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感想

2024-06-12

中英文化感想(通用6篇)

篇1:中英文化感想

但让我们把这点弄清:人生最好的年华不在未来,而是当下此刻我们的一部分,今后只会不断地重复,我们搬到纽约,搬出纽约接着后悔我们来过或没来过纽约。我三十岁时还想开派对。我老了之后还想精彩地活着。任何时候我们提起最好的年华,总离不开那几个老掉牙的前缀:“早知道就”“如果我”“要是我”

But let us get one thing straight: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are not behind us. They’re part of us and they are set for repetition as we grow up and move to New York and away from New York and wish we did or didn’t live in New York. I plan on having parties when I’m thirty. I plan on having fun when I’m old. Any notion of THE BEST years comes from clichéd “should have…,” “if I’d…,” “wish I’d…”

确实,有很多事我们都后悔没做:该读的那些书,那个住在隔壁的男孩。我们对自己相当苛刻,正是为此才这么容易让自己失望。偶尔睡过头。偶尔拖延。偶尔投机取巧。我不止一次回想去高中时的自己,不禁感叹:我怎么可能做成那些事?那么刻苦,我是怎么做到的?内心隐隐的不安全感和我们形影不离,也许会伴随着我们一生。

Of course, there are things we wish we’d done: our readings, that boy across the hall. We’re out own hardest critics and it’s easy to let ourselves down. Sleeping too late. Procrastinating. Cutting corners. More than once I’ve looked back on my high school self and thought: how did I do that? How did I work so hard?Our private insecurities follow us and will always follow us.

但你要明白,我们都不完美。没人在他们想醒来的时候起床。没人完成该做的阅读(除非是那些获奖的狂人....)我们对自己的要求那么高不可攀,也许一辈子都没法成为想象中完美的自己。但我们都会平安无事。

But the thing is, we’re all like that. Nobody wakes up when they want to. Nobody did all of their readings (except maybe the crazy people who win prizes.).We have these impossibly high standards and we’ll probably never live up to our perfect fantasies of our future selves. But I feel like that’s okay.

我们这么年轻。如此年轻。我们才二十二岁。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光。有时我会有这样的感觉,派对之后孤身一人躺下,或是选择放弃之后把书本打包走人时,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太迟了。别人早已遥遥领先。比我们更有前途,更有潜力。在拯救世界这条路上比我们走得更远,他们在创造,在改进。现在再开始一个开始实在太迟,因为我们早该坚持下来,早该启程。

We’re so young.We’re so young. We’re twenty-two years old. We have so much time. There’s this sentiment I sometimes sense, creeping in our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as we lie alone after a party, or pack up our books when we give in and go outthat it is somehow too late. The others are somehow ahead. More accomplished, (Motivational model yuedu.mipang.com)more specialized. More on the path to somehow saving the world, somehow creating or inventing or improving. That it’s too late now to BEGIN a beginning and we must settle for continuance, for commencement.

我们初到耶鲁,还有一丝可能性。我们还拥有这股巨大而无法被定义的潜能而如今它却在一点点消逝。一直以来我们无需在人生中做出选择,但突然之间我们必须这样做。有些人因此选择局限自己。有些人因此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顺利地上路了:要去医学院,要去那家光鲜体面的公司工作,要去作研究。对你,我只有两句话相送:一是恭喜,二是你没救了。

When we came to Yale, there was this sense of possibility. This immense and indefinable potential energyand it’s easy to feel like that’s slipped away. We never had to choose and suddenly we’ve had to. Some of us have focused ourselves. Some of us know exactly what we want and are on the path to get it: already going to med school, working at the perfect NGO, doing research. To you I say both congratulations and you suck.

是的,对于绝大部分的我们,都被淹没在这“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之下,对于自己要走的路、或是已经选择的路都有些迷茫。要是当初我学了生物要是我大一时就走新闻这条路要是我当初申请了这个或者那个

For most of us, however, we’re somewhat lost in this sea of liberal arts. Not quite sure what road we’re on and whether we should have taken it.If only I had majored in biologyif only I’d gotten involved in journalism as a freshmanif only I’d thought to apply for this or for that…

但我们必须记住,我们还能做任何事。我们还能改变主意。我们可以重新再来。去读个博士,甚至是开始写作。那个认为一切都已经太迟了因此我们无能为力的想法简直是滑稽无比。可笑至极。我们不过从大学毕业而已。我们还这么年轻。我们不能,我们绝对不能丢了这份怀有一切可能的心,因为到头来,除了它,我们一无所有。

What we have to remember is that we can still do anything. We can change our minds. We can start over. Get a post-bac or try writing for the first time. The notion that it’s too late to do anything is comical. It’s hilarious. We’re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We’re so young. We can’t, we MUST not lost this sense of possibility because in the end, it’s all we have.

篇2:中英文化感想

2013年12月18--20日,我有幸参加了德州市在德州十中举办的初中英语优质课的评比活动,从各区县脱颖而出的24名选手以最佳的状态,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优势为我们呈现了一次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成果的盛宴,此次活动以外研版教材初一年级上册Module10 Spring Festival Unit2 My mother is cleaning our house(18号).初二年级上册Module12 Help Unit 2 Stay away from windows and heavy furniture(19号).初三年级上册Module12 Summer in LA Unit2 Learn English in Los Angeles(20号)为教学内容,以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旨,充分展示了德州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较高水平,更让每一位听课教师感触颇深。下面就汇报一下观摩课后的个人感受:对这二十四节课整体印象是初中英语教师整体素质在不断的提升,课堂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优质课并不是一场秀,从下面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是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率高。各位参赛选手会根据课文主题寻找相关的教学图片及视频,除此之外还借用了其他版本中有用的教学资源。

