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制度

2024-06-10

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制度(共8篇)

篇1: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制度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为规范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及时高效、合理有序地处理食品安全事故,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规章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领导小组

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组长:高扬

组员:邵海忠

二、应急处置程序

(一)及时报告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有关人员立即向主管部门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告;立即停止销售经营活动,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报告内容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并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二)立即抢救

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立即将中毒者送到有急救能力的医疗机构抢救。

(三)保护现场

发生食物中毒后,在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要保护好现场和可疑食物,病人吃剩的食物不要急于捯掉,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要急于冲洗,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保留,提供留样食物。

(四)配合调查

负责人及有关工作人员,要配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如实反映食品安全事故情况。将病人所吃的食物,可疑食物的来源、质量、存放条件、时间等情况如实向有关部门反映。

三、对事故延报、瞒报、漏报或处置不当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要组织力量做好中毒人员及家属的安抚工作,确保不让事态扩大,任何个人不得自行散布事故情况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东营恒宏商贸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八日

篇2: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制度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危害,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安全特制定本处置、管理制度。2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采购、生产、储存、搬运过程中及流通领域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准备和事故处置管理。3 职责

3.1食品质量安全负责人负责组织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和负责采购、产品出厂后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

3.2总经理负责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方案审批和资源提供。3.3仓库负责人负责仓库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

3.4生产负责人对在生产、搬运过程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作应急处置。3.5检验员负责食品安全事故相关食品检验、分析和跟踪。4 工作流程

4.1 食品安全组织

本企业食品安全第一负责人:法定代表人王武华(董事长)负责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方案的审批,并确定:本企业食品质量安全负责人;食品质量安全负责人;组织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负责人;各部门积极参与配合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的要求。

4.2建立企业产品投诉热线不并向社会公示,欢迎广大消费者和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进行监督。

4.3企业自觉接受质监、食品监督、工商等职能部门的检查,做到积极配合,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欺骗检查。对检查中提出的问题,及时认真整改。4.4公司成立食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

4.4.1负责检查企业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依照法律、法规,组织生产,合法诚信经营。

4.4.2负责教育企业全体员工,树立“以人为本,顾客第一,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诚信第一”的文化理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4.4.3负责加强全员专业培训和设备设施的安全正确使用。

4.4.4负责监督检查企业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严格规范操作,实行全投质量监控,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凡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不准出厂,不准流入市场。

4.4.5监督检查企业严格遵守国家食品标签标准和广告法规,自觉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正健康的市场经营秩序。

4.4.6负责产品质量自查,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清除各种不安全隐患。4.4.7负责制定和实施企业突变事件的应急处理机 制和预案,防患于未然。有效预防和消除各种突发事件危害,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社会和企业的稳定与生命财产的产安全。

4.4.8负责对突发事件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工作,研究制定相关突发事件应急措施,指挥和协调公司各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等。4.5预防教育 4.5.1食品教育由本企业总经理组织检验员、生产科统一安排。4.5.2安全培训时机和相关人员

A)新员工上岗、转岗换岗、工艺变化调整:

B)关键和特殊岗位,包括关键控制点和各工序涉及的相关人员: C)环境卫生过程监控、产品检验等食品质量管理和监督人员: 4.5.3技能训练重点结合卫生控制要求、关键控制点要求进行: 4.6应急训练

4.6.1食品质量安全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适时进行食品安全可能发生事故训练或演习。4.6.2要求

A)保证人员、保证时间、保证效果、措施可靠: B)组织严密、器材充足、沟通畅通:

C)训练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类产品、各类设施与环境、相关部门和人员:

4.7 食品安全事故分类、应急准备和响应 4.7.1食品安全事故分类

A)原料事故,指原料本身或运输过程引发的、材料检验时未能发现而事后才发现的原料或其导致的产品受污染事故:

B)工艺事故,指关键控制点工艺未按要求执行,正常监视和验证未能发现而事后才发现的事故:

C)环境事故,指卫生控制未按要求执行。例:水源污染、设备、管道、工器具、车间、人员等消毒不符合要求,交叉污染、卫生设施问题、化学品污染等,正常监视和检验未发现而事后才发现已导致产品污染的事故: D)意外事故,指使用不合格或过期原料以及交付不合格或过期产品事后才发现的情况,涉及生产或产品储存时受污染,关键控制总设备或仪表损坏失效等事故:

4.7.2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准备

A)设置预备存放问题产品的场地,配备不合格品标签,由检验员定期检查。B)做好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培训。

