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申请

2024-06-12

保障性住房申请(精选9篇)

篇1:保障性住房申请

保障性住房申请

上级领导:

兹有清泉集六连于奇海在连队有一套土木结构的房屋,在2004年危旧房改造时,因连队整体规划,将房屋无偿拆除,本人未享受保障性住房,现六连整体搬迁,特申请一套保障性住房。

申请人:于奇海2014年7月5日

篇2:保障性住房申请

家庭申请须满足的条件:

1、家庭具有两人或两人以上本市户籍,且其中至少一人取得本市户籍满三年;

2、无房户,即参加申请的家庭成员名下均无房产。

单身居民(未婚或离异、丧偶(没有未成年子女或不具有未成年子女抚养权))申请须满足条件:

1、具有本市户籍,且取得本市户籍满三年;

2、年满35周岁;

3、无房。

不得申请购买的情形:

1、申请家庭成员中在申请之日前5年内有房产转让行为的,领取拆迁安置补偿款的按房产转让认定,5年后方可申请;

2、申请家庭成员中有通过购买商品房或作为商品房委托代理人取得本市户籍的;

3、申请家庭成员中有通过投靠子女取得本市户籍的;

保障性商品房申请应提交的材料

1、按要求填写的《厦门市保障性商品房申请表》,含申请人单位证明、户籍地居委会证明、实住地居委会证明

2、户口薄(申请家庭全体成员)

3、身份证(申请家庭全体成员,未成年人除外)

4、结婚证(已婚的)

5、离婚证及子女抚养证明(离婚的)

6、丧偶的相关证明(丧偶的)

7、常住人口登记信息(公安派出所出具)

8、户籍所在地房产的证明资料(集体户除外)

9、现居住地房产的证明资料

10、社保缴交凭证或纳税凭证(上一的,只需申请家庭成员中任意一个可作为申请人的成年人的缴交凭证即可)

11、厦门大中专院校毕业证书(户籍因在厦门大中专院校读书迁入的)

12、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证明(户籍因就学、服兵役迁出的)

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申请条件:

1、必须以家庭的名义申请;

2、申请家庭成员必须包括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申请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夫妻或父母子女关系;

3、所有申请家庭成员都具有本市户口,在本市工作和生活,且其中至少有1人取得本市户籍满3年。

4、家庭年收入低于“3人户及以下5万元、4-5人户6万元、5人户以上7万元”的中低收入家庭标准;

5、家庭资产在中低收入家庭标准的6倍以下,家庭资产包括房产、汽车、有价证券、投资(含股份)、存款(含现金和借出款

6、家庭无房或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2平方米以下。

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申请条件:有下列几种情况的,不能申请或参与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1、申请之日前五年内有购买或出售房产的;

2、通过购买商品房或作为商品房代理人落户厦门的;

3、以投靠子女方式落户厦门的;

4、离婚前已享受过政府住房优惠政策;

篇3:保障性住房申请

我国住房保障政策1998年开始实施,但真正大规模建设从2007年开始。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建设资金缺乏或筹集困难等问题[1],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申报需求不平衡。当前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尚在探索、建设期,未遇到大规模保障性住房退出问题,但从住房保障制度起步较早国家的经验看,合理的退出转化机制是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部分。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退出机制的设定相对简单,不同种类保障性住房之间的衔接性弱,可操作性差。调研结果表明:部分受保障家庭即使家庭收入提升明显,也不愿主动退出保障机制,阻碍了保障性住房的循环利用,形成了固化的福利[2]。保障对象家庭为获取实惠而拒绝退出,政府等主管部门为维护和谐稳定不能进行强制清退[3]。另外,已不符合保障条件的部分家庭不想退出,是因其大多仍没能力购置新房,而住房保障制度缺乏对退出后原使用者的合理安置[4]。根据社会普遍规律,家庭收入的上升多数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有些受保障家庭即使已不再保障范围内,但贸然清退仍会导致其买不起新房。

由于房屋具有不可移动和经久耐用的特性,入住房屋后往往对居所产生一定的感情依赖。保障对象入住后,会进行简单的装修装饰:电视、空调等必备电器的安装、家具的购置等,再次移动将消耗较高成本。另外,作为群居社交动物,入住后与周边邻里日常见面,生活互相帮助,产生感情。这些因素造成其对搬家的抵触,而现行保障制度忽略感情因素带来的不适,造成保障性住房退出难。

从政府角度,现行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方式并不能降低住房保障成本。中国建筑的平均建筑寿命为30年,一般住宅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如果政府持有大量保障性住房,将产生不少维护与更新成本。而如果逐渐将这些保障性住房以合理方式转化为商品住房,将这些维护与更新成本转移给商品住房市场,政府回收保障性住房购房款后用于新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购买,形成良好的资金循环。

2 进化转化模式的基本构想

如图1所示,构建从保障性住房向商品住房转化的进化转化模式。之所以称之为进化转化模式,是因为其完成了从低租金保障性住房逐步向商品住房转化的模式,类似生物世界中从低等向高等生物不断进化的过程。“低租金保障性住房”“较高租金保障性住房”“有限产权保障性住房”“产权限制性保障性住房”是住房体系内不同阶段的一种节点,这种划分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从静态角度看,这是按照我国居民收入层次与居住状况划分;从动态角度看,这是在国家合理保障制度下低收入家庭获得完全产权商品住房所历经的阶段。转化流程并不是唯一流程,但却是必经流程。部分地区实际情况不同存在跳跃式转化现象,有些地区允许经济适用房直接转化为商品住房而不经过限价房阶段,但转化过程中需补缴政府应得,再经过特定的流通锁定期。

