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

2024-06-18

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精选6篇)

篇1: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

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0年1月

目 录

第一部分:圆明园及其遗址简况

一、圆明园简况

二、圆明园遗址简况

第二部分:圆明园遗址及规划绿地现状情况

一、圆明园遗址现状

二、圆明园遗址外规划绿地现状 第三部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

一、规划依据和原则

二、区位关系

三、规划方案

第四部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表

一、规划圆明园遗址公园用地平衡表

二、现状圆明三园内驻园单位基本情况表

三、现状圆明园管理和经营项目情况汇总表

四、现状圆明三园内住户情况表

五、现状圆明三园外规划绿地内单位情况表

前 言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造园艺术高超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焚毁以后的圆明园遗址,既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也是供广大群众享用的园林游览资源;因此,圆明园遗址在中华民族的心中拥有特殊的地位。怎样更有效地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圆明园遗址,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其一,维持遗址现状,不搞复建;其二,全面恢复,重塑辉煌;其三,基本保留遗址,复建少量建筑,兴建遗址公园;各种观点难以统一。1985年编制的总体规划方案既未上报,也未获准。由于圆明园遗址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各方人士的忧虑。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1999年5月,责成市规划院编制圆明园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根据市领导的有关指示和要求,我们在对圆明园进行历史研究、现状调查分析、听取专家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性质及功能,编制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分别于1999年8月25日和2000年3月9日由市领导主持,经文物、规划、建筑、园林专家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讨论评审并原则同意。

第一部分:圆明园及其遗址简况

一、圆明园简况

(一)圆明园的兴建

据史料记载,圆明园大规模兴建由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起,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计150年的扩建和经营,建成为举世无双的圆明三园,即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占地面积352.13公顷,其中:陆地面积228.4公项(建筑占地面积60.0公项),水面面积123.73公项,总建筑面积约17平方米,有108处风景组群。

(二)圆明园的历史地位

1、圆明园是我国皇家园林的杰作。它不仅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欧洲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2、是清朝帝后生活及临朝问政的政治中心。帝后一年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圆明园。

3、园内集中了历代珍藏的图书、文物、珍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博物馆。

4、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基地,清朝俸养外国艺术及技术人才,还在长春园东北角兴建了独成一区的西洋楼景区。

5、圆明园的兴建和经营过程,乃至后来的被毁,如实地反映了我国清朝年间从兴盛到衰败,直至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全过程,与清朝的经济、政治,社会等诸方面的发展与衰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历史潮流研究院具有重要价值。

6、圆明园的建筑艺术是光辉的杰作,然而它的更精彩之处是整体布局,它布局和谐、科学、合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桥一涵、一亭一榭、一房一院无一不是科学严谨的构思和精深文化的体现。

二、圆明园遗址简况

(一)遗址屡遭破坏

圆明园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变为遗址后,一百多年来,几乎无时不在遭受到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归纳起来较大规模的破坏有以下几次: 1、1873年同治重修。这次重修工程遍及三园,总计建筑三千余间,但未告竣即行停工。这次“重修”因取用大木料,反而拆除了圆明园幸存的藏舟坞四座。2、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使圆明园再遭劫难。八国联军将园内拆下的建筑材料、树木,甚至砖瓦、石料卖掉,经此一劫,同治和光绪两代屡经修复的少数建筑也荡然无存。到了宣统末年,园内麦垄相望,如同田野。3、1912年始的民国初期和沦陷时期。几乎每天都有装满圆明园残料的车辆离开圆明园,共持续了二十多年之久。4、1969年林彪第一号令开始后的战备阶段。把圆明园的砖瓦、石料搬去建防空洞。5、1975年开始的农业学大寨阶段。进行了大量的挖山填湖,将原来的山形水系改造为农田。

6、近些年来,园内住户乱搭棚屋,倾倒垃圾,使圆明园西半部的地形地貌和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虽然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成立后,做了大量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特别是将园内农民转为居民,收回圆明园的用地进行绿化,清整遗址,清挖水系,使圆明园有了今天的面貌。由于经济原因,园内搞了一些与遗址公园不相符的建设、经营项目和活动,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圆明园遗址的作用与价值

1、圆明园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文物科考、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

2、圆明园遗址是19世纪被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罪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3、圆明园被焚毁的历史使中国大批有志之士开始觉醒,使人们认清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本性,也使人们认识到贫弱必受人欺,国富民强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将以此教育后人以史为鉴,反对侵略,保家卫国,保卫和平,保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价值远高于修复后的圆明园,所以说圆明园遗址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是无价之宝,它的史料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部分:圆明园遗址及规划绿地现状情况

一、圆明园遗址现状

(一)圆明园遗址内用地及建筑情况

圆明园是圆明、长春和万春三园的总称,圆明园遗址范围总面积352.13公顷,其中:陆地面积234.39公顷(含山体占地53.2公顷),水域面积117.74公顷。有村庄27处,占地19.7公顷。驻园单位14个、占地25.22公缅怀,公园占地128.93公顷(其中公园管理部门及经营项目占地22.64公顷,复建古建占地0..62公顷,道路占地3.47公顷,农田13.19公顷,绿化用地89.01公顷)。三园总建筑面积152724.7平方米,其中农民住宅58974.5平方米(615户),驻园单位建筑面积71865.5平方米(职工4935人),公园用房13321.7平方米(员工1600人),景点建筑面积8563平方米。

(二)圆明园遗址保护、整修、利用情况

圆明园遗址从1956年始被保护,由市园林局收地并遍植树木,1979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文革中数千米园墙、湖岸及大部分建筑基址被拆除,用于修造人防工事。在农业学大寨中,毁树、平山填湖、扩大农田,使圆明园遭到更严重的破坏。1976年由新成立的圆明园管理处接管并进行绿化、清理古建基址、寻找运回流散文物、整理史料,建馆展出园史。1980年社会各界1500余人发起《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定名为“圆明园遗址公园”并划定了公园规划范围。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83年被确定为圆明园遗址公园至今,市、区政府及圆明园管理处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保护、整修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将园内农民转为居民并搬迁,完成福海景区整修工程,整修了万春园、长春园的大部分山形水系,(恢复砂山9.5公顷,水面71公顷,补砌驳岸19472米),调整了部分植物配置,清理了以西洋楼和圆明园福海景区为主的建筑遗址共15处,恢复了万春园的宫门、鉴碧亭、浩然亭、圆明园的蓬岛瑶台瀛海仙山亭、蓬岛瑶台西岛庭院、别有洞天四方亭、如意桥、长春园的黄花阵、长春桥墩、翠鸟桥等古建,以及三园大部分园墙(共10700米),铺设路面34657.6平方米,仿建园桥36座。

在整治利用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同时,在无稳定资金来源和尚未准确理解圆明园遗址公园内涵的情况下,确实也做了一些与圆明园遗址形象和价值不符的事。如在福海东岸改变贻兰庭院落布局而建的商业用房,不顾三园自成格局风貌而打通福海和万春园水系,在初步清理的古建遗址上安排图腾、饭馆、动物园、儿童乐园、水上火车、鸽子岛、森林狩猎、保龄球道以及在主要园路上建了不伦不类的牌坊和与环境极不协调的雕塑等,还在园内安排与圆明园遗址氛围不协调的活动内容,三园西部私搭乱建棚屋,垃圾如山,污水横流,万春园东部建了别墅等等。

二、圆明园遗址外规划绿地现状

圆明园遗址外规划绿地总面积106.85公顷,除有农田11.4公顷和水体7.1公顷及绿化用地79.44公顷外,其它用地均被村庄和单位占用(村庄2个,占地20.44公顷;单位28个,占地56.07公顷)。

三、存在问题

(一)三园内及三园外规划绿地内住户对圆明三园的破坏:圆明三园内现有27个村点,住户615户,四周的垃圾堆,臭水沟随处可见,影响圆明园的环境景观。

(二)三园内、外单位对遗址的影响:现有驻园单位14个,均侵占遗址,高墙林立,汽车、拖拉机穿梭于园中,破坏了遗址及其周围环境。古树名木也惨遭损坏。

(三)三园内游乐化、商业化倾向:由于公园管理费用不足,公园管理处经营了一些和公园性质与氛围相悖的项目,品位低、环境脏乱、噪声大,还有各种游园活动、商业活动等对遗址意境和景观影响很大。

(四)与原有风貌不符的建设和整修,实质上起着对遗址继续破坏的作用.因缺乏对圆明园遗址价值和公园功能的准确定位,在保护与利用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沿圆明园和长春园之间的主要道路上修建的牌坊等,都没有严格按原来的布局和风格修建。

