械;养殖、设施栽培配套系列机械。

(四)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技术跨越,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经济竞争以及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北京农业将面临国际辆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必须充分发挥北京区位、科技两大优势,发展高新技术型现代农业,实现技术跨越,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在4个领域加快发展高新技术。

1、转基因良种应用技术应用基因标记、克隆与转移技术研究抗虫、抗病、抗逆农作物品种,现代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开发适合北京种植、养殖的优良新品种、新品系,为形成高新技术籽种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2、生物技术农业应用应用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动物疫苗、生物兽药、饲料、绿色生物及矿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开发其生产工艺及农业生产应用技术,为形成生物技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3、纳米技术农业应用研究纲米肥料、农药、饲料在农业生产应用技术,为形成纳米技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4、信息技术农业应用开发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可提供政策、市场、资源、技术等综合信息的网络体系。利用GIS、GPS、RS、ES等信息系统,建立准确快捷的农业资源、环境、种养结构、产量、市场行情估算,灾害、疫情、病虫害、土壤肥力动态及污染等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为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三、保障措施

(一)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业新阶段的创新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业科技要实现跨越发展,生产力要产生新的飞跃,必须具备一支有生机、有省略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要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促进专业队伍与农民组织及企业相结合,积极支持民营企业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加速科技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要鼓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农业科技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窗口。要鼓励推广机构和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农技服务。鼓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领办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民致富。

(二)实施知识结构更新与素质培训工程,加速人才培养“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关键是人才”。通过实施知识结构更新与素质培训工程,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开发人才资源。一是利用现有的各类科技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资金,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它科技资金,加速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科研和组织协调能力强、掌握国内外科技前沿、熟悉郊区生产和行业发展的农业学科带头人队伍。二是加速培养一批有下不为例、懂技术、有实践经验、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熟悉农业生产的中青年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和锻炼机会,使他们能够深入基层,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尽快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推广水平;三是造就一批有知识、熟悉行业发展特点、善于管理经营的农业科技复合人才,加快农业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转化,实现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四是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与培训制度,使知识更新与培训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乐于

奉献的良好氛围。加强农技术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利用多种途径,为农技推广工作创造条件,改善推广服务手段,提高推广人员素质。五是利用技术讲座、农广校、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系统、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等多种形式,加大郊区农业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京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三)发挥首都科技优势,拓宽技术来源加强与地方科研院所和中央在京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与攻关,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以及科研人才优势,合作研究北京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问题,通过项目合作,提高科技推广人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利用科研院所成熟的研究成果,拓宽技术来源,加快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应用技术,加快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强国际智力引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际上动植物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吸引国外资金合作研究,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提高自创能力和水平,加强国际技术使用与交流,通过技术交流与培训,了解国际科技发展动态,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促进农业科研跨越式发展,使农业科技部分领域率先进入国际先进先列。

(四)广开融资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农业科研与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工作,需要政府投入与多渠道融资相结合。公益性的技术研究与推广,影响面大、社会效益显著,可以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申请政府积极支持,以促进农业科技健康、快速发展。经营性的科研与技术推广,可多渠道吸引资金,吸引企业、民营和农民个体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积极吸引城市企业投资农业和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的项目,可积极争取金融、税收、保险对农业科技的支持。

(五)加强科技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发展在科技项目管理上,严格按照农业局下发的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实施,实行目标管理,重大科技项目将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原则,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以促进科技管理创新。各单位领导要把农业科技工作作为业务工作的重点,始终把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放在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析优先地位,营造崇尚科技、热爱科技、宣传科技的良好氛围,制定政策鼓励和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于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北京市率先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做出贡献。

篇2: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关键,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上项目为切入点,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大上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十一五”期间,以打造乳品、肉类、果蔬菌、中药等四大产业支撑。实现产业化经营总量大跨越。到201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总量比2005年翻一番,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年均增长3%,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具体工作要实现四个着力:

一是着力打造产业集群。重点在奶业、肉类、玉米、果品、蔬菜、中药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率先突破,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其中超亿元的达到20家,超10亿元的达到10家。