以下将详细阐述各阶段转化过程。

1)低租金住房是国家保障最低收入公民正常居住的住房保障形态,国家提供实物配租,以其可以承受远低于市场租金水平提供保障性住房。随着收入的提高,保障家庭如果年审不再符合低租金住房保障条件,但符合高租金住房保障条件,可向主管部门申请在原址调整为公租房,享受高租金保障政策。

2)高租金保障家庭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如果年审不再符合较高租金保障性住房的条件,可向主管部门申请逐步购买原址保障性住房。通常,受保障家庭无法一次性购买,可申请购买有限产权直至取得完全产权,在此期间仅需缴纳政府产权部分的正常房租即可使用。有限产权保障性住房仅用于自住,不得转租、转让、抵押。

3)受保障家庭当其取得完全产权后,若该房产为申请人唯一房产,可申请补缴政府应有所得(土地出让金、税费减免等),将该房屋转换为限价商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价格低于同地区、同条件的商品住房,但具有一定的流通锁定期。流通锁定期内该资产不得转租、转让、抵押。

在申请保障性住房的时候,应注重申请者条件审核。受保障家庭只可申请一次保障性住房,转售后家庭不得再次申请保障性住房。在申请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转化时,主管部门应重新审核新申请类别的准入条件,不符合条件的不得转化。

3 保障性住房进化转化模式的难点与风险

3.1 防止非保障范围人群骗租、骗购

根据前文分析,保障性住房仅具有居住属性,而商品住房除居住属性,还有投资属性。这是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之间的主要区别,也是保障性、商品住房双轨运行机制的重要原因。保障性住房如果能转化为商品住房,必然导致社会部分人群为追求价值差而扰乱保障性住房市场。该问题可以从制度设计中解决。

保障性住房可转化为商品住房并不代表双轨并行。通过适当的方式增加商品及保障性住房之间的流通,从而弥补市场中各自缺陷。但商品住房按市场机制运行,保障性住房由政府把控调节的本质并未改变。商品与保障性住房的互通有一定的风险,但可以用制度手段解决。

商品与保障性住房之间有投资属性的差异,但投资属性本身又关联很多特点,如投资收益率、风险率、回收期等。受保障家庭与商品住房市场投资者的关注最大差别在于转化周期。

保障性住房向商品住房的转化过程中,设定合理时间的流通锁定期,骗租、骗购者的意愿被减弱,被查处的风险性越来越强,可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不符合条件者的进入。

随着我国个人信用、财产申报体系的不断完善,骗租、骗购者的机会越来越少,从保障性住房向商品住房进化转化机制愈加可行。

3.2 合理调控保障性住房向商品住房转化的速度

保障性住房向商品住房转化具有深刻意义,但现实情况下应考虑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具体情况,在政府推行住房保障制度的初期,保障性住房的房源不足且多为新建住房,这种情况需注重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功能,减少向商品住房的转化。但如果部分地区保障性住房的房源较充足,不利于政府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流动,则应加速保障性住房向商品住房转化。找到合适的工具控制保障性住房向商品住房转化流通的速度,是保障性住房向商品住房转化制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3.3 辩证看待保障性住房进化转化中的不适应性

根据保障性住房的适用条件,廉租、公租、经济适用和限价房适用不同的保障条件与面积。进化转化的流转方式下,保障家庭的居住面积等条件并未得到改善。但保障性住房在现阶段只保障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家庭通过自身努力与政府政策,从享受政府政策补贴到拥有一套住房,是一种住房升级。当保障家庭获得更多财富积累,该家庭可跳出保障体系,购买商品住房改善居住需求,这也符合政府“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目标。

4 进化转化模式中2个重要指标的探讨

4.1 补缴政府应得收益

由于除限价房外,所有保障性住房的用地类型均为划拨,而商品住房的用地类型则是出让,造成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价格上的差异。由于我国城镇土地归国家所有,差异部分的收益权应归属政府。

当保障性住房转为商品住房时,应补缴因土地差异和政府税收减免而带来的价格差。但商品住房土地的出让经过招拍挂的竞买程序,除政府基准价外,还有市场调节因素。根据重庆铭腾数据公司数据显示,从2010—2015年重庆主城通过拍卖形式成交土地340块,流拍33块。成交土地中溢价率为0的46块,占13.53%;溢价率为0~100%的259块,占76.18%;溢价率大于100%的35块,占10.29%。这说明市场调节因素在土地拍卖市场中作用巨大。

土地的招拍挂市场调节因素为政府应得收益带来一定难度。地方政府在确定应得收益的实践中,大致经历3阶段:第1阶段为政府确定土地出让金价格标准;第2阶段为同地段同类型商品住房价格与保障性住房价格的价差;第3阶段为第2阶段中价差的一定比例。

以杭州市为例,根据《关于规范杭州市区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和回购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5年内出售经适房的,由政府回购。5年后出售经适房的需补缴土地出让金,而具体补缴金额如表1所示。

