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2024-06-18

德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通用6篇)

篇1:德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 结题报告

归流河小学德育课题组

2015年11月

《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归流河小学德育课题组

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行为习惯与人的性格命运的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行为习惯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所以,《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案研究》实验课题的选择,是结合我校校情、结合我校周边环境实际而实施的一项迫在眉睫、非常必要的一项研究。二年来,课题组教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小学生良好道德水平和良好行为习惯初步养成,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校纪,探索出了一套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与此同时,在主流文化下出现了一些灰色文化,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导致在少年儿童中存在着“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小学生行为规范训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和养成是提高一代人思想、行为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许多家长外出打工、经商、离异,孩子由爷爷、奶奶管理,或生活在后组合家庭中,孩子的隔代教育,单亲现象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住的现象相当严重。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园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打人骂人司空见惯;自私自利,漠不关心„„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关系到我校的健康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全镇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农村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卫生、礼仪、劳动、自我保护教育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方法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三、研究内容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实践、榜样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的相对统一,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农村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习惯矫正的策略。其包括的内容如下:(1)遵规守纪教育:要重点抓好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两方面的教育。(2)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等内容(3)礼仪教育:要提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4)劳动教育:学校要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5)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包括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养成教育。(6)卫生和生活习惯:重点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四、研究的对象:我校全体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二年,分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

拟定方案、申报立项、考察论证等工作。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实验成员认真搞好学生思想、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了解掌握当前学校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宣传动员,为全面推进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二)实施阶段:

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对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每学月制定相应的研究目的、内容、计划、方法等。针对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其间,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检测成果,写出阶段性分析报告。

(三)结题阶段

整理总结研究成果,完善过程资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六、课题实施的策略

近二年来,我紧紧围绕“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实验的实施方案展开了研究与实验,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农村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构筑网络,形成全员育人格局。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中道德教育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他指出:“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柯尔伯格在给德育教师的十条建议中提出“用直接教的方法灌输某些条文是无用的,德育应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认识冲突的自我选择,发展道德认知力。”事实证明,拥有知识并不一定具有教养,关键在于通过学生的思维把道德内在的本质转化为学生自己所具有的信念和行为。为此,我们成立了全员育人德育网络,通过课题组研究落实开展各项活动,调动了各方力量,加强了对行为习惯规范训练工作的指导。

1、学校德育领导小组。

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由校长负责,成员由党支部、学校行政、工会、政教处、大队部等成员组成。两年来,定时分阶段、有目的地指导,及时交流总结,改进训练方法,分析学生思想状况,布置训练内容。

2、班级行为规范训练小组。

班主任任组长,科任教师任成员,组成班级训练小组,小组成员参加班级训练活动,共同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训练。

3、红领巾行为规范监督小组。

政教处主抓养成教育,学校学生会成员、值周生、大队部干部为成员,对全校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日日监督检查。

4、家庭人员评估组。

即由各位同学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行为进行检查评估,对学生在家行为表现进行评估、监督。

(二)健全制度,完善规范训练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严格的、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才能形成。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成教育工作制度和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是持之以恒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将《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还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精神,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订并实施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从校内到校外规定了学生言行所必须遵守的内容,并把它们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要求,去引导和规范着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我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实现自我教育,但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必要的监督手段能有利地保障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唤起学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为此,我们还成立了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相关监督机构——“红领巾监督岗”和“班级文明监督岗”。即全校学生从一进校园开始,其所有的言行举止在自觉履行规范的同、纪时,也在接受着礼仪岗、卫生岗律岗等学生管理机构的监督。研究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

(三)活动实践,培养良好行为品质。

让道德认识实践化,具体化,是实施主体性德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为此,我们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1、班级管理体现自主性。

班级管理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突出学生在管理过程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努力使之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施行大队委干部竞争上岗制、班级干部民主选举制使学生们早日适应社会,学会主动学习,主动竞争,主动进行自我选择教育。这些活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而且学生能干得主动、干得开心、干得有激情,充分体现了教育的自主性。

2、兴趣活动突出主动性。

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认为“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新和革新的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特别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要求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我们学校重视艺体学科,少年宫活动成为学生第二课堂各种兴趣小组,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发掘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艺术天赋,培养了学生的各种素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实践活动展示了学生的自主教育潜能。

学校本着一切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体验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激发自己的道德情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专门设置了“小手拉大手”、“我是环保小卫士”等少先队服务岗位,最大限度地为队员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从小不怕累、不怕脏的良好品质。

4、以各种节日为契机,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能力。

利用节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是我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良好方式。如每年三八节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洗头、洗脚)让母亲开心;六一节做一件令自己最满意的事;九月十日教师节给老师一声祝福;十一国庆节向祖**亲道一声祝福;元旦节向亲人表示新年祝福等等。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有益的主题班队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如以“爱国”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共筑中国梦”、纪念抗张胜利70周年大合唱比赛,“做有道德的人”演讲比赛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诚信”“感恩”“安全”等为主题开咋还能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达到了预期目的。

