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中作文800字

2024-06-13

十年高中作文800字(精选11篇)

篇1:十年高中作文800字

如果十年是一本书,那它一定适合在慵懒午后唤醒沉睡的麻木的心,将过去的激情岁月刻成永恒的光盘,无数无刻在手边轻轻回味……

十年的时间,能改变的太多太多,树林完成了无数次的轮回,我们的长发也修剪了无数次,却再也回不到那年我们留下的长度。

十年前,我们在不大的院里玩的开心,身后还是没落的小土房。我们却丝毫不介意灰尘弄脏了干净的衣服,在耀眼的阳光下肆意的玩耍。小小的我们偷偷溜进幼儿园内毫不害臊的抢着小弟弟妹妹的滑梯,嘻嘻哈哈的吵闹到阳光微暗的时候,才大汗淋漓的回到家。到家后却也不肯安静,我们在门外被圈起的菜园里跌跌撞撞地捉着蝴蝶,不小心弄死后再也不捉了。搬着小板凳坐在姐姐身边,听她轻声讲着《小王子》的故事,“小王子驯养了小狐狸,然后……”,等不到讲完,我们就被花香吸引,商量着去做花瓣汤。

儿时的记忆悄悄泛起花瓣的清香,忽地风来了,氤氲了眼前的光景,把我带到了现在。

十年后的我们,成了不同的星迷,每次见面后聊着他们的八卦新闻,常常为了一点点流言吵得面红耳赤,再难回到小时候的和谐相处的时光。我们也很难再恣意的玩耍,总是顾着自己身上的新衣服,总是维持着自己的体面形象。你也已经退学,有了自己的朋友。我很想提醒你他们不是可以深交的朋友,但你的态度让我默默的收回想说的话。就这样,我的妈妈怕你把我带到你的那些不三不四的朋友面前,让我跟你断了联系。我们到最后才知道,"然后”之后的故事,是小王子离开了狐狸。

十年的时间,让我们渐行渐远。我们没有真正放开手,但最后,却只剩指尖相触。

其实十年可以是一段浪漫的旅程,也可以使我们独自清欢的舞台,也或许是一个人或喜或悲的心路旅途……无论十年究竟是什么,它都少不了时光中的你我他,少不了“物是人非是是非”的感慨,少不了……

如果十年是匆匆的过客,那么为何让我记得当初的笑颜如花。十年后的我,只想说一句:十年你好,十年再见。

篇2:十年高中作文800字

秋蝉哀鸣。清闲的风悠悠地飘过,留下了那已经落地的枫叶。你带我去田野,我极不情愿的陪你去。你说,世间太浮华,可终将会归于焦土。我不懂,只是沉浸自己的游戏世界。你看看我,我只是一味地将一只蚂蚁翻来覆去的折腾。你笑了笑说,这样真好。你让我答应你慢些长大,而我便以一根棒棒糖为条件与你拉钩。

秋风还未用落叶画上凄美的句号,冬天的雪花便另起一行。你说要带我出去堆雪人,我踩着你留下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跟着你。你捧起雪花,揉成一团,然后放在地上翻滚,不一会便翻滚成一个大雪球。你修整雪球时,我使坏,捧一团雪花洒在你头上,然后“咯”“咯”地笑着。你追着我要洒我一身雪,我跑,但也不时地弯下腰再捧起雪洒向你……那即将完成的小雪人也被我们搁浅、遗忘。回到家,你拿着我那已经湿透的小棉袄在炉火旁温烤。我看着你那红肿的手,对你说,我只喜欢跟姐姐一起玩。你说,我这辈子都会陪着你,不离开。

时针和分针,你追我赶,却从未分开。此时的我,正坐在这承载着几十个人梦想的教室,成套的模拟试卷以及作业堆积如山。“自由”这个一闪而过的词,连接着高二的天空、草地、夏日和炎热的金黄时光。我咬着笔杆发呆的时候,十年前我对你许下的承诺跳进了我的脑海。我试着扯开一丝微笑,可嘴唇干裂的太久了,笑一下,很疼。

谁都没有掌控人生的方法,随着时光的消散,一切温暖的`词语都显得如此奢侈,终于在那一天变得支离破碎……

火红花朵编织的彩虹桥摆在偌大的殿堂前,大厅金碧辉煌,华丽的灯光照射在婚礼现场,它把地板映得熠熠生辉。钢琴曲《梦中的婚礼》缓缓响起。你缓缓地踱着脚步,纤纤的小手挽着王子的手臂,那件层层叠叠缀满温情的婚纱,将你衬托的无与伦比的美丽!我真的不知道,我那划过脸颊的泪水,它饱含什么味道?我只是知道,你终究还是离开了我。那些你曾经与我一起拾桑葚、扔纸飞机、放风筝的时光,都只能托秋风捎到记忆深处的角落。也许时光会替你记得我陪你的那段岁月。如今想来都如此动容,想说声美好都觉得词穷。

篇3:十年高中作文800字

一、文献检索情况

笔者首先在中国知网上以“高中英语听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从1994年截至2012年仅有206篇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研究的论文, 其中包含77篇优秀硕士论文, 目前还没有就这个主题进行较深入研究的博士论文 (见表1) 。以此为研究高中英语听力的有效资源, 笔者通过统计、归纳和分析概括出过去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见图1) 。

统计结果显示, 当前国内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所占比例仍然较少。1994-2002前9年刊载文章19篇, 占文章总数9%;而2003-2012后10年刊载文章110篇, 占文章总数54%;优秀硕士论文77篇, 占37%。同时, 高中英语听力研究多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 (178篇, 占86%) , 而实证性研究只有28篇, 其中期刊论文3篇, 其余皆为优秀硕士论文;实证研究也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访谈及教学经验总结为研究手段。但总体说明高中英语听力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科学化。尽管趋势有所波动, 但总体研究呈稳定的上升趋势。从2002年高考加试听力始, 高中英语听力研究明显增多并呈现出稳定的态势, 该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近二十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 究状况

笔者把有关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研究所收集的资料详细分析并加以分类, 从研究内容上主要分为六类 (见表2) 。统计数据表明, 近20年有关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交叉学科关系的研究居多, 各约占总数1/4;其次就是影响听力技能因素的研究, 占16%;又由于高科技快速发展以及英语技能的重要性, 近几年有关听力评估体系的改进和多媒体技术的研究也提上日程。

