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防洪纪念塔

2024-06-13

五年级防洪纪念塔(精选4篇)

篇1:五年级防洪纪念塔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确定。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南岸,是 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 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回廊组成 。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 ,塔基前的喷泉,象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正把惊涛骇浪 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塔下阶表示海 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 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 时的最高水位。塔身中部浮雕雕刻着防洪筑堤大军,从宣誓上堤 、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场面,集中描述了人们在防 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罗马式回廊高7米,由20根擎天柱 连成弧形相衬托。

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圆雕;塔身下 部是群像浮雕,描绘了哈尔滨人民战胜洪水的生动场面。搭基前 有两层水池:上层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特大洪峰时的最高水 位,它高于下层水位0.58米;下层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的 最高水位。夏季池内的喷泉象征着英雄的哈尔滨市人民已把汹涌 的波涛驯服成清涓细流。这座塔现在已成为英雄城市哈尔滨的象 征;来哈尔滨的人,无不到这座塔下拍照留念。 1957年,英雄 的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灾之后,建塔纪念,故名为防洪纪念塔 。该建筑群由塔和古罗马式回廊组成,塔高22.5米,塔座上、下两层水池标志着1957、1932年两次特大洪水的水位。塔身浮雕 再现了战胜洪水的生动景象,塔顶是防洪筑堤英雄们的主体塑像 。松花江水映衬着这座雄伟的防洪纪念塔,与美丽的太阳岛构成 了一道驰名于世的壮丽景观。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由基座塔身、喷泉、围廊和广场等四部分组成。塔的基座呈方形,上窄下宽,带有收分,由深绿色花岗碎石砌成,非常坚固耐久。基座上方采用了波浪式水泥杆,镶嵌着与真人大小一样的24位古铜色人物浮雕。塔高22.5米,塔身椭圆形,每周由20块反弧形凹槽的花岗岩组成。塔身的顶部雕塑着高为3.5米的工农兵知识分子的全身立像,也有俄罗斯人参加抗洪场面。

纪念塔在周围布局上,以塔后身为中心设有20根科林式圆柱,顶端用一条宽带将圆柱两端的画壁连结在一起,组成一个35米长的半圆形罗马式回廊。塔基的上下两层水池,分别标志着1957年和1932年两次特大洪水的水位。而在水池之上的塔基上,一根金黄的金属线,标示着“特大洪水”在8月22日出现的历史最高水位。

1990年,哈尔滨市建设部门在防洪纪念塔前的水池里安装了一组大型音乐声控彩色喷泉。

20___年,市政府又对沿江一线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造,防洪纪念塔广场周围进行了拆迁整治。如今,“一江、一塔、一街”三大景观已经融为一体,现已成为哈尔滨名副其实的标志性建筑。

篇2:五年级防洪纪念塔

在兆麟公园里悠闲的转悠 了一阵,拍了一些照片后,我走出公园,向防洪纪念塔方向信步走去。到了纪念塔广场,因还没到相约的时间,老友们还没有到来,我就一边等着他们的到来,一边对着防洪纪念塔拍了一些照片。