不难分析出三者差异。首先,如果政府确定土地出让金价格标准而没有市场验证,难免存在金额不准确的弊端。而如果采用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的价差,即受保障期间房屋的价格上涨都由政府获得,难以有效刺激保障对象的积极性,为制度的执行带来难度。所以,现在执行的方案一般为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或以此为依据制定的价格标准。

“政府应得收益”是控制价格差的一个工具,补缴过高则阻碍政府执行。影响投资的因素为利润与时间。若时间长,即使利润高,也使利润率降低。

4.2 流通锁定期期限

保障性住房进化转化模式的重点在于同一保障性住房随保障对象收入的变化而满足保障对象不同需求。其中,保障性住房向商品住房的转化是跨越双轨制鸿沟的重要桥梁。要调动转化的积极性,使政策顺利执行;还要避免因双轨制互通时的价格差导致骗租、骗购者进入保障范围。

比较理想的方法是设定流通锁定期。流通锁定期可通过设定禁止流通时间调节收益率,从而控制流转速度:如果时间加长,则弱化保障性住房向商品住房转化的效果;反之,如果设定的时间缩短,可刺激转化的作用。

流通锁定期N的计算可以用折现收益法,即保障性住房的购买价格B与补缴政府应得收益D的和,应为类似条件商品住房的购买价格S以一定折现率i来计算的N年的折现值。

即:(B+D)×(1+i) N=S

由于现行的方案,政府应得收益D按照类似条件的商品住房购买价格与保障性住房的差价的百分比P来计算。

即:D=(S-B)×P

带入后可得:

其中:折现率i的设定不仅关系流通锁定期的长短,也反映了政府对保障性住房转商品住房的态度。i如果为0不利于保障性住房退出的顺利进行;而i如果过高,就偏离了住房保障的初衷,更多不符合保障条件的人群进入住房保障体制骗取利润差。综合考虑保障性住房的转化与意义,笔者认为折现率i应在同期银行年利率iY到理财利率iL之间,即:iY≤i≤iL。

简化该方程式后可以发现,流通锁定期N与补交政府所得的关键指标百分比P (0≤P≤1)呈反向的指数关系:当P=1时,N=0;当P=0时,N取得最大值。

以重庆市为例,按照《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承租人在租赁5年期满后,符合条件者可选择继续租赁或申请购买居住的公共租赁住房。其出售价格以综合造价为基准,具体价格由市物价部门会同市住房保障、市财政等部门研究确定[5]。重庆目前的规定是购买后可以继承、抵押,不得出租、转让、赠予等市场交易,故没有流转补交土地价款的规定。假设根据广州经济适用房向商品住房流转的条件,土地收益等价款按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差价的80%计算。

以重庆保障性住房“民心佳园”项目为例,民心佳园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东环立交东北角,属于渝北区汽博中心板块(见图2)。假设以综合造价为基础的价格设定为3000元/m2,折现率i=8%。根据重庆市商品住房2015年的成交备案信息,汽博中心板块成交均价7969元/m2。

即:3000+(7969-3000)×0.8=7969×(1+0.08)-NN=1.7≈2年

这说明,如果重庆市允许公租房在补交政府应有所得(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差价的80%计算)后可以在2年流通锁定期后进入商品住房市场自由交易,即使保障性住房拥有者在允许入市后立刻转手卖掉该住房,其投资回报率也不高于8%。计算以2015年该板块的平均商品住房售价均价为基准,从2016年后房屋价格跟随市场波动而变化,拥有者自负盈亏,这也符合市场规则。

进一步研究补缴政府应得收益中差价的百分比P,测出流通锁定期N (见表2)。

通过表2敏感性分析可以看到,如重庆免除补缴政府应得收益,只要政府设定13年的流通锁定期,保障性住房转商品住房的投资收益率就可达8%以下(理财产品中较高收益),这就保证不符合条件的“投机者”选择其他收益更高投资渠道(如理财),而不会冒险进入保障性住房市场。

但如果同样的成本价格,在土地出让金和商品住房价格更高的一线城市,流通锁定期的期限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假定综合造价的基础价格同样设定为3000元/m2,折现率i=8%,市场售价设定为20000元/m2。其差价百分比P与流运锁定期N关系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随着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价格差的增加,流通锁定期的期限也相应延长。如果不补缴政府应得收益,则需25年时间才能将折现率降到8%以下,违背了保障性住房转化为商品住房的意义。

“政府应得收益”和“流通锁定期”成为调节保障性住房市场供需的调控工具,提高“政府应得收益”的征收额度可加快保障性住房的流转速度,降低该指标则减缓保障性住房的流转速度。

5 结语

进化转化模式从住房体系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后的构想符合保障家庭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政府降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维护与更新成本。但保障性住房向商品住房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从开始就将转化作为保障性住房退出的唯一或主要方式,而应根据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居民住房水平、居民的购买力逐步实施。而“政府应得收益”和“流通锁定期”2个指标的控制将有利于政府把控转化速度,整体稳定住房市场。从另一个角度看,政府通过对持有的公共住房数量的调节,间接调控了商品住房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跃松.住房保障政策——转型期的探索、实践与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张瑞.我国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4

[3]艾建国,陈泓冰,鲁璐.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研究[J].城市问题.2012(199):76-80.

[4]贾春梅.保障性住房“转换”式退出机制研究——腾退方式的有益补充[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3(1):72-77.

