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公共保险评估机构的构想

2024-06-12

建立公共保险评估机构的构想(共10篇)

篇1:建立公共保险评估机构的构想

建立公共保险评估机构的构想

我国现行的保险理赔机制运行多年来对保证各家保险公司为客户合理公正赔付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用。但是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迅速发展现行理赔机制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常常导致保险业出现理赔评估有失公正、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赔付纠纷难以及时有效协调等突

出问题。为此笔者建议依法设置独立于保险公司之外的专业理赔机构。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评估存在的问题

年月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可以聘请依法设立的独立的评估机构或者具有法定资格的专家对保险事故进行评估和鉴定。”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没有一家“独立的评估机构”各保险公司均自设评估部门负责对保险事故进行评估。这样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当中很容易产生三个方面的矛盾一是保险与被保险人之间的矛盾。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原本属于一种买卖关系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在处理保险事故上往往双方持不同的态度。从保险公司来讲总想通过客观评估和正确鉴定尽量减少赔付以提高自身效益对被保险人来说有时难免夸大损失以便获取更多的赔付。双方关注的焦点是对事故的评估和鉴定而评估和鉴定均由各保险公司自己承担导致被保险人容易对保险公司的事故评估鉴定产生怀疑态度。二是专业与非专业的矛盾。各保险公司尽管都成立了评估鉴定机构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因为种种客观因素对涉及各行各业的评估业务不可能都熟练掌握所以在对保险事故的评估过程中有时难以保证做到客观公正。三是提高保险公司经营效益与成本过高的矛盾。各家保险公司现行的事故评估与鉴定工作操作复杂运行困难重复投入的问题十分突出人为地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致使保险公司成本过高经营效益受到一定影响。

以上三个矛盾不仅影响着理赔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也不利于保险业的有效监管。因此成立一个与当前保险业发展相适应而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保险公共评估机构势在必行。

二、构建保险公共评估的意义所谓保险公共评估机构就是由中国保监会确认资质的、独立于保险公司以外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保险事故评估中介机构。

成立保险公共评估机构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是有利于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评估与鉴定工作的集中管理。成立保险公共评估机构不仅可以使保险部门充分利用评估结果对事故作出公正、准确鉴定而且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利于保险监管部门加强行业管理。二是有利于妥善解决保险人与被保险者之间的矛盾。保险公共评估机构是一个独立的专门机构在对事故进行评估和鉴定过程中不受保险公司和被保险方的制约和支配能够在“客观、公正、公开、有效”的原则指导下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估和鉴定从而使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消除误解化解矛盾。三是有利于提高专业人员业务素质。中国保险事业的迅猛发展保险市场内涵日益丰富对保险公共评估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保险公共评估有利于造就一支“忠于职守、求真务实、既懂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又熟悉保险法规”的专业保险队伍从而保障保险事业更好地发展。四是有利于保险公司规范经营行为和加强廉政建设。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国内保险市场一度呈现竞争无序、保险企业经营效益低下的局面严重制约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削弱了国内保险企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在对保险事故进行评估和鉴定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执行制度不严的现象有的从业人员甚至内外勾结制造假赔案导致保险公司内部道德风险不断发生。成立保险公共评估机构将会有效地杜绝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为保险企业加强廉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三、设立保险公共评估机构的模式构想

针对保险公司现行理赔运行机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在设立保险公共评估机构时必须充分体现“权威性、公正性和服务性”原则坚持做到“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标准以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从而使保险业能更有效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所谓权威性就是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如中国保监会应依法授予保险评估机构对境内所有保险公司的保险标的损失进行评估的权力各保险公司原有的评估定损部门一律撤消保险公司不再具备保险赔付的评估职能。

为实现保险评估机构的公正性有关部门应制定出专门的保险评估法规规范公共评估机构的职业行为使之不受保险人或被保险人任何一方制约。

保险公共评估机构必须独立承担一切民事法律责任对自己的评估行为负完全责任。保险评估机构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机动性强的评估队伍实行全天候服务。在负责出险标的评估过程中要做到快捷认真、详尽周到充分体现公平高效的服务宗旨。

公共评估机构应实行垂直领导建立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系统化管理体系根据各地保险市场的现状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

作者:陈家德

篇2:建立公共保险评估机构的构想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应当在借鉴国外业己存在,并行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制订,它应该既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又能监管银行经营,以确保金融机构不滥用存款保险制度去进行过度风险经营,把银行的信用风险降低到最小,促进银行业的稳定发展,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

(一)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立

世界各国(或地区)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政府出资创办并管理;二是政府与银行共同出资创办与管理;三是由银行业出资创办行业性质的存款保险。由政府出资创办并管理的存款保险机构,其优点是便于财政部的领导,有很大的权威性,但政府独资建立存款保险机构会进一步加重国家财政压力,也不利于调动各大银行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存款保险机构完全由银行业自行出资创办,则有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但不利于提高存款保险机构的信誉和宏观调控能力,并且不利于政府的介入。鉴于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采用政府出资组建的形式比较好。存款保险机构可以作为新成立的银监会的下属机构,其业务活动接受银监会的监督和控制。这样,可进一步完善银监会的金融监管工具,强化其监督能力。至于资金问题,则可以考虑通过增发特别国债来予以解决。

(二)存款保险的对象

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大多数是以典型的“领土论”为基

本原则,即保险对象的确定以其所在空间地域为原则。我们在上文也提到,大多数国家的存款保险的对象包括本国的金融机构和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的分支机构。因此按照这一原则,存款保险对象应包括本国领土内的全部存款金融机构以及合资、外资金融机构。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及信用合作社规模较小,经营风险十分巨大。因此,存款保险对象至少应包括上述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银行及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也应当成为存款保险机构的投保人。

(三)存款保险的范围

目前,居民储蓄是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截止到2003年3月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共计102024亿元,占银行存款的52%(详见附表,下同),1988年、1993年的两次“挤兑”风潮已是对我国银行业的考验,因此,保险重点应是居民储蓄。其次是企业存款。我国企业存款65720亿元,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34%。这两部分存款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比重高达86%以上,这两部分存款有了保障,银行压力就将大为减轻。由于我国居民的金融风险意识尚不很强,在保险金额上不宜实行全额保险,而应采取比例与最高限额方式,促使储户对银行的经营进行监督。同时,要实行实名制储蓄,这既可以防止存款过分集中于大银行,又可对存款人的存款来源进行合法监督。