哈尔滨是很美丽而又充满异国情调的一座旅游名城。号称“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夏天它是著名的避暑圣地,而冬天它又变成了冰雪之都,故此,一年四季游客如潮,络绎不绝。对初到哈尔滨来旅游的人们来说,太阳岛。中央大街、斯大林公园等一些著名街道景点是必游之地。而坐落在斯大林公园中心位置的防洪纪念塔更是游客们摄影留念的必选之一。这个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建筑,它那高达22.5米的圆柱体塔身,和由一条环带连接而成的,7米高的20根圆柱组成的长达35米的古罗马式的半圆形回廊,及周围的精美雕塑,给人的感觉是无比的协调与壮观。它傲然屹立在松花江南岸已长达半个世纪,它已成为了哈尔滨市人们的骄傲与象征。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了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了1957年的特大洪水后,于1958年建成的。发洪水那年,我还是一个八九岁的孩童,现在仍然还能记得当时的大人们奋力抗洪抢险的一些情景。那时我家住的大杂院里的成年男大人们几乎都到松花江边去参加抗洪抢险斗争了,他们经常几天几夜的不回家,连续的拼命的奋战在抗洪战线上,即使泥头拐杖的回来了,在家也只能休息一个晚上,第二天又匆匆忙忙的抢险去了,一去又是好几天回不了家。洪水退了后,他们又去修江坝,一直干到冬天把江堤修好后,他们才恢复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几年以后,参加这次抗洪斗争的人们有不少人的腿肚子上的血管变得又粗又大像一条条小蛇似的趴在那里,这就是长期浸泡在凉水里而得的静脉曲张病。由此可见哈尔滨人民在和洪水进行顽强斗争时是付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啊。但是,为了保住我们美丽的家园不受洪水的侵害,他们个个都毫无怨言的奋战在抗洪的第一线,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后代人认真的好好学习的。

篇3:五年级防洪纪念塔

湿地生态系统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生态系统对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当地自然环境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持往往是矛盾的。对于规划保留的湿地系统,开发建设应以保护为主,尽量保留原水水体及原有自然生态的特性,另一方面,湿地必须满足城市开发的功能性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对湿地的存在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笔者结合《厦门五缘湾通岛屿淡水系防洪与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谈谈几点体会。

2 淡水系现状

2.1 基本情况

五缘湾片区位于厦门本岛东北部,根据规划定位,该片区为以休闲度假及中央商务为主导,兼有文化娱乐、商业服务和生态健康居住功能的复合型服务城区。2003年以来,厦门市政府对该片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至2007年,片区路网已经基本形成。

通屿淡水湿地是指通屿周边,由坂美、浦东、田中央、高林西村、前头等村庄低丘围合而成的海鸥状低洼地,位于片区中心,南接湖边水库,北临五缘海湾。区域景观异质性高,物种丰富,特别是坂美的朴树林独特性为厦门最高,可能是厦门岛绝无仅有的典型的海岛型植被类型,林地内栖息着灰椋鸟等珍稀鸟类,详见图1。

湿地水面包括金山东侧水塘、坂美水塘、通屿湿地湖泊,面积约24ha,水深1.0~1.5m,正常水位约2m,库容约36万m3。水面最大宽度80米,最小宽度为16米。

水系水面基本为养鱼池塘。通屿鱼塘还作为周边农田的灌溉水源,并接纳周边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湿地现状部分被当地农民开发利用,用于种植蔬菜、果树。

2.2 水质及底泥污染现状

根据相关部门的水质监测数据,通屿水域和坂美水塘两个水域的水质现状全部超过了Ⅴ类水的标准,两个水域受到的污染主要是N、P营养元素的污染。对通屿淡水湿地周边的污染源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主要污染源有:一是工业污染,其来源包括高林工业区、店里、田头等区域的工业污水;二是生活污水,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最终都汇入通屿湿地;三是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田施肥、渔业养殖和养鸭场污染。

2.3 淡水水系底泥污染现状

根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五缘湾生态环境整治及环湾道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淡水系底质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监测结果表明水系底质均不同程度的受到重金属污染,其中通屿水塘污染最为严重。

3 水系整治规划面临主要问题

(1) 水质问题

现状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在目前的污染压力下,通屿淡水的水质保持不容乐观。在五缘湾片区开发后,水域周边采取截污措施,水质保持将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湖泊的富营养化。

(2) 防洪问题

根据市政专项规划,五缘湾汇到水系的汇水区域为面积约为2.2平方公里。其中,环湾路以南地块一年一遇30%初期雨水沿淡水系外侧的环湾路截流排至外海。同时,在暴雨时,湖边水库将以6m3/s泄洪,改造前直接排入淡水系。

