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

2024-06-13

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通用6篇)

篇1: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

《云南省动物防疫条例》已由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3年11月28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3年11月28日

云南省动物防疫条例

(2003年11月28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活动。

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经检疫合格作为食品的动物产品,其卫生检验和监督,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负责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应急预案,做好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时,负责发布封锁令,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

动物防疫经费应当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监督。乡级动物防疫机构在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指导下,做好本辖区内的动物防疫与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根据实际需要,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可以在省际间通道口设立派出机构或者派出人员实施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可以在动物、动物产品交易市场设立派出机构或者派出人员实施动物防疫监督检查。

公安、卫生、工商、环保和交通运输等部门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做好动物防疫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动物防疫机构应当宣传动物防疫科学知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动物防疫水平,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第六条

因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依法进行强制免疫、强制检疫、强制封锁、强制扑杀、强制消毒等措施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

第二章 动物疫病预防

第七条

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预防,由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强制免疫动物疫病病种名录提出计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保证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所需药品、生物制品和有关物资的储备。

免疫所需疫(菌)苗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组织供应,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组织供应。

第九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对动物疫病实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逐级上报;发现人畜共患疫病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动物疫病的监测办法由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条

动物疫病预防实行免疫证、卡、免疫标识和免疫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

动物、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垫料、包装物在装前卸后,托运人或者承运人应当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请消毒。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消毒后,应当出具消毒证明,并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收取消毒费。

托运人或者承运人发现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时,应当及时就近向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并按照其指定地点卸下,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弃置、剖检。

第三章 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

第十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动物疫情,由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公布。

第十三条

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或者二类、三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流行时,当地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先行组织采取隔离、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紧急措施;当地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确定疫点、划定疫区和受威胁区。

需对疫区实行封锁的,应当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和通报毗邻地区。封锁令包括封锁的范围、时间、对象、措施等内容。

发布封锁令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封锁、控制、扑杀、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措施,迅速扑灭疫病。

第十四条

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应当对封锁区采取下列措施:

(一)将封锁令的内容公布告知封锁区内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禁止所有易感染的和与所发生动物疫病有关的动物、动物产品的交易;

(三)禁止染疫、疑似染疫和易感染的动物、动物产品流出封锁区;禁止非封锁区的易感染动物进入封锁区;

(四)对疑似染疫的动物进行隔离检疫,确诊后根据病种分类,采取扑杀或者紧急免疫接种等措施;对易感染的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并圈养或者在指定地点放养;对役用动物限制在封锁区内使用;

(五)组织畜牧兽医、公安、卫生、工商、环保等有关部门、单位对染疫、病死动物及易感染同群动物进行扑杀、销毁和无害化处理;

(六)在进出封锁区的交通要道设立有明显标志的临时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点,并配备消毒设施;

(七)对进出封锁区的人员、运载工具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和采取其他限制措施;

(八)对封锁区内的动物运载工具、用具、圈舍、场地以及动物粪便、垫料和受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理。

对封锁区采取的扑杀、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应当符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第十五条

实施强制扑杀给动物饲养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第十六条

疫区内最后一头(只)染疫、疑似染疫的动物被扑杀或者死亡后,经过该疫病的一个最长潜伏期以上的监测,未再出现染疫动物,经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确认合格后,报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解除封锁,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和向毗邻地区通报。

第十七条

受威胁区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和个人采取紧急预防措施,其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密切监视疫情动态。

第四章 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

第十八条

动物、动物产品在运输、出售前,货主应当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报产地检疫。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申报后,应当按照有关动物产地检疫的规定,及时派人到现场检疫。检疫合格的,出具检疫证明,加盖验讫印章或者加封验讫标志;检疫不合格的,由货主在动物检疫员监督下作防疫消毒和其他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予以销毁。

没有免疫标识或者免疫标识不符合规定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不得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种用、乳用、役用、医用动物和运出县境的动物、动物产品除作临床健康检查外,必要时还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进行实验室检验。

第十九条

动物、动物产品在县内经营的,须有产地检疫证明;出县境批量运输的,须凭产地检疫证明到所在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换取出县境检疫证明。

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中转出县境的,托运人必须提供始发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开具的出县境检疫证明方可托运;承运人必须凭出县境检疫证明方可承运。

第二十条

跨省或者省内跨县引进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和种蛋的,应当经省或者引进地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所属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批,并经输出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启运;到达输入地后,应当向输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检。引进的种用动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输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隔离饲养,确定无传染病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一条

动物的屠宰检疫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

进入屠宰场所、肉类加工厂屠宰的生猪等动物,应当具有合法的免疫标识、检疫证明,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动物检疫员验证查物和临床检查健康后,方可屠宰。

屠宰后的动物产品,经检疫合格的,出具检疫证明、加盖验讫印章或者加封验讫标志,准予运出屠宰场所,未经检疫的不准运出屠宰场所;检疫不合格的,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

超市、宾馆、饭店及其他单位出售动物、动物产品时,应当出示动物、动物产品检疫证明,并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 动物防疫监督

第二十三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依法开展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动物防疫监督工作人员经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行政执法证后方可上岗。

第二十四条

动物防疫监督工作人员执行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监督任务时,应当佩戴标志,出示执法证件,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第二十五条

动物防疫监督工作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隐瞒和延误疫情报告;

(二)不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进行动物防疫监督、检疫、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三)对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或者加盖(加封)验讫标志;

(四)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而不出具检疫证明、不加盖验讫印章或者不加封验讫标志;

(五)转让他人使用检疫证、章、标志;

(六)违反国家、省的规定收费和罚款。

第二十六条

动物防疫监督工作人员执行公务进入饲养、生产、经营动物、动物产品的场所依法进行采样、留验、抽检以及查阅、复制、拍摄、摘录、登记保存相关资料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动物防疫监督工作人员应当保护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商业秘密。