1.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研究

近几年高中英语听力技能日益受重视, 教学方法、听力教学模式、教材处理及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总体而, 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探讨多, 认为有备而听有助于激活已有信息、预知即将听到的信息, 因而听力训练提倡听前布置任务、听时丰富任务、听后分析和输出任务[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喜爱的英语听力内容, 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以提高听力输出能力[2]。同时, 由于听力理解是个积极主动的迅速接受、加工和处理信息并与所听材料互动的复杂心理过程, 因而依据“活动教学理念”, 运用交互教学和合作学习模式可加强语能力与交际能力均衡发展, 听者和听力材料间的相互作用[3]。听力教学模式的实践, 要老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探索, 同时还要提高对听力材料或教材的研究。为此, 卢冬等指出听力材料选择要以真实性、广泛性、适应性为基本原则;听力与材料之间存在着促进与制约的关系, 要根据材料的内容和长度等因素来选择真实语材料[4]。此外, 分层阶段教学法也不失为种新的听力教学方法改革。

2.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研究

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策略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学习策略理论, 进而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听力训练技能和培训方法。“学习策略是个人用以理解、学习或保持新信息的思想或行为”, 而听力过程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心理认知过程, 因而作为较高层次的认知或元认知听力策略探讨多。元认知意识是指学习者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控;学习者旦具有良好的元认知意识, 就能有效地选择学习策略, 因而元认知知识的高低是造成学生间听力能力差异的原因, 其运用对于学习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

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听力训练技能和方法是学者们关注的教学策略重点。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 近几年学者们认为比较有益于听力提高的做法是:提高语音素质, 强化语音语调知识[6];培养掌握主旨大意, 获取关键词具体信息技能;训练听写结合, 边听边记技能;强化听力记忆训练, 提高识记能力;布置课内外不同听力任务, 增加信息输入和词汇量积累能力;培养预测、联想、猜测能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6]。该研究大多以实践经验为总结, 实证性研究较少, 今后应该向材料性实证研究转换。

3.高中英语听力与交叉学科关系研究

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与西方语理解理论的影响, 应用认知心理语学和语用学等相关理论研究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文章不断增加。从认知和心理语学角度, 倾向于将听力理解看成是个积极地对信息进行分辨、筛选、储存、预测的过程, 因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是元认知和图式理论的应用。在听力理解过程中, 元认知理论使个体会自我认识和反思, 在听前制定听力计划、听中监控自身策略、听后对听力效果评估[7]。而元认知知识包含语知识和背景知识,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 听者运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模式交互处理这些知识, 把输入信息与听者已有知识结构图式联系起来, 进行积极的意义构建和信息解码, 因而图式对听力理解起着预测和推理作用[8]。

4.高中英语听力技能影响因素研究

由于听力理解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 因而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很多, 但主要是语言知识因素和非语知识因素。李文芳指出语知识主要是指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难点; 而非语知识指文化背景知识、情感、兴趣、动机等难点[9]。对影响高中英语听力技能的语知识因素的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倾向于认为学生语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发音不准, 词汇量缺乏, 辨别语法结构能力较弱。王炜、罗玉梅等具体概括了学生主要语言障碍是学生语音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 识别不出连读、弱读、爆破等语音变化;学生语义的判断能力差, 只根据自己所熟悉的词义误下结论;还有些学生没有扎实的语法功底与习语的积累, 因而听时误解句子的实际意义。

在探究非语知识因素影响方面, 徐雄丽认为主要有文化背景知识障碍、心理障碍、母语干扰障碍和逻辑思维障碍[10]。她认为学生缺乏文化背景知识, 听时学生心情高度紧张, 因而对听力材料内容一知半解, 不知所云;再而, 汉语与英语逻辑思维模式的差异, 导致英语思维常受母语干扰, 因而听完材料只记住些零碎的词语, 而不是主旨大意。因而, 徐军宏观地概括出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设计单调, 教学活动和教法形式单, 听力材料选择范围狭窄, 缺乏必要的听力训练环境, 忽视学习策略的指导, 缺少听后任务, 听说写环节脱节[11]。上述研究总体来说研究内容相同, 重复现象严重, 而且多以教学经验为主。

5.高中英语听力测试评估与多媒体教学研究

高考英语听力测试考试改革后, 对高中英语听力理解与听力测试关系的研究已提上日程, 但文章相对较少。研究较多的是听力题型、解题技巧及听力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效应等。朱云翠等对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类型进行分析, 指出高考听力试题模式化;提出浏览试题、听前预测、听中抓住要点、边听边记等有效的应试技巧[12]。针对高考增加英语听力测试的影响, 李宏采用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测试的反拨作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听力测试对高中听力教学产生定的反拨效应, 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 因而要充分发挥测试的积极反拨效应, 消减其消极的负面反拨作用的建议[13]。

三、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研究的特点及建议

近20年来, 国内学者对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的研究, 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为该领域研究展示了新角度与新观点, 从注意语法形式到注意培养学生预测、联想等语用能力转变, 并运用心理语学、认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听力实践, 但仍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从研究内容、角度和方法来看, 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首先是研究内容重复, 都是阐述听力教学和指导听力教学方法的内容, 创新研究较少, 多为自身教学经验总结, 且其理论研究高度不够。其次, 研究方法单, 非材料性研究较多, 实证研究较少, 且实证研究仅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 缺少定性定量结合、动态静态结合的多元化和科学化的描写和分析研究方法。后, 研究范围和领域狭窄, 从统计结果来看, 听力教学、听力策略以及听力与相关学科关系研究较多, 而听力测试评估、多媒体应用以及听力教材的研究尚加强。

通过以上综述, 可知未来高中英语听力研究还要在以下几个领域有待深入探讨。首先, 加强对听力理解过程本身的研究和理解, 不仅要深入探究听者在听力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还有分析听者的背景知识对听力的重要性。其次, 提高听中对听力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力, 要加强研究听者在实际听中任务时迅速反应的技能以及提高听者整体听力的方法的研究。再次, 拓宽听力学习环境, 实施双向听力方法, 即课堂听力环境与课外真实听力相结合。进而, 整合听力与多媒体技术研究与应用, 提高听者利用新技术和媒体的技能。后, 深入研究听力理解能力评估方法和标准, 进步研究听力测试信度和效度的构建。总之, 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还要今后更深入的拓宽和加强。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近20年 (1994-2012) CNKI登载的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研究的文章, 进而概括出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的研究趋势、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几方面的特点, 归纳了本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篇4:十年高中作文800字