篇4:保障性住房申请

一、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

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如果把很大一部分中低收入者排除在制度之外,这有悖于该制度建立的初衷。为了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未来住房公积金发挥作用应考虑将更多的中低收入者纳入到购房群体中来,在贷款期限和利率方面体现出更强的优惠性。

假设新建商品房的市场价格是100万元(面积在90平方米左右),首付30%,借款额为70万元,融资期限为10年并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公积金贷款利率为4.3%,这样年还款额为8.62万元,年收入负担率为50%,所需要的年收入水平大约为17.24万元;如果融资期限从10年扩大至15年,则年收入12.68万元的社会阶层也可以购买住房而不至于负担过重。因此,融资期限仅延长5年,就使必要的年收入水平下降了26.45%。表1为延长融资期限的灵敏度分析结果(仅使用公积金贷款,且不考虑公积金的额度限制)。

如表1所示,融资期限延长,除了可以减轻贷款人的还款压力之外,还可以增强部分阶层的住房购买能力,扩大可购房人群。由灵敏度分析可以看出,延长融资期限的政策效果是很强烈的,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公积金贷款的年限是20年,如果将融资期限延长至25年甚至30年,可以使必要年收入下降约20%。

除了延长融资期限之外,降低利率也能够提高居民的购房能力,延续上面所有假设,公积金贷款利率的灵敏度分析(见表2)显示,在融资期限为20年,利率为4.3%时,可购房年收入水平为10.45万元;当利率降低至3.3%时,可购房年收入水平降低为9.57万元;当利率降低至2.3%时,可购房年收入水平降低为8.74万元,必要年收入改善16.36%,因此降低利率也是改善住房公积金效果的有效手段,有助于降低可购房的年收入门槛。

根据灵敏度分析结果,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对于住房公积金贷款向中低收入阶层扩大效果明显。目前,我国的公积金存贷利差(以1年以上的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和5年以上的贷款利率计算)高达1.9个百分点,而新加坡的公积金存贷利差只有0.1个百分点,我国台湾地区也仅为0.2个百分点,相差10到20倍。因此,为了充分体现政策性住房金融对保障性住房消费的支持力度,应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扩大与商业贷款利率的差距。同时,政府应建立住房公积金的财政持续支持机制,使住房公积金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提供期限和利率更加优惠的个人住房贷款,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受益阶层,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能力。

二、实行差异化配贷

在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整体优惠的同时,还应当进行结构调整,实行差异化配贷,增加对中低收入者的倾斜力度。

发展住房公积金的差异化配贷方式可以考虑从首付款、配贷利率和偿还年限三个方面着手,并与所购房屋的性质和家庭的收入水平相联系,如果居民所购房屋为经济适用房或者居民的家庭收入处于较低水平,可以降低居民的首付款比例、降低配贷利率、延长偿还年限,从而增加中低收入居民进入购房市场消费的可能,减轻中低收入者的负担,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反之,对于收入较高的人群,可以提高首付款比例、提高配贷利率、缩短偿还年限。低收入者的优惠利率差额可以由高收入者较高的配贷利率和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来补充;缩短高收入人群的配贷年限可以加快住房公积金的还款速度,缓解住房公积金供不应求的矛盾。差异化配贷考虑了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负担能力,能够增强住房公积金的政策性功能,加快解决城镇住房矛盾。

三、完善住房公积金配贷的利益补偿机制

从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两大特征——强制缴存和低存低贷来看,二者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建立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利益补偿机制就极为迫切。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可以弥补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公平和效率上的不足,增强制度的吸引力。从我国广大职工的住房实际情况和住房市场的发展来看,在广大的住房公积金缴存群体中,必然存在着一部分职工始终不能申请到住房公积金贷款。对这部分人而言,在互助设计中只履行了缴存义务而没有享受到权益,同时长期的低利率使得他们承担了存款贬值的风险,因此,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住房公积金利益补偿的渠道可以从多方面着手,比如利息补贴的方式,对于自始至终没有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缴存职工,住房公积金可以在增值收益中划拨部分资金补偿他们缴存公积金的利息损失。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权益转让机制,对于没有使用公积金贷款的职工,可以考虑将其贷款的权益转让出去,这样一方面转让费用可以补偿自己缴存公积金的利息损失;另一方面,可以让需要公积金贷款的职工获得更大比例的公积金贷款。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JY14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JY100);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YJA790117)的资助。

篇5: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

申请保障性住房的家庭条件被分为3类

1.具有本市城镇户口且实际居住,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且家庭住房总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家庭。

2.具有本市城镇户口且实际居住,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且家庭住房总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家庭。

3.对保障性住房有需求的本市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年人均支配收入在本辖区上年度收入标准2倍以下。

另外符合上述条件而且达到25周岁的单身人士,年满18周岁的孤儿,也可以单独申请保障性住房。

保障房申请流程

1.登记

申请家庭携带相关材料原件向户口所在地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资料完整的,在现场留取扫描件后进行填表,经确认无误后,打印申请表和承诺书,申请人现场确认并签字。

2.审核

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受理申请后,在15个工作日内将申请家庭材料转交市民政、公安部门,进行申请家庭的收入、家庭资产和身份户籍认定。根据民政、公安部门出具的认定意见,以及年度公布的住房保障申请条件,确定申请家庭是否符合申请条件。

3.公示

收到民政、公安部门认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将申请家庭认定情况在秦皇岛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政务网进行公示。

