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规划建设问题探讨

2024-06-19

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规划建设问题探讨(通用8篇)

篇1: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规划建设问题探讨

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规划建设问题探讨 摘要:城市防洪,是指排出城市内部的积水。城市防洪工程,是指排出洪水的水利建设设施。近年来,城市内部的防洪工程得到快速的发展,主要是因为频繁严重的城市内涝现象,为城市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为此,加强城市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成了一项重要的责任,为了保证城市在雨量充沛的季节不受洪水的影响,城市防洪工程必须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大规模检修;清理阻碍下水管道通畅的垃圾废料;加强城市防洪设施的排水量,制定城市防洪工程的相关管理制度;才能全方位的解决城市的防洪问题。由于城市的人口居住密集,建筑比较集中,造成城市错综复杂的结构,不利于雨水及时排出,一旦到了雨季洪水就会淹没城市各条交通要道,再加上排水设施的损坏严重,无法发挥排水效果,一度造成城市防洪问题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对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规划进行简要的分析,探讨有效的解决措施。关键词:城市防洪;防洪工程;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城市防洪工程作为国家安居惠民工程,有效的保障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受城市的包围式结构影响,一旦洪水积累成灾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洪水虽然属于自然灾害,但是在灾害面前,如果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便可以化险为夷。多年来,国家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城市防洪建设的重要性,所以一旦出现问题时便无从下手,是我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一大败笔。城市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体现在防洪设备不齐全、防洪意识不强,防洪渠道损坏严重、防洪抢险能力不足等方面。自然因素主要体现在“热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雨水充沛)、地形地势低下(城市一般位于地形平坦地区)等方面。所以城市防洪工程必须克服以上不利因素的影响,才能真正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

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城市建筑属于聚集扎堆的构建模式,洪水“易进难出”是目前大多数城市面临的现状。由于城市建设的地势低下,雨水丰富,为城市的洪涝灾害创造了自然条件,造就了积水成灾的必然性。为此,国家成立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机构,主要针对城市内部洪涝灾害进行有效的治理。但是由于城市防洪技术不完善,防洪管理制度不健全,城市居民防洪意识不强,防洪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一度制约了城市防洪工程的快速发展。由于城市周边的工业化生产规模扩大,造成“热岛效应”加剧,加强了城市洪涝灾害的恶化。可以说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洪涝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处于不断加剧的趋势。防洪工程建设也因为技术落后、管理不健全等问题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二)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排水设施损坏严重。城市在建设和规划初期,有专门的排水网对城市积水进行有效排出,这种简单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地形的高低进行控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顾及城市的美观,防洪排水渠道一度被规划到地表以下,但是地下排水措施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没有进行有效的后期维护和管理,造成大面积排水渠道堵塞,无法完成正常的排水工作。

2、防洪工程老化与现代城市发展脱节。过去传统的防洪措施采用人工排水,以及沙堤等简单设备进行防洪,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城市的防洪需要。陈旧老化的防洪措施制约了防洪工程建设的发展,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排水。

3、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防洪工程是一项浩大的建设工程包括对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要安装防洪设备;及时梳理所有排水管道;加强城市外围河流湖泊的水循环等一系列措施。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大量防洪设施被损坏,不仅浪费了资金还严重威胁到汛期城市的稳定安全。

4、淡化防洪工程的重要性。由于城市防洪过程属于预防型建设,突发性较强,频繁性(经常发生)较弱,所以相关部门容易忽视其重要性,在管理时会有意淡化,不愿意作为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对象。所以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时,相关部门没有有效的解决措施,是目前城市防洪工程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城市防御洪水的工程措施

城市防洪工程主要从城市外部的蓄水(河流、湖泊)系统和城市内部的排水系统两方面进行改善和建设。蓄水系统是为了均衡城市内部的水循环,可以提供城市用水资源,排水系统是为了保障城市内部的积水及时排除,不影响城市的道路和居民的正常作息。只有当蓄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相互协调的时候,才能保证城市不受洪水的“洗礼”。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城市防御洪水的工程措施。

1、加固城市外围堤坝建设。堤坝是传统的防洪工程措施,堤坝作为城市与河流的间隔线,如果足够坚固,就可以有效的阻拦洪水向城市涌入。由于城市位置较低,所以要加固堤坝的稳定性,保证汛期到来时,堤坝能够有效的阻拦洪水。

2、加强城市外围河流的分流建设。对于有主要河流经过的大城市来说会加大城市的排水困难,河流水位一旦上升,城市内部的积水就无法排出。所以必须要加强河流的分流建设,保证在汛期时能够把城市周边河流的水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内部的积水可以及时排除。

3、梳理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城市排水系统一般呈网状覆盖在城市每个角落。每当雨量较大的时候就会看见地面积水,说明排水系统受阻或堵塞,无法正常排水。排水系统与下水道直接相通,只要定期对下水道进行清理就可以保证排水管道畅通,从而加强排水速度和排水量。

结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遭遇的各大洪水灾害不计其数,主要集中在城市及城市周边地区。城市建设地处平原地区,为雨季积水创造了先天条件,所以后天必须要建立有效的防洪工程维护城市的防洪救援工作。虽然一再强调城市防洪的重要性,但是一直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防洪工程建设需要进行长期的规划;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全面的排水系统;还需要加强相关部门对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重视性,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防洪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的投资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发展空间还在不断上升,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力求真正做到安居惠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叶永忱,叶婧怡.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规划建设问题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年10月第10期

[2]刘松柏.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水运.2012年第04期

作者简介:朱占齐男汉族新疆福海人1984年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篇2: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规划建设问题探讨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横贯陕西省中部。渭河安澜、流域兴衰,不仅关系着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国家战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国家着力推动西部大开发进程,水利部明确提出再掀新一轮中小河流治理高潮。在这种大背景下,反思渭河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得失非常必要,将有益于把渭河的事情办好,有利于渭河综合治理。

一、渭河中下游防洪工程基本情况

1954年洪水后,渭河两岸陆续修筑了标准各异的堤防工程,拉开了陕西省治理渭河的序幕。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渭河中游治理、渭洛河下游治理、三门峡库区陕西返迁移民防洪保安等工程先后开工建设,加固了中下游一些堤防,新建、续建了大批河道工程,大大提高了渭河防洪工程的抗御洪水能力。2003年渭河发生了历史罕见的致灾性洪水,防洪工程受损严重,渭河下游灾害损失巨大。2004年中省投资4亿元,全力进行灾后重建,使受损工程抗洪能力迅速恢复。2005年渭河再次发生大洪水,临潼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5270m3/s、华县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4880 m3/s,洪峰流量均超过2003年洪水,防洪工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渭河下游没有发生决口致灾。

经过中省及沿渭各地市56年的治理,目前渭河陕西段共建成干流堤防长度590公里、控导坝垛4477座,临渭以下南山支流堤防124公里。干流堤防西安城区段按300年一遇洪水设防,宝鸡市区、咸阳市区段按100年一遇洪水设防,杨凌区、渭南市临渭区、华县和335米高程以上大荔段堤防按50年一遇洪水设防,西安市临潼、高陵堤防按20年一遇洪水设防,华阴市和335米以下大荔段堤防按5年一遇洪水设防,其余农防段设防标准为防御渭河“五四”型洪水。已成防洪工程在防洪保安澜、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专家对渭河下游防洪工程减灾效益进行了研究,1960年以来渭河下游防洪工程经济效益高达468亿元。