(四)加强配合,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训练,仅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强调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成立了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分别建立了家长学校,每期聘请关工委和有资深的领导来为家长学校上课,并且做到了每次讲课内容和要求不同,这样有针对性地教育,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家长学校还强调家长必须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子女。

二是学校要求和家庭经常联系,建立联系网。共同做好了对学生的教育规范工作,同时认真听取他们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建立了实践基地。主要是学校的法制校长,定期给学生讲相关法律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律法纪教育。

四是开展了小学生行为规范衔接座谈会。不定期举行例会,相互交流了解,包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三个方面的形式。让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达成了共识。

(五)把握标准,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进步,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与收获。为了使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学校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增强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年来,我们在不断探索有我校特色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学生评价机制和具体做法:

1、评价内容多元。根据学生实际,我们把习惯分成了礼仪、学习、劳动卫生、安全几大类,每周定时进行评价。将班级量化考核与班主任工作挂钩,常抽查,勤公示,每周一在升旗仪式后进行总结。对于各班表现突出的同学,结合校园之星评选活动,评选为校级校园之星,学校将先进学生实际与图片张贴在宣传栏中,引领全校学生向榜样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2、评价方式多样。

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情况的评价,每周一班队课各班进行上周情况回顾,并提出本周要求和整改意见;每月最后一周进行一次全方位深入的阶段性评价,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每学期末,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除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处,还请同学们的家长进行评价。

A、学生自评。通过对自己习惯养成情况的回顾和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B、学生互评。通过相互间的评价,及时发现同学的优点,指出缺点,形成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同时使学生学会了倾听,并乐意接受别人意见与建议。

C、教师评价。随着教师们观念的转变,都深深地懂得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有自主权的人。所以在评价时,都能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结合评价,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D、家长评价。通过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们逐步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从而也有效地促进了家长们言行的自律与示范性。

七、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近二年来的实验和研究,本课题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以下成绩:

(一)摸清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找到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方法。

1、强化学校教育

(1)班主任工作:重视班主任工作,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发挥他们在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2)中队活动:围绕养成教育,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

(3)思品课教学:在坚持对学生灌输正确思想、观点的同时,强化社会实践这一环节,做到知行统一。

(4)主渠道渗透:要紧跟新课程实验改革的步伐,加强教学研究,实现德育目标和知识目标相统一,能力培养与习惯养成相并重。

(5)校园文化:学校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

(6)活动育人:学校根据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自主实践、自主体验中得以全方面培养、矫正。(7)学校管理:学校加大方方面面的管理力度,做到管理育人,特别是重视教师师德建设,让教师成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楷模。

2、协调家庭教育

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他们认识到学校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3、重视社会教育

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加强法制、网络文明等相关教育,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切有利于学校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

1、礼仪方面:绝大多数同学礼貌待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能使用礼貌用语,在家能礼貌待人,孝敬父母,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基本做到公共场合不拥挤、不喧哗。

2、学习方面:上课能做到专心听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主动做好笔记,遇到困难能主动克服,会使用各种工具查找资料并敢于实践。

3、劳动卫生方面:在家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校基本能成为老师的劳动好帮手,卫生习惯较好,基本做到了勤换衣、勤洗澡,能够自觉做好个人卫生。

4、安全方面:通过实验,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能认识生活中的不安全隐患,做到了不安全的事不做,安全知识深入人心。

八、结论:

1、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农村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方法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研究内容全面具体。实践证明,对我校是切实可行的,效果良好。

2、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对比、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方法,结合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际,充分调动了学校党、政、工、团、队、班级的一切有利因素,结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了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3、在实验过程中,遵循了循序渐进、活动育人、研究与实践、正面引导与负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了有计划实施、按目的探究、有方法导引、按规范进行了装档。

4、把握标准,建立了科学的行为习惯评价机制。实验中,评价内容全面,采取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灵活性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评价和矫正。

5、实验效果明显:通过两年的努力,礼仪方面:绝大多数同学能礼貌待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能使用礼貌用语,在家能孝敬父母,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基本做到公共场合不拥挤、不喧哗。学习方面:上课能做到专心听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主动做好笔记,遇到困难能主动克服,会使用各种工具查找资料并敢于实践。劳动卫生方面:在家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校基本能成为老师的劳动好帮手,卫生习惯较好,基本做到了勤换衣、勤洗澡,能够自觉做好个人卫生。安全方面:通过实验,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能认识生活中的不安全隐患,做到了不安全的事不做,安全知识深入人心,学生各方面的习惯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篇2:德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是对小学的感恩教育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并有效地开发利用,研究感恩教育校本课程正是试图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使德育校本化、德育课程化。我校德育课程的研发要的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而是来自于实践的归纳。让学校德育课程汇聚集体的合力,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主要进行学生感恩教育专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

低年级

主题

阶段目标

课程内容建议

感恩亲情

感知父母的爱,并为他们坐地所能及的事。

开展“为父母做件事”、“一句感谢的话”活动。

感恩老师

引导队员正确转变从家庭(幼儿园)到学校的角色。

开展喜欢校园、喜欢老师和同学活动,建立“成长记录袋”。

感恩社会

了解少先队组织,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养成文明的好习惯。

争“准备入队章”“自理章”“文明章”活动。

感恩大自然

感知大自然,通过绘画和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开展:春游、秋游、环保主题月活动。