4.保障

公示期满后,对公示无异议或者对有异议但经核实符合条件的,由区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分类录入秦皇岛市保障性住房信息管理系统及河北省住房保障信息数字化系统,并向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登记备案。

篇6:厦门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

厦门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

1、必须以家庭的名义申请;

2、申请家庭成员必须包括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申请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夫妻或父母子女关系;

3、所有申请家庭成员都具有本市户口,在本市工作和生活,且其中至少有1人取得本市户籍满3年。

4、家庭年收入低于“3人户及以下5万元、4-5人户6万元、5人户以上7万元”的中低收入家庭标准;

5、家庭资产在中低收入家庭标准的6倍以下,家庭资产包括房产、汽车、有价证券、投资(含股份)、存款(含现金和借出款);

6、家庭无房或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2平方米以下。

有下列几种情况的,不能申请或参与申请购买社会保障性商品房:

1、申请之日前五年内有购买或出售房产的;

2、通过购买商品房或作为商品房代理人落户厦门的;

3、以投靠子女方式落户厦门的;

4、离婚前已享受过政府住房优惠政策;

5、离婚时间不足2年的。

申请社会保障性商品房的程序:

1、领表:凭户口簿、身份证向社区居委会领取《社会保障性商品房申请表》。

2、填表:按要求如实填写。

3、申请:向户籍所在地居委会提交申请表和相关证明资料。

4、初审:居委会组织对申请人的户籍、收入、资产、住房等情况进行初步审查,并在社区公示后报街道办审核。

5、审核:街道办组织对居委会报送的申请人的家庭情况进一步核实,签署审核意见,将申请表及相关材料提交住宅办。

6、打分:市住宅办按本办法规定对申请人进行打分,将申请人的分数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公示。

7、批准:市住宅办进行复核后,报市建设与管理局批准。

8、轮候:市住宅办对取得购房的申请人进行公告并进入轮候系统。

9、配售:市住宅办按得分等情况,组织进行抽房号、配房及办理相关购房手续。

10、交房:根据合同约定的交房时间,办法交房手续,迁移户口。

申购社会保障性商品房需提供的材料:

1、按要求填写的《社会保障性商品房申请表》。

2、提供每个申请家庭成员的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离婚的提供离婚证、未成年子女抚养证明,丧偶的提供相关证明。

3、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房产的证明资料,申请家庭成员所拥有的其他房产产权资料(上述房产,私房提供产权证或购房合同,租住公房提供租赁合同)。

4、有工作单位的提供单位住房分配情况证明。

5、申请家庭成员上一年度收入证明(工资收入含奖金、各类补贴、加班费或其他收入)及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

6、个体工商户或投资办企业的,提供经营执照及上年度个人所得税的缴交凭证或其他相关缴税证明。

7、未就业的提供失业证或其他相关证明。

8、已享受过政府住房优惠政策的,提供与相关部门签订的原住房腾退协议等证明材料。

9、住侨房的,提供法院的判退法律文书或侨务部门出具的符合落实华侨政策的证明。

10、因就学(不含出国留学人员)、服兵役等原因迁出户籍的,提供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证明。

11、现役军人提供经市民政局(双拥办)确认的符合转业安置厦门条件的证明材料。

12、因支援内地建设、上山下乡等原因迁出户籍,现已返回本市定居且户籍回迁的,提供相关证明。

13、因在本市大中专院校读书取得本市户籍,且毕业后直接在本市落户的,提供毕业证书。

14、申请家庭成员有残疾的,提供残疾证明。

15、优抚对象、军烈属家庭的,提供相关证明。

上述材料涉及各类证件或合同的,应提交经申请人签字确认的复印件,并提供原件核对。

申请社会保障性商品房的程序

1、领表:凭户口簿、身份证向社区居委会领取《社会保障性商品房申请表》。

2、填表:按要求如实填写。

3、申请:向户籍所在地居委会提交申请表和相关证明资料。

4、初审:居委会组织对申请人的户籍、收入、资产、住房等情况进行初步审查,并在社区公示后报街道办审核。

5、审核:街道办组织对居委会报送的申请人的家庭情况进一步核实,签署审核意见,将申请表及相关材料提交住宅办。

6、打分:市住宅办按本办法规定对申请人进行打分,将申请人的分数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公示。

7、批准:市住宅办进行复核后,报市建设与管理局批准。

8、轮候:市住宅办对取得购房的申请人进行公告并进入轮候系统。

9、配售:市住宅办按得分等情况,组织进行抽房号、配房及办理相关购房手续。

10、交房:根据合同约定的交房时间,办法交房手续,迁移户口。

厦门保障性住房网上展示系统:

针对保障性住房相关问题,市民还可拨4部电话咨询:

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办公室:5397569;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2098866;

建设与管理局:2032624;

信访局:5052387

篇7:深圳保障性住房申请指南

操作手册

(2014)

请按住Ctrl键并用鼠标单击下列目录,可直接转至相应操作说明

一、注册

二、申请安居型商品房轮候

三、申请公共租赁住房轮候

四、已申请公共租赁住房轮候,补充申请安居型商品房轮候

五、已申请安居型商品房轮候,补充申请公共租赁住房轮候

六、变更申请

一、注册

系统登录: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指定网址,进入到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统一轮候系统:点击“注册”进入温馨提醒页面;

阅读温馨提醒:点击“下一步”按钮,进入用户注册页面;

