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程序和方法

2024-06-13

公文写作程序和方法(通用8篇)

篇1:公文写作程序和方法

党委公文发文处理程序和要求

发文处理是公文处理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指公文拟稿到发出和保管的整个运行过程。发文处理程序包括:交拟 → 拟搞 → 审核 → 签发 → 编印 → 校对 → 用印 → 登记→ 投送 → 立卷 → 清缴 → 销毁等环节。

一、交拟

领导将撰写公文的任务交给有关撰稿人员。交拟内容要尽量详细,要向撰稿人员交政策、交意图、交要求、交写法。

二、拟搞

要求内容准确、主题突出、观点鲜明、表达确切。撰稿人员完成写作任务后,要在文稿首页附上发文单,并按要求填写有关栏目。

三、审核

文稿应先送至党委办公室,办公室负责人对公文草稿的内容进行审查核对后,由主办部门负责送院领导签发。

四、签发

学院领导对审核过的文稿进行最终审定并签署印发。草拟的文稿一经签发即成定稿。签发文稿要按归口签发的原则进行。一般来说,涉及全局性的文稿,或者经过会议讨论通过的文稿由党委书记签发;涉及某一方面问题的文稿,由主管此项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签发。领导人在发文单上填写的签发意见要明确,要签署姓名和时间。签发完毕后,办公室工作人员要进行发文登记和发文编号。

五、编印

根据领导人签发后的定稿,印刷制成正式文本。印制格式由党办规范,要力求使每一份公文的外观形式都端庄、美观、大方,同时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六、校对

校对工作由行文单位严格按照校对要求和步骤进行,要正确使用校对符号并遵守使用规则。

七、用印

用印要以领导人签发为依据,要注意名称的统一,要保证印章字样的端正、清晰。用印前,由党办对公文内容、格式、印刷质量等进行最后审核,发现问题,由行文单位修改后重新印制,方能盖章。

八、发文登记

党办要对发出的公文进行统一登记,以便对发文进行清点、统计、控制、查找和回收。发文登记的项目要合理,登记要准确。

九、投送

通过一定形式,将公文送到接文单位。投送要准确、及时、安全,要严格履行登记手续。涉及国家秘密的公文要通过机要通讯部门投送。

十、立卷

各单位在收文后,根据文件种类、收文时间、发文单位分类立卷,便于保管、查找和利用。

十一、清缴

篇2:公文写作程序和方法

对改进和规范高校公文处理程序的思考

改进和规范高校公文处理程序,遵循公文处理程序办事是建立和完善高校正常工作秩序,提高办事效率的重要途径.实现高校公文处理程序规范化,要从以下凡方面入手:一是提高秘书人员的认识,养成按规范程序办理公文的.良好职业习惯:二是加强培训学习,提高秘书人员按规范处理公文的能力,本文则详细论述了规范高效公文处理程序中注意的问题等.

作 者:李元  作者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10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34) 分类号:G47 关键词:改进规范   高校公文处理   注意的问题  

篇3:绩效审计程序、模式和方法的探析

1948年3月, 阿瑟·肯特在美国《内部审计师》上发表了《经济审计》一文, 属于有关绩效审计最早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绩效型审计开始在政府领域的管理中广泛应用。绩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源于有限的公共资源和政府部门不断膨胀的支出之间的矛盾, 随着服务型政府制度的完善和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 绩效审计成为了公关管理领域的有效手段, 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崇。

目前, 理论界普遍认可绩效审计的“3E”的说法, 3E的具体内容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即绩效审计是对一个组织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综合性的评价。

二、绩效审计程序的探析

(一) 国外绩效审计程序

美国的绩效审计严格强调标准的审计程序流程, 将审计程序分为三个阶段, 包括工作计划、实施计划和审计报告;英国则遵循审计循环的思路, 将绩效审计的程序分为审计计划、调查分析和审计报告, 更多的强调审计过程中的灵活和创新;澳大利亚的绩效审计程序与美国相近, 但强调绩效审计的工作以结果为导向;而加拿大则综合了上述三者特点, 将绩效审计程序分为计划、实施、报告和复查阶段, 既强调结果为导向, 也强调过程为导向。大多国外的学者认为审计程序有审计的计划或准备、实施、报告和后续审计四个阶段。

(二) 我国绩效审计程序

目前, 由于我国的绩效审计理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并未就绩效审计形成统一的程序, 更多的是学习香港的做法。香港的绩效审计分为三个步骤, 策划阶段、调查阶段以及报告阶段。实践中, 在参照香港的绩效审计的做法上, 参照《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等文件, 将绩效审计的程序分为以下步骤:审计对象的选择与确定、审前准备工作、制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方案、编写和提交绩效审计报告。