中年级

专题

阶段目标

课程内容建议

感恩亲情

感动父母、亲人的关爱,能与他们互动这种情感。

开展“护蛋行动”、“今年我*岁”活动。

感恩老师

增强队员的少先队组织意识。

举办“队长学校”和开展争“岗位责任章”活动。

感恩社会

让队员通过“手拉手”活动,结识不同区域的小伙伴,体验互助的快乐。

争“手拉手章”,开展自护能力的培养。

感恩大自然

通过观察描写大自然,增加环保意识。

开展:春游、秋游、环保主题月和争“科技章”活动。

高年级

专题

阶段目标

课程内容建议

感恩亲情

多角度的认识生活,应对挫折,学会和父母交流。

开展“当一日父母”“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

感恩老师

引导队员正确调节学习成绩及生活事件对自己心理的影响。

开展“老师我想对您说…”“我毕业了”活动。

感恩社会

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理想教育。

争“民族精神章”“国防章”“社会考察章”“创新章”活动。

感恩大自然

通过调查,增强环保意识,并能提出有明显效果的合理建议。

开展:春游、秋游、环保调查和争“环保章”活动。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挂钩,全面带动学校少先队工作,以“围绕感恩育德”为指导,努力形成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将以“唤醒真情、回归生活、关注细节” 为策略,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影响学生文化心理的策略,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一方面,学校成立“感恩教育”课题组,进一步完善“感恩教育”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大胆探索“感恩教育”的实践操作策略,在全面孕育“感恩情感”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学会回报”这一环节,增强学生自主成长的动力。本课题的研究侧重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同步进行,努力形成小学德育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项目拟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等科研方法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来进行的行动研究。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同类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把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了解国内外及本地区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提高科研水准。

2.方案编制与教材设计。从学校层面来说,主要是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这种规划是校本课程开发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有这些好处:(1)体现课程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不是随意的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2)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有助于协调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的关系;(3)有利于集中培训教师的课程知识与能力;(4)有利于统一开发具体课程的教师的思想和认识;(5)便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审议。

3.认真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期间每学期要组织课题组内交流、学科组内研讨、校级观摩等活动,使培训与开发有机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观摩、研讨、碰撞,提升开发能力。

4.制度与管理。制定课题研究进度表,并严格按课题进度组织实施。

5.课程审议。由校长负责,健全组织网络。通过审议发现课程方案中的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反馈给教师。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校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7月参与由市教研室领衔的全国“十五”重点课题子课题《校本教研基本特征与模式的研究》,我校被作为安徽省“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学校,9月我校作为全市唯一的一所小学校本教研基地接受省课题专家鉴定组的验收。

2.我校被市教育局命名为“校本教研特色学校”。

本课题组研究人员都经历过和正在经历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尤其在校本研究方面有过尝试,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本课题将在学校德育工作领域中进行拓展和创新。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本课题的负责人:王晓燕,女,大专学历。市数学学科骨干教师,现任本校行政校长。曹克俊,女,大专学历并顺利完成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市幼教学科骨干教师,现任本校大队辅导员。两人均参加过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教师信息素养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省级课题《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研究》。研究人员平均年龄37岁左右,均为一线骨干教师,教科研实力雄厚。本课题组成员的学历层次、技术职称层次、研究能力都较高,大都是大专、本科毕业。课题成员中有担任过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策略。有的科研成果在全国级和市级报刊上发表、获奖。他们有创新精神,对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有独到之处。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是学校行政校长,研究经费学校能主动承担、大力支持,并为课题的研究订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学校与多家单位鉴定了校外实践基地,健全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学校将建立健全教科研工作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学校――大队部――班主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落实到人。并大力支持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时间保证。

另外,我们将请市、区教科所、教研室领导、专家给予课题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七、本课题预期研究成果、最终研究成果

(一)阶 段 成 果 形 式

第一阶段:讨论稿、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主题实践活动、班队会案例、阶段研究报告、总结调整、班级自治记录、环境建设资料、学生及家长访谈记录等

第三阶段:研究论文、结题报告、课题成果集

(二)最 终 成 果 形 式

1、形成德育校本课程的教材;

2、研究报告;

八、本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王晓燕:全面负责课题的策划、指导、组织、协调工作。

曹克俊: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及各阶段的总结工作及资料的收集、统计、整理撰写结题报告。

朱雁伟、余秋娟、庾根云、杨士芳、刘红霞、王芳、陈小娟、庄毅:负责感恩教育专题活动的开发研究。

课题组主要成员,需按时提交调查报告、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分析材料、阶段研究报告等。

九、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从3月开始启动,研究周期初定为3年,计划在2月结束,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3月―3月)

1.围绕德育、德育课程、德育工作、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由大队部组织全体班主任采用“头脑风暴式”找出我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主要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2.成立课题组,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

3.组织调研,分析学校现有的德育课程现状,在这个基础上撰写研究方案和研究实施方案。

4.课题组负责人积极组织课题研究申报。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3月―9月)