C)由质量安全负责人做好紧急抢修处理准备。4.7.3食品安全建设的应急响应

A)对未投入使用的问题原料、材料,检验员会同生产部负责人,立即使用警戒带作封存,做好“问题原、材料”标识,放置于不合格原料设置区,并报总经理会合同食品安全质量负任人作评估和处置。

B)已投入使用的问题原料、材料,但产品未流入市场,检验员会同生产部负责人对生产半成品、成品使用警戒带作封存,做好标识,放置于不合格产品放置区,并报告食品质量安全负责人组织评估和处置。4.7.4工艺事故应急响应

A)产品加工完成的,报告食品质量负责人,组织采取措施,并做好相关纠偏生产记录。

B)产品已加工完成,而未流入市场的,检验员会同生产部负责人对生产品立即封存,并做好标识,设置于不合格产品设置区,并报告食品质量安全负责人组织评估和处置。4.7.5环境事故应急响应 对水源受污染、设备、管道、工器具、车间、人员等清洁消毒不符合要求、交叉污染、卫生设施问题、化学品污染等产品,产品未流入市场的,由检验员会同生产部负责人对受影响的产品立即封存,做好“问题产品”标识,施置于不合格产品放置区,并报告食品质量负责人组织评估和处置。4.7.6意外事故应急响应

A)对使用不合格或过期原料及交付不合格或过期产品事后才发现的情况,产品未流入市场的,由检验员会同生产部负责人对不合格产品立即封存,做好标识并报告负责人组织评估和处置。

B)食品安全事故中不合格产品,已流入市场和应报告食品质量安全负责人和总经理,执行《不安全食品召回及处理制度》,并立即向县级监管部门报告,服从上级应急指挥。确保将影响降到最小(若问题食品已造成人员伤亡,应调协本企业的资源,尽力做好善后工作)。4.8事故报告和总结 4.8.1事故发现报告

本企业员工的义务在第一时间报告(含越级报告)食品安全事故。任何部门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报告采取先口头后书面的方式,填写《事故发现报告》应尽可能包括以下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拟采取及正在采取的措施等。在后续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情况,也要对上次报告和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4.8.2事故总结报告

食品质量安全负责人应组织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方案,形成《事故总结报告》,报总经理批准,呈报县级以上监管部门。4.8.3事故责任追究

A)本企业领导及部门主管人员保持每于24小时联络畅通,对无法联络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B)各部门主管为本部门质量安全事故报告的第一责任人。事故发生后,应立即上报,不得迟报、漏报和瞒报,要实事求是,不得避重就轻,若因报告不实,影响事件处理的,要追究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责任。哪一级发生迟报、漏报、瞒报的问题,由哪一级负责。因迟报、漏报、瞒报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处分。

C)对不服从指挥,事故处置工作怠情的,要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8.4纠正与完善

A)如有事故发生,由食品质量安全负责人组织各部门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措施,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策划作必要修改并贯彻落实。

篇3:过期食品回收销毁处理制度探析

关键词:过期食品,食品安全,回收销毁

长期以来, 食品质量安全一直是政府和百姓关注的热点。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监管,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 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其中过期食品引起的食品安全尤其值得关注。

一、过期食品处理不当造成的危害

近几年, 媒体曝光的“冠生园”过期月饼馅 (2001年) 、“光明”乳品过期后返厂加工再售 (2005年) 、安徽皖毛毛加工过期粽子 (2007年) 等过期食品典型案例触目惊心, 层出不穷。更有甚者, 天津4家肉肠生产“黑”厂竟把回收过期肉肠当成了一项业务, 大量回收过期肉肠, 在这些霉变的肉肠里添加大量色素、香味剂, 重新加工后再入市场。 (1)

2009年11月11日, 安徽省电视台“第一时间”报道了蚌埠市超群饼屋涂改糕点日期, 将过期糕点的生产日期撕掉, 重新贴上新的生产日期后继续上架销售, 有些糕点直到出现霉点才下架的事件, 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2)

过期食品含有大量有害物质, 过期食品中使用劣质、变质油脂或油脂重复使用, 造成食品过氧化值超标, 很容易导致肠胃不适、腹泻并损害肝脏。人们如果食用了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过期食品, 就会引起急性食物中毒, 甚至导致急性传染病或者致癌。