第二十七条

动物防疫监督工作人员在依法检查动物、动物产品时,发现无合法的检疫证明、消毒证明、免疫标识的,应当实施补充免疫、补充检疫或者补充消毒,并按照国家规定收费。

发现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动物产品时,应当立即隔离、封存、留验或者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转移、出售。

第二十八条

动物饲养场、屠宰厂、肉类加工厂和其他定点屠宰场(点)等单位,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取得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发放的《动物防疫合格证》,并按照规定范围从事饲养、生产和经营活动,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

从事动物诊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发放的《动物诊疗许可证》,并按照规定范围从事诊疗活动,履行有关动物防疫义务。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由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未出售的免疫用疫(菌)苗和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责令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影响,进行无害化处理;情节严重的,并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不申报产地检疫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并处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三十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动物防疫监督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和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因违法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由动物防疫监督工作人员所在单位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责令补检,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引起动物疫情的,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造成疫情扩散的,责令承担处理疫情的直接费用,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五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由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吊销《动物防疫合格证》或者《动物诊疗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转让、涂改、伪造《动物防疫合格证》、《动物诊疗许可证》、动物检疫验讫印章和标识的,由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收缴证件、印章和标识;对涂改、转让证件、印章和标识的,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伪造证件、印章和标识的,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超过三万元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和阻碍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强制进行无害化处理,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对违反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行为,乡级动物防疫机构可以实施警告、对公民给予一千元以下,对法人和其他组织给予一万元以下的处罚。

乡级动物防疫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在七日内报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备案。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所称的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本条例所称动物产品,是指动物的生皮、原毛、精液、胚胎、种蛋、鲜奶以及未经熟制的肉、脂、脏器、血液和未经加工的绒、骨、角、头、蹄、尾等。

本条例所称动物防疫,包括动物疫病的免疫、监测、检验、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等综合性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的活动以及对动物、动物产品生产、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检疫。

本条例所称经营,包括动物、动物产品的收购、屠宰、加工、仓贮、运输、出售和利用动物进行展览、演出、比赛等活动。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1996年9月25日云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云南省动物检疫和卫生监督条例》同时废止。

篇2: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

(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 第三章 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四章 动物诊疗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以及实验动物的预防免疫,适用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 本市动物防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全程监管、重点控制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责、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统一领导,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按照职责将动物疫病的预防、监测、控制、检疫、监督管理以及动物疫情应急处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明确专门人员协助做好本辖区内的动物强制免疫、动物疫病监测、重大动物疫情控制和扑灭等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本辖区内的动物防疫工作,督促和引导村民、居民依法履行动物防疫义务。

第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区、县人民政府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动物防疫工作需要,在乡镇或者特定区域派驻基层兽医机构,在村、社区设置村级动物防疫员、社区动物防疫协管员。

卫生、园林绿化、水务、环境保护、市政市容、食品药品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等行政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动物防疫相关工作。

动物防疫工作职责不明确的,由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及时提出建议,报请市人民政府确定;在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前,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先行承担有关动物防疫工作职

责。

第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技术工作。未设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区、县,区、县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其他专业机构承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等技术工作。

第七条 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诊疗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做好动物疫病的预防、报告、控制等工作,降低动物疫病发生风险,防止疫情扩散。

第八条 动物防疫相关行业协会应当承担行业自律责任,根据章程指导、规范和监督会员依法从事动物、动物产品生产经营等活动,推进行业诚信建设;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营销、培训等服务,参与制定、修订生产和服务标准,向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行业协会的支持、指导和服务。

第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保险机构开发动物疫病保险产品,逐步扩大承保的动物疫病种类和

范围;鼓励动物养殖者参加动物疫病保险,减少动物疫病造成的损失。

第十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对在动物防疫工作、动物防疫科学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举报属实,为查处动物防疫重大违法案件提供关键线索或者证据的举报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

第十一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兽医、卫生、园林绿化、水务等行政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建立健全统一的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及时互相通报信息。

市和区、县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卫生、园林绿化等行政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加强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外来动物疫病防范等方面的合作。

第十二条 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组织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因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需要采集样品的,应当按照规定标准给予动物养殖者动物应激损失补偿。

第十三条 本市建立动物疫病状况风险评估制度。市和区、县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

构根据国内外动物疫病发生规律、流行趋势和动物疫病监测结果,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开展动物疫病状况风险评估,并向有关部门及时通报评估结果。

第十四条 动物疫病状况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程度动物疫病发生风险的,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发出动物疫病风险警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动物疫病状况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情况紧急、可能引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需要实施隔离、紧急免疫接种等临时控制措施。必要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实施责令暂停购进相关动物和动物产品、限制相关动物和动物产品移动等临时控制措施。重大动物疫情风险消除后,应当及时解除临时控制措施。

第十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按照规定分别报国务院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市和区、县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不同动物疫病病种及其流行特点和危害程度,分别制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实施方案。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重大动物疫情防控需要,适时启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防治规划,有计划地控制和净化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

和人体健康的重点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

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制定本市动物疫病净化计划,建立动物免疫退出和动物疫病传播阻断机制,支持企业通过开展生物安全隔离区、无特定动物病原场群建设,实施对动物疫病的区域化管理,控制和净化重点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

第十七条 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本市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区、县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市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施方案。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本辖区内的动物饲养者做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

第十八条 动物饲养者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

动物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配备动物防疫技术人员,实施免疫接种,做好免疫记录,建立免疫档案;不具备自行实施免疫接种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区、县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基层兽医机构申请强制免疫接种服务。

第十九条 本市对犬只实施狂犬病强制免疫。犬只养殖场配备的动物防疫技术人员应当为饲养的犬只实施免疫接种。其他犬只饲养者应当到区、县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狂犬病免疫点对犬只进行免疫接种,并按照规定支付免疫费用。

