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性住房

2024-06-20

社会保障性住房(通用8篇)

篇1:社会保障性住房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小户型社会保障性住房问题的研究

专 业 名 称

班 级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填 表 日 期年日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和房地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商品房价格的涨幅远远高于居民的收入增幅,越来越多的居民支付不起市场上逐渐高涨的房

价,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即使是依靠银行提供的按揭,也不能满足应有水平的住房需求。要实现“和谐社会”中“居者住其屋”的根本目标,就要保障中低收

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住房保障体系实质是利用财政的转移支付给予中低收入群体

一定的住房福利。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概况

怀特黑德在《从需求到购买力》一文中认为同等地控制租金、以住所为

基础的税收、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补助、规划和计划控制都是基本的地方政策,因此可以通过不同地区的比较来对此进行评价。

加尔斯特在《从市场和空间的角度对需求方和供给方的住房政策进行比较》

一文中认为,由于子市场具有有效的反应能力,补贴需求方的方法通常优于补贴

供给方的方法。

阿瑟·奥沙利文在《城市经济学》一书中分析了现行公共住房政策对城市贫

困人口的影响,认为联邦住房政策造成住房隔离,住房隔离加重了贫困,主张通

过改革住房政策,消除城市贫困。他通过分析指出:支付现金优于提供公共住宅,因为这样可以增加家庭的效用。在欧洲,相对于其它的住房研究而言,租金控制

对住房市场运作的影响已成为理论和实证分析的主要内容。欧洲的一些国家,在1914年-1918年的战争期间引入了租金控制,并在整个世纪程度不同地都存在着

这种控制。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尤其是纽约,既有长期控制的经历又有解除控制的经历。

汉纳等、马尔佩齐和梅奥在《美国和德国的经验对比:补贴住宅项目低效率的原因》一文中认为政府为实现诸多目标,常采用补贴、管制、税收和其它的手

段来关于住房市场,他们通过考察这些干预如何影响价格和相应的现值,来分析

每一项政策干预手段的效果,现值分析就是在不同方案不同干预手段的成本与收

益之间进行直接比较。

2.国内研究概况

著名学者易宪容在对我国住房保障体系重构的建议中提出了三个层级的保

障体系:第一层级是不足10%的极低收入家庭、老人、病人等进入政府提供的廉租房,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最弱势民众的居住生存权。第二层级是20%到80%的中低收入民众,在政府住房货币化补助、优惠利率、优惠税收等优惠条件下通

过住房市场来解决。而且在这一层级中,不同收入民众所获得的优惠条件也不一

样。第三层级是20%以上中高收入者,他们的住房完全由市场决定,不纳入住

房保障体系。

张艳俊在《依法规范经济适用房用地管理》一文中对经济适用房用地管理进

行了研究。指出了目前经济适用房用地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体制上存在缺陷,国

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经济适用房指标难以把握;经济适用房价格缺乏有效控制,价

格优势不明显;建设标准逐步趋向豪华,背离了发展经济适用房的初衷;土地利

用监管不到位,经济适用房用地转为商品房开发的问题时有发生等。为促进经济

适用房健康发展,提出应坚持以销定建,合理控制开发规模:合理确定经济适用

房建设标准,有效控制房价;取消划拨供地政策,变“暗补“为“明补”。

文林峰则认为住房保障的供应体系应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经济适用住房,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二是“可支付租赁住房”或租赁经济适用住房,解决“夹心层”和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三是廉租住房。

张静在《国外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在分析比较国外发达国家

住房保障实践的基础上,指出完善住房保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制定相应的住房保障法规;二是政府应作为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主体;三是注意住房保障的层次性;四是大力发展住房金融;五是健全、完善其它保障制度

http://。

三.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分化和

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1985-1994,住房制度改革刚刚开

始试行,全国大多数城市实行的仍然是福利分房制度。此时尚未形成房地产市场,“经济适用房”只不过是一个停留在纸上的概念。

1994-1998,住房法规以及房地产交易市场建立,房地产市场体系开始逐步

完善。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把“建立以

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

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作为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七项基本内容之一。此时,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作为与商品房供应体系相对应的概念出现,经济适用房从整

体概念演变为部分概念。

1998开始,作为带动经济发展和住房市场发展的筹码的经济适用房开始全

面启动并被升级为一个产业推向市场,同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

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加快住房建设,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住房制度被分化为商品房供应体系及

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供应体系。这个保障性质的供应体系所提供的仅是经济适用

房。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住房问题上的弱势群体开始大量涌现出来。他们绝大

多数无力购买商品房,甚至无力购买价格较低的经济适用房。他们被逐步边缘化,成为住房上的弱势群体。1999年,建设部发布了《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城镇廉租住房(以下简称廉租住房)是指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向具

有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这一文

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住房发展三个体系的正式建立,即按照三个收入层次的划

分,最低收入租赁廉租房,中低收入购买经济适用房,高收入购买商品房。至此,廉租房开始成为我国住房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发展起来。