二是媒体教学充分贴近课题。所制作的课件贴近生活,非常的朴实,内容浅显易懂。

三是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简练流利的课堂用语,潇洒自如的教态,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优美动听的歌唱,丰富形象的肢体语言,精美实用的课件制作,良好的心理素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几点更是值得我借鉴的经验。

一、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作为借班上课的老师,课前与学生短短的几句free talk很有必要,直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和升华,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融入新知识。课堂上教师用英语、手势、实物等表扬,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些老师借助课堂所学食物,选择了物质奖励,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用此操练了本课所学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资深教师正式进入教学之前先问学生几个生活问题并对于答得比较好的同学给予一块糖,这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整整一节课学生都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状态。

二、导入环节巧妙。

通过优美的英语歌曲、趣味性的游戏、复习旧知、师生对话、贴近生活的视频短片等形式,自然进入新授教学,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教学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通过Chant、Do pair work、Sing a song、Play games等活动,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广泛利用教材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智能教具的熟练运用,让课堂变得现代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更形象具体化。

五、注重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做到了以情激趣,以境促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创设购物、课间活动等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同学及老师之间进行有效地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本次活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这些参赛教师就像是面镜子,从中折射出我们身上许多问题,例如:课堂教学设计,重难点的把握等等。“教学就像一盘菜,呈现方式、教学的仪表、举止的完美就如一道菜是否具备色香味,而知识点的落实及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否有利就如这道菜是否有营养,只有有营养才是最具价值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像厨师一样,不仅能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来,更重要的是能做一道对学生来说能营养终身的菜来。”成为这样的教师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我们广大英语教师能够始终以踏踏实实、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争取早日成为优秀的英语教师。

篇3:中英翻译的文化素养

语言是文化,要想做一名称职的英语翻译必须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这几乎成为国内翻译界的共识。翻译一部作品,如果译者对作品西方文化中常识性东西不熟悉,或是对历史典故、生活方式,包括风俗习惯等诸方面不理解“硬”要去译,出差错,甚至闹出笑话,则是必然的结果。反之,中国的英语教学与翻译缺乏中国的文化元素,学生所接触到的材料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无关,表述的全部是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这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与翻译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削足适履的文化尴尬。

一、翻译中灵活掌握和运用中英语言文化

文化断层现象在翻译界尤为普遍。因为翻译与创作不同。搞创作主动权在你手里,你可以避免写你所不熟悉的东西。可是翻译却是被动的,遇到困难无法躲避,因此出错,出笑话的机会也就更多。

一种事物,多种名称,不仅中外有别,就是在某一种语言里也有许多变异。比如汉语中,“银河”一词也有许多其它称呼。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撰《六帖》一书就云:“天河谓之银汉,亦曰银河。”这里就有三个不同称呼。从这个角度看,既使对西方某一文化典故烂熟于心,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这种“变异”难免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众所周知,在中国称作“银河”,在西方叫The Milky Way。可是在上世纪30年代翻译家赵景深先生却将它翻译成“牛奶路”,为此,遭到鲁迅先生的批评。其实西方的“The Milky Way”是以希腊神话为出处的。根据希腊神话,“牛奶路”是爱神朱庇特的妻子尤诺的奶水,被他们的孩子赫格尔斯泼到天空所形成的。但是又据其它关于希腊神话的传说,这位大力神赫格尔斯虽然是朱庇特的儿子,却不是朱庇特的妻子尤诺所生,他的生母是一位叫做阿尔克明的人间公主。尤诺出于妒忌,痛恨赫格尔斯,曾经千方百计谋害过他。至于“牛奶路”只是在讲到神话中的四个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黄铜时代、黑铁时代)中的黑铁时代时提到,朱庇特召集众神,从人间返回天宫走的就是这条路。单纯依据这一典故,就要将“The Milky Way”译成“银河”,就无法解释朱庇特率领众神从何取道返回天宫了,除非是坐船。但是一但将英语叫作“The Milky Way”译成汉语,就必须是“银河”而不是“牛奶路”。而赵景深先生的缺点正是直译而不是意译。

同样在汉译英的问题上如果译者不深入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也会闹出笑话。

据著名外交家、翻译家何理良同志回忆:1970年12月18日晚,毛泽东主席请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去中南海谈话。离开中国后,斯诺在意大利刊物上发表了毛主席的谈话内容。这一谈话在美国和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不过斯诺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我是一个孤独的和尚,在雨中打着伞走来走去。’这段话使人感到十分诧异和迷惑不解……我们也觉得很纳闷,看得一头雾水。”于是专家和翻译们将毛主席谈话记录与斯诺文章认真对照才弄明白“斯诺把毛主席的一句话误解了。毛主席说,我是‘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意即当时的中国不是联合国和国际条约的成员,在世界上很自由,不受约束。明白其中缘故后,我们捧腹大笑。”很显然,闹出笑话的根本原因是斯诺对于“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这句中国成语的文化底蕴不清楚。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有首著名的诗曰《天真的预言》开头的四行是这样写的: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 ower,Fold infi 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And eternity in an hour.