全面开展课题实验,各项子课题进行开发与利用阶段,要定期做好实验计划,积累材料,记录研究情况,根据进展情况,对课题实施进行评估,并定期举行培训会。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阶段(209月―202月)

篇3:德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儒家育人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我们遵循道德发展的科学规律,借鉴道德认知发展、社会学习、价值澄清、社会行动等道德发展方法论,分别从“读、议、导、行”四个方面对如何培育“现代君子”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读“君子之书”,促进中学生对“现代君子”的道德认知

君子,对现代中学生而言是比较古老传统的一个概念,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标签,孔子提出“仁、知、勇”等框架,董仲舒概括出“仁、义、礼、智、信”。我们整合儒家经典有关君子元素,把“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俭”归为君子的基本品质,“现代君子”则在此基础上赋予其当前时代的新精神内涵和基本规范。使现代中学生接受“现代君子”这一新的道德概念,实践君子行为,形成君子人格,是实施儒家育人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过程和首要任务。

1. 读国学典籍,促进学生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此,我们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易经》《论语》《孟子》《老子》(道家经典)中关于君子的论述进行研究和整理,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俭”为主要内容,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辑成一本用于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校本教材《国学经典选读》,共10章,每一方面编辑一章,包括原文、注解、翻译、现实意义、典型事例等。学校每周在晨会上组织全体师生诵读相关的《论语》名句,班级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程,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主讲教师以《国学经典选读》校本教材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拓宽加深。课前时间诵读君子文化作品。每天早晨第一节课前的15分钟,全校各班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齐声诵读《国学经典选读》读本,在阵阵诵读声中,每一名学生都受到了耳濡目染的熏陶。

主持人林祖浮校长就此总结形成了《简述儒家君子教育的历史演变》研究成果,并发表在《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9期。

2. 读名人传记,挖掘其中承载的君子品质,促进学生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我们组织学生阅读现代中国君子典范人物传记,如《叶企孙》《邓稼先传》《东方魔稻之父:袁隆平传》、黄旭华事迹等,要求学生思考人物生平相关事件的处置与影响,以一事一悟方式写读书笔记,并以举办读书比赛和作文比赛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提出鲜明的“现代君子”思想主题,使学生领悟“现代君子”的内涵,获得对“现代君子”的道德认知。

二、议“君子之道”,增强学生对“现代君子”的情感认同

学生处于充满激荡的价值观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纷繁复杂深深影响着他们。“仁、义、礼、智、信”是传统君子人格之“纲”,这些品质在现代生活中该如何体现和形成,需要学生敞开心扉深入探讨,开启价值澄清模式,学会评价分析和批评性思维方式,形成适合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1. 搜集社会生活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事件和现象,创新德育主题教育资源

我们通过搜集“九三抗战阅兵典礼”“屠呦呦获诺贝尔奖”“青岛天价虾”等社会热点事件,组织教师讨论、提炼与君子品质相关的因素,制定相关德育主题,并做好各个主题的设计方案,要求教师重视设计问题、设计活动、备好学生、备好案例,要求设计好的德育方案及课件先在全校班主任会议上展示交流再实施,形成了“爱国,就在我们身边”“我能行,最优秀的人是我自己”“正视多元文化,保持华人本色”“学会感恩,学会生活”“融入集体,学会交往”“我读书,我快乐,我智慧”等一大批承载“现代君子”育人理念的优质德育主题。

2. 在价值澄清中判断、推理、认同“现代君子”理念,创新德育课堂模式

刚刚获得的道德概念、道德印象,在学生思想中的存在很容易动摇,巩固学生关于“现代君子”的道德认知,还须以“价值澄清”的手段方式,培养学生道德判断的能力,使其注意到那些自认为有价值的生活化事物,并注意到致使价值混乱和生活复杂化的一般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发现、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效力。

我们以“问题判断—活动推理—正面归纳”的德育课堂模式,以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道德冲突为问题,以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参与的德育活动置学生于情境中思己及人,最后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正面事例,引导其归纳君子品质,引发情感共鸣。德育活动主要为辩论赛、讲座、小品、心理健康课活动及“读、讲、写、画、演”等君子教育活动。我们通过组织学生扮演“扶老人”者、“捡到巨款”者、“网络造谣”者等正面或反面的价值冲突角色,模拟社会事件的过程,使学生经历道德冲突、判断推理的心路历程,升华君子品质的认知,使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君子的人格魅力,受到良好的君子人格熏陶,大大提高了德育课堂效率。

三、导“君子之行”,坚定学生追求“现代君子”品质的道德意志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图像和实际行为的示范形式在引起注意方面比言语描述更为有力”。培养“现代君子”,需要我们营造君子文化氛围,树立“现代君子”模范,促进学生在观察学习他人行为及结果中,学会调节个人行为,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体验、提高道德品质,习得榜样的行为,坚定追求“现代君子”品质的信心和毅力。