二是着力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之比达到1:1以上。

三是着力培育优质名牌产品。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名牌产品,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及加工品达到省级名牌产品的30个以上,农产品及加工品注册商标达到340件以上,其中著名商标25件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加工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四是着力建设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全市70%的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基地与龙头企业相配套,十大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基本上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合同化销售。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坚定不移的实施农业对外开放,狠抓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

坚定不移的实施大开放战略,紧紧抓住南资北上和京津冀一体化,特别是京冀政府签署的《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的机遇,加大对北京的开放力度,通过组织小团队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等系列活动,引进大项目。以一批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投产来拉动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利、财政增税。一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抓项目,二是围绕生态建设工程后续产业发展抓项目,三是围绕国家、省确定重点扶持的产业抓项目,四是围绕市场需求抓项目。在项目建设上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项目谋划。在各县区认真谋划农业项目的基础上,市里在打破行政区划,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谋划论证储备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100个,并实行动态管理。二是项目招商。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全天候的招商引资引智活动。三是项目的签约。对有合作意向的项目,特别是对高科技项目和对产业发展有标志性作用的项目要尽可能满足投资方的要求,促其项目尽早签约。四是项目开工达产。对已签约项目,通过全方位服务保证资金足额及时到位,按时开工建设,对已开工和已建成项目,搞好跟踪服务。确保全市每年建成投产和新开工建设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达到100个。每年通过开放招商引进项目不低于50个。狠抓“111”行动计划的落实,市县两级每年滚动抓好81个农业产业化标志性重点项目的督导落实。

(二)坚定不移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努力抓好龙头企业建设

现代农业是靠龙头企业带动和发展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龙头企业建设上做到三个一批:一是引进一批。全市结合主导产业,认真谋划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重点是牛奶、肉牛、生猪、果品、蔬菜、中药深加工项目,在搞好项目论证,提高项目亲合力的前提下,采取一切可用的手段,争取把国内外的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伊利、蒙牛、三元、光明、汇源、双汇等企业引到承德办企兴业,借助外力迅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时对已新开工的承德三元公司、国润立德公司、承德大发食品公司、承德中兴农牧公司等新项目创造宽松的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争取早日达产达效;二是搞强一批。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露露集团、怡达集团、山庄集团、长城种业、三北种业、裕丰种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股票上市和增发新股,实施“捆绑”战略,通过走兼并控股、低成本扩张、强强联合之路,提高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企业年销售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使其早日成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三是做大一批。对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的绿源公司、润隆公司、红源果业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要优化经营机制,引进先进经营管理理念,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人才培养和开发,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健全市场网络,使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水平。四是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对年销售收入已达500万元以上,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企业,要通过资源整合,资金整合、人才技术整合和合作制、股份制等方式,迅速扩大规模,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五是要积极放手发展一批。对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政策,集中扶持,尽快扶优扶强。

(三)坚定不移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切实抓好基地建设

农产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全市继续围绕资源、气候优势建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结合生态建设建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专业村,实施千村农户增收工程。

一是突出发展畜牧业。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的第一支柱产业,以承德三元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加工企业为龙头,在重点抓好肉奶牛产业的同时,继续抓好生猪、养羊、禽产业建设。奶牛产业实施百万吨奶工程,以规模小区养殖为主要形式,做到扩大养殖规模和提高单产两手抓,重点建设丰宁、围场、滦平、双滦250个奶牛专业村。2007年全市鲜奶产量要达到40万吨。肉牛产业以承德三元、隆化挑战集团、围场牧原等肉牛加工企业为龙头,实施“小母牛”工程。扩大养殖规模,重点在围场、隆化、承德县、平泉等县发展50个万头肉牛乡镇,300个千头肉牛养殖示范村,一是鼓励养殖户大力养殖基础母牛,扩大自繁量,二是建立肉牛育肥小区,扩大育肥数量,提高育肥档次。生猪产业紧紧抓住北京三元集团、华都集团、北京资源集团、明慧集团进入承德的机遇,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及猪沼菜三位一体养殖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同时依托国润立德大力发展“无抗猪”,把承德建成全国最大的“无抗猪”基地。禽产业以北京大发正大集团、北京金星鸭业、围场宏远肉鸡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鸡鸭养殖小区,把承德建成北京大发正大最大肉鸡出口基地和北京金星鸭最大的养殖加工基地。