2004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商品房供应体系已经处于比较完善状态,但是住

房供给结构也严重失衡,于是政府将住房政策的重点转移到对中低收入阶层的保

障上来。2004年,由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及人民银行联合下

发《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针对经济适用房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出了

进一步限定。

2006年,建设部《城镇廉租住房工作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建住房

(2006)204号)提出不断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覆盖面。2007年,《国务院关于解决

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及《廉租住房保障办

法》(建设部等九部委令第162号)等配套文件明确把住房保障范围由城市最低收

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家庭,并明确提出:“以城市低收入家庭为对象进

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的保障范围,并规范经济

适用住房供应对象,使之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相衔接。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是解决

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途径。“可见,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夹心层”问

题,在各地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已由国家通过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的法律规定,从制度规范层面予以解决。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夹心层”问题虽经一

定程度的实践探索和初步的制度规范,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廉租住房保障的范围

也有逐步扩展的过程,扩展速度与每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重视程度等因

素密切相关。加之,廉租住房的发展在全国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有的城市根本

没有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大部分城市还仅停留在解决“双特困户”住房问题的阶

段,只有少部分城市开始廉租住房的扩面工作。廉租住房的扩面工作进程缓慢。

可以预见,较长一段时间内,廉租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间的“夹心层”会一直存

在。此外,从长远来看,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两层模式难以构成完美的住房

保障体系,细分的层次性不突出,将面向双困家庭的廉租住房和面向“夹心层"

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租赁性公共住房混为一体,在实际操作中将会面临一系列

问题。2010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公

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同期,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工作会议召开。公共租赁住

房是伴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住房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而产生的,它是

一种有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住房保障方式,主要针对社会中买不起商

品房,也不符合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同时在廉租房覆盖范围之外的中低收入家

庭(通常称夹心层)。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共同形成目前比较完整的住房保障体系。近几年,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需要,住

房公共政策已由过去的以售为主经济适用住房向公共租赁住房转变。当前,与公

共租赁住房有关的各项配套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推进。目前重庆广东上海等地已开

始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付诸实践。

三、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通过图书馆、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各种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力

求有用、丰富、多样、完整、系统,然后通过浏览、筛选、阅读、记录等方式对

相关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去粗取精和分析研究。

实证分析为主,注重资料、数据的获得、搜集、整理、分析;适当运用市场

调查手段,积极寻求相关企业、政府部门的支持,紧密联系实际。

四、工作进度

1、毕业论文资料调研,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第7周)

2、撰写毕业论文详细提纲。论文提纲应分为几个部分或几个层次。写明论文的中心、重点、观点、结论等。(第8周)

3、完成论文绪论部分,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达到的技术要

求;本课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阐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第9周)

4、完成毕业论文正文部分,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

件,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工

作。(第10-11周)

5、完成结论部分。即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对所得结

果比较和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结论应该明确、精炼、完(第12周)

6、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初稿。(第13周)

7、完成毕业论文二稿。(第14-15周)

8、毕业论文定稿;毕业论文打印;毕业答辩准备。(第16周)

9、毕业答辩。(第17周)

五、参考文献

[1] Whitehead, C.M.E.(1996),”from need to afford ability”, Urban Studies 8

[2]Gaiter, G(1997),”Comparing demand side and supply-side housing policies:

market and spatial perspectives”, Housing Studies 12.[3] 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M].朱雅丽主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53-355

[4] Mayo.S.K.(1986).”source of inefficiency in subsidized housing programs: a

comparison of U.S.and German experience”,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5] 刘洪玉、耿媛元.住房支付能力分析[J]建筑经济,1999(7)

[6]张艳俊,依法规范经济适用房用地管理[J]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7)

家.2009(12)

[7]文林峰.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路.中国房地产.2005(291):51-54

篇2:社会保障性住房

1.1 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显著提高,但是近年来,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各级政府都格外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稳定商品住房价格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人居” 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虽然世界各国大都建ZT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法律体系,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所谓安居才能乐业,民生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住房问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实施住房保障制度,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1.2。住房需求

据建设部测算,目前全国仍有人均建筑面积10 m2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近1 000万户,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5.5%。随着《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的实施,更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将纳入政府的保障视野。

有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实际享受过廉租住房政策的家庭仅26.8万户,占400万户低保住房困难家庭的6.7%,占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2.7%,占全国城市家庭的0.15%。这就说明还有成千上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期待着《镰租住房保障办法》等住房保障的新政策更快、更广泛、更切实地温暖百姓生活。

1.3 有利平稳商品房价格

篇3:保障性住房的社会评价

1、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提供的, 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 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对我国城市的发展、住房结构的改变以及房地产市场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保障性住房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 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仅对其进行经济评价、环境评价是远不够的。还应该从社会学、人类学角度, 系统研究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运营产生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通过分析保障性住房项目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 评价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社会可行性, 提出项目与社会协调关系, 规避社会风险, 并为保障性住房方案的选择以及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社会评价内容与指标

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社会评价从社会、自然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 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障性住房社会影响分析;二是保障性住房项目与所在地区互适性分析;三是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风险分析。

