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研究总结

2024-06-01

德育课题研究总结(共9篇)

篇1:德育课题研究总结

德育课题研究总结

目前,我校正在研究的德育课题是《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紧紧围绕此项课题,开展了多项措施并重,各项课题和谐的教科研工作格局。

一、构建和谐网络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这项课题的研究需要家长和社会密切配合。于是我们十分重视学校和家庭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立体教育网络。

1、让课题研究走进家庭

我们将课题研究具体落实在与家长沟通与交流工作中。学校通过家长会、电话、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了解、汇报学生情况。尤其是家长最关心的子女学业情况,是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取得良好的成绩,老师设身处境地为家长解决他们心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家长们的参与热情普遍很高,部分家长意犹未尽,会后还向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请教有关问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耐心地向家长解释,直至他们满意而归。

2、让课题研究走进社会

学校与社会上的各种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德育阵地,加强与社区的交流与互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努力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村镇文化氛围。在德育课题研究工作中,学校5月份邀请县老干局人员来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让学生深入农村、敬老院,进行实习、考察,调查研究。

二、加强科研培训

我校的德育课题研究成员一般为班主任老师,因此,我们在加强对研究队伍培训的时候,进行了培训范围的再扩大,将全体班主任老师以及其他有志于教育科研课题的老师作为研究骨干的培养对象。

三、张显校本特色

1、以校园文化承载课题研究

我们把校园丰富多彩的校园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平台。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校园墙壁上的警示语,教学楼、宿办楼上的校风、教风,及校门口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简介》,教师办公室《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等,把校规、校训放在最显著的地方,真正努力实现“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2、关注留守儿童

上学期,我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排查了解。目前全校共有留守儿童152人。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学生有54人。虽然所有学生都有了托管,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被委托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托管责任不能落实;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堪忧;家校沟通不够,影响了儿童的品德和学习;家庭和社会不能有效对接,影响留守儿童身心。这一系列的问题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我们觉得:德育课题研究工作不能忽视这样的现状,我们建立了这些学生的学习档案,并且进行跟踪记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并且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同时,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了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通过一学期的努力,留守儿童的思想品格和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四、重视活动开展

我校把课题研究工作融进了学校日常工作中,1、养成教育常抓不懈

我们创新红领巾监督岗检查,要求监督员同学在检查的同时,将各班存在的问题以反馈表的形式反映给各班班主任,以便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这样使得班主任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同时,坚持每周一,在集体晨会上公布夺得常规流动红旗的班级,每当此时,总能听见出、操场上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欢呼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热烈的爱班之心,爱校之情。

2、主题活动异彩纷呈

“三八”妇女节、以班为单位举行了“妈妈,我爱您!”主题演讲比赛。清明节来临之际,组织六年级学生前往江都烈士陵园祭扫革命烈士墓。六一儿童节,举行了表彰大会。积极参加上级的所有活动。参加了市局的《中国骄傲》读书征文活动。各班开展感恩教育宣传月活动,我们分年级统一备课,统一利用晨会、班会等阵地进行宣传教育,在此基础上,举行了“感恩教育”故事征集评比。系列感恩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3、阵地建设各具特色

升旗仪式除了雨天改为集体晨会之外,每周一次,正常进行,而且做到每次定主题,定主讲人。黑板报和手抄报正常出刊,并且评比及时,同时将赏心悦目的的手抄报在橱窗内展出,形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校园风铃”是本学年刚开辟的一块宣传阵地。辟有“跟好书做伴”、“与名人为友”、“从历史走来”以及“校园风铃特别版”四大版块。其中,“与名人为友”主要介绍名人名言。定期分类介绍古今中外的相关名言,使学生在阅读名言的同时,感受名人的精神,学习名人的品质。并做到与相关的主题相结合。比如:九月份以“尊敬老师”为主题,十月份以“热爱祖国”为主题。让学生在阅读名言中同名人对话,与名人为友。“从历史走来”以介绍历史上的今天为主,让学生了解历史。

五、实施基础保障

目前,我校正在研究的课题是《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学校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竭尽所能地为教科研提供方便,切实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育科研经费的落实,大力支持教师的各项科研工作,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搭建形式多样的研究平台和学习的平台,使学校成为一个研究型群体和学习型组织。