(四)存款保险的参与方式

现阶段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考虑采取强制与自愿相结

合的方式,要求所有除四大国有银行业机构参加人民币存款保险。这是因为在中国,行业自律比较差,加之我国居民及银行的风险意识不强,一旦采取自愿参加的形式,许多银行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极有可能不参加存款保险,这样,存款保险制度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应当强制这些中小银行参加存款保险;而作为国有银行的四大商业银行,在老百姓中的信誉本来就很高,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它们来说,意义不是很大,因此对加入存款保险并不热心,甚至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背上了很重的包袱,提高资产质量的任务本已十分艰巨。如果再强制其参加存款保险,势必增加其经营成本,增加其提高资本质量的难度。这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也与我们设立存款保险的初衷相悖。因此,我国存保险制度应采取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保险方式,这样也可确保所有的银行业机构在同一水平上竞争,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存款保险的赔偿方式

关于存款保险的标的和金额,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制定了不同的政策,但存款保险的赔偿基本上有两种方式:一是全额赔偿,二是部分赔偿。针对目前我国储蓄存款的规模、结构与自有资金较少的现状,遵循保护小额存款、促进存款增长、稳定金融市场的原则,规定保险理赔的最高额。根据上文提到的存款保险与人均GDP的关系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这一

最高理赔额可以暂定为10万元。在这一额度内给予100%的赔偿。超过最高点的增加额按递减比例赔偿。这种全额赔偿与部分赔偿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促使大额存款人谨慎选择银行,从外部督促银行加强安全性,促使其稳健经营。

(六)保险费率的确定

关于保险费率的确定,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不同国家(或地区),没有统一的标准,长期以来,西方各国均实行固定存款保险费率制度,保险金额取于存款总额,而与银行自身的经营与资产风险无关。固定存款保险费率虽然简便易行,但是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着天然缺陷。保险费率应当体现银行经营的风险,实行差别费率,经营好的银行和经营差的银行在保险费率上应该不一样,而且,实行差别保费费率可以促进银行加强自身业务和风险控制,提高资本充足比率,增强资产流动性,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浮动保险费率取代固定保险费率已成为存款保险公司费率的发展方向,为此,我国在确定保险费率时,应依银行经营的风险程度和存款类型的不同实行差别费率,这样还可以减少商业银行因参加存款保险而产生的道德风险。根据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来确定不同的浮动保险费率,对风险程度较大的银行实行较高的保险费率,增加其经营成本,强化银行的风险意识,促使银行稳健运营。

总之,存款保险体系的建立对于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的建立将会有助于我国金融改革的进一步

篇3: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构想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 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 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 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 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 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银行信用, 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当时为了挽救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已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 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避免挤兑和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 193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成立, 它是一家为银行存款保险的政府机构, 美国开始实行存款保险。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金融业日益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 金融风险明显上升, 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在本国金融体系中引入存款保险制度, 台湾、印度、哥伦比亚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理论是把存款保险分为隐性存款保险和显性存款保险两种。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多见于发展中国家或者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银行体系中, 指国家没有对存款保险做出制度安排, 但在银行倒闭时, 政府会采取某种形式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因而形成了公众对存款保护的预期。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正式确立存款保险机构, 并对存款保险的各项问题做出明确规定的一种存款保险制度。相对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优势在于:明确银行倒闭时存款人的赔付额度, 便于稳定存款人的信心;建立了专业的机构, 以明确的方式迅速、有效地处置问题银行, 节约处置成本;事先进行了基金积累, 以用于赔付存款人和问题银行;增强了银行体系的市场约束, 明确银行倒闭时各方责任。

二、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 我国实际上实行着隐性存款保险制度, 并且是一种全额保险。银行出了问题, 国家作为最后担保人, 承担了问题银行造成的损失, 储户的损失基本都由国家做了偿付。这种隐性存款保护措施有效地维持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维护了银行业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即使少数银行机构曾经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造成了超高的风险, 我国银行业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挤兑。但从我国金融行业长远发展看, 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具有必要性。

1.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

2005年以来, 通过剥离巨额不良资产和非银行业务, 引进战略投资者, 国家注入资本金, 发行股票措施,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原有的由政府隐性担保存款安全的体制已不适应当前银行业的深度发展, 用纳税人的钱补救银行经营损失不再具有充分的合理性, 而且金融资本规模不断壮大, 政府也越来越没有足够的能力负担金融行业的巨大风险。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政府的预算约束不断加强, 建立显性限额存款保险制度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要求存款类金融机构都缴纳保费, 组建存款保险基金, 用这些资金来救助出现问题的个别银行机构, 是比较合理的, 也可以大大缓解政府的压力。

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需要。

存款来源的广泛性使银行与社会公众存在普遍的利益关系, 其破产倒闭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不仅可以让公众明白存款补偿的规模和条件, 积极关注银行的经营风险, 而且当个别问题银行出现支付危机或破产倒闭时, 避免因挤兑而导致社会不稳定。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的需要。

大银行的经营发展对整个经济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中小银行、地区性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 其破产倒闭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这就使得政府及监管机构对于大银行更为关注。由于中小银行、地区性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本身很难和大银行抗衡, 加上没有政府的信用作后盾, 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可以在本质上改变中小银行、地区性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现状。

三、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想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达到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 我国在设计存款保险制度时, 要汲取国外的经验和教训, 同时考虑该制度自身的缺陷, 密切联系我国实际,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具体构想如下:

1.组织形式

世界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一是由政府出资建立存款保险机构, 例如美国、英国等国实行这一模式;二是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建立存款保险机构, 例如日本、比利时等国;三是银行业自己出资建立存款保险公司, 进行独立经营, 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在存款保险机构的组织形式上, 我国应运用国家行政手段, 成立官方的存款保险机构。在机构隶属关系上, 存款保险机构可以作为银监会的下属机构, 其业务活动接受银监会的监督和控制。这样, 也可进一步完善银监会的金融监管工具, 强化其监督能力。在确立了官方模式的基础上, 政府可以从国家外汇储备中拿出一部分建立存款保险机构, 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 又不至于动用过多的政府资金。

2.投保方式

关于投保方式, 世界各国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强制投保 (如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瑞典) , 二是自愿投保 (如德国、瑞士) , 三是采取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 (如美国) 。强制投保的优点是它能够使所有存款人都有可能获得一定金额的保护, 其最大的缺陷是剥夺了银行是否投保的选择权。自愿投保避免了强制投保的缺陷, 但这种方案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即使那些偏好风险的银行更愿意参保;同时, 当未被保银行发生问题时, 存款会向投保的银行大规模转移, 容易发生挤兑风潮。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之间的资产规模和管理水平相差很大, 为防止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我国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初可采用法律方式确定强制参保模式。当然, 在实行强制参保的同时, 也可灵活使用差别费率区别对待。