高中  英语听力  听力理解  研究述评

随着高考英语听力技能的实施,国内学者对高中听力理解的研究有所加强。为真正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笔者拟对近20年(1994-2012)中国知网(CNKI)上刊登的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论文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研究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文献检索情况

笔者首先在中国知网上以“高中英语听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1994年截至2012年仅有206篇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研究的论文,其中包含77篇优秀硕士论文,目前还没有就这个主题进行较深入研究的博士论文(见表1)。以此为研究高中英语听力的有效资源,笔者通过统计、归纳和分析概括出过去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究的特点和趋势(见图1)。

统计结果显示,当前国内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所占比例仍然较少。1994-2002前9年刊载文章19篇,占文章总数9%;而2003-2012后10年刊载文章110篇,占文章总数54%;优秀硕士论文77篇,占37%。同时,高中英语听力研究多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178篇,占86%),而实证性研究只有28篇,其中期刊论文3篇,其余皆为优秀硕士论文;实证研究也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访谈及教学经验总结为研究手段。但总体说明高中英语听力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科学化。尽管趋势有所波动,但总体研究呈稳定的上升趋势。从2002年高考加试听力开始,高中英语听力研究明显增多并呈现出稳定的态势,该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近二十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究状况

笔者把有关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研究所收集的资料详细分析并加以分类,从研究内容上主要分为六类(见表2)。统计数据表明,近20年有关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交叉学科关系的研究居多,各约占总数1/4;其次就是影响听力技能因素的研究,占16%;又由于高科技快速发展以及英语技能的重要性,近几年有关听力评估体系的改进和多媒体技术的研究也提上日程。

表2  近20年高中英语听力论文研究内容的分类情况

1.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研究

近几年高中英语听力技能日益受重视,教学方法、听力教学模式、教材处理及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总体而言,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探讨最多,认为有备而听有助于激活已有信息、预知即将听到的信息,因而听力训练提倡听前布置任务、听时丰富任务、听后分析和输出任务[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喜爱的英语听力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以提高听力输出能力[2]。同时,由于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迅速接受、加工和处理信息并与所听材料互动的复杂心理过程,因而依据“活动教学理念”,运用交互教学和合作学习模式可加强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均衡发展,听者和听力材料间的相互作用[3]。听力教学模式的实践,需要老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探索,同时还要提高对听力材料或教材的研究。为此,卢冬等指出听力材料选择要以真实性、广泛性、适应性为基本原则;听力与材料之间存在着促进与制约的关系,要根据材料的内容和长度等因素来选择真实语言材料[4]。此外,分层阶段教学法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听力教学方法改革。

2.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研究

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策略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学习策略理论,进而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听力训练技能和培训方法。“学习策略是个人用以理解、学习或保持新信息的思想或行为”,而听力过程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心理认知过程,因而作为较高层次的认知或元认知听力策略探讨最多。元认知意识是指学习者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控;学习者一旦具有良好的元认知意识,就能有效地选择学习策略,因而元认知知识的高低是造成学生间听力能力差异的原因,其运用对于学习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

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听力训练技能和方法是学者们关注的教学策略重点。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近几年学者们认为比较有益于听力提高的做法是:提高语音素质,强化语音语调知识[6];培养掌握主旨大意,获取关键词具体信息技能;训练听写结合,边听边记技能;强化听力记忆训练,提高识记能力;布置课内外不同听力任务,增加信息输入和词汇量积累能力;培养预测、联想、猜测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6]。该研究大多以实践经验为总结,实证性研究较少,今后应该向材料性实证研究转换。

3.高中英语听力与交叉学科关系研究

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与西方言语理解理论的影响,应用认知心理语言学和语用学等相关理论研究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文章不断增加。从认知和心理语言学角度,倾向于将听力理解看成是一个积极地对信息进行分辨、筛选、储存、预测的过程,因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是元认知和图式理论的应用。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元认知理论使个体会自我认识和反思,在听前制定听力计划、听中监控自身策略、听后对听力效果评估[7]。而元认知知识包含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模式交互处理这些知识,把输入信息与听者已有知识结构图式联系起来,进行积极的意义构建和信息解码,因而图式对听力理解起着预测和推理作用[8]。

4.高中英语听力技能影响因素研究

由于听力理解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因而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语言知识因素和非语言知识因素。李文芳指出语言知识主要是指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难点;而非语言知识指文化背景知识、情感、兴趣、动机等难点[9]。对影响高中英语听力技能的语言知识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倾向于认为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发音不准,词汇量缺乏,辨别语法结构能力较弱。王炜、罗玉梅等具体概括了学生主要语言障碍是学生语音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识别不出连读、弱读、爆破等语音变化;学生语义的判断能力差,只根据自己所熟悉的词义误下结论;还有些学生没有扎实的语法功底与习语的积累,因而听时误解句子的实际意义。endprint

在探究非语言知识因素影响方面,徐雄丽认为主要有文化背景知识障碍、心理障碍、母语干扰障碍和逻辑思维障碍[10]。她认为学生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听时学生心情高度紧张,因而对听力材料内容一知半解,不知所云;再而,汉语与英语逻辑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英语思维常受母语干扰,因而听完材料只记住一些零碎的词语,而不是主旨大意。因而,徐军宏观地概括出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设计单调,教学活动和教法形式单一,听力材料选择范围狭窄,缺乏必要的听力训练环境,忽视学习策略的指导,缺少听后任务,听说写环节脱节[11]。上述研究总体来说研究内容相同,重复现象严重,而且多以教学经验为主。

5.高中英语听力测试评估与多媒体教学研究

高考英语听力测试考试改革后,对高中英语听力理解与听力测试关系的研究已提上日程,但文章相对较少。研究较多的是听力题型、解题技巧及听力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效应等。朱云翠等对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类型进行分析,指出高考听力试题模式化;提出浏览试题、听前预测、听中抓住要点、边听边记等有效的应试技巧[12]。针对高考增加英语听力测试的影响,李宏采用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测试的反拨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听力测试对高中听力教学产生一定的反拨效应,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因而要充分发挥测试的积极反拨效应,消减其消极的负面反拨作用的建议[13]。