1. 审计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通常可以将审计对象分为六类:一是国家土地;二是矿藏等自然资源;三是财政拨款形成的存量资产;四是公共资金;五是政府所享有的政策制定权;六是政府的人力资源以及其他类资源。这里的分类主要是参照了审计对象的重要性与社会关注度以及审计风险与成本。

2. 审前准备工作

审前准备工作又可以分为审前调查和风险评估两个阶段, 审前准备工作的实施能够有助于将审计资源更合理的分配到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审前调查的内容又可以包括: (1) 单位性质; (2) 内部控制; (3) 评估审计风险。

3. 制定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分为:总体审计计划、具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计划指导具体审计计划, 具体审计的又会又会影响总体审计计划。审计方案的具体内容又可以在以上基础中进一步细分为: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计划;审计重要性水平和风险分析;审计方法;审计标准;审计时间和进度安排;审计人员构成和安排;具体审计项目和准备收集的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的基本框架。

4. 实施审计方案

通过实施审计方案, 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为后续的编写和提交绩效审计报告提供基础。

5. 编写和提交绩效审计报告

在实施审计方案步骤获得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的审计结论与建议, 形成审计报告。形成审计报告时, 还应当做好充分沟通工作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6. 后续跟踪检查

绩效审计报告一般会形成建设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对审计报告后的建议的执行情况应当进行监督;但是, 如果发现审计决定不符合实际情况, 审计建议执行脱离实际的, 应及时进行修改甚至废止。

与传统的财务审计有很大不同之处在于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依赖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运行有效。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的控制运行无效或缺乏足够的内部控制, 那么审计师就必须亲自制定指标体系并收集信息, 这使得一般意义的绩效审计变成了纯粹的绩效研究, 极大的增加了工作量和风险。

三、绩效审计模式的探析

政府绩效审计模式可划分为以下六种模式:

(一) 以结果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这一审计模式不强调管理和运营的过程, 更多的强调管理和运营的结果, 通过对结果进行评价来达到绩效审计的目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模式下, 审计师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最终运营成果, 将其与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 以控制系统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这一审计模式强调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系统进行分析、检查和测试。通过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系统, 识别高风险的部分并深入检查, 依据检查结果对控制环节有针对性的审计。如果识别出缺陷, 审计人员将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应对识别的缺陷。一般来说, 组织较为复杂的机构中, 这种方法实施的成本较高, 对实施者的要求也较高。

(三) 以“三E”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3E的具体内容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也即绩效审计是对一个组织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综合性的评价。其中的经济性是指保证预定质量前提下花费最少的资源;效率性是指在给定的投入下达到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指最终目标的达成程度。

(四) 以问题分析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这一模式的主要任务是, 核对问题的存在性, 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它与结果为导向模式的最大区别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式以独立分析为特点, 而以结果为导向模式则主要以其对既定规范和标准是否得到遵守的公正评价为特点 (也涉及分析因素) 。

(五) 以责任机制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这一审计模式强调的是相关负责人是否尽责。这种模式下, 也强调审计人员应当发现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但分析的重点不是问题产生的原因, 而是问题的产生应当由谁负责。

(六) “成本一效益”分析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这一审计模式强调对被审计单位、项目进行量化处理, 通过比较成本和效益来进行决策。绩效审计的“成本一效益”分析与传统的“成本一效益”分析不同之处在于, 绩效审计的成本和收益更多计量的是公众的利益收益和公众利益损失而不是传统的账面的收入和费用支出。

四、绩效审计方法的探析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审计工作从制定审计计划开始, 直至出具审计意见书、依法做出审计决定和最终建立审计档案, 都有运用审计方法的问题。审计程序的实施依赖于审计方法的完成, 审计方法是审计程序实施的工具和手段。

绩效审计的审计方法主要从审计证据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两方面着手。

(一) 证据收集的方法

1观察法。

是指通过实地观察可以获得观察时点的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在实地观察中刻意采用录音、录像和拍照等方式增强证据的说服力。

2. 访谈法。

是指通过电话、访谈、信函等方式收集证据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获取广泛的审计证据, 但是证据质量有待进一步证实。

3. 审阅法。

通过对相关文件的审查和阅读而获取证据的一种方法。

4. 抽样和案例研究法。

因为审计资源的有限性, 应用统计方法能够在有限审计资源的基础上获取合理对审计证据的合理保证。

5. 二手分析和文字查询法:

主要是指对项目研究报告、统计数据、统计书籍和论文的研究。

6. 研讨和征求意见法:

召开研讨会, 可以聚集多种不同的意见作为参考。

7. 聘请专家。

为了获取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意义的技术、知识、技能, 需要组成核心小组、参考小组、专家组。这些小组可以为审计活动或过程所涉及的有关人员的意见提供参考信息。

8. 科学实验。

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的工作现场、仓库、工地、车间等进行实地观察, 为进一步审计提供线索。通过观察可以对被审计单位形成感性认识, 了解制度的执行情况、设备的使用情况、实地工作人员的意见, 获取其他补充信息, 发现进一步审计的线索。

(二) 证据分析的主要方法

1. 比较分析法。

通过比较各类数据和指标, 对其之间的异常进行分析。比较数据的维度可以是实际数据与计划数据, 也可以使不同时期的数据, 还可以是不同空间的数据。

2. 比率分析法。

通过计算比率来分解、剖析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效益的一种分析方法。比率作为一种相对数, 可以把一些不可比的数据转化为可比的量化指标, 从而揭示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比率分析可以是将相关的变量相比, 也可以是部分与整体相比, 还可以将一定时期的变化与初始状态相比。

3. 统计分析法。

在统计分析的方法中, 回归分析法是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回归分析 (regression analysis) 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自变量; (2) 取得观察数据; (3) 选择回归方程; (4)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参数; (5) 进行假设检验; (6) 运用回归方程预测因变量的变化规律。

4. 成本效益分析法。

计算分析确定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效益是否超过了成本。例如, 运用机会成本来衡量项目的效益等;通过比较项目未来一定时期的效益和按照净现值或回报率进行计算的成本现金流, 比较项目成本和效益的大小。

五、我国绩效审计的前景

绩效审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现代职能政府运作必要需求。绩效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基本参照上述的程序和方法进行, 但是, 在绩效审计的模式方面上, 我国普遍未能实现对政府活动的“3E”审计模式, 而更多的是以发现和揭露问题为主, 而不是对政府项目和活动的“3E”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 这主要因为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 绩效审计理论的发展也更多的处在起步阶段, 而“3E”审计模式不仅要求发现和揭露政府项目和活动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要求分析其原因和潜在的风险。

通过评价和总结其取得的成绩来达到最终审计目的, 这就要求政府制定完善的绩效系统, 要求绩效审计理论已发展成熟, 从业人员的水平较高, 显然, 我国现阶段的绩效审计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由于事后审计不需要已建立完善的绩效系统, 因此, 事后审计较为适合我国当前阶段的绩效审计, 但是, 也应当认清, 事后审计的效果和效率不高, 全面“三E”绩效审计应当是我们绩效审计发展的方向。只有这样, 绩效审计才能不断的发展进步, 才能更好的满足政府管理的需要。

摘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绩效审计程序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 论述绩效审计的程序、模式和方法, 比较并浅析我国现阶段绩效审计的程序、模式和方法, 为绩效审计理论的探索及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绩效审计程序,绩效审计方法,绩效审计模式,“3E”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方振家.政府绩效审计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0) .

[2]雷阳, 杨国庆.美国绩效审计的主要特点及启示[J].中国审计, 2014 (01) .

[3]张兴, 陈刚.中外绩效审计对比研究与启示[J].当代经济, 2007 (07) .

[4]殷君兰.加拿大绩效审计的特点[J].宁夏审计, 2009 (03) .

[5]董大胜.审计技术方法[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6]施青军.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篇4:地理命题的程序和方法

【关键词】地理命题程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128-02

一份好的试卷,犹如窖藏的老酒,历经久远,也能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命题是一个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也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因为命题是影响测验成败的关键,直接影响着教与学努力的侧重点,具有“指挥棒”的作用。下面笔者就所教的地理学科的命题程序和方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制定命题计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命题前要根据考试的性质,参照《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同时考虑教学实际进度,制定命题计划。命题计划要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与配分)、难易比例、制定双向细目表。

制定双向细目表是命题工作的重点之一。双向细目表是对试卷的总体设计。它是一种考查目标(能力)和考查内容之间的列联表。制定双向细目表的方法是(1)表的纵向列出考查的内容即知识点(须按章次进行编排);(2)表的横向列出的各项是要考查的能力(“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3)在知识与能力共同确定的方格内填写考题的题型和分数所占的比例。

制定双向细目表,确定各知识点所占分值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1保证试卷对考查知识的覆盖面。试卷分值合理分配到各单元;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要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规定保持一致。

2考试命题要立足基础。关注课标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突出对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少钻牛角尖,不出偏题、怪题。