犬只接受狂犬病强制免疫接种的,取得狂犬病免疫证明、标识。狂犬病免疫标识由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制。

犬只饲养者携带犬只在户外活动,应当为犬只佩戴狂犬病免疫标识;犬只饲养者不得携带未佩戴狂犬病免疫标识的犬只在户外活动。

第二十条 禁止在有形市场现场销售活畜禽,宠物市场除外。

禁止携带活畜禽乘坐公共电汽车、轨道交通车辆、道路客运车辆等公共交通工具,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携带训练合格的导盲犬等工作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受本条第二款规定的限制。

第二十一条 下列动物、动物产品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掩埋、弃置:

(一)病死、死因不明的动物;

(二)动物诊疗、教学科研活动中死亡的动物;

(三)染疫的动物和动物产品;

(四)经检验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动物和动物产品;

(五)宠物尸体;

(六)其他可能造成动物疫病传播的动物和动物产品。第二十二条 动物、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是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

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规划、环境保护等行政部门编制动物、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建

设实施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建设动物、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

本市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动物、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向社会提供无害化处理服务。

第二十三条 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动物、动物产品的收集、运输、处理以及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的运行维护、财政支持等办法,由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市政市容、环境保护、水务、园林绿化等行政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四条 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养殖场、养殖小区、动物隔离场应当具备符合规定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并保证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正常运转,对自身产生的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如实记录无害化处理情况。

无害化处理记录应当至少保存2年。

第二十五条 动物、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的选址,应当避开饮用水水源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居住区等区域。

第二十六条 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动物、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技术通则,为动物、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提供技术指导。

第二十七条 动物饲养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为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

(二)保证动物达到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

(三)对患病动物进行必要的治疗;

(四)不遗弃饲养的动物。

市公安机关依法设立犬类留检所,负责收容处理犬只饲养者放弃饲养的犬只、被没收的犬只和无主犬只。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根据需要可以自行设立或者委托有条件的社会机构设立犬只以外的动物收容场所或者暂存场所,实施犬只以外动物的收容。

第二十八条 因依法实施强制免疫造成动物应激死亡,以及在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的动物、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家和本市的规定给予补偿。

第三章 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二十九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特定区域或者场所设立官方兽医室,派驻官方兽医。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聘用兽医专业人员作为签约兽医,协助官方兽医实施动物检疫技术工作。

官方兽医出具检疫证明,并对检疫结论负责。第三十条 本市对猪、牛、羊、鸡、鸭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农村地区自宰自食的除外。

猪、牛、羊、鸡、鸭定点屠宰加工场所应当符合行业发展规划和动物防疫条件,并取得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定点屠宰证。

前款规定以外动物的屠宰加工场所,应当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并在屠宰前向区、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第三十一条 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兽药残留、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检测,并如实记录检测结果。检测结果记录应当至少保存2年。

第三十二条 从事动物收购、销售、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所在区、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备案。

从事动物产品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记录动物产品的产地、生产者、检疫证明编号、购入日期和数量等事项。记录应当至少保存2年。

第三十三条 集中交易市场或者庙会、游园会、展销会等场所内有动物、动物产品经营的,或者提供出租柜台供经营者从事动物、动物产品经营的,市场开办者、活动主办者或者柜台出租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配备专职人员,指导并督促入场经营者落实动物防疫责任;

(二)建立场内动物、动物产品经营者档案,记录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等信息;

(三)对入场销售的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查证、验章、验物;

(四)根据需要配备动物产品检验、冷藏冷冻等设施设备。

动物、动物产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公示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信息、产地信息。

第三十四条 冷库经营者在动物产品入库时应当查验、留存检疫证明,记录动物产品的产地、生产者、检疫证明编号、入库日期和数量等信息。

动物产品出库时,动物产品经营者应当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换发检疫证明;动物产品出库后,冷库经营者应当保存原检疫证明和相关记录至少2年。

第三十五条 动物展览、演出和比赛等活动的主办者,应当提前60日向活动举办地的区、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隔离检疫。

第四章 动物诊疗

第三十六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公示动物诊疗许可证和执业兽医资格证书原件、监督电话;

(二)建立符合规定的病历、处方、药品、手术、住院等诊疗管理制度;

(三)保存动物诊疗病历、处方、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等资料至少3年;

(四)执行有关防止动物疫病医源性感染或者扩散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

(五)按照规定对动物诊疗活动中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

处理;

(六)聘用注册或者备案的执业兽医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动物诊疗机构兼营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宠物美容等项目的区域与动物诊疗区域,应当经过物理分隔、独立设置。

第三十七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部门或者人员承担诊疗活动中与动物疫病医源性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的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动物疫情报告和医疗废物处置等工作。

第三十八条 动物诊疗机构不得从事动物交易、寄养活动。

第三十九条 从事动物寄养活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兽医专业技术人员;

(二)有相应的消毒、废物处理或者暂存设施设备;

(三)有与其服务规模相适应的隔离饲养器具和动物活动空间;

(四)有完善的动物防疫管理制度。

第四十条

执业兽医不得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动物诊疗机构执业,但参加动物诊疗机构间的会诊、支援、应邀出诊、急救除外。

执业兽医从事动物诊疗活动,应当佩戴载有本人姓名、照片、执业地点、执业等级等内容的标牌。

第四十一条 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执业兽医

考核和培训计划,对执业兽医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进行定期考核,为执业兽医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

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相关机构或者组织承担执业兽医考核、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工作。

聘用执业兽医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保证所聘用的执业兽医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时间。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动物防疫队伍,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动物防疫及其监督管理的保障水平。

第四十三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开展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应当统一着装、佩戴统一标志,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第四十四条 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开展信息共享、全程追溯、技术协作等合作,并根据需要对进京动物、动物产品的外埠供应基地提供动物防疫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四十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本市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等企业在外埠建立稳定的动物、动物产品供应基地,保障输入本市的动物、动物产品安