二是优化调整种植业。全市充分发挥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和中药产业。蔬菜产业以发展无公害蔬菜为重点,除在适宜区扩大规模外,下力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升蔬菜品质,叫响承德时差菜和设施菜品牌;食用菌产业充分发挥全市生态建设后食用菌原料充足和气候适宜食用菌生长的优势,继续以平泉为重点,发展食用菌园区,不断扩大食用菌规模,重点抓好提质提效。中药材产业结合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林药间作、林果间作,重点建设热河黄芩、热河柴胡、金莲花、丹参等为主要品种的地道药材和西洋参等。引进中药材品种和中药材GAP专业化生产基地,加快现代中药园区和地方药植物园建设。同时,实施“热河中药材振兴工程”。加强规范种植技术研究和产品深度开发,强化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传统“热河中药材”品牌的知名度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快发展林果业。以实施山杏、板栗、刺槐、速生杨、沙棘五个百万亩和苹果、山楂、特色果、桑蚕、花卉等五个十万亩工程为重点,建设经济林、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桑蚕六大林果商品基地,新发展林果基地265万亩。以兴隆、宽城、承德三县为重点,建设260个林果专业村;按照优势果品向优势产区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努力实施果品区域布局优化工程、结构调优工程、提质增效工程,带动和促进果品及相关产业发展;以兴业造纸、宏森木业为龙头,加快林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推进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花卉产业;以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为主,与京津紧密合作,创造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旅游格局;发挥蚕茧质量优势,建设外向型蚕茧基地;围绕沙棘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将沙棘产业做大、做强。

(四)坚定不移抓好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重要纽带。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又可以大大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引导农

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鼓励专业合作组织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专业协会。到2010年,全市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0家以上,力争使50%以上农户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户收入比非入社户提高20%以上。

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

(一)加大各级财政的扶持力度

1、市、县两级要设专项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每年市、县两级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要达到省级扶持资金的10%和5%,主要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扩能、技改、上大项目的贷款贴息等。

2、加大农业项目的前期投入。市、县两级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大项目的前期投入。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项目资金,用于前期费用。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元的项目,项目投产后由所在地财政按固定资产投资5‰的比例实行以奖代补。

3、整合农口资金,扶持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农口资金,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打捆使用,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

(二)实行用地、用电、用水、交通四优先

用地优先。重点龙头企业建设项目用地视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土地管理部门在安排用地计划时,要优先保证。龙头企业兴办畜禽养殖场等视同农业用地。用电优先。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规定的种养基地,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用水优先。龙头企业生产和基地种植养殖用水,由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合理核定用水计划,依照有关程序组织水资源并办理取水许可手续。交通优先。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对于运输农产品的车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数量占货物重量的80%以上)免征过路过桥费。同时,各通行收费站对于运输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车辆,要优先安排通行。

(三)加大智力投入,实施人才兴企战略

要把引智、培训作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举措。一是龙头企业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市县人才管理部门要最大限度的给予提供。二是市级每年要举办1-2次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厂长(经理)培训活动,提高素质。三是加大对种植、养殖户、经纪人的培训,不断提高种养技能。

(四)实施品牌战略

市、县财政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荣获国家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的,执行河北省人民政府冀发[2003]9号文件规定(省政府奖励30万)外,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龙头企业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并成为主要产品(占销售产品的50%以上)的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得省名牌产品及河北省著名商标的,市政府奖励5万元,企业所在县区同时奖励5万元。

(五)为龙头企业提供金融支撑

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发挥支农信贷主渠道作用,把扶持农民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机制,增加对农业产业化信贷资金的投放。市扶贫办每年拿出一定额度的扶贫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种植、养殖业贷款贴息。要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为种养基地农户担保,县区财政贴息的办法,各县区都要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为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农发行要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主渠道作用,通过继续开展“伴百家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活动,每年投向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达到10亿元以上。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要按照职责范围,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优先开展贷款担保业务。农行、承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

