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2024-05-23

湖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通用5篇)

篇1:湖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湖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建立和管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及在其范围内开展科研、生产、经营、旅游等活动,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全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以及与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综合协调工作。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森林生态、湿地生态地区,珍贵野生动植物生长繁殖区,以及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林区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

前款所称自然保护小区,是指零星分布的具有重要保护和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野生植物原生地和独特生态的区域。

第五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自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第六条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 对在自然保护区管理、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一)完整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包括原始森林、原始次森林;

(二)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有重要经济和科研价值的野生植物群落原生地,特有植被类型区域,物种种质基地;

(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有经济和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栖息地;

(四)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

(五)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地带、烈士陵园的林地和自然村落的绿化林、风景林;

(六)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动植物生长繁殖区域。

第九条 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省人民政府提出设立方案报国务院审批。

省级自然保护区,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所在市(州)人民政府提出设立方案,经省一级的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批建议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由市(州)、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设立方案,经市(州)、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批建议后,报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环境保护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自然保护小区,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会同市(州)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设立方案,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批建议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跨行政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有关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协商一致后提出申请,按本条第三、四、五款规定的程序审批。

第十条 申请建立自然保护区,必须提供下列材料:

(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报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自然保护区申报书;

(二)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的总体规划;(四)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申报文件。

第十一条 自然保护区按照下列方法命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地名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地名加“省级自然保护区”。

市县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地名加“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小区所在地地名加“保护对象”加“自然保护小区”。

有特殊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可以在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地名后增加特殊保护对象的名称。

第十二条 经批准设立的各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属于林地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有关规定,核发山林权属证书;属于湿地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核发土地权属证书。

自然保护区范围和界线的确定,应当在不改变法定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前提下,兼顾其完整性和所在地经济建设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自然保护区的区界确定后,应设立界标,予以公告。

第十三条 除自然保护小区外,自然保护区内可以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一)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二)缓冲区是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性状态生态系统向人为影响下的天然性状态生态系统过渡地带,是隔离核心区和实验区之间的区域。

(三)实验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探索可持续发展和适度合理利用的区域。

第十四条 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功能、名称不得随意调整和更改,确需调整和更改的,必须报请原批准设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 自然保护区内的标志、设施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移动、侵占和毁坏。

第十六条 自然保护区根据实际需要,经县级以上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自然保护小区可不设专门管理机构。

未经设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不得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机构。

第十七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开展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二)组织编制并负责实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三)制定并负责实施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四)开展珍稀动植物的观察、监测和研究,探索自然资源的保护与适度合理利用途径;

(五)在不影响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等活动;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八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根据自然保护区规模、资源状况和保护、建设、管理的需要,拟订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经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计划部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涉及文物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应征求相应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九条 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可根据需要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置公安派出机构,维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治安秩序。

第二十条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投毒、毁巢、取蛋、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沙)等活动。

严禁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与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和从事其他妨碍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活动。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因科学考察等确需进入核心区的,应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报设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二条 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内,可以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标本采集、拍照、录相等活动。从事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将其活动成果副本提交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第二十三条 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可以开展适当的生产经营和旅游活动。在实验区内开展旅游活动的,须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经设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遵守以下规定:

(一)旅游业务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二)对旅游区域必须进行规划设计,确定合适的旅游点和旅游线路;涉及文物的,应征求相应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三)旅游点的建筑和设施应体现民族风格,同自然景观和谐一致。

(四)设置防火、卫生等设施,实行严格的巡护检查,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

(五)不得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旅游活动项目。

第二十四条 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必须按照批准的计划进行活动,并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管理。

第二十五条 凡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考察、教学、科研、采集标本、拍摄影片等活动的,须按规定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缴纳保护管理费。保护管理费的征收标准和管理办法,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物价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六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会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安排好区内居民生产生活,协助区内居民逐步转移出自然保护区。