3.承保范围

目前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范围不尽相同。有的国家包括所有银行存款;有的国家包括银行同业存款;还有的国家仅限于个人和非盈利组织的存款。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只对银行存款人提供保险保护, 不保护非存款债权人或倒闭银行股东的利益;日本存款保险机构承担的存款包括一般存款、定期零存整取存款等。

我国应当采取“属地主义”的原则, 中国领土内的全部存款性金融机构都应参加存款保险, 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中外合资银行、中外合作银行、依照中国法律设立的外资银行等, 但是不包括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和中国银行在外国的分支机构。存款保险的标的应限定为本币存款。同时, 应当排除银行同业存款、洗钱存款、金融机构的资本、担保存款、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4.保险费率

存款保险的费率包括统一费率和差别费率两种。统一费率一般是按照投保存款余额或全部存款总额的固定比例提取, 有着执行便利的优点, 但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尤其与全额保险结合时, 更容易诱发投保机构的冒险行为。与风险评级挂钩的差别费率, 指银行的经营风险与保险费率挂钩, 从而提高存款保险的激励相容性。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存款保险费率的确定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 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初的5年内, 对所有投保的金融机构实行统一费率;第二步, 随着风险评级体系的逐步完善, 在存款保险制度实行5年后, 存款保险公司应根据成员银行不同的风险等级, 确定不同的存款保险费率档次, 分别计算保费;第三步, 实行差别费率后, 每年年初根据银行上年的经营情况对其重新评级并相应调整保险费率。

5.赔付限额

存款保险最高限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寻找有效保护小额存款者利益、防止系统性挤兑与减少道德风险间的均衡点。目前国际通行的对于存款保险赔付的上限考虑有两种标准:一种是按照人均GDP的3倍金额进行赔付;另一种是按照使90%存款人得到全额赔偿的标准赔付。根据这两个标准, 结合我国目前居民高储蓄的生活习惯和我国还是中等偏低收入国家的情况, 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初, 我国银行存款保险的最高赔付限额应当处于国际平均水平之上, 最高赔付限额可暂定为10万元, 在这一额度内给予100%的赔偿, 超过这一标准的增加额按递减比例赔偿。

参考文献

[1]丁邦开, 周仲飞.金融监管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赛辉, 李志方.关于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J].武汉金融, 2009 (3) :51-54.

[3]毛德敏, 李晓飞.对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7) :87-88.

[4]王宁.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J].金融与经济, 2009 (1) :75-77.

[5]韦明升.关于建立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想[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 :63-66.

篇4:建立公共保险评估机构的构想

关键词:护工;离退休人员;医疗陪侍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2—009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老龄化的来临,离退休病人的陪侍越来越成为了一个新的、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离退休职工的生存质量以及其所在家庭的生存质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难题[1]。本文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能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启发。

一、目前离退休病人家庭成员对其进行陪侍的现状

离退休人员患老年病不可避免,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关节炎、老年痴呆等,时时困扰着离退休干部,而且病程长,反复发作,给家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及精力上的沉重负担。离退休人员的老伴大多年迈体衰,自身都难保,根本没有能力去进行高强度的陪侍活动,有时陪侍病人时就把自己都累倒了,陪侍病人是一种很大强度的活动,让老伴来陪侍病人,这对老伴讲也是一种长时间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病人住院期间,老伴自己也睡不好,休息不好,而且有一些离退休病人的配偶可能已经离世,那样就更是雪上加霜。子女都有工作要按时上班,有些子女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不可能时时伺候在床边,比如公安、医生、铁路、对外贸易等专业的人员,工作时间是不规律的,要经常倒班或者出差到外地来回奔波,那么对住院老人的照顧就明显力不从心,至少在时间上就很难两全。而且有些子女担任着很重要的职务,不可能牺牲工作来担负起陪侍病人的任务,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不可能随时在病人身旁喂水端饭。这种状况会越来越严重,因为首批独生子女政策中的父母,现在还未进入老年,假如这批社会群体进入老年后,那么将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帮助,两对父母、两对父母的父母,加上抚养孩子和自己,使他们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力和时间上都已经不可能承担,还有的独生子女大学毕业后到外地定居,尤其是一些小城镇来源的学生,很多毕业后就不再回原籍,而是留在了大中城市就业,那么在地域上就更加不可能照顾不在一个城市的离退休后生病的父母,因此必须尽快解决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目前医院护工陪侍离退休病人存在的问题

(一)护工的专业缺失问题

目前医院都有护工对住院病人进行基本的生活照顾,这对缓解离退休病人家庭成员的压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首先,护工都是临时聘用的非专业人员,大部分都是乡村来的剩余劳动力,没有正规的机构管理,临时被医院所招募,这些护工和医院的关系仅仅是一种依附和被使用的关系,并没有一个法律意义上的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统一调度和统一分配指挥,与病人完全是私人间的一种口头契约,如果不愿意干可以随时走人,处于一种松散的结构之中,也就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并不紧密和牢固。而且人员短缺,这部分群体因为工作辛苦,所以往往数量上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再者是缺乏专业性的知识。他们并没有医学院校的背景,基本上不具备医疗的技能,仅仅只是干一些体力上的活,比如给病人倒屎倒尿,领病人去做检查,拿化验结果,搀扶病人上厕所等低级的陪侍活动,而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他们没有一点抢救的能力,只能尽快联络医生护士,这往往会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甚至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死亡,本来可能挽回的生命,因为他们不具备医学处理的能力而白白逝去,这在雇佣陪侍人在家庭中进行陪侍的过程中就更为常见。护工的医学常识往往是在陪侍病人的过程中自己逐渐地总结和自发形成的,并没有专门进行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因此有些是错误的。护工的文化程度大都比较低,因此医院把他们定位为工人,而并没有给予丝毫的专业角色,收入也低,处于一个灰色的地带。