(六)为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市、县(区)、乡镇政府要进一步加强调度,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承担对龙头企业管理和培训任务;市纪委、市监察局、市农业产业化领导

篇3: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一、取得成效

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

以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为契机,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狠抓农村“一池三改”沼气和节水滴灌等项目建设, 极大的提高了朝阳县现代化农业生产能力。

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设施农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在设施农业建设过程中, 突出了区域化、规模化的特点。全县占地500亩以上的小区121处, 1000亩以上小区30余处。围绕设施农业的建设、生产和销售, 有效地带动了建筑、物流、加工、育苗等行业的发展。

3. 落实高产示范典型, 玉米种植全面推广新模式

自2008年开展高产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 朝阳县连续5年完成国家预定目标, 呈现连续增产趋势。近两年, 在保证玉米稳产的基础上, 朝阳县推出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模式, 推行玉米套种马铃薯的种植模式, 有效地提高了玉米单产, 为农业增收另辟了一条新途径。

二、主要做法

1. 狠抓农业政策落实

朝阳县委、县政府每年都把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列入年度重点工作, 并作为对各乡镇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2. 大力推广配套性的农技措施

在高产示范区项目范围内, 实施耐密玉米良种推广、模式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及现代化农业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性的农技措施, 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的“五个统一”要求, 进行农业生产管理。

3. 全面落实蔬菜批发市场建设

在抓好设施农业生产建设的同时, 朝阳县还大力抓好农产品营销和市场建设工作, 在全县范围内规划新建五个蔬菜批发市场。设施农业的发展现已形成了品种多样、四季生产、均衡供应、安全可靠的健康发展态势, 设施农业的基地效应也正在得到逐步显现。

4. 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施龙头企业发展战略, 通过贴息扶持、品牌奖励、联手共建等措施, 将有机农业逐步向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带动轨道发展。

5. 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土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 所以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也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工作。

三、存在问题

1. 抗御风险能力较低

朝阳县长年受自然干旱影响, 旱灾频发、水源缺乏、水利设施老化等问题还客观存在。此外, 还存在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 沟通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发展缓慢, 农户分散经营等问题。

2. 农业机械化推广难

农业机械化的实施很难完全发挥作用。一是朝阳县人均耕地只有2.1亩, 土地经营的分散与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不相配套。二是朝阳县属于丘陵地区, 山地多、平地少, 农业机械对于种子、农药施放等都遇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障碍。

3. 产业化经营水平欠佳

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 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 特色农业不显著, 农产品附加值低。

4.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少

由于农业科技经费的供给不足, 致使农业科技发展速度缓慢, 没有资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 没有经费搞示范、搞推广, 没有经费搞农民技术培训。

四、政策建议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 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 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

1. 加强设施农业后续管理

近几年, 朝阳县实现了设施农业迅猛发展, 为农村抗旱避灾夯实了基础, 为农业经济转型提供了保障。进一步加强设施农业的建设依然至关重要。一要提高建后管理认识, 实现管理责任化;二要抓好设施农业质量安全, 实现生产标准化;三要聘请农业科技专家, 实现服务科学化;四要实施设施农业品牌战略, 实现经营专业化;五要改善蔬菜流通环境, 实现交易信息化;六要建立效益考评机制, 实现考核规范化。

2. 探索玉米种植全新模式

面对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要不断注入新的技术力量, 在去年的基础上, 推出全新的玉米套种土豆、玉米套种大豆等多项立体农业种植模式。

3. 推行农业信息全面普及

农业的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最重要环节就是信息。要形成完备的信息发布和获取体系, 形成政府参与、市场运行的农业农村信息管理体系。

4. 发展地方特色优质产业

按照“一县一品”的发展格局, 把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做大做强。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发展模式, 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主导产业, 成为一项真正的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途径。