3控制题量及难度。题量以中等学生能答完为限。试卷要由容易题、中等试题、难题组成,并以中等试题为主,总体难度适当。做到多种题型合理搭配,有机结合。

二、查阅资料。精心选编题目。体现学科特色

有了双向细目表的指导。老师们在出卷过程中减少了盲目性。能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考题。试题的来源总是让命题者头疼,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博采众长。但为了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需坚决杜绝照搬抄袭,要精心编写题目。

编写题目的方法有两大类。一是改编题目,二是新编题目。

(一)改编试题。即对原有试题进行改造,使之从形式上、考查功能上发生改变而成为新题,具体做法如下:

1重组整合:可以将不同试题的材料,根据考查目标、考查内容来重新整合,然后设问。

2改变考查方向:可从材料不同角度设置考查方向,如侧重于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改为图形转换能力的考查。

3转换题型:很多综合题的命题材料是很好的,从考查内容和考查功能上来看很经典,但因出现较早,各种资料上都有,显得陈旧而往往被忽视。如将其压缩、升华或从其他角度设问,辅以选择项的巧妙设计,就可以把综合题改为一道新颖的选择题。相反也可把经典的选择题改编在综合题的设问中。此外,还可通过改编题型来控制难度。

(二)新编试题。即用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将考查内容进行包装,设问新颖、思维性强。新编试题关键在于寻找命题材料,有以下途径:

1对教材深挖掘:可以通过整合教材结构体系,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上创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如把语言文字转换成图表、把表格转换成图,或把图、表格转换成文字等。

2从生活中取材:如热点新闻。可以借助网络筛选相关知识。并设计题目。如结合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玩具产业的影响,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玩具产业是什么密集型产业?一些玩具工厂的倒闭使我国民工流的流向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有些利用环保材料生产玩具的工厂订单反而增加了,这说明我国的玩具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这类题目的材料来自生活,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生活中取材,取之不尽。

编写题目除了要讲究方法技巧外,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试题必须保证内容的正确性,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必须公正无误。非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要具唯一性;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要点必须明确、周全。

2整体性原则

试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难度要有梯度,注重题目内部的逻辑。

3独立性原则

各个试题必须彼此独立,不可相互牵连;题目不应重复考查:题目之间不可相互暗示。

4综合性原则

注意课内外知识的融合,知识块间的联系。概念、原理、规律的合理搭配,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5前瞻性原则

高考命题是有基本的传统做法的,出地理模拟试卷时,为便于学生适应高考试卷,多作点研究,应使试题有一定的前瞻性、仿真度。一份好的试卷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两道试题会与高考试题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

6规范型原则

各类题型,都有一定的规范。选择题题干叙述宜清楚,避免过于冗长,少用否定,避免双重否定,少考“细心”;各选项的形式、长度和结构基本一致,选项要简短,所有的诱答项应具有似真性,尽量少用“以上皆是(非)”,选项依逻辑顺序排列。读图综合题宜采用直接问答句(简述、比较等)。填写的空白必须是重要的概念,避免过于空泛。空格不宜太多,以免无法把握题意。每题的空白可集中放置,句中空格处以号码代替,便于阅卷,又可避免暗示答案字数。

此外。地理命题还应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1人地关系是地理的根,命题时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考生活中的地理,考有用的地理。

2突出地图能力的考查要求。地图能力是地理的一项最基本技能,命题时可以采用各种类型的地图。甚至可以无图考图,读图题应占试题总量的大部。

三、认真磨卷,注重细节,尽善尽美

试卷有了雏形后,命题人还要在语言表达和字体、格式上加以琢磨,并做好答卷。

1在不泄露解题依据和思路的前提下,尽量使题目语意清楚,文句简明扼要,避免使用难深字词,不要出现语法错误或错别字,以避免造成考生的阅读障碍。

2试题字迹图表要清楚,字体、格式要统一,标记要醒目。试题层次要分明,一般采用三层,分别用“一、二、三……”、“1.2.3.……(数字加圆点)”和“(1)(2)(3)(括号后不加标点)……”等表示。选择题各选项前用大写英文字母加圆点。

篇5:公文写作程序和方法

医学论文撰写的程序和要求是什么?不同于普通论文的医学论文,其更具有专业性与学术性,那么它的撰写程序和要求是不是也与众不同呢?很多人对此有着疑问,作为一个专业医学论文的网站,我们有责任在此为大家做一个简单而清晰的解答,希望对各位的医学论文撰写能有所帮助!