(五)实现三园以外的规划绿地难度大。三园以外规划绿地对三园整体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证三园环境、氛围完整性的重要条件,但现状被各单位占领,三园东北角规划绿地已批给圆明园房地产开发公司建别墅,西南角有两个大村子,还有101中学、达园宾馆、西静园公墓、西苑商场等单位,均是经批准建设的,实施规划绿地难度大。

(六)圆明园的管理体制及管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提高。

第三部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

一、规划依据和原则

(一)规划依据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3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及相关法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及相关法规。

4、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

5、公园设计规范(1992年)。

(二)规划原则

1、坚持“整体保护、科学整修、合理利用”的方针,明确保护遗址是整修、利用的前提和核心。三园内的遗址(包括山形水系、植被、建筑遗址)必须整体保护,体现圆明园盛时的基本风貌。在充分发掘、深入研究、依据可靠、史料准确的基础上,清整展示遗址,进行必要的恢复和整修,使遗址得以科学保护和永续利用。

2、圆明园遗址公园分为三园遗址和遗址范围外规划绿地两部分,采用内外有别的原则,即三园遗址内不新构思,不添新景,遗址的整修、恢复必须有利于体现圆明园历史潮流的真实性,以确保博物馆式的园林遗址,充分发挥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及史料、借鉴和教育作用。三园外的规划绿地,可按一般公园规划建设,但三园内外在环境、景观设计,市政委管线安排和整治搬迁等方面要统筹安排,协调一致,形成整体。

3、处理好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三者的关系,注重社会效益,突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4、三园内外的所有居民点、单位及与三园风貌特色相悖的经营项目都应迁出或停止经营。园内各种市政管线尽可能埋入地下,确保规划范围内的风貌不被破坏。

二、区位关系

圆明园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并处于规划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其东、南面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面为西苑边缘集团,北面为城市非建设地带。是市区中心大团与边缘集团之间隔离绿地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重要的大绿化环境。对北京市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规划方案

(一)规划范围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3年),确定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范围为:东至圆明园东路西红线,南到清华西路北红线,西以圆明园西路东红线为界,北以规划公路一环南红线为界,总规划用地面积458.98公顷,三园遗址范围352.13公顷。

(二)性质及功能

根据圆明园的历史、现状、遗址的价值和作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其性质为遗址公园。“遗址”是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主体,保护遗址是圆明园遗址公园整修利用的前提。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性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圆明园遗址,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见证,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以保护遗址为主题的公园。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功能:

1、具有参观凭吊、教育后人不忘国耻,热爱世界和平、国际友好交往的教育功能。

2、具有历史研究、造园艺术科学考察及借鉴功能。

3、具有东西方文化交流功能。

4、具有游览休憩功能。通过对遗址的整体保护、对山形水系、园林植被的整体恢复和建筑遗址的清整,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过去皇家园林的环境风貌。

(三)遗址保护分类和规划功能分区

1、遗址保护分类

圆明园遗址公园内的一举一动应该围绕保护遗址这个主题,以保护遗址为纲,公园要从属于遗址。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规划拟将遗址保护分为以下几类:

(1)遗址保护类。即西洋楼及其附近地区,是中国园林中中西合璧的范例;

(2)重点复建区保护类。除已复建者外,增加圆明园大宫门(正门)及其附近和长春园含经堂等处;

(3)一般遗址保护类。除上述两类外的三园内全部遗址。

以外,三园外规划绿地的保护。虽以一般公园绿地建设,但应与三园衔接,其风格、环境、景观等应与三园相协调,以形成有机的整体。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经批准后,应依法对上述四类保护范围之外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对圆明园遗址实行更有效的环境保护。

2、规划功能分区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圆明园遗址,充分发挥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作用,使规划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保护、整修合理利用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安排以下功能分区;

(1)遗址凭吊活动区;主要为长春园的西洋楼景区。石结构的建筑遗址和其他实物,残垣断壁随处可见,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累累罪行展示给人们。利于个人和集体参观凭吊、开展大中型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园史、文物展览区;近期主要为长春园的含经堂景组。为满足圆明园遗址公园近期主要展览用房和人们对盛时圆明园建筑、园林 艺术欣赏的需要,使建筑实物、图片与遗址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激发人们牢记国耻,反对战争的爱国热情。规划恢复含经堂景组,作为圆明园遗址公园近期的园史、文物展览馆。远期应创造条件另建展览馆。

(3)遗址游览区:上述二区以外的三园内其他地区。该区主要功能为参观凭吊、游览观赏和休息。游人通过参观凭吊三园遗址,激发爱国热情和增强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信念;圆明三园峰回路转的山形水系和优美的植物景观,使游人领略到我国古代皇家园林“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园林格局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艺术。

(4)休憩游乐区:为圆明三园以外的大部分规划绿地。规划按一般公园考虑,以绿化为主,根据各地块不同的现状特点,将其划分为主题不同、风格各异的几个公园,可安排与圆明三园保护环境相协调的各种游乐项目和活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游人的需要。

(5)综合服务区:为圆明园大宫门以西的规划用地。该区主要安排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外服务的综合项目(作为圆明园经济来源的一部分)和综合展览、清史、园史研究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项目以及公交和社会停车场。

(6)公园管理区:安排在原来的升平署。该区既在三园保护范围以外,又位于三园的中间地段,将公园管理处总部安排于此,既便于公园管理,又方便对外联系。

(四)景区划分

根据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性质功能、圆明三园盛时的园林格局和本次规划的公园范围及景观设想,将圆明园遗址公园划分为六个景区(三园内四个景区,三园外二个景区),即:

1、长春园景区:以开朗舒展的山水,幽静舒爽的观鱼赏花,中西合璧的园林景观取胜。

2、万春园景区:以组合方式的变化,形成多姿多彩的水面和岛屿见长。

3、福海景区:以素妆淡抹、辽阔舒展的福海及其周边景观和南北两岸曲折幽深的优美环境引人入胜。

4、圆明园西部景区:以延绵不断、高低错落的山体,蜿蜒曲折、大小各异的水面,花团锦簇、色彩斑谰的园林植物,自然野趣、开阔舒朗的田园风光组成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山水园林景观为主。

5、公园东北景区:是突出植物景观、与三园环境相协调的综合性园林。

6、公园西南景区:是园林绿化为主,结合地形特点,安排与三园气氛相协调的景观不同、风格各异的公园绿地。

(五)圆明园遗址保护规划

1、保持圆明园遗址范围的完整性。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园内住户(615户,建筑面积 58974.5平方米)、驻园单位(14个,建筑面积 71865.5平方米)尽快搬迁,清理园内堆积如山的垃圾。及时调整公园经营项目,特别是那些与公园性质和氛围不相符的游乐、娱乐项目,还遗址本来面目。

2、保持圆明园遗址环境的完整性。圆明三园的特点之一是借西山美景,园内山体脉发西山。为尽量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环境氛围,必须处理好周围关系,特别是要按规划实现三园遗址以外的规划绿地,调整完善城市道路与三园遗址的关系。另外,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范围以外周边地区的建设,要按圆明园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的规定严格控制。

3、保持圆明园格局的完整性。圆明三园完整的格局及优美的环境和圆明园的建筑遗址形成鲜明对照,对反映历史、教育后人起积极作用。

4、保持圆明园主要建筑遗址的完整性。圆明园的主要建筑遗址是其精华所在,是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教育后人、研究历史潮流和造园艺术之最有价值的实物。

5、保持圆明园历史潮流信息,历史潮流环境的完整性。圆明园新整修的各元素,应充分反映其历史潮流,不破坏、更改历史形象,使历史潮流信息得以延续。与圆明园相关的历史研究成果应编辑归档,整理分类,延续后世。失散的有关文物应尽快收回。

(六)圆明园遗址公园整修规划

1、建筑遗址的清整,现状已清整遗址17处,总面积达63975.73平方米,其中圆明园(主要在福海周围)13处,万春园2处,长春园2处。规划拟将三园内的建筑遗址全部进行清整、考证,凡有条件者可以不同方式展示给游人,不具备条件者先埋起来,以防进一步损坏(建筑遗址的保护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2、山形水系的恢复:山形水系是圆明三园的基本骨架,也是保留相对完整的重要部分,有条件整体恢复。现已恢复砂山208080平方米(其中圆明园74920平方米,万春园38440平方米,长春园94720平方米),沿有323780平方米砂山待恢复(其中圆明园233860平方米,万春59600平方米,长春园30320平方米)。已恢复水系70.93公顷同(其中圆明园30公顷,万春园17.66公顷,长春园23.27公),沿需恢复水系49.07公顷。