5. 加大财政扶持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县财政、计划、农业综合开放等多方面的支持。整合资金, 集中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来。

6. 完善土地交易制度体系

篇4: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十六大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中央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初步形成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起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赢得了“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双双迈上新台阶,水利建设和民生改善加快实现新跨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发展整体提速、全线飘红,是本世纪以来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农业农村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为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稳定大局作出突出贡献。

应当看到,这些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在诸多困难背景下,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实属不易。更应当看到,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绝非易事,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仅要继续强化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务工增收,也要更多地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抓好生物技术特别是优良品种培育,抢占农业高科技制高点;要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推动资源整合,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脱节问题;要大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和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加快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要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要积极发展农机装备业,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篇5: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

科技金融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为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在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现对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明确发展定位,突出支持重点,推进科技金融创新试点

(一)明确科技金融发展定位。以政府引导、银行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为导向,以破解成长期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瓶颈为重点,积极构建高效衔接、完整配套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扶持体系和服务体系。

(二)突出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扶持以下科技企业发展:一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江苏省新兴产业发展导向的科技企业;二是处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别是“量产”开始阶段的企业;三是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省、市、县重点培育的小企业。

(三)探索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在科技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率先开展省级“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优先给予机构设立、市场培育、业务创新、财税支持等优惠政策,并积极争取国家金融改革创新政策措施在试验区先行先试。

二、坚持专业专营,改进绩效考核,推动科技金融加快发展

(四)加快构建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逐步在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设立科技金融服务部门,配备专业团队和人员提供专业服务。支持在省级“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优先设立科技支行,可在现行银行体系内新设、转设支行。完善省、市再担保与市、县担保联动机制,省再担保公司优先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科技子公司,在有条件的地区成立专业的科技担保公司,鼓励各类担保公司为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五)积极发展新型科技金融组织。鼓励在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科技产业密集地区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为科技中小企业提供债权和股权融资。鼓励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为成长型科技企业提供研发、生产设备租赁。鼓励设立专业科技信托公司,运用集合信托计划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制订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加快设立各类创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为科技企业的成长提供资本支持。

(六)建立科技金融绩效考核制度。省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确保科技信贷增幅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各金融机构要强化一线激励约束和“尽职免责”机制,适度提高对中小科技企业授信户数指标的考核比重,给予营销经费支持和绩效考核倾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科技信贷风险容忍度。

三、丰富产品服务,创新风险管理,提升科技金融运作效率

(七)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推广基于应收账款、订单、知识产权、股权、期权、动产等适合科技企业的新型金融产品,推广“科贷通”、“科技之星”等金融服务品牌。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加强对资金流、信息流、实物流的有机整合,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鼓励风险管理类金融衍生产品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试验和推广。

(八)改进科技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要扩大“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授信审批权限,对政府推荐且给予风险补贴的重点科技企业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园区管委会、专业化市场、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动员社会各方资源参与可贷企业筛选,引导金融机构对成长型科技企业实行批量“信贷工厂”服务。针对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科技企业的不同特点与需求,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方案。

(九)创新科技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引进专业的科技金融信用甄别和风险定价技术,探索以简洁的评分卡工具取代复杂的评审报告,淡化财务要素评分比重,强化对科技企业“三表”(水表、电表、煤气表)、“三品”(人品、产品、抵押品)、“三单”(税单、货运单、银行对账单)等非财务因素和管理团队素质等行为因素的评分。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外部评审制度,建立共享的科技专家库,启动科技专家随机参与科技金融决策评审工作机制。积极推进银行和保险机构紧密合作,深化科技保险试点工作,鼓励发展科技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和商业信用保险,提高科技保险承保规模和业务比重。

四、开拓金融市场,畅通融资渠道,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功效

(十)推进科技企业在创业板和主板上市。加强与证监部门的对接,积极推动科技企业上市,缩短发行时间,简化发行程序,提高发行效率。争取设立“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内科技企业上市发行“绿色通道”。