(二)护工的管理缺失问题

护工目前是一种私人行为,尽管有着医院的场所作为工作和生存的依托,但和医院之间并不是正式的合同关系,而是临时的互用、互利关系,所以管理上有着巨大的空白点。一旦和病人发生矛盾,一般都是当事人自己解决,病人和护工的雇佣关系都是双方私人协商,医院并不参与,其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以及工资报酬往往都是口头商量,没有什么文字的依据,更没有法律的保护。而护工陪侍能力的高低也没有可以度量的标准,对其评价往往就是直观的印象而已,没有任何机构对其进行简单的业务培训,比如基本的护理操作等等,哪怕是如何搬运病人,如何更换床单、如何穿衣和床上洗头等等看似简单的行为,在医学上也属于护理专业的重要内容,这些护工都无缘受到专业训练,只能在床边观察和模仿,而且并没有资格和权力去实施。这一方面不但加重了护士的工作量,而且另一方面也使护工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护工陪侍质量的高低根本没有标准和评价体系,所以护工的职业一直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灰色的、很模糊的区域[2]。但其重要性每个病人及病人家庭都有深切的体会,所以将护工这一职业纳入正规的社会职业体系中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了。

(三)对于建立社会化护工专业机构解决离退休病人陪侍问题的构想

基于上边的分析,我们认为,应该尽早建立起社会化的护工专业机构,这个机构可以和医院平行合作,也可以是医院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员方面,要对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员进行医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心理疏导能力的培训,甚至要进行社交和人际关系能力的培训,要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要有正规的教学大纲和培训人员进行指导,使护工成为一个正规的职业,而不是私人松散的点状现象,护工不再是和搬运工等一样的纯体力的临时工,而是有一个大的公司做依托的有严密组织和严格管理的职业团体。以后随着首批独生子女父母的衰老,病人无家人照顾的情况会越来越多,面对这种社会问题,护工管理公司必须从护工人员的准入、护工资源的分配、护工资格的分级、护工报酬的统一标准、与病人解决纠纷的法律程序等众多方面进行统一部署,使这一职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公益职业,其利润由上级部门进行统一协调,使之行之有序,调之有理,逐渐正规化,专业化,要循序渐进地制定护工工作质量的质量控制标准,要进行量化管理统一调度,要有工作效果的反馈机制,要定期进行效益与综合目标考核,要进行职称评定和优胜劣汰,择优上岗……这才能彻底解决离退休病人无人陪侍或者家庭陪侍能力不够的缺陷。

总之,社会的老龄化及社会的流动性日益增高已经造成了离退休病人陪侍方面的巨大社会问题,目前护工陪侍人的现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要尝试将护工的职业社会化、正规化,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宗旨,使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建敏,刘世宝.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健康保健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10,(4):302-303.

篇5:建立公共保险评估机构的构想

所谓券商保险制度,是指通过建立券商保险机构及保险基金,防止由于券商因过失行为或经营不善或因券商之间相互兼并造成利益损害,从而保障整个证券市场乃至国家整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保险制度。

在我国适时推出券商保险制度有利于券商保险机构发挥其独特的职能,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稳步健康发展,并能起到转嫁券商职业风险,保护客户合法权益的作用。

一、建立券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的必要

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已走过了的风雨历程,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无论是规模、风险防范、监督管理等方面相比还相差甚远,可以说我国证券市场还是一个未成熟的市场,其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较大,因此,券商面临的风险也较大。这些风险隐患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质量低下,不良资产比例高,高风险资产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其二违规经营承担了过多的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在高风险的证券市场,如果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措施,一旦出现券商破产倒闭,势必引起连锁反应,波及整个证券市场。而通过券商保险制度,可以防患于未然,在最大限度内有效地防范风险和减少危害。

2、建立和健全约束机制的必要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证券商已经普遍引入了以有限责任为核心的公司制度,但是,一方面由于中国的证券机构的股权结构普遍比较分散,大股东的约束力较弱,一些证券机构以向股东贷款的方式返还了股本金,从而等于“买回”了公司的完全经营权和控制权。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我国的证券机构存在着所有权结构单一化的倾向,参与市场的主体大多以国有资产为主要股份,但其中的产权关系不明确,所有者的权益被架空再加之很多券商缺乏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往往是一、两个人说了算,没有一整套机制对经营者和操盘者进行有效的约束,从而导致经营者因利益驱使形成权力硬化的失衡结构,往往是整个业务的决策,前台交易与后台结算由一、两个人独立完成,由于资金是公有的。一旦操作失误,损失由国家承担,而一日盈利,个人可以得到极大好处,这种奖惩制度上的盈亏不对称势必会使券商更倾向于冒险,过分追求风险收益。另一方面,我国的证券市场只发展了10年,可以说证券业还是一个年轻的行业,正因为如此,我国证券从业人员多较年轻,决策人员及操盘者的经验不够丰富,容易义气用事,走“过激路线”。这样一来,就更容易助长券商的“赌性”。在这种情况下,从外部对证券商的不合理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规范就显得相当有必要。

3、建立和健全券商退出机制的必要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发展成熟阶段,有关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市场波动性较大,证券商不可避免地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我国证券市场中各券商在资金实力、投资水平、从业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各方面良莠不齐,这样便会使得一些很多管理水平低、人员素质低、服务质量差的券商在激烈的竞争中将进一步被淘汰。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国有企业购并重组的进一步深化,将诞生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航空母舰”,这就要求证券商的资金实力、业务规模、服务水平等提高到相应水平,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几年内,我国证券市场中的许多中小型券商将面临被重组、兼并、破产、倒闭的残酷现实。如果证券商被宣布破产退出市场,不仅给客户造成损失,而且会影响证券市场的信用,甚至可能会对整个经济形成强烈冲击。建立券商保险制度,不仅为合理解决券商的市场的中场退出问题消除障碍,而且也确保了投资者、广大客户的利益以及维护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

4、保护客户合法权益的必要

证券投资者对证券交易过程的安全性和保障性具有很高的要求,都希望自己委托买卖的券商为其带来较高的收益,当券商因过失行为造成客户利益损失时,亦希望及时得到赔偿。但在证券赔偿纠纷中,证券投资者利益常常不能得到保障。而券商保险制度则由资金雄厚的券商保险机构承担了证券商因过失行为造成客户利益损失应负的赔偿责任,将使投资者在受意外损失时能充分迅速地得到补偿,避免了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二、建立券商保险制度的构想

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券商保险制度,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建立券商保险制度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例如,美国在1970年制定的《证券投资保护法》中规定,设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协会(简称SIPC)。要求所有在证券交易所注册的投资银行都必须成为该协会的会员,并按照经营毛利的千分之五缴纳会费,以建立保险基金,用于投资银行财务困难或破产时的债务清偿。香港的《证券管理条例》也规定,在证券事务监察委员会下设赔偿专门委员会,要求各证券经纪、会员商号缴纳2500美元的现金建立赔偿基金,以备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的债务清偿。由此可见,券商保险制度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体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根据国外经验,再加上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券商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构想:

1、组织机构上。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非盈利性的券商保险机构。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券商保险机构的设置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直接属于证券交易所或直接由交易所进行管理。第二,直接隶属于国家证券监管机构。第三,相对独立于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监管机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将券商保险机构隶属于中国证监会,即在中国证监会下设立负责全国券商保险事务的券商保险部(或称券商保险委员会)。这样,既可避免证券市场的多头管理,又有利于维护证监会的权威。

2、保险范围上。对所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注册登记从事证券买卖业务的会员实行强制保险,这样,既可体现各证券商公平合理竞争,又能扩大承保面,符合保险人大数法则。

3、保险费的收缴上。券商保险基金的收缴和赔付应实行全国统一核算,基金的构成一般而言就是各证券交易所登记的会员所缴纳的保险费。考虑到现状,券商保险基金应实行固定费率和有上下限额制的浮动费率相结合的保费收取方法。即,首先按照各券商的年营业额(交易额)的多少等例收取一笔固定保费,其次,券商保险机构对证券商根据经营环境、经营管理、人员素质、风险控制、资产负债状况、清偿能力和盈利能力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承担风险大小并分成若干个等级,按每一券商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分成若干个等级,对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的浮动费率计收浮动费率。

4、保险责任上。券商保险的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承担券商因经营不善导致倒闭和破产造成客户利益损失,代券商负责清偿所欠券商客户的债务;是承担券商因过失行为导致客户利益损失而应付的赔偿责任。这两项保险责任其赔付依据是法院的判决书和有关当局的判决书。

5、保险费率上。考虑到我国证券交易佣金偏高的实际,我国券商保险应实行低费率、低保额,每年收支略有结余的原则。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之外,还有很多方面都有等构想,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做出具体设计,同时在证券市场的发展中不断得到验证,不断改进。随着我

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扩大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日益临近,我国证券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与国际接轨,培养和提高我国券商的国际竞争力,并在与外国证券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应当尽早建立券商保险制度。

篇6:建立公共保险评估机构的构想

第1题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最主要的能源种类是()。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D.核能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2题

根据国际上一般的说法,进行管理节能的单位即使不经过任何技术改造,最低也能够减少()的能源消耗。

A.20% B.15% C.10% D.5%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3题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

A.40%-45% B.20%-25% C.35%-40% D.45%-50%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4题

《公共机构节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公共机构在2010年基础上,2015年人均能耗下降(),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

A.40%,25% B.25%,20% C.15%,12% D.12%,10%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5题

()年起,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开始研究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A.2005 B.2006 C.2007 D.2008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6题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GB/T 23331)修订版2012年12月31日发布,将于()正式实施。

A.2013.10.01

B.2013.05.01 C.2013.07.01 D.2013.12.31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7题

()是为实现能源目标和指标,针对主要能源使用而制定的切实可行的行动和对策。

A.能源基准 B.能源绩效参数 C.能源绩效

D.能源管理实施方案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8题

()内容一般包括形成文件的能源方针、能源基准、能源绩效参数、能源目标和指标、职责权限、公共机构组织结构等。

A.能源管理实施方案 B.能源管理手册 C.能源绩效 D.能源基准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9题

管理评审活动是为了确保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

A.完整性 B.有效性 C.及时性 D.持续性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10题

日本的能源管理师制度属于()。

A.政府强制实施型 B.能源管理师注册 C.商会推进型 D.证监分离型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11题

公共机构普遍对能源管理工作较为重视,但是往往是注重()关注(),没有上升到()的高度。

A.技术性问题 B.单体设备的节能 C.系统管理 D.能量平衡 答案:A,B,C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第12题

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流程一般包括准备阶段()、()文件制定阶段、体系试运行阶段和()等六个阶段。

A.初始能源评审阶段 B.体系策划阶段 C.检查与改进阶段 D.政府考核评价 答案:A,B,C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第13题

日本节能中心(ECCJ)曾发布一项数据:如果日本单位GDP能耗为1,那么欧盟是(),美国(),中国则高达()。

A.1.8 B.4 C.2 D.8.6 答案:A,C,D

您的答案:A,C,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第14题

一般而言,节能手段包括()。

A.结构节能 B.技术节能 C.公关永动机技术 D.管理节能 答案:A,B,D

您的答案:A,B,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第15题

管理节能的形式一般有()。

A.能源规划 B.节能目标管理 C.节约机会识别 D.能源统计 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第16题

能源管理体系适用范围包括()。

A.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用能单位 B.单位内部管理

C.第三方审核、第三方认证 D.政府考核评价 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第17题

能源评审阶段,可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包括()。A.二八原则 B.能量平衡 C.能流图 D.专家诊断 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5 此题得分:5.0 批注:

第18题

公共机构能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

A.能源管理处于从属地位 B.目标措施可操作性差 C.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 D.缺乏持续改进的机制 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5 此题得分:5.0 批注:

第19题

根据亚洲银行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仅不到1%的城市,达到了世卫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

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20题

管理节能具有“低成本、无成本”的特点。

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21题

根据亚洲银行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22题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能源策划的结果必须要形成纸质文件。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23题

公共机构应在规定实施间隔内评审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

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24题

公共机构的能源目标是固定的。

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25题

提高干部职工能源管理意识,只需重点考虑公共机构自身干部职

工,不用考虑代表公共机构工作的人员。

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26题

公共机构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信息交流应该是多角度的。

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27题

在新、改、扩项目的设计中,应进行合理用能评估。

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28题

能源服务和设备的采购,政府采购制度仅供参考,主要遵循主管领导的意愿。

答案: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29题

根据用能单位的规模、类型和复杂程度,采用适当的合规性评价方法和频次。

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第30题

内部审核是对能源管理体系定期、全面的评价方式,以评价实施和运行的有效性、符合性。()

答案:正确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批注:

篇7:建立公共保险评估机构的构想

一、建立保险存款机构的必要性

1、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监管

在我国的金融机构中, 全部是由中央银行来对各个商业银行进行调控、管理的。然而在外国的金融系统中, 确不是这么局限, 是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监管运行。我国的中央银行所调控侧重的重点与保险企业是有区别的。中央银行所监管的主要侧重高于市场的准入、推出、人员的任职资格、资本的充足率等等宏观的监管;而保险公司所监管的是侧重于具体金融机构的资金问题、是否充足、是否存在资金危险等更为具体的问题。这样, 保险机构的设立弥补了中央银行监管的不足, 两者较好的进行融合, 有利于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