2.1 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影响分析

社会影响分析, 旨在分析预测项目可能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项目的社会影响包括项目对社会环境、社会经济、自然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的影响。主要指标见表1所示。例如, 保障性住房解决了广大中低收入者的购房难、住房难的问题, 对其收入、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保障性住房目前只是城市低收入家庭在租住, 可能形成所谓的“富人区”、“平民区”分隔, 住区布局是否合理有待考究。

2.2 保障性住房项目互适性分析

保障性住房项目与所在地区互适性分析, 旨在分析预测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能否接纳、支持项目的存在与发展, 考虑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互适性分析主要是预测项目能否被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 以及当地政府、居民支持项目存在与发展的程度。主要指标见表1所示。例如, 对在土地供应偏紧的当下, 将部分土地用来扩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 势必加剧房地产开发商的拿地难度。承揽保障性住房, 不仅利润很低, 而且面临着难度大、成本高等高风险因素, 开发商是否愿意积极响应, 政府是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还是通过立法来强制, 都对开发商造成影响。例如, 《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对资金的来源作了明确的规定:地方政府要将廉租房保障资金纳入年度预算, 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除去必要的开支后要全部投入廉租房建设, 土地出让净受益用于廉租房建设的比例不得低于10%, 各地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适当提高比例。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不能再通过经营土地获取巨额土地收益, 断了“财路”。对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财政收入或当地GDP的增长速度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当前公共财力并不宽裕, 医药卫生、教育、社保等诸多方面的公共需求都在上升的背景下, 选择保障性住房中的公共财政加大投入, 必然带来其他方面公共选择的阶段性弱化。

2.3 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风险分析

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风险分析, 主要是在对可能影响项目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识别排序的基础上, 选择影响面大、影响持续时间较长, 并容易导致较大矛盾的社会因素进行预测, 分析可能出现这种风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主要指标见表1所示。例如, 保障范围的划分, 即住房保障对象的认定。如何界定无力进入市场购房或租房最低收入家庭, 其它层次像公务员、教师阶层是否该纳入保障范围。保障性住房项目如何实现房地产市场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关系达到平衡, 能否在城市低收入者、城市中等收入者、农民工、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开发商等之间达成利益平衡关系均存在风险。

2.4 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2.5 保障性住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社会评价

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也涉及到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准备阶段、项目组织实施阶段和项目完工与交付使用等主要的阶段。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建设, 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那么对从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土地供应、项目选址、住房建设标准、公共配套、总量控制、保障性住房的社会化建设以及后期的分配、管理、监督和退出机制等全过程, 需要对每个阶段作详细的社会评价。例如, 厦门市2008年保障性住房的就是集停车、公交场站、配套服务用房及住房于一体的综合性高层建筑。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低收入家庭的交通费用及生活成本。

3、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评价对现实工作的意义

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评价提出尽量减少或避免项目负面社会影响的建议和措施, 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并使项目效果持续发挥。

首先, 保障性住房的使用者多数在城市中心区工作, 所以保障性住房的选址要符合交通出行方便要求, 降低通勤的费用。其次, 要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如保障性住房周边应当有完整的义务阶段教育学校, 应当在建设规划上考虑学校建设。必须在保障性住房地区设立社区医疗点。建设与衣食住行有关的商业服务等生活配套机构, 方便群众生活。周边要有大型就业单位, 促进就业。最后, 政府要加强住房保障的实施与管理, 成立政府住房保障的执行机构。该机构与城市建设部门、土地部门、财税部门、规划部门、民政部门等政府相关机构密切配合。保障性住房要实施资格管理、封闭管理。保障性住房的分配要公开、透明、公正, 杜绝腐败。建立和完善住房统计制度, 为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提供决策支持。例如, 开展住房登记制度, 进行住房状况普查等。并建立保障制度的轮换和退出机制, 始终保持住房保障制度的对象是低收入群体。

4、结语

保障性住房项目涉及到大量移民、征地拆迁等, 容易引起社会矛盾, 社会因素复杂。不仅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须做社会评价, 在实施阶段也有必要进行社会评价。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评价, 与经济、财务、技术及环境评价成为项目管理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社会评价有利于协调项目与所在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 促进社会进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摘要: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是目前我国大力推行的住房制度, 其实施必将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探讨了保障性住房的社会评价指标和内容, 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的现实意义, 并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出建议。

篇4:社会保障性住房

房地产合作开发,亦称房屋联合开发、房屋合作建设、房屋联建等,是指一方提供待开发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土地使用权”),另一方提供资金,合作双方根据合同约定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房地产合作开发模式。广义的房地产合作开发包括:法人型合作开发、合伙型(非法人)合作开发和协作型合作开发等三种情况。由于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并不存在合伙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组织形式,因此讨论非法人合伙型联营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故在本文中,笔者对保障性住房合作开发模式的讨论,也主要限于法人型合作和协作型合作两种开发模式。

所谓法人型合作开发模式,是指合作双方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权,另一方提供开发资金,共同成立合资公司(通常称为“项目公司”)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合作模式。在此合作模式中,以土地使用权出资的一方需将待开发地块过户至合资公司名下(即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另一方通常以现金出资入股,双方以合资公司的名义进行合作开发。就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而言,法人型合作开发模式具体表现为由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土地使用权,社会力量(主要指房地产企业)提供资金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进行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开发建设。