全。

第四十六条 经公路运输动物、动物产品进入本市的,承运人应当在市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的检疫通道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按照规定实施查证、验物、签章和车辆消毒。

动物、动物产品经铁路、航空运输进入本市的,承运人应当提前通知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通知,应当及时实施监督检查。

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经市公路管理机构许可,可以在本市检疫通道以外的乡级以上公路的市界道口设立动物、动物产品运输禁行标志。

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监督货主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一)发现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的;

(二)发现运输过程中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情况紧急,需要对前款规定的动物、动物产品立即处理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组织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所需费用由货主承担。

第四十八条 本市建立动物防疫信息平台,统一归集、公布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诊疗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运输、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涉及食品安全的,纳入本市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系统。

第四十九条

禁止转让、伪造或者变造检疫证、章、标志或者畜禽标识。

禁止使用伪造、变造的检疫证、章、标志或者畜禽标识;使用伪造、变造的检疫证、章、标志或者畜禽标识的,视同未经检疫。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违法履行、不履行或者不当履行行政职责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给予行政问责和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不执行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隔离、紧急免疫接种等临时控制措施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代作处理,所需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未对犬只进行免疫接种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代作处理,所需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可以处1000元以下罚款;未对犬只进行免疫接种给他人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犬只饲

养者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在有形市场现场销售活畜禽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经营的活畜禽和器具,可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未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代作处理,所需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养殖场、养殖小区、动物隔离场未能保持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正常运转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撤销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可以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养殖场、养殖小区、动物隔离场未保存相关记录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未取得定点屠宰证擅自屠宰猪、牛、羊、鸡、鸭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予以取缔,没收动物、动物产品、屠宰工具和设备以

及违法所得,并处货值金额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对单位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款规定,未在屠宰前申报检疫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给予警告,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责令停产停业:

(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进行兽药残留、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检测的;

(二)不具备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条件,从事动物寄养活动的。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从事动物收购、销售、运输的单位和个人未备案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涉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一)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从事动物产品经营的单位和个人未记录、保存相关事项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冷库经营者未查验、留存、保存相关证明和记录的。

第六十条 市场开办者、活动主办者或者柜台出租者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涉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举办动物展览、演出和比赛等活动未申报隔离检疫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责令停止本次活动;活动已经结束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责令停业,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动物诊疗许可证;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该动物诊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动物诊疗机构从事动物交易、寄养活动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的,责令停业;情节严重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动物诊疗许可证。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执业兽医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动物诊疗机构执业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处

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的,由注册或者备案机关收回并注销执业证书。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执业兽医从事动物诊疗活动未佩戴标牌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运输动物、动物产品未经市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的检疫通道进入本市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处承运人每车次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转让、伪造或者变造检疫证、章、标志或者畜禽标识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没收违法所得,收缴检疫证、章、标志或者畜禽标识,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其他法律、法规规定有法律责任的,按照其他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八条

篇3: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

1 河北省目前防疫体系下动物疫病发生情况分析

1.1 各类主要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动物疫情直接反映了防疫体系建设是否完善, 河北省1999—2007年间对口蹄疫、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 (一类动物疫病) 控制比较有效, 口蹄疫仅在2005年有发生, 相关部门采取了扑杀措施并使病情得以迅速控制, 2006、2007年未出现;禽流感持续了两年 (2005—2006) 扑杀和发病、死亡数量同时增加;而对于非人畜共患的一类动物疫病, 如新城疫、猪瘟控制效果略弱于前两种, 尤其是新城疫2004—2007年持续发生。对二类动物疫病的控制略微放松。禽霍乱、鸡马立克氏病发病率较高, 持续时间较长;另外, 布氏杆菌病、猪肺疫、猪丹毒等影响也较大, 虽然数量明显小于上述两种疫病, 但相对于禽类, 生猪价值大、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决定了该类动物疫病的重要性。

河北省1999—2007年间新出现动物疫病主要有禽流感、猪蓝耳病、狂犬病三种, 其中, 猪蓝耳病持续时间最长并且没有采取扑杀, 但从影响程度上看, 2006年上半年全国范围暴发的猪蓝耳病进一步推动猪肉价格上涨, 并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猪蓝耳病等二类动物疫病的发生也不容忽视。

1.2 动物疫病发生趋势分析

根据《兽医公报》1999.9—2008.1期数据整理、《中国畜牧业年鉴》2000—2005年以及中国农业年鉴2006, 利用公式:

死亡率=年死亡动物数/年末动物存栏量;发病率=发病动物数/年末动物存栏量

计算出1999—2005年河北省动物疫病发病率、死亡率, 结果见表1。

(1) 以2002年为分界点, 分为两个阶段。1999—2002年, 发病率、死亡率均成下降趋势;2002—2005年, 均成上升趋势, 发病率2000年出现高峰达12.99/‰, 整体波动较小。

第一阶段 (1999-2002年) , 动物发病率自1999年的3.04/‰, 下降到2002年的0.02/‰;但死亡率自2000年到2002年呈略微上升趋势, 从4.87%上升到2002年的8.27%, 整体上从1999年的32.86%下降到2002年的8.27%。

第二阶段 (2002—2005年) , 发病率自2002年的0.02/‰上升到2005年的1.61/‰, 死亡率除2003年的小幅回落外, 由2002年8.27%上升到2005年的59.99%, 增幅较大, 并且2005年的死亡率达59.99%, 明显高于国际死亡率小于50%的要求。上升原因主要是新增动物疫病种类以及原有动物疫病种类难以控制导致, 充分说明近几年重大动物疫病暴发流行具有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控制扑灭困难和经济损失大的特点。