由于通屿水塘水位约为2米,低于平均高潮位,必须通过水闸控制水系与内湾的流通,当暴雨和高潮位同时出现时,水系及通屿湿地起蓄洪作用,蓄洪高水位必须满足周边建筑物防洪要求。

(3) 亲水性问题

岸线的合理规划是水系水岸亲水性设计的关键所在,岸线的亲水性取决于岸线的平面、断面形状和驳岸形式。本次规划主要须处理好防洪和近水、安全和亲水、景观开发和生态保持等矛盾,在满足保证防洪、防潮和安全、生态保护的条件下,提出水面控制范围,驳岸形式(生态驳岸、硬质护岸等)要求等。

(4) 湿地保持问题

通屿淡水湿地是具有独特地方景观特色的生态环境,运作与规划得当,将创造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和谐景观,大大提高周围片区的城市品位和经济价值。但是,湿地高程仅为2.0-3.5米,远低于周边地块开发高程,也低于高潮水位,且由于村民的无序开发,湿地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随着开发强度的加大和周围地块的增值,湿地也面临被开发建设导致面积萎缩直至消失的危险。详见图2。

4 水系防洪规划

根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以及厦门市总体规划,厦门定位为防洪I类城市,设防标准应按五十年一遇。

淡水系南面毗邻湖边水库主坝,周边城市建设区的规划标高在5.5~18米之间,暴雨时,淡水系洪水的威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周边雨水汇入,另一个是湖边水库的行洪。

湖边水库的泄水管道设计流量达6m3/s,淡水系和通屿湿地地势低洼,容量狭小,暴雨时如遇上海水涨潮,湖边水库下泄的水量将蓄积在湿地内,造成涝灾。因此,暴雨时湖边水库不宜向淡水系内泄洪。暴雨时,泄水管进入淡水系的排放口应关闭,水库下泄的水应直接排到海湾内。湖边水库应形成预警机制,在暴雨来临前一周或几天将水位下降到安全水位。

在淡水系排海口设水闸,在海水高潮时段将洪水拦蓄在湿地内,低潮时再开闸泄出。暴雨时,湿地公园内将有部分地块被淹没。厦门海域潮水为正规的半日潮,淡水系调洪容量按五十年一遇最大六小时计算,即当五十年一遇暴雨与风暴潮相遇时,先将五十年一遇洪水总量蓄在湿地公园内,待潮水退到一定水位时打开闸门将洪水排出。六小时内汇入湿地公园的洪水总量为37.9万m3。根据地形标高计算,蓄洪面积共需要36.7ha,其中13.7ha为淡水系水面,23ha为周边的绿地。

在淡水系东北角设置水闸,分两段控制,兼具有排洪与换水的功能。排洪闸底高程取2.4米,排洪能力为5万m3/Hr,能够在六小时内将洪水泄空,规划闸外水位取潮位1米,即海水退潮至1米时开闸放水。

5 水质保持方案

淡水系定位于非人体直接接触的景观娱乐用水,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 水系的水质保持,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种污染源的控制:

(1)城市污水:应根据规划建立完善的污水管网,将周边污水全部输送至污水厂处理,不得进入淡水系。同时,应加强宣传管理,严禁建设、装修过程中将污水管道接入市政雨水管道。

(2)初期雨水:城市化发展导致了雨水径流污染程度日趋严重。初期雨水污染负荷较高,为了防止初期雨水对淡水系及五缘湾水体的污染,在淡水系外侧的环湾路上布置初期雨水截流管,将初期雨水截至外海,截流管流量按照一年重现期强度的30%计算。