二、我国目前过期食品回收销毁处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发生过期食品危害消费者健康的案例为何一再出现?其根本原因是我国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处理制度目前在立法上不健全, 在现实中难以操作执行, 缺乏监督。

(一) 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 造成保质期食品难保质, 过期食品不退市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食品生产者不得生产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不得采用过期变质的原料加工食品。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明食品的保质期。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 定期检查库存食品, 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3) 但由于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过期食品该由谁、通过何种方式进行销毁, 由谁来监督和管理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只有个别省份, 如浙江,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 出台了有关食品回收销毁的文件。立法的欠缺致使监管缺位, 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成了无人监管的问题, 只能靠食品加工销售企业凭着良心办事。

在食品的实际销售过程中, 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形式, 一种是由食品的销售者退回生产企业, 由生产企业自行销毁。由于利益的驱使, 有些生产企业将回收的外观上还未发生变质的过期食品重新换上新的包装, 又继续上市销售, 还有一部分生产企业将过期食品拿回车间后, 作为原材料进行重新加工、消毒, 生产成新的食品后再重新上市销售。这些产品尽管已超过保质期, 但已经过重新加工, 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部门很难通过检测查出问题, 但其对消费者的健康却存在很大的潜在威胁。另一种形式是由食品的销售者直接处理过期食品, 不退回生产企业。这也导致一部分食品在一些超市、商场把一些已过期的食品标签的生产日期涂掉, 重新打上新的日期, 再进行销售。这样就造成很多标明在保质期内的食品是过期食品的现象。另外, 目前我国部分餐饮企业也存在使用过期食品损害消费者的现象, 如有些饭店使用地沟油, 麦当劳使用过期果酱等。总之, 对过期食品处理监管的缺失是当前政府职能部门的一个漏洞, 过期食品处理不透明, 而工商、质检部门监管又存在漏洞, 使得消费者很难对食品保质期真正放心。

(二) 多头监管导致无人监管

《食品安全法》第5条规定, 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主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的规定的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它们的职责和权限相互重叠, 一个产品出了质量问题, 他们都有权进行处理, 有利时几家执法部门都争着执法, 但出了问题几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 造成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局面。对于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 过期食品回收各自为政, 处理费用高昂

由于没有法律对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做出具体规定, 生产企业各自为政, 缺乏专门的部门负责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目前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既不属环保部门, 也不属固体废弃物处理部门。这也使得部分有责任心的厂家希望妥善处理积压的过期食品却陷入两难境地:随意处置有潜在危害, 找垃圾处理场帮忙收费太高。在难以解决的情况下, 做饲料、当垃圾随意处理、发给职工, 成为不少食品生产企业处理过期食品的主要方法, 在这种状况下, 很难避免有企业将过期食品“回炉”或重新流入市场。 (4)

三、解决食品回收销毁问题的对策

第一, 尽快加强食品回收销毁的立法, 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根据我国过期食品回收销毁法律缺失的现状, 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 明确规定超市、商场和餐饮单位等食品生产销售企业的在过期食品回收销毁过程中的责任。2007年9月7日, 浙江省工商局发布了全国首个《流通领域食品销售者经营行为规范指引》, 工商部门将监督全省食品销售逐步推行不合格食品主动撤柜、过期食品当场销毁、所有商品在一定时间内允许消费者无理由退货等12项行为规范。 (5) 其中要求食品销售商不得将过期食品退回生产商, 而是由其当场销毁的规定不失为是阻止过期食品回炉的好方法, 值得在全国进行推广。我国2009年2月通过了新的《食品安全法》, 该法第85条规定, 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的, 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 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 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吊销许可证: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 《食品安全法》并未对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做出具体规定, 这难免会给我国的食品安全的执法、监管留下漏洞, 不利于对过期食品的有效监管。

为了弥补这点不足, 笔者认为在新的《食品安全法》实施之后, 尽快制定实施细则, 确立过期食品退市销毁处理制度。规定只要销售单位发现食品过期变质, 就必须在当天进行下架退市, 由销售者统一回收过期食品, 再将过期食品交给有国家专门指定的机构进行销毁。同时建立退市台账, 并对消费者公开, 以使过期食品处置透明化。这样就从源头上阻止食品生产企业重新包装过期食品或用过期食品作原材料加工食品。另外, 对于食品生产厂家和餐饮企业库存积压的过期食品, 也应该要求其及时交由专门机构销毁, 同时建立过期食品销毁账簿, 留待工商行政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查和监督。