具有高深佛学修养的弘一法师把这诗翻译成中文: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现在我们从弘一法师的翻译中明显看出一处错误,就是把英文原文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变成了“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然而,具有高度中西方文化修养的著名诗人梁宗岱则这样翻译了这首诗:

一颗沙粒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如若把这两首诗的译稿同时摆出来让大家评判,那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或具基本佛学知识的人肯定更喜欢择弘一法师的翻译。原来这是弘一法师故意犯错,更有佛法的光辉,这与他对佛典的熟悉有关。

《华业经》说:

佛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在佛教的经典里,常常借微小以表达一种独特的世界。用现在的时髦的话说,就是有一个“小宇宙”

二、英语新名词与汉语词组相融合

子曰:“必亦正名乎。”在翻译上一个新名词的定译,确是十分重要而煞费脑筋的事。当今时代已不是五四时期可比,如今若再有人仿照“德谟克拉西”或“赛因斯”用音译的办法来翻译外来新名词,恐怕是行不通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也确有这样的畸形儿,君不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仿照“可口可乐”,把中药当归译成饮料叫“当归可乐”!由此类推,说不定豆浆会改名为“豆浆可乐”、酸梅汤会改称为“酸梅可乐”。因此给这个定名者戴一顶崇洋的帽子是不算过“左”的。

可是也有一些政治学上的新概念,至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汉语词组这个优势。比如“布鲁塞尔‘烙饼’”新概念中的“烙饼”如何理解?单纯从字面解释“烙饼”一词,就是白面合了水,揉成面,在灶台上两面翻滚而成中国北方大众家常食品。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如若将“布鲁塞尔‘烙饼’”就释为比利时首都的食品,那就大错特错了。

“烙饼”一词源于英语中的lobby,意思是大厅、大堂、休息室。在各种会议和开会间歇,与会者有意无意地都要到lobby中稍事休息。这时,出于各种目的的人就会借此机会进行攀谈,想影响别人的态度,以使会议决议最终对自己有利,由此成了“烙饼”(lobbying)。它引申为游说、疏通、公关等等。多年前,我们的翻译不了解这个行当的时候,曾把它译为“院外活动集团”。后来认为这样翻译不准确的原因是没有深入理解“布鲁塞尔‘烙饼’”的语言文化背景。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欧盟总部所在地。在欧盟办公区附近,除了欧盟机构的办公人员,最多的人当属那些“烙饼”的“饼工”----欧盟成员国国家一级的机构自不必说,甚至成员国许多地区、省市乃至更低的行政层级,都在布鲁塞尔设有各类办公机构,雇用办事人员。为什么?他们并不是为了代表当地的最高首脑来布鲁塞尔行使最高权利,他们经年累月地住在这里、战斗在这里、侃在这里、忽悠在这里,为的都是一个目的——从欧盟这口“大锅”中多拿一块饼,多分一杯羹。

还有非欧盟成员国也需要来布鲁塞尔“烙饼”。其中热情最高的是就是希望加入欧盟的候选国。譬如,土尔其正在有朝一日加入欧盟。据称,这是这是布鲁塞尔“烙饼”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案子之一——或许就是那张最大的“饼”。

其实,说起来,就来回旋转、上下磨合、两面翻滚等动作而言,辗转反侧、犹疑不决、前后反复心理而言,就坚持不懈,至“熟”方休,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等目的而言,此“饼”与中国北方的“烙饼”还真些异曲同工之妙。迄今为止,专家们对“烙饼”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主要原因这是一个还在发展中的行业。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烙饼”的对象一定是权力部门、目的一定是争取利益。如是说,“烙饼”与我国的机构相对应,和已经被取缔的国内各省市“驻京办事处”的功能具有同一寓意。如若这样理解,我认为翻译成汉语最恰当不过就是“公关”。

三、避免英译绝对“标准”化的误区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影响,现在对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全球语言监督”机构主席帕亚克说:“一九九四年新增的英语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它来源。”这些中式英语的词汇大部分就是通过音译手段进入英语,并被广泛接受的。这本来是在世界交往中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国影响力、提升民族自信心的一种极好手段。而遗憾的是国人对英语的偏好是标准英语情节。

标准英语至少有三个版本,早些时候等同于“皇室英语”(queen’s English或English)后来指英国的“公认发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或美国的“普通发音”(General Pronunciation),这些英语变体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发育充分,形态稳定,又经过语言学家的详尽描写,因而被看做是英语的蓝本。标准英语的使用者在英美两国只占总人口的3%—5%,大多数来自皇室、教会、贵族、政府高层和社会精英,可谓“人少势众”。语言也喜欢“傍大款”,正是因为使用者的背景,标准英语才能够威风八面,也同样引起国人对“标准英语”的“拜物教”。

据一位多年参加高考英语阅卷教师介绍:一篇分值25分的作文,只要出现了类似“go he”之类的错误,得分绝对不能超过20分。其实这也怪不得阅卷老师,《阅卷标准》上明明白白地规定,一档和二档作文“语法几乎无误”,而像go he之类的句子,那是“老师很生气,结果很严重”的。

对学生是如此,对那些已经“出道”的人又如何呢?央视名嘴水均益的英语“贼溜”了吧,可不时有“专家”喋喋不休地指责其语言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相反,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荷兰的国外网友则全部支持态度,认为这样的英语再正常不过了。

由于凡事追求英语“标准化”的绝对情结,物极必反地产生了蹩脚的翻译“成果”。奥运吉祥物“福娃”曾经被僵化地翻译成Friendlies。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吉祥物是“虎娃”,韩国人没有把它放翻译成Tiger Boy而是按照韩语发音翻译成Hodori;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吉祥物是“海狸”组委会没有使用现成的英语词汇Beaver而是选择了一个体现加拿大文化属性的印第安词Amik。我们的“福娃”为什么不能翻译成Fuwa呢?它既体现了“福”字的文化内涵,又发音简单,容易上口,理应被外国人接受。而我们却牵强联附会地把它译成Friendlies,这是典型的中国人英语标准化情结的具体表现,因为这在标准的英语词典里能找到这个词。同样,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可是Long硬是没有进入英语,而dragon却成了龙的象征。岂不知在西方文化里,dragon是一种凶猛的怪兽,于是网上爆出有学者提出改变我们的图腾。还有人提出以“中国龙”(Chinese Dragon)取代Dragon,以做到善恶分明。换了头的扫帚还是扫帚,无论是什么龙都是龙,恐怕都难以抹去人家心头的阴影。