第二十七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好自然保护区的防火及防止其他自然灾害工作。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或赔偿损失、恢复原状,并根据情节分别给予警告或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破坏保护区设施、毁坏科研设备或擅自移动界标的;

(二)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科研、参观、考察、实习、摄影、登山等活动或不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管理的;

(三)经批准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内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的单位和个人,不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活动成果副本的。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自然保护区内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投毒、毁巢、取蛋、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沙)的,除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以外,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令其恢复原状;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处以3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批准或不按照批准的计划,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二)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活动项目的;(三)捕杀、盗窃、贩卖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四)破坏自然保护区内历史文物和人文景观的;(五)玩忽职守造成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篇2:湖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二条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建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

(一)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具有多种功能,植物资源丰富或者次生植被好,通过封山育林和各种抚育措施,能够逐步恢复原来植被的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区;

(二)珍贵稀有或者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动植物种的主要生存繁殖地区,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主要栖息、繁殖地区;候鸟的主要繁殖地、越冬地和停歇地;珍贵树种和有特殊价值的植物原生地;野生生物模式标本的主要产地;

(三)其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林区。

第三条 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报请批准:

(一)国家自然保护区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二)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三)市、县、自治县自然保护区分别由市、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再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条 在本自治区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由林业部或者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管理;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由自治区或者所在市、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管理;市、县、自治县自然保护区,由所在市、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管理,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

公安、环保、土地、水电、旅游、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同林业主管部门对自然保护区实施管理。

第五条 建立自然保护区,要注意保护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综合体,以保护热带、亚热带珍稀动植物为重点,为科研、教学提供实验研究基地。

第六条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必须贯彻“保护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和合理利用资源,为国家和人民造福”的方针。

第七条 建立自然保护区,要注意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最适宜的范围,考虑当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尽可能避开集体的土地、山林(含群众的自留山);确实不能避开的,应当严格控制范围,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协同当地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第八条 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保护区界线,由林业主管部门征求有关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后提出方案,经所在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同意,按照本条例第三条规定报批。

自然保护区范围一经划定,其管理机构应当即与当地人民政府商订区界协议,落实土地、山林权属,明确周边界线,标桩立界,并划分管护责任区,建立健全各项岗位责任制。

国家计划进行重大经济建设的地区,以及有土地、山林权属争端的地方,不宜新划为自然保护区。

第九条 自然保护区的解除或者变动级别、调整范围、改变隶属关系的,必须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属于事业单位,其人员编制、基建投资、事业经费等,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分别纳入国家和地方的计划,由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安排。

第十一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必须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加强保护管理工作。其具体任务是:

(一)开展保护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保护自然保护区生物种源及其自然环境;

(三)定期进行动植物资源监测和调查,掌握资源变化情况;

(四)开展科学研究,探索自然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森林及动植物资源的途径;

(五)进行巡逻检查,制止乱砍滥伐林木、乱捕乱猎国家和地方保护的野生动物,护林防火,防治林木病虫害;

(六)利用荒山、荒地开展造林育林,扩大森林面积;

(七)保护和发展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

(八)在确保自然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带动和帮助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第十二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所在和毗邻的县、乡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组成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制订保护公约,共同做好保护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需要,可以在自然保护区设立公安机构或者配备公安特派员,行政上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领导,业务上受当地上级公安机关领导。

自然保护区的公安机构或者公安特派员负责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国家财产,维护自然保护区的社会治安,依法查处破坏自然保护区的案件。

第十四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自然资源情况,经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实验区。核心区只供进行观测研究;实验区可以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驯化、培育珍稀动植物等活动。

第十五条 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未经林业部或者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自然保护区建立机构和修筑设施。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修建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的工矿企业及其他设施,已建立的要限期治理、调整或者拆迁。

第十六条 任何部门、团体、单位与国外签署涉及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协议,必须征得林业部的同意;涉及地方自然保护区的,必须征得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的同意。