2、是我国金融改革的迫切需要

目前, 随着金融方面的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出了一些不好的弊端, 存在一定的疏漏。这就促进了金融的改革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银行存款的风险有了一定的认识, 所以, 一定要加大群众对银行存款的信心, 就要进行金融方面的改革, 建立银行存款的保险制度, 来消除人们的风险心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进步。另外, 单靠中央银行的财政来支持, 已然不能适应我国的金融发展, 采取保险公司的制度来进行支持监督的方式更为合适。

二、存款保险机构的保险对象

存款保险机构的保险对象指的是哪些金融机构可以对其实施保险机构的设置。下面就我国目前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来逐渐分析了解存款保险的对象方面。

1、国有商业银行

在我国, 国有商业银行占有重要地位。因此, 在存款保险机构的投保机构范围中, 也必然的少不了国有商业银行, 否则的话就会对其他金融机构存于投保的扭曲以及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但是, 由于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 并没有达到实际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因此, 可以这么说, 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十分有必要进行保险机构的设立, 但是, 在我国并没有这个实施的良好的可能性。

2、农村信用社

在需要建立保险制度的范围汇总, 农村信用社是最为迫切的一方面, 急需进行大方位的改革。因为农村信用的发展比较缓慢, 所处地区为农村, 人才的配用效率也比较低, 在一些方面尚存在些许的不足之处。同时, 人才素质、教育方面的不足, 也是导致发展比较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另外, 农村信用在数量、规模上都不占有优势, 数量、规模较小。因此, 在农村信用社施行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需求最为迫切。

3、邮政储蓄

在最急需建立保险机构的另外一面, 最没有紧迫需求的当属邮政储蓄方面。因为它的性质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又比较特殊, 它所收纳的所有存款都直接上交至中央银行, 由中央银行来进行保管、调控。由中央银行来直接进行调控的金融机构, 其风险性存在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 即使存在了金融风险, 也会及时的被发现, 能够及时的由中央银行来进行调控。所以, 它存在风险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 在邮政储蓄金融机构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并没有那么的紧迫。目前, 在邮政没有特别的需求来制定保险机构的设立。当然, 为了日后邮政发展更为积极乐观, 也是需要进行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

三、存款保险赔定价

存款保险定价指的根据什么标准来进行赔偿支付。这对于存款人来说, 是存款保险设立的核心, 它直接关系到存款人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对金融机构进行存款。在国外一般包括包括了:资本金、保险费、投资收入、紧急财政援助、政府资助款等。在我国的财政拨款中, 应该由中央银行和相关机构按照一定的股份, 来进行投资。同时, 政府还应该有紧急情况下的拨款政策。

结合我国具体行情, 应该实行限额赔偿的方式, 即设定赔偿的最高额, 当不超过这一额度时, 采取全额的赔偿, 当超出这一额度时, 超出的部分要按照比例来赔偿。在我国人民一般的银行储蓄中, 一般保险公司的赔偿比例保持在75%-80%之间, 银行的最高赔偿额应该结合银行账户的平均存款来加以确定。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 在进行赔款中要结合其在银行存款中的主导地位, 采取“保底”、“封顶”、“递减”的方式来进行赔偿。这些方式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大额度存款的地位比小额度存款人员的地位优越, 也对于存款人的道德风险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四、结束语

随着金融方面的逐步发展, 它也存在一定的漏洞, 在一些方面尚需进行一定的完善和管理。目前我国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还仅是雏形, 应该参照国外的一些成熟的案例来进行借鉴分析。当然, 具体的政策实施条例还要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 仅有一个好的设计方式还远不足够。同时, 一个良好的金融机构的运行形势, 良好的监督控制机构、法律体制方面的健全发展等, 都是其具体运行的前提。因此, 只有在一个成熟发展的条件为前提下, 实施具体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还能够有效的发挥。所以说, 一个好的保险制度设计方案也要结合良好的发展时机, 才能够有效的发挥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平.从日本的“支付”解禁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条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 (02) :63[1]何平.从日本的“支付”解禁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条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 (02) :63

[2]李长春.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现实困境[J].经济与金融.2004 (08) [2]李长春.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现实困境[J].经济与金融.2004 (08)

篇8:建立公共保险评估机构的构想

关键词:医疗保险体系;激励机制;医疗经办机构;社区;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医疗保险机构、医疗经办机构和患者三位一体密不可分,在医院、社区以及医保经办机构之间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会更好的促进医疗保险体系的良性发展,净化医疗保险环境,为参保人提供更方便,更优质,更贴心的医保服务。

一、建立医疗保险激励机制

医疗保险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既要控制医疗费用的合理支出,又要满足参保人员治疗需要,这是两难的老问题,怎么办?建立一个良好的医疗费用控制的激励机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

(一)建立对医疗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参保人、定点医院、药店上报的各种诊疗费用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向社会公布,例如可以包括对不同医院主要病种的平均费用,不同病种的住院时间、各种医疗器械的使用效率,医疗服务的总体满意度等,让消费者对不同的医院的情况有个大体的了解和判断,从而帮助病人在选择医院时做出更加正确的决定。

并通过对不同的医院、医院的不同部门、药店的信息的公布,这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的情况信号,可无形中形成之间某种良性竞争,激励定点单位努力控制不必要的费用,吸引更多的患者到自己所在的医院或部门就诊。正如让-雅克.拉丰在他著名的著作《激励理论》的论述的:各种可验证的信号可以委托人用来对代理人的激励进行改进。

(二)建立医院评级机制,引导医疗消费的市场需求

斯蒂利茨曾指出的:竞争即使不能保证成本的降低,但却可以有效地阻止高额利润的产生。对定点医院引入竞争机制,是阻止医院获得不合理的高额利润的一种方法。社保机构根据定点医院向社会公布各种有效真实的信息,以签订“治病和服务的有效”为标准综合对定点医院实行评级制度,对不同的医院费用的情况和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综合评级,并对满意度高的等级给予报销费用更多的优势,从经济利益角度引导患者向费用控制较好医院就诊,促其之间展开竞争。

(三)实行医院淘汰机制和自我举荐,优胜劣汰的形式

考察、调研、分医院级别、考虑地理分布、参保人满意度,合理诊疗等,择优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实行“医保协议”签订,续订,解除制度。对诊疗准确、费用合理、群众满意度高的,加以续签协议,给以一定奖励,在建立健全医保激励制度的同时,还应有考核和约束机制,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公开透明,制度要落实到位,措施见到成效。

二、加强社区激励和引导机制的作用

社区是连着最基础、最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定点医院、药店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它的发展与成熟会大大缓解大型医院的就诊压力,致力于各种疑難病症的治疗和医学方面的研究。建立社区激励机制来激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动性,使其主动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从而使居民自觉、方便地选择在社区进行有关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慢性病的诊治是很有必要、很现实的问题。