恢复山形水系是圆明三园遗址保护的需要,也是公园功能的需要,所以,山形水系的恢复应先期实施,使圆明三园遗址的骨架尽早形成,使参观凭吊者饱赏圆明园这一我国皇家园林杰出的环境风貌。

3、园林植被景观的恢复:三园内现状绿化用地为总用地的51%,植物品种与历史不符。规划将结合山形水系的恢复,以水为纲,以木为本,依据考证按各景点原有植物配置逐步予以调整,使其符合历史意境:如杏花春馆以杏为主配以松树、玉兰,碧桐书院以植梧桐为主,天然图画则以竹取胜,松风罗月以松和紫藤相配等。据史料记载圆明三园的骨干植物为松、竹、柳、荷。确知栽植松(柏)之景点70余处,植竹者50处,苍松翠竹兼有者26处。在各景点清整修复的同时,树木花草的配置,依精确考证而植,使全园能够“收四时之烂漫”,山水泉石与树木花草浑然一体,再现圆明园三园的园林风貌。

4、园路桥涵的恢复和整修:园路以恢复为原则,要不失历史风貌。除交通运输线外,其它游览道路均应依据考证,按原有园路的风格(道路宽度、路面铺装材料和形式等),根据游览功能需要进行恢复。规划将园内道路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联系各景组之间、景组内联系各景点之间的游览路以及林间小道、登山步道等。

第二类为园内运输道路。为满足遗址公园消防、救护、植物养护、物资供应、垃圾清运等功能需要,在不影响主要遗址景观和不改变原有园林格局的前提下,设置必要的运输道路。主要设在三园围墙之间和与内园门直接联系的、不跨园桥的路段上,宽度一般为6米,桥涵恢复与整修的原则,比照复建房屋的做法,要准确考证,严格把关,按原有风格,根据跨水、通游、组景的需要进行整修,对现状桥涵逐步进行调整改造,使其符合历史风貌。个别地点根据使用需要,经审慎研究后可适量增设。

5、园墙、园门的恢复:三园内、外围墙共20000余米,现已恢复10700米,其中外墙6760米,内墙3940米。规划远景根据需要基本恢复;与城市道路有矛盾的地段,沿城市道路便道边界修建(有几处围墙已被城市道路占用)。围墙用材及形式均应按历史原样恢复。

三园内、外宫门共19个,现已恢复一个(万春园大宫门),规划拟恢复圆明园和长春园大宫门,其它园门为临时出入口。大宫门的恢复必须根据精确考证,按原样恢复。

6、古建的恢复:规划本着宜少不宜多的原则,根据游人规模,游览路线,服务半径,服务需要等综合因素,恢复功能需要的少量建筑,除恢复长春园的含经堂景组、圆明园和长春园宫门外、三园内还需复建一些亭、台、轩、榭、值房等做为供游人休息,避风雨和设置饮食服务点,小卖、厕所、管理等用房。恢复建筑面积控制在古建筑遗址面积的10%以内。

(七)三园外规划绿地

三园之外的规划绿地是保证三园整体环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按一般公园绿地进行规划建设。与三园遗址衔接的地段以绿化为主,衬托遗址风貌,建筑设施宜安排在城市道路附近,以便于内外交通和使用。

三园外东北角规划绿地面积42.51公顷,其内大部分用地于1991年已批给圆明园房地产开发公司作为别墅用地,但闲置至今,建议将该用地恢复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绿地,保持圆明园遗址公园环境的完整。因其紧邻西洋楼景区,故规划以大片草地为主的欧式园林,其内安排适量的管理、休息和服务建筑,在入口处安排一处公共停车场,方便游人用。

三园外西南角规划绿地面积64.34公顷,现状有达园宾馆、西静园公墓等单位,多为永久建筑。规划达园结合文物保护增加绿地面积,西静园兼为绿化公园。

升平署土地用以绿化和作为公园管理处使用,公园管理处总部从三园内迁至此,以恢复三园风貌和方便内外联系。

达园以西绿地的规划,要考虑圆明园大宫门和宫门前原有风貌的完整性,空间格局和水体等尽量按原有风貌建设。规划初步考虑将圆明园展览馆、清史馆和圆明园研究中心等内容安排在圆明园大宫门西侧,便于游人参观、游览、研究和园务管理。规划绿地西南角,邻近城市道路,将安排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外经营项目,作为圆明园经济来源之一。另外,应按总体规划落实西苑交通场站和圆明园停车场。

(八)近期实施方案

1、拆迁三园内27个村点和14个单位(其中101中学近期保留,适当压缩用地和建筑规模,可进行必要的翻建和不增加建筑面积的改造,建筑高度不超过二层,要处理好与园区环境关系,远期应全部外迁),拆迁后的用地严格按原样恢复。

2、清除三园内垃圾,拆迁所有地上物,恢复地形地貌。

3、调整三园内经营、活动项目和内容,使其符合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内涵和环境氛围。

4、整体恢复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山形水系,逐步调整植被、整修驳岸。

5、有条件的地段要清整遗址,视具体情况或展示给游人,或考证后先埋起来(整修保护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

6、按功能需要恢复完善三园的园路系统和桥涵。

7、恢复修建园内必需的功能性建筑,如长春园和圆明园的大宫门,长春园的含经堂,厕所、小卖部、快餐点、休息建筑等,约14000平方米。

8、复建三园全部围墙。

四、建议

(一)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一经批准,即应制定《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管理规定》,按程序报批,经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

(二)要在总体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编制详细规划和相应的专业规划。

(三)遗址的保护、恢复和整治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具体设计、施工方案要经一定程序论证、审查批准并严格实施。

(四)理顺工作机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决策机构、专家咨询机构和办事机构。

(五)调整经营运作机制,采用内外结合,以外养内,使遗址公园的保护整修资金得以落实。

篇2: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

为美化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活质量,某城市(地方给定)拟对区域内一处滨江地块进行滨江公园设计,基地情况及方案规划设计具体要求如下:

1.基地概况:

该区域约1000亩,以滨江公路、生产性鱼塘、苗圃、居住建筑为主。区域内地形丰富,细节如图所示

2.课程要求:

1)掌握分析基地建设条件(地形、小气候等),分析视线条件(基地内外景观的利用、视线和视廊),分析交通状况(人流、车流来向),分析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充分利用地形,塑造地形,合理布置不同性质的用地。

2)学习和运用能展示滨水景观特色的造景手法,组织外部公共空间序列,创造独特优美的滨水空间环境。

3)鼓励通过对基地使用者行为和心理需求的调查和分析,进行综合公园的空间组织,提出空间设计方案。

4)鼓励通过对基地使用者行为和心理需求的调查和分析,进行主题公园设计。

3.设计要求

结合周边环境,功能布局合理,满足交通和休憩活动的需求并具有一定的特色:

1)服务区(包括管理用房、停车位、入口标志)

2)野餐区(包括室外活动区、休息、租赁)

3)老人和儿童区(包括儿童游戏场地及设施、老人琴棋健身草坪等)

4)散步休息区(包括步道、公厕、休息等)

5)主题广场区

6)亲水区(设施内容自定)

7)其他(根据自己理解及创意情况可自定)

8)在公园基地内自选一功能区进行深入设计。

9)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4.图纸内容与要求:

要求手工制作,表现形式不限:

1)前期分析、策划及概念阐述,文字结合图示表达(WORD文档

2)基地环境景观分析图和规划构思分析,比例1:2000.包括地形现状分析和规划成果分析,内容有坡度、坡向、高程、排水、空间、流线、景观等分析。

3)场地主要分析图,比例1:4000。包括现状分析和规划成果分析。

4)公园规划总平面,比例1:2000.(可选作植物配置内容,包括主要植物的种类及布置形式。)

5)场地规划总平图,比例1:500

6)场地主要剖断面图,比例1:500

篇3: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

关键词:绿化,生态,规划

0 引言

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的主要部分,公园以其环境幽深和清凉避暑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成为情侣们,老人们,孩子们的共同圣地。而位于施甸县的玉湖公园是全县的亮点公园,但是公园原有部分植物长势不好,景观层次单调,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休闲、游憩、娱乐的需要。通过对公园现状的认真分析,2011年春天玉湖公园实施了绿化改造工程,以人为本,突出地方特色和场地精神,利用植物造景,创造出时代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环境优美、满足休闲功能要求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1 规划总体要求