(2) 除了2000年发病率突然上升外, 1999—2005年间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波动幅度较小, 说明防疫体系建构及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稳定中又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第二阶段) , 说明防疫体系任务仍然艰巨, 并有待调整, 以适应新的动物疫病发生形式。

(3) 根据表1统计数据的相对量可知, 2006年、2007年的动物发病率、死亡率还会上升, 表明动物疫病控制任务更为艰巨。

3 河北省防疫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对河北省防疫体系以及动物疫病现状的分析表明, 对于原有疫病, 河北省现有防疫体系比较有效, 而对于目前自2002年动物疫病种类以及发生数量明显增多的趋势, 必须要有所改善。结合表1中数据, 以及2007年6—8月我们对河北省邢台、保定两个市 (区) 的调查, 发现防疫体系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兽医体制改革带来的防疫员待遇问题有待妥善解决

自2005年10月份开始,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实行了“以钱养事”机制。省、市、县兽医机构的人员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 行政人员年均在1.2万元左右, 事业人员在0.8万元左右。市、县级事业编制人员经费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动物检疫收费 (按比例返还) 。而非编制人员以及采编后兽医待遇问题是各地防疫体系建设难点。

目前河北省全省有48%的县 (市、区) 将村级动物防疫协助员的误工补贴经费列入了县级财政预算。按照规定, 秦皇岛、邯郸、唐山三个市的补贴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1 000元、1 200元、1 200元, 市、县承担比例为1∶1。然而根据2006年河北经济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显示, 以上三个城市GDP及人均GDP均处于河北省中上等水平, 其他城市的经济能力将更为有限。访谈过程中了解到, 防疫员的津贴主要是从疫苗注射上收取, 财政补贴力度较小, 所调查某县级市领导表示:“税费改革之后, 疫苗注射费的收取存在很大困难, 防疫员的津贴问题很难解决, 2006年的工资到现在 (2007年8月份) 还没发放, 严重影响了防疫员工作积极性”。

3.2 现行兽医管理体制弊端导致检疫工作低效

我国现行兽医管理体制和动物防疫体系, 基本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起源, 到70年代中期建立, 之后虽经近年来的历次改革, 但兽医管理主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现行的动物防疫工作基本由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和辅助行政管理的各级事业单位为主承担。疫情监测、疫情诊断等技术支持体系近几年虽然得到很大发展, 但基本上都隶属于各级动物防疫事业单位, 没有形成独立体系。兽医管理体制以及防疫体系隶属于各级动物防疫事业单位的特点导致兽医不能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全程、有效监督。

河北省日常防疫、检疫中存在着检疫是否存在规定疫病层面, 并且没有建立起兽药及有害化学物质检测方法。检疫对象包括出栏动物和市场上出售动物产品。养殖户有生猪要出栏时会报检, 不合格或者漏检的会对其进行补检, 以发放上述三种证明。根据对兽医主管部门领导的访谈, 检疫工作的实施比较被动, 养殖户不主动把生病的动物带过来检查, 生病、死亡的动物都自行处理 (卖掉) 。对动物产品的检疫主要是通过对市场上动物肉、餐馆卫生检查进行, 对不卫生的动物产品进行销毁处理。同时, 县级畜牧兽医部门的机器检测设备利用率小于10%, 基本闲置, 临床经验是检疫工作实施的重要依据, 而对于表1中的新发动物疫病, 这显然不够。

3.3 防疫监督实施过程中, 缺乏养殖户的配合

监督工作主要是对防疫工作的正面规定和管理以及对违法活动的行政处罚。有效的动物疫病监督体系应该是科学的流行病学监督。学者J.Mariner针对埃塞俄比亚牛瘟, 通过对不同程度的监督免疫进行前期经济学分析, 认为有效监督结合流行病学目标性检疫计划似乎能够有效消灭埃塞俄比亚的牛瘟。

根据调查, 河北省部分地区对规模养殖户的监督不够, 存在规模养殖户和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以及当地兽医脱节现象。饲料、兽药销售者是规模养殖户的信息搜集主要渠道, 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养殖小区以及规模养殖户缺乏有效监督手段, 存在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瞒报现象。口蹄疫只有2005年发生, 但在调查过程中, 养殖农户透露2006年下半年奶牛养殖小区内有口蹄疫 (疑似) 发生, 持续了2个月, 并且相邻地区也有发生, 可见现实存在重大动物疫病瞒报现象。至于不上报的原因, 养殖户表示主要考虑上报后扑杀以及牛奶销售损失问题。并且, 养殖小区管理者也由于考虑到小区建设问题没有上报。说明防疫工作的实施中, 养殖户的配合积极性不够。这是防疫工作的空白点。

4 结论及建议

河北省历年疫情分析表明防疫体系对疫病的控制整体较为有效, 日常防疫监督工作的实施以及防疫员待遇问题又暴露了河北省防疫体系存在兽医制度、补偿机制以及对农户的激励机制效果不佳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以下建议。

4.1 建立完善兽医工作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兽医体制改革在精简兽医机构, 提高兽医机构效能的同时, 带来的退休兽医养老问题、非在编防疫员待遇问题要求有效解决。虽然在2005年发布的《国家关于推进兽医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兽医体制改革中分流出来的兽医人员依法纳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参保的分流人员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其社会保险关系调转手续, 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 但地方政府受财力限制, 难以妥善解决该问题。导致公共职能偏废成为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具体表现为政府筹资职能缺位 (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投入总量不足, 且投入方式低效) 和管理职能缺位 (政府允许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金自筹的财政管理机制, 使有偿服务成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重点) 。明确政府职能保障公共产品的供给, 完善兽医工作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合理解决从事防疫工作人员待遇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4.2 推行官方兽医制度