二、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防洪工程整体性差,防洪问题突出

黄河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渭河就始终处于上游洪水不断侵袭、下游黄河洪水倒灌顶托、中间河床淤积抬高的不利境况之中,洪涝频发,灾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三门峡水库建库后,渭河下游干支流有18个年份出现决口,决口达74处之多。严重的洪涝灾害成为中省各级领导和沿渭各级政府的心腹之患。

渭河防洪问题之所以突出,有历史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一是干支流没有修建具有防洪减淤功能的控制性枢纽工程,应对大洪水手段不足,洪水来袭,全河上下只能严防死守。目前渭河中下游干支流有22座大中型水库,防洪库容仅有1.11亿立方米,调水调沙能力十分有限。因此,下游防洪压力巨大,严重的淤积始终得不到有效遏制。自建库初至2009年汛后,渭河下游淤积已达12.69亿立方米。二是堤防工程建设达不到设防标准。渭河中下游堤防是在群众集资投劳或国家补助加群众会战修建的低标准生产堤的基础上修建的,受当初施

工手段落后等条件限制,质量控制措施不足,堤防隐患严重。1997年以后中省加大对渭河的投资,对大部分堤防工程实施了加高培厚的加固措施,但由于采取堤防临水侧加培的形式,历史遗留的堤身内部和堤基隐患并未消除,堤防工程实际防御能力普遍达不到设防标准。2001~2002年黄委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对渭南以下113.52公里干流堤段的隐患探测结果显示:老堤防普遍存在夹沙层及松散夹层等隐患,隐患发育段长43.6公里,占检测堤段的38%;干密度满足要求的堤段15公里,仅占检测堤段的13.2%。三是重点河段河道工程布设密度不足、根基浅。黄河小北干流陕西境内现有整治工程长度近70公里,占黄河小北干流长132.5公里的53%,河势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中省仍在被迫修建控导工程或延长一些老工程,以达到以坝护弯、以弯导流、控制河势的目的。渭河下游现有河道整治工程长135公里,其中右岸长78公里,左岸长57公里,分别占下游河长208公里的37.5%和27.4%。可以看到,与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工程布设密度相比,渭河的重点河段——渭河下游左右岸河道工程布设密度小,难以调控河势。此外,渭河冲刷最大深度达滩下18米左右,由于投资限制,修建河道工程最大抛石深度为滩下14米左右,工程根基浅,极易出险。

(二)基本建设投入强度不够,规划实施滞后

为了根本解决渭河的防洪问题,2005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计划用10年的时间,安排20.9亿元对渭河防洪工程进行加强加固,提高其防洪标准。为加快渭河防洪工程建设步伐,陕西省按照规划批复要求的项目立项审批程序,于2009年就基本完成了规划中的渭河中游治理工程、渭洛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和三门峡库区陕西返迁移民防洪保安近期工程三大项目审批前的立项准备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国家发改委至今没有审批立项,项目不能纳入国家计划大盘子,只能根据国家每年的资金情况给予适当安排,工程实施受到了严重制约。据统计,从《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批复以来,国家每年下达给渭河防洪治理的资金年平均只有0.66亿元,加上计划落实伴有大量地方配套资金,与规划要求年平均安排2.09亿元资金的差距非常大,造成规划实施进程滞后,治理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三)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投入不足,抗洪能力得不到保证

由于长期以来重建轻管的思想一直未得到有效扭转,制约了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等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渭河防洪工程建设时很少考虑工程运行管理与维护设施和相关费用,个别工程设计和预算即便有所考虑,由于受工程投资限制,运行管理与维护设施及相关费用在设计审批时往往被砍掉,形成了工程建成就失管的现象。二是渭河中游防洪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一直未落实, 沿渭各地政府每年从财政中挤出有限的资金用于工程维修养护,但是对于点多、线长、面广的防洪工程而言,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形成工程面貌差、部分工程不完整的不利局面。三是渭河下游除高陵以下干流防洪工程的维修养护经费由中央财政落实外,陕西省目前已落实了渭河下游咸阳、西安干流及耿镇桥以下部分支流防洪工程的维修养护经费,但时多时少,投入极不稳定。2008年、2009年陕西省财政落实的费用仅占全部工程足量维护经费的23%左右。四是投资渠道和投入资金不稳定,带来工程维修养护标准多样化,造成渭河防洪工程维修养护水平参差不齐。由于以上原因,渭河中下游防洪工程现有抗洪能力难以保证,很难满足严峻的防洪形势的需要。

(四)河道管理条块分割,不利于渭河综合治理

渭河管理目前呈现条块分割管理的格局。渭南以下干流由省级专管;渭河下游上段及二华南山支流河道实行省级专管统一规划和业务指导下的市县分区管理;中游河道主要由市县分区管理。由于各市区、单位或部门职责不同、工作目标不同、利益趋向不同,在防洪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形成了工程建设标准有差异,工程质量标准不统一,堤防建设或堤防加固接茬多,市县区的管理投入有差别,管理的标准不相同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有限资金的优化利用,不利于防洪体系统一布局,将影响渭河综合治理规划的实施。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家批准后,渭河的重要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对防洪工作提出了“渭河健康、环境改善、安澜惠民、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解决渭河问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需要上马东庄水库、建设引汉济渭工程、优化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等多种措施并举。在东庄水库、引汉济渭等工程前期工作任务重、建设周期长,进一步优化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还有争议等现实条件下,急需在短期内采取措施确保渭河安澜。

(一)优先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防洪减淤项目中三大工程,提高全河工程抗洪能力

渭河是陕西防汛重点区域之一,渭河防洪的主要问题是工程抗洪能力整体较差。在“上拦、下排”等措施到位前,加大“中固”措施的建设力度是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选择。《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渭洛河治理、移民防洪保安、渭河中游治理三大工程的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我省应当加大与水利部、发改委的沟通联系力度,加强项目攻坚,促成项目尽快立项,优先实施,迅速弥补工程建设历史欠账。应尽快在中游新修干流堤防24公里,加固干流堤防158公里, 新修护基坝1184座,新建、加固支流河口堤防19公里。下游加培、加固干流堤防155公里,续建、加固河道整治工程21处,坝垛108座,新建、加固支流堤防36公里。通过大规模、高强度实施这些工程,迅速提高渭河防洪工程整体抗洪能力。同时,作为纯公益性工程建设,国家应切实加大投资力度,取消或减少配套资金,特别是对受历史影响巨大的渭河下游而言,其防洪工程建设资金国家应全额投入。

(二)积极推进淤背固堤工程建设,增强下游工程抗洪能力

淤背固堤能有效加大堤身稳定性,保持堤身土壤含水量,消除堤防裂缝等隐患,同时可将“悬河”变成相对地下河,确保堤防在设防标准下不决口,是得到认同的多泥沙河流治理措施。黄委把引洪放淤作为减缓河道淤积、减缓“悬河”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并在黄河河南河段、山东河段取得了成功经验。1970年至2008年,黄河下游已累计完成放淤固堤土方7.85亿立方米,加固黄河大堤790公里。渭河下游同黄河下游一样“悬河”问题突出,是黄河的缩影,治黄经验值得借鉴。2002年渭河华县南解2公里堤段实施了淤背固堤工程。“03.8”洪水期间,该堤段经历了长达50多天高水位洪水冲击,没有发生任何险情。因此,渭河下游堤防应大力实施淤背固堤工程,在短期内完成144公里堤段的淤背,减缓“悬河”发展速度,提高堤身稳定性,消除裂缝等隐患,增强下游堤防抗御洪水能力。