(十一)扩大科技企业债券市场融资。积极推动各地“高科技企业集合短期融资券”、“高科技企业集合中期票据”、“高新技术企业集合债”等新型金融工具的承销与发行,有效拓展科技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十二)推动我省更多高新技术开发区进入国家“股份代办转让系统”试点,为园区成长潜力好的非上市科技企业开拓更为宽广的投融资和股份转让渠道,为挂牌企业通过转板机制进入主板市场创造条件。

五、鼓励错位竞争,开展互惠合作,满足科技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

(十三)鼓励科技金融组织错位竞争。支持各地发展不同所有制结构、产权结构、商业模式的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租赁、信托等科技金融组织,引导其找准市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开展错位竞争,积极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

(十四)推动科技金融组织互惠合作。支持各类科技金融组织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开展互惠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投、贷、保协调联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发挥科技金融主力军作用,充分整合科技金融资源,主动担当科技金融服务链的“集成商”和“百货公司”。

六、健全中介服务,推进信息共享,搭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十五)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在苏南地区设立全国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吸引国内外优秀评估、评级、会计、律师等中介机构落户集聚,为广大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股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登记、评估、交易、结算以及融资、信息等中介服务。鼓励各地培育和发展财务外包、法律咨询、技术认证等科技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各市、县要对现有的登记评估部门进行有效规范,切实解决评估有效期限短、收费标准高、多头评估等问题。

(十六)健全科技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支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整合科技企业信用信息,解决科技金融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重点科技企业(项目)名单的定期发布和信息通报制度,方便金融机构及时跟踪服务。建立担保机构信用评级结果发布制度,完善银保合作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政银企沟通机制,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金融推介洽谈活动。

(十七)加快科技企业培训辅导平台建设。推广由专业机构承担科技企业“创业保姆”和“创业导师”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成长型科技企业管理、营销、财务及融资的培训与辅导,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度。

(十八)提升科技金融人才服务平台。建设金融人才服务中心,建立科技金融人才数据库,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机制,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股权、期权、公积金和人才保险等手段,加强对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的引进。

七、加大财政投入,优化奖补方式,完善科技金融正向激励机制(十九)加大科技金融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科技金融的投入,加快建立省、市、县科技金融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力发展多层次股权投资体系,重点加大对孵化期和初创期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支持。

(二十)优化科技金融奖补机制。创新财政支持金融科技投入方式,实施拨改奖、拨改补、拨改保、拨改投等新型财政奖补方式,形成资金杠杆撬动和滚动发展机制。整合相关部门科技金融发展资金,发挥集中使用功效。建立健全财政奖补资金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

(二十一)建立多样化科技金融正向激励机制。设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对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发放科技贷款给予适当支持。人民银行要积极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提供科技金融发展正向激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科技不良贷款核销工作。

八、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合力,完善科技金融创新发展保障机制

(二十二)建立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省长牵头,省发展改革委、金融办、财政厅、科技厅、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和人行南京分行、江苏银监局、江苏证监局、江苏保监局等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参加,研究解决科技金融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工作。各地要建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加强领导,明确职责,集成各类资源,形成推进合力。

(二十三)完善科技金融发展定期评估机制。省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联席会议定期对各地科技金融发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绩效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支持相关创新试点的重要依据,并与奖补资金等扶持政策挂钩。

篇6: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意见

林科发〔2012〕2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快林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总体要求

1.充分认识林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加快林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重要支撑,是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增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迫切要求,是加快林业建设、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林业产业升级、实现绿色增长的强大动力,是深化林业改革、实现兴林富民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提高对林业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林战略。

2.把握林业科技创新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强化创新,重点突破,优化配置,支撑发展”的方针,遵循林业科技规律,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

—1— 建设紧密结合,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强化技术集成配套、改善林业科技创新条件为重点,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发展

3.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提质增效。围绕林业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强化应用技术配套集成,提升生态建设质量效益。着力突破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荒漠生态系统改善与治理、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护与发展、林业增汇减排、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等关键技术,促进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提升林业生态服务功能,减少林业灾害损失,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4.引领林业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林业主导产业,研究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加强林业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提高林业产业素质。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发,加强产业技术关联,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突破高效分子育种、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基产品先进加工制造、林业生物质能源转化利用、竹藤花卉开发、现代林业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林业产业向着优质、节能、低碳和高效、高值、高端方向发展。