(3)末端雨水污染控制:少量经源头分散控制措施作用后仍存在的雨水径流会汇流成一股,集中进入水体,因此,需要在排放口实施雨水污染的末端集中控制,进一步减少进入淡水系的污染物。在降雨径流的入河排放口,多数以雨簸箕的形式出现,可以根据周边的环境,利用雨水入河口的小部分土地构建小型的人工湿地,在入河口底部通过堆积碎石、插种植物的方式拦截入河雨水中的污染物质,即在汇流口附近铺上碎石,使污水在流入河道前先经过碎石床,利用碎石上的生物膜对水体进行净化,对进入河中的径流作最后的过滤净化处理。湿地构建时应考虑其美化景观功能,以各种观叶、观花的湿地植物为主,使建造的小型人工湿地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

(4)内源污染控制:由于淡水系底泥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成为水系的内在污染源,妨碍了水系水质的恢复和保持。因而,必须对通屿水塘、坂美水塘、金山鱼塘进行底泥疏浚,建议使用湿法抽吸疏浚以减少对现有湿地生态的扰动。通屿水系淤泥深约为0.5-0.8米,建议疏浚量为表层0.3-0.5米。

同时,必须保证现有湖滨带保持原貌不得开发。水体不得进行人工投喂饲料的养殖活动,可采自由放养水生生物模式。并通过水岸处理、选择适当的土壤、对生物物种进行多样性搭配等措施,构建生态平衡的淡水湿地环境,使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净化功能,能够通过自身的调整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6 水位规划

6.1 湿地枯水位控制

通屿湿地的枯水位控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现状地形及景观要求

为了更好的保持通屿湿地的原生生境,湿地应保持现有高程不变。湿地现状标高在2.0~3.5米之间,大多在2.5米左右,为了保持良好的湿地景观效果,常水位应保持在2.0~2.4米左右。

(2)海水入侵

厦门海域平均高潮位2.61米,平均低潮位-1.75米,平均海平面为0.36米。淡水系与规划的五缘湾内湾相邻,低水坝建成后,内湾低水位保持在1.0米以上,为了防止海水入侵使湿地盐碱化,通屿湿地水位与潮位差不宜太大。

综合以上两个因素,通屿湿地枯水位应控制在2.0米;在暴雨期通屿蓄洪区泄洪后,湿地水面将保持在2.4米。

6.2 水位控制

综合防洪、湿地建设和水质保持的要求,水系分为三段不同水位的水面。

第一段为金山水塘,即仙岳路北侧长约500米,宽约80~140米水面,水面高程6.0米,水底高程4.5米;一、二段之间利用橡胶坝进行控制。

第二段为金山水塘到湖里大道之间的狭长段,该段水面从金山水塘到通屿水塘水位从6.0米到2.4米逐级降低,可根据景观建设需要布置溪流段和跌水区。

第三段为通屿水塘,即湖里大道以东通屿湿地水面,该段水位非暴雨期控制在2.0~2.4米之间;枯水期控制在2.0米以上;雨期排洪后控制在2.4米;暴雨期该段水面及通屿湿地作为蓄洪区,五十年一遇暴雨和百年高潮同时出现时,蓄洪水位可达到3.4米。水底高程0~1.0米。

在第二段水体的末端设置泵站,金山片区的水体定时循环流动,形成生动的景观,也有利水质的保持。

7 岸线整理及景观规划

岸线整理及景观设计需遵循适用性原则、地域性原则、生态关系协调原则及生态美学原则。整个淡水系分为四个景观带:

(1)仙岳路与薛岭路之间:结合金山林地构建山水景观带,同时构建湿地处理系统,收集周边雨水补充淡水系,在满足水量平衡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水池面积,并结合栽植水生植物构建人工湿地处理系统,通过水的自净能力达到生态平衡,强化净化效果。

(2)薛岭路与环湾路之间:静动态结合,利用2m落差,构建潺潺流水的溪流景观带,呈现出水的动态之美,又以水声加强园林的生气,同时通过水体流动起到复氧的作用。

(3)环湾路与环湖里大道之间:结合淡水系与环湾步行道之间的规划公园进行景观设计,以较小坡度构建亲水平台,如构建垂钓区、戏水区等,见图3。

(4)通屿湿地原生景观带:在环湖里大道东侧,利用2m水位差构建跌水水景,结合北侧音乐厅景观布置活水园林小品;同时尽量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构建独特地域特色的自然湿地生态公园,见图4。