(一)环境和支持激励机制促进社区医疗机构的良性发展

在各生活小区,办公集中区设立社区医疗机构点,配备全科大夫,添置必要的诊疗设备,增加经费的投入,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水平,以环境、资金和激励机制支持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使其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做好社区居民的预防保健、健康宣传、健康教育等初级保健工作,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二)目标激励促使社区医务人员业务技能及服务水平的提高

加了社区优质服务为目标激发社区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以社区为家,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以及服务水平,同时能够吸引符合条件的高素质医务人员到社区来,从而增强社区医生队伍,提高社区诊疗水平。充分调动全体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政策激励促使居民自觉地选择在社区进行首诊

医疗保险政策对患者进社区就医进行政策激励,以大港油田为例:全年门诊医疗费用在起付线一致的情况下,三级医院报销55%,二级医院报销65%,而社区医院则报销75%。在社区医疗机构良性发展、社区医务人员素质提高的前提下,社区居民能够建立起对社区医疗机构的信任,患者会根据不同病情需要实现就诊在大医院与社区之间分流。患病时能够更多地就近选择在社区进行首诊,从而得到廉价、便捷、及时的医疗服务。

三、加强建立医保机构内部的激励机制

先进有效的激励管理机制是实施人才管理的一个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的重要体系。通过建立公平、公正、公开而有效的激励管理体系来达到企业利益和员工个人需要的“双赢”。

(一)运用期望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

医疗保机构为下设的各社会保险管理所投入财力、物力为其改善办公环境,引进新的办公设备,增加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秉承“让每名员工的特长得到提升”的理念,在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上做文章。运用期望激励机制,注重员工培养,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搭建平台,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竞争机制,激活“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障。

(二)坚持舆论激励的原则以正确的典型引导员工。

舆论激励锋如竖起一面旗帜,指明员工的前进方向。树立各方面的典型,如服务明星、优秀党员等,宣传其事迹并给予以重奖,使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对阶段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以通报嘉奖令的方式表扬,达到弘扬正气的目的。

(三)注重对员工的感情激励。如职工生病、婚、丧、嫁等大事单位领导要亲自到场,体现人性的关怀。坚持开展节假日给职工发慰问信、金秋助学、困难慰问等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使员工真正感受到单位的温暖,进一步增强职工队伍的凝聚力。

篇9:建立公共保险评估机构的构想

由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竞争的日益激烈, 现代保险企业, 特别是财产保险企业 (以下简称“产险企业”) 的内部控制, 正面临日趋严峻的管控压力。传统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般以定时、定点、定量的事后抽样方式进行, 这在现代的产险企业经营体系中, 已经无法满足内部控制体系高效率运转的需要。

鉴于上述现状, 现代产险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 必须将风险识别和评估的重点前移至预防控制和过程控制。产险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量的信息平台和数据仓库, 构建远程的、非现场的风险监测体系, 将静态的、事后的传统控制手段转变为动态的、实时的、全面的监测体系, 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率。

二、构建非现场风险监测体系的目的

如前所述, 非现场的风险监测体系, 是基于信息平台的数据识别和评估体系, 内控人员利用信用平台并根据设定的风险模型, 对关键的数据流量和存量信息进行动态、实时的分析和评估, 运用技术手段和经验, 对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行甑别和控制, 并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 排除风险隐患, 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目的。非现场监测体系的建立, 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使得内控人员能综合运用现场和非现场的手段, 能够大幅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构建非现场风险监测体系的构想

非现场风险监测体系, 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一) 风险指标

为实现监测和评估的目的, 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 对相关的风险要素进行归集、遴选、分类,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关联的、能曝露风险因子变动状况的指标体系。后续运行过程中, 应根据风险变动的情况, 作实时的校准。

指标体系按如下架构建立 (括弧内为设定的权重系数) :

■管理风险

▲承保风险

a、业务结清率 (25)

b、批减率 (5)

c、退保率 (15)

d、注销率 (15)

▲理赔风险

e、结案率 (15)

f、承保年度已决赔付率 (0)

g、承保年度已发生已报告赔付率 (10)

h、历年制已决赔付率 (0)

i、历年制已发生已报告赔付率 (10)

j、案均赔款 (5)

k、未决案件周期 (10)

l、结案周期 (10)

▲单证风险

m、保单作废率 (15)

n、发票作废率 (5)

▲财务风险

o、应收保费率 (滚动) (10)

p、应收保费率 (新增) (15)

q、长期挂帐应收清收完成率 (10)

r、其他应收款比率 (10)

s、其他应付款比率 (5)

t、综合费用偏差率 (0)

u、预收保费结算率 (15)

■经营风险

▲盈利风险

v、承保利润完成率 (0)

▲营运风险

w、保费预算实现率 (10)

(二) 评估体系

指标体系的作用, 在于抽取和归纳数据, 但不能测量相关风险的具体程度。为量化并评估风险, 须对相关事项进行专业评估、历史统计及其他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在此基础上, 设定风险评价体系。

风险评价体系针对单个环节和总体风险分别测定和分层:

首先, 设定具体指标的风险区间, 也即, 估定各类特定风险的评分标准和评级标准, 并作关联。

评分标准采用评分制 (如5分制, 根据需要设定) , 为不同的指标结果设定风险分值区间, 风险程度与分值区间分类匹配。风险评分的目的是评估特点风险的严重程度, 同时, 也为总体风险的测量提供权重因子。

评级标准采用评级制 (如A、B、C、D、E五档, 根据需要设定) , 针对风险得分区间, 设定关联指标的风险区间, 风险程度按区间逐级递增或递减。风险评级的目的, 主要是根据风险程度对风险实施效率管理, 也即, 指标运行到对应的风险区间后, 采取相应的控制或介入措施。

其次, 设定整体风险的评估标准, 对监测对象的总体风险进行监测和识别。

整体风险的测量, 需要根据各类具体风险的重要程度以及风险程度得出。也即, 在指标体系中, 对各类具体指标的权重进行设定, 反映具体风险对整体风险的影响程度, 所有指标的综合 (加权) 得分即为整体风险的测量值。

上述机制可以归纳为:第i类风险 (表现为第i个指标) 的风险评分为Pi, 在整体风险中的权重为Qi, 则监测对象的整体风险程度=∑Pi×Qi, (i=1—t, t为风险指标的数量) 。