六、优化成果展示

现在的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最亲赖的是听课评课。对于教科

研却不是很关心!我们在平时工作中,要求教师跳出课堂,对我们的工作进行高位思考,形成不要与课堂零距离。要知道对课堂上的德育渗透进行理性和深层的思考。

我们相信,在专家和领导的关怀下,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硕果累累,取得圆满成功,一定会为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篇2:德育课题研究总结

本学期学校正在紧张进行新校搬迁的筹备工作,虽然紧张忙碌,但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工作从不松懈。我们紧紧围绕和谐德育子课题《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展了各项工作,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课题研究的组织,建立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队伍。

1.课题组经过认真地讨论和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研究课题的各级组织,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必要的充实与调整。课题组负责人卢世勇校长总体负责,课题秘书覃和秋主任具体负责,带领课题组通过专题讲座、参观学习、集中讨论等多种形式定期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专题培训,努力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业务修养和德育水平。本学期组织莫永秀、江自霜、韦文丹老师到兴义市参加全省和谐德育研究年会,学到了一定的优秀经验,也对学校老师进行了二次培训。

2.发挥学校22位县级骨干教师的作用,根据老师申报的小专题,精心挑选,重点扶植,细心指导一批业务精、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骨干教师开展小专题研究。并让这些教师发挥辐射作用。提高小专题研究的整体水平。教师们的研究成果,在促进参研教师养成反思教学的习惯获得解决困惑的策略,转变教师的德育思维方式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创建德育工作研究体系,推动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1.德育工作主题明确。

学校根据德育工作的重点,制定学校月度德育工作主题,围绕这个大主题,再制定每周的德育工作小主题。学校领导班子和课题研究组成员对这套德育工作研究体系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做了许多的工作。才使这项工作在探索中逐步实施。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思索,反思,力求完善,使各方面的工作更具体,更深入,更有实效。2.以校园文化承载课题研究

我们把校园丰富多彩的校园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平台。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学校大门过道左右两边建造两个造型别致的宣传栏和五心教育标语。学校荔泉书院陈列百年老校的历史,展示了我校的先烈邓恩铭的事迹和学校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校园墙壁上展示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及《小学生良 好习惯》及《师生图书推荐目录》等。教师办公室《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等,把校规、校训放在最显著的地方,真正努力实现“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发挥了育人的作用。3.德育活动形式多样。(1)养成教育常抓不懈

我们创新红领巾监督岗检查,要求监督员同学在检查的同时,将各班存在的问题以反馈表的形式反映给各班班主任,以便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这样使得班主任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常规管理抓得实,抓得细。经过逐步的完善,学生德育管理制度、班级的量化管理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的量化工作以《荔波一小雏鹰争星》、《我为班级争光彩》为准则,支持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2)周德育课的开展:根据每周的德育工作小主题,各班利用每周的班会课进行本周的德育主题教育,这个活动中有老师的专题教育,更有学生的实践参与。例如:清明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祭扫革命烈士墓。

(4)德育主题队会的观摩教育。

根据学校的德育工作重点和德育工作主题,组织开展主题队会活动评比观摩活动。本学期学校进行了一次主题班队会评比活动。为使各班的主题队会有成效,各班的学生团结协作,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搜集与活动相关的各种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精神,班级的团队意识,求新求异求好的思想都得到高层次的提升。

三、课题实验阶段性成果

经过本学期的努力,我们课题组在做了大量实验研究工作时,也相应的作了一些经验总结,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1.课题组老师积极研究,认真探索,将自己在实践中的思考、体会形成文字,上升为理论,部分文章在各级各类获奖发表,如:2012年12月24日,陈才玉老师的论文《伸出爱的手》在《中国当代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上发表,玉春艺老师的论文《诚信是明亮的灯塔》在《读写算 素质教育论坛》上发表;江自霜老师的论文《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在《劳动时报》上发表;朱元玲老师的论文《给思想品德教育开个好头》在《黔南日报》上发表;欧红念老师的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荔波教研》上发表,本学期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的论文共计19篇。张秋明老师的《我的家乡荔波欢迎你》等共计11篇论文、教学设计获省金茅杯和谐德育科研论文、教学设计评比一、二、三等奖; 2013全国和谐德育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也在紧张地整理之中。