这种蹩脚的翻译还可以举出很多,“炕”进入英语就成了“bed”(床),“稀饭”成了porridge(粥),“包子”成了a kind of beamed with fi llings(一种蒸出来带馅的馒头)。“二胡”原来被翻译成Chinese violin,但这种传统的中国乐器与小提琴风马牛不相及,后来还是被译成erhu;Tai chi(太极)进入英语,可是我们硬是要把它赶出英语词汇行列,用shadow boxing代替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近年来英美出版的辞典却毫无例外地收录了Tai chi这一音译词。以上现象不胜枚举,为什么会反复出现这样蹩脚的翻译呢?翻译家姜亚军先生指出:“中国人喜欢意译而忌讳音译,每次遇到一些中国特有的事物时,总想方设法把它‘弄’成英文,即使在英语里找不到的也要‘靠’一个。”正是这种傍“大款“的心理使我们一切从本本出发,以至于认为,标准英语里有的就是正确的,没有的就错误的。所以,一些代表中国特有的词汇,一旦进入英语,要么“缺心”,失去了它的本质特征,要么“少肺”变得功能不全。

篇4:浅析中英色彩文化

一、颜色词的文化色彩

(一)红色

红色中华民族非常喜爱的颜色。中国红一直以来都被当作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而存在。这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人们虔诚膜拜日神的延续。太阳象征永恒、生机、光明、繁盛、温暖和希望,自然而然地红色也就拥有了太阳的象征意义,即喜庆、朝气、吉祥、好运。过年时,人们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子、红福字。结婚的时候要贴上大红喜字,新房的装扮也要红意十足。这样的布置,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氛围,同时还象征着未来的日子可以红红火火。再者,形容一个人的事业兴旺发达时,经常说“他红起来了”;人们也习惯把最受欢迎的明星称为“红星”,把受上司宠信的人称为“红人”;把受表扬者的名字写在红榜上;文学作品中也常把美丽的女子称为“红颜”。此外,在中国,红色还是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词,红色代表革命、真理、进取。在我们国家,非常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出现了红军、红色政权和“红色根据地”等一系列与红色相关的词汇。

在英语中,红色(red)在一些情况下和喜庆也是息息相关的。如“red letter day”,指的就是纪念日,“the red carpet”则被译为“隆重欢迎”,而“to paint the town red”指“痛饮、狂欢”。另外,红色在基督教的相关信仰中指的是生命者的象征。对于中世纪的骑士而言,则指的是他们顽强、英勇的形象。到20世纪90年代,红色成为工人运动中不屈服于邪恶的象征。

不过,在英语中,红色在多种情况下是一个具有贬义性的色彩词,红色往往象征着鲜血、战争以及危险和发怒。例如,在《圣经》里,红色是杀人流血和其他罪过的象征。在之前的基督教义中有“七大罪”,即骄傲、贪婪、淫欲、愤怒、暴食、嫉妒和怠惰。而这其中,标志愤怒的颜色恰恰就是红色。一些成语,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表示的是残杀及暴力政治;“red battle”意思为血战;“red hands”为血腥的手,杀人的手;“red-ruin”,表示战祸;red alert 就是红色的警报;a red adventure story 意思是一个令人紧张的惊险冒险故事;“a red flag”意为一个危险信号旗;“be caught red -handed”是犯罪当场被抓;“see red”指大怒。

(二)黑色

在中西文化中,黑色都有贬义的象征。中国的地狱和神话中的“阴曹地府”都是暗无天日的,与光明相对。而死神在西方的形象是身穿黑袍,手执镰刀的骷髅。在《圣经》中,黑色(black)象征魔鬼、邪恶和痛苦。在汉语中,“黑心”说明为人非常恶毒;“黑幕”说明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黑市”“黑钱”都与违法犯罪有关,英语中“black market”“black money”也代表了同样的含义。“blackmail”指敲诈、勒索;“black guard”指恶棍;“black sheep”指害群之马;“black letter day”指倒霉的一天;“a black deed”指恶劣的行为;“black magic”指妖术,诅咒之术。

中西颜色词中的“黑”除了消极因素外,有时还有积极的内涵。由于黑色和铁的颜色(基于传统意义上人们的认知)的相似程度是非常大的,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常常用黑色来象征“刚直、坚毅、严正、无私”。比如在一些戏曲脸谱艺术中,我们往往喜欢用黑色来象征历史人物的刚直不阿以及铁面无私的高尚品性。这一点在三国时期的张飞、宋代的包拯等历史人物身上都体现得非常明显。而在时装界,黑色则是代表着稳定、庄重;黑色的西装和礼服在西方,一直是他们最为崇敬的服饰。不管是乐团的演奏者还是法庭上法官所穿的黑色长袍,都体现出了一种庄重和威严。

(三)白色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常常带有不祥之意。如“白事”指的是“丧事”,在中国人的葬礼上,一般死者的亲属都要穿白衣、戴白帽;而死者的朋友则需要在胸襟上别着一些白色或者近似白色的小花;出殡时要打白幡。旧时,人们把带来灾祸的人称为“白虎星”。此外,白色也象征着失败、愚蠢。在中国古代,如果战争中的一方失败了或者是选择投降,那么他们总是举着“白旗”;一般情况下,我们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将一些出力但是不讨好或者说没有一点效果的事情叫做“白忙”“白干”等。与此同时,在中国文化里,白还表示知识浅薄和没有功名,“白”在封建社会是“平民的颜色”,统治者一般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白衣”“白身”,同时还称呼一些缺乏锻炼或者阅历不深的文人为“白面书生”;如果不受到他人欢迎则会说“遇到某某人的白眼”;在中国的传统京剧中,那些负面人物往往将脸涂成白色,如三国的曹操。