5.夯实林业发展的科学基础。围绕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林业灾害防控、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林木花卉种质创新、森林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荒漠化形成机理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林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增强林业原始创新能力。围绕现代林业建设目标和世界林业发展趋势,系统开展林业发展改革的理论、战略、模式和政策研究,构建完备的林业发展理论导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决策支持体系。

三、加快成果转化,推进兴林富民

—2— 6.加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和重点任务,重点推广林木花卉新品种繁育及高效栽培、重要经济林和原料林高效经营、珍贵和乡土树种培育、森林抚育经营、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木竹材料及林特产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林业灾害防治、野生动物繁育利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等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提高良种良法使用率。林业重点工程必须与科技支撑和技术推广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和同步验收,建立考核通报机制,切实提高工程建设科技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进林业信息化综合服务,提高林业信息化水平。

7.抓好林业科技示范样板。加大科技示范样板建设力度,组织实施好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实施林业科技示范工程,提高林业科技示范县、示范园、示范基地、示范点建设水平和效益,为林业生产提供科技示范,让广大林农“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做到实施一个推广项目,促进一片基地发展,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继续开展林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林业科技园区、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8.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强化乡镇林业工作站科技推广职能。改善科技推广工作设施设备条件,开展林业科技推广站标准化建设,建立林业科技推广员资格制度,不断提升各级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充分发挥科研教学机构、乡镇林业工作站、专业合作组织以及企业等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构建以国家公益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继续开展林业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行动,广泛动员和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活动,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

—3— 9.普及林业科学技术知识。落实全国科学技术普及规划,强化林业科普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普基地建设,逐步建立林业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体系,努力构建科研机构、高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民间组织等共同参与、机动灵活的工作机制,全面普及林业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和林业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

四、加强标准建设,提高质量效益

10.加快林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林业标准制修订步伐,建立健全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核心,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涵盖林业建设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加大标准执行情况跟踪评估力度,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实现林业标准化与科学技术、林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加强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与管理。积极参与制(修)订影响我国林业发展的国际标准,稳步推进林业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增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

11.大力推进林业标准化生产。加强林业标准化宣传,引导林业从业人员了解、掌握和应用标准。开展林业标准化生产企业示范工作,引导企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大力开展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各级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推进林业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提高林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

12.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建立林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快林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建设。加强生态建设质量技术监督,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安全。强化林产品质量监督,实施林产品质量监测制度,开展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建立质量状况评估分析制度,推行质量标志管理,加大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林产品质量监督力度,保障林产品安全。

五、拓展发展领域,增强持续动力

—4— 13.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应用。进一步完善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林业植物新品种创制、准入、审查、授权、保护和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林业植物新品种转化应用,提升林业植物新品种社会贡献率。建立行政执法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查处林业植物新品种侵权和假冒案件。

14.强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完善林业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健全林业生物安全监测、检测、评估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强林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行政许可,积极开展林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测,加快林业转基因试验进程,促进转基因林木的利用和商品化步伐,严格管控和监测外来物种引进,确保林业生物和生态安全。

15.强化林业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加强林业生物遗传资源调查、收集、保护、鉴定和评价,加快开展重点林木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强化林业遗传资源保护,研究建立林业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推动遗传资源共享与创新,促进遗传资源开发利用。

16.加快推进森林认证。加强认证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我国森林认证体系,加快森林认证体系的推广应用,推进森林认证国际互认。积极开展认证试点,努力拓展认证范围,逐步推进竹林、非木质林产品、森林生态环境服务和生产经营性珍贵稀有物种等认证,推动森林认证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加强对认证机构及其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森林认证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六、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17.改善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实施林业条件平台建设专项,加强林业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质检中心、新品种测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林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增强开放运行效能。建立分区域、分类型集科学研究、试验示范与科技推广为一体的永久性国家级和省