2.课题组老师的实验成果还表现在他们的工作和成绩得到学校及师生们的认同。胡国兰、徐荣慧执教的《我爱我家》和韦建仙、颜鑫执教的《让诚信永驻心间》获得省金茅杯和谐德育优秀活动课评比二等奖;姚志细、蒙转执教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获得荔波县和谐德育优秀活动课评比一等奖;韦建仙、颜鑫执教的《最美少年梦》获得荔波县和谐德育优秀活动课评比三等奖等奖;何柯磊等4名同学荣获全县优秀学生,胡森然等4名同学荣获全县优秀学生干部。

五、今后课题实验的规划和方向 我校的《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德育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已进行将近三年。在阶段性实验中亦取得了初步成绩和积累了一些经

验,但还很不够,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使之逐步完善。下一段应着力研究与实践如下几个问题:

1.继续落实家访工作,办好家长学校。组织1-2次较大影响的家长会,每学期班任家访率要求达40%以上,力争全学年普访率达100%。

2.重点抓好个案研究,以点带面,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对行为规范训练的落实,从细小处入手,有待不断完善。

篇3:德育课题研究总结

一、总结学科德育有效方法

通过调研证明,我区的学校领导和多数教师都清楚地认识到学科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开展学科德育,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和典型案例。

第一,寻找教学知识和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开展学科德育。许多学校和教师都认为要寻找教学知识和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在学科教学时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从而增强学科德育的有效性。如“国家观念”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知识可以结合“国家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有意识和有设计的教学,学生的“国家观念”便会油然而生。

第二,适当加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作用是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教师完全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加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与达成,以突出学科德育。

第三,开设以学科德育为主的探究型和研究型课程。探究型和研究型课程是上海二期课改的亮点,是拓展学生知识、受学生喜欢的课程,如果教师能够依据实际,开设以学科德育为主的探究型和研究型课程,就会收到特殊效果。在一节初中历史课上,教师在讲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时,特别提到了郑和船队的出发地是刘家港,即现在的江苏浏河,距离嘉定区不远。谁知马上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郑和下西洋要在刘家港出发”的问题,由此教师开设了微型探究课程《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在刘家港出发》,借去浏河营地活动的机会,带领学生参观了位于浏河镇的天妃宫和浏河出海口,不仅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还探究了浏河目前为什么不是港口的问题,明显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求真能力。

第四,明确主题,形成系统,持之以恒。和德育过程一样,学科德育也有感知、认识、理解、内化的过程。因此,要使学科德育取得成效,就必须明确主题,形成系统,持之以恒。如嘉定区疁城实验学校的“赏识教育”、普通小学的“智慧教育”都已经形成完整的系统,融学科教学、学科德育、主题教育为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五,教师上好每一堂课,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践行德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无声的师源性德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学识水平、教学能力每天都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学生。我区教育局坚持每年评选“嘉定区教书育人模范”,树立学科育人的典范。2010年“嘉定区教育系统教书育人模范”、我院教师蒋惠芳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学研究,都以一丝不苟的精神来完成,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德育,成为师生学习的榜样。

二、强化教师学科育人意识

本次调查发现,有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学科育人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学科教学中执行力不强。还有少数教师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至于育人主要是政治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

从完整意义上说,学科和育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科是途径,育人是目的。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教师,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终极目的都是育人。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强化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意识,在教学中自觉地履行育人职责,提高学科德育实效。

多年来,我区教育局十分重视学科育人工作,坚持每年9月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活动,并以此作为强化教师学科育人意识的抓手。我区教师进修学院、区教育局德育科、德育实训基地和区内各所学校四位一体,联合举办学科育人展示,产生了一批有借鉴作用的案例,让教师体会到学科育人的可操作性。如2012年9月,我区在朱桥学校进行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活动中,初中历史德育实训基地的教师以“渗透乡土历史,提高教育实效”为主题,上了一堂历史学科教学研究课《文化思想的繁荣》,与全区分管教学、德育的校长,学科教师进行了评课和学科德育的工作研讨活动,强化了教师的学科育人意识,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一致肯定。

三、把握学科重心,整体设计学科德育

本次调查还发现,我区部分学校对学科德育缺少整体设计和具体要求,多由教师依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来实施,学科德育工作有着不平衡性。因此,学校要有学科德育的整体设计,明确育人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帮助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实施,取得实效。