第二, 鼓励食品销售企业在食品过期前大力促销, 减少过期食品数量。这也是一种解决过期食品的积极办法。国外很多的超市对保鲜期短、容易过期食品在经营上都很精心, 像面包、寿司, 生鲜肉、熟肉等食品, 一旦过了“最鲜”时段便打折出售, 离保质期限越近价格越低。这样, 既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 经营者也减少了损失。另外, 我国可效仿美国, 建立食品银行, 鼓励超市、食品生产企业将快要过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 捐给“食物银行”, 用来救助失业和低收入贫困人口, 同时超市、食品生产企业也因其善举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免税优惠”, 这样既能做到物尽其用, 也确保了安全, 减少了浪费。

第三, 建立专门部门销毁过期食品。过期食品交由专门部门销毁, 在短期内可能操作成本较高, 但这样做有几个优点: (一) 有利于过期食品的充分利用。可根据过期食品的类别, 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 例如可用来加工动物饲料、制作肥料等, 做到物尽其用; (二) 可减少环境污染, 防止个别不当处理过期食品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给社会带来潜在的危害; (三) 可以从源头上彻底地阻止食品生产、销售企业违法使用、销售过期食品。

第四, 明确规定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为过期食品回收销毁的主管部门。为解决食品回收销毁多头监管的现状, 选择其中一个部门作为食品回收销毁的监管部门可能是最佳办法。由于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对产品的生产、销售都有权监管, 规定由其负责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比较合适。

第五, 加大对违反过期食品退市销毁处理制度的企业的处罚力度, 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严格《食品卫生法》第85条的规定, 发现销售过期食品或使用过期食品生产作为原料生产食品的,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 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 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吊销许可证:

第六, 应积极加强建设企业自律、市场监管、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监管模式。 (6) 由企业和经销商严格履行相互间的过期食品回收销毁协议, 而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市场巡查、食品检测和专项检查, 严防监管漏洞。同时, 国家应该加大举报的奖励制度, 举报人的保护制度, 鼓励新闻媒体和百姓积极举报相关企业违法处理过期食品的行为。从而引导企业自觉地遵守过期食品退市销毁处理制度。

参考文献

①超市过期食品处理不透明, 食品保质期难“保质”, 新华网, 2006-3-27。

②安徽:蚌埠市工商局突击检查蛋糕店面包房, 安徽食品网, 2009-11-16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28条、第40条、第42条的规定。

④安徽:过期食品处理遭遇尴尬,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6-6-5。

⑤过期食品怎么处理?浙江规定商家需主动销毁, 参见《钱江日报》2007年9月8日。

篇4:制度的处理

近两年来,中国的经济遭遇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其压力不可谓不小,但宏观上总体似有趋好的迹象,特别是日前两会召开后,强劲的政策利好刺激了低迷的股市,从2650点重新逆势扬升到3000点。诸如宽带中国概念股、现代农业概念股、新型城镇化概念股、物流发展概念股等8大领域的26支股风起云涌。

多年来,笔者多次刊文担忧,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就业和脱贫是未来很难视而不见的棘手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精细化和产业的逐步市场化,就业难问题将变得异常突出。加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大量的第一产业人员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在逐年下降,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成为更大的社会问题;而相对落后的第二产业由于竞争乏力,也被迫大量裁员,从而导致发展速度缓慢且有待规范的第三产业,同样面临破产和就业难的问题。

我们无意唱衰经济,近14亿的人口大国更需要的是直面现实和矛盾,以理性求发展,以期取得审时度势的良性循环。

日前有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储蓄率(这里不谈净储蓄概念)高达50%左右,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从细分析,刨除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居民储蓄率仅占国民储蓄率的20%。从某种意义上说,储蓄率似乎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储蓄率飙升对刺激内需起着抑制作用,整个供给市场与消费市场同步呈现出疲软状态,直接导致失业递增,就业困难。

与我们相反,美国的国民储蓄率一直很低,甚至出现过负数。美国人的超前消费理念或许与我们安稳度日的观念不同,美国拥有更便利的信贷体系,加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方式,以及完善的社保制度,储蓄率低自然说得过去。而我们则天晴要防下雨,买房、医疗、教育、养老,哪一项不需要准备大把的钞票,自此勤俭持家便成为了我们的一种美德。甚至银行也花言巧语地以各种高收益理财产品鼓励我们努力储蓄,借以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殊不知,原本就动力不足的内需市场,被我们的高储蓄给扼制得喘不过气来。