(三)全面开展工程维修养护,保持防洪工程抗洪能力

工程维修养护是保持工程抗洪能力和保证工程健康运行的必需手段。近年来,经济社会

发展对防洪工程提出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等要求,渭河防洪工程管理工作必须调整传统管理观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渭河是一条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的河流,防洪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应足额纳入中省财政预算。通过建立健全投入机制,每年投入3825万元,以解决渭河中游及下游除高陵以下干流外的防洪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统一标准,常态化开展防洪工程维修养护,保证工程完整,及时修复工程小型水毁,合理提高工程面貌,适度建设生态景观工程,保持渭河防洪工程整体抗洪能力的有效发挥。应利用五到十年时间,全面恢复渭河中游防洪工程完整,促使中游工程面貌发生质的提升;在渭河下游建设120公里省级示范标准化堤防、31处河道示范工程,使渭河防洪工程:线条顺直分明、堤顶路面硬化、堤坡草皮覆盖、坝坡整洁、防浪林行道林四季有绿。

(四)切实加强河道管理,推进渭河统一管理

渭河是一条跨省、跨市、跨县的河流,已经成为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五市区的城中河,防洪一旦出现问题将关系到陕西省社会稳定大局,因此实施统一管理十分必要和迫切。渭河统一管理有利于《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顺利实施,有利于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渭河统一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应重点做两方面工作,一是应积极开展渭河流域立法调研,在立法机构的指导下,按照“事权划分明晰、区域服从流域,行业服从流域、专业服从综合”的原则,研究、制定渭河流域综合性法规或渭河管理条例,从而促进渭河水效能的充分发挥和水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造福流域人民群众。二是进一步落实渭河流域管理机构职能,由渭河流域管理局统一管理和实施渭河中下游防洪工程规划编制、防洪工程建设及维修养护等工作,确保渭河防洪建设统筹左右岸、兼顾上下游、有步骤、有计划、高标准、高质量实施,确保渭河防洪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全面有效开展。

篇3: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规划建设问题探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园林绿化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状况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从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现状来看,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使得园林绿化发展速度虽快,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须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与质量。

1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的内涵及其研究意义

1.1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内涵。

城市园林绿化主要研究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各类绿地的功能与有关定额指标及分布原则、园林绿化和园林事业的管理理论等。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是指政府组织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通过行使公共权力对城市园林绿化这种为其所掌握和运用的公共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达到为全民所共享的目的。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把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城市园林绿化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理论价值城市基础建设是一项公

共活动,是以政府为公共组织,无偿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公共产品。城市园林绿化的属性为公共品它的投入规模和结构是由政府确定,并通过财政支付实现的。按照公共财政理论(指政府根据国家公共事业支出范围和政策目标,对园林绿化领域进行财政性支付所产生的效果。投资规模应满足需求和效率两个原则。与其他事业发展的支出一样,政府绿化支出效益必须依据规模经济原理、最优化原理和科学管理的方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佳效益。

2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2.1 人的因素人的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文化水平、技术水

平、管理能力、身体素质等,都直接和间接地对工程项目勘测、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而规划是否合理,决策是否正确,设计是否符合所需要的功能和用价值,施工是否满足合同、规范、技术准的要求等等,都将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人的因素是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材料因素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建部分投入了一

定的各种原材料、产品、半成品、构配件和机械设备,绿化部分投入了大量的土方、苗木、支架等工程材料,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投人材料的质量,如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

2.3 机械设备因素绿化施工机械设备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

要物质基础,是现代化工程建设中不可少的设施,施工机械设备的类型是否符合项目施工的特点,主要性能是否先进和稳定,操作是否方便等,都将会影响到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质量。

2.4 方法因素方法主要是指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如施工方

案、施工工艺和操作技能等。在工程项目施工中,施工方案是否合理,施工工艺是否先进,施工操作是否正确,都将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2.5 环境因素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

环境因素是多变的,不同的工程项目有不同的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和劳动环境,而且同一个工程项目,在不同时间,环境因素也是变化的,而这些变化都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影响。

3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

3.1 人的控制:

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人员包括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为了避免人的失误,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人的责任感和质量观,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除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给予公平合理的激励之外,还需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本着因材施用扬长避短的原则来控制人力资源的使用。

3.2 材料的控制:

在工程建设中,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对材料的质量标准、材料的性能、材料取样、试验方法、材料的适用范围和施工要求等方面进行控制,应着重做好有关材料的相应工作,严把材料质量关。

3.3 机械设备的控制:

从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角度出发,应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造型、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等三方面予以控制。

3.4 方法的控制:

在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顺利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预防为主就是加强对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对投人品质量的控制,做好质量的事前、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

3.5 环境因素的控制:

对于包含工程土壤、水文、气象之类的工程技术环境,属于客观存在的硬环境,只有探清工程实地环境,尊重并合理利用之,才能寻求到能保证工程质量的工作环境。

4 结语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系对于改进和加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各地城市必须积极探索与实践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解决现存问题的同时,将园林绿化工程管理工作上升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参考文献

[1]廖宇成.也谈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140.

[2]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

篇4: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规划建设问题探讨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全程管理

1 绿化工程建设全程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涵盖城市公园、街道绿化、小区绿化、博物馆绿化等公益性、生态性的系统工程。城市的园林绿化是一项基础的公共活动,其是集建筑、社会科学、生物、艺术、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项目工程,其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城市绿化建设的特征属性为公共品,作为向公众服务的公益性工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园林绿化工程不仅要体现功能性、社会性,还要符合生态性、人文关怀。绿化工程的建设工作需要满足资源节约,也需要满足大众的需求,政府的城市绿化建设管理必须要有合理的科学经济规划,做到规模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发展的可持续,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都需要通过完善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只有实施有效地全程管理,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城市的园林绿化工程建设。

2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2.1 主观因素,即人的问题

首先,园林城市绿化工程项目的施工工程管理的主体是人,所以园林绿化从业者的主观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程管理者、施工者的个人素质、管理水平、业务水平、文化水平、技术水平等,都对绿化工程建设进行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深刻的影响。作为城市生态绿化的管理规划者,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的施工,完善的施工管理,健全规章制度是确保整个绿化工程质量的关键。所以说,人的因素是影响城市绿化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做好城市绿化建设工作,必须首先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管理团队。

2.2 管理方法的问题

施工中的管理方法是很重要的,例如施工方案、组织措施、施工工艺流程、操作技术等等,都对城市绿化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今管理方法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前期对施工图纸论证不够,管理者没有全方面的统筹安排,层层把关,责任到位,无法按照预期标准施工,施工过程忽视对员工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帮助对施工图纸加深理解,对植物特性栽种、养护等各项工作的管理,不能严格准确地执行施工组织预先的设计方案,根据现场地形合理化调整并且也没有切实有效地问题预防措施,导致问题出现后无法第一时间及时处理。管理方法上的缺陷,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

2.3 设备问题

如今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逐渐增多,机械设备的使用量也变得越来越多。现代化的建设工程大型机械设备的运用必不可少,设备的使用管理问题对绿化工程的施工有着间接的影响,机械设备的检修、养护,使用性能稳定与否、先进与否、操作的简便性等等,都对园林绿化项目工期有影响。还要注意传承保护优秀的传统园林工艺,以上这些都是其使用管理上需注意的重要问题。设备使用管理上的不完善,传承优秀园林工艺不到位都会对施工质量有影响。