用户注册:填写用户的基本信息,点击“提交”按钮(*号为必填项);

承诺书:阅读申请人及所有申报人共同承诺;

完成用户注册:用户可用身份证号码及密码登录系统;

找回密码:若用户忘记密码,可在登录页面点击“忘记密码”,进入找回密码页面;

找回密码:填写注册身份证号码及验证码,点击“下一步”按钮;

找回密码:用户可自行选择较便捷的途径获取验证码,以供找回密码,再点击“下一步”即可;

密码重置:用户需根据要求填写新密码;

重置密码成功,点击“确定”进入以下页面。即可立即登录系统;

用户登录:用户需填写页面显示内容,点击“登录”进入操作;

二、申请安居型商品房

申请类别:申请安居型商品房

阅读申请安居型商品房申报指引,点击“已阅知,开始填报”按钮,进入填报页面; 申请人资料填写(*号为必填项):

当家庭类型选择为“家庭”,则现婚姻状况默认为“已婚”,需填写以下信息(*号为必填项):

若申请人选择离异后有再婚情形的,则需填写以下信息(*号为必填项);

若家庭类型选择为“单身”,且现婚姻状况为“离异”时,需填写以下信息(*号为必填项):

若家庭类型选择为“单亲家庭(申请人带子女)”,且现婚姻状况为“离异”时,需填写以下信息(*号为必填项):

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人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配偶资料(*号为必填项);

若申请人有未成年子女,需填写以下资料(*号为必填项);

申请人(配偶)父母:申请人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号为必填项);

“完成填报”之后,出现以下提示:点击“确定”进入预约页面,点击“取消”则进入主页;

完成填报之后进入以下申请主页面:用户可自行选择操作:

修改申请信息: 查看已填报信息: 打印申请表: 预约受理:

修改申请信息:用户可进入以下页面,在不修改申请类别的前提下,对申请信息进行修改;

查看已填报信息:

打印申请表;

预约受理:预约之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变更预约时间;

三、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申请类别: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阅读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申报指引,点击“已阅知,开始填报”按钮,进行填报;

申请人资料填写(*号为必填项):

若家庭类型选择为“家庭”,则现婚姻状况默认为“已婚”,需填写以下信息(*号为必填项):

若申请人选择离异后有再婚情形的,则需填写以下信息(*号为必填项);

若家庭类型选择为“单身”,且现婚姻状况为“离异”时,需填写以下信息(*号为必填项):

若家庭类型选择为“单亲家庭(申请人带子女)”,且现婚姻状况为“离异”时,需填写以下信息(*号为必填项):

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人需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配偶资料(带*号为必填项);

若申请人有未成年子女,需填写以下资料(*号为必填项);

父母及成年子女:申请人需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父母信息(带*号为必填项);

若需增加成年子女作为共同申请人,则需填写以下信息(带*号为必填项);;

成年子女已结婚的,系统有以下提醒,用户可自行选择是否采纳建议;

若成年子女已离异,则需要填写以下信息(带*号为必填项);

“完成填报”之后,出现以下提示:点击“确定”进入预约页面,点击“取消”则进入申请主页;

完成填报之后进入以下申请主页面,用户可自行选择操作:

修改申请信息: 查看已填报信息: 打印申请表: 预约受理:

修改申请信息:用户可进入以下页面,在不修改申请类别的前提下,对申请信息进行修改;

查看已填报信息;

打印申请表;

预约受理:预约之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变更预约时间;

四、已申请公共租赁住房,补充申请安居型商品房

已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用户:登录系统后,在以下页面中点击“申请”按钮,进入下一页面;

已申请公共租赁住房,补充申请安居型商品房:

阅读已申请公共租赁住房,补充申请安居型商品房申报指引,点击“已阅知,开始填报”按钮,进入下一页:

已申请公共租赁住房,补充申请安居型商品房:(带*号为必填项)

若选择新增申请人(配偶)父母作为共同申请人,则需要填写以下信息(带*号为必填项);

完成填报:出现以下申请主页面,用户可根据情况自行选择操作; 修改申请信息: 查看已填报信息: 打印申请表: 预约受理:

修改申请信息:用户可进入以下页面,在不修改申请类别的前提下,对申请信息进行修改;

查看已填报信息:

打印申请表:

预约受理:预约之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变更预约时间;

五、已申请安居型商品房,补充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已申请安居型商品房用户:登录系统后,在以下页面中点击“申请”按钮,进入下一页面;

已申请安居型商品房,补充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阅读已申请公共租赁住房,补充申请安居型商品房申报指引,点击“已阅知,开始填报”按钮,进入下一页:

已申请安居型商品房,补充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带*号为必填项)

若选择增加成年子女作为共同申请人,则需要填写以下信息(带*号为必填项);

若选择新增申请人(配偶)父母作为共同申请人,则需要填写以下信息(带*号为必填项);

完成填报后进入以下申请主页面,用户可根据情况自行选择操作; 修改申请信息: 查看已填报信息: 打印申请表: 预约受理:

修改申请信息:用户可进入以下页面,在不修改申请类别的前提下,对申请信息进行修改;

查看已填报信息:

打印申请表:

预约受理:预约之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变更预约时间;

区受理后用户可登录系统,在以下页面中,点击“变更申请信息”,根据自身情况变更相关信息;

阅读“变更轮候信息申报指引”,点击“已阅知,开始填报”进入下一页面:

点击“修改信息”进入下一页:

点击“修改”,进入信息修改页面:

用户可在以下页面修改申请人相关信息;

用户可在以下页面修改配偶的相关信息,修改之后点击“保存并返回”;

用户修改信息后返回以下页面,点击“提交变更”即完成变更申请:

篇8:浅析住房保障与住房保障权

关键词:住房保障,住房保障权

一文献综述

茅于轼 (2008) 主张要取消经济适用住房, 大力发展廉租房。他认为政府要帮助社会上最困难的那部分人,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先解决最困难的人, 因为这部分人根本买不起房, 所需要的仅是改善一下糟糕的住房条件。所以政府应该将有限的财力处理社会上的平等问题, 也就是先关注这部分人, 应该大力发展廉租房。

建设部课题组 (2007) 提出了针对中等偏下和低收入 (含最低收入) 住房困难家庭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 改善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逐步改善其他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二住房保障概述

衣食住行乃是人们生活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四项基本问题, 其中住房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 人们将生命中的三分之一的时光在住房中度过, 住房具有必须性、基础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等特征, 住房问题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通过了一份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的文献即《世界人权宣言》, 其中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了:“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 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 有权享受保障。” (1) 可见住房保障权是一项基本权利。

目前, 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住房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初步改变了改革开放初福利分房的种种弊端。但是在住房商品化进程加快的同时, 我国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引起了政府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焦点在于高房价的泡沫与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方面的利益博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目前高房价、涨幅快现象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面临的难题。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住房保障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给出了各自的建议。

从公平正义角度看住房保障。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写道:“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正义是评价社会制度的道德标准, 正义的对象是社会基本结构, 要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景天魁认为“一个公正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该社会与经济上的不平等必须有利于使得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 无力自行解决住房的群体应该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 (2)

三住房保障权概述

住房保障权是指由于人类的社会化趋势不断增强和土地资源的相对有限性所产生的社会矛盾促使国家机关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建造房屋或者调动社会力量来建造房屋为贫困者提供住房从而满足其居住需要的具有宪法属性的权利。 (3)

3.1 住房保障权的主体

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 以及不同经济体制和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下, 住房保障权的主体范围都是不同的。概括来讲, 就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国家或区域内, 不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在市场上或者社会上解决住房问题的人群, 都是享有住房保障权的主体。

3.2 住房保障权的客体

住房保障权的客体应该是国家为享有住房保障权的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措施。针对不同收入阶层有着不同的保障标准与形式。主要分为立法保障、实物供应、财政政策以及其他措施。

在立法保障方面, 美国先后通过了《住宅法》、《国民住宅法》等;日本先后通过了《公营住宅法》《日本住宅公团法》等;英国先后通过了《住房法》《住宅与建房控制法》等;新加坡制定了“五年建屋计划”与“居者有其屋”计划。财政政策方面以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补贴为主, 使其自行去市场上进行租赁房屋, 政府负担部分房租。向购买房屋者提供金融支持, 通过抵押贷款来获得购买房屋资金。

3.3 住房保障权的内容

1住房所有权。指居住人对于房屋享有的占有与掌控的权利, 不过占有权是有限度的。因为住房保障权客体为政府为解决困难居民提供的住房, 比并不是所有的住房所有权都归居住人所有, 是一种有限度的占有权。在公房出租范围内, 居住人通过和政府之间的协议居住其所提供的住处, 并不享有完全的产权。政府出售部分的公房给私人, 购买者还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为这是低于市场价格购得的住房, 是政府的补贴的一部分。根据不同的国家法规, 居住者通过补缴差价或者进行产权转换可以完全获得住房所有权。所以, 住房保障权人的住房所有权是分层次的。 (4)

2住房使用权。居住人在使用房屋的时候具有对其的决定控制权, 就像一句谚语所说的那样“风可进, 雨可进, 国王不可进”。在居住人以各种形式取得住房的同时就取得了对房屋的使用权力, 在这个领域内属于自己的私有空间, 虽然是有限所有权, 但在权利范围内享有绝对的控制权。

住房人的义务。住房保障制度是为了不能自行解决住房问题的群体所制定的, 所以它的对象具有特定性。享有住房保障权的群体应该如实、积极的申报自己的财产与收入状况, 根据当地政府划定的保障线来确定自己是否属于国家住房保障的范围之内。 (5)

参考文献

[1]《世界人权宣言》

[2]景天魁:《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第13页

[3]乔晓辉:《住房保障权的性质浅析》, 《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9年第9期

[4]褚超孚:《城镇住房保障模式研究》,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篇9:保障性住房申请

■前路漫漫,

“十二五”负重致远

2011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而20%这一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率,3600万套这一保障性住房的新建数量。也随之进入公众视线。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政府承诺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中央财政先后投入1500多亿元,为确保开工进度提供了有力支持。截止到去年11月,全国开工率达100%,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全年目标。

据住建部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为26.11平方米,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1.6平方米,较2005年增长了21.03%,保障房覆盖率不到8%,据此折算,2015年底,我国人均住房面积需要达到43平方米,也就是增长36.08%,才能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因此,2011年取得的成绩并不能使我们掉以轻心,前面的路还很长,政府还有着大量的工作要做。