早在2005年,上海市教委就颁布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简称“两纲”),把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和上海二期课改作为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以进一步发挥学科德育的作用。后来,上海市教委德育处、教研室编写了《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进一步贯彻落实“两纲”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市中学各学科贯彻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稿)》两本书,明确了各学科德育内容,细化了教育点,书中的教学案例也突出了学科德育的实践性。不久,在各学科德育实践的基础上,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写了各学科德育实践研究丛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供了学科德育整体思路,完全可以作为学校、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整体设计的指导用书和主要参考教学用书。我院除了在多种会议上向学校领导推荐上述用书外,还明确提出学校进行整体设计和提出具体要求时要突出学科德育的内容、方法和评价重心。

篇4:“德育与生活”关系之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德育与生活;反思;总结

生活是德育的根基,德育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德育就是指生活德育,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逐步地贯彻了这一思想,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一、德育的产生与发展源于生活

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一个社会要想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少不了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单纯依靠法律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道德就起着重要作用。道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可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必要规范。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德育的内容与目的都是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

二、德育离不开生活

1.生活对德育教育的作用

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教育,德育是一个人受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是最初的德育教育,受不同生活环境的熏陶,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不同。因此好的生活环境会使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产生积极的道德教育。

2.生活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方法和有效途径

通常情况下,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树立道德榜样,会对学生有很大的鼓动作用,对学生道德观点的形成、行为规范的人格化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其中,教师对学生实施有目的的德育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方法。良好的道德教育是需要在社会实践生活中才能形成的。

三、德育对生活具有积极作用

德育源于生活又离不开生活,德育对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从大的方面考虑,德育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从小的方面来讲,德育对于一个人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德育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德育源于生活,又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良好的道德素质需要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培养和形成。同时,德育又服务于生活。当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稳定健康的發展。

参考文献:

刘长贵.论德育与生活[J].教育理论研究,2010(11).

篇5:德育课题阶段总结二

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课题研究进展报告

在上级领导和海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科研室的指导下,我校的《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组在上一阶段的总结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更加清醒和理性的深刻理解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完善发展教育理论知识,过程中更加注重科学与实际相结合,实效和发展相结合。在研究构成中使得课题组教师的教研水平和学生的品德素养用了进一步的提高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和平、合作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日趋信息化,国与国之间的距离逐步在缩短,但以人的全面素质为决定因素的竞争也更加尖锐了,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而在当前社会,一些现象令人担心。精神文明导刊2007年第一期报道:①‘2004年底,南京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的父亲”的信,信中一位父亲控诉儿子对父亲除了索取还是索取,从不体谅父母不说,为了多要钱物,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浙江某高校研究生嫌家穷欲解除父子关系,放狂言要踩死老父’;社会缺乏感恩的土壤,一些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遭到严峻的挑战。这些例子说明学校教育不能离开德育教育,和谐学校期待感恩教育。以人为本,完善人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

一、实验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定期开展课题经验交流会,对各子课题研究绩效进行评估。

1、举办校内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树立典型班级和文明标兵。

2、研究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论文和总结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为研究积累材料,着重探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发展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实验过程注重观念的转变和操作实践

七年——“自觉”教育;八年——“责任”教育;九年——“理想”教育

阶梯递进,针对落实,系列活动,以面促面。七年:“自觉”教育

重点:“学习自觉,劳动自发,生活自理”——自觉性培养活动。首先是家长会、年级大会的广泛动员,明确诸如生活自理的基本要求为一周至少做一次家务等等要求及目的意义,再组织本年级同学“自觉性主题”大会演讲、高年级同学广播演讲。制作了《告家长书》及自我、家长评价表。组织清晨巡查作业大队,组织“三.八节”“我为妈妈做件事”.学校值周劳动、“温馨标语牌设计活动”(张贴、展示)和自觉绿化活动:班内柜、橱绿化,学校绿化。另有和学校活动结合的自主自觉教育: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争章活动;“我长大了”换巾仪式;新世纪贺卡制作竞赛;“跨世纪”大型班会活动;主题班会等。为了让学生加深体验,还组织学生参观“好八连”教育基地,评选学习的“挑战冠军”,“进步冠军和总分冠军”,张榜并大会表扬等。