科研论文是科研工医学论文作的书面总结,是对科学领域内的现象、事件进行的探讨、研究和描述。它是科学家汇报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永久记录,体现着科学水平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科研论文写作要求

(一)科学性

1.样本具有代表性

2.样本组具有可比性

3.结果应具有准确性

4.资料的处理正确

(二)先进性

(三)逻辑性

(四)文学性

二、科研论文的写作程序

包括:论文撰写的准备、主题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写作提纲的拟定、论文的形成和论文的检查与修改等。

(一)科研论文撰写的准备

1.收集、掌握丰富的研究材料

2.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3.提高文学修养

(二)科研论文主题的确立

1.对科研论文主题的要求

(1)正确。

(2)鲜明。

(3)新颖。

(4)集中。

2.科研论文主题的确立

(1)科研论文的主题与研究的目的相一致。

(2)在研究过程中确立主题。

(三)研究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1.选择和运用典型材料

2.选用真实、准确的材料

3.运用数字、统计材料

4.尽量应用对比材料

(四)写作提纲的拟定

例如:

该篇论文的目的是什么?

怎样引出主题?

要说明几个什么问题?

(五)科研论文的形成(1)科研论文的结构要合理,内容要全面。

(2)语言使用精练、准确和恰当。

(3)运用多种形式的材料,使论文生动

(六)科研论文的检查与修改

篇6:构建企业文化的程序和方法

一是摸底调查。弄清企业文化的现实、现状是什么?影响企业文化的因素有哪些?企业文化的现象、问题的因果联系是什么?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不愉快的教训。能量化的尽量量化。既不能一问三不知,也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用“大概”、“可能”、“估计”这些词来描述、来搪塞。

二是定格设计。要把企业现在的生产经营状况、员工的构成与素质、当地的人文环境、企业的人文环境、企业的传统与现有文化的适应性等,在提炼抽象化的基础上,变为形而上的东西,并描绘、设计出企业的文化体系。新设计出的企业文化体系,既要体现出企业的传统,又要反映出企业的现实,还要展现出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让企业的员工既有底气、又有志气,从而充满朝气,追求新生活,创造新境界。

三是宣传推广。再好的东西也要宣传推广。对设计出的企业文化也要用必要的手段,将企业文化所确定的各种理念和行为方式,准确而全面地贯彻到员工的行为中去,体现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去。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宣传推广不能仅靠口头的力量、良好的动机、主观的意识,而要学会靠行动的力量、市场的力量、机制的力量。如“节约”的理念,古已有之、早已有之。20世纪50年代,北京有家企业还创造了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分钱等的节约“十个一”活动。应该说,对此我们坚持得并不够。而有的企业就不是这样。如沃尔玛,开运动会,奖杯是用塑料做的,说是具有象征意义即可;喝水,自己用的一次性杯子使用到不能再用为止;公司创始人的办公室,只有12平方米,且陈设十分简单,他上下班开的车,是不起眼的甲壳虫汽车,甚至理发也只去廉价发廊。他们为什么精打细算至“抠”的地步?非是他们的觉悟比我们高,而是公司的理念“天天平价”在起着作用:在沃尔玛购物,同样的商品要比其他商家便宜。怎么办?从自己身上揩油。不如此,成本降不下来,又如何兑现“天天平价”?当然,这也是市场压力所致。可贵的是,他们做到了,且几十年如一日,而且“领导”带头,从不作秀,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并成为全球500强的首强。

四是完善提升。企业总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也是不断进步的,人类的交往总是越来越多的。因此,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根据发展着的形势和变化着的环境,吸收来自社会和外来的文化精华,做好“结合”的文章,使之产生与时俱进的效果,使企业文化在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中,既“造企”,又“造人”,并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也就是说,在促进员工发展的同时塑造好企业自身,使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做久,成为一棵常青树。

构建企业文化,离不开方法,尤其是思想方法。思想决定着行动,思路指引着出路。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要一点论,而要两点论甚至多点论。就像我们补钙那样,都说现在不少人缺钙,而喝牛奶能起到补钙的作用。但事实并非那么简单。喝牛奶能补钙,但需条件:一是需要维生素D3。没有维生素D3,钙剂只能像“过堂风”那样,在肚中穿肠而过。二是需要摄取食物或阳光。维生素D3从哪里来?人体自身并不能合成维生素D3,而只有从食物中摄取或经过日光照射后,才能使体内的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D3。三是需要“活化”。人体内有了维生素D3,只是具备了吸收人体内钙的“原料”。但这个“原料”是“死”的。要完成促进人体内钙吸收的任务,必须要对人体内的维生素D3进行“活化”。这个“活化”的任务只有肝和肾才能完成。只有在肝、肾正常的情况下,维生素D3在肝脏内经过羟基化才能被激活,从而帮助小肠吸收钙、磷。肝、肾如有毛病,“活化”任务就要落空。由此可以看出,在方向确定以后,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没有方法或方法不当,工作就很难做到节骨眼上。西方有句谚语叫“上帝在细节中”。不注意方法,忽视细节,是会遭到“上帝”惩罚的。这个“上帝”,按毛主席的说法,是人民大众。对于企业来说,则是企业的绝大多数以至全体员工。