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有关活动的人员,必须遵守本条例和有关规定,并交纳保护管理费。收费办法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物价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应当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固定生产、生活活动范围,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从事种植、养殖业,也可以承包自然保护区组织的劳动或者管护任务,以增加经济收入,并协助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做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十八条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旅游业务,所得收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事业;

(二)有关部门投资或者与自然保护区联合兴办的旅游建筑和设施,产权归自然保护区,所得收益在一定时期内按比例分成,但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隶属关系;

(三)对旅游区必须进行规划设计,确定合适的旅游点和旅游路线;

(四)旅游点的建筑和设施要体现民族风格,同自然景观和谐一致;

(五)设置防火、防盗、卫生等设施,实行严格的巡护检查,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

第十九条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表扬或者奖励:

(一)保护、管理和发展自然资源成绩显著的;

(二)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途径和生物资源自然演变规律,成绩显著的;

(三)同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作斗争有功的;

(四)其他对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有显著成绩或者重大贡献的。

第二十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及其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或者进行其他违法活动,致使自然保护区资源或者财产遭受损失、破坏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条例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条例,可制订实施细则,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二十二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解释。

篇3:湖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一、森林保护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自然森林保护区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多种多样, 既有来自于森林保护区内的因素, 也有来自于周边地区、森林保护区外的因素。通过对秦岭地区的太白、周至、牛背梁三个国家级自然森林保护区的实地访问调查, 以及搜集本研究典型区域 (包括草海、卧龙、长白山、武夷山、六盘山、神农架、高黎贡山等自然森林保护区) 的森林保护区工作材料, 研究发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缺乏合理的区划和规划;

(2) 缺乏人才和培训;

(3) 缺乏资金保障, 投入严重不足;

(4) 缺乏自然保护意识和生态环境知识;

(5) 森林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与冲突不断升级;

(6) 保护不能杜绝非法利用活动;

(7) 不适当的开发或者过度利用生物资源;

(8) 保护目标不清或与总目标不相容的发展政策;

(9) 政策过时或难以执行。

人们对森林保护区问题之根源的理解是很有限的, 因为其根源来自于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的相互影响。由于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和生态类型、传统习俗、地方管理等因素, 在森林保护区内出现非永续利用的狩猎、农地蚕食、火烧、采伐木材、林产品采集等“破坏性”活动。然而, 我们很少考察促使人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 也很少深入研究如何使他们改变这种做法。这些潜在原因在各森林保护区之间有很大不同, 即使是一个森林保护区内的不同周边地区也可能完全不一样。这样, 人们很难用有效的方法概括森林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甚至有时把原因和现象混作一团, 其结果是管理绩效低下。而管理绩效低下的背后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政策。因此, 本文的研究将为森林保护区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决策依据。

二、问题成因分析

1. 权属问题

(1) 权属明确与变更。建立森林保护区前土地权属是清楚的, 但用作森林保护区的土地中包括了国有、集体甚至农户的自留地 (山) 和责任地 (山) 。“森林保护区归国家所有”的权属界定改变了原有的部分集体林和自留山的权属关系, 集体和个人丧失了对原有土 (林) 地林木的所有权 (尤其是使用权和收益权) 。

(2) 权属不明与确定。建立森林保护区前有的土地或林木权属本身不清楚, 森林保护区建立后就明确了权属关系 (为国家所有) , 导致社区或当地政府对森林保护区的部分土地或林木提出权属异议, 为继续利用原有资源甚至采取对抗方式, 影响了森林保护区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3) 权属明确, 但使用权变更或管理权不明森林保护区内的林地都是国有林, 但存在森林保护区实际管理面积大于法律认可面积的现象;同时, 森林保护区的建立客观上剥夺了社区原有的对森林保护区内部分资源的隐性权属, 导致森林保护区同社区的矛盾。