1. 树立真实可感的榜样

我们在学生中评比“现代青年君子”,采用挖掘闪光点分类评比的方法,使君子榜样真实可近、平凡感人,而不将榜样完美化、理想化,避免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或者感到榜样脱离生活、玄虚高远。为了切实提高德育成效,我们通过让学生写人生格言、自我介绍及教师点评等方式树立其平实的君子形象。例如,现代青年君子榜样“仁之星”:蔡雨宏(初中2014级中山班班长)。

蔡雨宏自我介绍:

我是初中2014级中山班班长蔡雨宏,我负责除管理与卫生之外的事。也许有人会问:“一个班除了管理与卫生还有什么要班长做的呢?”有的,因为班长的责任是为班级服务,所以只要是为班级服务的事我都做。那一次出板报的时候,我们经常晚回家,虽然做得不太好,但大家都有尽力,所以老师并没有责怪我们。还有布置教室,我们再三更换,可还是不怎么样,是我的责任,那一次买名著也是……办读书卡我做得很好,我觉得很开心。

因为大家的努力,我们班获得了代表荣誉的流动红旗,在以后的时间里,我要更好地为班级服务、做贡献,让同学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对于今后,我希望我能更加努力,给同学们做好榜样,做班级的排头兵,成为一个更加合格的班长。做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或许会很困难,不过正如张海迪说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今后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和大家一起克服,做一个尽职尽责的班干部。

班主任点评:你的工作责任心强,工作虽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你依旧爱校爱班爱同学,对工作满腔热情,称得上“仁之星”的君子榜样。

2. 细化、生活化地呈现君子品质,打造“现代君子”育人环境

楼道墙壁上展示名人伟人的生活趣事,精选关于君子的名言警句,让这些名言警句铭记于学生的心中,时时刻刻规范学生的言行;校园板报宣传历代君子,板报内容围绕君子教育从国学经典中选择相关内容,同时展示现代社会的“活雷锋”事迹等,由语文组教师负责,每月更换一次内容;开设讲座介绍历代君子,我们多次邀请市国学研究会专家及相关学者做君子教育专场报告会,报告会深入浅出,事例剖析精准,贴近学生生活,加深了学生对“现代君子”品质的认识与理解。

3.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君子宣传活动,学生会、志愿者队等学生团体自行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如文化沙龙、学习报告会、演讲比赛、书画等活动,践行君子的一言一行,较好地发挥了君子品质价值导向和风尚引领的功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坚定了追求“现代君子”品质的信念。

四、行“君子之德”,建立“现代君子”的道德行动标尺

弗雷德·纽曼认为,道德行动的前提是采取行动的能力,而道德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对“现代君子”人格的认知、认同及追求,如果离开行动,将变为空谈,只有不断提高学生实践“现代君子”人格的行动能力,建立和完善实践“现代君子”人格的评价机制,才能深化学生关于“现代君子”的道德实践,实现学生君子人格的健全与升华。

为此,我们通过跟进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道德行为,总结形成一套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现代君子”行为标准。

1.“现代青年君子”的评选标准

1仁之星:心中有他人,富有爱心、同情心,学会关爱,学会关心;办事认真,与人交往真诚;言语谨慎,不伤害人。2义之星:有责任心,有正气,求公平。做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不唯利是图,把道义看得比物质利益重。3礼之星:讲规矩,服规范。言行符合学生身份,仪表符合学校要求;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遵纪守法。4智之星: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相信自己独一无二,生命无限精彩;不迷信,不盲从,能够全面客观认识他人;对社会、自然和精神世界充满好奇心、求知心、探究心,学会怀疑,学会批判,追求真理,为真理而献身。5信之星:与人交往要真诚;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小信用要符合大信用,符合社会道义的信用是大信用;说话忠诚守信,行为笃实恭敬。6忠之星:爱国、爱家、爱校、爱班;团结同学,以诚待人,乐于帮助别人;专心致志,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7孝之星:感恩父母,尊敬长辈。要关心父母的情况,包括父母的生日、心情、身体健康情况;对父母要有敬爱之心,和颜悦色;要按规定的礼节侍奉父母;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当婉转地劝谏,如果父母不听,应当照常恭敬,让他们慢慢体会。8勇之星:具有果断、勇敢的品质;遇到挫折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敢于同不良行为斗争,勇于担起责任,做班级的小主人、学校的主人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9节之星:有气节、有节操,坚定仁义之德,坚持以君子品质检视自己;约束不良行为,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能在集体有需要时挺身而出。10俭之星:具有俭德。不浪费粮食、纸张等社会资源,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不铺张浪费,俭朴生活,不攀比;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产。

2. 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现代青年君子”的综合和单项评选活动

学校按上述标准在每个班级评选“仁之星”“义之星”“礼之星”“智之星”“信之星”“忠之星”“孝之星”“勇之星”“节之星”“俭之星”等十项单项君子之星,综合各项标准评选“现代青年君子”。

3. 总结道德实践经验,建立班级君子文化

我们在引导学生实践“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俭”君子品质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厚德、博学、强能、笃行、怀仁、崇义、知礼、明智、守信、尊尧、敬舜、颂禹、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承载君子品质及古今伟人事迹的班级文化,并以此命名班级,建立班级君子文化,汇集班级名称由来、内涵、口号,编成了《班名解读》。这样,使学生在道德实践的同时,更切实地感悟“现代君子”文化品质。