八年:“责任”教育

重点:“责任,我明白,我体验”主题活动。分四大层面:

1.培养对自己的责任心---如:“过好青春第一关”活动,有“青春期心理辅导讲座”,“悄悄话信箱”;“争当学习冠军活动”,(学习情况评价、反馈,家长会展示,“学习冠军”表彰大会,代表发言,摄影留念)。有“责任心之我见”---自制格言竞赛活动,评选学习,汇编成册,通过展示颁奖加深印象;有“十四岁生日活动”等。

2.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心:如“小鬼当家“活动,平时要求每周至少为家庭做一次家务,假期任选一天,全包各类家务,体验父母甘苦,写作成文《难忘的一天》,进行照片、评价和作文展。

3.培养同学对班级的责任心。如“我为班级增光彩”活动,即要求同学积极主动地为班级做各类好事,诸如拿牛奶,出黑板报,包括最佳值日班长、卫生员、搬水员等,帮助病同学复习功课、搬水等,期末总结所获奖项,评选出年级“光彩之星”并表彰。开展主题班会,进行正面教育,如“我的“家”,我来当”,“责任---体验着,快乐着”,“学生仅仅是学习的责任吗?”还有系列广播活动---“夸夸我的家”,show出同学、干部、老师的风采。

4.培养同学对学校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如“放飞梦想---十年后的我”漫画大赛展示颁奖。(实际也为初三理想教育作好铺垫)再如迎奥运英语演讲大比拼;值周劳动发扬传统;校首届“科技节”绘画、爬行车比赛,科技节节水活动、师生蓝球比赛一展风采,体验责任心等

九年:“理想”教育

重点:以“勤奋学习”为核心的“扬起理想的风帆”理想教育活动。如“树理想,战一年,争做优秀毕业生”,全年级学生总动员。“争做优秀毕业生”,国庆计划、实践、评价。“手拉手、不掉队”互助组竞赛活动。“自信、进取、扬起理想的风帆”年级活动,请来上中、南模的上届校友谈自身经历、感想与体会,明确:在初二“责任心”基础上,再树自信心,进取心,勤奋学习。(爱学习、敢学习,会学习)另还有理想与升学指导专题讲座等。

三、本课题初步成果

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道德修养与情感素养,更新养成教育方法促进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掌握先进的德育方法,端正教育思想,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改革,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构建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和健全多途径、多方位的养成教育和习惯培养教育网络,转化认知型。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生活化、具体化、系统化,将养成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和构建校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体系,积极创建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及保障机制。

四、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

1、“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还须进一步理顺。

2、部分学生的文明自律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

3、德育环境的优化还有待增加完善。

辽宁省海城市牌楼中学

《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主

篇6: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工作1

研工作总结

2016年1月亚曼牙乡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德育

科研工作总结

坚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学校生守则》、《学校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组织形式,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坚持“德育为本”,发挥德育之功能,促进了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实效,保证了青少年学生在完成学业过程的同时接受扎实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积累了一些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宝贵经验。

一、主要经验与做法

1、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齐抓共管的局面初步形成。学校各科室、每一个教职工对德育工作都比较重视,有专门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有一名校长或副校长主抓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了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班主任——思品教师(政治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协调配合组成的德育工作网络。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促进家校联系;利用节假日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发挥团队和学生会组织的作用,以班级主题教育为活动方式,广泛发动青少年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少年儿童提供学习、实践的广阔空间。

2、重视德育队伍建设,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形成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部门处室负责协调安排,班主任具体实施,任课教师补充配合的校内德育工作体制。学校领导“德育首位”意识增强,确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班队活动、规章制度、宣传阵地等教育教学资源的作用,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坚持班主任例会制度,重视班主任的配备和培训,加大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奖惩力度,有效地调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3、利用各类活动载体,德育内容丰富多彩。学校能根据工作安排,以主题月教育活动为抓手,结合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学雷锋月、道德宣传月、法制安全教育月、理想教育月、爱国主义教育月等活动,不断提高学校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法纪意识。利用国庆节等法定节日、清明节等传统节日、“5.4运动”、“12.9学生运动”等重大事件纪念日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学校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除此之外,学校还广泛开展了“八荣八耻”教育、“告别陋习,树立新风”等主题教育,同时积极组织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教育活动。学校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队日活动、学习园地、校园广播、宣传画等形式,不失时机地宣传和普及消防安全知识。