河北省基层动物疫病控制工作中监督工作低效, 检疫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兽医管理体制隶属于地方事业单位, 缺乏独立性, 同时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利益, 难免会隐瞒动物疫情, 这导致动物疫病控制工作缺乏系统性, 需要建立起权威、相对独立的官方兽医制度, 对动物卫生工作实行全程监控, 以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有效控制传染性动物疾病传播。这对于临近北京、天津等各大城市的河北来说, 更为重要。

4.3 完善疫病损失补偿机制, 激励农户积极配合行为

动物疫病防控的过程是政府和农户双方配合的结果, 养殖户的积极配合行为能有效帮助控制动物疫病。农户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 自身的风险规避策略具有个体有效但社会低效的特性。通过对部分地区规模养殖户的访谈, 养殖户在考虑生病、死亡动物的处理方式时, 首先考虑的是动物残值问题, 衡量卖掉动物的收入和扔掉或者由政府来捕杀所给的补贴之间的关系, 即使假设存在养殖业保险, 也在权衡保额和生病动物的残值间的大小关系, 这进一步证明了农户风险处理策略具有理性的论断。养殖户较少考虑重大动物疫病的社会影响。

篇4: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

我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托,就《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动物防疫工作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畜牧业健康发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我省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流通格局复杂,畜禽等动物养殖品种多样,生产经营主体多元,传统的散养、小规模养殖方式与现代的规模养殖方式并存,动物防疫任务面广量大。同时,近年省外调入动物及动物产品数量大、来源广,经营渠道和中转环节多,特别是活畜禽调运流通频繁,年调入生猪500多万头,家禽8000多万羽,牛羊150多万头,防堵动物疫病传入任务艰巨。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动物防疫执法依据、管理格局等已经发生重大变化,2005年由省政府颁布实施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与上位法不相适应,适时制定条例对依法加强我省动物防疫工作十分紧迫和必要。

二、条例草案起草过程

自实施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以来,省政府十分重视和关注动物防疫的法制建设,省农业厅、省畜牧兽医局着手开展条例起草的准备工作。2010年,省人大常委会将《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列入了地方立法计划,全面启动立法程序。2010年2月,省人大农委牵头召开条例起草工作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成立了由省人大农委主任委员任组长,省人大法工委、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卫生厅、省公安厅、省畜牧兽医局等单位相关人员组成的起草工作小组,确定了立法工作总体计划,明确了立法指导思想、重点内容和基本框架,着手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3月中旬,省人大农委赴山东、湖南等省学习考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以及地方动物防疫立法情况。3月底,条例草案初步形成。4月份,起草工作小组就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以及动物、动物产品流通监管等重点问题赴上海市以及嘉兴市南湖区等地调研考察;同时就条例草案向全省农业系统征求意见,共征集各类意见建议100多条。5月-6月,省人大农委赴衙州、金华等畜禽主产区进行调研,在两市及其重点县(市)分别召开有关部门座谈会和乡镇政府、畜牧兽医人员、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检疫人员等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起草工作小组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多次研究修改。7月份,省人大农委就条例草案组织法律、行政、科研、教育、经济等方面有关专家进行了论证。8月上旬,省人大农委召开座谈会,征求省级有关部门意见,根据部门意见,起草工作小组对条例草案作了进一步研究和修改。8月中旬,条例草案送省政府办公厅征求意见。9月7日,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草案及说明进行了审议,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

三、条例草案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条例草案分为总则、动物疫病的预防、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理、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动物疫病的可追溯管理、病死动物和病死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动物和动物产品调运的防疫监督、法律责任以及附则等九章,共六十七条。现就几个主要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政府和有关部门动物防疫职责。根据国务院有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的总体原则,条例草案“总则”一章中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职责,完善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的动物防疫职责。为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妥善应对重大动物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有效履行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职责,草案“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理”一章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应急预案、应急指挥机构、应急处理预备队建设以及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处理等职责作了具体规定。在“附则”一章中对水生动物防疫工作作了规定。

(二)关于动物疫病的可追溯管理。动物疫病可追溯管理是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性工作。为此,条例草案专门设立了“动物疫病的可追溯管理”一章。进一步明确了动物饲养者建立养殖档案、畜禽标识制度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经营者建立经营台账的义务,明确专门从事动物收购销售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进行工商登记等要求。同时,针对流通环节已经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多环节分销监管这一难点问题,条例草案对县(市)境内分销与跨县(市)境调运监管制度作了规范,规定对县(市)境内分销动物、动物产品实行信息追溯凭证制度,对跨县(市)境继续调运动物实行重新申报检疫制度,对跨县(市)境继续调运动物产品实行换取检疫证制度。为确保动物、动物产品信息追溯凭证制度有序实施,对违规提供信息追溯凭证等行为设置了法律责任。

(三)关于病死动物和病死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和病死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事关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依法加强无害化处理工作十分紧迫。为此,条例草案专门设立了“病死动韧和病死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一章,重点明确了各级政府以及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动物交易市场和屠宰加工厂(场)在无害化处理中的具体职责;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病死动物和病死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和处理设施建设纳入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组织建设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制定管理办法。基于省政府有关富春江漂浮死猪防控职责分工和工作实践,明确了无害化处理应当按照属地管辖、部门监管、业主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以及管理相对人共同落实的职责要求,设置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与政策性农业保险挂钩的制度,以促进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的完善。同时,建立病死动物和病死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责任制度、重点场所巡查制度和举报奖励制度,督促有关单位和个人履行无害化处理职责。

(四)关于动物、动物产品流通防疫监管。鉴于我省调入动物、动物产品量大面广,流通环节动物疫病传播风险较大的现实,条例草案根据动物防疫法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的原则规定,在总结执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浙江省动物和动物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的实践经验,借鉴上海市、北京市的相关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调入动物、动物产品风险评估的原则、程序,对调入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动态监管,明确了备案、省际检查站监督检查和到达目的地报验等具体制度,以强化调入动物、动物产品的流通防疫监管力度。