在岸线整理时应充分尊重现状,采用自然缓坡护岸、干砌石块护岸、碎石铺砌护岸、植被护岸等生态护岸技术,尽量减少对原有生境的扰动。

8 结语

通屿淡水系湿地在2005年底规划完成后,立即投入实施建设。建设单位贯彻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建设过程中保持了淡水湿地类型的湿境,水位高度、周边地形基本维持原有的形态,水体内保留了原有的芦苇、水烛、水葱、浮萍等水生植物,防护林带内既保留了原有的朴树林、相思树、细枝木麻黄等防护林带,也有意识地引入了紫藤、茜草树等新树种,形成了不同植物间高低、色彩、季节的有机搭配。此外,根据环评报告的建议,建设单位在水系中心建立若干湖心岛,作为鸟类的栖息调节区。建成后,湿地公园内四季姹紫嫣红,更成为灰椋鸟、白鹭等鸟类的栖息地,周边居民在紧张工作之余,到湖畔悠闲漫步,聆听鸟类的动听歌唱,构筑成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

从整个淡水系的规划、设计、施工流程来看,生态的概念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整个建设基本上能做到以尊重现状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城市的建设发展对于生态环境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将设施纳入城市运营的范围,使之得到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更可能对自然生态资源形成破坏。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规划、环评、建筑设计部门的事,更重要的是后期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真正将规划引导到实处。

摘要:从为城市建设服务和维护生态安全的角度对城市湿地的防洪、生态保护、岸线整理、景观建设进行规划研究,解决通屿淡水湿地防洪安全与生态保护、景观建设的矛盾,确保防洪安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湿地,淡水系,防洪,生态

参考文献

[1]杨志峰等,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方法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4.4

篇4:防洪胜利纪念塔

一轴画图就高悬在松花江的岸边。

在哈尔滨,聚拢在这里的人最多,胜过太阳岛上的游客,多过江面游艇上的人影。

在松花江,这里飞出的笑声最响,压住轰然作响的涛声,赛过满天飞鸽的哨音。

我们是被这卷高耸的史书紧紧吸引住了,目光、闪光灯和敏感的镜头都在凝神盯望。

我们是被这轴雄壮的画面深深地震撼了,泪花、心潮和沸腾的热血都在迸溅激荡。

1998年那场惊天骇地的洪水,溢满了长江,撑破了湖泊,也放纵了松花江。

1998年那幅防洪抗险的画面,雷鸣电闪,红旗漫卷,人墙保卫了长江大堤,意志抵住了鄱阳湖的水位。

共和国主席的出访被取消了,其身影,其声音,出现在抗洪的画幅和呼声里。

全国人民被紧急动员起来了,坚守堤防,坚守家园,坚守城市,坚守着中国人特有的声誉。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这本身就是一页真实的历史。

这还是创造历史的一个进程。

看,改造生态环境的战斗打响了。

瞧,封山育林的浩大工程启动了。

一场肆虐的洪水,更新了人们的观念。

一场英勇的征战,磨砺了创造新生活的意志。

一场灾难值得纪念,因为它唤醒了应该清醒的意识。

一场搏击记入史册,因为它在历史上具有自己的位置。

哈尔滨市人民真是英勇无比,聪明无比,在战胜狂放不羁的洪水之后,将纪念塔高高地竖起。

中国人民真是勤劳无比,智慧无比,在消除危险消除灾祸之后,将获得的启迪刻入历史的丰碑。

这纪念塔是如此地高峻,如威武的中国军民,让我们的镜头摄入历史的景框。

这丰碑上的文字如此地深刻,一字字,一句句,一声声,长久地留存于人们的记忆……

2002年12月24日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作业优化下一篇: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