4、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新路子,发挥德育之功能,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实效,保证了广大学校生在完成学业同时接受扎实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加强了法制教育,另一方面扩大了法制教育的宣传面,活动效果好,富有特色。开展各种活动,对学校进行组织纪律教育。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将个人垃圾、纸屑装入袋中,既保证了校园整洁卫生,又达到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作用。

5、注重法制教育,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工作更为扎实。将4月和12月定为法制安全教育月,在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同时,重点开展交通安全和网络文明教育。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落实帮教责任制,做到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学校领导联系帮教责任制度,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联系班级帮教不良行为学生,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转化工作。

二、注重德育阵地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1、德育基地建设情况。学校校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宣传板报、宣传橱窗,班级德育栏、德育角等德育资源,进行德育教育,并能做到定期更换内容,有的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外德育资源如敬老院作为常年的活动基地,常年进行活动。

2、隐形德育环境情况。目前,学校政治、思品课开课情况较好,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能体现出德育的教育。另外德育氛围也引起了学校的重视,首先是学校校园环境干净、整洁。学校绿化美化搞得很好。开展了卫生评选活动,回收废弃物。如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

3、常规工作有实效,特色工作在起步。学校德育工作在逐渐走向规范,如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系列化活动安排、安全法制教育、学前教育等都落实得比较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讲求一定的实效性,使德育工作能从近处、小处、实处着眼,针对性也较强。

三、问题与思考

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的情况。德育为首位是多年来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各校并未把抓德育工作就是抓教学质量的思想落实到位,存在着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德育工作并未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全员育人的德育方针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只是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计划中的一部分,这就造成了在实际工作中只能用开展一些零散的活动代替德育工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恰当的工作内容、途径与措施,或者仅限于忙于应付上级的检查,无法体现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

科学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效果,他所选取的方法会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质量,而德育方法的科学性、实效性又对德育工作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应处处体现育人的功效,未能抓住德育工作的有利契机,以生动的形式对学生“及时而教”而是生硬的灌输。

家庭教育的缺失,成为制约学校德育工作的障碍。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实际工作中,家长的不重视、不配合,家教知识匮乏直接制约着学生品行的形成。虽然在教育孩子方面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努力。但是面临新形势,还需教育、学校等有关部门给予一些单亲家庭子女、“两劳释放人员子女”等特殊背景的学生极大的关注,了解他们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保障他们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权利,促进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校园周边环境对学校生思想品德的不利影响,制约着学校德育工作。常有无业、闲杂人员来到学校滋事,这些都干扰了学校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管理,需要社会有关部门予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学校生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意见和建议

1、将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学校阶段正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良好的行为积累将转变为使人一生受益的习惯,而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会塑造良好的品格。因此,学生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

2、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大力倡导有责任心、爱心、耐心的师德品质。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德育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使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树立起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将学校德育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避免因制度缺失或不健全而造成德育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正确认识德育常规管理和活动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用活动替代德育常规管理。加以规范的要求并持之以恒地组织实施,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之中,常抓不懈。积极开发德育资源,组织生动的实践体验活动,不断丰富和充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和方式,这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用活动替代德育常规管理。

5、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实效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发挥好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通过定期开展心理量表测试、热点心理调查、团体心理辅导等途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要根据本校学生特点,积极开发、开设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

篇7:小学德育课题工作总结

一、课题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的主要工作是及时更新学校的网站,对家长和社会人员的质疑和建议作出及时的回应。我还通过校讯通平台,每月定期向家长发送课题组的月计划,让家长知晓每月学校的工作。有时,我还根据部分调查问卷,对部分有需要进行特别谈话的同学进行家访。通过这学期的工作,很多家长对我们学校的工作更加明白,也更加支持了。同时,经过学校各老师贴心话的工作,更加贴近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学校、家庭形成一个共教的局面。

本学期的博客更新,虽然吸引了一部分家长留言,但人数还是不容乐观,要对博客在学生和家长中普及。还有,博客的更新也不够及时到位,下学期必须要做到一个活动,一个总结,一个上传。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到学校工作的进程。对全校学生的家访,也不到位,下学期要定时定量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二、班主任工作总结