学校自开展君子教育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校被汕尾市教育局评为“德育特色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安全文明校园”及“德育示范性学校”。

本研究得到了兄弟学校的肯定和赞赏,“读、议、导、行”的现代君子德育模式在陆丰市东海第二中学、彭伟学校及上英中学等学校都得到了大力推广。如陆丰市东海第二中学在德育副校长黄文平的倡导下,以“读、议、导、行”为指导,每学年都定时举行“读经典,学君子”读书活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如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评比出“现代青年君子”,积极实践着“现代君子”德育模式。

培育“现代君子”,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要求。“读议导行育君子”作为学校特色德育模式的深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的继承与发展,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科学德育实验。

摘要:把传统儒家君子人格提炼为“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俭”十大元素,并予以现代化改造,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与要求。通过借鉴道德认知发展、社会学习、价值澄清、社会行动等道德发展方法论,分别从“读、议、导、行”四个方面培育“现代君子”。读国学经典,析君子特质,明君子规范,议君子得失,评君子长短,导君子传承,引君子行动,成君子品质,养君子之风。

关键词:君子人格,现代化,国学经典,德育模式,行动标尺

参考文献

[1]林祖浮.简述儒家君子教育的历史演变[J].中学教学参考,2015(9).

[2]季庆阳.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3]余秋雨.君子之道[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4]曼迪.君子·尊德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5]吴祚来.孔子学堂:追求真理,君子人格[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

[6]邹绍清,方开学.论价值澄清模式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6(6).

[7]陈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5(9).

篇4:德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关键词】中职德育队伍 专业能力 调查

所谓中等职校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就是中等职校德育队伍根据德育工作的变化和要求,在德育活动、德育课程或其他特定的场所中,运用一定的德育技能,让中职学生吸收、内化德育知识的能力,它是德育专职人员从事某种特定具体的专项德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队伍通常指学校里专门从事德育教学与管理的人员,一般包括德育管理干部、班主任、德育课任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团干部、心理咨询师)等。这支德育队伍是德育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其专业能力的高低是影响中等职校德育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事实上中职学校德育队伍专业能力还是参差不齐的。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以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德育队伍为对象,包括德育管理干部、班主任、德育课任教师、团干部、校心理咨询教师等五类人员,调研分别采取问卷调查、小型座谈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6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问卷内容详见表1)。参加小型座谈的五类人员共36人,涉及学校各个部门。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德育队伍的基本情况

从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学校德育队伍的工作年限较长,平均德育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这一方面说明学校的德育队伍整体上具有较为丰富的德育经验和较强的德育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些人员的德育理念和行为、德育专业能力趋于定型,德育专业能力的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见表2)

表2 从事德育工作的年限

2.德育队伍对目前自身德育专业能力的自我评判

围绕德育专业能力的自我评判问题,课题组设置了两个问题,调查德育队伍对自己德育专业能力的满意程度,以及在学校聘任专职德育工作者(比如班主任)的过程中出现不管什么人都能聘任现象的看法,目的是为了了解德育队伍自身对德育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见表3)

表3 对自身目前德育专业能力的自我评判和认识

3.德育队伍的德育专业知识与技能

围绕德育专业能力的内涵或者体系,课题组首先调查了德育队伍对德育专业能力内涵的把握情况,设置了“你认为德育专业能力包括哪些具体的能力”“哪些能力最重要”等问题,调查结果集中体现在八个方面的能力。(见表4)

表4 德育队伍自身对德育专业能力的内容(或体系)把握情况

注:表中序号“1-8”表示相应德育专业能力重要性由高到低的顺序,“1”表示最为重要。

同时,课题组将德育专业能力体系划分为德育基础性能力(包括德育工作者的品行、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关键性能力(包括洞察能力、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发展性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德育科研能力、德育岗位的发展规划能力和形成自己的德育风格等)三个层次,针对每一层次的能力分别设置相应问题(2-4题不等)进行调查,采取“完全具备”“一般具备”“不足够”“很不足够”四个等级进行评判并汇总统计。(见表5-6)

表5 三个层次德育专业能力的具备程度汇总

表6 德育各项专业能力的具备程度

4.德育专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德育专业能力提升的途径也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个人还是学校都希望德育队伍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以更好地适应德育工作的需要。为进一步了解德育专业能力提升情况,我们从三个层面对调查对象进行了调查:一是在德育专业能力提升上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二是德育专业能力获得的渠道与途径;三是学校对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培训情况。(见表7-9)

表7 德育专业能力提升上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表8 德育专业能力获得的渠道与途径

表9 学校对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培训情况

(二)结果分析

1.对德育专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有提高,但认识仅停留在较低层面

绝大多数德育工作者都能认识到德育专业能力对中职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学校聘用专任德育工作者时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全员化”德育不等于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只有具备德育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从事德育工作。但一些职校教师由于职业倦怠、主动性不够、面对繁杂德育工作精力不够等原因,缺少主动探究精神、安于现状,对德育专业能力认识层次较低,尚停留在了解、听说的层面,大部分尚未熟知德育专业能力的内涵或标准,大多数人能知道德育工作中一些常见的必备专业能力,但这些能力是零碎不全的,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德育专业能力体系。