构建企业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学好、用好哲学,特别是要坚持好、把握好、运用好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认识论,力求做到:

一要坚持客观性。企业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并非全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受企业内外多种因素,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决定与制约。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客观性。我们认识它、理解它、运用它、享受它、发展它,必须坚持客观性,反对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和一相情愿的主观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恩格斯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2页)

二要注意继承性。企业文化的发展具有其历史的连续性。因而,企业文化的发展既不能是割裂式,也不能是跳跃式,而只能是循序渐进式:脚踏厚基础,追求新发展。毕竟,企业文化不可能白手起家,也不可能有什么“暴发户”。需要的是时间、积累和继承。没有时间,缺乏积累,不去继承,就不可能发展。“启后”必须在“承前”上,创新一定在过程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此为至理。

三是发挥能动性。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企业文化的发展虽受经济发展的制约,但同经济发展又保持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一定都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的企业。恩格斯有句名言:“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704页)为什么?认识能动性使然,它可以直接继承和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精神成果。作为企业文化的构建,同样如此。一时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的企业应该、而且也能够创造出先进的企业文化。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庆油田和六七十年代我国研制的“两弹一星”所创造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就是明证。

四是体现开放性。人的认识总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这就需要倡导开放精神。一个有眼光、有魄力的企业文化采购员,应该时刻关注新动态,并注意吸取同行与不同行、同类型与不同类型企业先进的文化知识,主动地、有效地与省内

外、国内外同行交往、交流。实践证明,开放交流是创新的灵魂和源泉。在不同企业、不同思维、不同面孔、不同肤色的开放交流与随意的聊天中,不同的智慧会得到互补,创新的火花会在碰撞中发光。

五是讲究辩证性。构建企业文化,应该辩证地思考,不必一味求高求全求完美。什么事情,一旦“完美”了,别人也就无词了;一旦“~”了,也就该走向它的反面了。事物就是这样。天道忌满,“圆则缺,满则亏”。不要追求什么“普遍、永久、完全”这“三件宝贝”。企业内的事也好,世界上的事也罢,有普遍性,也有界限;有较为永久的,也有因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的。有变化,就不能说永久。况且,企业文化总是具有一种理想性的品质。这种品质决定着它不能满足于现状,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僵化不变,而必须刻意追求创新。说自己的企业文化至上至美,甚至像《吕氏春秋》那样,将其公布于咸阳城门,谓能增损一字者,给予千金,那不是现代的理性人,而是从古墓中出土的类似吕氏的文物。认识不可能一成不变,不变就僵化了。必须与时共进,使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从不完全、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使之与科学同行,与时代同步。

六是把握全面性。构建企业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把握事物全部关系的总和。不可单兵独进,失之偏颇。在把握全面性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实践。只有实践,才能产生“实在的东西”;只有实践,企业文化的“正本”才能出现;只有实践,才能检验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客观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重要的还在于,只有实践,才能学会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而不是通过思考、勾画而养成一种新的实践习惯。这是实践第一的无穷的威力之所在。

篇7:第二章 评查方法和程序

第九条 政府法制部门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制订评查方案,明确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的范围、内容、方法、步骤、时限、标准和要求等;

(二)对被评查行政执法机关采取随机抽取案卷方法评查的,从其报送的行政执法案卷目录中按比例随机抽取行政执法案卷;采取选送案卷方法评查的,由其报送自选行政执法案卷;

(三)行政执法案卷可以在政府法制部门确定的地点评查,也可以在被评查行政执法机关现场评查;

(四)按照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标准对行政执法案卷进行审查、评分,形成初评结果;

(五)听取被评查行政执法机关对初评结果的意见,根据其意见对行政执法案卷进行复核,对确认有误的评判予以修正,并确定评查结果;

(六)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结果并通报;

(七)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结束后,向被评查行政执法机关移交行政执法案卷。

第十条 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人员调取和评查案卷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被评查行政执法案卷的整洁和完好无损。

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行政执法案卷进行评查时,应当由专人保管、专人评查。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人员进行案卷评查时应当公平、公正,不得隐瞒案卷问题或者篡改案卷内容。评查人员与被评查行政执法案卷的行政执法事项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公平、公正评查的,应当申请回避;未申请回避的.,政府法制部门应当指令回避,被评查行政执法机关也可以提出回避申请。

篇8: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探讨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程序,审计方法