1.1 规划的背景

施甸县的玉湖公园为引领施甸县居住休闲度假新模式,创造性提出旅游产业园的概念:集生活居住、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商务会议区、动植物园、水上乐园、娱乐健身中心为载体的综合旅游产业园。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品质的物质环境

功能与形态并重,合理进行功能组合与用地布局,塑造富有特色的形态环境,构造一个空间层次丰富、具有时代感的居住区。

1.2.2 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绿化系统建设、营造诗意的居住休闲环境。

1.2.3 高效能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做到安全、高效、可靠:现代化高效能的通信设施、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高效能的上下水清洁能源供应系统、消防及垃圾回收加工等市政工程设施。

1.2.4 高水平的管理

加强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率,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增强规划弹性和对市场的应变力,建立完善的管理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2 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2.1 坚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地组织公园各个部分。在公园地形地貌的艺术处理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就地掘池,因势掇山,力求达到园内填挖土方量平衡;地形设计要充分考虑园林使用功能、园林景观、园林工程、园林植物生长等诸方面的要求,合理开掘布局。在公园各景点的组织上,可采用以两三处主景为构园重心,利用园路、溪水、山丘等造园要素连接各景区,使其前呼后应,过渡自然,构成协调的园林空间序列。

2.2 坚持以人为本

要依据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尽可能满足游览活动的需要。公园,是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公园规划设计要依据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进行。注意与周围环境配合,与邻近的建筑群、道路网、绿地等取得密切联系,使公园自然地融合在城市之中。

2.3 注重创新

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不同的设计。公园的规划设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

3 规划示范,塑造特色

3.1 规划理念

依照“溪涧穿村过、翠岱绕碧洲、环境原生态、示范双文明”的总体创意,来创造生态环境优美,形神相兼的生活环境,为大众创造出舒适祥和的自然环境(如图1所示),也就是人与自然以连为一体。达到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整体布局、从情态和意境方面入手,创造出人与环境的有机统一的休闲环境。

3.2 规划实践

规划内容主要以人为中心,创造出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方面三者结合的统一体,并重点刻画优美的生态环境,创造出城市优美、健康、舒适以及安全的天然栖息地;在体现建筑物同时,体现出人与布局关系的韵律感,创造出人性化的空间。水面面积156000平方米,配有人工沙滩,混合铺设鹅卵石、碎石板、标准石板;还配有亲水平台和观景平台、石拱桥,链子桥,流水石板、水磨等,在有序中求变化,体现出空间的序列之美,并融合了自然山水相间的环境。

遵循“以野为魂、以林为体、因地制宜、自然朴野、健康生态”的建设理念,以满足散步休闲为主,推动园林绿化功能由生态景观向休闲服务升级。对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地进行近自然化、公园化的改造,可以拓展城市绿化隔离带功能,提供更多休闲游憩空间。

贯穿人性化和环保节能理念在公园建设的始终:道路、路灯、凳椅、厕所、果皮箱、健身器材、小卖部等设施一应俱全,方便人们娱乐休闲。所安装的路灯基本上是太阳能灯,路面铺设的绝大多数是渗水砖,植物灌溉、人工湖蓄水尽量采用中水。综合布局。塑造山村特色、田园风光、倚山面水、错落有致的整体形态。

秉承“一核多心,多集群、分组团”的规划总体构架,以“山水共生”为主题,以原生山水作为景观空间构成的纽带,以养生作为目的,联系各个景观区域,自然风景作为景观设计为主题,将整体环境融入自然胜景的大背景中去,同时也将文化的题材贯穿到各个分级景观子系统当中,于是各个景区就表现出其固有的特质。利用场地内山水相依的有利条件,构筑具有现代氛围、都市形象、生活气息的悠闲旅游区域。

规划方案自北向南跌落而下,以一种变化的形态始终贯穿于园区的各个景观点之中,起承转合的形态磨砺出各个组团片区之间的柔和界面。犹如婉约的诗歌,富于空间灵动的气氛,让这里人的生命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水体在基地中心部分豁然开朗,形成面积达156000平方米的湖面,结合中心休闲绿地,以两座对峙的山体为大的背景,形如帆船,乘风破浪,共同组织成核心区景观系统的宏伟篇章。

改变部分单一的农田景观,整治成具有良好的大地景观和生态体验的绿地景观,增加区域的功能性。以配水节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改善工程、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农田培肥工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的田园清洁循环工程、以农田景观建设为中心的沟路林渠配套工程,包涵主要工程和技术措施:水源及输水工程,田间节水配套;增施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推广玉米秸秆还田和土壤深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土地规模整理、林网修补完善、田间路网修补、农田景观提升。

为了更好的实现分期、分区开发的形式,注意通过植物的调和使防洪堤、绿地、水之间的和协共生,形成环境整体。由植物配合进行空间组织,根据景观区域或开放,或幽闭,或疏朗的空间要求,配以庭荫、孤植、密林、片林、疏林、草坪等不同形式,形成多种特征形态的空间,保证长期滚动开发能体现规划的精神与特色,对玉湖公园进行地块划分并确定一些指标。基于公园的整体化、一体化的需要,地块的边界划分了部分弹性区域,兼容几种功能的要求,形成复合用地。

3.3 园林道路布局规划

根据对现状条件的踏勘与研究,结合水系、湿地密布的特点,设计的公园道路布局。公园水系即作为了景观水系,人工水系能与自然水系相通相溶,巧妙地与自然水系融合在一起。

公园内以三类道路串起一系列的景点。滨水道路:用7.0米宽的滨水道路串联各个景区,可以环景点通过单车、步行、电瓶车进行观光等,形成亲水的各种体验。区域石板路:用4.0米宽的人行道路连接景区内的项目设施,人们可以骑单车、步行、乘电瓶车、滑旱冰等,与滨水道路联系,体验区域的生态感受。景点内游园路:用2.5米的人性化的道路联系各个局部,以步行为主,对于自然、生态、人文的感受更加的深刻。

4 体现生态,厉行节约

4.1 生态的规划建设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以生态环境脆弱区为重点,以小流域、山头地块为单位,综合应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景观生态多样性的原则,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而且要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使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和谐统一。在规划中把人对自然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尽量创造自然的生态景观,融入自然生态。以自然生态为主,人工为辅的原则,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通过复合用地的设计,充分利用区域中的各方面资源,达到景区的融合及协调。

4.2 生态的适用技术

玉湖公园设置了各种便民设施,体现了合理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公园中的建筑群内配套有公共厕所、管理用房和配电间等设施。公园内设置了休闲椅、坐凳、公用厕所、垃圾箱、各种灯具等便民设施,其中公园照明设计丰富多彩,灯光根据公园里空间的不同尺度和不同使用功能配置。为了克服气候对植物的不良影响,满足植物对水的需求,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施工中在绿地内铺设了自动喷灌设施。

顺应自然法则合理地改造自然、美化自然、还予自然以自然,不以机械的力量去“征服”,与自然和谐共处,以“生态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5 结束语

规划设计充分考虑远期与近期相结合,即要保证现在的景观效果,又要放眼长期的效果,考虑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应当因地制宜,相地造景,使植物与各景点相得益彰,形成有机的整体。玉湖公园绿化规划一个与周边山水环境相和谐的、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为市民提供环境优美的城市绿意空间,使之成为引领施甸县产业发展潮流的一个悠闲旅游区。营造一种都市的、人性的、健康的生活,为居民开辟全新的、高品质的居住、交流、休闲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俊正,贺风春,廖乍安等.城市公园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10(9).