2.中职德育队伍对德育专业能力提升有需求,但提升途径不多,比较单一

调查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德育工作者对自己的德育专业能力感到“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大多数人员在德育工作中遇到“德育方法不娴熟”“研究不深入”“德育研讨活动少”等问题,德育专业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实践积累,缺少理性认识,学校层面常态化的德育能力培训也较少,这些人员对德育专业能力的提升有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学校虽然也偶尔或不定期组织德育工作培训,但这种培训往往是事务性的德育工作会议,内容比较单一,缺少专业引领和理论深度,偶尔有专业培训也仅限于邀请专家做讲座,培训的形式单一,不足以吸引教师的兴趣,更难达到促进教师能力锤炼提升的目的。

3.德育基础性专业能力基本具备,但发展性专业能力比较欠缺

德育专业能力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能力、关键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调查发现,大部分德育工作者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已经具备基本的德育能力。他们能通过自身的师德品行,通过自身的事业心、爱生情和责任心感染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从而达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能运用良好的表达能力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讲解道理,让学生理解、接受德育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一定的德育专业关键性能力,包括洞察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但由于满足于德育任务的完成、忙于应付繁杂的德育活动,很多德育工作者对自身德育专业能力的发展意识不够强,自我学习能力、对德育工作反思能力、德育科研和德育工作规划能力等发展性德育专业能力还不强,近70%的教师用于德育专业学习的时间每周还不足3小时,80%的教师没有参与德育类课题研究,许多人撰写论文是迫于职称评定的要求和上级的硬性规定,近90%的教师还未形成自己的德育风格。

三、调查结论与启示

(一)高度重视,加速推进中职德育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

由于中等职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中职德育队伍疲于应付各种德育事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导致德育专业意识不强,德育专业化知识陈旧,专业化能力薄弱,尤其是德育工作的反思能力、学习能力、德育岗位发展规划意识、德育科研能力还比较欠缺,造成了德育效果不佳的局面,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进而制约了中等职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中职德育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刻不容缓,中等职校应高度重视这一现状,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德育队伍。

(二)研究理论,建构德育专业能力体系

理论认识的瓶颈制约了实践探索,为此,课题组提出,以中职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德育实践活动,要以理论探索与研究为先导,不断探讨中职德育专业能力的内涵与途径,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队伍专业能力标准,建构一套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队伍的专业能力体系校本样式,以弥补现有德育工作体系中的不足和遗漏,为学校德育的规范与有效提供依据,从而摸索出一条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新道路。

(三)增强意识,激活德育专业能力提升内需

从提出培养中职德育队伍专业能力的要求,到将这种要求内化为各类德育人员自身的提升需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需要提升动力的过程。这种提升的需要又分为社会需要、家庭需要和个人需要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自身能力提升需要是促进有效提升的重要方面。中职德育既要求德育工作者充当德育的引导者,更要求他们充当德育专业能力的学习者。德育工作者要增强意识,把德育专业能力的提升作为自身内在需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成就感。

(四)创新培训,拓宽德育专业能力提升途径

通过调研发现,中等职业学校虽然有德育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但是培训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却并不乐观,其主要原因为:一是培训的形式大部分采用培训人员讲授的模式,而忽略了教师群体主动性的发挥;二是培训的内容较杂,大多以不连贯的德育感受和经验为主,或是为了解决本校德育管理中的事务,使部分教师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持而对培训内容的应用无所适从。三是培训缺乏相对完善的考查制度,使得学校对德育专业能力培训的效果不甚了解。为此,在学校层面,要改革培训方式与内容,按照德育专业能力标准形成一整套培训方案,让德育理论素养与德育技术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举,为培养德育专业能力创造更好的条件。

(五)组建群体,发挥德育专业能力群体优势

通过调研发现,德育队伍中教师个体德育专业能力表现出参差不齐,为此,课题组建议转变传统意义上把教师看成是个体的观念,以德育群体的力量解决德育能力专业化问题,集体研究、集体探索德育管理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组建具有较强德育专业能力的教师群体,发挥群体优势,通过传、帮、带,对专业能力较弱的群体进行指导培养,从而提升德育队伍整体的专业能力水平。

篇5: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通过这几年的学校管理及教学,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1、道德取向错位。现在孩子享乐主义严重,攀比之风盛行;诚信出现危机,欺瞒之风严重;没有集体主义意识。

2、心理素质脆弱。受不了批评,一挨批评就逃学,寻死觅活。

3、行为习惯失范。一是打架斗殴。部分学生长期以来被家长溺爱,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稍有不顺就用暴力解决。二是小偷小摸。由于贫富悬殊加大,学生出现攀比,个别学生为了面子而小偷小摸。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必须直面不可逃避的,也为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研究设想

(一)研究目标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进行教育。

(二)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案例研究、文献研究

(三)研究步骤

1.更新育人观念,育人先正师。组织各种学习及业务培训等活动建立一支团结进取、本领过硬、作风严谨的教师队伍,培养老师具有善良和慈爱, 信任与宽容;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影响人。