1.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3.循循善诱。

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4.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

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有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学雷锋、献爱心”社区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本学期的课题和班主任工作都顺利完成了,不过也存在不少问题。但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更认真、更负责的态度去完成工作,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做一位学生的贴心人。

荷塘镇三良小学

篇8:德育课题研究总结

2012年9月25日, 衢州市教科所在常山第一中学召开了2012年度衢州市德育课题群研讨暨优秀成果推广活动, 有来自全市的40多位课题组负责人与会, 围绕着德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柯城区大成小学介绍了课题《小学生道德教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荣获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的研究历程、成果推广和实践感悟。常山第一中学根据《班主任工作室与班主任专业化成长》课题的研究情况, 着重介绍了借助“班主任工作室”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做法和经验, 并观摩了课题实践课《寝室是我家, 班级发展靠大家》。其他五个课题组代表团围绕着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德育活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介绍, 并通过与会专家的点评交流, 为下一步课程的结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市教科所吴水洋副所长作了活动小结, 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重视德育类课题的研究, 通过扎扎实实的活动, 提升学校德育管理水平, 促进德育工作走上专业化与科学化发展的道路。二是转变教科研工作思路, 尝试“优秀结题成果推广”与“立项课题边研究边推广”并行的多元化成果推广形式, 将课题过程管理与成果推广活动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级教科研部门搭建交流互学平台、促成果转化应用的智能。本次活动精心策划、务实操作, 收到了良好的反响。

篇9:德育课题研究总结

关键词:订单培养 德育 职业能力 德育载体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办学思路。在这一办学思路指引下,我校因地制宜地实行“订单培养”模式,随着这一办学模式的日渐成熟,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为此,我校于2013年5月承担了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研究规划项目《订单培养模式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研究》科研课题,笔者主要负责德育方面的教育实践与经验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一)“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其基本特征是: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和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并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整个过程是学校和企业在互动,企业负责实践技能的培训,学校负责专业理论和文化课的教学。我校从2004年开始,实行“订单式培养”,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二)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企业定岗实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不愿在一线工作,认为工作强度大,待遇低;二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拈轻怕重,偷懒耍滑,不能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随便离岗离职;三与同事关系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紧张,适应新环境能力差。种种现象表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意识、交际能力等,而这些恰恰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低下的表现。因此,课题研究从德育、文化知识、专业知识、项目训练、顶岗实习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德育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一环,作为德育教师,必须创新德育工作,努力提升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德育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般职业能力,二是特殊职业能力,三是综合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和各种岗位、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具体需要的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不仅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而且将“知识、技能、态度”拓展到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从中可以看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二)德育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形成

中职校德育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岗爱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中职校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由此看出,二者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综合职业能力离不开德育,德育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德育载体,构建多维度德育途径

(一)课程途径

中职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因此,德育教学要有针对性,教学内容要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注重实践教育、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其他课程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渗透德育内容;专业课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学校应经常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

(二)寓德育于日常行为规范中

近几年,我校开展了德育百分竞赛活动,即在班级管理中实行量化考核制度,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德育加分减分标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德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的需要,进而融为他们的人生信念。

(三)以活动为载体寓德育于实践中

我校十分重视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以事件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开展法制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开礼仪诚信班团会,营造文明氛围、建和谐校园;开展“感恩”征文比赛、讲演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利用本地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国情、了解社会现状、了解职业,认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提高题目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寓德育于文化氛围中

学校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我校每年都要开文化艺术节、个人风采大赛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我校还经常请优秀毕业生回学校做报告,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五)与时俱进,拓展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要贴近时代,与中职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德育教师要围绕职校生的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凸显时代特色和社会要求,要依据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需求的新变化及时拓展教育内容,如创新精神的教育,生态伦理观念的教育,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团结、协作意识的教育等,只有与时代同步,德育才能收到实效。

总之,德育应该回到每一生活细节中,回归到真实的道德生长环境中,融入到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以此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形成。

参考文献:

[1]黄强.中职学校的德育要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2]邓泽民.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2(3).

作者简介:

上一篇:药品网络推广方案下一篇:《阿凡达》观后感300字