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一般指的是崇尚纯洁光明和善良和平等一些积极的意思。按照基督教《圣经》记载,以色列人用来祭祀上帝的贡品都是白色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白色也被当作是一种节日的颜色,总是与好兆头和一些美好的愿景联系在一起。

(四)黄色

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黄色是土的象征。中国历来有“天地玄黄”一说。所以,在中国,黄色一般表示一种万物本源的意思,这与中国本身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有关。同时,黄色还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御用颜色,一般的庶民百姓都是禁止使用的。比如“黄袍”就是特指天子的衣服,而“皇榜”指的则是天子的诏书;大家所熟悉的“黄马褂”是清朝皇帝钦赐的官服。

在西方,信仰基督教的人却最忌讳黄色,将它视为最下贱的颜色,因为黄色会使人不禁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大所穿的衣服颜色。在现代的英语表达中,黄色(yellow)表示的主要意思是胆怯、嫉妒、猜疑、卑鄙等贬义。例如,He is yellow, he dare do such a thing(他是一个胆小鬼,所以他不敢做那件事);The woman was single-minded. She was always in the yellow with others(这个老妇人的心胸非常狭窄,总是嫉妒别人)。由此可见,东西方对黄色有着完全相反的情感。

(五)蓝色

蓝色在中国带有的文化内涵其实是比较少的,在汉语中,蓝色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用来描写海洋和天空。而在西方,蓝色(blue)则是表示着某种深远的意境。蓝色在英文中是一种高贵和非常有意义的颜色,用这种颜色往往表示出一种贵族和皇室的气势。如“Blue blood”表示的就是贵族血统,蓝色往往和所谓的高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美国,“blue book”(蓝皮书)则是专门刊载著名人士,尤其是政府高级官员和社会名人。在英语的语境中,蓝色的花朵还是一种忠诚的象征,传说爱人远行了,少女为了等待爱人回来,就长久地站立在自己与爱人告别的路旁。在漫长的等待中,女孩变成了一朵花,一种有蓝色花瓣的花。人们给它起名为菊苣,意思是“路旁等待的人”。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故事,以致在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忠诚化身成一个穿蓝色裙子的女孩丝苔特。在德语中,丝苔特就是“持久不变的意思”。不仅蓝色的花代表忠诚,在贵族人士的婚礼上,给自己心爱的人带上一颗蓝色钻石戒指,意思就是彼此相爱忠诚到老。

(六)绿色

绿色象征着某种生机和活力。但是,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绿色都带有着一定的贬义色彩。中国古代认为,绿色并不是一种正色,所以常常赋予它低微下贱的含义。如汉朝时的仆役戴绿帻,唐制六、七品官吏服饰的颜色为绿色,明制八、九品官服为绿色。元朝以后凡娼妓都得戴绿头巾,以示地位低下。白居易在《忆微之》中有“折腰俱老绿衫中”一句,行容仕途坎坷,人老白首仍屈身于低微的绿衫行列中。

二、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中西的颜色词丰富多彩,它们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折射出中西文化的不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颜色词是各个民族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掌握好这些颜色词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英语和了解西方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篇5:中英文化理念

——奥运会下展现的文化探析

周雅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人文系 2011级新闻2班 2011050235)

指导教师:屈媛媛

引言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水平上来看,都已为举世所瞩目。奥林匹克精神得到了广泛传播。人们看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奥林匹克主义以竞技的形式,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体育现象,奥运会是人类探索体能极限的最引人入胜的赛场,奥运会纪录、奖牌成为运动员追求的崇高目标,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项全球性活动。奥林匹克精神则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大奇迹。它期望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社会,培养人们之间真诚的理解、合作和友谊、承认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的公平竞争,为人们在社会的其他领域树立了一个独特而光辉的榜样。奥运会的举办也同样传承着各国的优良历史文化,并充分结合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所提倡的科学理念,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创造出的不同的文化遗产。当地时间8月12日,为期17天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落下帷幕。奥运会,已不仅仅是一场竞技体育的较量,也是一场文化艺术的盛会和举办国形象的综合展示。伦敦奥运会结束了,留给我们文化的思考还在继续。

一、奥运开幕式展历史文化

伦敦时间7月27日晚,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在主体育场“伦敦碗”上演。奥运会开幕式一向是主办城市向全世界推介其文化和历史的舞台,是一届奥运会最为重视的环节,伦敦奥运会也不例外。

(一)“激励一代人”的创意

1.回顾——北京

北京时间8月8号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开幕式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给观众带来了美仑美奂般的享受,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和世界元素的完美结合。开幕式通过卷轴画卷、活字印刷、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奥运五环、火炬环球传递、运动员脚印图画作品等世界元素的完美结合,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张艺谋和他的团队通过一张巨大的“纸”,向世界呈现一幅中国历史与文明的长卷。在“鸟巢”的中央,在声、光、电、火烘托的艺术氛围中,一幅气势恢弘的中华文化长卷贯穿开幕式始终,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悠久、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与勃勃生机,都通过这幅巨大的画卷集中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当一幅长卷徐徐展开的时候,现场的气氛达到高潮。在诸多文化奇观的视觉冲击中,在绚烂的色彩和声乐震撼中,人们获得了中华文化的艺术与美的享受,而这种效果的实现是建立在高科技手段基础上的。开幕式文艺表演过程中,无论是传统的中国卷轴,还是现代的立体五环图案,无不融合了众多高科技元素。在选择高科技作为表现手段时,在展现中华古老文明的同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人们展现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和结合。主题歌历来都是奥运会开幕式上浓重的一笔,中国男歌手刘欢和英国女歌手莎拉·布莱曼共同演唱的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更是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代表作。这首歌与整个开幕式的主题完全契合。北京奥运会的规模超出任何想象,它简洁、超常、令人惊叹。