三、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研究的特点及建议

近20年来,国内学者对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为该领域研究展示了新角度与新观点,从注意语法形式到注意培养学生预测、联想等语用能力转变,并运用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听力实践,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从研究内容、角度和方法来看,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首先是研究内容重复,都是阐述听力教学和指导听力教学方法的内容,创新研究较少,多为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且其理论研究高度不够。其次,研究方法单一,非材料性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且实证研究仅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缺少定性定量结合、动态静态结合的多元化和科学化的描写和分析研究方法。最后,研究范围和领域狭窄,从统计结果来看,听力教学、听力策略以及听力与相关学科关系研究较多,而听力测试评估、多媒体应用以及听力教材的研究尚需加强。

通过以上综述,可知未来高中英语听力研究还要在以下几个领域有待深入探讨。首先,加强对听力理解过程本身的研究和理解,不仅要深入探究听者在听力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还有分析听者的背景知识对听力的重要性。其次,提高听中对听力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力,要加强研究听者在实际听中任务时迅速反应的技能以及提高听者整体听力的方法的研究。再次,拓宽听力学习环境,实施双向听力方法,即课堂听力环境与课外真实听力相结合。进而,整合听力与多媒体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听者利用新技术和媒体的技能。最后,深入研究听力理解能力评估方法和标准,进一步研究听力测试信度和效度的构建。总之,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要今后更深入的拓宽和加强。

————————

参考文献

[1] 郑海霞.高中英语听力任务型教学设计方法.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9).

[2] 王云,马国芬.高中英语课外听力自主学习探讨.教学与管理,2009(36).

[3] 周海明.新课改背景下交互模式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

[4] 卢冬.高中听力材料的选择对学生学习听力的影响.福建论坛,2011(1).

[5] 杨善江.基于元认知策略培训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

[6] 陈国清.高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和反思.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8).

[7] 李霞.关于元认知训练纳入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之探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8] 符祝平.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

[9] 李文芳.高中英语听力理解难点分析及对策.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10] 徐雄丽.浅析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及对策.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2).

[11] 徐军.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

[12] 朱云翠,许振宇.高中英语听力测试的特点与应试技巧.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4).

[13] 李宏.高考听力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反拨作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2.

[作者:陈雪(1974-),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副教授。]

篇5:万历十五年高中读后感800字

最早是从高中语文书中知道黄仁宇这个名字的,因为语文书中有一篇课文《孔孟》是黄仁宇写的。在那篇课文中,黄仁宇对比了孔子的轻松愉快和孟子的凡事紧张,探究这种不同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他认为,这两位哲人不同的主张除了性格不同之外,深层的原因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氛围不同:孔子生活于春秋中后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尚存贵族气质,尚受“礼”的制约,比如不搞偷袭,下战书,三鼓而动,不追溃兵等,虽然这制约力快要绷不住了。但战事的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所以孔子对于“克己复礼”尚存希望,还能憧憬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踏青野餐。孟子呢,生活在战国时代,战争已经完全抛弃了贵族之礼的制约,全面进入血腥野蛮的大屠杀时代,各种手段无所不用,目的只有一个:灭国。在这样的时代中,孟子的张扬个性、革命激情就相得益彰了。在这篇文章中,黄仁宇用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来分析哲学风格流变的问题,很有说服力。

那时就听老师说黄仁宇有一本《万历十五年》,但我的高中既没有、也不允许读课外书。现在终于还愿了,耶!

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书名叫“万历十五年”呢?书中开宗明义:“公元1587年,丁亥年,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并无大事可叙”,是普通平淡的一年。然而,“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是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易于忽略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起来是细节末端,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因果关系,恰为历史的重点。”

黄仁宇依据他的“大历史观”来写这本书,“大历史观”强调背景和事件发生的众多原因的联系,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是经历无数先决条件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我们一般人也都知道事件发生是诸多原因积累的结果,但却无法去剖析,给出令人满意的认识方法。黄仁宇先生运用高超的逻辑技巧,用他独特的研究技巧和方法,为我们展示一个恍然大悟的必然结果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方法尤其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万历十五年》共有7章,每一章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每一个故事都指向共同的主题,一个令人沮丧的主题——批判已陷入僵化的文官制度。在黄仁宇看来,以科举制度、儒家理念为基础的文官制度经过千年的生长,已陷入末流之弊,变得僵化、窒息而又根深蒂固,不可撼动,正是文官制度,让官员们把脑力、精力都内耗在了人际关系的盘算中,让他们陷在“宫斗”“党争”的泥沼里,看不见世界局势的变化和国家边疆的危机。文官制度,让本来早熟早慧、心怀理想的万历皇帝变成了“活着的祖宗”;让首辅申时行一辈子中庸无为;让张居正雷厉风行的改革半途夭折;让戚继光失去了改革军队、巩固国防的机会;让李贽在鄙弃传统又找不到新出路的困境中痛苦、绝望,自杀。

这种制度让各种力量都胶着、钳制、无法脱身。让我想到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的一个镜头:包租婆、包租公、火云邪神三个人彼此钳制,动弹不得。

篇6:十年高中作文800字

《西游记》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起路上斩妖除怪,历尽万苦,在经历九九八十一起难后终于取得真经,修得正果的故事。书中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技艺高超,神通广大,再大的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还有一起双火眼金睛,能明辨是非,区分好人和坏人,对好人他热心救助,对坏人他嫉恶如仇,如果很多人都能像他那样,我们的社会就稳定了。他的身上还有一起种叛逆精神,他不安于天命,不畏强暴,敢于和强权势力做斗争,这种勇敢冒险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西游记》中不仅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让我感动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身上体现出的那种坚韧执着、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他们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了千难万阻,但他们从不言放弃。回想我平日里的点滴事件,真感到惭愧。生活中我遇到一起点小困难时,不是抱怨就是逃避。记得两年前妈妈送我去少年宫学舞蹈,刚开始我还能坚持,后来有一起次我的左腿不小心摔伤了,又碰到天气寒冷,我在家休息了一起段时间,后来去学时腿关节有点疼痛,我有点受不了,就不去学了。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看看唐僧师徒四人的顽强精神,我不禁后悔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起样坚持到底呢?也许他们的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吧。

篇7:二十年高中同学聚会感言

大家好!