建立一个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 企业只有盈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而要使企业盈利就必须加强管理, 降低成本, 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即利润。提高经济效益, 既是现代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和核心内容, 也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济责任。正是由于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济责任逐渐由财务责任向经营责任、管理责任扩展, 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成为合乎逻辑的必然产物。经济效益审计, 在审计的目的、职能、内容、方法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财务审计的范围, 是用审计的特殊方法和技术对企业或项目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 根据一定的标准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 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 促使其改善管理的一种审计活动。本文主要从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出发, 探讨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含义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 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 提出建议, 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理解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 应当掌握以下几点:

(1) 审计的主体是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2) 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

(3) 审计的性质是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 而不是结合业务工作进行的管理活动。

(4) 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除监督以外, 更重要的是评价、监证被审单位或项目经济效益的优劣。

(5) 经济效益审计范围较广, 需要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与分析。除了应用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外, 还广泛应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 而主要是为了取得审计证据。

(6) 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促使被审单位落实责任制度,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国外的三E (Economy、Effectiveness、Efficieney) 审计、管理审计、经营审计尽管名称不同, 各有重点, 但也都属于经济效益审计范畴。

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要标志, 它出现之后, 审计的范围扩大了, 审计方法发展了, 审计的目的由防护性、公证性扩展到建设性, 使审计发生了质的飞跃。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

审计程序是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采取的系统性工作步骤。

为了使审计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 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审计程序, 选用一定的审计方法来获取审计证据, 以支持其对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表审计意见和做出审计结论。

经济效益的审计程序一般包括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每个阶段又包括若干具体工作内容。

准备阶段的工作有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确定审计事项, 组织审计小组和指定审计人员, 并由审计小组拟订具体的审计工作方案等。

实施阶段的工作有下达审计通知书, 进驻被审单位, 进行初步调查, 审核检查有关资料和经济活动并取得审计证据等。

终结阶段的工作有撰写和提出审计报告, 做出审计结论和决定, 将审计有关的资料整理归档, 监督审计结论和决定的执行, 在必要的情况下, 对被审单位进行后续审计等。

我们研究审计程序, 就是为了建立起合理的审计程序, 而合理的审计程序, 有助于审计工作循序渐进, 有条不紊地达到审计目的, 有助于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在我们了解了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以及为什么要研究审计程序时, 更应该掌握在审计程序的各个阶段应做好哪些工作。

1.审计准备阶段应做好的工作

审计准备阶段是审计程序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该做好如下各项具体工作:

(1) 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确定审计事项

各级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国家政策以及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政府的要求, 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也就是要确定本年度辖区内对哪些部门、哪些单位进行审计, 并确定审查哪些审计事项。

(2) 组织审计小组, 指定审计人员

确定审计事项后, 就要据以组织审计力量, 安排一定数量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 并由专人负责, 通过组内成员的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 承担具体工作。

(3) 拟订审计工作方案

建立审计小组后, 应该以审计小组为单位, 拟订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方案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具体工作安排和行动步骤, 也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活动的行动依据。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是否严密有序, 对审计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合理拟订审计工作方案可以使审计工作全过程受到有效的控制, 保证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从而取得预期的效果。审计工作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 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2) 审计的种类、内容和方式;3) 被审查账目的起止时间;4) 审计人员的组成和负责人;5) 每项内容的时间安排和人员安排;6) 审计中应注意的事项;7) 提出审计报告的日期;8) 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及批准。

2.审计实施阶段应做好的工作

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程序的第二阶段。各种审计准备工作完成以后, 也就进入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有:

(1) 下达审计通知书

对审计小组制订的审计工作方案, 审计机关批准之后, 向被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审计通知书是审计机关通知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的一种书面文件, 是审计小组进驻被审单位执行审计任务的依据。

(2) 进驻被审单位

审计通知书发出后, 审计小组就可以进驻被审单位。进驻后的首要工作, 就是与被审单位的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取得联系, 向他们讲清执行审计的目的、内容、起讫时间, 以及需要他们协助的事项等, 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3) 进行初步调查

进驻被审单位后, 审计人员应当进行初步调查, 以了解和掌握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业务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调阅资料和查询走访等, 帮助审计人员加强对所审事项的理解, 搞清楚有关事项的来龙去脉。通过查询走访的方式详细调查企业的背景情况, 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及现状, 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状况等。

(4) 评审内部控制制度

在进行初步调查基础上, 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必要的测试, 以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贯彻执行情况, 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作为审计的重点。