(五)关于官方兽医队伍建设。动物检疫工作是动物卫生监督的一项重要法定职责,也是动物防疫法确立的行政许可项目之一,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我省兽医体制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与畜牧兽医局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从事动物检疫监管的官方兽医人员偏少,编外兽医人员承担动物检疫工作较为普遍。为此,条例草案强调了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国家规定强化官方兽医队伍建设,并明确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根据动物检疫工作需要,指定编外兽医专业人员协助官方兽医人员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以确保动物检疫工作的落实。

(六)关于动物防疫管理相对人的动物防疫义务。动物疫病需要“群防群控”。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是生产经营者要提高防疫意识、落实防疫责任、增强防疫自觉性。草案在多个章节中进一步明确生产经营者的动物防疫义务,突出强化了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屠宰加工厂(场)、动物交易市场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对一些有可能引发疫病传播风险的行为(如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引入动物不按规定隔离,从动物交易市场购入动物用于饲养;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内的动物分销、外运出场等)作了禁止性规定,并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利于动物疫病的控制。

篇5:江苏省动物防疫条例

【发布日期】2002-08-22 【生效日期】2002-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动物防疫条例

《江苏省动物防疫条例》已由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2年8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2年8月20日

江苏省动物防疫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活动。

本条例所称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本条例所称动物防疫,包括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三条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组织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应急预案,做好动物防疫物资储备,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

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监督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纳入部门预算。

第四条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属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监督。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根据动物防疫监督工作需要,在乡 镇 和屠宰场 点、肉类加工企业派出防疫监督人员。

乡 镇 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辖区内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第二章 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

第六条第六条 动物饲养场、定点屠宰场 点、动物交易市场和动物产品加工厂等单位,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防疫条件。

动物饲养场应当做好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工作,配置消毒、隔离设施设备,采用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的饲养制度和饲养方式。

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加强和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逐步推广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方式,提高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水平。

第七条第七条 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实施强制免疫。所需生物制品由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统一组织,按照动物防疫计划逐级供应,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对外提供。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制定动物疫病预防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强制免疫的病种名录按国家和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八条第八条 实施强制免疫后的猪、牛、羊、犬等动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

第九条第九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健全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并按照国家规定负责统一上报本辖区的动物疫情。

第十条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应当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饲养、经营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发现染疫或者疑似染疫动物的,应当监护好现场,不得转移、出售和屠宰染疫或者疑似染疫动物。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员到现场,采集病料,调查疫源,实施诊断,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

疫情处理以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或者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实验机构出具的实验诊断报告为依据。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或者二类、三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性流行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员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并通知卫生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发布封锁令,并通报毗邻地区,同时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迅速扑灭疫病。公安部门应当协助做好疫区封锁和强制扑杀工作,做好疫区安全保卫和治安管理。卫生部门应当加强对人畜共患疫病病人的诊疗、防疫和控制工作。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对封锁的疫点、疫区,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 对染疫、病死动物及易感染的同群动物,进行扑杀、销毁或者作无害化处理;

二 禁止易感染的动物、动物产品运出疫区以及易感染的动物进入疫区;

三 对易感染的动物进行疫病普查、监测,并按照规定实施紧急免疫注射;

四 疫点出入口和出入疫区的交通要道应当设置明显标志,配备消毒设施。对出入疫点、疫区的人员、运载工具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

五 疫点、疫区内的动物运载工具、用具、圈舍、场地以及动物粪便、垫料、受污染的物品,应当作消毒等无害化处理;

六 停止与疫情有关的动物屠宰和动物、动物产品的交易。

封锁疫点、疫区所采取的措施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受威胁区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和个人采取免疫接种、消毒等紧急预防措施。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疫点、疫区内染疫的动物被扑杀或者死亡后,经过对该疫病的一个潜伏期的监测,未再出现染疫动物的,经有权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确认合格后,由原决定封锁的人民政府解除封锁,并通报毗邻地区,同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禁止出售、收购、加工染疫、病死和死因不明的动物。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装载工具等,在装前和卸后应当进行清扫、洗刷、消毒。

禁止在运输途中抛弃染疫、病死动物、染疫动物产品、粪便、垫料和污物等。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为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情,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临时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应当配备检查、消毒等设施、设备,对无消毒证明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车辆实施消毒、出证处理;对进入或者途经我省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车辆,由首次检查的检查站对其消毒签章,其他检查站验章放行。检查站所需经费由市、县财政安排,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公安、交通等部门应当协助做好动物运输的防疫监督检查工作。

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工作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应当持证上岗,查证验物,不得收取费用;发现有违反动物防疫管理规定行为的,由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依法处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实施强制免疫后的动物因发生疫情被扑杀的损失及处理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补贴。因饲养单位和个人拒绝实施强制免疫而发生疫情的,动物被扑杀的损失及处理费用,由饲养单位和个人承担。

第三章 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动物凭检疫证明配种、出售、屠宰、运输、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动物产品凭检疫证明、验讫标志出售、加工和运输。对依法应当检疫的动物、动物产品,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前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申报后,对申报检疫动物的,应当在十二小时内派员到现场实施检疫;对申报检疫动物产品的,应当立即派员到现场检疫。

对依法应当具有免疫标识而没有免疫标识的动物,不得离开饲养地,并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免疫,所需费用由货主承担。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对生猪等动物应当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动物屠宰检疫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

定点屠宰场 点 应当按照合理布局、有利流通、方便群众、便于检疫、管理的原则规划设置。

非定点屠宰的生猪产品和未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生猪产品不得进入市场交易;从事肉品销售、加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饭店、宾馆、集体伙食单位,不得采购、使用非定点屠宰的生猪产品。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自养自宰自用的生猪等动物,由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负责检疫;未经检疫的,不得自宰自用。