2. 管理问题

(1) 管理体制问题。中国自然森林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家环保部门负责全国自然森林保护区的综合管理;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和海洋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主管有关的自然森林保护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自然森林保护区管理部门的设置和职责,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确定。这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森林保护区建设。例如, 我国的湿地实行多部门管理, 所以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 各部门多从本部门的任务和需要出发, 结果造成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产任务、工程建设与生态功能之间多重矛盾, 而这些矛盾又很难协调。

(2) 管理投入问题。建立森林保护区并对其进行管理和保护, 通常是一项困难而又花钱的任务。我国自然森林保护区平均投资水平仅为4.5元hm2, 远远低于1125元hm2的国际标准。森林保护区经费没有列入国家财政预算, 主要是从行政费用开支, 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森林保护区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制约了森林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在国家实施“自然森林保护区建设工程”以后, 这一不利局面将有所改观) 。

(3) 管理水平问题。自然森林保护区建设对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包括合理规划和区划、科研、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利用、旅游开发、协调处理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等技术手段和监测措施。目前这些方面都很欠缺, 致使森林保护区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人是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 而森林保护区管理急需解决的正是“人”的问题。一方面, 管理靠人才, 目前森林保护区缺乏懂管理的经营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又普遍不够高。另一方面, 被管理的对象之一便是森林保护区内外的人们。

三、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 森林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依赖于有效地解决上述三大因素, 即明确森林保护区的资源权属, 加强管理投入和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协调一致、系统全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家骏.太白山自然森林保护区综合考察论文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篇4:湖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1986年7月7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1986年7月19日发布,1997年修订)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根据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凡森林和野生动物(包括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均按《管理办法》和本细则管理。

第三条我省下列地区应建立自然保护区:

(一)典型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林区(植被);

(二)珍贵稀有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的主要生存地、繁殖地和原生地及其模式标本的集中产地。

第四条市(地)、县应将热带、亚热带原始(次生)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护林、名胜古迹风景林和珍贵野生动植物的聚集区划为自然保护经营所、禁伐(猎)区。严禁砍伐捕猎和毁林开荒,防止自然资源遭受破坏。

第五条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和地方自然保护区。

(一)国家自然保护区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二)省自然保护区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市(地)、县自然保护区分别由市(地)、县林业主管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六条在我省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和省自然保护区,由省林业主管部门管理;市(地)、县自然保护区,分别由同级的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省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

第七条建立自然保护区要注意保护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综合体,以保护热带、亚热带珍稀动植物为重点,为科研、教学提供实验研究基地。

规划自然保护区时,在国有林区应避开正在采伐的地区;在集体林区应避开区、乡群众自留山、责任山的土地和山林,并严格控制范围。国家计划进行重大经济建设的地区,以及有山林权属争端的地方,不宜划为自然保护区。

第八条省内各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区界,由有关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所在县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按第五条规定报批。

自然保护区范围一经划定,即应与当地区(乡)政府签订区界协议,并树立明显界标。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不得任意变动区界和改变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隶属关系。

第九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事业单位,其人员编制、基建投资、事业经费等相应纳入国家、省、市(地)、县的计划,分别由有关部门给予安排,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加强保护管理,开展保护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自然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途径,对珍稀动植物进行生态观察、研究以及引种或驯化工作,保护和发展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

(三)负责自然保护区的行政管理,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四)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活动,以搞活自然保护区的经济。第十一条自然保护区根据自然资源情况划分为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

(一)核心区:只供经批准的科研人员进行科研观测活动。

(二)实验区:经批准可进行科学实验、参观考察、教学实习、引种、驯化和培育珍稀动植物等活动。

(三)缓冲区:经批准可进行因地制宜的多种经营和开展旅游等活动。

第十二条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未经林业部或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进入自然保护区建立机构和修筑设施。

第十三条凡需进入我省自然保护区从事科研、教学实习、考察、拍摄影(视、相)片、登山等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必须经所属林业主管部门的同意。