2.4 施工材料问题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原材料,种植土、苗木、各种材料的成品、半成品、构件等的品质质量是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因此,要对工程采用的各种原材料进行严格的监控,对原材料的采购、验收、取样、试验等层层把关,确保质量达标。

3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全程管理策略

3.1 加强工程建设工作人员的管理控制

城市绿化工程建设团体包含决策者、组织者、操作者等等,各个级别明确分工,加强各级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有效避免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导致的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必须要调动起每一个人的主管能动性,培养其责任感和纪律性。确保工程建设的严格施工,避免质量问题。同时,除了增强纪律性之外,对于管理与操作人员,需要加强培养其技术能力,实施专业技能培训,岗位竞争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改善劳动条件。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3.2 施工方法强化管理控制

前期的施工方案是重要的预期准备工作,施工方法必须要结合技术、管理、城市实际建设情况、资金等各个方面来决策,因此,制定审核施工方案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管理控制,结合各方面的情况,确保方案技术的完善可行,确保资源节約、经济合理、操作简便,从而使得绿化工程的建设质量得到保证,同时,在施工的进行当中,需要做好有效的问题预防工作,不定期地检查施工进展,施工质量,抽查产品质量,对各项施工工序做到严格规定控制,确保施工的强化管理控制。

3.3 加强材料以及设备的控制

材料的质量决定着施工工程的质量,城市绿化建设管理必须要把好材料管理控制这一关,监理以及施工单位均需做好有关材料的工作,对材料的质量标准、性能、适用范围等各方面全面控制。另外,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控制,同样需要严格谨慎,需要选用稳定可靠,先进适用的符合自身建设的设备,满足工程建设质量的要求,并且,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保证项目施工的质量。

3.4 遵循植物生长规律和生物特征

遵循植物生态规律,掌握植物的适宜栽植时间、气候。在园林绿化工程中,不同植物有其不同的最佳栽植时间。在最适宜的时间内栽植植物,可确保植物有较高的成活率和良好的长势,有利于植物更好地生长。做好苗木栽植的后期管护。绿化施工除了前期的种植,确保苗木成活之外,更重要的是栽植后期管理和养护的过程,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管理和养护主要可以从灌溉、防寒、抗旱、病虫害防治、施肥、修剪等全方面进行防护。只有进行长期精心的管护,才能防止初步成活的苗木出现夭折,确保绿化施工质量和保障施工的长期效果

3.5分项质检。

要做好统筹安排,层层把关。园林绿化工程项目都是由若干分项、分部工程组成的。而每一个分项、分部又需要多道工序来完成。由此可见,要保证工程整体质量,就要确保每一道工序的质量,要对每一道工序进行逐一检查,只有上一道工序达标了,才允许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以每道工序、分项、分部的质量,来保证工程建设的总体质量。

3.6继承传统的园林工艺。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类似塑石山、塑假树、塑松皮、水磨石、斩假山等等的传统工艺,现在已较为罕见。很多传统工艺技法被现代材料和简易工艺所代替,大大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而掌握传统工艺的技师大多年事已高,急需组织年轻一代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学习和继承,在掌握传统工

艺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工程技术人员发挥聪明才智,推陈出新。

4 结语

园林绿化工程是一个综合各个学科的系统性工程。坚持以科学、规范、严谨的态度做好全程管理,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从业者的专业水平,不断完善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这样我们的园林绿化工程才能推陈出新,快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趋势所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成为了民众关注的焦点,其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建设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解决现存的问题,做好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才能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篇5:防洪大堤景观规划模式探讨论文

摘 要:河流景观是城市及大地景观体系中最为敏感的地带,防洪大堤及其相应的景观道路是河流景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防洪景观道路两侧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背景选择合理的景观修复规划模式,从而形成持续的生态廊道,创造和谐的景观形态成为本文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湘江、防洪大堤、景观规划

引言 水是人类生活之源,是城镇及乡村景观体系中最具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元素。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水体及其相连的景观带以其特有的清新宁静的水域空间、丰富自然的景观格局、舒适宜人的区域小气候而成为都市人理想休闲场所。河流在为民众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的同时亦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沿河防洪景观大堤的修建成为必要。而防洪大堤的建成对以水体为核心的景观格局影响巨大,有正面的亦有负面的。如何在景观上修复大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了本文的探讨重点。

1. 景观现状概况

1.1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格局

规划建设的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周边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类型和合理的自然景观空间肌理。湘江生态经济带内,湘江两岸的自然山林、丘陵、岗地、平原、田园、滩涂、洲岛、湿地等自然景观类型以带状湘江水体景观空间流线为纽带形成了自然完整、和谐有序的自然景观空间序列,加之散置其间的城镇,体现出沿江丘陵岗地地貌的典型地域景观特征。同时为沿江防洪景观道路提供了丰富多变、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空间环境背景。

1.2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在地域空间上的融合渗透是湘江生态经济带最具个性和吸引力的景观特征。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周边分布的古城遗迹、会馆书院、伟人行踪、古建庙宇等人文景观随处可见,如长沙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道教福地云麓馆、开福寺、天心阁、马王堆汉墓遗址群、湖南第一师范;湘潭的昭阳寺、关圣殿、文庙、鲁班殿;株洲的佛教圣地空灵岸、伏波庙等等不胜枚举。独树一帜的湖湘文化,渊远凝厚的历史文明,为湘江注入精神。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防洪景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背景支持。

1.3生态环境现状

湘江生态经济带地处我国中东部地区,现状生态环境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空间格局良好。湘江生态经济带水、热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种类有226科、296属、1973种;区系成分复杂,残遗种类丰富。东亚(中国)特有成分多。水产资源有11目、23科、67属、110种。地势起伏小,土地潜力大,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少。生态经济带内现状农田耕地占45.6%,林地占16.2%,水域占19.3%,洲岛占2.9%,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在16%以下,现状自然生态绿地的比重大,空间布局较完善,基础良好。

但区域内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日益严重;季节性自然灾害突出,夏秋连旱较多,春季洪涝灾害频繁。

2. 景观规划方案

山――水景观模式是湘江生态经济带的特色景观模式,也是该区域规划建设总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因此在沿江防洪景观道路的景观规划建设上以景观生态理论为指导,强化自然山――水模式,并从纵向的亲水开敞景观空间、横向水陆景观空间渗透通道、竖向景观空间层次效果三个方向入手,创造连续协调的景观通道,并使区域文化和历史文脉在景观空间中得以体现和延续。

2.1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景观规划设计不能影响城市防洪安全所需的技术、工程要求。

生态保护性原则。维护和尊重自然格局,充分保护湘江水体、湖泊、山体、丘冈、林地和农田。景观建设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生态安全性原则。以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景观规划设计,设计结合自然,通过生态景观建设提高城镇内外生态安全指数。

景观空间场所人性化原则。结合城乡居民的生活习俗、行为需求和环境心理,通过景观系统设计为使用者提供亲切的外部空间尺度和舒适的休闲游憩环境条件和设施。

2.2规划构思

空间变化节奏性。结合湘江利用道路、绿化、广场及建筑有序变化,有主有次,具有动态和节奏感,充满生机。突出中心主题,创造动态景观序列,

空间场所的文化性。尊重历史和地域文化,搜集提炼城市区域的历史文脉,将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和元素应用到景观设计中,以延续历史文脉、强化城市形象和空间场所精神。