笔者认为,法人型合作模式的优点至少有以下两点:第一,开发主体单一、权利义务明确,有利于缩短办事流程、减少合作纠纷。由于合资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合作过程中出具的法律文件无需合作双方共同签署,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公司日常运作效率,而且也避免了因双方共同参与公司管理而可能产生的诸多纠纷。第二,合资公司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有利于降低合作双方的商业风险。众所周知,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也就是说,在以法人型合作模式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力量均以其认购合资公司的股份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减少了合作双方的投资风险。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力量以法人型合作模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存在诸如政府与社会力量设立合资公司手续繁杂,政府将待开发用地过户至合资公司名下的程序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等一系列问题。

协作型开发模式是指合作双方不成立新项目公司,而是通过共同出资、共谋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方式来完成房地产项目的合作开发建设。实践中,依据是否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作为标志,协作型合作开发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土地使用权变更为合作双方共有,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所有开发报建手续和后期销售工作均以合作双方的名义共同办理;二是,土地使用权在合作一方名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报建、销售等均以土地使用权一方的名义进行,提供资金的一方参与或者不参与管理,进而分享合作项目利润的合作方式。由于在这种合作方式中出资一方是不显名的,因此法律上又称之为“隐名合作”。这种合作方式也比较常见,大家较为熟知的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混建就属于隐名合作的一种。

就社会力量采取协作型合作模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具有如下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手续简便、灵活,有利于快速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如前所述,协作型合作模式只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之间达成协议,无需办理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既节约时间成本又节省资金成本。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使用权不转移,降低了合作风险。因合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过程中,一般是由政府提供土地使用权,若采取协作型合作模式,则政府无需将土地过户至项目公司或者合作对方名下,进而可以避免因合作方自身的债务纠纷导致土地被查封、追索的风险。当然,不可否认,协作型合作模式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由于现阶段我国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调整协作型合作开发模式,这就难免会导致实践中无法可依的混乱现象。

二、BT模式

BT(Bui l d Transfer),意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BT模式是BO T模式的一种变换形式,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目前采用BT模式筹集建设资金已经成了项目融资的一种新模式,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投资方完全以业主的身份来参与项目的管理与运作。现阶段以BT模式建设保障性住房,尚无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仅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采取BT模式引进社会力量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具体程序如下。

第一步,保障性住房项目立项后,政府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聘社会投资方。其实,政府采取BT模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究其本质而言乃是使用政府资金向社会公开采购服务的行为。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BT模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必须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投资方。同时,也只有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聘BT模式中的投资方,才能保证政府资金使用情况的公开透明,以达到政府资金使用安全的目的和有效避免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二步,投资方和政府相关部门签订BT合同。BT合同是BT模式最重要、最核心的法律文件,在该合同中一般会明确约定投资规模、工期、工程质量、建筑工程施工、工程监理、项目融资、投资方的回报利润和政府回购条件等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BT合同签订后,投资方和政府相关部门按照该合同的约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开发建设。具体来说,政府主要负责质量监督、资金控制等宏观方面的管理事务;投资方主要负责工程施工、项目融资等具体运作管理,以确保保障性住房项目达到BT合同的建设要求,并顺利通过政府验收。

第三步,政府按照BT合同的约定回购保障性住房项目。投资方按照双方约定的工期、质量标准进行运作管理,在保障性住房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政府应及时回购保障性住房,并向投资单位支付相应的对价。回购完成后,政府再将保障性住房出售(或者出租)给符合条件的购房人(或者承租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采取BT模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克服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而且还能节省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的管理投入。对政府和社会投资者来说,都不失为一个双赢的选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目前法律、法规不健全可能带来的各种合作风险。因此,采取BT模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顺利开展,还有待于政府出台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三、代建制模式

当前,政府投资建设的社会公益性项目通常采用代建制模式。所谓代建制是指政府决定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某个公益性建设项目后,由政府授权的主管部门或投资主管部门牵头会同项目业主,通过招标或直接委托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建设管理单位(以下简称代建单位),由其负责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的建设管理方式。代建制的实质就是由于政府缺乏投资项目建设的管理能力,而委托一个专业的代建单位具体负责该项目的建设管理事宜。

代建制模式与BT模式的区别有以下三点:一是,代建单位是以政府的名义进行建设项目管理的,而BT模式中的投资者是以自己的名义来管理项目的;二是,在BT模式中由投资者先行投入建设资金,因而BT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明显的融资功能,而代建单位却只负责管理并不出资,故代建模式不具有融资功能;三是,代建单位只能收取代建管理费,没有任何利润,而BT模式中的投资者却能分享建设项目利润。