最近出现一种更令人担忧的奇怪现象,值得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逐渐降温的房价在没有利好理由的情况下,一线城市和某些二线城市的房价逆市上涨,原因究竟何在?以逻辑分析,大凡违背自然规律的作为,必然有诈。据某媒体爆料,房价疯涨的原因之一,多为高档房源。业主为了(恶意)套现,与自己的员工、保姆等串通,将自己的豪宅抬高价位“卖”给他们,并为他们开具高收入证明,帮他们偿付购房首付款,以此骗取银行的贷款。待业主拿到银行支付的卖房款后,房子就此“烂”在了银行手里。

就在笔者结束本稿的写作第二天,上海市政府3月25日为调控近期过热的楼市,出台新政收紧首套房贷款比例,并提高非本地户籍人士购房的门槛,同时将严查违规的房产商及中介。这是否是遏制恶意套现的举措还尚未可知。该新政将第二套普通自住房(单套建筑面积在140平方米以下)的首付比例提升至50%,非普通自住房首付比例更是提高到70%,非上海本地户籍居民家庭购房所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年限,也由两年提高到了五年。

事实上,我们的法律法规不可谓不多,但朝令夕改的政策却时常搞得人心惶惶。各种刁钻古怪的“创新”违法行为层出不穷,各项政策法规却貌似缺乏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般地疲于奔命,从而让政府的公信力呈日渐下降的趋势;原本执政为民的政府形象,也被抹杀得令人心痛。

我们必须理性地面对赫·斯宾塞在其《伦理学原理》中所说的:“社会是为社会成员的利益而存在的,但社会成员的存在决不是为了社会的利益。”人的自私天性迫使我们必须将一切做制度化的处理,从而逐渐取得心灵的净化。

篇5: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制度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指导和规范我公司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按照“公司负责人直接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规范”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特制定本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

一、基本原则

(一)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进行分析、预测,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各部门负责人是公司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食品安全事故的级别,组织实施分级临控、分级管理。

(三)依靠科学,加强协作

要依靠科学妥善处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真正做到守土有责、恪尽职守、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在及时上报上级部门的同时,迅速采取救治和控制措施。

二、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所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是指在食品及其原料购进、生产、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等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重大伤亡、众多人数患病或者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重大危害的情况。

三、组织领导

(一)成立食品安全协调小组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质量受权人 组员:各部门负责人。

(二)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总体负责全公司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1、研究确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方针、政策。

2、由组长或委托副组长宣布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启动命令。

3、协调解决应急处理存在的重大问题。

4、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处理情况。

(三)食品安全协调小组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

1、负责全公司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分析;组织建立和管理全公司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小组;组织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评估,提出应急处理建议和应急处理措施。

2、协调解决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3、汇总事故情况。

4、适时通报、公布事故的原因、责任及处理意见。

5、负责组织完成公司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交办的其它日常工作。

(四)各分管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小组,主要任务是:

1、负责本部门责任区内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决策和现场指挥,组织应急救援,制定控制措施。

2、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后勤保障、信息上报、恢复生产秩序等工作。

3、检查、督促各成员做好食品安全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理准备工作。定期进行演练。各分管部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小组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应立即向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办公室报告,并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应急预案的启动准备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工作,保障应急处理工作有序进行,并负责向上一级有关部门报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情况。

(五)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下设警戒保卫、医疗救护、后勤保障、善后处理、事故调查五个工作小组。

1、警戒保卫组:由公司保卫科牵头负责,有关部门配合,公司保卫科科长任组长。主要职责是:组织事故现场的安全保卫、治安管理工作,预防和制止各种破坏活动;配合有关部门营救受害人员,阻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入现场,协助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2、医疗救护组:由公司办公司主任负责,有关部门配合,主要职责是:建立稳定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救援队伍,指导急救人员迅速展开抢救工作,力争将人员伤亡数量降到最低程度。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应及时向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报告人员抢救工作的进展情况。

3、后勤保障组:由公司供应部负责,有关部门配合,主要职责是:根据事故情况,协调、组织事故发生地安排应急药品和物资,统筹调度,有偿调拨,保证应急物资的供应。

4、善后处理组:由事故发生所在区域大区经理负责,主要职责是:根据实际情况,协调民政、劳动保障、保险等部门,做好事故伤亡人员善后处理及其家属的安抚工作,并及时向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报告善后处理情况和动态。