生态景观环境的可持续性。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分析确定生态开发建设、恢复、保护和景观规划的层次深度,使生态景观有一个持续发展、科学有序的建设过程。

景观建设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景观设计使沿江各种自然和文化景观通过景观道路的衔接形成整体的景观序列。并在空间和视觉通道上强调景观空间的连续与渗透。

3.景观规划导则

通过调查分析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周边地带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景观因素、城市分布格局、人口聚居程度等因素,规划将整个景观道路宏观上沿湘江纵向划分为以下三类景观区域:

a.以主体城镇景观环境为背景和空间延续的城镇景观区。主要包括途径长株潭三个大中城市以及散布其间的建制镇(如雷打石镇、昭山――九华山生态城镇等)的沿江防洪景观道路部分。

景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文化休闲、城市形象塑造展示、集会健身。该区域在环境景观设计上采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念,根据城市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和城市主体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层次、高标准的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使景观设施既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集会、交流、健身等基本行为需求,又能集中展示城市甚至是城市所在地域内所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文脉。该区域的生态景观以生态景观建设为主。与外围城市绿地系统相衔接,满足城市滨水绿地多元化功能需求。为城镇居民提供接近自然的景观空间场所。

景观特征:以城市建筑景观为环境背景,立面上着重强调与城市景观沿江天际线的协调统一,并通过植物配置统一沿岸建筑景观,软化僵硬的直线型硬质景观形态,成为湘江水体景观与城市建筑景观的绿色生态景观衔接带,实现自然景观与城市现代景观的包容与渗透。场地平面及空间设计上,以植物材料分割空间,注意与城区绿地系统、交通网络和视觉走廊的衔接,形成整体面向湘江重点地段兼顾城市景观通道的以公共绿地为主要景观形态的城市滨水开放式绿色景观空间,使之成为城市中自然和人造景观兼顾,人文景观突出的极具吸引力的现代城市生态景观地段。

主要设施:满足生态功能的绿地、水体;

满足集会交流功能的一定面积的铺装广场;

满足休闲游憩功能的小型建筑(休憩亭、廊架、茶室、小卖部等)、游路和户外家具(灯具、座椅、座凳等)等;

满足人们亲水性需求的亲水平台;

满足体现文化内涵的主题建筑小品;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率控制:绿地率75%以上,铺装广场及道路20%左右,建筑占地面积5%以下。

b.以近郊城乡结合部农田、林地为环境背景的近郊景观区。主要包括途径城镇近郊农田、林地的沿江防洪景观道路段,如湘潭连水两侧典型的河塘稻田农业文化景观区等。

景观功能:恢复生态环境、休闲健身、游憩活动。该景观区域在环境设计上合理利用外围开敞的景观空间和规划区域内宽敞的用地条件,以近郊综合性的旅游休闲活动为主要功能,为附近城镇及当地居民提供近郊游憩、融入自然的景观空间场所。该地段的`景观建设以生态景观恢复为宗旨。

景观特征:以多层次立体绿化为主要造景手段,追求景观立面层次和平面形态的自然化以及与背景环境的协调统一感,避免景观设计城市化。在绿色自然空间中点缀相应的旅游休闲设施,成为绿色环境中的游憩地和逗留点。在条件允许地段设置滨水浴场、停车场等。

景观形态:满足生态功能的风景林带、湿地生态园;

满足旅游休闲功能的小型生态建筑(休憩亭、廊架、茶室、小卖部等)、游路和户外街具(灯具、座椅、座凳等)等;

满足人们亲水性需求的平台、沙滩浴场等;

满足体现文化内涵的主题景园;

满足交通功能的停车场;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率控制:绿地率85%以上,铺装广场及道路10%左右,建筑占地面积5%以下。

c.以自然景物为主体的生态敏感景观区。包括途径入河口、近岸湖泊湿地、生态保护类洲岛、沿岸低山、风景区生态隔离区等地段的沿江防洪景观道路部分。

景观功能:保护生态环境、郊游活动。该景观区域在环境设计上充分保护和展示沿路两侧水域风光、湖泊湿地、自然山林、风景区等自然因素,严格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格局不受破坏,景观建设以模拟自然生态格局为主,仅在适宜地段才可开展不妨碍生态环境的有限度的观光游览活动,从而为人类提供回归自然的景观空间场所。该地段的景观建设以生态景观保护为立足点。

景观特征:以模仿自然生态群落为主要造景手段,追求植物群落的层次结构与背景环境的完全统一性。在绿色自然空间中点缀宽1米左右的沙石路面或原木汀步游道。

景观形态:仿自然的生态森林;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率控制:绿地率95%以上,游览设施5% 。

结语 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河流在城市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以防洪景观道路为载体的景观休闲带对城乡居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地域性生态景观和文化为内涵、以城乡居民对河流风光带的需求为依据的景观规划模式是解决防洪景观道路景观恢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方春 城市河滨区景观设计探索 《大众科技》 .9 14-16

[2]皮晓宇 城市防洪中的景观工程建设及实践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5.3 142-144

[3]吴登树 浅谈城市防洪与生态景观的结合 《水利规划与设计》 .3 29-31

[4]孙鹏、王志芳 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 《城市规划》 .9 19-22

篇6: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规划建设问题探讨

作者是:朱善督

1、防洪现状

水头,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是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的东大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以山水秀丽、腹地广阔和经济活力强劲而闻名。全镇总面积 3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5672 亩,人口9万多人。现以水头为中心的北港是鳌江流域洪涝最为严重的地区,由于水头处于鳌江中游,在地理上属于四面环山的河谷小盆地,并且汇聚平阳西部的诸多水流,区内有岳溪、青街溪、顺溪、怀溪、闹村溪、凤卧溪等支流汇入。因此常常受到上游下泄的洪峰威胁,再加上区内无控制性工程(水头城防工程目前为止还未发挥作用,上游顺溪水库还处在初级阶段),抗旱防洪能力差,河道弯曲淤积,排泄不畅,又加上受潮水的顶托,每逢台风暴雨就积涝成灾,80年12号台风,就水头一个镇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元,94年17号台风直接经济损失已达8000多万元,2005年5号和13号两次特大台风,分别给水头镇带来11亿及6亿的重大损失。近几年来洪水灾害日益频繁而且越发严重,每年因水患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多达数亿元,现已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存在的问题

2.1 建设起点低、标准不高,工程老化严重。

虽然本辖区这几年防洪工程造得也比较多,由于受当地的经济条件和观念限制,已建工程建设起点大部分都比较低,标准不高,样式和格局陈旧,未构筑城市风景(在北港片唯有腾蛟镇前防洪堤可称算有城市风景的味道)。防洪堤大部分采用毛砌石形式,河道堤岸未护衬,堤坡未绿化、美化、亮化,整个堤坝杂乱不堪,与城镇建设很不相称;城镇中心河道和水域未能很好地开发利用,成了垃圾河、死水沟和臭水塘,并且淤堵严重;未建设规范完善的排水与防污体系;防洪大堤未与城市干道形成顺畅的交通网络;现有蒲潭洋大坝和北港引水工程经过多年运行,已存在病险、老化和功能退化现象;管理设施不配套及管理手段落后等。