社会力量以代建制模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程序和BT模式大体相似:首先,政府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公开选聘代建单位(投资规模较小的项目可以直接委托代建单位);其次,签订代建合同约定双方在项目建设中的权利义务;最后,代建单位将通过竣工验收的保障性住房移交给政府,由政府出售(或者出租)给符合条件的购房人(或者承租人)。因此,这种模式一般只适用于政府资金充裕,但管理经验和能力相对短缺的情况。此外,由于代建单位收取的代建费比较低(据笔者了解代建费一般为代建工程总投资额的2%~5%),这也是很多有实力、有经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愿意以代建制模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总承包模式

施工单位以总承包模式参与房地产开发建设,是业界最常见且广为采用的做法。所谓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工程总承包企业需要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社会力量以总承包模式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在理论上,以施工单位是否带(垫)资为标准,总承包模式又可分为:带资总承包和一般总承包(即总承包单位不垫资的承包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对于带资总承包法律效力的认识,在理论上一直众说纷纭,实践中也未能形成共识。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实践部门对此问题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的。对此问题大致经历以下认识过程:1996年,建设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严格禁止在工程建设中带资承包的通知》(以下简称96年《通知》)中明确禁止了所有建设工程中的带资承包行为。但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确认了垫资承包合同有效,也肯定了带资承包行为。然而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又颁布了《关于严禁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带资承包方式进行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06年《通知》),就政府投资项目再一次禁止了带资承包行为。

综合上述3个法律文件的规定,我们不难看出,由于96年《通知》已被06年《通知》所废止,目前相关部门对带资承包行为的态度应为:政府投资项目禁止采取带资总承包的方式建设,而非政府投资项目则允许采取带资总承包的方式建设。至此,针对社会力量以总承包方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问题,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若政府投资进行保障房建设的,则社会力量只能以一般总承包(即非垫资承包)的方式参与建设,而不能采取带资总承包的方式参与建设。因此,若采取总承包方式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府必须首先落实并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总承包模式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具有融资功能,与代建制相同,只能弥补政府管理能力的不足,并不能有效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困难。

参考文献:

1.蒲杰.房地产开发法律事务与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7. 3

2.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小文库编选组.房地产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3

3.奚晓明总主编潘福仁主编.股权转让纠纷.法律出版社. 2007. 10

4.武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0.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0. 11

5.李江涛孙云主编黄石鼎副主编.中国广州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11

篇5:社会保障性住房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关于厦门市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实施意见的通知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建设与管理局、市国土房产局和市财政局制定的《厦门市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O八年十一月十三日

厦门市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实施意见

为规范本市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工作,依据《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规定》、《厦门市社会保障性租赁房管理办法》和《厦门市保障性商品房配售管理办法》,结合目前我市公务人员住房制度及相关政策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申请对象

(一)本市市直机关、区属机关、事业单位的在编在岗人员(以下简称公务人员)。

(二)驻厦省、部属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符合本实施意见规定条件的,可参照本实施意见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

二、组织管理

(一)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下称市保障住房办)负责公务人员社会保障性住房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

(二)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受理、审核和组织公示工作,并审批、确认申请对象的租房、购房资格;各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协助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做好本区公务人员的申请、受理、初审工作。

(三)市建设与管理局负责公务人员申请购买社会保障性住房的选房、配售工作,并协助核实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购买统建房、解困房、经济适用房等方面的信息。

(四)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负责公务人员申请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的选房、配租和社会保障性住房配租(售)后房屋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并协助核实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在房产权籍登记、房产交易、拆迁安置、危房改造安置、享受房改政策、公房租赁等方面的信息。

(五)市侨务部门应协助核实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落实侨房安置方面的信息。

(六)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所在单位应提供申请人本单位住房分配及领取住房货币化补贴等情况证明。

三、申请条件

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应具有本市户籍,共同申请人应为申请人的配偶、父母或子女;申请人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必须作为共同申请人;

(二)无房户;

(三)未享受政府住房优惠政策(不含住房货币化补贴)。

四、租售原则

(一)已组建家庭的公务人员及单身满35周岁的公务人员可申请购买保障性住房,单身未满35周岁的公务人员可申请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

(二)2008年7月15日前已按《厦门市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租赁房操作办法(试行)》(厦府办〔2006〕298号)申请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申请家庭,可保留原轮候顺序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也可以重新申请购买社会保障性住房。

五、申请程序

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程序:

(一)提出申请。申请人如实填写《厦门市公务人员社会保障性住房申请表》,经所在单位同意,并将申请人家庭成员户籍、身份、住房情况等在单位内公示七日。

(二)登记审核。申请人持申请材料向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申请,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受理、发号、审核;属于区属单位的公务人员向所在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统一上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进行复核。

(三)组织公示。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在政府相关网站上公示10日,公示无异议的,予以确认申请资格。

(四)约谈选房。市公房管理中心或市住宅办根据房源情况分批次组织选房。

(五)签订合同。申请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申请人与公房管理中心签订社会保障性住房《房屋租赁合同》,与所在单位签订《社会保障性住房租金补助合同》;申请购买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申请人与市住宅办办理购房手续。

(六)办理入住。由市公房管理中心或市住宅办按规定办理入住手续。

申请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1、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申请表;

2、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的身份证、户口簿(户籍证明)、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