5、事故调查组:由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值班组长负责,有关部门配合,主要职责是: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做出调查结论,为事故处理提供依据,评估事故影响,提出事故防范意见,并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事故调查情况。

四、充分识别紧急情况

在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有:

1、因设备故障使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2、突发的停电、停汽、停水等情况导致生产资源供应不上;

3、原辅料检测结果显示受到严重污染,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伤害;

4、政府部门监督检查显示公司产品安全指标不合格;

5、国家产品标准或者进口国产品标准中安全指标发生变化,导致公司产品检测不合格;

6、由权威部门发布的食品安全预警表明公司产品可能存在严重安全危害;

7、公司从事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流失;

8、有人为的恶意行为导致公司产品不安全,或者对公司产品、声誉恶意造谣,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9、其他严重影响食品安全的紧急情况。

五、全面落实应急处置措施

1、当有信息显示公司突然发生导致或者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紧急情况时,应立即报告食品安全协调小组办公室。值班组长应立即召开应急小组会议,会议首先应组织调查突发事件的真实性、严重性。

2、当确定突发事件导致或者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时,公司应当立即予以处置,防止事故扩大。应对不同的紧急情况做出相应的应急处置:

3、突发的设备故障或突然停电,停水使生产无法正常生产时,如果停产时间超过工艺规定时间,应对生产的产品进行隔离,并确定数量,做好标识,然后处理.如果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则按照《不合格品管理制度》执行。

4、原料检测结果显示受到污染,会对消费者健康照成伤害时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估受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并确定处置方式.若已经出厂销售的产品则按照《食品管理召回制度》执行。

5、政府部门监督检查显示公司产品安全指标不合格,或国家产品标准中安全指标发生变化,公司产品检测不合格时,应核实不合格产品的范围,采取销毁,召回等措施防止危害发生.若已经出厂销售的产品则按《食品召回管理制度》执行。

6、有人为的恶意行为导致公司产品不安全,或者对公司产品、声誉恶意造谣,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时,食品安全协调小组办公室应在最短的时间对外进行澄清,尽量减少对公司声誉造成的损害。

六、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和评估

(一)事故报告

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系统,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对本责任区内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当及时向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报告。

(二)事故评估

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食品安全专家或责成事故发生地大区经理赴现场开展调查核实工作,对事故的类别、性质、危害程度和波及范围进行科学的评估确认。

(三)事故通报 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根据事故发生的情况,及时向事故可能波及的省、市、县等区域的大区经理通报情况,要求严加筛选监督。

五、应急预案的启动

经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组织有关专家评估确认,对符合本预案适用范围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由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提出启动应急预案建议。

六、事故应急措施

(一)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在向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报告的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上报事故情况,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以控制事态的发展。

(二)应急预案启动后,由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统一领导、协调、指挥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及各工作小组应当根据本预案所规定的工作要求,立即履行职责,紧急调集应急处理队伍、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的设施、设备,组织实施各项应急处理救援措施,并随时将事故应急处理情况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三)应急预案启动后,事故发生地的大区经理及其工作小组在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有关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

(四)各有关部门和分管小组必须从全局出发,服从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的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共同做好事故的抢救和处理工作。

七、信息发布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的信息,应征得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的同意后,由公司食品安全协调小组向社会发布。各有关部门按规定及时报告上级部门。

八、其它事项

(一)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应急处理工作程序自动终止。

(二)公司应整理保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记录,并建立安全事故管理档案。

(三)本应急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篇6:安全风险防范及安全事故处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保障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预防和减少学生的伤害事故,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上海市中小学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工作目标:

1.通过对教职工、对学生进行安全、自救自护教育,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校安全责任意识。

2.完善风险防范制度及重大安全事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二、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风险防范及重大安全事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由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处室主任、年管会常务副主任、校医组成,与各班班主任组合成联络网,做好全校的风险防范及重大安全事故的处理工作。

三、风险防范措施:

(一)制度建设及设施设备安全:

1.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和“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安全制度与学校的安全队伍建设,构建“依法、科学、规范、长效”的学校安全防范体系。

2.将安全防范体系作为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3.将安全防范体系的建立及运行情况列入学校各部门考核中。4.制订各项安全制度,并将责任落实到人,重点场所、关键部门都有专人负责。

5.学校保证所提供和使用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的安全标准。并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确保体育活动场所、实验室、食堂、教室、门口、走廊、扶梯等部门设施、设备的安全。及时维修破损的门窗玻璃,教室、走廊等部位不设齐眉钉。