2.今朝——英国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从莎士比亚到罗琳,从工业革命到社交网络,英国人试图通过三个小时的表演和狂欢说明:伦敦影响了,也将继续影响着世界。总导演丹尼·博伊尔在开幕式后接受采访时透露,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了他和他的团队巨大的压力,不过,也给了他另类的角度。

丹尼·博伊尔表示,奥运会开幕式规模一次比一次盛大,北京奥运会时达到了顶峰,“这让我们如释重负,我想伦敦可以呈现一个与众不同的开幕式”。曾执导《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博伊尔执导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充满了电影色彩。这台开幕式让人们领略了英伦三岛的“田园牧歌”,回顾了英国从工业革命走向强盛的历程,并将莎士比亚、“憨豆先生”、“007”、摇滚乐等经典的英国文化和影视艺术符号精彩重现。博伊尔认为,有北京奥运会在前,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不可能同样宏大,它体现了“英伦式的自省”。在历届奥运会开幕式最受关注的主火炬点燃这一环节,博伊尔和他的团队进行了精心的构想和设计。一是将主火炬的奥秘隐藏在每个代表团入场时携带的铜质花瓣里。子夜零时,象征200多个参赛国家和地区的铜花瓣依次燃起,最终汇成一个巨大的主火炬。这一创意主要源于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团队成员托马斯·海瑟威克。这位英国建筑师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的设计者。开幕式没有请明星大腕点燃主火炬,而是选择7名不满20岁的年轻运动员共同点燃主火炬。这一安排呼应了本届奥运会“激励一代人”的理念。从伦敦奥组委主席到英国首相,对主创团队这一想法都予以支持,这在以往“相当罕见”。3.展望——里约

伦敦奥运会的结束也意味着里约奥运周期的正式启动。4年后,热情的巴西人将为世人带来哪些惊喜?里约又将怎样呈现迷人风采?

一切始于闭幕式上的“里约8分钟”。利用短短的8分钟时间充分展示文化特色,是历届奥运会闭幕式上下一任主办国都要填写的答卷。性感火辣的桑巴舞毫无悬念地成为里约的文化符号,歌后玛丽莎·蒙特、超模亚历山大·安布罗休、球王贝利等轮番登场,将里约狂欢节带到了“伦敦碗”的舞台上„„正如“里约8分钟”艺术总监托马斯所说:“我们将流行文化融合在一起,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创造。”“里约8分钟”里包含的拉丁文化、非洲文化以及南美印第安文化元素,令人们期待里约奥运会或将为世界带来又一场别具特色的文化盛宴,也令世人感慨,再次为奥运会鸣响起跑枪声的依然是文化艺术。

除了展示巴西本国多姿多彩的文化,里约奥运会还肩负着另外一项神圣使命。3年前,巴西奥申委高喊“让奥林匹克首次来到南美”的口号,让里约热内卢最终战胜了芝加哥、东京和马德里,奥运会再次走进第三世界。里约竞选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在向世界传递一个信息:奥林匹克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作为奥运会在南美洲的首个举办地,里约承载的不仅仅是巴西人的梦想。

(二)北京写意,伦敦写实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具体负责人蒋效愚认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风格上完全不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风格是写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风格是写意,各有特色。1.写意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纸”,是由LED组成的147米长、27米宽的中心舞台,核心表演都在上面进行,这是历届奥运会科技含量最高的中心舞台,可升降、可平移,中国的高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令世界惊艳。《义勇军进行曲》犹自回荡耳畔,古筝悠扬之声响彻全场,一幅巨大纸轴徐徐打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此时正式开始。画卷流动着历史进程的符号,演员形体仿佛中国的水墨,在白纸上留下优美的图画,墨韵酣畅,洒脱写意。在这个长卷上,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尽情流淌出来,让世界度过一个目眩神迷的夜晚:无论是活字印刷的表演,还是孔子三千弟子的吟诵;无论是木偶京剧的喜悦之声,还是丝绸之路的艰辛之旅;无论是簪花仕女的优雅,还是击缶而歌的朴拙;无论是《清明上河图》的恢宏大气,还是“春江花月夜”的轻盈动人„„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以如此方式展现,让国人骄傲,让世界动容。

钢琴家郎朗和一个5岁女孩的钢琴演奏,将人们从文艺表演上篇《灿烂文明》带出,进入下篇《辉煌时代》。古老的画卷在无垠的星光中延展,寓意中国的今天道路更加美丽宽广。

演员们搭成一个“鸟巢”,放飞一只美丽的风筝。寓意天圆地方的太极表演,向世界展示着东方人的哲学理念——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此刻,正在画画的来自五大洲的儿童,将黑白画染成了彩色。

地下的舞台里升起一个巨大的立体“地球”,“鸟巢”碗边屏上,上万张儿童的笑容可亲可爱。场内2008柄小伞上,展露出孩子们的微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此得到完美的展示。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站在“地球”之巅,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放声高歌,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响起来。

演出并未到此结束。当来自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希腊的奥运代表团入场时,世界惊奇地发现:运动员把彩色的足迹留在了“纸”上!

在北京奥运会上,无数运动员把自己的足迹留在中国的长卷上。随着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入场,长卷变成了色彩斑斓的大地。

来自全球的运动员和现场的艺术家以及儿童们共同完成的这幅画,超越了绘画、超越了体育,成为2008年最盛大最感人的行为艺术!