(三) 运行机制

非现场的风险监测体系, 其主要目标为风险监测和识别, 因此, 该体系主要用于上级公司对下级分支机构的纵向观测和评估。比如, 公司总部以各级分公司和更次一级机构为观测对象, 分公司以辖内所属各级机构和营业单位为观测对象, 以此类推。非现场的风险监测体系, 应当设立缜密并且严格执行的工作机制, 才能实现风险控制的目的。工作机制应包括:

1、风险监测及评估

内控人员应根据各类风险的特征, 分别按照日、周、月、季、年等周期生成数据, 并进行全纬度的评估和分析, 对风险级别较高的环节, 予以高度关注和持续跟踪,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入现场实证或勘验程序。

2、风险提示及报告

风险评估结果显示, 特定环节或整体风险已非常严重或者风险程度明显恶化的, 根据程序, 向被监测对象发出风险提示, 并跟踪其整改和控制的后续过程。同时, 监测人员应将相关风险状况反馈至管理层, 确保风险信息及时、全面、完整地被传递到相关层面, 并作出正确决策。

3、风险控制

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 内控人员应予以持续、密切的跟踪, 保证责任部门已经彻底隔离或排除风险。

4、考核

篇10:建立现代企业统计系统的构想

一、对现实的审视

统计作为人们认识社会的一种有力武器,从四五千年前原始的统计行为问世以来,其理论体系与方法得到发展和成熟,如今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成为制定规划、实行宏观调控的基础,制定政策的依据,实行管理的手段。考察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无不非常重视对统计的运用。

在我国,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有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有些大中型企业也设立了统计部门,但多数存在着统计系统不健全,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充分发挥的问题。多数统计工作依然停留在原始“数字总计”的层面,或应付常规的数据上报工作,而运用现代统计理论进行科学地统计分析与预测做得很不够,或基本没有启动。不少企业的管理依然存在着浓厚的经验主义色彩凭感觉行事,或等待主管上级的“英明决策”,导致企业把握市场动态能力、驾驭市场能力、规避风险能力、长远规划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完全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及高科技手段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市场竞争将日愈激烈。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谁能最先透过表象看清市场动态,并未雨绸缪,谁就能赢得商机、赢得驾驭市场的主动权。而这一切单凭已有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手段作支撑。才能使企业的决策与管理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其实,所有企业的决策者都有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的强烈愿望。但是,在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今天,单凭经验和热情苦干,而不自觉运用科学技术,要把自身的管理水平、经营业绩提升到新的高度,乃至把企业做大、做强是困难的。

二、建立现代企业内部统计系统框架的构想

企业是生态有机体。是一个能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自我运作与发展,具有诞生、成长、成熟与衰亡寿命周期的生命有机体。因此,它也应该和自然界的高级生命有机体一样具备健全的神经系统,能及时灵敏地感知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作出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反应。笔者以为,企业有机体的神经系统是以最高决策层为高级神经中枢,以企业内部各个统计岗位为“感受器”,以运营链为“效应器”的闭合系统。显然,通过企业内部健全的统计系统,准确、及时、系统、完整地给决策层提供来自市场及内部运营的各种信息,是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乃至运营水平的客观前提。

企业内部统计系统应由市场调研(或市场统计)、原料采购统计、生产统计、销售统计及信息中心(或统计中心)组成。其构成示意图如下:

1、市场调研。市场调研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是企业观察和邀游市场的耳目。市场统计人员应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手段搜集与本企业经营有关的信息,对其进行整理汇总、分析预测,及时反馈给企业的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对收到的反馈信息进行更系统、深入地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呈送决策层作为决策的依据。市场调研者传递给信息中心的信息必须是准确、及时、系统、完整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及初加工的资料。

2、原料采购统计。主要任务是搜集原材料市场的行情和行情动态信息,以及同行生产同类产品的原材料有无低成本的或更具实用价值的替代品,包括试验、试销的全套资料,及时反馈给企业的信息中心,由信息中心进行分析整合后,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呈送决策层,作为安排生产、调整产品价格及成本核算的参考依据。

3、生产过程统计。主要任务是及时登记、汇总生产情况,对产品的产量、质量进行连续记录,建立生产统计台账,对产品产量、质量的变化实施统计分析,做出统计判断,并将全部的生产信息及时反馈给企业的信息中心,由信息中心综合分析后,提出关于调整或改进生产的意见和建议,呈送决策层,作为调整、改进生产以及加强管理的依据。

4、销售统计。主要任务是收集、汇总产品销售情况及客户反应情况,及时反馈给企业的信息中心。销售统计是企业置于市场的神经末梢,它传递给信息中心的信息是现实的,客观的客户反应及市场需求,是企业经营的晴雨表。

5、情报中心。(亦可称为统计中心)。这是企业内部统计系统的综合分析机构,是企业智囊机构的组成部分。收集来自市场调研、原料采购、生产过程、销售方面的统计信息,运用各种统计分析、预测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预测,为企业决策者及相关部门提供统计资料、统计咨询意见和预测报告。

6、统计系统内部运行。企业内部统计系统是以情报中心为中心的信息网络,来自市场调研、原料采购、生产过程、销售方面的统计信息必须通过最便捷、安全的通道及时汇集到信息中心,经过处理后报告给决策层。此外信息中心作出的某些预测,亦可反馈给一线的调研人员,检验其准确性,为后续工作积累经验。

三、几点对策

1、更新思想观念。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而言,借助统计科学理论与手段提升企业管理和经营水平,是企业管理和经营模式的一场革命,需要企业管理者乃至员工更新思想观念,需要企业决策层尤其是企业法人务必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表现在管理和经营上实际是观念的竞争、科学技术运用程度的竞争。完全靠经验、凭感觉硬拼的时代已成历史。只有观念更新了,认识到位了,才能自觉吸收和运用包括统计科学理论在内的一切对自己企业发展有用的科学技术成果武装自己的企业。

2、加强队伍建设。企业内部的统计系统是企业决策最直接的参谋系统。真实、可靠的信息可使企业受益,不实的或不准确的信息将使企业蒙受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企业要重视加强统计工作队伍建设,要求统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精神,必须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自觉性。此外,企业也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为企业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使企业从中受益的统计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提供了不实的信息,使企业受到损失的统计人员给予一定的处罚。

3、提高管理水平。借助统计科学理论与手段提升企业管理和经营水平,并不否定经验在企业管理经营中的作用。实际上统计分析、预测也正是依据调查所得的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现象本质、规律的揭示和经验的理性归纳。企业内部统计建议与已有经验的有机结合是决策之良策。

上一篇:入党用证明材料(亲属)下一篇:入党申请书格式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