2.2 由于受财力的制约,导致防洪资金的投入率不高。

防洪工程,特别是流域防洪工程,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防洪工程建设是一种社会公益性建设,理应有法定的渠道和稳定的投入。由于我县财力不足,防洪建设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建设的需求。再加上乡镇不是努力用好有限资金,而是拼命向上级部门多要一点,有时还不惜虚报灾情多要补助,另做它用。乡镇治水思路还停留于表面治理,做不到未雨绸缪,往往是农民群众有反映了,或是等发生水利险情了,到了不得不建了,才给予修建,而且基本上是在原有的堤坝上加以反复修筑加固。防洪是一项公益事业,社会各方面、各行业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必要的投入。而多年来形成的单靠国家投入的意识已使当地政府背的包袱日益沉重,延缓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到防洪建设事业。

2.3工程的目的比较单一,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现在的防洪工程往往只考虑防洪要求,而很少考虑景观和生态的要求。因此护岸工程一般都采取比较简单、坡面比较光滑坚硬。常见的护岸形式主要有浆砌石或干砌石护岸、现浇或预制混凝土护岸及土工模块混凝土护岸等。虽然这些硬质型护岸能够稳定河道、防洪排涝、有效地抗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但是这些护岸却破坏了水土之间相互作用的通道,隔断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因些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如硬质型护岸所采用的浆砌条石、混凝土砌块等形式的坡面一般设计得较为光滑,使得鱼类、两栖类、昆虫类等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动物和微生物失去了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各种水生植物也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水体的自净能力也被大大削弱;除此之外,硬质型护岸人工痕迹过于明显,目的比较单一,它隔离了人们对“亲水、近水、入水”的要求,与当前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大大相违背。

2.4水环境未得到合理规划和治理,水环境管理工作仍没有进展。

由于城镇建设日益扩张,从而大大缩小了城市水面率,原先水头镇麻园村和上店村的蓄滞洪区现已到处建了房屋。保留的部分城镇内河道,又因排水体系不完善和无配套的防污措施,成了污水和垃圾的集散地,不堪重负,污染严重,水质基本上处在Ⅳ~Ⅴ类的水平,部分处在劣Ⅴ类的水平,大大超过了Ⅲ类水质标准要求。整个水头城镇水环境未得到合理规划和治理,水环境管理仍处在无序状态,防洪堤河滩地或保护范围内存在违规建房,水环境状况十分恶劣,令人堪忧。

2.5非工程措施不完善,管理和维护经费无保障。

突出的问题有:乡镇防汛机构不完善,参与的部门虽多但职责不明确,业务人员少;防汛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装备基本空白;没有水、雨情观测设施,防汛方式落后;水库还是靠人为监管,住库人员安全得不到保障;管护及水行政执法力度太弱;防汛经费及工程管理、维修经费无固定渠道,保障不足,水毁工程及病险工程得不到及时修复等。

2.6人们对河道的认识还处在初步认识的阶段,有待提高。

河道多为复式断面,大部分河滩地是季节性或不定期地行洪,有的甚至是几年才漫滩一次。这种常不上水的滩地,使人们对河道的认识逐渐淡薄,因此往往成为当地百姓盲目垦殖、占用的对象;再加上水利建设一直以来都是落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往往是围绕经济开发和形势的需要;没有合理的安排,土地开发建设与水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河道水系被成片填埋,有的变成断头沟、死水沟;如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的朱官堰,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基本上已丧失其功能。因此造成河网的调蓄、排水能力大大降低,内河水位攀升,加重了区域内涝的威胁。

3、对策

3.1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分期实施。

鉴于现有防洪工程的规模不大,保护面积太小,不能满足城市建设迅速扩张的要求,根据新一轮水头城镇总体规划,以水头镇城市防洪工程为起点,通过对原有老河道清障及拓宽疏浚,拆除改建阻水建筑物等措施,使原穿过镇区的老河道得到拓宽,并在两端建节制闸;自蒲潭洋下游按规划轴线新开河道至小南桥与鳌江主干道交汇,小南桥至显桥河段局部裁弯取直外全线拓宽拉直,并修建防洪堤。现一期工程已完工,目前泄洪能力为每秒380立方,二期工程完成后泄洪能力为每秒1183立方,三期工程完工后泄洪能力可达到每秒2028立方。按照城镇新规划的城市建设状况,近期应急需开展上店、麻园防洪圈,以尽快拓展防洪保护范围,适应城市建设需要。急需开展滨江大道规划建设,形成总长2km的景观轴心,打造江岸风景,极大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并可拿出部分土地换取建设资金用于建设防洪工程。

3.2充分考虑城镇水利特点,规划与城镇建设相协调。

防洪工程布置要与城镇人文、商贸、交通、景观、休闲等各方面有机结合,协调统一,积极构建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要对城镇河道、水域、湖泊进行重新规划布署,适当开挖引进新河道和湖泊,增加城镇中心水域面积,扩大城镇水面率,恢复部分死水沟以及朱官堰坝其功能,增强城镇水面调蓄洪水能力和改善城镇水体调节功能,改善城镇中心气候和空气环境,充分兼顾城镇建设功能与防洪功能,使防洪工程与城镇建设融为一体。

3.3水利工程要与回归自然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

水利工程既是改造自然,也是保护自然。整治过程中,要与回归自然相结合,不仅要考虑人类的需求,也要考虑生物的需求。如河道护岸工程,首先是把混凝土护岸改为天然材料,接近自然、减少污染;其次是改变断面砌筑形式,水上断面的砌筑考虑到两栖动物的活动空间,水下断面的砌筑要留给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活动空间。在开发建设城镇水域和水岸,一定要贯彻生态和环保理念,切实把城镇滨水地带建成适宜居家生活、休闲娱乐、观河赏景、饮食购物之理想场所,形成人水自然和谐空间,建成对外展示城镇滨水风情特色之窗口,构成城镇人文景观闪亮的风景,极大地改善城镇的总体环境和提升城镇品位,促进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

3.4规划建设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

虽说这几年,水头辖区也做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防洪能力;但大部分的防洪建设仍未改变过去那种灰头土脸的形象,防洪标准仍然没有做到高标准、高起点。这要求我们规划建设观念要新、要实,既要承认现实状况,又要大胆创新,眼光放远,思想放宽;规划布局要体现现代化城镇建设要求,借鉴园林特色,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不能因为个别原因使工程降低防洪标准,造成洪水隐患而因小失大;还要做到整治工程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相适应,既要安全、可靠,又要美化、亮化城镇;城防标准应达到100年一遇,堤岸最好要形成一条旅游观光带。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要依据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工程设计、建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实施招投标,同时要落实业主责任制、工程监理制、质量监督制等,强化质量监管,为高标准、高质量奠定基础。

3.5协调好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健全管理和经费保障体系。

城市防洪工程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矛盾较多,现行体制又是分灶吃饭,水利与城建对防洪、除涝、排水、排污和环卫各自为政,使矛盾难以协调解决。因此要立即着手各部门之间分工负责,加强对防洪工程重要性的认识,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要以大局为重,搞好防洪保障。要健立健全防洪工程措施,建立防汛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构建现代化防汛管理体系。要健全防洪工程管理措施和制度,加大城市防洪工程水行政执法力度,整治违规建房等严重违法行为。要从财政拨款、防洪基金和受益单位收益等方面建立正常的管理、维护经费来源渠道,以及时修复病险或水毁工程,确保防洪工程的正常运行,为地方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防洪保障。

3.6加大水利规划,提高人们对水利的认识。

及早制定水利规划,及早划定保留范围或规划河道红线,并将其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实施,避免重复拆建,达到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利作为一项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发展,水利规划应与道路、土地、城建进行同步规划,互相协调,水利规划最好能超前其他建设项目实施。因为,现代水利不仅仅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品质。附:

篇7:论城市建设与防洪治水

一、概况

永福县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洛清江中下游,处于东河、西河、茅河三河交汇处。年平均降雨量1934毫米,降雨时空分布不均,3——7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6%,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城区面积3.76平方公里,人口3.1万人。到2010年城区面积将扩大到764.平方公里,人口发展达到5万。

近年来,在城镇建设方面,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县城正在一天天变美变好。县城防洪堤同时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构成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发挥着很大的防洪作用。随着县城的不断扩大,人口的集中,人与水争地抢地,占用洪水蓄积容量的现象,就时有发生。城市建设成绩很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存在问题

1、建设防洪堤占用河道、河滩。

中心广场对面的防洪堤,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多得一些土地,建堤时总是千方百计,往有水的一方抢。为了在此建房,还买了一座山来开挖土方,把土方运来,填高原来很低的河滩地。在西河与东河交汇处,县政府招待所后面一带,开发商也是为了多得一点土地,而往河道一方抢。

2、很多房屋建在离河道不远的低洼地,年年被水淹。

茅江桥东面一带、西江农贸及工贸市场,这里的房屋几 乎年年都被洪水淹。这些房屋建设年代都不是太久。当时人们完全可以把房子建到高一点,离河道远一点的地方,给洪水让出通道和空间。

3、原有一些水塘被填平用于建房,减少了洪水调蓄容量。

现在的城东开发市场一带,原来是连成一片鱼塘,现在已全部填平,并建上房屋。

4、水泥等不透水地面多,地下水难得补充,绿地面积少。

人行道、中心广场、城东开发区、立交桥一带、还有一些工厂、企事业单位,很多就被大片大片的水泥地面所覆盖。

5、大多数房屋雨水和污水没有分开、县城没有渗井。

很多的屋面雨水,都是直接排入化粪池。县城没有一处渗井,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三、采取的对策

1、观念要转变

洪水是河流的一种特性,是水流的一种形态,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要去认识、了解其特性。而不应该去“抗洪”,洪水来了,不应去“堵”去“围”,应采取“疏”、“让”。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虽然很大,但去抗击自然规律,是敌不过大自然力量的,违背自然规律终将会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我们有很多住在山里河边的村民,他们的力量很小,也不想破坏自然环境,总是选择较高的一些地方建房,祖祖辈辈就在那里居住,他们与自然相处是那么的和谐。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是很“怕”洪水的,他们通常采取“躲避”的办法,把房屋搬到高一点的地方。没有钱建防洪堤吗?不,他们认为洪水来了,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河流的一种特性,一旦成了灾,也是由于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而遭到大自然报复的必然结果。顺其自然、避让洪水是减轻和消除洪水灾害,最科学、最实用、最经济的办法。防洪治水我们也应把注意力转移一下,不要单靠建防洪堤。

2、对于防洪堤方面

建设防洪堤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它的负面影响。它是人们通过工程的手段改变自然的一种现象。在建设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都是占用了河滩地,缩窄了河道,与洪水抢通道抢空间。如果各地都抢占洪水空间,那么防洪堤建得越多,就把这个装水的容器,越建越小,容量也就越来越小。也就是采取了堵水的措施,实乃下策。老祖先的经验,早就告诉我们,治水只能“疏”,不能“堵”。就是把防洪堤建成了铜墙铁壁,此时人们认为安全了。然后蜂拥而来,在这里搞建设。其实也只能防一些中小洪水,却难以挡住大洪水冲击,这时大自然将使人类得到更大的报应。可建可不建的地方就不要建,应保持原来的自然河道,采取植物措施就可以了。必须建的防洪堤的,东河五里桥至樟峡一带,防洪堤尽量离河道远一点,并做成一条沿江公路,防洪堤内侧靠水一方低地,全部种草。堤岸上全部种植树,安装景观灯。

3、茅江桥东面一带离河道不远的低洼地,植树种草建小森林公园。

茅江桥东面一带,地势太低,经常被水淹应搬迁,把这一带建成小森林公园,休闲娱乐场所。在离河道稍远且地势稍高的,这些地方可建运动场、停车场、公园、休闲地并种树等洪水影响小,洪水过后可照常使用的场地。地势较低,近河水一带全部种树、种草,绿化美化,建成一片小森林。采取植物措施,是一个百益而无一害的好方法。一万亩森林蓄水量,相当于一座一百万立方米的水库。且世代可以受益,这远远不是任何工程措施所能比的(一般工程寿命不过五十年)。森林植被还能减少流入河流的泥沙、净化空气、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地等等。

西江农贸、工贸市场底层,常被水淹可以改做停车场。

4、减少不透水地面,多留绿地面积。

不透水面积很大,雨水就不能渗入地下,地下水长期得不到补充,地下水位就会下降。久而久之地面就会沉陷。人行道采用彩色方形有孔压制砖,铺设人行道,并在其下垫上沙石形成透水层,使雨水能渗入,补充地下水。

尽可能少搞水泥地面,多植树种草。谈到植物,我推荐 一种。那就是仙人掌,我曾经把一棵仙人掌丢到楼顶上,上面没有泥土,只是楼面久了,有一点点沙子,它已经在上面生存有6年了,早几天去看,只是缺乏营养,去年夏天有一段时间有20几天没有下雨,而且那段时间楼顶的温度达到40度。把仙人掌种在其他一些植物很难生存的地方,如砾石、石山、混凝土砌石中,就可以使这些地方得到绿化。通过这些措施就可以减慢雨水汇流时间,减轻防洪压力。

4、设立渗井,补充地下水

每一栋楼房至少挖设一个渗井,使雨水进入渗井,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或者把雨水收集加以利用。不得使雨水直接排入街道,更不能排进化粪池。渗井规格:形状为圆形、直径1米、池深2.5米、池底为石块、四周用石块干砌而成,上有井盖。

四、吸取教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搞好城市建设。

随意改变破坏自然环境,最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下面我们来看看破坏自然环境,而加重洪水灾害程度的例子吧。

98长江大洪水,这次洪水总量不及1954年洪水,却比 54年洪水,水位高出很多。此时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到不及以前的一半,五大湖泊的面积就减少了33%,带来的防洪压力 超过1954年。

世界范围内破坏环境最严重的黄河流域,情况又怎么样 呢?这里土地荒凉,到处是一片黄土,水旱灾害频繁。由于大量泥沙流入黄河,使河床每年抬高5——10厘米,河床一般高出周围地面4——6米,最高达13米。高高的堤岸把黄河水围在里面。黄河问题远不是单靠防洪堤所能解决的。

篇8: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相关问题探讨

一、国内配网状况

长时间以来, 电力构建往往是重发电轻输配电的状态, 导致国内的城市配网构建非常滞后。虽然近几年国家对此也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且增加了配网构建改造的程度, 致使相关的配网问题也有了极大的改观, 不过因为国内的配网发展较晚, 且对应的底子薄弱, 其配网运作水平也仍然不高。

1电源布局不合理

相关的配电电源布局位置不合理, 其供电的半径太长, 并且线损过高。因为没有对其进行早期总体性规划, 国内的很多城市配网电源分布点往往总是布点缺少或者是布局不合理, 导致其供电的半径超过了规定的长度, 并且线损率太高。因为电源的布局位置不合理, 很多地区存在主变负载极不均衡,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其系统运作经济效益。