2.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如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养成教育等活动。德育教育过程要注重细节,形式要寓教于乐。如:要开展“养成教育”,就可以细化到学生的衣、食、住、行、说;再次,网络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德育教育的棘手问题。

3.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抓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让标语引导、挂像感召、图片影响、墙壁说话,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处处体现育人的功能。

篇6: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二、理论依据

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课题方案

(一)课题组人员组成与分析

范文网

课题组由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兼政教处主任葛洪金老师任组长、由校团委书记兼政教处副主任华土木老师、校政教处副主任、负责学生会工作的薛安全老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小祥、负责各年段的年段长倪瑞祥、何大江、张建平为核心组。并得到经亨颐教育思想研究专家张彬教授、周恩来生前卫士高振普将军、邓颖超生前秘书赵炜女士、周恩来侄孙周国镇教授的指导,在总课题负责人潘守理校长的主持之下进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处室、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及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并得到了上虞市教体局、上虞团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二)研究目标、德育内涵、及过程方法

1、研究目标:

⑴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

⑵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德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养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标。

⑶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过程及方法

根据学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研究计划,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3)总结阶段(2002.12—2003.3):课题组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鉴定。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以及分工协作研究等方法。

四、实施过程:

(一)开展“知周学周”活动,实施理想人格激励教育的探索。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先于“据于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价值根基与方向在于“道”。没有“道”的“德”是肤浅的。信仰不仅是支撑人生大厦的顶梁柱;它对道德人格的构建有论证、聚合、与升华的作用。周恩来总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自2000年3月开始,学校开始用周恩来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具体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以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外部特征为自己追求的理想。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了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了周总理的生平,为他的革命事迹所感动,激发了敬佩、仰慕之情。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敲开了中学生的理想之门。第二,综合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这一阶段要非常重视学生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视学生学习周恩来的品格,逐渐形成笼统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使学生能清晰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的理想。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周恩来的人格特征中,蕴含着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整体人格美。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为我们春晖学子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的具体做法是紧紧抓住知事、明理、动情、导行四个环节。首先通过播放周恩来系列影视片,组织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赴绍参观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举办“知周、学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精神。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撰写影评和读后感、出刊编报、召开主题班会、讲恩来故事及演讲比赛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动情”阶段,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周恩来同志爱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崇高新颖的审美人格。并不断汲取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来的理想人格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最后外显为 “为中华之崛起”的实际行动。同学们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校园文明岗,自觉开展“扶贫济因送温暖、敬老助残献爱心”活动,积极争做奉献标兵、创新能手和百名优秀学子。春晖园内,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比、学、赶、帮,蔚然成风。

随着“知周学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热烈响应,掀起了一个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的热潮,三个年级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高一争创活动全面铺开,高二命名“周恩来班”,高三命名“周恩来团支部”。各班的争创活动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形势教育相结合、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班团活动相结合、与校史校情教育相结合。高二(2)班在借争创之机,结合学校的“四自校风”,提出了“静、净、勤、竟、劲”的“五字班风”,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二(8)班的在争创过程中提出了“近、进、比、学、化”“五大行动”:近——走近周恩来,了解周恩来;进——初步体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比——自我教育阶段;学——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化——把学中所得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内涵。这样的计划贴近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争创活动的成效正越来越多的外显为全校师生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无私奉献的爱心行动。

(二)开展淬砺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磨练。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早期春晖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曾在春晖兼舍务主任的匡互生先生,他经常以一句“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教导学生。到五、六十年代已形成了肩挑铺盖米袋,脚穿草鞋布履、长途跋涉来校上学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为更好推进学校的人格教育,潘守理校长提出了淬砺教育的思想,就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和刻苦磨练,它具有主体性,一定的强迫性,实践性的特点。

吃苦耐劳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必要准备。每届高一学生到校,学校即对他们进行“知我春晖,爱我春晖”的始业专题教育,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通过组织参观校史陈列室和校内十大德育基地,开设专题讲座,收看校情专题片,学习了解春晖先贤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培养学生的春晖情结。为了使学生对春晖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办学特色有更强烈的认同,我们以多渠道,多方式地与结对扶贫学校——泰顺四中、岭南乡中加强联系,组织学生或参观访问,或结对助学,或相互座谈,以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

半军事化管理是实施淬砺教育的重要途径。春晖是一所全寄宿学校,学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老师的值日制度,规范晚自习管理、节假日学生管理制度等,实行寄宿生管理班组化、学生参与民主化、自理化。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一日常规教育:从起床要求到熄灯就寝,从作息安排到三餐落实,从打扫整理寝室到个人洗衣叠被,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主、自立、自治”能力。近年来,学校又把建设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作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来抓。组织了寝室美化大赛,开展了寝室联谊活动,并每月评比星级文明寝室,每学期推出示范寝室,每学年评比共青示范寝室。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守时惜时,互助合作,团结友爱,乐群容忍,创新争先的品格。

上一篇:换届风气监督实施方案范文下一篇:生命与希望的赞歌-读《最后一片叶子》有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