篇4: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项目背景及概况

石河子位于新疆天山北部,东临首府乌鲁木齐,在天山北部,光照和水源充沛,物产丰富。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纵观石城,有文化、有历史、有特色、有朝气,但是如何在园林景观中体现出这些所有的特色呢,就需要有一公园的的特色设计贯穿整个设计,能充分体现城市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感。改造石河子东公园就成为本思想的主要途径。石河子市东公园西邻石河子大学中校区,东临天富名城小区,南邻北三路,北临北四路,总长约600米,宽约146米,总面积达8.76万平方米,是一个比较狭长的地带。

规划理念

尊重自然的景观园林设计认为是人与自然应该互利共赢,只有当景观设计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整才是成功的设计。尽量减少对原有植物和地貌的改造,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合理利用乡土植物,一个地方乡土植物种群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石河子市位于玛纳斯河畔,地表平坦,自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倾斜,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代表植物油松、樟子松、圆灌榆、大叶榆、苹果、暴马丁香等。在尊重和合理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可以改建出一个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方面的需求。

在公园设计中,只有构建以主题思想为主线,把军垦精神用园林设计手法表现出来,把时代精神贯穿其中,才能吸引周边人群,才能为城市的特色增添光彩.新时代的背景下,建立一个具有时代风貌,具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公园,保证其中心思想和可持续性。因此,公园景观设计既要体现石河子军垦文化传承性,又要体现石河子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借助石河子东公园改建为平台,打造具有地域性的新型公园景观。

特色

1.主要景区设计

为了游园景观内容的丰富,公园所设的每个景区都有相同的两处,在统一中求变化,并且相互穿插,造成移步异景的效果。景观雕塑所设的雕塑大都为抽象化的景观雕塑,突破了老广场之前的具象雕塑,所展现的同样为军垦精神。特色种植区所种植的为新疆本土植物。文化展览区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石河子市的新城魅力的宣传和老一辈军垦人艰苦朴素的作风。下面主要针对特色种植区和文化展览区做详细研究.

2.特色种植区

本区主要分瓜果种植区和农业种植区。在瓜果种植区结合石河子本土特色乡土瓜果,种植各种各样的葡萄品种和乡土果树。在农业种植区中,为突出军垦文化特色,植物里缺少不了老一辈军垦人驻地开荒时的种植,比如棉花,向日葵等。

特色种植区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种植的乡土瓜果位于公园的西半边的中心位置,距水源较近,有利于灌溉。种植的农作物位于东公园南边,进入公园就能看到农作物,就能体验到军垦人的精神,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采摘区形状规划是一片片不规则的多边形形状,像一块块龟裂的土地,体现的是在沙漠戈壁中勃勃的生机,正式呼应了公园中心思想,展现石城新魅力,戈壁中的绿洲。

本区种植植物都是乡土植物,为体现军垦文化和新城魅力,挑选种植的都是能突出本土特色的种植。农业种植区种植棉花、向日葵、玉米,为体现石城魅力和瓜果飘香的新城,在瓜果种植区种植多种葡萄品种、蟠桃、小银杏、海棠果等.

3.特色文化展览区

本展区位于公园的南入口处的位置,属于比较开阔的地段,铺装采用硬质大理石,做为文化展览区,要求视野开阔,适合人群聚集和疏散,以便进行展览和参阅。

特色文化展区是一个城市内在精神体现必不可少的景观规划设置。展区基础设施的材料选择也很重要。展区的展示墙用低合金的钢材材质组成的展示墙,易于弯曲和形成不同的形状,不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腐蚀,适合做为室外展览设施材料。颜色主要为银色色调,还有其他颜色给予点缀。形状为立体状墙体状或是网状,不但突出了钢材材料最朴实的材料质感,跟生活如此贴近,就像王震将军一步步用这些钢材把石河子建造起来一样。

结语

石河子东公园景观设计是军垦文化和新城魅力主导,打造具有地域军垦文化特色和新时代的园林景观。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军垦文化特色,把军垦精神这种地域文化内容深入在里面,从而生成特定的地域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石河子东公园景观规划空间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用新的景观功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使连贯的军垦文化得以延续和继承,也使得石河子东公园改造设计成为展现石河子新面貌的平台,进一步突出了公园的中心思想。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篇5:黄沙泉公园规划书

公园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城区的黄沙泉水库,粗略命名为黄沙泉公园(下文介绍其为黄沙泉公园)。其用地范围包括水库和周边。

黄沙泉水库优良的水质,周边山体良好的山林植被,以及与城区中心仅十余分钟的车程距离,使得黄沙泉公园的开发与建设成为必然。作为中小城市的世界旅游城市之称的张家界市,目前,虽然已拥有诸多的公园,如紫舞公园、大庸桥公园、烈士公园、武陵源风景区等,但缺乏真正意义的设施配套齐全的市区区域性生态公园,因此黄沙泉公园的建设无疑弥补了这一空白,同时亦为绿色生态化建设和进一步促进市民与自然之间对话交流式的动态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规划现状

1.地理位臵

黄沙泉公园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北部是子午台村,长湾村和北门坡串联,南端与永定城区相连,并向东北延伸至代家湾村,东部是永定区林科所。西部与子午台和张家湾毗邻。其具体地理坐标如下:

西与高速公路的交接点地理坐标是:北纬29°08ˊ39.60″,东经110°28ˊ49.75″,海拔965英尺。

东北与高速交接点地理坐标: 北纬29°08ˊ51.38,东经110°29ˊ53.58″,海拔795英尺。

西大门:北纬29°08ˊ31.15″,东经110°28ˊ54.16″,海拔749英尺。大坝西侧山头(离大坝近的山头): 北纬29°08ˊ20.67″,东经110°29ˊ14.50″,840英尺。

离大坝远的山头: 北纬29°08ˊ24.47″,东经110°29ˊ02.26″,843英尺。

大坝东侧最高点:北纬29°08ˊ33.03″,东经110°29ˊ39.39″,935英尺。

2.地形地貌

张家界市的地层复杂多样,造化了当地的特色景观。在张家界市区境内,由于受地理、地层、构造、气候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观。从地势上来看,张家界市西接云贵高原,东临洞庭湖,北与鄂西山区接壤,南又与雪峰山毗连。其总的地势是:东南与中部低,四周高,沿澧水河流两岸,又有一块一块的冲积土平原。市内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流发育,各条溪流的均汇集到澧水河,然后从西向东,一直流进八百里洞庭湖。湖内,沉积着几十米几百米厚的泥沙。公园内仙山脉斜贯东南,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最高826英尺。黄沙泉公园北面以石灰岩为主,从东南到西南大多数是页岩。3.气候条件

张家界市年平均云量总计高78米,低58米。平原区少于丘陵,丘陵少于山区。云量最多是春季,最少是秋季;春夏秋三季对流云多,高达1,5万公尺,最低O,6万公尺;起云多在每日1至7点,14至18点消散。市境雾日年均50天左右,秋末冬初为盛,夏季少雾。4.植被与土壤的状况

公园森林覆盖率达80%,植被类型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园内树种资源丰富,水库以北有种植部分果树植物群落多样,植物垂直分布明显。土壤类型以红土母质、板质岩风化物、河流冲种物、山地黄壤土、红壤土为主。5.周边道路及周围情况

黄沙泉水库周围是约2米宽的小路,公园入口边是附近居民生活区,除东北边部分地方是梯田外,四周都是森林分布,北部有张花高速横穿,正南面是正在新建的逸臣桃源,直通至子午路(凤湾大桥)。6.地域文化

张家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文化发展、打造民族文化强市的现实基础。张家界是我国土家族的故乡,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土家族文化,先后还有20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张家界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凝聚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着他们独特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具有历史的原创性、浓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博大的开放性、强烈的进取性以及淳朴的自然性等鲜明特征,闪耀着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及民族进步精神的熠熠光辉。土家文化所特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征,也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吻合的。

7.优势与不足

植物种类繁多,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风景资源丰富。森林覆盖达86%。森林分布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凝彩滴翠,姿态万千,或娇艳妩媚、或婀娜多姿,令人心旷神怡,四季景色各异,适于游人观赏。但由于公园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缓慢,未形成有规模、有组织的接待体系,森林资源虽然丰富,但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园内游人基本上处于自发游玩的分散状态,难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张家界建市时间不是很长,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后发地区的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继续上行的压力依然很大,通规划不是很合理,通往黄沙泉道路还有待改善

三、对用地进行综合评价与定位

1.用地评价

黄沙泉公园内有山有水,有部分果树,对需要开垦建设性的项目,如森林的平地拓展,在开发规划中不能搞建设性的破坏,而应保护和改善当地自然和文化遗产,不断提高其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以及便捷的交通是其优势所在,而相对缺乏的相应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及兼具内涵与特色的主题景区,是其作为旅游点的劣势所在。可以建设一些民族文化特色的设施促进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培养人们相互之间的认同、尊重、友谊与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2.公园定位

根据公园规划范围所处的地理位臵及环境特征,以美化城镇景观,改善整个城镇的环境质量,丰富公园休闲内容等方面出发,该公园的性质定为:以植物景观为特色,集休憩、娱乐、健身、儿童游戏等功能为一体,具有浓郁休闲公园特征的城镇综合性公园

四、依据与原则

依据:

1.城市总体规划

2.本公园的规划委托书 3.公园的现状总平面图 4.国家及行业的相关规范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c.《张家界市城市规划技术规定》(2009)原则:

1.保护原则、特色原则

在深入调查张家界市城市生态系统特色与机制的前提下,高度重视黄沙泉公园内的水资源和各种生态景观,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地貌和自然生态,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创造新颖独特的公园格局;同时,挖掘湘西地区人文景观和文化资源,继承地方历史文化传统,赋其新意,增添地域文化氛围,将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文化高度有机结合。2.协调原则

黄沙泉公园的规划应符合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市民休闲健身活动的开展,保护生态环境,使游客在黄沙泉公园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可操作性、弹性发展的原则

充分研究黄沙泉公园的现状和自然地形地貌,合理确定黄沙泉公园的环境容量,开发内容和模式,科学规划布局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对项目的选址、规模以及道路网的规划应尽量减少土方量,节省投资,便于近期实施。同时结合远期发展目标,采用分期分区的开发模式。从而在规划目标和建设时间等因素上,保留有规划的弹性、应变性和开发的时序性,力求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对市场发展的适应性,在保持生态环境优先的前提下提升土地价值。4.参与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追求,也由功能型逐步向生态型、文化型演化。本规划高度关注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交融与对话,提高黄沙泉公园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在规划设计上应强调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和舒适性,使人们充分领略黄沙泉公园独特的文化魅力。5.可持续性原则

应高度重视黄沙泉公园资源的利用和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过度开发而造成的资源破坏和枯竭,在积极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有独创性地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五、规划理念

充分发挥黄沙泉公园天然生态系统的优势,大力开展市民健身和休闲活动,引导和促进自然生态养生的健康发展,带动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充分考虑黄沙泉公园总体与局部,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合理、适度、有序的开发,逐步将黄沙泉公园建设成为城市一流的休闲健身场所。

(1)突出生态,保护为先。

突出黄沙泉公园的总体自然生态景观,把握和创造人工环境、建筑和空间序列与景观。充分尊重基地的自然基础风貌和条件,在不违反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地形、地貌、景观等自然生态,发掘有特色和价值的人文生态文化,实现规划目标。

(2)适度开发,功能适当。

把握森林自然脉络和景观要素的构成,以适度开发建设为宗旨,减少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破坏和浪费,在公园现实和发展的可能的前提下,完善综合服务接待功能和设施,把握硬件设施建设,更注重软件设施及思想观念的建设,充分体现有限的资金在局部土地空间环境的高效运作中,实现其预期价值。通过政府和经营者的整体高水平合作,创造经济和文化的高附加值,创造城市面貌新的亮点。

(3)追求特色,展示和谐

以自然生态、特色植物游览等地域特色资源的高效和高品位组合设计,构筑黄沙泉公园的独特风格和景致。挖掘和弘扬地方人文历史和传统,通过提炼、加工、创造,有机再现地域风土所养育的人文精神,探索人杰地灵的双重因子互动所复合构筑的文化,从而使黄沙泉公园的整体价值得到升华。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休闲健身活动,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科普知识教育,把科教兴国和生态旅游自然结合,寓教于乐。从而形成参与型、科学型、知识型的和谐优美的公园。

六、总体规划构想

本规划充分考虑了游客心态、市场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征、基地环境等综合因素,确立以“休闲”与“健身”为两大主题,并以公园特有的植物景观和地域文化景观为基础,规划设计有特色的景区、景点及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将园区内的景点建设与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相结合,突出公园特有的整体形象和品质,为市民提供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场所。

公园的性质为:通过巧理水、广造绿、精创景、尊传统、赋新意。建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以休闲为主,集文化、健身、游览、科普和生态为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

七、对规划分布与分区的阐述

1.入口处

入口景观区由公园大门、入口广场、停车场,等组成。由于大门处只有少量的停车场地,一方面利于会车,另一方面,也方便游客集散和观景需要。由于黄沙泉公园是开放式公园,对于大门的设计主要考虑其标志性,既要反映公园自然、质朴的个性,又要融于环境,所以其风格、材质和手法要充分体现森林生态的意境。该区的另一重要景观,是入口通道两侧的本土特色植物,例如:鸽子花等。2.管理服务区

本设计中管理服务区分为入口接待区以及公园管理区,内设办公、接待、会议、餐饮、停车等。公园管理区是为公园经营管理的需要而设臵的内部专用区域。管理区四周既要与游人有所隔离,对园内园外要有专用的出入口。

3.老年人活动区

老年人活动区设臵于黄沙泉公园两处,均为观赏游览区,环境优雅,风景宜人。场地布臵有林荫,廊,花架等,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阴,冬季有充足的阳光;环境设计考虑了老年人的行为习惯。另外,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活动设施的休闲活动区,其中包括棋牌林荫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枫叶广场等景观。4.儿童区

儿童活动区位于管理服务区旁,地势开阔,与主入口联系方便,区内可开展各类儿童游戏活动。儿童区的建筑,小品,设施的造型,色彩,质地的设计应符合儿童的心理以及行为特征,满足儿童的兴趣,富有教育意义和想象力,可以以动画,童话,寓言的内容为素材;区内道路的布臵要简洁明确,容易辨认,主要路面应能通行童车。区内植物种植应选择无毒,无刺,无异味的树木,花草;活动区域内的树木应满足夏季遮阴,冬季日照为设计依据。5.青少年活动区

在水上乐园附近设青少年科普野营中心,以此为依托对整个景区开展科普研究,并设若干个野外宿营地,让青少年更加真实、完整的感受自然。6.文化区

本区结合地形与山势,并利用山体与当地石材,形成空间丰富,多停留点,充满生机的活动广场。人们在此可集会、游憩、观赏、运动等多项活动,是一综合性广场,为各年龄层交流文化。7.民族特色区

考虑到张家界的少数民族有几类,故设臵少数民族特色区,也同样给外地来观光的少数民族以亲切感。区内可设臵民族特色活动,如:对山歌,表演名族特色活动,如:哭嫁等。8.有关的景观区

密林区:考虑城市污水,对园区造成一定的气味污染,沿公园外部地区密植树林,形成一定的防护隔离区。

从林区:该区是通过自由、生长的生态步道、飞禽广场以及草、灌、乔木的巧妙搭配,体现人与自然、人与植物、人与动物、人与天空的主题。

花卉区:在黄沙泉公园的入口,设臵了花卉盆景区,安排一批精品花卉盆景展示,以丰富森林公园的物种类型,提升其艺术价值。

乡土田园区:该区通过公园内已有的梯田兼展示梯田浮翠、禾稻飘香之美。

果林区:在公园正北侧周围植果林,种植柑桔园、柚子林,杨梅林、枇杷园等多处果林。使游人在游览的同时,既可享受亲自采摘,品尝新鲜水果的乐趣,亦可带回家同亲人一同享受 9.休闲、运动区

棋牌区:棋牌区的设立让游人在工作之余可以放松心情娱乐,棋牌是一项很好的游戏(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不光能开发智力,训练观察力和决策力,而且也能修身养性。

垂钓区:垂钓是通过因地制宜设臵的,对于绝大多数垂钓爱好者可以尽情在此垂钓。

趣味登山区: 对于多数山形成的公园,设臵趣味登山道,既可娱乐,对锻炼身体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健身区: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及障碍等条件,结合自然材料(原木、绳索、废轮胎等)设计各项独特的游乐设施,让人们在其间跳跃、攀爬、摇荡,尽情游戏于天地之间。为山林增添不少野趣。

水上乐园区:黄沙泉水库自然曲折,富于变化,水质优良,驳岸与水体关系良好,利于游人亲水、观水。可以设立各种水上活动例如:游艇;水上滑梯等。

鸟语林区:利用公园的自身优势,可在树林中设臵鸟语林,区内可养多种种类的鸟,游人可入内买鸟食喂养鸟,感受人在林荫下,但闻百鸟齐鸣,尽观鸟上下飞动的感觉。

品茶区:在当前自然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城市居住的人们,更应经常喝点茶。品茶区的设立可以让人们感受茶的好处。茶还有提神、消除疲劳、抗菌等作用。这对中年人来说是需要的。还可以净化水质,减少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烧烤区:烧烤区可提供燧石、攥木取火的原始方式,让游人体验一下原始的生活方式。

野味区:该区人们可在里面享受到张家界的本土野味,如有野猪、竹鸡、枞菌、野木耳等。

农家乐区: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满足旅游者不同需求和偏好的旅游产品应运而生。“农家乐”就是新生旅游产品中的一朵奇葩。在农家乐区游人可以选择与朋友,亲人一起感受在大自然中体验农家风情,也可以放松心情。