二十年了,回想起来,其实并不太远,我们从高中毕业,奔赴各方,有的同学继续读大学,有些同学直接就在社会工作了。当时我们毕业的场景我还记得,高考结束后,我们感觉自由了,放松了,就要离开我们生活三年的学校,当时的我们更多的是兴奋,但再到填志愿的时候,我们开始有些伤感了,因为就要离别了,很多同学都不在一起了,天各一方,有些去北方读书,有些去南方,还有些同学出国了。

二十年间,我们也谈起来,要来母校相聚,但是因种种的原因,因家庭,因工作,因地域,我们总是不能相聚在一起,而今二十年之际,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阔别已久的母校,我们全班的同学都到齐了,真的很不容易,像xx同学是特意从国外飞回来相聚的,xx同学是在祖国的边疆回来的,同样也有生活在这儿的xx和xx同学。我们这些年在网上也有联系,也能视频通话,但是终究隔了那么一层,现在我们终于相聚在母校一起举杯,真的是感慨万千。

教导我们的老师,像教历史的x老师,已经白发苍苍,而那个时候被我们嘲笑一直单身的x老师,已经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双胞胎孩子都快长大成人了。还有我们特别恨的语文老师,经常让我们背单词的英语老师,他们今天都来了,感谢您们的教导,让我们可以在那个叛逆的青春期没有走上歪路,能正确的成长。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我们曾经在校运会上,xx同学勇夺100米和200米冠军,并破学校记录,而今他的记录还没有人打破。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在高三辛苦的复习应考中,我们一起背单词的时候,我们一起奔向饭堂的时候,我们争分夺秒,我们不甘人后。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我们在元旦晚会上纵情高歌,让全校的同学知道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篇8:万历十五年高中生读后感字

统观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采取传记体铺叙方式展开了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六位重要历史人物故事的描述,这些人物包括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以及李贽。这些人物都个性鲜明,作者之所以以他们为故事主线,大概也是因为他们在明朝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又显得是那么渺小,在时代面前他们都是芸芸众生,自身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限定了发展轨道,他们试图打破它,却发现到头来一场空,因为所有人都被时代裹挟着前行。

万历皇帝表面上看是那个时代的中心,是那段历史的主宰者,因为他有高高在上的皇权,然而事实上,他是最可怜的人,他所处的时代是文官集团势力庞大的时代,他所处的时代是思想受程朱理学深刻影响的时代,所以他有“人欲”则不达,一是受文官集团势力的牵制,二是受他内心思想的羁绊。他当然不能像正德皇帝一样,不顾名声为所欲为,因为他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从小所有的教育与文官集团集体认同的道德标准如出一辙,这些从始至终束缚着他。他试图打破这个无形的牢笼,以至于在张居正死后要那般绝情的清算他,但最后这种种在后人看来竟像个孩子打翻瓶瓶罐罐撒撒气而已,这种报复行为对于他自身获得真正的自由没有任何裨益。身为皇帝又怎样,时代决定了他的命运。

如果说万历皇帝是小打小闹试图冲破牢笼的小丑,那张居正相比要更高一筹,至少他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掌控了更多人的命运,只是聪明一世却不能逃脱时代对他命运的书写。张居正是文官集团的代表,但他不是懦弱的任由这个集团任由这个帝国自生自灭的人,他是这六个历史人物中眼界格局最大的,他试图用一系列改革来重振明朝的政治经济,“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政策,着实一改明朝往日奄奄一息的状态,像是给得了绝症的病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大明帝国重获新生。然而与时代相比,张居正他个人寿命的长短有限,他个人的力量也有限,他无法在短期内创建一个可以和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体系一样可以自我运行的机制,所以待他死后,他所实行的改革也戛然而止,帝国的一切又回归到原有的轨道上,甚至他当初扔下的那块想要激起千层浪的石头倒成了拖拽大明帝国走向深渊的一块陨石。他的离去,注定是个悲剧。

申时行的登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文官集团与万历皇帝之间的矛盾以及文官集团内部的矛盾,但正如那句话“世间再无张居正”一样,他无法做到超越他。他与张居正的区别在于,不管张居正个人生活有多么奢靡贪腐、政治上有多么的强权凌弱,但他有能力掌控全局,而申时行更像是个和事佬,他懂得阴阳之道,知道用什么办法去抑制人性阴暗的一面而呈现出美好的一面,但他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懦弱的逃避着一切,却又想在时代中留下印记,发挥自己的力量让大明帝国缓缓的逝去,少些痛苦与无济的挣扎。他大概也是看透了一切,时代的洪流里即便像张居正粉身碎骨全部怕又如何,既然扭转不了大的时代发展局面,那只做好自己当下的事情,减少当下的矛盾就好。在时代面前,他是佛系的,深知被裹挟着前行,平静的接受着一切,不挣扎不痛苦。

与申时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无疑是海瑞,这个从底层一步步走到历史舞台中央的小人物有着自己的执念。他是有信仰的人,他从不质疑道德标准以及上层制定的法律制度,即使多么的严苛,他也能时刻做到严于律己。在他看来,“如果政府发给官吏的薪给微薄到不够吃饭,那也应该毫无怨言的接受”。这即是他的幸又是他的不幸。所谓的幸事在于他出淤泥而不染,不受外界的影响,能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人做事能够达到自己心中的标准,已经做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一层次——自我实现,所以他内心是安定而富足的。但这又是他的不幸,他与其他人相比就是另类,如果只是要求自己达到标准也罢,他的执念还要求别人也要按照这一标准来。可是,他不曾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自身的能力,也不曾清晰的认识到造成帝国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上层建筑问题,最终与时代抗争的结局也着实让后人感到惋惜。

相比以上几个人物,戚继光在重文轻武的大明王朝脱颖而出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儿,他是治军的好手,凭借“连坐法”训练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戚家军,他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于此,还体现在战略战术以及指挥才能上。但他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在于,他是一个能够清醒认识现实的人,他清楚的认识到时代背景下,什么他能做什么他不能做,以及该如何做能把效用发挥到最大。与其他人相比,他是在那个在时代洪流中拿着浆划着小舟顺势而为的人,他做到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能留得青史在人间,只是时代给予他发挥自身才华的推力之外也给予了阻挡他前行的大石头。他大概也万万没有想到他借助力量的大人物张居正死后他的境遇也会急转直下。正如书中所说“戚继光的不幸是因为他在一镇中推行的整套措施业已在事实上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既然如此,他就必须付出代价。”终了,也免不了被时代裹挟着走入坟墓。