3、申请人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出具的在编在岗证明和组织公示的情况、意见;

4、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所在单位出具的住房分配情况等家庭住房状况的证明材料。

六、轮候选房

(一)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采取轮候配租、配售方式,轮候配租、配售操作办法由市国土房产局、建设与管理局分别另行制定。

(二)申请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由市公房管理中心按轮候号顺序组织选房。申请人可根据规定条件、自身需求和公布房源自行选房。申请人拒绝选房,或选房不能选定,或已签订选房确认书但未在规定时间内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的,视为放弃本次申请资格,但可重新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

(三)申请购买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由市住宅办按申请人轮候号顺序组织选房。未按规定参加选房或选房后放弃购房的,视为放弃申请资格,二年后方可重新申请购买社会保障性住房。

七、房型安排原则

(一)申请人可按工作地或户籍地选择房源,工作地或户籍地在思明、湖里区的,允许选择其它区房源。

(二)社会保障性住房配房按取得本市户籍人口计算配房人口。原则上按1人户配一房型,2人户及夫妻带1子女户配2房型,3人及以上户(不含夫妻带1子女户)配3房型。

单身满35周岁的公务人员申请购买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可配2房型。

(三)承租工作地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公务人员,工作调动到其它区工作地的,可申请调换新工作地的住房。

八、售价和租金

(一)社会保障性住房的销售价格由扣除征地拆迁费用后的建设成本加基准地价及相关税费确定。销售价格由市保障住房办会同建设、财政、物价、国土房产等部门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二)市、区属单位的公务人员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由承租人先按房屋市场租金标准全额支付租金。

(三)公务人员在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期间,由申请人所在单位或单位工会予以补助房屋租金的60%,租金补助年限不超过3年,由申请人所在单位或单位工会按季度发放给申请人。市、区属单位公务人员的租金补助由所在单位纳入部门预算,按规定统一支付,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统筹安排。

(四)公务人员工作调动或辞职的,所在单位应从调出或辞职的下月起停止支付租金补助,并书面通知市公房管理中心。若变动后仍符合租金补助条件的,原单位应出具租金补助清单,由新单位签订租金补助合同,续付租金补助金。租金补助合同期限不得超过房屋租赁合同期限。

九、监督管理

(一)公务人员租赁或购买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只能自住,不得出租、转租、经营、转借、调换,或违反规定转让。

违反以上规定,属于承租的,由所在单位或单位工会取消租金补助,市国土房产局收回出租房屋;属于购买的,市建设与管理局依法收回房屋。

(二)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除购房按揭抵押外,不得进行商业性抵押。

(三)公务人员对所购买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拥有有限产权,购房取得产权未满5年的,不得直接上市交易,确需转让的,可向市建设与管理局申请回购,回购价格为原购房价格并结合成新计算;购房取得产权满5年后上市转让的,应按原购房价格与届时相应地段社会保障性住房上市交易指导价格差价的60%向政府缴交土地收益等价款,政府可优先回购。公务人员购买社会保障性住房可按规定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和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

(四)公务人员购买或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后,出现拥有其它住房等不符合条件情形的,必须退出已购或已租的社会保障性住房。退出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属承租的由市国土房产局收回,属购买的由市建设与管理局回购。

(五)弄虚作假、隐瞒户籍、身份关系和住房状况等情况的,经查属实,取消申请资格,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5年内不得再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对已骗租社会保障性租赁房的,所在单位予以取消租金补助,并追缴已发放的租金补助金。对已骗购保障性商品房的,由市建设与管理局责令购房人退回已购住房或按市场价补足购房款。情节严重的,所在单位应予行政处分。

(六)参与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对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和个人,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部门依法追究单位领导责任,并对相关责任人依法处理。

十、组织实施

(一)本实施意见自正式发文之日起施行。2006年12月28日下发的《厦门市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租赁房操作办法(试行)》(厦府办〔2006〕298号)同时废止。

(二)本实施意见未明确规定的事项,参照我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相关规定执行。

(三)本实施意见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解释。

一、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篇6:社会保障性住房

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户口管理办法

2009年12月28日 16时02分277

主题分类: 土地房产 公安安全

“住房”

“户口”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户口管理办法的通知

厦府办[2009]314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户口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户口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明确和规范本市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的户籍管理,根据《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和本市户籍管理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户口登记、迁移及其管理。

第三条 各社会保障性住房小区设立公共户,办理特殊情况下的户口迁移落户。公共户地址不属于合法固定住所。

第四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申请家庭在取得社会保障性住房后,申请人的户口应当迁入其所取得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共同申请人可按本市户籍管理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思明区、湖里区的申请家庭选择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房源的,在退出社会保障性住房时,原属思明区、湖里区的家庭成员户口可迁回思明区、湖里区的合法固定住所或社会保障性住房公共户。

第五条 申请家庭成员户口在下列住房的,在办理社会保障性住房入住手续前,必须将户口从原址迁出:

(一)公有住房;

(二)已退管的侨房、信托房、代管房;

(三)经鉴定的危房;

(四)单位自管房;