(5) 审核检查有关资料和经济活动

这是审计实施阶段工作内容的主体部分。主要根据审计工作方案进行。对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审计人员必须做详细准确的记录, 写明有关问题的内容、资料来源, 提出纠正处理或进一步查证核实的意见。被审计单位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如具有证据价值时, 审计人员可以复印、复制主现场拍照、录制并要求有关单位签证。审计人员在审核检查过程中应取得必要的审计证据, 并需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系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记录、整理、综合分析与审计问题有关的书面材料。

(6) 实施企业测试, 收集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 搜集并记录下来的有关凭证。它是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 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事实上,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 就是一系列搜集评价审计证据的活动过程。搜集审计证据, 一是通过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取得必要的证据;而是通过审查其他经济资料获取有关证据;三是通过查阅有关文件取得审计证据;四是通过函证、盘点等方式取得审计证据。

3.审计终结阶段应做好的工作

审计终结阶段是审计程序的最后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应做好以下工作:

(1) 撰写和提出审计报告, 做出审计结论和决定

审计报告由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结束以后撰写, 撰写以前, 首先要整理审计工作底稿, 在审计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 由审计小组组长撰写, 或由小组成员分头写出后, 交组长汇总成稿。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被审计单位应在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意见。审计报告一般应具备背景资料、审计结论、论证结论的证据、改进的建议或措施等内容。

(2) 将审计资料整理归档

审计工作终结时, 审计小组应将各种有关审计文件进行整理, 建立审计文件档案, 妥善保管。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以及决定的底稿, 后续审计资料, 与复审有关的资料都要及时归档, 以便日后查考。

(3) 监督审计结论和决定的执行

国家审计机关做出的审计结论和决定, 有时还包括对被审单位的经济处理。在这种情况下, 审计机关可在一定期间派出原审计小组中的人员, 检查和监督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的执行过程及其结果。值得关注的是,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报告,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财务状况的真实性, 而是为了揭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其原因, 并做出评价, 提出建议和措施。在多数情况下, 由于被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强, 往往不能提出直接证据来论证审计报告的结论, 为了使审计报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需要广泛地运用间接证据和推理证据, 这都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详细的说明。

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 可在收到审计结论和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 向上一级审计机关申请复审。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在实施阶段, 要设计出能反映所审计单位或项目工作特征和成果的指标, 然后寻找评价的标准去进行对比分析。这些评价标准, 需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取, 如使用其他类似单位的指标、政府规定的标准、行业公认标准、请外部专家提供标准等。运用实际与计划或定额比较, 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比较, 本单位实际与同类外单位实际比较, 本单位实际与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等对比方法, 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距。

在经济效益审计中, 可运用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有:

(1) 线性规划法

线性规划是一种可以在具有确定目标, 而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资源又有一定限制的条件下, 从大量供选择的活动方案中求解出最优方案的数学运算方法。

它的运用能解决两类问题, 一是在任务已定的情况下, 如何统筹安排, 用最少的资源去实现这一任务, 二是在资源数量已定的情况下, 如何合理利用, 使完成的任务最多。在经济效益审计中, 利用线性规划法, 可以审查生产方案是否最优, 运输方案是否最佳, 作物布局是否合理等。

(2) 网络计划技术法

网络计划技术是运用网络理论, 通过绘制网络图从中确定关键路线, 据以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 达到控制任务进度和成本费用的一种统计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 审计人员经常用它来确定加快工程进度、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

(3) 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对具有相互关系的现象, 根据其关系形式, 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式, 用来近似地表达变量间平均变动关系的一种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 利用回归分析法, 可以审查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等是否正确。

(4) 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 在经济效益审计中, 审计人员常使用投入产出法寻找挖掘潜力的途径和方法,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综合指标分解为各种具体因素, 以揭示各因素对综合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6) 量本利分析法

量本利分析法是假定在销售单价和费用耗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研究销售利润与销售数量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

基本公式是:

销售数量undefined

在经济效益审计中, 审计人员经常用它来找出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是确定保本数量、确定目标利润和最优利润、确定目标成本、确定销售价格。

(7) 价值分析法

价值分析法是通过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和成本分析, 力图用最低的成本实现必要的功能, 借以提高产品价值的一种方法。

基本公式:

价值undefined

在经济效益审计中, 通常使用价值分析法来减少过剩成本, 以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8) 投资分析法

投资分析法是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投资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常使用投资分析法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行再论证。

(9) 方案比较法

方案比较法是借助于一组能够从各方面说明方案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对实现同一目标的几个不同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 最后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既可用于不同投资方案的比较, 又可用于不同生产方案的比较;既可用于不同售价方案的比较, 又可用于不同产品组合方案的比较。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师专业知识必备[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2.

[2]审计署、人事部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审计理论与实务 (下册) [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8.

[3]秦荣生, 卢春泉.审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十年高中作文800字下一篇:产后访视制度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