—5— 级林业综合实验基地,加强林业生物基因资源保存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建成一批林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增强林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林业科技信息化建设,优化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林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稳步发展林业技术交易。

18.加快生态定位站网建设。围绕国家和地区开展生态效益监测、服务功能评估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等需求,构建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网,拓展生态定位站监测研究内容,提高观测研究能力。完善生态定位站点布局,加快完成规划新建站点的建设。加强现有站点升级改造,提升站网设施水平。

七、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

19.增强国际(区域)科技合作能力。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拓宽林业科技国际(区域)合作交流的渠道和领域,努力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格局。组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加大国际先进林业技术引进力度,开展合作研究,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推荐林业专家在国际组织中任职,扩大我国林业国际影响力。

20.积极履行林业相关国际公约。认真履行《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生物安全议定书》、《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国际公约。进一步做好履约基础性研究工作,制定更加完善的国际履约战略和国别政策,积极为涉林公约的重大国际谈判和讨论提供科技支撑。

八、培养创新人才,提高队伍素质

21.培育创新型人才与团队。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林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造就一批林业科技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

—6— 才和基层林业科技骨干。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学科领域和重大科技计划等平台,培育优秀创新团队。利用国家“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平台,吸引海外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回国工作。积极发挥林业科技社团的作用,搭建促进科技交流和人才成长的活跃平台。

22.强化林业从业人员培训。以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加强高等院校涉林学科专业建设,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单位等培训场所,加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力度。加强林业标准化技术培训,逐步建立专业技术岗位从业资格制度,提高基层林业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加强基层林业人员、林农及其他林业经营者实用技能培训,充实林业产业重点乡村技术骨干力量,带动从业者职业技能全面提高。

九、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23.推进林业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根据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积极稳妥推进林业科研院所改革,逐步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林业科研院所创新活力。优化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配置,明确定位与分工,协同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市地级涉林科研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直接管理。

24.深化科技立项机制改革。探索完善林业科技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一次立项和长期滚动相结合、国家项目和地方项目相结合,推行重大科技课题公开招投标制度。着眼长远发展和生产实践,强化行业和市场需求,完善协商与选题建库机制,突出项目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林业科技项目实施。完善科技项目立项评估指标体系,优化评估方法与程序,保障立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7— 25.完善林业科技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科技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建立林业科技进步水平动态监测评价与定期通报机制,健全项目绩效管理、信用管理和成果管理制度。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的办法,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加强林业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的有效机制。强化各类科研活动主体责任,开展项目负责人和专家的信用评价,建立科技诚信评比与奖惩机制,引导形成正确的科技价值取向。

26.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组织实施林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围绕国家和行业的重大战略目标,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强多学科、多层次联合攻关的顶层设计,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组建优势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引领现代林业发展。按照产业链布局科技链,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集成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林业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继续开展省院合作、院校合作、省校合作等科技合作形式,探索形成更加有效的中央与地方联动创新模式。

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27.加强林业科技工作领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坚持“一把手”抓科技工作机制,强化林业科技进步指标考核,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科技机构,充实人员力量,提升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各级领导要统筹协调科技资源,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要关心爱护科技人才,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要加大林业科技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8.加大林业科技投入。要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加大林业科技投入,确保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中央林业支出增长幅度。

—8— 要加大对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标准化以及科技条件平台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设立林业科技创新资金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资金。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设立林业科技专项,加大林业科技投入。要引导社会资金向林业科技流动,鼓励涉林企业增加技术研发投入。要不断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有效模式,拓展林业科技融资渠道,建立稳定增长的多元化林业科技投入长效机制。

29.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完善林业重大问题科学决策机制,建立相关制度和议事规则,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林业生产、科研和管理部门要加强协商,建立林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等重大事项科技会商制度,实行事前咨询论证、事中全程介入、事后验收评估,把科技工作落实到林业生产建设的关键环节,贯穿到林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发挥各级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组织的决策咨询作用,把专家的意见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服务现代林业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着力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开创现代林业发展新局面。

国家林业局

2012年9月21日

上一篇:行政管理简历写作下一篇:酒水销售代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