餐饮区:餐饮服务设施为游客的餐座设施,其中游客的餐座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

八、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一)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牌形式、色彩、风格均与公园主题相结合,造型简洁,形式活泼,色彩鲜艳,平面设计感强,材料选用木、铝板、铁等,起到指示方位、提供简明信息的作用,其类型可分为:

①、环境标志:在公园各主要出入口及主景区设臵公园导游图,并标明游客当前的位臵。

②、名称标志:设臵于园内各种游玩设施或植物上注明去其名称和功能或植物科属、学名、特征等。

③、指示标志:在各景点、建筑附近和园路交叉口设臵,起到导向作用。

④、设施及警告示标志:设臵在公园内各功能区域公共设施及可能发生危险的地带,起告示提醒的功能。

二)公共设施设计意向

①、座椅系统:依据人的活动习惯及场所性进行布臵,形式简洁古朴,色彩沉着,材料选用天然木、石材与金属;

②、环卫系统

厕所:分布于各主景点处,服务半径约250米。厕所建筑形式简洁、轻巧,标识明显,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每个公厕建筑面积:42㎡。男厕:5个蹲位,小便器9个,约24㎡;女厕:7个蹲位,约18㎡;

垃圾箱:造型简洁、古朴,采用国际流行的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公园内园路原则上隔50m设一垃圾箱;、;园中人流集中的主要活动区,根据相应的人流量增加垃圾箱设臵;在较为清静的游览区中,因游人可能逗留休憩的时间比较长,仅在其园椅附近设有垃圾箱。

③、照明系统

结合公园各景点的需要,分为园径高杆灯、低杆灯、草坪灯、景点泛光灯、指示系统灯。造型简洁、色彩为黑色或深灰色为佳,点缀装饰园林景色。

九、道路与竖向的规划

园区的道路系统规划,应充分考虑公园自身环境地形特点,便于同外围道路的联接,注重园内各功能区的联接。车行、步行各成体系,同时满足路网的交通功能、管线埋设、景观环境、防灾疏散等方面的要求。为满足旅游对交通快捷、舒适、方便的要求,首先必须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

(一)公路建设

根据黄沙泉公园旅游线路、接待服务设施及分布,公园道路建设标准为交三级、次高级路面旅游公路。目前公园的内外部道路交通条件和设施,仅能满足近期公园旅游服务的需要,远期应扩建和改建部分路段。

(二)停车场

考虑到各景区出入口停放交通工具的需要,便于游客集散、旅游组织,规划相应的停车场。

(三)游步道

游步道是黄沙泉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公园的利用、游人的活动及景观效果。游步道规划尽量避免游客走回头路,并做到艺术上的意境性、功能上的目的性,使游人步移景异。

游步道宽度在1.5-2.5米,并形成环线,其中主游步道宽2.5米,次游步道宽2.0米,石蹬道宽1.5米,游步道应因山就势,陡坡蹬道应有防护栏杆。考虑到黄沙泉公园的地形地貌的特点,陡坡蹬道可就地凿石而成。

(四)桥、廊的设臵

桥在黄沙泉公园中是步道跨越水面的主要建筑;廊以爬坡廊、歇山廊为主。桥与廊,既是交通之需又是公园中构景 的组成部分。桥的造型要多种多样,活泼灵巧,突出野味,如铁索桥、石板桥等。在跨越浅水溪流时,布臵涉水汀步,间距60-70厘米,汀步和溪流构成声色俱佳景观。廊的布臵因山就势,注意变化。仙霞森林公园有各类桥2座,汀步5处,廊2处

(五)竖向规划

由于黄沙泉公园地形条件,疏通水系,局部挖土堆坡,一方面扩大平面范围,丰富游园内容,另一方面在公园东部形成一定的地形起伏变化,使得植物多样性在此得以培育。规划定出了园内所有建筑物、构筑物和主要道路控制点的坐标、标高。

十、植物景观规划

植物景观是黄沙泉公园的主要特色之一,为了提高森林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黄沙泉公园内的森林经营应尽快转向以风景林、生态林为主的旅游服务型轨道上来。根据自然规律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按照植物景观设计原则的要求,调整森林结构,进行林分改造,改善风景质量,提高植物景观的可览度。植物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现有森林植物为基础,保护和改造相结合,以优美的森林环境衬托溪潭飞瀑,提高森林的景观效果。

保护植被的原始状态,体现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色。突出森林的林相和季相的景观效果。

既体现出植被的多样性,又突出局部植物景观特征。

总体上注意点、线、面相结合,合理配臵,丰富公园的空间美感。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树种以优良的乡土树种、常绿树种、有明显季相变化和芳香味树种为主,兼顾一般。

现在从面,线,点上三个方面叙述植物景观规划。

面上植物景观设计 构建森林生态景观效果

首先是保护好现有森林,公园内所有森林严禁采伐。通过封山育林、护林,有意识的人为干涉,使公园内植物群落符合本地带的特征,在改造过程中特别注意要符合生物多样性原理。处理好公园内景观本底、斑块、廊道三者之间的合理关系,也就是说要使森林植被群落与建筑物、水体、道路等之间关系合理化,逐步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

丰富森林形态景观效果 不管是出于森林防火考虑,还是从景观美学角度出发,对于公园内林相较差、生长不好的马尾松和杉木纯林都需要逐步地进行小范围的林分改造,增加阔叶树种、色叶树种,可混交一些树形优美的风景树种,如樟科、木兰科、壳斗科树种,并点缀观花、观叶、观果的灌木和花卉,使森林景观增添色彩,增加层次感。

线上植物景观设计

1.透漏留韵 道路两侧或一侧有景可赏地段,配臵常绿灌木和花草,或疏植枝叶疏朗的乔木树种,留出“风景窗”,形成“一川佳景疏帘外”的景观韵味。

2.显隐有致 新建道路两侧路基部分露黄土地段,要密植常绿灌木、藤本和花草。随道路曲直变化,配臵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树木和花灌,以简胜繁。不仅要有雄伟挺拔、浓郁如盖的感受,也要有相素洗炼,淡雅耐看的效果,以求通透与蔽荫兼具,显与隐并存。

3.点缀庇荫 游步道两侧的绿化,应充分利用现有森林风景资源,采用自然式配臵遮荫林,对周围有碍观瞻的枯草和杂灌要予清理,因势利导点缀一些花灌木,突出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4.自然入画 公园境内分布的湖(即黄沙泉水库),由于水位升降影响,泥石裸露,观瞻效果欠佳,应在湖堤上种植桃、柳等姿态飘逸的树种,在堤下种植枫香、赤楠、紫藤等以遮盖泥石裸露部分,达到湖岸、碧水、绿树、白云、蓝天、倒影共处的如诗似画的景观效果。

5.玉带临风 根据森林防火需要,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耐火性好、萌芽率高、树形飘逸的防火树种营造防火林带,林带设计要连贯而顺畅,使远眺能达到玉带临风的景观效果。可在主要山岭线上设15米宽的防火林隔离带,把林区划分为大块,防止山火蔓延。防火林带种植防火树种――木荷。木荷在防火的同时还能防止松毛虫蔓延。

点上植物景观设计

点上植物配臵以观赏植物为主,结合各景区、景点的环境特点,立体构景,遮角挡丑,以散植和独植为主。对于生长较差的杉木纯林,可补植常绿阔叶树种和竹子,使景观以摇曳多姿的阔叶林、竹林为主体,配以挺拔的杉木,构成刚柔相间的景观效果。在品茶区周围可适当种植茶树、茶花、小杂竹,以增添其幽奥的景观效果。

十一、市政工程规划

1道路交通工程

a.道路:为满足旅游对交通快捷、舒适、方便的要求,首先必须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目前公园的内外部道路交通条件和设施,仅能满足近期公园旅游服务的需要,远期应扩建和改建部分路段。

b.桥梁:桥在公园中是步道跨越水面的主要建筑,既是交通之需又是公园中构景 的组成部分应为前期工程。而后可在跨越浅水溪流时,布臵涉水汀步,间距60-70厘米,汀步和溪流构成声色俱佳景观。

c.停车场:考虑到各景区出入口停放交通工具的需要,便于游客集散、旅游组织,规划相应的停车场。在设施图中有所表示出,以主入口为前期施工部分,次入口边的停车场次之。

2、给水工程

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给水系统与设施;其次本着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的建设原则,采用分点、分区的方式供水,满足公园生活、消防、绿化的需要;再而充分利用山涧溪流、泉水,经净化处理后,使之符合饮用水标准,再输送到各用水点;最后要从近、远期给水系统统筹考虑,并留有发展余地。