(五)其它按规定应退出的政府优惠政策住房。

申请家庭成员是户主的,同一户口本的其他成员户口必须同时迁出。

第六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将户口迁入所承租或购买的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由社会保障性住房所在地派出所办理立户,户主应是申请人。

第七条 每套社会保障性住房只能设立一户,立户时应在户口本首页上注明“社会保障性住房”。非申请家庭成员不得在社会保障性住房挂户。

第八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满足下列条件的,其亲属可按本市户籍管理有关规定申请办理投靠落户:

(一)入住社会保障性住房满一年;

(二)无违规使用社会保障性住房行为;

(三)无违反小区管理制度和拖欠物业管理费行为;

(四)属承租的,无拖欠租金行为。

第九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亲属投靠落户申请办理程序:

(一)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向社会保障性住房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社区居委会

初审、公示后报有关部门进一步审核。

(二)有关部门进行资格审核。属承租的,按《厦门市保障性租赁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资格审核和公示。

(三)有关部门出具《社会保障性住房户口投靠落户联系单》。

(四)申请人持《社会保障性住房户口投靠落户联系单》、《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销售合同》或《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租赁合同》及相关材料到户籍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投靠落户手续。

第十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退出社会保障性住房时,必须将本户家庭成员户口全部迁出社会保障性住房。家庭成员无合法固定住所可落户的,可暂时在社会保障性住房公共户落户。

退出社会保障性住房后超过二个月不迁出户口的,户籍管理部门应按市公房管理中心出具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户口迁移协办函》将其户口迁入社会保障性住房公共户。

第十一条 住户将户口迁入社会保障性住房公共户的,在其有合法固定住所后,应按本市户籍管理规定将户口迁移到其合法固定住所。

第十二条 属于本办法第五条情形,户口必须从原地址迁出但暂无合法固定住所可落户的,可将户口迁入社会保障性住房公共户。

第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申请家庭成员,包括申请人和共同申请人。

第十四条 2006年之前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申请家庭成员的户口立户和迁移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公安局、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7:社会保障性住房

中国论文资源库于1998年创建,注册用户量已突破152万人,并帮助近380万人次顺利发表论文。13年来,中国论文资源库始终遵循热情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宗旨,深受广大网民青睐。中国论文资源库主要设有论文发表部、论文创作部、期刊合作部、论文采编部、技术运营部和市场推广部等多个部门,是目前国内论文行业,规模最大、服务人员最多的正规注册网站。

中国论文资源库是一个论文信息服务平台,拥有海量论文资源,目前收录论文超过3000万篇,涵盖经济管理论文、医药卫生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法学研究论文、电子信息论文、工程科技论文、文哲艺术论文、农业科学论文及英语论文等各大行业的论文资料。为学术研究和职称评定者免费提供专业信息咨询,为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免费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在线查询,并帮助用户创作优质论文。

中国论文资源库同时是一个论文发表期刊信息咨询平台,期刊收录与中国知网同步,期刊总量逾9800种,涵盖各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类型囊括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

中国论文资源库帮您制订论文创作及论文发表整体解决方案,为您搭建与杂志社沟通的桥梁!

篇8: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

1 住房社会保障范围和保障对象

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廉租住房,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向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低中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提供社会保障性经济适用房;向既不属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又无经济能力购买社会保障性经济适用房的低中收入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租赁房。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优先保障无房户、残疾人家庭、民政优抚家庭和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等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逐步将外来务工人员、技术骨干等人员的住房纳入保障体系。

2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和用地的筹措

除了年度土地出让净收益的一定比例要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社会保障性住房的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1)要把市场商品房与社会性保障住房用地严格区分开来。在同等条件下,保障性住房用地只考虑土地的开发成本,包括征地折迁补偿,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的费用及筹集此经费必要的利息;而商品房用地采用招、拍、挂,地价除考虑开发成本及相关的费用外,主要考虑区位价值及市场价值定价。应当使得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价值与商品房用地的价值有若干倍的差距。2)严格控制土地的使用,要通过立法限制保障性住房用地不能作为商品房用地,不能按比例使用保障性住房用地,不能让开发商利用建设保障性住房把低价土地部分用于商品房建设。3)一旦规划确定为保障性住宅用地,则这一类的土地不得进入市场,不得改变土地的使用性质,谁建设谁使用,决不允许转让。

3 社会保障性住房租金管理制度

保障性住房租金的定价、收取方式直接影响到保障性住房能否实现其社会保障的性质,也是区分保障性和福利性的重要体现,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保障性住房租金制度予以创新。

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统一按市场租金标准与承租户即保障对象签订租赁合同,计收租金。民政部门根据保障对象的申请,审核并确定保障等级,并按不同等级提供不同的租金补助。住房管理机构根据补助等级实际收取租金。保障等级定期复核,一旦出现情况变化的,即可对补助标准进行调整直至取消租金补贴,承租户则应按市场租金缴交租金,不因承租户拒不退出保障性住房而改变保障性住房的性质。