万历十五年最后一个篇章讲的是思想家李贽,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是时代产物的代表,这就注定他悲惨的下场。他一方面接受着千百年来影响着文官集团的传统儒家思想,另一方面他又竭尽全力的想打破这种桎梏探寻思想上的自由。但他所处的时代,“传统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他想要另辟蹊径自成体系,却总也无法彻底的摆脱掉传统思想的束缚。这种焦灼感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因为1587年——万历十五年,虽然表面上看是一个平淡无奇的一年,但从它开始,帝国已经逐步进入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晚期,一切机制都已经趋于僵化,内部的变革已经无济于事,它亟待一场来自外界的力量,豁出个口子,展开新的一页篇章。

篇9:十年高中生优秀作文

十年前,你还只是一个少年。

水一般的少年,风一般的歌,梦一般的遐想,从前的你和我,手一挥就再见,脚一动就踏前,从前的少年……

在曾与哥哥们嬉闹过的地方唱着《逆光》,在空旷的只剩一人的Llve教室唱着《那些花儿》,看着你仰着小小的脸庞,少年的脆弱清晰地留在眼角,倔强的泪水却从不肯轻易地坠落。不敢想象那时候的你的心情是怎样?是否还思念着有哥哥们围绕的宠爱时光?山城炎夏,小小的你跟在哥哥们的身后,一蹦一跳地前行,少年们谈笑风生,倾诉那些青涩的憧憬。那时的你前方还有那么多背影,即使单薄也给你满满的宠爱,你调皮、你耍赖、你粘着哥哥们撒娇,你是小小孩。

可是一夕间,当所有的宠爱与依靠都远离后,你又是如何度过那些惶恐与无措、孤单和煎熬?

十年后,你有了自己的组合,你成了大哥哥,你开始从一个跟在哥哥后面的小弟弟变成了会站在最前面勇敢迎接未知的大哥哥,你带成员占领了音乐v榜的第一名,你可知你站在台上大声地说着“大家好,我们是TFBOYS”时,我有多么欣喜,我最爱的少年啊,你长大了,也变高了,获得了人生第一次荣誉大奖,我们因你而骄傲,你在台上唱歌时深邃的眼睛凝视着我们,泪水,打湿了眼眶。

可是,为什么十年后的你成功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阻挠,一些“黑粉”甚至在你的粉丝里下药,可你仍旧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只要你们开心就好了”你知不知道,我们都很心疼啊!我们都知道你一路走来的艰辛,压腿时很痛吧,再痛你也忍下来了,只是练完后一个人默默地在一旁哭泣,其实,你不必掩饰的,我们都懂,我们都懂那个即使低血糖犯了也仍见识练完一段舞的少年,那个只要粉丝开心自己就满足的少年,那个…的少年。

十八岁到二十八岁与八岁到十八岁,一样是十年,即使十年后我们没有办法成功,我们也离梦想靠近了十年。

篇10:十年高中生优秀作文

十年,对于亡妻的苏轼而言,每一刻都是无处话凄凉;十年很短,对于奋战青春的学子来说,每一份蓄势都是为了超越自我;十年很长,对于亡夫的李清照而言,每一幕回忆都成为舴艋舟上的一份承重;十年很短,对于只能在七夕相会的牛良织女,每个十年都是时间沙漏中的一粒细沙。

街头偶遇的二十八岁的哥哥,满脸沧桑,一副饱览世间无情和残酷的模样。总是感叹自己的背运与世界的残忍,一身酒气与烟味,颓废与悲观。他是过客,我与他之间是陌路人关系,萍水相逢罢了。我也许会遇到好多个二十八岁垮掉的年轻人,他们可能囿于自己自卑的家庭背景,囿于与这个偌大的世界格格不入。孙少安,我希望以后我们再次见面的你不是一副农民的样子,为生活而悲伤,苦于生活的贫瘠,完全是一副乡下人的模样。《平凡世界》中田润叶的话语浮现在我头脑中,即使那个贫苦与苦涩的年代已经久远了,近乎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但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缩影。我独自走在夜晚的街道上,昏黄的灯光刺痛着我的双眼,夜晚的城市有多少悲哀的存在啊!我不知道有多少个正值青春年少的热血少年将接受这十年的挑战,城市这个巨大的火炉不会停止他翻炒的节奏,只会越来越快。

呵,真巧呢!我也是十八岁啊。你好啊,十年后的自己,你是将会站在城市中璀璨的绽放,还是在一个昏黄的路灯下默默叹息,而正巧走过身边的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我也很期待呢,十年,一个漫长的约定。首先你得拥有一个好身体,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青年毛泽东就立下健康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志向。习总书记在给年轻一代的讲话中就提到一个好身体的重要性。当然得拥有一份好心情,不负好时光嘛。穿上白衬衫,你便是男神了,穿上高跟鞋,你便是女神了,每一个爱笑的眼睛都是对青春纪念的唯一。

篇11:思考十年高考上海作文题

试题提供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正如试题所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考生针对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评论,真正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考生可以针对人们不尽相同的看法,多角度思考,多角度立意,各抒己见,真正体现思辨的价值。

审题时,首先应当思考人们常常“评价他人的生活”,评价哪些人的生活?较多的是评价名人的生活,比如杨绛、杨振宁等人。其次,如何“评价他人的生活”?有的人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地评价,有的人过高地要求他人、甚至进行道德绑架。最后,人们“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有哪些看法?考生在思考过以上三个层面的问题之后,应当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

必须注意,此题要考生终极思考的是“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而不是“如何评价他人的生活”。这是本题的难度所在。

2006—2015年,十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试题,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2006—2008年,命题式作文阶段。

2006年: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2007年: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2008年: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命题式作文,本来题材范围较窄,选材要求较高。这三道题则不然,它们的题材范围十分宽泛。这是由于题中都有一个代词:“我想握住你的手”中的“你”、“必须跨过这道坎”中的“这”、“他们”中的“他们”,所指代的对象十分广泛。“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甚至可以是抽象事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可;“这”,可以是个人的或者国家的或者全人类的(坎),也可以是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坎);“他们”更是包罗万象,只要是群体就是“他们”。

这样的题目,更适合写记叙文,长期如此,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思辨能力和议论能力,不利于培养“关注天空”的人才;与国外“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新加坡)、“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法国)一类高考题不可同日而语。

这样的题目,题意过浅,更适合于中考:“我想握住你的手”,要求低于当年中考试题“我们的名字叫

”;“他们”,要求低于当年中考试题“我眼中的色彩”。

这样的题目,题材太宽泛,易助长套题风:一个用于“我想握住你的手”的题材,也可以用于这届考生三年前的中考“我想给你唱首歌”;一个用于“他们”而得满分的“农民工子弟在成长”的题材,何尝不能用来写“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我想握住农民工子弟的手、农民工子弟必须跨过城市生活这道坎?