任何部门、团体、单位等与国外或港澳地区签署涉及我省自然保护区的协议,接待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到自然保护区从事有关活动,必须征得省林业主管部门同意。

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必须遵守《管理办法》和本细则及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并按规定交纳保护管理费。

第十四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会同所在地和毗邻县、区、乡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组成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制订保护公约,共同做好保护管理工作。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必须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在划定的生产生活区内从事种养业,协助管理机构做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第十五条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在确保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经林业部或省

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在指定的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但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旅游业务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所得收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事业。

(二)国内外有关部门、个人投资或与自然保护区联合投资兴办的旅游建筑物和设施等,产权归自然保护区,所得收益在一定时期内按规定比例分成,但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的隶属关系。

(三)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旅游接待计划,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按隶属关系报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四)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火、卫生等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自然资源。

第十六条根据需要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可在自然保护区设立公安派出所或配备公安特派员,行政上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领导,业务上受上级公安机关领导。其主要任务是,保护自然资源和国家财产,维护当地治安,依法查处破坏自然保护区的案件。

第十七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按规定编制配备人员,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不得随意安排超编人员。已经超编的,由当地县林业主管部门进行调整。

第十八条对下列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或林业主管部门应给予奖励:

(一)保护、管理和发展自然资源成绩显著者;

(二)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途径和生物资源自然演变规律,成绩显著者;

(三)热爱自然保护区,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成绩显著者;

(四)模范执行《管理办法》和本细则,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有功者。

第十九条违反本细则规定,由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二十条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玩忽职守、纵容或伙同外来人员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使自然保护区财产或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由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造成严重损失者予以开除公职,构成犯罪的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可根据本细则规定具体管理制度和规定。

第二十二条市(地)、县建立的自然保护经营所、禁伐(猎)区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市(地)、县人民政府参照本细则自行制定。

篇5:湖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1.林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林学学科基础理论,掌握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经营管理、野生植物资源利用和城市林业建设等方面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具有苗圃设计、造林规划设计、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资源监测与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能力的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森林培育(包括经济林栽培)、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病虫鼠害防治、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林木良种选育、造林、森林资源调查规划、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林火管理及野生植物利用的基本训练,具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1.2.掌握林学、生物学、植物保护学、环境科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3.掌握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林木生理生化分析和森林资源调查、动态监测、评价的方法,掌握林木良种选育、林木栽培抚育、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和

4.具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培育、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森林资

5.熟悉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和国土

6.了解国内外林学学科理论前沿、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前景、林业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林业生产

7.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

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

主干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物技术概论、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森林计测学、林木育种学、森林培育学、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等。

就业方向及深造:毕业后主要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企事业和政府部门从事林业生物技术、林木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2.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本专业培养具有森林有害生物监测及控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能从事外来有害生物监测、森林病虫害鉴定、森林病虫害检疫及综合治理等领域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灾害防治等工作。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地理学、森林资源保护、旅游管理和森林游憩资源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森林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森林游憩业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公众教育、森林游憩市场运营与分析、游憩资源经营管理和协调森林游憩与森林资源关系的的基本能力。

主干课程:昆虫分类学、真菌分类学、微生物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学、林木化学保护、资源昆虫学、资源微生物学、森林植物检疫。

3.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本专业培养能在与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相关的行业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产业开发等工作的高级管理和科学技术人才。要求学生了解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管理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具有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组织和管理以及预测和决策的能力。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保护生物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预防兽医学、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显微制片技术、动物解剖、生物化学分析、饲料营养成分分析、自然保护区规划、动植物检疫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评价、野生动物疾病防治、野生动物产品鉴定与开发利用以及自然保

主干课程:动物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鸟类学、兽类学、野生动物生态学、野生动物营养学、野生动物管理学、自然保护区学、保护生物学、野生动物饲养学、野生动物疾病防治。

上一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探索论文下一篇:食用酵素的做法及功效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