■问题重重,

保障房急需立法保障

而已经建成的数百万套保障性住房在建造时存在着诸多问题,建设资金筹措和征地拆迁压力非常大。一些地方资金筹措存在一定困难,中西部地区资金压力更大一些;有些地方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未能及时完成征地拆迁,拉长了建设周期。一些保障性住房周边的交通、教育等配套设施设计建造相对滞后,造成建成后不能入住,或入住后对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更有甚者,在设计、施工、监理、验收时的质量把关相对较松,影响房屋使用,个别工程还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存在安全隐患。

而相关部门对保障房申请资格的审核管理也存在诸多漏洞,在对住房、收入及金融资产等情况的基础信息的审核存在一定难度。一些地方在保障性住房分配中存在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甚至存在渎职现象。包括政策、机制、保障范围、保障方式等,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政策解读不够清晰、利益调节难显公平,退出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并且,政策的不稳定及相互衔接这一老大难问题在保障房的建设中也初露端倪。

而最大的问题在于,现行保障房政策都是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发布的,虽然对各级政府有一定的约束效力,但因为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尚未达到以法律制度约束的效果,管理控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都是通过立法,在法律层面上严格确定了准入及退出机制,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保障了政府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目前,深圳、厦门以地方性法规,规范基本住房保障制度,而酝酿许久的《北京市基本住房保障条例》已经完成前期立法调研,待参与调研的专家建议稿上报,经相关部门同意启动立法程序后,将择机启动立法程序。

但是地方性法规的约束力依然有限,强有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保障法》自2008年开始起草,却迟迟没有完成审议。只有在立法上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动态管理机制,才是住房保障工作得以正常运转、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得以体现的根本性措施。

■现象:准入的买不起,

买得起的不达标

大方向虽然得到了控制,但是依旧存在着许多制度上的设计缺陷,亟待政府部门施策解决。2010年,上海首先在徐汇、闵行两区试点,以5000元/平方米左右的价格向审核通过的申请者出售经济适用房。令人匪夷所思的是,2000多户通过经济适用房准入资格审核的家庭,至今仍有数百户未能买房。究其原因,是由于根据划定的“准入收入”,很多通过审核、甚至摇到号的家庭实际上根本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在全市占40%比例的中低收入家庭,以平均年可支配收入约5万元,按一套经济适用房40万元计算,即使是拥有银行两成首付贷款资质的家庭,房价收入比仍然高达8倍,远远超过了其最高可承受能力范围。

面对这一尴尬局面,上海市政府只得放宽了经济适用房的准入条件,但是此举一出,立即引发舆论的广泛质疑,各方利益实难平衡。而针对经济适用房满5年可上市交易这一规定,又带来了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的争议。有声音指出,一个总资产5万元的人,可以购买总价50万元的“保障房”,5年后,可以以200万元的总价卖出。哪怕只占到40%的产权比例,依然有30万元的盈利空间。这对无权购买保障房的群体,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不公平待遇。

同样存在的还有继承权这一问题,政府虽然立即出台通知,堵死继承权的漏洞,然而众口难调,群众将经济适用房视为无底洞,特殊人群谋求利益的工具。几经反复,分配的困境始终难以调解,最终,经济适用房华泾项目调整为公租房、配套商品房。康宁公寓也被作为公租房项目推出。

■现象:经济适用房

专门只保障在职干部?

陕西省山阳县近千名经济适用房申请人名单中,国家公职人员多达一百多人,其中不乏各种“长官”,连科员也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而更荒唐的浙江省苍南县专门出台规定:限价房销售对象主要为苍南县党政机关和其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在职干部、职工。800余套限价房,成了当地县乡一些领导干部的“保障房”。

与历年来依靠钻政策漏洞,将保障房违规分配这种渎职行为有所不同的是。最近曝光的违规分配事件,逐渐演变成为公开的、甚至有政策支持的违规行为。违规分配的对象,则多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央企国企等单位。被违规分配的保障房类型,也由过去的经济适用房这样可以上市交易获利的房源,扩大到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出租房源。

更腐败的分配不公现象也依然存在,在一些小城市、县城,即便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也要托关系送礼。申请者大多是中低收入家庭,很多人因为送不起礼,或者不愿意接受这种赤裸裸的剥削,而被硬生生地挡在门外。有特权的单位和个人能得到保障房,并从中获利。而真正需要保障房的收入低、住房困难的家庭,只是在制度层面被保障,实际上却长期处在保障房的门口排队。这种现象不仅令人担忧,更令人愤怒。

■分配不公,易激发

社会矛盾,应当立即整改

分配不公,引发了群众对保障性住房制度本身的质疑。大量保障房被有权有势的人获得,带来的最恶劣影响是给人指了一条不劳而获的路,这些人不需要努力工作解决住房问题,只是想方设法获得保障性住房资格,严重影响社会风气与意识形态。

对政府而言,以极大投入,极大风险而建设的保障房却没能有的放矢,失去了本身的价值。长此以往,保障房政策将彻底失去保障的意义。更令人担心的是到“十二五”期末,3600万套保障房将占到全社会住房总量的20%。

随之进入的分配环节,违规现象也将随之大幅增加。许多困难家庭的希望可能因此落空,这将加剧社会矛盾,产生不和谐因素,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不利于民族的团结与稳定。这样一来,原本意在缓解矛盾的民生工程,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从而与本身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对于保障房各个环节的整改,已经刻不容缓。

上一篇:良好学生个案调查研究报告下一篇:学校爱国卫生运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