2.写实

伦敦奥运会的点火方式突破了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的点火形式,没有主火炬塔,也没有安排最后一名主火炬手,而是选择了多名青少年共同点燃主火炬,主火炬由无数的火苗聚集而成,给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感觉,充满着奇妙的创意,同时又让人感觉离得很近,整个点火过程,一个惊喜套着一个惊喜。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英国味十足,一个多小时的表演时间,不仅让观众领略到英国的魅力,其工业革命的一段更是广场艺术的经典,从烟囱立起来,就抢占了三维空间,实物和声光电结合得相当完美。在表现形式上,他们采用了写实的方法,讲究戏剧性的质感,又独特地利用了“伦敦碗”这座体育场的空间,进行了精心设计,是一台非常出色的开幕式表演。

伦敦奥运会充分展示了英国文化的精华,在科技手段上也有一定创新。专程前来观摩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觉特效总监蔡国强,对开幕式中的“五环”展现方式印象深刻。在工业革命时代的“钢花飞溅”中,火红的“五环”徐徐升起。整个表演写实的手法,像是在一个电影拍摄场地上演的一场温情的故事。

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主任王宁在北京收看了电视直播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他认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充分运用了极具英伦特色的元素,展现了英国现代而有活力的新形象。钢铁锻造的五环会徽让人联想到英国的工业革命,由200多块铜花瓣组成的火炬独具匠心,向老运动员和场馆建设者致敬充满人文关怀,不选用知名运动员而选用几位青少年点燃圣火十分契合‘激励一代人’的口号,可以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规定动作’完成得相当好。”

(三)奥运场馆秀文化理念

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成为了世界体育场馆节能的典范,四年后的今天,节能环保已成为全世界倡导和努力的目标,在奥运场馆这项耗资巨大工程面前,人们依旧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今年伦敦奥运场馆的节能建设,伦敦的奥运场馆在节能减排建设方面究竟有哪些亮点呢?与我国的奥运场馆相比,谁在节能减排方面更胜一筹呢? 北京奥运场馆:已成为体育场馆节能典范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让所有中国人沸腾,对于奥运场馆的设计自然也是重中之重。事实证明,北京的奥运场馆在当时得到了世界性的一致赞誉,“美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赞誉来自它对绿色、科技和人文理念的充分渗透。北京奥运场馆融合了众多建筑节能上的创新和新能源的利用。例如我们“水立方”,可以通过雨水系统自动补充到场馆水体;加上场馆本身的“中水”处理系统,基本可以实现污水的“零排放”。我们的射击馆,采用了生态型呼吸式遮阳幕墙,可以实现对建筑通风换气的全智能自动控制,使室内冬暖夏凉,极大地减少了空调制冷和取暖的耗能。几乎每个奥运场馆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等各个环节,都贯穿了“绿色奥运”理念,场馆和相关设施严格执行节能环保设计标准,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利用、建筑节能、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据统计,北京奥运会实施了358个“绿色奥运”项目,包括新能源项目69项、建筑节能项目168项、水资源项目121项。奥运工程共建设了9个太阳能的热水系统。4个项目建设了地源热泵,3个项目建设了水源热泵,还有两个项目直接利用了地热。据北京奥组委环境工程部副部长余小萱介绍,在200万平方米的奥运工程中,有26.7%的面积将使用可再生能源等绿色能源。168个建筑节能项目所节约的能源,相当于每年减少2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北京奥运场馆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独具匠心,为体育场馆节能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并且已成为体育场馆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和样本。2.伦敦奥运场馆:可拆卸再利用成为场馆绿色环保最大亮点

此届的伦敦奥运场馆建设,可以说英国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线。在经济

低迷的背景下,英国政府选择了用最少的钱做最环保的奥运场馆。就这样,“临时化”的奥运场馆的设计理念出炉了。英国可持续建筑设计专家、伦敦奥运技术发言人朱利安萨瑟兰在阐述这一理念时说,设计绿色的可持续临时场馆,对他和整个设计团队来说都是一大新挑战。与永久建筑不同的是,临时建筑要坚持可持续原则,事先必须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筛选,要尽可能多地就地取材,尽可能少用建筑材料,尤其是要避免或减少使用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材料。从最初对奥运场地的土地调查、土壤污染净化,到临时场馆的设计,这一理念贯穿于伦敦奥运场馆的总体设计中。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内有主体育场“伦敦碗”、游泳馆、水球馆、篮球馆、自行车馆、小轮车馆、手球馆、曲棍球馆等8个比赛场馆。奥运会后,除“伦敦碗”、游泳馆以及巨型的轨道塔雕塑将成为伦敦的地标性景观以外,其余场馆要么“瘦身”改建,为周边社区所用,要么彻底拆除,将被拆除的8个临时场馆,占到14个新建场馆的大半。伦敦奥运场馆群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临时体育设施。而场馆内的设施,一部分据了解是北京奥运会场馆中的“旧货”,如临时座椅、围栏和简易房等,都是在赛前被运往伦敦奥运场馆进行再利用,不仅缩减了支出,也充分体现了英国对节能环保理念的重视。不得不说,伦敦奥运场馆在绿色环保方面的建设成为了奥运场馆建设有史以来的最高诠释。

所以,我们每一届的奥运赛场比拼的将不再是多么美观独特的建筑外观、多么高的工程造价,而是最大限度的节能环保和与智能化、人性化完美的结合。无论是英国的“伦敦碗”还是我国的“鸟巢”,都为这个世界呈现了精彩的节能环保理念,但它的节能之路还很漫长,让我们期待这四年一聚的奥运时刻“精彩”不断。

(四)奥运情结透文化参差

1.英伦音乐:一首歌的“软实力”有多大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曲《hey jude》引发“伦敦碗”8万人大合唱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满怀激情地唱出它,当电视机前的摇滚歌迷为它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生动地回答了一个问题:一首歌的能量有多大。《hey jude》说明,可能有204个国家的人认真听过并且会唱同一首英国摇滚歌曲。正如闭幕式艺术总导演加文所说:“音乐是英国近50年来最强大的文化输出。”这是一次形式简单又震撼人心的“软实力”展示,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英国人正试图告诉世界:伦敦音乐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着世界。作为一段时间以来的热门话题,有关伦敦奥运的文化元素及影响的各种讨论不绝于耳。从开始到结束,音乐元素贯穿伦敦奥运,闭幕式更成为一台大型音乐会,集中展示了古典音乐家埃尔加、摇滚乐队The Kinks、披头士乐队、电台司令乐队、谁人乐队以及“重组”亮相的辣妹组合等的30多首经典曲目,交响乐、乡村、摇滚等各类风格俱全。英国有着杰出的音乐传统,更可贵的是,其音乐产业坚持向青少年文化、流行文化、设计、艺术、时尚等领域汲取营养,并不断创造更新。