农民个人自宰自用的生猪等动物,屠宰前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请检疫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及时派员到现场检疫。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经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检疫证明,动物产品同时加盖或者加封验讫标志。

在流通、屠宰、加工环节,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由货主在动物检疫员监督下作防疫消毒和其他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予以销毁,其损失及处理费用由畜 货 主承担。在饲养环节,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作防疫消毒和其他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予以销毁,扑杀补贴按照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经检疫合格分割包装运输或者上市销售的动物产品,可以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在其包装袋、箱外封口处加封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监制的检疫合格验讫标志。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从省外引进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应当先到输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办理申报登记手续,并经输出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引进的种用动物应当在输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隔离观察饲养,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奶牛等商品乳用动物进行结核、布鲁氏菌等疫病检疫和处理。

禁止出售或者收购未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动物的生乳。

第四章 动物防疫监督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执行监测、监督任务时,履行下列职责:

一 对动物饲养、经营场所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检查;

二 对动物、动物产品采样、留验、抽检;

三 对染疫、疑似染疫的动物和染疫的动物产品进行隔离、封存和处理;

四 对与动物防疫活动有关的证明、合同、发票、账册等资料进行查阅、复制、拍摄、登记保存;

五 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权。

动物防疫监督工作人员执行监测、监督任务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支持、配合,不得阻挠、拒绝。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从事动物疾病诊断、治疗和动物阉割等动物诊疗活动的,必须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申领动物诊疗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 有与动物诊疗规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兽医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从事动物诊疗助理工作两年以上,或者有兽医师以上职称,或者长期从事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并取得动物疫病防治员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

二 有固定的与动物诊疗活动相适应的诊疗室和兽药房;

三 有保定、手术、消毒、冷藏、常规化验及无害化处理等动物诊疗设施。

申领动物诊疗许可证应当向县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由设区的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核发,并报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动物诊疗许可证由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

动物诊疗许可证每三年审核一次。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免疫标识和检疫证、章、标志的格式和管理,按照国家和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出借、借用、涂改、伪造免疫标识和检疫证、章、标志,不得使用伪造的免疫标识和检疫证、章、标志。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篇6: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

新颁布的《青海省动物防疫条例》将于3月1日起实施,下面是相关内容。

2月28日上午,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青海省动物防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3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七章四十七条。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动物防疫策略等要求,省农牧厅组建了领导小组和起草小组,依据《动物防疫法》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青海省实际情况予以补充、细化和调整,制定出台《青海省动物防疫条例》。该《条例》是我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机制的重要保障。

《条例》构建了一套符合青海省省情、体现依法防控的法律规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贯彻上位法的基础上,从青海动物防疫工作实际出发,重点确立了五方面的制度:1、细化职责,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改、公安、财政、环保等部门职责,细化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动物疫病预防机构、动物卫生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健全责任体系;2、强化主体责任;3、建立防疫新机制;4、完善检疫申报制度;5、规范无害化处理行为。

《条例》是我省在动物防疫领域开展地方立法工作的最新成果,是推进依法治疫进程中的重大制度创新,对我省巩固和提升动物疫病防控水平,保障养殖生产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条例全文:

青海省动物防疫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持续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 动物防疫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全程监管、重点控制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动物防疫工作的统一领导,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实行动物防疫责任制度。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督促村(居)民依法履行动物防疫义务,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检疫、监督管理以及无害化处理、应急物资储备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公安、财政、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林业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动物防疫相关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技术培训等工作。

第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和防疫室建设,为动物防疫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村级动物防疫员应当做好养殖户饲养的动物疫苗免疫接种和疫情报告等工作。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动物防疫工作需要,向乡镇或者特定区域派驻兽医服务机构,由其承担动物防疫、检疫等工作。

动物诊疗机构以及执业兽医、乡村兽医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要求,参加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的活动。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鼓励、支持动物防疫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科学研究成果,普及动物防疫科学知识,提高动物防疫的科学技术水平。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动物防疫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动物防疫意识,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动物防疫工作、动物防疫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动物疫病的预防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制订强制免疫计划;并根据本省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增加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向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

第十四条 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和质量未达到国家和本省规定要求的,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兽医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职责采取整改措施,督促养殖户重新免疫或者补免。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制度,定期对辖区内动物、动物产品卫生安全状况、动物饲养经营企业生物安全管理状况等进行风险评估,实行免疫、监测、检疫、监管等综合防控措施,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预防、控制动物疫病。

向本省输入动物、动物产品实行风险评估制度。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具体负责风险评估工作。

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省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及方案,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动物养殖、疫病发生的实际,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和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控,建立完善人畜共患病防控合作机制。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对易感动物进行人畜共患病监测,对感染动物实施扑杀、无害化处理等净化措施;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对易感人群实施卫生防护和医疗保健。

第十九条 兴办养殖场、屠宰场和动物隔离场、无害化处理场的场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防疫条件,并取得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第二十条 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屠宰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规范执行动物防疫制度;

(二)保证动物、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和清洗消毒设施设备正常运行;

(三)建立健全检疫、免疫、用药、无害化处理等相关档案;

(四)定期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动物防疫工作和病死动物、检疫不合格动物、动物产品处理情况;

(五)国家和本省动物防疫的其他规定。

第二十一条 养殖户对养殖的动物应当按照规定加施畜禽标识,做好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配合开展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防疫工作。

第二十二条 养殖犬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规定,定期对犬进行免疫接种和驱虫,并取得免疫证明。

养殖犬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进行犬排泄物处置和病死犬无害化处理。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屠宰场和散养户参加政策性动物疫病保险。享受政府保费补贴的保险合同发生保险理赔的,保险机构应当依据保险合同以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凭据予以理赔。

上一篇:五年级防洪纪念塔下一篇:全等三角形基础证明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