因此,要求变革高考作文题的呼声很强烈。这时候,审题要求较高、题材有一定限制、思辨性较强的材料作文,在上海卷重新露面了。

(二)2009—2010年,材料式作文阶段。

材料式作文,材料的来源,或古今中外的生活,或寓言故事,或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诗歌、漫画、动物故事、自然现象等。材料式作文的特点是,材料中隐含观点,或根据材料展开联想,提炼观点,写自己的感悟;或针对材料所叙述的事情写评论。

2009年: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2009年上海卷试题,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有多个写作角度。(1)“板桥体”是传承隶、行、楷基础上的创新——阐述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2)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阐述创新与模仿的关系:要创新,不要模仿;或不反对模仿,重要的是创新。

(3)郑板桥书法,各种元素吸收并存,最终臻于和谐完美的境界——阐述要兼容并包、海纳百川。

(4)郑板桥的书法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阐述个性与共性或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

(5)郑板桥的作品独一无二,是一种至高的赞美——阐述事物具有独特性,要发扬个性„„

2010年: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从丹麦人带着尺子去钓鱼:严格遵守法律,自觉保护海洋资源;放弃眼前利益,去谋求更长久的更有意义的获得。

从孟子的话:不贪图眼前的小利益,才会获得长远的大利益。

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不贪图眼前的小利益,才会获得长远的大利益。可以写:要保护自然,不能一味索取;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要遵循规律,不能揠苗助长;要学会节制,不能处事无度;要学会取舍,不能因小失大;要学会等待,不能用心浮躁„„

(三)2011—2015年,XX式作文阶段(姑且不急于给名称)。2011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2年: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2013年: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2014年: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2015年: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2011—2015年上海卷作文试题,乍看是材料式作文——给考生提供一则“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其实,它与材料式作文大相径庭。材料式作文的材料中隐含着观点,让考生从材料出发,通过相似联想,联系社会或人生,从中感悟出一个观点,作为文章的立意;或者提供社会上的现象、事件等,让考生针对此现象或事件发表评论。显然,这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不属于这种材料式作文。

其中有的试题局部含有“材料”的因素,需要考生像审察材料式作文题那样,进行由材料到现实的相似联想:

2012年试题中“心灵的微光”,可以联想到人们内心萌发的美好东西,如好的想法、念头、灵感、创意,或者冲动、想象、梦想等,它是人们创新、成长的重要因素。

2014年试题中的“穿越沙漠”,可以联想到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或者走过人生的艰辛历程。

2015年试题中人心中“坚硬的东西”,可以是正直、执着、刚毅、勇敢、无畏、拼搏、强劲等;“柔软的东西”,则是善良、通达、仁慈、智慧、敬畏、闲适、温顺等。

那么,这些试题是话题式作文吗?话题式作文有一个明确的话题。如2004年上海卷试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考生围绕这个话题,自立观点,各抒己见。2011—2015年试题提供的“材料”中也都隐含着一个话题:

2011年试题,相当于以“什么会过去,什么不会过去”为话题;2012年试题,相当于以“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为话题;

2013年试题,相当于以“更重要的事”为话题; 2014年试题,相当于以“自由与不自由”为话题;

2015年试题,相当于以“造就和谐的自我”为话题。这样看,似乎也可以称作话题式作文。

但是,它们却又没有话题式作文那样立意宽泛。一般话题式作文,只给考生一个议论的内容范围,考生的观点可以各各不同。如以“杂”为话题,你确定写做学问是否该“杂”的问题,你可以赞成“杂”,做学问该“杂”;也可以反对“杂”,做学问不该“杂”而该“专”;还可以半赞成半反对,或三分赞成七分反对,或反之。2011—2015年这些试题,却容不得考生有各各不同的观点,试题中已经给了考生明确的观点:

2011年必须写“一切都会过去,又不会过去”; 2012年必须写“不能舍弃心灵的微光”; 2013年必须写“还有更重要的事”;2014年必须写某事情“一定要做,但可以选择做的道路和方式”;

2015年必须写“刚柔相济,造就和谐自我”。由此看来,近五年上海高考作文试题,似乎可以称之为含有“材料式作文”或“话题式作文”因素的“观点式作文”。它较之于立意宽泛的“话题式作文”和角度多样的“材料式作文”,显然多了限制,少了角度,立意比较单一。

近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普遍认为具有“思辨性”特色,是上海题的一大亮点。“思辨”即“思考辨析”,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辩证地分析问题。“会过去/不会过去”“舍弃微光/重新认出微光”“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写作时,必须抓住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作辩证的分析。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完成2011年试题,对于什么“会过去”,什么“不会过去”,要辩证地看。“会过去”与“不会过去”,二者是对应的,体现了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比如,已经获得的成功与荣耀让它过去,为事业成功而拼搏的精神不要丢弃;过去的失败让它过去,失败的教训要永远记取;生活中牵挂精力的琐碎小事让它过去,自己的理想目标要永远牢记;人的青春容易消逝,奋斗的激情要永不消褪;灾难(比如地震)已经过去,人们在灾难中表现出的守望相助的美好人性流芳百世;还有,犯了错误,承认并改正错误,事情就会过去;否认并不思改悔,事情便不会过去„„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完成2012年试题,要看到一种对比关系,即常人和天才对待微光的不同。常人习惯了固有的生活模式,往往忽略这些微光;而天才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抓住了人们看似没有价值的东西,使得它变得更炫目。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将平时产生的灵感积淀、升华;而常人则目标不明确,或缺乏自信,或对人生的领悟不足,让那些美好的东西稍纵即逝了。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可以写在自己的人生中,没有坚持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梦想,曾经放弃了一闪而过的灵感和创意;而别人坚持了,尝试了,并且成功了,这对自己是一种启发。可以写一个常人如何成长,健全自己的人格,发觉了生命中被忽略的东西,发现它的价值并充实它,从而使自己升华为天才。也可以写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抛弃很多,如梦想、理想,俯拾皆是的满足和幸福感等;但是天才的作品,帮助我们一点点地找回来。还可以写我们如何看待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启发心灵的东西,由隐性到显性,会有一些心灵的收获,唤醒内心深处的冲动和本知;这些心灵体验在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中也能寻觅„„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完成2013年试题,要对生活中一组或若干组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与实际上“更重要的事”作归纳分析,辩证思考,从中概括出一个认识事物重要性的普遍规律来,并加以阐述;或者通过对某一组“重要的事情”与“更重要的事”作比较分析,从而揭示后者“更重要”的理由。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完成2014年试题,如果把“穿越沙漠”看作是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是不可动摇的,无可逃遁的,也就是“不自由的”;然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有选择道路、方式、方法的“自由”。如果把“穿越沙漠”看作是人生的艰辛历程,那么,在客观上,我们生来都要经历打磨与苦难的洗礼,这是“不自由的”;但主观上,我们可以选择生命的方式,是卑贱的生命哲学,还是高扬生命的意志,还是随意的生命态度,这又是“自由的”。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完成2015年试题,要写出造就和谐的自我,必须处理好我们心中的“坚硬”和“柔软”这一对看似矛盾、却可以辩证地统一于一体的东西。可以立意为“做正直而善良的人”、“做刚毅而仁慈的人”、“做执着而通达的人”等。其实,正直与善良,刚毅与仁慈,是往往集于人之一身的,写作中当突出二者的这种联系。