相比而言,同样拥有丰富文化的中国,在现当代文化艺术的呈现上目前还略逊一筹。事实上,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现当代文化特色已经引起国人的重视,但究竟选择何种文化、如何树立有代表性的现当代文化形象还需深思。英国人在展示和推广文化上的创意值得参考。

2.中国申诉:文化准备不足

伦敦奥运会被称为申诉最多的一次奥运会,反复出现的改判与争执令运动员和观众抱怨纷纷。不过,让国人感到困惑和奇怪的是,中国代表团前后两度申诉,无一次成功: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决赛,中国队金变银,裁判认为中国队员压线犯规,中国队申诉被驳回;女子链球决赛,张文秀铜牌被取消,中国队申诉也被驳回。对此现象,大多数国人怒火中烧,质疑裁判方“游戏规则随便改”,批评“申诉费”不合理。但其他国家的申诉结果却是:日本3次申诉、德国2次申诉成功率是惊人的100%,韩国队4次申诉成功率为50%。有媒体指出,中国之所以在“申诉战场”败北,语言沟通不畅是一大硬伤,体育官员缺乏话语权和没有申诉专员则是另外两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文化准备不足,已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软肋。与此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其他场合。比如,叶诗文遭外媒抹黑、羽毛球上演“争败”闹剧之后,中国体育代表团迟钝的反应显示出团队的危机公关能力尚待提高。当然,还有那个出现在伦敦媒体中心、令所有中国人感到尴尬的中文标牌:“中国的朋友们,请照顾一下伦敦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如果你们想拍他们的话,请提前询问他们,尊重一下他们的私人空间,谢谢你们。”尽管牌子很快被撤下,新闻中心主任也道了歉,但散发出来的误会并未消弭„„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摩擦的消除、误解的冰释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短几十年内,中国体育已从“东亚病夫”成为奥运奖牌大户,然而,我们的文化准备还远远不够,存在某种滞后甚至严重滞后的现象。何时该礼让、尊重隐私,如何去争取、捍卫荣誉,这些在赛场之外应该学习并掌握的“文化课”,本不该影响到赛场上的“分数”。

(五)人文关怀:精神超越奖牌

毋庸置疑,创造了44项新的世界纪录、打破了117项奥运会纪录的本届伦敦奥运会,很好地诠释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与此同时,人类精神的光辉与人文关怀也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美国短跑运动员米切尔在半途腿部骨折的情况下依然跑完400米接力全程;残疾运动员、南非“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凭借顽强的意志与健全人同场竞技;沙特女选手阿塔尔和沙希尔卡尼戴着头巾参赛,为奥运历史开启了新的一页„„直抵人们内心深处的一幕幕,充分体现了伦敦奥运会“激励一代人”的理念。

篇6:中英文化交流策划

中英文化交流中心是一个国际化、和谐化、科学化的,一个非商业、非营利机构。目的是加大中英两国人民的对方文化的了解,加强中英两国人民的交流,并为建设中英两国的长期友好关系而努力。

建立背景:

2006年英国成立“中英文化连线”,是由英国文化、新闻和体育部,英国外交部和英国文化委员会联合发起的,旨在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中英两国在外交、经济等领域的合作。

2008年5月,伦敦市政府专门撰写了一份长达43页的报告,总结了中国文化季活动的经验,并指出这些经验将为2008年的伦敦中国文化展示活动奠定基础。

我们准备在以下方面展开工作:

1.文化

2.历史

3.饮食(饮食文化、酒文化等)

4.艺术(音乐、电影、戏剧、)

5.教育

6.政府链接(中国——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伦敦)

7.文化、物质遗产

8.慈善机构

9.妇女、儿童群体

10.科技交流

我们准备建立以下档案

1.2.3.4.网站图书馆 小型展览馆 画廊 电子数据库(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我们为中英文化交流已经开展的工作:

1.2.3.4.5.英文网站电子杂志烟台、蓬莱的经济调查投资报告 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留学英国 教育方面(蓬莱的中英合作办学)

Scheme for Sino-Britain Cultural Exchange Center

Sino-Britain Cultural Exchange Center is a non-commercial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which is national, harmonious and scientific.Its aim i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strengthen people’s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make efforts to construct long-term friendly Sino-Britain relationship.Establishment background:

In 2006, Britain set up Sino-Britain Cultural Link.It was co-originated by Britain Culture, News and Physical Ministry, Britai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Britain Culture Association, aiming at promoting Britain and China’s cooperation in diplomacy, economy and other fields.In May, 2008, London government specially composed a 43-page report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China Culture Seaso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is experience would establish foundation for London China culture exhibition.We are going to develop our work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Culture

2.History

3.Diet(diet history, wine history…)

4.Arts

5.Education

6.Government Link(China—England, Scotland, Wales, London)

7.Cultural and material heritage

8.Charity organization

9.Female and children group

10.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We are going to set up the following files:

1.Website and library

2.Small-size exhibition site

3.Gallery

4.Electron data base(history information, history pictures, maps, document materials…)

We have done for Sino-Britain Cultural Exchange:

1.English website

2.Electron magazine

3.Economic research and investment report of Yantai and Penglai

4.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students’ overseas study in Britain

上一篇:窃读记获奖教案下一篇:福建旅游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