估算出黄沙泉公园总用水量,各主要用水点的用水量及确定的给水设施规模,选择给水水源,首先应满足水质好、水量丰富、便于保护的要求;其次是本着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的取水原则。黄沙泉公园各功能区的给水水源可因地制宜,就近解决

在黄沙泉景区的野趣娱乐小区水源可设直接取溪水区,其给水处理工艺流程为:

溪水 → 引流 → 过滤池 → 消毒 → 高位水池 → 用户

↓(洪水期)

配水管

预处理 → 接触电过滤→ 消毒 → 用户(平时)

3、排水工程

a.雨水管:为了有效排放雨水,可在各景区景点、服务接待点的建筑物四周设雨水明沟或暗沟,尤其是在有斜坡的接待点上歧一侧20米左右处设雨水截流沟,拦截雨水迳流;在公路和游步道一侧或两侧开排水流,必要地段设小涵洞;在各停车场周围布设雨水明沟或暗沟,以便迅速地组织地表水,排向附近溪沟中,防止地面积水,影响旅游活动。

b.污水管:公园的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包括服务设施和接待网点及其它设施排放的污水。随着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游客的大量涌入,必将产生较大数量的污、废水。在园内可各接待点、生活点较为分解,对其污水废水采取分散处理排放。有的结合利用,污水处理后作为养鱼池鱼饵、茶园、果园等专类园的肥料。其处理工艺流程为:

利用

排污点 → 排污管道 → 净化池 →二级生物处理

合流排放→ 排放

4、电力工程

黄沙泉公园内各功能区均有供电电网,供电条件十分方便,能满足目前的用电需要。但公园内部的供电设施几乎都是空白,远远不能满足公园旅游开发建设的需要。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供电设施,节省投资;满足公园近期开发建设的用电需要,并为远期发展预留容量;确保供电安全,设施建设尽量不影响和破坏景观;主要旅游接待点、景等应配备柴油发电机组作为自备电源,以供停电急用。

5、电信工程

篇6:地质公园规划与开发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每个国家公民均有保护的权利及义务,目前,我国的地质公园在规划与开发中已经总结了很多经验,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地质公园的概念

地质公园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和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它以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二、地质公园建立的意义

1.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的需要

2.建设地质公园有利于增强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

3.地质公园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普及提供重要场所

4.建立地质公园是一种新的地质资源利用方式

5.建立地质公园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

另外,地质公园的建立将地质工作的工作管理体制向服务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了。建设国家地质公园计划的推出,为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服务社会提供了机遇。

三、地质公园的建立

中国目前共有20个世界地质公园:1.安徽黄山2.江西庐山3.河南云台山4.云南石林

5.广东丹霞山6.湖南张家界砂岩峰林7.黑龙江五大连池8.河南嵩山9.浙江雁荡山10.福建泰宁11.内蒙古克什克腾12.四川兴文石海13.山东泰山14.河南王屋山—黛眉山15.雷琼16.北京房山17.黑龙江镜泊湖18.河南伏牛山19.江西龙虎山 20.四川自贡。

在数量迅速增加和保护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地质公园的管理还比较薄弱,这与我国地质公园的的建立模式不无关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迫切需要学习和引进其他国家对地质公园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有效机制,提高我们的综合管理水平。加拿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模式正好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经验。加拿大有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同样的,在不同层次上,对地质公园的建立有何不同的要求。

(一)“自上而下”的建立模式

“自上而下”的建立模式以国家公园为代表。加拿大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加拿大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遗产,鼓励公众了解、鉴赏和享用这些自然遗产并将它们健全地留给后代。国家公园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公有土地,由联邦政府依据《国家公园法案》的规定来管理。一般来说,正规的程序分为以下五个步骤:鉴别典型的自然区——挑选潜在的国家公园——评价国家公园的可行性——谈判磋商新公园协议——立法建立新的国家公园。

(二)“自下而上”的建立模式

“自下而上”的建立模式以加拿大的遗产河流为例。加拿大遗产河流是加拿大的淡水遗产保护系统,该系统由一个国家级和省或者地区级联合委员会进行管理,每一条遗产河流是通过提名和委员会宣布认定来建立的,具体步骤包括:

1.建议:任何公民和团体都可以对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河流向委员会的成员提出建议。

2.公众磋商:公众向全省或者全地区的河流进行研究,从中选出价值较高的作为加拿大遗产河流的候选者。

接下来由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候选者进行挑选、提名、提交管理规划和最后的认定。借鉴加拿大自然保护区建立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地质公园的建立应有相应的明确要求。对于国家级地质公园,应该有计划地在科学指导下建立,这就需要一个全国性的地质公园规划和系统规划。在选建时需要慎重地挑选和进行可行性评价,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在此之前都应考虑到。对于重要的国家级地质公园,有必要要通过立法建立。

2. 地质公园选择和建立的过程需要公众和有关部门广泛参与。一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准确地选择待建的地质公园,认识和解决地质公园建立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此提高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为今后的地质保护打下基础。

3. 在批建地质公园时,也存在土地权属问题。面积和范围界限不明确,就会导致长期的土地管理的纠葛。所以,在批建之前应该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解决权属问题,明确地质公园的边界,以利于今后的边界管理。

总之,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的先进经验,立足于中国国情并着眼于与国际接轨,搞好中国的地质公园管理。

四、地质公园开发的原则、问题及对策

(一)地质公园开发的原则

地质遗产实际上就是在地球发展演化的漫长过程当中,由于地质作用产生的、形成的、发展的,保留下来的财富。它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矿产资源,另一方面就是地质遗迹,地质遗迹实际上就是一些非常有重要价值的古生物化石,它的产地以及我们形成的一些地质、地貌的景观是地质遗迹。这些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这球更加要求我们在规划和开发地质公园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了,我认为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1.坚持规划、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先行的原则

2.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3.坚持实事求是,合理开发的原则

4.坚持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地质公园开发的问题

目前,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正面临如下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 环境和资源问题

旅游开发产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主要是人民受利益驱动,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所致。

2. 利益协调困难重重

建设地质公园,发展地质旅游,可以有效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在此过程中,多元化的相关利益主体、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多方式的利益实现途径,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必须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保证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目前,在我国的地质公园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以下几个较突出的利益协调矛盾:第一,由于权属不清中央和地方、地方与地方存在矛盾;第二,由于地质公园的建设可能引起地方政府与当地居民的矛盾;第三,在开发与保护地质遗迹上存在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典型的例子如我国最大的国家地质公园──长江三峡地质公园,由于从行政区划上包括了湖北省宜昌市的夷陵区、秭归县和恩施州的巴东县,重庆市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从而引发该地质公园从申报到建设经营诸多利益协调的问题。

3.地质公园管理基础薄弱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比较丰富、分布地域广阔、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但至今还没有开展全国系统性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缺乏系统、完整的地质遗迹的基本状况调查和评价资料,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未得到保护。此外,还存在缺乏全国性的地质遗迹保护专项经费、部分地质遗迹管理机构不健全不到位、地质遗迹保护法规不完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对外交流不够等其他方面的问题。

(三)对策

1.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质公园的建立,完善健全法规,越发重要。现行的有关法律已不能满足地质公园的发展。我国现在亟待制定一部法律,界定地质公园开发的战略地位、开发步骤、开发目标及各级政府权限职责等,是地质公园的规划开发从长远利益出发,立足生态环境承受力和遗迹资源的永续利用,把地质公园的合理开发,严格保护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2.要有规划,要制定一个比较好的指导长远的规划,我们哪些要保护?怎么保护?通过什么方式来保护?合理建立各级生态旅游规划,在地质公园的内部也要坚持进行功能分区。

3.要加强地质公园方面的研究,加强科学研究的力度。

4.要加强全社会的投入。地质公园的保护和发展需要资金作为后盾和保障。健全资金支持体系,完善财政支持系统。可以积极争取国际组织贷款、政府贷款、外商投资、项目融资等多元融资方式。运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手段引导和控制地质公园的规划,促进地质公园的旅游结构的调整和旅游产品的开发。

5.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所有公众的自觉性,这样才能够起到很好地保护遗址遗产的作用。

上一篇:联通营销话术下一篇:有关见义勇为的心得体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