“思辨性”这一特色显示于上海卷,其实不是始于2011年,可以追溯到2009年。当年的试题,以“郑板桥书法”为材料,可以让考生“思辨”多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传承/创新;模仿/创新;局部/整体;个性/共性„„2010年试题,以“丹麦人钓鱼”和孟子的话为材料,可以让考生“思辨”眼前利益/长远利益的关系。

由此说来,“思辨性”的特点,在上海卷中已经延续七年。无疑,它明显优于这之前的“握手”“跨坎”“他们”一类题。但是,也有缺憾,而且随着年复一年的再现,其缺憾日益明显。

七年来,考生“思辨”的空间越来越小。2009年,考生可以从郑板桥的书法出发,多角度、多立场地思辨、立意;到2015年,就剩下一个立意——刚柔相济造就和谐自我。

近五年这种“思辨性”作文试题,总是把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放在一起“思辨”,成为一种模式,考生用屡屡训练过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去“思辨”,便失去思辨本来应有的价值,变成一种伪思辨。

近五年来上海卷这种“思辨性”作文试题,体现的是命题者的思辨,考生只能阐释其思辨,缺少足够的思辨空间。其实,思辨不思辨,思辨的深度如何,都不是命题者的事,而是考生的思维品质和写作水平决定的;只要不是很烂的试题,都可以写出思辨性的文章来。

自2011年的“会过去/不会过去”问世以来,上海市连续数年的高考试题和各区县模拟试题,已经把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命题弄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了,人们期待2015年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不料,又来一个“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这回终于与外省市试题雷同了。请看2013年湖北卷: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这道题中的“方盒子”“圆瓶子”,不就是上海题中“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的另一种说法吗?看来,上海模式的思辨性作文题已经山穷水尽,真的进入了“拐点”。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摈弃观点式作文题型,采用材料式作文题型。如同以“郑板桥书法”为材料的试题一样,考生可以多角度、多立意地思辨。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多角度、多立意的思辨性作文试题并不少见。有人说,2015年全国各地“思辨性作文”试题集体登场。的确如此。但是,它们都不是以“观点式作文”的题型出现,而是以“材料式作文”或“话题式作文”的题型出现的。请看下面几例。

(一)2015年湖南卷作文试题(感悟型材料式作文题):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请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喷泉之所以能使众人瞩目,是因为有地下泉水的默默聚集。其中所隐含的人生哲理,很容易引发考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关于人生、生命、成长等的思考。“蓄积”与“喷涌”的关系,有着多向立意的可能,比如:耕耘与收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集体、积累与成功、准备与机遇等。而“众人瞩目”与“鲜有关注”的鲜明对照,则可能促使考生展开现象与本质、片面与全面、局部与整体、孤立与联系、静止与发展、感性与理性、眼前与长远等问题的思辨。

(二)2015年重庆卷作文试题(评论型材料式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材料里的故事,是曾经发生在南京公交车上的一件真事。针对此事写评论,角度很多:小男孩让司机等他妈妈,是因为母亲腿脚残疾行动不便,体现了他对母亲的体贴关爱;乘客们因时间被耽搁而开始埋怨,表明在这个讲究速度的时代,走得快的人们应该懂得放缓步伐,回过头来等等别人,学会宽以待人;等看到这位母亲一瘸一拐上车,所有人陷入沉默,这又蕴含了对弱势群体的怜悯、同情、尊重和包容。

此外,考生还可以思考,公共资源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事实真相没有浮出水面时,人们为什么会发生误判?怎样防止误判?还可以质疑,公交车作为一种公共设施,能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不便耽误全车人?如果仅仅因为是残疾人,就得到特殊对待,还不许别人有异议,这是不是道德绑架?„„多角度思考,多方面立意,多种答案存在于考生们各自的思辨之中。

(三)2015年四川卷作文试题(话题式作文题):

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与聪明”展开讨论。甲:老实就是实诚、忠厚,聪明就是机制、敏锐。乙:老实和聪明可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不一定是真聪明。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材料”提供的是一个话题,即“学会做人,我看老实与聪明”,甲、乙、丙是三种立意提示,考生可以认同并演绎其中一种,也可以提出丁、戊、己等看法并加以阐述。

以上三种题型,2015年全国各地作文试题中,评论型材料式作文题明显处于优势。除了上面的重庆卷外,还有——

新课标一卷,试题材料是: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

新课标二卷,试题材料是: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 天津卷,试题材料是: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

安徽卷,试题材料是: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

这些题,材料提供的是社会现象或事件,考生针对此发表自己的评论,真正体现了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而且考生可以多角度思考,多角度立意,各抒己见,真正体现思辨的价值。

2009年、2010年上海卷中的材料式作文题(“郑板桥书法”“丹麦人钓鱼”),都是感悟型的,唯有2010年春考出现过一次评论型材料式作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几个年轻的营养师曾经在城里工作多年,生活安定,事业有成。两年前他们回到家乡,承包鱼池、树林、和农田,还开了网上店铺,介绍产品的营养价值,展示劳作的情景,销售产品。最近,他们又想邀请顾客来参观自家的鱼塘树林。

上一篇:离开人的日子作文下一篇:公文写作程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