与以往公房租金计收方式不同,保障性租赁房的租金补贴借鉴了租金货币化补贴模式,直接体现保障性租赁房与市场接轨的租金体系,改租金暗补为明补,直接体现政府给予的优惠。保障性住房的租金补助款由保障对象所在区财政与市财政共同承担,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将租金补助款纳入预算缴入专户,保障社会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做好保障对象、租金补助单位和租金收缴单位的衔接工作,确保个人自付租金部分和租金补助款定时足额缴入租金专户。建立租金梯度消费方式,让中低收入家庭明明白白消费,了解政府在解决住房问题付出的努力和自己得到的实惠。政府实行分类租金补助制度,即根据租户收入水平的不同,采取递减的租金补贴制度,使越困难家庭得到越多的补助,与以往针对最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制度收取统一标准的低廉租金相比,能更好的体现政策公平。

4 社会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

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申请、受理、审核、审批程序,避免“暗箱操作”。

4.1 加强保障性住房审核工作

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工作制度,规范保障性住房分配程序,实行分级审核的严格机制,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工作的严肃性。审核机制要充分依靠各区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的基层力量,把好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关,有关部门加强复核工作,既确保符合申请条件的家庭能顺利地配房,又要坚决将弄虚作假不符合申请条件者挡在门外。

4.2 强化保障性住房分配工作

保障性住房分配要依法公开有序地进行,杜绝暗箱操作,坚决制止取缔人情房、关系房,完善保障性住房轮候和选房制度,制定规范严密的操作细则,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工作的透明公开,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4.3 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制度

保障性住房分配工作一方面要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另一方面又要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督查,在建立公开透明的分配机制的同时,要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及时向社会公示相关工作与资料,建立保障性住房两级公示制度,并将配房方案、余房资料以及对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的抽查情况报纪检监察部门备案。

4.4 完善监管机制,对保障对象实行动态管理

当城市中低收入群体摆脱贫困后,就应该退出保障性租赁房,由管理部门收回并重新分配;对于保障性经济适用房,则要对其上市和出租进行严格的监管,避免这种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成为投资和投机的载体。监管是否到位对政策的执行有巨大的影响。这不仅需要主管部门下大气力,建立多元监督机制,畅通多种投诉举报渠道,也需要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和社区工作者、广大市民、新闻媒体共同努力。

5 社会保障性经济适用房收购和回购管理办法

一方面,保障性经济适用房可以有条件上市交易,但政府实行优先收购;另一方面,在上市交易条件不满足前,申请户因自愿放弃或因司法强制措施需予以处置的,由政府回购。收购的,涉及收益的分成,政府应在配售当时约定分成的比例,并涉及到补交土地出让金,确定市场交易参考价格等问题。回购的,涉及到回购价格如何定价,可以有3种方案:1)原价结合成新;2)参照回购当时的保障性住房销售价格并结合成新;3)在原价的基础上适当考虑作为不动产的保值增值特性并体现在回购价上。但以原价结合成新为宜,因为保障性经济适用房配售价格体现的是开发建设综合成本,销售目的是住房保障,非投资行为,更能体现保障的纯粹性,同时也可避免为牟利而伪造申请材料,骗购保障性住房行为的发生,杜绝各种投机行为,减少政府在审核上的成本付出。收购与回购均须在配售合同上约定清楚,并与贷款银行就回购的履行、回购资金的保障等方面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确保保障性住房实现良性循环。

6 结合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特点,创新物业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性住房的使用监管和清退制度,确保社会保障性住房始终用于城市住房社会保障。1)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工作由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组织成立社会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企业负责,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负责社会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和物业管理企业日常运作的监督管理工作;2)社会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企业除做好常规物业管理工作外,还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负责及时了解社会保障性住房的使用情况,人员居住状况,家庭成员及收入、资产、住房的变化情况,以及租金催缴,房屋报修等工作;3)社会保障性住房具体管理负责部门应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加强管理,坚决制止社会保障性住房非法转让、转租、调换等行为;4)社会保障性住房行政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对社会保障性住房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研究解决相关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调整、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依据;5)社会保障性住房房源安排上应将不同的保障群体交叉安置,避免出现贫民窟现象。实行物业管理费财政补助制度,根据保障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物业管理费补贴。

7 建立严格的住房保障监管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对住房保障工作各环节的部门,制订明确的责任守则,严格遵守。住房建设、分配销售、管理等各相应责任部门、责任人员在住房保障工作中以权谋私、玩忽职守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对通过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人口及住房状况骗购、骗租保障性住房和申请住房保障货币补贴的,严格执行退租、提高租金、政府回购和停发货币补贴等规定。

社会保障性住房工作是新时期在破解城市居住难问题上实施的一项具有继承性、尝试性和开创性的城市住房制度综合改革。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原则,采取什么措施构建结构合理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摘要:针对目前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住房社会保障范围、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用地的筹措、住房租金管理制度及分配制度,结合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特点,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陈伯庚,顾志敏,陈开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文林峰.城镇住房保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3]建设部课题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胡志刚.住房保障体系的新思考[J].中国房地产,2003(4):49.

上一篇:2024年元旦活动日程下一篇: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总结单振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