2网络结构不合理

其对应的网络结构不合理, 导致相关的运作方法安排不灵活。因为网络的结构安排不合理, 致使故障复电以及计划检修安排、迎峰度夏的对应工作均是受到一定的制约。在实际的工作中常常会遭到变电站的移址以及变电站出现全站停电时, 尽管是在低负荷的状态之下负荷也是不能有效转出, 这时就需要新出线以及新增的对应联络线。

3线路故障率较高

线路出线故障的频率较高, 供电的可靠性过低。因为诸多的城市均还是应用架空线来作为该城市的供电输电线路, 架空线故障出现率非常高, 所以, 就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供电的可靠性。并且, 因为其对应网络结构不合理, 故障转电以及检修转电非常复杂, 这也降低了供电的可靠性。

4负荷增加快速以及电网建设的用地较紧张

近些年来, 国内很多的城市电力负荷增加速度都是保证在12%~15%水平之间的, 还有的地区都超出了20%。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城市建筑不断的密集起来, 能够运用的城市空间也就极为有限, 电力的负荷密度也是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提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不断的出现新情况, 这也就导致了电力供求矛盾情况被日益激化。以某地区某市为例, 该市在2011年的对应用电负荷提升来讲, 其全网的供电负荷达到了940万k W, 同比提高了13.2%。并且, 全社区的用电负荷也已经是高达1000.9万k W了, 这同比又是增长了11.7%, 并且其用电负荷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提升而逐年增加。

5开关站的缺少

在现今的城市配网规划中, 不难看出其相对应的开关站数量缺乏, 相关的二次分配能力不足, 致使很多的线路负荷量较小, 不过相关的变电站在出线的数量上又是极大的, 所以这就造成了很大的矛盾。并且, 很多配电室设施非常陈旧, 有很多的不安全、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存在, 所以对于供电安全性也是不能充分的满足。

二、城市配网规划及建设新思路

城市的配网规划以及建设, 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所以负荷的发展以及分布准确情况也就很难完全的预测出来, 其涉及的部门以及专业领域又是非常多的, 除了需要充分的满足其安全可靠性, 但是考虑到其投资的相关成本因素之外, 还应该与当地的市政规划等诸多部门工作展开有效的协商, 致使城市的配网及建设之间互相协调。

1配电网络规划

城市中的配电网规划应该合理的为新可发区域建设来提供可用的空间, 以便于避免掉日后出现了相关难操作或者是重复性的操作。

1.1规划之前的预测

在对配电网络进行规划之前, 应该先对其相关目标规划区域的电力需求及要求展开详细的预测, 进而落实总体性的配置优化。电网全局部署是经由其需要的电量预测结果来决定的。对于需求电量预测来讲, 其一般是依照地区来进行的。市和县的标准是110k V, 镇区以及重点负荷的地方是10 k V的标准。其相关的预测时间一般是以年为基本单位的。依据其相关的需要, 还能够极度为其单位来展开电量预测工作。

1.2协调于主网的规划

现阶段, 国内的110 k V或者是以上电网也已经逐渐的实现了其配置的优化, 不过一些比较落后的区域的优化还在过程中。其应该重视配电网和其主网之间是互相协调的, 也就是说在进行主网规划工作时, 要重视配电网各类基础数据, 将它用来作为参照, 来合理的完成其主网的规划;还要合理的预防供电的半径太大, 要是其供电的半径太大就会导致配电网中相关线路的损坏, 所以应该合理的进行规划, 优化其分配供电的范围, 有效的确保电网的稳定及安全;无功功率的补偿以及配网之间是互相配合的, 通常低压电网的分散补偿, 高压的电网是集中补偿。应该注重无功功率补偿对相关的配网调节机补偿意义, 以便于落实合理化的分配。

1.3配电站电源布局合理化

只有电源位置的合理选择, 才会对相关供电部门的经济效益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降低线路损坏能够提供关键的辅助性作用。现阶段, 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出现电源分布位置数量缺乏, 但是在现有的状态下增加新的电源点, 却显得非常的凌乱。因此, 务必要明确的选择其电源点位置, 因为其后期的线路走廊范围是有限的, 要是那个时候再进行合理布局, 难度也会非常大, 在后期要在城市中重新的进行电缆铺设, 其所花费的成本也会极大, 并且还会影响城市的市容环境。

1.4线路走廊规划

对于其线路走廊的规划来讲, 现今也已经普遍应用电缆, 并且对以往的高空架线也被逐渐的替代, 因为电缆对于市容市貌的美化程度是非常显著的, 且其故障发生率也较低。应该合理的防止电缆故障所带来的对应馈线跳闸, 应充分的降低电缆直埋的方法。在其经济条件允许之下, 对应的线路走廊应该优先考虑电缆沟, 若是不可行就运用电缆排管敷设策略。总而言之, 是要尽可能的降低电缆直埋, 不使用高空架线。

1.5实例分析

因为现阶段很多的城市较为繁华地区的负荷密度已经超出了40MW/km2, 由于考虑到未来城市的发展及平衡控制结果, 城市远景规划是每平方公里50MW负荷密度, 若是每一个110k V站是依照3台主变、每一台的主变容量为63MVA目标, 那么三台主变总容量是190MVA, 每一个110k V的变电站能覆盖的供电面积约为4/km2, 就是每一个110k V的变电站间隔是2km。如图1所示, 110 k V电源点与10 k V线路走廊简示图。

2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规划

2.1明确配电网自动化是确保供电工作正常运作

必须要明白配电网的自动化系统是应该要确保其供电工作的有效运作的, 并在此基础之上, 强化自动化的可操作性能, 促使对应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能够达到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依照相关规划设计的原则统一其配电目的。不过, 应该将自动化机制逐渐的完善并推广。

2.2明确配电网自动化的主站及子站的功能不同

配电自动化体系的主站主要功能是获得对应数据并展开数据后期处理, 进而对全网络进行监测和分析工作。配电网自动化子站的主要功能是对其管辖的对应地区进行调配工作。并且, 配电网自动化主站延伸是在远方的远程工作站, 其关键是用来进行地方性的监测。

2.3设施端口不同设置

应该合理的依据配网结构的相关规划, 各个设施的端口均应进行不同设置, 以便于充分的保障各个级别的安全, 确保供电系统稳定运作。

结语

城市配网规划以及建设不止是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更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有效保障, 在这不断进步的社会大环境之下, 人们对生活用电的需求和要求持续提升。城市的配网构建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 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应该对标准以及原则严格遵循, 与此同时, 对相关的配网规划建设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也应进行处理, 促使城市配网规划构建更加灵活且实用, 提升其稳定及权威性, 以便于确保配网建设科学合理以及经济, 并对相关的城市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配网构建是城市电能传送的关键条件, 其合理的网架布局, 才能有效的促使电压达到合格的标准, 以便于确保其供电稳定可靠。对于城市的配网规划来讲, 相关的城市配网建设是其最主要的理论性依据, 也是城市整体规划以及进步的重要构成。应该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的相关政策, 有效的落实城市的配网规划及构建, 并缜密的对电网之中薄弱环节进行排查, 依照适度超前的原则, 合理的选择配电设施。

关键词:城市配网,配网规划,配网建设

参考文献

[1]戴继勇.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 (23) .

[2]伊东亮.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思路研究[J].管理观察, 2014 (06) .

[3]王永光.浅议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若干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34) .

上一篇:服务人员的岗位规范下一篇:为梦想拼搏的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