6.不出租校园内学生活动场地,如出租闲置场所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和备案,并与租赁者签定安全责任书,出租场所应严格与学生活动空间隔离。

7.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履行监护人的职责及避免伤害的常用方法,倡导家长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二)教学安全:

1.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做到:

(1)根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认真履行课前告知、课中指导、监督等职责。

(2)履行岗位职责,遵守操作规范。(3)及时制止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4)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体育锻炼等活动,不能随意安排超出学生一般生理承受能力的活动。

(5)班主任、课任老师及时沟通信息,对行为异常、体质特异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教育和关心,并与监护人沟通,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6)布置体锻活动或实验类作业时,应对学生进行注意事项或实验操作步骤的教育和指导。(7)发现学生擅自离开学校或携带危险品等情况,应及时制止并告知学校负责人及学生的监护人。

(8)遵守《教师法》,严禁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2.教育指导学生在参加教育教学中应做到:

(1)患慢性病、先天性体质特异的学生应主动报告。(2)学生在参加教育教学中遵守各类活动的规章制度。

(三)食品卫生及安全:

1.认真学习国家和本市有关食品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和学校制定的《食品安全制度》。

2.向学生提供的食品、饮用水必须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3.规范食品原料的采购与加工。

4.严格监测食堂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食堂工作人员必须每天早晨接受体温测试。

5.卫生教师重视学校卫生工作,防止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做好教师及学生活动场所的通风、消毒工作。

6.关注师生健康状况,对于发热、腹泻、过敏等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群体交叉感染。

7.严格各种传染病信息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学校门卫管理制度,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要随时启动防控工作预案。

(四)校外活动安全:

1.事先应对活动场地进行勘察。2.制订详细活动方案(行程、集散时间及地点、食品供应、安全防护措施、带队方式、活动内容等)。

3.活动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告知家长。

(五)交通安全:

1.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注意交通安全,节假日放假前更要特别强调。2.值班行政、教师与保卫组成员每天在学生放学和到校时间段应注意维持校门附近的交通秩序,对违反交通规则的学生要及时制止,并向班主任汇报,加强教育。

(六)学生事故处理及报告:

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安全事故、师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后,应及时处理和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1.如发生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安全事故、师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时,学校风险防范及重大事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启动应急工作预案,开展事故处理工作,落实各项防范应急措施。

2.学校应根据现有条件和能力及时采取措施救护受伤害学生,同时以最快方式将伤者紧急送至附近医院救治,并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3.迅速收集有关事故信息,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注意做好事故现场有关证据的保存工作。

4.学校应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向市教育局及事故相关的部门报告。5.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中毒人数、中毒原因、主要症状等。传染病流行事件报告内容主要包括:首例发病时间、地点、感染人数、主要症状、卫生医疗机构的初步诊断等。安全事故及师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主要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原因、处理情况等。

6.报告的信息必须是真实记录,经确认可公布发表的信息,公布事实时间、数字必须准确;事故原因要根据有关权威部门认定的信息公布。

7.如实向家长阐述事故经过,确属校方责任的不推卸。

8.公布的受伤情况以医院诊断为准,伤残等级以司法鉴定部门为准。9.不清楚的事实,待有关方面调查后再公布;涉及学生及家庭隐私的,必须依法予以保护。

10.做好伤害事故及处理工作的分析、总结、存档工作。

(一)加强安全责任意识: 1.安全工作校长负责制。

2.将安全工作有机地纳入学校自主发展规划之中。对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当事人给予一定的经济上的处罚或行政处分。

3.对教师未履行教育、防范义务的,在年终考核中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处理。

(二)组织学校教职员工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

1.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2.学习学校安全责任和防范方面的知识及学校各种应急预案。

篇7: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1、发生在学校的各类安全事故,现场人有责任及时汇报,并视事故大小学校按规定逐级上报。隐瞒不报,对责任人加重处罚。

2、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应保护好现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事故损失扩大,如有伤者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3、建立事故档案,按规定进行调查分析,做好调查记录,查清原因,分析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加强防范。

4、事故调查处理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找不出事故原因不放过;事故本人和全校师生受不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订出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有得到处理不放过。

5、对事故中受到伤害的人员要主动关心他们,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合理地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化解各种矛盾。

篇8: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制度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待处置资产损溢”账务处理例析

[例1]A事业单位按规定报经批准予以核销应收款项1000000元、预付款项1000000元、无形资产1000000元 (该无形资产已摊销500000元) 。

(1) 转入待处置资产时:

(2) 报经批准予以核销时:

[例2]A事业单位盘亏存货1000000元, 报废固定资产1000000元 (已折旧500000元) , 收到存货过失人现金赔偿200000元, 存货保险理赔100000元 (银行转账) , 处置固定资产残值变价收入300000元 (银行转账) 。处置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相关费用100000元 (现金支付50000元, 银行转账50000元) 。

(1) 转入待处置资产时:

(2) 报经批准予以处置时:

(3) 收到保险理赔和过失人赔偿以及残值变价收入时:

(4) 发生相关费用时:

(5) 处置完毕时:

[例3]A事业单位对外捐赠价值存货100000元、固定资产100000元 (已折旧50000元) 、无形资产100000元 (已摊销50000元) 。

(1) 转入待处置资产时:

(2) 实际捐出时:

[例4]A事业单位转让固定资产100000元 (已折旧50000元) 、无形资产100000元 (已摊销50000元) 。收到转让收入30000元 (现金支付10000元, 银行转账20000) 。处置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相关费用10000元 (现金支付5000元, 银行转账5000元) 。

(1) 转入待处置资产时:

(2) 实际转让时:

(3) 收到转让收入时:

(4) 发生相关费用时:

(5) 处置完毕时:

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待处理财产损溢”账务处理例析

[例5]承接例1:B行政单位本月月底按规定报经批准予以核销应收款项1000000元、其他应收款1000000元、预付款项1000000元、无形资产1000000元 (该无形资产已摊销500000元) 。

(1) 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时:

(2) 报经批准予以核销时:

[例6]承接例2:B行政单位盘亏存货1000000元, 报废固定资产1000000元 (已折旧500000元) , 收到存货过失人现金赔偿200000元, 存货保险理赔100000元 (银行转账) , 处置固定资产残值变价收入300000元 (银行转账) 。处置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相关费用100000元 (现金支付50000元, 银行转账50000元) 。

(1) 转入待处置资产时:

(2) 报经批准予以处置时:

(3) 收到保险理赔和过失人赔偿以及残值变价收入时:

(4) 发生相关费用时:

(5) 处置完毕时:

[例7]承接例4:B行政单位转让固定资产100000元 (已折旧50000元) 、无形资产100000元 (已摊销50000元) 。收到转让收入30000元 (现金支付10000元, 银行转账20000) 。处置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相关费用10000元 (现金支付5000元, 银行转账5000元) 。

(1) 转入待处置资产时:

(2) 实际转让时:

(3) 收到转让收入时:

(4) 发生相关费用时:

(5) 处置完毕时:

[例8]B行政单位按照规定报经批准处理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10000元, 现金溢余10000元。

(1) 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 报经批准核销时:

(2) 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溢余, 报经批准核销时:

[例9]B行政单位按照规定报经批准核销不能形成资产的在建工程成本1000000元。

(1) 转入待处置资产时:

(2) 实际转让时:

三、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处理比较

(一) 相同点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都用于核算单位财产的处理, 主要核算包括资产的出售、报废、毁损、盘盈、盘亏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两者的核算范围和账务处理方式大致相同。

(二) 不同点

(1)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在核销“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时, 借方对应科目分别为“其他应付款”和“经费支出”, 而在核销“预付账款”和“无形资产”时, 借方对应科目为“资产基金”。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待处置资产损溢”在核销“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时, 借方对应科目为“其他支出”, 核销“无形资产”时, 借方对应科目为“非流动资产基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其他应收款”的核销账务处理并未说明, 但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该会计科目中是存在的, 可见,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于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的规定更为全面。

(2)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了如何用“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销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和溢余的账务处理方法, 并且在账务处理方面与其他资产的账务处理方式相比有所简化, 即报经批准核销的现金短缺或溢余, 直接借记或者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不用先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账务处理说明中并未提及现金方面的核销方法。由此可以看出,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不仅在核算范围上囊括得更全面, 而且在账务处理方式上也有所创新。

(3)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了如何用“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销不能形成资产的在建工程的成本,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则将不能形成资产的在建工程与其他实物资产的核销单独列出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可见《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考虑到了在建工程的特殊情况, 从而更加贴合实际。反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其在“在建工程”和“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账务处理中对于此类情况却并未提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财库[2013]218号) 。

[2]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财会[2012]22号) 。

上一篇:安全责任书维修工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教师教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